探拓在宿州探伤检测公司生产吗

[两件减10元]探拓TECTOP男女速干T恤 轻薄透气翻领短袖情侣T恤TS7403 翻领男款丈兰色 XL【图片 价格 品牌 报价】-京东
[两件减10元]探拓TECTOP男女速干T恤 轻薄透气翻领短袖情侣T恤TS7403 翻领男款丈兰色 XL
与行业相比
该商品已下柜,欢迎挑选其他商品!
加载中,请稍候...
价 格: 到
   
规格与包装
本店好评商品
商品名称:[两件减10元]探拓TECTOP男女速干T恤 轻薄透气翻领短袖情侣T恤TS7403 翻领男款丈兰色 XL
商品编号:
商品毛重:100.00g
货号:TS7403
袖长:短袖
功能:速干,透气,超轻,耐磨
适用人群:情侣
尺码:S,M,L,XL,2XL,3XL
商品介绍加载中...
适用人群男士
权利声明:京东上的所有商品信息、客户评价、商品咨询、网友讨论等内容,是京东重要的经营资源,未经许可,禁止非法转载使用。
注:本站商品信息均来自于合作方,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拥有者(合作方)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价格说明:
京东价:京东价为商品的销售价,是您最终决定是否购买商品的依据。
划线价:商品展示的划横线价格为参考价,该价格可能是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或由品牌供应商提供的正品零售价(如厂商指导价、建议零售价等)或该商品在京东平台上曾经展示过的销售价;由于地区、时间的差异性和市场行情波动,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等可能会与您购物时展示的不一致,该价格仅供您参考。
折扣:如无特殊说明,折扣指销售商在原价、或划线价(如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厂商指导价、厂商建议零售价)等某一价格基础上计算出的优惠比例或优惠金额;如有疑问,您可在购买前联系销售商进行咨询。
异常问题:商品促销信息以商品详情页“促销”栏中的信息为准;商品的具体售价以订单结算页价格为准;如您发现活动商品售价或促销信息有异常,建议购买前先联系销售商咨询。
iframe(src='//www.googletagmanager.com/ns.html?id=GTM-T947SH', height='0', width='0', style='display: visibility:')探拓者有几个生产基地?我买的衣服是安徽宿州,但是公司在福建泉州 什么情况?_百度知道
探拓者有几个生产基地?我买的衣服是安徽宿州,但是公司在福建泉州 什么情况?
我有更好的答案
  你好,3个  做知道任务麻烦请采纳谢谢!!
的yudityystu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福建泉州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微信扫一扫
> 宿州探拓者户外用品有限公司
宿州探拓者户外用品有限公司
宿州探拓者户外用品有限公司位于安徽省宿州市宿马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院内5号楼交通便利。宿州探拓者户外用品有限公司本着“客户第一,诚信至上”的原则,欢迎国内外企业/公司/机构与本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热诚欢迎各界朋友前来参观、考察、洽谈业务。曾梅代表宿州探拓者户外用品有限公司欢迎新老客户来电咨询。
公司联系方式>公司名称:宿州探拓者户外用品有限公司地址: -
& 安徽省宿州市宿马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院内5号楼邮编:234000联系人:曾梅电话:手机:传真:公司网址:友情提示该页面是“宿州探拓者户外用品有限公司”在阿土伯网的企业名片页面,如果您是该公司负责人并希望管理这家公司(修改简介、修改联系方式、发布产品和热卖促销),请点击【】,阿土伯将第一时间把用户名和密码发送到您填写的手机上!宿州探拓者户外用品有限公司行车路线红色标注点是“宿州探拓者户外用品有限公司”在地图上位于宿州的位置,您可以使用鼠标放在地图上放大、缩小和拖动地图。
宿州企业推荐
相关企业名录
企业名录/企业黄页信息由阿土伯交易网的会员提供,您在此可以浏览企业有关简介、联系方式、电话等信息,最新的企业名录/企业黄页尽在阿土伯交易网。
城市频道: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无I开头的城市
无O开头的城市
无U开头的城市无V开头的城市
&&& &&版权所有
& 京公网安备号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个人自行提供或来自互联网,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者自行负责。阿土伯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如网页内容涉及版权侵权问题以及其他疑问,请点击链接:
友情提示:交易有风险,行事需谨慎。对于明显低于市场价很多、要求先付款再交易的需要特别注意。查看: 58501|回复: 18
宿州的历史{含每个乡镇与名地}(3)
在线时间2 小时
葡萄(经验)101
酥梨(好评)6
烧鸡(货币)104 只
奇石(金币)0 块
主题听众积分
一星会员, 积分 45, 距离下一级还需 5 积分
一星会员, 积分 45, 距离下一级还需 5 积分
烧鸡(货币)104 只
奇石(金币)0 块
扶疏是枝叶茂盛,疏密有致的意思,古代有“秋雨潇潇,烂漫黄花都满径;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句。墉桥区有扶疏亭,坐落在墉桥区人民政府后院古城墙上。
扶疏亭建于宋朝,几经毁坏几经重建,最后建成古式中高两低,殿堂五间。据《宿州志》记载:宋朝苏轼任徐州太守时,赠送给宿州太守墨竹一本,宿州太守把它们刻在石头上,并建了一座亭子,取名为“扶疏亭”。元朝时亭子毁于兵燹。到了明朝弘治年间,宿州知府曾显,专门安排此事,并亲自操作。在荒草中搜寻到了残碑两段,重建了扶疏亭,为了永久的记忆,他把残碑镶进了亭子的壁上。明朝崇祯末年,宿州知府李炎林重新修缮,清朝康熙年间宿州知府高其佩又再次修缮,并在原址上增加规模,使扶疏亭保留至今。
现在镶于扶疏亭墙壁的石刻碑,长约三尺,宽约二尺,上面刻有竹子,并有诗四句:“寄卧虚寂堂,明月浸疏竹。泠然洗我心,欲饮不可掬。”下款属东坡居士,没有年月,也没有属上款,字体是行书。证明不是苏轼为徐州太守所题之诗,因为苏轼到黄州后才称居士。另外,此四句诗是苏轼去黄州移汝州,路过江州同李太白浔阳紫极宫感秋诗之前的四句。由此可知,扶疏亭现存的苏轼诗竹石刻,是苏轼去黄州后的作品。至于扶疏亭何时建立,肯定不是苏轼受打击后,因为在当时谁也不敢为受政治打击的人建亭歌功。到了南宋,宋金对峙,战争频繁,不可能有人建亭;元朝是外族统治,更不可能有人为苏轼建亭。据此可知,建亭时间应当为宋徽宗,因为是他为苏轼平的反。
由此可见,扶疏亭是墉桥区的一大景观和遗产,为墉桥区人民添了不少的风采。清朝王人杰《重修扶疏亭记》云:“……居顷之,按行署中,望暑后距城有亭名扶疏者。问诸宿人,佥曰:此宋苏长公轼之遗迹也。长公帅徐日,曾手画墨竹一纸遗宿守。宿守鐫诸石,构亭贮之,颜曰‘扶疏’。并植竹千竿,以盖其胜。今石刻已久废,竹已荡然无余,而亭以长公之故,屡圯屡萁,尚岿然如鲁灵光云。余闻之喜甚,爰命扶其倾,补其坏,卫以曲槛,饰以疏棂,无移前人,无废后观。当风日清美,便衣曳履,偕三四姻旧,循城阴而登焉。城既距州之上,而亭复冠城之巅。凭栏南望,千家烟火,一览无遗。依城北瞻,则符离运水,丰阜遥岚,东拂西紫,胥油油然,迥巧献技于杖履之下。若乃麦浪翻风,荷香抑露,银蟾夜皎,玉屑晨飞,四时之观,亦皆可乐者。……”生动活泼地刻画出当时登扶疏亭而观宿州之美景:南边是“千家烟火,一览无遗”,北面可看到符离“丰阜遥岚,东拂西紫,胥油油然。”夜间是“麦浪翻风,荷香抑露,银蟾夜皎,玉屑晨飞。”美不胜哉,可惜现在看不到了,只能在文章里和梦里去寻求,无疑是我们的一个损失。
后人有诗赞扶疏亭云:
其一、突兀古亭墨迹留,扶疏二字几经秋。春深老树犹啼鸟,雨后新池不泛鸥。疏影半窗思渺渺,清风千载韵悠悠。而今也有徐州牧,送竹何人到宿州。
其二、墨宝真千古,坡翁妙笔留。烟云赠画竹,风雨自鸣秋。潇洒新如寄,婆娑影不收。此间无俗韵,亭外月衔钩。
其三、古城高矗槛云收,坡翁当年画本留。胜地凭凌高百尺,名贤翰墨子千秋。长堤杀雍欹衰柳,古驿山多冷戍楼。闻道遗碑曾羽化,琅玕摹勒倍清遒。
宿州八景为:睢阳古道,符离晓渡,徐园芳树,谯楼暮鼓,闵墓松风,烟寺晨钟,相灵叠翠,扶疏余韵。
睢阳古道,指从彭城到墉桥的汴路。睢阳,古代县名,今天河南省商丘县。宿州睢阳之间,有一条宽广的驿道,宿州东门外设睢阳驿。睢阳驿为宿州四驿之中心,驿道两边植杨柳,沿途设驿站,五里一屯十里一铺,每驿备有马匹,来回传递官文,它是历史上重要的交通要道。古人有诗曰:
揽辔睢阳道,山川感慨中。
饭牛多隐逸,逐鹿几英雄。
柳剩堤边绿,尘消陌上红。
符离谁住马,月照战场空。
符离晓渡,符离,即宿州市城北二十里的古符离,北临濉水。为了方便行人,清乾隆年间,宿州知州张开仕请求在濉水上修驿站,配置了船只桥兵,以渡行人。一时符离渡口形成万人争的繁华场所。每当清晨,雄鸡报晓,濉河两岸人声鼎沸,车马喧阗。形成一道难得风景线。古人有诗曰:
谁唤符离渡,苍茫送客舟。
野烟低水面,初日上滩头。
两岸人声聚,中流浪影浮。
前村鸡唱晓,黄叶一鞭秋。
徐园芳树,徐园,明朝徐王墓地。在墉桥夹沟镇龟山左山右。徐王姓马,排行老二,人称马二公。明太祖高皇后马氏之父。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追封为徐。洪武四年,在墓前建庙,庙前立华表二根。庙西南为祭祀署,每年祭祀七次。永乐九年,即公元1409年,明成祖北巡,途径宿州,亲为祭祀。永乐九年重修徐王庙。永乐十五年又赐亲王祭奠。墓外围围墙九里三步,内围墙一里,墓户九十三。围内树木参天,葱郁蔽日,古人称“徐园芳树”。古人有诗曰:
寝殿巍然在,园高树树芳。
恩波缘马后,汤沐赠徐王。
竹影摇风翠,松花带雨香。
符离谁吊古,墓上几斜阳。
谯楼暮鼓,宿县旧衙前院,有谯楼。明清时期,每当黄昏来临之际,谯楼上晚霞似火,暮色苍茫,给人种神秘的感觉;在夜幕降临时,谯楼鼓声响起,震荡夜空,船遍四野,此即“谯楼暮鼓”。古人有诗曰:
叠叠衙前鼓,听来暮色幽。
霜风催画角,星月动谯楼。
响振三更梦,声传四野秋。
渔阳同感慨,挝破古今愁。
闵墓松风,闵墓,是春秋是闵子骞墓。在墉桥区闵贤集,有春秋闵子衣冠冢。墓前有闵祠,墓旁植松二百余株,苍松雄劲,自作风涛,像龙游低吟,故有“闵墓松风”之称。
闵子古松位于祠堂的正中央,高约16米,胸径1.5米,树龄约2500年,枝如擎伞,身生绿苔,斑驳陆离,使人看了大有历尽沧桑之感。相传,闵子少时受后母虐待,但他却以德报怨,孝敬后母如故。因而孔子赞扬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问于具父母昆弟之言。”赞扬说好的德行就像青松一样,四季常青,光照日月。闵子骞听了老师的话,很受激励,就在故里植柏以砥砺品行情操,受到当时人们的广泛赞扬。明朝尚书李化龙,拜谒徐王路过这里,写诗赞颂到:
闵子祠堂官道西,芦花满地草萋萋。
阶前几棵青松树,不是慈鸟不敢栖。
清人李心锐谒祠有诗云:
墓门风扫处,松老作龙吟。
节夺权臣气,声传教子心。
芦花空洒泪,汶水自流音。
德行齐颜氏,千秋俎豆歆。
古松象征着闵子的精神,有闵子松风之说,构成宿州市八景之一。
& &如今,古松犹在,青春长存,且自作松涛,枝如游龙唱吟,每每向前来吊祭的人们,颂扬着闵子的孝道及高尚的情操。闵子骞的美名也因此响彻大江南北,淮河两岸,不断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1991年当地群众,处于对闵子的敬仰,自筹资金重修闵子祠堂,三进院落焕然一新。墓前立碑,墓地松柏峥嵘,直指苍穹;墓西望花沟,荷叶叠翠,荷花映日,洗须池、洗墨池水流淙淙,是游览的好去处。今人苏九如先生有诗云:
闵墓古松下,诗人多咏吟。
颂歌几圣世,启示后人心。
芦絮传佳话,德行著孝音。
遗迹今尚在,千古万民歆。
本人也赋诗一首:
&&独傲一枝云上天,中华千古孝为先。
思情乌鸟立松上,怎叫纨绔不汗颜。
烟寺晨钟,烟寺,墉桥区夹沟镇北镇头寺。又名“大龙泉寺”。寺院内苍松翠竹,树木葱茏,有珍珠泉自院内流出,与山半腰的呵泉合流,浇灌着数百亩香稻米。每当清晨,寺钟初鸣,僧人焚香诵经,古寺上空,烟雾缭绕,钟声悠悠,显示出一个极其幽静的境界,游人至此不觉心旷神怡,有留恋忘返之情。古人有诗曰:
红尘飞不到,古寺锁秋烟。
塔影浮空界,钟声试晓天。
敲残僧带梦,惊醒鹤参禅。
谁向云中诉,悠悠断复连。
香灵叠翠,香灵,即今天淮北香山(原为宿州市)。香山层峦起伏,翠柏苍劲,景色清幽。山南麓有香山庙,晋太康五年创建,唐、宋、元、明、清多有重建,并修建石碑多方。古人有诗曰:
峥嵘凌碧落,山势聚相灵。
雨涤螺痕翠,云穿乌到青。
青烟团古寺,老树锁古亭。
乘月来峰顶,扪天欲摘星。
扶疏余韵。墉桥区政府大院后墙上,有扶疏亭。扶疏亭建于宋朝,几经毁坏几经重建,最后建成古式中高两低,殿堂五间。据《宿州志》记载:宋朝苏轼任徐州太守时,赠送给宿州太守墨竹一本,宿州太守把它们刻在石头上,并建了一座亭子,取名为“扶疏亭”。元朝时亭子毁于兵燹。到了明朝弘治年间,宿州知府曾显,专门安排此事,并亲自操作。在荒草中搜寻地残碑两段,重建了扶疏亭,为了永久的记忆,他把残碑镶进了亭子的壁上。明朝崇祯末年,宿州知府李炎林重新修缮,清朝康熙年间宿州知府高其佩又修缮,并在原址上增加规模,使扶疏亭保留至尽。古人有诗曰:
墨宝真千古,坡翁妙笔留。
烟云赠画竹,风雨自鸣秋。
潇洒新如寄,婆娑影不收。
此间无俗韵,亭外月衔钩。
雷公馆,有雷家东公馆,雷家西公馆之分。东公馆位于今宿州市一小对面,中山街南侧,花墙巷东,原来是一片富丽堂皇的公馆,解放后为宿县文化馆;西公馆位于小河南街西头,毁坏过早,没有什么遗迹。雷公馆的建造人为清朝末年雷震春。
雷震春,原名雷声,字朝彦,祖籍合肥,自幼随父母来宿定居。清朝光绪六年,雷震春因贫穷投军入伍。光绪十四年,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入袁世凯新建的陆军,先后任军工兵营队官,北洋将弁学堂总办,奉天巡防营务处总办,江北提督等职。
雷震春自幼丧父,母子俩过日子,家境贫穷。他自幼喜欢武术,且天生神力,因而特别引起族里注意。有一天,族长为了除去一害,诬告雷震春通匪,被缉拿县衙,吊了一夜。澄清事实后,雷震春觉得在家无法混下去,决定去投军。为了体面,他向姨母借了一身衣服,惟恐姨母不给,就编造谎言说,自己去相亲,姨母把衣服给了他。没走多远,有人向姨母告状说,雷震春去当兵了。姨母听后,赶到城北把衣服要了回来,为此雷震春很恼火,发誓不混成人样,决不回乡。
雷震春走后,家里更加贫寒,母亲在饥寒交迫中去世。死后无人料理后世,亲房近支都推说跟她没关系。这时宿州城西小河南街西头,有一家姓雷人家,是个小地主,家境虽不富裕,却乐善好施。他见雷母无人管理,便对儿子说:
“孩子,一笔不能写出两个雷字来,你雷声哥不在家,你就是他亲弟弟,这事咱来管。”
于是,城西雷家托人买了棺材,让儿子作雷声母亲子披麻带孝,把雷老太太葬于城西。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雷震春入伍多年后,由于足智多谋,作战勇敢,得到了上级军官的青睐,不久入北洋武备学堂学习,官拜提督。雷震春写信回家,询问母亲情况,祖叔照实回信。得知母亲去世,雷震春很悲痛,他回信说:“将来不论雷震春官混多大,我都把替我领棺的弟弟,当做亲弟弟”。
那一年,雷震春官拜江北提督,终于回家了。消息传遍了整个宿州城,忙坏了热衷附炎趋势的地方官吏,他们组织了欢迎队伍,长达十里之多。大家都纷纷请雷大帅吃饭,谁要能请到就是莫大的光荣。雷震春的那位姨母,为了冰释前嫌,特别筹办了盛宴,敦请雷震春,他坚决辞掉。姨母又抬着盒子,里面放着山珍海味,送进雷府,雷震春坚辞不受。雷震春四处拜亲,不论贫贱,即使是房无一间的穷亲戚,也要去探望一下,且随身只带一个随从。
他思念母亲,认为母亲生前没过一天好日子,决定重新葬母,大肆铺张,形成当时宿州空前的大出殡。出殡的那一天,大棺套小棺,龙头凤尾的大棺罩,各色的旗幡和纸扎的人、屋、房、用具等。前来观看的四周百姓,人山人海,队伍浩浩荡荡,长达几里,好不风光。雷震春的父亲去世时,由于家里贫寒,葬在城北乱岗子上,当时雷震春很小,只模糊记得就在那一片,具体哪个坟墓无法确定,只好在两坟墓间立起了双碑,父母未能合葬。
雷震春非常感激那位替他葬母的族叔,给族叔在城西小河南街西头路南旧宅处,建造了规模相当可观的府第,自己则在东门内建造了宏伟壮丽的府第,宿州人称雷家“东公馆”、“西公馆”。
在雷震春返乡的一段日子里,地主豪绅,亲朋好友,沾亲带故,天天去雷府寒暄,竭尽阿谀奉承之能事,于是雷府前,宾客迎门,车水马龙。有人说:“我早就知道大帅有福,必然发迹。因为大帅名字为雷声,雷响一声天下知。大帅有这么个好名字,怎能不飞黄腾达,闻名天下!”
雷震春被他们缠得寝食难安,回想往日的凄凉,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不觉感慨万分,于是在大门上贴上一副对联:
家贫穷,千把钩,抓不来至亲好友
人富贵,万杆枪,打不离王八龟孙
因雷震春的出名,雷家东西公馆也随着出名,成为宿州市人的骄傲。
宿县今为墉桥区,位于安徽省淮北平原的东北部,宿县大院是今宿州市墉桥区政府所在地,位于宿州市城区胜利中路138号。此院原为宿州治,坐北朝南,前临胜利路,后依古城墙,东起一人巷,西至农林巷。
宿县大院,古称宿州治,今为区政府大院,建于唐和四年,即公元809年。当时唐王朝在符离县设墉桥镇,筑土城建州治,墉桥从此易名为宿州。宿州治历经宋、金、元,毁于战火。明朝初年对州治进行整修。《嘉靖宿州志》载:“……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知州吴彦中乃即其遗址建厅堂、穿堂、门库、狱祠及官吏宅舍。正统9年,即公元1444年,知州甄惠重修惠义堂。成化19年,即公元1483年,知州万本悉撤而新之,凡廨宇位置,高卑广狭,皆异旧规复。代石筑建鼓楼,两重仪门三座,又于州治西增置空地十余亩,盖房屋百余间,俾里甲列处,以便呼召,又西偏筑圃凿池种花栽柳,名曰西湖景,湖上构小亭三间,发为公暇游眺之所。”说明州治在明朝初期通过整修新建,已成规模。明朝嘉靖15年,即公元1536年,“知州应照,重修正厅,余皆倾圮,日欲撤而新之,所费不资,故维仍旧。”明《州治图》见析,宿县大院是一座一体内三开的大院,有大小不等十一所院落,其中厅、堂、宅、亭、狱、祠等建筑40余处,房屋百余间。中轴线上三道皆砖木结构,中式瓦房。
州治门厅高大,圈门上为谯楼,有围墙。门正前方有牌坊,东西为旌善亭、申明亭。步入大门便是东西长方形的院,两厢植树,两端延伸分别是:东为土地祠,西为狱禁的侧院。通过正仪又是一个南北长方形的大院,中有戒石亭,亭后便是“牧爱堂”,俗称大堂。牧爱堂建筑形式较为考究,中间高两边低,明三暗五,挑檐飞角,雕梁画栋,雄伟庄严,为州治建筑之最。大堂四角约五米处,左前为赞政厅,右前为理刑厅,后左右为东西局各三间。其后便是穿堂(又称二堂),出穿堂就是惠义堂(又称三堂),墉桥区政府大院,是原中共宿县县委办公室,即旧县署所在地。在宿县县委办公楼前,有三堂,即旧县署之三堂。
三堂又名为惠义堂,原址在知州宅前,过穿堂即为惠义堂。1983拆除迁至古城墙东北角,按原形式重建,与扶疏亭东西相对,共同成为古城墙上的一景。
元朝廉访佥事金元素有《书宿州惠义堂》诗云:
空城落落柳依依,州是符离旧县基。
山势西来连汴泗,河流东下接徐邳。
扶疏亭畔多荒草,惠义堂前有断碑。
官府不须频赋敛,乡民比屋正号饥。
惠义堂前面,宿县旧衙前院,有墉桥区八景之一的谯楼暮鼓。明清时期,每当黄昏来临之际,谯楼上晚霞似火,暮色苍茫,给人以神秘的感觉;在夜幕降临时,谯楼鼓声响起,震荡夜空,传遍四野,此即“谯楼暮鼓”。有诗云:
叠叠衙前鼓,听来暮色幽。
霜风催画角,星月动谯楼。
响振三更梦,声传四野秋。
渔阳同感慨,挝破古今愁。
清朝到了雍正年间,宿州知府尤拔世,将暮鼓拆除,从此谯楼暮鼓不复存在。但它给后人留下了永久的记忆。
大院在清朝一度为知州宅,正方形院落,品字形建筑,上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颇舒朗。宅依城垣,城墙上建有扶疏亭,轴线两边各有小院,为同知宅、判官宅、吏目宅、吏舍。东有常平仓,西有吏目署。足见古宿县大院的幽雅、舒适,建筑的巧妙。但在最后都逃脱不了覆灭的命运,如今只有古迹。
民国建立后,1912年废宿州置宿县,宿县政府置于宿县大院。解放后重建宿县大院,建筑2—7层的楼房13栋,总面积13204平方米。如:县委大楼、县政府大楼、西楼、组织部大楼、农工部大楼、档案楼、政法楼、统战部楼、武装部大楼、公安楼、法院楼、检察院楼、广播楼、农业开发楼、后楼、车厂楼等,楼前楼后,另外还有小礼堂、扶疏亭等。古扶疏亭在解放前倒塌,宿州市人民政府于1978年重建,并把苏轼手笔竹画碑及重建碑,分别镶嵌在正厅,如今扶疏亭环厅竹影浮动,绿树成荫,四季常青;惠义堂也于1983年重建,立于宿县大院东北角,与扶疏亭遥相呼应。
改革开放后,宿县大院进行了全新的改革,依照古线轴,两边建花园,花园里植银杏、常青树、月季花等。由于植被丰茂,引来了很多候鸟,一早一晚,树上百鸟争鸣,趁着院里早晚练太极的人们,一静一动,一唱一和,飘若浮云,动若流水,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如今宿县大院已是“衙前更鼓收,府院经通幽。南北云遮树,东西月映楼。鸣中记昼夜,气象报春秋。社会更新体,古今一洗愁。”道路两旁,树木成行,花木茂盛,四季常青,给人以温馨、舒适的感觉。
葡萄(经验) +10
酥梨(好评) +1
在线时间2 小时
葡萄(经验)101
酥梨(好评)6
烧鸡(货币)104 只
奇石(金币)0 块
主题听众积分
一星会员, 积分 45, 距离下一级还需 5 积分
一星会员, 积分 45, 距离下一级还需 5 积分
烧鸡(货币)104 只
奇石(金币)0 块
七姊妹商店
宿州市中山街与淮海路交叉处的东南角上,有一著名商店,人称七姊妹商店。七姊妹商店名字听起来很觉新鲜,她的背后说起来还有一段传奇的故事呢。
解放前,宿州有一户周姓人家,家里非常穷,一家人靠卖豆腐为生。一天,周生在自己的老房子里无意中挖到了几坛金子,从此发了家。周生天生聪明颖慧,先在外地开布庄,后办工厂,挣得了万贯家业,最后在宿州老家买田置地,连娶了七房姨太太。这周生是生意人,俗话说“商人重利轻离别”,周生经常外出打理生意,多则三年五载,少则一年半载,不能回家。这样一来,他的七房姨太太就成了无王的蜂了,成天游手好闲,惹事生非,闹得家里鸡犬不宁。为稳住她们,周生想了个办法,便在古汴河堤上,开了家布庄,周生亲自命名为“七姊妹布庄”。这便是七姊妹商店前身。此系传说,只共人们茶余饭后消遣,并无考稽,更无任何根据。
真实的七姊妹商店旧址,解放前为淮海布庄。淮海布庄门西有个荞麦楼子。淮海布装在解放前也是很有名的,它是宿州旧时最主要的商店之一。淮海布庄之所以出名,不在它本身的大小,而是因为它门西的荞麦楼子。荞麦楼子本不起眼,只是三层小木楼,结构很平常,它为什么会出名呢?这得从解放前的一次大水说起:清朝末年,宿州发了次百年罕见的大水,农民的庄稼颗粒无收。大水过后,有个姓许的商人,从外地搞来许多荞麦种子,卖给农民种,结果那年荞麦十分丰收,商人又收荞麦到外地去卖,一箭双雕,商人发了大财,便在此建了座小木楼,自称“荞麦楼子”。荞麦楼子因此出名,淮海布庄就在隔壁,一提到荞麦楼子人们便想到了淮海布庄,因此淮海布庄从此也名扬百里。
解放后,进行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展公私合营,淮海布庄交由公家经营,归供销社领导。供销社为了争红旗,派了七个小姊妹当营业员,她们工作认真,业绩突出,堪称当时之楷模,为了表彰她们,激励其他人,人们就此命名为“七姊妹商店”。
如今,七姊妹商店已不复存在,被东风商场所代替。
凉粉店子,是个村庄的名称,位于墉桥区北十里,津铺铁路原十里铺车站的西侧,原名叫小张庄。
凉粉店子,本是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只因在这里发生过一场血案才有名的。
当地人传:清朝光绪年间,这里是一条通往北京的官道,南从南京,经宿州向北,过夹沟的十里青山,江苏省的徐州至北京。官道始于明朝,明朝有诗云:“东风吹暖柳枝柔,十里青山绕夹沟。马上逢人相借问,计程两驿到徐州。”就是说官道的。官道西旁住着一户人家,姓张,年已过半百,膝下无儿无女,又因家穷,上不起学,只有奶名,而无学名,因此人们都称张老头。
张老头一生勤劳,老两口终年以卖凉粉为生,他的凉粉特别好:质地软而不散,煮而不烂,凉调烹炒皆宜。
一年夏天,天特别热,张老头同往常一样,在官道旁卖凉粉。官道上忽然过了一队官兵,他们口渴难忍,见路旁有白丝丝的凉粉,都围了过来,纷纷买凉粉解渴。有一士兵,囊中羞涩,他在人圈外转了几圈,实在忍不住了,便挤进了人群,也不问价钱,端碗就喝。事后他装作没事一样,同其他士兵坐在一起。张老头收钱时,这位士兵硬说没喝。两人争吵起来,张老头找到了军队的长官,让长官评理。长官问明情况,让士兵给张老头道歉,而士兵咋说都不愿意,硬是不承认喝了凉粉。长官无法,思忖了一下,很严厉地对张老头说:
“你再认真地辨认一下,是否是他,别冤枉了好人。”
张老头执著地说:
“就是他,不会有错。”
“那好,我现在划开他的肚子,如有凉粉,他是咎由自取,如果没有凉粉,你是栽赃于人,应当为他偿命。”
张老头拍拍胸脯说:
“我老汉一人做事,一人承担,绝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放过一个坏人。”
于是,长官把那个士兵绑在树上,开了胸膛,士兵惨叫一声,顿时肚里的肠子与凉粉一同流出。在场的老百姓及士兵个个面面相觑,热闹的大路立刻变成了一片沉寂。长官明白后,付了张老头的凉粉钱,整顿一下队伍,走了。
队伍到达徐州后,死者的两位好友,因此而心中愤愤不平,特别痛恨张老头。他们连夜离开队伍,潜入张老头家中,杀死了张老头夫妇,又把张老头路旁的石牌、石鼓、锅、碗等用具,一并投入井中。
因此,小张庄改为了凉粉店子,一直沿用至尽。
赵孝,字长平,汉朝沛国蕲县人。蕲县,就是今天的宿州市墉桥区蕲县镇。赵孝故里就是今天蕲县镇政府所在地东三里许。
蕲县在今墉桥区政府所在地南40里,古地,周朝末年属楚国,秦朝统一后,推行郡县制,设蕲县,汉朝时蕲县属沛郡,王莽篡位后,改蕲县为蕲城,东汉隶属沛国,曹操建魏国,改蕲县为樵郡,魏属汝阴郡,晋初属谯郡,南朝刘宋设谯郡,北齐改为北谯郡,南梁改为谯州蕲城郡,北朝东魏改为南兖州谯郡,北高齐在此设仁州,分置龙亢郡,隋朝初废除郡,大业初废州,复为蕲县。唐朝高宗时,谷阳县并入蕲县,元和间划归宿州,蕲县废除。
赵孝出身士大夫家庭,其父赵晋,王莽建新朝时,封为田禾将军,同时封赵孝为郎官。赵孝为官廉洁,作风正派。有一天,赵孝从长安回家,身穿白衣,脚穿步鞋,担挑独行,想到邮亭打尖。邮亭亭长听说赵孝要来,便预先准备酒肉饭食,在路边等候。不一会,赵孝到了,有意不通姓名,亭长不认识赵孝,不让他进城。亭长问:
“听说田禾将军之子赵孝从长安来,不知什么时候到?”
“大概快了吧。您找他有什么事吗?”
“我想请他吃饭。”
“那么,我走了几天的路了,又渴又饿,能不能让我吃上您一顿饭?”
“不能。”
“为什么?”
“因为您不是官。”
于是,赵孝没有停下来就走了。
赵孝为人义气。当时王莽暴政,盗贼蜂起,天下大乱。老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赵孝的弟弟赵礼被盗贼掠去,赵孝为救弟弟,把自己绑上到盗贼所居之处,对盗贼说:
“弟弟赵礼身瘦,不如我肥胖,请你们烹我吧。”
盗贼被赵孝的义气所感动,立刻释放了赵礼。盗贼对赵孝说:
“你回去,要给我们送粮食来。”
赵孝答应了。回来后,赵孝到处没弄到粮食,又回到盗贼处,对盗贼说:
“弄不到粮米,还是烹我吧。”
盗贼不忍心,又把赵孝放了。乡里人都称赵孝义气、勇敢、守信。官府的州郡出榜表扬了他。从此赵孝誉满乡里。
东汉永平中年,赵孝被推荐为孝廉,汉明帝听说他是个贤人,下诏拜他为谏议大夫,既而升迁侍郎,不久又升乐卫尉。为表彰赵孝,汉明帝又下诏封他的弟弟赵礼为御史中丞,赵礼性行谦恭,很像赵孝。史载:
“明帝嘉奖其兄弟笃行,欲显示其崇爱,诏十月一就卫尉府,大官送供具,令兄弟相对尽欢。”数年后,赵礼病死,汉明帝令赵孝从官属送丧归葬。又数年后,明帝以卫尉赐赵孝回蕲县。赵孝老死家中。后人有诗单赞赵孝曰:
“步行蕲东门,荒原多右木。人言赵长平,曾次结茅庐。缅公笃孔怀,里称好叔伯。匪贼出山东,焚掠搜穷谷。食弟孝争肥,虎口全骨肉。慨想凡今人,谁如我同父。读诗悲角弓,阋墙何簇簇。安得千长平,起以抵玩俗。”
探花府与林官庄
小时侯就听老人们讲林探花,说林探花身长八尺,虎背熊腰,力能抗鼎,使一口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铜刀,力敌关云长,有万夫不挡之勇。还说林探花的祖坟埋得好,林探花是黑虎转世,他叔父是白虎转世。本来是可以出两名探花的,但由于林家得罪了一位风水先生,在林家祖坟上使了手脚,结果在一次劳动中,白虎由于劳累现了原形,被林探花一抓钩扒死,结果就剩下林探花一只虎了。传说归传说,探花府确实存在。
宿州城北去,靠近徐州境界,有乡名曰杨庄,境内有一庄名为林官庄,探花府就座落在庄西头。据老人们回忆,探花府占地三百六十亩,为清代木结构庄园式建筑群,座北朝南,仿照京城武官府邸式样,长方形,四周有护城河,分四门,各门都有吊桥,南门为正门,进门为佃户居住区,接着是练武场,拴马柱,上马柱,门前有旗杆四个,火炮八门。居住区有房屋三百多间,房屋高大,雕梁画柱,雕刻精细,园内珍宝甚多,多为皇帝御赐。门分几等,什么样的官职进什么门,佃户与百姓只走偏门。宅内有住兵房,有林探花习武时所用铜刀三把,最轻的为九十斤,重的为一百八十斤,后面为花园,再后面为护院墙和护院河;东西院墙内为佃户,西部为跑马场。抗日战争前,林官庄逢集,三天一集,每逢这时林家的后人便把大炮及御赐之物抬出来展览,以示林探花的威风及林家的荣耀。抗日战争期间,大炮及御赐之物被日本鬼子抢窃一空,许多房屋也被毁。“文革”期间,府邸被当作粮站。由于无人管理,加之盗贼偷窃,探花府被破坏殆尽,如今只有房屋八十六间,而且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如不采取得当的措施,一座古典建筑奇葩将毁于一旦。
林官庄来历也很有些传奇,原来这里是黄河水在海潮的冲击下而形成的平原,本来是荒芜人烟,明朝时来了一户林姓落户于此,后来便相继来了一些他姓在此落户,因为以林姓为先,所以取名为林庄。清朝嘉庆年间,林姓出了一大官,三鼎甲探花,遂建探花府。府前终日车水马龙,络绎不绝。一人升官,全族人都神气起来,惹怒了四乡八邻,人们蔑称他们为“林官庄”人。本是贬称,但久而久之,却变成了约定俗成的庄名。
林探花名叫林方标,《宿县志》载“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辛未武探花。历任甘肃甘州提标、城守参将,并差赴新疆塔尔巴哈台屯防。道光时调往浙江衢州镇总兵,兼署浙江省提督。后因老告退,病卒。”林方标武科名列三鼎甲之一。封建王朝时,三鼎甲指:状元、榜眼、探花,必须是皇帝亲点。林方标奉诏随主考官到金銮殿,首试是拿“志石”。可林方标在拿志石时,偶然失手,但他力大,就在“志石”脱手尚未落地时,从空抓住,旋即举起,神色泰然。皇帝大喜,随口称赞“虎力”,并亲点为一甲第三名探花。
事过境迁,探花府门前虽没有当年的车水马龙,但探花府第却依然存在,剩余的八十六间房屋,虽然是满目疮痍,但细看仍是青砖合瓦,飞檐凌空,从某种程度上还留有林探花的余威,为宿州市的旅游业添了一笔不可多得的风采。
宿州市城北二十里有濉河,河南有一高台,台上树木茂盛,野草丛生,人称“白堆”。当地人说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故居——东林草堂遗址(东林草堂所在村唐朝称毓村,现在称东菜园)。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唐朝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深受百姓们的爱戴。公元722年,白居易生于河南新郑县东郭宅。公元781年,因父白季庚升任徐州别驾兼徐泗观察判官而迁居符离县,幼年的白居易便住进了东林草堂。公元787年,年仅16岁的白居易在“濉南古园”,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五律《赋得古园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抱着“名人推荐入仕宦之途”的想法,携作品入长安,进谒权贵。通过熟人介绍,他见到了名人顾况。《归田诗话》卷上云:“白乐天少时以诗谒顾况。况见其名,戏曰:‘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及阅其诗,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曰:‘有才如此,居也不难。’”果因其诗而名扬四海。但因多种原因,白居易取仕未果,又回到符离,在东林草堂笃学,同符离名士张彻、贾握中相互勉励。“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或同挈友吟于草堂之内,或伴僧侣游于高山之上,或驾小舟荡于陴湖之中。在《醉后走笔酬刘五主薄长句之赚兼简张大、贾二十四先辈昆季》中写到:“秋灯夜写连句诗,春雪朝倾暖寒酒。陴湖绿爱白鸥飞,濉水清怜红鲤肥。”公元794年,父亲病逝,白居易失去了经济来源,不得不于公元799年再次赴长安求职。公元800年,白居易中进士,公元802年,授秘书省校书郎,公元803年,回符离搬家,辞别生活二十多年的东林草堂。
白居易在东林草堂生活了22年,幼年读书时,同刘五、张仲素、张美退、贾握中、贾沅犀,并称符离五子。他们经常泛陴湖,留恋流沟寺,登五里山。流沟寺写下了“惟有流沟天下寺,门前依旧白云多”,五里山写下了“五里村花落复开,流沟山色应如故”。公元788年,他从襄阳葬父回符离,看到东林草堂时,触景生情,写下了《重到毓村宅有感》,“欲入中门泪满巾,庭花无主两回春。轩窗帘幕皆依旧,只是堂前欠一人。”
白居易一生颠沛流离,做过校书郎、翰林学士、江州司马、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刑部尚书。但他始终没有忘记符离及东林草堂。在他53岁时,除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途经汴河路宿州墉桥时,写下了《墉桥旧业》,“别业墉城北,抛来二十春。改移新经路,交换旧村邻。有税田畴薄,无官弟侄贫。田园何用问,强半属他人。”对他女友湘灵,感情颇深,写诗寄给她,“泪眼凌空陈不流,每经高处必回头。遥知别处西楼上,夜凭阑干独自愁。”在《潜离别》中为湘灵写到“深笼野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惟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天后期。”他从符离迁移小弟幼文坟墓到山西渭河,在安葬祭中文写到“昔权葬尔,濉古南原。今改葬尔,渭北新阡。”在祭符离六兄写到“春草之中,画为墓田。濉水南岸,符离东偏。其地则尔,其别终天。”可见他一生对符离及东林草堂的眷恋。
如今,符离犹在,东林草堂遗址犹存,濉水长流,唐河卧波,只是少了白居易的足迹及笑容。但多了白居易的诗歌,在符离、东林草堂,到处都能听到他那不朽的诗篇——“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神奇皇殿湖
& & 夹沟北去,有块平整土地,人称皇殿湖。
皇殿湖方圆二十多里地,有二郎寺、御桥、御路、御井等地方,有誉满全国的大紫红芋,更神奇的是:至今皇殿湖的蛤蟆只鼓肚,却叫不出声。老百姓说这一切都是明成祖燕王朱棣造成的。
明朝初年,太祖朱元璋封四子朱棣为燕王,既而怀疑朱棣不是他的亲生子,而是陈友谅的儿子,因为朱棣的母亲曾经是陈友谅的妃子。于是想加害朱棣,但苦于没理由,就借匈奴造反为名,给朱棣老人老马老刀枪五百人,令其北征。朱棣知道朱元璋的用意,但皇命难违,只好带领人马离开南京北进。
人马到了长江,正是阴历的六月份。明成祖苦于无船渡江,便对其左右说:“派个人去看看,看长江可结冰吗。”
于是一人前往,回来说,长江波浪滔天,没有结冰。明成祖大怒说:
“胡扯!拉出去砍了。再派一人去看看。”
于是又派一人。这人回来说,长江确实没上冻。明成祖又大怒,说:
“砍了!再派一人。”
于是又派第三人。这人到了长江,亲见长江波浪滚滚,哪里有一点冰的迹象呐。他想:如果我说没结冰,非杀头不可。我家里有八十老母谁来抚养?我不如说结冰了,骗过一会是一会,兴许能逃过这一劫。于是他说:
“禀告主公,长江里结冰了,从东到西都冻实了。”
明成祖大喜,说:
“奖五十金!”
这人得了五十金,瞅个空逃离了军队。
明成祖到了长江一看,果然长江结了冰,而且两边冻得实实的。明成祖命令部队过江。队伍过江后,大将李志超说:
“主公慢走,你看。”
明成祖回头一看,见长江里血染碧水,一股血腥味。原来长江里并没有结冰,是江里的鱼、鳖、虾、蟹并在一起,把他们驮过去的。明成祖非常感慨,说道:
“五百年后大小都给你们封个官。”
人马继续前进,当大队人马走到夹沟的十里青山时,朱棣忽然听到一种声音在叫,“禁!禁!”回头看时,什么都没有,只见一群鸟在空中盘旋,既而远飞了。朱棣没把它们当回事,令部队继续前进。约莫走了一箭之地,空中又来了一群鸟,对着朱棣又发出“禁!禁!”的叫声,其声之急,其调之哀,令朱棣毛骨悚然。朱棣令部队原地休息,立即派人前去打探,不一时,探子来报:前面有山挡路,山名为擒龙山。朱棣听了心中盘算:山名太忌讳,往前走恐有不利。见这里山清水秀,朱棣决定把部队驻扎于此,自己住在与此不远的二郎寺。时值六月,暴雨如注,四周山洪一泻而来。朱棣亲率将士,组织百姓排洪、建桥、筑路,并让士兵摆成一字长蛇阵,从夹沟巴山运土。在皇殿湖中央垫了数十亩地,扎下兵营,筑起临时宫殿。
从此朱棣便招兵买马,聚草存粮。朱棣学着东晋的祖逖,闻鸡起舞,每天练剑于二郎寺前的银杏树下。由于朱棣勤于政务,励精图治,当地连年丰收,据老年人说:马下双驹,麦挑二脐,八十岁的老太婆都怀孕生子。几年后朱棣兵强马壮,队伍随着壮大起来,浩浩荡荡地开往北平,一举平定了北方。接着又南下逼走了建文帝,当上了中国历史上较有作为的皇帝,年号永乐,谥号明成祖。
朱棣走了,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御桥,即皇帝走过的桥;御路,即皇帝走过的路;御井,即皇帝用过的井;蛤蟆只鼓肚叫不出声,是朱棣怕影响他读书,而不让它们叫出声;夹沟的大紫红芋,是朱棣的士兵在巴山放马,被马啃出来,朱棣觉得好吃,便令百姓栽培,所以至今为宝。二郎寺出名,是因为朱棣在此居住;银杏出名,是因为朱棣在树下练剑,在树上挂剑。一切一切,都是因为皇帝。
& & 如今这里不再有皇殿,有的却是一望无际的田野,誉满全国的大紫红芋,纵横交织的水泥路,风景秀丽的皇殿中学……她的出名不再是因为皇帝,而是勤劳智慧的当地农民,用自己的双手种出了金山银山花果山……
宿州市夹沟镇北,有个大栗园火车站,车站因地名而起。从明朝到抗日战争前,这里的确有一片面积很大的栗子园。栗子树因山势起伏,远远望去,一片郁郁葱葱,着实若人怜爱。
说起大栗园的来历,要追溯到600多年前的明朝。明朝有个马秀英,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的正宫娘娘。马娘娘的老家就在宿州市墉桥区夹沟镇的辛丰村。洪武年间,朱元璋陪同马娘娘到夹沟辛丰给马娘娘的父亲马二公扫墓,驻跸国舅武忠家。贵客临门,武忠府第上下呈现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红毡铺地,两廊动乐,美酒佳肴应有尽有,但令朱元璋奇怪的是席间还有一种看上去像豆面的窝窝头。对这种窝窝头马娘娘却吃得津津有味,并赞口不绝。朱元璋笑着对皇后说:
“夫人在宫中吃厌了山珍海味,对豆面窝窝头吃得如此上口?”
马皇后说:
“不,不!这是舅舅特备的栗子面窝头,味道极佳。”
马皇后说着随手递过一个给朱元璋。朱元璋咬了一口,既香又甜,味道远远超过细米白面,他一边吃一边称赞说:
“好,好吃!”
武忠见朱元璋高兴,便乘机向他介绍了大栗园的栗子树,并许愿每年都向朝廷进贡。朱元璋更加高兴,接过随从呈上的文房四宝,御题“大栗园”三个斗大楷字。这便是大栗园的来由。但可惜的是,如今大栗园的栗子树已不多了,只在今大栗园的北部的后旺村,存下二十二棵。
据老人们说,这里的板栗有五大特点:即色泽鲜艳,糯性强,涩皮易剥,甘甜芳香,营养丰富。后人分析:果仁含蛋白质10.7%,脂肪含量7.4%,淀粉含量70%,还有丰富的胡萝卜素、抗坏血酸、钙、磷、铁、钾等成分。对人体有活血益气、驱寒止痛、健脾、健胃、补肾的作用,生食还可以对腰腿麻木有一定的疗效。板栗还可配置各种美食,如:栗子鸡、栗子肉、栗子羹等,深受人们的欢迎。此外板栗还是吉祥物,因为板栗俗称“栗子”,与“立子”二字谐音,有“衍宗”、“鲁庆”之意。人们往往把它馈赠亲友。
科学证明:板栗树是一种长命树,因其寿命长,耐旱涝,抗病力强。人们称它为“铁杆庄稼”、又称“粮食树”。一般来讲,10到20年的单株板栗树,年结果在15——25公斤,生长旺盛的果树年结果量可达100公斤。
改革开放后,墉桥区人民政府,以夹沟、曹村为重点,大力发展干杂果,特别对板栗犹为重视,如今在马娘娘的故乡辛丰、前旺、后旺等地,栽植了很多的板栗幼苗。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栗园仍是一片翠绿的果园,人们仍能再一次品尝到大栗园的栗子面。
宿州市墉桥区栏杆镇栏杆集北二里许,有古城遗迹一处,当地人称斛城。据有关史料推测,它可能就是古斛城遗址。
《魏书》地形志2577页载“睢南郡,领二城,斛城、新丰。武定六年,即公元548年置。《宇记》载,置斛城县,北齐天宝七年,即公元556年,置睢南,治于符离,后移治于斛城,不久复移治于符离。唐贞观初年,斛城并入符离,而斛城县废。《水经注》载:“陴湖水承甾丘(汉县)之陴坡,南北百余里,东西四十余里,东至朝湖亭(即斛城),西至甾丘(今墉桥区支河集故城)”。由此证明,斛城在宿州市东北,支河集以东。唐书注云,宿州东北九十里有隋故陴湖堤。显然斛城的方位在今栏杆附近。
民国十年,即1921年,奎河改道,由凤凰蛋口门,取道向南,直达柏山入旧河,中经栏杆集北,在二三米黄土层深处,挖出很多古砖瓦。据当地老人说,是发黄水淹没的古城。1978 年,栏杆东村挖出明朝正德年间郭姓一块墓碑,有“南关山村”的字样,这就进一步证明了斛城的存在。
清光绪《宿州志》三十六卷杂类志载:万历二十一至三十一年间,河屡决口,州境半被水灾。斛城淹没,城市居民为逃避水灾,先后搬上南关山村。
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兴起。清政府命令各地筑围寨防御,南关山村居民靠山得石,便在山上围寨,每三步距离筑一石栏(名为墙朵花),以作防御之用。石栏森严,远看如一道栏杆,后人称栏杆山。随着人口的增多,过往行人的稠密,当时的政府设立了栏杆集。新中国成立后,又在此设立了区政府、乡政府、人民公社,从此,栏杆便成为宿州市墉桥区辖区的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镇。可见斛城是真有其城,栏杆也因斛城的淹没而起。今人苏九如先生有诗云:“斛城遗下一南关,山上居民数百年。若问人间兴衰事,今天刮目看栏杆。”
古相城,就是今天的淮北市,原属宿州,宿州八景之一的“香灵叠翠”,说的就是今天的淮北相山,古人有诗曰:“峥嵘凌碧落,山势聚相灵。雨涤螺痕翠,云穿岭色青。炊烟绕古寺,老树锁新亭。乘月来峰顶,扪天欲摘星。”足见当时相城之美。
古相城位于宿城西北,距宿州城85公里。虞舜时期,是我国农隶社会的初期,当时人烟稀少,洪水泛滥,舜派鲧治水,鲧用堵截法,治水不利,舜杀之而用其子禹。禹起用能人契,契用疏导法,制住了洪水,禹封契为建司徒,掌握教化,封地在商(即今天的河南商丘)。
由于契的居住,逐渐形成部落,从《史记﹒殷本纪》可知,契的孙子叫相土,相土不但精明,而且非常能干,契临死前把官位传给了相土。相土当了首领后,四处开拓疆土,大力扩张地盘,为了向东发展,相土把国都从商地迁到了今天的淮北地带。据《诗经·商颂·长发》载:“相土烈列,海外有截。”描写的就是相土向外扩张的战绩。光绪年间《宿州志》云:“相城即商之相土所居。”由于相土在这里居住、营造,逐渐形成城镇,人们便以相土之名命之,后来便把这座城镇叫做相城,把由此所置的县城,叫做相县。
相城形成后,几经历史变更:夏朝禹时期,天下分九州,相城被划分到江苏徐州管辖。夏朝到桀王时,政治FB,天下大乱,汤伐桀灭夏,建立商朝,商朝传成夏朝建制,相城仍属江苏徐州。宋共公即位期间,水利失修,大水泛滥,危及商丘,宋共公再次迁都相城。汉朝王莽篡位后,推行新制,改相城为吾符亭。汉朝光武中兴后,刘秀封他的儿子刘辅为沛王,以相城为中心设沛国,管辖21县,相城为国都,随即扩大。传到第八代,刘辅的子孙迁都沛县,所以沛县至今称小沛。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为防御淮西叛藩的割据势力扩张及保护汴河的漕运,于汴水的咽喉埇桥置宿州,当时划旧宿州辖区范围的有徐州的符离、蕲县及泗州的虹县等三县,并配置徐州兵一千四百人以镇之。自此相城归宿州管辖。
古相城名人有桓谭。桓谭,字君山,生于公元前23年,死于公元56年,东汉著名学者,对天文学很有研究,主张浑天说。桓谭父亲为东汉时汉成帝大乐令,桓谭因为父亲而被任命为郎。王莽篡位后,惜其才,封桓谭为掌乐大夫,光武帝时任命为议郎给事中。因不满现状,上疏要求改革,未被采纳,又因反对谶纬迷信,上疏遭皇帝不满。公元56年,光武帝建灵台,公布图谶于天下,他再次反对,触怒皇帝,被斥为“非圣无法”,蹲进了大牢。后遭贬谪至六安郡丞,上任途中病死。唐朝元和中,唐宪宗东巡,路过相城,派使者到桓家祭祀,从而扩大了桓谭的政治影响,乡里的父老乡亲都觉得光荣。
桓谭是东汉著名的无神论者和唯物主义者,他认为:人的生命是由形体和精神相结合而成的,精神和形体的关系如同火光和烛体一样,火光的强弱以烛体的长短多少为转移,精神的强弱也是以形体的强弱为转移,烛体燃烧完毕,灯光无法复燃,人的形体衰老死亡,人的精神也随着衰老死亡。人老如秃灯,人死如灭灯,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必然经过生长、衰老和死亡,这种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对当时盛行的神学论,是一种严厉的批评和挑战。
桓谭一生很勤劳,著有很多种书,均散落在当时较流行的书里,如:《后汉书》、《隋书·经籍志》、《全汉文》等。
如今的古相城已今非昔比了,在她的遗址上,人们重建了古相城,已发展成今天美丽俊秀而又生气蓬勃的淮北市。
在线时间2 小时
葡萄(经验)101
酥梨(好评)6
烧鸡(货币)104 只
奇石(金币)0 块
主题听众积分
一星会员, 积分 45, 距离下一级还需 5 积分
一星会员, 积分 45, 距离下一级还需 5 积分
烧鸡(货币)104 只
奇石(金币)0 块
古宿县的名镇
民国时期,宿县有三大名镇,即濉溪口、时村、临涣,濉溪口、时村两镇分别在《古相城》、《时村》两篇中作了介绍,这里只介绍古临涣。
古临涣城的遗址,就是今天的临涣集,原属宿州,今属濉溪。《宿州志》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今宿州市为皖北行署区宿县专区。当时的宿县专区辖宿县、灵璧、泗洪、泗县、五河、怀远、砀山、萧县、永城九县,专员公署驻宿县,不久宿西县改为濉溪县,宿县专区共辖十县一市,专署驻宿州市。
临涣城距宿州城45公里,南靠浍河。汉朝时,称浍水为涣水,临涣因临涣水而被命名为临涣。临涣历史上是墉桥区(宿县)的重镇。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置临涣为铚城县,隶属泗水郡。南北朝时,南朝宋齐梁陈,梁朝改铚城县为临涣县。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设宿州,临涣县划归宿州管辖。北宋时,临涣属河南东路的保静军(军,相当于府),元朝至元二年,临涣再次并入宿州。
临涣四周有古城墙,至今尚存,只是坍塌成一圈高阜。为了保护古城墙,人们在古城墙上植满了树木,远远望去,如一条绿色的飘带,紧紧地围在临涣的周围,成为今天临涣集的一道风景。
据考证,临涣古城墙建于汉朝,墙体为土筑,呈正方形。城墙基部宽35——50米,顶部宽3——8米,高度7——15米不等。城垣3米左右,城垣四周有望角台。城北有一条长约3华里的护城河,城南以浍河作屏障。
古临涣是个人才济济的地方,现在古临涣城内外仍留有许多古迹:城外有秦朝的宰相骞叔墓,至今仍有墓和墓碑存在,供今人瞻仰。禅阳寺,又称西尚寺,是临涣旅游的一大景点。此外还有:凤凰台、观星台、点将台、紫金城、插花庙、犀牛望月、珍珠泉等;城内有城隍庙、文昌宫、慈云庵、黄土岗、仓沟、八角琉璃井、二碑葡萄架等。尤其是文昌宫,为淮海战役刘邓的前敌指挥所,至今有许多纪念品,如刘邓陈等首长用过的椅子、桌子、电话、床铺等,当地传为佳话。
清朝光绪年间,临涣庙前立一石碑,碑文云:“临涣宿之名地也,汉置县为铚城,李唐改为临涣。”明确临涣古属宿州。
古临涣城之所以有名,主要是这里人才辈出:在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骞叔,“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著名的军事家和音乐家桓伊,杰出的雕塑家和画家戴逵等,就出生这里。
嵇康,字叔夜,生于公元223年,死于公元262年。三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其先祖姓奚,祖籍会嵇上虞,因避难迁至临涣。临涣有山名为嵇山,嵇康为了怕招引灾难,故以嵇山为姓。嵇康曾经当过中散大夫,故人称嵇中散。嵇康聪慧博学,多才多艺,因“非汤武而薄周礼”,不满司马昭集团,遭钟会陷害,被司马昭杀害。行刑前,嵇康要求弹琴,奏曲广陵散,太息曰:
“广陵散于今绝矣!”
太学生3000人向司马昭保其性命,未许。死时年仅40岁。
在自然学方面,嵇康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肯定万物是禀承元气而生,元气中包含阴阳两个对立面,阴阳的变化推动了万物的生长,主张“浩浩太素,漾曜阴凝,二仪陶化,人伦肇兴。”、“天地合德,万物孽生,寒暑代往,五行以成。章为五色,发为五音。”
在文学方面,嵇康善于四言诗,风格清俊秀逸,代表作为《幽愤诗》、《赠秀才入军十八首》等,尤其擅长散文,其作为大于诗词,代表作为《与山巨源绝交书》。
戴逵,字安道,东晋学者,著名雕塑家和画家。平生多次迁居,最后迁往会稽扇县。曾为会稽山阴灵宝寺作木雕无量寿佛及肋侍菩萨,隐于幕后,听其意见,反复修改三年而成。南齐谢赫赞其雕刻云:
“情韵绵密,风趣巧发。”
戴逵工书法,善鼓琴,性情高洁,不慕名利。孝武帝时,屡征不就。他反对佛教的神不灭论和轮回说,他在《流火赋》中说:
“火凭薪以传焰,人资气以享年;苟薪气之有歇,何年焰之恒延?”
著有《竹林七贤论》二卷,文章散落在《全晋·文辑佚》、《隋唐·经籍志》、《初学记》、《艺文类聚》等书里。
如今,临涣古城新貌,到临涣品茶为当今一大特色。
小桥流水光彩城
早就知道江西民生集团,因为九江是我神往的地方,中学时代学过《资治通鉴》中的赤壁战,知道她是“亮见权于柴桑”的柴桑。后来读白居易的《琵琶行》,从“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知道,她又更名为江州。最让人刻骨铭心的是宋江在这里题了反诗。但那时不去想民生集团,因为她与我关系不大。真正让我知道民生集团的,是近两年的事。因为每每乘车上高速下高速,都要经过宿州光彩城,亲眼看到淮河路、浍水路、三八路、张仙庙路之间的奇妙变化,那规模宏大的气势,精巧优雅的建筑设计,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也曾几次在这里独自徜徉,想深入细致地了解她,走进她那带有诗情画意的境界中去。
终于我有了机会,经友人介绍,我认识了售楼小组的王燕。
那是个非常炎热的上午,我走进了华夏一楼大厅。沙盘前,我见到了正在忙碌的王燕。
“听吴总讲您想全面了解一下宿州光彩城大市场?”一开口就知道她是个业务娴熟而又热情好客的姑娘,我点头表示赞同。
“宿州光彩城大市场,是宿州新一代商业物流综合性大型项目的代表和典范,她的总体发展目标是:要在宿州建立一个集批发交易、仓储运输、休闲消费、居住生活为一体的,新商业、新生活、新消费的城市功能组团,将是未来宿州新商业模式、新消费模式、新居住模式的策源地。”她略作停顿,指着沙盘说,“整个光彩城大市场占地1000亩,东靠张仙庙路,西接三八路,南临纺织路,北依浍水路,宿州最漂亮的淮河路从中间穿过。共分两个建设工期:一期工程位于淮河路以北,浍水路以南、三八路以东、张仙庙路以西,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部分框架结构,大多为砖混结构。户型设计为一户三层:一层经营,二层办公,三层住宅,每户面积120平方米,售价1800元/平方米。市场分为六大板块:日用百货、服装布匹、烟酒副食、建筑材料、家具家居、农贸农资。“
“那么二期工程呢?”我打断了她的话。
“二期工程位于淮河路以南,纺织路以北,三八路与张仙庙路之间,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户型设计、结构、交易板块同一期差不多,具体项目还没设定。“
“美庐花园在什么地方?“
“美庐花园属光彩城大市场的一部分,她位于浍水路与张仙庙路交接处,分三个工期:一期10万平方米,以普通住宅为主;二期10万平方米,以小高层为主;三期10万平方米,以小别墅为主。这里绿意如诗,碧水亭台,这里清风送爽,小桥流水;有‘日照香炉生紫烟’般的诗情画意,有‘旁花随柳过前川’般的闲庭信步……先生是否有意在这里预订一套?”
一句话提醒了我,把我带到了千峰竟秀,万壑争流,清泉白石,茂林修竹的美庐。我真的佩服民生集团董事长王翔先生,他把宿州这块地叫美庐花园,可谓匠心独运了,使人一见到名字,便会想到庐山,眼前会立即呈现那春山含睇,秋峦凝思,夏瀑如练,东云弄影的景象来,自然而然的心旌摇荡,醉然陶然,似乎已住进美庐了。
宿州第一艺术府邸
应朋友之邀,我走进了两淮·同科城市广场售房部,沙盘前,我看到一幅美丽的设计蓝图:
两淮·同科城市广场,东接二中广场,西邻运粮河,南依浍水路,北连宿州市立医院,紧偎汴河路,同华夏、苏果两大商场融为一体。从划分区域看:她分A、B、C、D四个区,A区设琴,B区设棋,C区设书,D区设画,给人以清新自然,高山流水,怡然自得的感觉,构思精巧,巧夺天工。从房屋结构看:最底层是8000平方米的地下室,为储藏货物、停放车辆之用,改变了多年来乱停乱放的局面;正负零以上为现代化菜市,外形美观大方,设计科学合理,避免了菜市的气味扩散;菜市以上为住房,除结构合理外,还首创了地能热泵空调,以地下浅层水天然资源通过少量高品位能源,给予整合,平衡冷热,温度自然适中,非常符合养生之道。从周围环境看:学校,有百年名校宿城一中,省重点中学宿城二中,宿州市著名小学第十二小学等,处处体现出两淮·同科城市广场尊知识,学习文化的氛围;医院,有宿州市最有名的市立医院,方便就医;商场,有宿州市最大的商场苏果超市、华夏超市、南关大型室内菜场,购物方便;金融,有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及密布的储蓄网点,便于居民投资理财;休闲娱乐,有宿州市最大的二中广场,宿州市最美的公园运粮河沿河公园,极大丰富居民业余文化生活……新的运粮河,幽雅洁净的沿河公园,宽广的人文广场,朗朗的校园读书声,热闹非凡的大型商场,明亮宽敞的金融市场,映着花园式的现代化城市,构成了一曲优美的现代人生活的交响曲……
我惊呆了,怎么也不敢想象出我们的城市将会有如此的变化。我的眼前又浮起旧的南关菜市来:到处是菜叶泥土,到处是鱼肠鸡爪,腥气臭气熏天,运粮河长满绿苔的臭水,驮着各种腐物及各种颜色的塑料袋,慢慢地向南流着…….有人要问:宿州市哪里最脏?许多人会说:南关菜市。
看着沙盘,看着将要发生的变化,听着售楼小姐滔滔不绝的讲解,我真的走进了两淮·同科城市广场:
我看到一片景致的小别墅,一排排鳞次栉比的居民住房,掩映在竹林松涛中,房前屋后,种满了梅花,曲径通幽,小桥流水。忽然一阵琴声,隐隐而来,松林中一男一女正在抚琴,清脆悦耳,高山流水,使我想起了钟子期与伯牙,伯牙弹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跨过小桥,涉过流水,竹林里清风习习,高风亮节,青翠欲滴,偶尔可以听到一二声鸟鸣,圆形石桌旁,一对老人正在对弈,使我想起了原始天尊和李老聃,天尊摆棋老军下,一下下了八百年;松簧交翠,猿兔相亲,人似游云闲鹤,又使我想起了《三国演义》中卧龙冈的美景: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间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小院里,梅花旁挂着几幅四尺的字画,使我想了梅雪峰、梅纯一父子,及他们精湛的绘画艺术,想起了书法艺术大师李百忍那重心向上,结构奇险,塔式方形,三角留白,个性独特的“百忍体”;西部潺潺地流水声吸引了我,那是美丽而有古老的运粮河,两岸垂柳依依,鲜花似锦,河水荡漾着绿波……
真是一个好的去处。
赛珍珠故居
上个世纪初,古宿州来了赛珍珠,因此,现在的宿城就有了赛珍珠故居。
赛珍珠,美国人,1892年出生在美国弗吉尼亚洲。襁褓中被父母带到中国镇江,父亲是传教士,任大学教授,母亲主持家务,相夫教子,完全是中国式妇女形象。因此,赛珍珠自幼就同中国孩子一样,接受中国传统的私塾教育,她同中国孩子一起学习、玩耍,连她自己都觉得自己同中国人没有什么两样。
17岁,赛珍珠回国深造,学成后又来中国。从1917年到1921年,赛珍珠在宿州居住五年。五年里,她除了在教会办的启秀女校执教外,还经常同丈夫卜凯下乡调查农业生产(她的丈夫卜凯是个农艺家),利用此机会,她结识了一些农民朋友。在她的朋友当中,社会层次各不相同,有遍身罗绮的城市妇女,也有蓬门荜户的乡下农妇。尤其是每次下乡,她都深入农民中间,问这问那,深入了解农民的生活。
一个秋天,她同丈夫卜凯由宿城到濉溪口去,卜凯骑车,赛珍珠坐二人小轿。濉溪口,俗称口子,是旧宿州的三大镇之一,是名闻遐迩的口子酒产地。由于濉溪口是名镇,因而早就有了教会办的教堂。距教堂不远的一条街上,住着一姓李的大户,拥有良田数百亩,并兼营商业,在当地享有盛名。李姓大门上贴着:“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的对联。李家人丁旺盛,三世同堂,婆婆和儿媳都是基督教徒,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李家婆媳同赛珍珠相识,李家的儿媳对这位洋女士尤其佩服。
一天,李家的小媳妇偷偷邀赛珍珠到她家里玩,她们同坐在红罗帐下,于是出现了一段有趣的对话:
“告诉我,你真的当着别人的面,跟你丈夫讲话吗?”小媳妇问。
“真的。”赛珍珠回答。
“不怕人笑话?”
“我不认为那有什么不好。”
“你猜我结婚几年了?”
“没几年吧,看上去你这么年轻,房间的东西都还是新的。”
“我过门两年了。我们这里的规矩:媳妇当着众人,不能和丈夫讲话,见到公公只能低头走,更不能说话。”
“我从未见过我的公婆,因为他们在大海那边的美国。”
“那你是怎么结的婚?”
“自己结的,只要男女同意就可以了。”
“哎咬,那怎么可以?”
“怎么不行?我们那儿都这样。”
“还是你们那好,我们这可不管,我最头疼的是:我平时跟丈夫在一块的时间太短,他白天下地干活,很晚才回来,回来后还得到他父母房间里转上几小时,以表孝道,很晚才能到我这来……平时我只能同佣人、下人说话,见了长辈也不能先开口……只能等到熬成婆婆…..”
这就是当时中国妇女的现状,中国的封建礼俗紧紧地束缚着她们,使她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赛珍珠很同情这位小媳妇,更同情中国当时像李家小媳妇这样的所有妇女。于是她掌握了宿州当时大量的农村素材,使她走上了辉煌的创作之路。1931年,赛珍珠以宿州农村题材为背景,创作了长篇小说《大地》;1932年《大地》获得美国普林斯顿文学奖;193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日,瑞典学院为她隆重的举行了颁奖仪式。
1973年,81岁的赛珍珠在美国去世。她一生写了85部作品,包括小说、传记、儿童文学等,她还将中国名著《水浒》译成英文,取名为《四海之内皆兄弟》。她的作品被美国总统尼克松誉为“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可见赛珍珠对中国的重要,对宿州更重要。赛珍珠在宿州生活五年,故居共有四处:一处在今天的大河南街福音堂院内,一处在福音堂西约百米处路北,原来的宿县县委党校附近,一处在今天的宿州市市委党校院内,一处在宿州市市立医院院内。
福音堂为天主教堂,为长方形院落,院内有大教堂、小教堂、教学楼、牧师院等,西北角有一六角两层亭子,为近代宗教式典型建筑群,也是四处故居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处。传说赛珍珠在这里传教、讲学、居住;福音堂西百米处路北,今为大商场,当年赛珍珠居所已不存在;市党校院今天很漂亮,院内树木葱茏,绿荫遮天,为培养党的干部所用,赛珍珠故居不复存在;市立医院的赛珍珠故居,今为赛珍珠纪念馆,西式建筑,两层小洋楼,楼前有两株苍松掩映,为四处故居最漂亮的一处。
人民政府计划:一是保护好福音堂内现有故居,室内恢复原摆设,二是将市立医院的故居进行整修,作为赛珍珠纪念馆,让人们永久的怀念这位为宿州人民做出贡献的美国朋友,三是按《大地》中描写的黄家庄园进行建设,让《大地》中的描写的场景在现实中展现。
80多年过去了,沧海桑田,赛珍珠描写的原来贫穷落后的宿州小镇,如今已成为经济腾飞,网络密布,文化底蕴深厚的皖北名城,赛珍珠也成为宿州老幼皆知的文化名人,她的故居被列为重点保护单位和旅游开发项目,成为宿州市的风景地。
& && && && && && && && && && &第三篇& && && && && && && &&&乡 镇 生 辉
沿宿怀路南去,不远处西拐,翻过津浦铁路,向北有个美丽的小镇,东南接固镇,西连桃园镇,北临朱仙庄。这就是西寺坡。
同其他乡镇不同的是,西寺坡既没有古老的传说,也没有动人的故事,原先是一片旷野。这片旷野可追溯到秦朝。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使大泽乡成为全国知名的乡镇,同时也带动了西寺坡。因为当时西寺坡属大泽乡,是大泽乡的一片旷野。
清朝末年,开始建津浦铁路,铁路经过这块荒芜的土地时,给这块古老的旷野,带来了生机。1912年津浦铁路修成,当时的政府准备在这儿建火车站。位置选在距水池陂南三华里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西寺坡镇政府所在地。因这里是一片荒野,无名无姓,所以取名为“水池陂”。“水池陂”三个字的汉语拼音因为“shuichipo”,因而,三个字译成英语的每个字的第一个大写字母应为“SCP”。由于当时搞设计的外国人,把“水池陂”三个字译成英文字母“CSP”,并上报了当时的政府。这样一来,水池陂就变成了西寺坡。因为“陂”字是个多音字,即可读“pi”,也可读“po”。并沿用至今。
如今,西寺坡仍因大泽乡而出名,因为距西寺坡不远处有:涉故台、雪花山、鸿苑路、隐王庙等因陈胜起义而出名的古迹。另有大泽乡、龙王庙、高口、水池几个著名的集镇。
大泽乡,是个古集镇,有两千多年历史,因陈胜、吴广起义而得名。建国后改名为刘村,1958年改为大泽乡大队,属西寺坡,1963年建大泽乡公社,1984年为纪念陈胜吴广起义而建大泽乡乡,至今为集镇。
大泽乡周围数十里,原为浩淼的泥泞沼泽,雨季白茫茫水泽,旱季一片荒凉的茅草。随着岁月流失,地壳变动,河水所带泥沙的冲击,湖面变小。到了战国时期,形成了一望无际的芦苇地带,属楚国领地。由于楚国长期受秦国袭扰,国都郢一迁再迁,最后迁到了寿春。随迁的居民分居在淮河两岸,大泽乡也有移民居住,他们围湖造田,开垦荒地,逐渐形成村落。秦朝统一后,在全国分三十六郡,设蕲县郡于浍水滨,大泽乡距蕲县只有十里之遥,设乡制,隶属蕲县。陈胜吴广起义后,筑台于大泽乡,士兵分居在盟台周围,由于地势低洼,陈胜命士兵抬土垫之,形成平原。由于该乡属水乡泽国,故命名为大泽乡,沿用至今。
龙王庙,位于墉桥区东南,津浦铁路东侧,原设有龙王庙火车站,后改为芦岭火车站,距墉桥区政府所在地25公里,东接花庄,西连大泽乡,南临固镇,北依西寺坡。
龙王庙的来历很简单,在历史上这里常发大水,人们传说,天上行雨是龙王的事,龙王共有四个,东海龙王,西海龙王,南海龙王,北海龙王,以东海龙王敖广为首。因此,人们为了不受水灾,保证岁岁平安,五谷丰登,由地方豪绅牵头,捐资、集资盖龙王庙。庙内塑有四海龙王像,每逢发水,百姓们烧香磕头,乞求龙王开恩、保佑。因有龙王庙,四周烧香的人增多,逐渐形成村落,人们便以龙王庙为村命名,沿用至今。
高口,原名为关老庙。在古代这里是大泽乡的一部分,后来逐渐行成平原,汉朝时期有移民居住。明清时期,非常崇拜关羽,关羽的地位逐渐代替了姜子牙而成为武圣。有人在这里盖了座关帝庙,庙内塑着关羽,两边带着周仓、关平。人们为了求平安,纷纷来此烧香磕拜,逐渐形成村落,遂以关老庙名之。因村靠近浍河渡口,往来行人较多,村子不断扩大,形成集镇,而集镇以高姓居多,因而又改名为高口。
高口位于墉桥区南部,距墉桥区政府所在地24公里,东接固镇任桥,西连陈村,南临浍河,北依龙王庙、大泽乡,政府在1950年设高口乡,属湖沟区,1958年设高口大队,划归西寺坡,1961年成立高口公社,1963年改为大队,1980年恢复高口公社,1984年恢复高口乡,至今为高口集。
受陈胜起义的影响,抗日战争期间涌现出了一批反日爱国英雄,最著名的就是傅克兰。
傅克兰,墉桥区崔园人,嫁西寺坡杨明耀为妻,人称杨大嫂。
1941年的一天夜里,宿东抗日游击队干部沈维芳、李苏、刘晓华三人因执行任务,来到傅克兰家,傅克兰很高兴,为他们安排了住宿。翌日黎明时分,日伪军包围了村庄,并挨家挨户搜索游击队人员。值此紧要关头,傅克兰机智沉着,要同志们听她安排。沈维芳是本地人,傅克兰让他充当帮工;李苏是外地人,傅克兰不让露面,让他藏在床底下;刘晓华与她年龄相仿,让他充当自己的丈夫,装病卧在床上。
一切准备停当,敌人进了门。敌人首先发现了沈维芳,沈维芳肩担水桶,按照傅克兰所说,沉着应对,没有引起敌人的怀疑。敌人进屋后发现躺在床上的刘晓华,见他头裹毛巾,呻吟不止,便上前盘问。傅克兰说丈夫得了重病,正在找医生治疗。敌人看傅克兰同刘晓华年龄相当,信以为真,放过了刘晓华。但敌人到处乱搜,傅克兰怕他们发现床下的李苏,便急中生智,故意将油灯碰倒。李苏趁机逃走,傅克兰就势向李苏相反方向跑,故意引起敌人错觉。等敌人发现,他们已在大雾中脱险。
傅克兰的行为,不但表现了中国劳动妇女的智慧,还增添了西寺坡的美丽。
在线时间2 小时
葡萄(经验)101
酥梨(好评)6
烧鸡(货币)104 只
奇石(金币)0 块
主题听众积分
一星会员, 积分 45, 距离下一级还需 5 积分
一星会员, 积分 45, 距离下一级还需 5 积分
烧鸡(货币)104 只
奇石(金币)0 块
蕲县是座古城,距今已有两千多年,春秋属宋国,齐国灭宋后,隶属齐国,不久楚国赶走齐军,占领蕲县,蕲县属楚国的邑镇。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郡县制,秦朝在这里设置县,以蕲水为界,分设两县,北设符离县,南设蕲县,属泗水郡(因当时蕲地长满了“白蕲”而得名,白蕲就是当归),西汉属沛郡,东汉属沛国。三国时属谯郡,西晋为豫州谯国,南北朝时隶属符离。自南北朝至唐改称无定。此后先后改名为:蕲县,蕲州,蕲城郡,到了元朝至元二年,即公元1265年,由蕲县改为蕲城集,隶属宿州。
蕲县的外围,是一道高阜,阜上长满了茂密的树木,如一道绿色的飘带,紧紧地缠绕着古镇,这就是历经两千多年的蕲县古城墙。古城墙为秦朝所筑,城廓周长5820米,临浍水,南西有城门通浍水码头。两千多年来,古城墙几经风雨侵蚀,兵燹之难,早已无昔日的风光,但古城墙有它顽强的生命力,至今遗迹尚在,轮廓清晰,而且在不同的地方还3米5米的存在,当地人民为保护古城墙,在其上面广植树木,远远望去,松柏葱茏,仍留有当年的气势。清《宿州志》载:蕲县为汉丞相田千秋食邑地,汉赵孝故里。又说是明朝大将康茂才的出生地,并传说康茂才同他的儿子康锋先后被封为蕲国公,食蕲县。据《可爱的宿州》载:“康茂才,字寿乡,蕲人,事母孝。元末寇乱,结义兵保乡里。太祖渡江家属留和州时,茂才移戍采石,扼江渡为常遇春所破,久之始降,太祖释之,功历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陈友谅既陷太平,谋约张士诚合攻应天。太祖知茂才与之有旧,明谴使持书为内应。友谅问康公安在,答曰守江东木桥。使还,太祖易之以石。友谅至愕然,连呼老康不应,退至龙湾,伏兵四起,大破友谅。接着援南昌、战彭蠡、征武昌、下平江,皆有大功,历迁同知大都督府事。洪武元年,从大将军经略中原,晋守陕州,善于抚缓,民立石颂德。后从大将军征定西,军还道卒,追封蕲国公, 谥武。”
如今真假很难辨析,但城外有八景确实存在,八景为:紫金城、观景台、桥上阁、二龙戏珠、仙人桥、浍光五色、隐王庙、象窝。至今遗址尚在。另一景为涉故台。涉故台是陈胜吴广起义筑坛的地方: 秦二世元年7月,即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同被征发的“闾左”900人,前往渔阳(今北京密云)戍边,驻扎在大泽乡,遇雨受阻预定时间过期,按秦朝法律过期当斩,于是陈胜吴广便率众“为坛而盟”,掀起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他们筑坛起义的地方,后人成为“涉故台”,或“射鼓台”。大泽乡起义为蕲县城增添了难得色彩,除涉故台外,还有古迹:鱼腹天书湾、篝火狐鸣处、七十二联营地、铁锟陈庄、雪花山、鸿鹄路、死鹿湖等。
蕲县因其地处淮北平原上,濒临浍水,地理位置很重要,常为古战场。早在公元前224年,秦朝大将王剪率军60万,大战楚将项燕于蕲南,后项燕战败自杀,人们以“郢”为村名记之。公元前209,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195年,淮南王黥布谋反,刘邦亲自率兵平叛,黥布被刘邦打败,走江南被杀。公元1948年,这里又发生了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人民解放军全歼国民党409师于蕲县大营集,活捉国民党集团军司令黄维于蕲县双堆集。
自古蕲县建制多变,1949年蕲县为宿南区,1950年政府设蕲县区,1969年设蕲县人民公社,1980年重设蕲县区,1984年后设蕲县镇,今为蕲县镇。
蕲县的特产很多,最有名的是烟叶和鲤鱼。蕲县的烟叶色泽鲜艳,味道香醇;浍河的鲤鱼鲜美,在宋朝时期便著称于世。
蕲县有著名集镇白庵。白庵是个集镇,人们又叫它忠义集,据说是根据《水浒》中的忠义堂而来,但没有根据,它的真实来源有两:
一是说在很久以前,这里没有人烟,是一片低洼湖泊。后来黄河水冲击淮河,多次夺淮改道,黄河所带泥沙不断沉积,形成淤积平原,渐渐的有了移民。有人便在这里盖座庵,庵里来了尼姑,塑着南海观音,因南海观音的塑像外衣是白色的,因而人称白衣庵。由于白衣庵香火旺盛,吸引了不少外来移民在此居住,逐渐形成集镇,人称白衣庵集,后人改为白庵。
另种说法是,很久以前这里有座庵,以庵为中心来了不少居民,他们住在庵的附近,结网扑鱼,耕种为生。天长日久,形成集镇,因为居民以白姓为多,因而人称白庵。
白庵集位于墉桥区南部,蕲县镇的西部边缘,浍河南岸,东和蕲县集搭界,西和南同濉溪南坪、双堆集比邻,北临浍河与南坪集隔河相望。附近的双堆集,因境内有两个大古堆而得名,一个是平谷堆,一个是尖谷堆,两堆高约几十米,形成当地的一个奇观。著名的淮海战役,就是在这里全歼了黄维兵团,活捉了国民党兵团司令黄维。至今有双堆集战役纪念馆,占地百余亩,树木参天,为游览的好去处。
白庵同其他乡镇一样,解放后体制历经多次变更:1958年政府设白庵大队,隶属蕲县公社,1980年设白庵公社,1984年设白庵乡,至今为白庵集。
蕲县境内有著名的河流浍河,是条天然河流,发源于河南商丘市西北曹楼,流经墉桥区,向东到达五河县,流入沱河,形成崇潼河,再向东进入江苏省,经峰山切岭入窑河,最终入洪泽湖。
浍河是条天然河,名字起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老人们说,上天有神牛,神牛有子浍仙牛。浍仙牛很顽皮,玉皇很不喜欢。有一次,因一件小事,触怒了玉皇,浍仙牛被打下凡界,流落到南坪集。当时南坪集正发大水,百姓流离失所。浍仙牛看到灾情,很是不忍,便用双角开河疏导,但因南坪地质坚硬,浍仙牛因劳累过度而死。后人为纪念他,便给河起名“浍水”。后称“浍河”。
浍河是条古老的河流,形成于战国,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战国初期为秽水,南北朝时期为涣水,明朝时期始为浍河。浍河源头最早起源于大梁鸿沟,流经永城、临涣、蕲县,向东南流入固镇的连城,经五河县西崇潼河入淮河。
如今,源头已缩至河南省永城县南湖,其上游承纳河南省商丘市包河,经濉溪县南坪小李家,入墉桥区桃园镇、蕲县镇,流经东坪、白庵、蕲县、浍南、陈村、高口。《宿县志》载:浍河全长约300公里,流域面积5565平方公里,流经墉桥区长为30公里,流域面积608平方公里,河口宽150---160米,河底宽10---20米,河深6.5---9米。
俯瞰浍河,九曲十八弯,流经一个个美丽的乡镇和村庄,碧绿的水上飘着点点白帆,不愧为宿州市一景。宿州市的许多地方也因此命名。
解放后,蕲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生产都欣欣向荣,人们为了纪念蕲县的光辉历史和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建立了古城纪念馆,陈胜吴广起义纪念馆,使古城遗址与陈胜吴广起义旧址,形成了宿州市一个新的旅游区,使古城蕲县的历史风韵,一览无遗地展现在游客的面前,更加增添了蕲县的优美。
如今,宿淮公路纵贯南北,浍河舟楫横穿东西,蕲县这块古老的土地,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
蜿蜒东去的永泗公路,穿过条条河流,座座村庄,在宿州城东去不远的地方,穿过座秀丽的乡镇。北靠沱河,南依新汴河,面积150平方公里,人口6万多,以生产煤炭而出名,她就是宿州市墉桥区朱仙庄镇。
朱仙庄历史悠久,隋朝时位于古汴河下游,因地势低洼,形成一片汪洋,当地人称为“湖”。湖的南岸有个村庄,叫刘家湖。刘家湖,顾名思义,是因刘姓居多而形成的村庄。刘家湖很小,不过百余人居住,地方偏僻,所以无人知晓。到了明朝,村里出个儒生,姓朱,人称朱生。朱生为人厚道,聪明好学,尤其善医书。有一年,刘家湖染上了瘟疫,加之久旱不雨,庄稼颗粒无收,农民流离失所,到处哀鸿遍野。朱生心疼乡邻,因本人颇通医术,变卖了家产为乡邻购药治病。久而久之,朱生医术渐高,成为方圆百里的名医,人称“神仙一把抓”。四邻亲切地称他为“朱先生”,称他所在的村庄为“朱先生村”。多少年后,人们便把“朱先生村”改为“朱仙庄”。这便是朱仙庄名字的来历。
朱仙庄的另一种来历是传说。相传,在明朝以前,这里是澹台家的封地,澹台是元末的武状元,见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便向朝廷要了这块封地。明朝时,澹台投奔朱元璋,在京城封了官爵,后来子孙袭其爵位,这里依旧是澹台家的土地。
有一天,来了父子俩借宿,那老子是个看地先生,他在这里溜了一圈,便对儿子说:
“我观这里两河交叉,为二龙戏珠相,两河之间这块地是块宝地,几十年后必出两个宰相,不知咱海家可有这个福。”
原来这父子俩姓海,老子是明朝大名鼎鼎清官海瑞的爷爷,儿子是海瑞的父亲,他们出远门办事来到古宿州。儿子听父亲这么一说,愣住了,说:
“这与咱家有什么关系,地又不是咱家的。”
“有关系,你附耳过来。”
老子趴在儿子的耳边嘀咕了一阵子,第二天早上,儿子便到宿州猪行买了一群老母猪,少说也有一百多个,天刚黑便赶进了澹台家的那块地里。天亮后,看守的家丁发现,一块麦田,被猪拱得乱七八糟,到处是坑坑洼洼。澹台的子孙找海家父子评理,谁料,海家老爷子性子暴躁,一头撞死在地里。俗话说人命关天,加之当时明朝吏治FB,澹台家不想惊动官府,就决定同海家私了。海家趁机提出三个条件:一安葬死者;二必须安葬在猪拱过的地里;三澹台家要在这里盖房,海家要在这里守孝一百天。澹台家觉得海家提出的条件合理,便一一答应。
海家儿子在守孝期间,晚上很寂寞,茫茫荒野就他一个人,也很害怕。就在这时,他认识了一个美女,生得如天仙一般。两人一见钟情,孤男寡女,干柴烈火,再好的男儿也受不住,于是两人就尝了禁果。过了一个多月,海家老子夜里托梦给儿子说:
“憨儿子,还不快回家,两个宰相已经让人偷走一个,你想把两个都送人不成。”
海家儿子才从梦中醒来,第二天一早悄悄地卷着铺盖,回老家去了。
原来那个美女是澹台家的闺女,已许配严家,尚未成亲,海家儿子走后不久,嫁于严家,后来生子,取名严嵩,位至阁老,是明朝权高一时的奸相。海家儿子回家后,于夫人圆房,生一子取名海瑞,字刚峰,是明朝铁骨铮铮的谏官。演绎出一段历史上有名的“严海斗”。后来这里形成村落,人们为纪念这一段历史,把这里取名为“猪掀庄”,当地土语就是猪拱塘的意思,再后来就变成“朱仙庄”了。
此系传说,并无考稽,朱仙庄地域的来源,主要是古汴河和黄河。从开封流来的古汴河,宋朝时由于战争的原因而断流,湖从此干涸,变成了陆地。后来在黄河南下的作用下,泥沙淤积,形成了平原地貌。由于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吸引了很多外地移民。他们在此耕地浇灌,造房居住,这样朱仙庄就不再是村庄了,逐渐形成了集镇。许多年后,人们在这里发现了煤,成了朱仙庄发展的动力。
朱仙庄镇形成很晚,原名为三铺,为睢阳古道的一个驿站。睢阳古道,指从彭城到墉桥的汴路。睢阳,古代县名,今天河南省商丘县。宿州睢阳之间,有一条宽广的驿道,宿州东门外设睢阳驿。睢阳驿为宿州四驿之中心,驿道两边植杨柳,沿途设驿站,五里一屯十里一铺,每驿备有马匹,来回传递官文,它是历史上重要的交通要道。1950年政府在这里设三铺乡,隶属大店区,1950年下半年,划归二铺乡,1958年设三铺大队,1961年设三铺公社,隶属城郊,1969年设三铺大公社,1980年设三铺区,1984年改为朱仙庄镇,至今为朱仙庄镇。
朱仙庄的土好地好水美人美,孕育着一批中华人民的好儿女:1930年7月,在中共宿县县委的领导下,爆发了宿县东三铺、水池铺农民暴动,县委书记赵云龙特委军委冷其英亲临东三铺指导,他们高喊着“红军来了!”“打倒将介石!”等口号,攻入三铺镇,冲进团防局,取得了暴动的胜利。另外这里还流传着共产p-arty员沈维干的动人故事:
沈维干,字器之,墉桥区东二铺大张村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p-arty。1927年大屠杀时期,被国民党关进广州南石头监狱,后脱险。1929年12月参加邓小平、张云逸领导的白色起义,任红七军一纵队政治部主任,1930年指挥隆安战斗,英勇牺牲,时年26岁。沈维干是朱仙镇早期共产p-arty员,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他的英勇事迹及优秀品德,为宿州人民树立了光辉榜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朱仙庄人,为宿州为人民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解放后,在这里建了铁路运煤专线,更加促进了朱仙庄的发展。现在这里有了鳞次栉比的楼房,平坦洁净的水泥路,瓦房林立的吴新村,绿树浓荫的街道,张爱萍将军题词的“宿东革命烈士林园”等,使朱仙庄成为名副其实的宿州名镇。
宿东革命烈士林园,位于朱仙庄镇境内,1989年宿县(今为墉桥区)县委和朱仙庄镇委筹资7.8万元,宿东干部群众,尤其是曾经在宿东战斗过的革命老前辈,自愿捐资5万元,供给12.8万元,占地30多亩,修建了宿东烈士陵园,园内建有10多米高的纪念塔和部分烈士纪念碑。来缅怀在这里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继承和发扬革命烈士的优良传统,教育下一代,让他们以烈士为榜样,多学本领,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小时侯听过大戏,戏名叫《鞭打红桥》,说的是陈永年、陈永贵兄弟俩,于明朝中后期来到时村居住。陈永年在外地做官,经常给家里点钱财,供妻子及弟弟生活。后来陈永年死了,陈永贵顿生歹心,霸占了哥哥陈永年的家产,并将两个侄子赶出家门,将嫂嫂马秀英卖给了山西的找子。找子将马秀英挟至时村的红桥,马秀英宁死不走,遭到了陈永贵的的鞭打。马秀英向找子诉说了冤情,找子放了她,向陈永贵要回银两,走了。马秀英被打得遍体鳞伤,带着两个孩子在外流浪。经过努力,终于在宿州知州的帮助下,迫使陈永贵退回了钱财。陈永贵无脸在时村居住下去,便搬到了时村西。故事曲折动人,使时村这个名字蜚声全国。
时村的历史可追溯到600多年前的明朝,当时这里荒芜人烟,遍地芦苇,一片水乡泽国。每逢雨季,唐河、股河、奎河,夹带着大量泥沙,从南北方向流入,并在草桥交叉罅隙处沉积。日积月累,逐渐地形成一片高滩,高滩面积每年也在不断扩大。到了明朝天启年间,山西来了一位姓时的移民,见这里水质清澈,芦苇荡漾,水泽中岛屿迭起,鱼虾颇丰,富有小岛渔家情趣,便在高滩上居住下来,终日以捕鱼为生,过着怡然自得的生活。这种生活使得胡、吴、郑、程四姓很是羡慕,他们便相继迁居高滩上,与时姓为伴,捕鱼接网。渔业兴旺,生活富裕,人口也渐渐地多起来。于是人们又看中了这里的肥沃土地,他们在高滩上开始开垦荒地,发展农业。久而久之,这里变成了村庄。由于时姓居住较早,便呼之为“时家村”,简称为“时村”。
明朝后期,这里便是有名的港口,终日集满了过往的船只。清朝这里的宴渡口,是当时比较盛名的渡口,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在这里处理过两家因争渡口而发生的纠纷,至今乾隆皇帝钦写的御碑尚在。解放前时村是宿县三大集镇之一,即临涣、口子、时村。时村集镇很多,最著名的是冲疃集、营孜集。
冲疃是墉桥区一个重要集镇,位于墉桥区东北,东靠灵璧刘寨,西连时村棒厂,南接营孜集,北依老汪湖,距墉桥区政府所在地42公里。
冲疃是个古集镇,约有千年历史。相传很久以前,大约在隋朝时期,这里并无村落,是紧靠陴湖的低洼湖底,是宿州最著名的四条河流济济处。常年积水,尤其是涝天,洪水泛滥,上游河流带来大量的泥沙,在海潮的起伏下,长期沉积,天长日久,冲击成大块滩地。经过数十年后,湖泊消失,变成了陆地。明朝初期,山西移民来此居住,他们开垦荒地,引水造田,畜牧牛羊,逐渐形成村落。因地是泥沙冲击而成,因此人们取名为“冲疃”。
因而冲疃境内地势低洼,是墉桥区最有名的老汪湖泄洪区,最高海拔为24米,最低海拔为22米。解放前,河道失修,洪水泛滥,多灾多难。建国后,开挖了溜东岗、宋路沟,兴建节制闸,周围筑建了大圩堤,基本上旱涝保收。
冲疃集同其他集镇一样,解放后,冲疃集的体制历经改革:1951年政府设冲疃乡,隶属时村区,1958年改为大队,1961年设冲疃公社,1969年复为大队,1980年又设公社,1980年体制改革后,设冲疃乡,至今为冲疃集。
营孜集是墉桥区的一个古老的集镇,位于墉桥区东北,东临灵璧县尹楼,西接时村的棒厂,南靠奎河,北依宋路沟。距墉桥区政府所在地40公里。
营孜集始于春秋,距今约有两千多年,来历有二:
一、名字来源于春秋。相传春秋时,楚国国都为郢。楚国建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纪南城。楚怀王时,不听屈原劝告,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屈原流放,楚怀王客死他乡,楚国日渐衰败。至顷襄王即位,奸臣当道,国力更加衰弱。秦国乘机攻楚,楚国连吃败仗,被迫迁都。公元前241年,楚国最后迁都寿春(今淮南)。公元前223年,秦国攻陷寿春,楚国灭亡。随楚迁移的楚人,流落在淮河两岸,他们以屈原为榜样,时刻不忘复国,便将所居村庄,取名为郢。几千年来,以郢命名的村落在淮河两岸很多,尤其在墉桥区内最多。随着时间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宿州拓展总监招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