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一个垄断者边际成本怎么算为0,那么,最好选择一个数量使弹性需求=1

2012年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重点[1]_甜梦文库
2012年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重点[1]
2012 年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重点第一部分 经济学 共9章于市场干预行为。会刺激生产,限制消费,导致市 场过剩。 11、Q/Q÷△P/P,。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总是 负数。、需求价格弹性:需求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 度。需求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的相对变动/价格的 相对变动,Ed= △ 12、需求价格点弹性适用于价格和需求量变 化小的场合。弧弹性适用于价格和需求量变动较大 的场合。 13、当 Ed&1 需求富于弹性,降价――需求增 加――销售收入增加。Ed=1 需求单一弹性,降价 ――销售不变。Ed&1 需求缺乏弹性,降价――销售 收入减少。 14、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①替代品的 数量和相近程度②商品的重要性③商品用途的多 少④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 15、需求交叉弹性:是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 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量相 对变动 之间的比率。Eij&0 交叉弹性系数为正,i、j 两种 商品为替代品,越接近于 1 越说明两者的替代性越 强;Eij&0 交叉弹性系数为负,i、j 两种商 品为 互补品;Eij=0 表明两种商品无关。 16、需求收入弹性:需求量变化引起消费者 收入变动之比。 Ey=1 收入变动与需求变动成相同比 例;Ey&1 收入弹性高,表明需求的增加大于收入的 增加(高档品;Ey&1 收入弹性低,表明需求的增加 小于收入的增加(必需品);Ey=0 表明不管收入如 何变动,需求数量不变;Ey&0 表示收入增加的时候 买得少,收入降低的时候买得多。 17、供给价格弹性:价格相对变化引起的供 给量的相对变化之间的比率。Es&1 弹性充足、=0 无弹性、无限大完全有弹性。受影响的因素有:时 间、资金有机构成、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投入品 替代程度。第一章 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1、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对某种 产品或服务,消费者愿意购买而且能够买的数量。 2、需求的影响因素:①消费者偏好(缓慢变 化)②消费者个人收入(社会人均收入, 正向变化) ③产品的价格(反向变化,最重要因素)④替代品 的价格(正向变化)⑤互补品的价格(反向变化) ⑥预期(正)⑦其他因素。 3、需求规律:需求与价格的变动成反方向变 化的关系,就叫需求规律,将这种关系用曲线 D 表 示出来, 这条曲线称为需求曲线。 横轴 Q 表示需求, 纵轴 P 表示价格。 4、市场供给:是指某一段时间内在一定的价 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可能为市场提供商品或服 务的数量。市场供给是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5、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①产品的价格 (正)②生产成本(反)③生产技术(正)④预期 ⑤相关产品的价格⑥其他因素。 6、供给规律:市场上的商品的供给量以市场 价格呈正向关系变化。将这种描述供给量和价格之 间关系的曲线 S 被称为供给曲线。以横轴 Q 表示供 给量,纵轴 P 表示价格。 7、市场价格是在需求和供给相互影响、共同 作用下形成的。 8、均衡价格:是市场供给力量和需求力量相 互抵消时达到的价格水平。需求曲线 DD 和供给曲 线 SS 交叉点 E 叫均衡点,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 其数量为 Q0; 此刻市场价格 P0 通常称为均衡价格。 9、最高限价:就是由政府为某种产品规定一 个具体的价格,市场价以只能在这一价格之下进 行。目的:保护消费者利益,降低某些生产者的生 产成本。这样会导致刺激了消费,限制生产导致市 场短缺。只宜在短期、局部地区实行。 10、保护价格:也叫支持价格或最低限价。 目的是保护生产者利益,支持某一产业的发展。属1第二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1、经济人的假设: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 都是利己的,总是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获得自 己最大的经济利益。(消费者是追求效用最大化和 理性的)但事实并非安全如此。 2、效用:效用是指商品或者服务满足人们某 种欲望的能力,或者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服务时 所感到的满足程度。因为它是一种心理感受,是对 商品或服务满足自己欲望的能力的主观心理评价, 因此效用没有客观标准。 3、基数效用论:19 世纪的经济学家们认为效 用是可直接度量的存在绝对效用量的大小。序数效 用论: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经济学家认为消费者 师无法知道效用数值的,消费者可以知道自己对不 同消费组合的偏好次序,这些表示次序的相对数值 来衡量效用。 4、基数效用理论是运用边际效用论分析的, 而序数理论是应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来分 析。 5、边际效用理论:指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的 商品消费时所带来的满足程度的增加或效用的增 量。 (假定消费数量为 Q,总效用为 TU 则总效用函 数为:TU=f(Q))MU=dTU/DQ=f'(Q),可看出 边际效用就是总效用函数的斜率。 6、边际效用的变动是呈递减规律的:起初是 以递减的速度增加,当商品消费到一定程度,总效 用达到最大是,边际效用为 0,如果继续增加消费, 此时边际效用变为负数。 7、消费者偏好基本假设:完备性\可传递性\ 消费者总是偏好于多而不是少。 8、无差异曲线:一条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 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曲线,这条 曲线上的所有个点的两种商品的组合带给消费者 的满足程度是完全相同的,消费者对这条曲线上的 各点的偏好程度是无差异的。 9、在同一坐标系内,可以会出很多条无差异 曲线,每一条都代表不同水平的偏好。无差异曲线 离原点越近(远)代表商品数量越少(多)消费者 得到的满足越低(高)。特征:1 离原点越远的无 差异曲线,消费者的偏好越高。2 任意两条无差异 曲线 都不能相交。3 无差异曲线从左向右下倾斜, 凸向原点。――这是由商品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 的。 10、商品边际替代率:就是指在效用水平不变 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的某商品时必须放2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某一点的边际替代率就是 无差异曲线上该点的斜率的绝对值。 11、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了无差异曲线的 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即凸向原点。 12、预算约束:消费者的选择不仅取决于消费 者的偏好,还受到支付能力和价格的限制,消费者 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支付能力的限制表现为一种 预算约束。 13、预算线:假若只有两种商品 x1、x2,价格 分别是 p1、p2,可支配金额 m,则:p1x1+p2X2≤m, 以 x1,x2,分别为坐标则 m/p1, m/p2 间的连线就 是预算线。线上的点表示用尽所有收入所能购买的 消费组合;预算外点是支付能力达不到的购买选 择;预算线之内的点是在两种商品并未用尽全部收 入。(建议多看书上 P16 的图) 14、在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收入增加(减 少) 使预算向右 (左) 平移, 购买能力扩大 (降低) 。 如果价格变化:上升,购买数量减少,左移,反之 则右移。 15、消费者均衡:在商品价格和收入已知情况 下,预算线只有一条,(消费者)无差异曲线有很 多条,只有预算和偏好无差异曲线相切的那点,是 最优组合,是消费均衡点。这点技能给消费者带来 最高满足,又是现有收入可以买到的。所以消费者 均 衡条件就是:商品边际替代率=两种商品的价格 之比,MRS=p1/p2。 16、消费者均衡条件的实现是三个条件为前提 的:偏好不变、收入不变、价格不变。 17、价格消费曲线:由于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 变动,预算线发生偏移,从而引起预算线与无差异 曲线切点变化即消费均衡点移动,将这些均衡点连 接起来便可以得到一条价格-消费曲线。 18、商品价格变化产生两种效应:收入效应和 替代效应。替代效应与价格效应方向总是相反。收 入效应比较复杂,取决于商品是正常商品还是劣等 品。第三章 生产成本理论1、生产者:计划实施能够做出统一生产决策 的单个经济单位,企业或厂商。企业是产品生产过 程中的主要组织形式,包括:个人企业、合伙企业 和公司制企业。各有优缺点。 2、个人企业:成为业主制企业。个人投资、 财产个人所有。一个人财产对企业承担无限责任的 经营实体。有点:利润动机明确、决策灵活自由、 管理直接。弱点:资金有限,规模小,抵御风险能 力弱。 3、合伙制企业:两人或两人以上财产为基础 建立,订立合同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 收益、风险共担,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 营利性组织。特点:共同拥有资源和生产决策;共 同监督管理;共同承担债务。缺点:不利于协调统 一、资金规模仍然有限,不利于生产发展和规模扩 大。 4、公司制企业:依照公司法规定的法定程序 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公司资产不属 于投资者,属于公司法人。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 份有限公司。 5、公司制企业的特点:公司为股东所有;公 司股东承担有限责任;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分别 由股东、 董事会和经理层拥有, 即公司为股东所有, 公司控制权在董事会建立下的经理层。4 可以通过 发行股票和债卷的形式筹集资金。 6、 企业形成的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科斯在 《企 业本质》 (1937 年)中认为――企业是为了节约市 场交易成本而产生的,企业的本质或显著特征就是 作为市场机制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7、交易费用:是指围绕契约所产生的成本费 用。包括两类,一类是产生于签订契约交易是交易 双方面临的偶然因素所可能带来的损失,或者是由 于事先不可能被遇见到位写进契约或者能够被遇 见到,但因为复杂没被写进契约。另一类是签订契 约及监督和执行契约花费的成本。 8、交易成本节约是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即 企业是市场交易费用节约的产物。导致市场机制和 企业交易费用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完全性。 9、生产:就是将投入转变成产出的过程。产 出是生产者向社会提供有形的物质产出和无形的 服务产出。投入主要包括企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 各种生产产要素(生产要素分为劳动、资本、土地3和企业家才能四种类型)。投入一般可以分为可变 投入与不变投入。不变投入主要是指短期内部分生 产要素,例如厂房设备等。 10、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 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 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Q=f (x1,x2?xn),是最大产量与投入要素之间的函 数关系。一般假设只有一种要素可变,或者两种生 产要素可变。 11、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一般假设劳 动劳动可变,(短期生产函数):Q=f(L,-)。 12、TP/△L。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总产量 TP 指生产出来的用实物单位衡量的产出总 量。平均产量 AP 是指总产量除以总投入的单位数, 或者说没单位投入生产 的产出。AP=TP/L。边际产 量 MP 是指在其他投入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由于行 政一单位的投入而产生出来的产量和产出。MP=△ 13、边际产量递减规律:也称边际报酬递减 规律,是在这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保持不变的条件 下,连续追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总是存在着 一个临界点 L2,在这一点之前边际递增,超过这一 点之后,边际产量将出现递减的趋势,直到出现负 值。 14、总产量曲线图形(详见 P25 生产函数图 形)TP 曲线先递增,L1~L3 之间劳动边际产量 MP 递减但是为正数,TP 递减增加,斜率递减,凹向 L 轴,当投入量达到 L3 是劳动边际产量为 0,总产量 达到最大值,继续投入,边际产量为负,总产量递 减。 15、平均产量图形:只要边际产量高大于平 均产量,即边际曲线在平均产量曲线上方,平均产 量递增的,相交的地方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 16、规模报酬:较小规模时扩大规模报酬递 增、达到一定规模后再扩大规模报酬不变、之后再 扩大规模将出现规模报酬递减。 17、成本:又称为生产费用,是生产过程中 企业对所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货币支出。(物质 费用、人工费用) 18、机会成本:是指一种生产要素被用于生 产单位某产品时,所放弃的使用相同要素在其他生 产用途中所得到的最高收入。 19、显成本与隐成本:企业用来购买或租用 生产要素说实际支付货币支出,称为显成本。企业 本身拥有的并且被用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 产要素总价格,称为隐成本,是企业拥有的资源成 本,实际上是一种机会成本。 20、经济利润:企业总收益和总成本的差额。 正常利润是生产成本的一部分,是作为隐成本的一 部分计入成本的,因此经济利润中不含正常利润。 21、成本函数:就是表示企业总成本与产量 之间关系的公式。 短期成本有固定成本 C=b+f ( q) , 长期成本一切生产要素都是可变的 C=f(q)。 22、短期成本函数:TC(短期总成本)=TFC (短期固定成本)+TVC(短期可变成本) 23、平均成本(平均总成本)ATC=TC/Q,平 均固定成本 AFC=TFC/Q,平均可变成本 AVC=TVC/Q, Q 代表总产量。 24、TC/△Q 边际成本 MC:是增加一个单位产 量时总成本的增加额。MC=△ 25、 成本曲线图: 建议全面读懂分析 P28、 P29 的成本曲线图5、完全垄断市场: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形, 其特征:整个行业只有惟一的供给者;产品是没有 合适替代品的独特性产品;其他企业进入这一市场 非常困难。(实际生活中,公用事业、电力、固定 电话等属于近似的例子) 6、形成完全垄断的条件包括:政府垄断(铁 路、邮政);对某些特殊原材料的控制而形成的垄 断;专利权形成的垄断(某企业的技术专利);自 然垄断(低成本、规模经济)。 7、垄断竞争市场:具有很多的生产者和消费 者;产品具有差别性;进入或退出市场比较容易。 8、寡头垄断市场:行业中只有很少几个企业 进行生产;产品具有一定差别或完全无差别;对价 格有较大程度的控制;进入行业比较困难。实际生 活中,汽车、钢铁等可划入此类。 9、完全竞争行业需求曲线:因价格由整个行 业的供给和需求曲线决定,故整个行业需求曲线是 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 方倾斜的曲线,整个行业的均衡价格就是由这种需 求与供给的均衡位置决定的。 10、完全竞争环境下企业只是价格的接受者, 只能按照市场价格出售产品。所以个别企业需求曲 线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水平线。 11、R/△Q=△(PQ)/△Q=P。完全竞争企业 的收益:收益是指企业出售产品的收入,企业出售 一定数量的产品获得的全部收入叫做总收益 R=PQ. 企业平均收益 AR=R/Q;企业的的边际收益(增加一 个单位产品的销售时总收益的增加量)等于单位产 品价格,即 MR=△ 12、因为企业商品价格、平均收益和边际收 益都相等,AR=MR=P 所以企业平均收益、边际收益 和需求曲线都是同一条线。 13、完全竞争力市场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第四章 市场结构理论1、市场结构:是指一个行业内部买方和卖方 的数量及其规模分布、产品差别的程度和新企业进 入该行业的难易程度的综合状态。市场结构就是指 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竞争状况和竞争程度。 2、划分市场结构主要依据:行业内的生产者 数目或企业数目;产品的差别程度;进入障碍的大 小。 3、 主要市场结构有四种类型: 完全竞争市场、 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市场,竞 争程度由高到低。 4、完全竞争市场:市场上有无数的买者和卖 者;产品是同质的;资源可以自由流动;买卖双方 对市场信息都有充分的了解。 (实际生活中, 小麦、 玉米等属于近似的例子。)4时,企业利润最大。也就是说 MC=MR 时成为利润最 大化均衡条件或亏损最小的均衡条件。所以一个追 求利润最大化的气哦也,总是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 际收益的原则选择最优生产规模。 14、企业的需求曲线:在完全垄断市场上, 他控制了本行业全部供给,企业的需求曲线就是市 场需求曲线。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 斜,斜率为负。 15、完全垄断企业的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与其平均收益曲线重合, 边际收益小于平均收益,边际收益曲线位于平均收 益曲线的下方。随着销售量的增加,边际收益比平 均收益下降的更快。 16、完全垄断企业进行产量和价格决策的基 本原则:边际收益=边际成本的原则,即 MR=MC 的 原则。 17、价格歧视:也叫差别定价。第一类价格 歧视,称为完全价格歧视,企业按不同价格出售不 同批量单位的产量,所要价格因人而异。第二类价 格歧视,按不同价格出售不同单位产量,但每个购 买相同数量的购买者支付的价格相同。即批量作 价。第三类价格歧视,按不同购买者规定不同的价 格。 18、实行价格歧视的基本条件:第一,必须 有可能根据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划分出两组或两 组以上的不同购买者;第二,市场能够有效隔离。 实行价格歧视的基本原则是,不同市场上的边际收 益相等。6、帕累托最优标准的条件:经济主体是完全 理性的,信息是完全的、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经济 主体的行为不存在外部影响。 7、市场失灵的含义:由于市场机制不能充分 发挥作用而导致的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或资源配置 失当的情况。 8、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垄断、外部性、公 共物品和信息不对称等。 9、完全竞争市场只是一种理论假设,大部分 产品都是处于不完全竞争市场,或完全垄断市场, 或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 10、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生产者不再是完 全的价格接受者,资源已不可能在部门之间自由流 动,导致生产者生产的产量不是最大的产量,市场 价格不是最低的价格,长期来看成本也比完全竞争 市场条件下的生产成本要高,消费者将不再可能获 取最大满足。 11、 垄断对市场机制运行的影响:在不完全 竞争市场上,市场机制很难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 资源不可能实现最优配置。 12、外部性或外部影响:是指某个人或某个 企业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人或其他企业造成了影响, 但是却没有因此付出代价或得到利益。 13、外部性对市场机制运行的影响:由于外 部影响的存在,市场机制就不能有效地进行资源配 置,导致资源配置失当。存在外部经济(私人收益 小于社会收益)时,缺乏生产积极性,其产出水平 低于社会最优产出水平(产品缺乏)。存在外部不 经济,由于其私人成本低于边际社会成本,于是倾 向于扩大生产,其产出水平会 大于社会最优产出 水平会(造成产品供给过多)。这样由于存在外部 性可能导致资源配置失当,即使在完全竞争情况 下,整个经济资源配置也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 态。 14、公共物品: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 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相对应的,私人物品有两个 明显的特征:竞争性、排他性。 15、公共物品的特点:(1)非竞争性。即消 费者对某一种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影响其他人对 该公共物品的消费。 (2)非排他性。即公共物5第五章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1、资源最优配置:当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 好使所有的商品供求都相等时,经济就处于一般均 衡状态或瓦尔拉斯均衡状态,当经济处于一般均衡 状态时,资源便实现了最优配置。 2、 资源实现最优配置的标准是:当一种资 源的任何重新分配,已经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境 况变好,而不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坏。 3、 帕累托改进: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能够 在其他人福利水平不下降的情况下,通过重新配置 资源,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福利水平有所提高,则 称这种资源重新配置为帕累托改进。 4、帕累托最优状态是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资 源配置状态。帕累托最优状态又被称作经济效率。 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具有经济效率的,否则就 是缺乏经济效率的。 5、资源最优配置的标准:帕累托最优状态。 品可以由任何消费者进行消费,其中任何一个消费 者都不会被排斥在外。 16、公共物品的分类:纯公共物品、准公共 物品。纯公共物品:是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完全 的非排他性的物品,如国防、治安等,这类公共物 品只能由政府提供。准公共物品:是指具有有限的 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如教育、医疗卫生、 收费公路等。 17、公共物品和市场失灵:由于纯公共物品 存在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消费者更愿意采取“搭 便车”行为,低报或者隐瞒自己对公共物品的偏 好,最终导致市场产量远远低于最优产量。 18、对于准公共物品来说,如教育、医疗服 务等,市场机制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通过准市场 机制来引导资源的配置。 19、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上买卖双方掌握的 信息量不一样的一种情况。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 在,就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 20、政府对市场失灵进行干预:(垄断)限 制垄断和反对不正当竞争:通过法律限制如《反垄 断法》;对垄断行业进行公共管制:规定限价,或 规定利润率;(外部性:)税收和补贴手段、将相 关企业合并从而使外部性内部化的手段以及明晰 产权;(公共物品:)政府承担了主要提供者的职 责。(信息不对称:)政府对许多商品的说明、质 量标准和广告都做出了具体的法律规定,政府还通 过多种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信息服务。 21、政府通过制定正确的微观经济政策在很 大程度上能够消除市场的失灵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如果政府不能有效承担或有效 的履行这一责任,那么就会在市场失灵的同时,还 会出现“政府失灵”。 法。3、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方法:生产法、收入法、 支出法。支出法和收入法是核算 GDP 的两种主要方4、支出法:包括消费支出、固定投资支出、 政府购买、净出口。①消费支出包括耐用消费品、 非耐用消费品和各种服务的支出。不包括居民建造 住宅的支出。②固定投资支出用于投资的物品属于 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分为居民住宅投资和 企业固定投资。③政府购买。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 GDP。④净出口,可能为正值,也可能为负值。 5、用支出法计算 GDP=消费 C+投资 I+政府购 买 G +净出口(X-M)。在我国的统计实践中,支出 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划分为最终消费、资本形成 总额、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总额,它反映本期生产 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及构成。其中,最终消费分 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6、收入法――也称要素成本法。用收入法核 算国内生产总值收入主要是指提供生产要素所取 得的收入,也包括一部分非生产要素的收 入。① 生产要素收入包括工资、非公司企业业主收入、利 息收入、租金收入、公司税前利润。②非生产要素 收入包括:一类是企业转移支付和企业间接税,另 一类是资本折旧。 7、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工资+利息+租 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 在我国的统计实践中,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分为四项: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指生产税减 生产补贴后的余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 8、 国民总收入 (GNI) : 即国民生产总值 (GNP) =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指一个国 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 分配的最终结果。国内生产总值以地域范围作为统 计标准;而国民生产总值以人口作为统计标准。国 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不同,国民总收入是个 收入概念,而国内生产总值是个生产概念。 9、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总值 GDP资本设备折旧第六章 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宏观经济模型1、国内生产总值:简称 GDP,是按市场价格 计算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 最终成果。 2、国内生产总值三种形态:价值形态、收入 形态和产品形态。6 10、国民收入(NI),指狭义的国民收入, 是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间内提供服务所获得的 报酬的总和,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NI=国内生产净值-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 助金。或 NI=国内生产总值 GDP-资本设备折旧-间 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资本设备折旧、 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属于非生产要素收入。 11、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局限性:(1)无法 反映全部经济活动,例如地下、个体、非市场经济 活动。(2)无法全面反映社会福利的变动。第一, 不能反映经济增长过程中环境污染和资源、生态破 坏带来的不利影响。第二,不能反映闲暇增多给人 们带来的福利。 12、 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在 两部门经济中,假设一个社会只有消费者(居民) 和企业两个部门,没有政府部门和进出口部门,所 以就没有企业间接税等税收项目,也没有政府购买 和进出口贸易。 为了分析简便起见, 先不考虑折旧。 这样,国内生产总值就等于国民收 入。1 从支出的 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总支出,即消费支出和 投资支出的总和。 GDP=Y=C+I。 2 从收入的角度来看, 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国民总收入,总 收入的一部分 用来消费,剩余的一部分用来进行储蓄,用字母 S 表示。GDP=Y=C+储蓄 S。由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从这两种角度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应该相等。 GDP=C+I=Y=C+S,即 C+I=C+S,得到 I=S,即得到储 蓄―投资恒等式。储蓄―投资恒等式是根据国内生 产总值核算方法的定义得出的。 这种恒等关系就 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C+S)和总需求(C+I)的 恒等关系 13、三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在 两部门经济的基础上加上政府部门的活动,就构成 了三部门经济。政府支出主要包括政府购买 G 和转 移支付 T。1 从支出角度来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 消费支出、投资支出和政府购买支出的总和 GDP=Y=C+I+G。2 从收入角度看,国民收入仍是所有 要素所得的收入之和,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 的总和。国民收入除了用于消费和储蓄,还要有一 部分用来交纳税金。但是,居民企业一方面交纳税 金,另一方面又获得政府给予的转移支付,政府的 净收入就要去掉这部分支出,即总税收减去转移支 付后的那部分收入。 政府净收入 T=政府的全部税收7收入 TO-政府转移支付 TR。公式 I=S+(T-G),也 就表示了整个社会的储蓄(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之 和)和整个社会的投资的恒等关系。 14、 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四部门经济就是在三部门经济中引入一个国外部 门。从支出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是消费支出、投 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和净出口的总和,即 GDP=C+I+G+(X-M),I=S+(T-G)+(M-X)就是四 部门经济中总储蓄和投资的恒等关系。 15、 边际消费倾向(MPC)指消费的增量和 收入的增量之比。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从心理规律 角度考察了消费倾向的变动规律,提出“边际消费 倾向递减规律”,即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人们的 消费随之增长;但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重却不 断减少。 16、 平均消费倾向(APC)指消费总量在收 入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 l。 如果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 线性关系,则边际消费 倾向为一常数,这时消费函数可以用下列方程表 示:,α 代表必不可少的自发消费部分,β 为边 际消费倾向,β 和 Y 的乘积表示由收入引致的 消 费。因此,消费等于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之和。 17、 储蓄函数:根据凯恩斯的假定,收入是 决定储蓄最主要的因素。储蓄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 系被称为储蓄函数。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是: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等于 收入。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中主要一个确立,另一 个也随之确立。 18、投资:投资是购置物质资本的活动,即 形成固定资产的活动投资。一般不包括金融投资在 内。 19、决定投资的因素:实际利率、预期收益 和投资风险等。投资函数 I=I(r)=e-dr 其中 e 表 示自主投资,-dr 表示引致投资。 20△I,国民经济重新达到均衡状态的时候, 引起过敏收入增加量并不仅限于这笔投资。假定社 会边际消费倾向 β =0.8,则△Y= (1+β +β 2+??+β n)△I,△Y=△I 1/1-β =△I 1/s,这里乘数 K=1/s,s 为编辑储蓄倾向。投资乘 数:乘数原理及时增加一笔投资经济增长率=工作小时数的增加率+每小时产 出的增加率 11、三因素分解法:就是运用生产函数,把 经济增长按照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 等三个因素进行分解,计算这三项因素对经济增长 的贡献份额。 经济增长率=技术进步率+(劳动份额×劳动 增加率)+(资本份额×资本增长率) 利用经济增长核算方程,我们还可以计算技 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就是所谓的全要素 生产率(简称 TFP),即将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 数量等因素对 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扣除之后,技术 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由于是由美国经 济学家罗伯特?索罗首先提出的,因此也叫“索罗 余值”。 12、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集 约型经济增长两种方式。 13、粗放型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或全要素生 产率不变或提高很少的情况下,主要依靠增加劳动 或资本等要素投入数量而实现的经济增长。 14、集约型增长则是指在生产要素投入数量 不变或增加很少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或提 高生产率而实现的经济增长。 15、.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和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是与经济发展的一定阶 段相联系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应以何种经济增长方 式为主,是由该国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经济条件决 定的。一般来说,在经济发展初期,经济增长一般 都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但是,当一国具备了相 当的经济基础,工业化进程进入中期并具备了较为 完整的工业体系后,经济增 长方式就能够实现转 变,从粗放型增长为主逐步转向以集约型增长为 主。 16、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已成为我国 经济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但是总的来看,我国经 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还没有从粗放 型的增长转向集约型的增长。主要标志就是:经济 增长主要依赖固定资产投资的推动,国民收入中用 于投资的比例过高,主要依赖能源、原材料消耗的 增长。 17、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核心是通过技 术进步、制度创新和改善管理来提高生产要素的效 率。为此,①必须调整投资方向,大力支持高技术 产业的发展,加快 实现高技术产业化,实现产业8第七章 宏观经济运行分析1、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 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与前期相比所实现的增长。 总产出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对一 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度量,通常用经济增长率来表 示。 用现行价格计算的 GDP, 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 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用不变价格计算的 GDP 可以 用来计算经济增长速度。 2、经济发展:这是一个比经济增长含义更广 的概念。经济发展既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伴随经 济增长过程而出现的技术进步、结构优化、制度变 迁、福利改善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和谐 等方面的内容。 3、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经济 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和核心,没有一定的 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 4、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劳动的投入数 量和劳动生产率、资本的投入数量和资本利用效 率。 5、劳动的投入数量: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条件 下,一个社会投入生产的劳动数量越多,生产的产 品就可能越多,经济增长速度就越高。 6、 资本的投入数量: 在其他因素不变条件下, 资本数量投入越多,经济增长速度就越高。资本的 投入数量也受多种因素制约,其中最重要的是资本 的利用率或生产能力利用率。 7、 劳动生产率: 在同样的劳动投入的情况下,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可以带来经济的增长。 8、.资本的效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 资本的效率提高就会带来经济增长,反之,资本效 率下降就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下降。 9、经济增长因素分解:1.两因素分解法 2. 三因素分解法 10、两因素分解法:就是假定其他因素不变, 把经济增长率按照劳动和劳动生产率两项因素进 行分解。 假定经济增长取决于两个因素,工作小时数 (即劳动时间)的增加率和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 (即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 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升级。②必须增加教育的投入, 为增加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实现技术创新 和提高管理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③继续推进和 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 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创造必要的制度条件。 18、经济周期的含义: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循 环,是指总体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而 出现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经济周期指的是总体 经济活动,而不是个别部门或个别经济总量指标 19、经济周期的类型: 按照周期波动的时间长短,经济的周期性波 动主要有三种类型,即长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 按照经济总量绝对下降或相对下降的不同情 况,经济周期又可分为古典型周期和增长型周期。 如果经济运行处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为负增长,即 经济总量 GDP 绝对减少,通常将其称为古典型周 期;如果处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率为正值,即经济 总量只是相对减少而非绝对减少,则为增长型周 期。 20、在经济的复苏和繁荣阶段,经济上可能 出现的一般特征是,伴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持续提 高,投资持续增长, 产量不断扩大,市场需求旺盛, 就业机会增多,企业利润、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都 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也常常伴随着通货膨胀。相 反,在经济的衰退或萧条时期,伴随着经济增长速 度的持续下滑,投资活动 萎缩,生产发展缓慢, 甚至出现停滞或下降,产品滞销,就业机会减少, 失业率提高,企业利润水平下降,亏损、破产企业 的数量增多,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呈不同程度的下 降趋势。 21、经济波动的一般原因 1)投资率的变动。一般而言,投资与经济增 长具有正相关关系。当然,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还要取决于投资的效率。 2)消费需求的波动。消费需求不足,会导致 总需求小于总供给, 进而导致产出下降, 失业增加, 从而使经济增长率下降。 3)技术进步的状况。当技术进步较快时,经 济增长的速度较高;当技术进步缓慢时,经济增长 就比较缓慢。 4)预期的变化。当人们对今后经济增长的预 期比较乐观时,会推动经济增长。反之,当人们的 预期不好时,会限制经济的增长。 5)经济体制的变动922、价格总水平:也叫一般价格水平,是指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各类商品和 服务价格变动状态的平均或综合,一般用价格指数 来度量。 23、度量价格总水平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 是编制各种价格指数,如消费者价格指数、批发价 格指数等;二是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 24、价格指数就是用来反映报告期与基期相 比商品价格水平的变化趋势和变化程度的相对数。 反映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叫做价格总指数,一般称为 价格指数。 价格指数有很多种类,很多国家或地区都是 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作为度量价格总水平的 主要指标。 根据对比基期的不同,价格总指数可分为: 环比价格指数、定基价格指数和年距价格指数。年 距指数是环比指数的一种特殊形态。 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就是按当年价格计 算的 GDP 与按某一基期固定价格计算的 GDP 的相对 数。其基本公式为: 25、决定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1.货币供 给量、货币流通速度和总产出;2.总需求和总供给 以 M 代表一定时期内货币的供给数量, V 代表 货币流通速度,P 代表价格总水平,T 代表各类商 品的交易数量,则有: 价格总水平的变动与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 速度的变化成正比,而与总产出的变化成反比。 26、价格总水平是由总需求和总供给共同决 定的。如果总需求增长快于总供给的增长,价格总 水平就有可能上升;反之,如果总需求增长慢于总 供给的增长,价格总水平就有可能下降。 27、保持价格总水平稳定的含义和意义。 在市场活动中,工资、利率、汇率等货币形 式的经济变量都和价格总水平有着互相作用的关 系,当价格总水平变动时,这些经济变量都会受到 影响并可能作出相应调整。 (1)价格总水平变动对工资的影响 由于价格总水平的波动,工资可以分为名义 工资和实际工资。实际工资的变动与名义工资变动 成正比,与价格总水平变动成反比。 实际工资变动率=名义工资变动率-价格总水 平变动率 (2)价格总水平变动对利息率的影响 由于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利率也可以分为名义 利率和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价格总水平变动率 在名义利率不变时,实际利率与价格总水平变 动成反比(书上的说法是错误的),在价格总水平 不变时,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相等。 一般地,由于价格总水平上涨导致实际利率下 降会损害存款人或债权人的利益,借款人或债务人 的利益会增加。反之,由于价格总水平下降导致的 实际利率上升则会发生有利于债权人而不利于债 务人的效果。 (3)价格总水平变动对汇率的影响 购买力平价理论指出,两种货币的汇率应由两 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决定,而货币购买力又是价格总 水平的倒数,所以,汇率实际上由两国价格总水平 变动之比决定。 价格总水平的变动会在一定条件下影响到汇 率的变动,从而影响一个国家的进出口产品价格发 生相应变化,并进而影响到净出口和总供求关系。 (4)价格总水平变动的间接效应 价格总水平变动不仅具有直接效应,还具有一 些间接效应。主要包括,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影 响,对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以及对经济增长的影 响。 一般来说,价格总水平变动,特别是剧烈的、 大幅度的变化是不利于经济增长的;只有在短期 内,在价格变动没有被市场主体预期到的情况下, 才可能对经济增长发生某种作用:通货膨胀在一定 程度上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而通货紧缩在一定程 度上则不利于经济增长。但这种作用只能是暂时 的,不可能是长期的。 28、就业:是一定年龄段内的人们所从事的 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所进行的活动。如果再进一 步分析,则需要把就业从三个方面进行界定,即就 业者条件,指一定的年龄;收入条件,指获得一定 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时间条件,即每周工作时 间的长度。 29、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但在目 前没有从事有报酬或收入的工作的现象。 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标准,凡是在规定 年龄内在一定期间内(如一周或一天)属于下列情 况的均属于失业人口:没有工作;当前可以工作, 就是当前如果有就业机会,就可以工作;正在寻找 工作。1030、我国的就业和失业的含义和统计口径 就业人口,是指在 16 周岁以上,从事一定社 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其中, 城镇就业人口,是指在城镇地区从事非农业活动的 就业人口。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 定的劳动年龄段内(16 岁至退休年龄),有劳动能 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 求职登记的人员。 31、失业率:在发达国家,失业率是失业总 人数与民用劳动力总人数的比率,即: 失业率=失业总人数/民用劳动力总人数× l00% 就业率是就业人口与民用成年人口总数的比 率,即: 就业率=就业人口/民用成年人口总数×100% 目前,我国统计部门计算和公布的就业和失 业水平方面的指标主要是城镇登记失业率。 我国的失业率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失业率的含 义和计算是具有很大差别的,在进行国际对比时一 定要注意其不可比性。主要是,我国只计算城镇地 区的失业率,而没有计算全国城乡统一的失业率; 在计算城镇失业率时,主要是以是否具有城镇户口 为标准,因此并不是真正的城镇地区的失业率。 32、失业的类型:1.自愿失业 2.需求不足型 失业(非自愿失业) 自愿失业:是指劳动者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 资水平而宁愿不工作的一种状态,也可以说是当工 资水平下降时劳动者自愿退出劳动力队伍的情况。 自愿失业包括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两种形式。 摩擦性失业是因为劳动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偏好 和技能的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引起的失业,也就 是由于劳动者从一个工作转换到 另一个工作的过 程中出现的失业。结构性失业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 所造成的失业。 需求不足型失业:也叫非自愿失业,或者叫 周期性失业,是指劳动者在现行工资水平下找不到 工作的状况,或是指总需求相对不足减少劳动力派 生需求所导致的失业。这种失业是与经济周期相联 系的。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运行处于繁荣与高涨 时期,失业率比较低;在经济运行处于衰退和萧条 阶段,失业率比较高。需求不 足型失业是宏观经 济研究关注的重点。 33、失业的经济影响: 失业影响经济增长的 速度,使经济增长速度低于正常的水平或者说潜在 的增长率。 政府应当把促进经济增长作为降低失业率的 主要途径。10、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包括:法 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利率、汇率、 窗口指导 1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方式有四种: 双松、双紧、一松一紧和均为中性。第八章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和手段第九章一、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的经济 职能主要有: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 共服务 2、经济调节职能包括:对社会总需求和总供 给进行总量调控、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对经济结构 的调节、对进出口贸易、国际收支等国际经济关系 的调节和控制等方面 3、经济调节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4、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包括:促进经济增长、 增加就业、稳定价格总水平、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5、宏观调控的目标冲突:①经济增长目标与 增加就业目标――互补关系;②经济增长、增加就 业与价格稳定目标――存在冲突和矛盾。 6、如果政府把经济增长作为宏观调控的政策 目标,通常要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 刺激总需求,一般情况下,这会导致价格水平上升 或通货膨胀;如果政府把稳定价格水平作为宏观调 控的政策目标,通常要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 币政策, 一般情况下, 这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 7、当经济运行处于过热状态并导致严重的通 货膨胀时,政府应当把稳定物价目标作为宏观调控 的主要目标,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 策。而当经济运行处于在衰退阶段,出现经济停滞 或滑坡、失业率高时,则应把增长目标或增长就业 目标作为主要调控目标,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和货币政策 8、政府在选择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时,应遵 循的原则包括:综合考虑原综合考虑原则:综合考 虑原则、适度原则、政策的相互配合原则 9、在西方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手段就 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 的基本手段除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还有国家计划 和规划。在需要扩大需求时,采用减税、扩大财政 支出的政策;在需要抑制需求时,采用增税、压缩 财政支出的政策。1. 随着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当前主要的国际 贸易理论有: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比较优 势理论 (大为?李嘉图)、要素禀赋理论、规模 经济贸易理论 2. 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观 点: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 国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稀 缺要素的产品。 3. 克鲁格曼的规模经济理论的主要观点:如 果每个国家只生产几类产品,那么每种产品的生产 规模就会比生产所有产品时的规模更大,才能实现 国际分工的规模效益。 4. 影响一国出口贸易的因素主要有:①自然 资源的丰裕程度;②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 ③汇率水平的高低;④一国出口贸易水平的高低。 5. 影响一国进口贸易的因素主要有:①一国 的经济总量或总产出水平;②汇率水平;③一国进 口贸易水平的高低同国际市场商品的供给情况和 价格水平的高低也有直接的联系。 6. 政府对进口贸易的干预主要采取关税限制 和非关税限制两种方式,即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 垒。 7. 非关税壁垒包括:①进口配额制;②自愿 出口限制;③歧视性公共采购;④技术标准;⑤卫 生检疫标准。 8. 政府干预出口贸易以刺激出口增加的主要 措施是出口补贴,出口补贴分为直接补贴和间接补 贴两种。 9. 直接补贴指给予现将形式的补贴,间接补 贴指给予财政上的优惠,如①出口退税;②出口信 贷等。 10. 倾销的四种常见类型:①掠夺性倾销(先 低价销售,排除竞争对手后恢复原价);②持续性 倾销(长期低价);③隐蔽性倾销(出口商正常价11 卖给进口商,进口商低价卖,差价出口商补)④偶 然性倾销。 11. WTO 确定产品正常价值可依据的标准:① 原产国标准;②第三国标准;④按照同类产品在原 产国的生产成本,加合理销售费、管理费、一般费 用和利润确定。 二、国际资本流动 12. 按时间长短分长期资本流动和短期资本 流动。 13. 长期资本流动包括国际直接投资、间接投 资和国家贷款,通常在一年以上。 14. 外国直接投资的具体方式包括:①在东道 国开独资企业;②收购或合并国外企业;③与东道 国企业合资开企业;④对国外企业进行一定比例以 上的股权投资(IMF 规定为 25%);⑤利润再投资。 15. 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①不同国家或地区 间的收益率有差异;②由于汇率变动产生的国际资 本流动以及国际收支造成的国际资本流动;③由于 各种风险因素(如汇率风险、市场风险)造成的国 际资本流动;④由于其他因素:如,投机、规避贸 易保护、国际分工等。 16. 资本流动的作用是双重的,对资本流入国 来说,资本流入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是:①短期资 本流入易造成国内金融秩序混乱;②加重外债负 担;有可能引发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③对长期投 资利用不当,还可能沦为资本输出国的附庸 17. 由于资本流动的作用是双重的,故世界各 国的政府都对资本流动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干预 的手段主要有:①实行外汇管制;②颁布专门的政 策法规与条例;③对偿债能力进行控制;④制定财 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利用政策手段对资本的国际流 动加以控制。3. 常见的多数决策规则有:①相对多数决策; ②二轮决选制;③逆向排除法;④博尔达计分法; ⑤孔多塞规则;⑥赞同投票。 4. 公共物品的融资方式:①政府融资(强制 融资);②私人融资(自愿融资);③联合融资。 5. 公共物品的生产方式:①政府生产;②合 同外包。 6. 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 ①决策制度 (核心) , 何种物品应当被公共地而不是四人提供?提供多 少?②融资制度;③生产制度;④收益分配制度。 二、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 7. 公共财政具有①资源配置;②收入分配; ③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8. 资源配置范围:应当是市场失灵而社会又 需要的公共物品和服务的领域。主要有:①满足政 府执行职能的需要(政府机关正常运转、国家安全 支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等);②市场失灵而社会 又需要的准公共物品和服务(如公共卫生、科技、 公共工程);③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引导性支出(如 矫正外部效应等)。 9. 实现资源配置职能的手段:①明确社会公 共需要的基本范围;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③为公 共工程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④通过直接投资、财 政贴息等方式,引导社会投资方向;⑤通过实行部 门预算制度、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绩效评价体 制,提高财政自身的效率。 10. 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手段:①明确收入分 配的范围;②加强税收调节;③发挥财政转移支付 作用;④发挥公共支出作用。 11. 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手段:①财政 政策+货币政策;②税收、财政补贴、财政贴息、 公债等方式,调节社会经济结构;③通过税收调节 个人消费水平和结构;④加大对节约、环保、能源第二部分 财政第十章共5章的投入,加大科教文卫体的投入,加大社会保障的 投入等。 三、公共选择与政府失灵 12. 公共选择是关于政府失灵的理论,公共选 择三大理论基石:①个人主义方法论;②经济人假 设;③作为一种交易的政治过程。 13. 政府失灵的表现形式:①选民“理性的无 知”与“理性的非理性”。②政治家选票极大化; ③投票循环;④官僚体系无效率;⑤利益集团与寻 租。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一、公共物品的定义及其融资与生产 1. 公共物品的特征:非竞争性(主要特征), 非排他性(派生特征)。 2. 公共物品的需求一般通过政治机制(投票 表决)显示。12 第十一章一、财政支出及其分类财政支出第十二章财政收入一、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其分类 1. 根据 IMF 分类标准,政府的收入主要有: ①税收;②社会缴款;③赠与收入;④其他收入。 2. 我国自 2007 年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将政 府收入分为:①税收收入;②社会保险基金收入; ③非税收收入;④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⑤债务 收入;⑥转移性收入。 3. 非税收入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专项收 入、彩票资金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 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 用收入、其他收入 8 款。 4. 财政收入的口径:最小的口径仅包含税收 收入;较大一些的口径还包括非税收入(我国采用 这个)。 5. 财政集中度,又称为宏观税负,指国家从 国民经济收支环流中截取并运用的资金占国民经 济的比重。 6. 衡量宏观税负的口径从大到小依次是:① 税收收入占 GDP 的比重;②公共财政收入(一般预 算收入)占 GDP 的比重;③公共财政收入+政府性 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社会保障基金 收入的合计占 GDP 的比重。 二、税收 7. 税收的特点: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8. 税制要素:纳税人、课税兑现、税率、纳 税环节、纳税期限、减税免税、违章处理、纳税地 点等。 9. 按课税对象分为①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企 业所得税);②流转税(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 关税);③财产税;(另外还可以再分出资源税类 和行为税类)。 10. 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为①从价税;②从 量税。 11. 按税负能否转嫁可划分为:①直接税;② 间接税; 12. 按税收管理权限和使用权限可划分为:① 中央税(消费税、关税);②地方税(契税、房产 税、耕地占有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车船税等);③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增值税、个人 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证券交易印花税)。 13. 拉弗曲线的启示作用:征税有“禁区”, 要注意涵养税源。131. 如何理解财政支出数据?①看支出规模; ②看支出结构;③看支出的经济性质。 2. 财政支付分类方法:国际通行的分类方法 有①财政支出功能分类;②财政支付经济分类。 3. 中国政府支出分类改革:2007 年 1 月 1 日 起中国实施了符合国际惯例的收支分类改革。其中 支出功能分类设类、款、项三级,分别为 17 类、 172 款、1152 项;经济分类设类(12)、款(98) 两级。 二、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增长趋势 4. 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①绝对规模指 标; ②相对规模指标 (当年财政支出占 GDP 的比重、 当年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 5. 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理论解释:①瓦格纳 的“政府活动扩张法则”;②皮考克和魏斯曼的 “梯度渐进增长理论”;③马斯格雷夫的“经济发 展阶段增长理论”;④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理 论”;⑤公共选择学派 三、中国的财政支出结构 6. 中国财政支出发展变化:总量快速增长、 结构有所调整 7. 中国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①购买性支出 占比长期偏大、转移性支出比重较低;②相对于消 费性支出而言,投资性支出占比近年来略有下降, 但出处于高位;③社会性支出比重有所提升,但仍 有待加强。 8. 中国财政支出的优化:①严格控制一般性 开支,降低行政成本;②大力支持发展教育事业发 展;③大力支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④大力支持社 会保障和就业工作;⑤大力支持生态环境建设。 四、财政支出绩效考评 9.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原则:3E+1E(经济行、 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 10. 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的原则:统一领导 原则、分类管理原则、客观公共原则、科学规范原 则 11. 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方法:①比较法; ②因素分析法;③公众评价法;④成本效益评价法 12. 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①相关性原则;② 可比性原则;③重要性原则;④经济性原则 三、税负转嫁 14. 税负转嫁方式:①前转(消费者);②后 转(原材料供应者和工人);③混转(①+②); ④消转(改善经营管理);⑤旁转(物流公司); ⑥税收资本化 (最典型的就是对土地交易的课税) 。 15. 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①应税商品供给与 需求的弹性;②课税商品的性质;③课税与经济交 易的关系; ④课税范围的大小; ⑤商品的竞争程度。 四、国债 16. 国债的种类:①内债与外债;②短期(1 年)、中期和长期(10 年以上)国债;③固定利率 国债与浮动利率国债;④上市(流通)国债与非上 市(流通)国债;⑤货币国债与实物国债。 17. 国债功能:①弥补财政赤字;②筹集建设 资金;③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④调控宏观经济 18. 国债负担: ①认购者负担; ②债务人负担; ③纳税人负担;④代际负担 19. 国债限度:①国债负担率(警戒线:发达 国家国债累计余额占 GDP 的比重≤60%,发展中国 家≤45%);②债务依存度(当年债务收入与财政 支出的比例应当介于 15%~20%之间)。 20. 国债发行方式:①公募招标方式;②承购 包销方式;③直接发售方式;④“随买”方式 21. 自 1981 年我国恢复发行国债以来,国债 发行方式经历了:行政摊派、承购包销、投标发行 三种发行方式,从具体的发行模式看,先后采取了 单一行政摊派模式、单一承购包销模式和承销、招 标双主导复合模式。 22. 国债偿还方式:①抽签分次偿还;②到期 一次偿还;③转期偿还;④提前偿还;⑤市场购销 法 23. 根据国债交易的层次,国债市场分为国债 发行市场和国债流通市场两大部分 24. 按国债成交订约和清算的期限划分,可分 为现货交易、回购交易、期货交易、期权交易 25. 现货交易方式是证券交易中最古老的交 易方式,也是国债交易方式中最普通、最常用的交 易方式1. 政府预算的三大职能:①反映政府部门活 动或工作状况;②监督政府部门收支运作情况;③ 控制政府部门支出 2. 政府预算的原则:①完整性原则;②统一 性原则;③合法性原则;④公开性原则;⑤年度性 原则 3. 政府预算分类:①按预算编制形式分为: 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②按预算编制依据的内容和 方法分为:增量(基数)预算和零基预算;③按预 算运作时间长短分为:年度预算和多年预算;④按 预算收支平衡状况分为:平衡预算和差额预算;⑤ 按预算项目是否直接反映经济效益分为:投入预 算、绩效预算和规划项目预算;⑥按预算管理层级 分为: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 二、我国政府预算职权的划分 4.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审查、批准、 改变或撤销 5.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监 督、审查和批准、撤销 6. 各级人民政府的预算管理职权:组织编制 预算草案、组织总预算执行、编制预算调整方案等 7.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的预算管理职权:具体 编制预算草案、具体组织总预算执行、具体编制调 整方案 8. 各级政府业务主管部门的预算管理职权: 制定本部门预算具体执行办法、编制本部门预算草 案等 9. 各单位的预算管理职权:编制本单位预算、 据算草案、 接受政府财政、 审计等有关部门的监督。 三、我国政府的预算体系 10. 我国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包括:①公共财 政预算; ②政府性基金预算 (以收定支、 专款专用) ; ③国有资本经营预算;④社会保障预算。 四、我国政府预算编制和执行制度 11. 建立部门预算制度:部门收入预算编制采 用标准收入预算法;部门支出预算编制采用零基预 算法。 12. 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财政部决定 从 2011 年 1 月 1 日起,将按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收第十三章政府预算和财政管理体制入(不含教育经费)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教育收费 作为中央各部门各单位的事业收入,纳入财政专户 管理。 13. 预算执行制度: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实行政府采购制度。14一、政府预算的职能与原则 五、财政管理体制内容与类型 14.广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包括:①预算管理体 制;②税收管理体制;③公共部门财务管理体制等 15.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中心 环节,它规定了各级政府间的财力划分、规定了预 算资金使用的范围、方向和权限等。 16.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划分原则:①收益 原则;②效率原则;③区域原则;④技术原则。 17.税种属性是决定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的主 要标准,市场经济成熟国家一般遵循以下几个重要 原则:①集权原则;②效率原则;③恰当原则;④ 收益与负担对等原则。 18.根据国际经验,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呈现 的基本特征,是收入结构与支出结构的非对称性安 排。 19.财政管理体制的两种模式:①财政联邦制 模式;②财政单一制模式。 20. 改革后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变化: 1994 年 起,取消包干制,实行了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六、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21.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有: ①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调动两个积极 性,促进财政收入的合理增长;②合理调节地区间 财力分配;③坚持统一政策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 则;④坚持整体设计与逐步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22.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①按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的事权,划分各级 财政的支出范围;②根据财权事权统一的原则,合 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收入;③按统一比例确定中央财 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④妥善处理原体制中央补 助、地方上解及有关结算事项;⑤确定了新的预算 编制和资金调度原则。 23.中央固定收入主要包括:关税、海关代征 的消费税和增值税、消费税、中央企业所得税、非 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铁道、各银行总行、保险总 公司等部门集中缴纳的收入 (包括营业税、 所得税、 利润和城市维护建设税)、中央企业上缴利润等收 入,外贸企业的出口退税。 24.地方固定收入主要包括:营业税(不含各 银行总行、铁道、各保险公司集中缴纳的营业税) 、 地方企业所得税(不含上述地方银行和外资银行及 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地方企业上缴利润、个 人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 节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不含铁道、各银行总行、15各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部分)、)房产税、车船 税、印花税、屠宰税、农牧业税、农业特产税、耕 地占用税、契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等。 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25.财政转移支付分类:均衡拨款、专项拨款 26.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分类:一般性转移支 付、专项转移支付 27.一般性转移支付包括:均衡性转移支付、 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 金、调整工作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 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 28.专项转移支付重点用于教育、医疗卫生、 社会保障、支农等公共服务领域。第十四章一、财政政策功能与目标财政政策1. 财政政策内涵:①预算政策;②税收政策; ③支出政策;④国债政策等组成 2. 财政政策的功能:①导向功能;②协调功 能;③控制功能;④稳定功能 3. 财政政策的目标是:①促进充分就业;② 物价基本稳定;③国际收支平衡;④经济稳定增长 二、财政政策工具与类型 4. 财政政策的工具有:预算政策、税收政策、 公债政策、公共支出政策、政府投资政策、补贴政 策 5. 财政政策的类型: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包括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 ; 扩展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 中性财政政策。 三、财政政策乘数与时滞 6. 税收乘数=国民收入变动率△Y/税收变动 率△T=-b/(1-b)。b 为边际消费倾向。政府增税时, 国民收入减少,减少量为税收增量的 b/(1-b)倍。 7.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国民收入变动率△Y/ 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率△G=1/(1-b)。政府增加购买 支出时,国民收入增加,增加量为支出增量的 1/(1-b)倍。 8. 平衡预算乘数=税收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 数=1 9. 财政政策时滞:认识时滞、行政时滞、决 策时滞、执行时滞、效果时滞。 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积极财政政策 10.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从 2008 年第四季 度开始,再次启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11. 与 1998 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差别:①政策 实施的环境发生了变化;②政策实施所处的经济发 展阶段不同;③政策内容有新变化;④政策调控的 手段多。 12. 主要内容:①大幅增加政府公共投资,加 强各项重点建设;②推进税制改革,促进企业投资 和居民消费;③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强居民 消费能力; ④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保障和改善民生; ⑤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 式转变。10. 信用创造货币是当代不兑现信用货币制 度下货币供给机制的重要内容,而且信用创造货币 的功能为中央银行所掌握 11. 银行体系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 受到三类因素的制约:①受到缴存中央银行存款准 备金的限制;②受到提取现金数量的限制;③受到 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缴付税款的限制 三、货币均衡 12. 货币均衡即货币供求均衡,是指在一定时 期经济运行中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在动态上保 持一致的状态。具有如下特征:①货币均衡是货币 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大体一致,而非完全相等;②货 币均衡是一个动态过程;③现代经济中的货币均衡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总体均衡状况。 13. 货币失衡主要有两大类型:总量性货币失 衡和结构性货币失衡。总量性货币失衡有两种情 况:货币供给量小于货币需求量,或货币供应量大 于货币需求量。造成货币供应量大于货币需求量的 原因:财政赤字、扩张性货币政策等。 14. 假定货币流通速度相对稳定,货币供应量 (M1)就应与 GDP 同步增长△M1=Y’×M0 四、通货膨胀 15. 通货膨胀指“在一定时期内,商品和生产 要素价格总水平持续不断的上涨”。 16. 通货膨胀的类型:①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因社会总需求过度增长,超过了社会总供给的增 长幅度,导致商品和劳务供给不足、物价持续上涨 的通货膨胀类型,其特点:自发性、诱发性、支持 性);②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因成本自发性增加 而导致物价上涨的通货膨胀类型);③输入型通货 膨胀;④结构型通货膨胀 17. 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过度的信贷供给。 18. 造成过度信贷的主要原因:①财政原因 (财政发生赤字、推行赤字财政政策);②信贷原 因(既有来自财政赤字的压力,也有来自社会上过 热的经济增长要求的压力,还有银行自身的决策失 误的原因); 19. 通货膨胀的其他原因:投资规模过大、经 济结构比例失调、国际收支长期顺差等。 20. 通货膨胀的治理手段:紧缩的需求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和积极的供 给政策。 21. 紧缩性财政政策:①减少政府支出;②增 加税收;③发行公债。16第三部分 货币与金融 共 5 章第十五章一、货币需求 1. 货币需求:指经济主体能够并愿意持有货 币的行为。货币需求是派生需求。 2. 货币需求量:一定时期内经济对货币的客 观需求量。 3. 费雪“交易方程式”,MV=PT。他认为货币 量是最活跃的因素,物价则是主要的被动因素。 4. 剑桥学派现金余额数量说的基本观点是: 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物价水平与货币量成正比,货 币价值与货币量成反比。 5. 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认即货币需求由 三个动机决定: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L= L1(Y)+ L2(i) 6. 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说,影响人们持 有实际货币的因素来自四个方面:财富总额(恒久 性收入)、财富构成(人力财富)、金融资产的预 期收益率、其他因素.。 二、货币供给 7. 我国目前货币层次的划分基本是:M0=流通 中现金;M1=M0+银行活期存款;M2=M1+定期存款+储 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8. 货币供应量包括现金和存款两个部分,其 中现金是中央银行负债,存款是商业银行负债 9. 货币供给机制:①中央银行的信用创造货 币机制;②商业银行的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机 制。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22. 紧缩性货币政策:①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 率;②提高再贴现率;③公开市场业务。10. 货币政策目标体系由四项构成:①稳定物 价;②经济增长;③充分就业;④平衡国际收支 11. 货币政策的一般性政策工具:①法定存款 准备金率;②再贴现;③公开市场业务 12. 货币政策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作:①消费 者信用控制;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③优惠利率; ④预缴进口保证金 13. 货币政策的直接信用控制手段包括:①利 率最高限;②信用配额;③流动比率;④直接干预 14. 货币政策的间接信用指导包括:①道义劝 告;②窗口指导 15.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的原则:可控性、可 测性、相关性 16. 可以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指标 有:①利率;②货币供应量;③超额准备金或基础 货币;④通货膨胀率第十六章一、中央银行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1. 中央银行也称货币当局,中央银行处于金 融中介体系的中心环节。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 银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具有国家行政管理机关 和银行的双重性质。 2. 中央银行主要任务: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 调控宏观金融、实施金融监管,维护银行业的稳健 运行 3. 建立中央银行的必要性:①集中货币发行 权的需要;②代理国库和为政府筹措资金的需要; ③管理金融业的需要;④国家对社会经济发展干预 的需要 4. 中央银行独立性的问题实质是如何处理中 央银行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 发布《银行业有效监管的核心原则》,明确提出中 央银行应享有工作上的自主权和充分的资源。 5. 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特征:①不发盈利为 目的;②不经营普通银行业务;③在制定和执行货 币政策时,中央银行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应受到其 他部门或机构的行政干预和牵制。 6. 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①货币发行业务; ②对银行的业务(集中准备金、最后贷款人、全国 清算);③对政府的业务(代理国库、代理国家债 券发行、对国家给予信贷支持、保管外汇和黄金储 备、制定并监督执行有关金融管理法规)。 7. 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资产(贴现及放 款、政府债券和财政借款、外汇黄金储备、其他资 产)、负责(流通中的货币、国库及公共机构存款、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存款、 其他负责和资本项目) 。 8. 中国的支付结算体系:目前已建成以中央 银行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小额批量支付系统为中 枢;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业务系统为基础;票据支 付系统、银行卡系统、证券结算系统和境内外币支 付系统为重要组成部分;行业清算组织和互联网支 服务组织业务系统为补充的支付清算网络体系。 二、货币政策 9. 货币政策包括三个方面内容:①政策目标; ②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③预期达到的政策 效果17第十七章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一、商业银行的运营与管理 1. 金融机构体系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是:商业 银行(存款货币银行) 2. 商业银行是最典型的银行,是以盈利为目 的的,主要以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形式为工商企业 提供融资服务并办理结算业务的金融企业。 3. 商业银行银行的主要职能: ①信用中介 (最 基本职能);②支付中介;③信用创造。 4. 商业银行银行的主要业务: ①负债业务 (吸 收存款、借款业务);②资产业务;③中间业务。 5. 商业银行负债业务中的借款业务主要有: 再贴现或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拆借、发行金融债 券、国际货币市场借款、结算过程中的短期资金占 用等。 6.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包括:①结算业务; ②信托业务;③租赁业务;④代理业务;⑤咨询业 务。 7.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①盈利性 原则;②流动性原则;③安全性原则 二、金融市场 8. 金融市场运行的机理:货币资金在使用方 面总是存在着“时间差”和“空间差”。资金只有 在运动过程中才能够创造价值,并使价值增值,从 而产生资金融通的客观要求。 9. 金融市场效率,是指金融市场实现金融资 源优化配置功能的程序,包括两方面内容:①金融 市场以最低交易成本为资金需求者提供金融资源 的能力;②金融市场的资金需求者使|用金融资源 向社会提供有效产出的能力。资本的本质特征:追 逐利润。 10. 有效市场理论:如果有关证券的历史资料 (如价格、交易量等)对证券的价格变动没有任何 影响,则市场达到弱型效率。如果有关证券公开发 表的资料(如公司对外公布的盈利报告等)对证券 的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则市场达到半强型效 率。如果有关证券的所有相关信息,包括公开发表 的资料以及内幕信息对证券的价格变动没有任何 影响,则证券市场达到强型效率。 11. 金融市场结构主要包括:同业拆借市场、 票据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投资基金市场、 金融期货市场(金融期权市场)、外汇市场等组成6. 金融监管的一般性理论:公共利益论、保 护债权论、金融风险控制论、金融全球化对传统金 融监管理论的挑战。 四、金融监管体制 7. 以中央银行为重心的监管体制:美国是典 型代表。属于这一类型的还有法国、印度、巴西等 国家。 8. 独立于中央银行的综合监管体制:德国是 其中典型的代表 9. 综合监管体制:英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此外还有英国、日本、韩国。 10. 80 年代以来, 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逐渐由 单一全能制转向独立于中央银行的分业监管体制 五、国际金融监管协调 11. 巴塞尔协议是迄今为止对国际银行|业发 展影响最大的国际公约之一 12. 1988 巴塞尔报告的内容包括:①资本组 成;②风险资产权重;③资本标准;④过渡期安排。 13. 资本组成:将银行资本分为核心资本和附 属资本, 核心资本又称一级资本, 包括实收股本 (普 通股)和公开储备,这部分资本至少占全部资本的 50%。附属资本又称二级资本,包括未公开储备、 资产重估储备、普通准备金和呆帐准备金、混合资 本工具和长期次级债券。 14. 风险资产权重:根据不同类型的资产和表 外业务的相对风险大小,赋予它们不同的权重,即 0%、10%、20%、50%、100% 15. 资本标准:即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 不得低于 8%,其中核心资本比率不得低于 4% 16. 2003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 最引人注目的是 该该协议所推出的①最低资本要求;②监管当局的 监督检查;③市场约束的内容,被称之为巴塞尔协 议的“三大支柱”。 17. 巴塞尔委员会希望监管当局担当起三大 职责:全面监管银行资本充足状况、培育银行的内 部信用评估系统、加快制度化进程。 18. 2010 年巴塞尔协议: 体现了微观审慎监管 与宏观审慎监管有机结合的监管新思路,按照资本 监管和流动性监管并重、资本数量和质量同步提 高、资本充足率与杠杆率并行、长期影响与短期效 应统筹兼顾的总体要求,确定了国际银行业监管的 新标杆。 主要内容有: ①强化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 ②引入杠杆率监管标准;③建立流动性风险量化监 管标准;④确定新监管标准的实施过渡期。18第十八章一、金融风险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1. 金融风险,是指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在货币 资金的借贷和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 的影响,使得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发生偏差,从而 发生损失的可能性。金融风险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①不确定性;②相关性;③高杠杆性;④传染性。 2. 金融风险有四种类型:由于市场因素(利 率、汇率、股价以及商品价格等)的波动而导致的 金融参与者的资产价值变化的市场风险;由于借款 人或市场交易对手的违约而导致损失的信用风险; 金融参与者由于资产流动性降低而导致的流动性 风险;由于金融机构交易系统不完善、管理失误或 其他一些人为错误而导致的操作风险。 二、金融危机 3.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 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 (如短期利率、 金融资产、 房地产、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 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具有①频繁性;②广泛性; ③传染性;④严重性等特点。 4. 金融危机的类型:①债务危机;②货币危 机;③流动性危机;④综合性金融危机。 5. 次贷危机分三个阶段:债务危机阶段→流 动性危机→信用危机。 三、金融监管理论 构成各国货币的中心汇率;②市场汇率受外汇市场第十九章一、汇率制度对外金融关系与政策供求关系的影响而围绕铸币评价上下波动,波动幅 度为黄金输送点。 11. 布雷顿森林体系: 年①可兑换 黄金的美元本位;②可调整的固定汇率③国际收支 的调节。 12. 布雷顿内在矛盾:特里芬难题―即维持对 美元的信心和保证国际清偿能力之间存在两难选 择。 13. 牙买加体系运行特征:①多元化的国际储 备体系②多种汇率并存的浮动汇率体系③国际收 支调节。 14. 国际三大金融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集团、国际清算银行 15. 世界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有银行股份、借 款、业务净收益、转让债权1. 汇率制度:是指各国对本国货币汇率变动 的基本方式所做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如规定本国 货币对外价值、规定汇率的波动幅度、规定本国货 币与其他货币的汇率关系,规定影响和干预汇率变 动的方式。 2. 汇率制度分类: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 制度。 3. 决定一个国家汇率制度的因素:①经济开 放程度;②经济规模;③国内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 及其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程度;④出口贸易的商 品结构和地域分布;⑤相对的通货膨胀率。 4. 人民币汇率制度:1994 年:汇率并轨,实 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 制。2005 年: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 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二、国际储备 5. 国际储备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为①弥补国际 收支逆差;②稳定本国汇率;③应付紧急支付等目 的所持有的国际间普遍接受的资产。 6. 国际储备一般分为四种类型:①货币性黄 金;②外汇储备;③在 IMF 的储备头寸;④特别提 款权。 7. 国际储备的作用:①融通国际收支逆差, 调节临时性的国际收支不平衡;②干预外汇市场, 从而稳定本国货币汇率;③是一国对外举债和偿债 的根本保证。 8. 国际储备的管理实质上是外汇储备的管 理,因为外汇储备占非黄金储备的 95%以上。包括: 外汇储备总量管理、外汇储备的结构管理、外汇储 备的积极管理 三、国际货币体系 9. 国际货币体系又称国际货币制度,是指通 过国际惯例、协定和规章制度等,对国际货币关系 所做的一系列安排。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①确定 国际储备资产;②确定汇率制度;③确定国际收支 调节方式。 10. 国际金本位制:世界上第一次出现;英国 1821 年采用; 年是国际金本位制的黄金 时期,铸币平价是各国汇率的决定基础,黄金输送 点是汇率变动的上下限。①由铸币平价决定的汇率19第四部分 统计 共 6 章第二十章 统计与统计数据1. 统计一词包含三种含义:统计工作、统计数 据、统计学 2. 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的成果或“产品” 。 3. 统计数据是对客观现象进行计量的结果。 4. 统计数据的计量尺度(由低级到高级,由粗 到细) :定类尺度(将人口分为男女两类) 、定序尺 度(将学生成绩分成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 类) 、定距尺度(某物长 10 米,重 100 千克等) 、 定比尺度(相对数或平均数,可以进行加、减、乘、 除等数学运算) 5. 定类尺度是最粗略、 计量层次最低的计量尺 度。属性 6. 定序尺度对客观现象各类之间的等级差或 顺序差的一种测度。计量结果只能比较大小,不能 进行加、减、乘、除等数学运算 7. 定距尺度反映现象规模水平的数据必须以 定距尺度计量。计量结果可以进行加、减运算。 8. 定比尺度的计量结果可以进行加、减、乘、 除等数学运算 9. 统计数据的类型:分类数据、顺序数据、数 值型数据(分类数据和顺序数据是定性数据或品质 数据,数值型数据是定量数据或数量数据) 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根据样 本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非全面 调查。特点:经济性、时效性强、适应面广、 准确性高,它是实际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调查 方式和方法 22. 重点调查特点: (1)重点调查是非全面 调查; (2)调查单位不是随机抽取的,因此其 调查结果不能推断总体 10. 统计中把说明现象某种特征的概念称 为变量,变量的具体表现为变量值,统计数据 就是统计变量的具体表现。可分为:分类变量、 顺序变量、数值型变量 11. 数值型变量根据取值不同分为: 离散变 量和连续变量 12. 统计指标按其所反映的内容或其数值 表现形式,可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 均指标 13. 总量指标按其所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 可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时期指标可以 累积,但时点指标不能累积。 14. 相对指标是两个绝对数之比。 相对数的 两种表现形式:比例和比率 15. 统计数据的来源:直接来源,称之为第 一手或直接的统计数据;间接来源,称第二手 或间接的统计数据 16. 案调查对象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 全面 调查和非全面调查;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 续,分为: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 17. 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 专门组织的调查、科学试验 18. 实际中常用的统计调查方式主要有: 统 计报表、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 查。 19. 统计报表按调查对象范围的不同可分 为:全面报表和非全面报表。按报送周期长短, 分为日报、月报、季报、年报等。按报表内容 和实施范围不同分为国家的、部门的、地方的 统计报表。 20. 普查: 为某一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 次性全面调查。普查的特点:通常是一次性的 或周期性的;一般需要规定统一的标准调查时 间;数据一般比较准确,规范化程度也较高; 使用范围比较狭窄 21. 抽样调查是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随机2023. 典型调查特点: (1)典型调查是一种定 性调查研究,同时也是非全面调查(2)调查单 位不是随机抽取的,因此其调查结果不能推断 总体(3)典型调查的目的是通过典型单位来描 述或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4. 第二手统计数据的主要来源有: 公开的 出版物、未公开的内部调查等。 25. 利用间接来源的统计数据, 必须注意几 个问题:要评估第二手数据的可用价值、要注 意指标的含义、口径、计算方法是否具有可比 性、注意弥补缺失数据和进行质量检查、引用 统计数据时,一定要注明数据的来源,既方便 他人查找核对,也是尊重他人或劳动成果和知 识产权的要求。 26. 统计数据的误差有:登记性误差(从理 论上讲,可以消除)和代表性误差(无法消除, 但事先可以进行控制或计算) 27. 统计数据的质量评价标准:精度、准确 性、关联性、及时性、一致性、最低成本第二十一章统计数据的整理和显示1. 品质数据的整理与显示指标:频数与频 数分布、比例、百分比、比率。所以比例是部 分比总体,通常反映的是结构,比例之和为 1。 2. 分类数据的图示方法包括:条形图和圆 形图;条形图有单式和复式等形式。 3. 顺序数据的整理与显示:累积频数和累 计频率 4. 分类数据在整理时除了要列出所分的类 别以外,还要计算出每一个类别的(比例,频 数,比率,频率) 5. 数值型数据分组的方法有单变量值分组 和组距分组两种。 6. 单变量值分组是把每一个变量值作为一 组,这种分组方法通常只适合于离散变量且变 量较少的情况。 7. 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组距分组 (适 合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的步骤: 8. 1、确定分组组数,要求(1)组数既不 太多也不太少(2)尽量保证组间资料的差异性 和组内资料的同质性(3)能够充分显示客观现 象本身存在的状况;2、对原始资料进行排序; 3、求极差:最大观察值减去最小观察值; 4、 确定各组组距: 组距=极差/组数=某组的上限值该组的下限值(适用于等距分组) ; 5、确定组 限:组中值=(上限+下限)/ 2 ;6、确定各组 观察值出现的频数:组距分组遵循“不重不漏” 的原则;分组时“上组限不在内”以防止重复; 确定组限时应注意:第一,第一组的下限值应 比最小的观察值小一点,最后一组的上限值应 比最大的观察值大一点。第二,特别需要或不 得已的情况除外,最好不要使用开口组。第三, 组限应取得美观些,按数字编好,组限值应能 被 5 除尽,且一般要用整数表示;7、制作频数 分布表 9. 显示分组数据频数分布特征的图形有: 直方图、折线图 10. 直方图与条形图不同, 条形图是用条形 的长度(横置时)表示各类别频数的多少,其 宽度(表示类别是)则是固定的;直方图是用 面积表示各组频数的多少,矩形的高度表示每 一组的频数或百分比,宽度则表示各组的组距, 因此其高度与宽度均有意义。此外,由于分组 数据具有连续性,直方图的各矩形通常是连续 排列,而条形图则是分开排列。 11. 统计表一般由四个主要部分组成:表 头、行标题、列标题和数字资料,必要时可以 在统计表的下方加上表外附加 12. 统计表的设计要求: 科学、 实用、 简练、 美观 13. 设计统计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21合理安排统计表的结构; ( 2)表头一般应包括 表号、总标题和表中数据的单位等内容; ( 3) 表中的上下两条横线一般用粗线,中间的其他 线要用细线,这样使人看起来清楚、醒目; (4) 在使用统计表时,必要时可在表的下方加上注 释,特别要注意注明资料的来源,以示对他人 劳动成果的尊重,并备读者查阅使用。第二十二章数据特征的测度1. 对统计数据特征的测度:主要从三方面 入手: (1)分布的集中趋势,反映个数据向其 中心值靠拢或聚集的程度; ( 2)分布的离散程 度,反映各数据远离其中心值的趋势; ( 3)分 布的片太和峰度,反映数据分布的形状。 2. 集中趋势的测度,主要包括位置平均数 (众数 M0、 中位数 Me)和数值平均数 (算术平均 数、几何平均数)算术平均数是集中趋势最主 要的测度值。 3. 位置平均数主要有:众数、中位数 4. 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数最多的那个 数值,用 M0 表示。不仅适用于品质数据,也适 用于数值型数据。众数是一个位置代表值,不 受极端值的影响,抗干扰性强。非常直观。 5. 中位数位置:6. 中位数主要用于顺序数据,也适用于数 值型数据,但不适用于分类数据,中位数也是 一个位置代表值,不受极端值的影响,抗干扰 性强。 众数(M0) 中位数 (Me) 分奇数 和偶数两种 情况计 算 方 法频数最多的那 个数值都是位置代表值,不受极端值 特 的影响,抗干扰性强 点 使 用 范 围 7. 数值平均数主要有:算术平均数 (简单 算术平均和加权算术平均)、几何平均数。主要 适用于数值型数据。注:算术平均数同时受到 两个因素的影响:各组数值的大小、各组分布 频数的多少。另外,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8. 算术平均数有: 简单算术平均数和加权 算术平均数。 9. 几何平均数是 n 个观察值乘积的 n 词方 根。计算几何平均数要求各观察值之间存在连 乘积关系,它的主要用途是: ( 1)对比率、指 数等进行平均。 (2)计算平均发展速度。 10. 离散程度的测度主要包括:极差、标准 差和方差、离散系数。 11. 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 集中趋势的测试 值对该组数据的代表性就越差,离散程度越小, 其代表性就越好。 1. 时间序列也称动态数列,由两个基本因 素构成:一个是被研究现象所属时间,另一个 是反映该现象一定时间条件下数量特征的指标 值。 2. 时间序列按照其构成要素中统计指标值 的表现形式,分为:绝对数时间序列、相对数 时间序列和平均数时间序列 3. 依据指标值的时间特点,绝对数时间序 列又可分为:时期序列和时点序列。 4. 时间序列的水平分析: (1) 发展水平 (2) 12. 极差计算简单,含义直观,运用方便。 但它仅仅取决于两个极端值的水平,不能反映 其间的变量分布情况,同时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13. 离散系数是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其相 应的算术平均数之比,是测度数据离散程度的 相对指标。离散系数大的说明数据的离散程度 也就大,离散系数小的说明数据的离散程度也 就小。 平均发展水平(3)增长量与平均增长量。 5. 发展水平是时间序列中对应于具体时间 的指标数值。根据各期指标值在计算动态分析 指标时的作用来划分,又可以分为基期水平和 报告期水平。 6. 平均发展水平也称为序时平均数或动态 平均数,是对时间序列中各时期发展水平计算 的平均数,他可以概括性的描述现象在一段时 期内所达到的一般水平。 7. 绝对数时点序列间断时点平均数分两种 情形: 据 顺序数据、分 类数据、数值型数 数据 顺序数 据、数值型第二十三章时间序列22 (1)间隔相等:12. 发展速度:报告期发展水平与基期发展水 平之比,用于描述现象在观察期内的发展变化程 度。 分为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 13. 增长速度:也称增长率,是增长量与基期 水平之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