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 三国 十分 1980五角纸币值多少钱钱

三国演义前五十回读书笔记……有木有
答案长度必须超过10个字,请勿发布无效或违法言论。
(共有1个回答)
三国演义故事梗概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汉末十常侍为奸,朝政日非,人心思乱。
张角兄弟起事。百姓拥护,官军望风而靡,
刘备不甚读书,性宽和,寡言事,喜怒不形于色;其父早丧,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屦织席为业,为汉室宗亲。
桃园三结义,刘关张一败黄巾于郡,二败黄巾于青州。
曹操幼时,用计谋使父不听叔父责已之言。何曰:“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汝南许劭说操为“治世之奸雄。”操除洛阳北部尉时,不辟豪贵,威名颇震,因黄巾起拜骑都尉,引兵征剿。
玄德兄弟三人救出被张角打败的董卓。卓见玄德为白身,不为礼,张飞欲斩之。
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
刘关张与朱[]孙坚打败黄巾,朱[]诏封车骑将军,河南尹;孙坚除别郡司马上任,唯刘备听候日久,不得除授,后被封为定州中山府安喜县尉。署县事一月,与民无犯,民皆感化;与关张情同手足。
督邮至县索贿,张飞鞭督邮后三兄弟离去。
玄德助刘虞平黄巾,刘虞、公孙瓒奏备功,荐为别郡司马,守平原县令。
宫中何进与十常侍周旋。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何进不听曹操之劝,从袁绍计,欲召四方之士除宦官。西凉刺史董卓得诏进发,何进中十常侍之计入宫被斩,袁绍、曹操入宫杀宦官,宦官劫少帝和陈留王,去北邙山,闵贡找回,半路遇董卓。卓引兵横行就都,欲废少帝立陈留王,遭荆州刺史丁原等反对,丁原领义儿吕布讨卓,李肃为卓说吕布投卓为子。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卓孟德献刀
董卓废少帝立陈留王为献帝(九岁),强迫蔡邕为侍中。
少帝作怨诗,李儒奉卓命以鸩酒毒害之。
董卓摄君害民。
曹操持王允之宝刀刺卓,不成,骑卓所赐之马而逃。被中牟县令陈宫抓住,弃官同逃。
八路诸侯战吕布而败,刘关张战吕布,吕布逃至虎牢关上。
操因多疑而杀吕后奢全家。并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视操卓为一路人。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操到陈留招天下士,立袁绍为盟主,讨卓。公孙瓒荐玄德、关、张。吕布部将华雄连斩数将,关公出斩华雄,曹操抚慰,袁术歧视。
八路诸侯战吕布而败,刘关张战吕布,吕布逃至虎牢关上。
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
董卓听李儒计要从洛阳迁都长安,董卓说:“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 ”
李[]、郭汜驱洛阳之民数百万口往长安,死者不可胜数。又纵军士淫人妻女,夺人粮食;啼哭之声,震动天地。卓临行,教人放火烧居民房屋。
孙坚飞奔洛阳救火,于井中得玉玺,离袁绍而去江东。
曹操领兵讨董卓,被吕布打败后埋怨袁绍“迟疑不进,大失天下之望”,投扬州去。,公孙瓒与刘、关、张、亦离袁而去,袁自投关东。
荆州刺史刘表截孙坚讨玉玺。
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
袁绍与公孙瓒战于磐河,公孙瓒败,被赵云所救,赵云因绍无忠君救民之心,弃之而投奔公孙奔公孙瓒。公孙瓒不重用赵云。
刘、关、张前来助公孙瓒,与赵云相见,甚敬重,不忍相离。
袁术向袁绍要马不得,向刘表借粮不能,使书叫孙坚伐刘表,已伐乃兄袁绍。
孙坚伐刘表;刘表先败,后听蒯良计,在砚山用矢石打死孙坚。
孙策用黄祖换父尸后回江东。
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董卓在长安任意杀戳。
王允与歌妓貂蝉暗设连环之计,要借吕布杀董卓。
王允分别把貂蝉许与董卓和吕布,使二人猜疑。
吕布趁卓与帝共谈,与貂婵私会相府后园凤仪亭,卓赶来,大怒。
除暴凶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听贾诩
李儒让董卓把貂婵赐与吕布,收买其心。卓告貂婵,婵哭诉不去。李儒叹曰:“我等皆死于女人之手矣。”
董卓领貂婵去眉坞,王允与吕布计议杀卓,派李肃假传天子诏要禅位于卓,卓欣然以往。被杀。
蔡邕哭董卓,王允将他下狱缢死。
李?郭求汜王允赦罪不得,从谋士贾诩计聚陕人反之,败吕布,围长安,杀王允,欲杀献帝谋大事。
勤王室马腾举义
报父仇曹操兴师
李[]郭汜等向献帝求得官职,三次改葬卓尸。
西凉刺史马腾,并州刺史韩遂引兵伐李、郭,各有胜负。
曹操破黄巾军,将所获精锐俘虏兵编为“青州兵”。“其余尽令归农”,自此威名日重。
操在兖州,招贤纳士。
操接父嵩由陈留郎琊往兖州,途中嵩被黄巾降将所杀,操为报父仇,亲讨降将新主陶谦。
●第十一回
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
北海孔融准备救陶谦,自己却被黄巾管亥打败包围。
太史慈与刘关张杀败黄巾。
玄德又借得公孙瓒兵二千并赵子龙一行往救陶谦,陶谦要让徐州与刘备,刘备不受。
操因吕布助张邈夺取兖州而退兵。
陶谦二让徐州与刘备,刘力求不肯,从陶谦而屯小沛。
曹操被吕布战败,典韦救出。
●第十二回
陶恭祖三让徐州
曹孟德大战吕布
曹操又被夏侯[忄+享]所救。
吕布用陈宫计,诱曹入濮阳城而大败之。
操诈言被烧死,诱吕布入寨,大败之。两家因粮不济而退兵。
陶谦病危,三让徐州于刘备,备不受,陶谦指心而死,刘备于是暂领徐州。
操东略陈地,次及汝,颖。打败黄巾何仪、黄邵。操使埋伏计俘计褚,褚降曹。
操复兖州,败吕布,取定陶,尽得山东之地。
●第十三回
李[]郭汜大交兵
扬奉董承双救驾
吕布投刘备,驻小沛。
太尉杨彪使反间计,李[],郭汜互相残杀。
张济与催、汜讲和,两人从之。
郭汜劫驾,董承等救驾。催,汜又商量杀帝分天下,李乐护驾守黄河。
帝驾至大阳,李乐专权,全不成体统。
杨奉董承要弃安邑同帝归洛阳,李乐串通?,汜劫驾。
●第十四回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吕奉先乘夜袭徐都
李乐追帝时被徐晃砍死。帝入洛阳,满目蒿草。
杨彪奏帝召山东曹操保驾。
[]、汜又来劫驾,帝起驾欲去山江,适曹操至,保驾还洛阳。
[]、汜不听贾诩降曹之计,诩单马走乡里;[]、汜与曹战败落荒而走。
董昭献计曹操,移驾幸许都,操从之。
操护驾移许都,杨奉等领兵拦路,曹操谋士满宠说动杨奉部将徐晃来降。杨奉败走。
操移驾许都,封赏部下,大权独揽。
操惧刘备、吕布,从荀[]“二虎竟食”计,使刘、吕相杀,不成。
荀[]又献“驱虎吞狼”之计,便刘备攻袁术,刘备虽胜,却被吕布袭了徐州。
●第十五回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严自虎
袁术使书与吕布让攻刘备,许以金帛,刘亩走,吕布索取金帛不得,欲伐术,陈宫劝阻,令叫刘备还屯小沛,再攻袁术,布从之。
玄德回徐州,吕布从陈宫计,让屯小沛,两相和好,
孙策以亡父玉玺作质当向袁术借兵往江东开创基业,招兵买马,战刘繇,袭曲阿,得秣陵,江东之民呼策为“孙郎”。
孙策又破吴郡,在会稽,扫平江南。
●第十六回
吕奉先射戟辕门
曹孟德败师流氵育水
吕布辕门射戟,使袁术部将纪灵不攻刘备。
张飞夺去吕布从山东买的好马一百五十匹,吕布出兵讨备,备欲送马讲和,吕布听陈宫之计,不允,备冲出重围往许都投曹操。
曹操不杀刘备,送给兵、粮,使领豫州牧,屯小沛。
张绣从贾怀计降操,又因操霸占叔父张济妻邹氏而与反目。曹操败师氵育水;于禁打败张张锈。操赏封于禁,责夏侯忄享治兵不严之过。
操痛哭为保他而死的典韦,不痛子侄,感动上下。
●第十七回
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
袁术称帝。听说吕布结好曹操,领军征徐州。被吕布打败,向孙策求救,被斥。
曹操称赞刘备斩杀纵兵掠民的杨奉和韩暹,是为国除害。又到徐州安抚吕布。
曹操同刘备、吕布攻袁术。破寿春。
操回许都后又讨张绣,于路麦熟,操因马践麦田而割发代首。
张绣败于曹操,曹操攻南阳城。
●第十八回
贾文和料敌决胜
夏候忄享拨矢啖睛
张绣从贾诩计打败曹操。
曹操出奇兵战胜张绣。
操因袁绍袭许都而回。
郭嘉称操十胜而绍十败,荀[]、郭嘉献计攻吕布,操从之,陈宫得刘备结连曹操书信,吕布骂操攻备。刘备向曹操求救。
操出兵助备,夏侯忄享被曹性射中左目,忄享拨箭啖睛,赶杀曹性。
●第十九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门楼吕布殒命
玄德被吕布打败,往许都 投曹操。中途猎户刘安杀妻供食。
曹操与陈登、陈[]父子为内应,败吕布,得徐州。
操攻下邳,布不听陈宫之计,听其妻与貂婵之言,不出战。
布从郭嘉之计,决沂、泗之水,淹下邳城,布恃其有赤免马,沉溺酒色。
布部下候成献赤免马给操;魏续、宋献绑 吕布迎操兵入城。
操泣杀陈宫,缢死吕布。在关羽劝阻下,不杀濮阳战败时已之将张辽。
●第二十回
曹阿瞒许田打围
董国舅内阁受诏
操班师回许都,徐州百姓请留刘备为牧。
操领玄德见帝,帝排世谱,玄德为帝叔,刘皇叔于此得名。
荀[]谏操图备,操不从。程昱说操称帝,操请天子田猎以观动静。操遮天子前迎受群臣将校呼“万岁”之礼。关羽欲斩曹,备阻之。
献帝回宫谓伏后日:“先受董卓之殃,后遭[]、汜之乱,再受曹之威慑”献帝与伏后父伏完董承设计图操。
董承与王子服,西凉太守马腾等密立义状,书名画字。
●第二十一回
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
董承边络刘备谋操。备恐操谋害,于后园种菜,以为韬晦之计。
操青梅煮酒,请玄德于小亭畅饮,论天下英雄叭有刘备和他两个。
袁术使人归帝号于袁绍。刘备以截击袁术为名脱离曹操。
操听荀[]之计连合徐州刺史车胃欲杀刘备。陈登、陈[]又结连刘备杀了车胃。
●第二十二回
袁曹各起马兵三军
关张共擒王刘二将
玄竿听陈登之计,得郑玄之书与绍。
刘备连袁绍;袁绍起 助备代操。令陈琳起草讨曹操。
操患头风,陈琳起草的讨操檄文使发其汗病愈,一面领兵杀备,一面领兵拒绍。
关公生擒王忠;张飞用计生擒刘岱,放其回报曹操言备不反。
刘备令云长守下邳,自己和张飞守小沛。以为犄角之势。
●第二十三回
祢正平裸衣骂贼
吉太医下毒遭弄
操、绍皆欲招安张绣,绣从贾计而降操,操不记旧怨。
曹令祢正为鼓吏以辱之。祢正平裸体擂鼓骂操。操撤祢往说刘表归降。
刘表不杀祢正,使见黄祖,黄祖斩祢衡。
董承病,和太医吉平密谋,董承家奴向操告密,操监禁董承、王子服等。曹操搜出了带诏并义状,欲献帝立新君。
吉平撞阶而死。
●第二十四回
国贼行凶杀贵妃
皇叔败走投袁绍
操欲废帝,程昱谏止。操将董承等 七百余人及董贵妃皆处死。
操从郭嘉计领二十万军分五路下徐州东征刘备。备使孙乾往河北见袁绍,绍因五子患疥疮而不愿趁操出兵入许昌。
张飞献计刘备劫操寨,中计,张飞败走至芒砀山上去了。刘备往青州投袁绍。
操爱云长武艺,欲计取之于下邳。
●第二十五回
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
操从程昱计诱关公出下邳城厮杀,围关公于土山。突围不出。操使张辽前往说之。辽具说关公拼死有三罪,降操有三利;关公亦有三约,操从其言。关公告廿、糜二夫人后降操。
操回许昌。关公秉烛达旦。操待关公甚厚,关公待二位嫂甚恭。
关公见帝,帝呼为:“美[]公。”
操赠关公锦战袍,纱锦作囊护[],又送赤免马。关公告诉张辽一定立功后离操。
备劝袁绍出兵攻许都,绍将颜良连斩操将二员。操从程昱计使关公斩颜良;致袁绍欲斩玄备。
●第二十六回
袁本初败兵折将
关云长挂印封金
备言天下同貌者多,绍不镣备。河北将文丑要为颜良报仇。玄德随往。操表奏朝廷,封关公为汉寿亭候。
操使计击文丑,文丑射翻张辽马,关公斩文丑于马下。
孙乾见关公言玄德在袁绍处。关公为操除黄巾余部,黄巾部不战而败,愿让汝南现关公,提醒关公勿忘故主。
关公挂印封金,护二位夫人出北门往寻刘备。
操将蔡阳欲阻关公。
●第二十七回
美[]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候五关斩六将
操深敬关公不忘旧主。不让蔡阳关公,自领十骑相送。赠云长锦袍一领,黄金一称。
黄巾余部廖化降关公。
关公过东岭关斩孔秀;过洛阳斩太守韩非。牙将孟坦;过池水关斩将卞喜。
在荥阳斩太守王植;经滑州界到黄河渡口,斩夏候忄享部将秦琪;渡过黄河到袁绍地方。孙乾报说玄德离绍往汝南投刘辟去了。
●第二十八回
斩蔡阳兄弟释疑
会古城主臣聚义
关公欲斗追已之夏候忄享。,曹操连差二使及张辽,令放关公。
关公于卧山得黄巾张宝部下关西大汉周仓。来到古城,张飞误会关公降操,公斩操将蔡阳以释.
公与孙乾到汝南见刘辟,言刘备又回袁绍处。关公与孙乾往河北,与刘备以结连刘表为脱离袁绍之计。关公中途收关平为子,玄德、关公、周仓在卧山与赵云相见。
刘备领众往汝南;袁绍欲追备,郭图言大敌曹操,绍派陈震为使往结孙坚,抗拒曹操。
●第二十九回
小霸王怒斩于吉
碧眼儿坐领江东
孙策在江东欲求大司马之职,操不许,策欲代操。
因向操告密而被杀的吴郡太守许贡三家箭策面,又用刀砍之。
袁绍派使陈震结连东吴拒操。策喜。
孙策怒斩于吉之后而亡。以印绶孙权。
周瑜向孙权荐鲁肃。鲁肃要孙权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并荐琅琊南阳人诸葛瑾。权从肃计拒绍从操。
●第三十回
战官渡本初败绩
怯乌巢孟德烧粮
袁绍将七十万,敌操七万兵。绍不听田丰、沮授不宜速战的交战的意见。
第一次交锋,操军大败。两家在官渡对峙,各施攻术。
袁绍派性刚好酒的淳于琼守乌巢屯粮之所;不听许攸分军击许昌的建议,反疑责许攸,许攸弃绍曹操,献计曹操领兵烧乌巢,操从之。
沮授急谏袁绍派重兵守乌巢,绍不听。
操领张颌、高览败而投操。
操从许攸计,作速战起兵,大破绍军。获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而尽烧之,不予追究。
沮授不降;操杀而厚葬之。
●第三十一回
曹操仓亭破本初
玄德荆州依刘表
袁绍悔不听田丰之言,致此败;却又忌杀田丰。
操引得胜之兵陈列河上,受到土人欢迎。操号令三军勿要扰民。
操从程昱“十面埋伏”之计,诱袁绍至河上,背水死战大败袁军于仓亭。
操因刘备犯许都,提大兵往汝南迎刘备。
穰山一仗,备胜操败;但接着操转败为胜。
刘备至汉江,从孙乾计归荆州刘表,刘表迎刘备入荆州。
绍不听谋士深沟高垒之计,往拒操兵。
●第三十二回
夺冀州袁尚争锋
决漳河许攸献计
袁绍三子袁尚在黎阳败于张辽。袁绍吐血数半而死。袁谭袁尚互斗。谭欲假操之手攻尚。操从程昱计助谭伐尚。
操打败尚,尚往中山而逃。操从攸计。决漳水淹冀。
操怜为袁绍起草讨曹檄的陈琳之长命为从事。
●第三十三回
曹丕趁乱纳甄氏
郭嘉遗计定辽东
曹丕纳袁熙之妻甄氏为妻。操哭袁绍。尽免河北居民一年租赋。自领冀州牧。
许攸傲激许褚被杀。而后褚见曹操,操责之,厚葬攸。又访冀贤士,得崔琰。
袁谭被曹洪杀死。曹操得南皮,“安抚百姓”。王修哭袁谭,操称其为“忠臣”。
幽军马降操。操荀攸诈降计破并。操又从郭嘉计,远征沙漠,得柳城。郭嘉遗书定辽东。
●第三十四回
蔡夫人隔屏听密语
刘皇叔跃马过檀溪
操筑铜雀台于漳河之上,领兵回许都,养精蓄锐,分兵屯田。
蔡瑁与其姊蔡夫人献计刘表欲谋玄德。刘表让玄德往新野驻扎。
刘备不同意刘表废长立幼,蔡夫人和蔡瑁欲害刘备。刘备乘的卢马出襄阳西门,跃过檀溪而逃。
●第三十五回
玄德南漳逢隐沦
单福新野遇英主
水镜先生向刘备举荐伏龙、凤雏。
刘表令刘琦到新野给刘备请罪,刘琦告之以继母蔡夫人不容之苦。
玄德得单福,为军师。单福计破曹军。
曹仁率兵杀奔新野。
●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计袭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
单福识破曹仁“八门金锁阵”,使赵云冲突而破。
曹仁劫寨,被单福设计击败,樊城亦被关公所占,只好回许昌。告操单福(徐庶)为备出谋画策。
玄德收寇封为义子,改名刘封,回新野。曹操召禁徐母,要其作书召子,徐母拒绝。程昱仿徐母笔迹,写信骗徐庶至。
徐庶行前向刘备举荐诸葛亮,并亲往卧龙冈向诸葛亮打招呼。
●第三十七回
司马微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茅庐
徐母见儿子来许都,骂后自缢。
操引漳水作“玄武池 ”。教训三军,准备南证。
司马微见刘备,比诸葛为“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
玄德一请孔明不遇。崔州平认为欲使孔明出世,徒费心力。刘备雄心不为所动。
玄德欲二请孔明,张飞不悦。刘备于隆冬来至卧龙冈,遇石广元,孟公威,诸葛亮三弟诸葛均,孔明岳父黄承彦。诸葛均孔明不在。刘备留书一封而去。
●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刘备不听云长、张飞劝阻,三请诸葛亮。
离草庐半里之外,下马步行。亮昼寝未起,备拱立阶下。张飞欲放火烧亮。云长劝住。孔明翻身向里而卧,刘备不让小童唤起,又立了一时辰,亮方起。玄德请亮助已,亮不去,备泪湿衣,亮乃从之下山去新野。
曹操讨孙权之子入朝,权不给,操有下江南之意。
孙权母丧,嘱以后事。黄祖部将甘宁投权,权从甘宁计,领十万大军破江夏。
●第三十九回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甘宁射死黄祖,孙权弃江夏回江东。
刘表以荆州付刘备,刘备却之。孔明教刘琦屯兵江夏以避母蔡夫人之害。
操出兵博望坡,以窥新野,夏候忄享不听徐庶之言,要擒刘备,诸葛亮。孔明教练新野民兵,打败曹将夏候忄享。
●第四十回
蔡夫人议献荆州
诸葛亮火烧新野
孔明建议刘备趁刘表病危,取彼荆州为安身之地以拒操,备不为。
孔融劝阻曹操伐刘备,操杀孔融并其二子。
刘表死,蔡瑁与蔡夫人立刘琮为荆州主。刘琮投降曹操。
刘备不愿诱杀刘琮以夺荆州,愿走樊城避操兵。
操兵至,诸葛亮诱操兵入新野以火烧之,又用白河水淹之。
●第四十一回
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求主
操令徐庶为使召降玄德不得。
刘备弃樊城往襄阳,与民同行。刘琮不开城门,玄德准备先取江陵安家。从人劝他弃民先行,备不忍为。
操至襄阳,蔡瑁、张充被加之厚爵,杀蔡夫人及刘琮。
刘备被操军冲散。赵云单骑求阿斗。
●第四十二回
张翼德大闹长坂桥
刘豫州败走江津口
张飞在长坂桥一声巨吼吓死夏候杰,喝退曹操百万兵。
关公、孔明、刘琦接应刘备投江夏。荆州军民投降曹操。曹操点马步水军八十三万,诈称一百万,水陆并进,沿江而来。
东吴孙权商议御操之策,鲁肃请往江夏说备共搞曹操。诸葛亮同鲁肃离江夏往柴桑郡。
●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东吴张昭等力主投降,鲁肃不同意,权倾向于鲁肃。
诸葛亮辩倒群儒。
东吴粮官黄盖和鲁肃引孔明见孙权。
诸葛亮用言语激孙权,孙权变色入后堂。亮怪孙权不门已破曹之策。肃又引出堂孔明入后堂叙话。
孔明向孙权说明操兵弱点孙权联合可破敌曹操的道理。孙权信其言。
张昭等人又力主投降,提醒孙权不可中刘备之计,孙权犹豫不定。
●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
周瑜从鄱阳湖回柴桑议事。
孔明以献二乔可退操兵激周瑜,瑜决计抗操。
权听瑜言,以剑赐瑜,使其兵抗曹。
瑜向亮问破操之策,亮言权惧操兵多,未决绝;瑜入见权,权果惧操兵多,瑜为之开解。瑜于是嫉妒诸葛。
周瑜叫诸葛谨以兄弟之情说亮事吴。反被亮以骨肉之情说其事备。
●第四十五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
瑜欲杀亮,调亮领兵劫操屯粮之所聚铁山。亮言瑜不能陆战,瑜怒欲自往。亮点破劫粮必被擒,教鲁肃谏周瑜以拒曹为重,不要相互谋害。
周瑜赚刘备来中军账,见云长立于备侧,瑜大惊,未敢加害。
瑜于三江口败操兵。瑜欲除水军都督蔡瑁、张允。
操幕宾蒋干往说周瑜来降。
周瑜晚与干同榻,干偷观蔡瑁、张允给瑜降书。蒋干跑回操寨,操斩蔡、张。
●第四十六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亮在鲁肃 前揭穿周瑜使蒋干 中计之事,瑜欲斩亮,令亮十日内造箭真十万枝。
诸葛亮于大雾之日草船借箭。
亮与瑜各写破操策于手心,皆“火”字。
操派蔡瑁族弟蔡中,蔡和诈降东吴,瑜将计就计。
黄盖夜见周瑜,愿为诈降之人,献苦肉计。瑜打黄盖。
●第四十七回
阚泽密献诈降书
庞统巧授连环计
东吴参谋阚泽献诈降书。
二蔡使人密告黄盖受刑之事,操不疑泽,令还东吴。
操对甘宁、黄盖之降持疑,蒋干愿往东吴探听虚实。
庞统受周瑜之命随蒋干见操,献连环计后回东吴。
●第四十八回
宴长江曹操赋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
庞统告徐庶以脱身之计。
操于大船之上置酒设乐,大会诸将,持槊作歌,刺死刘馥。
操试调遣。西北风起,大喜,程昱、荀攸提醒曹操防备火攻,操言隆冬只有西北风不会有东风南风,不能为意。
周瑜见操军中旗被风吹倒,旗角于瑜脸上拂过,想起一事,口吐鲜血昏倒。
●第四十九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
亮为瑜医病,愿为借风,瑜派人于南屏山筑七星坛。
孔明祭风,周瑜见风派丁奉、徐盛往杀孔明,赵云已接之去。
周瑜调军有方,亮亦调兵遣将。
黄盖出发往赤壁,程昱提醒操防诈防火,文聘往阻黄盖而不得中旗被风吹倒南船俱下,火烧北船,操被张辽救 下小船,黄盖追之,被张辽射中肩窝,翻身落水。
●第五十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韩当救被射落水的黄盖回大寨医治。
三江水战,赤壁鏖兵,曹操败逃。
关云长义释曹操,亮欲斩之。
以前我经常给别人介绍温酒斩华雄那一段,今天来一段别的吧。赵子龙空营退敌(选自第七十一回): 却说黄忠斩了夏侯渊首级,来葭萌关上见玄德献功。玄德大喜,加忠为征西大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关云长也是“三绝”之一“义绝”。关羽是一个武艺高强、勇敢英猛的壮士。他生就一副英武相: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声如洪钟,丹凤眼,卧蚕
最主要的原因是
街亭(地方名,战略要地)失守,导致诸葛亮带的大军 变孤军,3面被围,只能撤军 而后,诸葛退往西城,筹备 运送粮草(往后方运)时,被司马大军压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本应该快乐美丽的童年,因为笼罩在那个封建社会,时不
钢铁是怎样炼成:
这是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保尔。
保尔出生于一个贫苦的铁路工人的家庭,从小天真顽皮。在地下党员朱赫来的帮助下,保尔逐渐走上了革命
刘关张起事,刘备有个好出身,使起事有名,张飞有钱,打了兵器;关羽就得出力。因此每次打仗,都是关羽冲在前面,直到赵云来投才有所改变。只有一次例外,就是虎牢关前战吕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韩当救被射落水的黄盖回大寨医治.
三江水战,赤壁鏖兵,曹操败逃.
关云长义释曹操,亮欲斩之.
勤王室马腾举义
报父仇曹操兴师
李[]郭汜等向献帝求得官职,三次改葬卓尸。
西凉刺史马腾,并州刺史韩遂引兵伐李、郭,各有胜负。
  边看三国别写了一些东西,发在了一个论坛上,又有一些好玩的跟贴,总结一下,发在这里。
  注:正文后的id及后面的内容为跟贴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汉末十常侍为奸,朝政日非,人心思乱.
张角兄弟起事.百姓拥护,官军望风而靡,
刘备不甚读书,性宽和,寡言事
大家都关注
(C)2017 列表网&琼ICP备号-12&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广告剩余8秒
文档加载中
历史学论文-三国至明代考古学五十年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历史学论文-三国至明代考古学五十年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古钱币五十珍品|时期|图片|十大真品
我的图书馆
古钱币五十珍品|时期|图片|十大真品
中华五千年历史,各代君王行政,起起落落,争夺王位,每位君王都要给自己的国家制造钱币,作为买卖交易。今天呢?我们来讲讲古代钱币五十珍品:一. 桥足半釿布(战国早期魏国)桥足半釿布:古钱五十珍品之首,战国时期铸币。铸造于战国早期,主要流通于魏国,基本形制为首部平实、圆肩(或平肩)、圆裆、方足。钱文纪地、纪值,一般分二釿、一釿和半釿三等。除此之外,当时楚国地区也曾铸行过钱文分别是“殊布当釿”和“四布当釿”的长足釿布。二. 三孔布币 (先秦)布币,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从青铜农具镈演变而来,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流通于中原诸国的铲状铜币。铲状工具曾是民间交易的媒介,故最早出现的铸币铸成铲状。最初的布币,保留着其作为工具的模样,留有装柄的的銎,原始而厚重,后来逐渐减轻,变薄,变小,币身完全成为片状,便于铸造和携带。三孔布是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战国晚期,赵国,青铜,由圆足布演化之别种;首与两足部各有一小圆孔,故名。三孔布背文皆以“朱”“两”纪重,首开“铢”、“两”纪重制,对后世影响极大。旧称“三窍布”。铸于战国晚期约公元前3世纪左右。三孔布铸造精工,形制奇特,品相端美,传世及出土数量极微,迄今国内仅藏数十枚,中国古钱“五十珍”之一。三孔布是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旧称“三窍布”。铸于战国晚期约公元前3世纪左右。形同圆首、圆肩、圆足、圆裆;独具的特征是:布首及两足各有一只圆孔,故称“三孔布”。面文多为地名,背文有纪重和纪值文字。分大、小二型,各布均以“两”、“朱”计重。大布通长5.5厘米,重8克上校,背文“十二朱”即半两。大小布值恰好为2:1。世传三孔布面文有:上尃、下尃、上苑(艾)、安阳、南行唐(鱼阳)、北九门、文雁乡、相、阿、妬邑等;1983年山西朔县又出土一枚仅见的“宋子”,计约15种左右。三孔布铸造精工,形制奇特,品相端美,传世及出土数量极微,迄今国内仅藏数十枚,中国古钱“五十珍”之一。三.博山刀(齐明刀)(燕国)明刀是燕国最重要的法定货币,明刀铸于燕国商品经济最发达时期。总的发展趋势是:刀的长度逐渐变短,刀身由宽逐渐变窄,刀身由圆折背逐渐变为方折背。 明刀铸造技术略逊于齐刀,尤其在含铜量方面明显低于齐刀,一般含铜仅有35~45%,有时铅、锡含量多达 45~58%,这可能和燕、齐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有关。在河北省易县燕下都遗址中,发现有铸钱作坊的遗迹,除出土明刀外,还有不少的泥范,范为长方形,一范之上并列五模。在河北省承德还发现有石质铸范,可知当时铸范质地不止一种,铸地也不止燕下都一处。四.晋阳匕 (战国赵刀)晋阳匕晋阳匕,又称圆首刀、直刀、赵刀。是战国时期的铸币。晋阳匕的形态轻薄,钱文有“甘丹化”、“甘丹”、“白人化”、“白人”、“王化”、“城”等几十种。在战国时期,刀币在各国比较流行。约在公元前3世纪,赵国晋阳(今山西太原晋源),另说是魏国晋阳(今山西永济虞乡),所铸的“晋化”、“晋阳化”、“晋阳新货”刀币。还有一种晋阳半特小直刀,通长仅有9--10厘米,不仅比“大刀”币的长度短了3厘米多,而且刀身平直,无狐曲,所以,被称为“晋阳小直刀”。五.齐六字刀(齐造邦长法化)(战国齐刀)齐刀为齐国铸造的货币,主要流通在齐国(今山东半岛地区)。齐刀比较厚重,以厚大精美而著称,基本形制是尖首、弧背、凹刃,刀的末端有圆环,面、背有文字或饰纹。齐国在姜氏公室时代大约“刀”、“布”、“圜钱”都在民间流通过,现在还无法确知,与三晋的情形不会有很大的差异。春秋末期,大夫田氏专权,大力推行刀币,为其谋国篡位的手段之一,刀币开始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到周安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79年),田氏灭姜氏而建立了齐国,其刀币就逐渐成为齐国的法定货币。齐刀背面文字纪数字的不多,绝大部分纪1个文字或纪两个文字,如土、日、吉、司、正、至、公、化、人、立等单字,齐法化3字刀有纪“法甘”二字的,即墨刀上多见纪“大行”、“法甘”、“安邦”等双字,所有齐刀背面刀身上都有3条横纹和1个十字星纹,还有的刀币背面只有符号,没有文字,对这些背字和符号,让人难以释意。日《收藏拍卖导报》介绍了一枚银质齐六字刀。下面是银质即墨法化,185毫米60克。六.东周、西周 (战国圜钱)战国“东周”圜钱,直径27mm,此泉为战国诸钱中之大名誉品,位列古泉五十名珍之一,极罕见。嘉德08年秋拍出品,成交价61600元。公元前441年,周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城。此城在洛阳之西,故称其国为“西周”。西周君曾铸造 “西周”圜钱,钱径2.7厘米左右,枚重3.8至5克不等。公元前367年,西周惠公封其少子班于巩地。巩地在洛阳之东,遂称“东周”。东周君亦铸行“东周”圆孔圜钱,钱径2.6厘米,重4至4.5克。旧谱曾收录一种钱径4.1厘米大的“东周”圜钱,此属于大型者,均真。“西周”与“东周”圜钱当年铸量不多,流传至今已成珍稀泉品。-关汉亨著《中华珍泉追踪录》。七.共屯赤金(战国圜钱)“共屯赤金”圜钱,现藏上海博物馆。青铜质。形制为圜钱,圆穿,面有币文“共屯赤金”,共系原战国时期魏国境内地名,地望今河南辉县,故知为战国晚期魏国所铸行。八.壮泉四十(新莽)壮泉四十是中国古代钱币之一,是西汉末年王莽政权所铸造的六泉之一。西汉末年王莽政权所铸造的六泉之一,铜质精良,文字精美,悬针篆。篆体泉字中竖断为两截,乃王莽泉之特点,按照新莽货币制度一枚“壮泉四十”可以换取40枚五铢钱。由于新莽货币制度在于利用虚值大钱快速搜刮民间财富,自然得不到民众的支持,六泉十布制度旋即即废。“壮泉四十”流通时间不长,铸造量又不大,存世极其罕见,为中国古代钱币之大珍,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九.国宝金匮 直万(新莽)新莽时铸钱。上部方孔圆形,有直读“国宝金匮”;下部方形,“直万”两字直书于两竖纹之间。传世仅两枚。新莽“国宝金匮”钱传世极少,向为泉界所珍视。关于“国宝金匮”钱之用途,历来泉界争论颇多,但其流传、作伪及出处等事,却鲜见提及。西汉末年王莽政权“新”铸造钱币,形制特殊,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为方孔圆钱形式,直径为3厘米,面文为篆书“国宝金匮”四字,旋读,悬针篆。下以短颈联方形泉身,边长为2.8厘米,身面、背有直纹两道,纹内直书悬针篆“直万”二字,背无字。新莽实行黄金国有,令发将黄金输于御府,发给国宝金匮直万作为凭证,非流通之钱,有人认为是流通货币,因为折价太高而没有正式进入流通领域。也有另外一种意见认为该物并非货币,而是藏金柜上的拉手或者装饰之类,象征着王莽拥金无数。现今只有一枚完整钱存世,另有一枚只存上部半枚,且流失海外,不知所踪。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新莽实行黄金国有,令发将黄金输于御府,发给国宝金匮直万作为凭证,非流通之钱,真品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十.大泉五千(三国吴钱)大泉五十,铸行时间仅13年,但却是王莽新朝通行货币中流通时间最长、铸量最大的货币。此泉看似型制单一,但其版别多,内涵丰富,近年不断有新品种面世,尤其是背有纹饰、吉语及动物图案的版别。.说明:三国时期东吴占据江南,孙权建都于建业(今江苏南京)。据史书记载,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始铸货币,有大泉五千、大泉当千、大泉五百、大泉五十。零星发现的大泉货币中,以大泉当千、大泉五百较多,大泉五十、大泉五千极少见,都为三国东吴钱中名品,吴国钱币整体字形灰暗,一般模糊,字浅,保存不易。本品大泉五十形制特殊,诸谱无载,首见。三国。六朝铸币:东汉末年开始,社会动荡加剧,经济状态和货币流通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在群雄割据的社会局面下,各个政权纷纷铸造各种虚值货币对民间百姓进行经济上的掠夺以支撑其军事需要。这一时期铸币品种繁多,且均具有各个政权的文化特点,其中部分品种由于虚值过大或政权存在时间过短而没有形成流通规模,可谓“胎死腹中”称为今天的珍稀古泉。十一.大夏真兴(赫连勃勃)大夏真兴是中国古代钱币之一。十六国时期大夏赫连勃勃于真兴元年(419年)铸。东晋时匈奴贵族赫连勃勃于公元407年在陕西立国称“夏”,419年占长安后建元“真兴”。“大夏真兴” 钱或铸于此时,形制有莽钱遗风,内外廓精好,径2.3厘米,重约2.8克。钱文真书而见隶韵,“大”字从“太”。面文隶文,“大夏”为国号,“真兴”为年号,历史上国号年号合璧,此为首例。因铸造精美,存世量极少,现在市价一般在20万至140万之间,2004年北京一家拍卖公司曾以165.7万的高价成交。为钱币之中的精品。十二.永光 (南朝宋)永光在中国历史上被多个政权用作年号。永光还是人名,是清朝僧人。西汉元帝刘奭的年号永光(前43年~前39年)是西汉时期皇帝汉元帝刘奭(即刘爽,“奭”音同“氏”,拼音“shì”)的第2个年号,共计5年。纪年永光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公元 前43年 前42年 前41年 前40年 前39年干支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永光胡夏赫连昌的年号承光的另一种写法承光(425年八月-428年二月),或作承阳、永光,是十六国时期夏国君主赫连昌的年号,共计2年余。《晋书》作承光。《魏书》和《太平御览》作永光。甘肃出土的塔有“承阳二年岁在丙寅……”字样。由于北凉曾奉夏正朔和丙寅为承光二年的干支,所以学者怀疑史籍记载承光为承阳之错误;即使承光没有错误,北凉是用了同韵意义相近的阳字代替了光字。后来北凉奉北魏正朔时,遵照谐音,将“延和”和“太延”分别改作“缘禾”和“太缘”。纪年承光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公元 425年 426年 427年 428年干支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同期存在的其他政权年号元嘉(424年八月-453年十二月):南朝宋皇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建弘(420年正月-428年五月):西秦政权乞伏炽磐年号太平(409年十月-430年十二月):北燕政权冯跋年号玄始(412年十一月-428年十二月):北凉政权沮渠蒙逊年号始光(424年正月-428年正月):北魏政权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年号神麚(428年二月-431年十二月):北魏政权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年号永光南朝宋武昌王刘浑的年号永光(454年七月,或作元光、允光)是南朝宋领导武昌王刘浑的年号,共计1个月。纪年永光 元年公元 454年干支 甲午同期存在的其他政权年号孝建(454年正月-456年十二月):南朝宋宋孝武帝刘骏的年号承平(443年-460年):北凉政权沮渠无讳、沮渠安周年号兴安(452年二月-454年七月):北魏政权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年号永光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的年号永光(465年正月-八月)是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的年号,共计8个月。纪年永光 元年公元 465年干支 乙巳大事记永光元年(465年)--铸造有钱币名“永光”,铸量不多,存世极少,为我国国代钱币大珍,中国古钱五十珍之一。同期存在的其他政权年号和平(460年正月-465年十二月):北魏政权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年号永康(464年-484年):柔然政权受罗部真可汗郁久闾予成年号钱币:永光--南朝宋前废帝永光元年(465)铸钱。形制薄小,重二铢,存世极少。十三.景和(南朝宋)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的年号。景和(465年八月-十一月)是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的年号,共计4个月。纪年景和 元年公元 465年干支 乙巳同期存在的其他政权年号和平(460年正月-465年十二月):北魏政权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年号永康(464年-484年):柔然政权受罗部真可汗郁久闾予成年号十四.咸通玄宝 (唐钱存世极罕)唐朝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桂阳监铸,直径2.2厘米,钱文四字隶书而含魏碑风骨,直读,章法匀称有力,因铸而未行,故传世绝少,唐钱第一珍,也是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 图为咸通玄宝的三个版,市场上仿品很多,收藏者要注意甄别。中国古代钱币之一。国家博物馆有藏,绝珍,其中一品为新近窖藏发现,发现于四川新都。十五.开平通宝、元宝(梁钱)开平元宝,为五代十国时期梁太祖朱温年号(公元907~911)铸造的中国古代钱币之一。存世钱币有“开平通宝”。中国古代钱币之一。开平为五代十国时期梁太祖朱温年号(公元907~911),存世钱币有“开平通宝”,“开平元宝”各一枚,由于皆系孤品,有无确切的史料记载,真伪难辨,此外,存世有少量开平元宝小铅钱。右图是2005年在宁夏吴忠出土的开平元宝。20克,直径42毫米。开平通宝钱据传为五代后梁太祖朱温开平年间(907-910年)所铸造,但史书没有记载。今天流于世上的开平通宝钱仅有大钱一种。它的形体仿照开元钱,但铸造制作上更粗糙,边廓不整齐。其钱径约3.4厘米,重量不能测定。(宏源阁博物馆藏)。中国古代钱币之一。开平为五代梁朱温年号(公元907~911),存世钱币有“开平通宝”,“开平元宝”各一枚,由于皆系孤品,有无确切的史料记载,真伪难辨,此外,存世有少量开平元宝小铅钱。“开平通宝”生坑有红绿锈,而“开平元宝”熟坑无锈。“开平通宝”一般被认作为真品,而“开平元宝”之证伪尚待考证。右图是2006年在宁夏吴忠出土的开平通宝。重10克,34豪米直径。开平通宝钱它的形体仿照开元钱,但铸造制作上更粗糙,边廓不整齐。其钱径约3.4厘米,重量不能测定。铸造的“开平通宝”四个字,以隶书书写,从上往右旋读。这种铸造的钱世上流传极少,世上流传的小平的“开平通宝”为“开元通宝”挖补以后改刻所成,还有一种被称为“当十开平元宝”的,经鉴定为赝品。十六.天成元宝(五代后唐)天成元宝为五代时期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年间的货币。“天成元宝”的天成为五代时期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年号。天成年间(926-929年)明宗废铝锡铸造的劣等钱币,所铸成“天成元宝”。这种钱在制作上精整,文字十分清晰,钱径约2.3厘米,重3.4克左右,"天成元宝"几个字从上往右依次旋读。“天成元宝”因所出甚少,可谓五代钱中的珍稀之品,目前市场价格在235万元左右。十七.永平元宝(前蜀存世极罕)五代十国永平元宝是中国古代钱币之一,五代十国时期,前蜀高祖王建,永平年间(公元911~915)铸造。永平元宝的版式为小平钱,有大样[早期]、小样[晚期]之分,铸工不精,面文粗糙, 钱文“永平元宝”隶书,旋读;然“永平”二字已近真书,“平”字中竖粗长。径约2.3厘米,重3克左右。背平夷无文,穿上或有仰月。无大钱及铅锡钱。王建所铸五种年号钱中,永平元宝传世独少,极为罕见。传世多见一种文字纤弱之“永平通宝”小钱,系安南所铸。永平元宝传世稀见,被评为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十八.天德重宝、通宝(背殷)(五代十国南闽)“天德重宝”背“殷”钱也分铜铁两种,其中铜钱有大样和小样之分,面文也有隶书和楷书的区别,有“宝”字“足”部作隶笔,钱币界成为隶宝天德,依据旧谱讲解尚有折拾型【天德重宝背殷】大铜钱传世,极其罕见,惜拓图已残缺。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铸造时间:公元943年类 型:铜钱有大样和小样之分性 质:被评为古钱五十名珍之一中国古代钱币之一。五代十国时期南闽政权铸造。公元943年,王审知第三子王延政杀兄自立,称帝于建州,改国号为殷,建元天德,共历2年,铸造有“天德通宝”和“天德重宝”背“殷”钱。根据文献记载,“天德通宝”有铜铁两种,但铜钱仅见数枚,铁钱有折拾型大钱留世。“天德重宝”背“殷”钱也分铜铁两种,其中铜钱有大样和小样之分,面文也有隶书和楷书的区别,有“宝”字“足”部作隶笔,钱币界成为隶宝天德,依据旧谱讲解尚有折拾型【天德重宝背殷】大铜钱传世,极其罕见,惜拓图已残缺。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天德重宝存世罕见,被评为古钱五十名珍之一,2011年极美品,既可欣赏,又可辨伪存真 嘉德春拍一枚天德重宝背殷,成交价格25.3万元十九.天策府宝\(鎏金 )(五代十国楚钱)鎏金“天策府宝”是五代十国时期马殷于梁乾化元年(公元911年)所铸。马殷曾受后梁太祖册封为天策上将军,建天策府,为纪念此事铸天策府宝。现存“天策府宝”铜钱流传极少,鎏金者更是凤毛麟角,传世者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特征:正面环读“天策符宝”,背穿上有“天”,面背有内外郭。径4.3厘米,重36.6克。简介:开平元年(907年),后梁封马殷为楚王,开天策府。乾化元年(911年),马殷开铸天策府宝钱。现存“天策府宝”铜钱流传极少,为中国古代钱币之一。铜铸天策府宝为泉界大名誉品之一。存世40余枚中,5枚鎏金、1枚鎏银、1枚背有龙凤者,其余为子钱和母钱。多数子钱直径约3.8厘米,重33克。天策府宝子钱天策府宝有铜、铁两种质地,边廓坚挺,厚重,文字端庄秀丽,铸量少,其中铜钱鎏金者极罕见。旧谱传有铅质大钱。二十. 乾封泉宝(五代楚)\背天中国古代钱币之一。唐代稀见钱币之中的“乾封泉宝”,该钱为唐高宗李治乾封年间所铸,铸时仅八个月。唐朝政府速将其回笼销熔改铸开元通宝,这就是乾封泉宝存世不多的缘由。该钱之所以铸时仅八个月,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面文“乾封泉宝”,背有“天、策、天府、天策”等,书体有楷书、隶书等。乾封泉宝,唐代:高宗乾封元年铸,以一当开元通宝钱十。钱体略大于开元钱,径2.5厘米,重3.3----3.5克,因铸期短,传世少,出土多在陕西境内。出土品,铜质发白。市面上常见多为赝品。乾封泉宝”钱为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铸,是唐代第一枚年号钱。《新唐书·食货志》载,此钱“径寸,重二铢六分,以一当旧钱之十”。图为一枚从一唐代钱币窖藏中寻得的“乾封泉宝”钱,此钱铸制精美,字口深峻,钱身硬绿锈,径2.5厘米,穿宽0.7厘米,厚0.14厘米,重4.4克。唐代稀见钱币之中的“乾封泉宝”,该钱为唐高宗李治乾封年间所铸,铸时仅八个月。唐朝政府速将其回笼销熔改铸开元通宝,这就是乾封泉宝存世不多的缘由。二十一.广政通宝 (后蜀)广政通宝,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孟昶广政元年(公元938年)铸行。 分铜钱、铁钱两种。铜钱面文广政通宝,直读,八分隶书体。 钱背多光素无文。 广政廿五年(公元962年)始铸铁钱。 广政通宝铁钱形制大小与铜钱相同,当时十枚铁钱值四枚铜钱,与广政通宝铜钱并行流通。 北宋灭蜀(公元965年)后,蜀地专用铁钱,直至南宋。近年先后在四川合川、彭山等地发现广政通宝小平铁钱实物,出量稀少。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孟昶广政年间(公元938~965)铸造,版式为小平钱。铜、铁、铅钱并行,存世皆罕。铜钱尤其罕见,为古钱之大珍。径九分,重三铢,字八分书。铜质浑厚。广政通宝铜钱早年被评为古钱五十名珍之一,今已不甚难见,目前市场价格在2万元左右,铁钱、铅钱市场价格在500元左右。二十二. 大蜀通宝 (后蜀)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明德年间(公元934~937)铸,“大蜀”为国号,小平钱,存世罕见。历史事故的多发区。历来就为兵家长争之地。其铸币可追溯的战国时期。秦统一中国后也有铸币,汉到三国的历史朝代更替期铸币更是不断。尤以唐末五代时,天下大乱,军政割地而居,各自铸币,今考之极其繁复,铜、铁、铅质参差不齐。这时蜀地铸币以“大蜀通宝”为代表。宋时,淳化五年即公元993,四川李顺义军铸应运元宝、应感通宝。据资料记载:五代十国时期时局混乱,钱币种类多而乱。《古钱大辞典》中认为,“大蜀通宝”为五代十国后蜀高祖孟知祥在位所铸。《历代古钱图说》中标明民国时期曾有3枚“大蜀通宝”现世,分别被3名古币专家收藏,后3人过世,古币下落不明。经查阅,“大蜀通宝”位列“中国古泉百名珍品”五十名以前。二十三. 保大元宝(背天)(南唐)五代十国古钱币。此泉位列古泉五十名珍,极为珍罕。南唐保大元宝背天,折五型直径33mm,折拾型直径45mm,其字文雄健深峻,形制深厚朴拙与楚钱风范极类,应为马希萼奉南唐为正朔时所铸,故面文用南唐年号,背文则保留了楚铸旧制。面文“保大元宝”楷书,形制为折五大小,直径33毫米。也有折拾型保大元宝背天面世,钱的直径45毫米,书法犹如放大版的折五型,当属试铸。有极高收藏和研究价值。用南唐年号,背“天”,保留了楚铸旧制。保大元宝钱文雄健深峻,形制深厚朴拙,存世罕见,被评为“华夏古泉一百名珍”之一,2010年嘉德秋季拍卖会拍出一枚,成交价格为78.4万元。二十四. 永通泉货(真\隶)(南唐)永通泉货,中国古代钱币之一。现所见有隶篆两种书体。 篆书的直径为3.2厘米,重7.3克;隶书的直径3.8厘米,重15克。钱面文永通泉货,直读;永字由二水组成,又称二水“汞”。 钱背多光素无文。 钱体较大,以一当十,与唐国通宝等钱并行。 钱质为红铜。五代十国时期南唐中宗李璟在位时期所铸造,文字精良,分为隶书,篆书两种。其隶书钱又有阔缘,窄缘之分与精字,细字之分。永通泉货铸期只有大约半年时间,铜钱存世极罕,如今难得一见。另还有铁钱存世,相传为南唐重臣韩熙载所监铸,只有隶书,存世量较少。五代十国时期南唐中宗李璟在位时期所铸造,文字精良,分为隶书,篆书两种。其隶书钱又有阔缘,窄缘之分与精字,细字之分。永通泉货铸期只有大约半年时间,故当年铸造量不大,现今存世量就更加少了。另永通泉货 还有铁钱存世,相传为南唐重臣韩熙载所监铸。二十五.大齐通宝 (南唐)“大齐通宝”,是南唐开国皇帝李弁铸造的第一种南唐钱币。吴天祚三年( 937 ),徐知诰(李弁)即帝位于金陵(今江苏南京),国号大齐,年号昪元( 937-942 )。昪元三年改国号为唐,即南唐。其国号大齐时铸大齐通宝,迄今仅发现二品。过去曾有唐黄巢铸说,后被否定。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国主徐知诰(李昪)所铸造,李昪曾为徐温养子,故名徐知诰,曾被徐温封作齐王,杨吴天祚3年(公元937年)徐废吴睿帝自立,国号大齐,铸大齐通宝,现存世仅两枚。一枚的右上方缺一角,钱币界称之为“缺角大齐”,另一枚的钱上钻有4个小孔,被称为“四眼大齐”。“缺角大齐”由清朝的江南名士戴熙所藏,当时就有人愿用高价收买,戴不忍割爱,太平军攻进杭州,戴投水自尽,死前将大齐通宝等物深埋地下。后人为了得到这杖稀世真品,争相购买戴宅,掘地数次,终无所获。“四眼大齐”是上世纪20年代泉学家戴保庭和朱克壮在江西鄱阳农村孩童踢的毽子上发现的,此枚大齐通宝虽然不缺角,但因为做毽子,被钻出四个小孔。后被著名收藏张叔驯重金购得,藏之密室,从不示人,且因而自号“齐斋”,其对“大齐通宝”的珍爱可见一斑。大齐通宝唯其罕见,弥足珍贵。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李弁铸造的“大齐通宝”,钱文纤细清晰,工整有力。宽缘。平背。色泽浅黄。直径约22、5毫米,厚约0、8毫米,重约3克。二十六.乾亨通宝、重宝 (五代十国南汉)中国古代货币之一。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刘龚政权乾亨元年(公元917)铸造。一般制作不精,文字内多流铜,极少见。另有“乾亨重宝”铜钱。五代十国时期南汉 刘龚政权 年号有:乾亨 大有 白龙铸造钱币有:乾亨通宝;乾亨重宝;大有元宝;白龙通宝。其中大有元宝;白龙通宝当时铸造就稀少,存世量更加稀少;现能知道的最多不过10枚!辽代乾亨通宝:据《辽史。食货志》记载:“景宗以旧钱不足于用,始铸乾亨新钱,钱用流布。”辽景宗为耶律贤。二十七. 永安一十、五百、一千 (五代十国)永安一十,中国古代钱币之一。五代时期燕国刘守光所铸,时当公元911-913年。分铜、铁二种,隶书对读。铜钱极少而铁钱较多。“永安一十”与其它四字钱文位置不同,先右左后上下。以一当它钱十。同时铸有“永安一百”、“永安五百”、“永安一千”三种铜、铁钱。钱文位置与“永安一十”同。在今北京地区出土。不见史书记载。过去有人以为“永安”是年号,疑为西夏钱。后根据文字、制作和出土地点,确定为幽州(治今北京)节度使刘守光称帝(国号燕,年号应天,911-913年在位)所铸。五代十国时期盘踞幽州的刘仁恭,刘守光父子所铸造。有铜 铁两种。铜钱存世仅孤品,古钱之大珍。此外“永安一十”面文形制独特,是中国古代钱币中唯一按照左右上下顺序念的钱币。刘氏父子另铸造有“永安一千”,“飞龙进宝”,“千秋万岁”等稀有钱币。这枚钱币是水中捞起,26毫米,8克。永安一十系永安系列钱币中最为稀见的品种,铜、铁均罕,“永安”二字位置也与其他几种不同,国内无上拍记录。二十八.建国通宝(北宋)建国通宝(The founding of the TongBao),中国古代钱币之一,宋徽宗赵佶有建中靖国年号,建国通宝仅有篆,楷小平对钱各一,其中篆书钱铜色金黄,狭穿大字,面带黑斑及松花绿锈。据说出土于苏北,曾被钱币收藏大家罗伯昭先生以400银元购得。中国古代钱币之一。北宋宋徽宗赵佶有 建中靖国年号,但建国通宝仅纯金《建国通宝》有篆书,楷书小平对钱各一,其中篆书钱铜色金黄,狭穿大字,面带黑斑及松花绿锈,据说出土于苏北,曾被钱币收藏大家罗伯昭先生以400银元购得。也有人认为此钱太过离奇,怀疑是建炎通宝改刻而成。但据考证,建国通宝是取建中靖国年号的首尾二字组合而成铸造的货币,却因赵佶的建中靖国年号中的“建中”二字与唐代某年号重复,所以此币刚刚铸成就马上废止,期间还铸有篆书体“靖国通宝”与楷书体“靖国元宝”小平钱,而后改铸非年号的“圣宋通宝”、“圣宋元宝”。因此建国通宝极为珍稀,存世量不超过10枚,无法估价,称建国通宝为北宋第一珍稀币并不为过。二十九.圣宋通宝 (北宋)宋徽宗赵佶建中靖国(公元1101年)至崇宁(公元1106年)期间铸,非年号钱,有数种版式,均罕见。 圣宋通宝分为小平光背、小平型背“当伍”和折二型背“当五”三种,应为试铸性质,存世极稀,居中国古钱珍品之列,近年国内无上拍记录。圣宋通宝,直径2.4厘米,穿0.65厘米,厚0.1厘米。钱币圣宋通宝 整,未见拼接、挖补、改刻的痕迹,应当是一枚真品古钱。“圣宋通宝”行书旋读,字体与行书圣宋元宝相同,只是“元”作“通”。背右下角现一斜月,左侧边郭有一个直径0.1厘米的圆形深孔,形态较规则,似乎是用作定位用。宋徽宗赵佶于崇宁二年(1103年)铸圣宋通宝,行、篆二体,以一当五,崇宁三年(1104年)乃止。圣宋通宝钱行世只有8个月,世间所见甚少。三十.靖康通宝、元宝(北宋)靖康通宝是中国古代钱币之一,是北宋宋钦宗时期铸造的,属国家一级文物,靖康通宝币质为铜、铁、银。靖康通宝折三篆书大钱,直径31.5毫米,重7克。由于北宋的灭亡,以靖康年号铸造的货币发行量极少,不论从传世和出土来看其数量极为罕见。靖康通宝是藏家寻觅的稀有币种。靖康的形制分小平,折二,折三三等式。钱文有篆书,真书和隶书三书体。元宝篆隶成对,通宝篆真成对。书体苍劲善变,版式繁多。其中惟有元宝折二对钱及小平铁钱属于正式铸行,其余皆稀罕品。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靖康通宝”、“靖康元宝”是北宋宋钦宗时期铸造的,他在位16个月就被掳往北方。因此,“靖康”钱铸量很少,“靖康通宝”更为罕见。靖康通宝与靖康元宝是北宋靖康年号钱,北方的女真族灭了北宋,掠走了北宋(宋徽宗,宋钦宗)二位皇帝,建立了女真族政权,年号为(金)。宋代的民族英雄岳飞以“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豪言壮语,来抒发爱国情怀。赢取二帝,重整山河,驱除鞑虏,还我靖康耻,与霸占北方领土的女真族政权进行了多年的征战。三十一.应运元宝(北宋李顺起义军钱)应运元宝,中国古代铜铸币。宋太宗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农民起义军首领李顺攻克成都,建立大蜀政权,年号应运,铸行“应运元宝”和“应运通宝”。 为历代农民起义军铸币中最早的年号钱。小平光背,隶书旋读,有铜、铁二种。世极罕见。北宋淳化年间农民起义领袖王小波、李顺为首在青城起义,得成都,所建大蜀国,应运元年(公元994年)铸于成都。铸量极少,中国古泉一百名珍之一。又列50名珍之一。三十二. 应感通宝(北宋李顺起义军钱)应感通宝,北宋淳化年间农民起义军领袖李顺所铸。小平、光背、隶书旋读,铜、铁二种,隶书,旋读,径2.3厘米 。[1]北宋时,李顺于994年发动农民起义,攻克成都,建元应运。曾铸应运元宝。李顺死后,部下又铸应感通宝,存世皆罕。北宋建立后,由于连年的战争,国防开支大增,统治者在发展生产和繁荣经济的同时,加大了对平民百姓的盘剥与压榨,使人民群众饱受苦难。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春,终于引发了遍及全国的农民起义,其中以四川青城的王小波、李顺为首的起义队伍最为强大,提出了“均贫富”、“反豪强”的政治口号,广大农民积极响应,因此起义队伍迅速壮大,人数达数十万之众,形成与官府斗争的主力。公元994年,即宋太宗淳化五年,李顺率兵攻克成都称蜀王,建号“应运”,创建了政权,随之设置施政官衙,任命官吏,并果断推行了一系列创新的法规和制度,得到广大贫苦民众的支持和拥护。 为了促使农民政权管辖地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便于民间物资交换流通,便设炉鼓铸了自己铜钱。三十三. 建炎元宝(南宋)中国古代钱币之一。南宋高宗赵构,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铸。“建炎元宝”铸造量极少,钱文篆书,隶书成对,同时期高宗尚铸造有“建炎通宝”,“建炎重宝”,皆罕见,为古钱大珍。作为宋室唯一赵姓传人,赵构高宗立年号“建炎”作为南宋第一个年号,所谓“建”:建立,所谓“炎”:权威,自是这位曾被任命为“兵马大元帅”的新皇高宗心之所想、志之所向,肯定是在满目疮痍、山河破碎的国土上建立起他高宗的权威,似乎满含复兴的雄心,只是建炎年间,赵构高宗一直是疲于奔命、忙于逃亡,还不断罢黜主战派大臣,一味地策划向金虏求和,并未建立起统帅全民全军抵抗外族入侵的权威,只留下了“泥马渡康王”的滑稽戏。不过建炎通宝、建炎重宝、建炎元宝的铸造发行却可以说高宗登基后表现其继承乃先祖的一大物证,更给后来的钱币爱好者收集和研究留下了美妙的联想。建炎通宝、建炎重宝、建炎元宝的铸造发行,自建炎元年(1127年)始铸,完全与赵氏乃祖北宋铸钱格局一脉相承,实行对钱制度,以建炎通宝为例,有小平、折二、折三等铜、铁钱,钱文为篆、楷二体,均为对钱,铸量较大,版别也复杂,建炎通宝折二钱,为诸版中最有代表性的钱币,版别有篆楷书、大小字、点建版、省宝版等多种;另小平与折三钱数量相对少一些,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当时钱币流通结构是以折二为主的。建炎重宝、建炎元宝均不多见,尤其建炎元宝铸量极少,价格昂贵。三十四.大宋通宝(当十)(南宋)大宋通宝当十大钱为南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七月后所铸。当时行“大宋元宝”钱,而“大宋通宝”只有铁质小平钱。铜质者仅见背“当拾”大钱一种。制作精整,传世绝少。“当拾”大钱径一寸六分(5.2厘米),重30至35克不等。钱文楷书直读,书法秀丽,拾字从入,是其特征。据云出自宋代大书法家蔡京手笔。按钱文字形又分为瘦书小字及笔划粗壮的大字两种,其中以瘦书者为佳。当拾大钱铸于西川地区,与嘉定折十同监。铸量究竟有多少,则无从查考。流传至今已成为世上罕见的钱币珍品。李佐贤有文字记述:“大钱背文当十,《宋史》不载,为吕尧仙所得,宋钱之罕见者”(见《古泉汇》利十四) 19世纪30年代,著名古泉家刘燕庭先生获悉瞿木夫先生藏有1枚当拾大钱时,称赞是绝无仅有之品。瞿木夫(),字苌生,江苏嘉定人,曾集藏古泉2,000余品。当时刘氏曾去函乞一墨拓,可惜未能如愿。十余年后,1847年刘氏在吕ㄞ孙先生处才看到1枚大宋当拾大钱(吕ㄞ孙字尧仙,道光丙申进士,官拜福建巡抚,爱好收藏古镜古钱古砖等文物)。刘氏以为吕氏所藏当拾大钱系瞿木夫之旧藏。古泉家翁树培先生在他的《古泉汇考》中指出:“尧仙所得,非苌生所藏者,以拓本对勘知之。”瞿氏之大钱一说于道光十一年(1831)以转归他人收藏,其后不知踪迹。吕氏之大宋当拾钱经过多年辗转流传后,已归藏泉家李荫轩先生所有。李氏曾有文字记述“大宋通宝当拾大钱,惟吕ㄞ孙先生藏有一枚,近时稍闻二三藏家有之,然南北合计不出十品,币斋所有者为吕氏旧藏。” 除上述二泉外,据所收集到的资料,迄今存世尚有十余品大宋当拾大钱。 -关汉亨《中华珍泉追踪录》。三十五.临安府铜制钱牌(南宋)临安府行用铜质钱牌就是由当时的临安府铸行的。其面额分为“准贰佰文省”、“准叁佰文省”和“准伍佰文省”三等。“准”为“平”的意思,“省”为“省佰”,即以七十七文充当一百文铜钱。该铜质钱牌呈狭窄长方形,上端有一圆孔,四周及圆孔有廓;长度和宽度因面额大小而异,“准贰佰文省”长6.2厘米、宽1.9厘米,“准伍佰文省”小型的长7.3厘米、宽2.3厘米,大型的长7.9厘米、宽2.7厘米;面文均为“临安府行用”五个字,背面标明币值,分别为“准贰佰文省”、“准叁佰文省”和“准伍佰文省”;面、背文均楷书,且制作精美。由于临安府行用铜质钱牌历来被古钱收藏家和收藏爱好者看好,因临安府行用铜质钱牌 而后人仿作赝品较多。所以,收集时要注意识别。赝品与真品的主要区别是:赝品有翻铸的痕迹,比真品略小,略厚,略重;字深,但模糊;字脊不平,中间突起;斑锈浮泛,露有新铜等等。只要仔细辨别,还是可以分清的。三十六.天显通宝(辽国)辽太宗耶律德光,天显年间(927-936年)铸。“天显通宝”四字隶书,旋读,光背无文。径2.4厘米,重约2.7克。此钱制作工整,文字自然,古朴可爱。传世仅一二品而下落不明。1940年北京骆氏曾于大房山获得一枚,经南北泉家戴葆庭、方药雨、马定祥诸氏审定为真品无疑,惜于抗战后期辗转落日本人之手。天显珍品有待新的发现。世存一种仿制品出于清末,钱体较厚,字体呆板,无绣或锈色浮泛,鉴别时应加注意。(《中国历代货币》)。天显通宝是辽代天显年间(926-938)所铸的年号钱。因为在天显年间辽代有三个人使用这个年号,致使天显通宝的铸主成了辽代第一疑案。此外,使用同一年号的三个人,即:辽太祖(926年正月-七月)八个月;应天地皇后(926年七月-927年十一月)十六个月;辽太宗(927年十一月-938年十一月)十一年。按契丹朝惯例,称制即要铸造显示称制者权柄象征的国之重宝-钱币。那么,使用同一年号的这三个均称制者是否都铸造了自己的天显通宝?如果铸了,它们都是什么样?三种有区别应是肯定的。下面我们就以存世实物(需要声明的是:这些钱我大部分见的照片、拓片,没见过实物,更没上过手,所以对它们的真假我不予置评,此处仅遵重所有者认定的真钱意见,并据此推出我的看法。看法有错,与钱无干。钱物如假,与看法无干。)探索解开这些谜团的路径,同时欣赏这些天显通宝钱多彩多姿的身影。三十七.应历通宝 (辽国)中国古代钱币之一。辽国穆宗皇帝应历年间铸造(公元951~969),钱文粗糙,制式为小平,现存世仅有数枚。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辽代应历通宝,直径23.5mm,位列古泉五十名珍之一,珍罕,美品。应历通宝系辽穆宗耶律縖应历年间(951-968年)所铸。“应历通宝”四字楷、隶相杂,文字朴茂,单点通,其中“历”字省略厂部的左笔,借用内穿右廓,与“天禄通宝”的书法特征如出一辙,明显见辽钱风韵。此钱多出自辽东地区,今所见五枚“应历通宝”钱拓本,面文大小各异,说明并非出自同一板式。此种辽钱十分罕见,诚如戴志强先生所言;“应历通宝、宝宁通宝也都是大珍之品,存世者寥若辰星,无需赘言。”三十八.保宁通宝 (辽国)辽代辽景宗耶律贤保宁年间(969-978)的铸币,是古泉五十名珍之一,存世量极少,版式有大字、小字、宽缘、细缘、狭穿、广穿、背月纹等区别。其钱文右旋读,书体隶兼八分,浑厚朴拙,古意盎然,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可谓影响了整个辽一代钱风。目前,根据相关资料、图谱及所见所闻,保宁通宝平钱的统计存量大约在数十枚之内,是辽钱中的稀见品之一。三十九.贞观宝钱(西夏文)西夏崇宗李乾顺,贞观年间(公元年)铸造,形制为小平钱,直径2.5CM。钱形较大。目前存世仅有一枚,极其珍贵。2010年嘉德春拍出品一枚,惜品相稍弱,成交价格为11万元。四十.皇统元宝 (金代)皇统元宝属于金代钱币,它的书法体系是篆书。皇统元宝:金代钱币,皇统年间(年)铸造,制作极为精美。存世不多枚皇统元宝篆书孤品。四十一.元德重宝、通宝(楷书)(西夏)元德重宝是中国古钱币大名誉品之一,中国古钱币五十名珍之一, 中国古代钱币之一。中国古代钱币之一。 西夏崇宗皇帝元德年间(公元)铸造。汉文钱,有楷书,隶书,行书三种钱文。其直径一般在20毫米----25毫米之间。隶书品也不多见,尤其楷书、行书品极其难得。请大家欣赏上海博物馆藏品真书体元德通宝小平钱,直径24毫米,厚1.5毫米,光背。是品传世极罕。另铸有“元德重宝”钱。西夏崇宗皇帝李乾顺,元德年间(公元)铸造。版式为折二型钱。钱文楷书,,元德重宝直径一般为2.7厘米,中间方孔边长为0.5厘米。今存世仅有两三枚,珍罕无定价。崇宗皇帝朝另铸造有“元德通宝”钱。西夏的元德重宝方药雨旧藏一枚已归中国历史博物馆.1982年前后,甘肃发现元德重宝一枚,钱身有裂痕,今在天水,这两枚都是折二型,文字基本一致,和元德通宝楷书小平似为一人所书,另有折三型元德重宝,沈子槎旧藏. 元德重宝入选“古泉五十名珍”。元德重宝古诗文欣赏:咏西夏史.西夏钱币诗词.清平乐.梦元德重宝.元德重宝,梦中几番见。轻拿手中细细看,感觉真真切切。醒后方知是梦,回味却甜心头。明知不可强求,笑我一片痴情。四十二.崇庆元宝、通宝 (金国)崇庆元宝为金卫绍王崇庆年间(公元1212年)所铸,由青铜铸造。有“崇庆元宝”、“崇庆通宝”两种。近年发现元宝钱为楷书与篆书对钱,形制有小平,折二,折五,折拾型几种。旧谱载有当五大钱(即折五,直径在3.3--3.6厘米之间),近年折拾型大钱也面世几枚。银钱也发现不多枚。通宝有小平、折二两种,钱文仿瘦金体所制。崇庆元宝传世极少,有书籍称其为“孤品”,实际上据了解目前全国保存有20枚左右的真品,且有几个版别。民国泉家著书称:崇庆元宝史志不载。唯辽中出土一枚孤品,大如折五,形制与文字近似泰和重宝。“崇庆元宝”四字作玉筋篆,旋读,光背无文。钱体铜色青白,制作精整,文字秀美,仿崇宁钱制,然仔细推敲仍不免匠气。近代京沪诸多泉家皆审为赝品,而钱币学家郑家相以为当属金泉。 然 时过境迁,随着全国性的泉藏热,昔日泉谱已付笑谈 。四十三.至宁元宝(金国)至宁元宝:是中国古代钱币之一。金代卫绍王完颜永济,至宁元年(公元1213年)铸造。存世仅有一枚折五型铜钱孤品,书体与北宋崇宁小平楷书相似。珍罕无定价。至宁元宝原有小平、折五各一品;小平已经泉家审定为伪作。折五钱形制大小及文字风格与崇宁通宝雷同,文字遒劲,制作精好,唯铜色红紫有异。前泉家多人疑为崇宁通宝改刻,古钱学家郑家相氏以为决非赝品,并以崇庆元宝折五钱与之相互印证。上图是2004年甘肃省平凉市出土的窖藏钱币至宁元宝,34毫米,重11克。铜色紫红。背面有明显的压痕。至宁元宝为民国名家方药雨旧藏,至今仍为孤品,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四十四.贞佑通宝、元宝(金国)贞佑元宝是金宣宗贞佑年间(年)发行的钱币,早年流入日本(日本平岛春水藏),至今只在海外发现一枚,仍是孤品。贞佑元宝特征,小平,钱文真书顺读。元宝小平,钱文真书旋读。贞佑元宝贞佑通宝、元宝:铸期:宣宗贞佑年间(年)贞佑元宝 特征通宝,小平,钱文真书顺读。元宝小平,钱文真书旋读。 贞佑元宝,早年流入日本(日本平岛春水藏) 国内仅发现此一枚。贞佑历史贞佑元宝是金宣宗(年)年间铸,至今还是孤品,它的发现却富有传奇性:发现于印尼巴厘岛.它的发现者是日籍华人平岛春水先生,平岛原名郑添旺,祖籍台湾省台中市,经营集币多年.大约在二十多年前,他听说在巴厘岛上发现大量中国古泉,于是出资购下十余吨,在当地培训6人,专门检选古泉异品,"贞佑元宝"即在其中.津门咸丰大泉室齐宗佑先生,近年曾到日本东京访泉,曾目验了这枚贞佑钱,钱文楷书秀美,与常见的金正隆、大定的规制极相似.齐先生认为此钱曾长期流通过,估计是早年流徙东南亚的华人带去的.此其贞佑钱存世之一.贞佑元宝壹拾贯纸币铜版在1958年以前,我曾与古泉收藏家罗伯昭先生有过通信.罗伯昭,字沐园,四川籍,是上海泉币学社副社长,他曾寄我金贞佑三年(1215)五地通用的壹拾贯纸币铜版的拓本(铜钞版原物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和"贞佑通宝"(图2,对读)的拓本.他的这枚泉得自开封李峻岭处,罗获此泉,万分惊喜,因赋诗一首:"隆定遗风自一家,簪花格子玉无瑕,无情最是西安使,忍与将军贯作甲."贞佑三年五月废铜钱而行纸钞,西安节度使乌林达·与说:"怀州(今洛阳以北)旧铸钱钜万,今既无用,愿贯为甲,以给战士."(&食货志&)罗先生在诗中对金代铸钱的精美加以赞颂,而对乌林达·与毁钱改作盔甲感到痛惜.此其贞佑钱存世之二.贞佑元宝贞佑通宝宣宗贞佑钱旧谱所遗,自清李竹朋&古泉汇&出,才知有一枚"贞佑通宝"折二(图3,对读)的存在.李竹朋故后,藏泉散出,后由寓居津门的罗振玉所得,后又由方药雨选出数品,贞佑折二钱就是其中之一.方获此珍泉,吟诗一首:"鼓铸未闻泰和后,证诸贞佑岂其然,但凭文字论时代,不信哀宗尚有钱."贞佑钱的出现,说明泰和以后还铸钱,但宣宗以后的哀宗时代,通用的也是纸钞,就不可能有泉了.传世的"天兴通宝"、"天兴宝会"等泉皆属臆造,或是纸钞名称.此其贞佑钱存世之三.如上3枚贞佑钱,一元宝,一通宝,一通宝折二,或是流失海外,或是传世绝少,或是孤品.当今贞佑钱伪品比比皆是,做伪者找不到原泉翻铸,制作粗劣,钱文书体大为减色,一望而知是假泉.四十五.大朝通宝 (蒙古汗国在改称元以前称大朝)大朝通宝,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 蒙古汗国在改称元以前称大朝时(公元1227年)铸。钱文楷书,直读,光背无文。有银质、铜质两种,均为小平钱, 存世极少,铜质更罕见。属中国古泉五十名珍。“大朝”乃蒙古成吉思汗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时的国号,源自铁木真衷心倾慕大朝通宝银质 的契丹太祖阿保机所建的契丹汗国的国号“天朝”。契丹太祖阿保机是唐末至元中期四、五百年间,被北方各民族所共同景仰和崇拜的最伟大的传奇帝王,是被北方各民族当作萨满教最高大神太阳神所祭奠的神话人物。这种景仰和崇拜,从元纂编的《辽史太祖本纪》可清晰地得到印证。《辽史太祖本纪》实际上就是天帝之子阿保机,到人世拯救北方各族人民,与各种邪恶势力战斗,并取得胜利,最后成神升天的故事。阿保机化家为国、化祖为神,先统一北方再取中原的政治主张深深地影响着成吉思汗。他决心完成阿保机未竟的统一环宇的宏愿,为表示他对阿宝机的倾慕深情,在建立蒙古汗国之时,他把国号定为“大朝”,把阿保机契丹汗国的国号“天朝”去掉天顶一横以示尊重。大朝铸造了大朝通宝、大朝金合等大小不一的国号钱。大朝通宝有银、铜两种,铜比银少,但两种数量都不多。铸期应是在元朝初期大朝通宝。统一中国以前,面文正楷对读,书法浑厚雄健,背面有的有印文,但不知是何意,铸工甚差。大朝通宝铜铸小平钱。直径20毫米,厚1.4毫米,穿5毫米,光背。四十六. 中统元宝 (元朝)是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年间(公元年)铸行。钱文楷、篆二体,直或旋读。背可见星纹,平钱。四十七.大元国宝 (元朝)中国古代钱币之一。元朝元武宗海山,至大年间(公元年)铸造。文字形制极为精美,有以孤品背龙纹者尤其精致,疑为开炉试铸样钱。另有铅钱孤品,系雕母。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该图是蒙古国祭祠人员从蒙古国来到宁夏开城遗留的。包浆熟旧。开城有忽必列的行宫。42毫米,22克重。1953年开始到1970年,蒙古国成吉思汗的后裔每年来宁夏固原市开城成吉思汗行宫祭祠。2005年,宁夏考古队在开城发现大规模皇宫遗址。四十八.至正权钞(至正之宝元朝)至正之宝是中国古代钱币之一,铸造时间是元朝顺帝,至正年间。元朝顺帝,至正年间(公元)铸造。均为大钱,用以代表交钞与纸币并行。钱体厚重,制作精良。有折十,二十,三十,五十等几型。面文“至正之宝”为端丽楷书,直读。背穿上“古”系记江西吉安道监制;穿右“权钞”二字可作权当银钞解。穿右为币值银重,所见有“伍分”、“壹钱”、“壹钱伍分”、“贰钱伍分”及“伍钱”五种。“伍钱”即值银钞半两、铜钱五百文,为“权钞钱”之最大者;径达8厘米,重120克左右,系有史以来出现之最大行用方孔圆钱。以铜钱权钞行使,又称“至正权钞”。钱文书体特别俊秀流畅,与“至正通宝”一类书法相同。这类铜钱均比较罕见,价格极高,市面价值超过百万。四十九.天启通宝(徐)(篆)(明代)天启通宝是明朝是朱元璋时与嘉靖元年开始铸造的铜钱,是明代流通量最多的钱币之一。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年始铸,天启通宝钱分小平,折二,折十背文复杂,品类甚多。明熹宗,天启元年八月补铸完其父年号钱“泰昌通宝”,随即开铸天启通宝。不少钱币收藏爱好者,只知道有明代“天启通宝”钱,而不太清楚元代也有“天启通宝”钱。元至正十一年徐寿辉起义,攻占蕲水,建立政权,国号天完,年号治平。1356年,徐寿辉迁都汉阳(今湖北武汉),1358年,改年号为天启,铸“天启通宝”铜钱,有小平,折二,折三,面文楷书(折二又有见篆书者)书体端正,由于天启作为年号的时间很短,铸钱不多,保存下来的更少,属珍罕名誉品之一。为了区别这两种“天启通宝”,钱币界就将其分别称为徐天启和明天启。徐寿辉公元1358年铸“天启通宝钱”,该币质地为紫铜,就式样有小平钱、折二钱、折三钱三种,元天启钱“天”字饱满有力,尤其一捺,刚劲有力,非大手笔不能为之;“启”字繁体结构中的“户”字,非常特别为横户;“通”字和“宝”字有瘦金体风味,显然受宋钱“大观通宝”和“崇宁通宝”影响较大。明“天启通宝”钱“启”字左上部的“户”字,其上不是点,而是一横,与下部“尸”字不相连,而元“天启”的“启”字上的“尸”字上方一横是连接的,二者有明显不同。这是鉴别明“天启通宝”和元“天启通宝”钱最明显的特征。五十.天国通宝 (太平天国)天国通宝是是中国清朝后期由洪秀全所建立的政权所发行的货币。太平天国(其中“国”原作“国”,“天”字的两横上长下短,1851年-1864年)是中国清朝后期,由洪秀全(称号“天王”)所建立的政权,前身为1843年创立之“拜上帝会”。1851年成立太平天国,1853年建都天京(今南京),曾占领长江中下游地区。至1864年天京陷落止,计存在14年。太平军在全盛时期的兵力超过一百万人(包括女兵十余万人)。有人估计太平天国运动造成约两千万人丧生。现代有人估计1850年的中国人口大约有4.1亿人,经过清军镇压太平天国、捻军及回族等起事后,到1873年人口下降至大约3.5亿人。天国通宝钱是太平天国早期铸造的钱币,数日以后以太平天国圣宝取代,所以,天国通宝极为珍贵。好了,以上是小编总结的历代钱币五十珍品,快看看你手上有没有吧,这些钱币都是非常值钱的哦。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qq三国四孔武器值钱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