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7 7820x和8700k跑分好还是等8700k好?我玩绝地大逃亡用

早用早享受先用i7 7820x,不等i7 8700K
AMD今年推出了Ryzen,在市场上引燃了热情,也让intel的挤牙膏计划被迫中断。intel即将推出 i5 8400到i7 8700K,虽然主板是Z270的改进型,但是已经把6核心带入了中端民用领域了。感谢AMD,让8核心16线程(8C16T)的CPU更加普及了。
同样 8C16T 的CPU,AMD比起intel还是略差点。intel i7 7820X这颗CPU,散片售价3600左右,就算比起i7 8700K的预售价2699(最新消息涨到2999),也是有优势的,单论CPU而言,性价比比i7 8700K高。当然最高的是i5 8400
然而,i7 7820X整机主要的投入其实是在平台的搭建上。
零件外观展示cpu——i7 7820X
▲这颗U比起之前的 i7X——比起i7 6850K多了2核心4线程,但是,intel 把锡钎焊给换成了内部硅脂,把CPU基板变薄了1/3。性价比虽说提升了...but,散热性能...不像以前那么美好了。话说一颗CPU价钱可能顶上一台电脑.....
▲i7 7820X的御用坐骑是——X299平台,这次我用的是——微星 X299 TOMAHAWK ARCTIC。个人喜欢这种银白配色,背面有该主板的一些特点特写。X299的主板可以说是挺贵的,比起民用的Zx70 Bx50贵的不是一点半点。
▲X299 TOMAHAWK ARCTIC的配件很多啥质保卡、说明书、快速安装图等,还有一个SLI桥。
▲主板,整体银色/白色配色。散热片,以及I/O接口、芯片保护盖上面,都印有相关的信息,一目了然。
▲CPU采用10相供电,内存插槽有钢铁装甲包裹加固,4+4通道内存,原生支持DDR4-2667,可支持超频至DDR4-4500
▲两条有金属护甲的,就是主显卡与副显卡的PCI-E X16 全速插槽。PCH散热片有长的外延,那就是为M.2提供的散热片。话说,为什么不再提供一条啊,另外一个M.2接口,就只有自己买散热片了啊!
右下角的电容群,为声卡、板载RGB LED提供滤波等供电支持。
▲8个SATA 6G,一个U.2接口,2个USB3.0机箱前置插线接口,一个链接机箱USB3.1 Type C的插口。
▲I/O接口,各种常用的接口应有尽有。板载声卡提供7.1声道输出(带光纤插口),
▲I/O接口顶部右边是一键清除CMOS按钮,左侧按钮是把bios备份到U盘。折腾电脑时好用,但是平常要注意不要误触及CMOS按钮,不然得重新设置一些参数了。
▲用螺丝刀就能轻易的拆开芯片保护挡板。可以看到有Nuvoton的NCT67950-M监控芯片,以及NCT7802Y的PCI-E监控芯片,LPC812M101J 的Cortex-M0 +内核微控制器,还有一个来自Realtek(螃蟹)的板载7.1声道控制芯片。
▲两个M.2 NVMe M口插槽。需要注意的是,两个M.2接口与U.2接口,在多个接口同时接上相应的SSD设备后,会使得部分SATA 6G /PCI-E 插槽失效,具体情况请翻阅说明书。
▲希望能早日普及到民用级的Z370、X370、B360、B350上的各个接口运行指示灯,能够十分快速的了解硬件的运行状态。主板部分指示灯也是可以RGB的....但是.....容易被炫光LED灯条给覆盖了
但是RGB炫灯会干扰观察效果........有故障,看DeBug灯吧
M.2 NVMe SSD
▲建兴新推出T11,M.2接口,PCI-E 3.0 X2的NVMe SSD。外包装采用白色为主的包装,容量在外包装背面进行标注。用两条的初衷是想体验M.2 RAID 0
▲T11 自带有散热片,M.2的NVMe SSD最好需要散热片来辅助散热,防止因为过热掉速。散热片上有品牌Logo。
▲这是啥符号我也不知道....T11 支持M口 B口,sata通道的笔记本电脑也可使用。
▲T11 预装散热片的方向反了,如果各位要再加个散热片,可以不调过来,否则最好把T11本体从散热片上面抽出来,反装插入。
▲建兴的主控是 群联的PS5008,支持PCI-E X2通道——速度上不如 建兴 T10,日常是够用了。 来自海力士的256MB 的 DDR3L缓存,两面各一颗东芝原厂TLC颗粒,各128G
▲可以把T11沿着导轨抽出来,其长度由2280的80mm变成了2242。据我所知,目前M.2 NVMe的SSD在2242这种型号上较少,2242在超级本、超薄笔记本上等寸土寸金的地方用得比较多。
▲撕开建兴 T11的铭牌,可以看到东芝的原厂TLC颗粒,128G的容量。
▲在M.2的第一插槽上,刚好可以利用主板上的PCH+M.2散热片,为T11提供双面散热,而在第二插槽上的T11,就要把散热片反置,让散热片辅助主控、缓存、颗粒散热,当然也可以选择再加片散热片......
▲锁上PCH + M.2散热片,这样,第一位置的M.2 盘做系统盘,双面都能有散热片加持。话说回来,如果追求更好的M.2 体验,可以考虑T10,如果对资金紧张的,可以考虑SATA 6G的SSD,比如V5S+。
建兴T11这个双面的M.2 NVMe,个人觉得他的单面散热片只能照顾一面,还是再加个散热片吧
▲Hyper X Predator DDR4 ,其实这款内存对于X299来说,最大的问题是,XMP 3333会导致104.15的非标准外频,X299平台比较严格,会使得M.2 、 U.2挂起
经测试,如果运行在100外频——3200的频率,比133标准外频的3466性能还高。(同样采用3333的XMP参数),理论上可以挑战3600,(捂脸)让我偷懒下吧,不想一个个去试,调整小参数。
原先有一对,为了凑齐4通道,再买一对吧.....
▲白瓷砖反射白光,让这款Predator DDR4 3333全黑色的内存有了颜色的层次感。就内存高度而言,跟大钢牙内存差不多高度了,要注意跟CPU散热器的兼容性。104.15的非标准外频在Z270平台上能够稳定运行。
▲单条内存拿在手上,挺厚重,内存立了几次才立起来。话说该品牌的内存外观设计还是这样,那么喜欢黑色啊?不弄点其他好看的颜色?
▲背面有铭牌。
▲顶部可见部分钢牙,还有品牌logo。
内存涨价很凶啊.....想当时,我DDR4 才买800.......
▲X299智商检测U的Hyper X Predator DDR4 是这样装的。然而,我是i7 7820X,这样装,只能有双通道,必须调整下,后面有正确的组装方式。
▲MSI GTX1080 GAMING X,俗称1080红龙。正面有显卡的样子,背面是各种特点特写。
▲GTX1080 上市许久了,我也用了一段时间了,清下灰,拿出来拍拍照......
▲虽然AMD 的 VEGA上市了,VEGA64能打得过1080,然而GTX1080的功耗、发热控制比VEGA64好,是不争的事实。1080红龙的散热器比我之前用过的GTX970都大,高度上也更高。右侧红色突出块在通电之后,具有红色LED效果。
▲背板也更长更大点,整体的重量也更重。这些带来的副作用就是对于机箱的兼容性下降,部分的MATX、ITX机箱无法装入该显卡。
▲输出接口有DVI-D,不可直接转接VGA。3*DP,1*HDMI。从图中可以看到超越PCI挡板的高度还是挺高的,选购机箱需注意。
个人更推荐DP接口,虽然DP线比HDMI线贵,但是有更好的显示带宽跟效果——前提是显示器支持DP接口。
▲顶部、底部各3条热管。LOGO灯可以通过gaming app去调整,两个SLI金手指,目前GTX 10系列仅支持双卡SLI。
8+6pin的外接显卡供电,对电源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反正就是要多掏钱买好电源啦......
▲买个全新的电源 XFX XTR 550W 跟 XFX Element Ti镀银模组线,表面的玻璃纸准备撕掉咯
▲XFX XTR 550W,是中国台湾的海韵代工,网友们都觉得这款电源不错,有特价购买时会更超值。80PLUS 金牌全模组电源。
▲内部有全套模组线跟电源一枚。自带的模组线为黑色,较硬、对背线不展示的用户,使用是完全没问题的。
▲XTR 550在背面硕大的标注出来,底部是电源的铭牌,12V电压提供45A总电流,输出540W功率。
▲无论是风扇朝上还是朝下,都能正面显示XTR正写字体。
▲XFX Element Ti镀银模组线,是为XTR电源推出的进阶型模组线,接口比原装模组线更丰富,线材也更软,做工也非常不错。官方的模组线,安全性较高点。
可以通用在部分海韵全模组电源——购买前请先咨询,做好功课,接上模组线之后,请先让各个接口空载,用万用表量下各个端子的电压是否正常,确认无误后,再接入电脑设备上。
▲内部有丰富的模组线,还有一个模组线收纳袋,魔术扎带等。
▲选择这次需要用到的模组线,确认无误后,把剩下的模组线装进收纳到里。准备装机。用上镀银模组线后,颜值提高。
▲该模组线是通用型模组线,无法按照机箱的尺寸进行定制,没办法像个人定制线那样,能在机箱背部较为轻松地理出漂亮的背线。线材长度是按照全塔机箱设计的,会让理线苦手多花些时间。
感觉今年是RGB年啊,各种RGB设备喷涌而出
▲九州风神(DEEPCOOL)推出了 RGB类型的240冷排,船长 240RGB水冷,外包装两个侧面有镭射炫彩RGB效果。正面的图片上,突出了冷头也是RGB效果。
▲九州风神(DEEPCOOL)船长 240RGB 本体。
▲船长系列的一大标志物,冷头。RGB冷头多了一条RGB LED电源/信号线。个人比较喜欢工字梁的紧固散热器方式。
▲两个RGB 12025风扇,扇叶与扇框上有进行减噪的特殊设计。RGB风扇比起普通风扇,多了一条RGB LED电源/信号线。加上冷头的RGB LED电源/信号线,需要并联在一起,才能实现信号、颜色同步,可采用控制器,也可以接入主板RGB灯接口。
理线难度加大,苦手哭了....
▲黑色蛇皮线水冷管,虽说提供保护,但使得水管整体略硬,安装到机箱里时,推荐两个人,以降低安装难度。
▲船长240正好可以压制住i7 7820X的发热。为了配合RGB展示效果,选择一个对水冷RGB展示效果比较好的机箱吧。
▲乔思伯的C4算是目前对于水冷展示最好的机箱
▲机箱左侧是全透的4mm钢化玻璃侧板,可以比较方便的展示机箱里的设备。
▲另一面也是4MM钢化玻璃,带有反光效果,靠近机箱前部有风道出风口。前面板底部有乔思伯的logo。除了两侧的钢化玻璃,机箱外部的上下前后面,都采用1.5mm厚度的镀锌钢板,白色金属烤漆,摸上去手感舒适。底部有四个脚垫,让风从底部进入。
▲比较特殊的电源上置设计。12cm风扇位,7 PCI挡板
▲乔思伯C4非常适合水冷RGB风扇展示。根据我的使用情况反馈,仍需在底部安装两个风扇,来优化机箱进风,加强机箱散热。想要安装水冷的用户,最好两个人来装,降低难度。
乔思伯C4机箱没有标配RGB套件,想要RGB风扇,以及RGB灯带,就必须追加投入。
▲一开始配置一个乔思伯 FR-301 RGB版本风扇,替换掉后置的12cm风扇,实现风扇RGB发光效果。
▲不开灯就是这样黑不溜秋的,自带有一个RGB编码器,可以七色调节。风扇是3PIN的,自带有一个RGB LED信号/电源线,还有一个扩充旁路RGB信号/电源接口。
装机 & RGB效果展示
▲把主板、水冷、RGB风扇全部接入。此时的内存4通道插法才是正确插法。
▲拿出事先准备的乔思伯 RGB LED灯条。该灯条两侧有旁路接口,好评,还有个电源线延长线,灯条可以一上一下布置了。
▲各个配件全部安装完毕,插好信号线、电源线,准备装系统
▲装好控制APP,就可以玩起RGB啦。每个RGB光鲜的背后,都有令人心酸的RGB理线。银白色的镀银线,可以部分导光,使得整体更加漂亮。
话说各位不知道发现没,主板的一些指示灯、发光条也是RGB的,跟着冷头一个颜色...but.....光芒不够,被其他东西掩盖了。
▲配置如图
▲我也曾跨过山河大海....求别打脸。我也曾试过DDR4-3466的内存频率,然而发现内存得分还不如DDR4-3200
▲国际象棋16线程是假的,实际只跑12线程,那我们来看CPU-Z的跑分吧,性能比i7 5960X强7%左右,单核性能也有提升.....不过频率也有提升啊.....这牙膏是,鸡肉味,嘎嘣脆。
试试 M.2 NVMe SSD 单盘跑分吧
▲建兴T11 M.2 一号盘位做系统盘,被正确识别出来。NVMe盘,PCI-E 3.0 X2通道
▲在测试时,最高温度大概在47~48℃,室温26℃
▲测试成绩如图所示。可以看到得分比起建兴T10那种 NVMe PCI-E 3.0 X4通道的SSD来说,略有不如,比SATA 6G SSD性能高,性能与价钱正好介于二者之间。T11日常使用,能满足绝大部分的使用要求,还可以拆成 M.2 2242的NVMe SSD,这大概是他的亮点吧。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的全面性系统测试也,全面展示T11的性能,速度与IOPS(每秒读写操作数),正好介于PCI-E X4 与 SATA 6G之间,是入门的M.2 NVMe SSD的选择。
组个M.2 RAID 0
▲我试了3天都没弄出来,M.2拔盘、扣电池、清CMOS,刷最新bios都试过了,还是无法在BIOS组成RAID 0。通电9小时,通电次数却高达127次,算了不试了....mail主板售后,以及问问朋友吧,看看他们组成功不?
▲进入win10,软raid 0也失败了,就算利用分区助手,win10存储池也是失败了。后面想想,还真的不用纠结raid 0,毕竟raid 0无法使得SSD最重要的4K速度翻倍。只是连续读写速度翻倍罢了。我可以同时对双M.2盘进行读写操作,互不影响
▲AS SSD测试较快,DiskMark测试过程较长。此时我能同时分别对两个M.2 SSD进行操作,而且,随时可以在断电的时候把M.2 从盘拔下来,而不影响整个电脑的运行,想想也就释然了。
▲mail 微星售后,得到的邮件回复是,可以正常组装raid 0,在我的要求下,给我发送过来截图,为了篇幅,进行合图处理。看来我还需自己这边看看是啥问题。
先测试这台整机的其他性能吧
▲AIDA64 在DDR4-3200时,速写速度最好,DDR4-3466反而下降,可能DDR4的性能拐点在DDR4-之间
▲我用CineBench R11.5测试下,CPU的性能吧。8核心16线程的i7 7820X + DDR4 3200 8G 四通道,最终跑出19.16。
▲CineBench R15得分1764,比四核心八线程的4770K @4.4g的得分多了1倍多。
▲驱动采用 ForceWare 385.41 WHQL Win10 64bit,进行新3Dmark 经典素质4连测试。得分有个总结表格。
▲用3Dmark的压力测试进行整机稳定性、温度、功耗测试。记录最高温度。
▲记录此时满载的整机功耗。
▲利用SteamVR性能测试,得到上述成绩
▲用VRmark进行测试
▲昆特3开启最高特效,分辨率分别设置4K 2K 1080P,记录帧数
▲杀手6开启DX12模式,最高特效,分别测试4K 2K 1080P分辨率的benchemark。
▲奇点灰烬DX12测试,需注意的是,超过8核心,会有一个Temporal AA Qualty这个选项出现,如果要与Z270、Z370平台进行数据对比,就需关了这个选项。分别测试4K 2K 1080P分辨率的benchemark。
▲古墓丽影10 崛起,最高特效,开启SMAA,分别测试4K 2K 1080P分辨率的benchemark。
▲文明6出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当勾选影响影像分辨率与屏幕空间覆盖后,4K 2K 1080P三个分辨率,FPS没区别,区别的只是右上角的一些政策科技框,随着分辨率的增大而缩小。
成绩汇总表格
▲i7 7820X + GTX1080,面对4K分辨率游戏,已经能流畅运行了,2K分辨率玩游戏更是轻轻松松。
intel i7 7820X,具有不错的性价比,然而其整套平台对于很多网友来说,偏贵,至尊平台也不一定适合轻应用使用者。对于未来打算顶级配置的Z370(涨价15~20%)+i7 8700K(涨价20%)的网友来说,可以考虑加点钱,体验更强劲的性能。
X299 TOMAHAWK ARCTIC比起一些超高端的Z270主板贵一些,但是配合i7 7820X,可以支持4通道,并且有些人性化的新设计亮点——个人也希望这些新设计能够普及到B系列跟Z系列,普惠大众。
T11个人觉得最大的亮点是,他是M.2 NVMe
SSD,并且价格还算合适,台式电脑使用还是最好加个散热片吧。各位配置新电脑的可以综合考虑预算与所需求的性能,选择PCI-E X4 & PCI-E X2 & SATA 6G 这三种中,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
X299平台自检启动会比Z270、B250慢,需要自检设备比较多,自检时间长点。
无论显卡、内存还是SSD,跟预算与预期使用性能相符合才是最好的,合理搭配才是diy电脑的王道
电源的选择上,千万不能省钱,安全、稳定的电源很重要,选购时注意机箱与电源的兼容性。
RGB灯效套件会使得理线更复杂点,喜欢RGB的网友要有心理准备。
注意加强机箱散热,能有效提高主机寿命——我再给机箱底部加两个风扇去.........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i78700K和i77820x哪个游戏性能好
按时间排序
前者了,游戏不支持4核以上的,而且主要依赖频率在跑,7820X干活性能更好,打游戏比不上单频率高的8700K
您可以邀请优质答主更快回答您的问题
新手上路2000
擅长领域:&&
在装机硬件分类下共有16819个回答
擅长领域:&&&&
在装机硬件分类下共有6507个回答
擅长领域:&&&&
在装机硬件分类下共有5436个回答
疯狂的制帽匠
擅长领域:&&
在装机硬件分类下共有3714个回答
擅长领域:&&&&
在装机硬件分类下共有3074个回答
windcircle
擅长领域:
在装机硬件分类下共有2460个回答
加载更多答主
感谢您为社区的和谐贡献力量请选择举报类型
经过核实后将会做出处理感谢您为社区和谐做出贡献
确定要取消此次报名,退出该活动?(ERROR:15) & 访客不能直接访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i7 7820x与7700k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