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趋势的风险度量的方法方法有哪些?列举并说明适用对象

统计理论与实务-共享资料网
统计理论与实务
《统计理论与实务》教案 统计理论与实务》第一章 总 论学习要求: 学习要求:了解统计的涵义和研究对象;掌握统计的基本概念;熟练运用统计语言描述经济现象;树立用统计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的理念。重点: 重点:统计学中的相关概念第一节一. 统计的涵义统计学的性质与对象统计一词来源已久,其涵义屡有变化,汉语中“统计”原为合计或汇总计算的 意思。英语中的“统计”最早出自于拉丁语的“Stutus”,指的是各种现象的状态 和状况,后统计一词英语中演变为“Statistics”,即统计学和统计资料。事实上,统 计除了上述两层涵义外,还包括统计工作。 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活动,是对客观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 析的活动过程。统计资料是指反映客观现象数量方面的数字或情况,是统计工作 的直接成果。统计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统计资料的数量和质量。统计工作的发展 需要统计理论的指导。统计学是一门认识社会和自然的方法论科学,它来源于统 计工作,是统计工作经验的理论概括,反过来,又用理论和方法指导统计工作, 推动统计工作不断提高。由于以上三者之间具有如此密切的关系,所以习惯上, 我们把这三者通称为统计。 二、统计研究对象的特点 统计作为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与其他调查研究活动相比较,其研究对 象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1、数量性 数量性。统计的认识对象是客观现象的数量方面,包括: 数量性 (1)数量多少。如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粮食产量的规模、水平等。 (2)各种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如人口数量中的男、女比例,各种年龄人口 的比例;再如粮食产量与人口的比例等。 (3)质与量互变的数量界限。例如,某个地区生活收入的贫困线是多少?达 到温饱、小康的水平又是多少? 统计既要研究上述数量的现状,又要研究它们的过去和未来,研究它们的发 展变化规律。 2、总体性 总体性。统计认识对象是指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应用大量观察法综合 总体性 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发展水平、 速度、 构成和比例关系, 研究总体的综合数量特征, 而不是研究个别事物(现象)的数量。尽管它是以个体事物数量的认识为起点。 3、具体性 具体性。统计活动所调查研究的是客观现象的具体的数量,具有实际的 具体性 经济内容。它是在质的规定条件下,研究量的特征,有别于纯数量的数学研究。 4、广泛性 广泛性。统计的调查研究对象既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也涉 广泛性 及到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凡涉及到通过数量反映事物特征的各个领域和方面, 都有统计存在*。 三、统计的性质 统计的性质可以从二个方面理解: 1、统计学是研究有关收集、 统计学是研究有关收集、 统计学是研究有关收集 整理和分析数据从而对研究的对象加深认识并 作出一定结论的方法和理论。它是一门方法论的科学*。 作出一定结论的方法和理论 在统计学界对统计学的性质有实质性科学和方法论科学之争。我们认为,统 计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就统计工作来说,它总是研究实际问题的,统计的 方法也是从现实问题中产生的。然而统计学的发展有一个过程,早期的国势学派 和政治算术学派虽然也利用一些统计方法来记述和分析现实问题,但是,还没有 形成独立的统计学。随着统计方法的广泛应用,其内容也不断充实和发展,特别是 概率论的发展为统计学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使统计的方法相对独立地形成了自己 的科学体系。其内容包括一系列描述分析和推断分析方法。这些方法构成了统计 学的基本内容。我们将在以后各章分别介绍。 2、统计是一种认识武器,是一种有效的调查研究方法 统计是一种认识武器, 统计是一种认识武器 是一种有效的调查研究方法。 统计研究是一种认识活动,是一个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统计活动的具体 形式是进行调查研究,又必然体现为一个调查研究的工作过程。 统计的认识过程是:从定性认识到定量认识,再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统计 认识活动必须从对客观事物的定性认识开始。例如,调查居民家庭收入,必须首 先要把居民家庭收入的概念搞清楚,把计算范围,计算方法等确定下来,才能进行 调查。 在定量认识时,是从对个体数量表现的认识过渡到对总体数量特征认识的过 程,即从调查每一户居民的收入情况开始,经过计算整理得出对居民家庭收入水 平总体情况的认识。然而,这种定量认识还不是统计认识的终结,还必须与新的 定性认识相结合,即调查结果所形成的数据说明这一地区居民家庭收入究竟达到 了一个什么水平?是贫困、温饱还是小康?有多少户还处于贫困线以下,有多少 户达到温饱或小康水平等? 统计认识过程体现为调查研究工作的过程则是: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 整理、统计分析四个阶段。 统计设计是对整个统计工作做出全面计划安排的阶段,包括确定统计研究目 的,设计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分组,制定调查、整理、分析研究的方 案等等,这是统计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 统计调查是具体地搜集原始资料的阶段,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 统计整理是对搜集来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整理过程, 是从个体数量表现过渡 到整体数量特征的汇总计算阶段,是进行统计分析的前提。 统计分析是运用科学方法,对统计资料进行研究,对客观事物得出定量与定 性相结合的深刻认识的阶段。 它利用一系列描述分析方法和推断分析方法深刻认 识事物的特征。 因此,统计既是一种认识武器,又是一种有效的调查研究方法。第二节一、统计学的研究方法统计方法与职能就统计研究对象及过程来说,运用着各种专门方法,如大量观察法、综合分 析法、归纳推断法等。 1、大量观察法 大量观察法 是指统计研究现象及过程,要从总体上加以考察,就总体 中的全部或足够多数单位进行观察并加以综合研究。统计研究要运用大量观察 法,这是由于研究对象的大量性和复杂性所决定的。大量的复杂的客观现象是在 诸多因素的错综作用下形成的,各单位的特征及其数量表现有很大的差别,不能 任意抽取个别或少数单位进行观察。必须在对所研究对象的定性分析的基础上, 确定调查对象的明确范围,观察全部或足够多数的调查单位,借以认识客观现象 的规律性。 2、综合分析法 指两层含义。所谓综合是指对于大量观察所获得的资料, 综合分析法 运用多种综合指标以反映总体一般数量特征。对大量原始数据进行整理汇总,计 算各种综合指标(如总量规模、相对水平、集中趋势、离散程度等等)用以显示 现象在具体时间、地点以及各种条件综合作用下所表现的结果。所谓分析是指对 综合指标进行分解和对比分析,以研究总体的差异和数量关系。也就是通过分组 方法和各种数量分析方法探寻总体内部的各种数量关系,发现问题,找寻解决问 题的方法。 3、归纳推断法 是指通过统计调查,观察总体中各单位的特征,由此得出 归纳推断法 关于总体的某种信息,这在逻辑上用的是归纳的方法。所谓归纳是指由个别到一 般,由事实到概括的推理方法。例如,综合指标概括反映总体的一般数量特征,它异 于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但又必须从各单位的标志值中归纳出来。归纳法可以使 我们从具体的事实中得出一般的知识,扩大知识领域,增长新的知识。所以是统 计研究的常用方法。 二. 统计的职能 统计要达到认识客观现象的目的,不仅需要科学的方法,而且需要强有力的 组织领导。正如马克思指出: “至于统计,如果没有坚强的组织,尤其是如果没 有总的领导,这项工作是无法完成的” 。 从宏观上说, 国家统计系统是统计的主体, 是国家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自上而下建立全国性的统计信息网络, 担负着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 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实行统计监督的任务。 随着国家管理系统的分工和完善,统计信息对于国家决策、生产经营、社会生 活以及科学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具有日益显著的地位,国家统计的职能也逐步扩 大。现代国家管理系统,包括决策系统、执行系统、信息系统、咨询系统、监督 系统五个组成部分。国家统计兼有信息、咨询、监督三种系统的职能。 (1)信息职能 信息。 (2)咨询职能 指利用已经掌握的丰富的统计信息资源,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 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深入开展综合分析和专题研究,为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各种 可供选择的咨询建议与对策方案。 (3)监督职能 指根据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及时、 准确地从总体上反映经济、 社会和科技的运行状态,并对其实行全面、系统地定量检查、监测和预报,以使 国民经济、社会生产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统计的上述三种职能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统计信息职能是最基本的职 能,其它各项功能都是在信息职能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统计咨询是通过统计信 息为决策和执行提供情况和建议;统计监督是通过统计信息揭示决策和执行中偏 离政策和计划,违背客观规律的问题,促使领导采取措施,加以调控和矫正。 指国家统计部门根据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方法,灵 敏、系统地搜集、处理、传输、存储和提供大量的以数量描述为基本特征的统计第三节变量和变异等基本概念。 1、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在统计研究中,必须熟悉统计总体和统计总体单位、统计标志和统计指标、所谓统计总体是指统计研究对象的全体。 它是由一系列客观存在的在某些性 质上相同的基本单位组成的集合体。所谓总体单位是指组成统计总体的具体单 位。二者是相辅相存的,没有总体单位的集合,也就谈不上有统计总体;没有界定 统计总体的范围,也就无法确定总体单位。 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例如,对某一个工业企业而 言,以每一个职工为单位可以组成企业职工总体;以每一台设备为单位可以组成 企业的设备总体;以每一种(或一套、一件等)产品为单位可以组成企业的产品 总体;以每一次销售行为为单位可以组成企业的销售总体等等。再如,研究对象 为全国的工业企业的基本情况,则统计总体就是全国所有的工业企业,总体单位 是全国的每一个工业企业;若研究对象为全国的工业企业的设备状况,则统计总 体就是全国所有工业企业的所有设备, 总体单位是全国所有工业企业的每一台设 备。可见,统计总体范围不同,总体单位是不一样的,统计研究对象不同,总体 单位也不一样。二者是整体与个体的关系。 统计总体和个体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某种客观存在 的实体为单位组成的总体,称为实体总体,如以个人、家庭、学校、设备、产品、 商品等为单位组成的统计总体。另一种是以某种行为、事件为单位组成的总体, 称为行为总体,如以买卖行为、工伤事故、犯罪事件、体育活动等为单位组成的 统计总体。 统计总体的形成必须具备一定条件,其客观条件主要有三条(性质) : (1)客观性。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必须是客观存在的,可以实际观察的。 (2)同质性。 组成统计总体的所有单位必须是在某些性质上是相同的,如工业 企业总体,我们至少可以认为,对任何一个工业企业来说都是从事工业生产经营 活动的基本单位。在这一点上,每一个工业企业都是一样的。再如,对国有工业 企业总体,其每一个单位除“都是从事工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单位”之外,还 必须包括“所有制性质”相同这一特征,它的范围就比工业企业总体小。 (3)差异性。 组成统计总体的各单位在某些性质上是相同的,但在其它性质上 则存在差异。正是这种差异,才有研究的必要。例如,企业职工总体中的每一个 职工,在工种、性别、年龄、工龄、文化程度、技术等级、工资等各方面都有差 异,这种差异构成了统计研究的内容。 统计总体的形成还决定于主观条件,这主要有两条: (1)统计研究的目的。 统计研究的目的不同,作为认识对象的总体和个体也有 所不同。例如,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生产情况时,这个国家和地区的所有 工业企业构成一个统计总体,而每个工业企业就是一个总体单位;在研究某一个 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时,则该工业企业就是统计总体,而该工业企业的每一 个车间或班组就是一个总体单位。 (2)统计机构的状况。统计机构的立场、观点、工作条件、了解实际的深入 程度等也决定着统计总体的形成。例如,要调查研究煤矿井下工人的健康状况, 如果人力、物力和财力充足,就可以把全国大小煤矿的全体井下工人都列为总体 单位形成统计总体;但是,如果人力、物力和财力有限,就只能选择大、中、小型 煤矿各多少个,以其井下工人为总体单位形成统计总体。 2、统计标志和统计指标 (1)统计标志 统计标志是说明统计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作为统计总体单位,具 有许许多多的特征或属性,例如,以企业职工为统计总体单位时,职工的性别、年 龄、工龄、民族、工种、文化程度、技术等级、工资等都是每个职工所具有的标 志。 统计标志按其性质不同,有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之分。品质标志是指不能用 数量表示的标志,即其标志表现是列名的或顺序的。如上述企业职工的性别、民 族、工种、文化程度等。数量标志是指能够用数量表现的标志,即其标志表现至 少是间隔水准以上的。如上述企业职工的年龄、工龄、技术等级、工资等。品质 标志主要作为统计分组的依据,以便计算出不同组别的总体单位数。数量标志除 了作为分组依据计算单位数外,还可以进行许多其它计算,如计算平均工龄、 平均 技术等级、平均工资等。 统计标志按各单位的具体表现是否相同,有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之分。不变 标志是指各单位在具体表现上完全相同的标志,如对国有工业企业总体来说,各 企业的生产性质、所有制性质等都是相同的,这些标志是不变标志。它是形成统 计总体的客观条件(即同质性)之一。可变标志是指各单位在具体表现上不完全 相同的标志,如上述国有工业企业总体中,各企业的产品种类、所属行业、职工人 数、产品数量、产品产值、销售收入、利润额等都不尽相同,这些是可变标志。 它是形成统计总体的另一个客观条件(即差异性) 。 将上述统计标志的分类归纳如下:? ?不变的品质标志 ?品质标志? ? ?可变的品质标志 统计标志 ? ?数量标志?不变的数量标志 ? ? ?可变的数量标志 ? 图 1.1 统计标志的分类可见, 统计标志的两种分类是交叉的。 品质标志有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之分, 如上述工业企业的生产性质、所有制性质等对所属总体来说,每一个单位都是一 样的,因而是不变的品质标志;又如,企业职工的性别、民族、工种、文化程度 等,对每一个总体单位来说,具体表现都不尽相同,因而是可变的品质标志。同 样,数量标志也有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之分,如我国学龄儿童入学的法定年龄是 7 岁,这对每一个学龄儿童(撇开每个学龄儿童入学的具体年龄)都是同样的要 求,因而是不变的数量标志;又如,上述企业职工的年龄、工龄、技术等级、工 资等,对每一个总体单位来说,具体表现都不尽相同,因而是可变的数量标志。 (2)统计指标 与统计标志相对应,统计指标是说明统计总体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统计指 标有两种理解和使用方法。一种是处于设计形态的统计指标,它是说明总体数量 特征的名称,例如全国总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工资总额、粮食总产量等都属于 这一类统计指标。另一种是处于完成形态的统计指标,它是把指标名称和具体时 间地点的统计数值结合起来的统计指标形态,例如,某地区 1997 年国民生产总值 2,820 亿元,某工业企业 1997 年职工工资总额 850 万元等等就属于这一类统计指 标。 我们在研究统计理论和进行统计设计时所说的统计指标指的是设计形态的统 计指标;在实际工作中,对统计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分析研究时所说的统计指标 指的就是完成形态的统计指标。 因此, 完整意义的统计指标应包括以下六个基本要素: 时间限制、 空间限制、 指标名称、指标数值、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例如,上述 1997 年某地区国民生 产总值 2,820 亿元。从指标的所属时间看,是反映的 1997 年全年的状态;从指标的 空间标准看,是指的某一个地区的资料;指标名称是国民生产总值;指标数值是 2,820;计量单位是人民币元;计算方法则隐含在统计指标之中,它一方面由统计 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汇总而来,如职工工资总额,一般是每个职工的工资汇总计 算而得;另一方面,有些统计指标可由不同的计算方法取得,如国内生产总值指 标,就有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等计算方法。设计形态的统计指标包括上述指 标名称、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三个构成要素。对统计指标的进一步认识参见第三 章。 (3)统计标志和统计指标的关系 从统计标志和统计指标的区别和联系可以进一步理解统计指标的意义。 1)统计标志和统计指标的区别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统计标志是说明 总体单位特征的,而统计指标则是说明总体特征的。第二、统计标志有不能用数 值表示的品质标志和能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两种, 而统计指标必须是能用数值 表示的,没有不能用数值表示的统计指标。 2)统计标志和统计指标的联系也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许多统计指标 的数值是通过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汇总而来的。 如全国工业总产值指标就是从每 个工业企业(即统计总体单位)的工业总产值(即标志)汇总得来的。第二、统 计标志和统计指标之间存在着转化关系。例如,我们研究一个工业企业(假定为 统计总体)的生产经营情况时,该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职工人数、利润额、 销售额、市场占有率等是反映该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统计指标;而当我们研 究的是全国或某一个地区的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时,每个工业企业(此时为总 体单位)的工业总产值、职工人数、利润额、销售额、市场占有率等则是反映这 些工业企业特征的统计标志。 3、变量和变异 如图 1.1,统计标志有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与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之分。其 中可变的数量标志又称为变量,如企业职工的年龄、工龄、工资等。变量的具体 数值(或称标志的具体表现) ,如年龄的 18 岁、19 岁、20 岁等,工资的 500 元、 550 元、600 元等,称为变量值或标志值。变量按变量值是否连续分为连续型变量 和离散型变量。任意两个变量值之间取值有限的叫做离散型变量,如企业个数、 职工人数、设备台数等,只能取整数,取值数量是有限的,取值来源可以直接计 数。任意两个变量值之间取值无限的是连续型变量,如人的身高、体重,企业的 原材料消耗量、单位产品的生产时间等就是连续型变量。可以取小数,取值数量 是无限的,取值来源一般要通过测量或计算才能取得。 变异是指可变标志之间的差异。例如,以企业的每个职工为总体单位时,性 别就有男或女之别;民族就有汉、满、彝、藏、蒙古等等之别;工资有 500 元、 550 元、600 元等等之别。 可见,变量和变异都指的是可变标志,但变量只是可变标志(即可变的数量标 志)的一种;而变异既包括可变的数量标志,又包括可变的品质标志。第四节一、统计学的发展方向 1、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统计实务任何一门科学的产生都是与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和其它科学的相互影响分 不开的。我们考察一下统计学发展的简要过程。 统计是随着社会生产发展和为着适应国家管理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到了 封建社会末期,统计实践的丰富和发展,客观上需要从理论上加以概括与总结。 从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可以把统计学划分为古典统计学、近代统 计学和现代统计学三个时期。 (1)古典统计学时期 指的是 17 世纪末至 18 世纪末的统计学萌芽时期。 分记述学派和政治算术学 派两大学派。 1)记述学派 记述学派又称国势学派,产生于 18 世纪。所谓&国势学&就是以文字来记述国 家的显著事项的学说,提出这一学说的学派称为记述学派,又叫国势学派,它的发 源地是德国。由于当时在德国许多大学里讲授国势学这个课程,故又称为德意志 大 学 教 授 学 派 . 主 要 代 表 人 物 为 康 令 ( H.Conring,1606 ~ 1681 ) 和 阿 亨 瓦 尔 ( G.Achenwall,) 。 最早讲授国势学的是康令,他第一个在德国赫尔莫斯达德大学讲授“欧洲最 近国势学”,奠定了国势学的基础。阿亨瓦尔在哥廷根大学开设“国家学”课程, 其主要著作为 《欧洲各国国势学概论》 内容研究 。 “一国或多数国家的显著事项” 。 国势学派在研究各国的显著事项时,主要是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关于国家组 织、人口、军队、领土、财产等国情、国力,以比较各国实力的强弱,在研究时偏 重事物性质的解释,而不重视数量的分析。 这个学派是歌颂普鲁士君主政体的。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数量关系的计 算变得越来越需要,该学派发生了分裂,分化出表式学派,并逐步发展为政府统 计。 国势学派所研究的是历史学的组成部分,属实质性的社会科学。 这一学派对统计学的贡献是: ①阿亨瓦尔在 1749 年首先提出“统计学”这一学科名词,它把“国势学”称 为“Statistics”即“统计学” ,这个名词一直延用至今。 ②提出了统计学的一些术语,如“统计数字资料”“数字对比”等。国势学 、 派主要用对比方法研究各国实力的强弱,在对比方面是比较成功的。 2)政治算术学派 政治算术学派产生于 17 世纪中期,其发源地在英国伦敦,代表人物是威廉. 配第(W.Petty,),配第写了著名的《政治算术》一书,书中用大量的数 字对英、法、荷三国的经济实力进行比较,采用了与过去不同的传统方法,用数 字、重量和尺度来表达他自己想说的问题。马克思对威廉.配第评价很高,认为 他是“政治经济学之父,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统计学的创始人”* 。 政治算术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是约翰.格朗特(J.Graunt,),他利用政 府公布的人口变动资料,写了一本统计著作《关于死亡表的自然和政治的观察》 。 首先提出通过大量观察,男女婴儿出生比例是比较稳定的,创造性地编制了初具 规模的“生命表” ,对各种年龄的死亡率与人口寿命作了分析。 政治算术学派是用计量方法研究社会问题,运用大量观察法、分类法以及对 比、综合、推算等方法解释与说明社会经济生活。他们在自己的著作中初具规模 的建立了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方法,但由于受历史、经济等条件的限制,在很大程 度上还处于统计核算的初期阶段。只能以简单、粗糙的算术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 进行计量和比较。 政治算术学派虽然以数字表示事实,但它还未从政治经济学中分化出来,这 一学派所探讨的规律,都是用数字表示的社会经济规律,所以也属于实质性的社 会科学。 它与国势学派相比较,一是无统计学之名,有统计学之实;一是有统计学之名, 无统计学之实。 (2)近代统计学时期 指的是 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末的一百多年时期,在这时期统计学又形成了许 多学派,其中主要是数理统计学派和社会统计学派. 1)数理统计学派 数理统计学派产生于 19 世纪中期,以比例时的凯特勒(A.Quetelet,1796~ 1874)作为奠基人,著有《社会物理学》 。他最先运用大数定律论证社会生活现象 并非偶然,而有其发展规律性。另外他还运用概率论原理,提出了“平均人”的 概念,即人是具有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智力和道德品质的典型人物。统计 的任务是关于平均人的比较研究,如社会所有的人同平均人的差异愈小,社会矛盾 就可以得到缓和。这一理论对于误差法则理论、正态分布理论等有一定的影响。 凯特勒认为统计学既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又研究自然现象, 是一门独立的方法 论科学。 凯特勒的努力初步完成了统计学与概率论的结合, 使统计学开始进入了一个 新的阶段。可以这样说,凯特勒既是古典统计学的完成者,同时也是数理统计学 派的奠基人,被西方统计学界喻为近代统计学之父。 随着统计学的发展,对概率论方法的运用逐步增加,同时自然科学的迅速发 展和技术不断进步对数理统计的方法有进一步的要求, 数理统计学派就从统计学 中分离出来自成一派。它从 19 世纪末以来逐步形成,主要在英、美等国发展起 来,故又称英美数理统计学派。 2)社会统计学派 19 世纪后期,正当英美数理统计学派刚开始发展的时候,在德国兴起了社 会统计学派。 社会统计学派以德国为中心,由德国大学教授克尼斯( K.G.A.Knies,1821~ 1898 )首 创 , 主 要 代 表 人 物 为 恩 格 尔 (C.L.E.Engel,1821 ~ 1896 )和 梅 尔 (G.V.Mayr,),他们认为统计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是研究社会现象变 动原因和规律性的实质性科学。 社会统计学派认为统计学所研究的是社会总体而 不是个别的社会现象,由于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总体性,必须对总体进行大量的 观察和分析,研究其内在联系,以反映社会现象的规律。社会统计学派一方面研 究社会总体,另一方面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大量观察法,这两方面构成了他们“实质 性科学”的两大特点。 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统计学提供更多的统计方法,社会科学本身不断地向细 分化与定量化发展,也要求统计学能提供更多更有效的调查、整理、分析资料的 方法。所以,社会统计学派逐步从实质性科学向方法论转化。社会统计学派虽然 向方法论过渡,但是仍然强调以现象的质为前提,如,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教授弗拉 斯卡姆波(P.Flas~kamper,1886~?),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统计学派的重要 人物,他吸收了英美数理统计学派的通用方法论,把自然领域中的方法也应用于 社会现象,但他认为社会现象的核心,即质的规定性,不可能全部转化为以量来 表示。 (3)现代统计学时期 指自 20 世纪初到现在的数理统计学时期。在这个时期,数理统计在随机抽 样基础上建立起推断统计学。 它是一种以随机抽样为基础推论有关总体特征的方 法,导源于英国数学家戈塞特(N.S.Gosset,)的小样本 t-分布理论。 其 后 得 到 费 暄 ( R.A.Fisher,1890 ~ 1962 ) 的 充 实 , 并 由 波 兰 统 计 学 家 尼 曼 (J.Neyman,1894~?)以及 E.S.皮尔生(K.皮尔生之子)等人加以发展,建立 了假设理论。其后,美国统计学家瓦尔德(A.Wasld,)将统计学中的 估计和假设理论予以归纳, 创立了 “决策理论”美国的威尔克斯 S.S.Wilks,1906~ 。 ( 1964) 、英国的威萨特( J.Wishart,) 等对样本分布理论也有贡献。美国 的科克伦(W.G.Cochran, )等在 1957 年提出实验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拓宽了统计学的范围。 60 年代以后,数理统计学的发展有三个明显的趋势:1)随着数学的发展,数 理统计学越来越广泛地应用数学方法。 2)数理统计学的新分支或以数理统计学为 基础的边缘学科不断形成(新分支如抽样理论、非参数统计、多变量分析和时间 序列分析等;边缘学科如经济计量学、工程统计学、天文统计学等) 。3)数理统 计学的应用日益广泛而深入,特别是借助电子计算机后,数理统计学所能发挥的 作用越益增强。 数理统计学家把统计学当作通用于各种现象的方法论科学。 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统计学, 是从前苏联十月革命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 来的。 社会经济统计学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 济学为其理论指导的。 其学术渊源来自于古典统计学和凯特勒确定的近代统计学, 且深受德国社会统计学派的影响。例如,莫斯科大学教授丘普洛夫认为统计学是 一门社会科学,其特点是利用大量观察法调查社会现象的事实,以发现其中的规律 和可能地确定其发生的原因。1954 年苏联统计科学会议通过的关于统计学定义 的决议把统计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经济规律的实质性社会科学,继承了德国社会 统计学派的观点。从 60 年代起苏联的上述观点已开始有所改变,到 70 年代有的 学者提出把统计学看作一门通用的方法论学科,为此引起一场新的争论,但绝大 部分学者仍同意 1954 年苏联统计科学会议所通过的决议。 我国的社会经济统计学是直接从苏联引进的,在统计理论方面与苏联相似。 2、统计学的发展方向 统计学的发展方向 通过上面的分析, 各个统计学派的观点都只代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统计学的 内容。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和要求,决定了不论是实质性的社会经济统计学的方 法,还是方法论性质的数理统计学的方法,它们都属于“统计学”这一总标题下 的部分,都应继承和发展。因此,不必割裂成两门相互独立的统计学。 统计学就是统计学。它是一般性理论和方法论的科学。现在统计理论界比较 热宗于“大统计”与“小统计”的争论,这与同时承认上述两门“独立”统计学 的合法地位一样会导致混乱* 。 二. 我国统计管理体制及核算体系 我国统计管理体制及核算体系 1、1984 年 1 月 1 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 2、我国统计系统必须贯彻集中统一的原则,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县级以 上人民政府设立独立的统计机构。 3、我国集中统一的统计系统的组成:综合统计系统、专业统计系统、基层单位 统计组织。 4. 改革开放前是采用的 MPS(物质产品平衡体系) ,2002 年 12 月 31 日,国家 》 统计局等部门开始正式实施《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实行国民经济核 算体系。 5.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包括 5 个主要核算表和一些附属核算表: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 投入产出表 资金流量表 国际收支平衡表 资产负债表练 习 题一、判断题: 判断题 1.统计学的外延定义包括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2.统计研究对象的特点主要包括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和广泛性。 3.统计研究对象的数量性特征主要包括对数量多少和数量关系两方面。 4.统计研究对象是指客观对象的数量。 5.统计调查研究工作过程有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四个阶段。 6.目前不论社会的、自然的或实验的,凡是有大量数据出现的地方,都要用到统计。 7.常用的统计方法有大量观察法、综合分析法和归纳推断法。 8.统计的基本职能是信息。 9.大量观察法是统计学中最基本的处理数据的方法。 10.最早的统计学著作是指阿道尔夫.凯特勒的著作《政治算术》 ,马克思评价作者“是统 计学之父”。 11. 阿道尔夫.凯特勒最主要的贡献是提出了“统计学”的名称。 12.某工业企业销售额 8000 万元,则指标数值为 8000、计量单位为万元。 13.一个人的年龄是统计标志,而几个人的平均年龄则是统计指标。 14.可变标志是指总体各单位在该特征上表现完全不同。 15.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是整体和个体的关系。 16.总体的特征是客观性、同质性和差异性。 17.以某种客观条件的实体为单位组成的总体称为客观总体;以某种行为、事件为单位 组成的总体称为行为总体。 18.标志按其性质不同有数量标志和质量标志。 19.统计指标按其性质不同有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20.品质标志汇总后即得到质量指标。 21.统计资料就是统计数据与情况。 22.数理统计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道尔夫.凯特勒。 23. 统计最基本的职能主要包括信息、咨询、监督。 24. 抽样总体和总体单位是整体和个体的关系。 25.威廉.配第对统计学最主要的贡献是写了《政治算术》一书。 选择题: 二、选择题: 1.统计研究的对象是: ①一切现象的数量方面 ②大量现象的数量方面 ③总体现象的数量方面 ④大量现象的数量方面、质量方面和质量互变界限 ⑤总体现象的数量方面、质量方面和质量互变界限 2.统计学的性质是: ①一种认识武器 ②一种调查研究方法 ③一种咨询工具 ④一种监督手段 ⑤一种服务标尺 3.近代统计学之父,指的是: ①威廉.配第 ②海曼.康令 ③高特福雷德.阿痕瓦尔 ④阿道尔夫.凯特勒 ⑤卡尔.皮尔生 4.要了解一个地区的工业劳动生产率, 就要对这个地区的全部工业企业或足够多数的工 业企业的有关情况进行调查,这一方法在统计学中称为: ①综合指标法 ②大量观察法 ③平均分析法 ④统计分组法 ⑤归纳推断法 5.统计最基本的职能是: ①计划 ②信息 ③咨询 ④管理 ⑤监督 6.研究某市职工家庭生活状况,总体是: ①该市职工家庭户数 ②该市全部居民住户 ③该市全部职工 ④该市全部居民 ⑤该市全部职工家庭 7.检查某种机械零件的直径,结果尺寸大都不相同,这种情况在统计学中称为: ①变量 ②变异 ③标志 ④标志表现 ⑤可变 标志 8.在某厂 500 名职工的每个人工资资料中: ①500 名职工是统计总体 ②职工工资是数量指标 ③有 500 个变量值 ④有 500 个可变标志 ⑤标志表现为 500 9.下列概念中的品质标志有: ①教育水平 ②存款 ③深耕程度 ④教师 ⑤全民所有制 10.下列概念中哪些是统计标志: ①年龄 ②男性 ③技术等级 ④汉族 ⑤职业 11.下列概念中哪些是数量标志: ①性别 ②工龄 ③工种 ④工资 ⑤教授 12.在企业总体中,某企业的职工总数为 1 千人,则: ①职工总数为数量指标 ②指标数值为 1 ③计量单位为千人 ④职工总数为数量标志 ⑤指标数值为 1000 13.下列概念中哪些是总量指标: ①人均国民收入 ②基本建设投资总额 ③人口密度 ④人口自然增长量 ⑤全国总人口 14.下列概念中属于时期指标的有: ①人均钢产量 ②电力消耗量 ③人均商业网点数 ④病床张数 ⑤每万元产值病床张数 15.设计形态的统计指标,其构成要素包括: ①指标名称 ②时间限制 ③计量单位 ④空间限制 ⑤计算方法 16.数量指标是反映: ①总体内部数量关系的统计指标 ②总体单位内部数量关系的统计指标 ③总体绝对数量多少的统计指标 ④总体相对数量多少的统计指标 ⑤总体单位相对数量多少的统计指标 17.统计指标按表现形式不同,可以分为: ①数量指标 ②质量指标 ③总量指标 ④相对指标 ⑤平均指标 18.统计指标体系是指: ①某个统计指标反映了总体现象而形成一个系统 ②某些统计指标组成的一个整体 ③某些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组成的一个整体 ④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组成的一个整体 ⑤大量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组成的一个整体 简答题: 三、简答题: 1.请解释“统计学”的含义。 2.如何理解统计研究对象及其特点? 3. 试述统计学的职能 4. 简述统计学的性质。 5. 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6. 经济管理类专业涉及基础统计学的领域主要是哪些方面? 7. 统计研究方法的程序包括哪些内容? 8. 古典统计学包括哪些流派? 9. 《政治算术》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10. 阿痕瓦尔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11. 近代统计学的创始人及其主要贡献是什么? 12. 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的关系是怎样的? 13. 统计标志和统计指标的关系是怎样的? 14. 统计标志有哪些分类?试举例说明各类标志? 15. 变量和变异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第二章的方法。统计工作过程学习要求: 学习要求:了解统计分析的种类和步骤;掌握搜集统计信息及编制次数分配数列 重点:进行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的设计、调查方案及问卷设计。 重点:第一节 统计设计一、什么是统计设计? 什么是统计设计? 统计设计是根据统计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统计研究的目的, 在进行统计定量研 究之前,对统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所作的通盘考虑和适当安排,制定各 种设计方案的过程。 这里所说的统计工作 统计工作,范围可大可小。从大范围来说,如对全国的整个社会 统计工作 经济统计工作进行考虑和安排; 对全国某一项专业方面的统计工作进行考虑和安 排; 对某一个省的某一项专业方面的统计工作进行考虑和安排等。 从小范围来说, 如对某一个企业的整个统计工作进行考虑和安排;对企业中的某一项统计工作进 行考虑和安排;对一项具体的科学实验进行统计考虑和安排等。所有这些工作, 都有一个需要进行统计设计的问题。 这里所说的各个方面 各个方面,是指统计工作所涉及的各个组成部分。例如,从全国 各个方面 的社会经济统计工作角度来说,它包括社会经济生活的条件、社会扩大再生产的 成果、社会生产发展的因素―生产力、社会生产的国民经济效果、人民生活水平 等各方面的内容。从一个工业企业的统计工作来说,它包括人力、物资、资金、 生产、 供应、 销售以及生产经营的外部条件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对所有这些方面, 都需要进行通盘考虑和适当安排。实验设计的诸因素和诸水平之间的最优配合, 也牵涉到统计工作的各个方面。 这里的所谓全部过程 全部过程,是指统计工作所经历的各个阶段和环节。例如,统计 全部过程 指标体系的建立,统计资料的搜集, 统计资料的整理以及对统计资料的分析方法、 贮存方式、提供范围等。对这些阶段和环节,都需要进行通盘考虑和适当安排, 使各个阶段和环节的统计工作能顺利进行。在实验设计中,如明确试验目的,确 定试验指标,挑选因素、水平,选用正交表,作出表头设计,列出试验方案,实 际进行试验并分析试验结果等,都属于统计工作必须经历的各个阶段。 这里各个方面,是对统计工作的横向方面的设计;全部过程,是对统计工作 的纵向方面的设计。 统计设计就是要从纵横两个方面对整个统计工作作出通盘考 虑和适当安排。 从统计设计的结果来说,表现为各种设计方案,如统计指标体系, 各种分类目 录,统计报表,统计调查方案,统计整理方案,实验设计方案等。 这里所讲的统计设计既包括从无到有的设计,也包括对原有设计方案的改 进。 二、为什么要进行统计设计(统计设计的意义)? 为什么要进行统计设计(统计设计的意义)? 任何统计工作,在着手之初,都需要进行统计设计,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 是,过去几乎所有的社会经济统计学, 都将统计工作的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统 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没有把统计设计这个阶段包括在内。 在这里,把统计工作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是根据长期的统计工作实践归纳 出来的。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统计工作被理解为一项一项的调查研究工作。例 如,人口普查、工业普查等。每一项调查,从搜集资料开始,经过汇总整理,作出 统计分析,这项调查工作就算结束了。我们把这种统计活动叫做单项统计活动。 在这些统计活动的开始,都要安排普查方案,都要进行统计设计。但它通常被作 为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从历史的角度说,将统 计工作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是合理的。 但是,统计工作发展到今天,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从单项统计活 动着眼,而是将统计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全面观察和反映了。 例如,将整 个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全面观察和反映; 将一个基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 动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全面观察和反映等。在这种情形下,统计工作首先必须解 决的问题是:从哪些方面,用一些什么样的指标来观察和反映作为整体的这个研 究对象,用什么方法去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然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 工作:实际着手搜集统计资料。这样,确定反映统计研究对象的统计指标体系以 及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方法本身,就成为统计工作中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因 此,统计设计就有必要作为独立的工作阶段进入统计工作领域,而不能附属在统 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之内了。 从整体出发,统计工作中第一位的问题已经不是统计调查,而是如何对统计 工作的整体进行设计,如何对整体各部分的工作作出通盘考虑和适当安排。在统 计工作过程中列入统计设计这个阶段, 正是从准确反映当前统计工作的实际出发 的。 实际上,从理论上讲,统计工作并不是从搜集资料开始的,而是从对客观事 物(统计研究对象)的定性认识开始的。不经过定性认识阶段,对统计研究对象的 性质一无了解,就不知道去调查什么和怎么调查;也不知道去研究什么和怎么研 究。 在把统计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 这个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了。 例如, 要用统计方法了解和研究一个工业企业, 就必须首先对这个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 活动的性质、特点等有全面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设计出一套统计指标体系 和确定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然后才能去搜集各种数据并具以进行分析 研究。所以,统计设计是统计工作中定性认识和定量认识的连接点,是从定性认 识过渡到定量认识的开始阶段。 三、统计设计的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统计设计可作如下分类。 1.按设计包括的研究对象的范围,可分为整体设计 专项设计 整体设计和专项设计 整体设计 专项设计两类。 整体设计是从现象的整体出发,对整个统计工作所进行的全面设计。所谓现 象的整体, 范围可以比较大, 如把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作为一个整体; 把一个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作为一个整体。范围也可以比较小,如把一个工 业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反映它的人财物、供产销的全貌。 专项设计是从现象的某一组成部分出发,对某一具体统计工作项目的设计。 这个具体统计工作项目,可以大到全国规模,如对全国人口普查的设计;对全国 工业生产统计工作的设计。也可以小到几家几户,如对几户个体经营者联合经营 情况的典型调查的设计。 整体设计和专项设计是相对的,它们要随所研究问题的范围不同而转化。两 者相比较,整体设计是主要的,专项设计要服从整体设计。 2.按设计包括的统计研究工作阶段, 可分为全过程设计 单阶段设计两类。 全过程设计和单阶段设计 全过程设计 单阶段设计 全过程设计是对统计工作所经历的各个阶段的全面设计。 包括统计内容的确 定,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统计调查方法的抉择,统计整理方案的制 定,统计资料分析方法的选择等。 单阶段设计是对统计工作过程中某一个阶段的设计。如统计调查的设计,统 计整理的设计,统计分析的设计等。 全过程设计和单阶段设计相比较,全过程设计是主要的,单阶段设计要在全 过程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并且服从全过程设计的安排。 3.按设计包括的统计工作时期,可分为长期设计 中期设计和短期设计 长期设计、中期设计 短期设计三 长期设计 中期设计 短期设计 类。 长期设计是对较长时期的统计工作的设计。 通常是指对五年以上的统计工作 进行设计。 中期设计是指对一年以上、五年以下的统计工作进行设计。 短期设计是指对较短时期的统计工作的设计。通常是对一个年度、半年、季 度甚至更短的统计工作进行设计。 四、统计设计的基本内容 对统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的通盘考虑和适当安排, 包括哪些方面的 内容呢? 统计设计既然是对统计工作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的考虑, 它涉及的面就很广, 包括了整个统计工作过程的全部内容。许多具体的内容要根据工作的发展,一步 一步地调整和充实,在统计工作的开始阶段是不可能作出十分细致的安排的。而 且统计设计的内容按设计种类不同而有区别,在单项设计中,这一项统计的设计 同那一项统计的设计也会有所不同。但是,各种统计设计也有共通的地方。 各类型的统计设计的共通方面,可概括为如下内容: 1、明确统计研究的任务和目的; 2、确定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统计分类和分组; 3、决定统计研究的分析内容; 4、制定统计调查方案; 5、制定统计整理方案; 6、对各阶段的工作进度和时间进行安排; 7、考虑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和协调; 8、对统计力量的组织和安排。 五、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 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是统计研究活动的开始。这里讲的设计, 包括单项统计指标的设计,也包括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 系,在设计内容和设计原则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设计的内容 1、设计统计指标体系,先要确定这个体系以什么指标为核心指标?围绕核 心指标应包括哪些统计指标;各个统计指标之间具有什么样的联系? 设计统计指标体系,首先应确定体系中的核心指标。核心指标即是统计指标 体系中以它为主的指标。以哪一个指标作为核心指标,取决于许多因素,例如, 统计研究对象的性质,统计总体的范围,统计研究的目的等。核心指标不是固定 不变的,它可以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如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指标体系 究竟是以国民收入指标还是以国民生产总值指标作为核心指标; 基层生产单位的 统计指标体系应以利润指标还是以产量指标作为核心指标等。 核心指标确定以后,就应围绕核心指标,从不同的角度设计各种相互依存、 相 互联系的统计指标体系。所谓不同的角度,包括: (1)根据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的情况进行设计。例如,若以国民收入指标作 为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指标体系的核心指标,考虑到国民收入总量的形成,取 决于国民经济中各种社会现象总体量之间的主要比例关系,如积累与消费的比 例;农、轻、重的比例;财政收支的比例等等。这样,便可设计各种统计指标对 各种比例的总量进行观察,形成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指标体系。 (2)根据影响现象活动成果的因素进行设计。例如,若以利润指标作为基 层工业企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核心指标, 而利润的形成依赖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 各种因素所处的情况,如原材料、燃料、动力的供应和消耗状况,设备的利用和 运转情况, 劳动的管理和效率, 工艺技术的水平, 企业的经营方针和管理水平等。 这样,便可设计各种统计指标对各种因素的总体量进行观察,形成基层工业企业 统计指标体系。 (3)根据现象活动成果的构成进行设计。例如,如果以财政总收入与财政 总支出为财政部门统计指标体系的核心指标,考虑到财政收入的来源有:企业收 入、各项税收、国外借款、其它收入等;财政支出的去向有:基本建设投资、企业 挖潜改造、新产品试制、流动资金拨款、支援农村、农业事业费用、文教卫生科 学事业费用、国防战备费用、国家行政管理费用以及其它支出等。这样,便可设 计各种统计指标分别对财政收支的组成部分的总体量进行观察, 形成财政部门统 计指标体系。 一个统计指标体系内各个指标,在总体范围上应该一致,在指标口径上应该 互相联系。统计指标体系的口径范围应该以核心指标的口径范围来确定。 2、确定统计指标的名称、涵义和范围 这是设计统计指标时应该着重解决的问题。设计任何统计指标首先需要明 确: 这个指标反映的是什么问题, 界限如何确定, 它应该包括什么和不包括什么。 统计指标的名称和涵义要根据实质性科学相应的概念来确定。例如,根据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理论中关于国民收入、工资、利润的概念去确定相应的统计指 标的概念和涵义。但是,它们之间也有区别。实质性科学的概念是经过科学抽象 的理论概念,它不可能完全按照理论来确定,在内涵和外延上都会有些改变。 首先要确定统计指标涵义的内涵。 统计指标应该具有以精确的统计数字来测 度现象总体的功能。 确定统计指标的涵义时,首先应当考虑,依据实质性科学的定 性概念,应当采用什么尺度才能准确地测度这一现象的总体量。 在我们所研究的现象中,有些定性概念是具有明显的测度功能,如价格、成 本、 工资、 利润、 劳动生产率等等。 这些现象的名称一般直接体现了测度的特征, 在设计统计指标时,往往可以直接用为指标名称。这一类现象的指标名称,往往 与现象的定性概念一致。 统计设计所需要做的仅仅是将现象的定性概念表述为统 计指标的测度涵义。 例如,成本现象的定性概念为:消耗在产品中的物化劳动和必 要劳动。从测度的要求出发,便可按照劳动的消耗必然转化为费用的支出,将它 改为作为测度手段的成本指标: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的支付。 有些定性概念是不具备测度功能的。例如,企业规模、经济效益、儿童智力、 产品产量等。对这一类现象必须另行寻找既能体现现象的性质,又具有测度功能 的特征来作为统计指标。 这类现象统计指标的名称不可能与现象的定性概念相一 致,而需要寻找替代的方法。通常有如下几种: (1)在与现象性质相近的其他具有测度功能的特征中,选择最合适的来作为 观察这一现象总体量的统计指标。例如,“农场规模”这一现象是不可度量的, 便可从与其性质相近的,如耕地面积、职工人数、资金额、产值等许多具有测度 功能的特征中挑选最能体现“规模”的特征来作为统计指标。如对于粗放经营的 农场,可以选出“耕地面积”来作为统计指标;而对于集约经营的农场,则可以 选出“产值”来作为统计指标。 (2)从现象变动的原因, 或现象形成的结果等具有测度功能的特征中,选择最 能体现其本质的特征来作为测度这一现象总体量的统计指标。例如,工人生产技 术水平取决于工人接受的文化教育、专业训练的年限、工龄等;企业经营管理的 经济效益最终将形成一定量资金或劳动消耗所获得的产值或利润等。 这样就可以 从中选择最能体现其本质的特征作为统计指标。 (3)根据现象的性质和运动规律,设计专门的测量手段来作为统计指标。例 如,根据儿童智力现象的性质(儿童掌握知识的能力)和运动规律(智力随着年 ―儿童达到的智力年龄 (儿 龄的增大而提高) 可以设计具有测度功能的 , “智商” 童答对某年龄组的全部智力测验题即为达到某智力年龄) 与实际年龄之商作为观 察儿童智力现象的统计指标。 (4)按现象的品质差异编为顺序递增或递减的等级,使原来只能计质而不具 备测度功能的特征转变为可以测度的特征。例如,按照一定的标准来判别产品外 观形态和内在性能的优势,将产品的质量编为1、2、3等各个组,从而使质量 这一不可测度的特征变为可以测度并引用为统计指标。 其次,规定统计指标量度涵义的外延,即统计指标的范围,这也要根据实质性 科学的概念来规定。统计指标应该有个具体的内容和界限,什么内容应该计算在 内,什么内容应该排除在外,都应有明确的规定。 统计指标的范围也称统计指标的 口径。 鉴于现象复杂多样,为了统一口径,保证测度结果的准确,统计设计需要从 尺度的要求出发考虑,将抽象的定性概念的外延具体化,使统计指标明确无误地 作为某种特定性质现象口径的统一标准。 应该指出,统计指标的口径和总体的范围是不同的。它们有时是一致的,有 时则不一致。人口数指标有常住人口、现有人口等概念,这既是指标的口径又是 总体的范围。 但工资总额, 两者就不同了。 工资总额的指标口径, 包括计件工资、 计时工资、奖金和各种津贴等。但工资总额的总体范围是指包括哪些单位不包括 哪些单位,包括哪些人不包括哪些人的问题。 3、规定统计指标的计算单位 统计指标的涵义一经确定,也就明确了如何对现象进行测度的问题。现象的 大多数计算单位是自然形成的,完全可以依据现象的计量标准来确定。例如,牲 畜数量以“头”计量,煤炭数量以“吨”计量,设备功率以“瓦”计量,利润额以 “元”计量,等等。在某种情况下,对这些实物量指标还要规定用自然实物计量 单位还是用标准实物计量单位计算,采用什么样的实物计量单位,用什么方法折 合标准实物量等。 有的统计指标是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特征通过一定计算形式结合而成的。 当以 这类特征为统计指标时,它的计量单位应是结合在一起的那些特征的计量单位, 因而多数使用复合单位计量。也有使用单一单位计量或使用不名数计量的。 例如,劳动量=劳动者人数×劳动时间。 劳动者人数的计量单位为 “人” “工” 或 ,劳动时间的计量单位为&时&、 “日” , 因而劳动量的计量单位为“工.时”或“人.日”等复合计量单位。有时也有用单 一计量单位的,如总产值=产量×价格。产量的计量单位为台、件等,价格的计* 量单位为“元/台”“元/件”等。复合后,总产量的计算单位为元 。 、4、选择统计指标的计算方法 统计指标的计算方法,有的是比较简单的,在确定了总体范围和指标口径之 后并不需要再规定具体的计算方法。因为统计指标的计算表现为点数、测量、登 记和汇总等等。例如,产品产量、职工人数等统计指标的计算方法就是如此。 有的统计指标的计算方法则比较复杂,必须以现象性质的理论剖析作为依 据。 例如, 国民收入这一现象是社会产品价值中由当年耗费的劳动力所创造的那部分 价值决定的。当设计净产值指标对现象的总体量进行测度时,应规定指标的涵义 为凝结在产品中的活劳动新创造的价值量。但是,对产品中新创造的价值量无法 直接计数,在制定指标计算方法时,必须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理论对产品完 整价值组成部分包括固定成本(C) 、变动成本(V)和利润(M)的划分,其中变 动成本和利润是活劳动新创造的价值等理论剖析,制定出计算净产值的 (1)生产法: 净产值=(C+V+M)-C;*进一步说明见第五章总量分析。 (2)分配法: 净产值=V+M。 不仅在设计统计指标计算方法时应当依据实质性科学关于现象性质理论的 剖析,当一个指标有几种可供选择的计算方法时,也应比较哪种方法更符合这些 理论剖析而决定取舍。当需要考虑采取简便变通的计算方法时,也应以不违背这 个基本原理为前提。 有的分析指标的计算还要建立恰当的数学模型,运用高等数学方法来解决。 5、确定统计指标的空间范围和计算时间 空间范围主要是地区范围,也包括组织系统的范围,这些都应在设计统计指 标时预先规定好。 计算时间有两种:以一般时期(日、月、季、年)为界限;以某一标准时刻 为界限,如以某年某月某日某时为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以年末为计算时间等。 计算时间,是由统计指标的性质、特点和需要决定的。 计算时间的设计比较简单,但处理不当也会产生问题。例如,按“年末牲畜 存栏头数”来考核成绩,就发生过秋季膘肥时不愿出栏,以便留到年末计数,结果 既减少了出肉量又浪费了饲料。 上面是设计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是相互联系、相 互依存的。因此,要统一起来进行考虑,特别是要以统计指标体系中的核心指标 为标准进行通盘考虑,以便起到系统、准确而又完整地进行定量分析的作用。 (二) 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设计的内容, 指的是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应该包括哪些方面的问 题;设计的原则,则指的是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考虑。 设计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既要能体现现象的性质,又能准确地测度现 象的总体量。这就要求在设计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 1、目的性原则 设计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是为了满足统计研究的需要。 不同的统计研究 目的决定着统计对象的不同。这就要求设计不同的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用 不同的尺度来进行不同的测度。 例如,在研究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时,若研究目的是为了反映工人技术水准 的生产效率,应设计工时劳动生产率指标进行度量;若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反映企 业工人劳动时间利用状况的生产效率,应设计工人劳动生产率指标进行度量;若 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生产效率, 应设计全员劳动生产 率指标进行度量。 这个例子也说明, 即便是性质相同的现象, 在研究目的不同时, 也需要设计不同的统计指标。如要反映不同的统计研究目的的需要,更应设计各 种不同的统计指标。 2、科学性原则 设计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必须与现象有关的各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 以及数学理论为依据,使指标的涵义、计算单位、计算方法符合科学的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理论等实质性科学关于社会现象的理论描述,是对现象 性质的定性结论。 设计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特别是确定指标的涵义时,必须 以这些定性结论作为依据。当判断一个指标的设计是否正确时,也应以这些实质 性科学关于这一指标的理论论述为准绳。 某些社会现象总体量与自然现象的运动有关。因此,在设计统计指标和统计 指标体系时,还必须以有关的自然科学的理论论述为依据。 这一类统计指标,还需 随着自然科学理论的变化而及时修订。 数学中关于各种数量计算法则的论述和证明, 是设计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 系特别是制订统计指标计算方法的依据。一切统计指标的计算方法,都有赖于数 学计算法则,以保证统计指标对现象总体量的准确测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不仅数学本身将有新的发展, 而且数学渗入各门科学的深度与广度也必将与日俱 增。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对于数学的依赖程度也将日益增大。 3、适应性原则 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适应现象所处的时间、空间等客观条 件。 因为在不同的条件下,同一现象的性质往往可以由不同的测度特征来体现,可以 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的计量标准和不同的计算方法。而且,随着客观条件的 变化,某些原有的统计指标也将因不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而需要增删修订,重新设 计。 设计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时还必须考虑与党的政策、国家的法制相适 应。 例如,设计劳动管理统计指标时,就应该以我国的劳动法及各部门、各企业的劳 动管理制度为依据。 设计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还应与当前企业的管理水平相适应,使统计 指标对现象总体量的测度切实可行。 为使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的测度和企业 管理的需要相适应,应尽可能使统计指标与计划指标、会计指标以及各种业务指 标相一致。 4、可比性原则 为使认识深化,可将若干统计指标通过各种对比的形式结合,使之成为具有 新的意义的统计指标。在结合时,必须遵守可比性原则。这里的可比性原则是指 在以下几方面可比: (1)统计指标所测度现象的性质可比。当需要认识同一现象在不同时间、空 间条件下的数量差异时, 要求对比的两个统计指标所测度的现象在性质上完全同 一;当需要认识两种现象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的数量联系时,要求对比的两 个统计指标所度量的现象在性质上有着必然的联系。 (2)统计指标的度量范围可比。在设计新的统计指标时,要求两个对比的统计 指标范围一致。对于由于时间、地域、国别的不同,以及资料来源不同而形成的 范围的不一致,应作出调整的具体规定。 (3)统计指标的计算方法可比。 当两个统计指标的度量性质相同时,要求它们 使用相同的计算方法。 5、全局性原则 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还必须从定量分析的全局出发, 根据现象在特定活 动中的作用来进行设计,使所设计的各种统计指标在定量分析时能够互相配合, 互相协调,形成有机的体系。这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要考虑的是怎样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来设计统计指标,配合统计指标体系 中的核心指标来全面地测度活动的成果。例如,仅仅依赖对利润总体量的度量, 还不能全面地认识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果,必须设计产量、质量、品种等 各种统计指标,从不同侧面来度量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才能满足对这一经 济活动的定量分析的需要。 (2)要考虑在对某一活动进行分析时,某一个统计指标与其它统计指标在测度 上的相互联系。例如,工业企业的产品产量指标既是测度工业企业生产成果的尺 度,又是测度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效果的依据。因而,当设计产量指标时,除了对 产量本身的涵义的考虑外,还要考虑产量指标与劳动消耗量、生产费用、资金占 用额等指标在分析生产经营效果时的联系。 (3)要考虑各种指标的纵向、横向、上层、下层等交织的关系中对于统计指 标相互衔接的要求来进行设计。 例如,产品价值量指标,就必须既考虑基层、 地区、 部门、全国等各种统计指标体系测度产品总量现象的不同要求,又考虑不同统计 指标体系中的这一指标必须相互衔接这样一个原则来进行。 第二节 统计调查一、统计调查的概念和作用 统计调查,简单地说,就是根据统计设计的项目向客观实际搜集资料的过程。 具体一点说,就是按照统计设计所确定的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采用科学的 方法,有组织、有计划地搜集反映总体各个单位有关标志的大量原始资料的过程。 这里所说的原始资料,是指从各调查单位搜集的,尚待经过整理而过渡到总 体的个体统计资料。 它是统计活动所取得的初级统计资料, 是最原始的统计信息, 是进行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的基础。 统计调查的任务,便是取得准确、及时、全面、系统的原始统计资料,以保 证统计数据的质量。如果在统计调查阶段,在搜集原始统计资料的阶段,出现较大 差错,或者资料零碎不全,那无论其后如何进行认真的整理和分析,也不会得到 正确的认识。由此可见,统计调查是整个统计认识活动的基础,决定着统计认识过 程及其结果的成败。 统计调查有时也包括搜集经过加工整理的次级资料。 二、统计调查方案设计(一)明确统计调查目的 对客观现象进行调查, 首先应明确统计调查的目的。 即明确进行这样一项调查是为了解 决什么问题。 因为统计调查的目的和任务决定着统计调查对象、 调查内容和搜集资料的方法, 统计调查目的和任务不同,调查的对象、范围、方法也就不同。 在设计统计调查目的时,应尽量的简明扼要,用简单的一句话加以概括说明。 (二)明确统计调查对象 所谓统计调查对象, 就是指统计调查的总体。 它是根据统计调查目的和任务而确定的需 要进行调查的某个客观现象的总体。因此,习惯上也称调查对象为调查总体。 在这里,我们要区分调查总体和统计总体的概念。统计总体是一般意义下,统计研究对象 的全体, 它是高度理论化的概念。 调查总体是具体到某一次调查活动所针对的研究对象的全 体。 对于统计调查对象的内涵,要给予明确、具体的说明。能用一个定义说明的,应尽量用 简捷的文字加以说明。例如,我国人口普查的调查对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中 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居住的人” ;再如,对工业企业设备普查的调查对象是所有工业企业的所 有设备;对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进行调查,其调查对象是所有工业企业;等等。对于不能 象这种用一个定义说明的问题,要采用列举的办法逐一列举清楚。 (三)确定统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 统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调查单位是组成统计调查对象的基本单 位。它是统计调查内容的承担者,即是指统计调查中需要登记的具体标志的承担者。例如, 上述工业企业设备普查的调查单位是所有工业企业中的每一台设备;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调查的调查单位是每一个工业企业。 统计报告单位是指提供统计资料的单位。例如,上述人口普查的调查单位是指每一个 “人”,而报告单位则是指每一个家庭“户”(即人口普查是以户为单位登记的)。而上述工业 企业设备普查和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调查的报告单位和调查单位都是每一个工业企业。 可 见,统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有时是一致的。 (四)确定调查项目 统计调查项目,是指统计调查所要登记的标志。它包括所有的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在 设计调查项目时,对调查项目的涵义要作明确的说明。对于用一个定义无法表达清楚的,要 采用列举的办法逐一列举。例如,企业职工的学历,如果用一个定义就无法表达清楚,我们可 以逐一列举:文盲、小学、初中、中专(高中) 、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 研究生以及博士后等。 在设计调查项目时,是选择品质标志还是数量标志,选择多少标志,要根据调查目的和 被研究现象本身的特点来确定。 在设计调查项目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拟定的项目应当是满足调查目的所必需的, 可有可无的项目或备而不用的项目不应列入;(2)拟定调查项目应本着需要与可能的原则,只 能列出能得到确切答案的项目,对项目的提法要明确、具体,不能模棱两可;(3)确定的项目 之间应尽可能做到互相联系,以便于核对答案的准确性;(4)调查项目中问题的提法应尽可能 是被调查者能回答的问题。例如, “荒山面积”这一指标,没有精密的测量仪器是无法给予 准确回答的,如果把它列入农村基本情况调查表内,发到农村生产作业小组,是得不到准确的 调查结果的;(5)调查项目中所提的问题要是被调查者愿意回答的问题,尽量避免被调查者的 抵触情绪,否则即使被调查者回答了,也会得出不尽不实的答案;(6)调查项目中问题的提法应 尽量不带倾向性。例如,我们为了安排一家电视机厂的生产比率进行一次调查,该厂生产黑白 和彩色两种电视机。如果我们问题设计为:您喜欢哪一种电视机?a.黑白的。b.彩色的。被 调查者回答的结果可想而知, 该厂若按这样的调查结果安排生产, 将会导致彩色电视机的大 量积压,黑色电视机供不应求,使企业陷于困境。如果我们把问题设计为:A.您明年打算买 电视机吗?a.打算买。b.不打算买。B.如果打算买,买哪一种? a.黑白的。b.彩色的。若按这 样的调查结果安排生产,效果就与前一种调查结果安排生产大不一样;(7)要明确规定调查项 目的答案形式(如文字式、数字式、是否式等) ,注意本次调查项目与过去同类调查项目之 间的衔接,以便进行动态对比。 (五)拟订调查提纲 调查项目第五个方面的内容, 就是指拟订调查提纲。 调查提纲包括调查目的、 调查对象、 调查单位、报告单位、调查项目、以及后面的调查表、调查方式、调查方法、调查空间、调 查时间、调查程序等内容,以使调查工作能够有序、顺利地进行。 (六)制定调查表 调查表, 是把所要调查的标志按照一定的结构和顺序排列成的表格。 它是调查内容的表 现形式。它一般是将调查项目进行分类、设计成各种表格,以便于填写数字与汇总整理。调 查表是统计调查方案的重要内容, 是统计工作中搜集原始资料的基本工具。 调查表的设计应 科学,项目不宜过多,排列要注意逻辑顺序。未列入表的项目要另写文字提要。 调查表由表头、表体、表脚三个部分组成。 表头:在表的中间主要部位标明调查表的名称,左上角填写报告单位的名称、地址、隶 属关系、经济类型等等。表名要力求简明,填写单位名称要写全称,地址也应详尽。右上角 应注明表号、制表机关、批准或备案机关和批准备案文号。这些项目通常不用于统计分析, 只在核实和复查调查单位时用。 表体:是调查表的主体部分,它表现为表格形式,由主语和谓语组成。包括统计调查所要 说明的客观现象的项目、栏号、计算单位等。其结构的基本形式呈“干”字形,如表 3.1 所 示。按一般习惯,调查表的纵列叫做“栏” ,横行叫做“行” 。 表 3.1 调查表的基本结构 主 语 体现主语特征的标志及计算单位 谓 语 体现谓语特征的标志值和资料表脚:一般填写调查人员或填报人的姓名、签章、填报日期等,有的还要填写报告单位 负责人的姓名、签章等,用以明确责任,发现问题,便于查询。 调查表拟定以后, 为了保证调查资料的科学性和统一性, 需要编写填表说明和指标解释, 其内容包括每个指标的涵义、计算范围和计算方法、分类目录及应注意的事项等等。 调查表的形式有单一表和一览表两种。单一表每份只登记一个调查单位的资料,它的优 点是可以容纳较多的调查内容, 而且便于分类和汇总整理。 基层统计报表一般采用单一表的 形式。一览表则一张表上可以登记许多调查单位的资料,但是调查内容不能过多。例如,人 口普查登记表便是一览表,每张表可以登记5个人的资料。 (七)调查时间和调查工作期限 调查时间,是指调查资料的所属时间,即指调查资料所反映的现象客观存在的时间。这 里有两种情况:(1)资料的所属时间是一段时期,即调查资料所反映的客观现象发生过程的 起迄时间。如产品产量、利润总额等,要明确规定调查时间的长短,如一天、一月、一季、 一年,或者要明确从何年何月何日起至何年何月何日止。(2)资料的所属时间是一个时点, 即调查资料反映的客观现象某一时点上的状态。如职工人数、产品库存数等,要明确规定统 一的标准时点,如某年 12 月 31 日 24 时,或另一年的 1 月 1 日零时。我国人口普查一般规 定为 7 月 1 日零时。 调查工作的期限简称调查期限,是指调查工作的起迄时间,包括搜集资料和报送资料的整 个工作所需要的时间。 如上述人口普查的登记工作要求在 7 月 10 日以前完成,则调查期限是 十天,而调查时间(即资料的所属时间)是 7 月 1 日零时。一般说来,任何一项调查都应在保 证准确性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调查工作期限,以保证统计资料的及时性。调查时间则需要根 据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等情况,慎审研究确定。 (八)调查的空间标准 调查的空间标准,是指调查资料在什么地点接受调查。在多数情况下,调查单位和调查 地点是一致的。例如,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调查,其统计报表就是在工业企业的所在地编 制的。但是,若调查单位处于流动状态,或者某些地区间存在交叉状况,这就是一个必须有明确 规定的问题。例如,人口普查,因其调查单位是不断流动的人,就必须规定是按户籍所在地登 记、按常住人口登记、还是按现有人口登记。在工业普查中,有的总公司在某地,有些分支 机构则在外地, 那么在外地的分支机构就必须规定是按隶属关系调查登记, 还是按所在地调 查登记。有时候,为了研究目的的需要也有按几个空间标准登记的,那更要规定明确,以免混 淆。 (九)选择调查的方式方法 在统计调查方案中,还要规定采用什么样的调查方式方法取得统计资料。 统计调查方式,包括报表调查、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等五种形式。在 设计统计调查方案时,要根据调查对象和研究任务,选择哪一种调查方式,还是结合使用哪 几种调查方式。在第三节我们将进一步讨论这五种统计调查方式。 所谓调查方法, 是指搜集统计资料的具体方法。 主要包括直接观察法、 访问法、 报告法、 问卷法和卫星遥感法等。 1、直接观察法 是指由调查人员到现场对调查对象直接进行观察和计量,以取得原始 、 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 如对工业品的质量和设备进行现场实测; 对农作物的产量进行实割实 测等。其优点是取得的资料准确性较高,缺点是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2、访问法 是指由调查人员携带调查表向被调查者逐项询问,将答案填入表内的一种 、 调查方法。访问法既可以是对每个调查单位访问登记,也可以是对集体访问登记。例如,人 口普查中, 可以是对每一个人逐项访问登记, 也可以对一个家庭、 一个集体户进行访问登记。 其优点是取得的资料比较准确, 并且还可以了解到一些生动具体的情况, 缺点是耗费的人力 和时间比较多。 3、报告法即报表法 是指由报告单位根据原始记录和核算资料,按照统计调查机关颁 、 发的统一的表格和要求,按一定的报送程序提供统计资料的方法。其优点是:从调查者的角 度来说,比较省时省力;从被调查者的角度来说,可以促使其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制度,加强 基层统计工作。缺点是在经济利益多元化的条件下容易发生虚报、漏报、瞒报现象。 4、问卷法 是指以答卷形式提问,由被调查者自愿回答的一种搜集资料的调查方法。这 、 种方法多用于对主观指标的调查,习惯上叫做 “民意测验” 如果运用得好,对了解民意有重要 。 作用。但问卷必须精心设计,问题要提得简明扼要,填写答案不需要很多时间,或者设计标 准答案以便汇总整理。同时调查程序必须严密,能够保证为被调查者保密(一般采取不记名 形式) ,否则会影响问卷的回收率和答案的质量。 5、卫星遥感法 、卫星遥感法,是指利用卫星高度分辨辐射计提供的地面农作物绿度资料,来估算农作 物产量的一种调查方法。这种方法如果运用得好,可以达到投入少,速度快,准确性也比较高 的要求。 (十)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 为保证统计调查工作顺利进行,还必须制订出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主要包括: (1)组织领导 在调查组织实施计划中要明确由什么机关组织领导调查工作以及对调查人 员的组织工作。特别是大规模的调查,往往需要动员很多单位和人员参加,这就显得组织工作 尤其重要。 (2)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包括调查的宣传工作、人员培训、文件印制以及试点调查等。 (3)其它方面的调查组织工作 如调查资料的报送办法;调查经费的预算和开支办法; 提供或者公布调查成果的时间以及调查工作的规则等。三、统计调查的方法。 统计调查的方法。 在我国常用的统计调查方式主要有: 1、定期统计报表 定期统计报表是我国建国几十年来行之有效的一种主要的调查组织形式, 它 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自上而下统一布置调查任务,自下而上逐级按照统一要求 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报告制度。定期统计报表要求以一定的原始记录为依据,按 照统一的指标、分组、报送时间和报送程序填报。 定期统计报表同其它统计调查方式相比有如下优点:(1)在规定范围内的各 单位必须按期填报,这就保证了统计资料的全面性和连续性;(2) 由于调查内容、 表式、时间都是统一规定的,这就保证了统计资料的统一性和及时性;(3)由于定 期统计报表制度要求各填报单位必须依据原始记录进行填报, 只要基层单位认真 执行,建立起原始记录,那么统计资料的来源和准确性便有了可靠基础;(4)定 期统计报表,从基层单位填报之后,经过所在地区、部门的统计机构汇总整理, 可以满足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和有关部门使用这些统计资料的需要。 定期统计报表也有不足:(1)在经济利益多元化的条件下,有的单位为了本单 位的利益可能会出现虚报、漏报或瞒报现象,影响统计资料的质量。(2)如果上 级机关向基层单位布置统计报表过多,会增加基层负担,甚至会造成某些混乱。 定期统计报表,按照填报周期不同,可以分为日报、周报、旬报、月报、半 年报和年报。报表周期的长短与报表的指标内容详简有关。一般来说,周期短的 报表,指标较少,资料内容更精炼;周期长的报表,指标较多,资料的内容也较全 面。年报是周期较长的,日报是周期较短的。对周期短的报表,在及时性上要求 强些, 在准确性上要求低些; 对周期长的报表, 在时间上要求宽松些, 在准确性、 全面性、系统性上要求严格些。 定期统计报表,按照报送方式不同,可以分为电讯报表和邮递报表。电讯报 表可以采用电报、电话、电视传真等方式。快速报表通常采用电讯报告。而月、 季、年报指标内容较多,一般用邮递方式。 2、普 查 普查指的是为了详尽地了解某项重要的国情国力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 统计调查。例如,人口普查、工业普查、科技人员普查、商品库存普查等。普查 的规模大,任务重,质量要求高,需要由政府动员组织各方面的力量配合进行。 普查的任务就是要取得某些不宜或不能用经常性调查而又必须取得全面、 细 致、准确的数字资料,作为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了解国情国力、制订政策、规划 以及经济发展的依据。普查与其它调查方式相比,有以下不同特点:(1)普查是 在全国或一定的范围内进行,一般调查单位多,内容要求全面。因此,它具有大 量性和全面性;(2)与统计报表相比,普查包括的范围更广泛、指标更完善、分组更 详细、资料更精确;(3)普查所表明的是现象在某一时点上的具体数量与情况。一 次普查的工作量大、时间性强,需要动员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工作繁 重,因而普查是一次性调查,不宜经常进行。 普查的方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由专门的普查机构负责,配备一定数量的 普查人员,对调查单位直接进行登记。这种普查方式,能够搜集经常性调查无法 取得的一些资料。如我国历次的全国人口普查。另一种是由被调查单位根据原始 记录或核算资料按颁发表格进行填报。如我国工业企业设备普查等,就属于这种 方式。 普查工作一般是采用 “逐级布置, 逐级汇总” 的办法, 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随着电子计算机越来越高级、越来越普及,资料汇总的时间将大大缩短。当调查 任务紧迫时,为了满足国家的紧急需要,就必须组织快速普查。快速普查是一种 特殊形式的普查,调查项目少,涉及范围小,要求时效强,一般多采取“越级布 置,越级上报”的办法。组织普查的最高机构可以越过一切中间环节,直接将调 查方案下达到被调查的基层单位;基层单位越过一切中间环节,以电讯方式或直 接将普查资料上报组织普查工作的最高机构,进行集中汇总,达到缩短整理时间 的目的。 在组织普查工作时,一般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确定一个统一的调查资 料所属的时点(标准时点) 。普查资料主要用来说明现象在某一时点上的状态。 为了避免普查资料因时间变动影响而发生的重复和遗漏, 必须统一规定普查资料 所属的标准时点。例如,我国人口普查规定7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所有调查 人员都要按照这一时点上的人口状况根据普查的要求进行登记, 使普查资料具有 综合性和可靠性。普查时点的选择应从实际出发决定适宜的时间,根据调查任务 要求,以减少调查工作的困难并能提高资料的准确性的原则来选择;(2)确定普查 期限。在普查范围内,各单位要同时进行并要求尽可能在短期内完成调查任务, 在方法上和步骤上要一致,以保证普查资料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充分发挥普查资 料的作用;(3)规定调查项目和调查的间隔时间。为了便于普查资料的全面汇总, 对普查项目应作统一规定,禁止任意改变或增减。对于同一种普查,各次的调查 项目和间隔时间应力求一致,以便历次普查资料的对比分析。 普查的一般步骤是: (1)根据普查目的和任务颁布普查方案。 (2)组织普查人员学习普查方案和有关文件,进行试点工作。 (3)进行正式调查登记和普查登记质量抽样检查。 (4)将普查资料及时报送有关机关。 (5)汇总出全面资料并进行分析研究,报送有关部门并公布普查结果。 (6)总结普查工作。 3、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 它是指按照随机原则从调查总体中抽取一部分 单位作为进行调查, 根据调查所取得的有关数字特征推断总体相应的数字特征的 一种调查方式。因为其调查目的在于推断总体的数字特征,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可 以起到全面调查的作用。 抽样调查与其它非全面调查相比,具有两个特点:一是随机原则,二是从数 量上推算总体。抽样调查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应用范围。 (1)对一些不可能进行全面调查的现象,必须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取得资料。例 如,对于一些具有破坏性的产品质量检验,汽车轮胎里程试验、灯泡寿命检验等。 (2)对一些难于进行全面调查而又必须取得总体数量特征值的现象。例如,农 作物产量在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条件下,不可能对每个农户进行全面调查,必须采 用抽样调查。 (3)对一些不必要进行全面调查的现象。例如,城乡居民家庭收支情况,可以 采用抽样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客观情况发展的需要,国家统计报表制度中,以抽样调 查方式取得资料的年、季、月报已经占相当比重。当然,抽样调查也常用于不定 期的一次性调查。 抽样调查的优点在于比较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在直接派员深入调 查的情况下,调查资料的准确性也比较高,受到人为干扰的可能性比较小。它的不 足之处是,只能提供宏观或某些微观数据,不能分别提供各级领导机关所需要的数 据。例如全国农产量抽样调查、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只能提供全国和分省数字, 不能提供地、县、乡的数字。 4、重点调查 重点调查也是一种非全面调查, 它是指在调查总体中抽取一部分重点单位进 行调查。 所谓重点单位, 是指在总体中标志值占绝对比重的那一部分单位。 因此, 对重点单位进行调查,就可以了解所研究现象的基本情况。例如,对我省几个大型 化工企业(四川化工总厂、卢州天然气化工厂、四川天然气化工厂等)进行调查, 就可以对全省化工产品的品种、质量等情况作出基本分析。再如,我们为了解某 地区的工业用煤及节煤情况,已知该地区有工业企业8千多个,其中有 200 多个 用煤量最大,每年消耗的煤占全部工业用煤的 70%左右。因此,只要调查这 200 多个单位,就可以掌握该地区的工业用煤及节煤基本情况。所以,重点调查的目 的在于了解研究对象的主要情况, 而不是借重点调查的资料来推断总体的全面情 况。事实上重点调查资料也不具备推算全面资料的条件。 重点调查的关键在于选择重点单位。根据调查的任务不同,重点单位可能是 一些企业、行业,也可能是一些地区、城市等。能否采用重点调查,是由调查的 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决定的。一般说来,当调查的任务只要求掌握基本情况, 而部分单位又能比较集中能反映所研究的问题时,宜采用重点调查。选择重点单 位时,要注意宜少不宜多,抓住少数几个能反映总体基本情况的单位进行调查就 行了。 重点调查能以较少的投入、 较快的速度取得某些现象主要标志的基本情况和 变化趋势。它既可以用于不定期的一次性调查,也可以用于经常的连续性调查。 我国有一些重点调查已经纳入定期统计报表制度,逐级按月、按季或按年上报。 重点调查的优点是省时、省力。一般说来,当调查的目的只要求了解发展趋 势、水平及比例,而不要求掌握总体数值,少数重点单位又能反映所需要的数值 时,就可以采用重点调查。 5、典型调查 典型调查也是一种非全面调查, 它是指在调查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典型单位进 行调查。所谓典型单位,是指在总体中具有代表性的那一部分单位。具有代表性 的单位是指能基本上反映总体分布特征的单位。与重点单位比较,决定典型单位 的是调查单位在总体中的分布。作为一个典型,必须是总体中好的、一般的和差 的都有一些。决定重点单位的是调查单位在总体中的标志值,即标志值要占绝对 比重。这里的“绝对比重”不一定仅指标志值占的份额特别大,也可以指标志值 占的份额比较小。所以,我们所说的重点,可以是反映好的、一般的或者差的。 可见,典型单位和重点单位区别很大。 与重点调查类似,典型调查的关键也在于典型单位的选择。要选出能够反映 总体分布特征的典型,总的原则是以研究对象的特点和调查目的为依据,同时需 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调查目的确定典型单位。调查目的不同,确定的典型单位也不同。如 果调查目的是为了取得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 可以选择好的或差的单位作典 型;如果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一般数量表现,可以选择中等的单位作为典型; 如果调查目的是为了研究新生事物, 可以选择那些能反映新生事物特性的单位作 为典型。 (2)选择典型单位还要考虑研究对象本身的特点。如果调查对象各种特征参 差不齐,不易找到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可采取“划类选典”的方法,即把被 研究对象划分成若干类型,然后在每个类型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 只有这样,调查结果才能比较全面地反映被调查现象的特点。 典型调查在特定条件下, 也可以用于对统计数据质量的检查或用于对总体数 量的推算。例如,在一次重大普查之后,可以选择几个典型单位,检查统计数据 的准确程度。再如,在研究一些消费品的需求时,一般采用典型调查方式推算总 量;研究个体经营者经营情况时,也宜采用典型调查* ;等等。 很明显,典型调查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调查者的主观条件。如果调 查者对情况比较熟悉,研究问题的态度比较客观,深入调查研究的作风比较好, 就可以使典型调查取得好的效果;反之,可能会发生较大的偏差。 6、各种统计调查方式的结合运用 各种统计调查方式各有其特点。统计活动必须根据研究对象和人力、物力、 财力条件的不同,灵活地结合运用各种调查方式。一般说来,能用抽样调查、重 点调查、典型调查达到目的的,就不必进行全面调查;一次性调查可以解决问题 的,就不需进行经常性统计。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我国的统 计工作正在形成一个以必要的定期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的抽样调查为主体,同时 辅之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有限的全面统计报表结合运用的统计调查体系。第三节 一、统计整理的概念及作用统计整理统计调查之后,就是统计整理。我们在统计调查阶段搜集得到大量的原始资 料,这些资料是分散、零乱、不系统、不规范的,只能反映统计总体每个具体单位 的特征,不能反映总体的综合数量特征。统计认识客观现象的目的不在于认识个 体的状况,而在于通过个体来认识总体。因此,我们需要将调查资料进一步整理 成系统化、 条理化、 规范化、 科学化, 得出能反映客观现象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 1、什么是统计整理? 什么是统计整理? 所谓统计整理,简单说是对调查资料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完整说就是根据 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将统计调查阶段所收集到的分散的、零乱的、不系统、 不规范的大量原始资料,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加工处理,把它们转化为总体资料, 使之系统化、条理化、科学化、规范化,成为能够反映事物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 的过程。 它一般包括狭义的统计整理和广义的统计整理。狭义的统计整理也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风险度量的方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