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还有人用(玩)怎么禁用软盘控制器没

  TheVerge中文站5月30日报道&据一份新的政府报告显示,五角大楼和其它一些美国机构仍在使用过时的技术,其中包括核武器控制等领域。该报告由美国政府审计署公布,报告中称,控制“国家核武器作战功能”的计算机仍在使用8英寸软盘和IBM/Series&1计算机,这种型号的计算机是1976年开始生产的。  如今动辄数十GB、上百GB的U盘已经不再稀罕,而由有多少人还记得当年的软盘呢?  软盘的读写是通过软盘驱动器完成的。软盘驱动器设计能接收可移动式软盘。常用的就是容量为1.44MB的3.5英寸软盘。软盘存取速度慢,容量也小,当年最常用的就是1.4MB的3.5英寸软盘。近来,有人对一张3.5英寸软盘进行了拆解,满眼都是回忆。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3.5英寸软盘并没有完全退出应用。据此前媒体报道,美军核弹部队仍在使用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计算机系统和被誉为“软盘鼻祖”的8英寸软盘。理由是目前市面上能够读写软盘信息的设备几乎已经绝迹,这反而让其变成一种最安全的存储介质,因为即使你拿到这张软盘也会束手无策。(图片源自网络)
产品定位 屏幕尺寸
投诉欺诈商家:
天津重庆哈尔滨沈阳长春石家庄呼和浩特西安太原兰州乌鲁木齐成都昆明贵阳长沙武汉郑州济南青岛烟台合肥南京杭州东莞南宁南昌福州厦门深圳温州佛山宁波泉州惠州银川
摄影手机硬件笔电平板
最新科技资讯下载ZOL APP整机与数码
我与软盘不得不说的故事
作为PC上的存储设备,软盘与软驱在PC发展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从1971年诞生到2009年9月正式退出该市场,软盘与软驱走过了近40年的风雨历程,无论后人如何看待它们,相信对于我们这一代人,尤其是60后、70后的电脑用户,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感慨—是呀,我也快40岁了……
软盘,很明显是相对于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硬盘而言的,它可以说是PC上最古老的移动存储设备。它的发明当然是受到硬盘的启发,IBM希望可以在硬盘的基础上,开发出一种可灵活移动和替换的存储设备。照此思路发展,就诞生了史上第一代软盘—8英寸版本,之后就与硬盘“越来越小”的发展轨迹一样,在1976年,5.25英寸软盘问世,接着是很短暂的3英寸(1982年),最后则定格在3.5英寸(1982年),虽然在1989年还出现了2英寸的软盘,但只是昙花一现。
在容量上,最主流的3.5英寸软盘可提供1.44MB的存储容量(最高可达2.88MB,两者均在1987年面世),在现在看来还不够一台PC“塞牙缝”的,不过想当初第一代8英寸软盘只有79KB,由此不得不感叹IT技术的发展与用户需求的演变如此巨大,如今随便一个轻巧的闪存盘,都是软盘容量的几千倍,甚至上万倍。
历史主要软盘一览表
8英寸只读软盘
5.25英寸软盘
720KB/1155KB
3.5英寸软盘
1440KB/2880KB
100MB/250MB/750MB
3.5英寸Super软盘
120MB/240MB
3.5英寸高容量软盘
150MB/200MB
不过,就软盘当初的设计目标,它无疑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以及九十年代,以至于21世纪初,软盘可以说是主流的可移动存储工具,而且是装机必备之工具。虽然90年代末期出现了ZIP之类的高容量移动存储磁盘、MO驱动器,可达几百MB,但只在少数专业领域流行,并未被广泛应用。另一方面,尽管CD-ROM也开始普及,但它不能存储数据的先天缺陷也使得软盘无可替代。在那时,不论是装DOS、还是装PC TOOLS、ARJ、《沙丘》、《DOOM》等工具或游戏软件,几张软盘就搞定了。不夸张地说,那时如果你没有软盘,根本就用不了PC。那时,从一个人的软盘拥有量上,基本上就能评估出这个人的电脑水平。也因此,如何保养软盘、软驱,如何修复软盘的磁道、扇区,如何在BIOS中设置软驱格式、配置A盘和B盘,如何利用废弃的软盘套等等,都是当时电脑杂志的常见内容。
8英寸软盘的发明者不是别人,正是创建希捷公司的艾伦·舒加特(Alan Shugart)。
我在80年代初开始接触计算机,很清晰的记忆就是当时的电脑还是用磁带来保存和共享数据,而且格式还不统一。到了80年代末,5.25英寸软盘才开始在中国流行,但很快就被3.5英寸软盘接手。
1994年,当时因参军而身在外地的我,开始给北京的电脑杂志投稿。由于网络还远不普及,就是用5.25英寸软盘保存WPS文档,连同打印好的文稿,寄给杂志社,以省得编辑再看我的文稿打字了。而且,我还在软盘的标签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与文章的标题,以方便他们日后查找。这样的“体贴服务”以至于后来我与杂志的编辑聊天时,他们都对我印象深刻。
但软盘先天的缺陷(软盘由聚酯薄膜组成,两面涂有磁层,其稳定性非常脆弱,怕磁场、怕灰尘、怕潮湿),也在我的约稿生涯中给我带来了不少烦恼。有时很久不用的软盘,会“自废武功”,甚至出现一些新开封的软盘无法使用的情况(这一点与现在的刻录盘长久不用也能失效一样),并且很容易因为外界的因素而产生坏道。有一次我接了杂志社的一个紧急约稿,可当我把软盘寄去之后,对方紧急告之软盘坏了,但离杂志出片只剩一天的时间,再寄不可能了,没办法,编辑照着我打印好的文章重新输入了一遍,弄得我非常愧疚。另一次,则是要到存盘时,发现手上的软盘居然都“过期”了,没有一个能保存的,没办法,第二天又赶到城里(军队驻地不在市区)买了新软盘。
5.25英寸、3.5英寸软盘迅速取代8英寸软盘,成为电脑用户80~90年代的主要移动存储工具
另一个让人感慨的回忆则是那时的电脑游戏的经历,在CD-ROM光盘还不普及的时候,作为移动存储的唯一载体,软盘也是当时电脑游戏的主要传播途径。但随着DOS游戏的体积不断增大,往往需要几张、甚至十几张软盘才能装得下。记得,当初装游戏得先一张一张地解压缩,时间长还不说,最倒霉的就是到中间第N张时,告诉你0磁道损坏,那时你脑子里只有“&%$#*……”估计有这种经历的朋友不在少数。
后来,坚持的写稿让我在电脑圈子里小有名气,很快就成为了那本杂志的特约作者,到了90年代末我开始通过E-Mail与杂志社联系,并用光盘来安装软件,之后又出现了刻录盘与闪存盘……渐渐的,那几个装满软盘的盒子落满了灰尘,它们也慢慢地远离了我的视野……
前不久,家里大扫除,翻出了很多老古董,妈妈在书柜的深处整理出了几十张软盘,问我扔不扔。我检查了一下,有那时的DOS系统盘,有买电脑时给的系统恢复盘,还有若干张《命令与征服》的游戏盘。而最让我感触的是,还有一盒我已经用我的签名章在标签上盖好章,但还没有用的5.25英寸软盘。那是全新的,我曾经准备用它来保存我的文章寄给远方的编辑,可后来用不上了。我拿着这些软盘,又想起了十几年前那段投稿的日子,都说睹物思人,但又何尝不是睹物思情呢?从某种角度上讲,软盘是陪伴我成长的伙伴,没有我的坚持投稿,我在IT媒体圈里不会有今天的发展,而软盘则在我起步阶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虽然有时它会掉链子,但它是我的朋友,每寄出一张软盘,都带着我的期望与寄托……那时,我能感觉到《玩具总动员》里主人公对儿时玩具的情感,我相信软盘对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同样如此,虽然我们不会再在电脑上用到它,但相信在每个老玩家的脑海里,那段有它陪伴的日子会铭记如新……而它的用途也从存储数据的工具 ,变成打开我们遥远记忆的钥匙。
我看着那些软盘,仿佛听见它们在对我说:“有空多来看看我们吧!共同回味那段条件很简陋,设备很原始,但却充满激情与奋斗的日子……”想到此,我又将它们整齐的放到书柜的抽屉里,我不知什么时候,还会拿出来看看它们!
更多30周年文章,请点击访问
用户名:密码:
请勿发表与本文无关内容。查看: 1930|回复: 3
13件老游戏玩家都经历过的事情,现在人真是被宠坏了#GIF#
TA的每日心情忙碌 16:25签到天数: 289 天[LV.8]以坛为家I
现在科技发达了,游戏机也五花八门让人一直掏腰包破财,然而你知道十年前甚至更早的游戏玩家们在玩游戏的时候都经历过什么样的事情么?1.玩儿游戏是没有鼠标的。
WASD,可能现在很多小伙伴在打网游的时候也经常会用这些键,然而在没有鼠标的时候,这四个键可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2.清洁鼠标的时候需要先把里面的小球取出来。
当初的鼠标最大的标志就是里面有一个滚轮,不像现在我们常用的光电鼠标。3.更糟的是,用这样一个噩梦般的游戏手柄。
五道杠玩儿手柄游戏玩的稍晚,没有接触过这种看起来非常猎奇的手柄,不知道和小霸王比起来哪个更厉害?4.获得游戏发布信息、趋势和攻略都要看这种刊物或者报纸!
在没有网络的日子里,五道杠玩游戏只能依靠买的攻略本……5.用软盘装游戏而不是CD.
6.或许你现在也没有拿到最新的这个:
只为了听那令人振奋的16位立体声效!7.更何况,你每年都要买外接声卡。
8.安装一个游戏需要好几张光盘。
如果不妥善保管的话,划了任意一张你就没办法安装游戏了……9.去大商场频繁地购买游戏的升级包。
10.有时候使用守则和攻略本就像是一本厚厚的小说。
11.做这种事情:
12.最后,你拥有了一台RAM4MB和25MHz的处理器。
当时我们还觉得它速度极快。13.其实在中国,最常见的是这种……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9:51签到天数: 230 天[LV.7]常住居民III
哈哈哈,最后那张图我就想起来我老去楼下买这种盘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09:02签到天数: 108 天[LV.6]常住居民II
满满的回忆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22:57签到天数: 838 天[LV.10]以坛为家III
感觉现在好幸福
发表内容请遵守中国之法律法规 公安备案编号:0
网友发布或转载自互联网的内容,纯属个人行为,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内容所述观点仅代表发帖对象之观点,真实性炫浪网无法查证,特此声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禁用软盘控制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