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笑间生死相对两从容超了华为,投了苹果,他是谁

明年超苹果四年后要做世界第一 华为凭什么?|华为|苹果|三星_新浪财经_新浪网
明年超苹果四年后要做世界第一 华为凭什么?
  在本国智能手机市场登顶之后,这家巨头又开始在欧洲腾飞。但是要挑战和三星,世界第三大手机生产商必须想出办法打动美国消费者,或是在没有美国市场的情况下保持快速增长。这个一直以来的瓶颈并没能遏住它的野心:“我们现在想进入市占率前两强,到2021年,成为世界第一。”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远离气候温暖的中国南方8000公里之外,华为正在深入芬兰的森林、沼泽和冻原,颠覆当今世界智能手机市场的两强格局。
  芬兰曾是全球手机业的中心,后来,它和世界其他地方一样,成了苹果和三星的地盘。但在过去18个月,华为的智能手机在那里的市场占有率一飞冲天。研究机构IDC称,2016年第一季度,华为在芬兰的手机销量是苹果的10倍。2016年10月,华为手机迅速超过三星,夺得芬兰市场占有率的头把交椅。
  今天,漫步在赫尔辛基,你根本躲不开华为的广告牌。芬兰的一支顶级冰球队也配上了华为的那个像盛开的花一样的标识。进入任何一家电子产品商店,你都会发现,里面华为手机的销量肯定超过苹果和三星。IDC研究人员热罗尼莫(Francisco Jeronimo)来到芬兰亲眼见证了这一切。他说:“华为很了不起,到哪儿都有它的手机。”
  和许多科技界的专业人士一样,热罗尼莫曾以为,苹果和三星将在今后的很多年里牢牢占据着高端智能手机市场。这两家公司自从2011年以来就垄断了全球手机的前两位,在这段时期,从未有过排名第三位的手机公司向它们发起过持续和强有力的挑战。
  虽说还未能撼动这两家巨头对市场的掌控,但华为是到目前为止最强大的挑战者。这家公司拥有17万名员工,年销售收入达610亿美元。自从2014年起,公司便夺走了瑞典的公司的宝座,在组网设备的销售收入上排名世界第一。
  组网设备是支撑电信系统的基础。如今,公司的目标是统治手机市场。它在中国已取得了很大进展,在欧洲节节胜利。华为在西欧国家的促销手段是与无线运营商签署附带协议。媒体以前对此尚未有过报道。
  拥有竞争对手无法比拟的广泛技术能力是华为成功的原因之一。公司能生产无线通信产业链上所有环节的产品,包括发射信号的电信网络、连接网络的芯片及手持设备。智能手机主要在深圳生产。华为就好比公司(General Motors)先铺好了州际高速公路,然后才开始销售汽车。有了销售组网设备带来的大量现金,华为在研发上的投入超过任何中国的竞争对手,使其手机的质量接近于苹果的iPhone和三星盖乐世。
  华为因此实现了飞快的增长。2015年,华为卖出了1.08亿台手机,排名世界第三。2016年的出货量估计大涨30%,达1.4亿台,手机带来的营业收入增长率约为40%,达1780亿元(约265亿美元),而同一时期,全球手机行业仅有一位数的增长。研究中国智能手机生产商的Gartner公司分析师吕俊宽(CK Lu)说:“它的增长实在太快了,从全球来看,华为是最成功的中国品牌。”
华为手机近两年销量增长惊人
  华为的爆发经历了很长时间酝酿。政府提供的贷款帮助华为在非洲和拉丁美洲开展通信网络业务,公司由此获得的经验又帮助它赢得了与欧洲主要运营商的组网设备协议。如今,华为正在欧洲销售用于这些网络的最新设备,其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在月间翻番,达12.2%。华为的智能手机销量在葡萄牙和荷兰排名第一,在意大利、波兰、匈牙利、西班牙排第二位。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实力相当的几家本土企业为了争夺老大的地位斗得你死我活。但即便在中国,华为的崛起也令人震惊。在2015年底,华为实现了超过40%的销售收入增长,超越苹果和小米,首次夺得了市场头名的位置。华为最近的市占率因统计机构不同而存在差异:或是排名第一,或是离头名有几个百分点的差距。
  华为毫不谦虚地认为,它将很快在全球范围内超过苹果。去年11月,公司的消费者业务首席执行官余承东在慕尼黑的产品发布会上对记者说:“我们将一步接一步,一个创新接一个创新地超越(苹果)。”他后来对《财富》杂志说,华为的手机会在2018年的某一天超越苹果。这个目标可谓雄心勃勃,但并非不可实现:在2016年第三季度,华为的智能手机全球出货量达3400万台,落后于苹果的4600万台。(两家都远远落后于三星的7300万台。)
  不过,想追上这段差距,华为需要在其他很多地方及更大的市场上复制在芬兰的成功。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财富》杂志了解到,在欧洲的大部分地区,使用华为组网设备的无线运营商可在采购智能手机时享受巨大的折扣,这就是之前从未被报道过的附带协议。其他的智能手机生产商拿不出这种促销手段。但是,美国禁止华为在其境内销售组网设备,华为无法使用这一策略,这也使得美国的无线运营商不了解华为,因此公司智能手机在美国难觅踪影,市场占有率不到0.4%。
  美国市场售价超过500美元的手机比任何其他国家都多,是利润和声誉的金矿。但到目前为止,华为的努力都没有效果,公司自己也认为,这一情况不会很快得到改观。因此,如今的华为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上:如果不在美国市场上做大,它能否真正超越苹果、三星?还是仅仅能与苹果、三星并驾齐驱?
  就在几年之前,中国消费者甚至也不了解华为。公司多年来主要生产廉价、低质量手机,它的大部分产品是供应电信运营商的“白标贴牌”产品,即只在这些产品的背面贴上自己的标识。生产这些东西,华为看不到未来,它甚至在2008年试图卖掉这块业务,但没有找到买家。当时,华为自己的员工带着三星或苹果手机上班。
  2011年,曾主管华为欧洲组网业务的余承东接管消费者业务,他知道公司需要打入高质量产品的市场。但改变不会一夜之间就发生。不久前在华为总部接受采访时,余承东表示:“我记得在接管智能手机业务的第一年,我们的销量不到100万台。”
华为消费者业务首席执行官余承东
  但是,余承东和他的团队迅速将华为在组网设备上的专业知识转变为优势。在全球1000家智能手机生产商中,大部分的公司喜欢廉价使用生产手机所需要的软硬件。提供了安卓(Android)软件操作系统;日本软银公司(Softbank)旗下的ARM公司出售对其芯片组设计的使用权。而手机网络的知识产权(让手机与铁塔交换数据的方式)并非共享技术,华为正是从这里发力的。
  在余承东上任时,、爱立信、等西方企业和日本公司掌握了西方的3G手机网专利,有效地将华为阻挡在了诸多市场之外。但是,华为公司致力于下一代4G手机的专利和标准。4G手机的网络速度是3G的10倍,更适合于不断更新版本的APP产品。Counterpoint Research公司的沙阿(Neil Shah)说:“在过去三到四年,华为在知识产权上投入很大,几乎与三星、苹果不相上下。”华为因此得以在三星和苹果主导的西方市场销售手机,同时不会因为知识产权诉讼而付出代价。
  到了2014年,华为开始生产第一款在质量上可以说与三星不相上下、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三星的智能手机。华为率先在手机上安装了调制解调器,让中国用户可以在地下室或停车场里接听电话,其他品牌的手机遇到这类环境就会没有信号。尽管没有苹果手机那样的美誉度,但华为手机依靠强大的信号接收能力、给力的摄像头及漂亮的设计加以弥补。在苹果的iPhone 7问世前数月,华为就向消费者推出了带有双镜头的P9。
  到了2016年第三季度,华为出货的智能手机有60%为中高价格的设备,一举逆转了它从前对廉价手机的依赖。
  华为的组网设备年销售收入达350亿美元,由此产生的现金给华为提供了向广大中国消费者营销手机的资源。公司证明了自己的快速适应能力,它既能做低端,也能做高端。当来自于中国的竞争对手Oppo赢得了女性消费者的青睐,华为立即应对,推出了新的产品线Nova;当小米在2014年拿出在线销售手机的商业模式,通过消除零售费用将产品压到地板价,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华为也相应地生产出了只在线上销售的廉价手机品牌荣耀。低价的荣耀占到了华为2015年总出货量的40%,助推销量暴涨。但是,由于高价的华为品牌手机业绩良好,公司仍然取得了创纪录的营收增长。
  占领中国市场是华为做强的一种方式,但不一定会让它赚到很多钱。Strategy Analytic的莫斯顿(Neil Mawston)估计,华为智能手机在2016年第三季度的营业利润为2亿美元,而苹果的智能手机利润是85亿美元。在中国市场,竞争者前仆后继,不惜赔钱抢占市场,这也使得华为在中国的机会有限。余承东承认:“我们的消费者业务能盈利,但利润率与苹果和三星比是相当低的。”华为把能销售高价手机的欧洲市场当作增长的机遇。
  1987年,在军队当过工程兵的任正非在深圳创办了华为公司,销售电信交换机。在正式的场合,华为与中国政府保持着一定距离。但是,华为还是享受到了政府不那么直接的支持。以扶持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为己任的国家开发银行是全球最大的银行,资产达1.8万亿美元,是充满争议的美国进出口银行的64倍。2004年圣诞节过后,国家开发银行与华为签署协议,向华为在非洲和拉美的客户提供100亿美元贷款;借贷额度后来又提升到300亿美元。任正非说过:“如果没有政府的政策和保护,华为早就不存在了。”
  华为的营业收入自那笔贷款之后迅猛增长。销售额由2004年的38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183亿美元,涨幅接近4倍。
  在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获得的经验为华为在欧洲的加速扩张铺平了道路。2005年,华与英国的跨国电信运营商(Vodafone)签订了全球设备供应协议,从此拥有了国际地位。到2007年,它与欧洲主要运营商均签下了协议。到2015年,华为的智能手机质量已达到了欧洲运营商的质量标准,可以用在华为的组网设备所打造的网络的里了。
  IDC的研究主管热罗尼莫说,华为的业务广度给它在今日的智能手机市场上带来的重要优势就在于此。华为给运营商提供的优惠相当于公司在网络设备支出的1%,它们可以把省下的钱用于改善网络服务或购买华为的智能手机。热罗尼莫至少跟一家欧洲的无线运营商确认过这种情况。他说:“如果你不买华为的网络,你就得付出一定的代价,如果你买了华为的网络,你就能享受到更好的价格,省下来的钱可能相当于全部成本的百分之几,也就是数百万美元。所以运营商有很强的动机购买华为设备。”热罗尼莫说。因为运营商向消费者销售和出租华为产品的利润更高,也因为华为手机的质量有所改善,这些手机拥有了更好的营销环境。
  还有一个动机,各个企业并不热心谈论:在一个火爆的竞争性市场里,这些企业都严格保守彼此合作的财务细节。华为对《财富》杂志说,不对“与客户的保密业务协议”发表评论。华为的网络客户沃达丰、德国T-Mobile、法国的Orange也都拒绝发表评论。芬兰最大的无线提供商之一Elisa的一位发言人表示,Elisa与华为的核心关系是建立在设备之上的,包括USB互联网加密狗和智能手机。但该发言人又说:“我们不能谈论有关合作的商业细节。”
  不管细节是什么,华为在欧洲的成功仅仅表明,与无线运营商的强大关系对智能手机生产企业极其重要。而这也有助于解释华为最大的困境:在美国迟迟不能打开局面。
  华为的智能手机在美国进不了前十位,甚至排在BLU和一加这些小公司的后面。公司直销网站GetHuawei.com还没有任何起色。在或网站可买到华为手机,但鲜有买家。2016年第三季度,华为手机在美国的销量仅为15.3万台,而苹果卖出了将近1200万台。
  10年来,华为与政府的关系以及传说中与军方的关系对它的美国业务造成了伤害。它曾经于2007年和2010年试图收购美国的网络服务器和交换机公司,均被白宫的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阻止。该委员会能以国家安全为由,阻止这类交易。2010年,共和党参议员阻挠华为向Sprint Nextel公司销售组网设备。众院情报委员会在2012年的一份报告里对华为的政府关系表示担忧,并建议美国公司避免使用华为的设备。尽管缺乏证据,该委员会的建议一直有影响力,而特朗普的政府似乎也不大可能变得更加包容。
  由于不能向美国的无线运营商销售设备,华为不能像在欧洲那样,与它们建立起合作关系。美国的四大运营商——(Verizon)、公司(AT&T)、T-Mobile和Sprint——都没有和华为签订合作协议。由于这些运营商占到美国智能手机市场销量的80%到90%,华为也就不能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美国人在无线运营商的品牌店、销售亭和网站这些购买手机的主要地方也找不到华为的手机。
  华为消费者业务主管余承东承认,华为需要从零开始,发展出这些关系。他表示:“我们在过去五年的战略不对。我们没有合适的人。”不久前,华为聘请米歇尔-熊(Michelle Xiong)帮助销售华为的智能手机。熊女士曾担任过威瑞森的无线业务高管,拥有与设备生产商谈判的经验。但华为的一位员工提醒说,与运营商的合同至少需要一年,公司要在美国取得有意义的成绩,至少是未来三年之后的事情了。Counterpoint的分析师沙阿说:“美国一直是他们的瓶颈,需要花时间来解决。”
  这个瓶颈并没有遏制华为的野心。在采访的最后,余承东平静地说道:“我们现在想进入市占率前两强,到2021年成为世界第一。”
  除了大幅增加在美国的销售,华为或许还可以从技术突破那里找到动力,这就是5G无线服务。今天,5G更多地存在于人类的想象中,尚未变成现实,标准要到2020年才完成。但是,这项技术有望让速度达到现行4G网络的60倍。更重要的是,5G支持的连网设备数量大增,估计是4G网络的1000倍。因此,若以5G为架构,互联网汽车、住宅、商业和智能城市的发展将出现井喷。分析师们认为,华为和爱立信都是建设5G网络的早期领军企业。
  去年11月在芬兰,无线运营商Elisa宣布了一项世界纪录:它的网络数据传输速度达到了每秒1.9GB,这样的速度可以一点不卡地支持虚拟现实和在线观影,而实现这一速度的,正是由华为建设的试验网络。它让人们一窥下一代信息高速公路的样子。由于在美国成功最多只有一线希望,这个网络也许还让人们看到,如果华为还打算追上三星和苹果,它必须拿出什么样的创新。   来源:财富中文网 (译者:Ty)
责任编辑:郭明煜 SF008
文章关键词: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美国再次拒绝华为:闭关锁国能阻止华为手机超过苹果吗?
极客网·极客观察1月10日,郑和下西洋后,明朝实施海禁,并在北方加修明长城,开启闭关锁国之路。几百年来,这一政策被屡屡拿出来批判,被认定为是促使近代中华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饱受其害的中国人,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就一直站在闭关锁国的对立面,不但把全球外资引了进来,还通过Made in China和互联网出海等方式,将中国产品、应用撒向全世界,同时新时代的中国人也走出国门奔向全球,成为地球村的一员。然而,似乎是“风水轮流转”,意想不到的事情还是在意想不到的对象身上发生了。据极客网等多家媒体报道,美国当地时间1月9日,就在全球关注的2018国际消费电子产品展(CES)举办期间,美国政府再一次干预、制止了华为进入美国市场,叫停了华为手机与全美第二大电信运营商AT&T的代销合作。在美国,有90%的手机通过运营商渠道销售,禁止华为与AT&T合作,意味着华为再一次失去了大规模进入美国市场的机会。随后有消息称,受此带动,原本也想和华为合作的美国第一大电信运营商Verizon也准备打退堂鼓了。安全隐忧?美国当局老调重弹与以往美国拒绝华为电信基础设备进入国门不同,此次山姆大叔是临门一脚才否决的。此前有消息称,华为准备通过AT&T销售旗下的Mate 10系列智能手机,这笔交易原本计划于9日在美国拉斯韦加斯举行的2018国际消费电子产品展(CES)期间对外宣布,为了这一刻华为提前放出了广告宣传、准备好了发布会……不曾想在最后一分钟遭遇了美国当局的任性。当然,否决的原因还是大同小异:安全隐忧。美国《纽约时报》报道称,早在2012年美国国会的一份报告就认定,中国通信设备制造商华为对美国国家安全造成威胁,称这家企业试图从美国获取敏感信息,并对美国用户进行监视。同时,不少美国议员和媒体还宣扬华为有国家军方背景,将华为置于美国企业和政界的怀疑名单之中。此番拒绝华为手机入美,据称直接促因是50多名美国国会议员用脚投票所致,论调一如既往:安全隐忧。而AT&T胳膊拗不过大腿,只好……群情激愤,美媒自觉蒙羞为华为打Call与以往几次拒绝事件不同,此次美国再次拒绝华为的手机属于消费者端业务,因而在国内外都引发了更为广泛的讨论和声讨。朱飞第一时间在朋友圈讨伐美帝这一行为时,一朋友甚至直接评论说,“你猜有一天会不会有八国联军攻入美国”,不齿之情溢于言表。更多的国内科技读者第时间知道消息后,都把这一行为与特朗普上台后奉行的“民族主义”联系起来,称独身自好的美国正在一步步中国曾经闭关锁国的老路。美国人民对此作何评价呢?美国知名科技博客网站THE VERGE撰文称,被放鸽子后的余承东奉献了本届CES上最好的一堂演讲,打Call和羞愧之情也溢于言表。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引用了老余对美国施压AT&T爽约的精彩回应,“It’s a big loss for us, and also for carriers, but the more big loss is for consumers, because consumers don’t have the best choice.(这是华为的大损失,也是美国运营商的损失,但损失最惨的还是美国消费者,因为他们失去了一个好选择。)”通篇文章看来,美国人民对当局的任性做法也是不以为然的。坐三望二,美国说“不”能阻止华为超过苹果吗?事情已经很明显,华为遭遇了一次突然袭击,封堵了大规模进入美国市场的通路。这对已经处在全球第三大手机厂商位置,并致力于再进一步的华为来说意味着什么呢?众所周知,从销量上看,排在华为前面的只有三星和苹果了,而来自美国的苹果,是华为接下来首先要超越的对象。2017年,厚积薄发的华为手机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据华为轮值CEO胡厚崑透露,华为智能手机全年发货1.53亿台,全球份额突破10%,稳居全球前三。余承东则表示,华为消费者业务预计2017年销售收入2360亿元,规模较2016年同比增长约30%,中国市场份额保持第一。2018年,极客网得到的消息是华为计划将销量突破2亿台。坊间则盛传,2018年就是华为在销量上超越苹果的年份,因为2017年的华为实际上还有收敛,而18年任正非已经下达了“冲量”的命令。这边华为备货充足、干劲十足,那边苹果还是坚持精品打法,同时其产品的吸引力正在逐步下滑,尤其是在中国市场。此消彼长下几乎没有人怀疑华为的销量会很快超越苹果。此番美国拒绝华为手机入国门,只能说在本土为苹果清除了对手,但在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并不能影响中国厂商们崛起而苹果逐渐被侵蚀的大局。而且退一步讲,美当局此举还给中国和全世界消费者留下了口实,他们有理由将这种讨厌转移到来自美国的苹果公司身上。最终,美国政府可能会发现适得其反,帮了个倒忙。当然,朱飞不愿看到苹果公司因其政府的胡作非为而受到影响,毕竟没有证据证明美议员的决定与苹果有直接关系。同时,苹果公司为振兴中国市场,也正在与中国政府展开卓有成效的合作,其举措包括最新宣布将国内iCloud业务转交云上贵州公司代运营等。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云上贵州是一家国有独资公司,是典型的国企。当中国国企与美国私企展开深层次合作时,美国公器却在闭关锁国为难一家中国私企,想想就很讽刺!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合作媒体:谈笑间超了华为,投了苹果,他是谁?
五五推荐:成功的投资企业之道,反过来就是做企业的成功之道。也许从投资的角度更容易看到企业的本质,不因身在此山中而云深不知处。从企业人到投资人,他也先后从两个角度实践了同一件事,值得借鉴。
中国最赚钱手机竟不是华为、小米等知名品牌,而是步步高旗下的OPPO和vivo!一年狂卖2千多亿!净利润超过200亿,今年(2016年)这两个手机品牌累积销量将有可能超越1.4亿部、达到1.5亿部,而明年(2017年)有可能两者之和达到2亿部,终端零售额超过3000亿,成为全球手机行业的又一巨头!
而这两个手机品牌,同属一个派系——步步高派系,一个中国商界的黑马军团,它的创始人段永平,是中国商界极为低调、却又实力惊人的一位大佬!
段永平出道很早,成名很早,30岁就轰动商界,30岁出头,就将一家亏损200万的小厂变成了年产10亿的公司,更成为中国商业史上有名的小霸王传奇!
1989年,28岁的段永平去中山市怡华集团下属的一间亏损200万元的小厂当厂长,这家公司就是后来闻名商界的小霸王,它所推出的小霸王学习机、游戏机在中国风靡一时,而在段永平担任厂长5年后的1994年(年仅33岁),小霸王也成了年产值10亿的公司。
而1995年,34岁的段永平创立自己的公司——步步高,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开始了新的征程,也掀起了中国一个黑马军团的开始,先后成为复读机、电话机、VCD、学习机的中国市场第一,如今又逐渐在手机领域登顶!
同时,段永平又退休很早,40岁左右就退居幕后,移居美国,现在他的大部分时间在美国的家里陪两个孩子,顺便做些投资。
实业方面,54岁的段永平至今仍是步步高的董事长,但他基本只充当顾问的角色,不过问具体事务。
而他培养起来的几位得力干将,都成功挑起了大梁,将几块业务管理的有声有色,无论是OPPO手机、ViVO手机,还是步步高教育电子的学习机、小天才电话手表,都做的业绩非常不错!可以说他不仅是企业经营大师、还是管理大师、优秀企业操盘手培养大师!
而他退居幕后,还顺便做些投资,但是你知道吗?
在投资方面,这位低调的大佬,在投资上也收获颇丰,是一位绝对的投资高手!
他最得意的一笔投资是十几年前投资网易,200万美元,不到两年挣了100多倍。还有,他在2003年还购入了当时平均股价为3.5美元左右的UHAL公司股票,这只股票在2015年11月曾达到最高股价为436美元以上的高点,即便是现在,股价也在370美元以上。
段永平曾说,他通过投资挣的钱远远超过了他通过实业挣的钱。而在2007年,段永平以62万美元的价格,成为第8位著名的“巴菲特午餐”参加者,与股神巴菲特共进午餐。
他成功投资的真经是什么呢,他说“要做自己懂得东西、不做不懂的东西”,而他过去丰富的企业经营经验和管理经验,对他判断企业投资价值极为有益,帮助他在投资领域做的风生水起、收益颇丰!
以下为他对投资的理解(干货很多):
老实讲,我不知道什么人适合做投资。但我知道统计上大概80-90% 进入股市的人都是赔钱的。如果算上利息的话,赔钱的比例还要高些。许多人很想做投资的原因可能是认为投资的钱比较好赚,或来的比较快。作为既有经营企业又有投资经验的人来讲,我个人认为经营企业还是要比投资容易些。
虽然这两者其实没有什么本质差别,但经营企业总是会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犯错的机会小,而投资却总是需要面临很多新的东西和不确定性,而且投资人会非常容易变成投机者,从而去冒不该冒的风险,而投机者要转化为真正的投资者则可能要长得多的时间。
投资和投机其实是很不同的游戏,但看起来又非常像。就像在澳门,开赌场的就是投资者,而赌客就是投机者一样。赌场之所以总有源源不断的客源的原因,是因为总有赌客能赢钱,而赢钱的总是比较大声些。作为娱乐,赌点小钱无可非议,但赌身家就不对了。可我真是能见到好多在股场上赌身家的人啊。
以我个人的观点,其实什么人都可以做投资,只要你明白自己买的是什么,价值在哪里。投机需要的技巧可能要高很多,这是我不太懂的领域,也不打算学了,有空还是多陪陪家人或打几场高尔夫吧。
即使是号称很有企业经验的本人也是在经受很多挫折之后才觉得自己对投资的理解比较好了。我问过巴菲特在投资中不可以做的事情是什么,他告诉我说:不做空,不借钱,最重要的是不要做不懂的东西。
这些年,我在投资里亏掉的美金数以亿计,每一笔都是违背老巴教导的情况下亏的,而赚到的大钱也都是在自己真正懂的地方赚的。作为刚出道的学生,书上的东西可能知道的很多,但融到骨子里还需要吃很多亏后才行。所以,如果你马上投入投资行业,最重要的是要保守啊,别因为一个错误就再也爬不起来了。这里唯一我可以保证的是,你肯定会犯错误的。
我个人的理解是缺什么什么重要。投资最重要的是投在你真正懂的东西上。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投在你真正认为会赚钱的地方(公司)。我对所谓赚钱的定义是:回报比长期无风险债券高。一个人是否了解一个公司能否赚钱,和他的学历并没有必然的关系。虽然学历高的人一般学习的能力会强些,但学校并不教如何投资,因为真正懂投资的都很难在学校任教,不然投资大师就该是些教授了。不过在学校里可以学到很多最基本的东西,比如如何做财务分析等等,这些对了解投资目标会很有帮助。
无论学历高低,一个人总会懂些什么,而你懂的东西可能有一天会让你发现机会。我自己抓住的机会也好像和学历没什么必然的联系。
比如我们能在网易上赚到100多倍是因为我在做小霸王时就有了很多对游戏的理解,这种理解学校是不会教的,书上也没有,财报里也看不出来。我也曾试图告诉别人我的理解,结果发现好难。又比如我当时敢重手买GE,是因为作为企业经营者,我们跟踪GE的企业文化很多年,我从心底认为GE是家伟大的公司。
我说的“任何人都可以从事投资”的意思是我认为并没有一个“只有某种人才可以投资”的定义。但适合投资的人的比例应该是很小的。可能是因为投资的原则太简单,而简单的东西往往是最难的吧。顺便说一句什么是“简单”的“投资”原则:当你在买一只股票时,你就是在买这家公司!简单吗?难吗?
我想再简单地把我目前对投资的基本理解写一下:
1、买股票就是买公司。所以同样价钱下买的公司是不是上市公司并没有区别,上市只是给了退出的方便而已。
2、公司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就是公司的内在价值。买股票应该在公司股价低于其内在价值时买。至于应该是40%,还是50%(安全边际)还是其他数字则完全由投资人自己的机会成本情况来决定。
3、未来现金流的折现不是算法,是思维方式,不要企图拿计算器去算出来。当然,拿计算器算一下也没什么。
4、不懂不做(能力圈)是一个人判断公司内在价值的必要前提(不是充分的)。
5、“护城河”是用来判断公司内在价值的一个重要手段(不是唯一的)。
6、企业文化是“护城河”的重要部分。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很强企业文化的企业可以有个很宽的“护城河”。
“理性”地面对市场每天的波动,仔细地检查每一个自己的投资理由及其变化是非常重要的。好像我对投资的理解就是这么简单。但这个“简单”其实并不是太简单,事实上这个简单实际上非常难。
在这里有很多问题是关于估值的,所以简单谈谈自己的想法。我个人觉得如果需要计算器按半天才能算出来那么一点利润的投资还是不投的好。我认为估值就是个毛估估的东西,如果要用到计算器才能算出来的便宜就不够便宜了。
好像芒格也说过,从来没见巴菲特按着计算器去估值一家企业,我好像也没真正用过计算器做估值。我总是认为大致的估值主要用于判断下行的空间,定性的分析才是真正利润的来源,这也可能是价值投资里最难的东西。
一般而言,赚到几十倍甚至更多的股票绝不是靠估值估出来的,不然没道理投资人一开始不全盘压上(当时我要知道网易会涨160倍,我还不把他全买下来?)。
正是由于定性分析有很多不确定性,所以多数情况下人们往往即使看好也不敢下大注,或就算下大注也不敢全力以赴。当然,确实也有一些按按计算器就觉得很便宜的时候,比如巴菲特买的中石油,我买的万科。但这种情况往往是一些特例。
巴菲特确实说过伟大的公司和生意是不需要卖的,可他老人家到现在为止没卖过的公司也是极少的。另外,我觉得巴菲特说这话的潜台词是其实伟大的公司市场往往不会给一个疯狂的价钱,如果你仅仅是因为有一点点高估就卖出的话,可能会失去买回来的机会。而且,在美国,投资交的是利得税,不卖不算获利,一卖就可能要交很高的税,不合算。
无论什么时候卖都不要和买的成本联系起来。该卖的理由可能有很多,唯一不该用的理由就是“我已经赚钱了”。不然的话,就很容易把好不容易找到的好公司在便宜的价钱就卖了(也会在亏钱时该卖的不卖。)买的时候也一样。买的理由可以有很多,但这只股票曾经到过什么价位最好不要作为你买的理由。
我的判断标准就是价值。这也是我能拿住网易8-9年的道理。我最早买网易大概平均价在1块左右(相当于现在0.25),大部分卖的价钱大约在30-35(现在价)左右。在持有的这8年到9年当中,我可能每天都会被卖价所诱惑,我就是用这个道理抵抗住诱惑的(其实中间也买卖过一些,但是很小一部分。)我卖的理由是需要换GE和Yahoo。我会一直保留一些网易的股票的。
巴菲特的东西每一个人都可以学,当然可能只有很少人能学会。事实上,我发现只有很少人会去真正认真地学,所以能学会的人很少就很容易理解了。
巴菲特反对的和他做的衍生品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我自己用很多金融衍生品,和巴菲特的用法一样,所以比较理解他说得是什么。很难一句话解释清楚,但可以用个容易理解的例子来说明。很多人用衍生品就好像去赌场当赌客,希望能够快点赚钱。巴菲特用衍生品就好像在澳门开赌场,长期而言是稳赚的。不是每个人开赌场都能赚钱,但会开的人就行。也许赌场的例子不一定合适,但道理确实一样。
投机,我也不是没有过,但就是为好玩,just for fun,只是玩玩而已。人家要跟我讨论股票,我都要跟人说清楚,是讨论投机还是投资?是for fun还是for money?如果for fun没有什么可讨论的,买你喜欢的就好了,反正你也不会把房子卖了扛着钱去拉斯维加斯。我曾经在邮轮上用两百块钱玩了三个晚上,赚了两千块钱。如果你作为投资的故事来讲,三天翻了十倍,这叫什么故事?!但你敢拿几百万这么赌吗?不敢。所以投资是另外的讲法。
我从头到尾真正投资过的公司最多五六家,卖掉了一些,我持有的公司一般在三家左右。巴菲特的哈撒韦一千多亿美元市值,也才投十来家。我不怕集中,我不是一般的集中,我是绝对的集中。一直说有机会在这里讲几个我自己的例子,但一直不知道该讲哪个好。这些年我碰过的股票其实也不少了,有亏的有赚的,就是没有一个从一开始我就100%觉得自己一定能赚大钱的。不管买哪个,都觉得多少心里有些不踏实,想来想去,觉得GE可能比较有本人特色。
最早开始经营企业的时候,我最喜欢的可能是松下。后来慢慢对松下有些失望,尤其是去大阪拜访过松下总部以后,确实觉得松下有些问题,慢慢自己也就不太再提松下了。大概也就是那段时间(应该是去松下之前),我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反思我们自己,希望能建立和加强我们自己的企业文化。那时我好像正在中欧读EMBA,同时还把中欧的一些课引进了公司内部。
在那段时间里给我印象最深的书就是GE的上一个CEO韦尔奇写的自传。在那本书里我看到了企业文化对建立好公司的强大作用,同时对GE强大的企业文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后来又读了韦尔奇后来写的书《赢》,更进一步了解到他们是怎么建立企业文化的。
从那个时候起,我还花过不少时间去了解和思考GE。去想为什么GE会是家百年老店,为什么GE的董事会总是能选个好CEO出来,为什么世界500强里有170多个CEO来自于GE等等。当时我其实就注意过GE的股票,觉得GE当时的股价并不便宜(好像40左右),也就没再关心他的股价了。
从08年9月雷曼倒开始,金融危机的影响越来越大,整个市场风声鹤唳。到11月时我看到整个市场的恐慌情绪越来越厉害,当时就想,这大概就是巴菲特讲的人们的“恐惧”要来了,也就是轮到我该“贪婪”的时候了。
开始的时候我并没有特别明确的目标,只是觉得市场上到处都是便宜货,就是不知道哪个安全,好像每个都有很大问题,每个公司都可能要完蛋一样。我当时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把手里的所有资源调动起来去抓住这一生难遇一次的机会。
到2月时,GE已经向下破了10块。那时雷曼,AIG,Citigroup等很多和次贷有关的公司都已经破产或到了破产边缘,关于GE的负面新闻也越来越多,华尔街上很多人都在说GE将会是下一个雷曼。
我知道GE过去好的时候每股能有两块多钱利润,就算以后差一点,危机过去后怎么也会有个1.5块/股以上吧。如果我给他个12-15倍的PE,怎么着这也应该是20块以上的股票。所以,当ge到10块左右时我已经开始着手买一些了,但还没有下大决心买。直到有一天当GE跌到9块左右时,我看到了Jeff Immelt的一个讲话。我忘了原话是怎么说的了,大致意思是,他认为GE的形象被破坏了,这都是他的错。GE将在未来几年调整其业务结构,让财务公司在整个公司中的比例降到30%一下。他还重申GE整体是安全健康的等等。
当时有问题的所有公司当中,好像我只见到GE出来承认错误并检讨对策,这大概就是企业文化不同的地方吧?GE是个巨大的公司,我也曾试图想看清楚GE到底都有哪些业务,也试图想分析清楚他所有的业务模式的优劣,但发现非常难。我能看到一些非常好的模式,同时也能看到一些不太好的模式。
最后让我下决心出重手的决定因素还是我对GE企业文化的理解。我认为金融危机并不会摧毁GE强大的企业文化,GE的问题只是过去的一些策略错误造成的,假以时日一定可以改正。伟大公司的错误往往就是千载难逢的投资机会。
想明白以后的事情就简单了,后面的一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在忙着买GE,不停地想办法调集资源,从9块左右买到6块再买到10块出头,好像到12-3块后还买了些(有些钱是后来从别的股票调过来的)。直到GE股价比Yahoo高以后才停了。当时曾经还动过用margin的念头,后来觉得不对的事不做的原则不能破,就算了。
回头来看,去年我买的股票当中GE并不是涨幅最大的,但确实是我出手最重、获利最多的且担心最少的股票,其原因只能说是我对GE企业文化的了解最后帮助我做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决定。也许就是个运气?
其实当年我买万科和创维好像也有类似的感觉。创维和我们算是同行了,他们这个公司到底怎么样我们多少还是了解的。由于体制的因素,我个人一直认为创维是中国彩电行业里最健康的企业了。虽然当时出了些事,但公司最基本的东西并没有因此改变。我们买创维时创维的市值好像还不到20亿(我不太记得了,也有说20出头的),我怎么想都觉得便宜,就买了。我们是买到差一万股到5%的时候停的,因为再买就要公告了,所以很想在公告前和黄宏生沟通一下,怕人家以为我要去抢人家那一亩三分地,呵呵。结果当时由于不太方便,最后我们就没有再买。一直到前两个礼拜才和黄老板通了个电话,道个谢,问个好啥的。
对创维而言,我并没有一个很清楚的到底值多少钱的概念,对他们现在的业务情况了解的也不细,所以涨上来以后就一直在陆陆续续减持,现在可能还剩不到最高持有量的20%了。我觉得现在买的人可能比我更清楚创维的价值,后面的钱应该是他们才能赚到的。
封仓10年是个很好的思路,选股时就该这么想。但我不知道我会不会持有苹果10年或以上。实际上我买股票时还真没有想过要拿多少年。我一般会给我买的股票定个大概的价钱,比如买GE时我就认为GE至少值20块,但我确实没想过要多少年才会到。
苹果所处的行业确实是个变化很快的行业。虽然我认为苹果在竞争中已经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位置,但我还是会很关切哪些变化有可能会改变苹果的地位。如果非要我给苹果定个价的话,我大概认为苹果也许某天会到600块。
理由是:以我的理解,苹果的盈利在两到三年内大概就可以达到每股40-50块/年(现在的盈利能力大概在每股25-6块/年),也就是说苹果的盈利能力会在两三年内接近double一下,再加上那时每股现金100多块(现在大概每股60多),给他个600的价钱应该不算太过分吧?当然,苹果也是有可能掉回到100多块的,反正到时大家就知道了。
今年的第一个投资的大决策就是在一月二十一号买进了苹果,把去年赚的钱都放进去了。从很久以前就开始或多或少地关心苹果,但就是没认真分析过,大概是因为自己老是满仓的缘故。1.21由于股权到期日,要释放了不少资金出来,在压力下突然想明白了。
买苹果的灵感其实是来自博友的提问。记得前段时间我在这用苹果举过一个什么股价叫便宜的例子:如果你觉得苹果值5000亿的话,那3000亿就是便宜,虽然他曾经只有50亿的市值。其实我个人认为,苹果有可能会是地球上第一家年利润过500亿美金利润的公司(过多少不敢说)。也许苹果会是第一家市值过万亿美金的公司(这个取决于市场会有多疯狂)
说说我喜欢苹果的一些理由。这不是论文,想到就说,没有重点和先后秩序。
1、苹果的产品确实把用户体验或消费者导向做到极致了,对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难以超越甚至接近(对喜欢的用户而言)。
2、苹果的平台建立起来了,或者说生意模式或者说护城河已经形成了(光软件一年都几十亿的收入了)。
3、苹果单一产品的模式实际上是我们这个行业里的最高境界,以前我大概只见到任天堂做到过(sony的游戏产品类似)。
单一产品的模式有非常多的好处:
a.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将产品做得更好。比较一下iphone系列和诺基亚系列(今年要推出40个品种)。苹果产品的单位开发成本是非常低的,但单个产品的开发费却是最高的。
b.材料成本低且质量好, 大规模带来的效益。苹果的成本控制也是做到极致的,同样功能的硬件恐怕没人能达到苹果的成本。
c.渠道成本低。呵呵,不是同行的不一定能明白这话到底有什么分量(同行也未必明白),我是20年前从任天堂那里学会的。那时很多做游戏机的都喜欢做很多品种,最后下场都不太好。
4、苹果的营销也是做到极致了,连广告费都比同行低很多,卖的价钱却往往很好。
5、苹果的产品处在一个巨大并还有巨大成长的市场里。
a. 智能手机市场有多大?你懂的!
b. pad市场有多大?你也会懂的。
总而言之,我认为苹果现在其实还处在其成长的早期,应该还有很大的空间。扣掉现金的话,苹果的今年的未来pe只有12-13倍啊,明年可能要到10以下了。当然,以上我说的这些点中的任何一点的改变都可能或多或少地改变苹果,如果有苹果的股票的话,就要留心这些变化了。我想的只有一个东西,就是未来自由现金流(的折现)。不过,要认为苹果能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我自己也很遗憾为什么以前一直没花功夫去想一想。
我认为Jobs如果真请长假的话,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苹果的业务不会有大影响。长期而言,没有jobs的苹果可能会慢慢变成和别的同行一样的公司。但苹果的平台已经搭好,就像当年3大战役已经打完一样,jobs在不在影响都不大了。
apple还有不少特别厉害的地方,比如:品种单一,所以效率高,质量一致性好,成本低,库存好管理等等。我从做小霸王是就追求品种单一,特别知道单一的好处和难度,这个行业里明白这一点并有意识去做的不多,我们现在也根本做不到这一点。比较一下诺基亚,你就马上能明白品种单一的好处和难度了。诺基亚需要用很多品种才能做到消费者导向,而苹果用一个品种就做到了,这里面功夫差很多啊。
做产品和市场,往往喜欢很多品种,好处用于不同细分市场,用于上下夹攻对手的品种。坏处搞一大堆库存,品质不好控制。单一品种需要很好的功力---把产品做到极致。难啊。因为难,大部分人喜欢多品种。就跟投资一样,价值投资简单,但很不容易。做波动,往往很吸引人。
苹果现在手里有600亿现金,去年4季度的盈利已经过60亿了。如果苹果达到500亿以上的年利润,5000亿以上的市值是非常合理的。一万亿只是一个说法,要看苹果后续的发展情况。
我决定买苹果以前主要想的是他们是不是还有可能成长,有多大的空间可以成长,威胁都可能来自什么地方,等等。我不去想他现在的股价和过去的股价,尽量用平常心去看这家企业。以我的观点看,苹果年利润有一天达到800亿或更多都是有可能的,所以觉得我买的价钱还很便宜。
苹果的上升空间当然远不如当年的网易,可当年的网易是可遇不可求的,而且现在就算碰上了,对我的帮助也不大。苹果这样的公司难道还要去公司看?那能看到什么?我只是somehow突然想起来要认真看看苹果,以前老觉得Jobs个人太厉害了,是个报时人,后来突然想明白其实现在他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至少在未来几年里。毕竟我们是同行,虽然差距还比较大,但有些东西容易搞懂一些。
巴菲特说过,他一生当中有很多次很集中,甚至达到100%。碰上一个是一个,反正赚钱也不需要有很多目标(巴菲特讲一年一个主意就够了)。有时候你感兴趣的目标会自己跳到眼前的。如果你只有一只股票,而且还是满仓的,如果你真正了解你投资的东西的话,那下跌就和你无关了。
没目标时钱在手里好过乱投亏钱。如果一有钱就乱投的话,早晚都会碰上个亏大钱的目标的。有合适的股票就买,没有就闲着。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可以看得更好些。
其实我知道的东西少的可怜。我就知道巴菲特这条路很好,肯定可以到罗马,可老是有一堆朋友问我索罗斯那条怎么样,还不许我说我不知道。我是真的不知道。总的来讲,看准了出手就要狠。似懂非懂很难下手狠。耐心等待总是有机会的。
价格合理的股票不一定非买不可。我的观点是只有价格不太合理的时候才是机会啊。有时候可能会等得很难受,尤其是大牛市的时候。Buffett说过,最难的事是什么都不做。呵呵,他都觉得难,我们觉得难也就很正常了。
买股票当然要做定量分析,不然怎么搞?比如一个公司有净资产100亿,每年能赚10亿,这个公司大概值多少钱?大概就是你存X的钱能拿到10亿的利息(长期国债利息),再把x打6折。
如果买200亿长期国债的收入有10个亿/年,我会花200亿去买个年利10亿的公司吗?国债是risk free(无风险)的,所以买公司就要打折。越觉得没谱的打折要越厉害,和我们平时的生意没区别。这大概就是巴菲特讲的margin of safety的来源吧。长期利率会变,我一般就固定用5%。
企业价值是未来现金流折现。这未来的玩意有点模糊。通俗的讲,假设先不谈折现率。假设我确切的知道这个企业的未来。企业的价值=股东权益+未来20年净利润之和。然后再进行折现。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毛估估算下就行.这种算法其实把成长性也算在内了,如果你能看出其成长性的话(这部分有点难)。
若买的公司PE是10,那即使退市,每年有10%的利润(没有计算公司的增长)。利润拿来分红也好,投资也好,比国债也高多了。这样分析对不对?问题是PE是历史数据。你如果相信他未来一定有10%就可以。巴菲特买的高盛以及GE的可转换债券就是10%加option,非常好的deal。
我在投资里用定性分析确实比较多,这也是我和华尔街分析家们的区别,不然我怎么有机会啊,不能简单的单纯看数字,除非账面净现金多过股价了。pe=10意味着要10年才能赚回股价,如果你想买的话,你必须认为10年内的平均年利润要达到或超过现在的年利润。在我眼里看来,盛大游戏好像有点强弩之末的感觉。
我一般的目标是买我认为价值被低估50%或以上,价值应该是现在的净值加上未来利润总和的折现。
老巴成功的秘诀是他知道自己买的是什么。归根到底,买股票就是买公司。无论你看懂的是长久还是变化,只要是真懂,便宜时就是好机会。我有时也这么说:投资很简单,不懂不做。但要能搞懂企业就算看一吨的书也不一定行,投资简单但不容易!
我非常同意DCF(生命周期的总现金流折现)是唯一合乎逻辑的估值方法的说法,其实这就是“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意思,不过是量化了。对投资,我想来想去,总觉得只有一样东西最简单,就是当你买一个股票时,你一定是认为你在买这家公司,你可能拿在手里10年,20年,有这种想法后就容易判断很多。
不懂不做。我始终没完全搞懂银行的业务的风险到底在哪儿。美国的一些大银行隔个10年8年就来一次大动荡,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索罗斯的东西不好学,至少像我这样的一般人很难学会。老巴的东西好学,懂的马上就懂了,不懂的看看最上面那一句话。
巴菲特有很多保险和金融的投资,我基本没有,因为我还不懂,总觉得不踏实。我投了一些和internet相关的公司,巴菲特没投过,因为他不懂。他认为可口可乐是人们必喝的,我认为游戏是人们必玩的。航空公司还是不碰为好。航空公司的产品难以做到差异化,没办法赚到钱,长期来讲没投资价值。这是巴菲特教我的,省了我好多钱。
便宜就买了。如果连老巴都不信,你还能信谁?对自己觉得真正了解的公司,很少细看报表,但了解以前会看(至少是应该看)。我一般会先了解企业文化,如果觉得不信任这家公司,就连报表都不会看的。
我只是做我认为我能懂的东西(以为自己懂也不一定就真懂了),有些可能也许正好是大家说的所谓科技股吧。我分不清什么是科技股。任何人要买的话必须自己明白自己在干什么,不然你睡不好觉的。其实当我说一只股票有投资价值时,最希望有人来挑战而不是跟进。我希望看到不同的观点。我投资不限于某个市场,主要取决于我是否有机会能搞懂。
如果A股有便宜我又了解的股票的话,我也可以买。不过现在我不太了解A股。要是那时就明白巴菲特,你就已经发达了。如果你现在还不明白,你还会失去很多机会。买一只股票往往要很多理由。不买的理由往往就一两个就够了。价值投资者买股票时总是假设如果我有足够多的钱的话我是否会把整个公司买下来。
有人问过芒格,如果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们的成功?他的回答是:“rationality”(理性),有点像我们说的平常心。问题是不用闲钱对生活会造成负面影响啊。我从来都是用闲钱的。老巴其实也是。至少你要有用闲钱的态度才可能有平常心的,不然真会睡不着觉。
我觉得对所谓价值投资者而言,其实没有那么考验。他们也就是没有合适的东西就不买了,有合适的再买,就和一般人逛商场一样。我想每个人逛商场时一定不会把花光身上所有钱作为目标吧.我的建议就是慢慢来。慢就是快。
本分我的理解就是不本分的事不做。所谓本分,其实主要指的是价值观和能力范围。赚多少钱不是我决定的,是市场给的。呵呵,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呵呵,如果你赚的是本分钱,你会睡得好。身体好会活的长,最后还是会赚到很多钱的。最重要的是,不本分赚钱的人其实不快乐。
关于市场:呵呵,再说一遍,我认为抄底是投机的概念。眼睛是盯着别人的。价值投资者眼里只看投资标的,不应该看别人。不过,作为投资人,我认为对宏观经济还是要了解的好,至少要懂一般的经济现象。
我个人认为大多数基金都很难真正做到价值投资,主要是因为基金的结构造成的。由于基金往往是用年来衡量考核,投资人也往往是根据其上一年的业绩来决定是否投进去。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是往往在最应该买股票的时候,很多基金却会在市场上狂卖,因为股东们很恐慌,要赎回。而往往股价很高时却有很多基金在狂买,因为这个时候往往有很多股东愿意投钱进来。基金大部分是收年费的,有钱时总想干点啥,不然股东可能会有意见。
来源:商界
摘自:华夏基石E洞察
中国第一私董会,于2006年在中国首创私董会,并持续领跑。
五五私董会专注于规模上亿到十亿,千万到上亿两个阶段的企业家成长。以“身份共鸣、非利益冲突、私密性”为基本原则,为企业家提供务实、深度的实战分享交流平台。
目前,五五私董会已经成为中国第一私董会,会员企业市值近1000亿规模,涵盖TMT、汽车、服装、展览、金融服务等30个细分行业。五五私董会服务的企业当中,30多家成功获得千万至数亿的风险投资,近20家成功在新三板挂牌,4家在主板上市;超过四分之一的成员在细分领域数一数二。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