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老贴天天刷屏,微信刷屏是什么意思思

7被浏览742分享邀请回答4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0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天天刷屏,“添加剂之神”安部司到底有多神?!天天刷屏,“添加剂之神”安部司到底有多神?!真情点百家号作者丨洪广玉全文共4862字丨阅读需要10分钟近年来,微信朋友圈有个贴子时不时就会泛滥一下,它的名字叫《开发肉丸的博士,当看到妻女吃肉丸时,他坚决拦住了…》,说的是日本一个名叫安部司的人反思食品工业的事。这是一个很值得观察的贴子,因为它看起来很 “标题党”,但其实跟微信里的一大票谣言又很不同。实际上,这篇文章大有来头。早在2008年,就有一篇名为《食品添加剂之神的背叛》的文章流行,如今的版本不过改了标题,换成了“业内高人修成绝世武功后幡然悔悟”的叙述模式。但2008年的那篇文章,可不只是网上流传,而是发在新华社主管的《瞭望东方周刊》上,而《瞭望东方周刊》摘录的内容,又出自于一本名为《食品真相大揭秘》的书,这本书现在已经很难买到,但是当初看的人并不少,而且是被当作“科普书”的。一本日本的书——作者并不是村上春树,为什么会被翻译到中国来,书中的观点为什么历时十年仍然“生命力”旺盛,至今还在不断催生10万+的文章,这是件很值得思考的事情。名不符实的“添加剂之神”安部司的故事听起来确实很有剧情感,但它之所以能唬住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顶着个“食品添加剂之神”的名头。在书中,安部司说是别人称呼他的,但他怎么就敢笑纳呢?安部司生于1951年,日本福冈县人,本科曾就读于山口大学文理学部的化学专业,很多贴子称其为“博士”是不准确的。安部司毕业后在食品添加剂公司做应用推广工作,现为熊本县有机农业研究会JAS判定员。通俗地说,他曾经是个一线老业务员。在日本,从业这类销售工作,也需要食品或化学专业知识,但他们一般只需要会讲解食品添加剂怎么使用,使用后会有什么效果、好处,或者做一些售后服务即可,们并不参与任何研发工作,至于食品添加剂如何产生,是什么原理,安全性如何评估,他们是不太清楚的。△ 安部司在做食品添加剂的演示值得一提的是,安部司当年任职的只是日本众多食品添加剂公司中的一家小公司,他从来没有担任过日清、三洋这样的大食品公司的业务代表,推销的对象也是一些小作坊、小店。说这些,并非鄙薄安部司的职位,而是说称他是“食品添加剂之神”并不客观,日本食品业内人士也不会认可。通过《食品真相大揭秘》这本书,也能看出他并非一个优秀的作者,书中各种观点之间的逻辑很不严密。比如,他一面声称“不应该单纯地把添加剂作为敌人加以拒绝,而要想想如何与其打交道、如何面对它”,但最后一大章又是告诉公众如何“远离食品添加剂”;书中花了很大篇幅介绍各种食品中如何大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用食品添加剂掩盖劣质食材,这本来是一种“食品欺诈”现象,但安部司身为推销员,却没有进行区分,甚至也没检讨自己的失职。日本反工业化浪潮下的“经典”之作为什么这样一本作者身份并不牛逼,内容也不上乘的书会如此受人关注?这要从它诞生的社会背景来说。日本的现代食品工业大概从1960年开始快速发展,在接下来的15年里,作为食品工业原料的牧业、渔业、水果、蔬菜业产值均提高了几倍,如果以1965年、1970年、1975年为节点,日本食品工业的总产值更是每5年就翻一倍。△ 日本食品工业统计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进入1970年后,日本的家电开始普及,很多家庭都有了冰箱,带动了冷冻食品的发展。另一方面,方便食品如方便面条也开始受到消费者的欢迎。根据统计,到了1980年,日本家庭中加工食品的比率达到 62% ,在外就餐的比例达到了23%食品工业的发展,当然离不开食品添加剂的助推,比如很多冷冻食品、方便食品、调味料、点心、饮料里都要用到食品添加剂。加工食品业丰富了民众的生活,但与此同时,日本民众也开始对食品添加剂产生了疑虑。跟当前中国公众担忧很相似,当时日本对食品添加剂安全性的担忧也反映在“致癌”这样的问题。民众对食品添加剂的担忧,表现在“天然食品”越来越成为一种时髦,很多消费者也希望食品加工中使用“天然添加剂”——即在食品原料中用物理方法分离出来的成分,而不是化学合成添加剂。为此,年日本厚生省曾进行过天然食品添加剂的实况调查 , 发布了214个品种。1981年食品添加剂协会再次进行调研,发布了810个品种。而根据统计,到1984年,日本批准的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有300多个品种。到了上世纪80年代,民众对工业化产品的反对形成一股鲜明的力量,这群人明确提出反对加工食品、回归自然的口号,这种舆论一直蔓延到90年,乃至到今天的日本都还有很大市场。这种舆论的标志,就是在1996年,一本名为《买不得-日用商品的健康杀手大曝光》(下称《买不得》)的书横空出世。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看名字就能猜出一二。书中将跟公众生活相关的物品分为仪器、饮料、清洁剂、化妆品、药品和杂货等类别,列了大概90种商品,然后指出这些商品有百害而无一益,比如洗发水会让头发更脆弱、清洁精毒性强会引起皮肤病、香精可能引起过敏、唇膏可能致癌、塑料奶瓶会干扰婴儿内分泌系统……方便面更是罪大恶极,作者写道:“将碗装方便面称之为亡国食品一点也不为过。”还有更夸张的,作者认为电动刮胡刀的电磁波会加速癌细胞的增值能力,应改用一般的刮胡刀。豆瓣就有一位用户这样调侃:这本书堪称是用“伪科学”吓唬消费者的经典之作,中国当前流行的各种“毒死癌”写法都能在这里找到祖宗。但是,这本书本来就是写给那些不太懂的人看的,也顺应了一部分民众反工业化的心理,因此销量非常不错,有统计称其上市3个月就卖了100万本,但不确定是否可信。由于《买不得》热销,其作者备受鼓舞,后来又写了好几续作。(下面这些图片,就是这些书的台湾版本)再往后,就是在2005年安部司出版的这本《食品真相大揭秘》了,这本书在日本的原名叫《食品的内侧 - 每个人都喜欢的食品添加剂》,中文版才改了名字。《买不得》的作者完全没有受过科学训练,而安部司好歹有从业经历,所以书的内容并不完全靠臆测,至少反映了一部分行业“事实”,这一事实就是食品添加剂确实可以掩盖劣质原材料。但是,由于安部司对此现象缺乏更深入的或更多角度的分析,所以他无法对食品添加剂本身进行倾向明显的批判,只是提出了“食品添加剂损害了孩子们的舌头(味觉判断)”这样的主观判断,并建议“从做饭开始进行饮食教育”,他对自己的这些建议虽然也解释得不够清楚,但至少不会陷入完全的科学谬误,而且很契合一些消费者的心理。当然,安部司并没有完全否定食品添加剂,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他跟食品添加剂打了20年交道,对这行业是有感情的,他在向社区居民展示食品添加剂的”魔法“时,甚至会有一点自豪感,但又一方面,他也确实目睹了一些商贩利用食品添加剂把将食品“以次充好”的现象,内心深处有负疚感,所以在写作上就会体现出矛盾之处。对于安部司来说,他写这本书时,已经到了职业生涯后期,但食品科技却在飞速发展,仅靠他原来掌握的那点知识,已经跟不上食品产业的步伐了,于是,他就利用他掌握的那点食品添加剂“小技巧”,到基层去进行演讲、展示,然后就能拿到一定酬劳。到了后面,他已经变成了职业演讲人或“作家”,他每年要做150多场演讲,出场费是有明码标价的。然而,他演讲的内容始终脱不了“不要吃加工食品,要吃妈妈做的食品”。渡边雄二、安部司们赶上了日本社会快速发展、急遽变迁的时代,社会上有多元的,甚至激烈的声音碰撞,这是很正常的。比如,有很多“妈妈团体”固守天然食品,支持安部司的观点,但这两本书上市后,也遭到了科学家、业内人士的强烈批评,比如为了驳斥《买不得》,就有专家出版了《谁说买不得》、《&买不得&买不得》。在日本网站上,也有很多读者批评《食品真相大揭秘》,比如称其“省略化学论证,直接说结论,不是科学的态度”,“言语危言耸听,较之于科学性,更强调新闻性,用一些诸如‘文明的代价’之类的大词吓唬人”。日本科学撰稿人松永和纪则指出,这本书连作者供职单位的电话都没有写,广大读者应该对其真伪抱有怀疑才对。业内人士还出版了《与食品添加剂和平共处》一书,批驳安部司的观点。“反加工食品”思潮进入中国《食品真相大揭秘》在日本刮起一阵风以后,转而开始外销——但是第一站不是中国大陆,而是台湾地区。台湾的食品业起步也非常早,但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与日本有很大不同,比如,台湾一度以农产品加工出口为主导产业,在上个世纪70年代,食品业的产值一度居整个制造业的首位。而且,台湾诞生了统一、泰山等大型食品企业集团,由它们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但在反对加工食品,提倡“自然食品”上,台湾地区和日本是同步的。《食品真相大揭秘》2006年在台湾出版后,引起了一阵轰动。不过,当这本书登陆中国大陆,2007年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后,反响却不温不火。额外说明一下,《买不得》于2005年就引进了,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可能是它的内容太过于耸人听闻,以至于大陆的读者都不太敢相信了。《食品真相大揭秘》则赶上了一个不同的舆论环境。由于互联网的逐步普及,在2006年以后,媒体上对于食品安全的负面报道传播得越来越广,已经逐步形成各种议题。而在2008年,突然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三聚氰胺”事件,民众对于食品安全的不信任瞬间到达顶点。在那时候,还有一些人误把“三聚氰胺”也当作了食品添加剂,导致食品添加剂也跟着背锅。当当网的购买纪录显示,很多读者是在年购买《食品真相大揭秘》的,豆瓣的评论更是表明很多读者受“三聚氰胺”事件影响而购买了这本书。在相对沉寂了一段时间后,从2015年开始,《食品真相大揭秘》的部分内容又被摘录了出来,被冠以“食品添加剂之神的忏悔”在微信朋友圈广泛传播。观察这些微信公众号可知,最初“发掘”这些内容的,主要是一些倡导有机、绿色食品的号,此后做营养的、发心灵鸡汤的营销号也开始传播这一内容。显然,转给食品不安全的各种话题都通过移动互联网找到了它对应的群体。更有意思的是,《食品真相大揭秘》产生一定影响后,中国还诞生了安部司的“徒弟”,比如2012年后,曾有一位“营养师”在电视节目上拿着食品添加剂“变戏法”(见下面视频),这些套路就是安部司向他的社区居民演示过的,只是安部司不知道他在中国有了继承人。反对加工食品,到底是反智还是反思?曾有研究科学传播的朋友问我,在中国,食品领域最被争论的话题有哪些?我们达成的共识是,转基因肯定排第一,第二应该就是食品添加剂了。转基因和食品添加剂都属于名字取得不好受委屈的。中国的生物学家们早就后悔,如果当初把GMO(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翻译为“基因改良”,可能就没那么多望文生义了;而专研食品添加剂的孙宝国院士则感叹,如果把“食品添加剂”换作“食品辅料”的名字,大家可能也没那么抵触了。同样,转基因和食品添加剂的各种所谓争论,都已经映射在消费现象上。在超市里,各种食用油争相标注“非转基因”,同样,很多食品也争相声称“不含防腐剂”等。与此同时,对于那些极端反对转基因食品、抵制食品添加剂的现象,会有一些科学界人士称其为“反智现象”,毕竟,经过审批上市的转基因食品其安全性是没有问题的,而合理合规地使用食品添加剂,总体上也不会危害健康。虽然目前有关于食品添加剂安全性的一些新研究,但它们还没有变成消费建议。另一方面,大家也都心知肚明,无论是反转基因还是抵制食品添加剂,都无法简单用“反智”来归纳。这两者所涉及的群体有很高的重合度,除了纯粹的科学认识偏差,背后还有利益掺杂,也涉及更复杂的社会心理问题。实际上,对于个体来说,食物除了供给必须的能量和营养,它还承载着内心深处的一些特殊记忆、情感,是生命的见证,是和环境、事物的联结点。加工食品虽然丰富、便利,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对生活这样条分缕析,坦然放弃传统食物背后所带来的那些东西。而从监管层面来说,要让公众清晰地分辨食品添加剂和“非法添加物”,本身是有一些困扰的。比如,面粉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和发豆芽的植物生长调节剂,都曾经是允许使用的,但随着监管政策的变化,它们又都被禁用了。消费者并不很清楚它们为什么变成了“非法添加物”,反倒会觉得合法与非法之间的界限并不那么鲜明,徒增了不安全感。“添加剂之神的忏悔”这种说法的广泛传播,无疑映射了消费者的不安全感。如何能消除这种不安全感,科学家能做的说服工作其实是有限的,但反过来说,这可能也不是一件特别急迫的事,更年轻的人们,它们会建立起和食物的新的认知、联系和情感。(本文写作得到了康师傅食品安全中心罗之纲博士的帮助,在此感谢。)本文参考资料:《日本食品工业见闻》,作者:张学元《日本食品工业概况》,作者:赵玉书籍照片来源:罗之纲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编辑:leon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真情点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带给你不一样的精彩,每天好心情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第三方登录:使用第三方帐号登录
除了全面屏、AR、面容 ID,另一个苹果在 iPhone X 发布会上着重强调的点莫过于能让你亲自变身表情包的 Animoji 了。▲苹果软件部门老大 Craig Federighi 演示 Animoji在苹果官网上是这样介绍 Animoji 的:原深感摄像头能对 50 多种不同的面部肌肉运动进行分析,从而以 12 款「动画表情」镜像出你的神态。快来化身为熊猫、兔子或机器人,展现一个真实的你吧。在国内,表情包已经成了防止尬聊的必备神器,而能够发送基于自己面部表情的 3D 动画表情包,有很多人已经开始畅想它能引发什么样的风潮了。。。要展望这项技术的前景,还得先回溯它的来源和背景。据苹果的描述,Animoji 的来源就是 iPhone X 上那一排被吐槽得最多的刘海 -- 「原深感摄像头系统」。那么从这一排镜头、传感器中诞生的 Animoji 背后又有什么故事呢?Animoji 诞生的故事,其实与苹果其他众多牛叉技术诞生的过程别无二致,都是苹果先暗中观察,然后三个字 -- 买买买。比如在 2012 年 7 月 27 日,苹果以 3.56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指纹感应器制造商 AuthenTec,随即这家公司就关闭对外服务,销声匿迹了,而下一年苹果就发布了配备有 Touch ID 的 iPhone 5s。▲iPhone 5s 上的 Touch ID而早在 2010 年,据瑞典媒体报道,苹果就以 2900 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一家仅有 15 人的面部识别技术公司 Polar Rose。简而言之,这家公司的应用能让摄像头识别出走在大街上的人,并在他们头上显示出人名和社交账号(这项「黑科技」还让人有点细思恐极...);▲Polar Rose 发布的 Recognizr 应用,图自 GigaOM2015 年 11 月,据 TechCrunch 报道,苹果又收购了瑞士一家动作捕捉技术公司 Faceshift,这家公司开发了实时人脸表情追踪并通过动画人物还原出来的技术(《星球大战》制作背后的动作捕捉技术就是来源于这家公司);▲这就很像 Animoji 的成品了有木有,图自 TechCrunch2016 年 1 月,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苹果收购了初创公司 Emotient Inc.,而这家公司以利用 AI 分析人的面部表情、解读情绪而出名;▲图自 Chip-Monks此外,在今年 2 月和 6 月,苹果分别收购了以色列的面部识别公司 RealFace 以及德国 25 年老牌眼球追踪企业 SMI(SensoMotoric Instruments)。最终,苹果将这些技术结合到了一起,而结果就是:它能模仿你的脸,让你有一个虚拟的化身。。。说起 Animoji ,当然就不得不提起它的「前辈们」-- Emoji 和表情包。絵文字(日语读作:emoji) 自 1999 年由日本 NTT 移动通信的员工栗田穣崇(Shigetaka Kurita)创作出来后开始逐渐传播,并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浅显易懂的特性,成为全世界流行的表情符号。在被广泛使用之后,Emoji 似乎有成为全球性「文字」的趋势。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如下图所示,不同的手机平台之间,Emoji 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当然,这样带来的结果也显而易见:它们所蕴含的情绪可能会差别很大。▲用 iPhone 的人给用三星的人发送这个表情,传递的情绪会有偏差当然还有这张经典的「代沟表情」,我们用和爸妈用,就是「呵呵」和「哈哈」的区别。而表情包(英语:meme)在中国的火爆,大概和中国人含(men)蓄(sao)的民族性格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吧。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沉默寡言的人和他发的表情包可能完全不是一个画风。。。因为许多平常内心里不能表露出来的「贱贱的」、「骚骚的」想法都能通过「浮夸」的表情包表现出来,成为了聊天神器。。。▲被玩坏了的美国摔跤选手德安杰洛·德内罗(D'Angelo Dinero)而这种夸张地表现自己情感的方式也自然就导致了信息传递的不对称:你可以发着下面这张表情包的同时内心却毫无波动。此外,人们对感受情感的阈值也被表情包的出现而被大大拔高了,以至于前几天在网上流传开的《新世纪社交礼仪》里就说:「哈哈」在现在的语境下代表「滚」,而「哈哈哈」都只能表示「好无聊」。。。在这个时代,也许你真的需要很用力地去笑才能让别人感受到。。。Animoji 与上面两种方式都不同,它是通过直接读取信息发送者本人的面部表情而加工出的表情。▲传感器能识别 51 种面部动作这样的制作方式也许就会带来以下几种结果:表情即是你,你即是表情Emoji 和表情包就来源来说,终究只是第三方,是发送者按照自己想要表达的意义被选择出来的。而 Animoji 不同,你的每一处神态、每一种语气、每一个交流时的细节都能被反映出来。这一刻,你就是 Animoji。想象一下早上起来你在厕所里「思考人生」时,你一个平常贱贱的朋友突然发给你下面这个表情,并通过他丰富的面部表情、憋足了一口气对你说「加油」的场景,你是不是会有种很真实地想揍他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大概是那两种所不可能达到的。一种更私密的人际社交苹果在 2014 年 9 月的 Apple Watch 发布会上提到:Apple Watch 是苹果发布的最个人、最私密的设备。随后,他们用 Digital Touch 佐证了这个观点:你可以发送你个人的涂鸦、吻痕、心跳等给对方,而这些内容是更贴近一个人内心的东西。同样,Animoji 创作的也是更个人、更内心的感受。不得不说,苹果在把握人文与科技的关系上,确实有其独到的理解。▲图自:iDB一种全新的认识自己的方式不同于以往的聊天,Animoji 的出现也许会使聊天从单向输出变成双向的互动:发送者将会有机会在接受到对方信息的同时看到自己发送信息的每一个细节,包括语气、语音语调、神态、内容等等,让你在与别人交流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了解自己。据了解,Animoji 是 iPhone X 独占的新特性,而且使用范围被限制在了苹果自家的 iMessage 里,这或许将让 Animoji 的应用场景大打折扣。而且在中国社交领域被微信一家独大地占据的情况下,Animoji 最终是会改变未来的社交形态还是沦为鸡肋还未可知。
大家还喜欢
Copyright(C)极客视界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号-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信刷屏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