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房价背后到底有什么不舍己为人高中议论作文

高房价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中国人的幸福感并不是来源于自我幸福感的追求,而是社会阶层,我不需要比所有人强,我只需要比我身边的人强就行了,你是不是这样呢?
作者:子木
来源:子木聊房(ID:zimuliaofang)
在一线城市工作的许多优秀年轻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悟:
刚毕业那会儿是最有钱的。
后面无论工资涨到多少,都没有刚毕业单身一人租房时过得爽。
因为大家在有家有室后都是这样算账:
1.先留出一个月最基本的家庭生活开支。
2.将剩下的工资和公积金折算为30年月供所对应的贷款总额。
3.把手里的首付加上贷款总额,得到一个可以承受的房价上限,然后买房换房。
记得曾经有一个姑娘咨询我:“老师,我刚到北京,家里面有两套房,父母还攒了40万,要不要把房子都卖掉,刚好凑齐首付150万在北京买个能住的房子?”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并不是想着怎么为她做资产配置,而是直接问她一个问题。
“那你父母住哪儿?”
姑娘发了一个很不好意思的表情说:“姑家还有一个小平房能住…”
这让我感到很诧异。
难道现在的年轻人为了自己,就可以把父母未来的养老需求都透支掉吗?
最后想想,其实这也是正常的:因为按照目前一线城市的房价,年轻人想要买房,只能选择带着父母积攒的几十年的辛苦钱上车,然后吐血还贷。
用一句话总结就是:“首付透支了父母,而月供透支了未来。”
在高房价背后,不难看到,多少父母用血汗一点一滴积攒的财富,最后被一朝化为乌有。多少青年透支了未来的血汗,多少情侣又因此分离。这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
然而很多人却不懂被迫成为韭菜命运背后的逻辑,也不懂在高房价面前大家为何依然做出买房的选择。
今天子木就来带大家揭开这层面纱,揭开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房地产究竟对老百姓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而我们又应该怎样选择未来?
· 难逃成为韭菜的命运
初中教科书上面写到:“中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由于剥削阶级已经消灭,阶级斗争虽然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但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阶级斗争。”
这句话其实是错的,因为现在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一直存在于购房者之中,他们之间造成的阶级矛盾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是为什么从古至今,刚需族一直把炒房客当作宿敌的原因。
然而虽然存在阶级矛盾,但是在国家面前,都难逃成为韭菜的命运。
我曾经记得在一本经济学上读过一个故事,书名不太记得了。
三代以前有个部落叫华,首领叫做夏。部落有一万人和十三万奴隶。
奴隶相对人民太多,而且每天晚上都在念叨:“时日曷丧,吾及汝偕亡。”奴隶不仅逃跑,还总是破坏工具,让夏伤透了脑筋。
于是夏宰了一头牛祭祀了祖先,询问如何平息奴隶暴乱。
晚上他就梦见祖先了:蠢蛋!我们是要让奴隶干活而不是奴隶本身。以前我们只有石头工具,奴隶累死累活也干不了多少;现在我们有钢铁,放他们自由干可比奴隶多多了,到时候想办法用土地税捐收回来,还不是咱们的?管理牛羊只知道鞭子而不知青草,不是智者;时移世易,不思索管理方法,你这个首领不合格啊!
于是,夏用算筹算了两天,解放了所有奴隶,将土地租给他们,收七成租;并承诺只要出的起钱,就把土地卖给他们,收两成租子。
很多奴隶觉得太贵丧失信心,夏又来了一招:土地可以十年付清,但是得多交一点钱。奴隶一算,比较实惠,而且提前拥有了土地,就全部登记买了。
从此每个农民每天晚上累死累活披星戴月,使出了500%的力气干活,粮食总产量日新月异。当然,土地价格也在飞速上涨,确保只有少量幸运儿能买得起。
所以说,土地上涨不仅没有消灭奴隶购买力,反而大大激发了奴隶的能动性,提升了他们的创造力和购买力。
但过了一段时间后,有一部分奴隶发现了更好的耕作方式,并且可以通过把秘诀卖给其他奴隶迅速让自己有了更多的土地,最后以至于不用太努力也可以过的很好,成为了中产。
奴隶不工作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夏又开始犯愁,夜不能寐,于是又宰了好几头牛去祭祀祖先。
当晚祖先又托梦给他:时隔这么长时间,你还是这么蠢!这不很简单吗?消灭他们,让他们成为底层就可以了,这样底层有了上升的空间,也不用天天喊着阶级固化了,而中产为了阶层不下降,也会努力干活与底层竞争。对了,以后你别只带牛过来了,顺便把鸡鸭鱼什么的都带上,没钱的话,把土地的价格抬高了!大家买不起没关系,住不了里面住外面嘛~
于是夏从睡梦中笑醒后…第二天就去买鸡鸭鱼肉了。
听完这个故事后,我相信你会有很多的感触,但是在这里我想证明的一点是,在高房价面前,人人平等,房地产就是历朝历代以来所发明出来的最厉害的洗劫民财的工具,没有之一。
· 高房价造成的畸形心理
在如今中国不断上涨的房价面前,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律:
中产因为当初有钱买了房子从而更加中产,底层因为一开始就买不起房子变得更加底层。这中间还夹的一层,而且是最难受的,就是拼命想通过买房成为中产的刚需族。
而且这部分人,都是把祖辈从解放时候开始积攒的积蓄到未来三十年的收入全部套走才换得了一套房子。
很多人会觉得很开心,感觉自己的房子升值了啊。
其实,这是韭菜的幻觉(后面再讲)。
对于只有一套房子而且根本没有卖的打算的人来说,升值不升值没有意义,而房价抬升地租带来的物价增长则是实打实的实锤。
但这其实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高房价对中国人心理的影响。
说个很有意思的对比,众所周知香港的房价有多么的畸形,本质上那就是透支薪水买房子的终极版本。
作为香港的孪生城,新加坡的房价一直以良心而著称(新加坡80%的住房都是HDB)。而且考虑到新加坡的人均GDP,新加坡人的人均购买力高于香港毫无疑问。
但是走在香港中环,金钟,尖沙咀的街上,你会有一种置身世界中心秀场的感觉,人人都穿着非常体面有设计感的衣服,拎着的包基本上是从fendi起步。
(图为新加坡繁华区)
但是新加坡呢?基本上乌节路逛街的也都是以t-shirt,短裤,拖鞋为主,拿的包基本上是什么小ck,MK。奢侈品店里几乎没几个人,完全看不出有什么购买力。加上新加坡的拥车成本很高,马路上也很少能见到豪车。企业中从大老板到实习生,没有一个人用Lv之类的。
所以房价释放出的消费力去了哪呢?
其实是教育,旅游,电子产品和食物这些非炫耀性消费上。基本新加坡人经常会来一段说走就走的旅行,家里孩子要么花大价钱去读补习班考NUS、NTU,要么就出国读大学。吃饭什么的越贵的餐厅越难订。手机基本上一年一换。因为内心有底,所以不需要外在的奢侈品来强撑面子。
所以说,如果中国的房价再继续这么发展下去(现在还没到这个程度),就会让大家在勒紧裤腰带供房之余还会从牙缝里抠出钱来买几个奢侈品,来维持表面的虚荣。自我麻痹一下我其实还是很有钱的心理。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住着上千万的“豪宅”,过着踉跄的生活。
所以我认为,真正的幸福是对生活的满足感。在基础物质层面很轻松,在精神体验生活层面有追求。研究世界民族文化,你就会发现,越爱读书的民族,幸福程度越高。
中国不是,因为中国人一直在追求炫耀性消费,追求被他人的认同感,追求用房子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 老百姓只能活在“不得不买房”的套子中
然而即使老百姓懂得了这些道理,并知道接盘高房价会透支家庭几十年的购买力,房价也会把人的心理畸形化,但是老百姓却只能选择活在套子中。
从当前中国社会的现状来看,绝大部分百姓,手里是没有任何投资渠道,所有的现金,只能存在银行,会买个5%年化的理财产品,就已经是左邻右舍里有“经济头脑”的了。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大幅度的发行钞票收取铸币税,基础货币数量十年翻十倍,洪水一样的货币直接冲垮了所有国人的心理防线,很多人一辈子也没见过这么恐怖的货币增量,银行理财的收益是远远跑输通胀的。
百姓基本只有2个选择,要么把钱存在银行,10年之后大幅度贬值给国家做贡献了,要么买房来抗通胀。
所以大家看到了,其实房价根本没有涨,10年10倍恰好就是基础货币的增量,房子刚好和通胀持平,之所以我们认为最近10年买房的人暴富了,其实不如说他们的财产保值了,而其他没有买房的人不但被政府洗劫,更重要的是被08年的金融危机洗劫。
08年的金融危机其实对全球就是一次沉重打击,大家可以想一下,08年到现在,我国的GDP翻了10倍吗?人民工资翻了10倍吗?
都没有,但是基础货币增发了10倍,这样才勉强维持GDP的上涨,这只是一个纸面上的上涨,实际就是萎缩,如果是金银货币制度无法增发,大家就能深切的感受到这10年经济崩溃的痛苦了。
如果基础货币10年翻10倍,但是GDP和工资只增长3倍的话,那实际上,就是萎缩了70%左右,靠滔天的货币把账面勉强打平了。
所以这就是我之前提到的韭菜的幻觉。土地价值是虚幻的,房产价值是虚幻的,那又怎么样,一直到崩盘那一天才会显现出来。如果你不买,那你的损失会更大,而且可能根本抗不到崩盘那一天就被洗劫一空了。
最关键的是,中国人的幸福感并不是来源于像新加坡人那样的自我幸福感的追求,而是社会阶层,我不需要比所有人强,我只需要比我身边的人强就行了。
比如改革开放前,美国人是远远比中国富裕的,但是我们的父辈依然乐呵呵的活着,美国人富不富关我什么事,我只要比大院里的人都混的好就行,张三李四家都只有一台老自行车,我家不仅有一辆飞鸽牌新自行车,还有一台缝纫机!那我家就是最牛逼的,出门倍有面子,过的很幸福。
现在也一样,只不过飞鸽自行车和缝纫机换成了房子而已,只要我手里有房子,那么就无惧崩盘,因为崩盘了张三李四一样跟着倒霉,我只要保证不管危机是否爆发,我都始终比张三李四都富,别被他们反超了阶层就可以了。如果不买房产,那么有可能还熬不到崩盘那一天,阶层就已经被反超了。
所以最佳的合理资产搭配就是别人配多少比例的资金到房产,我也就配多少。真正阶层逆袭的方法,只有下重注去赌,房价上涨趋势的时候满仓在里面,房价下跌的时候空仓出来,判断正确你会产生阶层向上跃迁,但是一旦判断错误,你也会跌落一个社会阶层。
房子在百姓的眼里,居住功能只是一小部分而已,如果看重这个,倒不如去租房住了,他更重要的功能是抗通胀功能来维持自己社会阶层的功能。
也许大家说,从某种程度上,这不是任由国家阉割吗,也许有那么10%的幸运儿能逃出来,但是大多数人都是给国家做贡献了。然而对于百姓来说,个体的力量对于国家本来就是弱势,除了这样你还能如何呢,如果你不买房那么可能死的更惨风险更大。
所以百姓只能买房,并永远活在这个套子中。
说了这么多,这里也该结尾了。这篇文章写了好几次都没写下去,因为子木即使带大家看清了这血淋淋的事实,但也无力改变这个现状。但是我最后坚持了下来,只是希望可以给一些年轻人有所启发。
最后,对于年轻人买房,写在下面:
1.如果你还年轻且因为购房会过分透支家庭购买力,就要主动去放弃这个想法。把父母的养老钱还回去,辛苦一辈子,他们需要多看看这大好河山,多听听外面的鸟语嘤嘤,即使为了你青春不再。
2.提前背负房贷压力,会让你瞬间失去创造力,你的生产力也会大打折扣。有的人可以选择去创造去挑战自己,从而让生产力呈奇数倍增长。而你,一个月还1~2万房贷,并不敢。
3.别再一味的追求学区房了,你可以用一万个理由去驳倒我,但是我要告诉你的是,真正的教育仅在家中,多花时间去陪孩子,育其心志,教其礼数,诲其德行,循循善诱,让他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江哥事件”中的刘鑫和陈世峰其实就说明了,有些人即使是出国留学的优等生,也依然不具备成为一个人的条件。
4.有空多看书,学一些工作之外的技能。无论是通过理财学习钱生钱之道,还是教他人做烘焙烹饪,一旦一个技能上升到专业程度,就一定会给你来附加的财富。我始终坚信,抗通胀不在于买房,而是自身。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房价讨论区】高房价背后到底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逻辑呢???-北京搜狐焦点
热门城市:
【房价讨论区】高房价背后到底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逻辑呢???
【房价讨论区】高房价背后到底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逻辑呢???
房子不在只是刚需消费品了,已经变成了烫手的投资品,ZF不能不知晓,但是却没有作为,到底结果会怎样呢?是无法控制了,还是暂时放手不管呢?
开放平台
广告服务
市场合作
帮助中心
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焦点生活服务圈”微信公众号,您将获取更多最新楼盘动态。
电子邮箱:focuskf@vip.sohu.com
爱家热线:400-099-0099
每日9:00至18:00点
Copyright (C) 2018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审核后我们将会给您发送通知
尊敬的用户,你正在 香河置业生活网 申请版主,请完善以下信息。
请填写姓名
您的资料提交成功
请填写标题
发帖成功!
请填写标题
投票成功!
确认删除?高房价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我的图书馆
高房价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中国人的幸福感并不是来源于自我幸福感的追求,而是社会阶层,我不需要比所有人强,我只需要比我身边的人强就行了,你是不是这样呢?
作者:子木
来源:子木聊房(ID:zimuliaofang)
在一线城市工作的许多优秀年轻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悟:
刚毕业那会儿是最有钱的。
后面无论工资涨到多少,都没有刚毕业单身一人租房时过得爽。
因为大家在有家有室后都是这样算账:
1.先留出一个月最基本的家庭生活开支。
2.将剩下的工资和公积金折算为30年月供所对应的贷款总额。
3.把手里的首付加上贷款总额,得到一个可以承受的房价上限,然后买房换房。
记得曾经有一个姑娘咨询我:“老师,我刚到北京,家里面有两套房,父母还攒了40万,要不要把房子都卖掉,刚好凑齐首付150万在北京买个能住的房子?”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并不是想着怎么为她做资产配置,而是直接问她一个问题。
“那你父母住哪儿?”
姑娘发了一个很不好意思的表情说:“姑家还有一个小平房能住…”
这让我感到很诧异。
难道现在的年轻人为了自己,就可以把父母未来的养老需求都透支掉吗?
最后想想,其实这也是正常的:因为按照目前一线城市的房价,年轻人想要买房,只能选择带着父母积攒的几十年的辛苦钱上车,然后吐血还贷。
用一句话总结就是:“首付透支了父母,而月供透支了未来。”
在高房价背后,不难看到,多少父母用血汗一点一滴积攒的财富,最后被一朝化为乌有。多少青年透支了未来的血汗,多少情侣又因此分离。这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
然而很多人却不懂被迫成为韭菜命运背后的逻辑,也不懂在高房价面前大家为何依然做出买房的选择。
今天子木就来带大家揭开这层面纱,揭开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房地产究竟对老百姓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而我们又应该怎样选择未来?
· 难逃成为韭菜的命运
初中教科书上面写到:“中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由于剥削阶级已经消灭,阶级斗争虽然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但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阶级斗争。”
这句话其实是错的,因为现在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一直存在于购房者之中,他们之间造成的阶级矛盾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是为什么从古至今,刚需族一直把炒房客当作宿敌的原因。
然而虽然存在阶级矛盾,但是在国家面前,都难逃成为韭菜的命运。
我曾经记得在一本经济学上读过一个故事,书名不太记得了。
三代以前有个部落叫华,首领叫做夏。部落有一万人和十三万奴隶。
奴隶相对人民太多,而且每天晚上都在念叨:“时日曷丧,吾及汝偕亡。”奴隶不仅逃跑,还总是破坏工具,让夏伤透了脑筋。
于是夏宰了一头牛祭祀了祖先,询问如何平息奴隶暴乱。
晚上他就梦见祖先了:蠢蛋!我们是要让奴隶干活而不是奴隶本身。以前我们只有石头工具,奴隶累死累活也干不了多少;现在我们有钢铁,放他们自由干可比奴隶多多了,到时候想办法用土地税捐收回来,还不是咱们的?管理牛羊只知道鞭子而不知青草,不是智者;时移世易,不思索管理方法,你这个首领不合格啊!
于是,夏用算筹算了两天,解放了所有奴隶,将土地租给他们,收七成租;并承诺只要出的起钱,就把土地卖给他们,收两成租子。
很多奴隶觉得太贵丧失信心,夏又来了一招:土地可以十年付清,但是得多交一点钱。奴隶一算,比较实惠,而且提前拥有了土地,就全部登记买了。
从此每个农民每天晚上累死累活披星戴月,使出了500%的力气干活,粮食总产量日新月异。当然,土地价格也在飞速上涨,确保只有少量幸运儿能买得起。
所以说,土地上涨不仅没有消灭奴隶购买力,反而大大激发了奴隶的能动性,提升了他们的创造力和购买力。
但过了一段时间后,有一部分奴隶发现了更好的耕作方式,并且可以通过把秘诀卖给其他奴隶迅速让自己有了更多的土地,最后以至于不用太努力也可以过的很好,成为了中产。
奴隶不工作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夏又开始犯愁,夜不能寐,于是又宰了好几头牛去祭祀祖先。
当晚祖先又托梦给他:时隔这么长时间,你还是这么蠢!这不很简单吗?消灭他们,让他们成为底层就可以了,这样底层有了上升的空间,也不用天天喊着阶级固化了,而中产为了阶层不下降,也会努力干活与底层竞争。对了,以后你别只带牛过来了,顺便把鸡鸭鱼什么的都带上,没钱的话,把土地的价格抬高了!大家买不起没关系,住不了里面住外面嘛~
于是夏从睡梦中笑醒后…第二天就去买鸡鸭鱼肉了。
听完这个故事后,我相信你会有很多的感触,但是在这里我想证明的一点是,在高房价面前,人人平等,房地产就是历朝历代以来所发明出来的最厉害的洗劫民财的工具,没有之一。
· 高房价造成的畸形心理
在如今中国不断上涨的房价面前,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律:
中产因为当初有钱买了房子从而更加中产,底层因为一开始就买不起房子变得更加底层。这中间还夹的一层,而且是最难受的,就是拼命想通过买房成为中产的刚需族。
而且这部分人,都是把祖辈从解放时候开始积攒的积蓄到未来三十年的收入全部套走才换得了一套房子。
很多人会觉得很开心,感觉自己的房子升值了啊。
其实,这是韭菜的幻觉(后面再讲)。
对于只有一套房子而且根本没有卖的打算的人来说,升值不升值没有意义,而房价抬升地租带来的物价增长则是实打实的实锤。
但这其实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高房价对中国人心理的影响。
说个很有意思的对比,众所周知香港的房价有多么的畸形,本质上那就是透支薪水买房子的终极版本。
作为香港的孪生城,新加坡的房价一直以良心而著称(新加坡80%的住房都是HDB)。而且考虑到新加坡的人均GDP,新加坡人的人均购买力高于香港毫无疑问。
但是走在香港中环,金钟,尖沙咀的街上,你会有一种置身世界中心秀场的感觉,人人都穿着非常体面有设计感的衣服,拎着的包基本上是从fendi起步。
(图为新加坡繁华区)
但是新加坡呢?基本上乌节路逛街的也都是以t-shirt,短裤,拖鞋为主,拿的包基本上是什么小ck,MK。奢侈品店里几乎没几个人,完全看不出有什么购买力。加上新加坡的拥车成本很高,马路上也很少能见到豪车。企业中从大老板到实习生,没有一个人用Lv之类的。
所以房价释放出的消费力去了哪呢?
其实是教育,旅游,电子产品和食物这些非炫耀性消费上。基本新加坡人经常会来一段说走就走的旅行,家里孩子要么花大价钱去读补习班考NUS、NTU,要么就出国读大学。吃饭什么的越贵的餐厅越难订。手机基本上一年一换。因为内心有底,所以不需要外在的奢侈品来强撑面子。
所以说,如果中国的房价再继续这么发展下去(现在还没到这个程度),就会让大家在勒紧裤腰带供房之余还会从牙缝里抠出钱来买几个奢侈品,来维持表面的虚荣。自我麻痹一下我其实还是很有钱的心理。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住着上千万的“豪宅”,过着踉跄的生活。
所以我认为,真正的幸福是对生活的满足感。在基础物质层面很轻松,在精神体验生活层面有追求。研究世界民族文化,你就会发现,越爱读书的民族,幸福程度越高。
中国不是,因为中国人一直在追求炫耀性消费,追求被他人的认同感,追求用房子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 老百姓只能活在“不得不买房”的套子中
然而即使老百姓懂得了这些道理,并知道接盘高房价会透支家庭几十年的购买力,房价也会把人的心理畸形化,但是老百姓却只能选择活在套子中。
从当前中国社会的现状来看,绝大部分百姓,手里是没有任何投资渠道,所有的现金,只能存在银行,会买个5%年化的理财产品,就已经是左邻右舍里有“经济头脑”的了。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大幅度的发行钞票收取铸币税,基础货币数量十年翻十倍,洪水一样的货币直接冲垮了所有国人的心理防线,很多人一辈子也没见过这么恐怖的货币增量,银行理财的收益是远远跑输通胀的。
百姓基本只有2个选择,要么把钱存在银行,10年之后大幅度贬值给国家做贡献了,要么买房来抗通胀。
所以大家看到了,其实房价根本没有涨,10年10倍恰好就是基础货币的增量,房子刚好和通胀持平,之所以我们认为最近10年买房的人暴富了,其实不如说他们的财产保值了,而其他没有买房的人不但被政府洗劫,更重要的是被08年的金融危机洗劫。
08年的金融危机其实对全球就是一次沉重打击,大家可以想一下,08年到现在,我国的GDP翻了10倍吗?人民工资翻了10倍吗?
都没有,但是基础货币增发了10倍,这样才勉强维持GDP的上涨,这只是一个纸面上的上涨,实际就是萎缩,如果是金银货币制度无法增发,大家就能深切的感受到这10年经济崩溃的痛苦了。
如果基础货币10年翻10倍,但是GDP和工资只增长3倍的话,那实际上,就是萎缩了70%左右,靠滔天的货币把账面勉强打平了。
所以这就是我之前提到的韭菜的幻觉。土地价值是虚幻的,房产价值是虚幻的,那又怎么样,一直到崩盘那一天才会显现出来。如果你不买,那你的损失会更大,而且可能根本抗不到崩盘那一天就被洗劫一空了。
最关键的是,中国人的幸福感并不是来源于像新加坡人那样的自我幸福感的追求,而是社会阶层,我不需要比所有人强,我只需要比我身边的人强就行了。
比如改革开放前,美国人是远远比中国富裕的,但是我们的父辈依然乐呵呵的活着,美国人富不富关我什么事,我只要比大院里的人都混的好就行,张三李四家都只有一台老自行车,我家不仅有一辆飞鸽牌新自行车,还有一台缝纫机!那我家就是最牛逼的,出门倍有面子,过的很幸福。
现在也一样,只不过飞鸽自行车和缝纫机换成了房子而已,只要我手里有房子,那么就无惧崩盘,因为崩盘了张三李四一样跟着倒霉,我只要保证不管危机是否爆发,我都始终比张三李四都富,别被他们反超了阶层就可以了。如果不买房产,那么有可能还熬不到崩盘那一天,阶层就已经被反超了。
所以最佳的合理资产搭配就是别人配多少比例的资金到房产,我也就配多少。真正阶层逆袭的方法,只有下重注去赌,房价上涨趋势的时候满仓在里面,房价下跌的时候空仓出来,判断正确你会产生阶层向上跃迁,但是一旦判断错误,你也会跌落一个社会阶层。
房子在百姓的眼里,居住功能只是一小部分而已,如果看重这个,倒不如去租房住了,他更重要的功能是抗通胀功能来维持自己社会阶层的功能。
也许大家说,从某种程度上,这不是任由国家阉割吗,也许有那么10%的幸运儿能逃出来,但是大多数人都是给国家做贡献了。然而对于百姓来说,个体的力量对于国家本来就是弱势,除了这样你还能如何呢,如果你不买房那么可能死的更惨风险更大。
所以百姓只能买房,并永远活在这个套子中。
说了这么多,这里也该结尾了。这篇文章写了好几次都没写下去,因为子木即使带大家看清了这血淋淋的事实,但也无力改变这个现状。但是我最后坚持了下来,只是希望可以给一些年轻人有所启发。
最后,对于年轻人买房,写在下面:
1.如果你还年轻且因为购房会过分透支家庭购买力,就要主动去放弃这个想法。把父母的养老钱还回去,辛苦一辈子,他们需要多看看这大好河山,多听听外面的鸟语嘤嘤,即使为了你青春不再。
2.提前背负房贷压力,会让你瞬间失去创造力,你的生产力也会大打折扣。有的人可以选择去创造去挑战自己,从而让生产力呈奇数倍增长。而你,一个月还1~2万房贷,并不敢。
3.别再一味的追求学区房了,你可以用一万个理由去驳倒我,但是我要告诉你的是,真正的教育仅在家中,多花时间去陪孩子,育其心志,教其礼数,诲其德行,循循善诱,让他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江哥事件”中的刘鑫和陈世峰其实就说明了,有些人即使是出国留学的优等生,也依然不具备成为一个人的条件。
4.有空多看书,学一些工作之外的技能。无论是通过理财学习钱生钱之道,还是教他人做烘焙烹饪,一旦一个技能上升到专业程度,就一定会给你来附加的财富。我始终坚信,抗通胀不在于买房,而是自身。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高房价的背后,到底谁捞钱最多?高房价的背后,到底谁捞钱最多?陈琦百家号谁是高房价背后的真正获益者?谁在大把捞钱?这个问题简单吗?很简单,在我们常规的思路里,获益者不就是那些买地造房子,然后再卖给我们的房地产商人吗?那是当然。房地产商人是高房价的直接获益者,这一层当然是大家都能,也是都该想到的。除此之外,还有谁?炒房团、无良中介、卖地的地方政府、部分接盘侠……这些可以说是高房价的受益者。我们渴望合理的房价、渴望能让我们的收入能追的上的房价,可是,过去几年的房价一涨再涨,已经让我们忍不住想说出——高房价背后的机制,绝不仅仅是一个机制那么简单。房地产的受益者,也绝不仅仅是那么几个。几年前,一位房地产领域的知名专家公开说,高房价、高租金和高生活成本,是控制特大城市人口无序膨胀的“生态门槛”。此番言论,成了“高房价挤出低素质人口”论调的滥觞。随着一线城市本轮房价飙升,再联想到该言论,越来越多的普通工薪族开始察觉到自己真的“被低素质”了。尽管他们可能拥有着光鲜的学历、履历和出众的才华。在这个特殊时点,房子不单是一种生活的必需,也是尊严的凭借,更是社会排序的基础。越来越多的未购房、需换房或者嫌自己房还不够多的人开始焦虑,乃至恐惧。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是:房价到底怎么走?2016年10月开始,全国主要一线、二线城市都已颁布“限购令”,密集程度,堪称奇观。“限购令”提高了贷款杠杆率、社保和个税缴纳方面的身份限制。在一些城市,其限购严格程度被称为“离婚也没用了”。不过,限购对房价影响不能夸大。因为它距离触及高房价的生成机制还很远。房价泡沫的生成,以及它的“坚挺”,背后机制是什么?它远不止“土地财政”这么简单,它本质上是一种货币创造和流转的“隐秘游戏”,参与者包括了权力、银行精英和影子银行投机者等等。最终,他们共同创造出一个财富分配机制的闭环。局外人,无法拆解,唯有承担。信用创造的欲望高房价背后的利益获得者——利益主体商业银行长期被忽略。广义货币M2的爆炸式增长,这被认为是中国楼市泡沫的主因。长期以来,中央银行“货币超发”更被认为是M2增长的主要动力。实际上,这里有不小的偏差。从1994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向社会公布《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情况已是公开信息。此前,经济学家曾热议中国货币超发属于“被动超发”,其数据也来自于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外汇占款一栏的变动。可以说,央行如果真的货币超发,很难做到“不为人知”。真正“不为人知”的是中国的商业银行系统的货币创造。商业银行创造的货币被称为派生存款或者信用货币,它是部分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产物。商业银行系统对派生货币的创造,流程可以这样简化理解:第一步,假如A银行有100元的存款,如果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10%,即10元必须存在央行。那么,它就最多可以拿90元出来放贷,并收取利息。第二步,贷出的90元最后又会变成企业或个人的存款再次存入另一家B银行。按照统一的10%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那么B银行又最多拿出81元(90元*90%)放贷。在这前两轮贷款中,银行已经进行了两次货币创造,分别贷出的90元和81元就是银行创造出的派生存款,也会计入货币总量。但是,银行显然不会止于两步,还会无限循环下去。比如,又进入了第三步,81元被B银行带出去之后,又变成企业或者个人的存款存入C银行,那么C银行又可以拿出72.9元(81*90%)进行放贷。以此类推,进入循环状态。从理论上讲,最后一家银行N银行,其可贷资金会趋于无穷小。最终,这个过程所创造的派生存款等同于初等数学中的连续等比数列求和,这被金融学教授们归纳成了一个公式,并冠之以“货币乘数”的大名。简而言之,货币乘数等于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银行体系最终会创造多少货币,那么用最初的A银行初始存款100元乘以货币乘数即可。在这个案例中,货币乘数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0%的倒数,等于10,那么最终银行创造的派生存款总量就是1000元。在这个极其简化的例子中,100元的初始存款最终创造出了1000元的货币总量。而在经济运行现实中,尽管原理相同,但过程远比这要复杂。特别是加上中国特殊的影子银行体系,货币创造的效果可能更是超乎想象。在以上简单模型中可以看到,当银行放贷,即创造了货币,而银行越是热衷于放贷,那么其制造的货币就越多。在货币电子化的时代,根本就不需要央行印制物理意义的钞票,在键盘多按下几个零,即完成了货币创造的过程。说得再明白一些,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本质即“债务创造货币”,而债务产生利息,那么商业银行便必然有一种内生的、异常强烈的创造货币的欲望。美联储比中国央行凶猛得多。美联储的总资产从2008年8月末的0.9万亿美元,膨胀到了目前的4.47万亿美元,增长了396.7%。但两国的M2增长却刚好相反。2000年至今,美国M2年平均增速为6.4%,而中国竟高达16.6%。截至2016年8月,美国M2为12.9万亿美元,中国高达22.7万亿美元,超过美国、日本之和。央行显然也能创造货币,其资产负债表的扩张才是央行真正的“超发货币”,而且是基础货币的创造。但为何与美国相比,中国央行资产规模膨胀慢,但M2却增加快呢?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国商业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欲望远比美国同行强得多。这背后是中国的商业银行体系的痼疾所致。“增量游戏”不好停商业银行的贷款,放到资产负债表上就成为了商业银行的资产。截至2016年上半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为212.3101万亿元,而在2008年底,这个数字为62.4万亿。在不到8年的时间内,银行业总资产增长为原来的3.7倍。此外,截至2016年上半年,中国的M2余额为149.05万亿元,2008年底,这一数字为47.5万亿。同样,在不到8年时间内,增长为了原来的3.14倍。尽管商业银行的资产并不直接等同于银行贷款总量,更不同于M2,但它们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是毫无疑问的。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近年来,随着房价飙升,以及对生活必需品通胀“痛感”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国民开始质疑央行“货币超发”,有人甚至称之为“直升机撒钱”。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在《中国金融》杂志撰文指出:“有人说高房价是印出来的,这是不准确的。与其说高房价是‘印出来的’,确实还不如说是‘炒出来的’。”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一直是物价稳定。这种表态,让盛松成成为首位公开回应“货币超发”的央行官员。2014年1月,盛松成又在一次记者会上说:“M2是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所有的企业、个人,包括在座各位共同创造的。”在这次记者会上,他阐述了M2高的两个原因,一是中国储蓄率高,二是中国间接融资占比高。他说,美国直接融资大概占80%左右,银行贷款相对少,最后形成M2相对少,而中国倒过来,间接融资就是银行贷款。盛松成是著名学者型官员,作为官员,他固然要为央行“澄清事实”,但显然也不能把话讲得太明白。“货币本身并不产生投机,而只是投机活动使用的交易工具。”他把话说到了这一步。那么,投机者是谁?根据派生货币创造的原理,反复的投机活动必然创造了派生货币,而利用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这一工具进行投机的显然是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李迅雷就认为,中国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是盲目扩张,因为中国的银行体系以“国企商业银行”为主。即便自己的资产规模不断膨胀,但商业银行根本不愿意贷款出去。所以,才有了和中国银行体系的这种反差,即美国是央行超发,银行惜贷,而中国反过来,央行谨慎,而商业银行“超发”—大肆创造派生货币。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商业银行体系早已成为一个强大的利益集团,它们全都有着极强的、内生的膨胀欲望。这种欲望又来自于商业银行独特的盈利模式以及人员结构。一家中小银行东部地区一线支行的负责人曾对《南风窗》说,银行是地方“精英二代”很集中的地方,信贷扩张时期,都是银行抢着贷款给地方国企和铁工基项目。因此,必须要“拉关系”。每一笔贷款或者存款,拉到业务的银行工作人员都会按照一定比例提成。和官员贪腐相比,这是地方“精英人物”相对安全的获利方式,处于灰色地带,但风险较低。该负责人说,这种方式是双赢,既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也推动了银行业务扩张。在中国现有的财政金融体系之下,地方政府和银行的“双簧”由来已久。而且,这两个利益主体正越来越陷入进退两难,因为它们玩的是一个增量,而不是存量的货币游戏。在地方,政府必须不停地创造交易,包括土地出让,商品房买卖等,只有交易的存在,银行才能创造派生存款,包括开发贷、房贷。因此,双方被绑定于同一辆“土地资本化”的战车,不断重复着停不下来的“增量游戏”,停下来就后果严重。这正是越来越多中国人开始认为楼市还会坚挺的理由。隐秘的收益追加从宏观上讲,货币存量的体现形式是M2,但这个M2的数字不是凭空而来,它必须有反复的交易作为基础。当交易产生了债务,债务便成了信用,而信用就是货币。现在,产生M2的交易也变得越来越虚,越来越和实体经济无关。此前,经济学家刘煜辉曾有一个观点,即金融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当实体经济缺乏能创造现金流的资产之时,金融业就会自己创造复杂的、多余的交易来获取利润。近年来,中国银行业的同业业务发展迅速,这种业务可以看作是对以上观点的印证。2010年,中国的GDP增速停止两位数上涨,2012年更从2011年的9.3%直接跌入了7.7%。经济增速下行,意味着实体经济内部交易的减少,也意味着信贷即债务创造的速度放缓。因此,中国的银行业必须开始创造冗余的交易。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其发布的《2013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专门以“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与货币创造”为题,阐述银行同业业务在货币创造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央行称,2013年以来,通过同业渠道创造的M2一度仅低于人民币贷款,但高于外汇占款。货币超发需要向公众说明货币到底怎么来的。同业业务是银行之间自己的交易创造,因此,让它更加透明化,既是监管职责,也是澄清事实的需要。所谓银行同业业务,一度被推崇为金融创新,其形式纷繁复杂,但万变不离其宗。同业业务的本质就是银行之间的资金交易,这种交易产生的基础是中小银行和大银行之间在网点、客户和金融业务牌照等方面不平衡。比如,中小银行缺乏资金,它就需要向大银行同业融资。而如果大银行要规避监管,它就会将资金分配给中小银行运作。总之,每一次资金流动,就是一次信用和货币的创造。当然,利息也在此产生。同业业务只是正规银行体系信用创造的截面之一,而影子银行体系那种复杂的、重复的交易模式对货币的创造无疑更为可观。不过,在中国的货币创造体系内部,影子银行最重要的作用不是它创造货币的数量,是它所营造的“收益追高”机制,正越发成为体系的“压力调节阀”。“收益追高”机制原理很简单。比如,银行对房地产商的开发贷收紧,那么房地产商就需要向影子银行系统融资。过程如下:客户A购买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其收益率是8%,资金最终会流入房地产商账户。但资金从购买理财产品到进入房地产商账户之间,可能还要经过数个环节,它们会层层加价。假如经2个环节,每个环节收益截留3%,加上发行理财产品的金融机构的佣金3%,那么资金到了房地产商手中,成本已经到了17%(8%+9%)以上。长期以来,中国基本上主要有三个行业可以承担影子银行的高成本资金,它们分别是房地产开发、采矿和民间高利贷。这些行业是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得以存在的基础,它们提供的高收益不断反哺这个体系,让它不至于全线崩溃。但随着经济下行,三个行业都出了问题。高利贷的主要流向是民营中小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的短期应急贷款,当实体经济无利可图,企业家“弃厂上楼”,需求必然降低。矿业投资则不用赘述,山西的煤矿一直在亏损中,尚未缓过神来。当然,我们现在把房价的责任全部扔给货币是片面的,“土地”也是不可回避的因素。“9·30”之后,各地政府对房地产的调控升级,先是重启限购限贷,然后是严查房地产商的杠杆,购房者的杠杆,总之除了限购之外,大部分措施都是从降低房地产市场的杠杆入手的,也就是说从货币因素入手;同时,对于土地供应而言,倒是延续了原来的措施,甚至是因为担心拍出来的地王太多,供地更谨慎了。市场上对于房价如此之高到底是货币太多还是供地太少的争论,有可能在2017年见出分晓,在这里我们并不能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毕竟在年的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牛市当中,货币因素和土地因素都存在,很难分清到底哪一个是最根本的原因。这还真的算得上是一个本年度最难的问题,值得冷静下来好好思考。来源:凤凰财经、凤凰财知道、华夏时报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陈琦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中产阶级自我增值的财富笔记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祖为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