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经济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3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及其应对(之三)
& | & 来源: & | & 编辑:韩基韬 & | &
  原标题: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及其应对(之三)  
  相对于处于深度调整期的世界经济,亚洲经济虽然也面临一些困难,但不失为一抹亮色,这给“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的预言加上了新的注脚。那么,亚洲经济形势究竟如何,有哪些亮点和隐忧?本期“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及其应对”围绕亚洲经济形势刊发一组文章,从亚洲经济基本面、增长动力、结构调整以及打造亚洲命运共同体等角度进行分析。
  ――编 者
  亚洲步入中高速增长阶段
  结构性转型势在必行(顺势而为)
  李向阳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亚洲经济增长率约为9%,目前已降到不足6.5%。从2011年开始,亚洲新兴经济体普遍陷入“外冷内热”的两难困境,亚洲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已经终结,步入中高速增长阶段。
  除了全球经济增速放慢,亚洲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终结还有自身的原因。第一,信贷驱动型经济模式难以为继。多年来,亚洲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驱动力是大规模的信贷投入,创造单位GDP所需的信贷规模(即信贷密集度指标)不断上升。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这一指标加速上升。第二,与信贷驱动相关的是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与加息预期。尽管美联储对年内是否加息还在犹豫不决,但这一趋势不会改变。这可能对亚洲经济带来双重冲击:一是融资成本上升;二是资本流出加剧。根据相关国际金融机构的追踪分析,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包括韩国、马来西亚、泰国、台湾地区以及中国大陆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已经出现资本外流趋势,外汇储备出现了自1995年以来的首次减少。第三,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亚洲新兴经济体并没有对自身经济结构及时进行调整,而是普遍采取了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致使政府与企业债务负担加速上升。
  尽管亚洲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已经终结,但仍然是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言,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已成为一个全球性趋势。与以往世界经济周期性下降不同的是,这一次亚洲经济将不再是个例外。不过,与发达国家及其他地区的新兴经济体相比,亚洲经济增长率仍然是最高的,预计总体将继续维持在6%以上。虽然面临融资成本上升和债务负担加重的压力,但亚洲多数经济体的财政状况与外汇储备处在安全区间,这与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的状况完全不同。再考虑到亚洲新兴经济体大都是石油进口国(地区),将会从低油价中获益,亚洲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很小。
  为了维持经济可持续增长,亚洲国家普遍认识到推动结构转型、改革原有经济运行模式势在必行。亚洲新兴经济体的改革大都步入实质性阶段。在印度,莫迪执政后,新一轮改革涉及一系列经济领域,如外资进入优惠政策、改革土地征用法规、放宽劳工法对企业雇佣和解聘工人的严格限制、降低企业税负、改革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力分配机制等。在印尼,佐科上任后提出世界海洋轴心战略,并以此为基础制定新的经济发展规划,包括扩大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等。在马来西亚,纳吉布政府计划于2015年以降低燃油补贴为突破口,改革多年来财政纪律混乱、财政赤字居高不下的局面。越南以改革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为优先任务,深入推进革新开放。即便是处于政治转型期的泰国和缅甸,也在加快经济改革步伐。
  区域合作将为亚洲国家和地区内部改革与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比如,到2015年底,有关东盟经济共同体的谈判将完成,这有助于成员国内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加快贸易投资自由化步伐;到2015年底,由东盟倡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预期将进入收官阶段,这将在更大范围内加快本地区经济改革与开放的步伐。
  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开放成为亚洲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多年来,中国经济一直是亚洲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已成为多数亚洲国家和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和出口市场,亚洲产业链已经把中国经济与亚洲经济有机地连接在一起。长期来看,中国新一届政府已经启动的经济改革与新一轮全方位对外开放,将为亚洲经济可持续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对大多数亚洲国家和地区来说,经济可持续增长面临两个共同的瓶颈:区域内最终消费需求不足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之一是,从投资和出口驱动型增长转向消费驱动型增长。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种转型将为亚洲经济提供强大的需求。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是一种新型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适应亚洲发展的多元性,特别是把消除贸易投资壁垒与互联互通相结合,有助于克服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瓶颈,有利于亚洲产业链整合升级。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
  区内联系趋紧 内在动力增强
  亚洲经济依然充满活力(大势所趋)
  邢厚媛
  在世界经济发展分化的背景下,亚洲能否继续成为全球经济增长重要引擎备受关注。从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发展趋势来看,亚洲经济依然充满活力。
  经济增长稳健。按照国际产业发展和转移规律,亚洲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仍有继续大幅提升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空间。世界银行统计显示,过去10年亚太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一直高居各大洲之首,过去5年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8.40%、6.20%、5.50%、5.80%和5.50%,成为无可争议的世界经济引擎。
  消费能力增强。世界银行数据显示,过去10年间亚太地区人均GDP从2962美元增长到6178美元,年均增长10.86%,远高于同期全球人均GDP年均增长速度。2009年以来,亚洲地区整体消费价格指数保持温和上涨,除南亚地区消费价格指数高于全球水平外,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消费品零售价格指数均控制在5%以内。国内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超过50%的亚洲国家不断增加,如2013年印尼为55.8%、印度为71.1%、新加坡为61%。拥有全球60%以上人口的亚洲,正以其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拉动全球经济增长。
  外贸出口居前。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显示,过去10年亚洲出口额一直以高于全球的速度持续增长,年均增速达到14.21%,2014年占全球出口的33.93%,占比仅次于欧洲。其中,中国、东盟、日本、韩国、印度五大经济体的出口占全球出口总额的27.5%。2014年亚洲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重高达33.58%,充分显示了亚洲经济的开放性和活力。
  国际投资活跃。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2004年至2013年,亚洲吸收外资年均增长16.07%,比全球外资流入量增速高出5.3个百分点;2013年流入量4464.05亿美元,占全球的30.75%。同期,亚洲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32.31%,远远高于全球5.93%的水平。2013年对外直接投资4666.94亿美元,占全球的33.08%。2014年,亚洲发展中经济体成为全球最大的对外投资来源地,约占全球对外投资总量的1/3、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总量的90%。
  创新能力提升。尽管亚洲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低于欧美,但近年来企业创新能力迅速提升。年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申请专利数翻了一番,2013年专利申请达到149.72万件;获准授予的专利增加了1.5倍,达64.88万件。过去10年间,进入世界500强的亚洲企业数量增加了75个,进入世界最大跨国公司的亚洲企业数量增加了4个,进入世界品牌500强的亚洲品牌增加了27个。亚洲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正在悄然改变世界科技创新格局。
  区内联系加强。过去,世界消费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亚洲出口导向型国家对欧美市场依赖较大。近年来,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迅速,自由贸易区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东盟一体化加速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成果显著,中韩自贸区将促进亚洲两大经济体全方位、高水平相互开放。以日本、韩国、中国以及印度为中心的跨国产业链正在形成,区域内产业合作加强。亚洲地区形成了塔形分工体系,日本位居高端,中、韩、新、马等经济体次之,其他经济体梯次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在跨国产业链中发挥各自作用。这种跨国产业链有助于降低区域经济成本、实现合作效益、增强发展动力。
  也应看到,亚洲经济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风险。一是亚洲国家发展水平不一。截至2015年初,联合国认定的全球44个最不发达国家中,亚洲有9个。二是部分亚洲国家为能源资源出口国,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低迷的负面影响更大。三是亚洲国家金融创新和监管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国际金融动荡的冲击。四是亚洲国家就业压力日增,将劳动力资源转化成现实竞争力有赖于加快经济发展。五是亚洲国家间政治互信不足,影响区域安全和经济合作。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得到亚洲各国广泛响应,必将促进亚洲经济克服困难,实现更大发展。
  (作者为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世界经济中心逐步向亚洲转移
  增长动力源于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势所必然)
  胡江云
  当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处于低位等情况给新兴经济体提供了改革开放、结构调整的新机遇。回顾历史,在过去几十年里实现了较快增长的国家和地区,没有一个不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的,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
  亚洲有40多亿人口,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洲。21世纪以来,亚洲新兴经济体越来越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按照现期价格计算,年,亚洲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比重从24.72%增加到35.24%,增加了10个百分点以上。同一时期,美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从27.71%下降到23.6%。年和2007年以后,亚洲经济总量超过美国,这两个时期分别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和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2013年,中国、日本、印度、韩国、印尼、土耳其进入世界经济前20位,其GDP占世界的比重分别为12.22%、6.51%、2.48%、1.73%、1.15%、1.09%,东盟9国(不含缅甸)GDP占世界的比重达到3.11%。可以说,世界经济中心正逐步向亚洲转移。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亚洲经济率先复苏。年,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的年均增速达到6.31%,远高于世界2.2%的平均水平。这一时期,中国、印度、韩国、东盟、海湾合作委员会的经济增长分别为8.93%、6.66%、3.28%、5.12%、4.92%,均高于世界经济增长平均水平。相对而言,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有的甚至陷入困境。2012年、2013年欧元区经济分别下降0.7%、0.4%,2014年仅增长0.9%。2014年,亚洲主要经济体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其中印度经济增长7.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经合组织(OECD)十分看好印度经济前景,认为印度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韩国经济增长3.3%,经常项目保持顺差,制造业订单继续增长,失业率处于合理水平,通胀率保持较低水平。长期陷于泥潭的日本经济出现零增长,企业生产稳定,职工收入有所提升。
  亚洲国家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根本原因在于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印度莫迪政府大力实施“印度制造”计划,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亮点。近年来,印度财政赤字减少,印度银行可将其资金流向从持有国债转为更多地借给私营业主。莫迪政府正着力减少行政陈规旧律,改善外资进入环境;推行统一商品服务税,以减轻税负。日本政府分别在“东京圈”、“关西圈”、冲绳县、新朗小⒈庀匮甘幸约案8允6地建设“国家战略特区”,旨在改革经济结构,放松管制,营造宽松的投资环境,增强产业竞争力和经济活力。马来西亚等东盟成员也实施了大量的改革开放措施,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倡议东盟地区实行统一的海关标准、贸易准则,推进金融部门自由化,确保投资受到保护。
  目前,东盟区域内贸易比重不断增加,东盟成员之间相互投资力度加大。新加坡在越南、印尼设立了工业园区,扩大了投资规模,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东盟、新加坡分别与中国、日本、韩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中国与韩国已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中国与澳大利亚也就自由贸易协定达成实质性一致意见,澳大利亚与韩国已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与此同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亚太自由贸易区协定(FTAAP)等逐步推进,亚洲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正在积极推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筹办亚投行,这将对亚洲乃至世界经济产生越来越大的积极影响。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共同应对发展挑战
  中国与亚洲:迈向“命运共同体”(大家手笔)
  周文重
  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主题为“亚洲新未来:迈向命运共同体”。在开幕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围绕中国与亚洲国家的经济合作阐述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亚洲市场潜力巨大,加之劳动力、自然资源、社会结构等综合支撑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亚洲地区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亮点。当前,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的背景下,如何优化发展战略、推动变革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是亚洲各国和地区面临的共同任务;如何进一步携手合作,建设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应对挑战、创造机遇,是决定亚洲命运的重大课题。
  全球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低增长、低通胀、低需求同高失业、高债务、高泡沫等风险交织,主要经济体走势和政策取向继续分化,经济环境不确定性依然突出。大多数发达经济体无力恢复到危机前的增长水平,而一些新兴经济体则遭遇逆风,难以维持以往的强劲增长,甚至面临金融资产在市场上被抛售的局面。
  亚洲几大主要经济体均面临发展挑战。中国处在主动转型、调整经济模式的过程中,正在积极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印度虽然经济增速较高,但面临基础设施不足等增长瓶颈;日本经济依旧低迷,安倍经济学未能显现威力。包括东盟国家在内的其他经济体对外依赖度较高,加之地缘因素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未来一个时期压力仍然较大。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提出多种合作共赢方案,致力于为亚洲描绘更加美好的未来。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到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打造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工程中,中国从制度安排到模式设计都以积极姿态承担重要责任。在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习近平主席阐述了“一带一路”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战略意义,赢得国际社会积极评价和反馈。中国倡导的合作模式瞄准亚洲国家和地区加强经济往来的硬件障碍,以金融合作为杠杆,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区域开放合作新模式,为亚洲打造新未来提供了现实可行路径。
  加大亚洲基础设施投资,具有显著现实意义,将为亚洲未来数十年的健康发展夯实基础。在很多亚洲国家和地区,薄弱的基础设施明显阻碍经济发展,亚洲整体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高达每年8000亿美元。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创设,是对原有融资渠道的有效补充,将利用亚洲乃至全球其他经济体的流动性推动亚洲经济升级。“一带一路”建设将惠及沿线经济体,产生多赢效果。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极大促进相关国家和地区的优势产能和技术引进来、走出去,实现优势互补,在一个宏大架构中更加科学地配置资源,带动亚洲及沿线其他国家经济增长。
  亚洲“命运共同体”未必像欧洲那样使用统一货币,而是谋求提升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扩大亚洲货币在全球贸易与结算中的使用。长远来看,中国倡导的合作模式将为提升亚洲经济体在全球的重要性以及改善全球金融体系作出关键性贡献。中国正在推动亚洲企业之间及其与全球伙伴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印度塔塔集团与中国小米公司的合作就是一个范例。
  过去半个多世纪,亚洲为全球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开放与合作也使亚洲新兴经济体成为从经济全球化中受惠最多的地区。如今,亚洲国家不仅是全球重要的制造业中心,也为世界经济创新和改革不断注入新动力。未来,亚洲国家和地区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构建良好的国际经济社会秩序至关重要。在可预见的将来,在迈向“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实现“联通亚洲”指日可待。而中国经济的转型与改革,在亚洲“命运共同体”形成过程中将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为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
•&•&•&•&•&•&•&•&
•&•&•&•&•&•&2017届高考历史知识专题: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和发展趋势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2017届高考历史知识专题: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和发展趋势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网络 点击数: &&&
2017届高考历史知识专题: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和发展趋势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
文章 来源莲山课件 ww w.5 Y
&[考纲要求]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3)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和中国的加入。考点1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知识主线
时期&核心考点&史料实证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的形成(1)一个基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2)两个原因①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争霸和扩张产生矛盾。②根本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3)三个表现:政治上,杜鲁门主义与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对抗;经济上,马歇尔计划与经济互助委员会对抗;军事上,北约与华约对抗。(4)四个过程:雅尔塔体系,奠定两极基础;“铁幕”演说,发出冷战信号;“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正式开始;北约和华约建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5)五个影响:两大阵营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互借鉴,推动世界整体发展;大国强权政治恶化国际关系,造成朝鲜分裂、德国分裂、欧洲分裂甚至世界分裂;国际局势动荡和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妨碍世界经济发展;两大军事政治集团扩军备战,导致世界局势动荡不安。&1.从日到12月14日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之间来往的信件就有25封,……在这些信件中,两人虽然相互指责对方的行为,但是都明确表达了避免世界因为这场危机陷入核大战、通过和平谈判的途径解决危机的强烈愿望。“这场危机”指的是什么危机?答案 古巴导弹危机。2.美国1950年拍摄的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惨遭二战蹂躏,后来获得美国财政援助,生活生产重又恢复正常。美国实施该措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答案 控制欧洲,遏制苏联。3.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冷战时期,世界被分裂成三个部分。一个由美国领导的最富裕和民主的社会集团,同一个苏联联合和受它领导的略贫穷一些的集团展开了竞争,还有一个部分……”“还有一个部分”指的是哪部分?答案 第三世界国家。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表现:欧洲、日本、第三世界国家、中国等。(2)影响①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②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符合国际民主化的潮流。③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世界的多样性得到尊重。&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原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2)表现①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②欧洲: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国际地位提高。③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④俄罗斯: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⑤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特点: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归纳总结  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格局是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总趋势:(1)二战后初期,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2)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共体、中国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3)苏联解体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世界形势出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1.两极格局下的美苏对抗及美国的对外政策(1)美苏对抗①对抗形式:两极格局是二战后形成的以美苏为两极的对峙局面,其对抗形式表现为“冷战”。二战后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表现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对抗,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被美苏争霸局面所代替,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的结束而告终。两极格局的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②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是建立在美苏两国均势基础之上的,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开展军备竞赛,导致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国际关系长期紧张动荡,并呈现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的特点。如1949年德国的分裂、1950年朝鲜战争、1961年越南战争、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等。(2)美国的对外政策①二战结束后,对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对新中国封锁孤立。②对西欧,政治上扶植反共势力,经济上利用马歇尔计划进行援助,控制西欧,随着西欧的崛起和联合,美国调整战略,逐渐走向平等的政治同盟关系。③美日关系经历了美国独占日本、扶持日本、日本从追随美国到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走向平等的政治军事同盟关系。2.不结盟运动、欧共体和日本对两极格局的冲击的比较(1)性质不同西欧国家和日本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他们与美国在政治制度、生产方式、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领域有高度的一致性,虽然反对美国控制,但主要是一种经济上的竞争和外交上的争夺,中间随时会有妥协。反对苏联也主要是出于意识形态上的冲突。而第三世界国家历史上受过殖民压迫,他们的斗争是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是反对旧的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斗争是坚决彻底的。(2)宗旨不同西欧与日本是为了取得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为此参加北约组织,进行“冷战”。不结盟运动从一开始就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主张以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反对加入任何军事集团。(3)形式不同从对霸权主义的冲击过程来看,西欧与日本是从经济上竞争到外交上的斗争,不结盟运动是从政治上的斗争到经济上的斗争。&例题 (;江苏单科&#6年,美国和苏联两国外交官向各自政府提交了研究报告,对政府的外交政策以及两国间的“冷战”产生了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凯南向美国政府提交了8000字的“长电报”。电文中认为,克里姆林宫对世界事务的认知根源于苏联传统的不安全感。为了求得安全,他们从未考虑与对手达成妥协,而是要将对手置于死地。凯南还将苏联描绘为一个专制传统早已与意识形态强制相整合的国家,因而它认为外部世界是敌对的。美国必须把对付苏联放在美国对外政策的首位。――摘编自周建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逻辑》等材料二 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写了一篇名为《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的报告。报告认为,战后美国争霸世界的动因是垄断资本的帝国主义扩张。美国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其竞争对手被削弱的时机,其资本已渗透到世界的许多国家,加强了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美国正在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向,集中反动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美国已成为苏联的对手。美国正运用着资本和军事这两种武器妄图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摘编自刘子奎《二十世纪东西方关系》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凯南“长电报”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电报”中提到的美苏已由战时盟友变为“对手”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2)据材料二,概括诺维科夫报告的主要内容。(3)据上述材料,归纳凯南“长电报”和诺维科夫报告核心内容的共同之处,指出这两个报告形成各自认识的依据。
问题诊断&本题主要考查归纳概括、比较能力,难点在第(3)问。其中第一小问共同之处,依据美国称霸世界的目的以及称霸世界的必然结果得出美苏必然走向对抗,夸大对手的威胁;第二小问“长电报”形成认识的依据,据材料一“苏联传统的不安全感”并结合所学知识美苏意识形态的不同得出苏联的专制传统和意识形态;诺维科夫报告形成认识的依据,据材料二“美国称霸世界的目的”结合美国国家性质得出依据是美国的帝国主义本质。方向研判&对归纳概括、比较能力的考查仍然是高考能力考查的主方向,具体到“冷战”这部分内容,以前的高考曾经只考查过凯南的“长电报”,本题又增加了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的《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的报告,对二者进行比较,非常精妙。对旧高考题进行改造利用,或许也是高考命题的一个方向。
答案 (1)内容:苏联的外交政策根源于其文化传统;苏联外交具有不妥协的特点;苏联是美国最主要的对手。原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对立;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成为最强大的国家。(2)内容:美国加强对世界各地的经济渗透;美国企图全方位包围苏联;美国的战略目标是称霸世界。(3)共同:美苏必然走向对抗;夸大对手的威胁。依据:“长电报”:苏联的专制传统和意识形态。诺维科夫报告:美国的帝国主义本质。&1.(立意:两极格局与美苏争霸)朝鲜战争中,苏联选择了旁观;柏林墙危机中,美国保持了冷静;古巴导弹危机中,苏联做出了退让。这反映出美苏(  )A.双方尊重对方的利益要求B.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的政策C.在争霸中相互妥协与克制D.军事克制是双方冷战的主题答案 C解析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是因为国家利益的冲突,故A项错误;“交替”说明一个规律性的产物,与材料彼此根据国家利益的决策不同,故B项错误;美苏开始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便是对峙的,但是会出现这种奇怪的情况是妥协的产物,故C项正确;军事克制是主题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2.(立意:世界政治格局与联合国)《联合国宪章》规定安理会在形成重大决议方面,中、法、苏、英、美五国具有否决权;对于威胁、破坏和平及侵略行为,安理会可决定采用武力之外的各种方法对其实行制裁或采取必要之空海陆军行动,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材料反映安理会(  )A.有效避免了战争的威胁B.成为美国推行霸权的工具C.顺应了多极化发展趋势D.突出了大国的责任和作用答案 D解析 根据材料中“安理会可决定采用武力之外的各种方法对其实行制裁或采取必要之空海陆军行动,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说明安理会会起到维护世界和平安全的作用不等同于避免了战争的威胁,故A项错误;美国在历史上确实曾利用联合国推行霸权主义,但是在材料中未曾体现,故B项错误;《联合国宪章》是日,来自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签署的,在世界多极化之前就出现了,故C项错误;在安理会中五大国有否决权,突出了大国的责任和作用,故D项正确。3.(立意: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勃兰特任联邦德国总理期间(年),在外交方面推行“新东方政策”,主要内容包括实现与苏联、波兰和其他东欧国家关系正常化,承认欧洲现存边界不可侵犯,与中国建交等。这表明(  )A.东西欧国家间经济政治联系加强B.世界总体形势趋向和平与缓和C.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出现分化D.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消除答案 B解析 材料仅涉及德国与东欧国家关系正常化,不能说明东西欧国家间经济政治联系加强,故A项错误;据材料“在外交方面推行‘新东方政策’,主要内容包括实现与苏联、波兰和其他东欧国家关系正常化,承认欧洲现存边界不可侵犯,与中国建交等”可知世界总体形势趋向和平与缓和,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出现分化,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消除,且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2 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趋势&知识主线
时期&核心考点&史料实证二战后初期(制度化、体系化)&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过程①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世界有了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②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成立,建立起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③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2)影响①确立了二战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②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③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1.“北约成员国之间,逐步废弃了关税、配额和许可障碍,各国货币可以随意兑换和流通;而国际投资变得简化,并受到鼓励。”这主要得益于哪一协定的签署?答案 关贸总协定的签署。2.1948年、1962年美国与西欧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黄金所占份额如下图,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 一体化进程推动了欧洲经济发展。3.1999年度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指出:“迄今为止的全球化是不平衡的,它加深了穷国和富国、穷人和富人的鸿沟。”这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什么?答案 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的新一轮扩张。4.美国学者让•皮埃特斯在评价现代世界的某一现象时指出:对达沃斯精英和跨国公司来说,这意味着自由;对新兴经济体和高技能劳工,这意味着机遇;对最不发达国家则意味着风险和边缘化。皮埃特斯评价的是什么?答案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区域化、集团化)&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1)欧盟:1993年成立,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是合作程度最高的区域化组织;提高了欧洲的国际政治地位;有利于推动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2)北美自由贸易区: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贸易集团;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实力。(3)亚太经合组织:是当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促进了地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和经济技术合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规范化)&1.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原因:科技发展(物质基础和推动力);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技术手段);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推动者);两极格局结束(消除障碍);绝大多数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有利条件)。(2)评价①对世界: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②对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占主导地位,成为最大受益者。③对发展中国家: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但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3)存在的问题①它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加剧了全球化竞争中的利益失衡。②发展中国家的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③加深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了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2.世界贸易组织(1)背景: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关贸总协定难以适应世界经济的发展。(2)成立: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开始运作。标志着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3)中国加入:中国于2001年底加入世贸组织,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
&归纳总结  二战后至今世界经济发展呈现的两大趋势(1)一是区域集团化趋势:从“欧共体”到“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扩大的东盟、非洲联盟的成立等都是当今世界区域集团化趋势的主要表现。(2)二是经济体系化、全球化的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一方面确立起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全球性资本市场的形成、生产的国际化程度提高、跨国公司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主体、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市场经济体制等,都是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同时也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深广的层面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世界经济格局演变的阶段特征(1)第一个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主要是美国建立了以它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经济体系由于意识形态的斗争而相互隔绝。(2)第二个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也是经济格局多极化的一个表现。(3)第三个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两极格局的瓦解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有利于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2.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1)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发展中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形成对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影响。(2)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经阶段或初级形态,经济全球化是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们在性质上是一致的,只是程度上有所区别;实际上,全球化有时更多地表现为区域经济集团化,并由区域经济集团化所带动。但要注意,区域经济集团化在集团外具有排他性,所提供的优惠是一种特殊的只向成员国提供的优惠,这种优惠是不向非成员国提供的。(3)区域经济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但总体上看利大于弊。3.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1)发展中国家要主动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积极融入全球经济浪潮。(2)区域化和集团化是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有效途径。(3)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4)积极稳妥地推进本国经济体制改革,健全防范风险体系。(5)提高综合国力,维护经济主权,保证经济有序发展。(6)积极参与全球化“游戏规则”的制定。&例题 (;新课标全国乙卷文综&#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问题诊断&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仍然是以美国为主导的,而且其目的是援助和控制西欧,没有体现欧美平等伙伴关系,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主要提及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援助,从而有利于欧洲联合,与导致欧洲对峙无关,故C项错误;柏林危机导致德国分裂,与马歇尔计划无关,故D项错误。方向研判&一方面要理解题意:美国的政策有利于欧洲一体化,另一方面,还要知道欧洲煤钢联营的相关内容。
答案 A                   &1.(立意: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下表为某国际经济组织对中国援助的概况。该组织是(  )&年份 &援助战略 &主题展开 2002&农村/农村社会向城镇/工业社会转型 &解决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问题 &中国环境技术援助 &推动环境的可持续性&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改变商业环境以推动市场经济转型
A.世界银行&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C.世界贸易组织& &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答案 A解析 据材料中的援助战略主要是推动基础建设和环境等长期发展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世界银行的宗旨是促进国家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A项正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是稳定汇率,提供短期贷款帮助一个国家或地区度过短期的债务危机或财政危机,故B项错误;世界贸易组织是要解决成员国之间的贸易纠纷,而不是援助成员国的,故C项错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主要成员国相互磋商协调,而没有具体的援助使命,故D项错误。2.(立意:从热点问题切入世界经济全球化)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于日在北京宣告开业,引起海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亚投行的设立(  )A.有利于全球经济再平衡B.使美欧的盟友关系飘忽不定C.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变化D.导致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丧失答案 A解析 亚投行建立,会推动亚洲基础设施的建设,加速亚太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亚美欧经济的再平衡,故A项正确;美欧间的同盟关系没有改变,故B项错误;亚投行更多关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涉及经济领域,有利于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故C项错误;目前世界格局依旧是一超多强,美国为主导,故D项错误。3.(立意:从历史学习方法的角度切入经济区域集团化)用大事年表的方式来串联中外历史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事件在大事年表中应放在同一年的是(  )①邓小平“南方谈话” ②欧共体首脑签署《欧洲联盟条约》 ③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④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诞生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④& &D.②③答案 D解析 邓小平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欧共体首脑1991年签署《欧洲联盟条约》;中国1991年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正式诞生;故②③同处于1991年,选择D项符合题意。4.(立意: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之后世界经济的综合考查)关税与贸易政策是影响国际贸易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斯穆特―霍利法案》,对进口商品提出高得异乎寻常的税率。此后,英国在1932年通过了《进口税法》,各国掀起了一场关税战和贸易战。两年内,全球贸易量萎缩了2/3。 ――摘自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材料二 年的24年间,国际贸易额从607亿美元增至5 740亿美元,增长了8.5倍,年均增长10.3%。 ――摘自池元吉《世界经济概论》 材料三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应对。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购买美国货”(buy American:限制其他国家货物进口)计划。这一计划的提出引起了国际社会广泛争议,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则指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据新华网、东方财富网整理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英美两国采取的措施主要与哪一历史事件密切相关?两国的举措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当时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依据材料三,指出中美两国应对危机的措施有何实质性不同?并分析两种措施的各自利弊。答案 (1)事件: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影响:造成全球贸易萎缩;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2)因素: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稳定了世界货币秩序,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金融环境;关贸总协定成立,客观上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3)不同:中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是自由贸易;美国“购买美国货”计划实质上是贸易保护主义。利弊:中国的战略有利于加强国际贸易的协调与合作,促进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但开放战略也存在风险和挑战。 美国的计划可以减少外国商品在国内的竞争,促进本国经济复兴;但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不利于化解经济危机(或恶化国际关系)。解析 (1)第一小问事件,从材料一的时间和美国、英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可知相关事件是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第二小问影响,从材料一“各国掀起了一场关税战和贸易战。两年内,全球贸易量萎缩了2/3”,总结提高关税的影响。 (2)从材料二中的“年的24年间”,结合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史实说明即可。 (3)第一小问不同,从材料三中中美国的 “购买美国货”(buy American:限制其他国家货物进口)计划,可知实质是贸易保护主义,从材料三中国“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可总结实质是自由贸易;第二小问利弊,结合史实分别论述贸易保护主义和自由贸易的积极影响和局限性。规范训练                   
一、选择题1.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苏联提出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方针,美国提出了“和平演变”战略。这表明美苏(  )A.全面“冷战”的局面正式形成B.双方用“冷战”代替了直接对抗C.“冷战”的方式有了新的扩展D.以“和平”政策取代了“冷战”政策答案 C解析 1955年,华约的建立标志着“冷战”局面正式形成,故A项错误。美苏双方也有直接对抗,如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等,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冷战”的方式扩展到“三和”方针和“和平演变”战略,故C项正确。“冷战”未被取代,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才结束,故D项错误。2.二战后的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等团体认为,如果能在欧洲消除贸易壁垒和增加自由贸易量的话,那么不仅可以为美国带来经济发展机会,而且会为全球资本主义的繁荣与稳定奠定基础。该委员会发表声明支持(  )A.《布雷顿森林协定》& &B.“欧洲复兴计划”C.《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 &D.《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答案 B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欧洲,而《布雷顿森林协定》是世界范围的多边条约,故A项错误;二战后,美国为了帮助西欧恢复经济以及扩张其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势力,推出了马歇尔计划,也就是“欧洲复兴计划”,故B项正确;《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产物,其本身带有对抗美国的性质,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同样是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的产物,时间上和功能上都不符合材料意思,故D项错误。3.下图是一部历史著作的部分目录。据此推断,该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第3章 欧洲的复兴第4章 难以安定第5章 冷战结束……第22章 旧欧洲――新欧洲第23章 欧洲的多样性第24章 代表一种生活方式的欧洲
A.两极格局下的美苏冷战& &B.二战后欧洲的历史变迁C.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速& &D.多极化趋势中的欧共体答案 B解析 由图片中的信息“冷战结束”“旧欧洲――新欧洲”可知A项错误;由著作目录的信息“欧洲的复兴”“冷战结束”“旧欧洲――新欧洲”等可知B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西欧开始了政治一体化的进程即欧洲一体化进程开始加速,这晚于图片中的“欧洲的复兴”(20世纪50年代),故C项错误;欧共体成立于1967年,晚于图片中的“欧洲的复兴”(20世纪50年代),故D项错误。4.右图为1965年关于法国总统戴高乐的一幅国际政治漫画《欧洲,即我》,这幅漫画反映了(  )A.法国强调密切欧洲各国的联系B.欧共体各国联合与美苏相抗衡C.法国希望取得领导欧洲的地位D.欧洲的北约诸国依附于法国答案 C解析 从漫画题目“欧洲,即我”以及戴高乐头戴皇冠等信息可以判断,法国希望取得领导欧洲的地位,而不是强调密切欧洲各国的联系,故A项错误,C项正确;图片没有体现美苏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图片只涉及英、法、德、意等国家,不能说明欧洲的北约诸国,故D项错误。5.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答案 C解析 美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两国的根本利益也不相同,A项表述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故B项错误。美苏双方的敌对意识没有淡化,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长期对苏联的“和平演变”,故D项错误。6.由下列两幅图片可以获取的信息是(  )&A.美国企图控制和利用西欧B.美苏实力由均衡到美国称霸世界C.由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加强D.强大的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答案 C解析 图一中注意美元符号,反映了美国利用马歇尔计划扶植西欧以抗衡苏联,体现了两极格局;图二体现了欧盟、中、日、俄等联合与美国抗衡。综合两幅图信息,它反映了多极化趋势的加强。7.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遭受的损失与接踵而来的‘冷战’的压力一起迫使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材料所述“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是指(  )A.不结盟运动的形成& &B.欧洲共同体的形成C.新中国实力的增长& &D.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答案 D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信息“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分析可知,D符合题意。A、B、C只是某一极力量的体现,故排除。8.“从一定程度上说,布雷顿森林体系也是美国进行冷战的工具。”这是因为该体系的建立(  )A.冲击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B.有利于确立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权C.打破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壁垒D.客观上推动了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答案 B解析 A、D两项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但与美国进行冷战无关,故排除;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有利于确立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权,故B项正确;C项是关贸总协定的作用,排除。9.中国复关及入世谈判的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说:“(这一国际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基本上就干三件事:一个是制定规则,第二是开放市场,第三个是解决纠纷。”材料所说的国际组织是(  )A.世界银行&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C.关贸总协定& &D.欧洲经济共同体答案 C解析 世界银行的使命是与贫困作斗争,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生活水平,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稳定国际汇率,协助建立多边支付制度,促进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平衡,和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关贸总协定的宗旨是缔约方通过相互削减关税和减少关税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以促进自由贸易,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欧洲经济共同体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产物,有助于欧洲的经济合作与发展,与材料中强调的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不符,故D项错误。10.史学家阿尔德伯特说:“欧洲国家曾建立起政治、经济和文化壁垒……今天这些边界毫无意义,人员和思想往来畅通无阻,而且在欧洲十五国内部,已经到了拆除边境哨所的时候了。”这些变化主要源于(  )A.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 &B.关贸总协定的签署C.冷战的结束& &D.欧洲一体化的推进答案 D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欧洲国家曾建立起政治、经济和文化壁垒”“今天这些边界毫无意义,人员和思想往来畅通无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D符合题意。C干扰性较大,但据材料无法判断当时冷战是否结束,故予以排除。11.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普遍蔓延,在这一过程中,少部分人成了赢家,而大多数人则为社会发展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到达全球范围,它从16世纪在欧洲诞生到今天已经真正达到全球范围。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运作的。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经济全球化同科技革命紧密联系B.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起核心作用C.各国政治经济体制日益融为一体D.经济全球化以全球的市场经济为基础答案 B解析 据材料信息“资本主义的逻辑……已经真正达到全球范围”“整个世界都是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运作的”可知作者强调资本主义在当今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即“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起核心作用”。B符合题意。12.有学者指出: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股反全球化的浪潮滚滚而来。反全球化运动犹如一面镜子,将全球化的各种负面影响或弊端及时映照出来,促使全球化推动者在推进全球化的同时,也不得不关注全球化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并由此对全球化的规则、进程、方向等方面进行调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严重问题,人类发展得不偿失B.反全球化过于强调问题,背离了历史潮流C.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反全球化运动D.经济全球化和反全球化运动相互影响答案 D解析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是导致反全球化运动出现的重要原因,而反全球化运动“促使全球化推动者在推进全球化的同时,也不得不关注全球化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并由此对全球化的规则、进程、方向等方面进行调整”,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日,赫鲁晓夫同美国记者兹贝格谈到:美国和苏联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而联合起来,那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让他安静下来。――《世界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材料二 我们必须强硬对付俄国人,他们不知行止,好似水牛闯进陶瓷店,他们建立政府只有21年,我们已逾100年,英国更是有数百年悠久历史。我们必须教导他们如何知行而止……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应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杜鲁门(1)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苏联外交政策的变化。(2)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在战后的政治意图。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美苏争霸的原因。(3)以史实说明美苏争霸在不同阶段关系缓和的表现,谈谈对此你有何感想。答案 (1)变化:由与美国合作反抗法西斯侵略到与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2)意图:在全球推行资本主义制度,维护世界霸主的地位。原因:国家利益的冲突;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美苏双方价值观念不同。(3)表现:戴维营精神、六七十年代美苏在限制和裁减核武器方面达成协议,美苏首脑的互访和会谈。感想:美苏争霸给世界和平带来严重威胁,造成地区的紧张动荡;双方保持核均势,客观上有利于谈判和协议的达成;成为两极格局解体后维持世界和平的基石等。解析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可知,在二战时期中美合作反抗法西斯侵略到二战后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2)第一小问意图,根据材料二中“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应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可知,美国战后的政治意图为在全球推行资本主义制度,维护世界霸主的地位;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可知,美苏争霸的原因为国家利益的冲突、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及美苏双方价值观念不同。(3)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所学知识,美苏争霸在不同阶段关系缓和的表现为戴维营精神、六七十年代美苏在限制和裁减核武器方面达成协议,美苏首脑的互访和会谈;第二小问感想,从美苏争霸的影响角度考虑,比如既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威胁,也保持了双方的相对均势状态,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等角度思考回答。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  &&&&&&&&&&&&&&&&&  欧洲联盟会旗    东南亚国家联盟会旗材料二 1951年,法、意、联邦德国、荷、比、卢签订《关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为实现西欧经济联合奠定了基础。1957年,六国外长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两个条约。1965年,六国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统一起来,统称欧洲共同体。该条约于日生效,这标志着欧洲共同体的正式成立。欧共体的总部设在布鲁塞尔。1967年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成立。它是东南亚地区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安全一体化合作组织。1976年《巴厘宣言》签署以后,东盟加强了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的合作,采取了很多措施推动经济增长,逐步成为一个有一定影响的区域性组织。除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5个创始成员国外,文莱、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先后加入东盟,使这一组织涵盖整个东南亚地区。为了实现东盟经济一体化,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02年正式启动。(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图中所代表的两个合作组织的性质。(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共体和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成立的共同背景。(3)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取得的最重要的进展是什么?同欧共体相比,制约东盟一体化进程的不利因素有哪些?答案 (1)性质:欧盟,区域性经济政治联盟;东盟,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安全一体化合作组织。(2)背景:冷战局面的出现和两极格局的形成;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加深。(3)进展:成立欧盟,向政治实体过渡。因素:多元的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信仰伊斯兰教的印尼、马来西亚,信仰佛教的泰国,信仰基督教的菲律宾);社会制度的差异(越南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多数成员国处于政治和经济转型期,一些国家政局不稳。解析 第(1)问,欧盟的性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区域性经济政治联盟”,东盟的性质依据材料二中“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安全一体化合作组织”可以得出。第(2)问,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两极格局形成、多极化趋势出现以及科技革命发展等角度思考。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欧共体向欧盟发展等角度思考;第二小问可以结合东盟的特点,以地域、宗教信仰、社会制度以及国家民族文化等角度综合回答。& 文章 来源莲山课件 ww w.5 Y
上一篇教案: 下一篇教案:
? ? ?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