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读《资治通鉴与史记的区别》,《史记》,《三国志》等这些文言

文&&言&&文
当前位置: & 阅读答案搜索 & 资治通鉴
小学语文课文
《资治通鉴》阅读答案
【古典文学】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20&24题。(共14分)【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
阅读下面的的文言文,完成7-10题。【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资治通鉴》序 (宋神宗)御制朕惟(想,思考)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刚健笃实,辉光日新①。《书》亦曰:&王,人求多闻,时惟(愿,希望)建事。&《诗》、《书》、《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
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
《史记&蒙恬传》《资治通鉴&秦纪二》高中文言文比较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选段】: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尝书狱典文学。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
资治通鉴《蒙骜帅师伐魏》原文、翻译、阅读训练及答案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原文:蒙骜帅师伐魏,取高都、汲。魏师数败,魏王患之,乃使人请信陵君于赵。信陵君畏得罪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
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
阅读文言文,完成9~12题。(13分)〔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
郎.中.令.赵高恃恩专恣,以私怨诛杀人众多;恐大臣入朝奏事言之,乃说二世曰: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也。且陛下富...
郭子仪、李光弼还常山,史思明收散卒数万踵其后。子仪选骁骑更挑战,三日,至行唐,贼疲,乃退。子仪乘之,又败之于沙河。蔡希德至洛阳,安...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
初,涿郡①刘备,中山靖王之后也。少孤贫,与母以贩履为业,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
太尉马日磾(dī)谓允①日:&伯喈②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书后史,为一代大典③;而所坐至微,迭之,无乃失人心乎!允日:...
【原文】:
初,燕人宋毋忌、羡门子高之徒称有仙道、形解销化之术,燕、齐迂怪①之士皆争传习之。自齐威王、宣王、燕昭王皆信其言,使②...
延徽,幽州人。刘守光末年衰困,遣参军韩延徽求援于契丹,契丹主怒其不拜,使牧马于野。
述律后言于契丹主曰:&延徽能守节不屈,此...
  刘备纳贤  初,涿郡①刘备,中山靖王之后也。少孤贫,与母以贩履为业,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
  蔡邕被害  太尉马日磾(dī)谓允①日:&伯喈②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书后史,为一代大典③;而所坐至微,迭之,无乃失人心乎!允日...
交州都督遂安公寿以贪得罪,上以瀛州刺史卢祖尚才兼文武,廉平公直,征入朝,谕以&交趾久不得人,须卿镇抚。&祖尚拜谢而出,既而悔之...我写《资治通鉴续纪》_网易新闻
我写《资治通鉴续纪》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资治通鉴》是一部伟大的历史巨著,它从战国写起一直到五代结束,涵盖了一千三百余年的历史。它不但史料赅博,叙述翔实,而且语言精练,文笔优美。凡是喜欢读历史的人都会去读《资治通鉴》,但是很遗憾,相对《史记》有《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这样与之相媲美的作品传承而言,《资治通鉴》是孤独的,在其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能与之相匹配的“通鉴”。
《资治通鉴》不是没有续作,比较知名的有清毕沅的《续资治通鉴》及夏夑的《明通鉴》,另外还有南宋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元代陈桱的《通鉴续编》,还有今人主编的《清通鉴》。作为一个《资治通鉴》的忠实拥趸,我也曾通读过这些续作,但感觉其质量都不能令人满意。这些续作的最大通病是文笔繁冗、叙述枯燥,所载史实缺乏系统编纂、史料考证不够全面,可读性差。如果说读《资治通鉴》的感觉是如饮醇酒,那么,读后者的感觉就有点味同嚼蜡了。因此,能读到一部与《资治通鉴》相媲美的续作,从而能通览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时代历史,一直是我心中的一个愿望。
可惜的是,在这个相对比较功利的社会,很少有人去关注修史这样不会带来经济利益的事了。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很纠结,也很无助。因此,我只能去读《宋史》、《辽史》、《金史》这样的正史来了解《资治通鉴》以后的历史,顺便作些读书笔记聊以慰籍。因为受《资治通鉴》影响颇深,在作读书笔记时,自然而然就仿照了《资治通鉴》的笔法和体例。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当闲暇时分,去翻读这些读书笔记时,我突然间似乎找到了一种当年读《资治通鉴》时似曾相识的感觉。于是,一个大胆的念头在心中萦绕,为何不试着按《资治通鉴》的体例和风格,来编写一部集具系统性、连贯性、可读性于一体的《资治通鉴》续作呢。
然而,对比先人,司马光奉旨开局,以五人之力合十九年之功才完成了《资治通鉴》,而我所要面对的近千年的历史,其史料浩繁程度甚至要超过《资治通鉴》所面对的史料,我又根本不可能有司马光那样的条件,仅凭我这样一介布衣,能行吗?彷徨再三,我只能给自己这样的答案:“没去做过,又怎么知道自己不行呢,试试看吧。”于是,从2003年春季开始,我着手续写《资治通鉴》。
写历史不是写小说,可以天马行空,发挥无限的想象力。编史需要严谨,必须字字有出、历历有据。这就需要有大量的参考资料,也是得益于如今的高科技以及开明的文化背景,很多当年极具价值的孤本、珍本如今都流入到书市之中,使得我这样的普通人也能阅读到,从而引以为用。其中最有价值的是明、清二朝实录,平时都深藏于博物馆中。但借助先进的电脑技术,我可以毫不费力地找到这其中我想要找的史料,从而获得了很多正史所没有记载的第一手资料。
经过努力,我收集了近二百种的史料。
史料的收集仅仅是开始,正式编写才是关键之关键,更何况有《资治通鉴》那样伟岸的参照物在,更需要我付诸努力。相比于古人,我的古文功底缺乏系统教育,没有娴熟的文言笔法。因此,在编写历史的过程中,即是一个学习古文的过程,现学现用。在引用资料时,尽可能地借用古人的笔法,加以点缀修饰,使之贯穿成文,在保持原文面貌的同时,使之更加流畅优美,从而得以避免古文功底不足的毛病。
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各种记载多如牛毛。有很多史料对同样一件历史事实就有不同的记载,甚至是正史也有很多相互矛盾、记载不一的地方,这就需要去辩别和考证,是在编写过程中最考验人的地方,也是一本书质量体现的一个关键。历史真相只有一个,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真相,将前后史实连贯一致,是我在编写过程中所孜孜以求的。例如,《宋史》中多处提及金国有位将领叫“郎君鹘眼”,而这名字在《金史》根本找不到。另一本杂史《三朝会盟会编卷》中曾提到鹘眼是金国名将完颜娄室之子,真名叫呼纽。再来翻看《金史》,娄室有三子,分别是活女、谋衍、石古乃。谋衍、石古乃年纪较小,其事迹与《宋史》不相符,而活女的事迹则能与《宋史》对应起来。所以,宋史所称的鹘眼,应该就是活女。再例如,如蒙、金间的野狐岭之战是一场蒙古倾其国力,以十万大军攻击金兵四十万的大战,直接关系到两国的兴衰成败,其重要程度不亚于赤壁、淝水。可对这场战役的记载,《金史》中仅片言只语提及,《元史》只零星散布于几个人的列传之中,且还记载不一。我只有通过综合各种史料,细细地推敲战役发生前后的历史事实,最后通过各类考证去还原这段历史,从而使这场被尘封多年的大战役能重新展现在读者眼前。
有人曾问我:“写这样的一部书,有意义吗?”是的,对我而言,没有任何意义。在开始写这部书的时候,我没有想过去出版,只当是一部写给自己看的书;而当我2012年底最后成稿,决定去出版的时候,我想到的是赔钱。我知道,这样的一部书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是没有任何经济价值的。的确如我所料,我曾和几家出版社联系过,得到的答复如出一辙:“你的书没有任何市场效益,我们不可能给你出版。”即使是我自己出钱,也没有兴趣。
一时之间,我彷徨无路,看来只能效司马迁“藏诸名山,传之其人”,留待后世去评论了。
然而面对十年的心血,想起书中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回忆起曾经“与之把盏共语”的日日夜夜。我一次又一次地翻阅自己的稿子,不断地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阅读它,确信这部书虽然无法达到《资治通鉴》的高度,但感觉跟读《资治通鉴》的感觉是极为相似的,相信通过完善,能够与《资治通鉴》融合,从而将整个封建王朝时期历史前后贯通。
在各方关注下,几经努力,《资治通鉴续纪》终得于2013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书出版后,并没有遇到我意料之中的冷漠。一些前辈高人给予了肯定,有些网友还提出了意见和评论。这一切昭示着我做的并非一无意义的事情,至少,在当代中国,文化的力量仍然生机勃勃,生生不息。
本文来源: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张国刚品读《资治通鉴》:励志偶像曹操的成功与失败
张国刚品读《资治通鉴》:励志偶像曹操的成功与失败
关山阵阵绝
目录毛泽东云:中国有两部大书,一部是司马迁的《史记》,另一部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不得志的情况下撰写的。唯其有才,故能写出好书,值得阅读;唯其不得志,故能写出深刻的书,值得参悟。司马迁纵横恣肆,直抒胸臆。《货殖列传》,阅尽人间百态;《刺客列传》,沉郁凄美,荡气回肠。《史记》不虚美,不掩恶,尽显真精神。司马光厚德载物,忧国忧民。《资治通鉴》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力求警钟长鸣、读史明智,“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赤子之心淋漓尽致。如果说《史记》展现了道家的自由与洒脱,那么《通鉴》则体现了儒家的使命和责任。鉴于《资治通鉴》用294卷的篇幅,记载了战国之赵宋建立前1362年的历史(若加上倒叙则超过1400年),涵盖了“二十四史”中十九部正史的内容。其内容之深厚、史实之繁复,则是《史记》所不能比的。我们的读史,选择了《资治通鉴》。上起公元前403年,下迄公元959年,一千三百多年间华夏大地究竟发生过怎样波澜壮阔的历史?300多万字的《资治通鉴》,只是执政者“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治国宝典吗?普通人如何从这部煌煌大著中进入中国历史的深处,领略中华文化的深沉智慧?应凤凰网国学频道邀请,历史学家、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国刚先生开辟《品读&资治通鉴&》专栏,为我们作详细解读。王夫之《读通鉴论》认为,读史之旨趣,可以自淑、可以诲人,可以知道而乐!这个“道”是什么呢?如何去达到这个“道”的境界呢?是司马迁的无拘无束,还是司马光的家国情怀,这则是可以任由读者诸君去选择的。专栏作者:张国刚,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为联邦德国洪堡学者,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史、中西文化关系史的研究。曹操(155-220年)是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很奸诈,电视剧《三国》中的曹操就比较正面而且高大上了。至少唐玄宗时代,曹操是正面的形象,李隆基少年时代就“以阿瞒自许”。不是正面形象,谁会以他自许呢?曹操像一、曹操的心结青少年时代的曹操,最大的心结是家庭出身问题。他的父亲曹嵩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而父亲究竟本姓什么?最权威的史料《三国志》只是说,“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吴人作的《曹瞒传》说,“嵩,夏侯氏之子”。(《三国志·武帝纪》)在重视名士和家世的东汉末年,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曹操无疑会有些包袱。在东汉末年的宦官贵戚中,曹腾为人总体上是比较收敛的,曹嵩为人也很谦卑低调,虽说花钱买了一个太尉,但在官场的人缘一直不错。曹操青少年的生存环境就是这样,一方面衣食无忧,家境物质条件优渥,另一方面曹操精神上有些自卑。桓灵时代,士人名士与宦官简直势同水火,两次党锢之祸,加剧了二者的矛盾。这对于自尊心极强的曹操,不能不产生影响。作为宦官养子之后,曹操心中不会没有阴影。官渡之战中,陈琳替袁绍写的讨伐檄文,是这么骂他的:“司空曹操,祖父腾,故中常侍,与左悺、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横,伤化孽民;乞匄携养,因脏假位,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三国志·袁绍传》)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说,曹操的祖父曹腾,是臭名彰著的中常侍之一,与左悺、徐衡这些妖孽,贪得无厌,兴风作浪,伤害百姓。父亲曹嵩,不过是一个要饭的孩子,被曹腾收养,贪渎财货,买得官位。曹操本人盗窃权位,擅作威福。这样的话,从曹操曾经的亲密朋友袁绍嘴里说出来,至少说明了正牌名士心里的看法。只是在翻脸之前,袁绍他们心里不说而已。曹操是一个很要强的人,诗文一流,文韬武略,这源自其天赋,更靠他的努力,他的父祖都不是文化人。从曹操的交游圈看,他始终注意结交名士。最亲密的朋友中,袁绍就是大名士,张邈也是顶级名士圈里的“八厨”之一,何颙与名士郭泰、贾彪交好,为李膺、陈蕃的器重。显然,他最在乎的就是要与这些名士套近乎。桥玄是大名士,很欣赏曹操的睿智,对他说:“君未有名,可交许子将”,许子将,名许劭(150-195),以善于品评人物知名,曹操于是去拜访许子将,“子将纳焉,由是知名。”(《三国志·武帝纪》)其实,许劭只是比曹操年长5岁而已。文姬归汉图曹操对名士一直很仰慕。大学者、也是大名士蔡邕(133-192)绝对是他的长辈,曹操常向他请教书法和文学。公元207年,曹操将其女蔡琰(蔡文姬)从匈奴赎回。这时候,蔡文姬在匈奴已经生活了12年,还留下了两个儿子。曹操的这份情怀,显然是来自与名士蔡邕交往的记忆。175年,蔡邕当年为“熹平石经”书丹之时,曹操只是20出头的青年,对名动京城的蔡邕,一定是十分神往的。可是,曹操是做不了名士的。晚年的曹操曾谈到自己年轻时的志向,“孤始举孝廉,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世人之所凡愚,欲好作政教以立名誉”。(资治通鉴卷66)真正的名士行为,是拒绝入仕,千呼万唤始出山的。比如袁绍,为父母守孝六年,“礼毕,隐居洛阳,不妄通宾客,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又好游侠,与张孟卓(张邈)、何伯求(何颙)、吴子卿、许子远(许攸)、伍德瑜(伍琼)等皆为奔走之友。不应辟命。”中常侍赵忠与诸黄门(宦官)议论说:“袁本初坐作声价,不应呼召而养死士,不知此儿欲何所为乎?”(《三国志·袁绍传》)是叔父袁隗敦促,袁绍才应召入何进大将军府任职的。东汉洛阳城曹操第一次出来做官,为洛阳北部尉。在任第一个重大举措,就是棒杀违犯宵禁令的宦官蹇硕的叔父。他还曾跑到大宦官张让家里,有过暗杀张让的举动,被对方发觉,幸而脱险。曹操还曾上书朝廷,指斥宦官,为被宦官杀害的陈蕃、窦武鸣冤叫屈,说他们正直而被陷害,“奸邪盈朝,善人壅塞”,言辞剀切。所有这些行为,完全是名士做派,意在表示他与宦官划清界限。黄巾起义的时候,曹操年届而立,因讨伐有功,任为济南相。这是一个相当于二千石的位置。曹操对于治下的十几个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革除弊政,废罢淫祀,绳治贪渎。朝廷征调他出任东郡太守,从级别上说,是相当的职位,但是,曹操感觉到了背后的凶险。其时“权臣专朝,贵戚横恣。太祖不能违道取容。”因为这时曹操发现,靠模仿名士的做派、靠治理政绩的辉煌,不仅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恐怕连命都会丢掉:“数数干忤,恐为家祸,遂乞留宿卫。拜议郎,常讬疾病,辄告归乡里”,实质是辞职不干了。“筑室城外,春夏习读书传,秋冬弋猎,以自娱乐。”既然按常理出牌不行,曹操于是辞去地方实职,以虚名的“议郎”,托病归乡里,边读书习武(弋猎于古人为习武),边思考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曹操年轻的时候就以睿智知名,“少机警,有权数”,他不仅取得了历史公认的文学成就,更重要的是他钻研武学,身手了得,“才武绝人,莫之能害”。所博览的群书中,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孙武十三篇》,皆传於世。”(《三国志·武帝纪》)什么叫《接要》呢?我想,曹操不仅是摘抄要点,而且有连缀诸家、自出机杼接着讲述的内容吧。这在汉末乱世,就派上了用场。桥玄欣赏曹操的,也就是这一点嘛。许劭不愧为知人,他说曹操是“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时势造英雄。汉末的乱世,给了曹操不按常理出牌的机会。二、曹操的智慧曹操的机敏睿智,首先表现在大事上不糊涂。灵帝末年,冀州刺史王芬与曹操好友许攸、陶丘洪(与孔融、边让齐名的名士)等,谋废皇帝,立合肥侯(具体人物不详),身为议郎的曹操反对。说这种危险的事情,“古人有权成败、计轻重而行之者,伊、霍是也。”可是,你们有伊、霍当年的条件吗?他们当年成功,不仅仅是“怀至忠之诚”,而且“据宰辅之势,因秉政之重,同众人之欲,故能计从事立。”你们呢?“今诸君徒见曩者之易,未睹当今之难,而造作非常,欲望必克,不亦危乎!”(资治通鉴卷59)结果证明曹操是对的。灵帝死后,袁绍劝大将军何进尽诛宦官,甚至要召外军进京,以胁迫何太后同意。曹操当即指出,“宦者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至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资治通鉴卷59)曹操主张用司法手段绳治宦官,而不必假手外军进京。事实证明,曹操又是对的。曹操能审时度势,与此可见一斑。关东军讨伐董卓,袁绍为盟主,曹操对战争态势的分析,无疑是很专业的,袁绍不听。董卓劫持献帝西逃,真正拿出自己的血本,真刀真枪与董卓拼命的,只有曹操和孙坚。曹操的勇于勤王,为他赢得了很好的声誉,后来汉献帝身边的董昭等人,首先联络曹操迎护救驾,这应该是一个原因。此前,袁绍想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刘虞是汉光武帝刘秀与郭圣通所生长子刘彊之后裔。),刘虞本人不敢,曹操也坚决反对。显然,在这一系列问题上,曹操的判断力都惊人的准确。曹操命运的第一次大转折,是公元192年,曹操出任兖州刺史。兖州刺史刘岱战死于黄巾余部,州政无主,陈宫、鲍信、张邈都看好其时担任东郡太守的曹操。东郡太守这个职位虽然是袁绍表授,这块地盘却是曹操击败黑山军而占有的。在兖州任上,曹操打败青州黄巾余部,“得戎卒三十馀万,男女百馀万口,收其精锐者,号青州兵。”(资治通鉴卷60)这可是30万军队啊!此后,让这些军人的家属(他们本来是农民)屯田种地,曹操获得了军事和经济上的双重收益。从此,曹操才有了自己打天下的资本。汉末割据形势图这个时候,曹操38岁!未届不惑的曹操一举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有地盘,有队伍,有人物(荀彧等谋士),大约有些飘飘然。曹操想接父亲前来兖州团聚,被人杀害。凶手的背后,居然有徐州牧陶谦(132-194年)的影子。曹操怒火中烧:一是杀父之仇必报,二是吃掉陶谦是曹操下一个要实现的目标。于是,为父报仇的正当性和吞并徐州的利益驱动,使曹操大张旗鼓地兴师问罪!胜利了的曹操、手握30万青州兵的曹操,在利益和仇恨的双重作用下,直扑徐州,不惜烧杀劫掠,鸡犬不留。就是这个时候,后院起火,兖州背叛了曹操。这是在194年。挑起这次事变的是陈宫。陈宫、张邈等迎吕布为兖州牧,抄了曹操的后路。为什么陈宫要背叛曹操?因为曹操杀了名士、前九江太守边让及其一家。边让奚落和批评了曹操,曹操就杀害了人家。凭什么?因为曹操骄傲了,因为曹操不能忍受被名士奚落鄙视,青年时代的阴影,挥之不去。曹操最终是击败了吕布,重夺兖州。经过这次惨痛的教训,曹操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成熟了许多。一年后又迎驾汉献帝,建都许下,曹操的发展渐入佳境。唐人赵蕤总结曹操的北方统一大业时说:“昔汉氏不纲,网漏凶狡。袁本初虎视河朔,刘景升鹊起荆州,马超、韩遂雄据于关西,吕布、陈宫窃命于东夏,辽河海岱,王公十数,皆阻兵百万、铁骑千群,合纵缔交,为一时之杰也。然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六七年间,夷灭者十八九”。(赵蕤《长短经》卷六《霸纪下·三国权》)三、曹操的成败真正考验曹操的重要战争有两次,一次是200年的官渡之战,一次是八年后的赤壁之战。前一仗曹操作为弱者,战胜了强者袁绍;后一仗,曹操是强者,却败给了弱小的一方孙、刘联兵。这里重点谈谈赤壁之战。208年,曹操带着胜利者的骄傲,首先接受了刘琮的投降,拿下了荆州。接着问鼎扬州的孙氏政权。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分荆州作战阶段和赤壁作战阶段。前一阶段,曹操大胜,后一阶段,曹操大败。赤壁之战在荆州作战阶段,曹操表现了一个伟大军事家的战术能力。首先,他出兵宛、叶做战略佯攻,7月,亲帅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荆州。 8月刘表死,办丧过程中,曹军取道新野,向襄阳进发,大军未到,刘琮就不战而降。这时候刘备屯樊城,包括孙吴方面,还根本不知道荆州已经丢失。曹操前锋到了宛城,刘备才知道刘琮已经投降。于是,仓促南逃,“操以江陵有军实,恐刘备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曹操为了防止刘备利用江陵军用物资,构成抵抗阵线,乃当机立断,放弃辎重,轻兵进击,占据了江陵,并以轻骑一日一夜300里的速度,追击刘备于长坂坡,一举击溃刘备。曹操百日之内,几乎占有了荆州全境。这似乎是曹操打得最轻松的一仗。接下来,曹操就有些飘飘然了。简短地说,曹操在赤壁作战阶段,犯了三大错误。首先,曹操漠视了刘备的存在。曹操写信给孙权,要“会猎于吴”。对于刘备纠集荆州残部的能力重视不够。其次,曹操采取沿江下寨,直进平推的战术,没有别部策应,也没有佯动配合,给了孙刘联合进攻的机会。再次,曹操在荆州的统治尚不巩固,而孙权在江东的政权已历三世,士民归附。刘备在荆州经营多年,深得民心,“刘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备”,曹操客军远斗,不习水战,都是不利因素。为什么久经沙场的老将,会犯这样一些低级错误呢?这就是人性的弱点,骄傲轻敌,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所致。曹操企图通过用声威来震慑孙吴君臣。没有想到在周瑜、鲁肃等辅佐下,孙权集团有着顽强的抵抗意志与实力。至于黄盖诈降,曹操上当,更突显了曹军因虚骄而轻信的一面。“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以上所引均见《资治通鉴》卷65)黄盖扬帆诈降,曹操官兵都走出营外观看,指着前来的船只,你看这是东吴人来投降啦。史家这淡淡的一笔,却把曹军的轻佻,表露无疑。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关山阵阵绝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重读历史,发掘历史真相
作者最新文章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二的文言文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太长了,发不下.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史记与资治通鉴并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