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自杀游戏为什么骗不了中国蓝鲸游戏qq群号

自杀游戏“蓝鲸”引出“要裸照”新骗局
关键字: 蓝鲸自杀游戏裸照勒索骗局
为期50天,以“做任务”形式诱导参与者完成各类自残行为直至自杀,这款名为“蓝鲸”的死亡游戏近期被曝已传入国内社交平台。据北京青年报5月18日报道,17日记者从北京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了解到,目前共清理涉“蓝鲸”游戏相关内容达1300余条。
5月16日,记者发现,在一些社交平台上,仍有人改换关键词建立与“蓝鲸”游戏相关的群组。与此同时,有人借“带人进蓝鲸游戏真群”之名骗取女性用户裸照。法律界人士称,如果以入群为借口骗裸照,并且存在以牟利为目的散布或贩卖裸照的行为,则可能涉嫌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罪,应受到相关法律惩处。
群管理者称目前对相关群的打击很严
各平台查删“蓝鲸”游戏 部分“蓝鲸”游戏群改名
自5月初国内被曝出现“蓝鲸”游戏相关群组后,腾讯QQ和百度贴吧等相关平台开始查删带有“蓝鲸”等关键词的群组和贴吧。但在大规模的查删行动之外,“蓝鲸”死亡游戏似乎并未就此消失。
北青报记者此前调查发现,有自称游戏参与者的用户称,就在相关平台开始查删“蓝鲸”游戏群组时,他们所在的群已改名,名称中不再有“蓝鲸”字样。另一些自称“蓝鲸”游戏的参与者告诉北青报记者,真正的游戏群对进群用户要求严格,如果女性想加入游戏群,必须给管理员发送手持身份证拍摄的裸照,并称如果中途退出游戏,裸照会被发到网上。而对于加入游戏的男性,管理员只向他们索要身份证照片和家庭地址,同时称一旦男生退出游戏,将会“根据地址追到家里”。
5月16日,记者发现,为躲避查删,一些自称进行“蓝鲸”游戏的QQ群开始使用“4.20”、“LJ”等关键词命名群组。随机添加部分群组后,北青报记者发现群内并非都是游戏参与者,多数人为对“蓝鲸”游戏好奇的用户。在群聊界面中,有人不定时发布“蓝鲸游戏全部任务与玩法”的文档,并解释说“是给想玩的人看的”。北青报记者打开文档,发现里面罗列了50条类似于国外“蓝鲸”死亡游戏的任务清单,最后一项为“跳楼,拿走你的生命”。除了发布类似任务清单和自残照片、视频,一些“蓝鲸”游戏相关群往往在深夜鼓动用户参与游戏。
5月16日晚11时许,在记者卧底的“LJ重组第二波”群组中,有两名管理员在群聊中让大家“加好友”,还称“要玩的私聊发照片即可开始游戏”,与此同时管理员对群内成员设置了“全员禁言中”。
群管理者表示要裸照加入群是骗人的
17岁“蓝鲸自杀游戏”组织者 涉嫌宣扬极端主义罪被刑拘
对于“蓝鲸”游戏,多地警方也同时展开查处行动。
5月15日,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公安局发现辖区有6名学生沉迷于来自俄罗斯的“自杀游戏”后,立即联合学生家长和老师对6名学生进行劝导,及时将沉迷“死亡游戏”的6名学生拉了回来。
同一天,广东省湛江市公安局官方微信“湛江网警巡查执法”发布通报称,近日湛江市公安局网警支队网上巡查发现,该市有网民组织“蓝鲸自杀游戏”QQ群,群组聊天内容涉及煽动群成员进行各种各样自残任务,直至自杀。获悉情况后,当地警方连夜开展查处工作,5月12日凌晨,将该QQ群组组织者徐某某带回麻章派出所开展调查。经查,网民徐某某,17岁,湛江麻章人,为湛江某学校在读学生。
原标题:“蓝鲸”游戏引出“要裸照”新骗局
责任编辑:王佳璐中国网.海峡
您的位置:&&&&
俄罗斯死亡游戏潜入中国是什么梗?蓝鲸死亡游戏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沉迷?
【摘要】在“蓝鲸”中,玩家的“小”任务包括:  每天凌晨4:20起床看一整天恐怖电影,  在胳膊上用刀刻出鲸鱼图案。
&蓝鲸&死亡游戏(Blue Whale)是一款源于俄罗斯的自杀式死亡游戏,玩家要完成各种伤害自己的任务,而游戏的最终任务就是自杀。据网友爆料该游戏已悄悄潜入中国,已有人组织游戏群。
通过搜索,小编在网上发现已经有很多蓝鲸游戏的相关群,有的群直接命名&蓝鲸游戏&,而另一方面,由于该游戏任务与4:20有关,一部分群还以&4:20&、&4.20&命名。
通过搜索发现的部分蓝鲸游戏相关群
什么是蓝鲸死亡游戏?
蓝鲸死亡游戏是一款源于俄罗斯的自杀式死亡游戏,主要面向俄罗斯的青少年。游戏规定,玩家必须在开始游戏的50天内完成各种小任务升级,直至完成最终任务,游戏结束,而最终任务就是自杀。
在&蓝鲸&中,玩家的&小&任务包括:
每天凌晨4:20起床看一整天恐怖电影, 
在胳膊上用刀刻出鲸鱼图案。 
死亡游戏蔓延 多国政府发警告  
这个游戏可能与俄罗斯130名青少年的死亡存在关联。  
今年2月份,两名俄罗斯青少年的死亡引发网络恐慌,15岁的尤利娅和16岁的维罗妮卡从公寓屋顶跳楼自杀。她们的死因都与蓝鲸游戏有关。尤利娅主页与蓝鲸有关的内容  另外,还有一名来自俄罗斯赤塔的14岁女孩卧轨自杀。一名克拉茨诺雅茨克的15岁女孩从5层楼高的地方跳下了雪地,受了极其严重的伤。  这款游戏藉由网络,从俄罗斯传到世界上其他国家,包括英国、阿根廷、墨西哥等在内的多国都发布警告,提醒家长对孩子在网络上的行动多加注意。  如果孩子手机群出现这些字眼,请家长警惕!  目前,国内虽尚无相关游戏致死事件出现,但游戏群的出现都应该引起家长们的重视。如果你的孩子手机里出现类似&蓝鲸&、 &4:20叫醒我& 等字眼的QQ、微信等社交群,请家长一定警惕!
微信公众号
微博公众号|||||||||||||||||
“蓝鲸”诱导自杀 “自杀游戏”能控制人的心理?
  近日,“蓝鲸”游戏成为高度警戒的网络词语。在百度以“蓝鲸游戏”为关键词进行搜索,首先出现的是显眼的友情提示:“请远离伤害自己与他人的活动”。各大社交平台也挥出重拳封禁、删除以“蓝鲸”等为关键词建立的群组。“蓝鲸”游戏这个由俄罗斯一位大学生发明的死亡游戏,要求网络参与者在50天内完成种种自残行为,并最终完成自杀的任务。虽然游戏的描述令人瞠目,却被全球多个国家的青少年追随。在游戏的“蛊惑”下,已有多名青年男女心甘情愿赴死;虽然游戏创始人菲利普?布德金已经锒铛入狱,但仍无法阻止“蓝鲸”出没在全球诸多国家。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个充满血腥的死亡游戏具有如此魔力?又该如何让青少年拒绝“蓝鲸”的蛊惑?
  “蓝鲸”如何诱导自杀
  早在2013年,“蓝鲸”游戏就现身俄罗斯网络空间。直到2016年,接二连三的青少年自杀事件,才将人们的视线引向这个游戏,并一步步地发现它血腥甚至邪恶的本质。
  “蓝鲸”游戏为何有这种魔力?“‘4:20叫醒我’是游戏的另一个名字。每天早上4:20起床是游戏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整个游戏的基础。这一游戏内容从生理层面对参与者提出了要求,它对参与者心理状态产生的影响更不容忽视。” 心乐土心理咨询中心资深心理咨询师徐瑞萍说。
  “蓝鲸”游戏的50项任务中,有多项都要求参与者在凌晨4:20起床。最后更是要求参与者连续19天在4:20起床,完成看恐怖影片、听音乐的任务。
  徐瑞萍介绍说,每个年龄段都有其最佳睡眠时间,青少年时期通常应该保持8―10小时的睡眠。睡眠过少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年轻人如果长期在4:20起床会导致精神恍惚,大脑运转变慢,严重的可能会导致焦虑或抑郁,甚至是精神异常,进而影响大脑对重大事情的认知和辨别能力。从现有情况看,游戏设计者利用了这点。”
  对于死亡,人们通常充满敬畏和恐惧。然而,全球已有疑似超过百名青少年,在参与“蓝鲸”游戏后终结了生命。“游戏共持续50天时间,通过50个越来越冷酷的任务,让参与者逐渐减少对死亡的恐惧。”徐瑞萍说,这种方法在心理治疗中叫做渐进式脱敏。心理医生通常会用这种方法,帮助患者克服对某种事物的恐惧。“咨询中脱敏的对象一般是来访者恐惧的事物或画面,比如社交恐惧症,但在这个游戏中被脱敏的事物是死亡。”
  在“蓝鲸”游戏中,参与者被要求接受组织者指令,观看或听组织者提供的图片、影片、音乐。徐瑞萍表示,组织者很有可能通过这种方式向参与者发送催眠暗示。“通常,外界信息无法接触到人类潜意识。但如果催眠信息超过一定量后,便有可能突破意识对信息的过滤,直接给潜意识指令。” 徐瑞萍说,这个游戏中来自组织者的指令以及大量的恐怖图片、影片、音乐很可能就是起到这种作用。死亡脱敏和催眠暗示的共同作用最终使游戏者做出极端举动。
  为何受害者多为青少年
  死亡游戏中生命的逝去,“蓝鲸”的蛊惑是外在原因,参与者的心理因素则是内因。徐瑞萍表示,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沉迷游戏,不少人中途退出游戏就是例证。“蓝鲸”的蛊惑只对那些对暗示非常敏感的一小撮人群最为奏效。而“蓝鲸”游戏的受害者多为10多岁的青少年,也并非偶然。自我认同感的缺失,使他们坠入游戏的黑暗终点。
  “由于自我同一性的发展,青少年会在这一阶段经历激烈的心理冲突。” 徐瑞萍解释说,在儿童时期人们会对世界形成基本的认知。但进入青少年时期,孩子们开始关注精神的自我,开始有意识地回答“我是谁”,导致之前对社会、世界的认知发生巨变。“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心理非常不稳定。他们需要在精神层面找到自我认同感,游戏便是迎合了这种心理。” 徐瑞萍说,青少年喜欢标新立异是因为希望通过尝试特殊行为,扮演不同社会角色,找到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
  增强青少年对“蓝鲸”游戏的免疫力,便是对症下药,给予孩子更多真正意义的关爱。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立个性,发现他们的特点,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我价值感。
  “具体到我国情况,需注意改变功利化教育。” 徐瑞萍说,以应试、个人成功为目标的功利化教育容易使青少年陷入生命的虚无感,否定生命意义。
  2016年,北大精神科医生徐凯文提出“空心病”一词。在对大学生的日常咨询、治疗中,他发现很多非常优秀的年轻人感到内心空洞,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和动力。他的调查发现,30.4%的北大新生厌恶学习,40.4%的学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功利化教育只追求应试,却忽视了培养孩子对生命、生活本身的感受和思考。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比大学生更突出,巨大的学业压力让他们感到心理疲惫、焦虑。”徐瑞萍建议,各类学校应加强生命教育,让孩子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并努力实现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价值。
  不要因此误解心理学
  对于“蓝鲸”游戏蛊惑心灵,也有意见不同的心理学工作者。在美国陶斯学院合作者、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顾问徐卓看来,“蓝鲸”游戏与心理学的联系并没有那么强烈。“每天有许多极端事件上演,‘蓝鲸’游戏很可能只是其中一个。而且100多人自杀的样本量还不足以得出有说服力的心理学结论。”徐卓说。他更为关心的是,公众不要因此误解心理学能控制人们去自杀。
  在网络搜索,很容易找到各种吐槽文章,讲述着公众对心理学的种种误解。“我经常被问到,能不能读出他心里在想什么,或者心理医生会不会通过催眠骗取患者账户密码。”徐卓说。
  游戏创始人的心理学背景,让“蓝鲸”与心理学似乎有了天然的联系。“在很多人眼里,心理学被披上了杀人工具的外衣,能操控人去自杀。”徐卓说,心理学虽然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但公众对它的了解似乎并不深入。在人们眼里,心理学有着无所不能的魔力。“很多公众并不知道,只有在患者高度认可和配合心理咨询师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实施催眠术。要控制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更是难上加难。”他说,对于不确定事件,人们喜欢找到一个解释,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学很容易被拿出来说事儿。
  “目前人们对心理咨询也有很大误解,认为有心理疾病才找心理医生。”徐卓说,就像定期检查身体一样,人们也需要定期让心理医生对心理健康进行评估。“通过心理干预,让人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这才是心理工作者的目标之一。”
责任编辑:金歌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揭秘“死亡蓝鲸”丨这么蠢的游戏为什么有人愿意玩
“蓝鲸”在正常人眼里是一种大型海洋哺乳动物,还有些萌萌哒,而最近,这个词却变了味儿。一款名为“蓝鲸”(Blue Whale)的游戏正在悄然潜入国内网络,玩家参与游戏后,需要服从管理员分配的一系列“任务”,最终赢得胜利。
所谓的“任务”指的是什么呢?包括在早上4点20分起床,看一整天恐怖电影,并要用刀将蓝鲸的图案刻在自己的皮肤上、“3天不吃不喝”……简单来说就是“作死”,作完之后还需提供图片或视频证据。赢得胜利的方式也很直接,就是“自杀”,方式不限,死了就行……
这个看似愚蠢的所谓游戏已经在国内互联网上暗搓搓的传播了一段时间。5月9日20时10分,共青团中央官微发布一条微博:为何要将自己囚禁在幽深的海底?你明明可以翱翔在广阔的天空!捕鲸计划,已经启动……
蓝鲸游戏是个什么鬼?
蓝鲸游戏最早兴起于俄罗斯最大的社交网站VK,用户想要加入游戏需要发一个带有特定标签的帖子,就会有游戏管理员联系你。
管理通常不止一人,但发布的所谓“任务”则带有明显的黑暗色彩。任务的画风大概是这样 翻译了几个大家简单感受一下
1、在手臂上用刀刻蓝鲸
2、4:20起床看恐怖片
10、4:20 站在屋顶上
3、用刀在手腕上切三道浅口
5、如果你准备好变成蓝鲸,就在推上用刀划个yes,如果不想就在手上随便划几刀
15、用针戳手臂
16、跑到屋顶上,站在屋顶边缘
如果你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这些任务很恐怖不想再继续玩儿下去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开启游戏之前管理员会要求玩家提供身份信息、详细住址、家人联系方式等,并表示,一旦玩家自己无法完成,则有人会“替你完成”。
据英国《每日邮报》5月10日报道,21岁的俄罗斯人,蓝鲸死亡游戏创始人Philip Budeikin被指控至少煽动16名女生参加他的蓝鲸自杀社交媒体热潮,他告诉调查员,她们都“很高兴去死”。现在Budeikin已经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并称那些参与游戏的受害者都是生物垃圾,需要被清除掉,并称他此举旨在清理社会。即使是已经被关在监狱Budeikin,仍然每天收到大量十多岁女孩的信件,根据当地法律的要求,他们目前无权禁止Budeikin和那些留有地址的女孩进行信件来往。
尽管创始人被抓,这个暗黑的死亡游戏依然在互联网上悄悄传播着。
不仅仅在俄罗斯,该游戏也“蔓延”到了其他国家:英国、阿根廷、墨西哥等多国都发布警告,提醒家长多多注意孩子的网络社交。
蓝鲸游戏传入国内之后,任务也进行了一些本土化的演变,“比如威胁方式从战斗民族的“杀全家”演变成为发裸照。
不少人觉得“蓝鲸”是中国得非主流玩儿剩下的,不够刺激。于是本土“蓝鲸”任务也开始变得奇葩起来。比如这种
这,为什么感觉和某个直播平台上的主播干的事儿有异曲同工之妙…….能干完的早死了还用着自杀么…..
为什么这么蠢的游戏会还会有人加入?
一位曾经参与过“蓝鲸”游戏的19岁女性是这样描述自己这段经历的:
本来我只是闲着没事点进去的,群里的人大概在20岁左右。群里有一个人会专门监督我,他第一次跟我对话就说,“请把你的详细地址给我”“然后准备一把刀”“4:20再来找我时,游戏就开始了”。
“蓝鲸死亡游戏”要参与者在身上割出蓝鲸图形,但我真不想伤害自己的身体,我就是画出来的,就这么糊弄过去了。监督我的那个人每天都会启动QQ电话震醒我,后来我想解除,他居然用我的家人威胁我,好在我留的是假信息。要不这样,我可能真的不能活命了。在这期间,如果不完成任务,他们真的会威胁参与者。
我感觉这个游戏的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参与者自杀。他们的游戏规则很吓人,会让人精神崩溃,从而得抑郁症然后自杀。凌晨四点多起床就已经让人的精神受不了了,这就是这个游戏的恐怖之处。
我看有报道说,“游戏开始时玩家需要割破手臂,划出一个鲸鱼的形状,而游戏的最后一个任务就是自杀,这一步是必须完成的,如果玩家反悔,游戏组织者将威胁参与者杀死他们的家人,由于参与者大部分都是青少年,在心理承受能力和认知能力都很有限的情况下,会一步步地受到邀请人的煽动,最终在引导下选择自杀”,这些和我这几天的感受都很符合。
令人毛骨悚然的是,这个畸形游戏的参与者竟然大多是未成年,在其心目中,参加蓝鲸游戏是一种异常酷炫的事情。大多未成年人参加的原因多是出于好奇急于探索别人不敢或是不愿参与的领域,甚至认为游戏生命是一种勇敢的行为
多数人可能一开始以玩游戏的心态误入。不排除被管理员“洗脑”而精神控制后,部分人最终走向自我伤害甚至是自杀。以游戏的概念来包装和美化本质上的自我伤害,也降低了参与者的警惕心理,构成了教唆自杀之嫌。
任务的重点在于通过生理上的睡眠剥夺、扰乱生理节律、迫使接触恐怖信息等方法,增加参与者的大脑及心血管的不稳定性,使其精神更加错乱,并逐渐对自残等行为麻木不仁。同时,向其灌输一些反社会的观荒谬念,如“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以s开头,包括sex, saturday ,suicide”等,攻破心理防线,最终在其心中植入一种视死亡为圣物的观念。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自杀意念的发生率远远高于自杀企图,而自杀企图的发生率又远远高于自杀死亡。蓝鲸游戏让人感到害怕的地方,就是很多青少年通过完成游戏任务,将他们可能存在的自杀意念转变成了行动,最终实现了自杀行为。
抵制“蓝鲸”的n种方法
在相关部门的打击之下,国内很多涉及“蓝鲸死亡游戏”的QQ群已经被封号,但仍有QQ群改头换面并试图通过更严格的入群审核“求生存”,也有此类游戏组织者转入微信群诱人参与。他们给自己起了多个别称, “4:20叫醒我”“4:20叫我起床”。目前腾讯已经把这些标签意味很强的关键词也屏蔽掉了,但是这些群依然存在,并日趋隐蔽化。
其他的网络服务提供者也通过自己的方式对“蓝鲸”游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抵制。
在百度搜索“蓝鲸游戏”出来的界面是这样的
下午再搜的时候百度的界面变成了这样,电话突然就没了呢,不知道为什么。
国外的一些社交网站在搜索涉及“蓝鲸”的关键词,也会出现这样的页面。
也有人按照蓝鲸游戏的模式发起了“快乐蓝鲸”的活动,传播一些正能量的任务。
脑洞最大的还是我国网友,积极乐观的他们对这种黑暗的游戏表示出了极大的嘲讽。
还有一些群基于“蓝鲸”游戏开发出了更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任务。
听说这个群目前也被关键词屏蔽了,果然不作死就不会死。
尽管大部分网友将这件事当成笑话看,但会被“蓝鲸”游戏影响而选择自杀的人,多数没有这么乐观的性格。据媒体统计,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俄罗斯境内发生的130起少年自杀事件,发现其中至少有80人的死,和“蓝鲸”有关。这些孩子的家庭条件都都不差,但生活空虚,性格较为孤僻。在死亡游戏中,完成指定任务带来的越轨快感,以及这种竞争带来的“共在感”、荣誉感,都是失落抑郁的孩子们所迷恋的。
网络时代的信息流通,突破了物理阻隔,像“蓝鲸”这样的游戏能由一个国家迅速传入另一个国家,就是一例。“自杀游戏”展现的其实是互联网安全威胁所共有的新表现形式。对其予以有效控制,需要多方面的发力。一是现实层面,如何对之进行及时辨别,并予以有效的技术阻断?其中牵涉到的互联网的自由与秩序边界,也有必要进一步探讨;二是法律层面,对于像“蓝鲸”这样教唆自伤、自杀的“游戏”,如何对其定性并追究推广者的责任?这些都需要及早加以重视,实施有效行动。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越来越复杂和动荡的世界;
没有一种商业模式是长存的;
没有一种竞争力是永恒的;
没有一种资产是稳固的;
没有一种品牌是永远长青的;
作为一个老板或者管理人员你有没有想过
那些商界领袖为什么能做到市场领头?
那些企业到底有什么独特的运营之道?
那些成功的品牌到底如何做到深入人心,让用户成为品牌的粉丝?
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学习、向成功的商界领袖、行业专家学习、学习如何将企业经营成一个品牌,学习如何将品牌植入用户心智,学习如何打造品牌的生命力!
微 信:蚂蚁品牌传播,一起探讨如何塑造品牌影响力。
最好的投资就是学习!蚂蚁品牌传播,分享各种商业案例研究,并为众多企业提供品牌包装、品牌推广等支持。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蓝鲸游戏很恐怖:为什么许多孩子都喜欢自杀游戏
  5月23日消息,最近蓝鲸游潜入中国,蓝鲸游戏作为一款自杀游戏,引起了许多恐慌,但仍有许多孩子喜欢自杀游戏,就在很多家长还在担心自己孩子因为玩游戏而耽误学习,影响身体的时候,一款更可怕的游戏已经悄悄地潜入到他们身边,这个游戏就叫“蓝鲸”游戏。游戏规则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种自虐任务,其中就有“每天4:20起床”“看一整天恐怖电影”“在胳膊上用刀刻出鲸鱼图案”等任务,游戏最终以自杀结束。
  听起来荒唐吧,怎么可能呢?但这恰恰是这个游戏最大的一个特点。设计这个游戏的人不是一般的人,他是一个青年人,而且是有心理学背景的青年人,他是一个具备反社会人格的,是一个极其不健康的人。他不想活,那么他就认为这个世界上有一群病态的人,一群不值得活着的人,很有点儿“纳粹”意识。他就要把这批人一步一步引向死亡,所以他设计的这个游戏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有心理学的技术,这款游戏不是一开始就让玩家去死,而是让你一天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让你逐渐对死亡不敏感,不害怕了,比如说凌晨起床、看恐怖电影、在身上用刀子划,一点一点觉得死亡原来一点都不可怕;第二,以一种游戏的方式,如果一开始就告诉你这是自杀的,你就不进去了,而说这是玩,是游戏,不知不觉当中你就假戏真做,最后真的成了他的一个牺牲品。
  微信搜索并关注科技讯公众账号:kejixun 更多精彩,早知道!
责任编辑:李俊红
* 声明:本文章为网友上传文章,如果存在出处、来源错误,或内容侵权、失实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代表原媒体及作者观点,不代表比特网立场。
猜你感兴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蓝鲸在中国玩不起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