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PC产品问题反馈表题

英特尔爆出新漏洞:10年内的企业PC产品受影响_网易科技
英特尔爆出新漏洞:10年内的企业PC产品受影响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Vulnerability hits Intel enterprise PCs going back 10 years)
网易科技讯 5月2日消息 据外媒(PCWorld)报道,英特尔本周一报告一个新发现的固件漏洞,过去十年间的企业PC产品受到波及。英特尔称攻击者有可能利用这一漏洞通过远程管理功能攻击计算机。周一披露的漏洞影响到专为企业IT管理设计的固件。英特尔建议在系统中使用了“英特尔主动管理技术”、“英特尔中小企业技术”以及“英特尔标准管理功能”的企业应尽快使用补丁修复漏洞。据悉自2008年至今的各代酷睿处理器中都有可能出现此问题。这些易受攻击的漏洞是英特尔管理固件6.0至11.6中的一部分。英特尔称没有消费者产品受到影响。运行Intel Server Platform Services的数据中心服务器也不受漏洞影响。“英特尔主动管理技术”是酷睿处理器中的一项功能,可让组织远程跟踪、管理和保护互相连接的计算机阵列。使用场景包括在商店、办公室和学校等场所监控和维修零售结账系统、数字标牌和电脑等。
英特尔没有提供该漏洞的技术细节,但表示黑客可能会利用漏洞来接管远程管理功能。一位英特尔安全研究员在3月份发现这一漏洞,不过目前尚无漏洞被利用实施攻击的报告。英特尔已经准备好了修复补丁,并正与制造商一起尽快将其推送给用户。英特尔安全咨询提供自检方法帮助客户检查自己是否受到影响。例如,使用vPro技术打造的PC产品由于包含英特尔主动管理功能便在易受攻击之列。如果系统制造商未提供可用的固件更新,英特尔也会对客户提供处理提示。英特尔称,禁用或删除名为“Local Manageability Service”的Windows服务可减轻漏洞带来的影响。(孙文文)
本文来源:网易科技报道
责任编辑:王凤枝_NT254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关于PC建筑的几点思考
我的图书馆
关于PC建筑的几点思考
提到“住宅产业化”,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用吊车搭积木一样盖房子:将凡是能在施工现场分解出来的部件,都事先在车间的生产线上按照统一标准做好,然后,运到工地像“搭积木”一样组装起来。买下一座小洋房,等待20天,至多3个月,就能住进去,也不用担心房型变形、墙体倾斜开裂以及漏水等问题。这部分事先做好的部件,叫“PC构件”,即“预制装配式住宅混凝土构件”的简称,是实现住宅产业化的重要途径。PC(precast-concrete)建筑近年来在国内日益受到追捧,从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角度来看这是好事。但如何把好事做好,还有很多功课要做,我认为首要的就是对当前PC建筑发展有全面、正确的认识。笔者从事PC行业近20年,有一些思考,与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抛砖引玉,启迪更多智慧,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历史的轮回?时隔多年,PC建筑在国内再次受到重视,可谓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很多人说,我国现在又大力推进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是不是要回去走30年前的老路?这话不全对,但也有一定的道理。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从苏联等国家引入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大力发展基于PC的各类建筑,推动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PC建筑已经形成完备的技术体系,产品涉及工业与民用建筑、市政施设、大型基础设施等。据1983年统计,中国已编制建筑通用标准图924册,不少地区编制了本地区的统一产品目录,PC建筑的发展处于平稳上升态势。当时的状况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差距,但差距不是很大。之后的30年时间里,我国PC行业出现了分化,有的领域蓬勃发展,有的领域逐渐衰落。在市政和基础设施领域,尽管现浇混凝土技术也有很好的发展,但预制技术始终占据重要地位,甚至是主导地位。看一下我们过去30年建设的各种高速公路、港口、地下管道,都在大量使用PC技术,而且效果良好。地铁盾构管片从无到有,助推我国地铁建设技术一步跻身全球先进行列。预制综合管廊自去年起也提到了日程上,发展前景良好。尤其是铁路建设领域,PC的应用更是达到了极致,除了常规的桥梁、轨枕,在高铁建设中更是大量应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制作各种功能性构件,为高铁技术领军全球贡献力量。在工业与民用建筑领域,PC应用大幅度萎缩,从设计到生产、施工都全面转向现浇模式。到2005年左右,国内除了个别地方还在生产少量空心板、工业厂房构件外,PC在工民建领域的应用几乎绝迹。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有一些构件厂也生产高端建筑构件,但专供出口,与国内市场无关。但是,这种情形在2005年以后出现了新的变化,PC建筑在国内又逐步受到重视。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年),大量采用清水混凝土预制构件,应用部位从预制看台到外墙挂板,甚至是地面装饰材料,让国内众多业主和设计师耳目一新。以万科为代表的开发企业也对PC建筑倾注热情,在年的几年间尝试了一大批试点项目,这些项目无论从技术水平、材料选择、质量标准都与3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并不是简单的重复。但二者之间又有必然的联系,是建筑工业化推进工作时隔30年后的再次回归——重新回到依靠科技和机械作业而非经验和手工作业的建造方式上来。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有自然环境的压力(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有社会环境的压力(农民工工资上涨、建筑业产能过剩等),也有企业主动寻求技术创新和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力。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的PC技术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步,大量项目的实践证明,PC建筑在一定条件下无论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都明显优于现浇或者其他方式建筑。一些国外设计师参与的项目(如奥运工程、深圳大运会工程、香港瑞安在内地的住宅开发项目)就明确提出了采用PC的方案,在他们的认识里,PC明显好于其他建造方式。由此,国内对PC建筑的认识也悄然发生变化。更多有追求、有先见之明的企业开始从不同角度持续推进PC建筑的发展。(至于为何是PC,而不是钢结构或者木结构,限于篇幅,此处不讨论。)因此,目前的PC建筑热潮并不是对30年前PC建筑的简单重复,而是有极大的提升空间,是在社会、技术、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必然选择,可以说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如何做好PC建筑?站在历史坐标上,我们目前参与PC建筑的人其实肩负着很重要的责任,这是我国建筑业和房地产业转型升级的一次关键机会,前面大规模建设的建筑很多已经被证明是“短命”的,如何让现在建设的这些建筑经得住历史的考验,任重道远。从全球的重大地震灾害调查中可以发现,95%以上的人命伤亡都是因为建筑物受损或倒塌所引起的,而一栋房子的抗震性能主要取决于承重梁柱。在某些部位,PC结构的抗震要求比传统现浇方式会更高些。目前在编行业规范中,是要求连接部位的抗震性要比传统现浇构件的抗震性能还要好。业内有专家质疑,PC预制件之间缝隙的防水问题难以处理。PC凸窗是用现浇结构连接起来的,预制件有预埋钢筋,和现浇部分是互相咬合的,所谓的“缝隙”已经由混凝土液盖住,预制内墙是用了粘合剂,经过了接缝处理,至于卫生间,也是按国家规范做了防水处理,比如用了防水涂料。其实PC建筑要做好,需要从商业模式、技术路线、管理手段上进行创新和完善。目前行业内有一些企业对此认识并不十分清楚,只是随大流,盲目投资,等经营上或者房屋质量出现问题的时候已经晚了。限于篇幅,笔者仅从设计和施工的角度谈一点看法。真正好的PC建筑,在设计的时候应遵循以下逻辑:2.1 结构设计的不同笔者对结构不懂,本不该妄议,但屡屡看到行业内把PC结构“等同现浇”就觉得不妥。笔者接触过的大量好的PC结构,如桥梁、看台板、地铁管片、地下管道(廊),其结构计算主要按照每个构件本身的承载力进行,通过适当方式连接成整体。连接部位通常做成可变形方式,根据变形的方向和大小,将连接处做成滑动、铰支或者固支。此时,每一个构件甚至每个部位需要承受的力是很明确的、简单地,需要整体受力的结构也明确地知道其薄弱环节在哪里。不会像整体现浇结构常常出现复杂的,计算不清的受力部位。当出现地震等灾害的时候,PC结构主要通过节点处的应变来消除应力,不至于让应力在结构内部持续传递。此时对结构安全性的要求主要是限制构件以及结构的相对变形量,防止单独或连续倒塌。同时,通过设置隔震垫、阻尼器、弹簧等实现应力和应变消解。整体现浇混凝土结构,无论框架还是剪力墙,都强调构件和节点在震害来临时“耗能”,通过材料破坏过程消解地震能量。将按照现浇逻辑进行设计的结构进行“拆分”,预制,然后”等同现浇”施工连接,我认为并不能发挥PC结构的优势,反而有很多劣势。因此,我的观点是:现浇就是现浇,预制就是预制,在同一栋建筑里,可以混合采用,但不要杂交。2.2 高强材料和预应力的应用由于生产工艺不同,PC结构更易于采用各种高强材料和预应力技术。这在市政和基础设施领域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民用建筑领域鲜有好的案例。PC构件由于工厂化生产,可以采用干硬性混凝土、挤压成型、高频振捣、高温养护、离心成型等工艺,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可以轻松做到80MPa以上,而现场现浇结构限于自然条件,很难做到。预应力技术更是让PC结构如虎添翼。采用先张法预应力制作的桥梁构件,通过采用高强混凝土和高强钢绞线、钢筋技术,在同等跨度和承载力条件下,与全现浇结构相比梁高可以大大降低,自重减少50%以上。后张法预应力更是可以实现构件的连续连接和整体弹性受力,利于抵御震害。采用了预制牛腿柱、预应力吊车梁、鱼腹梁、预应力屋架、预应力屋面板/墙面板、抗剪斜撑、橡胶支座等,属典型的PC结构。2.3 混凝土特性的发挥混凝土的基本特性是可塑性,无论强度、形状、颜色、质感都是可塑的,也可以与其他材料复合。这些特性让混凝土变得丰富多彩,我且称之为“百变金刚”。遗憾的是,国内大部分工程仅仅把混凝土当做一种普通结构抗压材料来用,并不真正了解广义混凝土的概念,也没有把混凝土的优良特性用好。这些特性往往也是要在工厂化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因此PC在国内的发展潜力还很大,值得期待。混凝土的另一个特性是耐久性,暴露在自然环境中的混凝土可以抵御常规的各种侵蚀(防水、防火、防虫等),优于钢、木材以及其他很多材料。在有适当表面防护的条件下,PC构件的寿命超过100年没问题,而且可以拆下来重复使用。如果对内部化学成分进行适当改性,还可以制造出耐酸、耐碱、耐高温、抗冻融等特种混凝土。这种特性使得混凝土可以做成结构和装饰一体的构件,也就是常说的“清水混凝土”。从生产制造和施工的角度,PC建筑其实是两种实施模式。一种称之为PC产品。上述排架结构单层工业厂房属于高度标准化的产品,其厂房跨度、高度、所用构件的型号,甚至各种构件的尺寸、配筋都已经有标准图集,经过试验检验,无需更改。如果市场需求旺盛,厂家可以连续生产,形成库存,产品由设计院选用即可,至于用在什么工程,构件厂在所不问。这些构件厂通常不接受定制产品,因为批量小,没有经济效益。这些构件厂的产品很多按照工业品进行管理,主要由技术监督局进行质量监督,实行型式检验、年检加自检的质量监管。类似的产品还有电线杆、预制混凝土管道、预制预应力空心楼板、预制隔墙板、建筑小型构件等。施工单位只对进现场的产品进行质量把关,产品制造过程原则上不干预。国内目前经营效益较好,参与建筑产业化项目很少的构件厂,几乎都是在做PC产品,总数量可能有几万家。另一种称之为PC工程。项目根据特定的需要设计成预制结构,然后按照施工要求进行组织。整个项目用到的预制构件都经过了严格的受力计算,可能有重复,但都有特定编号和使用限制,同一型号可以互换,不同型号不能互换。不同工程的构件绝对不能互换,除非设计允许。这样的案例包括桥梁、地铁管片、预制看台、预制房屋等。这些预制构件往往不能单独进行受力检验,其质量监控要严格按照施工和验收规范进行,制造过程需要监理参与,保留完整的施工过程资料,即:“用过程合格证明结果合格”。目前国内已经实施的大部分产业化项目其实都是预制工程。区别上述两者的意义在于,不同的厂家参与PC生产经营,应当遵循不同的模式:大型建设集团承建PC工程更有优势,传统预制构件厂制造PC产品更有优势。一旦错位,可能会很痛苦。成本问题倒逼中国住宅产业化进程?目前行业推进PC建筑普遍遇到的问题是“成本高”,我认为这是一个伪命题。随着人口红利淡出,依靠廉价农民工建房的道路已渐行渐窄。自1999年住宅产业化正式提出,已经进入第二个十年,但由于房企参与度低、产业链不成熟、成本居高不下、缺乏政策有力扶持、市场质疑声不断等原因,我国住宅产业化进程仍显缓慢。首先,住宅产业化的每一项都会增加成本。价格是市场定的,增加的成本只能由开发商自己承担下来。“如果PC凸窗、铝合金摸板和预制内隔墙三种一起用的话,大概每平米要增加3~4百元的成本,其中,铝模和预制内隔墙的成本增加相对较低,PC凸窗的增量成本大约是这两项的10倍左右。” 据了解,由于成本原因,万科采用工业化建造的项目,也是选择性的采用,暂未全面推广应用。目前,中国的住宅产业化进程大约相当于日本的八十年代。而成本太高、产业链不成熟是其中最大障碍。尤其是PC构件,由于生产规模小,不仅选择余地少,还需多缴纳17%的构件生产增值税,产品只能维持高价位。据了解,在珠三角生产PC构件的工厂虽多,但主要供应香港和日本,一方面这两个地区住宅产业化程度更高,需求量更大,另一方面,城市发达程度更高,出价方面更“大方”。我们建造任何一栋建筑,都要消耗一定资源,不管是物资资源、人力资源还是时间、空间资源。建筑领域常用的一个词叫“造价”,之所以叫造价,我的理解,是因为每一栋建筑的建造是一个不可逆、独一无二的过程,最终所形成的产品也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我们只能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来分析,某一定栋建筑的建造过程有没有不合理的支出,建筑物有没有达到预期的质量、性能目标。PC建筑造价是建立在PC施工工艺之上的,与传统现浇工艺有很大区别,建造过程不一样,建筑品质也会不一样,简单比较二者之间的“成本”并不成立。建筑领域不断进行技术、施工工艺创新,最终的目标只有两个:在同等造价条件下提高建筑性能,或者在同等建筑性能条件下降低造价。如果一个工艺创新能够同时降低造价和提高建筑品质当然最好。遗憾的是,注重经济利益、短期利益仍然是多数开发企业的常态。一味追求低成本,要求新工艺要低于现有工艺“成本”的心态,导致开发企业很少主动采用PC建筑。实际上,随着房地产发展拐点出现,供给侧改革已刻不容缓,适当增加建安造价,大幅度提高房屋品质才是未来发展的正道。如果将这种信息正确地传递给消费者,消费者也愿意埋单,这才是良性循环的开始。诚然,我国这一轮PC建筑的发展其实也有很多不健康的因素掺杂,导致很多试点项目与传统现浇建筑相比造价偏高,质量降低,甚至二者兼而有之,这极大的损害了行业发展的形象。建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1、优化PC建筑设计,采用适合预制的设计方案,提高PC建筑的附加值,降低成本;2、改进PC构件制造工艺,降低工厂措施摊销费用;3、改进安装施工工艺,降低机械、人工消耗;4、政府出台强制性措施,提高建设工程环保、安全、质量成本,淘汰落后生产方式;5、提高结构施工质量验收标准,严格工程验收程序,淘汰不合格产品和企业。希望通过企业和政府双方的努力,使PC建筑的造价逐渐降下来,同时淘汰低价低质竞争者,净化市场环境,真正体现建筑产品“优质优价”,使行业早日步入良性循环。PC建筑,中国走到了哪一步?目前,住宅产业化在发达国家普及率较高,尤其是日本,接近70%左右的住宅均采用工业化建造方式,预制率到达60-70%左右。国内大城市中,北京和上海,住宅预制率可达40-70%左右。在广州万科东荟城、欧泊项目的部分楼栋,目前只有凸窗、楼梯是采用预制构件的工艺,预制率大约10%,工效没有明显提升。据介绍,如果能实现100%的预制率,所有的前置工作都在工厂车间里完成,现场只需要拼装的话,节省的时间将会很可观。上海浦江瑞和新城5.15万平米的保障房,是国内首个高预制率住宅项目,预制率达到50-70%,已于去年竣工。北京首个“住宅产业化”超六成的工程的叠合板、楼梯、阳台板和部分内外墙,约60%的零部件实现产业化预制。经统计,工地上的沙尘和渣土分别减少38%与46%。目前,北京、上海都实行了一定的奖励。例如,北京在2011年就发布政策,以容积率和住房面积奖励方式,吸引房企参加,对于积极推广应用经权威部门认证的产品和技术的企业,在财政和融资方面都给予优惠和倾斜。上海于2013年就已发文,把PC住宅变成硬性指标,2014年,对“装配式住宅面积”的比例提高到30%,还根据预制率高低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对满足条件的PC商品住宅还给予不超过3%的规划建筑面积奖励。深圳对2015年起新出让住宅用地项目和政府保障房必须采用住宅产业化方式建造,到1/3层数提前预售、奖励3%建筑面积。只有广州,这一步还迟迟未迈出去。R& eading扩展阅读&(点击文章标题,直接阅读)&打造绿色建筑&·&共享美好生活做中国最好的绿色建筑系统集成服务商技术咨询/深化设计/安装指导/项目施工/全程跟踪地址:广州市荔湾区桥中中路186号爱国者A梯二楼电话:020-722727http://www.meady.com.cn/
馆藏&10228
TA的最新馆藏[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天极传媒:天极网全国分站
您现在的位置:
& >&PC行业萎靡不振 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PC行业萎靡不振 逆境反思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天极网笔记本频道 07:00
1PC行业阵痛 谁之过?
  十年前,PC行业是高科技的代名词;十年后,PC行业英雄迟暮,风采不再。十年前如果你身处PC行业内,会引来无数羡慕的眼光;十年后的今天,如果你在卖,这话实在有点说不出口。这时候就真应了那句“从小不学好,长大卖电脑。”
  这,就是行业的悲凉...
  从前的PC公司,可谓朝气蓬勃,而如今,则是暮气沉沉。PC大佬在寻求多元化发展,以求找到打破尴尬局面的新出路,第二等的PC公司在更改策略,或等着被收购,而差一些的PC公司只能垂死挣扎,想方设法的以求保住现有利益不被夺走,连被收购的资格似乎都失去了。
行业经历阵痛
  多元化、转型似乎成了PC巨头的第一选择,、逐渐瞄准企业市场,向转型;而则在移动市场发力,向智能、市场突围。这都说明了一点,逃离传统PC市场!最起码也是重心转移,另寻天地。
  ,在乔帮主的带领下,iPhone、iPad成功开辟新世界,封闭系统、新潮设计、网上商店,再加上“苹果教”式的宣传营销,让它杀出了一条血路,iPad的出现,更是给PC行业开辟了新的道路。
  近年来,传统PC经历转型的阵痛,尤其是2012年,产业链谋求转型但未见成效,导致厂商、代工厂以及零组件厂商,都面临这严峻的挑战。2013年刚刚过了一个季度,但惨不忍睹的局面仍未见改善。
  据权威机构调查,最新的数据显示,2013年第一季度,PC销量同比下降%,创1994年以来降幅新高,这也是连续第四季度PC同比销售下滑。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导致行业走到今天的局面?面临这个悲惨世界,错在谁?
2外部压力:苹果
  外部压力:苹果
  市场经济的疲软,给PC行业带来很大的冲击,但除此之外,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最大的威胁来自于。2008年苹果发布了当时世界上最薄的,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此举又让苹果遥遥领先于其他所有厂商在市场上的地位,并且为的便携性设计树立新的标杆。
  与的结合,让PC厂商有了可以和抗衡的勇气,但同时问题也来了,这些可能需要采用和MacBook Air同样价格的零部件,才能达到MacBook Air的厚度和重量,进而才能与之一较高下。另外,再加上高清或以及向微软支付的Windows 8操作系统的许可证费用,整台机子的价格预计在1000美元左右,甚至更高。
  对于苹果用户来说,这样的价格或许可以接受,但由于用户性质的区别,传统PC用户面对这个价格,就有点不太合理了。
  销量大,分摊到每台机子上的成本就相对较低,成品的价格也会相应下调,但大幅降价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性能与价格永远成正比。价格低廉,才会带来销量,而销量增高,才会有降幅...这是一个死循环。
  在用户难以接受的价格上,销量低是必须面对的现状,这也是PC低迷的问题之一。
  另一方面,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而掀起这场风潮的,依然是苹果。虽然PC将被平板取代的言论非常可笑,但不得不承认,平板电脑确实让很多人不再完全依赖笔记本,部分工作娱乐需求完全可以脱离电脑,而在平板电脑上可以得到更好的,无论是随时随地可以使用的便携性还是触控娱乐的操作方式,都与传统PC产品有很大区别。
3内部问题之一:微软和Intel
  内部问题之一:微软和Intel
  一方面充分竞争,一方面又高度垄断,这就是PC业矛盾而又悲惨的现状。
  微软和这两家,分别垄断了PC的软硬件的核心技术,但各自的做法与表现,却很是让人失望,Intel一直专注于处理器产品,但在从X86向ARM架构转变的过程中,Intel非常没有魄力,这并不是因为英特尔无法从技术上实现这一转变,最主要的原因是该公司从内心里抵制这样的转变。自从格鲁夫担任英特尔CEO后,传统观念就一直主导着英特尔,这种看法已经根深蒂固。
  在市场逐渐倾向移动互联的时代,用户关注的重点已经不同,过高的性能已经成为一种没必要的浪费,而与功耗直接相关的,是产品的问题,这也是用户非常注重的一点。
  尽管Intel一直在凭借尖端的技术让处理器性能提升的同时,最大限度的降低功耗,但相比ARM,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再说微软,微软能够通过网络进入用户的,并根据“升级”来改变其中的部分内容,因此对用户来说,他们既没有拥有他们购买的东西,也不能真正掌控它们。升级拥有修复系统漏洞、提高病毒防护、改善兼容性等优势,但这样却使消费者对微软以及它的某些奇怪的产品产生了依赖性。
  由于每次升级都能获得巨额利润,因此微软乐此不彼的进行产品升级也就很容易理解了。但对老用户来说,他们非常反感微软这种做法,许多企业首席信息官表示,微软想通过这种方式再赚一次钱。比如,微软曾多次希望终止对Windows XP的支持,但因用户强烈反对而不得不再三推迟。事实上,即便是在经过了Windows Vista、以及到了今天的之后,仍然有很多人在使用Windows XP系统,这说明一个问题,旧的产品上可以满足用户需求的时候,为什么要为其再花一笔钱呢?
  Windows 8是微软跨出的梦想中的第一步伐,勃勃野心昭然若揭,微软试图凭借此系统与IOS进行竞争,试图让、PC甚至是这三方实现大一统,但今天我们可以看到,面临的问题不止是平板厂商的冷淡,连自家生产的Surface,销量也与预期天壤之别。更可悲的是,就连传统PC市场,对Windows 8也不买账,招来的口水似乎比称赞更多。
  最新调研数据显示,Windows 7目前在桌面操作系统市场的上份额高达45%,是最受欢迎的,历史悠久的Windows XP也依然有39%,Windows 8却仅仅只占了3.%,甚至还不如Windows Vista 5%。而Windows 8上市半年了,微软在2013财年第三季度的财报中对其销量却只字不提,市场有多惨可想而知。
  Windows 8最大的改变,就是取消“开始”菜单、增加磁铁界面。这个新的开始界面更适合触控操作,因此推动了触控PC产品的发展。一方面,传统的比较保守的用户对取消开始菜单这一行为极为愤怒,因而排斥Windows 8。另一方面,触控PC的出现,尤其是变形产品和Windows 8平板,进一步对传统PC施压,这也是市场低迷的原因之一。
  Wintel联盟在过去确实曾创下辉煌业绩,引领一个时代的发展,但市场不是一成不变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强项可成为弱点,软肋亦可成为杀手锏。当年Intel的X86和微软的Windows都拥有极强的盈利能力,使得他们不愿去开拓其他领域,任何妨碍其业务发展的东西都会被毙掉,导致今天只能看着自己的江山被别人抢占。
4内部问题之二:PC厂商
  内部问题之二:PC厂商
  PC行业在衰落,PC厂商重心转移,另寻出路;因为PC厂商寻求多元化,导致PC行业更快速的衰落...
  事实似乎就是这样,多年来一直以为主业,但近两年通过与Google合作,在基于Android系统的智能和领域掀起了一场风暴。
  中国最大的PC制造商――,以PC+的战略寻求PC市场之外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增长,进入手机领域,并主攻中国、印度、菲律宾和越南市场。此外,联想还在发达国家推出了多款平板产品。
  三星多年来一直以笔记本电脑为主业,但近两年通过与Google合作,在基于Android系统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领域掀起了一场风暴。回头再看市场,早已不再是三星眼中的重点了。
  然而,作为传统PC巨头的和公司,却几乎在移动设备领域毫无建树。一直强调商业计算领域的戴尔,近日发表声明称公司对新技术的反应过慢,没有及时采取相应策略。惠普收购了Palm公司,原打算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使用这家小公司的网络,但最终不得不放弃该计划,同时出售大量资产。、
  这两家硬件厂 商都在努力扩大其移动设备的占有率,不过戴尔更注重,而惠普则认为这些移动产品很难在市场上热销。
  但多年来惠普一直在向服务转型,目前惠普的收入结构中,PC只占据一部分,此外、耗材、、存储、软件以及服务等占据了很大份额。惠普今天的道路,似乎在学习IBM的战略。
  早在2004年12月,IBM就将其PC业务,以.5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当时雄心勃勃欲在全球PC市场展露身手的联想。经此瘦身,IBM进一步加快了向IT服务转型的步伐。2008年,全球经济全线溃败,IBM不退反进,1036亿美元的营收和123亿美元的净利润都是创纪录的。
  2009年,IBM全年实现营收958亿美元,净利润134亿美元,当年惠普营收1146亿美元,净利77亿美元;伺候的多次数据显示,甩掉PC业务的IBM的盈利能力要远胜过惠普,这也是惠普决心向服务转型的动力所在。
  只有这个孤独的身影仍在传统PC这个红海里游泳。不断通过收购扩大市场,目标“全球第一”。为了抢市场,为了市场份额,宏对2%-3%的低利润率都感到满足。创始人施振荣相信PC低价化是大趋势。
  确实,今天的PC是在不断廉价,但下一步呢?廉价的未来是否就是产业的加速萎缩?
  对用户来说,廉价确实是好事,但在新产品的冲击下,已经流失了部分用户。而在传统PC一味的性能超前基础上,用户购买新产品的欲望已经不强烈。五年前的产品依然能用、够用,为什么还要付费买新产品呢?即便是低价,也不愿意。
  有人曾说,PC产品的升级周期为3年。也曾在五年前做过研究,称当PC产品使用时间超过3年后,故障率会达到一个惊人的程度,而定期升级整个基础设施则能够大幅提高用户的生产效率。但实际使用中明显不是这样的,小编六年前的直到今天依然在正常使用,只有出现了一些坏道,但经过简单的维护,并没有带来多大影响。所以我们有理由怀疑,厂商之所以捏造这样的概念,其目的不过是为了卖出更多的产品罢了。
  换句话说,很多时候当旧的PC产品出现问题,我们也只需要更换某些部件即可。相信大家很少看到这种情况:因为使用了两年的笔记本因为散热不佳导致关机、重启,或者硬盘故障导致蓝屏,而直接跑去买一台新的。
  总结:
  PC行业今天的困境,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市场经济的不景气只是部分原因,更大的原因是软硬件厂商自掘坟墓。在利益面前,没有突破性创新。垄断者一味捞金;竞争者另谋生路。
  消费者很明智。当PC行业推出的新品令消费者眼前一亮,认为这比之前的产品有了实质性提升,才会为其买单,PC市场就出现增长;但如果新PC看起来并不那么好,该市场就会出现停滞或者下滑的局面。
  算得上是PC溺水后抓住的一根稻草,很多厂商包括Intel也对其寄予厚望。但很遗憾,目前来看超极本并未带来PC产业的重新增长。或许是因为的身上,增加的反而不如减掉的多。屏幕更小了,存储空间缩水了,接口也少了,也没了,当然性能也经过阉割。牺牲这些,只带来了和。或许对于某些人群很适合,但对普通PC消费者来说,功能、性能更具吸引力。
  智能手机、的迅速崛起,抢走了部分市场,而剩下的人群中,很大一部分依然抱着五年前的电脑悠然自得。因为他们不需要!
Asymco调查数据
  是个例外,虽然Mac电脑出货量也不如从前,但iPhone和iPad换来的岂止半壁江山。即便是PC业务下滑,苹果依然悄悄地占据着该领域收益第一的位置。Asymco公司近日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苹果占据了45%的PC营业收益,昔日PC制造巨头戴尔和惠普则只获得了%和7%的营业收益。紧随其后的则是联想、、宏,它们获得营业收益比例分别为6%、6%、1%。收益并不等同于销量。苹果绝对不是PC销售量最多的公司,但却是收益最多的一家公司。但这对于其他厂商来说,反过来或许正合适。(作者:1024责任编辑:田文超)
天极新媒体&最酷科技资讯扫码赢大奖
* 网友发言均非本站立场,本站不在评论栏推荐任何网店、经销商,谨防上当受骗!
手机软件办公游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产品质量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