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庸群侠传x天龙八部部中,金庸为什么要写死

在天龙八部中,金庸为什么要写死阿朱,还要死在乔峰手下?- 百度派
{{ mainData.uname }}
:{{ mainData.content }}
{{ prevData.uname }}
:{{ prevData.content }}
{{ mainData.uname }}
:{{ mainData.content }}
0 || contentType !== 1" class="separate-line">
:{{ item.content }}
在天龙八部中,金庸为什么要写死阿朱,还要死在乔峰手下?
问题说明(可选):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
从传统的章回体小说来说,凡是英雄主义的小说,小说的结局无外乎几种,主角死亡或者主角隐居。而小说开章,主角基本是孤儿,或为父母所弃,或为仇家所害。乔峰是一个传统的悲壮英雄的角色,这种角色以传统...
从传统的章回体小说来说,凡是英雄主义的小说,小说的结局无外乎几种,主角死亡或者主角隐居。而小说开章,主角基本是孤儿,或为父母所弃,或为仇家所害。乔峰是一个传统的悲壮英雄的角色,这种角色以传统文化思想来是,是一个克父克妻克子克友的角色。因为悲壮,所以结局必然是死亡。在逐渐实现英雄本色的历程中,他的师父,养父,妻子,兄弟朋友会逐一的被他所累,面对各种挫折,困境,还有死亡。阿朱的死其实是一种必然,同样阿紫的坎坷命运也是对英雄角色的一种烘托。所谓残缺就是美,但凡是美好的东西往往由于某种偏执的信念而不能长存。英雄必定孤独,必定坎坷,必定备受煎熬,甚至不被人承认。天龙八部里最震撼的除了男人间的豪情之外就是阿朱被萧峰一掌打死的片段,每每读到都是心头一痛。聪明的阿朱为什么执意用死来面对一切,给心爱的人留下永远的遗憾和伤痛。但是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正因为阿朱太美好太让人心疼,悲剧的美在她身上才得以最大化地淋漓尽致地展现。天龙八部中不乏悲剧,阿朱未必是死得其所,但却是将死亡诠释得最美的。为了让萧峰更加悲情到底,父母双亡,众叛亲离, 背负血海深仇被天下人误解辱骂,唯一的知心人又被自己一掌打死。这样萧峰的悲情英雄形象就圆满了,同时也是为阿紫的苦恋做铺垫。天龙八部,主题就是众生皆苦,要是圆满了那反而不符合书中要表达的思想。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
这就是金庸的妙处,他这么写肯定会有自己的想法,其实这部电视剧我感觉写的真的是特别的棒,让阿朱死在乔峰的手下,让乔峰也是愧对阿珠一辈子的。
这就是金庸的妙处,他这么写肯定会有自己的想法,其实这部电视剧我感觉写的真的是特别的棒,让阿朱死在乔峰的手下,让乔峰也是愧对阿珠一辈子的。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
这应该是金庸先生刻意为之,为之后乔峰这个悲剧英雄埋下了伏笔。不过这段真的是太虐了。不管是电视还是书,每次都让我忍不住哭。
这应该是金庸先生刻意为之,为之后乔峰这个悲剧英雄埋下了伏笔。不过这段真的是太虐了。不管是电视还是书,每次都让我忍不住哭。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
凡大英雄必有大悲剧才能方显人生之坎坷,命运之无常,所以阿朱死在萧峰的手里是最让人唏嘘了最让人感人生无常的!这样的安排才最先天龙之主题,那就是无人不苦,无人逃脱,众生诸相,尽归于佛。
凡大英雄必有大悲剧才能方显人生之坎坷,命运之无常,所以阿朱死在萧峰的手里是最让人唏嘘了最让人感人生无常的!这样的安排才最先天龙之主题,那就是无人不苦,无人逃脱,众生诸相,尽归于佛。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
其实我觉得乔峰这个人确实蛮背的吧,把阿朱死了的话,可以增添他的悲剧色彩。而且他的深情,更加可以增加他的男子气概。其实阿紫我不太喜欢。
其实我觉得乔峰这个人确实蛮背的吧,把阿朱死了的话,可以增添他的悲剧色彩。而且他的深情,更加可以增加他的男子气概。其实阿紫我不太喜欢。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
我觉得这一点就是非常糟糕的一个漏洞,把阿朱本来应该成为女主角的,到最后的话,他死在了乔峰的怀里边,是非常可惜的
我觉得这一点就是非常糟糕的一个漏洞,把阿朱本来应该成为女主角的,到最后的话,他死在了乔峰的怀里边,是非常可惜的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
我觉得金庸这样写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是情节更加波荡起伏,并且增加读者的观赏性,让读者身临其境,并且让整篇文章更具有真实性。
我觉得金庸这样写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是情节更加波荡起伏,并且增加读者的观赏性,让读者身临其境,并且让整篇文章更具有真实性。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
天龙八部中,如果金庸不这么写,那么阿朱陪着乔峰,就像姓王的陪着姓木的,那么故事就没了波折,也不会生出事来。
天龙八部中,如果金庸不这么写,那么阿朱陪着乔峰,就像姓王的陪着姓木的,那么故事就没了波折,也不会生出事来。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
提问{{title}}
在天龙八部中,金庸为什么要写死阿朱,还要死在乔峰手下?
,才能进行回答
一个问题只能回答一次,请&nbsp点击此处&nbsp查看你的答案
提问{{title}}
9人关注了此问题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从《天龙八部》的时空舛误看金庸小说批评素质问题
  摘 要 《天龙八部》是金庸很有分量的一部作品,倪匡则是重要的金庸评论研究者之一。通过对这部小说存在的时空舛误以及倪匡对其评点失当之处的举例分析,可以发现在目前的金庸研究领域,对金庸小说文本的挖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8/view-6120980.htm  关键词 《天龙八部》 倪匡 金庸小说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From the "The Semi Gods and Semi Devils" Space-time Unfortunate   Mistake to See the Critics Quality of His Novels   ZHANG Minghao   (University of Macau, Macau)   Abstract The Semi Gods and Semi Devils is a significant work among Louis Cha's fictions, meanwhile, Ni Kua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ritics and experts of Louis Cha. Based on analysis of some space-time mistakes in The Semi Gods and Semi Devils and part of the inappropriate reviews of I Kuang about the fiction, it's safe to say that more meticulous attitude and closer reading on the text of Louis Cha's fictions is deserved at the moment.   Key words The Semi Gods and Semi Devils; Ni Kuang; Cha's novels   0 引言   金庸小说如今已是享誉寰宇,对金庸小说的研究亦炙手可热。推崇金庸及其小说的研究者对其不遗余力的赞美,令人产生一种金庸小说无不美轮美奂、无懈可击的错觉。现在以金庸的鸿篇巨制《天龙八部》以及倪匡对此书的评价为例,这些言过其实之处都可以说得清楚。   倪匡是金庸的好友,亦是金庸的崇拜者,并以“金庸小说专家”自诩;加上他本身就是重要的武侠小说作家,①所以当金庸小说进入学术界视野时,他的观点的确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冯育楠说:“将新派武侠小说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没有高度的功臣则是金庸。”②这意见就来自倪匡;③严家炎、李陀、刘绍铭、黄维?等人对金庸小说语言的称赞,④也是承接自倪匡;⑤还有对《神雕侠侣》中杨过与小龙女重逢这一情节的批评,认为这是一种“假喜剧”,⑥同样出自倪匡。⑦   此外像对金庸作品旧版与新版的评价,⑧以及金庸是否应当入选教科书等话题,最早发表意见之一的也是倪匡;⑨温瑞安将《天龙八部》称作是“一部把中国传统小说章法揉合于西方技巧极为成功的小说”,⑩还是源自倪匡。?   由于在《天龙八部》于报刊连载时曾代笔写过四万余字的缘故,倪匡在其《我看金庸小说》以及后来的《再看金庸小说》(台北:远景出版事业公司,1981)中对《天龙八部》文本的评介,确实要比许多从较为宏大的观念和术语出发来研究金庸小说的学术论文细致很多。《天龙八部》是金庸小说中篇幅最长的,比《鹿鼎记》还多出几千字。而且《天龙八部》已处于金庸小说创作的成熟期,包括之后的两部长篇《笑傲江湖》和《鹿鼎记》在内,无论是在技法还是内涵上,比起金庸初期的作品,都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倪匡把这部小说排在金庸作品的第二位。?大陆研究金庸的知名学者陈墨认为它是“金庸小说中两部顶尖杰作之一(另一部是《鹿鼎记》)”。?《金庸评传》的作者孔庆东把《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合称为“鬼斧神工三杰作”。?这些都是《天龙八部》在金庸研究者眼中优胜地位的例证。   1 《天龙八部》与倪匡评点失误举例   1.1 段誉   倪匡认为:“《天龙八部》在一个一个写主要人物出场的前后衔接上,已经到了天衣无缝的地步。”?现在就以主人公之一段誉为例来看一看情况是否真如倪匡所说的那样。   首先段誉的年龄就是一笔糊涂账。第十四回段誉与萧峰结拜之时,小说写明萧峰年长段誉十一岁。?萧峰此时刚好三十岁,如此段誉应为十九岁。第四十八回却又说段誉的生日是“大理保定二年癸亥十一月廿三日”,大理保定帝段正明继位是在1082年,保定二年即1083年,直到小说结束,段誉竟不过十一二岁(金庸在序言中已明确点出了小说事件的准确年份:“北宋哲宗元佑、绍圣年间,公元1094年前后。”第四十九回所写北宋高太后驾崩,宋哲宗亲政一事,正发生在1094年)。   要是通过与书中其他人物的对比来找段誉的年龄位置,情况只会越弄越糟。以钟灵为例,第二回写钟灵的生日是“庚申年二月初五丑时女”,段誉屈指一算,是在十六年前。1094年之前的庚申年是1080年,这一年若是在故事开始的十六年前,到第四十九回时,高太后早已离世两年有余。而到了第九回,钟灵的生日又变成了“乙未年十二月初五”。1094年之前最近的一个乙未年是在1055年,这样一算,钟灵居然比萧峰还要年长近十岁。?段誉既年长于钟灵,则绝不可能生于保定二年。   还有,1094年是小说结尾的时间。在这之前,萧峰还带阿紫养了一年多的伤。考虑到这一点,小说的事件时间还要提前,真不知要如何才能将段誉、钟灵二人身上的时间缝隙弥补完整。   其次,第二十九回,游坦之从阿紫处逃离后,听到丐帮中人说起萧峰:“你说乔峰那厮躲到了哪里,怎地一年多来,始终听不到他半点讯息?”随后跟去偷听全冠清回归丐帮一事。此时段誉自第十八回后再度登场。小说的说法是段誉要跟随王语嫣去中州找慕容复,却被包不同驱逐,于是在河南游山玩水,盼望再逢王语嫣,却被段氏家臣寻见。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游山玩水,绝无长达一年之理,况且段誉是为了寻找王语嫣,怎会在一地耽搁一年之久而不另访他处?二是朱丹臣见段誉情绪不佳,以为他还在为木婉清之事烦恼。也就是说,木婉清一事,虽然实际上已过去一年有余,在朱丹臣等人以及金庸试图留给读者的印象中,仍属于“不久之前”。除了段誉与萧峰的故事不在同一时间维度外,找不到别的解释。   至于段延庆与刀白凤的一段孽缘,为免太过突兀,金庸特意在前面的叙述中加以点染。第三十一回说段延庆“当年失国流亡、身受重伤之余,也曾生过自尽的念头,只因一个特异机缘,方得重行振作”;第四十六回段誉在回答西夏宫女提问时“心中突然一凛:‘原来我相貌只像我娘,不像爹爹。这一节我以前倒没想到过’”。最关键的地方却始终不见解释:刀白凤究竟是如何认出段延庆就是当年那个叫化子的?   段延庆当时“身受重伤,双腿折断,面目毁损,喉头被敌人横砍一刀”,“全身污秽恶臭,伤口中都是蛆虫”;在当时的刀白凤眼中看来,这“人不像人,兽不像兽”的东西“脸上、身上、手上,到处都是伤口,每处伤口中都在流血,都有蛆虫爬动,都在发出恶臭”。此时段延庆身上,哪有什么可供日后辨识的特征?刀白凤若能在千钧一发之际认出段延庆,之前她曾与段延庆在万劫谷照过面,为何却又全无反应?而且在书中也看不出段延庆擒住段正淳一行人后,有什么理由和迹象会在这伙人面前流露出对白衣观音的感念。   更麻烦的还有。据第四十八回交代,段延庆身受重伤是“二十多年前”,此时大理的皇帝是保定帝段正明;第八回却又说,大理国内乱、段延庆下落不明,是在“十多年前的上德五年”。而且内乱平定后,保定帝前面还有一位上明帝段寿辉。左支右绌,时间焉得不乱?金庸固然才气纵横,但这决不是说可以允许他写到后面,连自己前面说过什么都忘了。   大理国诸人的故事,由于中间有“萧峰传”的隔断,出现这种状况倒也罢了;岂料在全书的大关结“少室山群雄会”上,竟有比钟灵在七回之内出现两个生辰八字更离谱的情况。第四十三回,萧远山目睹慕容博被扫地僧一掌击“死”后,金庸描写其内心活动时说,“待见玄慈死得光明磊落,不失英雄气概,萧远山内心深处,隐隐已觉此事做得未免过了份,而叶二娘之死,更令他良心渐感不安。”第四十二回写得明明白白:玄慈当众受杖责之时,萧远山明明已经上山追慕容博去了,而他居然能知道山下玄慈与叶二娘的死状,真不知当作何解。   1.2 慕容博   全书与慕容博交好之人寥寥无几,鸠摩智可以算一个。倪匡注意到鸠摩智的“小无相功”来路不明。?其实鸠摩智来路不明的功夫还不止这一项。获赠少林七十二绝技究竟是在慕容博假死之前还是假死之后,就殊难索解。关键在于,慕容博是什么时候偷走七十二绝技的?   从第四十二回慕容博与萧远山的对话来看,慕容博假死之后,一直都躲在少林寺。那么是不是在此期间偷走的呢?似乎不能这样说。因为倘若如此,慕容博遇到鸠摩智时,他已经“死”过一次了;若以真名示人,岂不是要再“死”一次?   那么应当是在他假死之前了?似乎也不对。慕容博与玄慈交好,本来有机会偷入藏经阁不足为奇。但是由于雁门关一事,慕容博既然要躲避玄慈,绝不可能甘冒奇险,来到少林偷阅经书。换句话说,他若在雁门关一役之后来偷经,只能是有了“死人”的身份掩护之后。如此,他在假死前偷经的时间就被提到雁门关一役之前了。可据扫地僧的说法,萧远山来藏经阁要比慕容博早,而萧远山偏偏是在雁门关一役之后才动了来少林偷阅经书的念头,那慕容博他到底是什么时候来的藏经阁?   第四十五回鸠摩智走火入魔之时,猛然醒悟:“他在少林寺中隐伏数十年,暗中定然曾听到寺僧谈起少林绝技不可尽练。”似乎又把慕容博偷经的时间挪到他假死之后了。总之,很难替他找出面面俱到的解释。   这还只是慕容博事迹前后龃龉处之一。按玄慈的说法,雁门关外误杀好人后,就再也没见过慕容博。依照金庸的描述,这是在有意躲避玄慈,好制造一种内疚于心的假象。然而从第九回崔百泉口中可知,慕容博在假传音讯一事十多年后曾到过河南南阳,难道他不知道少林寺就在河南?万一被少林僧人撞见,他当如何收场?再说玄慈的说法本来就有漏洞。三十年前,慕容复尚未出世。慕容博既有妻有幼子,而且其妻又是苏州大有来头的人家(详见后文论述),他又岂能在江湖上东躲西藏!更何况他还曾好整以暇,收留了流落在外的阿朱。   还有,慕容博假死之时,慕容复“年岁尚幼”(第四十二回)。?慕容复年长王语嫣十岁,只怕此时王语嫣尚在襁褓中也未可知;而父子二人谈论武学时慕容复却说:“王家舅母和表妹就爱自夸多识天下武功……”不知慕容复说此话时,“王家表妹”识字能有几年。至于杀柯百岁,主要还是为杀人灭口,但是读者实在看不出慕容博有什么必要假死这么多年才动手。因为柯百岁与慕容博的武艺,相差实在太远;何况杀柯百岁时,慕容博根本就没用到潜伏在少林寺时学的功夫。   倪匡连蓬莱派、青城派这种纯粹的过场小角色都注意到了,居然没有单独说说慕容博这位隐伏全书又无所不在的人物,大概他也觉得这般藏头露尾之人,还是少说为妙吧。   1.3 天山童姥、李秋水母女   天山童姥与李秋水的恩怨纠葛,看似热闹,实则破绽百出。最明显的难以自圆其说之处在第三十六回,李秋水向虚竹展示自己容貌被毁之时。李秋水脸上的伤,显非搏斗所致。童姥既然能够划花李秋水的脸,说明当时不管什么原因,李秋水已经失去反抗能力,只好任童姥宰割。那么以童姥之鸷忍,为何不干脆杀了李秋水?   童姥深知自己所练的“八荒六合唯我独尊”神功,每三十年返老还童一次,有莫大的凶险;李秋水又深知自己的底细,算准自己返老还童的日子,定来加害;此时不动手除去此心腹大患,更待何时?金庸不断地暗示两人一辈子萦怀之事,只在无崖子。因此动手过招,不为分高下,全是性命相拼。怎地在这等大好机会面前,童姥的手却软了?   还有,童姥发觉虚竹身负“小无相功”时,方才得知无崖子与李秋水已有夫妻之实。这说明,童姥对无崖子和李秋水在大理无量山隐居一事并不知晓。第三十七回李秋水临死前自述,自己因为无崖子爱上了其亲手雕刻的玉像,找了许多俊秀少年来在无崖子面前调情,以致无崖子大怒而去。前面童姥在与李秋水决战时骂道:“你一生便只喜欢勾引英俊潇洒的少年。师弟说,我到老仍是处女之身,对他始终一情不变。你却自己想想,你有过多少情人了……”   这就奇怪了,童姥既然不知无崖子和李秋水身在大理,又如何得知李秋水与少年郎君调情一事?莫非当年同门学艺之时,李秋水已表现出自己是水性杨花之人?果真如此,那无崖子不过是李秋水“猎艳”的对象罢了。可第三十七回李秋水在冰库外面听到童姥胡编乱造无崖子对其如何痴情时,按捺不住冲进来“嘶哑着嗓子道:‘你说谎,你说谎。师哥他……他……他只爱我一人。他绝不会画你的肖像,你这矮子,他怎么会爱你?你胡说八道,专会骗人……’”无崖子若只不过是李秋水“猎艳”的对象,她听到童姥这番不实之言,又岂能方寸大乱!   更令人想不通的是,李秋水在和童姥争夺无崖子的较量中,可以说是大获全胜,连女儿都有了。然而从前文可以知道,两人斗了这许多年,李秋水居然从来没向童姥提起过,以致童姥要等到九十六岁时才知道无崖子“对不住自己”!难道李秋水认为此事不值得在死敌面前炫耀?她“养气”工夫若真如此之好,又怎会成为纠缠于“贪嗔痴”三毒的反面教材?   倪匡对这两人的纠葛,读得并不细,以致说出“李秋水和天山童姥结怨,不像是为了对师兄的恋情”的话来。他以为天山童姥不能发身长大,过错全在李秋水,所以才把结怨的时间一下推到了两人还只有不到十岁时。?其实童姥说得很明白,身形停止发育,是因为练功所致。李秋水为恶,是在童姥二十六岁那年练功有成,本来可以恢复正常的时候。   倪匡读得不细的地方,还不止这一处。比如他说:“慕容博夫人姓什么,在书中漫不可考,也不重要。”? “不重要”是真,“漫不可考”则大谬矣。原因就在,倪匡真的以为王夫人姓王!   说起来倪匡的这处错误,简直匪夷所思。因为他明明看到了书中的交代――李秋水告诉虚竹,她有一个女儿,嫁在苏州王家。如此一来,慕容夫人姓王,不是很明显么?当然,慕容夫人姓什么确实不重要,但苏州王家却很值得探究。   王夫人一登场,先是活埋大理人唐光雄,接着又逼人去杀了原配娶新欢(这种事其手下只一名婢女就在各地办过七起),霸道之极。而且小说开头去找木婉清晦气的那伙人,也是王夫人的手下。王夫人偌大的势力,是得自夫家,还是得自娘家?   若说是得自娘家,王夫人的母亲李秋水做了西夏皇妃,要看顾女儿倒也不是什么难事。不过这种可能实在微乎其微。李秋水先是与无崖子隐居在无量山,并生下了王夫人。然后又进入西夏皇宫,直做到西夏的皇太妃。如此,童姥划花李秋水的脸,应当是在入宫之后。童姥能想到这一招,说明李秋水当时还不算老,正是“以色事君”的阶段。若要“破相”之后仍能得宠,只有一种解释,便是“母以子贵”。所以倪匡认为银川公主便是李秋水的孙女。?至于李秋水是王语嫣的外婆,则是确定无疑的。   但是第十六、十七回王语嫣遇险,对头正是西夏“一品堂”的人,可见王语嫣并不知晓自己同西夏的渊源。不光王语嫣自己不知,整个王家,乃至慕容家好像都没有人知道。理由很明显:慕容复要是知道王语嫣的亲外婆是西夏皇太妃,他又何必舍近求远去向银川公主求亲?   由此看来,很难说王夫人对母亲李秋水的去向有多少了解。   若是得自夫家,一切就顺理成章了――要把王夫人的“嫁妆”――玉洞藏书由大理无量山中千里迢迢搬到苏州,原非寻常人家可为。王家在苏州,应当是一股不小的势力。   王语嫣是段正淳的女儿,但是王家的下人并不知情,反倒为王夫人遭人议论抱不平。可见王夫人与段正淳相好时,王夫人的丈夫尚且健在。而王夫人与段正淳相好,从金庸给读者造成的感觉来看,又并非偷情幽会。所以问题又来了:以王家的势力,王夫人的丈夫尚在,居然能容忍王夫人和段正淳在姑苏的花园里双宿双飞(见第四十八回)?   读者不得不问:王夫人和段正淳相好时,到底是嫁还是没嫁?   王夫人逼着人去杀了原配,好娶在外面结识的姑娘,第四十七回时她自己也说:“家中有妻子,我也不怪他,谁叫我识得他之时,他已是有妇之夫呢?”似乎是在暗示王夫人碰到段正淳时,尚未出嫁;而慕容家与王家结怨,却又和慕容夫人说王夫人“偷汉子”有关。这里姑且认为王夫人和甘宝宝一样,是带着身孕成亲,所以招致慕容夫人议论。但这仍然解释不了另外一个问题:倘若此时王夫人尚未出嫁,那么玉洞藏书又保管在什么地方?   王夫人好武,且对自家武学典籍之丰富十分得意(慕容夫人说“还施水阁”藏书胜过“琅?玉洞”,便惹得王夫人不快),对玉洞藏书想来绝不肯轻易弃置不顾。而王夫人与段正淳栖居的花园,并非王夫人所有(否则后来她也不用去另购置一座庄子,布置成和情郎相聚时的模样)。那么王夫人此时是否有藏书之所?就算有,她孤身一人,又如何将卷帙浩繁的武学典籍带出大理无量山?倘若没有,王夫人又如何能够预测自己可以“及时”找到王家这般有势力的婆家,从而解决书籍的运输、保存等一系列问题?图书不比金银珠玉,可以长久无人照料而不致损毁。万一王夫人和段正淳在苏州迁延日久,无崖子、李秋水的毕生心血岂不要灰飞烟灭?   以上种种,都表明《天龙八部》在时间与空间的配合上,是存在很大问题的;倪匡却认为:“《天龙八部》在结构上,采取了写完某一个人后,再写另一个人,而又前后交错将不同的人联结起来的一种独特结构。这种结构,《水浒传》用过。《天龙八部》大胆采用同样结构,而在整体上仍有一气呵成之妙。”?他的意见直接影响到温瑞安:“严密已极,前后呼应十分紧密”“千丝万缕而脉络分明”。?且不论从前面所举例证来看,金庸“联结”人物的手法是否高明;既然《水浒》已经用过,吾辈实在不知金庸再用,有何“独特”可言。而且“缀段”的结构手法,在古典长篇中,本来就不是什么希罕物;怎么到了金庸这里,就成了值得大书特书的成就?这样去评论作家作品,已经不是正误和功力深浅的问题,而是诚伪的问题了。由于倪匡在金庸小说评介中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之功,后来人也就心安理得地沿其溢美之辞自由发挥。如此去评价金庸小说,不弄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才怪。   2 《天龙八部》批评致误原因发微   有学者以“七国演义”之说来盛赞《天龙八部》,认为“七个政治团体,它们争雄逐鹿。没有看到另外一个作家能写这么宏伟的一个结构。”?其实演此义确实不易,要尽情扭曲时空才演得出来。   对于《天龙八部》为何能令人不假思索地吹捧这个问题,倪匡倒确实说出了有用之言:“《天龙八部》是千百个掀天巨浪,而读者就浮在汪洋大海的一叶扁舟上。一个巨浪打过来,可以令读者下沉数十百丈,再一个巨浪掀起,又可以将读者抬高数十百丈。在看《天龙八部》的时候,全然身不由主,随着书中的人物、情节而起伏。”?严家炎先生也有同样的阅读感受:“读完金庸仿佛一口气写下的这四五十页文字,一些大出意料的事纷至沓来,读者的感受也如段誉一样,感到‘正如霹雳般一个接着一个,只……惊得目瞪口呆。’”?这些称赞金庸的人所描述的阅读过程,恰恰是一个拒绝思考的过程,即早有研究者所指出的“武侠小说不得不迎合观众的欣赏惰性,无需大脑的紧张劳动即自然达到某种愉悦,或形成印象”。?由此来看顾彬“在作者、读者和评论者眼中,已经不再用‘文学类型’来界定什么是好的文学作品,不过像那些娱乐或诽谤的文学一样,仅仅是看看内容的‘噱头’而已”?一番话,不是没有道理的。那么金庸是如何把“思考”从阅读的过程中排挤出去的?笔者认为,这和金庸小说的视觉特性有很大关系。   金庸对武侠小说的功能,其实有着很清醒的认识,那就是“娱乐”。有人以金庸小说能让教授治好腿伤,能让大学生走出失恋阴影为例,来证明金庸小说是高品位文化的小说,反倒说明了“愉悦感”在金庸小说中的重要地位。?徐皓峰说得很直接:“金庸写故事基本是电视剧本的写法。”?严家炎把金庸对戏剧、电影艺术的借鉴称作是金庸对小说艺术的一大贡献,并认为:“电影技巧引进小说,我认为更构成了金庸作品艺术上一个根本的长处和特色。”?有的研究者则认为:“一定程度上,金庸小说之能成功攫取读者眼光,乃由其书写的可视化(visulization)倾向所助成。”?这些都表明,“视觉刺激”的确是金庸小说达成“愉悦感”的重要手段。而视觉艺术的特性恰恰是具体的、琐碎的、跳跃的,而非抽象的、宏观的、连贯的,这是它与作为文字艺术的小说的本质区别。通过这种方式来维持读者的阅读兴趣,就注定了它在达成“娱乐”功能的同时必然缺乏连续性。出于不断变换视觉刺激的需要,《天龙八部》中故事的空间也在不断变换。在这方面,金庸对于古典小说“叙事空间化”的技巧运用,是十分熟练的。但是金庸面临的一个难题是:他不能、或者不愿像古典小说那样按照时间的自然顺序将“事件”罗列,而必须重新以情节为中心周密组织事件的“首、身、尾”,把事件的时间特性也表现出来,?因为“电视剧总是尽量压缩场景,能用一个场景决不用两个场景,以免换场景消耗时间和经费, 所以在一个场景中要求多几个冲突层次”。?这就使得金庸对于笔下的许多次要人物与情节,无法做到“随手了结”,而是重复利用。至少从《天龙八部》的文本来看,金庸的努力并不成功。前文提到的种种时空舛误处,就是金庸试图将这些分散的“场景”整合为具有连续性的“事件”过程中的失败例证。其实像十三回对蓬莱派、青城派等人的处理,以及四十八回慕容复一口气连杀段正淳四位情人,都是“令文字干净”(金圣叹语)的成功范例,然而倪匡却对此颇为不忍,认为“这样安排,没有道理之至,除了借此表现慕容复的狠毒之外,没有别的作用了”。?   有意思的是,连金庸小说的批判者,也都在“随着书中的人物、情节而起伏”。袁良骏先生表示《天龙八部》让他反胃,其中的原因就包括“篡改历史”,爱情观“陈腐不堪”;?王彬彬先生则举金庸为例,认为武侠小说以诡谋取悦观众,造成的诡谋文化与现代文明背道而驰,与法治社会建设冰炭难容。?视线依旧集中在“内容”上。   3 结语――“金学”需冷静   朱寿桐教授在论及金庸研究的状况时指出:“金庸已经是汉语文化阅读圈中最明显地被广为接受的小说家,对他的‘棒杀’显然达不到‘杀’的结果,但对他的‘捧杀’也很可能造成‘捧坏’的情形。许多对金庸及其作品过度指责的言论其实就来自于对其意义过度拔高的反弹。有鉴于此,需要引入汉语新文学或类似的学术平台,免除国族意识的激发与暗示机制,避免不必要的意义张力的负面影响,让金庸研究和金庸小说的评价回到学术理性的格局。可以想象,这种规避了意义张力侵扰的研究对于金庸及其小说,不仅相当有益,而且相当缺乏。”?朱教授的关注点虽然主要在“汉语新文学”这一学术概念上,但他的观察,就对金庸小说的研究而言,真正能够进入文本深层机制的情况少之又少这一点来说,是十分准确的。   “金庸创作与一般的武侠小说的差异在于,除了丰富的娱乐元素,‘容易被文化水准不高、文学修养不深的普通群众接受’外,其文本更具有超越大众文化的思想深度”,“因而具有远较其他武侠小说的耐读性,与仅被‘以休闲消遣视之,以情趣为主,随阅随弃’的绝大多数文本不类。”?不过尼尔?波兹曼在表达对于以娱乐为唯一任务的视觉文化的忧虑时引用了汉娜?阿伦特这样一段话:   这种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状况可以被称为“大众文化”,它的倡导者既不是大众也不是艺人,而是那些试图用曾经是文化中真实可信的东西来娱乐大众的人,或者是那些试图证明《哈姆雷特》和《窈窕淑女》一样有趣、一样具有教育意义的人。大众教育的危险在于它可能真的变成一种娱乐。有很多过去的伟大作家经过了几个世纪的销声匿迹,如今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但我们不知道,他们的作品除了娱乐版还能否留在人们心里。?   虽然到目前为止还看不出金庸小说有成为顾彬所说的“快速消费型”的“低端文学”的迹象,?但是处在宏大叙事语境和现代传媒业全方位的干预之下,对金庸小说文本的阅读的确遭到了不可忽视的干扰。无论我们怎样评价金庸小说,首先都应当从文本出发,而不是从文本造成的效果出发。王国维主张学术研究应当“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现在是认认真真进入金庸小说文本内部的时候了。   注释   ① 乐融融.香港文学一瞥.当代文坛,-8;乐融融.香港文学一瞥(续完).当代文坛,-5;何新.侠与武侠文学源流研究(下篇).文艺争鸣,-80.   ② 冯育楠.港台与大陆通俗文学窥见.文学自由谈,.   ③ 倪匡.我看金庸小说.台北:远景出版事业公司,1980:7.   ④ 严家炎.文学的雅俗对峙与金庸的历史地位.王秋桂.金庸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⑤ 倪匡.我看金庸小说:9-10.   ⑥ 吴秀明,陈择纲.金庸:对武侠本体的追求与构建.当代作家评论,.   ⑦ 倪匡.我看金庸小说:34-5.   ⑧ 徐皓峰.论金庸武侠小说的“恶俗”因素.文艺理论与批评.7-8.   ⑨ 前者见倪匡.我看金庸小说?新版与旧版.后者见该书页9.   温瑞安.天龙八部欣赏举隅?前言.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   倪匡.我看金庸小说:8.   倪匡.我看金庸小说:64.   陈墨.视觉金庸.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孔庆东.金庸评传.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按:关于金庸作品的排名,倪匡已在《我看金庸小说?逐部说》做过。《鹿鼎记》第一,《天龙八部》第二,《笑傲江湖》第三.   倪匡.我看金庸小说:57.   本文所引用的金庸原著,均引自三联书店1994年版《金庸作品集》.   笔者以为这里“乙未年”为“己未年”之误的可能性很大,因为1094年之前的己未年恰好是1079年,勉强能与前文接榫,符合钟灵十六岁的年纪.   倪匡.再看金庸小说.台北:远景出版事业公司,.   “年岁尚幼”这种说法看似具有时间上的弹性,实则问题更多。因为倘若采信阿朱之言,慕容博假死时是五十来岁,那么推算下来,慕容复的年龄根本算不得“尚幼”.   倪匡.再看金庸小说:83-4.   倪匡.再看金庸小说:52.   倪匡.再看金庸小说:52.   倪匡.我看金庸小说:57.   温瑞安.天龙八部欣赏举隅:103-6.   孔庆东.金庸评传.郑州大学出版社,.   倪匡.我看金庸小说:55.   严家炎.论金庸小说的影剧式技巧.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43.   吴秀明,陈择纲.金庸:对武侠本体的追求与构建.当代作家评论..   顾彬.“金庸”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危机.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75.   曾庆瑞,赵遐秋.金庸小说真的是另一场“文学革命”吗.文艺理论与批评,.   徐皓峰.论金庸武侠小说的“恶俗”因素:128.   严家炎.论金庸小说的影剧式技巧.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秦量扉,金慧媛.笑傲江湖六十年――文化研究视阈里金庸小说的持续成功试论.朱寿桐.金庸与汉语新文学.澳门:澳门大学出版中心,.   林岗.明清之际小说评点学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六章.   徐皓峰.论金庸武侠小说的“恶俗”因素.文艺理论与批评,8.   倪匡.再看金庸小说:88.   袁良骏.与彦火兄再论金庸书.华文文学,.   王彬彬.当代中国的诡谋文艺.文艺研究,-9.   朱寿桐.意义张力的消解:“汉语新文学”概念之于金庸研究的价值.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5.   秦量扉,金慧媛.笑傲江湖六十年――文化研究视阈里金庸小说的持续成功试论:190-1.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顾彬.“金庸”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危机:78-9.   参考文献   [1] 傅国涌.金庸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3.   [2] 葛涛,谷红梅,苏虹选编.金庸其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 何新.侠与武侠文学源流研究(下篇).文艺争鸣,-80.   [4] 金庸.金庸作品集.北京:三联书店,1994.   [5] 倪匡.我看金庸小说.台北:远景出版事业公司,1980.   [6] 倪匡.再看金庸小说.台北:远景出版事业公司,1981.   [7] 彭华,赵敬立.挥戈鲁阳:金庸传.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   [8] 王秋桂.金庸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9.   [9] 朱寿桐.金庸与汉语新文学.澳门:澳门大学出版中心,2011.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庸改写天龙八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