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为什么在铁甲舰初期 二战日本陆军火炮数量量反而大幅度减少

為什麽北洋水師的軍艦以慢航速、大口徑主炮、厚重裝甲為主?-天下重器的回答-悟空问答
扫一扫,体验手机版问答
悟空问答App全新上线 看热点讨论 问明星专家
為什麽北洋水師的軍艦以慢航速、大口徑主炮、厚重裝甲為主?
每每提及北洋水师,尤其是那场惊心动魄的“大东沟海战”之时,人人都在说北洋水师航速慢,装加厚,大口径炮多。但是由于速射炮和火药等技术不过关,在技术上远远落后于日本联合舰队。当时果真如此吗?首先,看北洋水师的大口径舰炮。北洋水师的主力战舰,之所以被认为是以“大口径主炮”为主,是因为在海战中“北洋水师”由于速射炮不足,只能更多发挥了主炮威力。其实,很多战舰的主炮口径还不如日本海军,比如日本的“三景”舰就都装备320毫米主炮(后主炮),“浪速”号的主炮口径达到260毫米、“扶桑”舰配备240毫米口径主炮,“吉野”的口径也是152毫米。反观北洋水师除了“定远”和“镇远”的主炮口径达到305毫米之外,“济远”、“致远”、“来远”、“经远”、“靖远”的主炮口径为210毫米,“平远”、“超勇”和“扬威”的主炮口径为254毫米,“广甲”主炮口径为150毫米,“广乙”和“广丙”为120毫米。其实在主炮口径方面,北洋水师并不占优势。如果非要说占优的话,就是300毫米以上主炮,北洋水师有8门,而日本的320毫米主炮只有3门。最后,再看看北洋水师的装甲厚度。作为当时东亚海域最大的战舰,“定远”号和“镇远”号两艘铁甲舰的装甲确实让人望而生畏。两艘战舰,每艘的装甲总重为1461吨、铁甲堡水线上装甲厚14英寸(355.6mm)、水线下装甲厚12英寸(304.8mm)、305炮座装甲厚304mm,炮盾厚15mm,司令塔装甲厚203mm。但是其他的各种“快船”、“穹甲巡洋舰”就没有这么厚的装甲了,“超勇”等铁肋木船或者包铁皮的船暂且不提,“济远”的装甲甲板(穹甲)由25.4mm钢质和50.8mm铁质装甲层复合而成,可抵御大口径火炮的轰击,炮座装甲254mm,炮盾及司令塔装甲厚38.1mm;“致远”和“靖远”装甲甲板厚3寸(倾斜处)/2寸(平坦处),司令塔装甲厚3寸,火炮炮盾厚2寸;“经远”和“来远”,水线带装甲厚9.5-5.1寸,装甲甲板厚3寸(倾斜处)/1.5寸(平坦处),炮座装甲厚8寸,炮盾厚1.5寸,司令塔装甲厚6寸。而日军的“三景舰”,也较为注重装甲防护,轮机部外侧装甲厚125mm,炮塔装甲厚300mm,炮塔顶盖装甲厚100mm,装甲防御甲板厚50mm。以航速快,速射炮多闻名的“吉野”舰防护能力也不差,水线附近纵贯全舰敷设了穹甲甲板,装甲甲板厚115mm(倾斜部)、45mm(平坦部),炮盾厚115mm。相较而言,北洋水师其他战舰在装甲方面并没有明显优势。综上所述,所谓北洋水师的“慢航速”是相对于对日本海军第一游击队的,所谓的主炮口径大、装甲厚其实是“定远”和“镇远”两舰的特点。
甲午战争时北洋海军军舰所表现出来的航速慢、大口径火炮多、铁甲舰(或者叫作装甲舰)多的特点,主要和这支舰队装备建设的时间有关,同时还和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前夕的舰船状况有密切关系。其中大口径火炮多、铁甲舰多的原因:北洋海军筹建于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事件发生后,其舰船装备的购买主要集中于的10余年时间里。这一段时期,世界舰船技术和设计的发展处于蒸汽动力舰船渐渐步入成熟期的阶段,也被称为铁甲舰时代。顾名思义,所谓的铁甲舰就是在军舰的舷侧敷设具有一定厚度的钢铁装甲,这样就可以抵御对方射来的炮弹,使军舰的生存力提升。蒸汽动力军舰出现之前的风帆时代,受冶金技术、造舰工艺以及军舰自身动力的限制,我们看到的风帆战列舰多是通过加厚舷侧木质船壳的厚度来提升防护力,作为海军主力舰的风帆战列舰,排水量也不过只有几千吨。到了蒸汽机在海军舰船上得到广泛运用后,军舰自身的动力以及冶金技术都可以保证钢铁装甲能披挂上军舰,动辄排水量上万吨的一级铁甲舰开始出现,取代了风帆战列舰的主力舰位置。世界上第一艘铁甲舰,法国“光荣”号,外观看起来还有风帆战列舰的影子有盾必然就会有矛。铁甲舰出现初期,舰炮的发展和配置比较滞后,大致延续了风帆战列舰的模式,主要是在军舰的甲板两边排列一门门的火炮,通过船舷的炮门向外射击。但是这些火炮的口径普遍较小,难以击穿敌方铁甲舰的厚重装甲,于是就出现了“以口径换数量”的思潮。当时认为,中小口径火炮的炮弹穿甲力不足,要击穿厚重的装甲,最靠谱的办法就是用大口径火炮进行攻击,在对付铁甲舰的海战时,一门大口径火炮所能起到的作用能顶得上几十门中小口径火炮。而且就军舰设计来说,军舰上密密麻麻排列大量作用不大的中小口径火炮,不利于集中防护,也白白占用大量的甲板空间。英国海军一等铁甲舰“英弗莱息白”,这个时期已经属于“口径换数量”,崇尚巨炮于是从19世纪的70年代中后期开始,世界海军舰船兴起了重视大口径火炮、重视装甲的风潮。筹建中的北洋海军恰好在这个时期集中购买军舰,受世界主流海军发展的影响,所购的军舰多是火炮数量少、口径大,而且重视装甲。例如北洋海军的“定远”级铁甲舰,排水量超过7000吨,但是大口径火炮仅装备有6门(4门305毫米口径巨炮,2门150毫米口径炮),“经远”级装甲巡洋舰(也可算作是二等铁甲舰、小铁甲舰),排水量接近3000吨,大口径火炮仅有4门(2门210毫米口径炮,2门150毫米口径炮),给人以火力密度不足的感觉,但这恰恰就是当时海军发展的特点。19世纪80年代中期后,世界海军装备发展的思潮开始调整,重新重视中、小口径火炮,以及军舰上火炮的数量。但是这个时期北洋海军建设有成,清王朝在进入19世纪90年代初就停止了北洋海军的装备发展,使得北洋海军没办法与时俱进。甲午战争时北洋海军军舰航速慢的原因这个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北洋海军的军舰购买当时,受限于舰用蒸汽机、锅炉的发展,全世界主流的军舰航速本来就不高。例如“定远”铁甲舰的14.5节,“致远”巡洋舰的18节,在这些军舰建造当时,实际上并不落后,属于主流的航速。但是到了甲午年,这样的航速就显得有些不好看了。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经常被人忽视的军舰寿命问题。当时由蒸汽机和锅炉组成的动力源,是军舰上比较重要的易耗装备,通常的设计使用寿命是15年左右,(“定远”级铁甲舰的动力设备设计寿命14年),使用寿命到期后,一般会通过更换锅炉,甚至更换蒸汽机的方式来提升。甲午战争时期北洋海军的主力军舰基本都是建造于19世纪80年代,到了1894年时,主力舰中舰龄达到10年的军舰有“定远”“镇远”“超勇”“扬威”“济远”等5艘,锅炉从未进行过更换,已接近报废。剩余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4艘主力巡洋舰,至甲午前夕舰龄也已接近7年,锅炉的状况同样不乐观。刚刚建成时在航试时拍摄到的“致远”舰,当时尚属于世界著名的快速军舰,也是后面北洋海军中航速最高的大型军舰。但是这种劈波斩浪的景象到了甲午年就不容易看到了。对于这个问题,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在1893年就曾提出,根据当时主力舰的锅炉大都接近报废,申请全部更换,总计需要一笔150万两银左右的专项经费。经过李鸿章和总理海军衙门协商,因为筹款十分艰难,决定对北洋海军的军舰挑选锅炉状况最恶劣的“超勇”“扬威”先更换,其他军舰用10年时间换完锅炉,计划至1904年完成北洋海军编制中各军舰的锅炉更新。然而到甲午战争爆发,事实上没有一艘军舰更换了锅炉,只是临时采取更换锅炉火管等办法聊为修补。这也就是造成北洋海军军舰在甲午战争中航速特别慢的原因,用稍微夸张一点的说法,可以说北洋海军的很多军舰是使用着接近报废的锅炉,在海战场上和日本联合舰队拼杀。
一、主战舰队定远舰铁甲战舰,7355吨,(比现在中国海军的军舰还大)6000马力,火炮22门,330兵员,1882年服役。海军提督丁汝昌率残舰投降于刘公岛。镇远舰钢甲战舰,7355吨,6000马力,火炮22门,330兵员,1882年服役。海军提督丁汝昌率残舰投降于刘公岛。经远舰铁甲战舰,2900吨,3000马力,火炮14门,202兵员,1887年服役。管带林永升,甲午海战沉于黄海。来远舰铁甲战舰,2900吨,5000马力,火炮14门,202兵员,1887年服役。甲午海战沉于威海卫。二、巡洋舰队致远号巡洋舰,2300吨,5500马力,火炮23门,202兵员,1886年服役。管带邓世昌,甲午海战沉于黄海。靖远号巡洋舰,3200吨,5500马力,火炮23门,202兵员,1886年服役。甲午海战沉于刘公岛外。济远号巡洋舰,2300吨,5500马力,火炮23门,203兵员,1883年服役。甲午海战护送英商运兵船,管带方伯谦悬白旗逃回旅顺,撞沉扬威号,后投降于刘公岛。怀远号巡洋舰,2200吨,1500马力,火炮11门,130兵员,1881年服役。甲午海战海军提督丁汝昌率残舰投降于刘公岛。平远号巡洋舰,2200吨,1500马力,火炮11门,130兵员,1881年服役。甲午海战海军提督丁汝昌率残舰投降于刘公岛。超勇号巡洋舰,1350吨,2400马力,火炮18门,130兵员,1881年服役。甲午海战沉于黄海。扬威号巡洋舰,1350吨,2400马力,火炮18门,130兵员,1881年服役。甲午海战时先已搁浅,后被济远号撞沉于黄海。三、炮艇部队镇东号炮艇,440吨,火炮5门,兵员55人,1879年服役。海军提督丁汝昌率残舰投降于刘公岛。镇西号炮艇,440吨,火炮5门,兵员55人,1879年服役。被日本俘获于刘公岛外。镇北号炮艇,440吨,火炮5门,兵员55人,1879年服役。被日本俘获于刘公岛外。镇南号炮艇,440吨,火炮5门,兵员55人,1879年服役。海军提督丁汝昌率残舰投降于刘公岛。镇中号炮艇,440吨,火炮5门,兵员55人,1881年服役。海军提督丁汝昌率残舰投降于刘公岛。镇边号炮艇,440吨,火炮5门,兵员55人,1879年服役。被日本俘获于刘公岛外。四、练习舰康济号炮艇,1370吨,火炮1门,兵员124人,1881年服役。被日本俘获于刘公岛外。威远号炮艇,1370吨,火炮2门,兵员124人,1877年服役。甲午海战沉于威海卫。 五、补给舰泰艾号炮艇,1258吨,火炮5门,兵员180人,1876年服役。镇海号炮艇,950吨,火炮5门,兵员100人,1871年服役。操江号炮艇,950吨,火炮5门,兵员91人,1865年服役。被日本俘获于丰岛。湄云号炮艇,578吨,火炮4门,兵员70人,1869年服役。被日本俘获于刘公岛外。六、水雷舰福龙号水雷艇,108吨。被日本俘获于刘公岛外。捷顺号水雷艇,108吨。被日本俘获于大连湾。左队一号水雷艇,108吨。被日本俘获于刘公岛外。左队二号水雷艇,108吨。甲午海战沉于旅顺口。左队三号水雷艇,108吨。被日本俘获于刘公岛外。右队一号水雷艇,108吨。右队二号水雷艇,108吨。右队三号水雷艇,108吨。七、广东水师广甲号 甲午海战临阵逃跑,误撞礁石,后被日军水雷击中,沉于黄海。广丙号 甲午海战护送英商运兵船,后投降于黄海。
16个回答被折叠
正在为您加载更多巡洋舰是从什么时候变成以中线炮塔为主的?-海研会的回答-悟空问答
扫一扫,体验手机版问答
悟空问答App全新上线 看热点讨论 问明星专家
巡洋舰是从什么时候变成以中线炮塔为主的?
巡洋舰开始采用沿中线布置炮塔/主炮的设计思路,并不像前面回答里说的那么晚,其实有近现代巡洋舰伊始,沿中线布置主炮就成为新式巡洋舰的一种基本的设计规范,而世界上第一种采用这种新式布局的,就是19世纪80年代初英国著名舰船设计师伦道尔为中国设计的“超勇”“扬威”号巡洋舰。(中国北洋海军的“超勇”级巡洋舰,是世界上第一种近现代化的巡洋舰,采取了主炮沿中线布置的设计)19世纪50年代后,世界海军开始进入蒸汽动力时代,在从蒸汽明轮船到早期的暗轮船发展过程中,尽管已经开始将蒸汽机、锅炉等新式设备装上军舰,但是军舰本身的设计还没有脱离风帆时代军舰的窠臼,无论是铁甲舰还是巡洋舰、炮舰,所采取的都是和风帆舰一样的船旁列炮布置法,也就是把火炮密集地安装在军舰的两舷。这个时期的巡洋舰,外观上看起来好像只是多了烟囱的风帆巡洋舰。(早期巡洋舰看起来就是多了烟囱的帆船)之所以要采取在军舰舷侧密集布置火炮的方法,主要的原因还是当时火炮的炮架机构发展不够成熟,采用传统炮架的火炮射界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军舰没有火力死角,就只能沿着军舰的舷侧排满火炮,由此就会导致军舰上搭载的武备过于沉重,造成军舰的吃水较深。到了1880年,中国北洋海防通过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向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订造2艘新式巡洋舰,即著名的舰船设计师伦道尔设计的“超勇”“扬威”。(“超勇”级军舰沿舰体中线布置的主炮房)这两艘巡洋舰彻底改变了传统巡洋舰的设计思路,不仅是取消了桅杆上的帆装、增加了舰首撞角的设计,更重要的是对火炮布局做了彻底的变革。不再采用将火炮全部排列安装在舷侧的做法,而是沿着军舰的中线,在舰首、舰尾方向布置主炮。其前后两门主炮的射界较大(前向射界44°,左右射界各70°),由此1门火炮就可以获得以往多门舷侧列炮的射界。(中国巡洋舰“超勇”级线图,俯视图上可以明显地看到两处主炮房的位置)(在“超勇”级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日本巡洋舰“浪速”级,可以看到十分明显的传承关系)尽管“超勇”“扬威”上出现的主炮安装形式还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炮塔,只算是炮房,但是这种设计样式一经出现之后,立即对世界各国的巡洋舰发展产生了影响。仅从阿姆斯特朗公司来说,该公司日后建造的一系列巡洋舰,都是采用沿军舰中线布置主炮的模式。
在正文之前,小编不禁要夸赞一番您这个问题:在迷恋战列舰的大舰巨炮的bb党泛滥的今天(以防误伤,小编其实也是bb党),还有人会问起扮演辅助角色、低调无闻的巡洋舰的发展历程,着实是难能可贵。(向题主献上发发和爱心)再次重申一次小编写装备发展史的一大原则:以当时的时代技术为限,武器装备的发展总是朝着适应实际战场需求的方向发展演进的。在风帆时代,军舰基本上只有大小之分,战列舰、巡洋舰、护卫舰等舰种之间也没有固定统一的定义划分,她们之间的区别无外乎是火炮甲板的多少,是128炮还是54炮还是32炮,整体布局上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当然无论是什么样的国家都不可能有如此的财力人力物力,给整个海军装备清一色的昂贵的、费时费力的大型三桅舰。而且主力舰航速较慢,机动性也不佳,执行长距离巡逻、反海盗、破交作战时不仅效率低,杀鸡用牛刀,而且风险大。种种原因,各国海军都保留了数量可观的巡航舰(亦称护卫舰、巡防舰、海防舰等,例如美国的宪法号),用于驱离海盗,攻击、俘获敌方商船、沿己方海岸线进行巡逻、送信、侦查等任务。但是这些船在遇上正统的战列舰时,一般会借助其更加出色的航速调头逃逸,悬殊力量对比下,极少有敢正面应战的。因此一句话概括,这个时候的巡洋舰,在各国海军中就是吊打小朋友,恃强凌弱的辅助角色。17世纪,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各大国纷纷将发展海军的注意力放到了巡洋舰上——用以进行商业保护(扮演“官方私掠船”)和搜捕、驱逐敌方私掠船。↑特拉法尔加海战双方阵型图,可见稍小一号的巡航舰们都只担任侧翼护卫任务,冲锋陷阵的都还是主力舰队。(图片左下角的图例中,只有最右边的两种船是巡航舰)↑赫尔墨斯号巡洋舰(HMS Hermes),摄于年间。可见其主炮沿两舷布置。↑暴怒号巡洋舰,摄于1898年,可见除舰首一门152mm主炮外,右舷舰桥下方还有一门主炮。1840年代出现了实验性的蒸汽海防舰,1860年代又出现了铁甲舰(装甲巡洋舰)。后来又出现了穹甲巡洋舰等等,不属于本文探讨的范畴,不提。这段时间,虽然各大列强的舰船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革命性发展,巡洋舰的外观、性能也有了很大改变,但她们在各国海军中的定位基本没有发生改变——填补轻型战舰(如鱼雷艇、小炮艇等)以及主力舰之间的空挡:用其相对强大的火力吊打小朋友,充当“殖民地炮舰”,维护各列强在其殖民地的利益;或是发挥其速度优势,在主力舰队中发挥侦查、巡逻警戒的任务,而尽量不与主力舰直接交战。看到之前有一位老师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提到了超勇、扬威二舰。个人认为,这种只有首尾炮(而且还是炮房)的主炮布局严格意义上并不算是主炮沿中线布置的设计,因为超勇、扬威二舰的两门主炮并不能朝同一侧射击。(有关主炮沿中线布置的发展历程、起始原因,我在我的另一篇问答《为什么战列舰炮台全部前置的很少》中做了详细的分析与介绍,当然巡洋舰和战列舰的布局演变也是类似的)事实上,超勇、扬威是撞击巡洋舰,舰首水线以下是安装有撞角的。作战时二舰以撞击战术为主(此时舰炮射速慢、精度差),故多为首尾迎敌,设计时并未过多考虑两舷迎敌的情况,故两舷没有安装火炮。以上个人纯属学术观点,对于这位老师的观点我无意冒犯。↑457mm"白头"鱼雷发射,摄于1894年的新港(没错,就是今天著名的新港造船厂的所在地,11条尼米兹级航空母舰都诞生于此)。留意近处的黑漆船,事实上这是美国的第一条驱逐舰Cushing号(USS Cushing, 编号D-1)↑美国Stilletto号鱼雷艇发射"白头"鱼雷,约摄于1890年。鱼雷艇比以前的杆雷艇强多了。19世纪末,怀特黑得(whitehead,清政府引进后称为白头鱼雷)等人发明了鱼雷。鱼雷的性能远比之前的杆雷要好的多(起码不需要拼死抵近敌方舰艇放雷了)。它的出现让驱逐舰、鱼雷艇这样的小船甚至是小艇也有了对那制霸海疆的巨兽一发入魂、一雷定乾坤的资本。而稍大一号的巡洋舰又有了新的工作:作为雷击队的领舰,率领一众小驱逐进行雷击作战,并且压制、驱离敌方抵近的雷击舰只。↑英国新堡号巡洋舰(也译作纽卡斯尔号)(HMS Newcastle)。摄于1918年,可见其主炮布局,除首尾各一座主炮外,其余主炮均布置在两舷的耳台上。注意主炮只安装了防盾,而并不是安装在炮塔里。↑美国奥马哈级巡洋舰"罗利"号(USS Raleigh CL-6)于圣地亚哥港驻锚。摄于号。奥马哈级是典型的一战后水平的巡洋舰。留意其主炮布局,舰首除一座双联装主炮外,还有若干单装主炮。可见两舷没有布置主炮。事实上,在一战时期,巡洋舰排水量已经达到吨(和二战时的大型舰队驱逐舰差不多)。航速25-30节,舰炮口径一般为127-152毫米,个别达180-190毫米,但是布置形式仍然多是耳台裸奔炮位的形式,以炮塔形式安装的极少,沿中线布置的更是罕见。这一时期的巡洋舰主要执行压制敌驱逐舰(反雷击作战),率领己方驱逐舰遂行雷击作战,以及引导和支援己方海上兵力进行作战的任务。一战后的20世纪20年代,经历了战后的短暂军备停顿,各国的新建巡洋舰的炮塔布局日渐成熟。如鹰酱的彭萨克拉级,鬼子的夕张、古鹰等初代实验舰、英国的郡级(肯特级、多塞特郡级等),几乎都采用了主炮沿中线布置的设计。各海军大国在此之后的新巡洋舰也基本上都采用了类似的布局。↑法国轻巡埃米尔·博丁号,摄于1940年,可见其炮塔布局。↑日本重巡古鹰号,摄于1920年,注意其主炮为单装↑美国重巡彭萨克拉,摄于1945年7月。不过其主炮自1920年代服役以来就未曾改动。在巡洋舰炮塔改为沿炮塔中置的这段时期,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出现了对各大列强海军舰船发展的一大局限:1922年,在美国华盛顿,美、日、英、意、法五国签订了《华盛顿海军条约》。限武条约让战列舰的发展左右为难,因此上世纪2、30年代对于海军科技的最新实践就全部落在了仅次于战列舰、战列巡洋舰的巡洋舰身上。炮塔机构小型化、指挥中枢小型化、蒸汽轮机、舰用雷达小型化、水上飞机弹射以及回收技术,基本上我们所了解的当时的海军前沿科技,有许多都是在巡洋舰而非战列舰上实践摸索出来、进而成熟的。事实上,条约对战列舰、航母以下的舰船也做出了一定限制。以下是条约原文:第十一条各签约国不得建造、获取、或为本条约其它签约国建造超过10000吨(10160 公吨)的作战舰艇,主力舰和航空母舰除外。不以作战为特定用途、在和平时期也不为政府以作战为目的而控制、掌管的舰船,战时临时雇佣或进行军队运送 和其它类似非战斗用途的舰船,不受此条约限制。第十二条签约各国在此条约生效之后建造的战斗舰艇,除主力舰外不得装备口径超过8英寸(203毫米)的舰炮。(摘自百度百科)根据条约,重巡洋舰的排水量应小于10000吨,主炮口径不超过203mm,主炮数量不应超过10门。各国当然也就尽可能地把新重型巡洋舰贴着条约的标准来造了。轻巡洋舰和重巡洋舰的划分,也是在这个时期正式定义出来的。重巡洋舰沿袭了此前所介绍的舰队护卫、巡逻警戒以及“吊打小朋友”的职能;而轻巡洋舰一般更偏重于雷击作战,率领一众驱逐舰,做“驱逐领舰”之用。那么为什么,偏偏是在上世纪20-40年代这段时期,巡洋舰的主炮布局变成了全部沿中线,以炮塔形式布置的呢?在有限的吨位下,用尽可能小的吨位代价满足尽可能大的火力需求,并且兼顾必要的航速、防御指标,并留出必要的改装余地。看起来很笼统?那我们不妨借此分析一下这段时间,各大列强海军中,巡洋舰的职能和定位。土豪防空专用舰对于鹰酱来说,这段时间的海军发展重心偏重于航母。而传统的舰队战列舰(如科罗拉多级、田纳西级等)航速仅23节,远远不能跟上30节的航母特混编队。因此,在北卡、南达出世之前,彭萨克拉、芝加哥这样的重巡就是美帝航母身边的"最强护卫"了。而恰恰是因为"航母护卫"的角色,舰队的伤害输出主要由航母舰载机来完成,而且事实上重巡的203mm炮、轻巡的155mm炮,对于一般的摊头火力支援任务已经足够。至于反潜作业什么的,就由更小更敏捷更廉价也更专业的驱逐舰,配合空中力量来完成。所以美帝在这一时期对于巡洋舰舰炮火力的要求并不高,而要求有相当的航速指标、足够的防空火力。因此美帝在太平洋开战后的成熟巡洋如重巡巴尔的摩、轻巡克利夫兰之辈,普遍拥有33节以上的高航速。而多如刺猬的副炮火力更是美帝巡洋的一大特色。无论是重巡巴尔的摩还是轻巡克利夫兰,在经过现代化改装之后都拥有单侧5座MK38双联装127mm高平两用炮(mk38是火炮的型号,双联装炮塔型号实际为mk29)的远程防空火力。辅以美帝的综合雷达火控加持、神器VT近炸引信,可谓是鬼子神风特攻无法逾越的火网。事实上,理论上衣阿华的单侧远程防空火力输出也是单侧5座MK38,与这些巡洋相当。再加上单侧多达数十门的40mm博福斯高射炮、20mm厄利空机关炮所织成的中、近程火力网,外加美帝作战体系加成下的舰载机拦截等等,更让敌机难以突防。因此,对于不可或缺的主炮来说,节约空间、火力高效的中线布局能够最大限度地留出甲板空间,以满足以后可能的改装需求。更有如亚特兰大级轻巡洋舰,安装了多达8门MK38双联装127mm舰炮——而且其中6门布置于中轴线,作主炮用——可谓是将这级排水量仅5000吨的轻巡洋舰打造成了"专用舰队防空舰"。↑克利夫兰级曼彻斯特号(CL-83),摄于朝鲜战争期间,由此角度可以看到其左舷方向的五座mk38双联127mm高平两用炮,对于一型万吨左右的巡洋舰,这已经是非常绅(bian)士(tai)的防空/副炮火力了。↑亚特兰大号巡洋舰(CL-51),摄于1942年。该舰满排不过6000吨,单一舷侧却有多达7座mk29,可谓完全放弃反舰炸岛的"专用防空舰"。(舷侧的那个炮位原来是计划安装鱼雷发射管的)旭日巡洋而日本对于巡洋舰的需求则完全不同了。不同于美帝"不缺船,输出靠航母,巡洋舰专职防空"的真·土豪思路,日本更偏重于将巡洋舰作为编入传统线列作战的舰队中使用——即是和前文介绍的巡洋舰的功用基本一致。因此本子实际上是把巡洋舰当做"雷击领舰",率领一众驱逐舰遂行雷击作战的。事实上,在瓜达卡那尔(重创南达)等IJN为数不多的战果中,很多时候力挽狂澜的并不是本子寄予厚望的大舰巨炮,而是重巡率领一众驱逐的雷炮齐射,一雷定乾坤。加之日本需要用比战列舰更廉价、也更快速的舰船维护其在亚洲殖民地的利益,因此本子的重巡(事实上在阿贺野级之后,本子就不再发展轻巡了)都继承了强大的鱼雷兵装,充沛的炮战火力(妙高、高雄级装多达5座双联装203mm炮),堪比驱逐舰的航速(大于35节),但代价是薄弱的防护(妙高的主炮塔正面装甲近25.4mm厚),以及相对美国同行来说几乎不存在的防空火力。而追求极致航速所带来的修长舰体,加之对鱼雷兵装在舰装空间上的妥协决定了她们中线布置的布局。↑高雄级舰桥,可见烟囱下方的一座四连装610mm九三式氧气鱼雷发射架。↑最上级轻巡洋舰,摄于1939年。可见前后共有五座三联装155mm炮塔,共计15门155mm炮!相比之下,英国的利安德级轻巡洋舰仅装6门152mm炮。(后来最上换装了203mm炮,晋升为重巡洋舰)欧陆风味↑英国艾克赛特号重巡洋舰(HMS Exeter),摄于1941年3月。留意其前卫的一体化舰桥设计。郡级巡洋舰各项属性都比较均衡——关键是经济、耐用。↑德意志级装甲舰(袖珍战列舰),摄于1939年的英吉利海峡。留意其舰尾的三联装280mm主炮和两部三联装鱼雷发射管。这已经不属本文要探讨的巡洋舰的范畴了。↑难得的彩照。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摄于1940年。希佩尔海军上将级两万多吨的体量带来的是超乎一般巡洋舰的防护水平以及自持能力。而英国和德国的处境又与美日有所不同,因此两国的巡洋风格也自成一派。英国在一战后保留了大量的老式战列舰,在北大西洋、地中海对于潜在对手德、意海军还是有相当的优势的。因此英国人主要把经济、快速的巡洋舰投入海外殖民地,以维护帝国在殖民地的利益。牛牛的一票郡级巡洋舰,基本上以适航性、自持力为性能核心,说白了就是追求经济实用的"殖民地炮舰"。所以能够简化军舰武器布局、提高火力输出效率的中线布局也成了日落帝国节约海军开支的不二之选。而德国的巡洋舰之路,除了条约时期的柯尼斯堡等小轻巡(排水量不足5000吨),实际上和本文所强调的海军条约没有多大外在联系了。不过我们也简略地提一提:在元首的破交作战思路下,加之一战德系战巡的设计思路的影响,德国人的重巡(也包括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要求单舰能力压倒敌方除主力舰外的所有舰只,又要有足够的速度逃脱对方大部队的追捕,还要有相当的防护水平和续航、自持能力以提高单舰的生存能力。和前文所介绍的原因类似,高效、节约吨位,让炮塔中置成为不二之选。写毕于苏元山时值南京祭日,勿忘国耻,愿祖国富强
你的观察没错,巡洋舰改成全中线主炮的时间比战列舰要晚得多。众所周知,1906年英国建造了第一艘无畏舰之后,这种全中线主炮的样式就成为世界各国战列舰设计的主流。全中线主炮设计的好处是很显著的:能够向任何一个舷侧集中全部火力。这对于仍然以战列舰队主炮对轰的年代来说,无疑意味着能发挥自己的全部火力而不会浪费。而如德国早期无畏舰拿骚级那种“六边形”的主炮塔布置方式,则意味着任何时候都会有至少两座炮塔无法开火。巡洋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远没有作为海军主要作战舰艇的定位,此时的巡洋舰更多的是作为舰队中的补充力量和多面手存在。这一阶段的巡洋舰主要分为装甲巡洋舰和轻巡洋舰两大类,装甲巡洋舰作为“准主力舰”,承担了一定的舰队主力交战的任务,很多已经开始采取全中线布置,而轻巡洋舰就大不一样。轻巡洋舰在实战中,一般承担着侦察、警戒、通报、联络、驱逐对方小型舰艇等任务,由于火炮射程较近,同时又要执行多种复杂任务,很难像主力舰那样拉开比较远的距离对轰,很可能出现混战的情况。这时,全中线布置的主炮反而不如舷侧多个炮位灵活,抗毁性也要比多炮位稍逊一筹。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初期建造的轻巡洋舰很少有采用全中线主炮布置的,例如一战之前英国大批建造的城级轻巡洋舰大都安装了8-9门152毫米单管炮,并且大部分位于舷侧;一战期间英国建造的C级、D级和E级轻巡洋舰也大都安装5-7门152毫米单管炮。其他各国当时很多还没有轻巡洋舰这个概念,采用更多的还是防护巡洋舰、侦察巡洋舰等更加“古老”的标准,其主炮方式自然也是更加“传统”的舷侧布置为主,例如美国的“圣路易斯”号大型防护巡洋舰,14门152毫米主炮中,有12门布置在两舷。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华盛顿海军条约》的影响,各国海军规模都受到限制,巡洋舰有时也要承担一部分主力舰的任务。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152毫米和203毫米火炮的射程也大大提升,巡洋舰的交战距离也大幅度增加。此外,驱逐舰的迅速发展成熟,让很多此前巡洋舰承担的任务,如侦察、警戒、驱逐对方小型舰艇等都可以由驱逐舰来完成。而巡洋舰则从一战时赤膊上阵“打群架”的角色,升级为在稍远一点距离上提供支援的角色,这种时候,全中线布置的优势就能发挥出来了。因此,巡洋舰真正全面采取全中线布置主炮应该从1920年代的《华盛顿海军条约》开始,在此之后建造的巡洋舰基本都采用了这一布局。
2个回答被折叠
正在为您加载更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战日本陆军火炮数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