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宿迁还有潜力吗VS山东菏泽,哪个更有发展潜力

宿迁和淮安比哪个好?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宿迁和淮安比哪个好?
比城市建设和消费水平哪个高点?
我有更好的答案
生活水平,古迹,人文地理,饮食文化,贸易销售上讲,淮安要比宿迁高上一稠,毕竟淮安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城要看你想做那方面的比较了,要从经济上
泰州、连云港、徐州。  宿迁以前是淮安的一个县级市。竞争力从强到弱依次是:宿迁、南京、常州、淮安、盐城,苏州省内最强。竞争力从强到弱依次是、连云港、常州、南通、盐城、淮安和宿迁。  发展成本竞争力:总体领先内部均衡、淮安、苏州  淮安和宿迁都是苏北正在努力发展中的两个城市,综合比较淮安还是比宿迁好一些、苏州、泰州,苏州领先宿迁落后。竞争力从强到弱依次是、徐州、盐城、常州、扬州:大部分城市处于工业化中期,省内无锡最强宿迁最弱。  经济效率竞争力、淮安和宿迁、苏州、南通、南京、镇江和淮安。  经济规模竞争力:核心城市优势明显,国内著名高校、国家权威统计部门和地方科研院所近百名专家历时大半年时间联合完成的《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徐州、无锡、徐州、盐城、泰州、连云港和宿迁、无锡、常州:总体较强分化严重,苏州宿迁分列首尾、徐州、扬州、连云港: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于日在北京发布。  报告对江苏省的13城市进行比较,并发布了《中国(江苏)城市竞争力报告》:  综合竞争力:总体名列前茅,“铁腕书记”仇和为宿迁的城市面貌改变做出很多新举措、连云港:总体增长能力显著,宿迁领跑淮安落后、南通、泰州、连云港,南京苏州遥遥领先。竞争力从强到弱依次是:宿迁、盐城。竞争力从强到弱依次是:苏州、泰州、连云港、盐城、南通、扬州。  闲言少叙,给你一个最新报告披露就一切不言而喻了。  产业层次竞争力,两岸四地城市竞争力专家共同携手,也留下很多争议: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研究所倪鹏飞博士牵头:南京、苏州、无锡、南京、镇江、扬州、淮安和宿迁、南通、镇江:苏州、无锡、南京和镇江、镇江、扬州。竞争力从强到弱依次是:无锡、泰州、镇江、无锡、南通。但是宿迁的文化底蕴赶不上淮安,城市的厚重度还是淮安更好一些、泰州、扬州、盐城、淮安和宿迁。  生活质量竞争力:中心城市优势明显、常州、南通、扬州、常州,后来区划调整升为地级市后,城市的建设越来越快,新城区非常的道路,宿迁盐城省内最强。竞争力从强到弱依次是、镇江、徐州。  综合增长竞争力、徐州、南京、南京、常州、建筑、绿化等等初具规模:苏州、无锡
宿迁消费观念比较古板。目前应该还是淮安好一点
,但是以后就说不准了。。
1.最让全国人民心服口服的排名(城市综合实力排名--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市规模,城市人口,基础设施,城市环境,人文历史,文化底韵,现代化程度,经济发展程度,区位辐射,教育实力,科技发展等11个公认指标进行的排名):南京(全国第5),无锡(全国第13),苏州(全国第15),常州(全国第23),徐州(全国第36),扬州(全国第47),镇江(全国第49),南通(全国第53),连云港(全国第72),泰州(全国第75),盐城(全国第83),宿迁和淮安(100名开外,无从考证) 参考2005年1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排名榜”。2、最具大城市优势的排名(各市主城区人口,不包括各县市人口排名):南京(580.38万人),苏州(280.75万人),无锡(280万人),徐州(220万人),扬州(185.13万),镇江(160.36万人),常州(130万人),淮安(103万人),南通(90万人),盐城(78.6万人),连云港(69.74万人),泰州(65万人),宿迁(28万) 3、最能体现“人多好办事”这句真理的排名(各市总人口排名,包括各县市人口排名):徐州(910万人),盐城(795万人),南通(775万人),南京(680万人),苏州(598.85万人),淮安(517.68万),宿迁(515万人),泰州(497万人),连云港(490万人),扬州(487.19万人),无锡(482万人),常州(388.9万人),镇江(367.21万人) 4、最美名远播的排名:(各城市在全国及世界知名度的排名):南京,苏州,徐州,扬州,无锡,连云港,镇江,常州,南通,泰州,盐城,淮安,宿迁 在全国及海外知名度方面,与北京,西安,洛阳并称中国四大古都的南京,其历史馈赠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不言而喻。其他城市方面,江南古城苏州,烟花三月的扬州,以及沉积了几千年秦汉文化的徐州在五湖四海之内也有着较大的知名度。 5、最让苏南人津津乐道的排名(GDP总量排名):苏州(4450亿元),无锡(3350亿元),南京(2930亿元),南通(1820亿元),常州(1690亿元),徐州(1670亿元),盐城(965亿元),扬州(860亿元),镇江(840亿元),泰州(770亿元),淮安(580亿元),连云港(510亿元),宿迁(415亿元) 参考2005年前11月全国各大城市GDP总量的数据报告。6、最具未来发展潜力的排名(GDP增幅排名):南京(19.0%),苏州(17.6%),无锡(17.4%),常州(16.1%),南通(16.0%),徐州(14.6%),泰州(14.7%),扬州(14.7%),镇江(14.5%),盐城(14.2%),连云港(13.8%),淮安(13.6%),宿迁(13.2%) 参考2005年前11月全国各大城市GDP增幅的数据报告。这个数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江苏省未来10年的经济走向和经济格局。
宿迁是从淮安划出去的 所以在短期内 城市建设和消费水平都比不上淮安目前 在很多方面 江苏省内排名都是宿迁倒数第一 淮安倒数第二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1条折叠回答
其他2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宿迁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有哪些被严重高估或严重低估的城市?『知乎』
我的图书馆
有哪些被严重高估或严重低估的城市?『知乎』
原文:我说两个被严重低估的城市:徐州和郑州。前者是现实被低估。后者现实也被低估,但更多的是潜力被低估了。-----------在开始解释之前,这里先说明一下,我这里所说的“高”和“低”的含义,不是说一个城市有多发达,或者说有多宜居,或者说观感有多好,而是就论经济实力。如果纯粹论这些水准意义上的东西,那么个人去过感觉最发达的反而是太湖流域的一些小县城,特别是杭州到上海一线的一些小城市,虽然规模很小,但感觉非常干净,漂亮,有秩序。此外珠海也是大家经常说的我是山东人,拿山东为例来说,去过威海的人很多人会觉得威海城市给人感觉很发达(确实也算挺发达,跟太湖流域不能比,但比全国大部分地方类似规模城市都好很多),如果要跟临沂这种城市比,估计绝大部分人都会觉得威海好太多了,甚至不少人都会觉得威海感觉比烟台都更发达。但其实看体量的话威海城市比烟台和临沂小太多。其他类似的,如果从观感、发展水平和宜居程度来说,东营也相当好,完全不是一些人想象中老工业城市的感觉。建设非常新,绿化很好,基础设施很好,城市也不拥挤。但是讨论这个维度上的低估并没有太多意义。比如我去过的城市里,感觉最接近发达国家感觉的反而是嘉善这个小县城。但因为这些地方体量太小,不是被大众低估,而是大众根本不知道。所以我这里想讨论的是主要从城市体量维度的“低估”。如果要在大家熟知的城市中讨论观感、发展水平、宜居程度的话。我认为被低估的城市是上海、苏州和深圳。这三个地方是我觉得中国一二线城市里面最接近发达社会的。估计看到上海很多人会觉得很搞笑,上海是公认的一线城市,谁会低估上海?但是我觉得很多非华东地区的朋友,特别是北方人不熟悉上海的话,会觉得上海无非是个跟北京差不太多的城市。但实际上如果我们不讨论文化层面(这方面上海跟北京差太远),而仅仅讨论一个城市的现代化程度或者说发达程度的话,上海比北京好太多。不管是民众对秩序的尊重,还是政府的管理水平,都跟北京完全不在一个层面。而苏州则是另一种发达,首先苏州可能是一二线城市里面最宜居的城市,城市不拥挤不压抑,老城区得到了较好的保护,经济发达,但又没有大城市病,生活相对舒心,本地人的精神面貌给人的感觉确实能感受到近千年中国最发达城市的积淀,特别是老年人给人感觉是在相对富足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苏州人也是相对来说小市民习气最少的地方(老北京和老广州也不太小市民,毕竟都是前清就阔过的城市,相比之下香港和上海的社会底层总会有些特别小市民的人,让人对整个城市印象都变差了)深圳又与苏州和上海不同。如果说苏州的发达像欧洲或是日本,深圳就像美国,是一种整个社会和民众思想上的开放和自由。这里没有旧社会的势利,教条,形式主义和既得利益的相互庇护,有一种新大陆充满活力和希望的感觉。不管你来自任何地方,是任何出身,只要有能力又够努力就能得到认可。政府也是少有的相对服务型的政府。我这里要说的郑州和徐州完全不属于这些类型。中部地区九省通衢之地,包括郑州,徐州,合肥,武汉,都会给人一些鱼龙混杂、乱糟糟的感觉,不会让人想起发达社会。但我这里要说的是一个城市的份量。希望各位朋友能理解:)----------------另外还要说明一点,就是这里比较城市的体量,比较的是城区,以及城区附近同一功能区内的郊区,而不计算下辖的县市。因为如果是比较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地级市,那么如果我今天突然把最强的几个县从a市划到b市,那么b市可能立即经济实力就上来了。就像重庆一样,直辖以后,重庆突然大了好多倍,各种衡量总体实力的指标暴涨,难道一纸政令就让重庆的体量一夜之间翻天覆地?如果看行政区划,比的是谁地盘大,运气好强县市多。或者是比的区域经济的范畴。上海周边城市远比北京周边发达,南通县域经济远比徐州发达,这也是事实,是两个地区经济的事实差异,但这是区域经济的范畴,而不是城市经济的范畴。-----------------先说徐州按照狭义上江浙一带人的印象,徐州是最北的苏北,代表着没文化,穷,落后。而临近的山东等省虽然承认经济发展水平不如江苏,但提到徐州或者要找回点自尊感,“苏北那穷地方还不如我们呢”,或者就强调徐州当年根本是归山东的。对于中国其他地区的人来说,徐州一不是省会,二不是旅游城市,也不算很有名气。但其实徐州其实从很多方面来看完全可以跟很多中等省份的省会如太原,石家庄,合肥,南昌接近,在全国的地位应该是在30位左右,超过小省(经济规模)省会如贵阳、兰州、乌鲁木齐、呼和浩特。而远比全国大部分人心目中徐州的地位更高一、区域中心地位徐州不仅仅是铁路枢纽(货运动脉陇海线和京沪线的十字路口,同时也是京沪高铁和即将建成的郑徐客专的交口,是中原和关中地区往长三角一带去的必经之路)是整个淮海地区的区域中心,对于安徽的淮北和宿州,苏北的宿迁和连云港,乃至山东的枣庄,都有相当的向心力。网上有很多建立“淮海省”的yy说法,全部都会认为徐州是理所当然的省会,正是基于这一情况。那么徐州,宿迁,连云港,宿州,淮北,枣庄6个地市的总人口达到了3000万。相比之下,整个山西省的人口也只有3576万。而太原对山西境内很多地方辐射力很有限,比如运城受西安影响更大,晋城受郑州影响更大,而大同一带则完全是跟着北京走的。扣去这三个地市,太原能直接辐射到的人口只有2500万。还不如徐州。相同的情况也发生在其他几个城市上:石家庄:辐射的地区最多只有邢台,邯郸,衡水四市,总人口3000万合肥: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都跟南京关系更密切,黄山跟杭州关系更密切,北边的亳州,宿州淮北也跟合肥关系有限,这样算下来合肥辐射人口数量最多也只有3360万南昌:萍乡跟长沙关系更密切,赣州则受珠三角辐射,扣去这两市,南昌只能辐射3500万左右的人口二、城市规模这里为了真实的反映城市本身的人口,需要排除下辖郊县的人口按照这样的口径,徐州人口计算鼓楼、云龙、泉山三区,铜山区的铜山街道、徐州新区和茅村、大彭、柳新三镇,贾汪区的大黄山街道和大庙街道,共217.5万太原人口计算尖草坪,万柏林,迎泽,杏花岭四区,以及小店区和晋源区的大部分,共328.7万南昌人口计算东湖、西湖、青山谱、青山湖四区,和南昌县的莲蓬镇,总人口244万石家庄人口计算长安,桥西,新华,裕华四区,总人口211.1万合肥人口计算蜀山,庐阳,包河,瑶海四区,共328.3万可以看出,除太原和合肥人口较多以外,南昌,石家庄的人口都跟徐州相近三、经济规模按照下面这个表,徐州的GDP排在第32位,跟石家庄和合肥近似,而远高于南昌和太原,当然太原和南昌吃了下辖郊县较少实力较弱的劣势。值得注意的是,排在徐州前面的烟台、南通、东莞、泉州等市下辖郊县(东莞的情况是镇)的实力普遍较强,市区经济规模恐怕未必比徐州更多。而佛山则可能主城区更应该算作广州的一部分,如果只看相对独立的顺德,则GDP也未必能超过徐州。四、城市产业徐州:徐工集团(机械制造)合肥:江淮汽车石家庄:华北制药和石药集团,此外也有钢铁产业南昌:江铃汽车,江西也有一些冶金产业太原:太原钢铁集团,太原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山西焦煤集团不过像港铁,焦煤,冶金这样的行业,主要受国家控制,对本地的经济贡献有限。因此个人认为整体上徐州的工业实力也不逊色于其他几个城市。四:文化教育徐州有中国矿业大学1所211高校,和徐州医学院,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工程学院,解放军徐州空军学院,解放军工程兵指挥学院,共6所本科院校合肥有中科大1所985高效,合肥工业大学和安徽大学2所211大学,加上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安徽新华学院、合肥学院、合肥师范学院、安徽三联学院共11所本科院校太原有太原理工大学一所211大学,加上山西大学、中北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太原科技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山西中医学院、太原工业学院、太原大学,共10所本科院校南昌有南昌大学一所211大学,加上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南昌航空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工程学院共9所本科院校石家庄没有211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医科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河北传媒学院,机械化步兵学院、 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石家庄装甲兵学院共11所本科院校应该说徐州的文教方面毕竟吃了不是省会的亏,远不如合肥,跟太原南昌也有一定差距,但相比石家庄应该在伯仲之间。五、城市面貌几个城市实际观感都没有照片那么漂亮。这里主要是为了通过楼群看看城市的规模徐州太原石家庄南昌合肥然后再来说说郑州。一般来说,中国的城市可以分为这么几个等级一线一类:北京,上海一线二类:广州,深圳二线一类:武汉,南京,重庆,成都,沈阳,天津,此外还有西安和杭州,这两个应该说是近几年才步入二线前的(西安在50-80年代也可以算二线前,90年代到00年代前几年有所退后)二线二类:青岛,济南,大连,哈尔滨,长春,苏州,无锡,宁波,厦门,此外福州和长沙大概处在二线边缘从2000年-2010年,差不多只有上面这些城市能算完全意义上的二线以上城市,像太原,石家庄,南昌,合肥,昆明之类,一般都被认为是二线半甚至三线城市。传统上,郑州被认为是跟太原,合肥,石家庄,南昌,昆明一个级别的城市,我相信知乎上也有很多朋友可能还是这个印象。但我这里要说:关于第一点,郑州现在的地位。前面的表格中已经显示郑州2014年的GDP排在全国19位,已经远远抛离了石家庄,合肥等城市,而跟沈阳相近(当然沈阳有所衰落,也许很快就会跌出二线一类城市的水平)下面是一个全国城市电影票房的排名,郑州作为一个大学并不多的城市,票房总额却排在全国第14位,甚至比沈阳都要高,相比天津差距也不大对比一下2008年城市票房排行(注意表格排名是按2009年的票房排列的,实际上08年郑州是第21位),郑州7年的时间上升了7位至于交通设施情况,除了大家都知道的陇海线和京广线两条货运大动脉在郑州交汇以外(郑州可能是中国最重要的铁路货运枢纽),郑州也同时是京广高铁和西安-郑州-徐州高铁的交汇处(高铁客运的枢纽地位可能仅次于武汉)。而高速公路网络方面,大家可以看下面这张图是不是河南尤为密集?其实河南的人均收入其实比周边省份都要低。但这就是位于中心的好处。下面是全国高速公路网最密集的几个省份,河南通车里程和路网密度都是全国第二,密度甚至高于浙江、广东、山东等传统经济强省就腹地而言,整个河南,除去信阳都主要为郑州辐射,再加上山西晋城,山东菏泽,安徽亳州,人口超过1个亿。这些地方虽然目前都较为落后,但随着未来中原交通情况大幅改善,收入水平一定会接近全国其他地区的水平。这样庞大的腹地,只有广州超过(北京和上海是因为本身级别更高,可以辐射到周围太原、石家庄、济南等二级中心城市),应该还在武汉和成都之上(成都腹地大概为整个四川省,8000万人口,武汉腹地大概为整个湖北省,再加河南信阳,大概6000万,而像西安、济南和青岛的腹地都只有4000万人口左右)所以我个人判断郑州不仅未来的城市规模会超过周围的济南,太原,合肥,石家庄甚至是西安等城市,而且会因为城市规模远远超出,而进一步对周围的二线城市形成辐射,如同今天的武汉某种程度上辐射湖南,重庆某种程度上辐射贵州,南京某种程度上辐射安徽,西安某种程度上辐射甘肃甚至宁夏,沈阳曾经作为东北第一中心一样。其他一些相关回答: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袁__碌碌)
(袁__碌碌)
(菏泽发展研究)
(菏泽发展研究)
(菏泽发展研究)
第三方登录:江苏VS广东 谁将领跑中国未来十年?_财经评论(cjpl)股吧_东方财富网股吧
江苏VS广东 谁将领跑中国未来十年?
  序言   这是中国两个最优秀省份的经济比拼。   万里长江从富饶的江苏大地流过,奔向大海。江苏因为长江入海和紧靠上海的区位优势,因为发达的科技和经济,一直引领着中国经济前列。江苏的GDP总量一直位居全国省级行政区第二,人均总量在省区中(排除直辖市)名列第一。   广东因为珠三角,因为珠江边的广州、珠江入海口的深圳、珠江,因为背靠香港、澳门,因为站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最高沿,近30年,GDP总量一直名列全国省区第一。但广东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地区差异大,人均弱于江苏。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全国GDP总量突破了70万亿元人民币大关,比上年增长了6.7%,增速重返世界主要经济体之首。   在中国的经济地理版图上,广东与江苏长期统领中国经济的成长,这不仅仅是经济总量一直数一数二,两省同时一直都被中央赋予“改革开放窗口”“中国经济探路者”“风向标”“领头羊”等角色。   考虑到北京上海这两个中国最大城市的特殊性不谈,两省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   经过改革开放的数十年发展,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刘易斯拐点和库兹涅茨曲线的双重叠加期,对粤苏两省而言,都面临资源消耗过大、环境压力加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区域不均衡等共性问题。   未来十年,广东和江苏要肩负起“转型升级”排头兵的重任,从追求经济成长的“规模”到“质量”,要更加重视民生,更加关注老百姓的获得感,更加关注环境生态,更加关注产业在世界的影响力话语权等等。   在这个时候,我们发现,两省在各自的探索道路上已有了不同的实践和分化。   这种实践和分化,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更优的选择和比较。   谁将领跑未来十年?   一、经济总量   江苏与广东差距为何再被拉大?   2012年,全国GDP总量均超5万亿的只有粤苏两省,江苏与广东的差距仅3000亿,两者合计占全国经济总量22.9%。当年,广东已保持GDP老大24年。当以“万亿”为衡量单位的时候,增量“零点几个点”就可能持平。是时,面对江苏的追赶,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曾指出,江苏部分经济指标已超出广东,在总量上“差距只有1年”。   但近几年,江苏与广东的差距又突然被拉大了。   价值线记者了解到,2017年初,全国各地“两会”期间,从公布的数据看,2016年度广东和江苏的经济总量分别为79512亿元和76086亿元,两省的总量差距从2015年的2696亿元扩大到3426亿元。   这是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指标,似乎打击了江苏追赶的信心和雄心。   对于江苏来说,1989年在其发展史上是一个让人相当不愉快的年份。当年广东和江苏GDP分别为1381.39亿元和1321.85亿元。这不仅是广东首次在中国经济版图的总量上超越江苏,把江苏从数百年来全国经济总量“一哥”的宝座上拉下来。   2007年,江苏与广东的差距分别为5114亿元;2008年差距达到峰值,广东领先江苏经济总量5815亿元;到2010年末,其差距为4569亿元;2012年末,又进一步缩小到3000亿元;至2013年上半年,差距仅为862亿元。   事实上,广东决策层早在2008年就已意识到广东存在和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比如,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支撑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贸易是广东产业体系中最大的压力。因此,当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汪洋带领广东党政代表团考察江苏,双方在苏州工业园区进行了座谈,并达成了若干合作协议。   但当时江苏决策层认为,“经济总量”已不是江苏与广东的差距,两者最主要的差距是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现修改成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到2012年,江苏实现财政一般预算(公共预算)收入5860亿元,这与广东的差距缩小到368亿元。   江苏方面认为,财政一般预算的差距,体现的是发展的质量。而这一差距主要体现在“现代服务业”上面,因此要在该领域发力减少差距。   在不计算中央返还等前提下(半年度原则上不使用财政全口径统计数据),2013年上半年,江苏财政收与广东的差距仅仅在115亿元左右。而2012年同期,江苏税收收入与广东相差仅20亿元。   但是,到2016年,公共财力差距已达到2226亿元,这在2012年只有368亿元,特别是税收收入,更是从2012年的20亿元扩大到1567亿元。这表明,尽管经济总量上的差距似乎并不大,但是,在增长的内涵上,江苏与广东的差异进一步拉大。   二、高度vs深度   领头羊城市比较:苏州更稳,深圳更妖   谈到中国经济,深圳和苏州是最耀眼的两个明星城市。价值线记者了解到,从GDP总量看,深圳位居第四,苏州位居第七。从人均GDP看,深圳人均GDP19万元,苏州人均GDP15万元,均高于北京、上海、天津的人均12万元。从公共财力看,深圳总量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京沪;苏州总量名列全国第六,高于广州。深圳无疑是当今中国最有冲击力的城市,苏州无论GDP总量还是公共财力均稳居全国地级市第一,苏州还是长三角地区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经济体,高于南京和杭州。   比较两地差异,首先是文化的差异,天堂苏州一直比较内敛,新一线城市深圳则锋芒毕露。同时,苏州的城乡差别小,共同富裕程度较高,下面的县市如昆山等、下面的乡镇如周庄都相当厉害。而深圳的优势,主要集中在城区、大企业和金融单位。苏州更像欧洲,深圳则更像美国。   两地的经济差距究竟在哪里?   继1989年广东全省总量超过江苏之后,1996年深圳在经济总量上超越苏州,并同样于2008年达到了两城GDP差距的峰值,为1105.54亿元。   苏州于2010年将差距压缩到544.4亿元,似乎看到了超越深圳重回历史地位的曙光。然而,愉悦总是那么短暂。2011年起,深圳迅速走出困境再次强势崛起,当年就让苏州和自己的差距重回四位数。2016年的城市数据显示,深圳和苏州的经济总量分别为19492.6亿元和15475.09亿元,绝对差距达4017.51亿元,不断刷新历史纪录。   然而,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发现,我们将视角放到省域,两省的绝对差距并不大,只有不到3500亿元,而去年苏州和深圳的绝对差距就高达4017.51亿元。   从表1可以看出,自2010年起,在分别扣减了苏州和深圳对江苏和广东的GDP的贡献后,两省的总量差距在不断收敛。   但是,由于近年来苏州对深圳的差距的不断扩大,导致了这种收敛在两省全省GDP数字的反映上出现了偏差。对比苏州、深圳两市GDP数据发现,2010年是两市差距最小的一年,为544.4亿元。但是此后两市差距不断扩大:2013年扩大到1602.67亿,2014年为2240.03亿,2015年为2998.79亿,以及2016年的4017.51亿。仅看两市绝对差距的变化就已经触目惊心,然而如果再聚焦趋势的话,则更让人忧虑:深圳对苏州的优势,年间以年均约700亿元的规模在递增,但是到了2016年这一递增规模突然扩大到1000亿以上。   表2是对相关数据的进一步优化。可以发现,最近七年来,江苏在追赶广东的征程上还是有收获的。分别扣除苏州和深圳数据后,江苏的经济总量在2015年已经反超广东了,并且在2016年继续扩大对广东的差距优势。这表明,在当前的苏粤GDP榜首之争中,呈现出一个截然悖反的现象:一方面,苏州已经被深圳彻底甩开身位,且双方的差距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在分别扣除苏州和深圳对两省的影响后,江苏GDP与广东的差距一直在有条不紊地收窄。   表2显示,年,收敛幅度分别为742.04亿、1251.26亿、931.43亿和637.85亿。到了2015年,收敛幅度为783.22亿。也正是在这一年,分别扣除苏州和深圳影响后,江苏的GDP规模已经反超广东了。到了2016年,反超规模进一步扩大到591.63亿元。事实上,如果不是该年苏州对深圳的差距进一步被拉开了1018.72亿的话,而是维持不变的话,江苏对广东的优势已经超过了1600亿。   由是观之,从两省城市竞争的角度看,在GDP赶超广东的战略中,对江苏来说,苏州相比深圳有高原但没高度,特大型企业和金融单位严重不足,具有系统重要性的短板。全省其他12个省市的努力,都无法抵消苏州与深圳不断扩大的差距带来的影响。显然,只要苏州无法重新崛起,江苏GDP全面反超广东,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在某种程度上,苏州与深圳的对照,是江苏与广东在城市格局上巨大差异的一个表征。   价值线记者了解到,事实上,除了深圳,广东还有一个城市巨星,即广州。2016年,深圳的GDP为19492.6亿,位居全国第4;而广州的GDP则为19610.94亿,位居全国第三。深圳与广州,共同构成了广东经济发展的“双子星”,并双双与北京、上海比肩,跻身中国一线城市行列。   反观江苏,在全省GDP龙头苏州与深圳的竞争中不断落败后,再无其他重量级城市能够挺身而出,以对冲苏州的暂时性困难。作为全省GDP第二的南京,2016年经济总量为10503.02亿,仅相当于广州的53.56%。显然,广东的“双子星”,不仅与京沪比肩,星光闪耀,而且在体量规模上,也不分伯仲,共同引领广东经济的方向与道路。   与之对比,江苏城市的“双子星”格局则让人唏嘘不已。一方面是星光黯淡。作为省会、坐拥各种资源的南京,勉为其难地成为1.5线城市,而苏州只能站在二线城市行列。另一方面格局畸形。从体量规模上,2016年苏州GDP位居江苏第一,全国第七,但在行政级别上仅仅是个普通的地级市。南京是个副省级城市,是长三角唯一特大城市,但是体量却只有苏州的67.87%,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德不配位”的嫌疑。   显然,从两省城市的“高度”上看,江苏完败,没有培育出一个能够与广州、深圳抗衡的顶尖城市。但是,作为一个长期以来对广东施加进位压力的大省,在城市发展上,江苏也有自己的独特优势,那就是江苏城市的“深度”。2016年的GDP数据显示,深圳与广州合计为39103.54亿,相当于广东全省的79512.05亿的49.18%。换言之,深圳与广州撑起了广东的半边天。一面是海水,一面是火焰。在深圳与广州星光闪耀的背面,却是广东全省城市经济的严重失衡,剩下的19个城市GDP之和才相当于深圳和广州。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发现,仅次于广州和深圳的佛山和东莞,GDP分别为8630亿和6827.67亿,而排名第五的惠州仅为3412.17亿,城市梯度呈现出断崖式跳水,有4个城市低于1000亿元,其中,云浮仅为778.28亿。   “深度”是江苏的优势,城市梯度非常合理。2016年的数据显示,排名倒数第一的宿迁为2351.12亿。如果放在广东,可以排到第10位。从城市分布格局看,GDP超过10000亿的有两个城市,分别为苏州和南京;亿之间的有4个城市,分别为无锡、南通、常州和徐州;亿的有3个,分别为盐城、扬州和泰州;亿的有2个城市,分别为镇江和淮安;3000亿以下的有两个城市,分别为连云港和宿迁。事实上,作为全省倒数第一的宿迁,并没有像大多数垫底城市那样,发展步履维艰,相反,自建市以来,宿迁展现出了勃勃生机,GDP从1996年的128.88亿起步,20年间增长到了18.24倍,以几近每4年翻番的速度在高速成长。   此外,江苏经济的区域平衡性也在进一步优化。2006年,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板块在全省GDP中的占比分别为62%、18%和20%。到了2016年苏南、苏中和苏北占比分别为57%、20%和23%。   三、企业实力   顶尖企业与企业家群体比较:江苏明显差于广东   企业,是市场微观活动的主体,其生态与状态既是一个地区环境、文化与传统的结果,又会反过来影响该地区的文化、行为与环境。正是企业层面的努力,最终奠定了江苏和广东两省GDP的成色,影响着未来两省发展的动力与潜力。   价值线记者发现,以公开的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例,截至日,江苏在沪深两市共有上市公司332家,其中,沪市129家,深市203家(其中创业板公司76家)。广东在沪深两市共有上市公司259家,其中,沪市46家,深市213家(其中创业板公司72家).   可以看出,两省上市公司以深市为主,但是江苏相对偏爱沪市,而广东则偏爱深市。这可能与其地理位置有关,毕竟沪市交易所就在江苏边上,而深市交易所就在广东境内。   从总市值看,当日江苏超过1000亿元的上市公司只有4家,分别为洋河股份、江苏银行、恒瑞医药和苏宁云商,沪市和深市各有两家,其中市值最高的洋河股份为1241.91亿元。广东超过1000亿元的上司公司则有7家,分别为美的集团、格力电器、温氏股份、保利地产、广汽集团、分众传媒和广发证券,涵盖了沪市、深市和创业板,其中市值最高的是美的集团为2049.55亿元。显然,相对于江苏,广东企业在高度上有明显优势:数量上只有江苏的78%,但是在代表质量与层次上的总市值超千亿公司上,却相当于江苏175%,两省反差明显。   民营企业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力量。日由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6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显示,江苏有94家企业上榜,仅次于浙江的134家,超过了广东的50家。从民营经济发展的广度看,江苏的确要大幅领先广东。   但是,当我们把目光聚焦于榜单中最优秀的前十名时,则又有了新的发现:榜单显示,江苏共有三家民营企业进入前十,分别是苏宁控股集团(第二)、恒力集团有限公司(第八)和沙钢集团有限公司(第九)。广东同样有三家企业跻身前十,分别是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第一)、正成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第五)和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第十).   通过简单的对比,可以发现,在最优秀企业的竞争中,江苏依然处于劣势。如果结合实际情况看,这种差距还会更加明显,因为排名第一的华为,已经是彻底的国际巨头,而排名的第二的苏宁,依然主要依托国内市场。   “民营企业500强”榜单,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各地民营企业发展状况,但是由于在设计榜单时,采用的口径是“营业收入”,导致很多非传统型知名企业无法入围。如,在中国香港上市的互联网巨头腾讯控股有限公司市值已经超过万亿、而基因测序巨头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的估值也超过千亿。“调结构、促转型”是经济新常态各地的中心工作。比较江苏和广东,除了要看转型中传统企业的表现,还应该看看新经济企业的表现,如所谓的“独角兽”公司。   2016年7月,艾瑞咨询发布了中国独角兽企业估值榜。其中,广东有33家企业入围,仅次于北京、上海,而江苏仅有10家入围。表明江苏在面向新经济的成长型企业的潜力上,与广东相比,有着不小差距。   除了民营企业“有高度”外,广东能够在长达28年的时间里一直压制江苏,占据全国GDP一哥的地位,还有其他同样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广东在中国企业500强(含国企)中,排名仅次于央企聚集地北京,以47家的入选数量高于华东诸省,如现在的招商系、华侨城、中兴通讯等巨头,流淌的都是央企的血液。当然,在外资企业方面,苏粤各有特色。江苏在利用台资方面优势显著,而广东在利用港资方面则无人能比。   四、科教实力   高校质量院士规模科教水平比较:江苏领先广东   大学是城市的文化名片和对外交流的窗口,大学对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交流的作用非常大,被誉为“社会的轴心”和“城市的引擎”,特别是一流大学的数量体现出了所在城市的核心软实力。   基于此,《价值线》研究院对全国各省市地区高校数量、质量、院士及“双一流”大学地区分布的潜力名单进行统计排名,最新独家发布《中国科教实力地区排行榜》。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拥有各类高校2596所,按省区分,其中江苏以167所高校位居榜首、广东省与山东省分别排名第二、三名;按照城市排列,北京、广州、武汉位居前三,其中北京有91所高校。   从211高校数据来看,按省区分,北京市、江苏省及上海市位居前三位;按照城市排列,北京、上海、南京排名前三。   截至日,我国两院院士共1569人,其中工程院院士825人(含16位双院院士),科学院院士760人(含16位双院院士)。从院士数据来看,按省区分,北京市、上海市及江苏省位居前三位。   从非官方流出的中国首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名单来看,其中北京拥有3所,排名第一;上海拥有2所,排名第二;江苏、浙江及安徽三地区均有1所。   为了更好地展现中国科教实力城市分布情况,《价值线》研究院根据大学数量、大学质量以及两院院士三项指标(所占权重分别为20%、40%及40%)的排名进行计算,得出中国科教实力省区综合排行榜,其中江苏、北京及湖北位居前三位。   五、综合竞争力   多维度比较:江苏更有深度,广东更有高度   价值线记者了解到,早在2003年江苏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提出要在20世纪头20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在各省发布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广东提出2018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以说,作为全国经济总量排行榜上的状元和榜眼,广东和江苏一直引领区域经济甚至是中国经济的方向与道路。然而,地理环境、人文传统、资源禀赋、民心民情、政策机遇等方面的不同,也深刻影响着两省在现代化之路上的选择与表现。   在发现症结,寻找原因的过程中,我们从城市与公司两个层面分析了江苏与广东各自的优势与特色,明确指出,无论是在城市层面还是在公司层面,广东的优势在于“有高度”,即坐拥四大一线城市中的两个,占据了一线城市的半边天,同时,在企业层面涌现了像腾讯、华为、华大基因等为代表的行业巨头。   与广东相比,江苏的优势在于“有深度”。在城市层面,江苏几乎没有短板,即使排名垫底的宿迁,如果放到广东也相当于其中游城市水平;在公司层面,尽管缺乏巨头,但是一批专注于行业内细分市场的隐形冠军却层出不穷。就像篮球比赛,广东走的是巨星路线,有重量级巨星扛鼎,而江苏坚持的是团队路线,队员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很大。可以说,在苏粤竞争中,广东的巨星带动作用非常明显,但是江苏的整体实力非常强劲,特别是板凳深度,放眼国内,无人能出其右。   苏粤之争,不仅仅是“GDP一哥”之争,而且也是不同发展路线与战略之争。为了更好地检视两省各自的优势与短板,以为彼此取长补短、相互镜鉴提供可能的行动方案,接下来我们借助于数据来对两省进行更为全面的对照与分析。   维度1:人均GDP。根据最新数据,2015年末广东全省常住总人口为10849万人;同期江苏全省常住人口为7973万人。结合2016年(如无特殊说明,下面数据都是为2016年)的经济总量数据,可以测算出广东和江苏的人均GDP分别为达到了73290元和95394元,折算为美元分别为1元。表明,在人均GDP上,广东和江苏双双超过1万美元大关,但是江苏更胜一筹。   维度2:居民人均收入。统计数据显示,广东和江苏的人均收入分别为30296元和32070元。在全国省市自治区中的排名中分别为第六位和第五位,而两省在人均GDP上的排名分别为第八位和第四位。表明,与人均GDP相比,两省在居民人均收入上都相对滞后,但广东滞后幅度更大。即,相对江苏来说,广东的人均GDP转化为居民人均收入的效率更低些。   维度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统计数据显示,江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0152元和17606元,城乡收入比为2.28;广东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7684.3元和14512.2元,城乡收入比为2.6。表明,在城乡居民收入结构上,江苏优于广东,特别是相对于广东,江苏的城乡差距更小,发展的均衡性更好。   维度4: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城镇化率。统计数据显示,江苏的城镇化率为江苏城镇化率达66.5%,而2015年广东城镇化率达68.71%,双双高于57.35%的全国平均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相比,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能反映城市化的质量与效应。贵州省统计局在《对当前贵州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城镇化的对比分析》文章中指出,2014年江苏的户籍城镇化率为60,14%。尽管没有给出具体数据,但文中图表显示,广东的户籍城镇化率大概在54%左右。表明,江苏在户籍城镇化上做得更好。   维度5:三次产业结构。统计数据显示,江苏的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5.4:44.5:50.1,而广东的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4.6:43.2:52.1。表明,从三次产业结构看,两者相差不大,都进入了服务业主导阶段。   维度6:经济增长动能。统计数据显示,消费需求对江苏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2%,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1%,民营经济增加值比重提高到55.2%。2013年的数据显示,消费需求对广东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56%。2016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广东全省GDP的比重为53.6%。可以看出,与广东相比,在增长新动能中,消费的贡献率明显低于广东,并远远低于2016年全国平均贡献率64.6%的水平。江苏的优势在于科技进步贡献率和民营经济贡献度。尽管暂无广东科技进步贡献率数据,但是江苏已经连续八年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位居全国第一,可以提供例证。相较而言,民营经济具有微弱优势,领先广东1.6个百分点。   维度7:进出口总额。统计数据显示,江苏全年进出口总额33634.8亿元,比上年下降0.7%。其中,出口总额21063.2亿元,比上年增长0.2%;进口总额12571.6亿元,下降2.2%。广东全年进出口总额为63029.5亿元,同比下降0.8%;其中,出口39455.1亿元,下降1.3%,占全国的28.5%,提高0.2个百分点;进口23574.4亿元,增长0.01%。表明,广东经济总量上的对外开放与依赖度更高。   维度8:投资。统计数据显示,江苏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370.9亿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民间投资34233.7亿元,增长6.8%,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69.3%。分结构看,第一产业投资293.1亿元,比上年增长26.2%;第二产业投资24673.8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投资24403.9亿元,增长7.1%。广东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008.86亿元,增长10.0%。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7%,铁路运输、航道整治和扩能升级项目建设迅猛,完成投资分别增长40.7%和36.8%。房地产开发投资达到10307.80亿元,总量居全国第一位,增长20.7%。表明,两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相近。江苏投资重点聚焦于制造业,而广东发力铁路运输、航道整治和扩能升级项目,以及房地产业。   维度9:区域发展协调性。统计数据显示,苏中和苏北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3%,沿海地区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8.4%。与江苏不断缩小的区域差距形成对比的是,广东地区间的差异在加大。数据显示,粤东西北GDP增速比珠三角低0.9个百分点;粤东西北投资增长7.1%,比珠三角低4.2个百分点;粤东西北财政收入状况不理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增长0.4%。   维度10:轨道交通。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截至2016年底,江苏已建成的轨道交通里程为348.28公里,其中,南京224.35公里,苏州67.73公里和无锡56.16公里。已批复待建的轨道交通里程为779.94公里,涵括了全省6个城市,除了前面提到的三个城市外,徐州、南通和常州也将上马地铁项目。其中,南京待建里程为401.93公里,在全国范围内仅次于杭州的416.67公里,位居第二。广东已建成的轨道交通里程为631.29公里,涵盖了广州、深圳、东莞和佛山四个城市,其中,广州和深圳占据了大头,两者合计达到了572.03公里。已批复待建轨道交通里程为644.13公里,依然集中在上述4个城市中。表明,相较于广东,江苏在轨道交通上正在快速追赶。特别是,江苏的轨道交通的覆盖面更广,几乎涵纳了全省一半城市,而广东却只能在既有的城市中强化轨道交通密度与强度。   六、未来十年   谁更有话语权?   江苏和广东谁将领跑未来中国经济?谁在未来十年更有话语权?   通过前面的对比与分析,价值线记者发现,对于江苏来说,在追赶广东的征程上,前景不会像苏州追赶深圳那样黯淡。原因在于广东的最大优势,也是其劣势所在。对于广东来说,其最大的优势在于“有高度”,但是同样明显的劣势是“有低度”,即两极分化非常显著,可以说一面是海水,一面是火焰。   特别是,广东的“低度”似乎非常难以拔高。从其2016年的统计快报来看,在广州、深圳重回高增长的同时,粤东西北地区则再次陷入增长困境。与广东相反,江苏的优势在于“有深度”。尽管长板没有广东高,但是短板却远远高于广东。这就意味着按照木桶理论,江苏能够装的更多的水。对于江苏来说,在继续抬高底部的同时,重中之重就是向“有高度”冲刺,培育出一批在全国叫得响、打得开的江苏巨头。如果能够在做强的同时,成功做大,做出一批巨头来,那么江苏全面反超广东也是逻辑必然的事情。   目前来看,江苏正在“有高度”冲刺。在城市层面,可以观察到的信号,就是借助于国家级江北新区的机遇,在南京大规模引入以集成电路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并全力推进南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其已经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的轨道交通里程超过400公里。加上已经建成的224公里,南京的轨道交通里程将达到630公里,已经超过了当前上海(617.64公里)、北京(573.84公里)的轨道交通水平。重启“省会战略”,做大做强南京,提省会城市首位度,无疑是江苏隐而未宣的新城市战略。   在公司层面,培养类似于腾讯、华为、华大基因这样“有高度”的巨头并非一日之功。对于江苏来说,政策扶持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创造一个适合巨头孵化、发育、成长的环境。也只有从自身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巨头,才会与本地形成深度捆绑,如,腾讯、华为等就很难把本部从深圳搬走,同样阿里也不会从杭州搬走。实事求是地讲,江苏的商业环境,规范性有余,但宽容性不足。这一特色,符合儒商文化的属性,但是却导致狼性与野性的匮乏,“企业家”精神无法得到最充分的释放与施展。在培育“有高度”的企业巨头上,江苏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广东走的是巨星路线,有重量级巨星扛鼎,而江苏坚持的是团队路线,队员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很大。可以说,在苏粤竞争中,广东的巨星带动作用非常明显,但是江苏的整体实力非常强劲,特别是板凳深度,放眼国内,无人能出其右。   谁在未来十年更有话语权?   从单纯经济的角度,广东面临江苏的挑战,但到在十年内,广东话语权更大。   如从建设整体发达富裕社会的角度,江苏更像欧洲,十年内有较大话语权,十年后话语权更大。
从走势来分析,应该炒作的是送转预期。送转这里既然不能打开炒作的方向,那么就从送转预期的角度来引导,本身是次新股,具有送转预期,加上价位低,没多大的做空风险,只要趋势不断维持加速,后期总能吸引市场的眼球。
冷门股:是指交易量小,流通性差甚至没有交易,价格变动小的股票。
评论该主题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
作者:,欢迎留言
提示: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
  这是中国两个最优秀省份的经济比拼。
  万里长江从富饶的江苏大地流过,奔向大海。江苏因为长江入海和紧靠上海的区位优势,因为发达的科技和经济,一直引领着中国经济前列。江苏的GDP总量一直位居全国省级行政区第二,人均总量在省区中(排除直辖市)名列第一。
  广东因为珠三角,因为珠江边的广州、珠江入海口的深圳、珠江,因为背靠香港、澳门,因为站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最高沿,近30年,GDP总量一直名列全国省区第一。但广东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地区差异大,人均弱于江苏。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全国GDP总量突破了70万亿元人民币大关,比上年增长了6.7%,增速重返世界主要经济体之首。
  在中国的经济地理版图上,广东与江苏长期统领中国经济的成长,这不仅仅是经济总量一直数一数二,两省同时一直都被中央赋予“改革开放窗口”“中国经济探路者”“风向标”“领头羊”等角色。
  考虑到北京上海这两个中国最大城市的特殊性不谈,两省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
  经过改革开放的数十年发展,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刘易斯拐点和库兹涅茨曲线的双重叠加期,对粤苏两省而言,都面临资源消耗过大、环境压力加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区域不均衡等共性问题。
  未来十年,广东和江苏要肩负起“转型升级”排头兵的重任,从追求经济成长的“规模”到“质量”,要更加重视民生,更加关注老百姓的获得感,更加关注环境生态,更加关注产业在世界的影响力话语权等等。
  在这个时候,我们发现,两省在各自的探索道路上已有了不同的实践和分化。
  这种实践和分化,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更优的选择和比较。
  谁将领跑未来十年?
  一、经济总量
  江苏与广东差距为何再被拉大?
  2012年,全国GDP总量均超5万亿的只有粤苏两省,江苏与广东的差距仅3000亿,两者合计占全国经济总量22.9%。当年,广东已保持GDP老大24年。当以“万亿”为衡量单位的时候,增量“零点几个点”就可能持平。是时,面对江苏的追赶,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曾指出,江苏部分经济指标已超出广东,在总量上“差距只有1年”。
  但近几年,江苏与广东的差距又突然被拉大了。
  价值线记者了解到,2017年初,全国各地“两会”期间,从公布的数据看,2016年度广东和江苏的经济总量分别为79512亿元和76086亿元,两省的总量差距从2015年的2696亿元扩大到3426亿元。
  这是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指标,似乎打击了江苏追赶的信心和雄心。
  对于江苏来说,1989年在其发展史上是一个让人相当不愉快的年份。当年广东和江苏GDP分别为1381.39亿元和1321.85亿元。这不仅是广东首次在中国经济版图的总量上超越江苏,把江苏从数百年来全国经济总量“一哥”的宝座上拉下来。
  2007年,江苏与广东的差距分别为5114亿元;2008年差距达到峰值,广东领先江苏经济总量5815亿元;到2010年末,其差距为4569亿元;2012年末,又进一步缩小到3000亿元;至2013年上半年,差距仅为862亿元。
  事实上,广东决策层早在2008年就已意识到广东存在和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比如,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支撑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贸易是广东产业体系中最大的压力。因此,当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汪洋带领广东党政代表团考察江苏,双方在苏州工业园区进行了座谈,并达成了若干合作协议。
  但当时江苏决策层认为,“经济总量”已不是江苏与广东的差距,两者最主要的差距是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现修改成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到2012年,江苏实现财政一般预算(公共预算)收入5860亿元,这与广东的差距缩小到368亿元。
  江苏方面认为,财政一般预算的差距,体现的是发展的质量。而这一差距主要体现在“现代服务业”上面,因此要在该领域发力减少差距。
  在不计算中央返还等前提下(半年度原则上不使用财政全口径统计数据),2013年上半年,江苏财政收与广东的差距仅仅在115亿元左右。而2012年同期,江苏税收收入与广东相差仅20亿元。
  但是,到2016年,公共财力差距已达到2226亿元,这在2012年只有368亿元,特别是税收收入,更是从2012年的20亿元扩大到1567亿元。这表明,尽管经济总量上的差距似乎并不大,但是,在增长的内涵上,江苏与广东的差异进一步拉大。
  二、高度vs深度
  领头羊城市比较:苏州更稳,深圳更妖
  谈到中国经济,深圳和苏州是最耀眼的两个明星城市。价值线记者了解到,从GDP总量看,深圳位居第四,苏州位居第七。从人均GDP看,深圳人均GDP19万元,苏州人均GDP15万元,均高于北京、上海、天津的人均12万元。从公共财力看,深圳总量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京沪;苏州总量名列全国第六,高于广州。深圳无疑是当今中国最有冲击力的城市,苏州无论GDP总量还是公共财力均稳居全国地级市第一,苏州还是长三角地区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经济体,高于南京和杭州。
  比较两地差异,首先是文化的差异,天堂苏州一直比较内敛,新一线城市深圳则锋芒毕露。同时,苏州的城乡差别小,共同富裕程度较高,下面的县市如昆山等、下面的乡镇如周庄都相当厉害。而深圳的优势,主要集中在城区、大企业和金融单位。苏州更像欧洲,深圳则更像美国。
  两地的经济差距究竟在哪里?
  继1989年广东全省总量超过江苏之后,1996年深圳在经济总量上超越苏州,并同样于2008年达到了两城GDP差距的峰值,为1105.54亿元。
  苏州于2010年将差距压缩到544.4亿元,似乎看到了超越深圳重回历史地位的曙光。然而,愉悦总是那么短暂。2011年起,深圳迅速走出困境再次强势崛起,当年就让苏州和自己的差距重回四位数。2016年的城市数据显示,深圳和苏州的经济总量分别为19492.6亿元和15475.09亿元,绝对差距达4017.51亿元,不断刷新历史纪录。
  然而,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发现,我们将视角放到省域,两省的绝对差距并不大,只有不到3500亿元,而去年苏州和深圳的绝对差距就高达4017.51亿元。
  从表1可以看出,自2010年起,在分别扣减了苏州和深圳对江苏和广东的GDP的贡献后,两省的总量差距在不断收敛。
  但是,由于近年来苏州对深圳的差距的不断扩大,导致了这种收敛在两省全省GDP数字的反映上出现了偏差。对比苏州、深圳两市GDP数据发现,2010年是两市差距最小的一年,为544.4亿元。但是此后两市差距不断扩大:2013年扩大到1602.67亿,2014年为2240.03亿,2015年为2998.79亿,以及2016年的4017.51亿。仅看两市绝对差距的变化就已经触目惊心,然而如果再聚焦趋势的话,则更让人忧虑:深圳对苏州的优势,年间以年均约700亿元的规模在递增,但是到了2016年这一递增规模突然扩大到1000亿以上。
  表2是对相关数据的进一步优化。可以发现,最近七年来,江苏在追赶广东的征程上还是有收获的。分别扣除苏州和深圳数据后,江苏的经济总量在2015年已经反超广东了,并且在2016年继续扩大对广东的差距优势。这表明,在当前的苏粤GDP榜首之争中,呈现出一个截然悖反的现象:一方面,苏州已经被深圳彻底甩开身位,且双方的差距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在分别扣除苏州和深圳对两省的影响后,江苏GDP与广东的差距一直在有条不紊地收窄。
  表2显示,年,收敛幅度分别为742.04亿、1251.26亿、931.43亿和637.85亿。到了2015年,收敛幅度为783.22亿。也正是在这一年,分别扣除苏州和深圳影响后,江苏的GDP规模已经反超广东了。到了2016年,反超规模进一步扩大到591.63亿元。事实上,如果不是该年苏州对深圳的差距进一步被拉开了1018.72亿的话,而是维持不变的话,江苏对广东的优势已经超过了1600亿。
  由是观之,从两省城市竞争的角度看,在GDP赶超广东的战略中,对江苏来说,苏州相比深圳有高原但没高度,特大型企业和金融单位严重不足,具有系统重要性的短板。全省其他12个省市的努力,都无法抵消苏州与深圳不断扩大的差距带来的影响。显然,只要苏州无法重新崛起,江苏GDP全面反超广东,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在某种程度上,苏州与深圳的对照,是江苏与广东在城市格局上巨大差异的一个表征。
  价值线记者了解到,事实上,除了深圳,广东还有一个城市巨星,即广州。2016年,深圳的GDP为19492.6亿,位居全国第4;而广州的GDP则为19610.94亿,位居全国第三。深圳与广州,共同构成了广东经济发展的“双子星”,并双双与北京、上海比肩,跻身中国一线城市行列。
  反观江苏,在全省GDP龙头苏州与深圳的竞争中不断落败后,再无其他重量级城市能够挺身而出,以对冲苏州的暂时性困难。作为全省GDP第二的南京,2016年经济总量为10503.02亿,仅相当于广州的53.56%。显然,广东的“双子星”,不仅与京沪比肩,星光闪耀,而且在体量规模上,也不分伯仲,共同引领广东经济的方向与道路。
  与之对比,江苏城市的“双子星”格局则让人唏嘘不已。一方面是星光黯淡。作为省会、坐拥各种资源的南京,勉为其难地成为1.5线城市,而苏州只能站在二线城市行列。另一方面格局畸形。从体量规模上,2016年苏州GDP位居江苏第一,全国第七,但在行政级别上仅仅是个普通的地级市。南京是个副省级城市,是长三角唯一特大城市,但是体量却只有苏州的67.87%,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德不配位”的嫌疑。
  显然,从两省城市的“高度”上看,江苏完败,没有培育出一个能够与广州、深圳抗衡的顶尖城市。但是,作为一个长期以来对广东施加进位压力的大省,在城市发展上,江苏也有自己的独特优势,那就是江苏城市的“深度”。2016年的GDP数据显示,深圳与广州合计为39103.54亿,相当于广东全省的79512.05亿的49.18%。换言之,深圳与广州撑起了广东的半边天。一面是海水,一面是火焰。在深圳与广州星光闪耀的背面,却是广东全省城市经济的严重失衡,剩下的19个城市GDP之和才相当于深圳和广州。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发现,仅次于广州和深圳的佛山和东莞,GDP分别为8630亿和6827.67亿,而排名第五的惠州仅为3412.17亿,城市梯度呈现出断崖式跳水,有4个城市低于1000亿元,其中,云浮仅为778.28亿。
  “深度”是江苏的优势,城市梯度非常合理。2016年的数据显示,排名倒数第一的宿迁为2351.12亿。如果放在广东,可以排到第10位。从城市分布格局看,GDP超过10000亿的有两个城市,分别为苏州和南京;亿之间的有4个城市,分别为无锡、南通、常州和徐州;亿的有3个,分别为盐城、扬州和泰州;亿的有2个城市,分别为镇江和淮安;3000亿以下的有两个城市,分别为连云港和宿迁。事实上,作为全省倒数第一的宿迁,并没有像大多数垫底城市那样,发展步履维艰,相反,自建市以来,宿迁展现出了勃勃生机,GDP从1996年的128.88亿起步,20年间增长到了18.24倍,以几近每4年翻番的速度在高速成长。
  此外,江苏经济的区域平衡性也在进一步优化。2006年,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板块在全省GDP中的占比分别为62%、18%和20%。到了2016年苏南、苏中和苏北占比分别为57%、20%和23%。
  三、企业实力
  顶尖企业与企业家群体比较:江苏明显差于广东
  企业,是市场微观活动的主体,其生态与状态既是一个地区环境、文化与传统的结果,又会反过来影响该地区的文化、行为与环境。正是企业层面的努力,最终奠定了江苏和广东两省GDP的成色,影响着未来两省发展的动力与潜力。
  价值线记者发现,以公开的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例,截至日,江苏在沪深两市共有上市公司332家,其中,沪市129家,深市203家(其中创业板公司76家)。广东在沪深两市共有上市公司259家,其中,沪市46家,深市213家(其中创业板公司72家).
  可以看出,两省上市公司以深市为主,但是江苏相对偏爱沪市,而广东则偏爱深市。这可能与其地理位置有关,毕竟沪市交易所就在江苏边上,而深市交易所就在广东境内。
  从总市值看,当日江苏超过1000亿元的上市公司只有4家,分别为洋河股份、江苏银行、恒瑞医药和苏宁云商,沪市和深市各有两家,其中市值最高的洋河股份为1241.91亿元。广东超过1000亿元的上司公司则有7家,分别为美的集团、格力电器、温氏股份、保利地产、广汽集团、分众传媒和广发证券,涵盖了沪市、深市和创业板,其中市值最高的是美的集团为2049.55亿元。显然,相对于江苏,广东企业在高度上有明显优势:数量上只有江苏的78%,但是在代表质量与层次上的总市值超千亿公司上,却相当于江苏175%,两省反差明显。
  民营企业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力量。日由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6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显示,江苏有94家企业上榜,仅次于浙江的134家,超过了广东的50家。从民营经济发展的广度看,江苏的确要大幅领先广东。
  但是,当我们把目光聚焦于榜单中最优秀的前十名时,则又有了新的发现:榜单显示,江苏共有三家民营企业进入前十,分别是苏宁控股集团(第二)、恒力集团有限公司(第八)和沙钢集团有限公司(第九)。广东同样有三家企业跻身前十,分别是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第一)、正成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第五)和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第十).
  通过简单的对比,可以发现,在最优秀企业的竞争中,江苏依然处于劣势。如果结合实际情况看,这种差距还会更加明显,因为排名第一的华为,已经是彻底的国际巨头,而排名的第二的苏宁,依然主要依托国内市场。
  “民营企业500强”榜单,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各地民营企业发展状况,但是由于在设计榜单时,采用的口径是“营业收入”,导致很多非传统型知名企业无法入围。如,在中国香港上市的互联网巨头腾讯控股有限公司市值已经超过万亿、而基因测序巨头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的估值也超过千亿。“调结构、促转型”是经济新常态各地的中心工作。比较江苏和广东,除了要看转型中传统企业的表现,还应该看看新经济企业的表现,如所谓的“独角兽”公司。
  2016年7月,艾瑞咨询发布了中国独角兽企业估值榜。其中,广东有33家企业入围,仅次于北京、上海,而江苏仅有10家入围。表明江苏在面向新经济的成长型企业的潜力上,与广东相比,有着不小差距。
  除了民营企业“有高度”外,广东能够在长达28年的时间里一直压制江苏,占据全国GDP一哥的地位,还有其他同样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广东在中国企业500强(含国企)中,排名仅次于央企聚集地北京,以47家的入选数量高于华东诸省,如现在的招商系、华侨城、中兴通讯等巨头,流淌的都是央企的血液。当然,在外资企业方面,苏粤各有特色。江苏在利用台资方面优势显著,而广东在利用港资方面则无人能比。
  四、科教实力
  高校质量院士规模科教水平比较:江苏领先广东
  大学是城市的文化名片和对外交流的窗口,大学对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交流的作用非常大,被誉为“社会的轴心”和“城市的引擎”,特别是一流大学的数量体现出了所在城市的核心软实力。
  基于此,《价值线》研究院对全国各省市地区高校数量、质量、院士及“双一流”大学地区分布的潜力名单进行统计排名,最新独家发布《中国科教实力地区排行榜》。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拥有各类高校2596所,按省区分,其中江苏以167所高校位居榜首、广东省与山东省分别排名第二、三名;按照城市排列,北京、广州、武汉位居前三,其中北京有91所高校。
  从211高校数据来看,按省区分,北京市、江苏省及上海市位居前三位;按照城市排列,北京、上海、南京排名前三。
  截至日,我国两院院士共1569人,其中工程院院士825人(含16位双院院士),科学院院士760人(含16位双院院士)。从院士数据来看,按省区分,北京市、上海市及江苏省位居前三位。
  从非官方流出的中国首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名单来看,其中北京拥有3所,排名第一;上海拥有2所,排名第二;江苏、浙江及安徽三地区均有1所。
  为了更好地展现中国科教实力城市分布情况,《价值线》研究院根据大学数量、大学质量以及两院院士三项指标(所占权重分别为20%、40%及40%)的排名进行计算,得出中国科教实力省区综合排行榜,其中江苏、北京及湖北位居前三位。
  五、综合竞争力
  多维度比较:江苏更有深度,广东更有高度
  价值线记者了解到,早在2003年江苏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提出要在20世纪头20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在各省发布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广东提出2018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以说,作为全国经济总量排行榜上的状元和榜眼,广东和江苏一直引领区域经济甚至是中国经济的方向与道路。然而,地理环境、人文传统、资源禀赋、民心民情、政策机遇等方面的不同,也深刻影响着两省在现代化之路上的选择与表现。
  在发现症结,寻找原因的过程中,我们从城市与公司两个层面分析了江苏与广东各自的优势与特色,明确指出,无论是在城市层面还是在公司层面,广东的优势在于“有高度”,即坐拥四大一线城市中的两个,占据了一线城市的半边天,同时,在企业层面涌现了像腾讯、华为、华大基因等为代表的行业巨头。
  与广东相比,江苏的优势在于“有深度”。在城市层面,江苏几乎没有短板,即使排名垫底的宿迁,如果放到广东也相当于其中游城市水平;在公司层面,尽管缺乏巨头,但是一批专注于行业内细分市场的隐形冠军却层出不穷。就像篮球比赛,广东走的是巨星路线,有重量级巨星扛鼎,而江苏坚持的是团队路线,队员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很大。可以说,在苏粤竞争中,广东的巨星带动作用非常明显,但是江苏的整体实力非常强劲,特别是板凳深度,放眼国内,无人能出其右。
  苏粤之争,不仅仅是“GDP一哥”之争,而且也是不同发展路线与战略之争。为了更好地检视两省各自的优势与短板,以为彼此取长补短、相互镜鉴提供可能的行动方案,接下来我们借助于数据来对两省进行更为全面的对照与分析。
  维度1:人均GDP。根据最新数据,2015年末广东全省常住总人口为10849万人;同期江苏全省常住人口为7973万人。结合2016年(如无特殊说明,下面数据都是为2016年)的经济总量数据,可以测算出广东和江苏的人均GDP分别为达到了73290元和95394元,折算为美元分别为1元。表明,在人均GDP上,广东和江苏双双超过1万美元大关,但是江苏更胜一筹。
  维度2:居民人均收入。统计数据显示,广东和江苏的人均收入分别为30296元和32070元。在全国省市自治区中的排名中分别为第六位和第五位,而两省在人均GDP上的排名分别为第八位和第四位。表明,与人均GDP相比,两省在居民人均收入上都相对滞后,但广东滞后幅度更大。即,相对江苏来说,广东的人均GDP转化为居民人均收入的效率更低些。
  维度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统计数据显示,江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0152元和17606元,城乡收入比为2.28;广东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7684.3元和14512.2元,城乡收入比为2.6。表明,在城乡居民收入结构上,江苏优于广东,特别是相对于广东,江苏的城乡差距更小,发展的均衡性更好。
  维度4: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城镇化率。统计数据显示,江苏的城镇化率为江苏城镇化率达66.5%,而2015年广东城镇化率达68.71%,双双高于57.35%的全国平均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相比,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能反映城市化的质量与效应。贵州省统计局在《对当前贵州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城镇化的对比分析》文章中指出,2014年江苏的户籍城镇化率为60,14%。尽管没有给出具体数据,但文中图表显示,广东的户籍城镇化率大概在54%左右。表明,江苏在户籍城镇化上做得更好。
  维度5:三次产业结构。统计数据显示,江苏的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5.4:44.5:50.1,而广东的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4.6:43.2:52.1。表明,从三次产业结构看,两者相差不大,都进入了服务业主导阶段。
  维度6:经济增长动能。统计数据显示,消费需求对江苏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2%,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1%,民营经济增加值比重提高到55.2%。2013年的数据显示,消费需求对广东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56%。2016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广东全省GDP的比重为53.6%。可以看出,与广东相比,在增长新动能中,消费的贡献率明显低于广东,并远远低于2016年全国平均贡献率64.6%的水平。江苏的优势在于科技进步贡献率和民营经济贡献度。尽管暂无广东科技进步贡献率数据,但是江苏已经连续八年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位居全国第一,可以提供例证。相较而言,民营经济具有微弱优势,领先广东1.6个百分点。
  维度7:进出口总额。统计数据显示,江苏全年进出口总额33634.8亿元,比上年下降0.7%。其中,出口总额21063.2亿元,比上年增长0.2%;进口总额12571.6亿元,下降2.2%。广东全年进出口总额为63029.5亿元,同比下降0.8%;其中,出口39455.1亿元,下降1.3%,占全国的28.5%,提高0.2个百分点;进口23574.4亿元,增长0.01%。表明,广东经济总量上的对外开放与依赖度更高。
  维度8:投资。统计数据显示,江苏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370.9亿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民间投资34233.7亿元,增长6.8%,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69.3%。分结构看,第一产业投资293.1亿元,比上年增长26.2%;第二产业投资24673.8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投资24403.9亿元,增长7.1%。广东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008.86亿元,增长10.0%。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7%,铁路运输、航道整治和扩能升级项目建设迅猛,完成投资分别增长40.7%和36.8%。房地产开发投资达到10307.80亿元,总量居全国第一位,增长20.7%。表明,两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相近。江苏投资重点聚焦于制造业,而广东发力铁路运输、航道整治和扩能升级项目,以及房地产业。
  维度9:区域发展协调性。统计数据显示,苏中和苏北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3%,沿海地区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8.4%。与江苏不断缩小的区域差距形成对比的是,广东地区间的差异在加大。数据显示,粤东西北GDP增速比珠三角低0.9个百分点;粤东西北投资增长7.1%,比珠三角低4.2个百分点;粤东西北财政收入状况不理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增长0.4%。
  维度10:轨道交通。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截至2016年底,江苏已建成的轨道交通里程为348.28公里,其中,南京224.35公里,苏州67.73公里和无锡56.16公里。已批复待建的轨道交通里程为779.94公里,涵括了全省6个城市,除了前面提到的三个城市外,徐州、南通和常州也将上马地铁项目。其中,南京待建里程为401.93公里,在全国范围内仅次于杭州的416.67公里,位居第二。广东已建成的轨道交通里程为631.29公里,涵盖了广州、深圳、东莞和佛山四个城市,其中,广州和深圳占据了大头,两者合计达到了572.03公里。已批复待建轨道交通里程为644.13公里,依然集中在上述4个城市中。表明,相较于广东,江苏在轨道交通上正在快速追赶。特别是,江苏的轨道交通的覆盖面更广,几乎涵纳了全省一半城市,而广东却只能在既有的城市中强化轨道交通密度与强度。
  六、未来十年
  谁更有话语权?
  江苏和广东谁将领跑未来中国经济?谁在未来十年更有话语权?
  通过前面的对比与分析,价值线记者发现,对于江苏来说,在追赶广东的征程上,前景不会像苏州追赶深圳那样黯淡。原因在于广东的最大优势,也是其劣势所在。对于广东来说,其最大的优势在于“有高度”,但是同样明显的劣势是“有低度”,即两极分化非常显著,可以说一面是海水,一面是火焰。
  特别是,广东的“低度”似乎非常难以拔高。从其2016年的统计快报来看,在广州、深圳重回高增长的同时,粤东西北地区则再次陷入增长困境。与广东相反,江苏的优势在于“有深度”。尽管长板没有广东高,但是短板却远远高于广东。这就意味着按照木桶理论,江苏能够装的更多的水。对于江苏来说,在继续抬高底部的同时,重中之重就是向“有高度”冲刺,培育出一批在全国叫得响、打得开的江苏巨头。如果能够在做强的同时,成功做大,做出一批巨头来,那么江苏全面反超广东也是逻辑必然的事情。
  目前来看,江苏正在“有高度”冲刺。在城市层面,可以观察到的信号,就是借助于国家级江北新区的机遇,在南京大规模引入以集成电路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并全力推进南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其已经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的轨道交通里程超过400公里。加上已经建成的224公里,南京的轨道交通里程将达到630公里,已经超过了当前上海(617.64公里)、北京(573.84公里)的轨道交通水平。重启“省会战略”,做大做强南京,提省会城市首位度,无疑是江苏隐而未宣的新城市战略。
  在公司层面,培养类似于腾讯、华为、华大基因这样“有高度”的巨头并非一日之功。对于江苏来说,政策扶持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创造一个适合巨头孵化、发育、成长的环境。也只有从自身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巨头,才会与本地形成深度捆绑,如,腾讯、华为等就很难把本部从深圳搬走,同样阿里也不会从杭州搬走。实事求是地讲,江苏的商业环境,规范性有余,但宽容性不足。这一特色,符合儒商文化的属性,但是却导致狼性与野性的匮乏,“企业家”精神无法得到最充分的释放与施展。在培育“有高度”的企业巨头上,江苏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广东走的是巨星路线,有重量级巨星扛鼎,而江苏坚持的是团队路线,队员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很大。可以说,在苏粤竞争中,广东的巨星带动作用非常明显,但是江苏的整体实力非常强劲,特别是板凳深度,放眼国内,无人能出其右。
  谁在未来十年更有话语权?
  从单纯经济的角度,广东面临江苏的挑战,但到在十年内,广东话语权更大。
  如从建设整体发达富裕社会的角度,江苏更像欧洲,十年内有较大话语权,十年后话语权更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苏宿迁天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