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基极 集电极 发射极极三极管,这样的器件真正存在吗,有的电路里有多基极 集电极 发射极极三极管,而实物找不到?

  1.用模拟检测    (1)挡位:检测小功率管用Rx10k&O挡,测大功率管用Rx1&O挡,需&O调零。    (2)方法:对于小功率硅管,用红、黑表笔接触除基极b以外的两个管脚,如果指针偏转,则黑表笔所接脚是发射极e,如果指针不动,则黑表笔所接脚是集电极c:对于小功率硅管,用红、黑表笔接触除基极b以外的两个管脚,如果指针偏转,则黑表笔所接脚是集电极c,如果指针不动,则黑表笔所接脚是发射极e。至于大功率管,都有金属散热片,与集电极c是直通的,用Rx1&O挡测量哪个管脚与散热器直通即是集电极c。    (3)原理:小功率硅管(小功率锗管大概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前使用,目前已经绝迹)有一个基本特点,发射结的反向VEBO&8V,一般其有4V~5V;集电结的反向VCBO&20V。模拟万用表在用Rx10k&O挡时,内部是一节1.5V电池与9V(或15V)电池串联(其余&O挡都是用1.5V电池),电压等于10.5V(或16.5V)。见下图,用黑表笔接触NPN管的发射极e的瞬间,发射结反向击穿,集电结正向导通,所以指针偏转;反之,黑表笔接触NPN管的集电极c,集电结反向不击穿,则指针不动。    对于检测PNP管的原理,相信读者根据图2自己可以分析清楚。发射结反向击穿会不会造成三极管损坏呢?电击穿不会,热击穿会。由于使用Rx10k&O挡时万用表内部串联了16.5k&O,将流过发射结的限制在&A级,虽然会电击穿,但短时间内不会造成热击穿(因为反向击穿很小,发热也小),而测试一下只要一秒钟时间足矣,所以注意不要长时间地测量,避免造成热击穿。    2.用数字万用袁检测    (l)挡位:hFE。    (2)方法:将NPN或PNP管与万用表上所标示的管座相对应,将基极b插入相应管座,另外两个管脚任意插入e、c管座.数字表显示的数字就是第一个hFE:然后对调两个管脚再测一次,得到第二个hFE.比较两次读数,哪次数字大(差别明显)哪次就是正确插法,管座上对应的e、c就是三极管的发射极e与集电极c。
&&&&&往下看有更多相关资料
试试再找找您想看的资料
资料搜索:
查看相关资料 & & &
copyright & &广电电器(中国梧州) -all right reserved& 若您有什么意见或建议请mail: & &
地址: 电话:(86)774-2826670& & &&)共发射极三极管基本放大电路特点?_百度知道
共发射极三极管基本放大电路特点?
我有更好的答案
共射极放大电路是放大电路中应用最广泛的三极管接法,信号由三极管基极和发射极输入,从集电极和发射极输出。因为发射极为共同接地端,故命名共射极放大电路。其特点如下:   1、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反相;   2、有较大的电流和电压增益;   3、一般用作放大电路的中间级。   4、共射极放大器的集电极跟零电位点之间是输出端,接负载电阻.
全球居士联合会秘书长
  共射极放大电路是放大电路中应用最广泛的三极管接法,信号由三极管基极和发射极输入,从集电极和发射极输出。因为发射极为共同接地端,故命名共射极放大电路。其特点如下:  1、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反相;  2、有较大的电流和电压增益;  3、一般用作放大电路的中间级。  4、共射极放大器的集电极跟零电位点之间是输出端,接负载电阻.
电压和电流放大倍数大。输出和输入反相稳定性和频率特性差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基本放大电路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经典三极管放大电路,学电子的必须掌握!
我的图书馆
经典三极管放大电路,学电子的必须掌握!
共发射极NPN型三极管放大电路是模拟电路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对于三极管的三个工作状态截止放大和饱和,放大电流的特性是三极管最重要的点。在学习三极管的输入输出特性和静态工作点确定之后,目的就是能够分析共发射极的三极管放大电路,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其他类型的延伸。针对如图所示的共发射极放大电路,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这个电路的最终目的是要对交流信号源放大得到我们需要的幅值,而三极管之所以能放大信号,是因为我们额外提供了能量来源VCC。也就是说我们在设计电路之前心中已经确定了一个目标值,VCC值就要根据信号目标幅值最大不超过0.95VCC,最小不小于0.05VCC这个经验值来确定是合适的。对于静态工作点的确定,把握静态工作点Q尽量在三极管DC负载直线的中点(结合三极管集电极电压VC=VCC/2以及集电极电阻RC为发射极电阻RE的10倍这两条经验公式来确定是合理的)。三极管的动态内阻对三极管直流分析确定静态工作点之后,开始分析三极管放大之前,需要了解三极管的动态内阻这个概念。我们知道三极管这种半导体性质的元器件,肯定是非线性的,也就是说这类元器件的参数是变化的。如下图所示,三极管的内阻比如基极和发射极之间的内阻rbe,定义为Δube/Δib,集电极和发射极直接的内阻rce,定义为Δuce/Δic。显然rce阻值很大,实际考虑时都忽略不计,而rbe就不能忽略了,影响三极管的放大倍数(增益),近似认为基极和发射极之间的内阻rbe=25mV/IE。现在有一个小信号正弦波交流源,其有效值为10mV,频率为50Hz,我们要将该信号放大35倍,得到有效值为350mV的信号,共发射极三极管放大电路如下:假设三极管集电极电阻RC=10K,负载电阻RL=47K。电压放大倍数Av=(RC//RL)/(rbe+RE1)。第一步:确定VCC值。VCC值就要根据信号目标幅值最大不超过0.95VCC,最小不小于0.05VCC这个经验值来确定是合适的,选择VCC=10V。第二步:对三极管进行直流分析确定静态工作点Q。根据经验公式VC=VCC/2,此时三极管集电极电压VC=10/2=5V。因为三极管集电极电阻RC=10K,那么集电极电流IC=(VCC-VC)/RC=5/10=0.5mA。由经验公式RC=10RE=10(RE1+RE2)得,RE1+RE2=1K,即三极管发射极电压VE=IE*RE=0.5*1=0.5V,因此三极管基极电压VB=VBE+VE=0.7+0.5=1.2V。VB=VCC*R2/(R1+R2),假设R1=47K,则可以得到R2=6.2K。第三步:由三极管电压放大倍数Av(增益)确定RE1和RE2的具体值。因为三极管发射极电流IE几乎等于集电极电流IC=0.5mA,所以三极管基极和发射极之间的内阻rbe=25mV/IE=25/0.5=50Ω。由三极管电压放大倍数Av=(RC//RL)/(rbe+RE1)=(1)/(50+RE1)=35得到RE1=180Ω。因为RE1+RE2=1K,所以RE2=820Ω。最后在multisim中搭建原理图仿真,用示波器看看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示波器波形如下:其中通道A每格代表10mV,通道B每格代表200mV,可以看出幅值比=450/14=32,基本上符合我们的设计要求。
馆藏&16488
TA的最新馆藏[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如图为三极管放大电路,图中发射极接地是起什么作用?_百度知道
如图为三极管放大电路,图中发射极接地是起什么作用?
我有更好的答案
发射极接地是共发射极电路,那个极接地就是共那个极。至于作用,就是看电路的工作需求,具体需求,具体分析啦
采纳率:80%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点击:12853 &&&&&&&&&&&下载:7
评分:10 分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视频
视频介绍来源:
第9章 三极管的识别检测!半导体三极管又称“晶体三极管”或“晶体管”。具有三个电极,能起放大、振荡或开关等作用的半导体电子器件。
  在半导体锗或硅的单晶上制备两个能相互影响的pn结,组成一个pnp(或npn)结构。中间的n区(或p区)叫基区,两边的区域叫发射区和集电区,这三部分各有一条电极引线,分别叫基极b、发射极e和集电极c。
用户名:wfy00123
评论时间:日
怎么不能下载啊....
用户名:匿名
评论时间:日
我希望通过工控网学到更多的东西!
第9章 三极管的识别检测!半导体三极管又称“晶体三极管”或“晶体管”。具有三个电极,能起放
第9章 三极管的识别检测!半导体三极管又称“晶体三极管”或“晶体管”。具有三个电极,能起放
二极管的识别检测!在电脑硬件芯片级维修丛书的组稿过程中,我接触了很多芯片级维修爱好
半导体集成电路识别与测试集成电路是发展最快的电子元器件.用于电子技术的各个方面,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