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成就“二战欧洲二战电影译制片”困难模式奖励拿不到

初中历史复习讲义
我的图书馆
初中历史复习讲义
初中历史复习讲义
目&&&&&& 录
一.历史基础知识
1.中国古代史&&&&&& ………………………………………………………………………………1
2.中国近代史&&&&&& ………………………………………………………………………………3
3.中国现代史&&&&&& ………………………………………………………………………………6
4.世界历史(上)&& ………………………………………………………………………………7
5.世界历史(下)&& ………………………………………………………………………………10
二. 历史专题
1.中外历史上的思想家及思想解放运动&&&& ……………………………………………………13
2.中国古今变革、农村改革、对外开放&&&& ……………………………………………………16
3.世界历史上重大改革&&&&&&&&&&&&&&&&&& ……………………………………………………19
4.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 ……………………………………………………22
5.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25
6.坚决反对“台独”& 维护祖国统一&&&&&& ……………………………………………………27
7.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和斗争&& ……………………………………29
8.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及其重要会议&&&&&&&& ……………………………………………………31
9.中外历史上的科学家及科技成就&&&&&&&& ……………………………………………………33
10.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 ……………………………………38
11.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 ……………………………………40
12.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45
历史基础知识点
中国古代史
1.&&&&&& 商鞅变法的性质:封建制改革;决定变法性质、对社会变革影响最大(起关键作用)、确立地主阶级统治地位的措施是: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建立县制;对旧贵族触动最大的是:按军功授爵。(“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2.&&&&&&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最早提出“为政以德”是,体现了 “以德治国”的思想。“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出自儒家思想。著名的教育主张有:温故而知新、因材施教等。
3.&&&&&& 法家思想创始人韩非子最早提出“法治”,体现了“依法治国”的思想;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秦始皇采纳了他的主张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制国家。
4.&&&&&&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体现了道家思想创始人老子朴素辩证思想。
5.& 墨子提出“兼爱,非攻”的主张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愿望。最有可能获诺贝尔和平奖。
6.&&&&&& “斧斤以时令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张;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和谐。“人不可无耻”——孟子语
7.&&&&&&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小篆)、货币(圆形方孔钱)、度量衡。
8.&&&&&& 焚书坑儒: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加强思想统治。
9.&&&&&&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主张,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10.&&& 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开辟胡一条商路,西汉张骞作出的贡献最大。
11.&&&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今“新疆”正式开始隶属中央。
12.&&& “蔡候纸”指东汉的蔡伦改进造纸术(西汉发明纸)。
13.&&& 东汉张衡发明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
14.&&&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5.&&&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是一部编年史通史。
16.&&& 208年,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共同抗击曹操的赤壁之战,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后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17.&&& “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北魏孝文帝改革(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推行汉化政策:主张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学汉礼。意义: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18.&&& 南朝祖冲之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数,领先世界近1000年。
19.&&& “天下转漕,仰此一渠”、“北通诼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隋炀帝时开凿的京杭大运河的作用: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20.&&&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功德不及汉文帝,更不可浪费民力”“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唐太宗时期:“贞观之治”;“镜子”——魏征。
21.&&& “贞观之风,一时复振”、“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唐玄宗前期:开元盛世(唐朝达到全盛)。
22.&&&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英国的考试制度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科举制,诞生于隋朝(隋炀帝时);完善于唐朝;倒退于明朝(八股取士);废除于清朝末年。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太宗科举取士,招揽人才。
23.&&& 唐太宗时“文成公主” 嫁 “松赞干布”(和亲政策),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元朝设立“宣政院”——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24.&&& 贞观年间,日本 “遣唐使”学习隋唐封建制度,进行大化改新——日本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标志(中国派留学生到日本学习,起源于洋务运动)。1868年日本学习欧美列强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明治维新——日本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19世纪末20世纪初(1898年),中国学习日本进行戊戌变法,但失败。
25.&&&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唐玄宗时,鉴真东渡到日本。
26.&&& &2006年中印友好年。 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天竺”(今印度),著《大唐西域记》;明朝郑和也到达过印度。(欧洲航海家达·伽马、麦哲伦的航线也经过印度洋)
27.&&& 《金刚经》——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与文艺复兴有关。(印刷术的两个发展阶段:隋唐雕版印刷术、北宋活字印刷术)
28.&&& “天衣飞扬,满壁风动”——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的石窟艺术(飞天壁画)。
29.&&& &元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元朝设立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30.&&& 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今台湾)。
31.&&& 宋元时期(我国科技发展的高峰期)三大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
(1)活字印刷术比西方早约400年;
(2)“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北宋”发明“指南针”——罗盘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广泛用于航海,还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
(3)唐朝中期有“火药配方”的记载;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广泛用于战争。13、14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32.&&& 清朝雍正帝建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达到顶峰)。
33.&&& 2005年7月11日郑和航海600周年,也是我国第一个航海日。明朝郑和(马三宝)从刘家港出发,七下西洋(印度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中国和亚非各国的交往,加强了两者的友好关系,比欧洲航海早半个多世纪。
34.&&& “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明朝戚继光抗击倭寇。
35.&&& “开辟荆榛逐荷夷”、“驱逐荷夷,一代英雄”——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康熙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台湾与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36.&&& 清朝对西藏佛教首领实行册封制度;顺治帝册封“达赖喇嘛”,康熙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37.&&& 1727年,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38.&&& 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设置“伊犁将军”,管理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39.&&& 1771年,渥巴锡领导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谱写了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的光辉篇章。
40.&&& 资本主义萌芽:中国“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施复夫妇)——明朝中后期(15、16世纪江南地区);世界14、15世纪的意大利(地中海沿岸)。
41.&&&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其对中国的影响:对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活动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导致了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42.&&& 促使近代中国对外政策转变(由闭关锁国向对外开放、向他人学习)的历史事件: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史
1.&&&&&&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虎门销烟,为了纪念虎门硝烟,联合国确定6月3日为“国际禁烟日”,6月26日为“国际禁毒日”。
2.&&&&&& 近代中国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的第一次军事较量、中国近代史开始的标志: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列强最先侵入长江流域的战争——鸦片战争。
3.&&&&&& 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4.&&&&&& 近代中国的最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5.&&&&&& 《南京条约》——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英国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中国海关失去了保护中国经济的作用。
6.&&&&&&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赢得春风度玉关”;“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保京师”、“天地正气”——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目的: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
7.&&&&&& 日本对中国发动的第一次规模的侵略战争是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
8.&&&&&&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事已至此,义不独生,誓与全舰将士共存亡”——邓世昌(致远舰管带)。(1894甲午中日战争,黄海大战)
9.&&&&&& 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
10.&&& 1895年,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阻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马关条约》与其它条约的不同之处: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便利资本输出。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
11.&&& “太后不识国事险,危亡犹筹万寿典,挪用军费修颐和,此战岂能不失败。”——“此战”指的是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
12.&&& “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第一句指“1895年《马关条约》中割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第二句指“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庆典”;前后对照说明清政府的腐败和卖国。
13.&&&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的目的: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14.&&& 《辛丑条约》与其它条约最突出的不同点:列强获得了直接干涉中国内政的特权。
15.&&& 近代中国赔款最多的条约是《辛丑条约》,赔偿白银4.5亿两。其中,“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16.&&& 标志着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的历史事件: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洋务运动。
17.&&& 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触动封建制度。
18.&&& 洋务运动的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口号:前期是“自强”,后期是“求富”;性质:失败的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19.&&& 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
20.&&& 李鸿章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反映了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21.&&& 魏源:生活在鸦片战争时期,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目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有三:一战舰 二火器三养兵之法(侧重军事技术)。
22.&&& 1895年引发“公车上书”的事件:《马关条约》的签订;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公车上书”。
维新变法运动开始的标志: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23.&&& 《万国公报》——康有为、梁启超创办,后改为《中外纪闻》,强学会的机关报,标志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了。
24.&&& 维新变法运动的基本主张:主张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
25.&&& “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梁启超主张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
26.&&& 被梁启超称为“中国西学第一”——严复,中国启蒙思想家,译著《天演论》(达尔文的进化论),启发了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激励人们“自强保种”,救亡图存,反对外来侵略。主张:效法西方,推行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
27.&&& 戊戌变法(月)中,最直接触犯了顽固派利益的措施: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任用维新人士。
28.&&& 戊戌变法的性质: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9.&&&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嗣同
30.&&& 近代无数志士仁人为救国救民进行了艰辛探索,康有为、梁启超——公车上书、戊戌变法;孙中山——辛亥革命;陈独秀、李大钊——新文化运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
31.&&& 辛亥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派(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
32.&&&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1905中国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33.&&& 孙中山思想的变化:由旧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到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旧三民主义的核心思想:民权主义。
34.&&& 辛亥革命是在一片“欢呼”声中失败的。这里的“欢呼”是指日,中华民国的建立。
35.&&& 辛亥革命成功的表现: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中华民国建立后,对经济、政治、文化采取了一些措施,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36.&&& 辛亥革命失败的表现: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37.&&& 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强大,资产阶级的软弱性,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38.&&& 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局限性:没有明确的反帝斗争要求,民族观念具有狭隘性。
39.&&& 新文化运动高举的旗帜:民主(德先生)、科学(赛先生);主阵地:《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矛头主要指向:“尊孔复古”的逆流(儒家思想);性质:资产阶级激进派发起的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指的历史事件:十月革命(被称为新世纪的曙光)
40.&&& 五四运动的性质: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最能反映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直接斗争目标);领导者:先进知识分子;导火线: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
41.&&& 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原因是因为无产阶级成为革命的主力,表现了伟大的力量。
42.&&& 中国共产党“一大”: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后转移带浙江嘉兴南湖的画舫船上,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会议确定党的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
43.&&&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间:1924年;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统一战线名称:革命统一战线;意义: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使北伐战争取得节节胜利。
第二次国共合作:时间:1937年;标志: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统一战线名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意义: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使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
44.&&& 八一建军节的由来:日,周恩来、贺龙、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45.&&&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
46.&&& 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47.&&& 从南昌起义到秋收起义得出的最深刻教训:革命从城市转移到农村,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48.&&&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49.&&& 遵义会议(1935.1)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到成熟的标志,是党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具有转折点意义的会议,是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50. 1934年10月,红军长征从瑞金出发,经过江西(瑞金)、湖南、广西、贵州(遵义)、云南、四川、西康、甘肃(会宁)、陕西等省,1935年10月,党中央与红一方面军在陕西“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二、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2006年是长征胜利70周年)
51.&&& 与《松花江》歌曲相关的历史事件:九一八事变(日,日本在沈阳近郊制造的“柳条湖事件”),对此,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52.&&& 促使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九一八事变”。
53.&&& “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 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54.&&& 西安事变发生的时间:日(民国25年);发起者:张学良、杨虎城;目的:逼蒋抗日;解决方式:和平解决;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等调停;和平解决的出发点:为全民族的利益,实现共同抗日;意义:国共两党十年内战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55.&&& 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日本挑起,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
56. 1937年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57. 抗日战争中的三大战役:①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林彪领导的八路军115师)②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的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李宗仁领导的国民党军队)③百团大战——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彭德怀领导八路军)
58. 百团大战:目的: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和三光政策;目标: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规模:中国主动出击日军最大规模的战役。
59.&&& 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①辽沈战役——林彪、罗荣桓指挥,解放了东北全境,解放军开始在数量上取得优势。②淮海战役——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指挥,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与江苏有关,歼敌最多) ③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傅作义”起义),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60.&&& “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荣辱系于一身者轻,而系于国家民族者重,国家多难,军人应当以死报国”——佟麟阁:体现了把自己的生死荣辱同祖国的命运连在一起的爱国主义精神。
61.&&& 1945年4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62.&&& 日本投降: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与盟国签署投降书; 9月3日,日本政府向盟国递交投降书,投降正式生效;9月9日,日本冈村宁次与中国政府在南京签署投降书;10月25日(台湾光复日),日本日本安藤利吉签署投降书,台湾回到祖国怀抱。(9月3日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63.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64.&&& 重庆谈判的时间:日—10月10日;蒋介石的目的:在政治上蒙骗舆论并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谈判的目的:揭露了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是我党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主动。
65.&&& 全面内战爆发: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
66. 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标志: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
67.&&&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乘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
“百万雄师过大江”指渡江战役;“宜将乘勇追穷寇”指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解放全国。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革命党政权覆灭。
68.&&& 中国近代以来的三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改革开放
69.&&& 中国近代三大思想解放运动及其影响:(1)严复的启蒙思想运动;启发了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打击了顽固的封建势力,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2)辛亥革命;提出“三民主义”,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新文化运动;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中国现代史
1.&&&&&&&& 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召开,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2.&&&&&& 国歌:产生于抗战时期,1949年,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正式定为国歌;聂耳曲,田汉词。
3.&&&&&& 土地改革(1950年冬—1952年底):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的一次最大彻底的改革,它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4.&&&&&&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通过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 三大改造:个体农业——引导农民参与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个体手工业——引导手工业者参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民族资本家)——1954年,逐步发展公私合营,后在改造中实行赎买政策,实现和平过渡。
6.& 中共八大——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时间:1956年9月召开;成果: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7.& 文化大革命(年)的性质:一场内乱。
8.&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在北京召开。思想路线(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决策: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9.&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安徽凤阳小岗村;措施(内容):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目的: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10. 经济特区: 1980年,我国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几年后,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1984年,我国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后开放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经济开发区,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浦东成为我国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作用:引进外资、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经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11. 经济特区的“特”的含义: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
12. 对外开放格局: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13.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14. 十二大:1982年召开,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5. 十三大:1987年召开,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三步:基本实现现代化)
16. 十四大:1992年召开,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17. 十五大:1997年召开,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8. 十六大:2002年召开,把“三个代表”的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9.&&& 南巡讲话:1992年初,邓小平到南方视察,提出: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是硬道理。
20.&&& 我国基本的民族政策、民族问题上的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1.&&&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22.&&& 邓小平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我们对台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3.&&& 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4. 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
25.&&& 万隆会议:1955年,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周恩来出席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26. 中美关系: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美利坚和众国政府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核心问题:台湾问题;
27.&&&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得以恢复的最主要原因:中国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28.&&& 两弹一星:原子弹(1964年)、导弹(1964年)、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元勋:邓稼先。
29.&&& 中国爱好和平,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
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新中国和世界其它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胁,中国只有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才能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人民才能过安宁日子。
30.&&&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获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31.&&& 863计划:1986年3月确定,选择在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世界历史(上)
1.&& “如今有一个趋势,人们怀念他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伯利克里改革,使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2.&&&&&&&& 日本大化改新:时间:7世纪中期(646年);性质:封建制改革;改革者:孝德天皇;仿效制度:中国隋唐制度;影响: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3.&&&&&&&& 日本明治维新——日本历史上的转折点。改革者:明治天皇;学习欧美列强;改革性质: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意义: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和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4.&&&&&&&& 文艺复兴——人类最伟大、最进步的变革,是产生巨人的时代:(1)时间:14-16世纪;(2)实质(性质):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3)核心、指导思想:人文主义;(4)代表人物:但丁(意、诗人、率先批判教会)——《神曲》;达·芬奇(意,画家)——《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莎士比亚(英,诗人、剧作家)——《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5)目的: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6)意义(作用):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5.&&&&&&&& 恩格斯说:“文艺复兴这个名字没有把这个时候充分表达出来。”——意思:文艺复兴这个名字没有准确的揭示这场运动的实质。
6.&&&&&&&& 思想启蒙运动:时间:18世纪;代表人物:伏尔泰(法)——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开明君主执政,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批评教会。孟德斯鸠——提出立法权、司法权、性政权三权分立的原则。
7.&&&&&&&& 新航路开辟:(1)向西航行:1492年,哥伦布从西班牙横渡大西洋,发现新大陆——“美洲的古巴、海地”,误以为到达亚洲印度,称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年麦哲伦(环球旅行家)穿过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返回欧洲,完成了环球旅行,证明地球是圆的。(2)向东航行:1487年迪亚士到达非洲好望角;年达·伽马到达印度;(3)目的:掠夺财富(黄金);(4)性质:殖民扩张活动。(5)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最突出的表现:资本原始积累速度加快。
8.&&&&&&&&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2)开始标志——1640年国王查理一世召集议会开会,筹集军费。(3)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4)领导人——克伦威尔(5)1649年处死的国王:查理一世,建立英国共和国。(6)1688年宫廷政变——推翻“詹姆士二世”统治(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7)《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1689年由“英国议会”制定,以法律形式对国王权利明确制约;根本目的:发展资本主义。
9.&&&&&&&& 美国独立战争(1775年—1783年)——美国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1)导火线: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2)开始标志: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3)领导者:华盛顿——合众国之父;(4)美国诞生的标志:日(美国独立日)发表《独立宣言》宣扬自由、平等的资产阶级思想。(5)转折点——1777年“萨拉托加战役”(6)美国独立的标志:1783年,英国被迫解除“一切隶属关系,即承认美国独立;(7)1787年美国宪法——①确立美国是联邦制国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 ②国会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大权。③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8)意义:①结束了英国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②确立了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③对以后欧洲和拉美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世界意义)。
10.&&&&& 美国南北战争(年)——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1)根本原因:北方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主围绕“奴隶制废存问题”引发的矛盾; “裂开的房子”指——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矛盾激化,美国面临分裂。“半奴隶和半自由的状态”——美国并存的两种经济形式:半奴隶: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主经济;半自由:北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2)林肯的主张:维护美国统一,逐步废除奴隶制,希望和平解决。(3)最终解决方式:武力;(4)转折点:1862年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激发了黑奴的革命热情,使战争的形势有利于北方。(5)结果: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告终。(6)影响:它是美国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奴隶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独立战争扫除的障碍:英国殖民统治)
11.&&&&& 美国南北战争给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启发:①制定法律,坚决反对“台独”,依法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②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尽最大的努力和平统一;③针对“台独”分裂势力和国际上干涉中国内政的反华势力,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维护国家统一。
12.&&&&& 法国大革命:(1)开始标志(序幕):日,巴黎市民攻占巴士底狱;(2)《人权宣言》——首先强调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思想,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3)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年建立,把国王路易十六推上断头台;(4)高潮:“罗伯斯庇尔”为首的“雅各宾派”统治时期;(5)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年—1814年)(6)拿破仑最大的贡献:颁布《法典》,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立法规范。(7)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性质:初期打击反法同盟,是“正义的民族战争”;后期变为“侵略战争”(帝国覆亡根本原因)。
13.& 美国的《独立宣言》与法国的《人权宣言》的共同点:都规定了权利平等、人人自由;这一规定共同的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的发展。
14.&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平静的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动力能源:蒸汽机)(1)时间: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上半期完成。(2)开始标志——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3)标志性发明(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标志):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4)利用蒸汽机:①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②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火车”;(5)影响: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成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对立的阶级,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15.& 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美国和德国领先,动力能源:内燃机】:(1)时间:19世纪70年代20世纪40年代。(2)标志:电力的发明和应用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3)主要发明家及其成就:①爱迪生——美国的“发明大王”(研制成功耐用碳丝灯泡); ②卡尔·本茨——德国人,发明“内燃机”于1885年试制汽车——“汽车之父”;& ③莱特兄弟——美国人,1903年试制飞机成功;④马可尼——意大利人,发明无线电报;贝尔——电话(4)影响:①电力的广泛应用,使人类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改善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②汽车、飞机的发明和使用,扩大了人们活动范围,缩短了人们旅行的时间,使出行更加方便,促进了运输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能力。③电话、无线电报的发明,缩短人与人的距离,加强了世界的联系;④使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16.&&&&& 第三次科技革命——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最早产生于美国,能源:核能】:(1)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2)主要领域: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3)标志:电子计算机和原子能的发明和应用;(4)核心: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5)计算机产生最前途的发展方向:计算机网络技术;(6)信息时代到来的标志:国际互联网的开通;(7)生物工程的核心:基因工程(克隆技术);(8)出现的新经济形态:知识经济;(9)影响: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并进一步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增强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使人类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
17.&&&&& 三次科技革命给我们的启迪(结论):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我们要努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发展生产力。②我们要学习科学家成功的经验——适应时代需要,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勤奋学习,积极实践,勇于创新探索,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
18.&&&&&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三个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2)诞生标志:1848年2月,发表《共产党宣言》——国际工人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3)《共产党宣言》——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
19.& 英、法、美通过革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俄、日通过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20.&&&&& 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1)时间——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2)内容:(略)(3)改革的前提: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4)改革的目的:摆脱农奴制危机,巩固贵族地主的统治。(5)影响(评价):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虽然留下大量封建残余,但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21.&&&&& 第一次世界大战:(1)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他们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从而形成两大军事侵略集团: ①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核心是德国);②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的原因)(2)导火线: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塞尔维亚青年刺杀了奥匈帝国王储夫妇)——“一粒火星”(3)开始标志: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4)加入协约国作战:初期——同盟国中“意大利”;后期—美国和中国(1917年)(4)凡尔登战役:1916年德法之战——凡尔登绞肉机——德国“速战速决计划”破产;(5)结局:1918年德国投降,同盟国战败。(6)性质为“帝国主义战争”——主要依据:交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7)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2.& 杰出人物的成就及名言:
(1)牛顿[英]——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提供理论基础:①建立“完整力学理论体系”——“力学三定律”即“牛顿三定律”对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影响最大。②在数学上的贡献:微积分的创建。③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名言:“如果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2)达尔文[英]:《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一切物种都在不断变化中,经历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自然界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法则发展——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基础上,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
(3)爱因斯坦——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提供理论基础:20世纪初提出“相对论”——①推动了整个物理学理论革命,为原子弹发明和原子能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打开了原子时代大门;②揭示了空间、时间的辩证关系,加深了对物质和运动的认识,在科学、哲学上都具重要意义。【名言:“不要希图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而要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4)爱迪生——美国的“发明大王”,研制成功耐用碳丝灯泡。【名言:“天才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23.&&&&&&&&&&&&& 列举近代科技成就,说明取得成就的原因。(1)成就:牛顿的力学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2)原因: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大前提和根本原因;思想自由是重要因素,它摆脱封建神学束缚,促使人们去积极思考探索;科学家们的辛勤忘我的实践探索。
世界历史(下)
1.& 俄国革命的两个阶段:二月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十月革命(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2.& 1917年11月,十月革命(又名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爆发,它是第一个消灭剥削制度,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苏俄。
3.& 苏俄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是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4.& 苏俄三年国内战争(年)期间采取的经济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 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新”的表现):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1922年,苏联成立,1991年苏联解体。
6.& 斯大林模式即苏联模式的含义: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经济方面特点:国家用指令性计划管理一切经济活动;斯大林模式政治方面特点:权力高度集中;形成的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
7.& 一战后的国际格局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的国际格局是:两极格局;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是:两极格局终结,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一超”:美国。“多强”: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
8.& 巴黎和会:1919年1月至6月召开;操纵国:英(劳合·乔治)、法(克里孟梭)、美(威尔逊);性质:帝国主义的分账会议;签订条约:《凡尔赛和约》;最能体现分赃性质的和约内容:殖民地问题;殖民统治的新理论:德国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9.& 《凡尔赛和约》关于中国的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10. 巴黎和会形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11.& 国际联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性机构。1920年1月成立,美国没有参加,英法操纵该组织;性质(实质):帝国主义列强维护战后资本主义新秩序的工具。
12. 联合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性机构。1945年2月,为确保战后的和平与安全,美(罗斯福)、英(丘吉尔)、苏(斯大林)在苏联召开雅尔塔会议决定成立联合国,日正式成立,五个常任理事国:中、俄、美、英、法。
13. 华盛顿会议1921年—1922年,由美国倡导召开,美、英、日起主要作用,主要解决日、美之间的矛盾;签订的条约:《九国公约》(与中国相关)、《四国条约》、《五国条约》(即《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美国取得了与英国平等的海上霸主地位)。
14. 1922年《九国公约》的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实质是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15. 华盛会议建立了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16.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本质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它不能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故不能长期维持下去。)
17.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其特点是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较长,破坏性特别大。根源是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18. 面对经济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德、日建立法西斯政权。
19. 1933年,罗斯福实施新政,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定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前提:坚持资本主义制度;“新”的表现: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中心措施:对工业的调整;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20. 1922年,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法西斯政权。
21. 1933年,希特勒上台,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标志着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22. 1936年,日本军部建立法西斯政权,标志着世界大战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23. 19世纪30年代后半期,德、日、意结成了侵略性军事集团:轴心国。它的形成是对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
24. 1938年9月,慕尼黑阴谋——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首脑签约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将英法绥靖政策推向顶峰。
25. 二战前,德国占领的国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
26. 二战开始的标志:1939年德突袭波兰;扩大的标志: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大战的标志:日(美国国耻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开始;打破德军“天下无敌”神话的战役:莫斯科保卫战;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43.2)。
27.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原因: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了世界人民的广泛愤怒;引发建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事件:1941年,日本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标志: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意义:使战争性质转变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它改变了力量的对比,扭转了战争形势,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
28. 1945年2月,美、英、苏(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召开雅尔塔会议,决定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成立联合国;苏联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对日本作战。
29. 1944年6月,英、美盟军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第一战场:苏德战场。)
30. 二战欧洲战场结束的标志: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的标志: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31.&&& 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信息化、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原因:进行社会经济改革,调整经济政策(根本原因);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事业。
32.&&& 欧洲共同体:(1)成立时间:20世纪60年代,法国和联邦德国等西欧国家成立;(2)形成原因(目的):保证自己的安全和地位,促进经济的发展;(3)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牵制了美国成为世界霸主,冲击了两极格局;(4)作用:有利于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33. 欧洲联盟(欧盟)——世界最大经济体:(1)成立时间:1993年在“欧洲共同体”基础上成立(1991年,法国、德国、意大利等12国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签署《欧洲联盟条约》,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两年后生效);(2)性质:区域性经济政治组织;(到2004年5月有25个成员国)(3)盟旗:“圆状的12颗星”;(4)总部在“布鲁塞尔”;(5)相关政策(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变化):逐步使用单一货币“欧元”;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自由流通,可自由在任一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等方面步调一致;(6)作用: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发展。
34. 二战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特点: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
35. 80年代中期,日本实行“科技立国”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6. 苏联改革失败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37. 日,“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的初衷,但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38. 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照搬苏联模式,没有找到符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变革,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39. 冷战政策:(1)开始的信号:丘吉尔的“铁幕演说”;(2)开始的标志(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的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发表;(3)表现: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4)杜鲁门主义的实质:遏制“共产主义”,称霸世界;
40. 两极格局的形成标志:1955年,苏联成立华沙条约的组织(简称“华约”);解体的标志:1991年底,苏联解体。
41. “北约”、“华约”的性质:军事政治集团。
42. 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立;中国于2001年11月加入WTO。
专题一& 中外历史上的思想家及思想解放运动
1.&& 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主张——“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为政以德、爱人、仁、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体现以德治国的方略。
仁政、春秋无义战、资源持续利用、民贵君轻,社稷次之;反对一切战争
体现当代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和谐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和谐
朴素辨证思想(祸福论)
事例:滴水穿石、以柔克刚
兼爱、非攻,反对非正义战争
体现和平发展的主题(诺贝尔和平奖);体现和谐社会中人与人的和谐
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改革
秦始皇采纳,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现依法治国的方略。
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利用的思想工具:儒家思想、法家思想
(1)从战国到秦汉时期,思想界呈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
秦朝:焚书坑儒;
西汉: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3)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秦朝的焚书坑儒与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他,实现政治上的统一。但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虽有钳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也扩大了儒学,使儒学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还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与儒学的发展。
2. 列举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著名思想家:魏源、严复
(1)魏源:主张(目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外国的长处,抵抗外国的侵略);时期:鸦片战争;著作:《海国图志》—系统介绍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 意义:激发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科技,有利于人们研究现实问题。
(2)严复:主张:效仿西方,推行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时期:戊戌变法;译著:《天演论》;意义:启发了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也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书的按语里激励人们“自强保种”,救亡图存,反对外来侵略。
3. 20世纪初中国的新文化运动:(1)开始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2)主要阵地:《新青年》;(3)口号(旗帜):民主、科学;(4)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5)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向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猛烈进攻,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6)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新世纪的曙光的历史事件: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7)宣传马克思主义: 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连续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宣传马克思主义。从此,中国的先进分子用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时期;(8)评价: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新文化运动也有对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4. 列举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及其影响。
(1)戊戌变法的思想启蒙运动(严复):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基础。
(2)辛亥革命的思想解放运动: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4)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准备思想理论基础。(背景:主要领导提出“两个凡是”坚持“左”的思想;讨论得出的结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 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由学习西方的技术——学习、效仿西方的政治制度——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1)19世纪40年代,魏源的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外国的长处,抵抗外国的侵略;
(2)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统治。
(3)戊戌变法时期,严复译著《天演论》,启发了思想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是社会,主张效仿西方,推行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
(4)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主张“三民主义”,通过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5)1915年兴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李大钊等进步知识分子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批判了封建思想,启发了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为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思想基础。)
6.辛亥革命——日,武昌起义
(1)中国同盟会——我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
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选举“孙中山”为总理,通过了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即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1912年宋教仁改组同盟会,建立国民党。
(2)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孙中山在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发刊词,把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3)孙中山思想的变化:由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转变。
(4)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正式成立。
(5)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 日,宣统退位,13日,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建立起“北洋军阀”统治】
(6)辛亥革命的意义——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革命不彻底,后被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
(7)评价三民主义:没有明确反帝要求,具有狭隘的民族观念。
(8)辛亥革命成功的表现: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9)辛亥革命失败的表现: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革命的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10)“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中国共产党是怎样为成功而努力的?
继续高举民主革命的旗帜,推翻了三座大山,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建立了中华人们共和国,使孙中山开创的革命事业继往开来,中国逐步走上了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义道路。
(11)举例说明“民主共和观念开始为人们所接受,并逐步深入人心”的历史事例: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张勋复辟失败。
材料:梁启超说:“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是从文化上感觉不足。”&
学习西方的三期分别是哪些历史事件?对应人物分别是谁?各历史事件性质是什么?
第一期:洋务运动;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中央:奕?;性质:地主阶级发起的自救运动。
第二期:①戊戌变法;人物:康有为和梁启超;性质: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的改良运动。②辛亥革命;人物:孙中山;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的民主革命。
第三期:新文化运动;人物: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胡适;资产阶级激进派发起的思想解放运动。
6. 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启发:
(1)旧民主主义革命:①日本式道路:戊戌变法;②美国式道路:辛亥革命;这两条道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而失败;
(2)新民主主义革命:俄国式的道路:南昌起义;最终失败,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创造性的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50年代中期,我们走“苏联式的道路”(斯大林模式),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4)以上所走道路的失败和成功给我们的启示:革命和建设要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7. 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潮)——这是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1)时间:14——16世纪;(2)开始的国家:意大利;(3)实质:资产阶级新思想文化的运动。(4)核心指导思想:人文主义(含义: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武器,要求以人为中心,不以神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5)评价人文主义:它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武器,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进步性。但它强调个人意志,其物质基础是私有制,有一定的局限性。(6)代表人物(“巨人”):①但丁:意大利诗人,著作《神曲》率先批评教会,是“文艺复兴的先驱”,被誉为“旧时代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②达.芬奇:意大利艺术大师,最大成就绘画代表作有《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③莎士比亚:英国剧作家、诗人,代表作有《罗密欧和朱丽叶》、《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7)影响: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恩格斯说:“文艺复兴这个名字没有把这个时候充分表达出来。”——意思:文艺复兴这个名字没有准确的揭示这场运动的实质。
8. 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运动(法国大革命前的思潮)
(1)代表人物: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2)核心思想: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3)伏尔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由开明的君主执政,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②批判天主教会的黑暗和腐朽,把教皇比作“两只脚的禽兽”,把教士比作“文明恶棍”,说天主教会是“一群狡猾的人布置的一个最可耻的骗人罗网”。(4)孟德斯鸠:提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分立的原则。(5)影响:促进了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支援,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启蒙思想家的著作传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促进了这些国家的思想解放。
9.列举14-18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反封建思潮(资产阶级思想运动)
& 14-16世纪意大利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
10.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2)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3)诞生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4)《共产党宣言》: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①内容:它分析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获得自己的解放而斗争;②发表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武器,使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5)伟大实践:巴黎公社是第一次的伟大尝试——失败;俄国十月革命是第一次的成功实践。
“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共产党宣言》
“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共产党宣言》。
专题二&&& 中国古今变革、农村改革、对外开放
一.商鞅变法----治国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1)时间:公元前356年;(2)人物:秦国秦孝公支持的“商鞅变法”;(3)性质:封建制改革;(4)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最能体现改革性质,对社会变革起关键作用);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促进农业);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最能打击旧贵族的利益);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为郡县制打下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5)影响: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6)从商鞅变法看,要成大事必须具备的素质: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大刀阔斧的精神。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时间:4世纪;(2)性质: 封建制改革;(3)目的:巩固鲜卑族贵族的统治。(4)成功原因:顺应历史潮流;(5)内容: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族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典故:胡人汉服、胡服骑射;(6)影响: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三.戊戌变法
(1)背景(引发事件):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定的消息传到北京;(2)时间:月;(3)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公车上书(康有为和梁启超领导);(4)标志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强学会;(5)强学会的机关报:《万国公报》又改名为《中外纪闻》;(6)支持变法的皇帝:光绪帝;(7)性质: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8)内容(措施):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训练新式军队等;(9)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10)结果:变法触动了掌握实权的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人士,变法历时103天失败,故称“百日维新”。(谭嗣同甘为变法牺牲);(11)失败原因:维新派没有实权,
四.中国的农村改革
1. 土地改革(1950年冬—1952年底)
(1)背景: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新解放区还没土改,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土改,获得土地;(2)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3)主要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4)措施: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5)结果: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6)意义: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 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农业合作化运动——1953年—1956年
(2)原因:土改以后,农民有了土地,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影响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3)途径(方式):引导个体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4)结果: 1956年建立了农业社会主义公有制。
3. 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个体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1)时间:1953年—1956年;(2)背景:土改以后,农民有了土地,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这影响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3)性质: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造。;(4)内容:完成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5)措施:对个体农业的改造——引导农民参与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对个体手工业的改造——引导手工业者参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民族资本家)的改造——1954年,逐步发展公私合营,后在改造中实行赎买政策,实现和平过渡。(6)意义: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开始时间:1978年;(2)最早出现的地区中国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3)建立的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内容(具体做法):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5)影响:①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②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行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6)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5. 确立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会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转折点)。
五.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历程:(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
几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建国后:年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年农业合作化运动(变农民土地所有制为农村社会主义公有制)——1958年人民公社化、大跃进(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次严重失误)——1978年农村逐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六. 对外开放
1. 建立经济特区:(1)时间:1980年;(2)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3)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开放城市,后增设的特区:海南经济特区(最大),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浦东成为我国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4)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一夜崛起之城”:深圳(5)经济特区的制度:社会主义制度;(6)“特”的含义:国家给予优惠的经济政策;(7)作用(意义):以国家给予优惠的经济政策,吸收侨资、外资,吸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
2. 对外开放格局:对外开放已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材料: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1)上述材料出自“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彻底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2)主要内容:①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③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材料:歌曲《走进新时代》中唱到“站起来”“富起来”“开创未来”《春天的故事》中唱到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写下诗篇。”
(1)“春天的故事”和“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指的是什么?与党的哪一次会议相联系?
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
(2)这个老人是谁?邓小平
(3)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个“圈” 指什么? 在广东(深圳、珠海、汕头)、福建(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4)1992年这位老人写下“诗篇”指什么历史事件? 1992年南巡讲话
(5)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贡献有哪些?举例说明。
新民主主义革命:刘邓率军挺进大别山,揭开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指挥淮海战役。
社会主义建设: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作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策;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路线;一国两制的构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十五大确立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6)带领我们“站起来”“富起来”“开创未来”的分别是谁?都是谁? 能够带领我国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②中国共产党;③坚持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具有先进性,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专题三 &&世界历史上重大改革
一. 伯利克里改革——古希腊雅典
(1)时间:前5世纪后半期;(2)人物:伯利克里;(3)性质:奴隶制改革;(4)内容:①扩大公民权利,很多公民担任了政府公职(全体成年男性公民不是所有公民可参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②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5)影响: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但本质上仍然是奴隶主专政。
二. 日本历史上由弱到强的两次改革
1. 大化改新
(1)时间:7世纪中期(646年);(2)人物:改革派(中臣镰足)发动政变,“孝德天皇”执政;(3)性质:封建制改革;(4)学习对象:中国隋唐制度;
(5)内容:①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②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收取赋税;
(6)影响: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2. 明治维新
(1)时间:1868年;(2)人物:明治天皇;(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学习对象:西方欧美列强;
(5)内容:①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②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体现改革性质); ③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后世影响深远)。
(6)影响:它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②保留封建残余,日本强大以后,很快走上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理。
历史上的改革给我们的启示:(1)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能起一定推动作用;(2)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我们要坚持改革,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现代化建设;(3)要扩大对外开放,善于学习别人长处,积极吸收人类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4)对外来文明不能照搬照抄,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
(1)时间:1861年;(2)人物:亚历山大二世;(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4)内容:①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②地主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③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须出钱赎买。(5)目的:摆脱农奴制危机,巩固贵族地主的统治;(6)影响:废除了农奴制,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俄国近代史上重大转折点。但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诸位会深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地做到了。” ——亚历山大二世
“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列宁
(1)“亚历山大二世、列宁”的话反映的是什么改革?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
(2)谈谈你对这场改革的评价?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俄国近代史上重大转折点。但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四. 前苏联的历次改革
1. 苏俄新经济政策(1921年)
(1)“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此话的含义:三年内战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能适应和平建设时期发展。
(2)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
(3)“新”的表现: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4)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农民向国家交了粮食税后,余粮归自己支配;大型企业由国家管理,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
(5)意义:提高了人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 苏联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
(1)含义: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计划经济;政治体制:个人高度集权)。
(2)形成的标志: 1936年通过新宪法。
(3)评价:①它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情况下形成,在一定历史阶段发挥过积极作用。②它也有严重弊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第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产量,使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拿农民东西太多,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农民无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4)给我国的启示:①制定政策要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②积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③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④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实施依法治国。
3.评价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能根本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4.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以“经济改革”为重点,没有取得成果;后以“政治改革”为重点,苏联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五. 苏联解体:
1.“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成了加速苏联解体的催化剂:1991年在“新联盟条约”即将签署之际,为阻止联盟解体趋势引发“八一九事件”,后戈尔巴乔夫下台,“叶利钦”控制全局。&
2.苏联解体的原因:(1)根本原因:僵化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2)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泛滥,民族矛盾激化,是社会动荡不安;(3)西方势力(和平演变)的影响。
3.苏联解体说明的道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遭遇挫折,但这只是苏联这种模式的失败,我们要吸取苏联的经验教训,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4.列举世界历史上俄国国名的演变:
沙皇俄国(1917年3月以前)、俄国(月)、苏维埃俄国(1917年11月-1922年)、苏联(1922年底-1991年底)、俄罗斯(1991年底至今)
六. 美国——罗斯福新政
(1)时间:1933年;(2)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消除经济危机(3)“新”的表现(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说明: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完善)
(4)中心措施:对“工业”的调整——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发生产过剩,从而加强政府的控制与调节。
(5)影响:①新政取得显著成效。美国经济缓慢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②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6)给我们的启示: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需高度重视以增加农民收入;工业是国民经济主导,需振兴民族工业以增强综合国力;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政府要适时适度宏观调控以确保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美国、德国、日本应对经济大危机的措施:罗斯福新政、德国和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
七. 不同改革的比较
1列举日本古代拜认的第一位老师、近代拜认的第二位老师的国家、学习的内容。
(1)古代的老师中国;近代的老师西方列强。
(2)古代学习中国隋唐封建制度;近代学习西方列强资本主义制度。
2.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
列强入侵激化国内矛盾,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极端孤立
清政府对内依靠汉族官僚地主,对外妥协退让,共同绞杀人民革
命,旧势力强大
世界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
世界处于帝国主义形成时期,并开始瓜分中国
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级武士
有资产阶级倾向的知识分子、士大夫
反幕府的强藩、广大农民和市民、
商人、手工业者
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
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任用维新人士
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社会生活方面
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实行征兵制,建立近代化军队
精练陆军,扩建海军
3. 列举世界近代史上(1640---1917.11)两次改革的名称
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4. 简要概括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1)相同点: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都是历史的转折点,都有利于资本的发展;都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都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2)不同点:日本改革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严重的民族危机。
5. 中国和前苏联的改革的不同后果及其启示:
(1)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在改革中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国际地位。
(2)前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激化了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垮台。
(3)苏联改革失败给我们的启示:(1)改革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2)改革要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3)改革要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4)改革要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采取正确对策。
6.列举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的相同点。
都是在确保社会制度不变的前提下,不断调整政策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7.列举中外历史上没有改变社会性质的改革。
伯利克里改革、戊戌变法、罗斯福新政
专题四&&& 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
一.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及对外政策。
1.对外关系:
(1)西汉:丝绸之路(中西方交通要道)& 张骞出使西域,对“丝绸之路”的形成贡献最大。
(2)唐朝:遣唐使(日本后仿效“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鉴真东渡日本(唐风洋溢奈良城);玄奘西游天竺,《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新疆地区”的重要典籍。
(3)明朝:①郑和(马三宝)下西洋(印度洋),促进经济文化交流;②戚继光抗倭:保护民族利益;③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澳门遭到殖民侵略。
(4)清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的交流,维护国家统一;外交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中国逐渐落后西方。
2. 对外政策:
(1)西汉:开辟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
(2)唐朝:遣唐使;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
(3)明朝:郑和下西洋。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到闭关锁国。
(4)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3. 中国古代对外政策发展的趋势(特点):由对外开放、积极联系变为闭关锁国。
中国从古至今对外政策发展的趋势(特点):由对外开放、积极联系变为闭关锁国,再到对外开放。
4.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对外政策的启发:对外开放,国运昌盛;闭关锁国,国运衰落。(对外开放,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国家强盛;闭关锁国,阻碍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落后。)对待国外的东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立足国情,不断开拓创新。
5.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对外政策变化的影响:
(1)由“对外开放、积极联系变为闭关锁国”的影响:限制了对外贸易和中外文化科技的交流,使近代中国在世界上落伍;由于落后而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2)国运的盛衰与不同对外政策的关系: 对外开放,国运昌盛;闭关锁国,国运衰落。
二.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列举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发动的主要侵略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
(1)侵略战争: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不平等条约及危害: &
①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
(3)外国列强从不平等的条约中获得的特权及其对列强和中国分别产生了的影响
特权: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
影响:①通过不平等条约,列强掠夺了大量的原料、劳动力和财富,输出了大量商品,为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②中国由于这些条约的签订,丧失了大量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
(4)中国近代被迫开放通商口岸与今天的对外开放的本质区别。
①前者是中国被迫,便利外国资本输出,剥削廉价劳动力和掠夺原材料,进行经济掠夺,具有强迫性、侵略性;
②后者是中国主动,便于引进外国资金、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具有主动性、主权性。
三. 中日关系
1. 列举古代、近代和当代中日关系发展的特点,并举例说明。
(1)古代:①特点:友好往来,源远流长 。 &② 事例:遣唐使 、鉴真东渡日本
(2)近代:①特点;发动战争,侵略中国,严重损害中国人民的感情;
②事例:(日本学习西方列强后侵略第一个老师的事例)
19世纪的侵华战争年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华。
20世纪30年代的侵华战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1937年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3)当代:①特点;既合作又斗争。 &②事例:合作--1972年中日建交、朝核问题六方会谈;斗争--东海油汽田危机、钓鱼岛危机
2. 新中国成立后,中日关系如何改善? 1972年,中日建交。
3. 目前中日关系发展的最主要的障碍是什么?
&&近年来日本政界右翼势力抬头,屡次修改历史教科书;否认侵略罪行;首相等参拜靖国神社,为法西斯分子招魂的事件。
4. 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为什么产生不同的结局?不同的结局给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两次侵略战争给我们什么启示?
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清王朝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指挥失误,日本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经济力量强大。
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原因: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坚持敌后抗战,对胜利起了决定作用,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和爱国华侨的支持。
②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影响: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引发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影响: 扭转了一百年来中国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③启示:不断提高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坚决反对日本的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推行友好外交,壮大世界和平力量,积极开展对外经济交流和合作,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也给亚洲包括日本人民带来灾难,亚洲人民应时刻警惕日本的右翼势力。
5. 从中日战争中,日本可吸取的历史教训有哪些?
①放弃军国主义,走和平发展之路;②正视中日关系史的那段不幸经历,用正确的历史观引导国民和青年时代;③警惕和禁止任何形式的军国主义思潮和势力的重新抬头;④要珍惜和维护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要随着时代的前进推动中日两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6. 近年来日本军国主义和政治大国抬头的表现有哪些?
从日本右翼势力否定对外侵略的罪行到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从日本对外派遣自卫队参与国际重大军事活动,从日本要求修宪到要求加入联合国。
7. 你认为面对21世纪的中日关系,日本应该做些什么?
遏制军国主义势力的发展,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主动承担战争责任,真诚地、公开地向中国人民、亚洲人民道歉;有远见的日本政治家应致力于精心培育和发展中日友好关系;明白中日友好关系是亚太稳定乃至世界和平发展的基础,在国际上树立起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形象,取信于世界人民。
8. 中日关系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日本对侵华历史的反省问题;当前日本右翼势力兴风作浪,否认侵华,美化战争,严重影响了中日的友好关系。
9. 从“日本篡改中学历史教科书事件”到“日本政要多次参拜靖国神社”的实质、影响和我们的态度:①实质:日本政府否认侵略罪行,美化侵略,推卸战争责任,为发动侵略战争的日本军国主义开脱罪责。②影响:严重伤害了中国和亚洲人民的感情,损害中日关系,不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③我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战欧洲战场地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