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定期充50疟疾一年以后会发作吗连本带利能取多少

每个月存五百块,零存整取三十年后连本带利有多少钱_百度知道
每个月存五百块,零存整取三十年后连本带利有多少钱
我有更好的答案
本息=500*12*30+932;2*(12*存期年数)]=月存金额*年利率/12*[(0.5+6*存期年数)*12*存期年数]=月存金额*年利率*存期年数*(0.5+6*存期年数)利息和=(0.5+6*30)*500*3.1%*30=83932.5元利息和=月存金额×年利率÷12×(1+2+3+…+12×存期年数)=月存金额×年利率÷12*[(1+12*存期年数)&#47
采纳率:28%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零存整取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Nikolai D. Kondratieff,~1938?):俄国经济学家及统计学家,提出康德拉季耶夫长波闻名于西方经济学界。       俄国经济学家及统计学家,以其大经济周期(50年)的分析及理论——康德拉季耶夫波动——闻名于西方经济学界。       早年在圣彼得堡大学就读。 年为俄罗斯社会主义革命党党员。年在季米里亚泽夫(Timiriazev)农学院教书并担任经济活动研究所所长。他建立与外国代理商交涉的管道,并于1924年至美国及英国讲学。在这段期间,他除了发明出一套对影响苏联经济成长的经济因素加以分析的方法论外,并协助发展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他虽然赞成斯大林的新经济政策,但反对农业全盘集体化,并批评新经济计划后来所实行的工业、农业不均衡发展的政策。1928年被解除研究所的职务。两年后遭逮捕。1931年受审,判8年徒刑。1938年重审,被判死刑。死亡时地不详。1987年同许多遭诬告的人士一起获平反。           康德拉季耶夫的长波理论最早见于年完成(1922年出版)的《战时及战后时期世界经济及其波动》一书,此后,关于长波理论他又先后发表 了《经济生活中的长波》 (1925年)和 《大经济周期》 (1928年)等论著。       他在1925年的《经济生活中的长期波动》一文中运用英国、法国、美国和德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价格、利率、进口额、出口额、煤炭和生铁产量等时间序列统计资料对经济发展的长波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研究康德拉季耶夫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长度为48年到60年、平均为50年的长期波动。他将其所研究的年这140年中资本主义经济运动划分为两个半长周期波动。       在这些论著中,他分析了英、法、美、德以及世界经济的大量统计数据,发现发达商品经济中存在着为期54年的周期性波动。按他的研究,       世界经济中的第一次长波从18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至年为上升期,年至年为衰落期;       第二次长波开始于年,从那时起到年为上升期,1870— 1875年至年为衰落期;       第三次长波开始于年,至年为上升期,而衰落期则开始于1914— 1920年间,到他著书之时第三次长波的衰落期仍在继续。       在50年左右的周期中,一般说头15年是衰退期;接着20年是大量再投资期,在此期间新技术不断 采用,经济发展快,显示出一派兴旺景象;其后10年是过度建设期,过度建设的结果是5~10年的混乱期,从而导致下一次大衰退的出现。       康德拉季耶夫系统明确地提出长波理论之后,许多经济学家即对长波产生的动因进行了定性分析并对长波的存在进行了实证检验和统计证明。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经济思想是生活在均衡经济学的理想国中,机械的形式主义成为理想国中的统治阶级,SIGNAL in Noise并不是排斥数学,但拒绝数学的专制。同样的SIGNAL in Noise非常尊敬最近去世的伊藤清,他是一位伟大的数学家,但对于其理论被应用在期权定价上并不感兴趣。如果没有Ito定理,投资银行没有了可以任意定价的模型武器,庞大的场外衍生品市场还会不会成为刺向全球经济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但是,吞下生命树果子的人们已经被贪婪奴役,只不过顺境中人们会奔向贪婪,而逆境中人们会回到原点,为下一轮的贪婪积蓄力量。    毋庸置疑,经济周期理论现在会成为研究员和投资者都非常关心的视角,于是,各种各样熊市周期的市场统计,经济中的存货与投资的周期会跳跃在各式各样的研究报告中。同样被关注的还有康德拉季耶夫的长波,康德拉季耶夫出身于农民家庭,一生短暂而悲怆,但即使是被苏共迫害,他在狱中仍然继续研究,令人敬仰。但其研究成果中只有寥寥可数的几篇文章译为英文和德文,使得许多经济学家误读了康德拉季耶夫,认为长波只是一种机械的循环,甚至用数年的方法来预测周期。诚然,康德拉季耶夫的长波并不完善,但至少康德拉季耶夫认为有机、整体和非原子的认识论是对现实社会过程的必然反映。在现实社会过程中,“人类干预”意味着比自然科学研究能够创造远为丰富的多样性,他把经济学定义为多样性创造之研究
  康德拉季耶夫认为,与具有循环功能和不可逆过程的有机体相似,经济是一个不  可逆的动态过程。“我们要特别强调的是,每一个整体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也  不能将整体的性质理解为部分的特性。每一个整体都代表某种特有的新东西,不  能还原为其构成要素,否则它便不再存在。”康德拉季耶夫这种整体演化的经济思  想在均衡理论统治的理想国中受到排斥,一直处在经济史的边缘。长波并非是经  济周期,而是一种不可逆的演化,而且也不是局限在经济领域内的演化,而是涉  及到技术革命带来一系列政治、社会和文化的转变, 抱住GDP 这些宏观变量是  机械地无视有机的结构演化,掩盖了宏观变量之下的巨变,例如在技术革命的导  入期,新经济部门和传统经济部门的剧烈分化带来的社会、经济、货币的断裂是  被用来度量周期的宏观变量所忽视的。  他理论中的有机和演化的思想是SIGNAL in Noise 所欣赏的,而将个体作为原子的  均衡理论所犯之错误与共产主义的理想国相似。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收缩期中的衰退   李慎明
  美国经济极有可能已步入40年到60年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收缩期中的衰退   
      
美国经济在当今世界的经济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发展状况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大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之势。但实际上,美国经济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保持其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的领袖地位,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惠及别国,这里尚存很大的疑问。世界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之中,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霸主能保证其地位永世不变。中国《易经》中就特别提醒注意“盛极而衰”的规律,提示人们不要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而要善于透过外表抓住事物变化的实质。笔者认为,美国经济潜伏着严重的危机,极有可能已步入40到60年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一、美国经济潜伏着严重的经济危机  
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占全球生产总值的不到30%。由于美国可以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科技、军事等多种手段对全球经济进行综合“调控”,近些年,美国经济增增减减,也许不会大起大落;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全球经济博弈激烈,在其他国家特别是其他大国正确应对,美国潜伏的严重的经济危机有可能不能有效地向其他国家转嫁的特定条件下,可能会遇到大麻烦。日本三井物产战略研究所所长寺岛实郎在《展望2002年》一文中表达了他的观点:“大多数日本人对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潮流的认识是,美国成了唯一的超级大国,发源于美国的技术革命和全球化将在相互影响中向前发展。然而,深层次的历史潮流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了。21世纪的世界将不再是一国称霸的局面,多民族和多元文化必须在相互认同各自价值的基础上生存,并向文化的多元主义和‘共生’、‘共创’的方向发展。”(日本《世界周刊》,2002年新年合并号刊)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日在澳大利亚悉尼一次演讲中所说:“面对欧洲和亚洲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美国在世界上至高无上的地位正在结束。”(埃菲社悉尼2月23日电)美国知名金融学家索罗斯所说:“美国经济将不可避免地出现‘硬着陆’。” 《一位有哲学头脑的商人》,刊英国《泰晤士报》,日 笔者赞成上述这些观点。最近,认为美国经济潜伏着严重的经济危机的国内外经济学家越来越多。  
认为美国经济潜伏着严重的经济危机,主要基于几方面判断:  
一是美国金融垄断规模已经达到峰巅。自1976年以来,美国一直没有出现过经常账户盈余,截至2000年,美国股市共筹资18万亿美元,发行长期国债6万多亿美元;目前世界储蓄总额为8万亿美元,每年大体有10%流入美国。2004年流入美国的外资就达1.1万亿美元。再加上2/3的美元在境外流通等,目前美国实际上利用着全世界净储蓄总额的72%。产品市场的全球化和国际金融的高度垄断,这吮吸穷国、穷人的“双管齐下”,使得在全球化时代里,穷国、穷人愈来愈穷,已没有更多的钱供美国利用。  
二是美国金融垄断泡沫的破灭已经显现。美国目前各种金融机构所拥有的金融衍生品总金额已达60万亿美元之多。美国股市总体上不会有大量新的资金注入,可能仍会长期低迷甚至下滑。2007年美国GDP约为13.66万亿美元,而到2007年美国约共有8.95万亿美元的内外债,约占2007年美国GDP的65.5%;美国债权与债务相抵,是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美元是国际货币,国际社会对美元信心动摇后,就会大量抛售美元。  
三是美国社会从政府到家庭普遍是赤字消费。1980年前,美国对外贸易通常呈现顺差,而2006年美国对外贸易赤字已攀升到7636亿美元,经常项目赤字为8567亿美元;财政赤字为2477亿美元。这三大赤字在近期内不大可能大幅下降,甚至还可能有所上升。另外,美国财政预算盈余水分还比较大。1998年,美国财政盈余500亿美元,但实际是运用了1450亿美元的社会保障部门的资金。这笔钱本来是上世纪70年代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一代美国人将陆续退休后作养老保险金用的,却被用来冲销其1998年的财政赤字。到2010年前后,二战后生育高峰期出生的7800多万美国人将陆续退休,他们将成为较庞大的纯消费群体。而其养老金被政府挪用,届时能否归还也还是一个很大的未知数。尽管近年来美国股市低迷,但房地产市场持续飙升,这使得美国人借贷购买房屋达8.8万亿美元,比经济衰退的2001年,猛涨了42%。住房价格一路上扬,使得拥有宽裕住房的诸多美国消费者自认为十分富有,加上美国的低利率政策,也使得许多美国消费者在购车、衣物、餐饮等方面出手宽绰。现在,美国每4人平均3辆汽车。同时,美国家庭的全部债务几乎占全部可供支配的年收入的98%。美国总审计长戴维·沃克最近表示,美国的财政状况“比大家知道的要糟糕得多”,美国政府的赤字到2010年总额可能达到11.2万亿美元。这等于说,无论男女老幼,每个美国人将欠债3.8万美元(钟布:《华盛顿观察》第45期,日)。  
四是美国实体经济正在萎缩。由于美国股市泡沫破灭和一些产业向境外转移,从2000年第四季度起,其国内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和企业效益都连续下降。美国经济越来越成为一种服务经济:其顶端是一批高收入的金融家、石油和军工垄断者、明星等,其底端则是越来越庞大的低收入的、从事零售、餐饮、旅馆等服务业的工人。由于企业效益下降,近几年以来,如安然、凯马特、环球电讯等一系列巨型公司破产或申请破产。今后数年,有可能是美国企业破产的高峰期。  
五是美国在全球到处用兵、驻军,使其头上霸主王冠更加沉重。美国自“9·11”事件之后,打着反恐怖之名,先后发起阿富汗、伊拉克两场战争,引起有10亿之多的穆斯林的强烈反抗,美国本土有可能从此不得安宁。美到处用兵、驻军会使其战线拉得更长,头上霸主王冠也会更加沉重。  
六是欧元区的发展和亚洲经济实力增强,也会压缩美国经济霸权的空间。  
七是美国目前已无10年前所拥有的苏东之类的战略空间。美国经济长达10年繁荣,其重要前提之一就是搞垮了苏东。原苏联加东欧8国,工业总产值曾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1/3强。在美、苏对抗的冷战时期,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化在苏联为首的华约集团难以进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搞垮苏东后,原苏东国家急剧衰落,大量资金、人才和廉价原材料、技术、市场等主要被美国占据。这对推动美国长达10年的经济繁荣,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今,美国已无此战略空间可供拓展。所有这些,都有可能加快和加重美国经济的衰退。  
八是美国房地产市场衰退开始加速。2000年美国股市破灭,为挽救其经济颓势,美国将美元利息降到1%,并规定把房屋增值部分到银行进行再抵押。因此,美房市大涨,近5年上涨60%以上,美新增GDP中有50%以上来自房地产。近年来,美居民每年从房地产增值中获利近万亿美元。所以美居民消费旺盛,储蓄率到2006年7月已跌破 1.5%。这就是美巨大贸易逆差的根本原因。由于财政和对外贸易的连续数年的高额的双赤字,美国急需引入外资填充。而外资进入,需要提高利率。所以从日到2006年两年中,美联储共17次提息,从1%升为5.25%。长期房地产抵押贷款利率现已上升为6.8%。利率高调直接打击了房地产,引发了2007年下半年美国的次贷危机。由于美国房地产投资放缓,新房销售量急剧下降,房屋抵押贷款申请也连续下降。这又直接打击了美国GDP的增长,从而迫使美国又急速调低利率,加速了美元的贬值,企图既重振美国经济,又向全球特别是持美元大户转嫁危机。  
二、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若干理论及其分析  
资本主义经济已运行300余年。各国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分别提出各种周期理论:  
一是2到4年的“基钦周期”。1923年,美国的约瑟夫·基钦从厂商生产过多时,就会形成存货,就会减少生产的现象出发,把这种2到4年的短期调整称之为“存货”周期,人们亦称之为“基钦周期”。  
二是9到10年的“尤格拉周期”。1860年,法国的克莱门·尤格拉从投资周期是与主要产品和主要设备的更新寿命相对应的现象出发,而提出了9到10年周期。  
三是15到20年的“库兹涅茨周期”。1930年,出生于俄国后移居美国的西蒙·库兹涅茨从人口、劳动力数量、货币供给、资本贮存等增长率变化现象出发,提出了15到20年的中周期。  
四是40到60年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1926年,俄国经济学家尼古拉·D·康德拉季耶夫从生产、利率、工资、外贸与价格运动关系变化现象出发,提出了50年左右长周期的存在。  
五是同时存在的40到60年的长周期、9到10年的中周期、2到4年的短周期。1939年,美籍奥地利人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综合融贯前人的论点,首次提出在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同时存在着长、中、短“三种周期”的理论。在这里,熊彼特沿袭了康德拉季耶夫的说法,把近百余年来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过程进一步分为三个“长波”,而且用“创新理论”作为基础,以各个时期的主要技术发明及其应用,以及生产技术的突出发展,作为各个“长波”的标志。“中周期”即为“尤格拉周期”。“短周期”即“短波”为“基钦周期”。熊彼特还宣称,上述几种周期并存而且相互交织的情况,正好进一步证明了他的“创新理论”的正确性。在他看来,一个“长波”大约包括有六个“中程周期”,而一个“中程周期”大约包含有三个“短波”。  
当代英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认为,标准的周期是持续时间为9年左右的“尤格拉周期”。这是第一个被确定的周期。大多数人在谈到“周期”时都是指的这个含义(刘易斯:《增长与波动》,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9页)。这一评断,应该说比较符合实际。  
对“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有不少人表示赞同。当然,即使赞同它的人,也承认它还存在明显的缺陷。问题在于,人们对9年左右的“尤格拉周期”研究关注比较多,而对40至60年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研究关注比较少,特别是在美国经济比较繁荣的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如此。  
三、经济全球化和新的高科技革命,可能使美国摆脱正常的商业周期危机的影响,但却无法使其摆脱长波周期危机的规律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联系美国所谓“新经济”现象,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有三个问题分外值得关注:  
一是被大多数人所承认的9到10年的“尤格拉周期”在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经济中还存不存在的问题。早在1983年,德国一个经济学家便宣布:“由于情况的改变,一向公认的经济周期性发展的规律必须推翻”,“据说经济的发展过程以7年为一周期”,“可是从我负责德国的经济政策以来,到现在差不多有9年了;在此期间,顽强的周期被打破了”(路德维希·艾哈德:《来自竞争的繁荣》,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2页)。冷战结束后,美国经济长达10年繁荣,使得国内外不少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经济将从此摆脱经济周期梦魇而实现长期繁荣。  
二是40到60年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是子虚乌有。  
三是即使有经济周期现象,其成因也是由于商业周期效应、政府政策失误等原因造成,而决非社会制度本身之必然。  
对以上三个问题,笔者的观点是:  
其一,无论是2到4年的“基钦周期”、9到10年的“尤格拉周期”、15到20年的“库兹涅茨周期”,还是40到60年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中的2年、10年、60年等,都是大略的概数,无须像德国那个经济学家精确到1年、2年。应该明确,周期中的扩张和收缩的间隔时间,决不是有规律地一个接一个。每个周期中的每个扩张和每个收缩,都有其独自的特征,再也不会以相同的形式再现。否则,也就没有让人坐卧不安的预测问题。  
其二,“尤格拉周期”的理论是正确的。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都已表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每5至10年期间,往往会发生一次经济衰退。美国经济也不例外。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A·萨缪尔森说:“美国经济在我们的现代史上一直受着经济周期的折磨。”(萨缪尔森:《经济学(上)》,中国发展出版社,第313页)这种经济周期现象与自然界汽车爬坡、下坡有相同之处。从1854年到1991年,美国共出现过31个商业周期。每个周期平均为48个月。其中,扩张阶段平均为35个月,如同汽车爬坡,所用时间较长;衰退阶段平均为18个月,如同汽车下坡,所用时间较短。到2001年3月,美国经济在增长整整10年,超过60年代创造的8年零10个月的最长经济增长历史记录。  
其三,而由帕尔武斯、考茨基等人提出,由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加以系统、完善的长波理论则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短周期”也称商业周期,由“扩张”和“衰退”两个阶段组成。从前一个谷底到峰顶为扩张阶段,从峰顶到谷底为衰退阶段。如前所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每5至10年期间,往往会发生一次商业性经济衰退,美国经济也不例外。按此理论,比利时经济学家曼德尔在其《晚期资本主义》中宣布,美国经济在1967年已进入“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中的下降阶段。这一预测,在冷战结束前,是完全成立的。但冷战结束后,美国经济进入长达10多年的繁荣期。很显然,“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在这里已经失灵。其中不少学者认为,美国经济目前遇到的经济问题,是正常的商业周期,将很快走出谷底。这一观点值得商榷。美国这几年的经济增长,与美国政府和民众的赤字消费、军费支出有极大关系。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美国经济目前可能出现的衰退,虽仍属正常的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但可能需费时两三年之久,才能走向复苏。  
笔者认为,经济全球化和新的高科技革命,可能使美国摆脱正常的商业周期危机的影响,但却无法使其摆脱长波周期危机的规律。其中的根本缘由,需要专门研究和阐发。“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所表明的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波论”正在美国经济中起作用。美国经济从1967年起,已经进入长波收缩期中的衰退。从1993年3月至2001年3月美国经济长达10年的繁荣,仅仅是美国经济进入长波收缩期衰退中出现的特例。经济周期的运动规律,最终受经济基础所决定,同时也受在经济基础上所产生的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冷战结束后,美国经济之所以能有长达10年的繁荣,其根本前提,主要并不是其信息经济的作用,而是其搞垮了苏联。是否可以这样说:没有极特殊情况发生,从近几年起,美国经济将出现历史性拐点,承接1967年进入“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中的下降阶段的遗产,重新步入长周期中的衰退的轨道?美国经济要走完这一衰退时期,可能需要二三十年甚至更长一点的时间。也可能并不需要这么长时间。是否还可以这么说:美国经济这一轮严重的经济衰退甚至是大萧条延期到来的时间越长,其衰退程度便会愈加严重。这正如同洪水正在集聚,如果不是及时疏导,而是仅加固堤坝,将来堤坝就会垮得越惨。  
对世界大势作出正确的预测,是十分困难的,正所谓“天意从来高难问”;但从另一面看,任何事物都有规律可寻,都有与其相联系的事物可供分析,正所谓“冥冥之中,必有定数”。因此,我们很需要加强对美国经济发展趋势的研究。在我国经济外贸依存度有很大增长的今天,如果我们能够对美国经济发展趋势作出正确预测,就可以为我国抓住发展机遇、正确应对可能潜在的风险,提供决策参考。  
如果美国经济又承接了1967年进入“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中的下降阶段的遗产,重新步入长周期中衰退的判断成立的话,那么美国企图再次打断这一承接链条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会不会是重复上世纪90年代用搞垮苏联东欧的办法来调动其所有能量搞垮当今世界上的大国或强国呢?这是危言耸听还是有其征兆呢?假若美国能够达到此目的,那么,美国经济即会有新的反弹,美国经济承接从1967年开始的40到60年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收缩期中衰退遗产将还会被推迟。否则,美国经济必然会遇到大的麻烦。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发布时间: 14:41:10   
  经济周期(economics circle):经济运行的规律性波动。表现为经济增长、投资、失业率、物价、货币供应量、对外贸易等活动的增长率的波动。经济周期一股经过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其中繁荣与萧条是两个主要阶段,衰退与复苏是两个过渡性阶段。     通常把经济周期分为长周期(长波)、中周期(中波)和短周期(短波)。长周期的长度平均为50年左右,又称康德拉耶夫周期;中周期的长度平均为8~10年,又称朱格拉周期;短周期的长度平均为40个月,又称基钦周期。     经济学家们提出了许多导致经济周期的原因:(1)乘数和加速数相互作用理论。投资影响收入和消费(乘数作用),反过来,收入和消费又影响投资(加速数作用)。两种作用相互影响,形成累积性的经济扩张或萎缩。(2)创新理论。技术革新和发明有高潮和低潮,导致经济的上升和下降。(3)预期理论。公众对未来的预期看好或看坏导致经济的波动。(4)政治周期理论。政府的周期更替,经济政策相应变化,导致经济周期波动。     经济周期的阶段划分     两阶段法   经济波动以经济中的许多成分普遍而同期地扩张和收缩为特征,持续时间通常为2到10年。现代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周期发生在实际GDP相对于潜在GDP上升(扩张)或下降(收缩或衰退)的时候。每一个经济周期都可以分为上升和下降两个阶段。上升阶段也称为繁荣,最高点称为顶峰。然而,顶峰也是经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经济就进入下降阶段,即衰退。衰退严重则经济进入萧条,衰退的最低点称为谷底。当然,谷底也是经济由衰转盛的一个转折点,此后经济进入上升阶段。经济从一个顶峰到另一个顶峰,或者从一个谷底到另一个谷底,就是一次完整的经济周期。现代经济学关于经济周期的定义,建立在经济增长率变化的基础上,指的是增长率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   经济周期波动的扩张阶段,是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益活跃的季节。这时,市场需求旺盛,订货饱满,商品畅销,生产趋升,资金周转灵便。企业的供、产、销和人、财、物都比较好安排。企业处于较为宽松有利的外部环境中。   经济周期波动的收缩阶段,是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趋紧缩的季节。这时,市场需求疲软,订货不足,商品滞销,生产下降,资金周转不畅。企业在供、产、销和人、财、物方面都会遇到很多困难。企业处于较恶劣的外部环境中。经济的衰退既有破坏作用,又有“自动调节”作用。在经济衰退中,一些企业破产,退出商海;一些企业亏损,陷入困境,寻求新的出路;一些企业顶住恶劣的气候,在逆境中站稳了脚跟,并求得新的生存和发展。这就是市场经济下“优胜劣汰”的企业生存法则。   四阶段法   将经济周期分为四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经济周期的成因       (一)外因论   外因论认为,周期源于经济体系之外的因素——太阳黑子、战争、革命、选举、金矿或新资源的发现、科学突破或技术创新等等。   1、太阳黑子理论   太阳黑子理论把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归因于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变化。因为据说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变化会影响气候的周期变化,而这又会影响农业收成,而农业收成的丰歉又会影响整个经济。太阳黑子的出现是有规律的,大约每十年左右出现一次,因而经济周期大约也是每十年一次。该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W.S. Jevons)于1875年提出的。   2、创新理论   创新(Innovation theory)是奥地利经济学家J·熊波特提出用以解释经济波动与发展的一个概念。所谓创新是指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者说是生产要素的一种“新组合”。生产要素新组合的出现会刺激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当新组合出现时,老的生产要素组合仍然在市场上存在。新老组合的共存必然给新组合的创新者提供获利条件。而一旦用新组合的技术扩散,被大多数企业获得,最后的阶段——停滞阶段也就临近了。在停滞阶段,因为没有新的技术创新出现,因而很难刺激大规模投资,从而难以摆脱萧条。这种情况直到新的创新出现才被打破,才会有新的繁荣的出现。   总之,该理论把周期性的原因归之为科学技术的创新,而科学技术的创新不可能始终如一地持续不断的出现,从而必然有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3、政治性周期理论   外因经济周期的一个主要例证就是政治性周期。政治性周期理论把经济周期性循环的原因归之为政府的周期性的决策(主要是为了循环解决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政治性周期的产生有三个基本条件:   ①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刺激经济的工具。   ②选民喜欢高经济增长、低失业以及低通货膨胀的时期。   ③政治家喜欢连选连任。   (二)内因论   内因论认为, 周期源于经济体系内部——收入、成本、投资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必然现象。   1、纯货币理论   该理论主要由英国经济学家霍特里(R.Hawtrey)在年的一系列著作中提出的。纯货币理论认为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流通度直接决定了名义国民收入的波动,而且极端地认为,经济波动完全是由于银行体系交替地扩张和紧缩信用所造成的,尤其以短期利率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代货币主义者在分析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时,几乎一脉相承地接受了霍特里的观点。但应该明确肯定的是,把经济周期性环惟一地归结为货币信用扩张与收缩是欠妥的。   2、投资过度理论   投资过度理论把经济的周期性循环归因于投资过度。由于投资过多,与消费品生产相对比,资本品生产发展过快。资本品生产的过度发展促使经济进入繁荣阶段,但资本品过度生产从而导致的过剩又会促进经济进入萧条阶段。   3、消费不足理论   消费不足理论的出现较为久远。早期有西斯蒙第和马尔萨斯,近代则以霍布森为代表。该理论把经济的衰退归因于消费品的需求赶不上社会对消费品生产的增长。这种不足又根据源于国民收入分配不公所造成的过度储蓄。该理论一个很大的缺陷是,它只解释了经济周期危机产生的原因,而未说明其他三个阶段。因而在周期理论中,它并不占有重要位置。   4、心理理论   心理理论和投资过度理论是紧密相联的。该理论认为经济的循环周期取决于投资,而投资大小主要取决于业主对未来的预期。而预期却是一种心理现象,而心理现象又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经济波动的最终原因取决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当预期乐观时,增加投资,经济步入复苏与繁荣,当预期悲观时,减少投资,经济则陷入衰退与萧条。随着人们情绪的变化,经济也就周期性地发生波动。         经济周期的类型及成因   自19世纪中叶以来,人们在探索经济周期问题时,根据各自掌握的资料提出了不同长度和类型的经济周期。   (1)基钦周期:短周期   是1923年英国经济学家基钦提出的一种为期3-4年的经济周期。基钦认为经济周期实际上有主要周期与次要周期2种。 主要周期即中周期,次要周期为3~4年一次的短周期。这种短周期就称基本钦周期。   (2)朱格拉周期:中周期   是1860年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提出的一种为期9~10年的经济周期。该周期是以国民收入、失业率和大多数经济部门的生产、利润和价格的波动为标志加以划分的。   (3)康德拉季耶夫周期:长周期或长波   是1926年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提出的一种为期50-60年的经济周期。该周期理论认为,从18世纪末期以后,经历了三个长周期。 第一个长周期从1789年到1849 年,上升部分为25年,下降部分35 年,共60年。第二个长周期从1849年到1896 年,上升部分为24年,下降部分为23 年,共47年。第三个长周期从1896年起,上升部分为24年,1920年以后进入下降期。   (4)库兹涅茨周期:另一种长周期   是1930年美国经济学家库涅茨提出的一种为期15-25年,平均长度为20年左右的经济周期。由于该周期主要是以建筑业的兴旺和衰落这一周期性波动现象为标志加以划分的,所以也被称为“建筑周期”。   (5)熊彼特周期:一种综合   1936年,伟大的经济学家熊彼特以他的“创新理论”为基础,对各种周期理论进行了综合分析后提出的。熊彼特认为,每一个长周期包括6 个中周期,每一个中周期包括三个短周期。短周期约为40个月,中周期约为9~10年,长周期为48~60年。他以重大的创新为标志,划分了三个长周期。第一个长周期从18世纪80年代到1842年,是“产业革命时期”; 第二个长周期从1842年到1897年,是“蒸汽和钢铁时期”; 第三个长周期从1897年以后,是“电气、化学和汽车时期”。在每个长周期中仍有中等创新所引起的波动,这就形成若干个中周期。在每个中周期中还有小创新所引起的波动,形成若干个短周期。   
  从“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到美国经济、股市和美元  作者:lhzq 来源:证券时报 发表时间:   
  又一次“大萧条”来临?     ——从“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到美国经济、股市和美元         □南方证券研究所 涂斌     名词解释     周期存在于经济活动的许多方面,而经济活动的具体性质决定了周期持续的长短。一般来说,大致有五种类型的周期,它们是:农业周期(蛛网周期)、存货周期(基钦周期)、固定投资周期(朱格拉周期)、建筑周期(库兹涅茨周期)和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调查统计学家尼古拉·德米特耶维奇·康德拉季耶夫以其对长波的研究而著称,他宣称长波的持续期为45-60年。他搜集和分析了所能搜集到的所有时间序列,这些序列覆盖了1700年-1900年早期这一相当长的时期,其工作结果在俄国发表于1923年,与荷兰经济学家J·冯·盖尔德雷和S·德·沃尔夫的结果实质上是一致的。虽然今天有关长波的论点与当时一样,仍是一个有争论的概念,但是,其他人包括约瑟夫·熊彼特、W·W·罗斯托、乔治·雷、雅各布·冯·杜金也都发展了长波的创新理论。不过,如果所要寻找的是60年或更长时间周期的话,那么用一般跨度的数据是不可能认出其轨迹的。这也是有关长波的理论容易引起争议的最重要原因。就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长波而言,目前存在着三大派经济思想。它们是:(1)熊彼特学派(熊彼特的三周期说);(2)福里斯特学派(福里斯特的“系统动力说”);(3)米切尔学派(伯恩斯和米切尔的“周期中的周期”说)。其中,每一学派都包含了上述的五种类型经济波动:即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库兹涅茨周期、朱格拉周期、基钦周期和古典周期。     按照福里斯特的观点,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主要是由该国资本存量波动引起的,而这一波动是过度投资的结果。而亚瑟·F·伯恩斯和韦斯利·C·米切尔则提出了更有价值的观点:长波是由一个系列的周期组成的,这个系列包含两个阶段——产业阶段和投机阶段。在严重的萧条之后,产业活动迅速反弹,但投机并非如此。产业中接下来的紧缩是温和的,这使得人们不再那么谨慎。所以,在下两个或三个周期中,当产业活动中周期性进展越来越小时,投机活动的这种进展却越来越大。最后,投机性繁荣崩溃,接着是彻底的清理,这就结束了“周期中的周期”,又把我们带到新的起点。沃尔夫逊将经济周期理论与危机理论结合在一起,并提出:作为突发事件的金融危机,经常在经济周期的顶峰时发生。他以此为据发展了一个模型,来帮助解释金融危机的持续性,比如1991年新英格兰银行的瓦解和1987年的股市暴跌。这一观点在从1873年后的历次经济危机中已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         我们知道,有关长波的理论容易引起争议的最重要原因就在于,要寻找60年甚至是更长时间的周期,用一般跨度的数据是不可能认出其轨迹的,而续接其它类似国家的数据(即使是有的话)来进行计算也有失之偏颇的嫌疑。但是,从重要周期中的特征表现、特别是其危机前后的类似的重要特征表现中,我们还是能看出某些端倪。     去年晚些时候,美国的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宣布,“美国经济已于2001年3月进入了衰退。”然而,回顾美国的经济史,我们发现,1857年的经济危机到1929年历经了72年,而1929年的“大萧条”至2001年3月也是走过了72年,如果算上美国1783年取得了对英国独立战争胜利这一重要历史事件是距1857年经济危机74年这一事实的话,那么,是否存在一个长达72年左右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也就是说,美国经济是否已进入了一个长达72年左右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中的调整期?     1、1857年、1929年和2001年之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美国经济发展中都存在着一个主要发展的热点行业,这些新兴工业或行业的快速扩张使得社会资本的积聚和集中趋势得到加强,这样,它们的发展速度非常之快,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而其高速发展之后的快速下滑对该行业本身及其相关行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不仅造成了经济结构的失衡和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并进而对整个国家乃至世界经济也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如:1857年铁路行业的崩溃、1929年汽车和石油行业的严重下滑和2001年以网络股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泡沫的破灭等。这些热点行业过度投资的结果造成其资本存量的波动,将极有可能使美国经济步入一个长达72年的“康氏周期”中的调整期。     2、热点行业等生产的高涨,极大地刺激了信用的急剧膨胀,有价证券的发行额猛增,股票的价格也狂涨。最后,所形成的生产能力的过剩,导致经济的严重失衡,再加上全球性生产能力的几乎同时过剩,使得因其大发展而高涨的经济和股市,都出现了严重的下滑,而表现特别的是,原来热点行业的股票价格更是跌幅巨大。如1857年后许多铁路公司的股票跌幅达80%以上;1929年惊恐不定的几天内,第一流有价证券的价格竟下跌了40-60%,就连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指数也从1929年9月最高时的381.17点下跌至1932年7月最低41.22点,总共下跌了89.18%;2000年3月以来,以高科技股为主的NASDAQ指数从最高时的5132.52点至去年“9.11”时的1387.06点,已大幅下跌了72.97%,今年7月24日又再创97年以来的历史新低1192.42点。     3、在经济增长的高峰,市场利率已在不断地上涨并达到相当的高位,然而,由于市场气氛的狂热,股市却并未下跌;其后,随着经济的下滑,利率虽在不断地下调,而股市却大幅地向下调整,出现一种反常的现象。如1857年1月最低的铁路债券收益率已达到8%;1929年第二季商业票据利率也达到6%以上;1999年开始,经过6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已到达了6.75%,而股票下跌之后,联邦基金利率虽11次向下调整,并已达到40年来的历史新低,然而股票市场却无动于衷。     4、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地提高,并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这构成生产过剩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如1929年之前,由于工业“合理化”制度的实行,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都提高了3.8%;2001年之前,美国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最高也曾达到5.4%。     5、分期付款购货制和超前消费的形成,暂时人为地助长了商品的销售,对生产的增长起到了相当的刺激作用,但也会使人们承受沉重的利息负担而无以自拔,这不仅可能造成个人和家庭的负资产,最终还将会使社会购买力下降,加速危机的到来,也将加剧危机的严重性。如美国1926年度销货总额中,分期付款占1/6以上,分期付款购货制使得美国私人债务从1920年的1058亿美元增至1929年的1604亿美元,约增60%,达到1929年美国实际GNP3157亿美元的50.81%;年,美国的个人储蓄率不断地下降,并达到四十年来的历史新低,这虽对前期经济增长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未来却很难说。     6、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繁荣,社会舆论出现一片盲目的乐观。如在狂热的1929年,传媒大肆宣扬“永久繁荣”和“美国例外论”,似乎美国已经超越了经济周期的运行规律之外,再也不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特征的经济危机了,就连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在其1929年4月的就职演说中,也高唱要消灭贫困;而日本在其1989年前经济高速增长之时,也曾叫嚷着要“收购美国”;2000年前后,国内外的传媒也是同样地大肆讨论,“新经济”如何如何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熨平了经济周期的波动。何等之相似!     7、住宅部门在经济转弱时已提前转弱,其后曾有所反弹。由于需求正在减少,加上房地产信贷的过度延期发放使得经济收缩进一步恶化。住宅建筑部门在1929年的前几年一直在衰落,当时该部门约占实际GNP的5%,1930年曾有所好转。无独有偶,当我们研究日本在1989年前后的日本东京地价指数JNLNBALL时,我们发现,以1990年3月为100点时,该指数在日达至最高112.5点,也是较经济见顶时已提前转弱,而后,也曾有所反弹,1992年以后就开始快速下跌,直至日的34.7点。同时,日本经济自1989年见顶后,直至今日也仍未有明显的复苏迹象。而近期美国的住宅房地产市场在40年来最低利率的刺激之下,转弱后又突然好转,是不是如其1929年和日本1989年之后那样仅仅是个“回光反照”呢?     8、随着世界贸易的急剧扩大,国际竞争也不断地加剧,一国经济极易受到外来的冲击,而且,一国特别是经济大国的危机也较容易快速地蔓延到其它国家和地区,并影响到世界经济的良性发展。自1873年以来,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特别是危机的出现,通常都是最先表现为股市和货币等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最后才淋漓尽致地表现在实质经济上的。如20世纪80年代南美的经济危机,1997年后亚洲金融危机及其扩散等。结论     截止到2002年第二季度,美国的名义GDP为10.3699万亿美元,以1996年价格计算,其实际GDP也达9.3879万亿美元,占世界GDP的1/3左右,其中消费有6.5442万亿美元,占其实际GDP的69.7%。而美国现已是世界上的头号债务大国,其联邦政府2002年3月对内的公共债务(不包括代理发行的债务)也已达6.0060万亿美元,经常项目余额近年来基本上都保持在每季度逆差1000亿美元左右的水平,2002年第一季度的逆差更是已达1100多亿美元。这说明,其经济体系虽然极其庞大,但是其本身还是存在着较大隐忧。     美元国际储备货币占全球总储备的65%左右,一旦持续发生前期那样的美国资金外流和美元资产贬值现象、使其资本项目也发生大量逆差的话,就有可能触发各国中央银行将其美元储备大幅减少而持有更多的其它货币;加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1998年俄国和巴西、土耳其等国的金融危机使得美元货币由于其世界性的资金推动型而被高估,而去年“9.11”事件又使得美元作为全球货币“避风港”的作用正在逐渐消失;已达40年来历史低点的利率也使其美元债券的风险加大,对美元资产的吸引力不断减弱,由于可能出现像日本20世纪90年代已出现的“流动性陷阱”对其经济的进一步刺激作用也在减弱,况且减息还有可能会诱发其国内通货膨胀,并使其与其他国家的利差进一步扩大从而诱发其美元的贬值和美国资金的外逃现象。故,除了市场已有预期后实施的效果不佳之外,这也是8月13日美联储保持联邦基金利率不变的重要原因。美联储和美国政府能否扭转目前的尴尬局面至关重要。而具有传统保值功能的黄金价格的大幅上扬,将是对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最后确认。     当前,美国拟攻打“伊拉克”,制造世界的不稳定局面,力图恢复美元作为世界货币“避风港”的作用,并利用日本希望通过贬值来增加出口、恢复经济,对美国而言又可牵制欧元,从而达到其“强势美元”和留住国际资金的目的。由于“强势美元”的政策更不利于其出口的增加和国内经济的好转,而美国整个经济体系又极为庞大,从其公司税后盈利和其密执安大学消费者情绪指数等来看,美国经济似已露出了“大萧条”的先兆,因而,国际社会的这些“外援”的效果也不见得有效。近来,在“货币不保值,储物保值”思想的指导下,美国房地产市场的逆势“火爆”以及具有保值功能的黄金价格的上扬,似乎就印证了这一点。     综上所述,我认为,美国经济极有可能进入了一个长达72年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中的调整期,即出现又一次“大萧条”,它将对世界经济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也将对中国的宏观经济产生一定的负面压力。就看我们如何去化解。历史上,前苏联就曾成功地利用192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大萧条”,从而大大地增强了其综合国力,并在“二战”中一举崛起。        
  null    历史上的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工业从1825年英国爆发普遍生产过剩危机后,开始了其现代生活的周期循环。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行产业革命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国家。而美国产业革命的起点始于19世纪20年代,较英国晚了半个多世纪。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废除了奴隶制,扫除了阻碍其资本主义发展的各种障碍,经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于19世纪70年代赶上了英国。因此,若从历史的角度对美国经济周期发展的进程来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考察,不仅能揭示出美国经济周期本身的特点,也能展现出美国经济周期运动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周期发展的总进程中所占的地位。     美国自1783年取得了对英国独立战争胜利后,先后分别于1825年、1837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1900年、1907年、1920-21年、1929-33年、1937-38年、1948-49年、1957-58年、1969-70年、1974-75年、1980-82年、1990-91年多次发生过经济危机。通过对上述历次美国经济周期以及世界经济周期进行研究,我们发现,1857年和1929-33年美国也是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是世界上历次经济危机中最重要的,它们对分析和预测未来的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帮助很大。     1、1857年经济危机     1857年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历史上是第一次具有世界性特点的普遍生产过剩危机。这次危机也是第一次在美国、而不是在英国开始的危机。由于英国对美国铁路建设进行了大量的投资,故美国铁路投机的破产对英国也造成了很大的震动。1847年经济危机结束后,从1850年开始的周期性高涨的最重要的特点是世界贸易急剧的扩大,19世纪50年代世界贸易的年平均增长额比前20年提高了2倍。机器工业的发展,运输业的革命,新兴国家和新兴部门卷入国际商品流通,以及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金矿的发现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     1848年至1858年,美国建成的铁路约达33,000公里,超过了其他国家所建铁路的总和。而英国在40年代的建设热潮中,所铺设的铁路却只有8,000公里。美国铁路事业的蓬勃发展,按道理应会带动其冶金业的大发展,然而,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而且,这一时期,美国生铁产量长期停滞不前,棉纺织业的增长速度也不快。与此同时,铁轨、生铁、机车、棉布和其他英国制成品的进口却增长得十分迅速,英国产品充斥美国市场阻碍了美国冶金业和棉纺织业等当时的重要工业部门发展。     随着危机的爆发,美国的银行、金融公司和工业企业大量倒闭。仅1857年一年,就有近5000家企业破产。粮食生产过剩,粮价和粮食出口下降,加上英国工业品的剧烈竞争,促使了美国经济危机的加深。反过来,英国的经济发展也受到美国危机的打击。由英国向之提供资金的美国银行、铁路、商业公司纷纷破产,也使英国的投资者持有的有价证券急剧贬值。     1857年秋季,美国还爆发了货币危机,整个银行系统瘫痪了,美国的货币危机在10月中旬达到了顶点,当时纽约63家银行中有62家停止了支付,贴现率竟然超过了60%,股票市场行市则下跌了20-50%,许多铁路公司的股票跌幅达到80%以上。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蔓延到英国和欧洲大陆,引发了一阵又一阵的破产浪潮。     1857年经济危机波及面很广,之后,爆发了美国的“南北战争”。其后,奴隶制的消灭、宅地法的实施、重工业的发展,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2、年经济危机     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浩劫。欧洲是这次战争的主战场,英、德、法、俄等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霸权互相拼死厮杀,元气大伤,唯独美国在战争中增强了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就连当时头号投资大国英国也欠美国41亿美元的债款。美国已由战前的债务国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债权国和国际金融中心,同时,美国也从战前的工业大国之一跃为资本主义世界名列首位的经济大国。     年的经济危机以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其中尤以美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最引人瞩目。美国的经济高涨虽然在1924年和1927年被局部的中间性危机中断过,但到了1929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已比1920年提高了53%,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提高了3.8%,工人的实际工资也有所增长。这一时期,共和党政府执行的经济政策对垄断资本家十分有利,工商企业的税负很轻,对垄断组织的发展不加限制,反托拉斯法实际上已不执行。这些政策,刺激了技术发明和新兴工业的发展。20年代是美国汽车工业大发展的时期,1919年美国的汽车产量已达150多万辆,到1929年猛增到将近540万辆,平均每六人就有一辆汽车,汽车制造业已成为美国最大的工业部门,它的发展也推动了钢铁、橡胶、石油和玻璃等行业的发展,当时的钢和生铁的产量分别达到5700万吨和4300万吨,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其他如电气业、建筑业、化学工业和公用事业等部门也发展得十分迅速。家用电气产品总值在1921年还只有1060万美元,到1929年已增至4.16亿美元。在战争期间,民用建筑几乎停止,住房十分紧张,房租高昂;战后大兴土木,每年建筑费用均超过70亿美元,1926年的建筑费用甚至高达110亿美元。从年,汽油产量也从8600万桶激增至4.39亿桶。美国工业的迅猛发展,使其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913年的38%提高到1929年的48.5%,其国民收入也由1921年的594亿美元增为1929年的878亿美元。1929年,美国拥有50亿美元的黄金储备,占当时世界黄金储备总额90亿美元的一半以上。     生产的高涨刺激了其信用的膨胀。从年,美国有价证券的发行额达490亿美元,仅在年间,就发行有价证券180亿美元。证券交易所疯狂的、规模空前的投资使证券价格不断上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证券平均价格1923年初不过98美元,1929年初涨到306美元,1929年9月达到了最高峰,涨到365美元。     当时购买证券只需要支付10%的保证金,参与证券投机的人都靠借款来购买大量的证券,2/3的证券交易是靠银行贷款进行的。证券市场投机犹如一股潮流,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和报纸上的议论资料。证券的投机狂热助长了繁荣的幻景。     在投机活动上,堪与证券市场等量齐观的还有狂热的房地产投机活动。在这种活动的刺激下,房屋的建造量不断增加,这对于钢铁、木材、采矿等基本建设有关的工业部门也起到了刺激作用。     在这狂热的年代里,舆论大肆宣扬“永久繁荣”和“美国例外论”,似乎美国已超越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运行规律之外,再也不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特征的经济危机了。就连美国总统胡佛在其1929年4月的就职演说中,也高唱要消灭贫困。     工业的“合理化”运动和汽车、奢侈品等新工业的扩张,还使得整个“繁荣”时期中资本积聚和集中的趋势加强,中小企业和独立的小生产者、小商人普遍遭到被淘汰和被兼并的命运。在1927年,美国全国公司中的千分之二的公司占有全国公司总收益的近70%,其余99.8%的公司只分得剩下的一部分利润。     由此可见,美国以至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犹如被吹得过大的气球,随时有一触即爆的危险。1929年10月,资本主义世界一场规模空前的大危机终于爆发了。     危机首先在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爆发。美国工业生产在1929年6月达到最高峰,10月间工业生产指数开始迅速下降,市面也逐渐衰落下去。10月20日纽约证券交易所破产,特别是23日、28日和29日连续发生大破产,有价证券的行市狂跌不已。在惊恐不定的几天内,第一流有价证券的行市竟下跌了40-60%。不少证券持有人迅即破产,茅盾在其小说《子夜》中所描述的资本家跳楼自杀的事情在美国频频发生。     证券交易所破产的浪涛波及到一切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德国、法国等国的交易所也相继破产。1929年秋季证券交易所的破产是其生产过剩危机加深的信号。此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都持续下降,商业继续萎缩,失业不断增加。直到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才开始从危机转为萧条。     年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危机。工业生产下降的幅度是之前历次危机所从未有过的,国际贸易额的实际贸易量也出现历史上第一次的下降。不仅生产下降的幅度惊人,而且,其延续时间也异常持久。在以前的危机中,生产下降的延续时间不过几个月,而这次却是几十个月。以美国为例,由危机时的最低点恢复到危机前水平所需的时间,煤、生铁、钢等都长达四十多个月。因此,年危机成为资本主义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世界经济危机。     年危机的极度深刻性和其空前持久性结合在一起,使这一次危机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它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大幅倒退,使整整几十年生产力的发展成就付之东流。“一战”前的各次危机通常使生产水平倒退一二年,倒退四年或四年以上的情况极少。而年的危机却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水平大约后退到年。其中美国退到年,德国退到1896年,英国退到1897年。     这次危机不仅限于生产和商业范围,而且也扩展到银行信用系统,以及外汇和债务等领域。生产过剩危机中商品价格下跌,使工业资本家、手工业者、农民等债务人难以支持,从而使许多公司和企业主遭到破产。美国、德国和法国有几万个股份公司因此倒闭。不仅资本家破产,而且实际上某些资产阶级国家也破产了。     1931年9月,英国被迫放弃金本位制,宣布英镑贬值,震动了世界各国。英联邦以及许多同英镑联系的欧洲国家的金本位制都跟着垮台了。1933年3月间,资本主义世界信用、货币制度崩溃的浪潮袭击了美国。美国银行倒闭之风更加剧烈。到1933年,美国银行共倒闭11730家,企业倒闭252000家。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其就职之日,不得不宣布银行“休假”,随即关闭纽约金融中心,并放弃了金本位制。     年空前深刻和空前剧烈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宣告了主张“放任主义”的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失灵。危机表明,资本主义单靠本身内在的力量已经不容易从危机中爬出来了。于是,鼓吹通过加强“国家干预”来刺激经济和保持“充分就业”的凯恩斯主义便应运而生。凯恩斯主义企图利用加强“国家干预”经济的人为措施来克服危机,消除失业和防止革命。
  从康德拉季耶夫长波理论看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趋势    作者:包晓峰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内容提要]康德拉季耶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苏联著名的经济学家及统计学家,享誉世界的“长波理论之父”。他在20世纪初期运用历史、经济理论与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长达140年的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统计数列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历史材料的整体把握,提出了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着平均长约50年的长期波动”的理论假设,将人们的视野引导到更广阔的层面,为进行长期经济预测的可能性提供了依据。研究康德拉季耶夫的理论观点,准确判断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特别是对于世界性经济衰退和危机尽早作出预报,及早进行事先防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康德拉季耶夫;长波理论;资本主义;新趋势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83-04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开始呈现一种胶着状态。“9·11”恐怖主义袭击事件标志着美国以和平的纯经济手段推进资本跨国渗透的发展战略已经走到极限;西方发达国家在各种借口下的贸易保护主义逐步抬头。美国的新经济泡沫、房地产泡沫的突然破灭、美元大幅度贬值以及最近的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都表明,美国经济的衰退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人们对于美国金融体系以及以美国金融霸权为基础的世界金融体系的信任发生动摇。全球生态环境、石油能源、粮食等都显露出危机。人们不禁要问,世界经济是否正在面临一场周期性的大危机?经济全球化是否会被打断?是否会出现逆转?在这个大背景下,人们想起了在以往繁荣年代久被遗忘的康德拉季耶夫,想到他的资本主义长波理论。     尼古拉·季米特里耶维奇·康德拉季耶夫是苏联著名学者、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在20世纪20年代,他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资本主义经济存在周期性的长期波动,创立了长波理论。从而享誉国际经济学界,被尊称为“长波理论之父”。在他的理论创新基础上,国际范围内形成并发展起长波理论经济学派。1939年,经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提议,世界经济学界正式接受了“康德拉季耶夫周期”这一术语,普遍用它指称经济成长过程中的长时段波动。康德拉季耶夫的理论贡献因此被载入世界经济学发展历史。          一、长波理论的提出          长波又叫长周期或康德拉季耶夫周期。长波假说最早形成于年,他的这个观点最初“未加特别分析地”写入《战时及战后时期世界经济及其波动》一书中,该书草稿在1921年被苏联出版社告知“稿件遗失”,他又根据笔记重新写作并在1922年出版。康德拉季耶夫书中的结论完全来源于对于价格趋势的实证分析,而这个结论在当时还是很不明确的,他只是说:“我们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中的长周期仅仅是一种可能。”他在1923年发表的《关于世界经济和经济危机若干问题的争论》一文中也提到了长波假说。1924年,他前往英国、德国、加拿大和美国,并参观了几所大学,当年返回俄罗斯。1924年冬和1925年春,他在行情研究所的《经济波动问题》论文集中发表了《经济生活中的长波》的专论(在译成外文时,这篇论文的标题被译为《经济生活中的长周期》或《经济生活中的大循环》)。在论文中,康德拉季耶夫系统深入地论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长周期波动问题,较完整地提出了长波理论。后来,他又对该文作了修改和补充,并在1926年以德文发表在《社会经济与社会政治文献》(第56卷)上。1928年,他强调了固定资本再投资周期对经济长波的影响。康德拉季耶夫持续不断地研究长波问题,一直到1930年被捕。最初相信长波理论的人并不多,在国内甚至遭到严厉批判。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康德拉季耶夫对20年代长波下降的预测被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事实所证实,国际经济学界开始关注他的理论。国外期刊关于他所领导的行情研究所的工作报道以及在国外出版的康德拉季耶夫的著作,引起了研究经济和市场情况的各国专家的注意。行情研究所收到了菲舍尔、W.米切尔、凯恩斯等著名学者提出的合作出版一系列书刊的建议。康德拉季耶夫有关大周期的著作被收入权威性的百科全书《社会科学简明词典》。1935年,《经济生活中的长波》一文被译成英文发表在《经济统计评论》第17卷上。康德拉季耶夫成为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二、康德拉季耶夫长波理论的主要内容          在康德拉季耶夫以前,各国经济学家已经注意到经济史上长时段的繁荣与萧条存在着某种周期性循环的规律性,并各自提出一些设想。康德拉季耶夫的贡献在于用大量经济统计数据证实了长周期的设想,从而使这种设想成为一种比较系统的周期理论。康德拉季耶夫详细考察了英国、法国、美国和德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约140年)的一系列行情指标(商品价格的平均水平,贷款利率,工业工人的工资,对外贸易额,煤、生铁、铅、黄金的生产和消费)按时间序列排列的统计资料,这些资料既包括“具有纯价值特性”的商品价格、利率和工资,或者“至少具有混合特性”的外贸等“对经济情况变动敏感的数量”,也包括煤炭、生铁、铅等“纯实物量数列的变动”。在此基础上,他对经济发展的长波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除了存在通常所说的7年到11年的商业周期和3年半左右的“更短变动”之外,还“存在着一个平均长约50年的长期波动”。康德拉季耶夫指出,一个完整的长波的“持续时间在47年到60年之间”。他将人们的视野引导到更广阔的层面,为进行长期经济预测的可能性提供了依据。     康德拉季耶夫把1780年至1920年这140年中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归结为两个半长周期波动:     第一个长波上升期是从18世纪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开始,持续到年,下降期从年开始,持续到年;     第二次长波上升期从年持续到年,下降期从年开始直到年;     第三次长波上升期从年持续到年,而下降期大约从年开始。     康德拉季耶夫利用大量经济和社会发展历史材料证明长期波动的设想,虽然他没有对这些材料作进一步的分析,但也从中证实了长期波动的存在,证明了这种长波的某些重要的经验性特点:     (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是一个在长波推动下多种经济周期综合运动的演进过程,“在长期波动的上升期繁荣年份较多,而在下降期则以萧条年份为主”。     (2)在长期波动的衰退阶段,农业通常会出现特别明显的长期萧条;与此同时,在生产和交通运输领域会完成非常多的重要发现和发明。     (3)在长期波动的上升阶段开始时,前一阶段的重要发现和发明开始得到大规模的应用,通常黄金产量会增长,新的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会得到加强,从而导致世界市场的扩大。     (4)长期波动的上升期,即在经济力量的扩张高度紧张的时期,一般会发生灾难性的广泛战争或革命。     康德拉季耶夫著书之时正处于第三次长波的衰落期。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危机频频发作,尤其是1929年起连续数年的“大萧条”,这些事实都证明了康德拉季耶夫预测的准确性,进一步增强了“长波理论”的吸引力。因此,从20年代中后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前,是西方研究长波理论的活跃时期,研究重点主要是对长波现象的统计证明和对长波根源的定性分析。影响最大的是哈佛大学教授、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他在肯定康德拉季耶夫长波理论的基础上作出进一步的理论创新,对扩大长波理论的传播和影响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康德拉季耶夫关于长波理论的阐释说明          在进行理论论证的时候,康德拉季耶夫进一步作出了以下说明:          1、经济长波的长度和转折点都不可能是十分精确的。其长度在40余年到60年的区间变化,人们不可能确切地把转折点固定在某一年份,可以有5-7年的误差。从康德拉季耶夫对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世界经济长波的划分我们可以看出,在每个长波周期的上升期和下降期的转折点都有5-7年的交叉转折期。康德拉季耶夫对经济长波转折点划分持谨慎态度。因为“长期波动实际上是一种复杂的运动过程”,各种中小周期的波动和长期大波动交织在一起进行,时间跨度大,情况复杂,内外因交错,因而,“对长波周期的划分应有较大的允差范围”。否则,人类就没有进行经济预测的必要了。          2、资本主义经济的这种长期波动具有“国际性”,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基本因素,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主要领域都会受到这种因素的影响。康德拉季耶夫所掌握的统计数据除法国棉花消费、美国木材与糖的生产等几个少数事例以及美国内战与拿破仑战争这样的非常事件影响以外,世界各国不同经济部门的价格指数、利润率、工资、外贸以及生产与消费数据都受这种周期性波动的制约。虽然个别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变化会有一些自己的特点,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长期经济波动具有同步性。他认为,“经济长波是资本主义体系的一个有机的部分”。周期波动将会使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或减慢,而苏联经济的发展不能不受国际经济形势制约,在世界经济进入长波衰落期的时候,苏联经济的发展不可能很快,因此他反对不现实的“高速度”。          3、长波具有规则性的发展周期,它的存在不是偶然因素造成的,而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经济实质所固有的那些原因”。康德拉季耶夫承认“长波”理论主要建立在经验统计的基础之上,尽管目前还不能令人信服地说明经济生活中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无法描述它的产生机制。但他确信,与中期波动一样,“长期波动产生于资本主义经济实质固有的那些原因”,而否认它们是由偶然因素(如技术变革、战争和革命、新国家被纳入世界经济、黄金生产的波动等)造成的。他认为偶然因素论者颠倒了因果关系,并通过实例说明:(1)尽管不能否认科学发现和发明具有创造性因素,但决定技术变革“方向和强度的很可能是客观生活的需要和以往技术的发展状况”,“科学发明本身并不能自动地给生产技术带来实际变化,如果有利于采用新发明的经济条件还不具备,它们就不会有任何用处”;(2)战争和革命并非完全是由个别历史人物的主观意图造成的,而是“起源于经济生活步伐的加速和紧张程度的加强,起源于争夺市场和原料斗争的加剧,而社会动荡则在新的经济力量的压力下最容易爆发”;(3)至于新的国家被纳入世界经济体系,这是由于世界经济“新的高涨使得有必要和可能去开发新的国家、新的市场和新的原料来源,从而加速资本主义发展的步伐”,世界经济的扩展限度取决于老牌国家对新市场和新原料来源要求的迫切程度;(4)黄金产量的增加,是由于采金技术的改进和新金矿的勘察,而这种改善和勘查则是因为在长波下降过程中黄金价值与它的成本之比与过去相比,变得更加不利了。采金技术的改进和新金矿的勘察促使在衰落期降到谷底的黄金产量开始微弱上升。在黄金达到它的最大购买力之后,高涨才真正开始,等等。康德拉季耶夫对外因论的反驳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无论是技术的变化和应用、战争和革命、新国家被纳入世界经济体系,还是黄金产量的增加都服从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经济条件的具备等内生的经济进程。     虽然康德拉季耶夫没有对导致周期性波动的资本主义经济本身固有的那些原因展开分析,但1928年,他强调了固定资本再投资的周期性对“长波”的影响。他认为:“长周期的物质基础是基本资本货物储备的耗损、毁坏,替换和增加,它的生产需要有巨额投资,因而它是一个长期的进程”,而这些基本资本货物是指“大型厂房、重要的铁路、水道,以及大型的土地改良计划等等……事实上,对熟练劳动力的训练也属于这一类”。     至于转折点的动力,康德拉季耶夫指出,在下降波的发展进程中会逐渐形成新的经济长期上升的前提。这种上升当然不是必然的。国民经济制度的变革一般能改变经济动力的性质。但是,如果没有发生这种变革,那么在下降期之后接着就会出现经济上升。新的周期不会完全重复前一次周期,因为国民经济在先前周期末尾就已处于其发展的新阶段。不过,新周期的一般机制基本上是原先保留下来的。在这里,他既提到了制度的作用,又指明了下一轮上升的动力是在前一个周期的下降期社会生活的一系列内生变化中逐渐积累起来的。     虽然,康德拉季耶夫的分析不够明确,他关于“内生性原因”的观点也并没有成为后来大多数西方学者对长波分析的主要论据,但其中一些闪光的思想还是启发了后人的探索。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70年代初,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发达资本主义进入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也是长波理论研究比较沉寂的时期。此时,否定长波存在的学者处于主导地位。     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随着科技革命作用的不断消退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副作用的不断积累,第四次长波以危机和滞胀再现下降波,又一次验证了康德拉季耶夫长波理论的正确性。西方经济学界对长波理论的研究又开始重新活跃起来,形成了熊彼特学派、福雷斯特的动态系统模型长波论、罗斯托的相对价格长波论、门施的基础创新变形长波论、弗利曼的劳工就业长波论、丹因的创新寿命周期长波论以及篠原三代平的多元因素长波论等以西方经济学为基础研究的长波理论;比利时经济学教授、第四国际领导人欧内斯特·曼德尔则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资本主义长波,他把长波归因于平均利润率和资本积累速度的变动,试图实现长波分析史上的重大突破。     尽管如此,长波理论至今还是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有很多没有搞清楚的领域,也就是说,还是有很多空白点。英国经济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在《极端年代》这本书中说:“从康氏长周期理论出发,往往可以作出极为正确的预测,这在经济学上倒是少有的情况。这种准确预测的现象,使得许多历史学家,甚至包括经济学家,均深信其中必定有一定的道理存在,只是我们不知道其所以然罢了。”尽管许多学者对长波的原因和长度以及起止点的划分至今仍有不同的见解,但大量研究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事实却不断验证了康德拉季耶夫长波的客观存在以及据此进行经济长波预测的准确性,而且时至今日屡试不爽。现在基本达成共识的是,大约从18世纪末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经历了四个50年左右的经济长波。     历史发展到21世纪,种种迹象表明,随着作为本轮经济长波核心国的美国出现了经济衰退的迹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新的拐点即将到来。即将来临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长波中的下降波,对正处于快速发展中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场严峻的挑战。正像康德拉季耶夫当初警告苏维埃经济不能不受国际经济长波的制约一样,尽管中国在这次长波中被许多人确认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又是发展最快的国家,但能否把握好世界经济长波的节奏和运行轨迹,规避其负面影响,适时地调整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避免重蹈阿根廷和日本等国的覆辙,防患于未然,对我国政府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深入研究康德拉季耶夫的理论观点,如何准确判断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特别是对于世界性经济衰退和危机尽早作出预报,及早进行事先防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康德拉季耶夫是著名的“合法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杜冈—巴拉诺夫斯基的学生,二月革命后曾是临时政府粮食部部长助理。十月革命后两度入狱,后进入财政人民委员部,参与了一系列重大财政经济问题的决策,并起草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农业部分,他领导的行情研究所集中了一批当时最有才干的党外经济学家,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康德拉季耶夫主要从事宏观经济研究,他最著名的论断是“长波理论”。   
  世界经济将是短期波动还是长期调整  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华民    面对可能降临的世界经济长期调整,中国应当如何面对?考虑到中国并非引发此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国家,只要我们能够准确地应对来自外部世界的冲击,是非常有可能独善其身的。    ⊙华民             开始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演变成为一场波及全球的金融海啸,全球金融市场正处在严重的危机之中,华尔街已经遭受重创,全球金融资产的价格应声而落。一个更加需要人们关心的问题正在浮出水面:危机过后,世界经济还能重新走向繁荣吗?      为了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对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长周期加以考察,以便从中找到具有启发性的答案。最早对世界经济长期波动进行观察的是俄罗斯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他认为世界经济的长期波动主要是由产业革命或者重大的技术创新引起的,其时间长度平均为50年到60年,其中前25年至30年为周期的上升阶段,后25年至30年为周期的下降阶段。但是,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造成经济长期波动的原因事实上要复杂得多。如果从1600年算起,导致世界经济长期波动的原因大致上可以归结如下:      就造成长周期进入上升阶段的主要因素来讲主要有:第一,由货币供应量增加(如金银矿的发现)所导致的“价格革命”带来的投资增长与世界经济繁荣;第二,由重大的制度创新造成的世界经济繁荣;第三,由重大的技术创新造成的世界经济繁荣;第四,由一批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崛起引起的世界经济的繁荣。      比如:从年的繁荣主要是由英国早期产业革命、以及银币和铜币交易迅速发展而造成的;从年的繁荣是欧洲国家开发西印度诸岛带来的;从年的繁荣大致上是由英格兰银行成立、巴西首次发现金银矿山、以及股份制在英法两国兴起等因素带来的;从年的长期繁荣是因为巴西开始采金、墨西哥开始采银、以及英国正式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等因素造就的;从年的世界经济繁荣主要是因为英国股份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1861年开始的美国独立战争以北方工业资本主义的胜利而告终,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导致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世界突然间崛起两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从而造就了从年的世界经济繁荣;1945年战后世界经济秩序重建、特别是布雷顿体系的建立和关贸总协定的达成带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长达25年的世界经济繁荣;在1970年代石油危机的冲击下,美国开始因特网革命,从而造就了年的长期繁荣。      就造成长周期进入下降阶段的主要因素来讲主要有:第一,波及世界的金融危机;第二,全球性的生产过剩危机;第三,全球性的能源与粮食危机;第四,发生在世界经济增长中心地区或者波及全球的战争。      对此,我们也可以举出以下事实来加以说明:在年间发生的世界经济衰退是因为美洲银产量的大幅下降、以及荷兰爆发了摆脱西班牙统治的独立战争;从1670年开始到1690年结束的世界经济长期衰退是因为贵金属供给不足、银行制度不完备造成的;在年间长达10年以上的经济衰退起源于法兰西金融制度的崩溃;年间的全球经济衰退又是因为全球贵金属产量的下降导致货币供应不足而造成的;从1816年开始英国先后遭受由自然危机导致的粮价暴涨、两次经济过剩的危机和金融危机,从而带来了从1816年到1857年长达40多年的全球经济衰退;发生在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布雷顿体系的解体,导致1980年代全球经济的萧条。      自进入2000年以来,我们又看到了两次极为严重的危机:第一次是发生在2000年网络经济泡沫破灭的增长危机;第二次是发生在 2007年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的金融危机。进一步的问题是,对于这两次危机应当做怎样的理解才是正确的呢?      首先网络经济泡沫破灭的危机和房地产泡沫破灭的危机是有因果关系的。2000年网络经济泡沫破灭是因为因特网经济高频率的创新活动几近枯竭,从而导致全世界高科技股票估值大幅下调造成的,这种估值大幅下调促使投资者把存量的高科技股票变成现金流。与此同时,美国宏观经济管理当局为防止经济走向衰退,在纳斯达克股票市场指数暴跌、新经济革命进入低潮的情况下果断地采取了大幅降息的扩张货币政策。这一举动不仅导致世界规模的流动性泛滥,而且也引起了居民理财模式的变化,即在银行存款利率不断走低的情况下,居民突然发现,到银行存款还不如向银行贷款购买房屋等不动产更加有利可图。这样就出现了世界范围的购房热潮,从而造成了全球范围的房地产泡沫。      为了控制房地产泡沫的继续膨胀,美联储试图通过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来加以控制。这一政策实施的后果是可怕的,其中的道理就在于:第一,用货币政策来控制资产价格会对实际产业部门带来冲击,因为利率上调必定会减少实际产业部门的投资、降低国民产出总量、以及居民的工资所得,我们可以把这称之为基本面的恶化;第二,随着利率的持续上调,投资房地产市场的杠杆成本就会提高,投资、特别是投机者就会望而却步。如果再考虑到上述基本面恶化造成的居民收入的下降,那么就连那些刚性的购房需求也会随之下降,这样,流入房地产市场的资金数量必定减少,房地产价格下降就将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说,股票市场价格的下跌仅仅是投资者的损失,那么房地产市场的价格下跌必将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因为不管人们是出于何种情况去购买房子,几乎毫无例外地都需要借助银行贷款,即动用财务杠杆,所以尽管股价和房价同为资产价格,但是它们在下跌时产生的经济和金融效应是完全不同的。股价下跌是投资者承担损失,是公司融资功能的暂时性中断,但房价下跌则会导致为购房者提供财务杠杆的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危机。由此可见,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来控制资产价格、特别是房地产价格是不可取的。因此,当美联储决定动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来控制房地产价格时,必定会造成房地产泡沫破灭,以及随之而来的金融危机。      即使不从长周期的角度来分析,我们也可以初步认定由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导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不可能是一次短期波动的危机。因为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1930年提出的周期理论,与房地产业泡沫破灭(或者说与房屋建筑)相关的经济周期的平均长度为20年。这种“库兹涅茨”周期实际上也是一种长周期。简单地讲,在2008年的今天,能够导致世界经济重新走向繁荣的因素荡然无存:在短期内世界发生重大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各国政府不断增加的货币供应正在流向已经陷入危机的金融躯体之中,目的是为了防止金融崩溃,而不是做生产性的投资;经济管理体制和制度上的创新正在受到质疑;继中国与印度之后,我们也没有能够看到新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兴起。可见,世界经济进入长期衰退与调整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这种长期调整究竟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将取决于世界何时能够发生激发新的大规模投资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面对可能到来的世界经济的长期调整,中国应当如何面对呢?考虑到中国并非是引发此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核心国家,只要我们能够准确地应对来自于外部世界的冲击,是非常有可能独善其身的,因为直到今天为止中国仍然是经济增长速度最快、潜在市场最大的国家。那么究竟采取哪些政策措施可以帮助中国安然度过这场危机的冲击呢?借鉴国际经验、汲取历史的教训,正确的做法是:第一,增加市场的流动性,防止企业发生融资瓶颈,以及由此造成的基本面恶化;第二,稳定资产价格,防止现金流的蒸发和金融体系的崩溃;第三,暂停可能在短期内迅速提高企业生产成本的经济与社会政策,防止出现投资衰退;第四,稳定人民汇率、恢复必要的出口退税,保持中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力;第五,降低相关税率和市场准入的门槛,给出更大的市场活动空间来对冲国际市场萧条带来的风险。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     
  石良平:全球经济衰退条件下的应对策略      日期: 作者: 来源:解放日报   
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已开始从金融领域向实体经济扩散。由于美元和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特殊地位,人们普遍把这次金融危机与1929年-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相提并论,并对金融危机会不会转为全面经济危机表现出了极大的担忧。      这次金融危机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至今已一年多,大量分析研究已经较为全面地揭示了危机的成因、性质及其通过金融衍生品方式所形成的危机转移和扩散方式。然而,对这次危机的最终涉及面到底会有多广,持续时间会有多长,对实体经济的伤害程度会有多深,目前在经济学界还没有取得共识。因此,今天我想通过对经济长周期的剖析,考察一下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处在经济长周期中的什么阶段。这将有助于我们判断世界经济今后的走势,研究中国经济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并走出自己独立的经济增长行情。      世界经济正处在长周期的下降通道      一个被人为拉长的周期,必定会以更快速的经济下滑使经济回到它原来的运行轨道上去,这就是市场经济的力量。            按传统的经济周期理论,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可以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经济周期的这种阶段性特征还是很明显的,但随着信息革命的推进以及以服务外包为特征的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这种阶段性特征开始模糊起来,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幅度也大大缩小,不少学者甚至认为,随着信息革命的深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经济周期形态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现在看来,这种看法显然有失偏颇。经济周期是分类型的,信息革命的冲击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确实平滑了某些类型的经济周期,但经济周期波动的本质却没有变化。从经济周期的类型上看,经济学家曾从不同的角度将经济周期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一是基钦周期,一个完整的基钦周期的运行时间大致在40个月左右;朱格拉周期,大致在9年-10年;库兹涅茨周期,大致在20年左右;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大致在50年左右。      基钦周期是一种以库存变动为主要观察指标来评价经济周期的方法。按一般经济波动特征,经济繁荣时,消费投资旺盛,库存量减少;经济衰退时,消费投资疲软,库存积压。这是一种典型的以工业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下观察经济波动的方式,在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下,这一周期现象已不典型。朱格拉周期是一种以投资变动为主要指标来观察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方法,由于大型项目从投资到投产再到产出的周期大致在9-10年,因此在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经济体中,这种周期性波动的现象还是比较明显的。但是近年来随着公共投资比重的增加,这一周期波动形态有平缓的趋势,对经济周期的影响力在减弱。库兹涅茨周期则是一种以人口变动为主要指标来观察经济周期的方法。人口的变动以及代际交替对消费模式和消费结构影响比较大,因此消费模式变动对经济周期的影响时间长度一般在20年左右。目前这一周期波动特征随着人口代际交替的时间延长而延长。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则是一种以技术创新带动产业革命变化为主要考察对象来判断经济周期的方法,一次重大的技术创新所引致的产业革命周期大致在40-50年左右。从目前经济波动的情景看,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现象仍十分明显。      熊彼特根据自己建立的创新理论,印证了康德拉季耶夫长波的存在。按熊彼特的划分方法,从19世纪中叶至今的160多年间,全球大致经历了三个半经济长周期:1842年-1897年(55年)为蒸汽机和钢铁时代;1897年-1933年(36年)为电气、化学和汽车时代;1933年-1973年(40年)为电子、航空航天时代;1973年-至今(34年)为计算机与互联网时代。以信息革命和互联网为特征的这一轮经济周期的高峰期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在这一高峰时期,以IT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使美国经济以及全球经济走出了近10年的经济繁荣期。根据经济周期规律,一次产业革命的高峰期过后,会有一个长达15年-20年的新产业革命消化期(经济增长率下降期),并在这一消化期中孕育新一轮产业革命的萌芽。      以上一轮经济长周期为例,美国道琼斯指数从1960年代中期爬上1000点后,就开始进入下降通道。在这之后的近20年,道琼斯指数一直没有超过1000点。从1983年再次突破1000点,1986年经济走出滞胀的谷底后,用了将近10年时间培育了以IT产业为核心的信息革命。这一时期道琼斯指数一直在点之间徘徊。进入1990年代,信息革命所引致的产业革命进入高潮期,1994年道琼斯指数突破4000点后,就一路上涨不回头,仅花了五年时间就一举突破10000点,在上世纪末冲上了11000点,六年时间指数涨了近三倍。      信息革命在上世纪90年代达到高峰后,接下来会有一个慢慢消化新兴产业所带来的增长空间平衡时期。本世纪初,正当这一轮产业革命从峰值开始进入平衡下行阶段时,发生了“9·11”事件。美国政府为弥补“9·11”事件对美国国民心理所造成的重创,也为了防止“9·11”事件导致美国经济的迅速下滑,从而实施了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极低的利率刺激了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与此同时,美国再利用其发达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将信用等级较差的人也拖入借贷者行列,并将这种次级债通过衍生品市场发往全世界,让全球为其刺激经济的政策分担风险。美国实施这种政策的结果,使本来已经开始走下降通道的经济再次被政策刺激起来,从而导致已经下滑的道琼斯指数再次调头向上,并在2007年连续冲破13000点和14000点的历史高位。然而,经济周期的运行是有规律的,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金融衍生品所刺激起来的泡沫一旦破裂,经济还是会回到它原来的运行轨道上去。这次次贷危机爆发后,仅一年时间,道琼斯指数已经跌回到10年前的8000点水平,并且至今还没有见底。一个被人为拉长的周期,必定会以更快速的经济下滑使经济回到它原来的运行轨道上去,这就是市场经济的力量。     
  石良平:全球经济衰退条件下的应对策略      日期: 作者: 来源:解放日报       金融危机的影响及对美国经济的再认识      从历次经济长周期运行过程看,在一轮新的产业革命达到高峰并开始走下降通道过程中,往往既伴随着金融危机的频繁出现,也伴随着下一轮产业革命的孕育过程。            人们对这次由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认识有一个渐进过程。早在今年1月,索罗斯就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文章称,全球正面临着60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当前的金融危机是由美国住宅市场泡沫孕育起来的,这与二战结束后每隔4年至10年爆发的其他危机相比,虽有相似之处,但却存在本质不同。当前的危机标志着‘信贷扩张时代的终结’”。但是,当时这种警告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警觉,直到今年3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资产管理公司破产,人们才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到7月美国“两房”贷款公司陷入财务困境,8月雷曼兄弟宣布破产,美林公司被迫出售给美国银行,人们才彻底醒悟过来,各国政府才开始联手对付百年未遇的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连吃黑芝麻一年以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