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众财富安全吗的资产端可靠吗?

掌众财富的资产端可靠吗?_百度知道
掌众财富的资产端可靠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咱们的钱基本他们是不经手的,全部由恒丰银行存管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掌众财富如何精准把控风险?_百度知道
掌众财富如何精准把控风险?
用模型改变用户预测,资产端安全了,出借就更安全了。
掌众会要求用户进行分散出借,同时能看到债权都是小额的,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大家都懂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11a52b5ace197ab1b3b352dd4f6f50d1_b.jpg& data-rawwidth=&1620&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2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11a52b5ace197ab1b3b352dd4f6f50d1_r.jpg&&&/figure&&p&作者:商界&br&来源:商界&/p&&p&链接:&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cj.sina.com.cn/article/detail//60172%3Fcolumn%3Dchina%26ch%3D9%26recommend%3Dcj1%26t%3D4%26from%3Dgroupmessage%26isappinstalled%3D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偷偷超了华为和小米 他才是真正的人生大赢家!&/a&&/p&&br&&p&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p&&br&&br&&p&
中国最赚钱手机竟不是华为、小米等知名品牌,而是步步高旗下的OPPO和vivo!一年狂卖2千多亿!净利润超过200亿,今年(2016年)这两个手机品牌累积销量将有可能超越1.4亿部、达到1.5亿部,而明年(2017年)有可能两者之和达到2亿部,终端零售额超过3000亿,成为全球手机行业的又一巨头!&/p&&p&
而这两个手机品牌,同属一个派系——步步高派系,一个中国商界的黑马军团,它的创始人段永平,是中国商界极为低调、却又实力惊人的一位大佬!&/p&&p&
段永平出道很早,成名很早,30岁就轰动商界,30岁出头,就将一家亏损200万的小厂变成了年产10亿的公司,更成为中国商业史上有名的小霸王传奇!&/p&&p&
1989年,28岁的段永平去中山市怡华集团下属的一间亏损200万元的小厂当厂长,这家公司就是后来闻名商界的小霸王,它所推出的小霸王学习机、游戏机在中国风靡一时,而在段永平担任厂长5年后的1994年(年仅33岁),小霸王也成了年产值10亿的公司。&/p&&p&
而1995年,34岁的段永平创立自己的公司——步步高,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开始了新的征程,也掀起了中国一个黑马军团的开始,先后成为复读机、电话机、VCD、学习机的中国市场第一,如今又逐渐在手机领域登顶!&/p&&p&
同时,段永平又退休很早,40岁左右就退居幕后,移居美国,现在他的大部分时间在美国的家里陪两个孩子,顺便做些投资。&/p&&p&
实业方面,54岁的段永平至今仍是步步高的董事长,但他基本只充当顾问的角色,不过问具体事务。&/p&&p&
而他培养起来的几位得力干将,都成功挑起了大梁,将几块业务管理的有声有色,无论是OPPO手机、ViVO手机,还是步步高教育电子的学习机、小天才电话手表,都做的业绩非常不错!可以说他不仅是企业经营大师、还是管理大师、优秀企业操盘手培养大师!&/p&&p&
而他退居幕后,还顺便做些投资,但是你知道吗?&/p&&p&在投资方面,这位低调的大佬,在投资上也收获颇丰,是一位绝对的投资高手!&/p&&p&
他最得意的一笔投资是十几年前投资网易,200万美元,不到两年挣了100多倍。还有,他在2003年还购入了当时平均股价为3.5美元左右的UHAL公司股票,这只股票在2015年11月曾达到最高股价为436美元以上的高点,即便是现在,股价也在370美元以上。&/p&&p&
段永平曾说,他通过投资挣的钱远远超过了他通过实业挣的钱。而在2007年,段永平以62万美元的价格,成为第8位著名的“巴菲特午餐”参加者,与股神巴菲特共进午餐。&/p&&p&
他成功投资的真经是什么呢,他说“要做自己懂得东西、不做不懂的东西”,而他过去丰富的企业经营经验和管理经验,对他判断企业投资价值极为有益,帮助他在投资领域做的风生水起、收益颇丰!&/p&&p&以下为他对投资的理解(干货很多):&/p&&p&
老实讲,我不知道什么人适合做投资。但我知道统计上大概80-90% 进入股市的人都是赔钱的。如果算上利息的话,赔钱的比例还要高些。许多人很想做投资的原因可能是认为投资的钱比较好赚,或来的比较快。作为既有经营企业又有投资经验的人来讲,我个人认为经营企业还是要比投资容易些。&/p&&p&
虽然这两者其实没有什么本质差别,但经营企业总是会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犯错的机会小,而投资却总是需要面临很多新的东西和不确定性,而且投资人会非常容易变成投机者,从而去冒不该冒的风险,而投机者要转化为真正的投资者则可能要长得多的时间。&/p&&p&投资和投机其实是很不同的游戏,但看起来又非常像。就像在澳门,开赌场的就是投资者,而赌客就是投机者一样。赌场之所以总有源源不断的客源的原因,是因为总有赌客能赢钱,而赢钱的总是比较大声些。作为娱乐,赌点小钱无可非议,但赌身家就不对了。可我真是能见到好多在股场上赌身家的人啊。&/p&&p&以我个人的观点,其实什么人都可以做投资,只要你明白自己买的是什么,价值在哪里。投机需要的技巧可能要高很多,这是我不太懂的领域,也不打算学了,有空还是多陪陪家人或打几场高尔夫吧。&/p&&p&即使是号称很有企业经验的本人也是在经受很多挫折之后才觉得自己对投资的理解比较好了。我问过巴菲特在投资中不可以做的事情是什么,他告诉我说:不做空,不借钱,最重要的是不要做不懂的东西。&/p&&p&这些年,我在投资里亏掉的美金数以亿计,每一笔都是违背老巴教导的情况下亏的,而赚到的大钱也都是在自己真正懂的地方赚的。作为刚出道的学生,书上的东西可能知道的很多,但融到骨子里还需要吃很多亏后才行。所以,如果你马上投入投资行业,最重要的是要保守啊,别因为一个错误就再也爬不起来了。这里唯一我可以保证的是,你肯定会犯错误的。&/p&&p&我个人的理解是缺什么什么重要。投资最重要的是投在你真正懂的东西上。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投在你真正认为会赚钱的地方(公司)。我对所谓赚钱的定义是:回报比长期无风险债券高。一个人是否了解一个公司能否赚钱,和他的学历并没有必然的关系。虽然学历高的人一般学习的能力会强些,但学校并不教如何投资,因为真正懂投资的都很难在学校任教,不然投资大师就该是些教授了。不过在学校里可以学到很多最基本的东西,比如如何做财务分析等等,这些对了解投资目标会很有帮助。&/p&&p&无论学历高低,一个人总会懂些什么,而你懂的东西可能有一天会让你发现机会。我自己抓住的机会也好像和学历没什么必然的联系。&/p&&p&比如我们能在网易上赚到100多倍是因为我在做小霸王时就有了很多对游戏的理解,这种理解学校是不会教的,书上也没有,财报里也看不出来。我也曾试图告诉别人我的理解,结果发现好难。又比如我当时敢重手买GE,是因为作为企业经营者,我们跟踪GE的企业文化很多年,我从心底认为GE是家伟大的公司。&/p&&p&我说的“任何人都可以从事投资”的意思是我认为并没有一个“只有某种人才可以投资”的定义。但适合投资的人的比例应该是很小的。可能是因为投资的原则太简单,而简单的东西往往是最难的吧。顺便说一句什么是“简单”的“投资”原则:当你在买一只股票时,你就是在买这家公司!简单吗?难吗?&/p&&p&我想再简单地把我目前对投资的基本理解写一下:&/p&&p&1、买股票就是买公司。所以同样价钱下买的公司是不是上市公司并没有区别,上市只是给了退出的方便而已。&/p&&p&2、公司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就是公司的内在价值。买股票应该在公司股价低于其内在价值时买。至于应该是40%,还是50%(安全边际)还是其他数字则完全由投资人自己的机会成本情况来决定。&/p&&p&3、未来现金流的折现不是算法,是思维方式,不要企图拿计算器去算出来。当然,拿计算器算一下也没什么。&/p&&p&4、不懂不做(能力圈)是一个人判断公司内在价值的必要前提(不是充分的)。&/p&&p&5、“护城河”是用来判断公司内在价值的一个重要手段(不是唯一的)。&/p&&p&6、企业文化是“护城河”的重要部分。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很强企业文化的企业可以有个很宽的“护城河”。&/p&&p&“理性”地面对市场每天的波动,仔细地检查每一个自己的投资理由及其变化是非常重要的。好像我对投资的理解就是这么简单。但这个“简单”其实并不是太简单,事实上这个简单实际上非常难。&/p&&p&
在这里有很多问题是关于估值的,所以简单谈谈自己的想法。我个人觉得如果需要计算器按半天才能算出来那么一点利润的投资还是不投的好。我认为估值就是个毛估估的东西,如果要用到计算器才能算出来的便宜就不够便宜了。&/p&&p&
好像芒格也说过,从来没见巴菲特按着计算器去估值一家企业,我好像也没真正用过计算器做估值。我总是认为大致的估值主要用于判断下行的空间,定性的分析才是真正利润的来源,这也可能是价值投资里最难的东西。&/p&&p&一般而言,赚到几十倍甚至更多的股票绝不是靠估值估出来的,不然没道理投资人一开始不全盘压上(当时我要知道网易会涨160倍,我还不把他全买下来?)。&/p&&p&正是由于定性分析有很多不确定性,所以多数情况下人们往往即使看好也不敢下大注,或就算下大注也不敢全力以赴。当然,确实也有一些按按计算器就觉得很便宜的时候,比如巴菲特买的中石油,我买的万科。但这种情况往往是一些特例。&/p&&p&巴菲特确实说过伟大的公司和生意是不需要卖的,可他老人家到现在为止没卖过的公司也是极少的。另外,我觉得巴菲特说这话的潜台词是其实伟大的公司市场往往不会给一个疯狂的价钱,如果你仅仅是因为有一点点高估就卖出的话,可能会失去买回来的机会。而且,在美国,投资交的是利得税,不卖不算获利,一卖就可能要交很高的税,不合算。&/p&&p&无论什么时候卖都不要和买的成本联系起来。该卖的理由可能有很多,唯一不该用的理由就是“我已经赚钱了”。不然的话,就很容易把好不容易找到的好公司在便宜的价钱就卖了(也会在亏钱时该卖的不卖。)买的时候也一样。买的理由可以有很多,但这只股票曾经到过什么价位最好不要作为你买的理由。&/p&&p&我的判断标准就是价值。这也是我能拿住网易8-9年的道理。我最早买网易大概平均价在1块左右(相当于现在0.25),大部分卖的价钱大约在30-35(现在价)左右。在持有的这8年到9年当中,我可能每天都会被卖价所诱惑,我就是用这个道理抵抗住诱惑的(其实中间也买卖过一些,但是很小一部分。)我卖的理由是需要换GE和Yahoo。我会一直保留一些网易的股票的。&/p&&p&巴菲特的东西每一个人都可以学,当然可能只有很少人能学会。事实上,我发现只有很少人会去真正认真地学,所以能学会的人很少就很容易理解了。&/p&&p&巴菲特反对的和他做的衍生品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我自己用很多金融衍生品,和巴菲特的用法一样,所以比较理解他说得是什么。很难一句话解释清楚,但可以用个容易理解的例子来说明。很多人用衍生品就好像去赌场当赌客,希望能够快点赚钱。巴菲特用衍生品就好像在澳门开赌场,长期而言是稳赚的。不是每个人开赌场都能赚钱,但会开的人就行。也许赌场的例子不一定合适,但道理确实一样。&/p&&p&投机,我也不是没有过,但就是为好玩,just for fun,只是玩玩而已。人家要跟我讨论股票,我都要跟人说清楚,是讨论投机还是投资?是for fun还是for money?如果for fun没有什么可讨论的,买你喜欢的就好了,反正你也不会把房子卖了扛着钱去拉斯维加斯。我曾经在邮轮上用两百块钱玩了三个晚上,赚了两千块钱。如果你作为投资的故事来讲,三天翻了十倍,这叫什么故事?!但你敢拿几百万这么赌吗?不敢。所以投资是另外的讲法。&/p&&p&我从头到尾真正投资过的公司最多五六家,卖掉了一些,我持有的公司一般在三家左右。巴菲特的哈撒韦一千多亿美元市值,也才投十来家。我不怕集中,我不是一般的集中,我是绝对的集中。一直说有机会在这里讲几个我自己的例子,但一直不知道该讲哪个好。这些年我碰过的股票其实也不少了,有亏的有赚的,就是没有一个从一开始我就100%觉得自己一定能赚大钱的。不管买哪个,都觉得多少心里有些不踏实,想来想去,觉得GE可能比较有本人特色。&/p&&p&最早开始经营企业的时候,我最喜欢的可能是松下。后来慢慢对松下有些失望,尤其是去大阪拜访过松下总部以后,确实觉得松下有些问题,慢慢自己也就不太再提松下了。大概也就是那段时间(应该是去松下之前),我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反思我们自己,希望能建立和加强我们自己的企业文化。那时我好像正在中欧读EMBA,同时还把中欧的一些课引进了公司内部。&/p&&p&在那段时间里给我印象最深的书就是GE的上一个CEO韦尔奇写的自传。在那本书里我看到了企业文化对建立好公司的强大作用,同时对GE强大的企业文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后来又读了韦尔奇后来写的书《赢》,更进一步了解到他们是怎么建立企业文化的。&/p&&p&从那个时候起,我还花过不少时间去了解和思考GE。去想为什么GE会是家百年老店,为什么GE的董事会总是能选个好CEO出来,为什么世界500强里有170多个CEO来自于GE等等。当时我其实就注意过GE的股票,觉得GE当时的股价并不便宜(好像40左右),也就没再关心他的股价了。&/p&&p&从08年9月雷曼倒开始,金融危机的影响越来越大,整个市场风声鹤唳。到11月时我看到整个市场的恐慌情绪越来越厉害,当时就想,这大概就是巴菲特讲的人们的“恐惧”要来了,也就是轮到我该“贪婪”的时候了。&/p&&p&开始的时候我并没有特别明确的目标,只是觉得市场上到处都是便宜货,就是不知道哪个安全,好像每个都有很大问题,每个公司都可能要完蛋一样。我当时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把手里的所有资源调动起来去抓住这一生难遇一次的机会。&/p&&p&到2月时,GE已经向下破了10块。那时雷曼,AIG,Citigroup等很多和次贷有关的公司都已经破产或到了破产边缘,关于GE的负面新闻也越来越多,华尔街上很多人都在说GE将会是下一个雷曼。&/p&&p&我知道GE过去好的时候每股能有两块多钱利润,就算以后差一点,危机过去后怎么也会有个1.5块/股以上吧。如果我给他个12-15倍的PE,怎么着这也应该是20块以上的股票。所以,当ge到10块左右时我已经开始着手买一些了,但还没有下大决心买。直到有一天当GE跌到9块左右时,我看到了Jeff Immelt的一个讲话。我忘了原话是怎么说的了,大致意思是,他认为GE的形象被破坏了,这都是他的错。GE将在未来几年调整其业务结构,让财务公司在整个公司中的比例降到30%一下。他还重申GE整体是安全健康的等等。&/p&&p&当时有问题的所有公司当中,好像我只见到GE出来承认错误并检讨对策,这大概就是企业文化不同的地方吧?GE是个巨大的公司,我也曾试图想看清楚GE到底都有哪些业务,也试图想分析清楚他所有的业务模式的优劣,但发现非常难。我能看到一些非常好的模式,同时也能看到一些不太好的模式。&/p&&p&最后让我下决心出重手的决定因素还是我对GE企业文化的理解。我认为金融危机并不会摧毁GE强大的企业文化,GE的问题只是过去的一些策略错误造成的,假以时日一定可以改正。伟大公司的错误往往就是千载难逢的投资机会。&/p&&p&想明白以后的事情就简单了,后面的一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在忙着买GE,不停地想办法调集资源,从9块左右买到6块再买到10块出头,好像到12-3块后还买了些(有些钱是后来从别的股票调过来的)。直到GE股价比Yahoo高以后才停了。当时曾经还动过用margin的念头,后来觉得不对的事不做的原则不能破,就算了。&/p&&p&回头来看,去年我买的股票当中GE并不是涨幅最大的,但确实是我出手最重、获利最多的且担心最少的股票,其原因只能说是我对GE企业文化的了解最后帮助我做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决定。也许就是个运气?&/p&&p&其实当年我买万科和创维好像也有类似的感觉。创维和我们算是同行了,他们这个公司到底怎么样我们多少还是了解的。由于体制的因素,我个人一直认为创维是中国彩电行业里最健康的企业了。虽然当时出了些事,但公司最基本的东西并没有因此改变。我们买创维时创维的市值好像还不到20亿(我不太记得了,也有说20出头的),我怎么想都觉得便宜,就买了。我们是买到差一万股到5%的时候停的,因为再买就要公告了,所以很想在公告前和黄宏生沟通一下,怕人家以为我要去抢人家那一亩三分地,呵呵。结果当时由于不太方便,最后我们就没有再买。一直到前两个礼拜才和黄老板通了个电话,道个谢,问个好啥的。&/p&&p&对创维而言,我并没有一个很清楚的到底值多少钱的概念,对他们现在的业务情况了解的也不细,所以涨上来以后就一直在陆陆续续减持,现在可能还剩不到最高持有量的20%了。我觉得现在买的人可能比我更清楚创维的价值,后面的钱应该是他们才能赚到的。&/p&&p&封仓10年是个很好的思路,选股时就该这么想。但我不知道我会不会持有苹果10年或以上。实际上我买股票时还真没有想过要拿多少年。我一般会给我买的股票定个大概的价钱,比如买GE时我就认为GE至少值20块,但我确实没想过要多少年才会到。&/p&&p&苹果所处的行业确实是个变化很快的行业。虽然我认为苹果在竞争中已经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位置,但我还是会很关切哪些变化有可能会改变苹果的地位。如果非要我给苹果定个价的话,我大概认为苹果也许某天会到600块。&/p&&p&理由是:以我的理解,苹果的盈利在两到三年内大概就可以达到每股40-50块/年(现在的盈利能力大概在每股25-6块/年),也就是说苹果的盈利能力会在两三年内接近double一下,再加上那时每股现金100多块(现在大概每股60多),给他个600的价钱应该不算太过分吧?当然,苹果也是有可能掉回到100多块的,反正到时大家就知道了。&/p&&p&今年的第一个投资的大决策就是在一月二十一号买进了苹果,把去年赚的钱都放进去了。从很久以前就开始或多或少地关心苹果,但就是没认真分析过,大概是因为自己老是满仓的缘故。1.21由于股权到期日,要释放了不少资金出来,在压力下突然想明白了。&/p&&p&买苹果的灵感其实是来自博友的提问。记得前段时间我在这用苹果举过一个什么股价叫便宜的例子:如果你觉得苹果值5000亿的话,那3000亿就是便宜,虽然他曾经只有50亿的市值。其实我个人认为,苹果有可能会是地球上第一家年利润过500亿美金利润的公司(过多少不敢说)。也许苹果会是第一家市值过万亿美金的公司(这个取决于市场会有多疯狂)&/p&&p&说说我喜欢苹果的一些理由。这不是论文,想到就说,没有重点和先后秩序。&/p&&p&1、苹果的产品确实把用户体验或消费者导向做到极致了,对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难以超越甚至接近(对喜欢的用户而言)。&/p&&p&2、苹果的平台建立起来了,或者说生意模式或者说护城河已经形成了(光软件一年都几十亿的收入了)。&/p&&p&3、苹果单一产品的模式实际上是我们这个行业里的最高境界,以前我大概只见到任天堂做到过(sony的游戏产品类似)。&/p&&p&单一产品的模式有非常多的好处:&/p&&p&a.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将产品做得更好。比较一下iphone系列和诺基亚系列(今年要推出40个品种)。苹果产品的单位开发成本是非常低的,但单个产品的开发费却是最高的。&/p&&p&b.材料成本低且质量好, 大规模带来的效益。苹果的成本控制也是做到极致的,同样功能的硬件恐怕没人能达到苹果的成本。&/p&&p&c.渠道成本低。呵呵,不是同行的不一定能明白这话到底有什么分量(同行也未必明白),我是20年前从任天堂那里学会的。那时很多做游戏机的都喜欢做很多品种,最后下场都不太好。&/p&&p&4、苹果的营销也是做到极致了,连广告费都比同行低很多,卖的价钱却往往很好。&/p&&p&5、苹果的产品处在一个巨大并还有巨大成长的市场里。&/p&&p&a. 智能手机市场有多大?你懂的!&/p&&p&b. pad市场有多大?你也会懂的。&/p&&p&
总而言之,我认为苹果现在其实还处在其成长的早期,应该还有很大的空间。扣掉现金的话,苹果的今年的未来pe只有12-13倍啊,明年可能要到10以下了。当然,以上我说的这些点中的任何一点的改变都可能或多或少地改变苹果,如果有苹果的股票的话,就要留心这些变化了。我想的只有一个东西,就是未来自由现金流(的折现)。不过,要认为苹果能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我自己也很遗憾为什么以前一直没花功夫去想一想。&/p&&p&
我认为Jobs如果真请长假的话,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苹果的业务不会有大影响。长期而言,没有jobs的苹果可能会慢慢变成和别的同行一样的公司。但苹果的平台已经搭好,就像当年3大战役已经打完一样,jobs在不在影响都不大了。&/p&&p&
apple还有不少特别厉害的地方,比如:品种单一,所以效率高,质量一致性好,成本低,库存好管理等等。我从做小霸王是就追求品种单一,特别知道单一的好处和难度,这个行业里明白这一点并有意识去做的不多,我们现在也根本做不到这一点。比较一下诺基亚,你就马上能明白品种单一的好处和难度了。诺基亚需要用很多品种才能做到消费者导向,而苹果用一个品种就做到了,这里面功夫差很多啊。&/p&&p&
做产品和市场,往往喜欢很多品种,好处用于不同细分市场,用于上下夹攻对手的品种。坏处搞一大堆库存,品质不好控制。单一品种需要很好的功力---把产品做到极致。难啊。因为难,大部分人喜欢多品种。就跟投资一样,价值投资简单,但很不容易。做波动,往往很吸引人。&/p&&p&苹果现在手里有600亿现金,去年4季度的盈利已经过60亿了。如果苹果达到500亿以上的年利润,5000亿以上的市值是非常合理的。一万亿只是一个说法,要看苹果后续的发展情况。&/p&&p&
我决定买苹果以前主要想的是他们是不是还有可能成长,有多大的空间可以成长,威胁都可能 来自什么地方,等等。我不去想他现在的股价和过去的股价,尽量用平常心去看这家企业。以我的观点看,苹果年利润有一天达到800亿或更多都是有可能的,所以觉得我买的价钱还很便宜。&/p&&p&
苹果的上升空间当然远不如当年的网易,可当年的网易是可遇不可求的,而且现在就算碰上了,对我的帮助也不大。苹果这样的公司难道还要去公司看?那能看到什么?我只是somehow突然想起来要认真看看苹果,以前老觉得Jobs个人太厉害了,是个报时人,后来突然想明白其实现在他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至少在未来几年里。毕竟我们是同行,虽然差距还比较大,但有些东西容易搞懂一些。&/p&&p&
巴菲特说过,他一生当中有很多次很集中,甚至达到100%。碰上一个是一个,反正赚钱也不需要有很多目标(巴菲特讲一年一个主意就够了)。有时候你感兴趣的目标会自己跳到眼前的。如果你只有一只股票,而且还是满仓的,如果你真正了解你投资的东西的话,那下跌就和你无关了。&/p&&p&
没有目标时钱在手里好过乱投亏钱。如果一有钱就乱投的话,早晚都会碰上个亏大钱的目标的。有合适的股票就买,没有就闲着。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可以看得更好些。&/p&&p&
其实我知道的东西少的可怜。我就知道巴菲特这条路很好,肯定可以到罗马,可老是有一堆朋友问我索罗斯那条怎么样,还不许我说我不知道。我是真的不知道。总的来讲,看准了出手就要狠。似懂非懂很难下手狠。耐心等待总是有机会的。&/p&&p&价格合理的股票不一定非买不可。我的观点是只有价格不太合理的时候才是机会啊。有时候可能会等得很难受,尤其是大牛市的时候。Buffett说过,最难的事是什么都不做。呵呵,他都觉得难,我们觉得难也就很正常了。&/p&&p&
买股票当然要做定量分析,不然怎么搞?比如一个公司有净资产100亿,每年能赚10亿,这个公司大概值多少钱?大概就是你存X的钱能拿到10亿的利息(长期国债利息),再把x打6折。&/p&&p&
如果买200亿长期国债的收入有10个亿/年,我会花200亿去买个年利10亿的公司吗?国债是risk free(无风险)的,所以买公司就要打折。越觉得没谱的打折要越厉害,和我们平时的生意没区别。这大概就是巴菲特讲的margin of safety的来源吧。长期利率会变,我一般就固定用5%。&/p&&p&
企业价值是未来现金流折现。这未来的玩意有点模糊。通俗的讲,假设先不谈折现率。假设我确切的知道这个企业的未来。企业的价值=股东权益+未来20年净利润之和。然后再进行折现。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毛估估算下就行.这种算法其实把成长性也算在内了,如果你能看出其成长性的话(这部分有点难)。&/p&&p&
若买的公司PE是10,那即使退市,每年有10%的利润(没有计算公司的增长)。利润拿来分红也好,投资也好,比国债也高多了。这样分析对不对?问题是PE是历史数据。你如果相信他未来一定有10%就可以。巴菲特买的高盛以及GE的可转换债券就是10%加option,非常好的deal。&/p&&p&
我在投资里用定性分析确实比较多,这也是我和华尔街分析家们的区别,不然我怎么有机会啊,不能简单的单纯看数字,除非账面净现金多过股价了。pe=10意味着要10年才能赚回股价,如果你想买的话,你必须认为10年内的平均年利润要达到或超过现在的年利润。在我眼里看来,盛大游戏好像有点强弩之末的感觉。&/p&&p&
我一般的目标是买我认为价值被低估50%或以上,价值应该是现在的净值加上未来利润总和的折现。&/p&&p&
老巴成功的秘诀是他知道自己买的是什么。归根到底,买股票就是买公司。无论你看懂的是长久还是变化,只要是真懂,便宜时就是好机会。我有时也这么说:投资很简单,不懂不做。但要能搞懂企业就算看一吨的书也不一定行,投资简单但不容易!&/p&&p&
我非常同意DCF(生命周期的总现金流折现)是唯一合乎逻辑的估值方法的说法,其实这就是“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意思,不过是量化了。对投资,我想来想去,总觉得只有一样东西最简单,就是当你买一个股票时,你一定是认为你在买这家公司,你可能拿在手里10年,20年,有这种想法后就容易判断很多。&/p&&p&
不懂不做。我始终没完全搞懂银行的业务的风险到底在哪儿。美国的一些大银行隔个10年8年就来一次大动荡,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索罗斯的东西不好学,至少像我这样的一般人很难学会。老巴的东西好学,懂的马上就懂了,不懂的看看最上面那一句话。&/p&&p&
巴菲特有很多保险和金融的投资,我基本没有,因为我还不懂,总觉得不踏实。我投了一些和internet相关的公司,巴菲特没投过,因为他不懂。他认为可口可乐是人们必喝的,我认为游戏是人们必玩的。航空公司还是不碰为好。航空公司的产品难以做到差异化,没办法赚到钱,长期来讲没投资价值。这是巴菲特教我的,省了我好多钱。&/p&&p&
便宜就买了。如果连老巴都不信,你还能信谁?对自己觉得真正了解的公司,很少细看报表,但了解以前会看(至少是应该看)。我一般会先了解企业文化,如果觉得不信任这家公司,就连报表都不会看的。&/p&&p&
我只是做我认为我能懂的东西(以为自己懂也不一定就真懂了),有些可能也许正好是大家说的所谓科技股吧。我分不清什么是科技股。任何人要买的话必须自己明白自己在干什么,不然你睡不好觉的。其实当我说一只股票有投资价值时,最希望有人来挑战而不是跟进。我希望看到不同的观点。我投资不限于某个市场,主要取决于我是否有机会能搞懂。&/p&&p&
如果A股有便宜我又了解的股票的话,我也可以买。不过现在我不太了解A股。要是那时就明白巴菲特,你就已经发达了。如果你现在还不明白,你还会失去很多机会。买一只股票往往要很多理由。不买的理由往往就一两个就够了。价值投资者买股票时总是假设如果我有足够多的钱的话我是否会把整个公司买下来。&/p&&p&
有人问过芒格,如果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们的成功?他的回答是:“rationality”(理性),呵呵,有点像我们说的平常心。问题是不用闲钱对生活会造成负面影响啊。我从来都是用闲钱的。老巴其实也是。至少你要有用闲钱的态度才可能有平常心的,不然真会睡不着觉。&/p&&p&我觉得对所谓价值投资者而言,其实没有那么考验。他们也就是没有合适的东西就不买了,有合适的再买,就和一般人逛商场一样。我想每个人逛商场时一定不会把花光身上所有钱作为目标吧.我的建议就是慢慢来。慢就是快。&/p&&p&
本分我的理解就是不本分的事不做。所谓本分,其实主要指的是价值观和能力范围。赚多少钱不是我决定的,是市场给的。呵呵,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呵呵,如果你赚的是本分钱,你会睡得好。身体好会活的长,最后还是会赚到很多钱的。最重要的是,不本分赚钱的人其实不快乐。&/p&&p&
关于市场:呵呵,再说一遍,我认为抄底是投机的概念.眼睛是盯着别人的。价值投资者眼里只看投资标的,不应该看别人。不过,作为投资人,我认为对宏观经济还是要了解的好,至少要懂一般的经济现象。&/p&
作者:商界 来源:商界链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 中国最赚钱手机竟不是华为、小米等知名品牌,而是步步高旗下的OPPO和vivo!一年狂卖2千多亿!净利润超过20…
&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51a6d1fdf29f6fdbdd12bc_b.jpg& data-rawwidth=&1400& data-rawheight=&9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51a6d1fdf29f6fdbdd12bc_r.jpg&&&/figure&&blockquote&感谢现金贷,让互联网金融公司们翻了身、挣了钱、排队上了市,成了百亿新贵制造机。然而,监管的阴影、共债的风险,会不会引发一场导致崩盘的连锁反应?&/blockquote&&p&&br&&/p&&p&&b&文 | 张雨忻&br&&/b&&/p&&p&&b&编辑 | 杨轩&/b&&/p&&p&&br&&/p&&h2&百亿富翁制造机&/h2&&p&&br&&/p&&p&敲钟那一刻,市值迅速超过百亿美元,集万千荣耀于一身的罗敏,距离此前濒临绝境,中间间隔不过一年零三个月。&/p&&p&&br&&/p&&p&时间拨回到2016年的7月7日,罗敏召集了发布会,宣布趣店融资消息。然而,据一位在现场的行业人士告诉36氪,一个突发状况,让极具演讲天赋、善于煽动听众情绪的罗敏神情慌张失措,甚至语无伦次,完全没有刚融完资的欣喜模样。&/p&&p&&br&&/p&&p&原来,北京监管部门在当天上午刚刚找他谈完话,说政府会出台文件,让他准备关停校园贷业务。一度还抱有一丝侥幸的他觉得,他的第十次创业——校园贷生意——死期将近了。&/p&&p&&br&&/p&&p&那时,他的地推铁军还散落在全国三百多个城市烧钱获客,“现金贷”还是一个少有人提的概念。对于刚刚接入支付宝的趣店来说,摊子越铺越大,前方还是深不见底的亏损泥淖。据其身边人描述,罗敏时常“一个人发着呆,心事重重”。&/p&&p&&br&&/p&&p&一周后,罗敏接受了采访,竟已经迅速恢复了昔日的自信,宣布趣店要用自营电商+消费分期,复刻一个京东。但与这份豪言壮语反差巨大的是,这次露脸之后,罗敏迅速“人间蒸发”,从媒体和舆论中彻底消失了。&/p&&p&&br&&/p&&p&再次出现时,罗敏已经站在了纽交所的聚光灯下。这回,趣店是一个与“挑战京东”截然不同的现金贷故事,罗敏则百亿财富加身。&/p&&p&&br&&/p&&p&他的投资人更欣喜若狂,而一年多前,他们都还在担心趣店的退出问题,而如今,剧情大反转。占股19.7%的周亚辉,这回从趣店身上狂赚120亿人民币。为趣店既当天使投资人又张罗Pre-IPO融资的吴世春,更是获得了超过1000倍的回报,价值超过150亿。&/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6a507b1a7fbb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6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6a507b1a7fbb_r.jpg&&&/figure&&p&&br&&/p&&p&一年零三个月,公司转型、行业崩塌,经历了无数次焦虑和挣扎,最后挽救趣店的是“现金贷”。前年还亏损了2.33亿的趣店,到了去年瞬间净赚5.77亿。今年仅过半,这个数字已狂飙到了9.74亿,是去年同期的7倍。&/p&&p&&br&&/p&&p&&b&已经很久没有一门生意能像现金贷这么赚钱了——超快速、极暴利、商业逻辑简单明了。&/b&并且,几十家P2P平台都在那时转型,趣店只是诸多反转案例中的一个。&/p&&p&&br&&/p&&p&同样在扭亏为盈后,迅速将半年净利润做到了10亿的,还有在美股市场紧随趣店而来的拍拍贷,这个利润数字是去年同期的25倍。其第一大个人股东顾少丰,身家按股价计算,也接近百亿人民币级别。&/p&&p&&br&&/p&&p&“半年十亿的净利润听起来很吓人,但其实这是头部现金贷平台的普遍利润水平。” 某现金贷平台的CEO告诉36氪,&b&一家有现金贷业务的互联网金融巨头,今年上半年净利润超过了25亿。&/b& &/p&&p&&br&&/p&&p&“看现金贷项目的规模和盈利数据已经看麻木了,再高的数据我都不惊讶。” 一位看了一年半现金贷项目的投资人对36氪说。&br&&/p&&p&&b&现金贷如同一个造富神话,将名不见经传的创业公司、苦熬多年的P2P公司、中规中矩的消费金融公司以及手握庞大流量的互联网公司,迅速送入了疯狂的收割期。&/b&“玖富、拍拍贷、点融网、钱升钱、快牛金科这些公司,都是靠现金贷业务东山再起的,哪怕有些只是给其他现金贷平台提供资金。”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36氪。&/p&&p&&br&&/p&&p&但与此同时,现金贷逐渐变成了一门“不可说”的生意。“闷声发财”成了大部分现金贷公司的共识。&/p&&p&&br&&/p&&p&“不方便谈这个业务”,“最好别提我们是做现金贷的”,是36氪在采访过程中得到最多的回应。&/p&&p&&br&&/p&&p&“明明赚了很多钱,却得藏着掖着。” 一位现金贷从业者也有些无奈。但凡谈及业务,“人工智能”、“智慧金融”成了统一的说辞。&/p&&p&&br&&/p&&p&在最近一两个月接连上市、有现金贷业务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中,有的悄悄上市,没有知会媒体和采访安排;而拍拍贷选择在双11当天上市,其新闻被淹没在双11的剁手狂欢下。&/p&&p&&br&&/p&&p&但这场盛世狂欢也不知还能持续多久。时隔半年后,监管的阴云重新飘回了行业上空。&/p&&p&&br&&/p&&p&甚至有FA在私下场合表示,在做过对现金贷的行业研究、对照美国历史后,决定完全不碰这个领域,因为从终局来看,现金贷带来的财富狂欢终究是一场空。&/p&&p&&br&&/p&&h2&令人上瘾的生意&/h2&&p&&br&&/p&&p&高企的利润挽救了不少业务缺乏亮点,甚至一度挣扎在生死线边缘的互联网公司。一个庞大又深不见底的市场诞生了。&/p&&p&&br&&/p&&p&投机者蜂拥而入。除了动辄能把单月放款额做到50亿的头部公司,长尾平台更是数不胜数。“算上各种叫不上名字的小平台,估计有上万家。” 上述业内人士告诉36氪。“不管是不是做过金融的人,都进来了,压根没有敬畏心。” &/p&&p&&br&&/p&&p&上述现金贷公司的CEO说,“很多小平台根本不关心风控,只要利率足够高,坏账别太离谱,就能赚钱。”&br&&/p&&p&&b&现金贷受追捧是因为高息,而这并非完全不合理。现金贷在获客、坏账、资金三方面付出的成本很高,的确需要较高的定价来覆盖成本。&/b&“一般来说,超过100%年利率的平台这个账是肯定算得过来的。” 王峰说,比如用钱宝、明特量化都在100%以上,现金巴士超过200%。&/p&&p&&br&&/p&&p&但很多小平台“年利率高达700%、800%”,一名现金贷公司CEO对36氪说,所以他们即使月放款额只有几千万元,利润也不错。&/p&&p&&br&&/p&&p&而现金贷行业被冠以有“原罪”、逐渐污名化,与大量利率畸高的小平台脱不了关系——它们不在乎自己的品牌、行业的健康,只想赚笔快钱。而这并不是“中国特色”。据皮尤数据,美国的Payday Loan年利率通常在390%到780%之间,最高可达1000%。&br&&/p&&p&今年4月,监管部门曾经出台了现金贷利率不得高于36%的规定,为了规避这条红线,很多平台的名义利率并不高,甚至跟信用卡一个水平。&b&但实际上,每一笔贷款的服务费名目繁多,审核费、平台管理费、风险管理费、审核通道费、信息核验费,不胜枚举,加起来甚至能占到最终总息费的80%以上。&/b&&/p&&p&&br&&/p&&p&不少平台还会收取一笔“砍头息”,通常达到10%,也就是借款人借1000,只能拿到900。&/p&&p&&br&&/p&&p&除了高息,另一个近乎隐形的盈利来源便是逾期的高罚金。趣店曾曝出“天价滞纳金”,每天的滞纳金是未还金额的1%。也就是说,只需要100天,罚金就能滚动到和本金一样多。&/p&&p&&br&&/p&&p&“任何贷款业务都有可能走向暴利,可赚钱的名目太多了,就看你想不想、以及用什么方式去赚这笔钱。”一位独角兽互金公司的CEO对36氪说。&/p&&p&&br&&/p&&p&&b&能迅速暴富的商业模式令无数创业者对现金贷趋之若鹜,跃跃欲试。而在这个生意里,借钱的人同样欲罢不能。&/b&&/p&&p&&br&&/p&&p&“撸了十多个口子吧,最开始为了买手机买电脑用了京东白条、蚂蚁花呗,后来还不上了就去借微粒贷、360借条、来分期,再后来,催收的人让我去借利息更高的现金贷,不知不觉从一两万滚到了四五万。” 刚毕业一年的刘新告诉36氪。&/p&&p&&br&&/p&&p&“口子”是借款人对借贷平台的称呼,“怎样撸到更多口子”,是充斥在信用卡论坛、百度“戒赌吧”以及大量贷款类微信公众号中的内容。&/p&&p&&br&&/p&&p&传统金融机构无法覆盖的借贷需求太庞大了,尤其是学生和蓝领这样缺乏信用记录的人群。这使得现金贷业务如今正陷入一场全民的道德审判——平台的一端,创业者快速暴富;而平台的另一端,大量借款人却如临深渊。&/p&&p&&br&&/p&&p&像刘新这样的年轻人不是少数。他们借钱的需求由消费而起,或纯粹是用于应急周转,本是一种合理的金融需求,但却因为债务超出自己的收入,让窟窿越变越大,而不得已走上了“借新还旧、以贷养贷”的路。口子越撸越多,一发不可收拾。&/p&&p&&br&&/p&&p&当然,更糟糕的是,有一些人借钱就是拿去赌博。“这也是我们不投现金贷的原因,因为借款的用途我们无法监控,这很难称得上是优质资产。” 贝塔斯曼副总裁赵鹏岚告诉36氪。&/p&&p&&br&&/p&&p&“借钱是会上瘾的。” 一家头部现金贷平台的CEO曾对36氪说。对于这些极其渴望金钱的人来说,撸口子和吸鸦片一样上瘾,因为钱来的太容易了,“不断撸到新口子就跟打游戏不断通关一样,会有成就感。”&/p&&p&&br&&/p&&p&36氪在“信用卡之窗”论坛中看到这样一个帖子:&/p&&p&&br&&/p&&p&感觉这段时间运气挺好的,半个月不到的时间撸了5个,一共下了快6万&/p&&p&给你花:审核了1天,终于过了,一万五&/p&&p&借呗:因为芝麻分高,所以一次性借了一万四&/p&&p&我来贷:这个撸过很多次,老用户了,也给力,一万二&/p&&p&曹操贷:这个速度快是出了名的,果然名不虚传,八千&/p&&p&爱信钱包:以前嫌额度小,借了一次就没借了,这次给我提额了,五千&/p&&p&&br&&/p&&p&“只要还有一个平台能借到钱,就不放过”,这是不少在现金贷平台借过钱的蓝领的日常。&/p&&p&&br&&/p&&p&“年轻蓝领的消费极其没有计划性,很冲动,他们拿到工资后甚至一周内就会花光。” 一家一线VC的投资人王峰,今年去江浙一带的工厂进行了一轮调研,接触到了大量蓝领用户,“他们几乎每个人手机上都有5、6个贷款app,有的人甚至有一两屏。”&/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23c5555355bcc316b9a687dc588cfe17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180& data-rawheight=&7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8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23c5555355bcc316b9a687dc588cfe17_r.jpg&&&/figure&&p&&br&&/p&&p&&b&还不起钱,就去撸新的口子,“借新还旧”成他们的为常态。可一旦这个链条断裂,整个行业的风险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从后往前层层传递,一发不可收拾。而这样的大崩盘,发生几率有多大?还有多长时间?&/b&&/p&&p&&br&&/p&&h2&借机发家的中介,和共债风险&/h2&&p&&br&&/p&&p&“要崩了,口子撸不动了。” &/p&&p&&br&&/p&&p&“最近各种催还款,三四个口子都有缺口。这两天又把知道的口子都撸了一遍,只有新浪有借和微粒贷下了,其他全部被拒。”&/p&&p&&br&&/p&&p&梁路的办公室里每天都要接待近百个这样的客户,而他的工作就是帮他们找到新的平台,把钱成功借出来,再收取一定比例佣金。这个行当不新鲜——贷款中介。从学生贷、网贷到如今的现金贷大爆发,不少贷款中介默默发了财。&/p&&p&&br&&/p&&p&“&b&来找我的客户都是多头借贷的。他们通常已经在7、8个平台借过钱了,不知道还能从哪些口子撸到钱,但我知道,我还知道哪些好撸,哪些难撸。&/b&” 梁路直接从现金贷公司挖了人到自己的团队来,他对市面上各种借贷平台的情况了如指掌。&/p&&p&&br&&/p&&p&梁路手里有几百个常用的现金贷平台,“新口子出来了,我们会第一时间收集到,有时候从客户嘴里也能听到一些我们不知道的。” 之后,余欢会根据不同现金贷平台的申请难度,将其分类。&/p&&p&&br&&/p&&p&帮人借钱的过程不复杂。&/p&&p&&br&&/p&&p&梁路会询问客户有没有信用卡、公积金、社保,然后对应到对材料要求不同的现金贷平台中去。“有的平台需要信用卡、社保等等,有的平台对学生、黑户、三无人员也能下款,我们得先帮客户筛选出一批符合他借款资质的平台。”&/p&&p&&br&&/p&&p&然后,梁路只需要了解在符合标准的这批平台里,客户已经在哪借过钱,就可以对剩下的逐个操作了。“先借利息低的,再借利息高的。” 梁路说,越借到后面,利息越高、额度越小、周期越短。&/p&&p&&br&&/p&&p&&b&中介们几乎不对客户的信息做美化,“意义不大”,他们博的是概率。&/b&&/p&&p&&br&&/p&&p&利息高的平台容易通过。然而去找中介的人,他们所承担的利息通常已经非常惊人。&b&据梁路的观察,他们“普遍已经借到了月息20%的平台”&/b&。令他也有些吃惊的是,客户对高息的接受度远比他想象的要好,“周息30%的都有人借,要知道这可是年化1500%啊!”&/p&&p&&br&&/p&&p&当然,如果用户已经在同盾等第三方机构的黑名单里,就再也借不到钱了。一般来说,一旦发生逾期就意味着进入黑名单。而有的平台,则直接把用户甩到黑名单里,断了他在其他平台借钱的后路,这样这个用户以后只能在自己的平台借钱了。&/p&&p&&br&&/p&&p&批贷之后,就到了中介收钱的时候。&b&这笔佣金不低,通常是借款额的10%到20%,同行甩过来的就五五分。&/b&如此一来,如果再碰上收取砍头息的平台,用户借2000块,拿到手里的可能只有1500块。&/p&&p&&br&&/p&&p&梁路觉得定价权也是由市场决定的,“我们解决的是迫在眉睫的需求,我们也没有绕平台风控,我们赚的就是信息不对称的钱。” 对于他来说,这是一门“没有风险,稳赚不赔的生意”。&/p&&p&&br&&/p&&p&“每个月的利润接近七位数吧。” 梁路不太想透露自己的具体收入,说出这个数字的时候,看得出他有所保留。&/p&&p&&br&&/p&&p&不过,行业的共债率不断攀升,也渐渐影响到了余欢的生意。“如果一个客户在超过15个平台借过钱,我们估算他大概一个半月就会爆掉。” 所谓“爆掉”,就是没有办法再在新的平台借到钱了,或者借到的额度越来越低,再也无法填不上那个巨大的窟窿。&/p&&p&&br&&/p&&p&&b&于是,梁路想到了一个新的生意——代偿,这能延缓行业“爆掉”的时间。&/b&&/p&&p&&br&&/p&&p&所谓代偿,就是面对那些已经很难再借到钱的客户,梁路会先用自己的钱帮他们把某个平台上的欠款还清,然后再马上申请新的贷款出来。&/p&&p&&br&&/p&&p&依旧收取10个点佣金。“举个例子,客户要在某平台借5000,我帮你先垫付你没还清的钱,然后新借出来的钱你除了还我垫付的钱再给我500手续费。” &/p&&p&&br&&/p&&p&这下钱更好赚了。&/p&&p&&br&&/p&&p&“原来我们要帮客户去找新口子,现在我们知道他在哪里借了钱,直接还上就能借新的出来了,更省事。” 梁路决定带着他的新业务,大干一场。最近,他正在全国招募代理经销商,由他们负责各地客户的贷款申请操作。&/p&&p&&br&&/p&&p&而对于现金贷平台来说,他们也不排斥中介的存在,关系微妙。“只要中介能帮客户把债务继续传递下去,借别人的钱还了我的钱,于我而言就是利润,”某现金贷从业者说,“你还不上别人的钱,那是别人的坏账。” &/p&&p&&br&&/p&&h2&流量命门和成本&/h2&&p&&br&&/p&&p&与用户要借钱的急迫心情如出一辙,现金贷平台也在急切的四处寻找用户。&/p&&p&&br&&/p&&p&对于一个现金贷平台来说,获客、风控、资金是最重要的三块成本。而这其中,获客又是最大头。&/p&&p&&br&&/p&&p&互金行业评论人士江南愤青在评论现金贷的时候曾说过:“目前的现金贷是典型的流量比风控成本贵的行业。你对一个人进行风险定价后所带来的收益,可能都不够你去找个客户花的钱多”。&/p&&p&&br&&/p&&p&流量,成了这门生意的一个命门。&/p&&p&&br&&/p&&p&“现金贷放款用户的获客成本,已暴涨到200元甚至更高,比去年涨了5倍以上。” 某现金贷从业者告诉36氪。&/p&&p&&br&&/p&&p&如此一来,用户初次借款所带来的利润收入,甚至不足以支付平台的获客成本。重复贷款率成为了盈利的关键之一。“现金贷平台平均的复贷率很高,超过60%。” 王峰告诉36氪。&/p&&p&&br&&/p&&p&趣店惊人利润背后的秘密,便是便宜且高质量的流量。据招股书显示,在2017年3月之前,趣店使用支付宝的入口,是不用向蚂蚁金服支付费用的。某业内人士推测,算上来分期app自己在其他渠道的投放,趣店的平均获客成本应该不足30元,也远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p&&p&&br&&/p&&p&&b&于是,不少像支付宝一样自带流量的超级入口,都动起了流量变现的心思。相比起无数白手起家的创业公司,他们在流量上的成本优势不言而喻。&/b&&/p&&p&&br&&/p&&p&导航网站“2345导航”的母公司“二三四五”借着现金贷发了财。&/p&&p&&br&&/p&&p&从网站的一个贷款入口开始,二三四五积累了大量现金贷用户,随后顺势推出了自己的现金贷产品——2345贷款王。仅在2017年的第三季度,二三四五总营收达到了19.65亿元,这其中,归属于上市公司的净利润为7.12亿,主要由现金贷业务贡献。&/p&&p&&br&&/p&&p&导航网站、门户网站、手机安全助手、微博、直播、游戏,都是清一色的流量高地。这些领域内的大小公司,多少都对现金贷动了念头。&/p&&p&&br&&/p&&p&&b&四大门户、360、暴风、猎豹、无秘、聚美、众安等等,都已经确认进场。&/b&当然,也不乏欲盖弥彰的公司——映客虽然否认了自己在做现金贷,但上海微汇的内部员工告诉36氪:“映客已经买了我们的现金贷风控系统,快手跟我们谈过,虽然最后没买,但他们肯定也要做。”&/p&&p&&br&&/p&&p&没有自有流量的现金贷平台,只好自己花钱去获客。&/p&&p&&br&&/p&&p&“单个渠道或者单个项目的投放,月支出几百万都是小数目。” 某广告媒介的销售告诉36氪,“我们有个新接的现金贷客户,8月就在我们这就直接投放了500万。”&/p&&p&&br&&/p&&p&“线上线下获客渠道有上百个”,某现金贷平台CEO告诉36氪,“微信群QQ群、信用卡社区、兼职网站、信息流网站、广点通、安卓应用市场等等,但凡有流量的地方我们都会试一试。” 这其中,贷款超市一直是最重要的流量来源之一。&/p&&p&&br&&/p&&p&做金融产品导流业务近6年的融360,这一年借着现金贷大爆发,终于把收入规模做上去了。据招股书,融360在2017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170%,这其中贷款产品推荐服务的收入同比增长更是高达240%。&/p&&p&&br&&/p&&p&“在移动端,很多用户不愿意下载那么多贷款app,所以对贷款超市的依赖会变强,这是PC时期没有的现象。”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36氪,这也是在他看来融360这一年收入快速增长的原因。&/p&&p&&br&&/p&&p&&b&然而,哪怕是做导流,活的更滋润的还是那些流量巨头。&/b&比如,拥有6亿用户的WPS和拥有4亿用户的迅雷,都做起了贷款超市。对于它们来说,这不过是榨取流量的剩余价值。比起还要自己去获客的融360来说,可谓轻轻松松。&/p&&p&&br&&/p&&p&消化不完自有流量的现金贷平台也开始赚导流的钱了。在行业里,这叫“甩单”,即把在自己平台上申请贷款失败的用户,甩给其他平台。掌众金融、浅橙科技等现金贷头部公司,都已默默开始尝试。&/p&&p&&br&&/p&&p&“给被拒用户多几个选择是改善用户体验的事,而且,导流给其他平台,还能赚些流量费补贴一下自己的流量成本”。刚开了贷款超市的马上消费金融CEO赵国庆告诉36氪。&/p&&p&&br&&/p&&p&&b&而随着广告投放带来的转化率逐渐触达瓶颈,部分头部公司开始转变思路,从以CPS、CPA为考量的“效果广告”逐渐转向了追求品牌认知度和美誉度提升的“品牌广告”。&/b&&/p&&p&&br&&/p&&p&于是,视频网站成了它们新的“抢食之地”。&/p&&p&&br&&/p&&p&在播放量超20亿的《白夜追凶》里,钱站约投放了十集创意中插广告。据新浪财经报道,目前创意中插最低是90万元起步,一般是100多万一条,高的话能都300万,具体价位取决于网剧的质量。&/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44f4ac7cdf6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864& data-rawheight=&73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4&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44f4ac7cdf6_r.jpg&&&/figure&&p&&br&&/p&&p&“最近很多现金贷公司找我们投放。” 某一线视频网站员工周凡告诉36氪。“&b&价格不便宜,单集1000万播放量的大剧,中插广告刊例价300万起,打包买才能打折。&/b&”&/p&&p&&br&&/p&&p&周凡最近正在服务一个“大金主”,“光上半年就投放了1.3亿,几部S级大剧里都有它们”。而这家公司,也正在谋求上市。&/p&&p&&br&&/p&&p&看得出来,哪怕是视频网站这样的高成本投放,对于大把收割利润的现金贷公司来说,也不在话下。“大金主都不太需要我们提供详细的投放效果报告,只要播放数据就够了,数据多了他们也懒得看。” &/p&&p&&br&&/p&&p&哪怕是精打细算的广告主,也加入了视频网站广告投放的洪流。“品牌广告同样也会通过二维码展示带来转化,只要转化说得过去,现金贷公司就愿意投。” 周凡告诉36氪。&/p&&p&&br&&/p&&p&如今,所有渠道几乎已经被挖掘殆尽,现金贷的流量成本还会持续上升。毫无疑问,在不断上升的成本和注定要下调的利率中间,现金贷的利润空间将被一步步压缩。&/p&&p&&br&&/p&&h2&风控谜团&/h2&&p&&br&&/p&&p&数千家现金贷平台的风控是一个谜一般的存在——被“人工智能”、“智慧金融”等概念层层包裹,看不清究竟。&/p&&p&&br&&/p&&p&“实名认证、爬通讯录和通话记录、绑定银行卡,有信用卡更好,再根据第三方机构的数据比对识别风险,尤其看看用户在不在行业黑名单里。” 某现金贷平台员工如此描述自己公司的风控。&/p&&p&&br&&/p&&p&这几乎代表了大量长尾现金贷平台的风控水平。甚至还有比这更粗放的——“就让用户填写基本信息,再去第三方机构买个黑名单数据对一对,只要个人信息属实、不在黑名单里,就下款。” 徐青告诉36氪,他是一家金融软件服务公司的商务,向大量现金贷公司兜售风控系统。&/p&&p&&br&&/p&&p&对于小额信贷,防欺诈尤其重要,现金贷平台从用户那收集的各种信息和数据几乎都是用来识别欺诈。&/p&&p&&br&&/p&&p&除此之外,就是识别用户的逾期和共债。&br&&/p&&p&&b&逾期是一条“生死线”。一旦发生逾期,用户就会被平台甩进第三方机构的黑名单里,然后再也借不到钱。&/b& &/p&&p&&br&&/p&&p&而共债则直接体现出用户的风险等级——共债越多,资质就越差,平台能给的授信额度就越低。&br&&/p&&p&无论对于用户还是现金贷公司来说,这都是一场恶性循环。在美国,随着共债和坏账率逐渐增加,Payday Loan公司为了维持利润,店面会越开越多。但与此同时,开办许可费用也在增加,这都将化为利息转嫁到借款人身上,从而使他们的负债更难清盘。&/p&&p&&br&&/p&&p&在中国,共债的风险都靠数据来识别,&b&但如此关键的共债数据却无法直接获得。只要没有逾期,平台从第三方就只能获取用户在其他平台是否注册的信息,而这些人究竟在多少平台借了多少钱,不得而知。&/b&&/p&&p&&br&&/p&&p&并且,许多现金贷企业在向同盾等数据类企业回传数据时,并不真诚。他们会将虚假信息掺杂其中,这使得全行业所依赖的“第三方数据”变得相当浑浊而不可靠。&br&&/p&&p&然而,“共债凶猛”已成事实。&/p&&p&&br&&/p&&p&“在两个以上平台借过钱的人保守估计占整个市场的60%,甚至可能是80%。” 一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员工告诉36氪,“借过3到5家的也不低于30%”。 而这些人的逾期风险是普通用户的3到4倍。更可怕的是,这大概率还不是真实的风险敞口。&/p&&p&&br&&/p&&p&但这并没有吓退新的进场者。在传统金融机构里,风控是信贷业务的命门。&b&而在现金贷的草莽世界里,“不会风控没关系,可以花钱买系统。”&/b& 徐青说。&/p&&p&&br&&/p&&p&“一套系统20万,20天内给买主调试好,包教会,让他们对接上资金就能开始放贷。” 这是徐青所在的公司给出的报价和服务,算是行业平均水平。“调用第三方数据的话会再按次数单独收费,我们利用数据赚差价,因为数据公司会给我们返佣。”&/p&&p&&br&&/p&&p&也有后续再根据现金贷公司的放贷额继续提成的合作方式。据一本财经报道,“新用户提成4%,复贷用户提成1%”。&/p&&p&&br&&/p&&p&在这样一套系统里,导流、进件、对接外部数据源、风控、放款等各个环节一应俱全,基于SaaS的系统可以随时对各个模块进行升级。最近,徐青的公司还用这套系统自己做起了现金贷业务,“一个月就几千万的放款量,主要是为了跑这个系统,顺便赚个几百万。”&/p&&p&&br&&/p&&p&&b&像贷款中介一样,兜售分控系统的公司也成了现金贷产业链当中重要的一环,并且数量庞大。就像卖流量、卖数据一样,卖系统成了这个产业链里的新卖水生意。&/b&&/p&&p&&br&&/p&&p&这无疑也让现金贷行业的门槛变得越来越低——有钱、能找到客户,就能做。一些根植线下的民间高利贷也趁机涌进了这个行业,这股草根势力把行业一步步推向了疯狂。&br&&/p&&h2&监管、牌照和最后的狂欢&/h2&&p&&br&&/p&&p&然而,高息和暴利催生的集体疯狂,注定只会是现金贷行业的一个阶段。这一切最终都将不可避免的偃旗息鼓下来,然后变得更加合乎情理。&/p&&p&&br&&/p&&p&在美国红极一时的Payday Loan也经历了这个过程——上世纪90年代,随着“信贷民主化”趋势出现而快速爆发的Payday Loan发展至今不到30年,却已经迟暮。&/p&&p&&br&&/p&&p&随着各州监管趋严,联邦法规出台,包括EZCorp、First Cash和Cash Aamerica三大巨头在内的Payday Loan公司都在收缩战线,上市公司也面临退市。雪上加霜的是,2016年7月,连谷歌都开始禁止这类产品出现在自己的广告系统里。&br&&/p&&p&所幸,美国的大型Payday Loan公司基本都来自线下的典当公司。当政策风险来临,这些巨头纷纷断臂求生,逐渐收缩Payday Loan业务,靠原有的典当业务度过难关。&br&&/p&&p&&b&而在中国,一场笼罩行业的暴风雨也即将来临。在时隔半年后,现金贷又一次走到了生死边缘。&/b&&/p&&p&&br&&/p&&p&今年4月,银监会曾连发《关于开展“现金贷”业务活动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现金贷”业务活动清理整顿工作的补充说明》两份关于现金贷整顿的文件。针对“高利率”和“暴力催收”两个问题,排查了429个APP、72个微信公众号和117个网站。&/p&&p&&br&&/p&&p&然而,本以为会对现金贷行业产生巨震的监管出手,最终却不了了之,没了下文。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最终没有落下,给了行业一丝喘息之机。&/p&&p&&br&&/p&&p&一方面,银监会更多是从自己所分管的P2P以及网络小贷公司入手,并未直接针对现金贷企业。更重要的是,当时的监管尚且停留在“意见征求”阶段,虽然在方向上不提倡高息和暴力催收,但没有“一刀切”,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监管细则 。&/p&&p&&br&&/p&&p&&b&在那之后,部分重视品牌的头部现金贷公司适当下调了利率,但大部分草根平台仍在自顾自地狂奔。&/b&&/p&&p&&br&&/p&&p&“监管的刀还没砍到脖子上,当然能赚一笔是一笔。” 一位从业者说。业内众多现金贷平台也通过各种方式与监管层进行了沟通,他们的共识是,监管层很难完全对现金贷进行一刀切。 &/p&&p&&br&&/p&&p&可以推测,监管层也没想清楚要怎么管现金贷。&/p&&p&&br&&/p&&p&今年9月,一位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的内部人士告诉36氪,协会刚提交了一份关于现金贷的行业调查报告给银监会,“我们没有给出明确的态度,只是把行业现状描述给监管”。协会的“没有态度”,也可以理解为他们还不想扼杀现金贷。&/p&&p&&br&&/p&&p&监管层面的态度也犹豫不决。上述内部人士告诉36氪,“银监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对于现金贷的监管方向产生了分歧,意见难以统一,所以自今年4月出征求意见稿之后,一直没有后续细则跟进。 ”&/p&&p&&br&&/p&&p&监管的犹豫让现金贷公司看到了一线生机,这些信奉“大而不倒”、“法不责众”的公司们,纷纷在这短暂的窗口期扎堆上市。然而,趣店的高调上市,引发的现金贷舆论风暴,触动了监管敏感的神经。&/p&&p&&br&&/p&&p&“监管马上就要有大动作了,而且这次会动真格的。”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36氪。而关于监管的具体内容基本指向了这几个方向:&/p&&ul&&li&包含各项费用在内的年利率不得超过36%;&/li&&li&禁止暴利催收;&/li&&li&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不能与非持牌机构进行联合放贷;&/li&&li&需持有牌照才能经营现金贷业务。&/li&&/ul&&p&&br&&/p&&p&前两条虽是老生常谈,但一旦付诸细则落地,&b&36%的红线也会让大量现金贷平台的利润空间被大大压缩、经营难以为继&/b&。“一旦利率降下来,现金贷业务的经济模型就没有那么诱人了。” 王峰对36氪说。&/p&&p&&br&&/p&&p&如此一来,那些盲目靠高利率覆盖高坏账的平台几乎都会死掉,现金贷的半壁江山难以避免的将会坍塌。&br&&/p&&p&而后两条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则是毁灭性的。&/p&&p&&br&&/p&&p&&b&掐断资金来源是遏制现金贷行业规模快速膨胀的一个好办法。&/b&尤其是对于规模已经很大的头部现金贷平台来说,来自机构的低成本资金通常占比不小,如果一纸监管下来,这些快车道上的公司都得立马刹车。&/p&&p&&br&&/p&&p&据业内人士透露,不少持牌机构都已经开始收缩对外合作的规模。不少曾经对现金贷资产很感兴趣的商业银行都陆续停止了合作放贷,还有一些已经计划要放出的信托资金也暂缓了。&/p&&p&&br&&/p&&p&更可怕的是,拿不到牌照不仅意味着用不了便宜的资金,还有可能根本就失去了经营的资格。&/p&&p&&br&&/p&&p&&b&新一轮的牌照争夺在所难免。可能是网络小贷牌照,也可能是银监会发放的消费金融牌照&/b&。&/p&&p&&br&&/p&&p&“金融牌照的获取会越来越难,一些有价值的牌照会暂停发放甚至禁止交易。一天没有牌照,与行业内真正的巨头的差距也就越拉越大。”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称。&/p&&p&&br&&/p&&p&即便是合乎监管、拥有牌照的现金贷公司就一定可以全身而退吗?&/p&&p&&br&&/p&&p&也未必。随着行业中大多数长尾平台的倒闭,大量共债人群将无法继续“借新还旧”,坏账带来的风险将由链条末端逐步向前传递,严重的话会波及至整个行业,带来系统性风险。&/p&&p&&br&&/p&&p&“行业里太多胆大的平台胡来,这样下去,这个行业半年到一年就会崩盘。” 这是在监管来临前,不少从业者对行业的判断。&/p&&p&&br&&/p&&p&如今,监管要把现金贷从疯狂和失控边缘拉回来,也势必会加速行业的洗牌和重构。那些有技术壁垒,在流量、风控、资金成本上有优势的头部平台,更有机会存活下来。&/p&&p&&br&&/p&&p&一场行业巨震在所难免。而对于一个新生的行业来说,泡沫的生成和破灭是必经之路。重要的是,暴风雨过后,能在这一片蛮荒当中建立起新的秩序。&/p&&p&(文中王峰、刘新、梁路、周凡、徐青均为化名)&/p&
感谢现金贷,让互联网金融公司们翻了身、挣了钱、排队上了市,成了百亿新贵制造机。然而,监管的阴影、共债的风险,会不会引发一场导致崩盘的连锁反应? 文 | 张雨忻 编辑 | 杨轩 百亿富翁制造机 敲钟那一刻,市值迅速超过百亿美元,集万千荣耀于一身的罗敏…
&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cfa4d9c0f0eed_b.jp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92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cfa4d9c0f0eed_r.jpg&&&/figure&&p&&b&峰瑞资本消费组对大公司如何成为大公司、也就是其初创历程尤感兴趣,因此我们探究星巴克早期()在美国国内的扩张历程。从任何一个角度看,&a href=&tel:&&&/a&对这家公司来说都是激动人心的十年。欢迎与我们讨论并分享,希望对当前中国餐饮消费升级的思考有所启发。&br&&/b&&/p&&p&1971 年,星巴克在西雅图开了第一家店,主要出售高质量的咖啡豆和咖啡器材。在成立的前十多年,星巴克止步于西雅图地区本土咖啡豆零售商这样的市场定位。&/p&&p&1983 年,发生了一件对星巴克影响深远的事情,读过现任 CEO 舒尔茨自传《将心注入》的读者可能印象颇深:当时还是星巴克员工的舒尔茨远赴米兰出差,在参观国际家具展的途中偶遇意式咖啡吧,便沉迷于浓缩咖啡的口感和店内的美好氛围里。&/p&&p&这次难忘的咖啡体验,让舒尔茨有了回美国发展意式咖啡连锁店的想法,但星巴克的创始人并不赞成。1985 年,舒尔茨离开了星巴克,并于次年创办了第一家自己的的意式咖啡馆 (Il Giornale)&/p&彼时,星巴克仍是一个在西雅图拥有 4 家门店的咖啡豆零售店。&p&1987 年,舒尔茨杀了一个 “回马枪”,他买下星巴克,将星巴克重新定位成为连锁业态的咖啡馆。至此,星巴克的现有业务真正成型。&/p&&p&这家年轻的巨头用三十年的时间从西雅图走向全球。它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品类(面向大众的连锁咖啡店),重新定义了咖啡零售。如今,星巴克不仅是咖啡零售商,更已成为大众化生活方式的代名词。&/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3dc86adc082e0_b.jpg& data-rawwidth=&738& data-rawheight=&145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38&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3dc86adc082e0_r.jpg&&&/figure&&p&它带来一种 “买得起的奢侈”,无论是学生、卡车司机还是 CEO 都能在星巴克找到自己消费得起的咖啡,并享受同样舒适的环境与消费体验。舒尔茨曾表示:“我们并不是在从事咖啡业,而是在为顾客提供服务。我们是在经营顾客的生活,咖啡只是提供服务而已。”&/p&&p&星巴克于 1992 年上市。作为一级市场消费投资人,在这家巨头三十年的发展历史中,我们最关注星巴克从 1987 年业务步入正轨,到上市前期约十年的发展历程。零售企业的扩张,不像互联网公司的扩张那么 “轻”。在星巴克的发展初期,它究竟做对了什么,奠定其今日成为连锁行业王者的基础?&/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66cdcd0bf49f6f0b58af224_b.jpg& data-rawwidth=&866& data-rawheight=&48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6&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66cdcd0bf49f6f0b58af224_r.jpg&&&/figure&&p&&br&1992 年星巴克上市时,它拥有 165 家连锁店,仅覆盖美国和加拿大两国的八个城市,它们分别是西雅图、芝加哥、温哥华、英属哥伦比亚、波特兰、洛杉矶、旧金山、圣地亚哥。彼时,星巴克在美国的门店主要分布在四个州,分别是华盛顿州、伊利诺伊州、俄勒冈州和加利福尼亚州。&/p&&p&可以说,直到上市,星巴克仍然是一个 “区域” 企业,除芝加哥外只在美国西海岸经营,连美国最大的城市纽约都还没进入,更别提广阔的中西部地区。&/p&&p&CEO 舒尔茨在星巴克发展早期选择密集开店、区域深耕的策略,即用大量门店 “侵略性” 地覆盖一个地区,当在一个地区站稳脚跟后,才考虑扩张至下一个地区或者辐射附近地区。&/p&&p&从需求端来看,“密集型” 扩张战略与消费者对星巴克的需求契合,也符合星巴克的早期定位。奠基人舒尔茨早期坚持将创造 “第三空间”(注:第三空间,也被称为城市第三空间,区别于住家和公司,是生活中的缓冲地带。咖啡馆是最典型的第三空间,其他第三空间还有酒吧、公共图书馆等。)作为星巴克的发展动力。&/p&&p&“第三空间” 强调星巴克的社区属性,是用户除了工作和家庭以外社交的重要场所,其重要特征之一就是 “高度接触性(highly accessible)”,最好是人们只需要步行就可以到达的场所。如果同一区域能够存在更多的星巴克门店,就能相对缩短了客户找到任一门店的时间。&/p&&p&便利性能够使消费者提高消费频率,产生路径依赖,从而增强品牌粘性——1990 年代热衷于星巴克的消费者平均每月光顾星巴克 18 次,这是其他零售企业难以企及的。&/p&&p&在 1990 年代,一家新开的星巴克门店抢走临近星巴克门店 30% 销售额的情况并不稀罕。虽然这样加剧了同一地区不同门店之间的竞争,但能迅速加深当地消费者对星巴克的品牌印象。其次,通过提升店铺密度将顾客分流到临近门店,可以减少单店顾客排队等候的时间,优化消费体验,符合星巴克 “卖服务而非咖啡” 的本质。&/p&&br&&p&从供应端来说,密集经营形成的规模效应是星巴克盈利的重要原因。其产品的主要形态为冲泡饮品,操作简单,易实现标准化生产。换句话说,企业只要在一个地区设厂生产,随着附近可支持的门店数量越多,规模越大,它的固定费用率不断下降,盈利能力也就随之增强。因此,星巴克想要提供标准化且高品质的咖啡,必然要依托于这样的扩张模式。&/p&&p&在区域扩张模型跑通后,配合 1992 年的上市融资,星巴克才开始逐步提高开店速度。1990 年代是星巴克在美国市场的快速成长期。不仅开店提速,星巴克进入一个区域的起势也越来越快——星巴克在一个地区建立起的良好的口碑和品牌形象,往往能实现跨地区传播。 1995 年,每家星巴克新门店在其设立的第一年平均贡献的营业收入高达 700,000 美元,相较于 1990 年平均增长了60%。&/p&&p&有趣的是, 年星巴克在美国的年均开店速度和
年其在中国的开店速度大概一致,1997 年星巴克在美国的总门店数和 2014 年中国的总门店数也基本相同。&/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fcc97612ebf7d9f673e4_b.jpg& data-rawwidth=&900& data-rawheight=&65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fcc97612ebf7d9f673e4_r.jpg&&&/figure&&p&由此可见,在中美两国,星巴克经历了类似的快速增长期。而这段黄金期出现的时间点,都是在星巴克在各自地区开始运作的很多年以后(星巴克 1999 年进入中国)。一个新兴品牌的打造,从用户认知的培育,到标准化流程的建立,均需要多年的沉淀,但爆发点一旦来到,可能产生惊人的能量。&/p&&p&除了宏观战略得当,星巴克在早期扩张中的战术执行也颇具先见之明:门店的运营与完善始终是星巴克的重要着力点。衡量门店运营能力,大致可从门店类型、店长团队培养、员工培训、店面设计这几个维度来考察。&/p&&p&星巴克从早期就注重咖啡的高品质与标准化,为了保证这一点,星巴克在密集型的扩张战略基础上,几乎在其所有商务区和购物中心的门店采取直营模式。&/p&&p&针对一些特殊的公共场所,包括机场、大学城、大型游乐场等人流聚集地,星巴克则采取特许经营的方式。比如在星巴克发展早期,万豪国际酒店就取得了星巴克在机场和学校开店的特许经营权。&/p&&p&然而,在 1997 年的年报中,特许经营门店对星巴克总营业收入的贡献并不多,仅占 12.2%。直营经营的方式更重,对管理和团队培养要求更高,但壁垒也更深。&/p&&br&&p&要实现直营门店的扩张,关键是培养一支强大的店面运营团队,店长的培养是重中之重。&/p&&p&每当星巴克进入一个新的市场,一般在开业前数月,就会在当地进行招聘并开始组织培训,以确保其能够在新的城市里站稳脚跟,塑造企业的影响力。&/p&&p&星巴克有一套独特的垂直化职业发展路径,门店店长与管理层往往是星巴克的门店员工与咖啡师,或者是从应届生中招收的管培生,毕竟自家人知根知底。&/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c077d24f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33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c077d24f_r.jpg&&&/figure&&p&在星巴克的培训体系中,管培生要接受 8-12 周的培训课程,除了要精通咖啡师所需的基本技能外,还要学习店面运营和人员管理的管理类课程。课程培训结束后,管培生还必须要完成一段时间的门店见习考核,大致在 9-15 个月内成长为门店副理,而带领他们的培训师都是星巴克里门店经验丰富的区域经理和店长们。&/p&&p&此外,星巴克不断从外界招揽零售业精英进入其高级管理层,如聘任在连锁店方面有丰富运营和推广经验的专业人士担任地区副总裁,来统筹地区发展、“移植” 企业文化。&/p&&p&星巴克以区域为管理单位,实行半独立的门店管理与扩张模式。星巴克会在每个目标地区设立一个中心店,并在此配置一个专业团队,用于支持该中心店以及该地区其余门店,用两年时间实现至少支持 20 个门店的目标。&/p&&p&除了店长和管理层之外,完善的基层员工培训体系也是星巴克的强项。而在培训中,星巴克最重要的目的在于让企业文化在新员工心底扎根,使员工充分掌握关于咖啡的知识、保持对星巴克的热爱。&/p&&p&据统计,1990 年代 80% 的星巴克员工为白人,85% 以上的员工高中毕业,平均年龄在 26 岁。一般在进入新市场前数周,星巴克就会在当地招募咖啡师,再派遣资深团队进行点对点的培训。&/p&&p&星巴克甚至在旧金山开设了专门的咖啡学校。普通的咖啡师需要接受课时总计 24 个小时的培训,包括咖啡的历史知识、顾客服务、冲泡咖啡、零售技能等。同时,他们需要谨记许多规则以确保产品遵循严格的标准。比如,如果冲泡的浓缩咖啡没有在 23 秒内取出就必须要丢弃作废;不能将咖啡放在容器中超过 20 分钟等。&/p&&p&在团队建设之外,店面运营还需比拼设计能力。从 1991 年起,星巴克开始组建自己的建筑师和设计师队伍来确保企业的风格特色能够体现在每一个门店。&/p&&p&因为星巴克并不像麦当劳、沃尔玛那样拿下每家门店的地产所有权,而是租赁现有的商铺,这使得星巴克的每个门店在规模和形状上都有所差异,因此需要因地制宜设计店铺。&/p&&p&星巴克虽然把大多数门店的规模控制在 90-130 平方米,但它通常开在人流密集的十字路口,并配上巨大的落地窗,来往行人也能直接感受到店内的壁炉、皮椅、报纸和长沙发所营造的惬意场景。&/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acc4b68e7ec7be10261f5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acc4b68e7ec7be10261f5_r.jpg&&&/figure&&p&星巴克坚持一种理念,品牌是靠门店体验本身而不是广告营销来打造的。在 1990 年代,广告和营销预算仅占到星巴克每年销售收入的 1%,而在同时期,其他多数零售商的推广费用则高达每年销售收入 10%。可以说,星巴克成功地将每一家门店运营成为自己最好的 “广告牌”。&/p&&br&&p&一家门店开业之后,运营能力是提升收入的关键。但开店之前,很大程度上选址已经奠定了这家店成功(或失败)的基础。星巴克的选址能力,可以归结为两个关键因素:一个专业的选址团队和一套复杂的地理信息系统。&/p&&p&80年代末期,舒尔茨就在西雅图总部组建了地产团队,专门研究咖啡行业的选址。据统计,星巴克早期门店分布在办公大楼、城区或郊区的社区购物中心、机场、大学城等,尤其以办公大楼(商务区域)和社区中心(购物区域)占比最高。在商务区和购物区两类门店中,前者开在办公楼底层,外带比例高,店面小,后者比前者在选址和店面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p&&p&基于美国城市结构的特性,星巴克初期在购物区域的选址集中在社区购物中心(community retail
center),而舍弃大型购物商场(regional shopping mall)。&/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6fbbebbf7daf4bed9b8c640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6fbbebbf7daf4bed9b8c640_r.jpg&&&/figure&&p&(区域大型购物商场)&/p&&p&根据行业智库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hopping Centers对美国购物场所的分类,大型购物商场多建设在高速公路边,以商店从外部不可见、停车场围绕在外为主要特征;而社区购物中心则指社区附近、道路两侧露天的零售商业区域,商店以带状排列、彼此紧邻为主要特征,大致排列成“L”或“U”型。&/p&&p&相比于大型购物商场,社区购物中心的品牌一览无遗,适合步行,客户更有可能产生停下来聊天社交的需求。而购物中心一般需要单独划地建造,靠近公路,消费者一般要驱车较长时间到达,而且从外面看不到内部有什么商店,与社区生活脱节。因此,为符合星巴克家庭和工作外“第三空间”的消费场景,社区购物中心成为开店选址的最优选择。&/p&&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8a6fae4f0e5c41457f32a_b.jpg& data-rawwidth=&866& data-rawheight=&3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6&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8a6fae4f0e5c41457f32a_r.jpg&&&/figure&(社区购物中心)&/p&&p&除了专业的地产团队外,星巴克灵活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化分析来决定开店位置和营销手段。GIS是用于采集、存储、处理、分析、检索和显示空间数据的系统,与传统的地图和GPS相比,GIS更像是一个数据库,通过采集不同的数据入库并对其比较分析,了解车流量、消费群体分布、安全信息、商业构成以及其他地理位置信息。举个例子,如果要在旧金山开设新门店,星巴克当地团队则会使用这个平台定位一个最佳门店选址,选址因素包括这个门店位置步行可达范围内有几栋在建写字楼,是否位于商业大街或者十字路口边上,人流量如何等。星巴克的数据分析方法不仅对于门店选址有利。他们还会利用数据来定位优惠活动的时间与区域。比如,他们会调取气象数据,巧妙地将星冰乐的促销时间与热浪来袭的预测时间进行匹配。对于像星巴克这样的连锁企业,使用GIS和其它的数据服务遵循一个简单的逻辑:有助于防止企业在不适宜的地点开店而浪费资金。 &/p&&p&1994年后,星巴克开始尝试更多的选址类型。它在交通密集的区域开设免下车买单的特殊窗口(drive-through
window),在超市开设了售货亭(kiosk),以及饮料吧、店中店、移动摊等规模更小、更为灵活的店铺,服务于更广泛的需求。&/p&&p&优秀的选址能力保证了星巴克开店的高命中率,直到1997年,星巴克成立以来开设的近1500家门店中,只有2家门店关闭。&/p&&p&&b&总结:优化效率是星巴克扩张过程的主要目标,也是零售业的通用致胜法宝&/b&&br&&/p&&p&20世纪后半段,美国各行各业出现了一系列被称为“品类杀手”的垂直化专业零售商,星巴克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对星巴克崛起的分析当中,关于如何打造舒适的“第三空间”,如何塑造“年轻人社交生活方式”的观点随处可见。然而一个零售企业的崛起,不可能仅仅是因为空间塑造和生活方式引领,更是因为在其进入的品类中,以合理成本结构提升了客户体验,即大幅度优化运营效率。从扩张节奏到店面运营再到店铺选址,上文讨论的星巴克对每一个细节的处理都指向效率的优化。其崛起的过程不可复制,但对于效率提升(零售本质)的追求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p&&p&参考资料:&/p&&p&1.
Joseph A. Michelli&i&, The Starbucks Experience: 5 Principles for Turning Ordinary into
Extraodinary, 122-123.&/i&&/p&&p&2.
Starbucks Corporation-Background 1981-87, &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mhhe.com/business/management/thompson/11e/case/starbuck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tarbucks Case Study&/a&.&/p&&p&3.
同上。&/p&&p&4.
Andy Serwer, “Hot Statbucks to Go,” Fortune,
25 January 2004.&/p&&p&5.
Starbucks Cofffee Announces Initial Public
Offering, The Free Library-Business and Industry-PR Newswire, 25 June 1992.&/p&&p&6.
Starbucks Official Website- Starbucks Company Timeline.&/p&&p&7.
Robert Spector&i&, Category Killers: The Retail Revolution and Its Impact on Consumer
Culture&/i&, 56.&/p&&p&8.
同上,55。&/p&&p&9.
Starbucks Corporation-Background 1981-87, &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mhhe.com/business/management/thompson/11e/case/starbuck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tarbucks Case Study&/a&.&/p&&p&10.Starbucks
Corporation-Public Company 1992- , &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mhhe.com/business/management/thompson/11e/case/starbucks-2.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tarbucks Case Study&/a&.&/p&&p&11.同上。&/p&&p&12.Robert Spector&i&, Category Killers: The Retail Revolution and
Its Impact on Consumer Culture&/i&, 55.&/p&&p&13.U.S. Shopping-Center
Classific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icsc.org&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www.icsc.org&/a&.&/p&&p&14.Hervé R.,
Starbucks Corporation Case Study, AmbaiU MBA Graduation Paper, 21 December
峰瑞资本消费组对大公司如何成为大公司、也就是其初创历程尤感兴趣,因此我们探究星巴克早期()在美国国内的扩张历程。从任何一个角度看,对这家公司来说都是激动人心的十年。欢迎与我们讨论并分享,希望对当前中国餐饮消费升级的思考有…
&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369ff11fbcbd9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22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figure&关注风云之声&br&提升思维层次&p&&strong&解读科学,洞察本质&/strong&&/p&&p&&strong&戳穿忽悠,粉碎谣言&/strong&&/p&导读&p&一贯带着企业税负重帽子的中国,会成为此次美国削减企业税的最大输家吗?在陈平看来,减税只是特朗普要摆平共和党的讨好,很可能无法通过;就算通过,投资不增加想通过减税刺激经济增长,带来的全是泡沫。到时减税这一剂毒药,美国吃上瘾还戒不掉,利率上升美元升值,反而救了欧盟,救了日本,当然更救了中国。&/p&&br&&p&特朗普“说到做到”,百日新政即将到来,果断抛出削减企业税至15%的大手笔。一旦方案通过,减税规模之大,堪称里根以来之最。&/p&&figure&&img src=&http://pic2.zhimg.com/v2-369ff11fbcbd9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22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figure&&br&&p&&em&特朗普新税改有里根范儿,这可不是好征兆&/em&&/p&&p&与里根攀比,可不是什么好征兆。美国媒体发挥一贯冷嘲热讽的做派,纷纷对特朗普超越里根的野心,公开质疑。&/p&&p&国内媒体的反应也很迅速,但又是另一番情景。如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陈平教授所言,“国内媒体已经在替美国佬宣传了,我看见有人转发的帖子说,美国大幅削减企业税,中国人慌了,因为美国企业税一削减,制造业就恢复了,中企就要逃离了,中国就垮了。”&/p&&p&一贯带着企业税负重帽子的中国,会成为此次美国削减企业税的最大输家吗?&/p&&p&特朗普的减税方案,如若真的通过,能给美国带来什么?会重蹈里根减税政策的覆辙,还是超越里根,重振美国经济?&/p&&p&观察者网4月27日就上述公众关注的问题,采访了刚从美国回来的陈平教授。&/p&&figure&&img src=&http://pic4.zhimg.com/v2-3ecbe050c32bdc640b3bfbb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47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figure&&br&&p&&em&图片|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陈杰、陈伟斌&/em&&/p&&p&观察者网:特朗普提出的企业减税方案力度很大,从35%减到15%。不过陈教授很不看好?&/p&&p&陈平:我认为,特朗普这一招很愚蠢,为什么愚蠢?&/p&&p&我跟踪了特朗普竞选的全过程。减税从来是茶党的口号,茶党的观点是,不但不要小政府,连政府最好都不要的;民粹色彩很浓,能给他们减税就行了,根本不管国计民生,也不管冷战。&/p&&p&特朗普上一场仗,要废掉奥巴马医疗保健方案,最终失败了。为什么失败呢?因为老百姓拿到的福利就不能收回去。&/p&&p&国会的参议院议员每两年就有1/3要改选,特朗普要废奥巴马医改,面临改选的议员自己家里就已经翻了天了。所以议员们谁也不敢说,特朗普废除医改最终就失败了。&/p&&p&废除奥巴马医改也不是特朗普自己真正的竞选主张,特朗普故意让它失败。你看,特朗普废除医改的方案,都不给你选择,就一个方案让大家投票,如果赞成,那咱们就把奥巴马医改给改掉了,如果不赞成,那这事儿就别再提了。&/p&&p&最后多数的共和党议员也不敢说赞成,就把废除奥巴马医改的方案给否了。特朗普这样一来,就把共和党中反奥巴马医改的主流派给甩出去了。&/p&&p&然后接下来,就是对付茶党了。茶党也是反对奥巴马医改的,他们通常是极右派,一看废除特朗普医改失败了,很恼怒。&/p&&p&特朗普现在要摆平共和党,所以他就来一个减税的方案讨好他们。&/p&&p&观察者网:你认为这是白宫内斗的结果,不过,这个方案如果通过了,美国经济会像特朗普期望得那样复苏吗?&/p&&p&陈平:这个方案我相信是通不过的,如果要通过,那我们就坐着笑就好了。因为美国经济要倒大霉。&/p&&p&因为特朗普真正的主张,实际上是共和党和民主党都不敢做的,但是他们都承认是有道理的,那就是学中国搞基础设施建设。&/p&&p&如果基础设施建设能搞起来了,美国经济就有一段好日子过,这样特朗普四年任期就坐稳了,而且说不定他还可以再竞选下一任。&/p&&p&这是唯一聪明的办法,但是美国没钱,所以,他暂时不敢这么做,因为搞基础设施,要发债,就马上面临突破政府债务限额的问题。以前美国政府为突破债务限额多次停摆。&/p&&p&而且民主党自从竞选失败了以后,也没有领导人,但是只有一条,就是特朗普想干什么他们就反对什么。所以特朗普认为的上上策,只好忍耐,放在后头做。&/p&&figur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掌众财富靠谱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