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实体经济 英文何时回暖

8261个圈子
1739652名成员
对不起,该专栏文章已下架。更新时间:日
实体经济继续回暖向好
■ 本报记者 鄢来雄/文
&&& 今年以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和全球经济复苏共振,我国经济运行持续稳中向好,实体经济也呈现回暖迹象。工业生产稳中有进,质量效益明显提高,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商业经营持续改善;生产性服务业明显回暖。实体经济回暖向好,进一步奠定了中国经济坚实发展的基础,增强了经济发展的韧劲和持续性。工业经济转好超预期&&& 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以来,工业经济主要指标明显回暖,超过预期。&&& 工业生产稳中有进。1-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近九成工业行业同比实现增长。其中,电子、仪器仪表、汽车、专用设备、医药、通用设备、电气机械等制造行业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在统计的574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中,有438种产品同比增长,增长面超过七成,比上年同期提高14.4个百分点。&&& 工业企业利润超预期。1-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2.8%,增速同比加快14.4个百分点。而上年仅增长8.5%,2015年则是下降2.3%。3年里,工业利润实现了由降转升、增长提速的跨越式转折。分行业看,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9个行业利润同比增加,比上年同期多11个行业。盈利持续改善改变了工业企业预期。9月份,制造业PMI为52.4%,连续两个月上升,创2012年5月以来最高。&&& 工业经济回暖还体现在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9月份,全国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6.0%,增速同比提高4.0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工业结构持续优化,新动能加快成长。这突出体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成长,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增速加快,新兴工业产品产量高速增长。1-9月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1.6%和13.4%,增速分别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4.9个和6.7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分别加快2.5个和2.8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3%,增速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4.6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加快0.5个百分点。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民用无人机、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城市轨道车辆、新能源汽车新兴工业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6.5%、24.6%、102.8%、22.1%、69.4%、45.5%和30.8%,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三季度,小微企业生产经营也持续向好。小微企业景气指数为95.9,为2015年初以来较高水平;产品订货量比二季度上升0.2个百分点,连续7个季度上升。商业、服务业明显回暖&&& 工业经济回暖的同时,商业经营持续改善,生产性服务业逐步回暖,实体经济活力不断增强。&&& 传统实体零售商业回暖。前三季度,包括超市、百货店、专业店等在内的限额以上单位实体商业零售业态,零售额同比增长8.5%,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大型百货店和专业店零售额同比增速分别提高3.3个和2.5个百分点。&&& 实物商品网上零售增速有所加快。前三季度,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29.1%,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4%,同比提升2.3个百分点。&&& 与实体经济高度关联的生产性服务业铁路货运量大幅增长。1-9月份,全国铁路货运量同比增长14.6%,比上年同期加快19.4个百分点。而此前受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铁路货运量在年增长几乎停滞,2014年甚至出现了下滑,2015年同比下降11.9%,2016年降幅收窄至-0.8%。&&& 反映基建投资活跃度的“挖掘机指数”更是表现亮眼。新华社近日发布的一组“挖掘机指数”显示,5年来,挖掘机的施工时间形成了一条明显的U形回升曲线:2014年6月,大挖掘机的平均开工时间为76.03小时,2015年6月为72.9小时,2016年6月为88.7小时,2017年6月则达到113.35小时,同比增长28%。&&& 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和政策效应的集中释放&&& 实体经济回暖向好,从内因来讲,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和减税、“放管服”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效应的集中释放。从外部因素观察,得益于世界经济的复苏,外贸环境的改善。&&& 今年以来,以钢铁、煤炭为重点的去产能扎实推进。截至7月底,钢铁去产能已完成预定目标任务;煤炭去产能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85%。去产能缓解了产能过剩矛盾,改善了供求关系,部分领域出现了供应缺口,导致今年产品价格出现了周期性的大涨。1-9月份,钢铁、煤炭行业生产出厂价格同比分别上涨29.4%和35.6%,1-8月份实现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1倍和9.6倍。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6%,同比回升3.5个百分点,为近5年来最高水平。&&& 去杠杆继续取得成效。8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7%,同比降低0.7个百分点,比二季度末降低0.2个百分点。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大大增强。据人民银行初步统计,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5.67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1.46万亿元,同比多增1.46万亿元。&&& 降成本效果持续显现。7-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费用为92.93元,同比减少0.47元,比二季度多减0.29元。&&& 减税、“放管服”改革也有力推动了实体经济发展。例如,“营改增”政策的实施,一方面降低了企业税负,加快了资金流转,另一方面,规范了市场竞争环境,促进了公平竞争。“营改增之前固定资产投入不能抵扣,所涉及的房租等以前几乎不抵扣,现在除去人工招待费以外,都可以抵扣,提高了盈利水平。”东莞某企业的财务总监表示,“相比‘营改增’之前,税负降低了700多万元。”&&& 受世界经济温和复苏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国际市场明显好转,需求转暖。1-9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0.7%,而上年同期为下降0.1%。&&& 实体经济回暖势头须进一步巩固&&& 巩固好实体经济继续回暖这一发展势头,须按照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 “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实体经济总体的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高品质、个性化、高复杂性、高附加值产品的供给能力不足;钢铁、石化、建材等行业的低水平产能过剩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并可能在较长时期内存在;新兴技术和产业领域参与全球竞争能力不足,我国实体经济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仍有待提高。”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认为,要提高实体经济发展水平,就必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我们欣喜地看到,不少制造业大省正在全面对接“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近年来,广东着力推动制造业自主创新和新一轮技术改造,加快推进“互联网+”行动和制造业的智能化,实体经济活力持续增强,更多资金资源“脱虚向实”。前三季度,广东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4.1%,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6.9个百分点,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7.6%;先进制造业(新口径)增加值增长10.3%,增加值总量占全省规上工业的比重达到52.3%。广东计划到“十三五”末,基本建成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 前三季度,江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先进制造业贡献提升,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47万亿元,同比增长14.5%,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2%。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4万亿元,同比增长13.4%。其中工业机器人、服务器、3D打印设备产量分别增长74.8%、69%和67.9%。&&& 上海前三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比上年同期增长7.9%。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27.9%,新一代信息技术增长12.3%。&&& 山东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规模和供给质量协同提高,有效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4.7%,对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9.1%。&&& 进一步夯实实体经济发展基础,需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是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打造宽松的融资环境,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为实体经济注入“源头活水”。同时,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着力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为实体经济发展续接永久动力。
[近期推荐]
[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010)
广告热线:(010)
发行热线:(010)
举报电话:(010)中国产业报协会产业报行业报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投诉电话:010-举报投诉邮箱:【字号: 】 【】 【】
8月金融数据略超预期 实体经济部分行业回暖
作者: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8月金融数据略超预期 实体经济部分行业回暖】央行最新公布的8月份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8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8096亿;M2(广义货币)增速为13.3%,基本和上月持平;当月社会融资额新增1.08万亿,出现时点性回升。  [8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8096亿;M2增速为13.3%,基本和上月持平;当月社会融资额新增1.08万亿,出现时点性回升]  央行最新公布的8月份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8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8096亿;M2(广义货币)增速为13.3%,基本和上月持平;当月社会融资额新增1.08万亿,出现时点性回升。  多名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的分析人士认为,8月金融数据略高于市场预期。M2同比增速稳定,M1和M2增速差有所收窄,企业短期资金需求或有上升。信贷增长稳定,但经济结构有待优化和调整,新增人民币贷款回归“常态”。  进入今年下半年以来,M2的“成绩”还是基本令市场满意的。数据显示,8月末,M2余额135.69万亿元,同比增长13.3%,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去年同期高0.5个百分点。  华夏银行发展研究部战略室负责人杨驰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M2的稳定增速背后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央行对处于复苏阶段的宏观经济给予货币政策的支持,一方面去年以来降准和降息常规的货币政策操作,前期累积的效果已经取得了成效;另一方面,常规政策之外,央行采取了逆回购、MLF等非常规性的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另外,从银行体系分流的资金目前因为股市的调整有所回流到银行体系,存款有明显回升。  外汇储备、外汇占款下降,也成为影响央行货币政策的主要因素。“通过外汇占款投放人民币受到影响,后期可能会通过新的投放渠道,比如逆回购、PSL、MLF,甚至是直接向政策性银行继续加大注资力度和外汇储备委托贷款等各种新的投放渠道,确保M2保持合适的增速。”杨驰如是分析。  除了社会融资额新增1.08万亿颇为引人注目,市场也关注到M1(狭义货币)增速上升势头较猛。央行数据显示,8月M1同比增速较7月多增2.7个百分点。  民生金融市场部首席分析师李志强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8月份公布的金融数据主要呈现两个特点:社会融资高于预期,M1增速略高。  首先,由于这两个指标对于实体经济有滞后作用,一般到两个季度才会体现出“功效”,所以可能有利于实体经济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出现企稳态势。  其次,M1增速较高。M1增速高反映对流动性需求增加。M1主要是现金和企业活期存款。增速回升反映对资金需求的增加。短期来说,对市场资金面有更多考验。但M1增速至少反映了由于一些原因对流动性需求比前一段时间增加的现象。原因可能和近期资本市场、外汇市场有关的波动,但这种关系并非直接关系。李志强指出,这一点央行已经注意到了,最近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加大,释放了较大流动性。只要央行货币政策持续,不会造成很大问题。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点评货币信贷数据称,M1实现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基期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8月的M1增速数据,此外,实体经济部分行业开始逐渐回暖,企业短期经营性资金需求可能在逐渐提高。”  央行数据显示,8月人民币贷款增加8096亿元,同比多增490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421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89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217亿元,票据融资增加2457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546亿元。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向本报记者称,信贷上总体略有增加,从金融运行的总体情况来看,基本合理,贷款应该优化投向。“总量上可以,那就要看结构上怎么优化,只有中长期贷款才能换来稳增长的需要、结构调整的需要。”  杨驰则认为当下贷款数量总体不尽如人意:“从我们的调研来看,目前企业的贷款需求相对来说比较疲软,市场有收益的好项目不多,大企业的贷款欲望不强,有贷款需求的中小企业又不太满足银行的信贷条件,大部分的贷款目前主要是围绕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融资,总体来说贷款需求不是很旺盛,也影响了金融机构贷款的投放。”  央行数据显示,1~8月,金融机构发放人民币中长期贷款共计4.45万亿元,同比多增3606亿元,8月新增中长期人民币贷款4072亿元,同比少增226亿元。而票据融资方面,今年累计同比较去年多增7191亿元,当月同比多增90亿元。  连平在分析信贷投放的期限结构时称,“在实际经济的融资中有一点比较重要的,就是债务置换。地方政府归还了商业银行的贷款,然后再去发债。如果不考虑增量,归还贷款这块实际上是存量的减少,8月的数据中,增加的中长期贷款看上去并不多,但是它是在置换一部分银行中长期贷款的基础之上,因此,目前商业银行的中长期贷款水平并不少。”  平安证券固定收益部执行总经理石磊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总量性政策的效果也许已不再突出。“整体上来看,货币供给量非常大,利率处于下行,央行再放松流动性的话,预期效果已经不是很大了”。  “货币政策我想应该会维持这样一个宽松的环境,但是继续再放松下去意义已经不大了。”石磊认为,应该找到经济新的增长点,或者用财政政策把需求维稳,“因为货币政策越来越宽松的话,汇率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目前来说,稳增长取代了调结构,符合宏观经济的需要,财政政策由于受到财政收入减缓的影响,稳增长需要可能会更多放在货币政策上来。”杨驰认为,由于受到金融机构风险容忍度下降的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不畅通,需要创新货币政策,可能会用一些非常规的新型政策工具,如外汇委托贷款、PSL、MLF,解决资金投放渠道不畅,保持一定的货币政策总量。  宗良表示:“下半年既需要稳增长又需要调结构,还需要防范金融风险,资金结构应该进行优化,货币相对宽松,整个市场偏向宽松对市场还是比较有利的。”另外,他认为在某些方面,如关系国计民生、重大的投资这些方面还是可以有一些定向政策。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特别链接: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发展的嘉兴实践 实体经济回暖
  6月28日,第十一届上海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洽谈会暨论坛(以下简称“金洽会”)盛大开幕,吸引了180多家各类金融机构报名参展。嘉兴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也带队参与了此次金融盛会。  据了解,上海“金洽会”创办十多年来,始终秉承为参展金融机构和广大中小微企业服务的宗旨,致力于搭建金融界密切联系中小微企业的重要桥梁,打造中小微企业与金融行业的对接融资平台,为推进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经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一个知名品牌展会。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浙江率先遭遇经济转型的阵痛。在此背景下,浙江金融系统深入开展金融改革创新,强化金融保障,初步形成了金融与实体经济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嘉兴民营经济发达,市场化程度高,作为浙江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我市今年初以来紧紧把握接轨上海、科技创新、制造业提质等重大机遇,大力引导全市金融机构回归本源、专注主业,创新推进各项金融服务,着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与水平,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  “从目前来看,随着各项工作的推进,我市实体经济回暖进程进一步加速。金融为我市经济社会健康平稳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嘉兴银监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制造业金融为主战场  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  随着我市《关于金融助力制造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措施的深入实施,工业经济释放出强烈的复苏信号。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末,嘉兴银行业制造业贷款余额1920.09亿元,比年初增加67.82亿元,增长3.66%,高于制造业贷款全省平均增速3.81个百分点,扭转了下滑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我市一季度末高技术制造业企业贷款余额113.3亿元,比年初增长12.51%,分别高于去年同期、制造业平均、各项贷款平均9.15、8.9和8.03个百分点。“这组数据一方面说明我市制造业贷款的内部结构呈加速向好态势,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市科技金融的蓬勃发展。”上述负责人解读认为。  科技金融历来是我市金融业积极创新探索的一块“蓝海”。经过近三年的沉淀和积累,现已发展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科技金融发展高地。目前,我市已成立科技专营机构14家,基本实现县域全覆盖。其中,农业银行嘉兴科技支行和嘉兴银行科技支行成为浙江银监局批准设立的全省首批“持牌经营”专营支行,邮储银行科技城支行也由总行特批为专营机构。  不仅如此,我市今年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还创新推出“CCEI”评估体系,初步建起一套定量指标体系。“这个评估体系能比较客观、综合评价银行机构对科技金融的付出与贡献,为下一步政府实施差异化风险补偿打下基础,最大程度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撬动效能,并引导银行做大做专做强科技金融。”该负责人告诉记者。  为解决商业可持续问题,我市金融机构还纷纷创新金融服务模式,进一步完善科技金融产品“工具箱”,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投贷联动服务模式,此外,还有契合不同成长周期科技型企业的特色信贷产品,如信用贷、订单贷、贸易贷、知识产权贷等,较大程度上破解了科创企业的增信难题。  截至今年5月末,纳入风险补偿体系的10家专营机构对科技型企业贷款689笔,余额13.18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8.31%和7.5%,增速高于制造业贷款4.65和3.84个百分点。  普惠金融为主路径  小微和三农成“宠儿”  嘉兴是民营经济大市,小微企业以“小而美”的姿态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大作用。然而“融资难、融资贵”是众多小微企业发展路上绕不过的坎。  为了切实降低小微企业资金周转成本,我市于2012年推出“无还本续贷”。截至今年3月底,嘉兴辖内已经有38家银行推出了该项业务,累计转贷资金达813亿元,受益企业14000多户,按每次周转成本千分之1.5保守估计,累计为企业节约1.22亿元。  无还本续贷只是我市支持小微经济的一个缩影。嘉兴各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特点,不断创新担保方式和还款方式,有效助推小微企业实现从“低小散”向“小而美”的“华丽转身”。截至5月末,我市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2353.93亿元,比年初增加46.89亿元,增幅2.03%;小微企业贷款户数106418户,比去年同期新增12293户;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95.17%,比去年同期上升0.63个百分点。  在金融服务最大的短板“三农”金融服务方面,嘉兴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  对农民来说,手中的土地和住房由于受诸多因素制约,无法拿来用作贷款的抵押物。我市作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国家级试点,“海盐模式”成为全省样本。截至2017年3月末,全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余额已达2.58亿元,同比增长55.3%。我市还率先成立3000万元风险补偿基金,并将“建立市级农村两权风险补偿基金”作为嘉兴市农村改革三年攻坚行动计划的重大改革内容列入其中。  在各方的积极作为下,我市农村金融环境进一步优化。截至2017年3月末,累计征集中小企业信用档案4.8万户,累计获得银行信贷支持10580家;嘉兴辖内91.53%的农户已建立信用档案,累计发放贷款680.60亿元。建立了801个银行卡助农服务点,覆盖了全市所有行政村。  供给侧改革为主方向  金融活水滋养地方经济  不少地区的银行往往面临提升资产质量和支持实体经济两难选择。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小企业逃废债频发、风险较高,科创、绿色企业又存在着高风险和债务融资低收益的不对称局面,贷款投放对资产质量控制形成极大压力。  然而,我市金融生态在各方的努力下得到持续优化,银行资产质量已连续三年居全省最优。截至2017年3月末,全市不良贷款余额47.80亿元;不良贷款率0.85%,比年初下降0.05个百分点;5月末,全市人民币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5.58%,低于全省平均0.22个百分点。  资金如水,实体经济如田地,做金融即如做大大小小的金融水利工程,要能恰到好处地引导资金之水灌溉实体经济之田地。除了上文提到的各个方面,我市还在发展绿色金融、支持企业并购重组、扶持企业登陆资本市场等方面频频发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为嘉兴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增添新动能。
责任编辑: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实体经济回暖 传统产业和消费结构升级持续推动_证券要闻_股城财经
实体经济回暖 传统产业和消费结构升级持续推动
发布:股城财经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加31.5%,增速创2011年4月以来新高。31.5%的利润增速,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工业企业效益呈现明显好转态势,无疑是实体经济回暖的明显信号;更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目前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成果显著,且的方向和执行力度都保持得比较好,宏观经济形势继续向好发展。实体经济回暖
作为工业大国,工业企业利润这个宏观指标备受关注。去年2月以来,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由负转正,在销售回暖、价格企稳回升、去产能稳步推进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去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8.5%,实现了恢复性增长。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依然错综复杂。那么,前2月工业企业利润31.5%的增长,释放的信号几何?
首先,从微观主体绩效来看,各项指标大幅改善,经济回暖的微观基础逐步筑实。前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为10156.8亿元,首次突破1万亿元;每百元主营业务中的成本降至84.91元,是2013年2月以来首次降至85元以下;企业存货比上年增长6.1%,2月末,规模以上工业资产负债率为56.2%,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
其次,工业企业结构在优化。在利润增长的同时,利润来源也发生重大变化,设备、等行业利润比重显著上升,结构优化成为新趋势。数据显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制造业增长20.5%,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9.8%,汽车制造业增长19.2%,都大幅好于2016年的水平。
同时,消费行业的改善也保持稳定,其中农副加工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9.7%、造纸和纸制品业增长73.6%。而传统产业结构升级和消费结构升级将对经济产生多方面的持续推动,这恰恰关系到我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
可以肯定的是,实体经济在逐步企稳,质量也在改善。对于未来走势,受黑色品涨价动能减弱、大宗商品屡现,未来PPI的见顶回落,下游汽车、地产销售的回落等因素影响,我们仍需时间去确认。
为此,对于前2月工业企业利润31.5%的增长,需要理性看待。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前两个月的增长较多地依靠煤炭、钢材和原油等价格的快速上涨,虽然煤炭、钢铁和石油开采等行业利润增长较快,但仍属于恢复性增长。
更需要看到的是,目前工业企业也还存在不少困难:在企业生产经营当中,虽然回款周期有所改善,但“回款困难”制约企业生产经营的问题进一步扩大;工业企业利润改善主要受国企利润改善推动,私营企业利润增速持续下滑;我国经济已具备相当规模,但如何调整产业结构,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还需要做很多实实在在的工作。
从目前的一些经济指标来看,我国实体经济确实在改善。我们对中国有信心,既不能对工业企业利润大幅增长沾沾自喜甚至忘乎所以,也不能因为下个月个别数据不太好看、少数企业经营困难就悲观。这都只是改革转型的一时阵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实体经济回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