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我国的新闻摄影记者者使用什么品牌相机

一个摄影记者的相机收藏路_网易艺术
一个摄影记者的相机收藏路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洪兵收藏的海鸥牌120折叠机上海58-2相机禄来老相机德国巴尔达小相机拿相机拍照已有20多年了,因为职业关系,一些朋友有时会来向我借相机,所以早些年我就买过几台俗称“傻瓜机”的小型智能相机放在家中,供朋友借用。1993年,我成了一名摄影记者,单位配备了工作相机,自己早先用的相机成了摆设。到2000年左右,随着数字化科技发展,手中的胶片相机换成了数码相机,自动化程度也越来越高。看着自己以前曾经用过的凤凰205、海鸥4B-1、尼康FM2等机械相机,我倒怀念起全金属、全手动的老相机时代了。每台相机都有一个故事。从拍照片到收藏老相机,我无法迷途知返了。现在家中两个1米多高的干燥箱和书柜中,已经放满了110多台老相机。享受收藏相机之乐之余,我还一个劲地“传道布教”,将身边一个又一个影友拉入此途,并大肆鼓吹:“摄影人就要收藏几台老相机啊!”由爱到藏 网络淘宝当爱好成职业,我对相机的喜欢并没有打折,反而更加痴迷了。虽然在金华市场很少能碰上有特色老相机,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让我接触到更多的东西。通过一些摄影网站论坛,我接触到大量的老相机信息。随着眼界提高,我慢慢开始从网上购买一些自己认为有特点的老相机。2000年,我花了1600元从网上淘到了第一台藏品—————上海58Ⅱ型135相机。当时这款相机的Ⅰ型更具收藏价值,由于数量稀少,要价高达5000多元。像我这样的藏界新手,只能量入为出。收藏相机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我买相机时都盯牢网上那些资深玩家。经过一段时间的网络交流,相互间取得信任后,我才会下单收购。所以,网上购买老相机的13年中,我从来没有被人骗过。人们常说“盛世收藏”,其实是针对有钱有闲的阶层。不过,相机同其他的古玩收藏还是有许多不同点的。它首先是一件工具,人们买它是为了拍照,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审美的。大多数相机收藏爱好者都是从摄影爱好者转变而来。收藏相机既需要精力和财力的支撑,还需要知识的积累和眼界的提高。我踏入收藏相机的领域,就将自己的目标锁定在国产相机和少量的进口普及型相机范围之内。一方面财力受限,我虽渴望收藏东风120或红旗20这样的精品相机,但高昂的价格对于我而言,显然不现实。另一方面,就是要选择自己容易掌控的范围和领域。于是,我将国产海鸥相机的收藏作为突破口。量入为出 收藏起步国产相机虽然被国人所熟识,一度在各领域广泛使用,可究竟有多少种类,怕是谁也说不清。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只要你喜欢上了,用不了多久,也花不了多少钱,十几台国产相机便可摆在你的陈列柜中,让你产生初战告捷的喜悦。记得当初,我就是因为很容易地弄到了十几台国产相机而坚定要“大踏步前进”的信心。说不定什么时候,你突然会遇到一台没听说过、更没见过的国产相机。也许已经破破烂烂了,也许功能不全了。但你千万别小看它,这可能就是某地区、某个厂的试制品,也可能到你手里的就是硕果仅存的孤品。每个周末,我也会到金华古子城的老街去走走。我知道,在金华很难碰上品相好、值得收藏的相机,但每每看到市场上一些破破烂烂的相机时,我都会偷着乐。因为家中收藏的相机比市场上这些同型号的好多了,价格也便宜许多。当然,市场上偶尔也会让我小有收获。记得一个影友知道我收藏相机,将一台海鸥折叠相机送给我。可惜的是,这台相机的快门有故障。终于在某一天,我发现市场上一只红梅老相机和我收藏的那台海鸥相机快门组是一样的。于是,我花了80元钱买了下来。回家后,将两台相机的镜间快门都拆了下来,将红梅相机上的快门弹簧拆装到海鸥折叠相机上,这样就盘活了我的海鸥相机,当时的喜悦之情难以用言语形容。国产120相机藏、用两宜有一名藏友说:“国产120相机是藏、用两宜,可以成为你终生的朋友。”目前我们所见到的国产120相机大部分还能正常使用,特别是现在较多见的海鸥双镜头反光相机4A和4B-1,这两款十分成功的机型至今仍为许多爱好者所喜爱。国产海鸥相机也是我收藏最为丰富的相机。120相机由于底片大,可以用印像的方法洗照片,让许多动手能力强的爱好者直接印放出照片。现在肯定会有人说,都是数字时代了,我们用的都是数码相机,谁还会用胶卷相机?生产胶卷的企业都破产了,胶卷都没有地方买了。如果你这么想,就大错特错了。近年来,随着网上交易的兴起,胶卷相纸等传统暗房器材工具买卖非常方便,交易量逐年提高,像柯达、富士胶卷,国产的上海乐凯胶卷都能在网上买到。估计不久的将来,胶片相机和暗房工艺还会兴起,这可是纯摄影哦。不少业内人士都知道,国产120相机自成系列保值和升值的空间会大于其他国产普通相机。生活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们都记得,当年有多少人因为有了一台相机而充实了自己的生活,甚至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呢。我收藏的相机中,上海照相机总厂生产的相机为最多,品牌有早期的上海牌和后来的海鸥。在收藏众多的上海品牌相机中,我最欣赏的是上海58-2型相机,精致的外观工艺很难想象是我们国家上世纪50年代末期生产的。它以德国的徕卡相机为蓝本设计生产,只可惜内在工艺尚缺精密,最终因为较高的售价和故障率而被淘汰出局。同样有收藏价值的还有上海折叠相机系列,我收藏的8台相机各有特色,从中可以感受到这款相机制造工艺的进步与发展。随便挑一台放在家中的陈列柜上,都能给主人家增添不少文化气息。把玩德制相机 感受工业之美为了丰富相机的品种,我也买一些国外的老相机。其中让我特别欣赏的是德国相机,不管是机械还是光学,制作的工艺都非常严谨。尽管这些相机的出品时间比我年龄还长,却丝毫看不出岁月的痕迹。我收藏的2台禄来双镜头相机,不仅成色好,拍出的照片也很有韵味。上海世博会期间,我还特意拿了其中一台去拍了一卷黑白片。清脆的快门声,润滑的调焦旋钮,都让人着迷。最惊喜的是,早期的硒测光系统还能准确测光,拍出来的黑白照片带有一种天然的优雅氛围。我收藏的一台蔡司折叠相机,是一名在国外留学的网友从奥地利发过来的。随着交往增多,我身边有好几名影友也通过他收藏了不少德国相机。我用收藏的德国巴尔达小相机拍的照片,帮我拿到了第18届摄影国展银奖;刻着“为人民服务”铭文的海鸥相机则烙上了时代印记;美国产的阿格斯相机就像美国汽车一样大气粗犷;前苏联生产的相机,有着德国相机的造型,但少了德国制造的精工;40年前生产的瑞典哈苏相机,只要换个数码后背,就能拍到高精度的数码照片……收藏一台相机就有一个故事,相机也能讲述它的历史,机械、电子、光学集于一身的老相机既是工具,也是一件艺术品。假如你喜欢摄影,你就会爱上相机,它会给你带来无穷的乐趣
本文来源:现代摄影网
责任编辑:高天_NYBJS4755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403 Forbidden
403 Forbidden
热门搜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家有老照片】郑泽凯:七十年代“海鸥飞翔”在宜昌
东北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七十年代宜昌三宝;蜜桔,彩陶,三遊春。那时三遊春酒享誉国内,曾荣登人民大会堂国宴。
《宜昌市七一酒厂》拍摄于1979年,工人正在包装“三游春”“西陵特曲”当年宜昌的知名品牌酒
不久前与朋友聊天得知:去年他应邀赴宴,主人拿出收藏三十多年的三遊春酒招待来宾,并说:保存至今的三遊春价值不菲。
《宜昌彩陶厂设计人员》拍摄于1979年
《宜昌彩陶 西游记》1979年 系列之一
由此,我联想到七十年代宜昌的工艺陶畅销国内外市场,还有一千二百多件陶瓷制品在人民大会堂湖北厅陈列;当年的工艺陶已成为现在藏家的收藏品。
《宜昌半导体厂之2》摄于1976年 系列之一
还想到宜昌半导体厂为我国卫星生产了元器件;进而想到全市人民为发展经济所做的贡献,禁不住一鼓作气把那个年代拍摄的部分照片整理出来。
中国产著名双镜头“海鸥”相机,不少宜昌人家里现在何许还有收藏的。
七十年代初期,是“海鸥飞翔”的年代,大多数摄影者只有一台海鸥120双镜头反光相机,相机采用三片三组“库克”结构镜头,成像质量虽比采用四片三组“天塞”镜头的德国禄来相机略微逊色,但也非常优秀。
德国早期“禄来”相机
十多年后我拥有了尼康相机,曾用它与海鸥相机做过认真对比;在操控方便,迅速,题材适应性上,尼康领先;在画质上则海鸥胜出。
《摄影培训班学员在宜昌儿童公园实习》
当年在胸前能挂一台这样的相机,也是很风光的了。
当年的这些摄影师们,你们现在在哪里?
同样将照片放大到24吋,尼康拍摄的底片已力不从心,照片的清晰度,色彩还原及反差均达不到要求,而海鸥拍摄的底片则毫无压力。为什么?因为6x6底片的面积是35毫米的3.6倍。数码相机感光元件越大越好,胶片亦如此。这组照片基本是海鸥120拍摄,大部分未经剪裁,保留原底片正方形构图,是为了一种怀念。
《汉宜养鸡场》摄于1979年 系列之一
唯独有一张《汉宜养鸡场》是个例外;标准镜头视角不够,借了市公安局的林哈夫相机搭配广角镜头才完成的。林哈夫6x9,俗称大八张,那是影友可望而不可及的顶尖器材,至今回忆拍摄情景心情仍很激动。
作者郑泽凯1975年留影(借了一台海鸥DF)
郑泽凯(1945~) 北京市人。宜昌知名摄影家。历任宜昌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顾问,市老年摄影家协会顾问。曾任机电日报专职摄影记者。郑泽凯六十年代开始摄影,作品多次获得各类摄影大奖。
【编后】非常感谢宜昌资深老摄影家郑泽凯老师,为我们《三峡影像》及广大读者无私、无报酬地奉献出了大量宜昌珍贵老照片。很多照片在宜昌都是首次露面!这些老照片对宜昌社会、对宜昌摄影界、对宜昌摄影人来说都是难得一见的。现在回看这些老照片张张都很精彩,回味无穷......我们代表宜昌市摄影家协会和编辑部同仁再次感谢郑泽凯老师!百忙中您自己整理照片、底片扫描、编写文字辛苦了!祝您身体健康幸福快乐!郑泽凯七、八十年代宜昌老照片系列我们将在三峡影像《家有老照片》栏目里陆续刊发,敬请关注。
本期编辑:李志伟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宜昌市摄影家协会官方号
宜昌摄影门户网
宜昌市摄影家协会官方号
宜昌摄影门户网
今日搜狐热点专业的摄影师用的是什么相机_百度知道
专业的摄影师用的是什么相机
专业的摄影师一般用什么相机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专业看你是怎么分的了。商业摄影师比如影楼、工作室、或者时尚类摄影师爱用数码单反,全幅居多,部分小影楼和工作室也用APS-C的。但再差,一般也会是中端单反,比如佳能40D 50D,尼康D80 D90这类,入门机是基本不会用的。新闻、体育图片记者爱用专业数码单反。比如佳能的大马三,小马四,小马三,尼康的D3X等。不过也要看是什么新闻机构的,小的新闻机构买不起这些昂贵的器材,也有不少记者用佳能7D,尼康D300S等。部分大牌时尚类专业摄影师也会用120数码单反或数码后背,但这类摄影师通常会有很多照相器材,其中全幅数码单反是必备的。根据不同的需要选用不同的设备。目前已经很少有专业商业摄影师会使用胶片拍摄了,偶尔还会有些根据具体需要,可能使用一些中幅或大幅的胶片产品。另外一些专业的摄影师其实就是玩票玩成了专业,比如很多摄影协会的会员。这些人与其说他们是专业摄影师,不如说他们是专业发烧友。这类人由于很发烧,玩什么器材的都有。数码、胶片,135,120,大幅,等等。
采纳率:43%
根据需要来决定相机,像新闻摄影、婚纱婚庆的一般用135单反。户外广告、风景有钱的摄影师都用120、和大画幅机器
体育、新闻、野生等专业摄影师基本是用135单反,少数用120人像、艺术、广告的用120或大画幅商业输出、自然风光专业摄影师用大画幅的多
一般都是单反相机,但是也经常有一个乃至两个卡片机作为备用机。当然卡片机也一般需要具有手动曝光控制功能的。至于单反相机则不管品牌类型不可枚举,多不胜数。
5000以上的
多用胶片机,也有不少人用全画幅数码单反机。
其他3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摄影师 相机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新闻热线:4&&&广告热线:9
中国照相馆定格光阴的故事:五六十年代人们排队拍照
  扬州网讯 从人民商场弯进国庆路,中国照相馆的橱窗总会引来过路人的目光。橱窗内陈列的两三张像片,从早期的黑白照,到如今彩色的婚纱照艺术照。或许连员工们都不曾想到,一块普通黑板大小的橱窗,竟见证了扬州社会变迁。
  老照片装点门面
  一下子有了沧桑感
  在亨得利钟表店的隔壁,中国照相馆的蓝底金字招牌显得端庄而醒目。仔细看,招牌下方还有“富春中国摄
影彩扩有限公司”几个小字。
  站在门口,就会感觉这家照相馆的沧桑感。它没有如今不少照相馆花哨的海报和灯牌,就连在橱窗里展示的以招徕顾客的像片,也是有点老式的婚纱照。婚纱照上一对新人红彤彤着脸笑着,背景不似如今流行的韩式、欧式,风格也不是什么“小清新”或者“狂野范”。
  “上个世纪90年代的照片都是这样,在那个时候就流行这些。”家住常府巷的李女士正好来到中国照相馆替儿子取证件照,她说那时候的婚纱照流行港台风格,新娘要么穿白色婚纱,要么穿大红礼服,配以头上一朵小小的红色绢花。“那时候还不知道什么叫‘透明妆’,一般都搽厚厚的白粉底,涂胭脂,口红也多为大红色。拍照造型,新郎穿燕尾服、新娘穿婚纱,一个坐一个站或半坐,造型比现在单一多了。”
  推开中国照相馆的玻璃门走进店内,南北墙上挂着金属框装裱的大照片,共有八张。单人的为女性艺术照,双人的则为婚纱照,妆容和衣饰都较为朴实,照片多为上个世纪90年代拍摄。
  玻璃屏风鸳鸯戏水
  昔日化妆室如今储物间
  中国照相馆的一楼南面为一排柜台,后有橱窗;北面为“玻璃屏风”隔开的小空间;中间则是一条过道,通向最西面缴费领取照片的主柜台。
  南面的柜台内摆放的主要为镜头、闪光灯、电池、相机等照相器材,而后面的橱窗内则陈列三脚架、像框、影集等摄影相关商品。
  视线落到北面的“玻璃屏风”上时,有一种柔和感。玻璃上印有朵朵莲叶荷花,成对的鸳鸯在花下自在嬉戏。“玻璃屏风”下还有铁质“栅栏”,有镂空的卷叶图案,看来颇为精致。
  被隔开的空间内放有一排木桌,桌子对着一排镜子。原本是给人用来拍摄写真前上妆的化妆室,如今桌上看不见眼影、腮红等化妆品的影子,而是堆了不少杂物。
  “现在不怎么用了,不过有需要时化妆还是在这个地方。”店内的工作人员指着玻璃屏风内说道。
  过道的最西面,收费柜台后的墙上张贴有收费标准,还挂有各种奖牌,仿佛在诉说这个老字号曾有的荣耀。
  沿着楼梯走上二楼,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拱形门,门内为休息室。休息室连着摄影室,摄影室内铺着干净的地板,红色绒布背景、彩色书架背景、欧式建筑背景等一应俱全。
  摄影室内,一间墙壁上贴满细碎花朵墙纸的美容室房门紧闭。“这个美容室现在也不用了。”工作人员说。
  曾经的门楼上
  白鸽霓虹灯闪烁
  1956年,16岁的周承标从刻印社被分配至中国照相馆,当时的中国照相馆员工有20多人。
  当时的中国照相馆为两层建筑,周承标回忆道,二楼外墙中间有“中国照相”竖排的几个铜字。铜字两边各点缀有一排白鸽装饰,这两排“白鸽”从一楼顶飞向二楼顶,呈“八”字形排列。在“中国照相”几个铜字的最顶端,还有一个地球仪装饰。每天夜晚,“白鸽”上的霓虹灯便会打开,一闪一闪,灯效看起来像是彩色的白鸽从下往上飞到地球仪上。“这个招牌在当时也吸引了不少人的视线。”周承标说。
  上世纪50年代中国照相馆的门为木制门框,门上的玻璃也印有“中国照相”几个字。从那时候起,中国照相馆的橱窗里就放有照片了。“都是黑白照片,半身的多,还没有什么婚纱照。”周承标说,橱窗里的照片多为儿童照、先进工作者单人照。
  那时候的中国照相馆一楼是营业厅,进门后有两排柜台。最里面还有一扇门,推开门后为一个休息室,休息室内有海绵沙发、几张茶几。休息室的一头连着摄影室,另外一头则是一个天井,种有绿色植物,等候摄影的人们可以边坐在沙发上边欣赏天井内美景。
  1964年“五洲大药房”被拆掉后,在原址上新砌一座三层服务大楼,就是现在中国照相馆的大致模样。新的服务大楼落成,中国照相馆的二楼新增了一个摄影室,变为两个摄影室。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人们排队拍照
  如今已近耄耋之年的姜笃行跟周承标一起从1956年起就进入中国照相馆工作,后来担任了25年的经理。他回忆道,“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照相馆的业务始终供不应求,拍照的人必须排队,有时要等上几个小时才能轮上。”
  姜笃行记得1959年国庆十周年期间,前来中国照相馆排队拍照的人排了几百米,从参府街弯进去,尾巴甩到绿杨旅社。
  虽头发花白,但如今寻常日子的每天早晨,姜笃行都会早早地来到中国照相馆内,迎来送往新老客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般的普通人家谁有相机啊。”周承标说,16岁时他来到中国照相馆学徒,用的照相机还是摄影师要钻进机身后布帘子的那种。
  由于使用的黑白胶片,见到光就容易感光报废,那时候的相机后都有帘子遮得严严实实,照相师要钻进帘子里拍摄。“再加上还要对焦距,如果有一些光漏进来,根本也看不清没法对焦。”周承标感慨如今傻瓜相机自动对焦的轻便。
  过年的时候中国照相馆出现排队拍照的情况也是常事,周承标曾经最怕过年,他要忙到深夜才能停歇。“那时候人们的娱乐活动单一,电影票都非常紧张,能到照相馆拍个全家福就是一件顶高兴的喜事。”
  建筑档案
  中国照相馆是一家老字号照相馆,位于国庆路29号,为两层建筑。一楼为营业厅,二楼为摄影室。创业于1942年,投资人为赵月秋,最初的营业地点位于苏唱街。1951年,根据政府统一规划的商业布局,中国照相馆从多子街搬迁到国庆路上的离辕门桥很近的“五洲大药房”旧址;1956年,政府对其实行了公私合营;1964年扬州地委决定,拆掉“五洲大药房”,在原址上新砌一座三层服务大楼,中国照相馆搬至现在的位置。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照相馆依然创造过新辉煌,如1987年,在全国扩印大赛中夺得了江苏省唯一的一枚金牌等。然而由于现今照相机的普及,多个中小婚妙摄影店的分流,让这家辉煌了半个世纪的商业明星有点风光不再。
  延伸阅读
  扬州照相馆百年史
  扬州照相业兴起于民国初年。扬州第一家照相馆为梁墨生创办,位于多子街(今甘泉路)双桂巷4号内的映月轩照相馆。
  据《扬州市志》记载,数年后,梁墨生又在参府街开了“碧云天”照相馆。其后,梁筱庭开“梁园”照相馆于教场碧罗春巷。由此,“映月轩”、“碧云天”、“梁园”照相馆三足鼎立几十载,直至抗日战争。
  中国照相馆创业于1942年,投资人为赵月秋,最初的营业地点位于苏唱街,这是一条靠近辕门桥的东西向小街,毗邻大名鼎鼎的扬州浴室。1945年9月,中国照相馆迁徙到扬州当年生意最繁华的多子街,其广告语为:君欲照艺术照吗?请到中国照相馆,出品簇崭,油色放大,代客冲洗,代售材料。
  1949年初,范明在辕门桥西口开设“金都”照相馆。此时,扬州城内的私营照相馆,大型的有“映月轩”、“梁园”、“中国”、“开云”、“上海”,中小型的有“镜中天”、“金都”、“金山”、“国华”等近20家照相馆。据一些史料及老年人的口述,这些照相馆多集中于如今的国庆路、教场、甘泉路等当时繁华地段。
  1956年国家实行对私改造,20多家照相馆只留下“中国”、“上海”、“映月轩”等六家照相馆,实行公私合营。
  中国照相馆在很长时间内维持着龙头老大地位。上世纪五十年代时,照相馆内就可以给黑白照片用油彩上色。
  1982年左右,扬州城内彩照开始渐渐普及。但是人们若要将彩照冲洗扩印,都要跑到上海去。大约在1984年,中国照相馆引进了当时扬州首台彩照充扩机。至此,扬州城的老百姓在家乡就能冲洗出彩色照片。
  结婚照50年变迁史
  家住蒋王的陈奶奶今年70岁,她娓娓道来曾看过的几张老照片,结婚照的变迁是社会变化的一个缩影。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穿毛衣在当时算是很洋气的装扮,结婚当天有新娘用粗粗的混纺毛线自己织一件毛衣穿上;新郎穿的是父亲穿过的旧军装,很神气。到照相馆内拍的结婚照是黑白照片,一对新人都穿的是当时最流行的蓝色干部服。
  上世纪80年代
  新郎当时穿的是化纤面料西装,新娘穿的是照相馆提供的婚纱,还特地抹了口红。照相馆的婚纱看起来有点旧,但穿起来还是掩不住新娘的喜悦。彩照是A4纸大小,没艺术加工。
  上世纪90年代
  结婚当天新娘租了件白色婚纱,还在商场花几百元买了套高档的粉红套裙,头发盘得高高的。
  结婚照流行港台风格,新娘涂胭脂,妆容比较浓。新郎穿燕尾服、新娘穿婚纱,照片很多都拍得有点朦胧,做成一种梦幻的效果。
  21世纪
  结婚的妆容和衣服都由婚庆公司提供,婚庆服务动辄成千上万元,婚礼一般都在大酒店内举行。
  现在新人结婚婚纱照花样太多,就比创意。不管内景还是外景,婚纱就有好几套,新人还可以自己带情侣装。整个风格也有韩式、欧式等多种。
  扬州网见习记者 王张庆
  摄影 记者 刘江瑞责任编辑:陈惟金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扬州网”或“扬州日报”、“扬州晚报”、“扬州时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扬州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
·····
·····
·····
·····
新闻热线:4
广告热线:9
Yznew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摄影记者招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