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教:C4 6.3口能直推的耳机差不多的大耳机有哪

人人都说C4 6.3口好?我咋认为。。。。_百度知道
人人都说C4 6.3口好?我咋认为。。。。
借人帮我煲去了。。。5口更柔和耐听呀。,木耳一只。6。3口推力大是肯定的,不过偶发现3首先声明。 有点像平衡和单端的区别,还没煲开
我有更好的答案
求握手。推PK1明显感觉不对···而且更恶心的是3!!!!.5口官方说明:推力125欧姆·········感觉好鬼畜啊!不能推10EX!那个口推塞子确实冲
就那样吧~除了搭配K501让我小惊艳了一下其他没感觉~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人人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查看: 4298|回复: 5
关于c4的3.5和6.3接口,差距很大么?
我的耳机是铁三角的esw9,阻抗是42,灵敏度103,我应该接到3.5口上还是6.3口上?3.5口能100%发挥这耳机的实力吗?
目前前端是ipad2,感觉声场有些推不开,打算换个c4,6.3口貌似更容易爆耳吧。。还要加个转接头,有什么好推荐?
推力有差别。听感有差别。esw9应该可以用大口推。
个人觉得差别很大,以前用c4几乎不用3.5口的
很大,3.5口应该做成LO
3.5口没必要用的
有低阻耳塞的话,不妨试试3.5,也许有惊喜,呵呵……
Powered by个人关于前端相关的整理(略杂,纯粹个人用)の七彩虹篇(1)
C4的体积比我想象的稍微大一些,对于手掌普遍偏大的男生来说体积并不是问题,而且放在口袋里面怎么说都比IPC捆绑小上不少了。
新机器内部是没有空的,于是拿出USB线来准备拷贝些音乐进去,很令人惊讶的是附件部分竟然可以做得如此用心,USB线材粗壮,双头镀金,而且还带有磁环——这种近乎奢侈的USB线似乎只有去单独买才买得到吧。看了看其他的配件也是非常精美的,唯一可惜的就是说明书只有英文和德文两个版本的。中文版本在网上可以下得到,但是没有印刷版的怎么说都是个遗憾了。
开机之后的界面非常简单——符合了我的一贯概念:不需要过多花哨的装饰,只需做好自己应做的,作为一个纯音乐播放器,七彩虹的设计拿捏得非常到位。但百密一疏的是没有锁定,很容易导致误触。
Win7旗舰版下文件的写入速度大约在3M/秒,稍微有点慢,但据说是采用了带有ECC纠错功能,可以保护数据的安全,在考虑是不是拿来当个存贮重要文件的备用U盘使用。拷贝16G的音乐文件大约用了俩小时,有点儿难熬啊,幸好还有游戏解闷儿。
这里说一下容量问题,16G的容量对于一般用户来说可能已经足够,各种APE和MP3甚至WAV都可以放的进去,但是对于高烧们来说似乎显得窘迫些,其实一早我定的是16G版本后来到手1天不到直接联系更换为32G版本,原因是C4可以支持24bit,196khz采样率的音频,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对于存储来说,是一个挑战,16G大约可以放4-5张专辑,而32G+32G
TF卡也只有二十多张专辑的存储量。
下面转入正题,开始进行试听吧。
前期测试准备了ES3,HD600和HD580Jubilee,参考系统为:
IPC + ALO OCC + PICO + ES3,&
剑桥DAC Magic + 范登豪 102 MK3 + YSE CONCERTO签名版(第二批专为600校音)+
HD600/HD580J
三副耳机的情况自是不必多言,都是比较经典的,鉴于最近时间不多,听音范围狭窄,就选择流行和古典两个组别来进行试听好了,流行组:
Avril Lavigne:When You’re
Kelly Clarkson:Because of You
C4+ES3(参考系统IPC + ALO OCC + PICO + ES3):
流行一向是ES3的强项,这次自不必例外,首先上阵的就是ES3了,刚才提到过特殊的音量控制推杆起到了一定作用,其实可能很多朋友在驱动类似高敏低阻的耳机时都会发现一个问题,使用传统旋钮电位器的时候,如果驱动增益过高,很可能发现电位器旋钮开小了偏音,开大了太吵的现象,C4的滑动电位器很好的解决了低音量下偏音这个问题,底噪也控制的非常好,ES3这级别的噪声探测器下噪音也几乎不可闻。
3.5接口下ES3的声音略显慵懒,对于以上这样感情浓烈的曲子来说风格并不是很对路,相比来说,C4的3.5口驱动下的中频略偏少,口味比较清淡,但相对与pico相对突兀的高解析来说C4显得温和许多。这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低频部分但是无论如何3.5口都不是很给力,C4在低阻高敏耳机方面的表现,令我稍有些失望——这真的是一只以素质著称的播放器么?
(参考系统为剑桥DAC Magic + 范登豪 102 MK3 + YSE CONCERTO签名版(第二批专为600校音)+
HD600下的流行更进一步加重了我的怀疑,600的中频和人生本身就是弱项,而C4下的流行更凸显了600的一些弱点,但在重重地疑惑中,我忽然注意到后面配器并没有出现丝毫的散乱,解析力也十足,看样子需要煲一下才能进入状态了。
200小时后。
高频延展很不错,背景配器的声音非常清晰,横向声场扩大一圈,层次感也凸显出来,最令人振奋的是低频的质感和量感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层次感终于凸显了出来,期待中中频的变化并没有想象中多但也是可闻的。我并不像鸡蛋里面挑几个骨头出来,可流行并不是C4+600所能胜任的。
(参考系统剑桥DAC Magic + 范登豪 102 MK3 + YSE CONCERTO签名版+
流行部分采用的3个参考系统中,两组都是台机,我知道这是不公平的一场较量,但200小时后的C4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果一定要抱怨说HD600这只耳机有什么不足的地方,那么去听听HD580J吧,那绝对可以号称完美版本的600,许多朋友抱怨说600低频肥大,中频凹陷,完全失去了580人声的优美等等……但是对于580J来说,这些都不是问题——曾经有一位资深烧友略带夸张的对我说,如果你真的可以推好580J,那么恐怕只有R010一类对普通烧友几近传说的动圈旗舰才能与之抗衡。
参考系统在演绎古典的时候颇令人心动,音源虽不出彩但也不至于导致太大问题,推动580J时的流行时显拘谨但也中规中矩,C4有点儿类似这样的风格,但声音明显比600来的舒服。配器和人声终于达到了某种方面的和谐,而并非是乐器的光辉灿烂和蒙了一层纱一般的人声的对比写照。
C4下的580J解开了我心头的疑团,对此我没有什么好说的,能够在森海下听见丝毫不拿架子的流行乐本已是难事,更何况又是随身驱动下的C4推动呢?
阶段总评:很遗憾,笔者一向认为流行口水歌无敌的ES3并没有在C4上面放出什么光芒,更遑论以古典著称的600和580J,另一方面C4的调音也并不适合流行,与其在这方面纠结徒劳,何不弃暗投明,另选古典呢?
参考系统:
剑桥DAC Magic + 范登豪 102 MK3 + YSE CONCERTO签名版(第二批专为600校音)+
HD600/HD580J
海菲兹-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作为提琴饭,就绝对不能不提小提琴艺术的神话海菲兹,此人演奏的各种曲目都号称经典和范本,于是选择四大协奏曲之一的柴D作为古典部分第一首评测曲目。
C4下的600演绎这首经典曲目时显得颗粒感稍强,提琴独奏明显单薄了些,稍显吃力,但背后乐团的伴奏还是一板一眼的,华彩时弓弦想擦的结像和力度都能够表现的非常具有张力。提琴音色虽稍显干涩,但自有一番别致在心头,如久渴又饮甘泉般,沁人心脾。&
600的协奏曲可以说是顾全大局,乐队的每一个部分都照料的相当好,但能量分配显得过分平均,所有部分都中规中矩。但这并非笔者所喜欢的那种迷人的独奏风格,也从演绎方面掩盖了一代神弓的技巧和光芒。
换上580J后终于回过神来——这才是海菲兹!灿烂的高频,细密的揉弦,令人胆战心惊的速度和气势全部在此刻全部集中在那把帕格尼尼使用过的瓜耐里大炮上,如钻石一般闪耀着光芒,因为他的存在,背后的乐团甚至也黯然失色。
对于这个组合我已经没有任何必要假以辞色形容,请一定安静的聆听一曲并为之陶醉!
(Glinka) Russian And Ludmilla: Overture &
1957芝加哥交响乐团
随着鼓槌第一下敲在定音鼓上面,我知道,这次C4真正找到了自己适合的音乐,如果不告诉我这是C4,我可能会相信这是某台机上面出来的声音而并不是一个巴掌大的随身。
辉煌灿烂的管乐部和行云流水般的第一小提琴部行进在音符间,雄壮有力的节奏也为这曲华章增色不少。我尤其喜欢C4下面高频的恣意延展,而且竟然一点都不刺耳——很多老烧说600其实是一支很暗的耳机,这其实是由于高频被压制造成的,推好的600其实是很辉煌灿烂的,C4很好的通过高频证实了自身实力。
但600的低频部分无论现有器材控制的如何到位,总是会出现一些宽松但无力的状况,一般交响乐中低频都是节奏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控制好了低频就等于控制了节奏,但松散的低频是600天生的,令人又爱又恨的家伙啊,也许还是素质到了瓶颈吧。
声场方面,C4下的600横向宽大,纵向尚可,层次感和乐器分离度、指向等等也可圈可点,动态和爆发力十足,大编制协奏时应付的从容自在。各个乐器的位置指向基本正确,结像良好,细节也非常丰富。虽说相比参考系统来说还稍显毛躁,但在所有随身听当中已是难能可贵。
考虑到搭配问题,决定以下评测都采用C4+HD580J进行,参考系统为剑桥DAC Magic + 范登豪 102 MK3 + YSE
CONCERTO签名版(第二批专为600校音)+ HD600/HD580J
Modern Warfare 2 (2010) - Hans Zimmer & Lorne
聆听C4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去芜存菁的过程,到了这里的时候,ES3和600已经静静地躺在一边,而580J这个近20年前的老家伙竟然爆发出了如许的光芒,润和而温暖,如沐春风一般的光芒。
Zimmer的音乐相比传统古典音乐来说,引入了很多现代风格的因素,这相对增大了对器材的考量,无论高频还是低频抑或是动态声场一类,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所以器材的要求水涨船高了。
对于本篇音乐有必要介绍一下,其实就是大名鼎鼎的动视(Activision)出品的使命召唤6的背景音乐,使命6是所有COD作品中我最爱的一部,对本作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实际上C4+HD580J超出了我的想象,在演绎这类风格音乐时,比起台机稍显拘谨的声音更加热情。尤其是Code of
Conduct一章时,故事背景我记得是soap得知ghost和roach被Shepard将军杀害,启程为之报仇,在机场狙击火并的Shepard将军手下和Makarov马仔们,那种紧张的气氛,复仇的宿命,和无处不在的危机感强烈的震撼着我的神经。这一章的表现方面,作为参考系统的台机感情表现并不是特别合我胃口,但是C4不俗的表现,让我甚至有它干掉了台机的感觉。基本可以称之为完美演绎,而到现在为止,甚至包括HD800在内的耳机都未能超越这种久违的感动。
贝多芬第三交响乐第一乐章-卡拉扬
除他之外,无论任何人的贝多芬,都无法令我为之心醉神迷——写在本章前。
波澜壮阔。这时听到这首曲子之后的第一反应,乐曲开端急速上升的气势,和开天辟地一般所营造出来的氛围,一下子紧紧的将我按在床上,深夜两点,关掉屋子里的灯,只为了聆听他一个人的音乐,只为了聆听他,这个为了他的完美音乐能让奥地利地铁停运的人所带来的不屈。
C4在这里几乎发挥了全部能够发挥的东西,金色的背景,大气雄浑的场面,丝丝入扣的细节和细致入微的勾勒,如果要说遗憾的话,就是相比台机参考系统来说,还是稍微有些燥,但这并不是问题。如果说刚才流行部分还存在怀疑的话,那么现在这些怀疑都随着C4的演绎一扫而空了。
阶段总结:
作为随身播放器来说,C4对于不同耳机/耳塞的适应面非常广,素质方面应该说没有问题,但在搭配上面需要进行深一步挖掘。直推特别推荐600。当然,如果能够找到状态良好的580J那是更好的选择。
1.& & 外观优美,设计复古。
声音比较平衡,驱动能力强,可以胜任各种不同阻抗耳机。特别推荐600,880,及601.
3.& & 输入输出接口较多。
没有LO口,无法捆绑随身播放器——虽然之于C4来说,随身耳放并非必须——它足以驱动大部分耳机。
3.5接口和6.35接口重复。建议可以取消3.5接口,更换为更具用途的LO或者光纤输出。
没有hold键,对我来说这个功能可有可无,我一向把C4放包里再带个600出差的,到房子里做小台机听。
有关C4的外观,或许是此文最为主观的一个部分了。迫不得已,审美观念千差万别,就我而言,七彩虹C4的外观综合起来可以说是古朴和华贵相结合的、我所能容忍的最大体积的随身大砖头——正面拉丝黄铜,质感和怀旧是有了,然而整体按键的布局过大而怪异造成正面整体还是很缺乏美感,细看之下,铜面板的几条凹槽切割后还有一些毛刺;背面给力的北美胡桃木壳,无论是手工雕刻出的精美的,带有浓重英伦风格的盾牌双狮LOGO,还是胡桃木温润轻柔的手感,都是我非常有爱的,复古而精致。这样正面和背面结合起来看的C4,整体上典雅复古,外观在国产的几个HIFI播放器里来看,还是不错的,然而想要有如果苹果索尼一样的工业设计,路漫漫而其修远。
再往做工方向说开,C4的做工,外部还是内部都是相当给力的,品控工作在和头领科技的大小男人801和602,以及和汉声的STUDIO相比,都有着大厂品控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同D50那样级别的品控相比的话,做工方面还有很多可改进的地方。
细节上,有几个可以重点说说的地方:
1.正面使用的ALPS阿尔卑斯日本原产PRO AUDIO系列音量增益滑杆,阻尼相当不错,实际使用时也很精准,
还配备有防尘罩,不用担心灰尘进入引起使用问题。更值得一提的是,虽然HM801同样号称使用ALPS增益,但实际使用时,在低音量下,801会产生偏音而C4不会。
2.C4底部的耳机插口,做工也同样考究
3.背面的手工木刻LOGO,雕刻工艺让我相当喜欢,大气,高贵,整个背面木壳的涂层也很棒,没有什么瑕疵之处。
4.有关内部PCB和各类元件的选材和做工,南瓜我也不多做介绍了,明着主动公开内部结构图的国产HIFI播放器厂商,除了七彩虹还敢有别的吗?
体积上,C4看上去体积确实偏大了,偶尔也做一回标题党,实际上来说,所谓”口袋里的“就我而言,最多只能放在冬天穿的大衣口袋里正正好好,如果夏天上衣?如果紧身牛仔裤?神马口袋都是浮云了,想要出街的话老老实实放包里吧。
把握手感上,C4虽然看着大而厚重,但实际拿在手上操作的时候,却比较有握感,不会松脱或者嫌大嫌重的,而事实上半木质外壳还是比较轻巧的,不仅比我的NJBZEN要轻上许多,而且木壳据说是特地设计和削成的适合手拿捏的形状,握在手上很舒服。下面的图,分别是一次上海烧友聚会上三个人手握C4的图,南瓜的手很小尚且握着轻松,何况各位大老爷们呢。
是一个C4需要改进值得吐槽的地方。国产几强中,STUDIO的操作因为只有区区几个键,还要使出组合技,操作最为令人纠结;而T51,HM602和HM801还有C4从操作上来看,差不多属于半斤八两的半吊子,或者说从一个完备的随身听产品的要求去评判,操作上几个机器的完成度都不高。
C4硬件来说,首先已经提到,
就是要适合外国人大手的操作要求,按键也没必要设计成那么大个的,致使五维键太过于分散,实际使用起来比较别扭,另外五维导航在菜单各级的任务分配也有些混乱;其次,按键手感欠缺,力反馈比较差,常常是稍微按轻一些就没有反应;再次,按键反馈速度偏慢,一些比较快的连续按键操作在C4上明显行不通,按键还要严谨地一个一个慢慢来;第四,
应该在底部设计一个HOLD键,放在狭小的地方,很容易就触碰到左下角两个按键和音量滑杆;最后,没有背光灯设计,导致晚上需要”盲打“摸黑操作。
软件来说,初版固件的BUG还是有一些的,没有播放列表,没有详细曲目信息显示,没有多重播放模式,开机不能继续播放等等,固件的不断改进以后是必须的。
除去那些浮云般的外观做工不提,C4在声音表现方面,很契合湿中所描述的对钢琴、提琴等古典乐器的最接近真实的演绎,而所谓”力拔山而气盖世“则代表着C4的推力输出奇大,并且营造的气势临场感又是非凡的。在上海一共聚会3次,很多小圈子里的烧友都有这样的看法,即C4初听起来说不出有什么特点,但又马上被其声音所震撼了,我当时刚听C4那会也有相同的感受,这个机器,总结起来就是平衡而大气,听感和所谓素质能比较好融合起来,随身中目前为止最接近现场的真实声音,你可以说各方面都比较均衡而无特色,但你不得不承认,就是这样的声音,带来的是远超了过去所有普通随身听的一种无比的震撼感,就我个人来说从过去听过的那些老CD和MD,到手中有过的几个硬盘老机器,更无需说XK和IPC之类的消费级随身听,无一能提供与C4相匹敌的综合声音表现——且不论C4可以开创性地用随身直推来赐予HD600和PK1等等这般高阻难伺候的老家伙们以美好的声音,也不论C4还可以用同轴,光是C4的声音水平,就早已不能用“随身听“这个词来概括了,而是无比接近"移动台机”或者是“随身台机”的梦想,光声音来讲完全配得上和HM801等共同划为“脱离随身的随身”一类范围
测试用耳机:主要的有PK1和HD600,其他有DT880,K601,K701,ED8等,详细见图。
对比器材:主要的有D50,HIFIMAN
HM801(GAME卡),汉声STUDIO,RWA-IMOD+SR-71A捆绑,T51MOD+P3DIY捆绑,其他一些老硬盘机略微提到。
注:AB之下发现,因为C4的电容比较多,需要一段时间的煲机伺候,新机在高频方面明显要比煲开的暗,因此文中所用机乃猫二的C4,加起来大概有700小时了,属于烂熟的南瓜粥。
此外,测试用曲目均为普通”正品”WAV格式,某些曲目找到24 192的WAV,只能用来测试C4对于24
192WAV的支持,会特别说明。
【1】& & C4
3.5口直推:
迫不得已,必须将3.5口单独拿出来说是因为C4的3.5口直推完成度真的不高——用来推动铁和低阻动圈耳塞效果又回到了“普通随身听的”范畴,用来推大耳机推力又不够,所以说3.5口的确有些悲剧。综合声音上,C4的3.5口水平和我手中的NJB
ZEN相似,虽然超出了XK和IPC许多,但和真男人的直推相比还是有一段距离的。目前,3.5口对我来说,除了偶尔推推小塞听,就是和家主婆一起听歌的时候,她用3.5,我用6.3,互不影响独立开,比一转二效果要好,除此之外3.5就没别的任务了。说句题外话,有关七彩虹要不要LO的争论一直在发生,我个人认为,与其保留这么一个综合声音和ZEN差不多的插口,倒是不如在七彩虹的下一代产品中把3.5PO改成3.5LO,满足一下具有中国特色的发烧需要,或者彻底把3.5口做好,使之能接近6.3口的水平,倒也是不错的。
简单说说3.5口下几个东西的表现。有关流行听感,C4的3.5口和6.3口大致风格是无异的,留待后说,这里仅仅用《魔鬼的颤音》萨尔瓦多.阿卡多
& 查尔斯.迪图瓦 - 帕格尼尼(法国版),PART1来做测试,对比对象是NJB
PK1,横向声场要比NJBZEN大一圈,纵向不如ZEN来得深,中频和ZEN一样比较薄,密度比PK1还要稍大些,高频泛音比ZEN更多点也更亮,虽然小提的线条感比ZEN更刚健更有真实感,但声音比较干,不润泽。最关键的是,无论是C4的3.5还是ZEN都无法推出PK1应该有的偏执、气势和强大的动瞬态。简而言之,C4的3.5和NJBZEN都是推不开PK1的。
OK1,此物要比PK1来得好推,以至于C4 3.5和ZEN都推得还不错,当然那是没听过C4 6.3之前的想法了。C4
3.5推出的OK1纵向声场更大,表现的小提也是更带刚劲一点,声音不如ZEN来得润泽却也合适,高频泛音同样更接近真实,泛音不如ZEN来得多,但更有力,收放更快,ZEN的小提琴则因为高频的稍微渲染显得委婉一些,力道方面也是柔性更多,泛音收的比较慢,表现在魔颤P1上,首先声音温文尔雅,高频及泛音音色润,缓缓道来的感觉,听感上更甚一筹。动瞬态来说,两者相差不大,控制力C4
3.5更好一些,表现大点的动态,相比没ZEN那么乱。
E5C,ER4P/S/B,SE535等一系列动铁,用C4的3.5感觉比6.3好多了,虽然硬指标上3.5对于这些动铁塞的表现明显不如6.3那样出色,6.3推4B的力道也和LISA3有的一比,然而6.3接上动铁的声音,本来C4就有点干涩,密度很大,动瞬态强势,以至于造成听感上和D50直推动铁差不多的效果,又干又硬,密度也太大,过于刺激,音乐味没了,听了没多久就受不了,太累。对于这些动铁来说,C4的3.5口更适合一些,其他不说,小四家族能推动4P和4S,用4P和4S欣赏魔颤这类的小编制弦乐倒是还不错的,亮度适中而不至于带着过于刺激的毛刺;E5C也能推出来,比ZEN的推力还大一些,对于高频毛刺的控制也比ZEN好,至于推不推得好对不对味,结合不同的动铁来说,C4
3.5和ZEN就各有千秋了。
3.5推600,只能说比ZEN推的好“出声更大“罢了,但是离推动还差得远——3.5下的600下盘发虚,好在声音不算太飘,基本的味道有一点;至于ZEN,不但下盘软绵绵了,声音都是飘的,音量开到最大只出那点声,并且出来的声音还完全不是600的。
总而言之,3.5口,如果实在需要用,可以尝试一些低阻的耳塞便携耳机,或者动铁,也不要对3.5口报以太多期望,毕竟,C4的重头戏还得看6.3口的表现。
【2】& & C4
6.3口直推:
首先要说的,是强烈建议那些刚拿到C4而手上又是一些大耳机、PK1之类想听的朋友,最好不要先听3.5口再听6.3口,否则很大可能会像我这样有一种用东西把3.5口塞住的冲动,当然也包括了桌子上其他那几台老砖头——6.3口,根本无需多时就会发现,简直是一种凤凰涅槃的焕然一新的感觉——电压电流的大幅度提升使得C4
6.3口均衡霸气,整体声音的骨架一下子就被撑起来了,工整的声场,凌厉的动瞬态表现营造出的大气蓬勃的霸气,大场面的气宇轩昂,还原出来的才是真正的C4那脱离”随身听“概念的声音,比较真实的或者说正确的声音。
其次要建议的是,无论是听流行还是欣赏古典,C4
6.3也需要在耳塞耳机(尤其是耳塞,因为耳机这块C4的推力还容易应付,耳塞的话搭配太重要了)的搭配上下一番功夫,来找到比较适合的搭配,所以客观说,C4虽然在推力上要胜过HM801一些,但在对耳塞的适应面上是明显不如HM801甚至是STUDIO的,前面已经提到大多数动铁塞在6.3口上会比较悲剧,同时有些低阻耳塞比如IE8,MX980,表现效果也不是很出彩。(有关搭配的好坏程度,会在直推部分结尾列出一部分名单,这个名单也是由几次聚会小圈子里的朋友一同研究写成的,以供参考)
有关6.3口的直推,大致分为流行和古典两部分C4表现的综合声音,即听感和所谓素质的各类硬指标综合加以对比分析。
流行一句话点评:均衡不抓耳
中频有密度但稍薄而少渲染 大气十足 IPC流行听感的威力加强版
对比器材有HM801(GAME卡),稍微提到H320和卡玛。D50因为流行乐感实在欠缺,而STUDIO又因为人声比较靠后加之味道更淡,没有比较价值。
流行人声,本身包含的信息量就远不比古典来的大,所以我个人的看法是,欣赏流行音乐更多的还是要注重听感乐感而非硬指标,当然也不是完全不把硬指标当回事。插一句题外话,流行古典无贵贱之分,流行也能有自己的品味,根本没必要为了提升所谓的品味而逼迫自己去听不喜欢的古典,而花上点大钱买一套适合听流行的器材,也没什么罪过的,关键还是自己喜欢。C4前文已经提到,首先比较难找到适合流行演绎的搭配,其次中频因为高低两端太出彩的缘故而限制了中频的发挥,虽有密度但丰满度不足也就是嫌薄了些,再次C4的CLASSIC古典版本来就是为古典调音选材的,力求的是真实正确声音的还原和低失真,在整体的渲染上几乎不动手脚,所以光流行人声的听感上,大多数人的直观感受还是嫌不精彩不抓耳,在和HM801以及手上的H320和卡玛比较之后,我也有相同的感受,HM801特意为之的中频,加上一些韵味,聆听流行人声的听感的确要比C4好上一些。但稍微仔细比较,也不难发现,HM801在硬指标上同C4也有差距,只是这种差距在表现流行人声时被缩小了,而后面的古典部分比较,则比较明显。
对C4来说最为给力的PK1粉墨登场了,不管流行还是古典,C4伺候的PK1都是我听到过最好的PK1
一上来就是一段钢琴SOLO配乐,C4+PK1的搭配,虽然上来就不抓耳,但却是我听过的随身系统中音色最正的钢琴声音,丰满,硬朗,低频踏实下得去,瞬态好,整体听来音色美,而且C4的底气从一开始就扎实了,仅仅一小段钢琴就不难听出C4在钢琴的表现方面具有相当的造诣。相比HM801+PK1的这段钢琴,801首先更暖一些,中低频要更肥,比C4更丰厚的声音,瞬态同样控制不错,但是下潜要差了,而且偏软些,底气上略逊一筹,虽然听感上HM801是一耳朵就会被抓住,不过仅针对钢琴说HM801还是柔暖了,不如C4的钢琴那样真实。顺带一说,在RWA-IMOD+SR71A+PK1的系统中,钢琴也同样很好,和C4比较的话,丰满度不足但更为犀利,收放很快。
人声开端部分,C4+PK1组合已经是我目前找到的很多耳塞中中频最厚实的搭配了。能推出PK1比较厚实的中频,我认为这是C4大推力的一个表现,在SR71A和P3-DIY的系统中PK1也没有这样的厚度,但即使是这样,仍然显得中频偏薄,人声不够丰满,以至于包围感还是欠了,对人声的渲染也不够,虽然这样的声音更为均衡而不失真,不过听感上来说,
HM801+PK1,H320+PK1,KARMA+PK1乐感上都要比C4好。C4组合能值得称道地方,是恰到好处的人声密度(同D50相比,D50密度太高)和均衡的两端表现,不错的分离度,人声定位和乐器大致水平,口型结像大小正好,声底偏硬稍暖。HM801的组合,则是一下子就被吸引住的,带着一些颗粒感的,富有些模拟味的,稍微有些糊和虚的中段很具亲切感,包围感和渲染做的都不错,整体也是偏松软偏暖靠前的声音,这种风格的调音显然要更适合大多数中国烧友的口味,带着失真,带着感情,肥厚,比较容易让人品味,虽然总体来说801推PK1不如C4那样放得开,表现在低频有些散,中段稍虚而糊,但的确,这就是很多人需要的流行乐感,可以说,HM801在流行人声上的表现还是有一套的,中频做的很有特色的机器,除了801,也有H320和卡玛,而它们一个共通点就是表现流行有一手。
人声转换到高潮部分,C4+PK1组合的一些优势就一下子展现出来了。高潮处C4的声音瞬间营造出一种非常霸气的气势,这种气势甚至有些吓到了我——纵向声场完全张开,低频下潜力度很深,空气感充足,动瞬态转换一下子就拔高了,张信哲的声音听起来更多的已经是发自内心的痛彻心扉的呼声而非以前所有随身系统包括801带来的阴柔的诉怨,这时候这种气势所营造出的人声,带来的感情表达也更为直观更为往心里去。而此时801表现的人声依旧抓耳和舒适,但明显没那么有力度,表现的气势张力显然要逊于霸气的C4,高潮就在一点平淡之中带着幽怨的柔美过去了。可见仅仅是表现流行,C4的气宇轩昂就轻易显露出来,更遑论古典的气势表现呢?不仅801,就是T51MOD+P3DIY+PK1的系统之下,也没有如此的气势表演。
流行部分总结来说,在表现流行人声上,HM801更为抓耳讨好耳朵的听感比C4要给力,而一些硬指标带来的优势,则让C4在气势的表现上压过了HM801,一个是好听的人声,一个是失真很小的人声,无疑是好听的人声更占优。何况鉴于HM801听流行更好配塞,总体表现流行这块,HM801更为擅长。
古典一句话点评:力大
霸气 真实 正确 犀利 D50的古典综合声音威力加强版
对比器材有HM801(GAME卡),D50,RWA-IMOD+SR71A捆绑,STUDIO
古典音乐,无论是小编制还是大编制,对整个声场的形状、低频下潜、高频延展、解析力、定位层次和动瞬态都有很高的要求,而这些要素同时也构成了古典乐庞大的信息量,相比之于流行,古典无疑更为考验前端的硬指标,而对听感的需求相对减少很多。C4在古典方面就占有很多优势了,硬指标更为出色,调音选材方面带来均衡完美的听感比之D50的局促偏执要好得多,以及推力更为巨大,许多耳机本来就要比耳塞容易表现古典得多,大输出结合一些耳机搭配,古典是一种享受,虽然想让随身设备和耳机来最真实地还原古典现场还是不可能的事,但C4已经无比接近"随身台机“的概念,即以目前随身所能表现的最好最真实最正确的声音来表达接近现场的声音。反过来说,HM801在硬指标方面表现好的古典乐还是嫌欠缺,调音和风格上又离真实正确的古典音有一些出入,加上在对耳机的适应面上不如七彩虹那样有着相当不错的直推水准,因此HM801和其设计者米饭一样,还是一个具有个性的播放器,音色偏向于流行演绎,对古典来说则有些力不从心了。说HIFI是什么,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也无一个定论,我个人的认为,更接近于真实正确的C4相比HM801要更为HIFI一些。
小评用音乐分为两块,一块主要测试的是小编制小提SOLO,另一块主要测试的是大编制交响这类大场面。
耳机选取,这里实际上对于HM801、D50和STUDIO来说本身就不太公平,像IE8这类的低阻耳塞虽然明显更适合D50和STUDIO完成一个好声音的直推,但对于HM801和C4来说则不那么对味;换成了PK1这样的高阻耳塞直至HD600之类的大耳机,D50和STUDIO也愈发力不从心。所以,古典部分选取的PK1和HD600主要针对的是C4和HM801的,而D50和STUDIO仅以一贯表现出的声音作为一个参考。
古典,更是C4和PK1的天下了,这组黄金搭档的价值太令我震撼:
最出彩的C4+PK1组合又出场了,几次聚会下来,用C4+PK1给几个朋友听些小提和大编制,无比啧啧称奇,说是目前PK1在随身上所能发挥出的最强音,一点不为过——前所未有的纵向前后的广度,对于古典演绎来说恰如其分的中频厚度,气势滚滚的低频,最真实的高频延展程度,摧枯拉朽般的”耳塞“动瞬态表演……C4给PK1所营造的,是一种大气无边的霸气,在这种具有强烈现场感的真实声音中,听两三遍古典,只能被这种磅礴气势所震撼住,而要找出这个搭配有什么比较明显的弱点就难上加难了。我认为唯有此时的PK1,才真正能称得上是有”脱塞感“的PK1,除了包围感不可能同大耳机相提并论,在气势方面俨然已经不是一个小耳塞那么简单。
C4+PK1聆听《辛》,仅仅对专辑里的小提SOLO而言,小提琴亮度正好合适而不刺耳,高频泛音量恰好,收放的也比较快,这种通透清澈的声音听不出失真的成分,这点上同真实的现场小提演奏比较接近;轮廓和内容方面,C4组合又有着不错的解析和丰满度,小提琴的轮廓带着那么点擦弦的味道,比较硬而明朗,内容又是丰满的恰好,不会显得过于单薄或者过于肥厚;动瞬态上,C4+PK1组合就是一个动瞬态最大化的东西,而小提所能表现的气势,很大程度上正得益于这样出色动瞬态,就是在场面变大爆棚时,瞬间的气势感下,犀利的小提琴照样收放自如,一点不乏层次感和力度,分离度也比较清楚,控制的相当不错;听感上,以往很多系统下的PK1往往带着很多的偏执而刺激的成分,在C4下低频和高频都被控制的很好,保留PK1特色的基础上不那么刺激,刚中带着小提琴的丝丝柔性,流水般贯穿全曲的中板,空间中自然的堂音,通透而亮丽的琴声,刚中带柔的音质和名琴的音色尽收其中。但C4也并非十全十美,比如在中高频转换的时候,衔接显得有些紧促,同样也是因为两端延展过于出色造成的,不能算是一个非常中正的三频。综合整个声音的表现,C4+PK1下的《辛》小提还是很平衡的,气势十足而不乏细节的柔美——正是得益于这样的气势营造,才有《辛》小提带给我的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对生命强韧与人性尊严的不朽赞颂,这是一种油然而生的感动;而也正是因为这份细腻,才使得《辛》小提从内心不断唤起对历史悲剧的同情和怜悯,这是一种凄柔绵长的刻画。
比较HM801+PK1,第一个不一样的感受是801的声底显然不如C4那样硬朗有气势,整个都是比较软的声音,刻画出的小提琴也是以完全的柔性稍带着刺激的声音;其次,HM801在小提的通透程度上不及C4,泛音上明显要较C4收敛很多,收放上也不如C4那样犀利,显得有些拖泥带水,感觉就是高频频段被人为地削弱了;再次,801这样适合人声演绎的中频换到小提上,则显得过于肥厚了,线条感交代不明确,内容过于丰满,和真实正确的小提声音有着不小的差距;有关同C4的一些推力上的小差距,表现在PK1上,是纵向声场不如C4推得那样开,在动瞬态上,表现也很到位,但不比C4那般犀利,小提急促的地方,层次感觉还不错,不会乱;两端的控制力也要稍逊C4一点,PK1还是显得有那么一些刺激的成分;衔接上,801的三频转换也并不那么均衡,中频能量占了大块,压制了两端的转换自然程度。综合整个声音的表现,HM801相较之于C4,少了几分力度,少了很多气势,多的则是讨好耳朵的柔美暖丽,不比C4来得真实而富有感染力,是一种需要慢慢品尝的小提味道。
比较D50,无论在音色还是硬指标上,D50总是带给人一种过犹不及的感觉。欣赏小提,虽然泛音也不错,细节交代的太到位了,气势上虽然不如C4那么大但也要略胜过HM801,但D50总是过于干涩和硬冷,浓厚的数码声在古典听感上讨不到C4和HM801一点便宜;整个声场也要比C4和HM801小一圈;解析上虽然胜过C4和HM801不少,但还是过头了,各种细节都能强X进耳朵,一点不分主次的声音我认为是在分析音乐而完全不是欣赏音乐,美感就这样没有了;动瞬态上,要比C4和HM801更好点,不过控制力显然不够,造成场面一大就会有一点混乱,这也是和两个机器之间的差距。
比较STUDIO,STUDIO虽然在硬指标方面不能和三者相提并论,不过其古典调音和三频衔接综合起来却是最为中正的(中正只是代表工整而严谨,并非等同于真实)——STUDIO的调音比较严谨,中性而监听的风格,小提听感上比HM801要均衡一些,比D50要耐听许多;三频衔接上,STUDIO也是最为不慌不乱的,三频衔接自然顺畅,不会有局促不连贯的感觉,这点上几个机器都不如它。
IMOD+SR-71A+PK1,这组组合两端相对比较刺激偏亮,比C4更亮更通透的声音,动瞬态,解析,控制力方面都做得不错,小提的泛音也是几组组合里最多的,但现场的小提琴演奏,往往因为收的比较快而没那么多泛音细节;在推力输出方面,
SR-71A组合仅高出D50一些而显然不比C4和HM801;气势营造方面,优于D50和HM801但显然逊于C4;听感上,带着点刺激又泛音十足的声音欣赏小提很抓耳。综合起来可以说是随身捆绑能发挥的PK1很好的声音。
御用测试用大编制交响曲,全篇都非常考验器材的动态和瞬态,尤以第六交响曲最为经典,而实际上此段的确也是感情最为浓烈,最为轰动悲愤的一个章节,不久前更是找到了难得的24
192格式,不拿来用着实可惜。
到了大编制交响这个环节,终于轮到大耳机出场了,主要说说HD600在C4和801下的表现。
前前后后在C4上试过好几个耳机,C4推动性和搭配性最好的就是HD600了。300欧99dBd的大耳机能在“随身”的范畴里推出HD600本来的面目,有着有模有样的三频表现和庞大的气势,推出来的味道也是600那种拥有极大激情和宽广胸怀的味道而丝毫没有变味,这是相当不容易的,可以说不仅仅是震撼,更多的已经是一种由衷的佩服。
C4+HD600表现大编制古典,C4的霸气加上HD600直逼人心的现场氛围感,在表现尤其是像《马六》这样信息量甚大的歌曲时,又是一对绝配。中性略暖偏硬的声底,宽广的接近现场的包围感,适当的声音反射距离,细节的刻画出色,层次的分离清晰,低频不肥沉得下去且力度厚重,稍薄但完全不飘不虚的中段,庞大气势和氛围的营造,凌厉强势的动瞬态直逼内心,结像又很清楚,爆棚时候控制力得当而多重乐器都是错落有致而井然有序的,昏暗和明亮都表现得比较准确到位,没有觉得两者的孤立和不和谐,一切都恰到好处,不欠不过,真是一种均衡大气而接近真实正确的声音;听感上,《马六》4乐章主部则是由两个主题所组成,而自始至终,C4组合营造的大厅位置感都不错,细节也是丝丝入扣,以至于神经被歌曲所紧紧牵着走,该有的味道全都能品味出来。《马六》4乐章先由木管和小提强烈展现的第一主题,C4系统的声音略欠丰满但层次感佳,可以明显感受到木管和小提的大致定位;第二主题中对圆号的表现具有十足的空气感,那种空气震颤所带出的气势很受用,结尾处各种打击乐器在一块的表现,则又是一个亮点——密而不乱,瞬态和控制力可见一斑。演奏到发展部,各种管弦乐、打击乐则一起进入一个高潮,大动态下C4系统又展现出了一贯的气贯长虹的场面。尤其到了结尾处高潮爆棚部分琴槌混合敲击的沉重之音,C4组合对低频下潜和气势的华丽演出敲出来一副切真的沉重哀痛感情。行至几近结束之时,C4组合带给人的是一种消极的绝望,”随身"里直推HD600能有如此大气势,能做到比较接近古典现场的强烈情感表现和氛围烘托,实属不易。C4组合有的缺陷只是,中频频段略显糊和粘了,前后纵向没有被撑的很开,以及高频还是暗了一些,声音不够通透,但是对于”随身“,我们又能要求什么呢?只能说,以C4的推力,同中低档台放系统相比较,推出个78成的声音还是可以的。由此可以说,C4+HD600,应该是站在随身演绎真实古典的高端甚至巅峰水准的。
这里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地方是,C4的SRC功能在音源为24 192的WAV时,也选用SRC的24
192档调节,尤其是大编制比较容易听出同普通WAV,SRC16
44.1档相比细节方面更为丰富,高频失真更少而听感更有韵味。有关SRC的知识,南瓜也不太懂,所以说不了更多,只能是一些比较直观的感受罢了。
HM801+HD600表现大编制古典,事实上,本来的GAME耳放卡虽然在推力上要逊于大功率卡一些,但就是大功率卡直推HD600也不能有一个比较满意的效果;另外一点,C4上海见面会雨点给我听过正式版的大功率卡之后,只能说,还是GAME卡搭配HD600的听感要好一些,反正两个卡推600都没到应该达到的推力要求,那么听感更好的明显要更受欢迎了。所以还是维持以前,依然选用HM801GAME卡来直推HD600。
801下,600的声音要更肥厚更昏暗许多。低中频上,801堆积的能量比较大,低频虽然收放还不至于拖泥带水蛮自如,不过显得有些肥肉,营造的气势感不如C4那么强烈,下潜也不那么深,但力度还是有的,中频比C4更厚实倒是一个优势,但是因为推力不够造成声音发虚,高频上,推力不足外加801本身的缺陷更被放大了,如果说C4直推HD600高频偏暗是一种朦胧感觉,那么801直推HD600高频暗淡,不通透的表现则是一种昏暗感觉,声场上,又牵扯到推力的因素,整体声场比C4要小上一圈,声音显得有些拥挤,丰满是丰满了,却是臃肿的丰满;听感上,不比C4组合来得激烈,暖暗而厚的声音更为耐听,但是要用古典的严格标准去评判801组合,恐怕还是勉为其难了。
古典部分总结来说,C4得天独厚的推力、更为针对古典的调音以及选材还是给C4占尽不少优势和便宜的,霸气的表现更接近现场真实正确的声音;没有全能的战将,HM801显然也不能过于要求它在流行给力的同时也要适合演绎古典,过分的要求对于HM801不公平,虽然在推力和硬指标上有着弱势,但仅凭对耳塞更强的适应性和对流行曲风的华丽演绎这两点,C4也难以望其项背,这也应该是两个产品卖点的不同。
直推对比总评:还是要坚持一句话来得好,“术业有专攻”,我们很多烧友的目标都是希望能找到一款流行和古典都能通吃杂食的随身播放器,然而换个角度讲,通吃杂食也就意味着上海话所有的”温吞水”的意思,两边都不算最讨好,倒不如专司其职来得好。梦想和现实总是有一段距离的,流行和古典都给力的随身播放器,目前还没有发明出来,所以各位还是要淡定的好,按照自己平常的听音习惯来选择器材,听流行居多,又以低阻或者动铁为主力塞的玩家可以更多考虑HM801,而古典居多,以高阻或者不是特别难伺候的耳机为主力的玩家可以更多考虑C4,没必要非要两者比个你死我活出来,存在即合理。
结论都是对比中低端台放系统GEMINI所作出的:
DT880(32/250)略薄了 高频很亮 稍有毛刺感 很均衡的声音 弦乐表现最棒 流行完全不行 齿音重
K601 厚薄程度上很大弥补 高频暗下去很多 有点暖 听感好些& 流行尚可 也有点齿音
总体声音还是有些闷的 推开程度 7
K701 只能推出来基本的味道 然而还是偏暗的& 推开程度 4
HD600 极为推荐的一个组合 声音稍微有点薄& 低频量适当质感出色 中频稍微有些混
高频亮度正好且泛音非凡 冷暖适中 动瞬态都能被推出来 声音不飘 流行在七彩虹上算不错的 古典没话说 随身600的最强音 推开程度
PK1& 最推荐的组合 中频不薄了 纵向推开了 优点保留了缺陷弥补了 几乎找不到弱点 古典不说
流行乐感也很好 感情也有 比黑鸟推PK1还给力不是盖的 随身PK1的最强音 推开程度 10
OK1 毛刺感比较多 比PK1更润更耐听一点 但是潜力始终没PK1大 弦乐还是不错的 推开程度 10
HD800 不说了 完全伺候不起
MX980 虽然能完全推开,但不等于推好,6.3口感觉还是有些局促 少了那一分宽松感&
不如水果家前端推的好 推开程度& 10
SWD 整体的气势感大幅增强 柔滑多被刚健澎湃所取代 低频下潜深了 声场立体起来 高频也很通透 延展有质感 就是低频量偏少
以及总体还是太薄 推开程度 10
IE8 用3.5口更能推好,和MX980差不多的问题,6.3口下低阻塞都有些变味
ER4P ER4S ER4B UM3X E5C SE535 6.5口下此类大部分动铁悲剧 声音密度太大 声音显干显硬显刺 时间稍长就累
要听的话用3.5口
【总结评价】
优良的做工,尚需改进的操作,更适合古典音乐的演绎,平衡大气又追求真实正确的声音,能推动大耳机却对耳塞支持不够的C4,应该说,同HM801一样也属于一个小众烧友中比较小众的产品,然而我认为这样一款国产精品随身HIFI播放器,其意义还是非常深远的,同样也不能低估了它的市场价值。
七彩虹c4主观详细听感,兼与sony
本人不是音乐发烧友,也没有什么所谓的金耳朵,什么发烧碟啦、大编制交响啦、这个那个啦、啦啦啦啦啦……基本上听得很少,只不过略懂几件乐器
,空闲的时候用电脑做做音乐,自觉得自己比较恶俗趣味可能和大多数随身听拥有者一样,只能算一个音乐爱好者而已。所以这个不算是测评的文字里,我也不打算用比较常用的测试曲来告诉大家这个器材的多么的牛B或者垃圾,因为我自己用随身听不会老来听发烧曲的,大多数时候还是在听自己真正喜欢的音乐类型。这只是一个听感的分享,每个人的听音个性差异很大,这里仅仅提
供一个参考。&
为什么买C4?我想可能这是很多想入C4又没法试听的朋友最纠结的地方,
再加上网上的评价褒贬不一,更是拿不定主意。我自己买C4的原因是:我试听过——这不是废话嘛?且慢,这么多年来我自己用过的数码随身听真的不少,而且在买C4之前,我试听了很多同价位、同档次的随身听——包括hifiman的
系列,老实说它们都很不错,各有特点,试听下来C4在这个价位上提供了一个最合适自己的声音。我觉得有一个道理,一个以音质为卖点的产品,在音乐
的表现力上绝对不会差到哪里——除非你对某种音乐类型有极为特殊的癖好,
而这种类型恰好又是这个产品的绝对短板。而C4,我觉得恰好是一个在各方面很均衡的产品,特别适合听音类型很杂的人。网上有评论说C4听流行音乐不给力,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不存在——因为所谓的流行呀、摇滚呀、古典呀这些发烧界的名词,我真的不太懂它的标准分野在哪里,后面我会讲讲这个话题。&
首先看外形与设计:复古的设计,用料简洁大方,仿旧处理的金属面板质
感搭上胡桃木的温润,非常而看。再加上没有产地和型号的LOGO,非常像个人定制产品,平常装在包里不会占太多空间,很低调,但拿出来亮骚时绝对吸引
眼球——这确实是一个选择它的重要理由。尤其是音量推杆的设计,显明得非
常专业,也使得它众多数码随身听里跳脱了来。要说hifiman的外形设计也很低调,但是几个按键做得比较松动,真是低调过了头变成了不讲究。&
操控:按键的分布真的不太科学,以东亚人种的手型,单手还真的不好操
作。所幸本人因为需要弹吉他,留了一点长指甲,发现用指甲操控还是比较精确的,至少按错键和机率会大大降低,熟练的话盲操作也不会有问题。音量推杆阻尼适中,目前为此还没有出现误将音量推到最大的现像。&
支持格式:常见的就不说了,单说APE和FLAC。一般从网上下的APE和FLAC
专辑,都能够非常好的支持播放,而且这两种格式格式,只要有cue文件,C4就能将它们自动分轨,非常方便选曲,既节省空间也减少了在电脑里做分轨的麻
烦,这是完胜hifiman的地方。但对整轨的FLAC分轨不精确,经常出现分轨点不正确,一首歌还没完就切掉了,尾声的几秒钟会出现在下一首歌的开头。用文本打开cue文件,没有错误Medieval
Splitter把整轨切成分轨的FLAC再导入C4,就不会有任何问题。这个现像请厂商注意。电池续航稍弱,充电频率像我的ihpone3,可以接受。&
听感:这是最主观的地方。我个人用C4是的一个定位的,就是外听,加耳放,直推耳塞,虽然推耳机会更好,但是你知道在广州的气候,一年有3/4的
时间会让觉得戴个封闭式的大耳机有多难受。还有一个,我需要经常扒谱做编
曲,所以对音乐里乐器的细节要求还原准确,同时要在听感的舒适度上取得一
个比较好的平衡点。但是在耳塞的选择上,C4真是很费周折。最开始我用的是ER4S去试机,3.5口直接无视,转6.3,初听下来不错,就拿下。听处越久就越感觉小四的解析度太高了,用来扒谱真是的C4绝配,每一个细节都能还原出来,但用久了就会觉得有点淡,缺少一点“味道”,有点监听
的感觉,低频下潜得也不是很够。后来试听425,用了一耳朵直接无视掉;再上
ME-10EX,内牛满面,低频下去了,声场开了,气势也上来了,细节仅有一点点
的丢失,再一看音量,几乎已经推到最大了,看来这个塞子不是省油的灯,我
一向不喜欢在播放器的大音量下听,感觉功耗太大,本不出色的续航能力会进
一步降低,所以放下了。再上PK1,感动了,各种音乐类型推得是有模有样,中正大气,量感比小四增加得非常明显,尤其是在高低频两端的表现力上,有明显的进步。低频潜得较深但不发闷,高频一向是C4的长处,在PK1的配合下更显得飘逸潇洒,一点也不刺耳,我没有听过801,但602比和C4比起来,对于我本人适合度显然有明显的差距。在性价比上,我相信C4也绝对不会低于801。但是PK1是非入耳式,隔音效果真的很差,你要知道,广东人说话的声压和低频是多么的可怕,外听的话,PK1虽提供了很棒的音色——我说的不是音质,但被外界的干扰实在太大,这绝对是一种非常糟糕的体验。最终还是拿下了PK1,因为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下,PK1对c4的配合度几乎可以打满分了,和大动圈耳机的听感非常接近。所以现在用C4外出都要带着两个塞,环境嘈杂的时候用小四,相对安静时用PK1——悲剧了。&
我自己以为,C4无论在何种音乐风格下都不会让人失望,因为本人听音更
多地还是注意音乐本身:旋律、和声、节奏,尤其注意的是优秀音乐的编曲,所以对什么延展啦、胆味啦、各频段用的形容词不是很感冒,也没有太多体会。我相信音乐不仅仅是一种振动的物理属性,它的社会意义比物理意义更值得关注,就像保罗西蒙、加丰尔克的民谣,它的歌词的批判性和吉他编曲的灵气,一定比用什么器材听他们更值得重视。还有网上的评论说C4的流行乐表现力不行,更适合古典音乐,也许是吧,不过我是实在分不古典和流行的具体分野标准在哪里。因为claasic这个词在在英语里并没有“古典”的语境,更多的是指“经典”。所以一说到流行、古典、摇滚这些词真的让人头大,比如英格威・
马姆斯丁的巴洛克风格式的电吉他与东京交响乐团的现场,你把他归到哪个风格?thrash
metal的头把交椅metallica与旧金山爱乐乐团的现场演出,又放到哪类?Gregorian合唱团用中古世纪的乐器吟唱烂大街的口水歌,算哪种?Apocalyptica的四把大提琴把知名摇滚乐队的成名作挨个演奏了一遍,这四个正儿八经科班出身的算哪种?押尾光太郎、岸部真明、南泽大介这些东洋的指弹大家又算哪种?还有Avantasia的The
Opera歌剧算哪种?在blackmore后期的音乐里,难道你只要听他老婆的一把美丽的人声?现在跨界类型的音乐太多了,每个人听者的选择也是多样化的,个性化的,反正我没有办法把音乐分成流行的、古典的,这样的分类就像把人类分成聋人、日本人、亚特兰蒂斯人一样。&
扯远了,说一下一些具体歌曲的听感,都用的是无损格式,兼和D50对比一下。&
& & 中孝介(Atari Kousuke)
-《像乐器一样的声音》,这个专辑是他翻唱华语歌曲的专辑,里面的《各自远扬》是必听之曲,也是电影《海角七号》的插曲之一。中孝介的的声音特点在C4和PK1的表现下,发挥了“疗伤系”的极致,磁性的声线在高音和低音之间左右逢源,浓重的鼻音和喉音一点不会让人难受。弦乐的铺底声音不大,但非常清晰,尤其是几把中提琴的音色非常入耳,钢琴这种全频乐器在各频段也表现到位。这张专辑里很多曲子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翻唱的水准和重新编曲的水准甚至比原曲还要好。《童话》里的bass表现,还原得非常好,如果你用别的播放器,可能就扒谱的难弃会比较大。而在《十年》中,副的吉他扫弦在钢琴和弦乐为主的伴奏中仍可以清晰地听到细节包括微的弦噪。&
张学友《活出生命LIVE演唱会》,歌神的现场,对乐队的表现、录音的水
准,包括歌手的发挥都是极致地考验。在这场演唱会中,张学友也翻唱了众多
歌手的成名作。和D50比起来,C4的的声场包围感会少点。比如观众的掌声,缺
少空间“透视感”,没有太多层次,包括为歌手和声的伴唱和乐手,站位感似
乎稍差,不知是现场条件约束还是录音的问题,感觉乐器的摆放方位层次应该
还有更好的选择。不过各乐器的细节还是非常明析的。尤其中《她来听我的演
唱会》这种以箱琴为主伴奏的歌曲,吉他曲本是一流了,切分音的使用使节奏
感异常强烈,两把吉他的左右门神式的摆位,显得丰满,高超的演奏的技术和歌者的音色似乎放在一起炫技。还是那句,C4对细的还原能力是惊人的,歌手轻微的喷麦声,还有歌手吃苹果的声音……都可以清晰收入耳中&
林海《琵琶相》:新民乐,《欢沁》一曲,西洋弦乐的拨弦的背景和中国 琵琶的拨弦,在音色与频段上相映成趣,加上一支俏皮的的竹笛与琵琶的对唱
,把欢沁二字表现得淋漓尽致。琵琶在高频段的表现力收放自如,你甚至可以
“听到”演奏者蒋彦的指法,轮指演奏时对拨片造成的轻微弦噪都可以清楚刻
划出来。相比之下,D50在竹笛的表现下显得数码味重些,尤其在吹颤音时,不像C4那样有空气感。整首曲子可以让人沮丧的心情一扫而空,好像旧时第一次玩仙剑那样的情景。&
& & Sirenia《The 13th
Floor》专辑,挪威歌特金属乐队,通常比较大牌的这 种乐团都有一个美声科班出身女主唱和一个牛B哄哄的键盘手,比如德国的
Xandria、荷兰的within temperation 、芬兰的nightwish……极品女声高音时
常要和死腔低音互飚,注重旋律,演奏气势张扬大气,速度感、力度感都是要
拿得出手的。在这个环节中,ER4在D50和C4上表现都不佳,没量感、太小家子气,而PK1在D50上的表现超过C4,C4在重型音乐的表现上确实比较逊色,像这
种类型的音乐,BASS和底鼓都是要拳拳到肉的感觉的,但C4在这个频段上速度尚可,但气势不够,尤其是快速的低音连奏和底鼓双踩,有一种提心掉胆的感觉。但C4在这个环节中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在女主唱的表现中可圈可点。&
Sophie.Zelmani.-.[Sophie.Zelmani].专辑
瑞典的女歌手,风格应该是独立流行。其实国内也有超大的大牌翻过她的歌,这是她的第一张专辑。老实说,C4对这类“在味道”的女声表现力,表现弱于它对歌特金属这样的高亢女声的表现力。
Sophie的声线是庸懒的、不刻意的,但C4的表现却是相对平淡的,但绝不到于说淡得像开水。像这类音乐,哪怕是电吉他,一般也是开一点轻微的过载或比较甜美的法兹音色,但C4对这类音色似乎不太感冒,感觉不温暖。所以我相信C4对陈绮贞、张悬等小清新女声的表现,可能会让一些人失望。但是它对原声乐器的表现,却是相当的给力,比如康加鼓、木吉他、钢琴等……&
最后总结一下:&
D50的推力似乎明显大于C4,同样的ER4S,在D50上音量放到2就足够了,而在C4上已经开到一半了。对PK1的推动,D50也是明显高于C4。&
D50的数码味重一些,对音乐的还原也不像C4那么细腻,但却是量感十足,&
氛围感强,是一种非常容易讨好的声音。我以前从来不拿D50来听音乐。一是因
为个头太大,二是文件管理巨不方便,以前主要就是拿它做户外拾音的,这几
天听了一下,发现它对音乐的表现力真是相当的不错,几乎可以和C4放在一个档次上PK。&
C4虽然有短板,但不是很明显,相反它比较全面。用一句概括就是"瑕不掩瑜"。&
C4配耳塞很纠结。&
续航能力一般,随着电池的老化,你外出旅游,比如你从昆明坐大巴到大&
理,要在长途汽车上消磨时间,可能支持不了这个路程。&
ER4S对喜欢扒谱的朋友来说是福音,但从对C4的匹配上看,PK1的综合表现完胜,但是隔音效果弱会对你听音场合的限制非常大。
865是已经听了几个月的机器,没上保护壳,也没特别小心地使用,因为十分信任sony的质量。
当然也是没打算出掉才会这样,否则渣成色谁要?
先说说865,属于典型的sony美声,声音十分纤细,但却不失低频,即使不开cb也能达到一定效果。
延伸十分舒服,小提琴的声音有其了得,配合动圈耳塞,钢琴的泛音也是可圈可点的。
高频配合自家xba3,延伸真心远,很耐听。
人声恰到好处,当然,会因为动圈和动铁而有所区别,动圈会更加舒服自然。
本人865是配w1的,人声贴耳,无论男女声都十分优质,陈奕迅的声线特别合适。
xba3有短板,部分歌曲的人声十分远,完全不能听。
尼玛。。。
没对比不知道,原来sony的老机器s715的低频比865更强力,但高频远远不及。
配合动圈的话,总体量足够而且有力。
动铁的话,w1下要配合cb+1才有量感,但这都缺乏真实,单纯的有力,而没下潜。
不开的话,低频是啥?能吃么?
之前有用ie8对比过,那是无法比拟的。(我和妹纸都重口,打算入ie8听流行摇滚)
好了,说说c4
c4和865还真是一耳朵区别开来了。
我个人懂些口琴(布鲁斯),所以也喜欢听口琴。
一开始就用c4放口琴世界冠军的曲(西班牙斗牛)。
额。。。低频呢?
对,就是这感觉,完全没了865那种有力的低频感。
竖琴也是喜欢的乐器,第二曲当然是放了竖琴,是一位日本天才女竖琴演奏家和她老湿吉他合奏的。
c4你赢了,开扬的声场,柔顺的高频泛响。这不是865那机械般的作业声能比较的。
我用的同样是xba3,由于曲子很熟,一耳朵分出高下。
人声方面,我是听卫兰的一歌,也是听了不下百遍,很熟悉。
是live的录音,录音质量好得让我哭了,第一次听到如此感动的女声。
这是来自865的,关掉一切eq特效,纯粹的,高而顺滑的女声,让我再次爱上865的女声以及卫兰。
865属于柔和的美声,声底薄而尖,十分合适女声。
c4方面,由于声底后,让卫兰那柔而高的声线改造成宽广的泛响。实在不适应。。。
最近有幸在hifiman的盲品会上听了801和英国之宝508,听到了一曲爱尔兰盲人音乐家改编的曲。
这曲实在充满了爱尔兰民族特有的热情。百听不厌。
顺带一提,盲品会上听了3003。。。实在太幸运了。
感谢3003的持有者,一位年轻的公交车司机,致敬!
c4由于送修了,只有865听了。。。
865马上把热情磨灭。。。直接娘了。。。
在801和508上的,是真爷们在演奏,热情热血,基情四射!!!
865我觉得自己在看几个人妖在发嗲。。。(吐了)
不过我yy,c4那开扬的声场肯定可以把爱尔兰纯爷们的基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总的来说,c4和865我是认为,可以互补的一个组合。
国产大汉c4和日系美人865
大汉推力巨大,声场开阔。
美人风韵犹存,细腻甜美。
额。。。这东西也入手1个月多了吧。。。以C4为前端反复折腾了很多器材来搭配。。也算捣鼓出了一些心得了。。
也RUN过了200H以上的电容了。。所以就此分享一些关于七彩虹C4PRO的感想和搭配。。简单说说罢。。
我贴的一贯风格。。。先上图。。。。暂时最后留下的东西就这些了。。。。。最近穷B了。。还要入DT880
250欧的。。
所以FX700和C751都出掉了。。。只剩下这堆也就万把块钱的器材了。。。算小众了。。
现在说说C4的特点。。。我们群内有3台MOD后的C4...(貌似是5台。不清楚,,南瓜,ranxin163,套爷,还有谁忘记了)
他们各种MOD各种声音不同。。所以我就以不MOD的原味丝袜版C4为基础来说明把。。不过大家都比较认同的是C4用
8620AR或8620BR
MOD后听流行会比原版好。。。
& & 下面说说C4的情况:
声音嘛。。。属于素质型的机器。。。非常典型的素质型,,群内有人和1212M声卡AB过
说基本甩那声卡半耳朵以上。但是不如9423M声卡。。。大约接近3000左右台机的水平(这不是我原话哈。。有异议的拍
那人去。。)。整体风格走向我感觉是结像远声场巨大分离度非常好,解析很高。但是三频调音不理想。要我说三频调音
不如HIFIMAN家的数码声更好听(仅仅相对流行调音来说,古典C4杀801无异议)。。不过硬件素质上明显相对好过DPI和801
而C4我一般只用6.35口,3.5口是完全无视的。。3.5口声音很渣。。个人认为不如几百块的国产货。。。素质不高调音
比IPC还悲剧。。6.35口的话高频不错,低频下潜明显比3.5口深但是中频很不理想,严格说C4听流行会被小弟CK4虐杀。。
但是C4的强项就在搭配某些东西时候会有极高的性价比和听感。。。下面会详细说说搭配器材的情况。
而我个人留C4
的原因是。。这货可以做数字转盘可以做一体机可以做随身可以做砖头砸人可以做装B利器。。。。把这么多种牛B东西
集合一起就成了要你命C4...。。。所以必须入。。娃哈哈。。。。以下是C4搭配的几个器材的情况。
严格来说6.35口推过头了。。。具体表现为低频下潜基本消失。。。各个频段感觉很臃肿,当然也可能
是FX700没RUN到500小时一下子上了C4吃不消了。。。
配C4还行,,不过中频本身悲剧的塞子配上中频一般的播放器。。。你懂得。。流行就准备受折磨把
听听电影原声啥的还是不错的。
& & & E5C:
素质能推出来。。各种分离度解析声场啥的都能出来。。。。但是。。。。但是E5C引以为傲的中频包围感
没了。。。6.35口上甚至出现中频发刺的情况。。。属于不搭。。。。3.5口上推力和控制力又不大够。虽然声音柔和了
但是结像分离度声场等素质明显差6.35口上很多。。。于是就有点上下不得的感觉。。。但是还是可以听的。。
& & & TF10:
这个东西只能在3.5口上听还可以。。。6.35口上要多悲剧有多悲剧。。。整个被推散了。。。
PK1:这个是重头戏。。。公认的配C4最毒最强大最搭的塞子组合。。。。。居然干掉了我朋友IPC+ALO+GOVIBE
红雀的4000多块的组合。。。。也据说能干掉SR71A黑鸟的耳放推出来的PK1。。。。我只能说我听到的是干掉红雀
没问题。。。。剧毒的组合。已经发过毒文不再重复了。。
& 新版蝙蝠耳BOSE IE2:
6.35口上低频下潜也是稍微被推没了些。。反而是3.5口上低频下潜比6.35口上深。。。
整体听感不错。。。C4比较奇怪搭BOSE的2个器材听感都不错。。。丝毫不会出现中频发蒙的情况。。。更不会闷,很通透。
不过话说回来本身新版的OE和IE2就不会闷。。。会闷的要么你前端有问题要么没推好。。。
& 爱华M38:
十几年前的这货很多随身播放器搞不定。。不低的阻抗加巨低的灵敏度。。导致不少播放器音量打到
满声音都不够大声。。。但是在C4上却巨好的听感。。。人声剧毒。。。。非常典型的模拟味人声,类似HIFIMAN60X的声音
素质不高的器材。毕竟也就十几块的东西。。但是在C4上的声音我个人认为人声可以上几百元的AKG级别了。。磁性密度
要啥有啥的中频。。。。和现代的器材中频完全不一样的味道。。。也得益于和C4的搭配。。。
& BOSE OE:
这东西其实也不大好搞的。。推力控制力不够或者不搭的机器很容易搞到中频发闷发蒙。。。
其实OE推开一点不闷。。。。至少我C4下是如此。。。人声反而比较亮。。。汗。。。而且低频不会再那么轰。。C4推OE
和电脑声卡推OE有点类似。。都是不闷三频很均衡。但是C4上明显结像更远声场更大。。。。所以也是奇怪C4配BOSE的
东西都比较搭。。。
& AH-A100:&
天龙A100这东西也许听过的人不多。。。上次也是介绍过了。。目前都一直在努力RUN机中。。
和C4也是相当配的一个耳机。。。泽丰BOSS推荐下我才搞入这套组合的。。不过这套价格也是贵的离谱比T5P还贵了。。。
A100在C4上是个极度均衡的耳机。声音对比我之前D5000来说偏冷,中频明显不如D5000凸和激情,但是依旧是天龙优雅的
中频,。尤其是女声很毒,明显干过ESW9。。。素质相当好的一个便携耳机。。。。完完全全不像是便携耳机的声场分离度
和结像距离。。。并且保留了天龙一贯的气势。。高中低在便携耳机内基本无可挑剔,,,哪怕是T5P也不能说一定能全胜
A100。。。话说天龙还是比较靠谱的。。我买了天龙东西也不算少了。。。感觉还是日系里比较厚道的厂家。另外一家比较
厚道的日系厂家是JVC....其他多少都有些坑爹。。。。。。这耳机杂食性极高。。。要说缺点。。这货不敢带出去出街啊。。
万一刮到一下心疼死。。。。。
& DT880 250欧:&
这个是接下来准备买的一个。。。也是高级群内大家极力推荐的一套配C4的组合。。说是
PK1的强化版搭配模式。。。虽然不能完全推出880
十成水平。但是绝对是听感非常好的组合。。。所以目前也列入下一步
计划中,PK1他们推荐下是没错。。因此880应该也是靠谱。。。(估计也不会错。。否则IMP3和大家谈的版主都推荐错了
大家可以去砍死他们两。。。。这不是我推荐的哈。。)
& & 总结:
C4这个机器说实话。。我感觉一点不贵。。别看他售价贵。。但是他的多功能和这种素质。。反而你去
折腾套捆绑可能比C4还贵。。我朋友那悲剧的IMOD+红雀就是典型。。。。这机器有个特点。。特别挑音源,引某版主
一句话。。。IPC
上播放MP3和无损的同一首歌给聚会在场的人听,有一半人没听出MP3和无损有明显区别。。但是拿C4去
播放后。。。。几乎所有人都听出来区别了。。。这也说明C4是极度挑音源的一个机器,由于素质很高,低素质的音源的
缺点会被C4放大。。这点我深有体会。。啥米刺耳声音都出来了。。放手机上听却一点都没事。。。C4搭配来说最好的
音源格式是WAV...其次到FLAC.再次到APE和AAC.最差MP3之类。。。。。C4这机器搭配建议配相对难推的东西。。因为
太好推的灵敏度太高的塞子在C4上很容易悲剧掉被推散推过头。。而3.5口表现又不佳。。所以导致变成鸡肋。。因此建议
C4可以配一些便携耳机或者稍高阻抗的塞子。。毕竟C4输出电压有2V而且6.35口上有着16欧情况下250MW+250MW的功率
(两声道一共500MW,这是C4技术人员给出的数据,我没自己测过不清楚)。。。因此这个明显来说更适合推一些稍微
高一点阻抗的器材。。我个人实验推64-150欧阻抗这个范围内的塞子和便携耳机可以达到最佳状态。。。阻抗太低不好
太高也不好。。虽然300欧情况下还有13.3MW(26.6MW一共)的输出。但是明显推不好HD600。。。。倒是推Q701不错
大耳机C4的比较好的搭配是DT880
250欧》Q701》DT990250欧=K702》K701
CK4是七彩虹公司第一款走大众路线的视音频播放器,也正是因为这个第一,其犯了很多不该犯的错误——人机工学基本分,方面一塌糊涂,上手度极差,机体部分键位设置得不知所云。
声音方面,推力稍大于(这个真可谓是参考级的机器了),整体上比的声音线条更柔和,但又根源来推敲这货却是一个面孔大叔心的声音风骨——这个是不是不容易理解?没关系,下文详解。
附属功能方面,诸如视频电子书之类的欠奉,不是说我有多懒有多么不重视这些,而是的会让你觉得尽量不操作比较有助于心情舒畅的听歌。
于是总结:声音很值这个价钱(还带一个多的塞子,有着同级的声音实力及更大推力),但是上手慢,操控方面近乎低能。且这是个很挑耳机的播放器。
下面通过搭配耳机来剖析下的声底,顺便解释我那句怪异的评价。
第一个上场的原配的铁三角
CK4加上原配的声音,这是个非常清秀温婉的飘飘组合,低频瘦削弹性则较好(作为铁三角低端塞子这个水准值得称赞),中频细节到位齿音控制不错但是欠缺质感和厚度醇度,听孙燕姿那是相当的合适,但是厚声点的女歌手到了这儿就立即减肥,男歌手全体往林俊杰的嗓音发展。高频延伸不足但是光泽度和顺滑度控制得还算不错,听下四季还是可以接受的。
总之这么个组合,虽然曲风覆盖面不会太广但是还算有性格,素质也很不错了,毕竟在的机体上标配了个零售价多元的大厂塞子这点算开了国内先河。
我们继续找非入耳的塞子,抱歉手边的非入耳实在不多了
K315是个让可以含笑而去的东西,实在对得起价格的一个中低频流行塞子,高频却又不会黑云压顶。但是就这么个平价又大众风格的塞子和插了一下就搞出问题来了——陈奕迅的声音充满了颗粒感和磁性感染力,但是却有点走味,具体来形容这感觉就好像鼻子不透气于是捏着嗓子尽量在唱,试了别的几个男歌手也都有类似问题,鼻音全部挤到喉咙里且齿音破风般锐利。
于是我们明白了,之前那个把男歌手都挤成林俊杰声线的情况不全是C770的事儿。
我们上一个实力早就被普遍承认的塞子,测试歌曲一定要选自己熟悉的这个我早就说过,这对组合我主要用超载乐队《陈胜吴广》的《》以及贝五第三乐章。
MX90的中下盘控得更稳,于是之前说的那个鼻喉怪病有所减轻,而且推的时候比较轻松,用句大俗话就是场子被基本撑开了,乐器的线条感明晰漂亮呼应度还算不错,唯一可以挑的毛病就是在贝五的时候这对组合想严肃却又可以轻佻,整个声音缺乏堂皇的气势。这里就有三个问题出现了:、的确是个不容易撑开的货,、的推力比老大哥的确差了一大截&、的调音不适合配,起码不像他哥一样配个听贝五会满堂彩。
PK1公认的难推难推,但是这关在上也基本通过了。最起码整个声音不是松散拖沓的,不是那种胡乱在天上飘或者在地下打滚的表现,而且不得不说在上的表现的贝五反倒比要游刃有余很多,有细节有场感。但是这个组合听听器乐是可以的,听流行则会很冲,人声像定海神针一样扎在你头中的感觉——这是很奇怪的感觉,但这是事实,男声尤其冲头。
到了这儿我们来个阶段性总结吧:是个怪鸟,配合的时候你真的以为这是个小,但是以上三个塞子——壮小伙,沉稳大叔,还有不知道年龄但是气势逼人的同志,他们和小在一起之后剧情总是透着一股子怪味儿,不是这里不对就是那里不行。有人可能会说“林这是你自己听感的问题吧?或者说你这人太注意所谓风格性?”那么我自辩一句:这篇文章我的用意是给想了解这台机器的人,我也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去听去说,那些对风格性不大了解的同学我希望这文章能让你别吃错菜,那些真的是吃什么味道都不在意的朋友当然可以不必在意这许多了。
好吧,继续接客,下面准备上的是入耳们——怎么有股子怪怪地味道
先来个便宜的,僵尸别不信,还蛮搭,元的塞子素质当然不用太多说,但是低频补得恰到好处,中频润得厚了些略糊,高频压住了,但是整体的听感却是一耳朵很不错的,有趣啊
R02旗舰版,对比在上走味的梁静茹来说,这个就彻底回归应该有的梁静茹了,最大的问题就在于齿音——被放大了。于是我到现在觉得在面对齿音和类似钹这种乐器的时候都会搞得很刺耳,这也是为什么刚刚说蛮搭的原因——以下的入耳把那个频段抹一下很正常,却又好死不死的压住了齿音。至于为什么齿音不算明显?因为人家是原配参考塞嘛。
PR300这塞子本身我很担心配会悲剧,但是我想错了——的确由于本身在解析上是个细线条,两个细线条的东西在一起会把很多乐器锐化,但是如果你不是老拿一秒钟个鼓点的东西来考验他们的话,这对组合基本上还是在解析漂亮低频充满速度感的基础上有一些耐听度的。缺点是这个组合只能说是泛听却不会真的很擅长演绎哪种东西。
DTX60&彻底的怪怪的味道,的娓娓道来遇见的不冷不淡,就像俩小女孩你盯着我我瞪着你,真的是听什么都不是那么回事。总之彻底不推荐
R04升级版,又一个用自身的厚声底试图抹掉过分锐化频段的选手,基本成功,这样一个组合是互补的
是比较搭的,但是抹得过了些,弦乐之类的就不大中用了,之类的味道也不大对了,压出来的结果是这对组合擅长的活计以流行人声外加爵士摇滚为主。
SRX&&这个塞子在高频和齿音上都处理的不错,基本上还原了原配的三频取向,但是这个塞子的低频和的低频蛇鼠一窝的可悲,淡口味的选择,很淡很淡。
PR401在调教小上和比起来做的更好——适合的曲风更多了,整个声音的气场和速度感更加协调了,但是齿音更重了些。在齿音和近齿音频段的乐器太过刺耳这件事就好像按下葫芦起了瓢。实在让人头疼
DTX100配起来小编制古典的确不错,其他曲风能胜任但是味道都不大对,且低频的混响效应实在有些砸自己场子——不过话说回来这塞子本就是这样的德性,也是在上难得能做到本色演出的一个了。
SA1配这个机器很不错,齿音被大幅抵消,低频的结实程度得到很大补充,聚合性声场不适合偏大编制的器乐施展,但是泛流行摇滚类的本职工作基本给到高分。
R04旗舰——近乎完美的表现,基本在调教爱刺耳这件老大难问题上做到了高分,压住了齿音又表现出了本身应有的细节度和控制力,难得啊难得,然后贝五的味道也还是凑合了。
R07更加华丽而有光芒的组合,本身的定位就是比旗舰更通杀,更擅长古典
爵士一类曲风,于是这样的组合基本上是完整了。声场打开很多三频都做的不错,齿音方面控制的还不错(关于齿音控制这条塞子本身做的很好),贝五的话接近严肃却还是有些轻浮。
为什么就一而再的提到这个贝五呢?林你就这么喜欢或者说看重这个曲子么?
这个……贝五本身的确是牛掰的,但是主要原因是我在上听的第一个曲子就是这个,我印象太深,印象深到了我刻意的去找上这个曲子的表现,结果让我听到了一个骨子里正统却满脸走味的贝五——这个说法如果你觉得太,可以用这台机器认真听一下类似音乐,再比较下其他一些机器,很多人买耳放一定要买德国货英国货,就是听得多了觉得那俩国的某些耳放在声音上有一种骨子里的严肃性、审慎性。而不是一味的刻意做气势做声场做解析,这种所谓的正宗味道是一种只可意会甚至是的东西,但是在上这个感觉已经很难得的正宗了一把……
闲话扯多我们兜回来——我个人的听感的声音其实还是底子的取向,却非要往轻佻的路上调整下或者说染那么一下,音乐厅上空打了些迪厅的烟雾灯光,小提琴上多了层泡沫圆号上套了个塑料袋,改也没改到实在的地方去。我不知道这是在取悦普罗受众还是对的调音风格做自我调整,我只看到这样调整的结果是如此的蹩脚——看似成功化身为小面孔,实际上却是从流行摇滚到古典都不够原味。这就好比一个成天弹古典吉他的人你让他去玩电吉他,穿着一身颓废服跑到舞台上弹着向观众树中指,我觉得这活儿太有难度了。其实那个调调本来就很好啊……
所以你们都明白了——关于之前那句面孔大叔心
接下来是骨子里抹了一丝轻佻的配合演绎交响乐
小提琴等曲目的时候依然不够严肃,但是也不否认有很多人就是喜欢这个声音,就是喜欢欢快点的刺激点的不要那么刻板点的器乐节目,但是我依旧不建议搭配,太刺耳太刺耳,一地玻璃的感觉没几个人受得了
最后上场的是,你不得不承认威士顿这老油条配什么都不至于难听,都是它自己的德性,从从容容不紧不慢,应有实力展现的不错,算是比较成功的搭配。
耳塞搭配到此为止,我们再总结一把(怎么像开会呢,哎呀呀罪过了):
CK4是一个在原汁原味中正严肃基础上进一步将声音轻灵化柔媚化的播放器,且造成了齿音频段峰值过量的副作用(具体频段数字就没必要细说了,大家知道这会带来齿音问题及部分乐器刺耳问题就够了),出于对大家听感的考虑,我认为这个问题必须重视,于是罗列出以下三种常见的搭配结果:
1、典型暖声流走向的中低频耳机,结合之后会在细节度和浓郁度中得到一个中和并有效抵消上述副作用,但是也会把这个机器的特色一定程度上抵消,度要把握好,太暖了就算不得好搭配了——比如升级和就太暖,但是就做的很好。
2、典型冷声流塞子结合这个机器会有很华丽的中高频,很开阔的氛围和漂亮的线条感,听某些音乐可能会很正,但是我认为这种对于正所牺牲的是频段的丰满性以及曲风的涵盖性,对大多数人来说不是好事,且副作用很容易被大多数冷声塞放大。像就是这样一个例子,选择的时候请慎之。
3、中性塞子,三频较为均衡那种。理论上是合适的。实际上也要看具体情况,推荐这样对齿音敏感度较低却高频不黯淡的塞子。
当然所谓的冷暖之流,只是个不严谨的相对说法,自行试听当然还是最稳妥的方式。
既然罗列出了以上三点
那么便携耳机方面我们就可以省很多力气,我偷个懒,简单归类下吧
K420、、、、参见号结果。其实都是可以接受的搭配。对于齿音也都压制的较好,其中有压过了的倾向,参见风格,其余基本上配起来都做到了本色表演。
SQ5、、参见号结果
S360&和、天龙参见号结果,搭出了不错的水平。
便携耳机就这么写完了?是的
纵观国内的耳机公司,其实到现在还基本都是在做塞子。便携耳机这种东西实验起来成本更高,风险更大,操作度和条件限制和塞子不一回事。反而是已经做便携耳机做成熟手的几家大厂,其声音的搭配适应性往往更强,更不说还有这样混了年的老油条,虽说只是消费级的头戴便携,但是这老货什么阵仗没见过?国内耳机厂家依然路漫漫,期待你们的努力。
最后再提一下非便携流派吧——这毕竟是个推力比大点的主,不提两句也说不过去。
M1、和这个机器的搭配,是一种奇怪的感觉,推得比开,但是的浓郁被中和了一些,的细致轻佻也被中和了一些,互相一中和听起来感觉不错,但是味道却不是我们一直都觉得的那个“美式范儿”,你喜欢这种混搭么?我可能还是更习惯来推,虽然推力问题导致场子更局促了点但是味道更习惯(很多东西就是依习惯来决定的)
舒尔推起来声音干巴巴的,本身严肃的风格有点被勾引跑的趋势,整体来说不算合衬。
K240S被推的不错,中规中矩的组合,听什么都觉得差不多,但是印象不会很深刻。
DT880的欧,推得不错,虽然控制力还是差些但是基本上不混且定位和层次感给的够多够超值,但是浮躁了且太过于活跃——其实欧的本身就是个纠结的东西。我们把它评定为不过不失尚可一听,及格吧。
K701我都没试,这个还是不用试了吧。
恩,大致如此了,如果有些你们期待的耳机一直没有出场,也请不要怪我偏颇,手头的耳机也只有这些可以听的。而且也码了够多的字符了。其实写一个播放器本不应这么复杂,无奈的是的确是个有性格的东西,这种怪异性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耳机不好配,于是我尽量给大家配出点总结来,我能做到的仅限于此。
文章的最后,我们再来说下的其它一些问题吧:
1&键位安排不合理,左上角的开机确认键和前进后退键之间的键程恰好不适合单手握持并操作,在远远的另一侧这下不动右手都不行了,音量键在机体左侧,锁键盘则在左下角……我都快疯了
2 RESET键最好有个标识,留个小洞让别人猜还是容易出歧义,不是每个消费者都对这些很熟稔
3、谁能给我解释背后一个类似外放却不是外放的开孔是怎么回事?还有机体右下角的红外线窗户?好吧,下次找公模找个人机工学好点的,这键盘简直是大妈晾衣服逮哪儿放哪儿,太崩溃了
4、主界面上的音量显示我找了半天才发现,菜单的分层很不科学
让人生气的事情大抵也就是这些了(没人会嫌少吧),咱最后说个有趣的:
揣测下这个屏幕是怎么回事吧——为什么要搞个这么大个的屏幕?却又不是触屏?是因为喜感么?
我想应该是这样的:主打大众消费者路线,既然如此我们也搞个大屏幕吧,既然大屏幕了我们当然要放一下视频,但是触控操作就不要给了咱毕竟是高音质机器,恩恩就这样吧
乍一看没问题的逻辑,但这是个自我封闭思考的结果,是对市场和受众没有扎实了解的结果。这样的做法不能说是对的或错的,却可以说是没有想法的。
为了更形象的解读这种行为,我们来打个比方(林的比方从来都是很健康的)
某演技派女星,忽然有一天发现自己的胸很大,于是觉得浪费了,那就和导演说下我以后穿少些露一些,吻戏和激情戏我也演,但是咱毕竟是演技派咱不脱光。
结果呢?从媒体到观众一致认为你就是脱了,你就是堕落了,你演技好你也脱了,这是世界本就没什么道理可言。遮遮掩掩畏首畏尾的作风,大抵如此……
说了很多坏话,可能很多人还是忘记了我对它的最终评定,其实开篇我就说过这是一个声音比分数略高且推力更大的机器,只是它的缺点和纠结处也是如此明显,取舍在君。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ie80s能苹果6s直推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