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子弹的真实威力力在哪儿

《长恨歌》用十年印证了旅游+文创的巨大威力
【点睛】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今天的旅游业欲通过开发这些文化资源进行产品创新,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给中外游客提供更多文化精品,大型实景演出由此便成为这一文化旅游转型下的特殊产物。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同质化倾向严重,缺乏新意带来的经营惨淡,拷问着中国实景演出的出路。
2004年,《印象刘三姐》作为一种旅游产品的新载体开启了中国大型实景演出的先河,并引发了一股“印象经济”热,10年间,将实景演出这种传统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相互嫁接、融合的新模式逐渐成熟化,大型实景演艺项目在全国遍地开花。
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同质化倾向严重,缺乏新意带来的经营惨淡,拷问着中国实景演出的出路。文化产业需要创意,而创意产业的精神性、流动性、易逝性,决定了创意对于文化产业的生命意义。
正如陕西旅游集团公司原董事长、总经理的张小可曾言,如果说“文物”是华清宫池这一传统旅游景区的发展基础,那么“文化”就是它的发展核心,对此,一条“旅游资源+文化创意”产业化发展道路日渐明晰,让华清宫池在文化创新方面独树一帜。
众所周知,始于2006年演出于2007年的《长恨歌》,堪称陕西文化的一缕“绝唱”,对传统意义上的舞剧作出了颠覆性的创新,搅动了旅游景区平静而沉稳的水面,让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穿越千年时空,再现于陕西这块充满厚重文化的天地,给陕西旅游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新鲜样式和动感风尚,实现了舞剧艺术的一次华丽转身。
著名作家叶广芩谈到陕西文化时说,华清宫池的汤池没有光泽,不如今天的浴池光滑,就像陕西文化是被黄土厚厚包裹的文化,内敛、厚重,“中国文化就是带有深沉历史的、需要我们去挖掘和体味的文化,不是珠光宝气的亮片”。
叶广芩认为,没有与文化相匹配的上品位的旅游产品,是旅游与文化的掉价。在舞剧《长恨歌》中,她看到了“那种在深深的传统文化包裹中张扬出来的宝珠的色彩”,“舞剧中散发出的文化的质感与光泽,让我们欣慰和骄傲”。
十年磨一剑
目前,全国的实景演出项目超过300个,但真正实现盈利的却只约占9%,另外11%的项目能收支平衡,其余80%则处于亏损状态。而《长恨歌》之所以经久不衰,其根本原因是《长恨歌》经过10年的发展,“山水实景演出”已从新模式变成了“旧套路”,面对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困惑,“创新”始终是解决之道。
《长恨歌》在国内实景演出当中,可谓匠心独运,独树一帜,展现了中国旅游文化实景演出的新气象。称之为新时代“旅游+文创”的典范毫不为过,回顾《长恨歌》十年文创之路,借此启迪国内实景演出的大跨越,“以长恨歌模式”为参照制定《实景》国家标准,同样可以填补中国实景演出标准空白。
2007年《长恨歌》一经推出,受到了各方的广泛关注和认可。演出综合收入每年以1000万的速度递增,2015年已经超过1亿元。同时,也带动了当地宾馆饭店、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延长了游客在临潼和西安的逗留时间,成为“西安的金边名片”。
回顾《长恨歌》起源是由陕西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两次投资近亿元,历经一年多创作排演,从而推出的一部在历史发生地---华清宫为表演地,以盛唐文化为元素,以白居易叙事长诗《长恨歌》李杨爱情为内容,集历史文化之韵、山水自然之美与现代科技之奇为一体的真山、真水、真故事的大型历史舞剧。
纵观中国实景演出近几年所发挥的作用,不难看出,实景演出既是一台融合了历史、传统文化、民风民俗、商业界、演艺界的综合性舞剧,又是一台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良好载体。
而《长恨歌》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既代表了中国唐文化的精髓,又将博大精深的陕西文化推向了全国,甚至呈现在了世人面前。《长恨歌》对于陕西、西安来说,既是一个文化品牌,又是一个文化符号。
十年之路其修远兮
《长恨歌》在华清宫这样一个皇家离宫别苑当中,以骊山为背景,以湖水作舞台,调动了四周的亭台楼阁作陪衬,调动了最为先进的科技手段,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施展出了超想象的艺术构想。巨大的六度空间营造了一个匪夷所思的表演场景,让观众置身其中,极大地增强了临场的感觉和互动性,更重要的是增强了舞剧本身的感染力。
在表演意境的营造,《长恨歌》调动了最为先进的科技手段,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施展出了超想象的艺术构想。山坳里的月亮、沟壑中的瀑布、山坡上的星空、星光和灯光掩映下的亭台楼榭、巨大的湖面以及树木花草,都成为舞美的表现手法,营造出了一个与历史和现实相融合的舞剧场景,这是剧场舞台难以达到的别样艺术境界。
特技效果的科技含量和应用空间极大地提升了舞台剧的效果。在实景舞剧《长恨歌》的演出场景中,特技的应用被表现的淋漓尽致,成为烘托剧情和营造场景的重要组成部分。火海在湖面上升腾燃烧、大型维亚上仙女飞天、贵妃出浴时的香气飘散、空中架起的仙界鹊桥、高达20多米长达100余米的LED可折叠软屏、自半空而来的火箭、根据剧情可以随意变幻的LED水中升降舞台以及60余米宽幅的水幕等,都是剧场舞台难以实现的表现手段。
著名舞蹈史论家冯双白看了《长恨歌》颇感意外,他说,《长恨歌》大气磅礴地演绎天地不老情,具有“视觉冲击”和“精致品格”。在他看来,舞剧《长恨歌》开拓了舞剧创作的新路,“骊山活了,华清宫池活了,历史活了”。
人们在一种恍若梦境般的情景中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历史中,不仅满足了精神和文化需求,更是与世界旅游市场的诉求趋同一致,这是对文化旅游资源洗心革面地一次创新,也是依托传统旅游资源进行创造性开发的精品力作,更是一项实现文化与旅游联姻、经济与文化融合的文化创意产品。
陕西不缺文化
《长恨歌》已是陕西旅游集团对艺术锤炼的第十个年头,其旅游+文化+标准融合发展模式,成为国内旅游产业中实景演出的成功范例。
陕西省省委书记娄勤俭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出:“要进一步推广《长恨歌》演艺模式,鼓励文艺团体固定景点开发精品剧目,深入挖掘整合历史文化潜在资源,实现传统景区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带动产业和拉动消费的作用”。
所以,旅游文化创意成果首先是因“旅游”而生的,必须具备提高消费者旅游质量的功能;其次必须是“文化创意”的结果,具有文化内涵和差异性。旅游文化创意成果可以涉及食、住、行、游、购、娱中任何一个环节,以及旅游产业链的延伸部分。
《长恨歌》较好地处理了“高立意”和“通俗化”的关系,使古典诗作《长恨歌》和高雅舞台艺术走进华清宫,使“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誓言有了现实载体,在迎合普通旅游者文化需求的同时,更使华清宫池景区的爱情文化特色更加明显。
实景演出不同于其他工业产品,只有推上舞台才能看清楚其瑕疵和缺憾。在舞剧《长恨歌》的创作生产过程中,陕西旅游集团公司始终坚持大投入、高水准、精品化的创作运营理念,不断强化品牌意识。
随后10年中,从硬件设施的管护到管理运营都精益求精,不断提升。从舞美、灯光、音响、服装、道具、特技,每年坚持进行改造,精心打磨,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身心震撼,达到了空前的演出效果。
演出10年来,年年有提升,年年创亮点,使《长恨歌》常看常新,成为陕西文化旅游的“金字招牌”。
它的成功,有力地论证了“旅游”与“文化创意”相互融合的巨大威力。
演绎十年,荣耀中国。
(伍策 冷竹)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网Huanqiu.com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环球时报系产品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浅谈我国旅游经济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的作用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2/view-417066.htm  (一)扩大国际交流、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旅游是友好产业,更是天然的国际化产业。增强城市开放程度。如可以吸引国际性组织和世界大型企业总部和代表机构进驻国内,增强对外交流能力。树立鲜明的城市旅游形象,通过各种营销手段在国际市场上宣传、吸引国际客源,从而增加外汇收入。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作为国家支付手段的外汇,其作用日益显著。作为外汇收入的旅游业在国家创汇、平衡国际收支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 带动相关行业蓬勃发展,拉动区域经济发展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的六大要素。要有吃、有住、进得来、出得去、有物可购、有处去乐。因此,旅游能够刺激区域餐饮、住宿、交通、通讯、零售、物流等多个行业的发展,使区域产业结构得以调整,使城市产业结构得以优化,最终加速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 提供就业机会,促进脱贫致富   旅游业是世界上最大的就业创造者,旅游业促进了许多行业的发展,使整个社会就业机会增多。旅游业是一种综合性的行业,能直接间接地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同时,旅游业是见效快、永久性的扶贫开发项目。我国贫困地区多处于少数民族分布较为集中的中西部,这里虽然经济欠发达,但自然风景独特、民族文化多样、地方特色浓郁,旅游资源相当丰富。通过开发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经济,不仅可以加快地区脱贫致富,还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缩小地区间贫富差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我国旅游经济的现状   近年来,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经过努力追赶,有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远远不能适应国际竞争和国内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的旅游业发展缓慢,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 我国旅游设施和基础设施落后,国家投资少   由于财政困难,我国对旅游设施的物质投入少,基本上是贯彻“以旅游养旅游”的方针,花钱多的项目上不去,只能因陋就简。必须继续在交通运输、城市规划建设、改善卫生条件、信息服务设施等方面上一台阶才行,否则,纵使我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江山如此多娇,也是难以大量吸引客源的。   (二) 旅游经济的服务意识差   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之一就是缺乏服务意识,游客所到之处,常常被欺骗和挨宰,导致游客也不爱护当地的风景和设施,乱扔垃圾,乱割乱划,破坏设施,形成恶性循环。优良的服务意识和水平是保持和维护旅游市场健康发展的源泉。   (三) 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由于我国的旅游业开发时间较短,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尚缺乏科学理解,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强调到大自然中旅游,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   旅游资源的粗放式开发和盲目利用,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许多地方在开发这一旅游资源时,管理不善,执法不力,不少野生动物遭到乱杀,有的饭店甚至以野生动物作为美食招揽游客,使不少珍稀动物濒临灭绝。   垃圾处理:目前中国各旅游城市及景区的垃圾处理尚未有一完善的处理方法和流程,每到旅游旺季人多之时,漫山遍野人过之处,垃圾成堆,有待制定措施采用法律形式加以规范。   风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我国风景名胜区,包括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一些自然风景区,越来越受到建设性的破坏,由于在景区内开山炸石,砍树毁林,水土流失严重。有一些建筑毁景障景,导致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协调,破坏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   三、我国旅游经济的调整重点   首先,旅游经济发展应以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为中心。在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后,旅游市场服务质量和水平必须相应提高,才能实现旅游业的较快增长,而这种提高不是很容易实现的,往往需要对旅游市场中的各个环节加以规范和管理。在旅游市场的培育和建设方面,要以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为中心,注重服务意识和服务效率的提高。   其次,生态环境统一规划、有序开发。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以便针对开展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损害进行足够的准备,并采取积极措施,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为保证生态旅游的环境质量的高品位,旅游区的有关建设必须遵循适度地有序地分层次开发的原则,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有损自然的开发行动。   第三,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尊重与保护文化遗产,促进历史文化传承。我国各民族都有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传统,并在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依相存的良性互动。通过发展旅游,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自豪感,能够使当地居民深刻认识文化景观和文化传统的价值,促进各民族和地区文化传统的传承,使各种民居、民间手工艺、音乐、戏剧、歌舞、饮食文化等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旅游业发展中得到保护和发扬光大。   四、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趋势   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必将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乃至变革性影响,表现出以下发展趋向:   (一) 继工业化浪潮、信息化浪潮之后,世界已经迎来了第四次浪潮,即低碳化浪潮    随着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经济也是未来旅游业发展方式的新选择,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未来旅游业发展方式变革的重要背景和机遇。   (二) 旅游经济关联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在促进社会劳动力就业方面继续大有作为    近年来,旅游经济的关联带动作用仍进一步增强。一方面,农业旅游、工业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旅游形式正在蓬勃发展;而沙漠越野、悬崖攀岩、丛林探险、太空旅行等特种旅游形式也正不断迎合人们追求新鲜、刺激的旅游需求,迎来了井喷式增长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旅游产业正在逐渐泛化,并日益向创新产业、文化产业等产业渗透。   (三) 旅游经济持续加速发展,将促进我国经济与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乃至变革   处在大变革、大分化、大发展、大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旅游业,当前正面临着在旅游经济发展中的诸多结构调整。主动应对旅游经济结构调整,积极优化旅游经济结构,是更好地适应和符合旅游经济规律,促进旅游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内在需要。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三亚学院 )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旅游业的后发优势十分明显”
王全宝旅游产业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及,要重点发展旅游、养老、健康、文化等服务,并且他强调要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随着经济逐步发展,中国已经由旅游资源大国发展成为世界旅游大国,并正在向旅游强国迈进。同时,伴随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旅游的渴求也越来越迫切,在国家消费升级的刺激下,旅游产业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为此,本刊专访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介绍旅游产业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2005年,邵琪伟从旅游大省云南省副省长位置调任国家旅游局任党组书记、旅游局长至今,2013年,邵琪伟当选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作为保障旅游的带薪休假制度,邵琪伟有着自己的分析,“带薪休假制度目前在我国落实的还不是特别到位,这其中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中国新闻周刊:经过30多年发展,中国旅游业从小到大,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在您看来旅游业的后发优势在哪里?邵琪伟:研究旅游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我们可以发现,与其他产业相比,旅游业的产业链条较长,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特点,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同时,相对于住房和汽车消费,旅游消费可重复性消费的特征更为明显。旅游消费还是最终消费和综合性消费,是多层次消费和可持续消费。基于上述的这些特点,加之当前我国旅游业已进入大众化、产业化的发展阶段,可以说,我国旅游业的后发优势十分明显。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确立了旅游业发展的基本面。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加快,将推动大众旅游平稳较快发展,这为旅游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市场支撑。二是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然凸显旅游业发展的战略作用。旅游业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领域,作为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将对相关产业产生很强的带动作用,也将在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进一步凸显自身优势和作用,并获得相应的法规和政策支持。三是快速发展的高速交通等配套支撑体系,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民用航空等高速交通体系的加快建设,必然提高全社会各要素流动特别是人员流动的机动性,同时为人们旅游旅行提供了快速通道,延展了游客出行距离和产业发展空间。加上海洋和内河、湖泊等水上交通、城市内部交通的发展,公共服务体系的健全,发展大众旅游的条件更加成熟,基础更加稳固。四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进步及现代商业模式创新,为旅游业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装备改造和提升旅游业,正在成为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科学技术不仅创造出大量新的旅游业态和新的旅游需求,引导新的旅游消费形式,还将极大地推动服务方式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旅游业服务与管理流程再造,极大提高旅游业的现代化水平和竞争力。中国新闻周刊: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概念,对于旅游业来说,您是如何理解旅游业与建设美丽中国的关系?邵琪伟: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来的新的发展重大命题,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美丽中国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传统的旅游活动以观光为主,就是参观祖国各地、世界各地的风景名胜和人文古迹,欣赏美好的景观。现在人们的旅游休闲活动内容更加丰富,方式更为多样,有时到一个地方去可能就是呆在某个小街小巷里面品茶休闲,我以为这也是一种对生活美的欣赏,这种美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如果一个地方没有美的景观,没有美的环境,没有美的内涵,旅游业就不可能发展起来。旅游业不仅依托着自然和人文的美,也在传播美和创造新的美。在美丽中国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旅游业应当也可以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旅游业是美丽中国的有效传播途径。美丽中国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通过旅游业的发展,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亲身感受中国的壮美河山和瑰丽人文,可以把一个美丽而真实的中国传播出去。旅游业的发展能够丰富美丽中国的内涵。旅游开发就是去发现美,提升美,并为人们享受美提供便利。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原本脏乱差的地方得到改造,被损坏的山坡重新得到了绿化美化,还建设了许多新的景观。旅游业的发展使大自然和先辈们赋予的美更加精致,而人们则在旅游过程中提升了对美的认识。对于一个地方来说,旅游业的发展还因为带来游客的新视角,因而能够更加清醒、全面地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围绕“美丽中国”建设,国家旅游局在2013年2月面向全球正式推出“美丽中国之旅”中国旅游整体形象,开设了专题推广网站,与各省区市和旅游企业在海内外开展了近千项宣传推广活动,并使用同一的冠名进行每年的主题年宣传,比如今年就叫做“美丽中国之旅——智慧旅游年”。当然,美丽中国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从旅游领域来说今后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两年我国和俄罗斯互办了国家旅游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很多外国人对中国还是缺乏了解,甚至存在误解。在一些西方人的心目中,中国还是古老的中国,是没有和现代接轨的中国。我们的宣传推广有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的地方,比如关于环境问题的报道就有很多以偏概全的信息。在美丽中国旅游形象初步推广出去之后,还需要下一番苦工,将这一形象转化为实实在在、能够让游客体验的产品,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中国新闻周刊: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您认为目前影响带薪休假全面落实的因素有哪些?邵琪伟:实际上,我们国家关于带薪休假制度于法有据。《劳动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劳动者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2008年开始实施的《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第二条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的职工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单位应当保证职工享受年休假。职工在年休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收入。”2008年2月,人事部发布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规范了机关、事业单位实施带薪年休假制度。2008年9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对企业职工等群体带薪休假实施作出了更加细致的规定。带薪休假制度目前在我国落实的还不是特别到位,这其中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我国目前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有几个难点:一是观念问题。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国人认为旅游休闲是不思进取,习惯于把休闲与人的进步、休闲与发展、休闲与生产对立起来,健康的休闲理念尚未真正形成,国民旅游休闲意识还没有普遍形成。二是相当一部分用人单位缺少推动带薪休假的动力。在当前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劳资关系尚不平等的情况下,职工一旦要求休假权,就业权可能就得不到保障,因此相当一部分普通劳动者往往缺少维权的底气。三是我们国家大、区域发展不平衡、行业发展不平衡,一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困难还很多,情况可以说千差万别,带薪休假制度很难在短期内完全落实。这是我们的国情所致。中国新闻周刊:在您看来,全面落带薪休假制度需要从哪些方面做工作?邵琪伟:据有关机构研究,即使在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从提出带薪休假制度到完全落实,大都走过了数十年时间。为此,我们建议应从贯彻各项法规和政策入手,各有关方面共同推动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特别在营造国民带薪休假意识、制定落实带薪休假制度的刚性措施等方面下功夫。虽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全面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还有较多困难,但我们应该把这个工作不断地向前推动。同时,我们也建议一些有条件的地区、行业、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分门别类地制定一些办法和措施,能够落实的先行落实起来。总之,要全社会共同推动这项工作,努力实现2020年基本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的目标。中国新闻周刊:现在有一种倾向,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人们则往往更看重旅游地的经济价值,而忽视了对风景区生态的保护,甚至在一些地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影响甚至限制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您看来,该如何处理好旅游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邵琪伟:正如我刚才所说,旅游业的发展依赖和依托于自然和人文的美,也就是说,包括良好的自然环境、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内的各种旅游资源,都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基础,是旅游业的“衣食父母”。为此,我们始终强调和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大力倡导生态旅游理念,坚决反对任何破坏生态环境的旅游开发行为。近年来,国家旅游局先后与环保、建设等部门建立工作机制,联合出台了《进一步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纲要()》等文件,两次以生态旅游作为年度主题,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推动生态旅游理念和实践发展。还与环保部联合制定并出台了《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国家标准)》和《管理规程》,支持各地创建40家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通过建立标准和示范引导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到A级景区和各类旅游示范区的评定中。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旅游法》,确立了旅游业发展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提出在有效保护前提下,依法合理利用旅游资源。针对旅游开发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旅游法》从规划的层面予以明确规范,比如提出“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包括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要求和措施”,“旅游发展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文物等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规划相衔接”,“对自然资源和文物等人文资源进行旅游利用,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符合资源、生态保护和文物安全的要求”,“政府应当加强对资源保护和旅游利用状况的监督检查”等等,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奠定了法律基础。 随着我国旅游业发展,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也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今后,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旅游法》,进一步加强对旅游开发经营过程的监管,继续推进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建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模式,切实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强化旅游企业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性,继续推动节能减排,进一步降低旅游企业能耗水平。加强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提高公众的生态文明素质,引导游客低碳出行、绿色消费。实践证明,只有在旅游业发展中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才能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旅游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功能才能凸显。我们将通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全面推动旅游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中国新闻周刊
2014年12期
中国新闻周刊的其它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各种武器的真实威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