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为什么OPPO手机上有一条粉记才是OPPO脑残粉吗这才是

Sina Visitor SystemOPPO脑残粉满天飞, 一边吹牛, 一边黑华为小米
稿源:辣评国产手机
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粉丝,也许,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水军,在这个时代下,这些都是正常的。但是,如果这些粉丝一股劲的不分青红皂白,连品牌都分不清楚,到处撒泼的话,那就真的成了脑残粉丝了。粉丝是一个群体,一群忠于某个人、某个品牌、某个运动的群体,原本,这是一群充满正能量,向上的人群。而令人感到悲哀的是,在手机行业,一个叫OPPO的品牌,竟然充斥着无数个脑残粉,自吹自擂,漫天飞舞,如今,真的是连华为也不放过啊。一个品牌应用粉丝营销,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必需的战术,因为利用粉丝群体,可以快速传达品牌理念、产品宣传,从而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但是,像OPPO这种玩法的粉丝营销,还真是独一无二,果真成特色了。像这样的粉丝,充其量就是水军,并且还是低级的、脑残的。不多说,大家好好看图感受感受吧。小编就是写了一篇赞扬华为的文章,然后,竟然来了一群OPPO的水军,在文章下面吹起了OPPO新品R11的好。有些水军的评论真是很有意思,比如:1、喜欢上oppo是因为它的颜值和轻薄的机身,当时换手机的时候看了很多很多品牌,唯独oppo让我没有挑出什么毛病,后来拿到手后简直是爱死,怎么拿怎么顺手。2、对于刚到手的小米6的质量我表示非常差已经退货,等钱退回来老老实实继续用OPPO吧,希望R11不会让我失望。3、要是OPPO拍照技术再这么发展下去,估计连摄像机都会直接被取代。大家看看这些评论,真是够了,一边不要脸的自吹自擂,一边还不忘黑华为和小米,真是太绝了。如果OPPO坚持这样的营销方式走下去,那么离死也就不远了。
有好的文章希望站长之家帮助分享推广,猛戳这里
本网页浏览已超过3分钟,点击关闭或灰色背景,即可回到网页我的一加手机大全
一加是我最喜欢的手机品牌,没有之一。作为一个数码爱好者,从2014年与一加一代初识到现在,中间虽然经历了一些反复,尤其是氢OS发布初期的摇摆,一加最后还是沉淀成为了我的最爱。在如今的手机市场里,一加算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四年时间形成了其品牌的调性,虽然网络上各种一加背靠OPPO大树的言论,但其实真正使用过的人能够发现其诸多方面的独到之处。
要说一加的品牌调性,在我这个脑残粉看来,就是专注不浮躁,对细节的追求严苛吧,这调性与配置无关,与系统无关,传达的是一加在研发手机过程中的价值观,虽然二代和X时期曾经走偏过。一年最多出两款手机,从三代开始的形成一年时间里一代和一代半迭代的产品格局,这在如今的手机圈里相比其他品牌的N条产品线确实是个异类。半年的时间里,小米和华为可能已经发布了4-5款手机,目不暇接,而一加让他的粉丝专注在一部手机上,慢慢体会。一加对于手机细节的掌控,从机身设计,到系统彩蛋,再到其配件搭配,这不是看渲染图,看机身图片能够感受到的细节,只有真正上手之后才能够感受到不同,尤其是与OPPO之间的与众不同。
四年时间,一加算是找到了合适的发展道路,即使仍然有不讲究,使用人少这样的负面言论,但真正的数据不会说谎。即使被用惯了小米、华为的人诟病手机真的太简单,但这就是一加,真正喜欢一加的人却懂得这是他的独特之处。一加手机6发布了,在没有上手之前,简单回顾下我和前几代一加手机的使用体验。(非软文,广告文,拍照水平太差,图片请见谅。)
1、一加手机1
2014年的3G RAM,64G ROM,绝对是豪华配置,对于硬件配置领先这样的价值观也一直保留到了现在,除了X之外。当时也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京东下单,管他好不好用,这么强的硬件就足以让我口水直流,标配和高配都入手了。第一次接触到BabySkin的时候,那感觉真的就是虎哥说的“手感真TM爽”。类肤质后盖加持的5.5寸机身在手上的握持感非常好。而砂岩黑的高配版,与手掌的贴合程度更高,不打滑,从此砂岩黑的壳也成了我每代产品的必备。悬浮屏没看出来有啥设计上的初衷,但却是藏污纳垢的好地方,算是对一代设计方面唯一的遗憾之处吧。
ColorOS和CM对于当时还没有开展系统研发的一加来说,算是一个很有性价比的过渡方案。但那个时候被MIUI宠坏的我,抓住一代“刷机小王子”的把柄,把MIUI,Flyme,IUNI(系统真的简洁好用,很怀念啊),甚至后来的Smartisan刷了个遍。那个时候是我刷机最热情的一段时间,直到后来我把高配版刷成了砖,作罢……
当然,一代最惊艳的还是配件吧。充电头独立包装,红白配色很漂亮。数据线上的收纳卡扣功能非常实用。微笑卡针连同卡针套,四年了一直串在我的钥匙串上。试问,现在还有多少东西能用个四年以上?
2、一加手机2
一代的铺垫让我对二代简直是望眼欲穿,等到花儿都谢了,终于过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姗姗来迟。虽然这一年里也用了其他手机作为主力机,却挡不住我对二代的向往,尤其是氢OS的出身,开始摆脱OPPO属性的它更是让我期待。然而,发售的当天我没有抢到……咬咬牙加了100块钱穿过半个城市从黄牛手上买了一台。拆封,打开盒子,小心翼翼拿出手机……然后“手感真TM爽”的机设瞬间有些崩塌。弧度机身从侧面看很薄,但最厚处接近1CM,想想这跟2015年的潮流不太搭呀。金属中框的加入除了加大了重量,与正面和后盖的不协调让手感有些许的割裂,最明显的感觉就是用久了硌手。当然,在那个火龙810肆虐的年代,手机长时间运行后,金属中框的导热升温让我印象深刻。
手感虽然不完美,但一加却在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前置指纹在当年还算是比较少见,尤其是Mate7火了之后的大批手机。Type-c接口的运用应该是国内最早的厂商之一,从此再也不用担心插反了,而本家OPPO却依然走在Mirco-usb的道路,虽然没有传输速度的提升,但用户体验是真的好。
三段式按键的加入,对于响铃、勿扰和静音的设置,体现了一加对于手机使用的概念理解,拿起与放下就在三段式按键中进行切换,这是一个用过之后就再也回不去的功能。
拍照上,一加没有使用索尼的传感器,剑走偏锋选择了OV+激光对焦,其拍照的解析力和白平衡在当年的国产手机中位居前列应该没有悬念。至于被人诟病简单到极致的系统“连个手机管家都找不到……”,却是“无负担”体验的初始形成。氢视窗使得手机进入主界面后简洁清爽,卡片短信对信息的二次提炼都是系统的亮点,但不得不承认,二代的氢OS完成度确实一般,虽然经历过几次版本迭代,使用起来却仍然有些别扭,一度让我放弃了使用。
3、一加手机X
这一年,OPPO和VIVO的线下模式开始席卷全国,华为,小米也开始了线下模式。同为线上品牌的一加竟然不免俗的走上了线下开体验店,建维修网点的道路,我所在的城市也有……除了在维修网点修手机方便之外,体验店去过一两次,由于产品少,实际的意义并不大。另外一个不免俗的事情就是在各大品牌热衷于推出中低端机型抢占市场的同时,一加推出了X,虽然用了上一代的期间处理器801,并且冠以“轻旗舰”的称号,但这个配置在当时的市场就是一台不折不扣的中端机。只是按照一加的调性,很难接受中端机这样一个称呼吧。一加心底的骄傲还在,但商场如战场,还是得随市场的大潮去适应,去变化。后来的故事大家应该都知道了……不过一加X对我来说确实一台不折不扣的好机!
至今我都觉得一加手感最好的手机,外观设计最好的手机都是一加X,5寸的机身与我的手掌大小契合,阿尔勒纹理能够保证在手掌的握持不打滑(藏污纳垢也是必须的)。
我用过双面2.5D玻璃的版本和只在境外发售过的陶瓷版本,非常的精致。黑色机身的一体感很强,尤其是陶瓷版,拿在手上如一块玉一般。一加应该是国内最早用陶瓷的厂商,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再次使用,从我对一加“轻”和“无负担”的理解来看,应该是陶瓷的不抗摔,太重让它选择了放弃。这部陶瓷的X我现在仍然会有时间就拿出来用两天,虽然有些卡顿了,但那个手感在后面的一加手机中真的没有找回来过。
4、一加手机3和3T
在三代发布之前,相信绝大多数人是不看好的,尤其是当工信部的证件照出来后……那张去掉一加Logo换成其他品牌Logo的九宫格图片估计还有很多人印象深刻,因为追溯一加从“不将就”变为“不讲究”的开始,那张图片算是始作俑者。当然一加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除了依旧顶级的硬件配置之外,越来越成熟的氢OS,引领国产手机的拍照都显示出了一加在经历了二代和X后的成熟。
三代的上手第一感觉就是薄,尤其是握惯了二代之后,那个感官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金属一体机身很硬朗,侧边的线条处理很清晰,但由于接近侧边中框部分的弧度处理,握持感很棒。由于光学防抖的原因,摄像头不可避免的凸起,不过从从三星到苹果都为了拍照这样干,一加又有何不能接受,但强迫症的我总有想去扣掉的冲动。
这是一个不缺乏亮点的产品:首当其冲就是DASH闪充的加入,3000毫安电池续航是短了点,像我这样的中度用户从早上出门到下午三四点就得省着用了,但几乎充电半小时就能回血让我选择了原谅它的电池。其次就是拍照,用索尼的IMX298的传感器厂商很多,一加的调教算比较出色的,以至于在很长时间内,各路评测大神都是拿三代作为拍照评测的标杆在用。解析力一如既往的优秀并且优于后续的五代,而白平衡在我当时用过的国产手机中算得上是前列。另外就是直到今天都是还在更新的氢OS,相比二代用户,三代用户不要太幸福了。系统更新在功能性上的克制,配合上强大的硬件,三代至今用起来都很流畅,即使不能用重量来衡量,但用起来却真有轻的感官。
半年后的3T是在保持3的优点基础上推出的小改款,在补足了3的缺点后,成了一部无明显短板的水桶机。三代系列应该是一加截至目前最成功的一代产品,也是一加的翻身之作。这是一代从设计上开始考虑市场因素,但又没有用放弃自身对手机细节的打磨。虽然是大众脸,但机身各处的细节仍然透露着不同。作为手机厂商,首先是要赢得市场,其次才是在产品中体现自己的价值观。后来的市场表现也证明了一加选择的正确。
5、一加手机5和5T
虽然5和5T是产品半代的更迭,但从传统16:9的屏幕进化到18:9的全面屏(此处有争议),其实际的感觉像是两代产品,虽然内核的硬件都没有发生变化。如果说三代为一加找到了正确的道路,那么5和5T就是在这条道路上的进一步实践。但相比于三代之于前代的进步,五代系列除了硬件的例行激进之外,其外观和功能上的升级或多或少还是有些保守,甚至连包装盒都没变。当然喜欢三代的一定会喜欢五代系列,因为三代的大部分优点都还在。
与OPPO和VIVO几乎一致的外观被人诟病到现在并成为了一个梗,但如三代一般的在机身侧面的腰线处营造出来的不同也只有上手后才能体会得到。相比于之前手机的硬朗,5和5T明显圆润了很多,并且配色上的薄荷金和熔岩红,家中的女性总算是有兴趣尝试了。但手机正面,中框包括底部的接口都和三代太像了,难免还是有一些审美疲劳。好在全面屏的出现改变了这个状态,但5T却用上了后置指纹。虽然有打脸之嫌,但精雕细琢的人脸识别配上双击亮屏,让后置指纹很快就变成了支付时的必须。这就是一加的优点,只有当把功能做到极致后才会推出。
五代虽然用上了双摄,但解析力明显不如三代,并且取消了光学防抖。于是每次拍照完成点进照片就能看到屏幕一晃,估计那是电子防抖的效果吧。在华为、小米甚至魅族开足马力提升拍照实力的同时,五代的拍照在一众国产新机中开始有些落后了。一加6的发布会好像对拍照说得也不多……
但在五代系列平庸的升级之下,星球大战定制版给我带来了惊喜,尤其是作为一加和星球大战的双料脑残粉。相比Colette和JCC定制版的刻几个字,星球大战定制版显然是全方位的,与星球大战的场景设定相得益彰。从包装,外感设计、配件都非常用心,已经不是刻个品牌Logo这么简单了。白色的机身,完全不同于一代Babyskin的触感,有点白色砂岩的感觉,有一定的阻尼感。红色的三段按键在整体黑白配色中跳脱而出,非常亮眼。
虽然没有太多的惊喜,五代的两款机器在同期发布的手机中也算得上足够优秀。这一代固化了三代以来形成的产品格局,并且开始通过品牌定制或者限量的配色来区分面向大众和面向粉丝群体的差异化。5的JCC定制版和楚乔定制版,5T的星球大战定制版和熔岩红四周年纪念版无不在体现这样的品牌经营理念。从刚发布的一加手机6上面也能看出端倪。
一加手机从一代发布到现在走过了四年多的时间,为了让用户达到使用起来无负担的流畅体验,在手机上融合了硬件激进和功能克制两种似乎不太相容的特质。整体来看它已经走在一个正向循环发展的道路上了,并且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非常难得),在市场认可和品牌个性之间取得了比较好的平衡。在目前的市场体量下,这样的产品策略无可厚非。但若要进一步的向前迈进,除了硬件持续的领先,通过与知名品牌定制合作的市场渠道以及一如既往优秀的周边配件之外,一加还是得考虑在新技术运用方面的突破吧。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如今火爆的ERP 、MES 、工业4.0 、 智能制造”是什么意思?
(ERP服务器,企业数字化管理大脑)
工业1.0:机械化,以蒸汽机为标志,用蒸汽动力动力驱动机器取代人力,从此手工业从农业分离出来,正式进化为工业。
工业2.0:电气化,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用电力驱动机器取代蒸汽动力,从此零部件生产与产品装配实现分工,工业进入大规模生产时代。
工业3.0:自动化,以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PC的应用为标志,从此机器不但接管了人的大部分体力劳动,同时也接管了一部分脑力劳动,工业生产能力也自此超越了人类的消费能力,人类进入了产能过剩时代。
这三个定义都很学术,你们放心,这是全文最学术的一段话,后面,我决定用老和尚讲故事的方法来讲话。
要理解工业4.0,我们得先看下目前的状况,我们称之为工业3.X,用修真小说的时髦描述,也就是3.0中后期,这种状态叫做完全的自动化和部分的信息化。
咱们还得从工厂的业务模式说起。
作为一个工厂,存在的目的只有两个,生产产品,然后卖出去。所以在工业企业中,通常会分为两个大的部门,一个是生产部门,一个是业务部门,前者通过MES(制造执行系统)管理,后者通过ERP(管理信息系统)来管理。
这两个系统啥区别呢?ERP更倾向于财务信息的管理,而MES更倾向于生产过程的控制,简单的说,ERP主要告诉你客户需要生产多少个瓶子,哪天下单,哪天要货,而MES主要负责监控和管理生产这些瓶子的每一个步骤和工序如何实现。
在中国工厂的很多车间里,各个生产设备之间、生产设备和控制器之间,都已经基本实现了连通。再牛逼一点的公司里,整个工厂已经通过制造执行系统(MES)连通起来,而业务部门全部通过ERP连通起来了。
发现问题了吗?
ERP和MES其实并没有连起来!
所以当ERP给MES下达生产计划指令后,MES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与计划偏差的事项(比如设备坏了,原料不合格等等),MES会根据车间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是ERP是不知道的!所以它会继续按照原本的计划执行订单,时间久了,财务系统和工厂的实际情况就会出现非常大的偏差。
至于为啥没连起来,两个原因,首先是ERP和MES的开发公司通常是两拨人,搞财务的和搞生产的合作,不但互相不懂对方的职业术语,鸡同鸭讲,而且互相看不上对方。另外,业务部门和生产部门在公司里通常是分开运营,各自的领导有各自喜欢的供应商(原因你懂的)。
当然,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他们是断然不会干等着两个系统的偏差越来越大的,既然系统不给力,咱人工上,咱们工人有力量。所以工厂车间通常会定期把MES的调整项做成一个表,交给业务部门,然后由业务部门手动在ERP中调整过来。
ERP和MES的问题只是工厂内系统断层的一个问题缩影,事实上工厂里还有非常多的其他系统,设计、制造、采购、办公等等,这些系统都是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互相都不知道对方在干啥,干到哪一步了。其中一个部分出了特殊情况,其他部分都不知道,只有等到问题出现了,才能退回来,所有系统再一个个改。
插一句,锤子手机之所以难产,就是因为在设计的时候,生产人员并没有实时了解情况,所以实际生产时发现原本的牛逼设计会导致良品率很低,只能退回去重新设计。这样每一个产品都要改来改去,所以一个工业品从设计到上线量产,往往要用一两年的时间。
当然,这种事也不是第一天存在的,以前因为在工业时代,产品的生命周期很长,兔哥的老东家,西门子一个型号的变频器可以卖三十年,这样一两年的研发上线时间也就显得不那么长了,其余的问题,靠着人工沟通,虽然有错,倒也都相安无事。
然而,可怕的狼终于还是来了。
这两只狼,一只叫产能过剩,一只叫互联网。
全球性的产能过剩,导致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以往一款产品卖三十年的做法已经不行了,你跑不快,有的是快的。锤子手机仅仅晚上线了几个月,就从一款万众期待的爆款,成为了臭大街的过时货,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了。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撼动了工业时代的一大基础,信息不对称。工业时代里,因为生产厂家无法低成本的了解每一个客户的需求,所以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法,就是把需求做多的性能组合到一起,成为一款产品。
比如你想要一双适合你的脚的鞋子,鞋厂是无法知道你的脚多大的,所以只能测量很多人的脚之后,把最集中的尺码分成40号,41号,42号等等,但是如果你的脚偏肥或偏瘦,对不起,概不伺候。
互联网改变了这个局面,人与人,人与厂商,可以低成本的实现连接,从而让每个人的个性需求被放大,人们越来越喜欢个性化的东西。但是个性化的东西需求量没有那么大,这就需要工业企业能够实现小批量的快速生产。
这两只狼,逼迫着传统工业必须做一件事,一件工业社会最不爱做的事,就是快速、小批量、定制化的生产。
这个时候,先得做点准备工作,就是工业3.0首先要进化为3.X,所谓工业3.X,其实就是先把ERP和MES等等信息系统彻底打通,让工厂原本的所有信息孤岛实现连通。这个时候,就从完全的自动化和部分的信息化,进入了完全的自动化和完全的信息化,也就是工业3.0大圆满阶段。
别小看这个过程,单就这一条,也许我们中国就需要十年甚至更长才能完成。
好了,前面的都是现实问题,3.0大圆满之后,我们就要开始科幻烧脑之旅了,我们终于要冲击工业4.0了。这个过程中,3,0中以及完全的自动化和信息化要开始做一件事,就是结婚,生孩子。
这个过程,德国叫工业4.0,美国叫工业互联网,我们工信部称之为两化融合,物联网的脑残粉们把它叫做万物互联。这里我要说一下,所有的物,如果需要互联沟通时,就有一个问题,说什么语言?这个是一个关键问题。你可能会说,为什么不用现在互联网的通讯方式,也就是TCP/IP协议。互联网的通讯方式,速度还是太慢,精准度还是不够,安全性还是不好。而工业生产中,对于速度、精度和安全性的要求,要远远高于你在家下德艺双馨的苍老师电影的要求。所以万物互联,必须需要一个专门的通讯协议。
这也是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以及中国的两化融合中国制造2025,这些时髦的名词背后隐藏的核心问题,大家在争这个通讯标准。美国的互联网世界第一,所以美国人希望从信息化层降维到自动化层;而德国的机械制造业最强,所以他更希望从自动化层升格到信息化层;中国嘛,制造业第一大国,互联网第二强国,所以两边都不想跟,打算自己搞个互联网+,也叫中国制造2025。
按照修真小说的习惯,每一个境界都要分成一个小境界,以突显差异和牛逼,我按照这个方法,把工业4.0也分成六重天。
工业4.0第一重天:智能生产
之前我们说过,生产设备和管理信息系统也各自连接起来,并且设备和信息系统之间也连接起来了。你有没有觉得还缺点什么?没错,就是生产的原材料和生产设备还没有连接起来。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一个东西,叫做RFID,射频识别技术。简单来说,这玩意儿就相当于一个二维码,可以自带一些信息,他比二维码牛X的地方,在于他可以无线通讯。
我还是来描述一个场景,百事可乐的生产车间里,生产线上连续过来了三个瓶子,每个瓶子都自带一个二维码,里面记录着这是为张三、李四和王二麻子定制的可乐。
第一个瓶子走到灌装处时,通过二维码的无线通讯告诉中控室的控制器,说张三喜欢舔一点的,多放糖,然后控制器就告诉灌装机器手,“加二斤白糖!”。
第二个瓶子过来,说李四是糖尿病,不要糖,控制器就告诉机器手,“这货不要糖!”
第三个瓶子过来,说王二麻子要的是芬达,控制就告诉灌可乐的机械手“你歇会”,再告诉灌芬达的机械手,“你上!”
看到了,多品种、小批量、定制生产,每一灌可乐从你在网上下单的那一刻起,他就是为你定制的,他所有的特性,都是符合你的喜好的。
这就是智能生产。
工业4.0第二重天:智能产品
生产的过程智能化了,那么作为成品的工业产品,也同样可以智能化,这个不难理解,你们看到的什么智能手环、智能自行车、智能跑鞋等等智能硬件都是这个思路。就是把产品作为一个数据采集端,不断的采集用户的数据并上传到云端去,方便用户进行管理。
德美工业4.0和工业互联网的核心分歧之一,就是先干智能工厂,还是先搞智能产品。德国希望前者,美国希望后者。至于中国,我们就搞加,还是加这个东西好,正加反加都行,反正能糊弄住大家就行。
工业4.0第三重天:生产服务化
刚才说了,智能产品会不断的采集用户的数据和状态,并上传给厂商,这个就使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成为可能,向服务收费。我好多年前在西门子的时候,西门子就提出来向服务收费,当时我觉得这是德国佬拍脑袋想出来的傻×决定,但是现在我才明白这是若干年前就已经开始为工业4.0的生产服务化布局了。你对西门子的印象是什么?冰箱?你个糊涂蛋,西门子这些年已经悄然并购了多家著名软件公司,成为仅次于SAP的欧洲第二大软件公司了。
这个服务是什么呢?比如西门子生产一台高铁的牵引电机,以往就是直接卖一台电机而已,现在这台电机在运行过程中,会不断的把数据传回给西门子的工厂,这样西门子就知道你的电机现在的运行状况,以及什么时候需要检修了。高铁厂商以往是怎么做的?一刀切,定一个时间,到时间了不管该不该修都去修一下,更我们汽车保养没什么差别。现在西门子可以告诉你什么时候需要修什么时候需要养护,你要想知道,对不起,给钱。
再举个例子,智能产品实现后,每一辆汽车都会不断地采集周边的数据,来决定自己的行驶路线,整个运输系统会完全服务化,任何人都不需要再买车,有一天也许自己开车会成为严重的违法行为,因为设备是智能的,而人确实不可控的。
在这个阶段,所有的生产厂商都会向服务商转型。
工业4.0第四重天:云工厂
当工厂的两化融合进一步深入的时候,另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就有要孕育而生了,这就是云工厂。工厂里的设备现在也是智能的了,他们也在不断地采集自己的数据上传到工业互联网上,此时我们就可以看到,哪些工厂的哪些生产线正在满负荷运转,哪些是有空闲的。那么这些存在空闲的工厂,就可以出卖自己的生产能力,为其他需要的人去进行生产。
互联网行业为什么发展的这么快,就是因为创业者只需要专注于产品和模式创新,不需要自己去买一个服务器,而是直接租用云端的服务就行了。而目前工业的创业者,还是要不断地纠结于找OEM代工还是自建工厂中,这个极大地限制了工业领域的创新。当云工厂实现的时候,我预言中国的工业领域将出现一个比互联网大百倍以上的创新和创业浪潮,那个时候这个社会的一切都将被深刻的改变。
我之所以坚定地要做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投资和创业服务,就是在等这个风口。但愿我是先辈,不是先烈……
工业4.0第五重天:跨界打击
当工业4.0进入第五重天时,工业企业的跨界打击将比这些互联网企业猛烈百倍。这个过程将从根本上撼动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根基,重塑整个商业社会。
举个例子,一个生产手表的厂商,这个表每天贴着你的身体,采集你身体的各项数据,这些数据对于手表厂商也许没啥用,但是对于保险公司就是个金库,这个时候,手表厂商摇身一变,就能成为最好的保险公司。
当自动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时候,跨界竞争将成为一种常态,所有的商业模式都将被重塑。
ERP系统是实现工业4.0的基础
企业使用生产管理ERP系统,可以对接MES系统(生产现场执行系统),是实现工业4.0的基础,以后可以在这套软件上对接各类设备,包括工业机器人等,智能流水线,实现智能生产,智能管理,达到工业4.0的水平。
如何选择生产管理ERP系统
仁和ERP应该说是最这几年发展起来最大的黑马品牌,由于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仁和ERP主要采用JAVA高级语言开发,比其它老品牌采用C#、.net、php等开语言具有更高的安全性、稳定性,更适合网络化运行操作。软件功能采用模块化设计,方便企业升级和功能定制,软件功能整合企业管理中的OA审批管理,邮件管理、短信、电话、文件管理、进销存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等实用业务,从电脑端PC到手机APP端,本地到出差无缝对接操作,简单实用。选择ERP企业管理软件重点不仅是软件技术,更重要的是产品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思想,没有管理经验和管理思想、业务实操经验的管理软件系统,是空洞的、苍白的,是没有任何价值,仁和集团旗下有多个实业项目包括:项目投资、写字楼、商业广场、超市,工厂,所开发的软件功能和业务流程他们基本都有实体项目投资,所以在业务、流程、管理思想上更有优势。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OPPO粉卡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