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OV,小米无套路现金券在产品布局上有哪些套路

感谢赞赏!给好友秀一下吧
内容棒,扫码分享给好友
华为、OV、小米在产品布局上有哪些套路?
2017年已经过半,各大手机厂商透过各种方式公布了上半年的业绩,第三方调研机构也适时发布了H1的调研数据。和年终报告有所不同,年中报告的氛围总要融洽得多,一是赛程刚刚过半,且胜负未分,二是作为旺季的下半年似乎更值得期许。、在某种程度上,年中的成绩单决定了手机市场全年的走向,喜忧参半的数字背后,几乎所有手机厂商都在努力刷新自身的存在感。一边是竞争日趋激烈的存量市场,一边是消费升级引发的新一轮卡位战,相比于品牌知名度、第三方指数等,在90后和00后作为消费主力军的当下,存在感一词或许更能形容手机厂商的处境。维持存在感的方式有很多,表面上是手机厂商的品牌营销、公关传播以及粉丝运营等手段,但最底层的因素仍然是产品,这是影响消费者认知的直接媒介。相应地,产品布局上的策略、规划或者说艺术,也直接左右了手机厂商的存在感。是是非非的机海战术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机海战术”是一个不太友好的策略,原因与三星、华为等在2014年之后的“精兵简政”不无关系。然而,机海战术却是占领新兴市场最为有效的手段,即便国内已经进入存量市场,仍然有一些厂商在延续这一做法。小米便是一个特例。从最早的爆款模式到如今高中低端的全线布局,小米走了一条与主流品牌相左的发展路线,却也是机海战术在上半年最有力的背书。从小米公布的第二季度出货量来看,2316万台的成绩和70%的环比增长创造新高,雷军更直陈小米是第一家在销量下滑后实现逆转的手机企业,再一次风光无两。小米的逆转和机海战术不无关系,一是华为和OV将竞争的重心转向3000元以上的高端市场,小米在中低端市场缺乏强有力的竞争者;二是印度等新兴市场开始成为小米重要的出货市场,尤其是红米系列庞大的产品线和重性价比的打法,非常有利于小米在印度这样的增量市场站稳脚跟。机海战术意在满足不同梯度的用户需求,如果产品布局得当,也有机会成为市场上的赢家,至少规避了发力单一市场的风险。魅族似乎缺少了小米的那份幸运。阿里注资后的魅族在2015年初步试水机海战术,当年的销量暴增350%,也增加了魅族在2016年继续践行机海战术的决心。仅2016年魅族就发布了14款手机,可换来的不是销量上的更上一层楼,而是一年半时间内超过13亿元的亏损。特别是在高端市场的竞争中,魅族近乎惨败。2017年上半年的魅族尝试调转船头,将魅族和魅蓝品牌拆分,和小米与红米的品牌划分有着相同的逻辑。魅族改变机海战术之后能否回暖暂且不论,小米最新发布的小米5X和红米Note 4X高配版的价格梯度并不明显,打着双品牌的幌子,继续着机海战术的路线,对魅族来说才是最可怕的。毕竟小米已经开始在销售渠道和供应链上下功夫,对于其他选择机海战术的手机品牌来说,以此来刷新存在感并非易事。屡试不爽的双旗舰越来越多的手机厂商在高端机型上探索双旗舰的布局,苹果在推出Plus系列后,iPhone的双旗舰策略已经延续了3代;同样的还有三星,尽管Galaxy Note7出师不利,并未影响三星在高端机型上“Galaxy S+Note”的选择。而在国内市场,华为在2014年砍掉80%以上的机型后,逐渐形成了P系列和Mate系列的双旗舰布局。在华为公布的上半年业绩中,Mate 9系列发货量超过850万台,P10系列超过600万台,不可谓不成功。但先入者的屡试不爽,会成为其他厂商或品牌信奉双旗舰布局的理由吗?脱身于华为的荣耀同样是双旗舰战略的拥趸,在2016年相继发布了荣耀V8和荣耀8,进入2017年后又先后发布了荣耀V9和荣耀9。据赛诺发布的中国手机市场H1数据显示,荣耀以2634.6万台销量、366.03亿元销售额领跑互联网手机行业,超越小米坐稳互联网手机第一的位置。具体到两款机型的表现来看,在今年的京东618电商节上,荣耀V9夺得手机累计销量单品排行(元)冠军,荣耀9夺得6月18日新品手机单日销量冠军。在双旗舰布局上,荣耀称得上是又一成功案例。不过,双旗舰布局并非是战无不胜的撒手锏,早期的“中华酷联”阵营中,摒弃机海战术的并非只有华为一家,联想、中兴等也尝试过清晰的品牌策略,不乏双旗舰布局的尝试。以联想为例,早期在P系列和VIBE系列上发力,随后是VIBE系列和乐檬系列,收购摩托罗拉后寄希望于Moto X和Moto X Pro,以及现在的Moto Z和Moto Z Paly,联想每况愈下的市场份额也宣示了其双旗舰策略的失败。双旗舰策略的核心在于,以用户需求为抓手,具备清晰的市场定位,而非强加于市场。比如说荣耀9和荣耀V9同样是把脉年轻用户的产品,荣耀数字系列更偏重潮流时尚,V系列侧重于性能和体验,这种诉求渗透在产品的设计、研发、营销、渠道等各个环节,绝非是通常意义上的双旗舰布局。类似来看,iPhone和iPhone Puls、Galaxy S和Galaxy Note、华为P和华为Mate系列等,均有着定位上的差异化和清晰的市场认知,维持存在感的不二法则便是瞄准特定的人群,并在产品上打动他们。循序渐进的小迭代OPPO和vivo的强势崛起为国产手机阵营带来了新的玩法,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国产手机低价薄利的天花板。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第二季度中国市场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同比增长3%,华为、OPPO、vivo、小米排在前四位,占据了将近69%的市场份额,苹果和三星不可超越的神话彻底沦为历史。外界讨论最多的是OV独树一帜的营销方式和星罗棋布的线下渠道,其所坚持的小迭代的产品策略却鲜被提及。营销和渠道固然重要,诚如前面所说的,产品布局才是OV存在感爆棚的内因。就拿OPPO来说,从2013年的OPPO R3到新近发布的OPPO R11系列,走小迭代路线的R系列跑赢了曾经的Find系列和N系列,并最终导致OPPO在市场营销的销售策略上的固化和成熟。放在用户层面来讲,这种小迭代的产品布局,可以说是在循序渐进地“圈养用户”。每一代产品较于前代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升级,也可以是产品方向的调整,却是有迹可循的,比如说快充技术的演变、照相技术的迭代、天线技术的更新、握持感的细微优化等等。这么做的好处是,尽管在千机一面的时代未能形成明显的家族特色,在粉丝的忠诚度方面则建树颇丰,在第三方报告中,OV在用户留存方面一直位列前茅。当然,OV崛起之后,两家公司的打法被不少厂商跟进、模仿,可大多局限在产品和渠道上,这种产品上的陡转无异于“壮士断腕”。最典型的就是金立,不仅在线下渠道上采取对OV的跟随策略,在明星代言、综艺植入、电视广告等方面同样如出一辙,由此换来了金立S10的热销,但整体市场份额仍在下跌,下一步仍需止血前进。对其他跟随者来说,这看起来并不是一个好消息。殊不知,OV小迭代的产品策略得以施行的背后是对核心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得益于完善的线下渠道,OV的工程师们有机会和用户进行面对面交流,一线的销售人员也能及时反馈消费者的喜好,这种基因已经根植于两家公司的品牌文化中。换言之,如果缺乏对自身品牌受众的精准分析,一股脑地改变产品策略,显然是难以为继的。存在感重要,但理性刷新存在感更加重要。结语在三种产品布局之外,还有一种“小而美”的产品路线,比如讲情怀的锤子,再比如擅长美颜的美图,“小而美”也为之换来了自成一派的产品策略,甚至是出奇制胜的可能。但对大多数厂商来说,产品策略基于对用户需求的理解,你可以是坚持高配低价和机海战术的小米,也可以是品质为准则、延续双旗舰布局的荣耀,但本质上终究是围绕用户体验而谋全局。销量只是存在感的映射方式之一,还有看不见的用户忠诚度、品牌口碑…注:Alter,互联网观察者,长期致力于对智能硬件、云计算、VR等行业的观察研究。微信公众号:spnews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授权 虎嗅网 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请于文首标明作者姓名,保持文章完整性(包括虎嗅注及其余作者身份信息),并请附上出处(虎嗅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http://www.huxiu.com/article/207724.html
未按照规范转载者,虎嗅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未来面前,你我还都是孩子,还不去下载 猛嗅创新!
最多15字哦
后参与评论
互联网观察者感谢赞赏!给好友秀一下吧
内容棒,扫码分享给好友
华为、OV、小米在产品布局上有哪些套路?
2017年已经过半,各大手机厂商透过各种方式公布了上半年的业绩,第三方调研机构也适时发布了H1的调研数据。和年终报告有所不同,年中报告的氛围总要融洽得多,一是赛程刚刚过半,且胜负未分,二是作为旺季的下半年似乎更值得期许。、在某种程度上,年中的成绩单决定了手机市场全年的走向,喜忧参半的数字背后,几乎所有手机厂商都在努力刷新自身的存在感。一边是竞争日趋激烈的存量市场,一边是消费升级引发的新一轮卡位战,相比于品牌知名度、第三方指数等,在90后和00后作为消费主力军的当下,存在感一词或许更能形容手机厂商的处境。维持存在感的方式有很多,表面上是手机厂商的品牌营销、公关传播以及粉丝运营等手段,但最底层的因素仍然是产品,这是影响消费者认知的直接媒介。相应地,产品布局上的策略、规划或者说艺术,也直接左右了手机厂商的存在感。是是非非的机海战术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机海战术”是一个不太友好的策略,原因与三星、华为等在2014年之后的“精兵简政”不无关系。然而,机海战术却是占领新兴市场最为有效的手段,即便国内已经进入存量市场,仍然有一些厂商在延续这一做法。小米便是一个特例。从最早的爆款模式到如今高中低端的全线布局,小米走了一条与主流品牌相左的发展路线,却也是机海战术在上半年最有力的背书。从小米公布的第二季度出货量来看,2316万台的成绩和70%的环比增长创造新高,雷军更直陈小米是第一家在销量下滑后实现逆转的手机企业,再一次风光无两。小米的逆转和机海战术不无关系,一是华为和OV将竞争的重心转向3000元以上的高端市场,小米在中低端市场缺乏强有力的竞争者;二是印度等新兴市场开始成为小米重要的出货市场,尤其是红米系列庞大的产品线和重性价比的打法,非常有利于小米在印度这样的增量市场站稳脚跟。机海战术意在满足不同梯度的用户需求,如果产品布局得当,也有机会成为市场上的赢家,至少规避了发力单一市场的风险。魅族似乎缺少了小米的那份幸运。阿里注资后的魅族在2015年初步试水机海战术,当年的销量暴增350%,也增加了魅族在2016年继续践行机海战术的决心。仅2016年魅族就发布了14款手机,可换来的不是销量上的更上一层楼,而是一年半时间内超过13亿元的亏损。特别是在高端市场的竞争中,魅族近乎惨败。2017年上半年的魅族尝试调转船头,将魅族和魅蓝品牌拆分,和小米与红米的品牌划分有着相同的逻辑。魅族改变机海战术之后能否回暖暂且不论,小米最新发布的小米5X和红米Note 4X高配版的价格梯度并不明显,打着双品牌的幌子,继续着机海战术的路线,对魅族来说才是最可怕的。毕竟小米已经开始在销售渠道和供应链上下功夫,对于其他选择机海战术的手机品牌来说,以此来刷新存在感并非易事。屡试不爽的双旗舰越来越多的手机厂商在高端机型上探索双旗舰的布局,苹果在推出Plus系列后,iPhone的双旗舰策略已经延续了3代;同样的还有三星,尽管Galaxy Note7出师不利,并未影响三星在高端机型上“Galaxy S+Note”的选择。而在国内市场,华为在2014年砍掉80%以上的机型后,逐渐形成了P系列和Mate系列的双旗舰布局。在华为公布的上半年业绩中,Mate 9系列发货量超过850万台,P10系列超过600万台,不可谓不成功。但先入者的屡试不爽,会成为其他厂商或品牌信奉双旗舰布局的理由吗?脱身于华为的荣耀同样是双旗舰战略的拥趸,在2016年相继发布了荣耀V8和荣耀8,进入2017年后又先后发布了荣耀V9和荣耀9。据赛诺发布的中国手机市场H1数据显示,荣耀以2634.6万台销量、366.03亿元销售额领跑互联网手机行业,超越小米坐稳互联网手机第一的位置。具体到两款机型的表现来看,在今年的京东618电商节上,荣耀V9夺得手机累计销量单品排行(元)冠军,荣耀9夺得6月18日新品手机单日销量冠军。在双旗舰布局上,荣耀称得上是又一成功案例。不过,双旗舰布局并非是战无不胜的撒手锏,早期的“中华酷联”阵营中,摒弃机海战术的并非只有华为一家,联想、中兴等也尝试过清晰的品牌策略,不乏双旗舰布局的尝试。以联想为例,早期在P系列和VIBE系列上发力,随后是VIBE系列和乐檬系列,收购摩托罗拉后寄希望于Moto X和Moto X Pro,以及现在的Moto Z和Moto Z Paly,联想每况愈下的市场份额也宣示了其双旗舰策略的失败。双旗舰策略的核心在于,以用户需求为抓手,具备清晰的市场定位,而非强加于市场。比如说荣耀9和荣耀V9同样是把脉年轻用户的产品,荣耀数字系列更偏重潮流时尚,V系列侧重于性能和体验,这种诉求渗透在产品的设计、研发、营销、渠道等各个环节,绝非是通常意义上的双旗舰布局。类似来看,iPhone和iPhone Puls、Galaxy S和Galaxy Note、华为P和华为Mate系列等,均有着定位上的差异化和清晰的市场认知,维持存在感的不二法则便是瞄准特定的人群,并在产品上打动他们。循序渐进的小迭代OPPO和vivo的强势崛起为国产手机阵营带来了新的玩法,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国产手机低价薄利的天花板。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第二季度中国市场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同比增长3%,华为、OPPO、vivo、小米排在前四位,占据了将近69%的市场份额,苹果和三星不可超越的神话彻底沦为历史。外界讨论最多的是OV独树一帜的营销方式和星罗棋布的线下渠道,其所坚持的小迭代的产品策略却鲜被提及。营销和渠道固然重要,诚如前面所说的,产品布局才是OV存在感爆棚的内因。就拿OPPO来说,从2013年的OPPO R3到新近发布的OPPO R11系列,走小迭代路线的R系列跑赢了曾经的Find系列和N系列,并最终导致OPPO在市场营销的销售策略上的固化和成熟。放在用户层面来讲,这种小迭代的产品布局,可以说是在循序渐进地“圈养用户”。每一代产品较于前代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升级,也可以是产品方向的调整,却是有迹可循的,比如说快充技术的演变、照相技术的迭代、天线技术的更新、握持感的细微优化等等。这么做的好处是,尽管在千机一面的时代未能形成明显的家族特色,在粉丝的忠诚度方面则建树颇丰,在第三方报告中,OV在用户留存方面一直位列前茅。当然,OV崛起之后,两家公司的打法被不少厂商跟进、模仿,可大多局限在产品和渠道上,这种产品上的陡转无异于“壮士断腕”。最典型的就是金立,不仅在线下渠道上采取对OV的跟随策略,在明星代言、综艺植入、电视广告等方面同样如出一辙,由此换来了金立S10的热销,但整体市场份额仍在下跌,下一步仍需止血前进。对其他跟随者来说,这看起来并不是一个好消息。殊不知,OV小迭代的产品策略得以施行的背后是对核心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得益于完善的线下渠道,OV的工程师们有机会和用户进行面对面交流,一线的销售人员也能及时反馈消费者的喜好,这种基因已经根植于两家公司的品牌文化中。换言之,如果缺乏对自身品牌受众的精准分析,一股脑地改变产品策略,显然是难以为继的。存在感重要,但理性刷新存在感更加重要。结语在三种产品布局之外,还有一种“小而美”的产品路线,比如讲情怀的锤子,再比如擅长美颜的美图,“小而美”也为之换来了自成一派的产品策略,甚至是出奇制胜的可能。但对大多数厂商来说,产品策略基于对用户需求的理解,你可以是坚持高配低价和机海战术的小米,也可以是品质为准则、延续双旗舰布局的荣耀,但本质上终究是围绕用户体验而谋全局。销量只是存在感的映射方式之一,还有看不见的用户忠诚度、品牌口碑…注:Alter,互联网观察者,长期致力于对智能硬件、云计算、VR等行业的观察研究。微信公众号:spnews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授权 虎嗅网 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请于文首标明作者姓名,保持文章完整性(包括虎嗅注及其余作者身份信息),并请附上出处(虎嗅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http://www.huxiu.com/article/207724.html
未按照规范转载者,虎嗅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未来面前,你我还都是孩子,还不去下载 猛嗅创新!
最多15字哦
后参与评论
互联网观察者华为、OV、小米在产品布局上有哪些套路
来源:网络转载
责任编辑:王亮
默认中大特大
宋体黑体雅黑楷体
来源 | 今日头条
华为、OPPO+vivo、小米,国内三足鼎力已经形成
近日各调研公司相继出台2017年第二季度的数据,从全球来看基本上还是三星、苹果、华为、OPPO+vivo、小米这几个品牌之间的战争,而在国内基本上就是华为、OV加小米之间的战争。可以简单的讲国内市场就剩下华为模式、OV模式,小米模式,这三种模式了。
2014年绝对是中国智能机品牌的分水岭,这一年小米一飞冲天,这一年华为异军突起。这一年OPPO与vivo开始发力,而华为可能是中国智能手机品牌技术的代表者,也学习型的代表。你很难说清华为现在走的是什么道路,也可以说华为手机走的是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从学习小米到学习OV,华为学一样成样,关键人家有技术不缺钱,这才是最可怕的。
蓝绿兄弟可以说是国产品牌中的另类,他们走的是线下模式。靠的是广告与产品的品质,他们知道用户的痛点在哪里,知道消费者的第一需求是什么,最为关键的是他们看似以线下为主,近两年在线上的成绩也不错,总能悄悄的搞个大事情。
曾经小米是互联网品牌的代表者,现在你已经不能用互联网来定义小米了。小米身上的基因是什么?简单的说就是应变能力极强,他所走的是一条从没有人走的路,也可以称小米为探索者。从当年只做线上到现在开小米之家,雷军不知不觉中把生态给做成了。
这三种模式之下只能有一个老大,从今年开始或者说从现在开始他们之间的决战已经打响了。
华为、ov、小米魅族、三星苹果各自给人的印象
现在的智能手机如春笋般涌来,现如今在智能手机市场上经过一番竞争之后剩下的手机厂商最能够站稳脚跟的就只有华为、ov、小米、魅族和三星苹果了吧!这几种手机品牌首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
华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国人专用机,为什么呢?首先它的名字就起的不错,而且华为公司又是知名的世界五百强,这家公司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了,想当年的中华酷联马上就要只剩下之一家了,其综合实力的雄厚可想而知,自家的麒麟处理器和高通处理器不相上下。所以华为手机给人一种很大气很放心的感觉,中年男子成功人士的必备机。
oppo和vivo是当年步步高公司旗下的两款手机,这两款手机给人的印象不太好说,每个人对它的印象不同,而且还是两极分化。现在目前ov手机的标签有两个,时尚和高价低配。其实大部分人对ov手机的第一印象就是时尚、潮流。很多时尚界的大牌都曾为这两款手机代言,效果都还不错,再加上手机本身的外观和拍照技术使得这款手机成了时尚的代名词,当然也正因为如此,他的价格也就高一点点。但是一加是个例外,这款手机是oppo旗下的一款主打性价比的手机,这款手机真心不错。
小米和魅族手机口碑都不错,我为什么把这两款手机放一块呢?这两款手机都有相同的特点,都是高性价比手机,都有着自家的优化系统,MIUI和Flyme ,这两个系统可以说是国产机里面最好用的系统。而且都有着典型的青年良品的标签。只是相比小米这两年的风生水起,魅族显得有点劲头不足,机器更新太慢,然而刚发售的pro7口碑也不太好。
华为、OV、小米在产品布局上有哪些套路?
2017年已经过半,各大手机厂商透过各种方式公布了上半年的业绩,第三方调研机构也适时发布了H1的调研数据。和年终报告有所不同,年中报告的氛围总要融洽得多,一是赛程刚刚过半,且胜负未分,二是作为旺季的下半年似乎更值得期许。
在某种程度上,年中的成绩单决定了手机市场全年的走向,喜忧参半的数字背后,几乎所有手机厂商都在努力刷新自身的存在感。一边是竞争日趋激烈的存量市场,一边是消费升级引发的新一轮卡位战,相比于品牌知名度、第三方指数等,在90后和00后作为消费主力军的当下,存在感一词或许更能形容手机厂商的处境。
维持存在感的方式有很多,表面上是手机厂商的品牌营销、公关传播以及粉丝运营等手段,但最底层的因素仍然是产品,这是影响消费者认知的直接媒介。相应地,产品布局上的策略、规划或者说艺术,也直接左右了手机厂商的存在感。
是是非非的机海战术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机海战术”是一个不太友好的策略,原因与三星、华为等在2014年之后的“精兵简政”不无关系。然而,机海战术却是占领新兴市场最为有效的手段,即便国内已经进入存量市场,仍然有一些厂商在延续这一做法。
小米便是一个特例。从最早的爆款模式到如今高中低端的全线布局,小米走了一条与主流品牌相左的发展路线,却也是机海战术在上半年最有力的背书。从小米公布的第二季度出货量来看,2316万台的成绩和70%的环比增长创造新高,雷军更直陈小米是第一家在销量下滑后实现逆转的手机企业,再一次风光无两。
小米的逆转和机海战术不无关系,一是华为和OV将竞争的重心转向3000元以上的高端市场,小米在中低端市场缺乏强有力的竞争者;二是印度等新兴市场开始成为小米重要的出货市场,尤其是红米系列庞大的产品线和重性价比的打法,非常有利于小米在印度这样的增量市场站稳脚跟。
机海战术意在满足不同梯度的用户需求,如果产品布局得当,也有机会成为市场上的赢家,至少规避了发力单一市场的风险。
魅族似乎缺少了小米的那份幸运。阿里注资后的魅族在2015年初步试水机海战术,当年的销量暴增350%,也增加了魅族在2016年继续践行机海战术的决心。
仅2016年魅族就发布了14款手机,可换来的不是销量上的更上一层楼,而是一年半时间内超过13亿元的亏损。特别是在高端市场的竞争中,魅族近乎惨败。
2017年上半年的魅族尝试调转船头,将魅族和魅蓝品牌拆分,和小米与红米的品牌划分有着相同的逻辑。魅族改变机海战术之后能否回暖暂且不论,小米最新发布的小米5X和红米Note 4X高配版的价格梯度并不明显,打着双品牌的幌子,继续着机海战术的路线,对魅族来说才是最可怕的。毕竟小米已经开始在销售渠道和供应链上下功夫,对于其他选择机海战术的手机品牌来说,以此来刷新存在感并非易事。
屡试不爽的双旗舰
越来越多的手机厂商在高端机型上探索双旗舰的布局,苹果在推出Plus系列后,iPhone的双旗舰策略已经延续了3代;同样的还有三星,尽管Galaxy Note7出师不利,并未影响三星在高端机型上“Galaxy S+Note”的选择。
而在国内市场,华为在2014年砍掉80%以上的机型后,逐渐形成了P系列和Mate系列的双旗舰布局。在华为公布的上半年业绩中,Mate 9系列发货量超过850万台,P10系列超过600万台,不可谓不成功。但先入者的屡试不爽,会成为其他厂商或品牌信奉双旗舰布局的理由吗?
脱身于华为的荣耀同样是双旗舰战略的拥趸,在2016年相继发布了荣耀V8和荣耀8,进入2017年后又先后发布了荣耀V9和荣耀9。据赛诺发布的中国手机市场H1数据显示,荣耀以2634.6万台销量、366.03亿元销售额领跑互联网手机行业,超越小米坐稳互联网手机第一的位置。
具体到两款机型的表现来看,在今年的京东618电商节上,荣耀V9夺得手机累计销量单品排行(元)冠军,荣耀9夺得6月18日新品手机单日销量冠军。在双旗舰布局上,荣耀称得上是又一成功案例。
不过,双旗舰布局并非是战无不胜的撒手锏,早期的“中华酷联”阵营中,摒弃机海战术的并非只有华为一家,联想、中兴等也尝试过清晰的品牌策略,不乏双旗舰布局的尝试。以联想为例,早期在P系列和VIBE系列上发力,随后是VIBE系列和乐檬系列,收购摩托罗拉后寄希望于Moto X和Moto X Pro,以及现在的Moto Z和Moto Z Paly,联想每况愈下的市场份额也宣示了其双旗舰策略的失败。
双旗舰策略的核心在于,以用户需求为抓手,具备清晰的市场定位,而非强加于市场。比如说荣耀9和荣耀V9同样是把脉年轻用户的产品,荣耀数字系列更偏重潮流时尚,V系列侧重于性能和体验,这种诉求渗透在产品的设计、研发、营销、渠道等各个环节,绝非是通常意义上的双旗舰布局。
类似来看,iPhone和iPhone Puls、Galaxy S和Galaxy Note、华为P和华为Mate系列等,均有着定位上的差异化和清晰的市场认知,维持存在感的不二法则便是瞄准特定的人群,并在产品上打动他们。
循序渐进的小迭代
OPPO和vivo的强势崛起为国产手机阵营带来了新的玩法,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国产手机低价薄利的天花板。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第二季度中国市场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同比增长3%,华为、OPPO、vivo、小米排在前四位,占据了将近69%的市场份额,苹果和三星不可超越的神话彻底沦为历史。
外界讨论最多的是OV独树一帜的营销方式和星罗棋布的线下渠道,其所坚持的小迭代的产品策略却鲜被提及。
营销和渠道固然重要,诚如前面所说的,产品布局才是OV存在感爆棚的内因。就拿OPPO来说,从2013年的OPPO R3到新近发布的OPPO R11系列,走小迭代路线的R系列跑赢了曾经的Find系列和N系列,并最终导致OPPO在市场营销的销售策略上的固化和成熟。
放在用户层面来讲,这种小迭代的产品布局,可以说是在循序渐进地“圈养用户”。每一代产品较于前代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升级,也可以是产品方向的调整,却是有迹可循的,比如说快充技术的演变、照相技术的迭代、天线技术的更新、握持感的细微优化等等。
这么做的好处是,尽管在千机一面的时代未能形成明显的家族特色,在粉丝的忠诚度方面则建树颇丰,在第三方报告中,OV在用户留存方面一直位列前茅。
当然,OV崛起之后,两家公司的打法被不少厂商跟进、模仿,可大多局限在产品和渠道上,这种产品上的陡转无异于“壮士断腕”。
最典型的就是金立,不仅在线下渠道上采取对OV的跟随策略,在明星代言、综艺植入、电视广告等方面同样如出一辙,由此换来了金立S10的热销,但整体市场份额仍在下跌,下一步仍需止血前进。对其他跟随者来说,这看起来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殊不知,OV小迭代的产品策略得以施行的背后是对核心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得益于完善的线下渠道,OV的工程师们有机会和用户进行面对面交流,一线的销售人员也能及时反馈消费者的喜好,这种基因已经根植于两家公司的品牌文化中。换言之,如果缺乏对自身品牌受众的精准分析,一股脑地改变产品策略,显然是难以为继的。存在感重要,但理性刷新存在感更加重要。
在三种产品布局之外,还有一种“小而美”的产品路线,比如讲情怀的锤子,再比如擅长美颜的美图,“小而美”也为之换来了自成一派的产品策略,甚至是出奇制胜的可能。
但对大多数厂商来说,产品策略基于对用户需求的理解,你可以是坚持高配低价和机海战术的小米,也可以是品质为准则、延续双旗舰布局的荣耀,但本质上终究是围绕用户体验而谋全局。销量只是存在感的映射方式之一,还有看不见的用户忠诚度、品牌口碑…
版权申明: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除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标明作者及出处,如有侵权烦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谢谢。
-EN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 温馨提示:您还可以点击下面分页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
24小时热评
热点排行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林流布局套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