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鼎盛时期,与美国经济苏联美国实力对比比,哪个强?

休闲娱乐生活服务其他类别扫扫有惊喜
苏联巅峰时期军事力量有多强?为啥敢跟美国叫板?▲T-80代表了冷战时苏联坦克的最高水平日,苏联举行了代号“西方-81”的军事演习,这场演习最大的观众就是北约各国,大量西方国家受邀围观。在这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演习中,苏联陆海空军联合出击,参演总兵力达50万人,淋漓尽致的演示了苏联大纵纵深装甲集群突击。西方-81演习了冷战军事对抗的巅峰,是苏联军队鼎盛时期的真实写照,代表了机械化战争时代军队建设的最高水平。看着演习中苏联钢铁洪流所向披靡的画面,北约各国被吓得面如死灰,美国总统里根说“如果苏联在1981年向我们发起进攻,美国将无力抵抗”。按照北约的估计,一旦苏联发动战争,1个礼拜之内就能占领整个西欧,然后封锁英吉利海峡,阻止美国远征军登陆。▲西方-81军演代表了苏联军力的巅峰时至今日,依然有不少人在争论着冷战时期究竟苏美谁为霸主,从客观上来评论,论经济,苏联也许未能超越当时的美国;但说军事与震慑力,至少在20年内,无人能比拟巅峰时期的苏联。但是,这场军备上的较量也让苏方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随着冷战结束的是苏联的解体与崩塌。
5热门新闻更多
实时热点榜单热门视频
阅读下一篇视频推荐当前位置:
>>>20世纪60年代初的美苏实力对比状况是:[]A、双方势均力敌B、战略优..
20世纪60年代初的美苏实力对比状况是:
A、双方势均力敌 B、战略优势在美国方面C、战略优势在苏联方面 D、苏联军事实力刚刚赶上美国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专项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20世纪60年代初的美苏实力对比状况是:[]A、双方势均力敌B、战略优..”主要考查你对&&美苏争霸&&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冷战:冷战是指:1947年—1991年间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为首社会主义国家两个阵营除直接交战以外,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各方面都处于对抗状态的时期。遏制战略:日,身为美国驻苏联代办的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回了一封长达8000字的电文,对苏联的内部社会和对外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必须把苏联看作政治上的敌手,采取强硬政策,这为遏制对象奠定了理论基础。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向国会提出的国情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苏联为指导思想的杜鲁门主义,标志着遏制战略的正式形成。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国情咨文,提出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计划,并发起对苏联的强硬政策,进而提出全面的遏制苏联的计划,成为冷战的开端。华沙条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是东欧社会主义阵营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成立的政治军事同盟。成员国包括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除南斯拉夫以外,全部加入华约组织,日,华沙条约组织正式解散。冷战的主要特点:1.美苏之间没有直接的战争冲突,而是通过扶植代言人,在世界局部发生战争;2.科学技术领域的竞争十分激烈;3.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形成了多国集团对峙4.冷战时间跨度长达44年美国在冷战时期的主要政策:1.政治上,出台“杜鲁门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反苏扩张;2.经济上,实行“马歇尔计划”,支援被战争破坏的欧洲,扶植反苏势力;3.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在东线遏制苏联。苏联在冷战时期的主要政策:1.政治上,组织“共产党情报局”,联合主要社会主义国家,反击美国冷战策略;2.经济上,组织“经济互助委员会”,给与东欧经济援助;3.军事上,1955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与北约形成两大军事对立。美苏争霸的的起因:战后,美国的军事,经济实力均居世界第一,而苏联在经历二战后,已经成为欧洲第一强国,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唯一对手,故而美国为了遏制苏联,提出冷战政策。美苏争霸的历程及影响:1、开始的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关系破裂,冷战开始。2、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苏联企图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美国占据优势。第二阶段: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苏联加强了对外扩张势头,美国转攻为守。第三阶段:80年代,美对苏采取强硬方针,苏联转向全面收缩。3、影响:美苏争霸长达30多年,给世界和平带来严重威胁。但由于双方势均力敌,也使世界维持了相对稳定的局面。4、美苏争霸的实质:美苏争霸的实质是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较量,同时也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争夺国际霸权的较量。北约与华约的对峙地图: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星球大战计划20世纪80年代初,当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战略核武器数量和质量都处于均势,走入军备竞赛的死胡同时,美国国防情报局前局长丹尼尔·格雷厄姆中将首先提出了“高边?闭铰浴?981年,里根就任总统后不久,立即召集了三十多位著名科学家、经济学家、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军事战略家组成研究小组,对“高边疆”战略进行研究,并于1982年3月正式确认了这一战略。这项战略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美国的高技术优势,建立空间武器系统,提供对付战略核武器攻击的空间防御手段,以消除苏联日益增长的核威胁。与此同时,加紧开拓太空工业化领域,以获取宇宙空间的丰富资源。1983年,美国国防部向里根总统和国会提交了一项新的战略防御技术研究计划,并编制出年财政年度数额高达二百六十多亿美元的技术研究经费预算。1984年1月,里根签署了第116号国家安全指令,正式批准“星球大战计划”。这年夏天,“星球大战计划”开始进入全面研究阶段。“星球大战计划”在战略防御方面,是一个以宇宙空间为主要基地,由全球监视、预警与识别系统、拦截系统以及指挥、控制和通讯系统组成的多层次太空防御计划。在武器装备的研制方面,它是一个由定向能武器、动能武器、各种雷达和传感器、微电子和计算机设备等高技术组成的耗资巨大、结构复杂的武器系统。在高技术方面,它是一个包括火箭技术、航天技术、高能激光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在内组成的高技术群。美国政府为此组织一大批著名的科学家、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社会活动家、军事战略家对“星球大战计划”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论证,动员了国内的科技力量和陆、海、空三军的有关研究机构、国家实验室、有关公司及许多理工科大学投入这项研究工作。里根总统称“星球大战计划”是一个可使对方进攻性武器失效的“空间绝对盾牌”。
发现相似题
与“20世纪60年代初的美苏实力对比状况是:[]A、双方势均力敌B、战略优..”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9762817510319696514087919347645576苏联在鼎盛时期,与美国经济实力对比,再中美各项对比
人口:苏联26450万人美国22260万 国民总收入:7054 亿美圆,美国:10528亿美圆,是美国的67% 人均国民收入:苏联2667美元;美国4730美元,是美国的56% 钢产量:苏联14800万吨,美国10380万吨,是美国的143% 发电量:苏联12950亿度;美国24750亿度,是美国的52% 石油产量:苏联60300万吨;美国43000万吨 ,是美国的140% 天然气产量:苏联4060亿立方米;美国6000亿立方米,是美国的 67.7% 商品煤: 苏联65300万吨;美国78400万吨,是美国的83.3% 家用轿车产量: 苏联133万辆;美国658万辆;是美国的20.2% 塑料:苏联360万吨,美国1386万吨,苏联是美国的26% 化学纤维:苏联117.6万吨,美国390万吨,是美国的30% 化肥:苏联2480万吨,美国224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111% 水泥:苏联12500万吨 美国770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162% 纺织品: 苏联71亿平米,美国40亿平米,苏联是美国的178% 联合收割机:苏联11.3万台,美国3.18万台 苏联是美国的355% 拖拉机:苏联55.7万台,美国27万台,苏联是美国206% 粮食产量:苏联18910万吨,美国2637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71.7% 肉制品产量: 苏联1500万吨,美国267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56.2% 奶制品产量: 苏联9060万吨,美国5830万吨, 苏联是美国155.4% 棉花产量:苏联332万吨,美国238万吨,苏联是美国139.5% 捕鱼量:苏联920万吨, 美国35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262.9% 商船吨位(注册吨位数):苏联2226.2万吨,美国1618.8万吨,苏联是美国的137.5%财政收入:苏联4572亿美元;美国4659.4亿美元,苏联是美国的 98.1% 对外贸易额:苏联1225.4亿美元;美国3962.4亿美元,苏联是美国的30.9%
其实今天的中国已经成长为一个超级庞然大物尽管中国自己并不承认
这种地图极不科学 苏联这么看起码一亿平方公里 阿拉斯加快赶上美国本土了
现在中国有些方面已经不需要一味追求产量技术水平更重要制造别人没有或者制造不出来的
凡是涉及到人均的都惨,不过无所谓,适当的人口也是财富
不要这样比 这不科学
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
不和美国比。走自己的路。美国人永远第一。
坚持发展中国家100年不动摇
曾经让整个西方世界瑟瑟发抖的苏联很多的数据和今天的中国一对比不堪入目
再转一个对比数据中国现在与冷战时期苏联鼎盛时期的重工业等硬实力对比资料来源:中国的资料取2009的,找不到2009的,取能找到的最新的,不早于2003年苏联的资料取1980年苏联鼎盛时期的资料,资料感谢这里网友提供.现在在俄国, 按人均算,很多工业品指标都没有达到苏联鼎盛的80年代初期水平,总量就差得更远了.资料图:新中国六十周年大阅兵基础重工业:钢产量:苏联14800万吨,中国56780万吨,中国是苏联的383%发电量:苏联12950亿度;中国36506亿度,中国是苏联的281%重化工:工业塑料产量: 苏联360万吨,中国4479万吨,中国是苏联的1244%化肥:苏联2480万吨,中国约6700万吨,中国是苏联的270%
建材:水泥:苏联1.25亿吨 中国约16.5亿吨,中国是苏联的1320%纺织品:纺织品: 苏联71亿平米,中国565亿平米,中国是苏联的795%设备制造:汽车:苏联:133万辆, 中国:1381万辆,中国是苏联的1039%联合收割机:苏联11.3万台,中国50万台 中国是苏联的443%拖拉机:苏联55.7万台,中国约200万台,中国是苏联的360%
农牧渔业:粮食产量:苏联18910万吨,中国约5亿吨,中国是苏联的265%肉制品产量: 苏联1500万吨,中国7500万吨,中国是苏联的500%奶制品产量: 苏联9060万吨,中国3650万吨, 中国是苏联的41%战略网 www.chinaiiss.com 专业军事评论网站棉花产量:苏联332万吨,中国660万吨,中国是苏联的200%
看发电量就知道,全盛时的苏联不到现在中国的四分之一
谁转个中国14年的经济数据?
復興!! 中華!! 加油!!
两个一百年,建党一百年(2O2I年实现真正意义的全面小康人均过一万美金,一些东部沿海城市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建国一百年(2049年原来的提法是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体指标是人均二万美元以上,人民更加富足,社会更加进步文明,换言之我们的国际地位会有更大的提升。
大家还在看苏联VS美国,为什么不战而败?
作者授权转载自陈荟楠
反映古巴导弹危机的漫画。左为赫鲁晓夫,右为肯尼迪。图中赫鲁晓夫明显不敌肯尼迪,也是当时美苏两国实力差距的现实反映。
一、计划经济
问:十月革命之后,在短短二十年内,苏联就发展成为欧洲第一强,世界第二强,你认为原因何在?考虑到此时的西方发生了经济危机,发展陷入困境,这是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答:首先,我认为你的问题本身存在很大问题。根据某些统计数据,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值的确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但仅仅比较工业产值,对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意义并不大。粗放式的重复生产,的确可以将这个数据变得很大,但并不代表它的质量有多高。其次,苏联用举国之力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常年保持高积累、高投资比率,是以人民的生活水平低下为代价的。它的轻工业非常落后,农业没有发展,反而还有很大的倒退。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畸形的,并不值得羡慕。
苏联取得的成就,当时的确令世人瞠目。很多人,包括西方经济学家,都认为苏联模式值得借鉴。计划经济号称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在这段时期的苏联体现得淋漓尽致。它集中了全国绝大部分的资源,就专门发展那几项标志性的重工业部门(钢铁、能源、机械制造),发展快不足为奇。在计划经济下,苏联经济体基本与外界绝缘,因而不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反而还利用经济危机,从西方廉价地进口了大量机械装备。但整体来看,苏联经济是失败的。在当时,它的失败被大战在即的氛围掩盖了。人们只关注它生产了多少坦克大炮,而不关注它的人民吃不吃得上饱饭。
问:二战后的一段时间内,苏联经济发展也很快,不能说明一点问题吗?
答:不能说明。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模式没有任何实质的变化,仍然通过高积累、高投资实行竭泽而渔的办法发展重工业。它发展起来的经济只是一个空架子。拿GDP这些数字来说明不了任何问题,因为从人均粮食产量、轻工业指数等方面看的话,苏联和美国的差距都很大。工人的工资增长缓慢,住房问题也没有得到多大改善。我们知道前苏联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土地资源丰富,可为什么造了那么多飞机大炮甚至核弹,却不多造一些住宅楼给工人农民?这可是一个号称工农阶级当家做主的国家呀。
看一个国家的经济好不好,要看老百姓的饭桌上是否丰盛、住房是否宽敞舒适,还要看他们是否有闲暇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一个以压榨老百姓血汗和时间而积累起超强军工实力的国家,谈不上经济发达。经济发展还要看科技,但苏联发展科技,主要在军工方面动脑筋。你能说出几个前苏联为改善人民生活而作出的发明创造吗?也许有,但肯定很少也很不重要,不然你不会不知道。当这方面的创新严重不足时,空谈GDP的增长又有何意义?核爆成功、卫星上天、航母下水又有何意义?
问:我认为这是苏联战略的失误,不是计划经济本身的错。如果当时重点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就不会有上面的问题了。
答: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恐怕很少有不重点发展重工业的。领导人对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情有独钟,因为它们最有助于在国际上凸显实力。这是其一。其二是即使将国家战略的重心转移到农业和轻工业上,它们也只会被搞得乱七八糟。赫鲁晓夫曾有一段时间相当重视农业,常常拿着玉米棒子做宣传,对农业的投入也翻倍。但结果怎样呢?全国一哄而上开荒种玉米,暂时提高了粮食产量,但没过几年,又不行了。苏联的地理环境就不适合大规模种植玉米。大面积开荒,到头来又大面积抛荒,自然环境被破坏了,不少优良的草原变成了荒漠。
计划经济的本质,其实就是领导人拍脑袋决策。没有哪个国家的经济是可以被少数人计划的,除非“计划”的同义词是“糟蹋”。市场经济能够充分调动每一个人的智慧,而计划经济却寄希望用极少数人的智慧去打败它,这不是天方夜谭吗?况且这极少数人还没有智慧。
二、极权政治
问:我看到某些书上称前苏联和前东欧国家为人民民主国家,那么,相对于实行资产阶级民主的西方国家,这些国家更加民主吗?
答:不要被一些称号所迷惑,特别是在这些称号是“自称”的情况下。西方国家称苏联是“极权国家”,我觉得这个称呼更符合实际。苏维埃政权,从它建立的时候起,就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民主,而后逐渐沦为赤裸裸的专制。由于有计划经济的配合,这种专制比古代的君主专制更专制。在私有制和市场存在的情况下,君主并不能垄断一切。但计划经济却可以让权贵阶层垄断一切,将国家权力的触角伸向社会的每个角落。每个人的生老病死,他的工作,他的业余生活,都在国家权力的控制之下。在这种情况下,怎么会有民主?民主的基础是自由,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拥有自由意志,允许表达不同意见。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的财产,不能选择工作,对私人领域的事情都不能自主,又怎能指望他在公共领域实现他的民主权利?
苏联人民不仅没有民主权利,相反还生活在恐怖之中。言论自由被剥夺,批评现实的声音不允许出现在媒体之上,不然就是给社会主义泼脏水。在私下,人们也不敢随意评论时政。因各种原因而被判刑、被流放的人很多,苏联为此建立了多个集中营,以关押政治犯人,很多人都被折磨致死。索尔仁尼琴的名著《古拉格群岛》,就是控诉这一罪恶的。可以说,前苏联犯下的罪行,与纳粹德国犯下的罪行不相上下。
问:你说的这种极端的情况是在斯大林统治时期才有的吧?我知道他发动过什么“大清洗”,斯大林体制也是他建立起来的。在他之前的列宁时期,在他之后的几个领导人执政时期,情况要好些吧?
答:是斯大林将这种体制发展到了极端,但并不意味在他之前和之后的体制有多少实质的不同。列宁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得人心的情况下,才多少放开市场、允许私有。在政治上,前后都没有多大变化。当然,几个领导人执政的恐怖程度有所不同。斯大林嗜血如命,因“大清洗”而人头落地或人间蒸发的党政干部都不计其数,更别说党外异议人士了。赫鲁晓夫之后,像这样的大规模屠杀没有了,但政治的高压与迫害仍然存在。赫鲁晓夫能在苏共二十大上否定斯大林,这很了不起。但他并没有推翻前任留下来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不管领导人个人的品质有多好,最后大都会走向独裁专制,并且大搞个人崇拜。
三、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问:戈尔巴乔夫引进西方的自由民主,然后苏联就解体了,这难道不是自由民主惹的祸?如果没有戈氏当政,苏联也许还存在吧?
答:你这样说,是逻辑混乱的表现。两个事情一先一后,就能说明前者是后者的原因吗?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它的制度不得人心。自由民主从来不是祸乱的根源,专制才是。戈尔巴乔夫之前,苏联之所以没有解体,是因为它用强力压制着各种矛盾,而这些矛盾是一直都存在的,并不是戈氏当政之后才有的。高度集权的体制是这些矛盾产生和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根本原因。
官民矛盾和民族矛盾是其中的主要矛盾。马列共产主义的理想是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但前苏联却是典型的官僚等级社会。官大一级压死人,官员享有平民没有的特权,他们的生活质量要远高于平民。有人说那时没有腐败,但这完全是瞎说。那时的腐败是更令人绝望的制度性腐败。普通人,一是没有钱,二是即使有钱,也别想过跟官员一样的生活。很多生活物资都是特供,在市场上根本买不到。这就造成了苏联普通人对权贵阶层的不满,积压了很多怨气。到了“八·一九”亚纳耶夫等人搞政变想推翻戈尔巴乔夫,企图找回苏联的“昔日荣光”,就没几个人支持他们了。
再说民族矛盾。苏联继承的是沙皇帝国留下来的版图,民族众多,他们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苏联的建立,名义上给这些民族以自治权,但在高度集权的体制之下,这种自治权是大打折扣、甚至是名存实亡的。由于没有市场经济,没有迁徙移民的自由,各民族也缺乏交流和融合。一旦中央政府的控制放松,各民族的独立情绪就会马上上升。它最终成为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之一。
世界上多民族的国家很多,但多民族共处不一定会导致国家分裂。美国是民族最多的国家,但它却成为民族大熔炉,不需要特别的努力就能维护国家一统。印度积贫积弱,但因为实行民主制度,它也无解体之虞。因为民主制和市场经济的发达,欧洲各国还能打破民族隔阂,建立一个超国家的共同体。两相对比,只能说明前苏联的制度不行。类似的情形也出现在南斯拉夫,苏东剧变之后,它也跟着分崩离析了。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肯定存在很多问题。他是一个缺乏谋略和耐心的领导人,思想也不够解放。这导致他一会儿鲁莽行事,一会儿又踟蹰不前。改革失败了,苏联解体了。但苏联解体并不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除了对想维护特权的那些人来说,还有一些无知的、只知道怀念所谓“苏联荣光”的百姓。苏联解体的教训,并不是告诉我们不要改革,而是说一定要改革,但改革是一件很需要智慧的事情。执政者要有长远打算,早做准备,精心规划,要尽可能避免社会陷入较大的动荡之中。而改革的方向,经济上是建立健全的市场经济,政治上则是要实现自由民主和法治,舍此二者别无它途。
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
小编无名个人微信
防止失联,朋友圈更精彩!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她是中的绝色美人 年逾50丁克无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联鼎盛时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