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666机,荷兰一号无锅卫星电视接收机机到底有什么区别

关于全球变暖的后果说法错误的是 [ ] A.荷兰1/5以上的国土面积将被海水淹没 B.海平面在有的地方上升.有的地方下降 C.中纬度地区更加干旱 D.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加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 题目详情
关于全球变暖的后果说法错误的是
A.荷兰1/5以上的国土面积将被海水淹没
B.海平面在有的地方上升,有的地方下降
C.中纬度地区更加干旱
D.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加
练习册系列答案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地理教研室
关于全球变暖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全球变暖会使大气降水增多,农作物增产
B.保护雨林是减少含量的有效措施
C.内陆国家距海遥远,不必考虑海平面上升和气候变暖的影响
D.高纬度国家不需要防治全球变暖
科目:高中地理
关于全球变暖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全球变暖会使大气降水增多,农作物增产   B.保护雨林是减少CO2含量的有效措施   C.内陆国家距海遥远,不必考虑海平面上升和气候变暖的影响 D.高纬度国家不需要防治全球变暖
科目:高中地理
关于全球变暖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全球变暖会使大气降水增多,农作物增产   B.保护雨林是减少CO2含量的有效措施   C.内陆国家距海遥远,不必考虑海平面上升和气候变暖的影响   D.高纬度国家不需要防治全球变暖 &
科目:高中地理
题型:单选题
关于全球变暖的后果说法错误的是A.荷兰1/5以上的国土面积将被海水淹没B.海平面在有的地方上升,有的地方下降C.中纬度地区更加干旱D.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加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删除历史记录
 ----
相关平台红包
中国竞争力到底有多强?我们来比比啊!
作者:之家哥
摘要:网贷之家小编根据舆情频道的相关数据,精心整理的关于《中国竞争力到底有多强?我们来比比啊!》的精选文章10篇,希望对您的投资理财能有帮助。
《中国竞争力到底有多强?我们来比比啊!》 精选一原标题:中国竞争力到底有多强?我们来比比啊!
来源|宁南山(ID:ningnanshan2017) 作者|宁南山,本文获原作者授权发布 一家公司,如果能够达到营业收入,这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千亿美元公司,在全球任何一个行业,都是能够影响整个行业的巨头公司,基本都是在全球范围内具备影响力的公司。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9个国家拥有千亿美元公司,全部在欧美和东亚,首先是经济实力全球六强的美中日,德英法,然后是瑞士荷兰韩国,相信中国、美国、日本、德国大家都不会觉得意外,因为大家都知道很多这些国家的知名公司。 英国居然也有千亿美元公司,你仔细想想,你知道什么英国公司?也许想了半天只能想起一个劳斯莱斯,做汽车也做航空发动机。另外还有ARM,规模并不大,而且现在已经被软银收购了。 英国两家千亿美元公司,首先是BP石油公司,然后是法通。我们可以看出,BP石油公司是很有科技含量的,地球油气资源开采是高科技,基本核心技术在欧美手里,欧美以外主要是中国产业链比较完整。 想想曾经每时每刻国旗都在太阳照耀下的大英日不落帝国,如今也就只有BP一家千亿美元科技公司,还是觉得有点心酸。当年日俄战争,日本人就跑到伦敦去借钱,可见英国当年的地位,短短100年,世界就变了。 法国居然也有三家千亿美元公司:安盛、道达尔、巴黎银行。分别是、搞石油的、赚利息的。所以不要老是说天朝银行、两桶油、什么的规模大。法国最大的公司同样是石油、保险、银行。英国最大的两家公司也是石油和保险公司。 剩下就是荷兰瑞士韩国三个小国了,要知道,中东的土豪国家、南亚的大国印度、强人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整个非洲、金砖国家巴西、墨西哥等等,都没有千亿美元公司,而这三个国家居然有,可见这三个小国还是很优秀的。 韩国有一家千亿美元公司,是哪家你肯定知道。这家公司也不是一千亿美元,而是2000亿美元级别,今年三星成功地实现了单季度利润超苹果,成为世界上最赚钱的公司,没有之一。是的,三星净利润世界第一,比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BP石油、丰田汽车、大众汽车、高盛都要更赚钱。 瑞士也有一家千亿美元公司——嘉能可,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公司之一,世界第16位,这是一家商,通过买卖各种大宗商品比如矿山等等牟利。瑞士人搞资本运作有一手。 荷兰比较厉害,竟然有两家千亿美元公司,一家是荷兰壳牌石油,这家公司是全球公司十强;另外一家是EXOR集团,这家公司其实是意大利人的公司,总部设在荷兰。EXOR集团你也许没听过,但是尤文图斯、法拉利、菲亚特、Jeep、玛莎拉蒂、SGS等等你肯定听过,EXOR集团是这些公司的。 荷兰在中国人眼中,是不折不扣的小国,其实荷兰是世界经济大国,排名世界第18位,在欧洲,就经济总量而言,除了我们熟知的德英法意西,就是荷兰了,排在第六位。 下面我们来看下美中日德四强,当然,说是四强,其实差距也是很大的。 德国有4家千亿美元公司,1家,其他3家都是汽车公司(大众、戴姆勒、宝马)。没错,宝马是千亿美元公司,德国人牢牢占据汽车工业的顶端。 日本有5家千亿美元公司,1家日本邮政,1家电信NTT,其他3家都是汽车公司(丰田、本田、日产)。 就如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所写,汽车产业现在是日本的绝对支柱,汽车产业的兴衰关系着日本的国运,其实德国也是一样,汽车产业现在是国民经济的最大支柱产业。 日德两国这样的经济结构,是一定要完蛋的,代表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电子商务、、高速物流、、和,基本都是中美在领跑,日德**落后了。曾经两国世界领先的电子科技企业,都没有千亿美元公司了。 然后就是中美两个巨无霸了。 美国有22家千亿美元公司,不亏是超级大国。但是仔细一看,又觉得为美国感到有些担心。首先是22家千亿美元公司里面,竟然有6家是医疗相关的,也是千亿美元公司数最多的行业。 快捷药方控股,是做医药销售、处方管理、和事故认定的。CVS health是零售商和医疗保健商。联合健康公司也是与医疗保险和医疗服务相关的公司,康德乐公司、美源伯根公司、麦克森公司三家,都是做药品批发、分销之类的公司。 我们都知道,美国的医疗体系极其昂贵,每年要消耗大量美国人的收入,我们也知道,中国留学生,中国人去美国旅游,都必须买医疗保险,否则一旦生病,或者车祸,或者因为其他什么原因意外受伤,急诊和住院治疗费用都是天价,这个现在都是常识了。 无怪乎每次美国**大选,以及新**上台,医疗体系改革都是施政和竞选的重中之重,光是上面6家美国企业,每家收入都是上千亿美元,就可以看出美国国民有多少收入流向了这个产业。 像上面最大的两家,联合健康公司收入1848.4亿美元,排世界五百强第13位;CVS health营收177,排世界第14位。 金融和银行业2家:摩根大通银行、房利美。 1家:伯克希尔哈撒韦,这家公司是全世界,2016年营业收入20,同时也做很多。 爱克森美孚和雪佛龙2家,两家都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化工企业之一。 零售业有4家:克罗格集团、沃博联、好市多、沃尔玛。其中沃尔玛是全球最大的公司,2016年收入高达4858.,排在世界第二的公司是中国国家电网,营收3152亿美元,只有沃尔玛的60%左右。 电信企业2家:Verizon、ATT 科技行业5家:通用电气、亚马逊、福特汽车、通用汽车、苹果公司。 如果光看美国的千亿美元企业的话,可以看出最有技术含量,算得上美国立国支柱的,还是ICT产业、汽车产业和能源行业,总共9家公司。 其中ICT产业公司4家:亚马逊、苹果、Verizon和ATT;汽车2家;能源3家:爱克森美孚、雪佛龙和通用电气。通用电气其实是一家综合工业集团,比方说他还做医疗设备,通用电气制造大量能源设备,包括发电机、石油生产设备等等。 好了,现在该轮到盘点天朝的超级公司了。 全球总共53家千亿美元公司,美国22家,日本5家,德国4家,法国3家,英国和荷兰各2家,瑞士和韩国各1家,总共40家。注意到没,全部是发达国家。 其余13家千亿美元公司,都是来自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 所以我们要认识到我们的特殊性,那就是我们既是发展中国家,又是全球唯一一个事实上各个产业都在与发达国家竞争,并且在挤压其份额和利润的超大型国家。 看完了国外的企业,我们就可以认识到一个道理,除掉银行、保险、金融、零售、医疗保健这些科技含较低的产业,同时除去电信行业。 发达国家最大的三根支柱是:
1:汽车业:日本有3家,德国有2家,美国有2家,荷兰有1家(意大利人的EXOR集团,旗下包括菲亚特、法拉利、玛莎拉蒂等)
2:ICT:韩国1家(三星),美国2家(亚马逊、苹果)
3:能源业:美国3家,英国1家,荷兰1家,法国1家
发现一个规律没,美国是唯一一个三大支柱产业(汽车、ICT、能源)都有千亿美元企业的公司,而且每个产业都有2家以上,什么是超级大国,这就是底气。 接下来我们盘点一下中国的13家千亿美元超级公司,我们也能很容易的发现一个规律,中国和美国一样,也是一个在三大支柱产业上都有千亿美元级别公司的国家。 中国这13家公司里面,首先是7家银行、保险和电信公司。
4家银行:四大银行(工行、农行、建行、中行)
2家保险:、
1家电信:中国移动
那么剩下的6家呢?对应西方三大支柱产业,我们有5家:
能源行业3家:国家电网(世界五百强第2),中石化(世界第3),中石油(世界第4);
汽车1家:上海汽车集团(世界第41位);
ICT行业1家:鸿海精密(世界第27位), 处于下游代工行列。
另外还有1家是什么?是我国作为基建狂魔独有的属性,也即是中国建筑公司,2016年收入1445亿美元,排名第世界24位。 要想彻底在竞争中战胜西方,实现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要在这三个领域取得优势。 首先是能源。能源是人类一切活动的输入量,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人类使用能源只有种植农作物获取光合作用,使用水力推动水车和船只,以及使用人力和畜力来搬运和生产。二战时英美为了制裁日本战争,就是对日本进行石油禁运。 如今西方有BP石油、壳牌石油、道达尔集团、爱克森美孚、雪佛龙等世界顶级能源企业,他们掌握了这个星球上绝大多数的能源开采,能源是经济的输入量,如果大多数能源被他们掌握,那么我们在输入量不够的情况下,经济规模很难实现赶超。 这些年,我们为了破解中国的能源困局,付出了巨大的战略资源和代价,曾经我们90%的石油都要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那时我们还没有强大的海军,我们现在开辟了中俄、中哈路上石油管道,扶持了委内瑞拉、安哥拉、尼日利亚、苏丹、俄罗斯等石油供给国家,直接导致和西方在苏丹问题上不断交锋,西方以人权为借口试图打断苏丹对中国的能源供给。所以在能源方面,我们必须培养出自己的强大企业和西方能源公司竞争,为民族复兴提供有力的能源保证。 然后是汽车产业。汽车是人类第一大产业,上下游联系着钢铁、轮胎、玻璃、空调、电子、显示屏等无数的产业,尤其是日德两国,汽车产业是他们的命脉,日本和德国最大的公司,都是汽车公司,即使强大如美国,福特、通用这种千亿美元级别的企业倒闭也是不能承受之重。我国汽车工业已经60年了,至今自主品牌虽然发展喜人,但是还算不上强大,这是我们的耻辱。 第三个是ICT产业。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从美国兴起的,在信息技术方面美国已经远远地把其他国家甩下了,不期望我们能在短时间内赶上美国,但是在这方面我们一定要紧跟他们的脚步,从上游的集成电路到下游的终端品牌,从应用软件到操作系统,只要跟上了跟稳了,凭借规模优势我们可以实现最终赶超。 ICT技术是美国强大的根基,也是美国进入九十年代之后发展不断加速,逐渐甩开欧洲和日本的根本,ICT产业的价值在不断放大,我国在这方面实现赶超,不仅能在国内培养出庞大的新的中产阶级阶层,而且将会彻底摧毁他们在技术方面的自信。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第四个大型产业,在这个产业我们已经实现了领先,那就是建设国土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我们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建设力量,只要集中力量,培养出一批世界级的基建公司,不仅可以保证我们的国土上有全世界最好的基础设施,还可以帮助全人类搞建设,促进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我们民族复兴,不只是我们自己要走向全世界最富强,而且是要以能带动人类共同进步为标志。 为什么要搞一带一路?让这些穷国家富起来,可以为我国的商品出口打开市场,而不是现在这样出口都以发达国家为主;还可以输出我们的产能,保证我们持续拥有强大的基建队伍。另外,帮助他们富裕起来,也可以减少来自这些贫穷落后国家往中国移民的压力,现在往中国跑的中东人、黑人是越来越多了。 我们具体来看,这四大产业目前是什么样? 首先是能源行业。国家电网在特高压输变电和智能电网,以及电网可靠性方面都是世界超一流水平,遥遥领先其他电网公司。国家电网不仅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效率最高的电网,而且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的电网,不管是欧洲、美国,还是日本,都发生过大规模停电事故。 事实上,国家电网现在不仅仅是中国的电网,也在逐渐成为世界的电网,而且全部盈利,简直是中国国有企业的经营典范。 国家电网在欧洲有三张电网的大量股份,分别是希腊国家电网24%的股权、葡萄牙国家电网--国家能源公司25%的股份、意大利电力公司35%的股权。 国家电网在巴西的子公司,先后收购了12家巴西输电企业,是除了巴西国家电力公司之外最大的电力输送和配电企业,也是最大的新能源企业,中国只派出了30人的管理团队,其他全部是本地员工,管理了全巴西电力的14%,体现了极高的管理水平。 国家电网拥有菲律宾电网公司40%的股权,另外在发达国家澳大利亚的“南澳大利亚”州,国家电网拥有南澳输电网公司41.11%的股权,是,看下图中“南澳大利亚”的位置。
当然,除了国家电网,我们还有2016年营收712.4亿美元,排名世界第100位的南方电网公司。仅仅南方电网公司2016年售电量就高达8297亿度电,这已经超过了德国、法国、英国的发电量,是日本电网的83%。 南方电网还是越南的电力供应商,从2004年开始到现在,累计送电已经差不多400亿度。中国企业在越南最大的,就是南方电网的越南永新燃煤电厂,建成后将极大地缓解越南南部的缺电状况。 中石油和中石化,我在“打破白人霸权,世界五百强里面的中国工业”文章里面曾讲过,油气资源开采是高科技行业,是白人霸权工业,这两家是欧美以外仅有的拥有全产业链的高科技公司,下面有大量的石油装备制造、炼油和化工制造公司。 像石油钻机这种价值上的石油开采装备,就已经累计出口了数百台。中石化在中东获取的钻井项目,部署一台钻机的项目合同总金额就高达4亿元人民币。再强调一次,油气资源开采是绝对的高科技,陆地开采已经非常昂贵,海上开采对技术要求更高。中石化还是全球最大的化工企业之一,乙烯、合成树脂的产量都在1000万吨以上。 除了中石化、中石油以外,中国还有两家巨头公司在从事石油天然气开发,分别是2016年营业收入658.,排名世界115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另外还有一家是国人意想不到的,就是中化集团,这家公司是化工产品公司,但是2002年,中化集团成立了中化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专门从事油气勘探开发业务。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化集团的石油上游业务已经成为一个具备较强自主发展能力的国际石油勘探开发公司,目前,公司已经在哥伦比亚、巴西、美国、中国等9个国家和地区拥有35个油气合同区块,分布在沙漠、丘陵、雨林、海上等多种地域,包含轻质油、重油、天然气、页岩油等多种资源类型,覆盖从勘探、开发到管道运输等各类业务形态,权益内剩余可采储量超过10亿桶(油当量)。 在能源方面,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四大石油公司都在不断实现技术突破,目前在电网方面,我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为电动汽车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为我国在电动汽车时代实现大赶超创造了基础条件。 四大石油公司除了到处找海外油田,以及开通中哈、中俄陆上石油管道以外,2017年中石油旗下的海洋工程公司还和中集集团合作进行了可燃冰开采实验,获得圆满成功,实现连续31天稳定产气,总产气量达到21万立方米,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实现可燃冰安全可控开采。中集集团提供了用于开采的蓝鲸一号平台,这是目前世界上作业水深和钻井深度最大的半潜式钻井平台。 从电网和可燃冰开采,我们要敢于自信的说,我们在很多方面是领先全世界的最先进国家。 另外是汽车行业,我们看到上海汽车公司2016年销售收入1138.,排名世界第41位,另外中国第二大的东风汽车公司861.9亿美元。 汽车产业,主要还是要看自主品牌,上汽、东风的自主品牌,尤其是自主品牌轿车,比例还很低,以后我会专门写汽车产业的宏观走向,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将直接掠夺发达国家汽车产业的市场份额。 就像中国的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一样,以前你要是说,有人会选择买国产手机,放弃买苹果、三星、诺基亚、摩罗拉,你肯定会说他在开玩笑,尤其是苹果用户,感觉让他们选择放弃苹果转向国产手机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事实上,随着国产手机的崛起,确实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转向买国产手机,这占据了绝对优势。 以后在汽车产业也是一样的,随着中国自主品牌汽车越来越好、越来越贵、越来越高级,越来越多的人会放弃丰田、本田、福特、通用,也一定会有人会像放弃苹果手机一样放弃宝马、奥迪、奔驰而转向以后的高端国产汽车。 实际上,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销量,已经从2014年的626.49万辆,中国市场上的占有率33.9%,提高到了2016年的1052.9万辆,销量比2014年增长了68%,占中国市场份额上升到了43.2%。 在汽车产业里面,上汽、吉利、广汽、长安、比亚迪的自主品牌正在逐渐脱颖而出,尤其是前面四家,发展速度惊人,比亚迪在电动汽车技术上有优势,但是粗放管理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电动汽车将是中国实现大超越的机遇,电动汽车和燃油汽车的成本结构完全不同,发达国家占据优势的关键零部件成本比例,在电动汽车里面要低很多。比如燃油汽车内燃机不可或缺的变速箱,纯电动汽车就不需要,成本为0。 实际上,我们如果看2017年电动车的全球销量排行榜,会明显发现和燃油车全球销量排行榜完全不同,前十名竟然有三家中国公司,预计上汽很快也会进入世界前十,请注意,这些电动汽车全部是自主品牌。 四家中国汽车公司进入全球前十,这在燃油车排行榜上简直不可想象。像中国最大的上汽,光看销售收入可以进世界前十,但是看自主品牌就差太远了,2016年上汽自主品牌销量只有32万辆,是全球最大的大众和丰田两家的三十分之一。 ICT行业,目前鸿海精密是台湾的,虽然和大陆深度融合,但是很多人感情上还是把它当做台湾企业,而且鸿海精密做的代工业务,和ICT也只是沾边而已。 那么不算鸿海精密的话,还会不会有中国ICT 千亿美元级别企业诞生呢?当然有,首先是华为,2016年华为销售收入达到8,增长了32%。可以说,华为成为千亿美元企业,就是2018年或者2019年的事情,到时候,在电子行业,华为将是继苹果和三星之后,第三家迈入千亿美元俱乐部的电子公司。 那么中国除了华为,还会不会有千亿美元ICT科技公司诞生呢?不算中国移动的话,也有1家,就是阿里巴巴。阿里巴巴财年的营业收入为1582.73亿元人民币,折合美元大约。这么一看,阿里巴巴离千亿美元还远啊,事实上,我们如果看下增速,该财年阿里的营收为增速56%,就知道阿里的增速有多么恐怖了。这个速度意味着阿里四年不到,2020年就可以跻身千亿美元俱乐部行列。事实上,2018财年第一季度,阿里的单季度营收超过500亿人民币,增长依然高达56%。 阿里在代表人类未来的量子通信,大数据和云计算领域在中国都处于领先地位,阿里利用自身平台,杭州的自然环境,以及有钱的优势,到处挖业界顶级科学家,例如2017年9月,阿里云方面确认了世界知名量子计算科学家、密西根大学终身教授施尧耘入职的消息。施尧耘将担任阿里云首席量子技术科学家,成为阿里巴巴集团量子信息技术的学科带头人。 在此之前,阿里云还挖来了密西根州立大学终身教授金榕,IEEE院士华先胜,亚马逊最高级别华人科学家华盛顿大学计算机客座教授任小枫,微软研发周靖人,美国普渡大学计算机系和统计系终身教授漆远… 另外一个是大众忽略的量子通信,我们都知道中科大的潘建伟团队在不断推进量子通信技术和量子计算机研制,那么在企业界有没有公司在搞量子通信呢,有,就是阿里巴巴。 阿里在2013年开始涉足量子通信技术研究,是中国第一家投资量子通信技术研究的公司,阿里巴巴首席通信科学家谢崇进就是在2014年加入阿里,开始量子通信的研究,谢崇进博士来自美国贝尔实验室,就是那个出了很多诺贝尔奖的部门。 今年5月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在上海宣布,我国科研团队成功构建的光量子计算机,首次演示了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量子计算能力。实验测试表明,该原型机的取样速度比国际同行类似的实验加快至少24000倍,通过和经典算法比较,也比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和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运行速度快10倍至100倍。 潘建伟说,“这台光量子计算机标志着我国在基于光子的量子计算机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最终实现超越经典计算能力的量子计算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台计算机的研制就有阿里巴巴的参与,虽然具体参与多深我们并不清楚,但是我们可以合理推断,阿里肯定对研发进行了投资,以便于为未来新产业的启动做技术储备。日,世界首条长距离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开通,首批使用该干线进行数据传送的公司就有阿里巴巴,另外两家是交通银行和工商银行。 可能有人问,阿里是很厉害,那腾讯呢? 可能我们没有注意这样一个细节,五年前,阿里和腾讯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公司,2011年,阿里巴巴全年总收入64亿,腾讯全年营收284亿,腾讯的营收是阿里的4倍还多,也可以说,腾讯一个季度的营收超过阿里一年。 最近五年(),阿里巴巴集团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72%、52%、45%、33%、56%,而腾讯收入同比增速则分别为54%、38%、31%、30%、48%。阿里巴巴年均收入增速在51%以上,而腾讯年均收入增速为40%,远远比腾讯快。 阿里巴巴财年的营业收入为1582.73亿元人民币,而腾讯2016年收入为1519.38亿元,阿里已经超过了腾讯。这背后的原因,阿里不管是产业布局,还是科技投入,现阶段都比腾讯更优秀。 阿里的来自电商、云计算和娱乐,电商是大头;而腾讯目前还是来自游戏和社交(广告、增值),其中游戏还是大头。就市场空间来说,阿里的市场空间远比腾讯广阔,玩游戏的人毕竟是少数,微信和QQ用户,在中国已经接近饱和了,在国外社交市场都有强劲对手。 当然最遗憾的是,不管是阿里还是腾讯,都没有在上市,让丧失了绝佳的发大财的机会,让绝大多数中国错过了互联网的。 在ICT领域,阿里和华为是未来中国千亿美元公司的绝对主力,当然腾讯也有可能加入,所以未来五年最多三家,如果算上中国移动、京东和富士康的话有六家。 其他公司,在规模上都比较小,或者科技色彩不浓厚。例如仅次于腾讯的第二大游戏公司网易,中国仅次于华为海思的第二大芯片设计商紫光展锐,中国最大的人工智能公司百度,技术都还可以,但是营收离1000亿人民币都还差得远,更不要说千亿美元了。例如网易2016年收入为381.79亿人民币,紫光展锐2016年销售收入为125亿人民币,百度2016年收入705.49亿人民币。 联想、OPPO、VIVO营收倒是大约2000亿人民币级别,其中OV增长也很快,然而科技色彩不高。当然了,还有京东,2016年营收2602亿人民币,但是其大部分收入来自产品自营,更像是一家零售公司,科技色彩需要加强。 小米正在逐渐成为高科技公司,但是2017年的营收目标也只是1000亿人民币而已,军说今年的目标是突破千亿。这个营收只有阿里和腾讯去年的70%不到。类似的还有高科技公司中兴,虽然是科技公司,但是2016年营收只有大约1012亿人民币。 所以在未来五年,ICT领域千亿美元公司还是要看华为、阿里、腾讯三家,另外京东预计也会突破千亿美元,还有富士康现在就是千亿美元公司。 我们就不算京东和富士康,有三家千亿美元ICT公司,这已经很了不起了,因为美国的千亿美元ICT公司也就是亚马逊和苹果两家。 但是,美国还有微软、谷歌、IBM三家接近千亿美元的ICT公司。2016年,谷歌收入为90, 微软收入为857亿美元,IBM收入为77。其中,微软和IBM增长潜力不大了,事实上2016年这两家收入都是负增长。 谷歌还保持着快速增长,2016年增长了12%左右。另外我们熟知的FACEBOOK,2016年营收276.,和同样做社交的腾讯1519.38亿入规模差不多,而且增速为56%,竟然也和腾讯2016年48%的增速差不多。预计FACEBOOK未来也会成为千亿美元公司。 英特尔公司2016年收入为593.9亿美元,增长7.3%,但是净利润高达103.。还有甲骨文,这家软件公司已经停滞多年了,2016年营收为370.47亿美元,下降3.1%,但是净利润竟然高达89.01亿美元,虽然下降了10.4%,可以仍然是看做美国ICT产业的支柱。 所以我们做个总结,未来五年,中国千亿美元级别ICT公司五家:华为、阿里、腾讯、京东、富士康,这其中华为和阿里将会在技术方面脱颖而出;美国千亿美元级别ICT公司有五家:苹果、亚马逊、微软、谷歌、Facebook。如果不算京东和富士康,那么中国方面其实是三家。 在营收的第二梯队,中国的百度、网易、紫光展锐、小米;美国还有英特尔、甲骨文、IBM、高通、惠普。 中国方面只有百度,紫光展锐、浪潮算得上技术型公司,小米和网易在研发方面还需要加强科技色彩,目前来看差距还是很大。 事实上,美国还有NVIDIA、AMD、博通、德州仪器等等,另外半导体生产设备美国也是绝对优势,比如应用材料公司。美国在ICT技术方面的绝对优势地位,是自二战以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打下的深厚根基,我们能做到紧跟已属不易,当然我们也要有信心,在上述公司之外,我国还有中芯国际、中微半导体、长电科技、寒武纪等公司。 在对应发达国家三大支柱产业之外,我国还多了一个独有的超级支柱——基建产业。全球基建行业唯一家千亿美元公司:中国建筑,2016年销售收入1445亿美元,是全世界最大的建筑公司,基建狂魔绝非浪得虚名。在西方三大支柱产业的基础上,我们还多了一根,就是搞建设。这个地球上修桥、修公路、修高铁、修机场、修高楼、修轨道交通谁最强,毫无疑问是中国。 2017年上半年,中国建筑获得海外订单1166亿元人民币,大约175亿美元。我们熟知的阿联酋迪拜的棕榈岛就是中国建筑修的,另外我们如果去泰国旅游,会发现20元泰铢的钞票上有一座位于曼谷市的拉马八桥,就是中国建筑公司修的。
实际上,除了中国建筑,还有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2016年销售收入969.8亿美元,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2016年销售收入948.8亿美元。这两家也是千亿美元公司。 下面还有世界最大的私人建筑公司太平洋建设集团,2016年销售收入746.,中国交通建设公司,2016年销售收入707.5亿美元。 中国基建公司拥有世界上数量最为庞大的富有经验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和建筑工人,这些都是别的国家在短时间内无法拥有的。开展一带一路,也是通过获取境外工程,维持中国这支庞大的队伍有事做,有饭吃。 这个地球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最大的电网、最大的高速铁路网、最大的高速公路网都是中国建公司修的。事实上,这个世界上目前最长的人工运河、最长的城墙,都是中国人在古代就已经修好了的。 《2012》里面,人类逃命用的诺亚方舟号,就是中国建造。 以后人类殖民外星球,没有中国基建公司参与是不可能的,必须要有中国公司在新的行星上开展建设工作,人类的外星殖民才能高效率完成。美国人2017年上映的科幻片《异形》,一艘飞船载着2000人去一颗遥远的星球殖民,我们得先问一句,飞船上有来自中建、中交、中铁建、中铁工程等公司的人吗?没有,那你这个殖民就是扯淡的。 西方的千亿美元公司,集中在能源、汽车、ICT三大领域。所以能源、汽车、ICT,另外加一个基建,是中国赶超西方的四大领域。目前中国工业品进口最多的是集成电路,其次是汽车整车和零部件,刚好对应ICT和汽车产业。未来在这两个产业,一定会有大批中国公司达到世界超一流水平。 EN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中国竞争力到底有多强?我们来比比啊!》 精选二[摘要]:中国的经济升级,最大的两个领域是汽车制造工业和集成电路工业。反过来说,我们要实现最终打垮西方列强,也就是要在这两个超级产业完成逆袭。中国的经济升级,最大的两个领域是汽车制造工业和集成电路工业。反过来说,我们要实现最终打垮西方列强,也就是要在这两个超级产业完成逆袭。未来的十年,我们要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 如果我们成功了,那中国就是真正的超级大国。如果这两个领域我们失败了,中华民族复兴就不能称之为成功。这个地球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它有哪些百亿美元利润级别的公司?除开能源和金融行业以外,有大约17家左右。Facebook,通用电气,IBM,思科,英特尔,宝洁,强生,微软,苹果,沃尔玛,迪士尼,通用汽车,甲骨文,Alphabet(谷歌母公司),Verizon,ATT,Comcast再具体一点,零售业1家,日化业2家,娱乐业1家,汽车业1家,其他制造业(通用电气)1家。总共6家ICT领域呢,11家!17家百亿美元净利润公司有11家在ICT领域,因此可以说,ICT产业已经成了美国的立国之本了。谷歌,亚马逊,脸书,思科,IBM,英特尔,微软,甲骨文,Verizon,ATT为美国贡献了巨大的利润。美国的强大是什么撑起来的?是这些伟大的公司。反过来说,这些公司没有了,强大的美国也就不存在了。1945年,日本和德国都还有几千万人,日军在战场上不过阵亡了二百多万人,为什么完全无力抵抗了?因为本土的工业公司都被摧毁了,工业生产持续不下去了,强大的力量也就不存在了。我们可以看到,在美帝立国之本的ICT领域,非常显然中国是美国的最大挑战者,中国移动,华为,中兴,阿里,百度,腾讯,网易,小米,浪潮,紫光等不仅在中国本土获得了优势,而且在对外扩张中,同时这些公司大多数净利润超过,要知道全球净利润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全部算在一起也就是三四百家。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对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如此关注的原因。集成电路是ICT领域的上游技术,是硬件的基石,如果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也起来了,受到冲击最大的还是美国,而这是美国的核心领域之一。看下图,世界集成电路三强:英特尔,三星,高通。光是高通和英特尔两家,每年就能带给美国八九百亿美元的营收,养活数万美国工程师,还能带来一百多亿美元的净利润。除了英特尔和高通,美国还有德州仪器,Nvidia,博通,美光等一大票半导体公司。这个产业对美国的重要可想而知。中国目前每年进口的工业品,只有两个大类超过了,一个是汽车和零部件,我们每年进口746.1亿美元。另外一个超过500亿美元的进口工业品,就是大家熟知的集成电路了。中国每年进口的工业品,集成电路进口遥遥领先所有其他工业品,排在第一位,其进口金额2271亿美元,是第二名的汽车及其零部件746亿美元的三倍。当然其实中国曾经有个工业品每年进口超过了500亿美元,那就是液晶面板,例如仅仅5年前,进口液晶面板就有大约510亿美元多点。但是随着以京东方为首的国产巨头相继崛起,在中国市场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液晶面板进口反而不断下降,2016年已经下降到了318.5亿美元。随着今年所有国产面板厂家都在疯狂提高份额和利润,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几年,液晶面板进口还会持续下降。战场转移到OLED面板领域,竞争对手只有韩国。回到集成电路,我们看看下面一组数字,在过去的七年,我们的进口替代进行的如何?答案是令人遗憾的。和其他行业我国制造能力逐渐上升,逆差逐渐减少不同,集成电路的逆差在过去七年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从2010年的1277.4亿美元上升到了2016年的1657亿美元。2010年集成电路进口1569.9亿美元,出口292.5亿美元,逆差1277.4亿美元;2011年集成电路进口1702亿美元,出口325.7亿美元,逆差1376.3亿美元;2012年集成电路进口1920.6亿美元,出口534.3亿美元,逆差1386.3亿美元;2013年集成电路进口2313.4亿美元,出口877亿美元,逆差1436.4亿美元;2014年集成电路进口2176.2亿美元,出口608.6亿美元,逆差1567.6亿美元;2015年集成电路进口2307亿美元,693.1亿美元,逆差1613.9亿美元;2016年集成电路进口2271亿美元,出口613.8亿美元,逆差1657.2亿美元;到2017年,这个趋势仍然没有扭转,1-5月中国集成电路(芯片)进口额为954.8亿美元,同比上涨17.9%,出口256.6亿美元,同比增长11.3%,逆差继续拉大。今天我们来探讨下,本文今天的核心是,要看到差距,也要看到进步。首先我们要知道集成电路这个产业,全球市场容量有多大?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数据,都稍微有误差,我们就以IHS的数据为例子, 2016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达到3389.3亿美元,同比小幅增长1.1%。当然,全球市场规模的数据各家机构不一样,有的是3300多亿美元,有的是3400多亿美元,不过基本是在这个区间。各位把这个数字,和我国每年进口2271亿美元集成电路的数字对比下,我国一年的进口额是全球市场的67%,这并不奇怪,因为全球90%的笔记本电脑,90%的智能手机,还有其他的大量电子设备,都是在中国制造,中国世界工厂的名称,不是吹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的。因此,在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世界份额达到全球70%之前,我们都是要进口集成电路的。我国进口集成电路多,并且还在不断增长。一方面固然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比起美国,欧洲,韩国,日本差距巨大。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下游的制造业和自主品牌发展太迅猛,世界市场份额不断向中国品牌集中所致。以2017年为例子,中国品牌智能手机已经占到世界份额50%左右,而苹果和三星手机也大多是在中国制造。基于这个现实:中国不仅是世界制造中心,而且在下游的消费电子品牌的份额也在呈现向中国品牌集中的趋势,所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还会维持集成电路高进口额的趋势。所以中国国务院在2015年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的报告里面说,2020年中国芯片自给率要达到40%,2025年要达到50%,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高的目标,因为这意味着2025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到全世界35%,也就是超过美国位列世界第一。当然这个是指总体产值,就产业结构而言,仍然是美国在高端,中国在中低端和部分高端。如果按照工信部的规划更激进,2025年要达到70%芯片自主化,也就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要占到全球49%, 这意味着什么呢,2025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从产值来说将是世界最高的国家,不仅能够供给全中国的需要,而且还要抢占相当一部分的世界市场。不过我们也要注意,不管是国务院还是工信部的规划,都是把在华外资企业算到国产里面的,也就是说,即使2025年完成了70%自主化这一目标,我们占到了世界的49%,其中仍然有一部分是在中国的外资企业完成的。那么我们能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或者说,现在处于什么什么水平呢?下图是IC insight发布的2016年全球半导体20强,竟然前20位都没有中国公司,这是非常罕见的现象。在其他几乎任何一个地球上存在的大型产业,世界前20位都没有中国公司的,几乎找不到。有9家公司营收超过,前20强的门槛是44.。不过大家也不要灰心,我国半导体产业销售额最大的公司是华为旗下的海思半导体,2016年销售额为303亿人民币,折合美元也是大约44.5亿美元,刚好和第20名的44.55亿美元几乎不相上下。所以不出意外,今年海思半导体将会中国第一家冲进全球20强的半导体公司。这将是历史性的突破。当然,这意味着会有一个倒霉蛋被挤出全球20强,没办法,人生就是这么的残酷。2016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达到4335.5亿元,同比增长20.1%。集成电路分成三个部分,设计、制造、封测三个产业销售额分别为1644.3亿、1126.9亿及1564.3亿,增长速度分别为24.1%、25.1%及13%。这里面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增速20.1%,这是非常快的,四年翻一倍,8年后就是现在4倍的规模,这是非常惊人的。坏消息是什么呢,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这个4335.5亿元销售额是包括了在华外资企业的。所以要摸清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真正实力,还是要看血统纯正的中国公司。我们从设计,制造,封装三个环节依次谈起。本文先只看设计部分。首先是芯片设计,大家都知道,在PC机的时代,Intel和AMD垄断了电脑CPU市场,中国公司和他们的差距可以说隔着一个银河系,只能站在地球上仰望外星文明。在21世纪初,可以说中国唯一像样的芯片厂家是珠海炬力科技,做出了mp3芯片,成为世界最大的两家mp3 芯片供应商之一,我们看下当年新闻的原文:“2005年炬力的SoC芯片出货量达到了4980万片,比2004年的1220万片增长了308%。该公司的MP3播放器SoC芯片的销售额也从2004年的5410增长到了1.479亿美元。”一家中国芯片公司,在十几年前能够做到这个水平是相当不容易的,然而炬力科技当然崛起的前提,也是国产MP3品牌在市场上占据了大量份额,那个时候mp3播放器非常昂贵,不要说苹果,三星的MP3了,我在2004年购买的北京爱国者公司生产的mp3播放器,价格高达900元人民币,为此省吃俭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在消费电子领域无法和美国竞争,中国芯片产业却意外的从电信产业发展中受益,由于巨大中华(巨龙,大唐,中兴,华为)在电信产业的崛起,中国逐渐开始实现了通讯设备制造的自主化。通信设备制造产业的崛起,却意外的给中国带来了一个没有料到的结局,那就是中国的芯片产业开始伴随着中国通信产业崛起开始萌芽。华为的海思,中兴微电子,大唐都成为中国最大的芯片厂家之一。到了手机和平板电脑时代,由于中国本土手机厂家和平板电脑厂家的崛起,中国的展讯,全志,瑞芯微等公司也获得了发展机会。下图是IC insight的报告,全球纯芯片设计公司50强,2009年中国只有一家,也是中国第一家闯入世界50强的是华为旗下的海思公司,2016年增长到了11家,包括海思,展讯,中兴,大唐,南瑞,华大,锐迪科,ISSI,瑞芯微(Rockchip),全志(All winner),澜起科技(Montage)。可以看到前面九名,海思,中兴,大唐都是电信产业出生,南瑞是为智能电网提供芯片,全志,瑞芯微,展讯等是为手机,平板电脑等提供芯片。可见中国在通信,电网,消费电子产业的发展对上游的带动作用。所以一个国家产业的发展,必然是整体性的,下游发展不起来,上游也一定发展不起来,中国芯片产业不可能脱离中国整体产业升级的大环境而独立发展。2016年,中国已经有了160家芯片设计企业销售额超过了1亿元人民币,可以说芯片设计正在中国全面开花。中国最大的两家芯片设计公司海思和紫光展锐都已经跻身世界前十,2015年海思是世界第六,紫光展锐是世界第十,而且在前十名里面,海思和紫光展锐增长速度最快。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芯片设计产业整体增长高达23.8%,销售额达到351.6亿元,中国自主设计芯片全球市场占有率已经高达全球8%,中国市场占有率达到13%以上。按照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中国芯片前十名,和IC insight的排名有所不同,下图是2016年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公布的中国IC设计公司排名,可以看出,通过紫光集团对展讯和锐迪科的整合,中国已经出现了两家金额超过的本土IC设计巨头,海思和紫光展锐。我们看下这个榜单,相信前三名大家都耳熟能详了,第一名的海思,各位用的华为手机里面就有大量的海思处理器和海思基带芯片,另外买的智能电视,安防系统也有海思的芯片,海思在长时间内将是中国最大的芯片设计公司,未来将随着华为集团的增长而上升。全世界做手机处理器的厂家,苹果,三星,华为,小米,高通,联发科,展讯七家而已。海思目前是中国企业里面最有希望登顶世界第一的,其目标应该是瞄准三星,英特尔,高通世界三强,挑战他们的地位。当然差距还是非常大。世界纯IC设计公司第一名是高通,2016年营收154亿美元,是海思的3.5倍当然从长期来看,海思超越高通,我认为问题并不大,毕竟苹果,三星,华为这些公司都在实现芯片自主化,小米也在自己搞处理器,高通的空间是在不断缩小的。第二名的紫光展锐是展讯,锐迪科合并之后成立,目前是三星手机处理器和基带芯片除自家产品之外的最大供应商,展锐的任务是战胜联发科。展锐是海思之外国内唯一一家营收超过100亿人民币的公司。请注意,你买的三星手机,主要是中低端系列,里面的芯片是紫光展锐的,我们还是芯片出口国,紫光展锐的芯片伴随三星手机销售到了全世界,是不是觉得有点小激动呢?另外,紫光展锐在印度是份额最大的手机芯片厂家,因为中低端手机大量使用展讯的芯片,在非洲同样是这种情况。第三名的中兴微电子主要是自家的通信设备用的部分芯片,手机芯片也还是外购第四名的华大半导体就有点意思了,公众平时很少听到这个名字,居然是中国芯片设计公司的第四名。华大半导体是中国IC设计的国家队,隶属于CEC(中国电子信息集团产业集团),CEC是世界五百强,是中国电子产业的国家队,是中国大陆唯一涵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EDA工具等积体电路完整产业链的企业。当然还是要说,CEC看起来每样都做,但是每一样都做的不怎么样,规模不大,不过CEC的存在是从国家层面保障国家的集成电路能力。华大半导体的产品有哪些呢,既然是国家队,那么跟国家安全相关的基本都承包了,包括我国的第二代居民身分证、中石化加油卡、社保卡、税控IC卡内都有该公司设计的芯片。另外就是一个卫星芯片,包括北斗系统在内。网上有人散布谣言说中国二代身份证技术来自日本,笑笑就好,二代身份证的芯片都是中国自主设计,制造和封装。由国家队主导。另外非常值得一提,华大旗下有全球排名第四的EDA设计软件提供商——华大九天,EDA工具是进行集成电路设计所需要的软件,目前国内主流还是用国外的EDA来进行芯片设计,比如Protel什么的,但是华大九天的EDA至少也有一席之地,这是保留中国的自主能力。第五名的北京智芯微电子国人也很少听说名字,这家公司隶属于国家电网,我们智能电网里面设备用的各种芯片,包括以后电动汽车接入电网,充电桩的芯片等,智芯微电子都有涉及,当然这家公司也不愁没有订单,毕竟电网是自家的产业。第六名的汇顶科技我之前的文章也提到过,该公司在指纹识别芯片领域已经做到了世界第二,中国芯片公司在细分领域做到世界第二,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我们手机上的指纹识别模组想必很多人已经在用了。汇顶科技2016年其营收是30.79亿元,同比上涨175.04%,归属是8.56亿元,同比上涨126.46%。其指纹识别芯片营收是23.12亿元,同比上涨788.66%,占其总营收比例高达75%。汇顶科技在2017年第一季度已经彻底超越了老对手瑞典FPC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仅次于给苹果提供指纹识别芯片的AuthenTec。第七名的杭州士兰微电子,这家公司LED照明驱动IC是其主要业务收入之一,另外杭州士兰微是国内为数不多的IDM企业,也就是设计,生产,封装都做。除了主要的LED照明驱动电路IC业务,士兰微还给家电企业提供变频电机控制芯片。另外MEMS传感器和IGBT产品也研发成功推向市场。第八名的大唐微电子是国家队,现在的主要产品方向是身份证卡和保卡芯片和解决方案,大唐的金融社保卡的市场份额占据第二位,大唐微电子的金融IC安全芯片出货量大约有2亿只。”除此外,大唐微电子也提供行业证卡,如居民健康卡、交通卡、市民卡、教育等方面的安全芯片和解决方案。另外大唐还和荷兰恩智浦成立了中国第一家汽车半导体公司大唐恩智浦,开发新能源汽车电源管理芯片,电机MCU等。所以说白了,大唐是国企,也是做国家的生意为主。第九名敦泰是台湾的设计公司,就不提了。第十名的中星微,主要是做图像处理芯片,摄像头芯片等。看完了我国IC设计的前十名有什么感想?这10家公司里面真正算有前途的就五家:海思,紫光(包括展讯,锐迪科),汇顶,中兴,士兰微。例如杭州士兰微2017上半年财报。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2.98亿元,同比增长22.90%;实现净利润8442.55万元,同比增长243.77%。保持了高增长的势头,利润也开始逐渐恢复。其他五家:华大,大唐,智芯就是吃国家的饭。敦泰是台企,中星微主要做监控安防摄像头之类的图像芯片,技术水平一般,发展前景不明。十强以外,还有一些很有意思的中国IC设计公司。首先是存储芯片领域,中国每年进口的集成电路之中,存储芯片和CPU占了大概75%. 可见存储芯片的地位。在存储芯片领域,有两家中国公司在试图进击,一个是兆易创新,一个是长江存储。目前全球存储芯片主要有三类产品,根据销售额大小依次为:DRAM、NAND Flash以及Nor Flash,其中Nor Flash尽管排名第三,但与前两者相比,市场规模仍然较小,仅为30亿美元,而前两者大致在级别和级别。这三个究竟有什么区别呢?DRAM就是我们手机里面的1G,2G…..内存,NAND Flash就是我们手机里面的32G,64G,128G….Nor Flash虽然也是存储,但是容量比较小,一般是64Mb以下,用于存储一些驱动电路的算法和代码之类,手机,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等领域都会用到,因为很多电路的算法和代码相对复杂,难以全部集成到IC里面,需要用nor flash来进行存储。在Nor flash这个仅有三四十亿美元的小市场里面,我国的兆易创新是世界主要玩家之一,当然这个主要玩家,也就是世界第五,世界第一到第四分别是台湾旺宏,美国Cypress,美国美光,台湾华邦。兆易创新2016年8月上市后,应该是半导体存储行业唯一的A股上市公司。2015年、2016年度兆易创新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1.89亿元、14.89亿元、分别实现净利润1.42亿元、1.51亿元。到今年,由于nor flash多次涨价,兆易创新一季报业绩增长迅猛。公司一季度营收为4.52亿元,同比增长46.61%;净利润为0.69亿元,同比增长94.20%。涨价原因呢,主要还是Nor flash行业的大佬在逐渐退出,排名第三的美光退出NOR Flash业务,有可能被排名世界第四的台湾华邦接手,排名第二的Cypress关闭中小容量的Nor Flash生产线,加上AMOLED面板对nor flash有需求,因此带来行业景气。另外,兆易创新还做MCU(单片机)产品,用于汽车和,2016年兆易创新的MCU销售收入为1.97亿元,同比增长55.2%。在内存和闪存领域,韩国拥有绝对的优势,而我国的长江存储担负起了打破韩国垄断的使命。存储器领域,DRAM和NAND FLASH,韩国三星和海力士都绝对的霸主,尤其是三星。韩国人在2017年的存储器涨价中大赚特赚,三星电子2017年第一季度净利润高达67.8亿美元,增长竟然高达46%,接近50%的疯狂增长。到2017年第二季度,三星营收猛增19.8%,净利润增长89%,高达99亿美元,不仅打破了自己的最高单季度净利润记录,还首次超过了苹果公司。SK 海力士在2017年第一季度营收384亿人民币,同比增长72%,净利润达116亿人民币,同比增涨324%华为上半年的闪存门事件,反应出中国在这方面的绝对弱势地位。DRAM是最大的存储器领域,目前全球DRAM存储器价格在疯长,韩国人同样在大赚特赚。2017年第二季度,三星电子、SK海力士、美光科技三家业内巨头DRAM销售额达44.3亿美元,比上季度增长了30.1%。其中三星电子销售19.8亿美元,比上季度增长36.5%,SK海力士销售13.7亿美元,增长28.2%,两家企业市场份额合计占到全球的75.9%。美国美光销售10.6亿美元,增长22.0%。下图是2017年第一季度的全球市场份额,三星+SK海力士份额为73.5%,美国美光为21%,三巨头为94.5%,剩下的台湾三家厂商南亚科,华邦,力晶占了4.6%. 全球其他公司占了0.9%。全球六强之外,在这个仅仅0.9%的市场份额里面,有一家中国小公司,北京矽成控股的ISSI,这是一家设计公司,在全球DRAM市场排在第八位,不过这个第八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兆易创新曾经试图收购ISSI,进入DRAM领域,毕竟Nor flash市场还是太小,不过根据2017年8月的消息,收购没有成功,原因为两个,一个是价格没有谈拢,另外一个是台湾人的阻挠,排名世界第四的DRAM厂家台湾南亚科是ISSI的代工厂,如果ISSI被兆易创新收购,南亚科将会停止提供服务。不过在DRAM领域,ISSI太小了,即使兆易创新收购ISSI成功,也不可能对抗韩系厂家和美光。而在NAND Flash市场,DRAMeXchange的数据显示,三星、东芝、闪迪、海力士、美光和英特尔几乎垄断了全球100%的市场。尤其是三星和海力士,合计占了全球几乎一半的份额。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在DRAM和NAND FLASH领域,中国几乎没有存在感,在这个领域要突破,还是需要靠国家队。之前谁说国企没有用,只会搞垄断来着?要是能在存储器领域搞成垄断,我看是好得很。2015年7月,中国紫光集团曾经向全球第三大DRAM厂商,美国美光科技,提出230亿美元的收购要约。结果被拒绝,背后就是美国**的阻挠。为什么要收购美光呢?韩国太强大了,不管是DRAM领域还是NAND FLASH,美光相对于韩系的三星和海力士,都处于弱势地位,尤其是在DRAM领域,美光的市场份额在韩国竞争下呈现不断下跌的态势,从2016年的28%下降到2017年上半年的18%左右。从营业利润率来看,三星DRAM的营业利润率高达40%这个水平,美光只有20%这个水平,三星只要一降价,美光就是生死存亡,可以说三星完全掌握了美光的生死。其实紫光和美光联手研发,一边有钱,一边有技术,是中美双赢的局面,奈何遏制中国的技术进步是美国更高层面的战略,注定双方联合困难重重。虽然紫光至今没有放弃和美光合作,但是目前已经被逼迫走上自主研发制造的道路,没有别的路可以走。目前存储器自主研发的国家队是紫光集团控股的长江存储。日,长江存储公司成立,紫光集团拥有51%的股份,另外的股份由国家大持有25%,湖北省地方**的基金持有24%,武汉新芯公司为长江存储的全资子公司。武汉新芯公司是湖北省和武汉市**2006年为了进军集成电路制造领域而成立的研发+制造一体的企业,实际上武汉新芯2014年底已经和美国的Cypress半导体公司开始联合研发NAND Flash技术,但是业界并不看好,因为NAND Flash被三星,海力士,东芝,美光四家垄断,不要说新芯公司研发实力不足,Cypress实力也不够。因此通过和Cypress和共同研发,武汉新芯已经有一部分的自主研发力量,只是非常弱小,这是中国自主研发存储器的火种。长江存储成立之后,由于大量资金注入,在坚持自主研发的同时,开始大量从台湾和韩国挖人,如果留意最近的台湾和韩国的科技新闻,会发现他们的媒体经常抱怨半导体人才被中国以高薪诱惑流失。紫光从台湾挖了多少重量级人才过来呢?紫光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高启全,他是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2015年10月亲自从台湾挖过来的重量级人物,高启全被称为台湾DRAM教父,他是本文前面提到的世界第一大NOR flash公司旺宏的创始人,同时也是台湾第一,世界第四大DRAM公司南亚科的总经理。同时还是南亚科和英飞凌的合资公司华亚科的董事长(华亚科目前已经被美国美光并购)。是台湾半导体产业的重量级人物。很多台湾媒体把高启全和梁孟松相比,梁孟松从台积电跳槽去了三星后,三星的代工制造业务突飞猛进,对台积电造成了很大威胁,制程竟然反超了台积电,优先量产14nm,一度还分食了台积电的苹果芯片订单。2015年高启全宣布退休后,加入紫光担任全球执行副总裁。被台湾媒体视为和梁孟松一样的叛将。事实是,高启全此人有无大中华情节不得而知,但是从他担任紫光副总裁只有接受记者采访的言论来看,他更多的是不满在台湾发展空间狭小,根本不可能对抗一生的敌人韩国三星。高启全今年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媒体说,“1985年,英特尔正式退出DRAM领域,在经历了日本、韩国积极投入,后来者居上,韩国最终坐稳了第一把交椅。台湾在 2008 年成立台湾创新内存(TMC/TIMC)计划集中发展 DRAM 产业资源,但终究因为资金问题未能如愿,原本 5000 亿新台币的资金需求,台湾**仅提供了 80亿,远远达不到。他强调,“现在唯一有机会成为全球抗衡三星势力的只有大陆,紫光会把这梦化为具体的实践!”一定要有人扮演在全球平衡三星的势力,目前只有大陆有能力有资金投入进来,长江存储就是基于这个出发点而诞生,也是大基金唯一真正存储器企业。”从高启全的话可以反应出他内心的想法,就是要在产业里面做出一番事业,所以,只要我们提供的平台够大够好,不管他是什么**立场,一样可以为我所用,台湾的舞台太小了。除了高启全,紫光集团还挖来了晨星创办人杨伟毅出任紫光旗下长江存储公司CTO,又延揽晶圆代工厂联电前CEO孙世伟,担任全球执行副总裁一职。这两位都是台湾半导体业界鼎鼎有名的大佬级人物,像晨星,当年就是和联发科并列的台湾两大芯片研发企业之一,后来晨星被联发科吞并。台湾联电更是台湾仅次于台积电的是第二大集成电路制造厂,2016年销售额44.5亿美元,对比下中芯国际2016年的销售收入只有29亿美元多点。目前长江存储在同时进行NAND FLASH和DRAM的研发,根据2017年4月高启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长江存储的研发团队里面,美国人、日本人、南韩人都有,绝不是只有挖台湾工程师,长江存储内部是规定要用英文沟通,因为外籍主管很多,以国际化的规格在打造企业。”现在的武汉新芯约1,200人,另外,长江存储成立至今也招募将近700人,共计1900人左右。长江存储目前研发人员总共约500人,其中台湾人约50名。根据2017年9月的消息,长江存储将会在美国设立研发中心,并且趁着日本东芝在处于出售状态的机遇,挖角日本的存储器研发人才,日本很多年轻的工程师,受制于日本职场论资排辈文化的压制,薪资和发展通道上本有很多不满,加上东芝已经风雨飘摇自顾不暇,在中国高薪诱惑下,必然会有人加盟。目前长江存储的重心放在3D NAND flash的开发上面,同时也在推进20/18nm的DRAM开发。NAND Flash肯定是长江存储最先量产的产品,因为传统2D转3D NAND技术后,半导体机台设备几乎都要换新,所以这时候投入是对的,每一个存储器阵营都站在同一个出发点。而DRAM技术,每转进新一代制程技术仅增加20%的半导体机台设备,意思是,既存的半导体大厂的多数机台设备都已经折旧光了,新加入DRAM技术的人去买新设备来生产,成本非常贵,竞争力会很差。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要做好在存储器领域长期烧钱的准备。长江存储现在研发进度如何?根据长江存储 CEO 杨士宁介绍,其 32 层 3D NAND 芯片顺利实现了工艺器件和电路设计的整套技术验证,通过电学特性等各项指标测试,达到预期要求,2017年底将提供样片,继续向64 层 3D NAND 发展,乐观估计2019年量产。目前韩国三星已经在2017年量产64层 NAND,可以看出中国和韩国的技术差距在2年,2年看似很短,其实在竞争激烈瞬息万变的市场,已经是极大的差距了。抗韩将是长期的进程。但是,大家也不要觉得韩国半导体不可战胜,事实上,韩国人在半导体领域表现强势的也就是NAND FLASH和DARM存储器领域,以三星为首的韩国公司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了存储器的研发,早了我们二十年,我们要想超过他们,当然必须付出时间的代价,这个时间不是三五年,能够十年追上就已经非常了不起。另外,韩国虽然存储器强大,但在存储器以外的其他领域,除了三星手机自产处理器和基带芯片外。由于都不是大集团研发,韩国的芯片设计产业在中国的冲击下衰退非常严重。以2017年上半年为例,根据韩国媒体Business Korea的报道,在韩国上市的韩国前15大IC设计公司中,有10家上半年营业利润出现下降,50%的企业出现亏损,营收和利润都增长的只有两家。原因就是中国冲击,例如液晶面板上面的驱动芯片,例如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的触控芯片,以及摄像头等用的中低端图像传感器。我在上一篇文章写过,全球显示面板向OLED转移的趋势已经不可逆,我国有一家做OLED驱动芯片的公司就在高速增长,那就是中颖电子,2017年上半年,中颖电子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12亿元,同比增长30.65%;净利润为6208.01万元,同比增长61.8212%;为0.30元。因此,全球目前只有中国的疯狂的投入存储器的研发和制造,韩国人在存储器领域未来被颠覆,只有可能是被中国,确切的说的是长江存储公司。未来的希望:寒武纪为什么要特别提一下寒武纪,人工智能是人类所有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在这个领域,专用芯片将会成为未来的主流。几乎所有的ICT科技公司,不管是国内的百度,阿里,腾讯,华为,还是美国的谷歌,facebook,亚马逊,微软,都在朝人工智能方向发展2017年8月,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科院计算所)**霁、陈天石两兄弟创立的寒武纪科技(CambriconTechnologies)宣布完成阿里巴巴领投的1亿美元A轮,此轮融资令寒武纪估值达到10亿美元。这也是中国第一家集成电路产业的(估值超过10亿美元),这可以算作一个里程碑。值得一提的是,寒武纪团队成员的平均年龄只有25岁,很多骨干成员在校期间已开始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创始人**霁和陈天石是兄弟俩,都是学霸。**霁14岁进入中科大少年班,在创立寒武纪前,**霁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就参与了中国第一块通用CPU芯片龙芯1号的研制项目,2002年,**霁来到了中科院计算所,跟随现在的龙芯公司董事长胡伟武研究员硕博连读,成为当时龙芯研发团队中最年轻的成员。博士毕业后,他留在了计算所。25岁时,**霁就已经成为8核龙芯3号的主架构师。他在2015年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的全球最佳35名创新人士。非常有意思,寒武纪推出的人工智能芯片型号名字叫DianNao,也即是中文电脑的拼音,目前DianNao已衍生出1A、1H等多个型号。DianNao这个型号名字来自寒武纪研发团队里一位法国人,这个法国人叫OlivierTemam,来自法国国家信息与自动化研究所(Inria),他建议说,与其取一个平淡的英文名字,还不如反其道而行用中文的拼音来命名,这样对外国人来说是“外语”,他们反而会觉得十分“洋气”。最值得一提的是,DianNao芯片不仅是寒武纪的自主架构,而且是寒武纪自主开发的指令集,名字也很有意思,叫DianNaoYu(电脑语), 这是世界首个指令集,DianNaoYu指令集的论文在2016年的计算机体系结构领域顶级国际会议ISCA2016(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er Architecture)所接收,其评分排名所有近300篇投稿的第一名。具有突破性的意义。之前中国自主研发的龙芯芯片,也是使用的MIPS指令集免费授权的形式,虽然可以自主修改,也不会被限制,但是使用指令集还是来自国外。用中科院计算所的话来说意义是这样的“指令集是计算机软硬件生态体系的核心。Intel和ARM正是通过其指令集控制了PC和嵌入式生态体系。寒武纪在深度学习处理器指令集上的开创性进展,为我国占据智能产业生态的领导性地位提供了技术支撑。”寒武纪人工智能芯片和传统的通用处理器如何比较?寒武纪是人工智能的专用芯片。请注意专用两个字,因此寒武纪的芯片和通用处理器并非替代关系。由于CPU和GPU基本框架结构都不是为人工智能设计,如果要用通用处理器搭建一个人脑规模突触的神经网络,可能需要建一个电站来给它供电。AlphaGo下一盘棋动用了1000个CPU和200个GPU,每分钟的电费就高达,而网络规模只有人脑的千分之一。”寒武纪AI芯片恰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能在计算机中模拟神经元和突触的计算,对信息进行智能处理,还通过设计专门存储结构和指令集,每秒可以处理160亿个神经元和超过2万亿个突触,功耗却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未来甚至有希望把整个AlphaGo的系统都装进手机。其他的FPGA方案虽然迭代快,但从计算速度和能耗比来说,和专用的人工智能芯片相比仍然有差距。因此除了寒武纪以外,其他国外公司也在跟踪寒武纪的研究成果,比如谷歌的TPU。寒武纪的AI芯片在两个大型产业都可以有广泛的应用,一个是云端,一个是终端。在目前云计算蓬勃发展的情况下,云端服务器面临更大的大数据计算压力,AI芯片逐渐必不可少。另外终端的智能化程度和计算要求不断提升,也需要使用AI芯片。日,华为在德国IFA展上发布麒麟970处理器,首先用于华为Mate 10智能手机上,虽然没有公开宣布,但其背后的AI芯片就是来自寒武纪,麒麟970整合的人工智能芯片,华为称之为NPU(NeuralProcessingUnit,神经处理单元)。搭上了华为这条大船,寒武纪的销售额将会迅速增加,目前猜测,华为和寒武纪采取的是IP授权的形式,寒武纪作为全球第一家人工智能芯片公司,也是全球第一家大规模量产人工智能芯片的公司,同时芯片架构和指令集完全自主,在未来大有可为。我现在就盼着寒武纪什么时候上市了,人工智能会是有一个超级产业,理论上所有的硬件都会需要实现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功能。半导体行业,美国超级强势,韩国在存储领域优势大,欧洲有三家一流的半导体公司,NXP,英飞凌和意法半导体,其中NXP在和高通谈并购,如果高通并购NXP并购成功,那么欧洲只剩下两家了。日本有三家一流半导体公司,瑞萨电子,索尼的CMOS图像芯片和东芝半导体。这其中索尼的CMOS图像处理芯片是近年来日本公司几乎仅有的实现大逆转的产业,索尼凭借图像处理芯片**提升了市场份额,获得了大量利润。东芝在寻求出售,等东芝出售成功,那么日本也只剩2家半导体公司。我们可以看到,美国超级强势,中国,韩国都在上升,欧洲和日本在小幅衰退。除此之外,另外一个衰退比较严重的是台湾了,台湾半导体协会预估2017年台湾半导体产业整体产值较2016年小幅成长1%,而2017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将较2016年成长9.8%,也就是台湾“生命线”半导体产业世界份额在不断下降。以整个半导体产业的产值比较,2017年上半年台湾为新台币11440亿元,大陆约新台币9900亿元,台湾半导体产业险胜,但大陆在整个半导体产业发展速度明显超过台湾,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月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为2201.3亿元,同比增长19.1%,而台湾呢,以2017年第二季度为例子,是衰退4.8%。半导体的设计,制造,封测三大部分,设计和封测大陆均已经超越台湾,台湾在IC产业唯一有优势的还是制造业,台湾GDP 2016年大约为5600亿美元左右,而台积电的半导体制造一年贡献100亿美元净利润,另外提供数万个年薪40的岗位,以及大量税收,以台积电为首的半导体制造业不愧是台湾经济的基石。台湾有三家半导体公司进入全球20强,和日本,欧洲并列都是3家。其中2家是制造(台积电,台联电),1家是设计(联发科) 2017年上半台湾IC设计的产值为新台币2904亿元、大陆为新台币3735亿元,大陆已经在IC设计产业追过台湾;IC制造业领域则是台湾半导体的大本营,比较2017年上半两岸的情况,台湾IC制造的产值为新台币6268亿元、大陆产值为台币2570亿元,台湾守住优势,
在IC封装和IC测试方面,2017年上半年台湾的IC封测产值为新台币2268亿元,大陆产值为新台币3600亿元,这部分大陆也已经超越台湾。从以前的仰望,到现在超过台湾,并且在追赶日本,韩国和欧洲的路上,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进步有目共睹。2017年上半年,中国大陆芯片设计业同比增长21.1%,销售额为830.1亿元,继续保持世界最快增长速度。对中国的芯片发展要抱有信心,未来海思,紫光,寒武纪三大势力将成为中国芯片产业的主力军,寒武纪虽然现在销售额不多,也还没有开始盈利,但是这家公司必将崛起成为一方诸侯。寒武纪需要解决的是商业经验问题,创始人是中科院搞技术出身,在商业市场搏杀,需要有商业经验积累和助阵,这是寒武纪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三巨头以外,很多专业领域的中国芯片供应商也会崛起,例如提供显示面板驱动芯片的中颖电子,提供指纹识别芯片的汇顶科技等等。另外呢,在国有企业大军里面(不要鄙视国企,紫光也是国企),也会有很多像大唐微电子,华大这样的芯片公司来保证国家安全,比如下面这则日的新闻,华大发布的北斗导航定位芯片。北斗产业以后会是一个大型产业。再比如应用于超级计算机的申威芯片等等。实事求是的说,这里面大多数企业商业上不会很成功,例如像大唐这样的国企,主要做各种金融和社保的芯片,虽然公司一直亏损,国家也得养着。当然北斗芯片可能是个例外,因为北斗未来会成为一个大产业。还有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下面的中科芯公司,这家公司2008年在无锡成立,我们最近天上在对接的天舟一号飞船的电子控制防辐射芯片,就是来自中科芯公司,这也是为了保证自主化和国家安全,但是航天飞行器在产业规模上注定不会像海思,紫光,寒武纪的市场那么大。另外网友比较关注的我国超级计算机上用的国产芯片,例如全球速度最快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芯片就是国产化的申威,指令集和架构都是在美国DEC公司的Alpha架构下扩展而来,但是这款芯片只适用于超算领域,在民用市场由于生态问题和性能问题,不会有竞争力。因此也是小众芯片。另外就是龙芯了,胡伟武博士是个坚持自主研发的人,他也培养出了寒武纪创始人**霁,培养出了一批自主研发芯片的人才,我觉得这才是龙芯的最大贡献。至于在商业化上面,龙芯几乎没有什么希望,建立生态必须要有强大的商业实力和地位,目前龙芯芯片只能在一些专业领域,例如北斗卫星上用的防辐射芯片,或者一些专用领域比如服务器,工控,嵌入式控制等等。龙芯能在这些领域占据较大市场份额,就是一种成功了。龙芯2015年销售首次过亿元人民币,是一家非常弱小的公司,2016年相信销售额也是1亿元多点的规模,而2016年中国销售额过的芯片设计公司有160家,龙芯在里面毫不起眼。 胡伟武是个技术人才,龙芯现在的待遇,以及类似科研院所和国企的运行体制,也暂时无法获得优秀的高端商业人才。龙芯在未来十年能够做到,20亿人民币就很不错了。即使到2027年能做到100亿人民币的规模,10年增长100倍,到那个时候龙芯也进不了中国芯片的第一集团。中国芯片产业的未来必须要走商业化可盈利的路,从这条路来看,只有以海思,紫光,寒武纪为首的国产芯片公司,以及华大,大唐,士兰微,汇顶科技等第二梯队,以及未来可能成长起来的第三梯队才是中国芯片设计产业的未来。而芯片设计这个产业,从中国,美国,欧洲,韩国,日本,中国台湾六强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保持现状20%的发展速度,每四年翻一倍,到2025年将是现在的4倍,是未来美国最大的挑战者,韩国依靠对存储芯片的高强度投资,将保持世界列强地位。中国紫光的存储芯片2019年才能够量产64层的NAND Flash,那个时候距离三星和海力士还是有技术差距,所以短期内韩国存储芯片产业是打不垮的。DRAM目前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量产。而欧洲,日本,中国台湾,由于其下游消费电子品牌的衰落,不可避免会影响到上游芯片的产值,这其中最危险的是台湾,因为欧洲和日本还有蓬勃发展的汽车电子产业,消费电子这边衰落了,还可以从汽车那边来弥补。例如日本,虽然东芝在衰落,但是瑞萨电子的汽车业务发展就挺好。台湾就比较危险了,芯片设计业不断下滑是大趋势,因为消费电子品牌不断往中国大陆集中,而大陆的自产芯片占有率在不断提高,而台湾又没有汽车品牌产业来弥补损失,设计业下去了,保住台积电的制造业是台湾面临的首要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发展中芯国际抵消台积电的发展,就是促进两岸统一。作者:宁南山来源:宁南山(ID:ningnanshan2017)《中国竞争力到底有多强?我们来比比啊!》 精选三今日微信公号推荐:观察(微信号:topetf)中国到底有多少技术令发达国家羡慕?作者:宁南山来源:新浪微博原文地址:http://dwz.cn/6vVEA3全文10632字,读完大约17分钟中国能造,国外不能造的东西太多了,但是今天我想说,在可见的未来,国外都不可能赶上,也不可能造出来的三个中国工业奇迹。世界上最大最复杂的能源输送网络;世界上最高效率的物品运送网络;世界上覆盖最广的信息传输网络。这三张网络,国外由于技术落后和体制原因,都搞不出来。人类要想发展,必须要解决三个问题:能源的输送速度,物资的交换速度,和信息的传播速度。中国为什么有前途,因为这三个问题都解决的世界最好。首先是解决能源输送问题的这个星球上最大的电网系统,当然,说的高大上点,也可以说是太阳系最大的单一电网系统就在中国。电网是人类进行能源输送的最高效率形式。能够独立建立电网的国家都是科技强国。我们假设2017年,来自外星系的舰队到达地球上空,人类要保卫地球文明,抵抗异星入侵,势必需要海量的能源以供给高烈度未来战争的需要,因为人类的一切活动,能源都是基本输入量。要维持能源的海量供给,就需要一张超级电网, 因为电网是最高效率的能源传输形式。如果人类还停留在二战时期用蒸汽火车和卡车来来运送煤炭,石油等能源供给战争和工业生产的形式,那么人类必败无疑。有了超级电网,人类建造的火电站,水电站,核电站,太阳能发电站都能全部接入,人类可以及时的从煤炭,水力,核能和太阳获取能源,同时散布在电网每一个触角的工厂,电磁武器,微波武器,激光炮等新式武器都能及时的获得能源,极大的提高人类的战斗力。然而外星人发现,低级的地球文明竟然还没有实现全球能源互联网,而是在不同的大陆上分割成大量大小不一的电网,这其中最大的一张就在东亚大陆,在2016年,这张电网提供了6万亿度电量。要想消灭地球的抵抗力量,外星人势必要选择地球的两大电网高地,中国电网和北美电网作为优先进攻目标,只要消灭了人类的最大能源网络,其他地区的人类不过是战斗力连5都不到的渣滓。当然人类不是没有机会,在外星人入侵之前,建立一张全球互联电网,可以极大的增强人类的战争能力。而中国是目前地球上推进全球能源互联网最积极也是实际步伐走的最快最远的国家。中国电网的技术总工程师我不知道是谁,或许是一个人,或许是一个团队,但是他设计了全世界最复杂最高效率的电网。这张电网首先要接入全中国13.8亿人口组成的超过4亿个家庭,还要接入由全国241万家工厂组成的世界最大制造基地,还要接入包括25万家医院,42万家学校,34.5万家科研院所和技术服务企业,20万家酒店和餐饮企业,281万家商店,25.2万家交通和物流企业组成的总共768万家非工业企业(以上均来自2014年全国经济普查数字)。这一点已经在2015年12月底完成。中国可以说是世界仅有的两个拥有从寒带到热带的所有国土的国家之一,因此这张电网不仅要能承受寒带零下30度的低温,还要能够经受50度高温的考验,要能够经受来自海洋的强台风的冲击,沿海盐雾环境腐蚀,也要能经得起戈壁风沙的袭击;还要承受泥石流各种各样地质灾害的冲击。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所有地形地貌的国家,整个地球的制高点青藏高原就掌握在中国手中。 从东部海拔为零的海平面到西部世界最高的青藏高原,4000米以上的垂直落差,意味着这张电网不是在一个平整的平面上建设,而是在一个凹凸不平的平面铺开,不仅如此,中国的国土还被无数的大江大河阻断,其中有5000公里长度的两条排名世界前五的世界级河流长江和黄河,几乎横贯中国,同时还要跨越无数的崇山峻岭,这对电网建设的工程技术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下图是我国在新疆建设的特高压输电网,中国的工程人员把重达数十吨的电塔立在了无数的高山之中。750千伏伊库线工程 跨越天山的奇迹。你以为就完了吗?中国的资源分布不均衡,用电量最大的沿海地区基本不产煤,也没有超级水电站,而中国大部分电力来自火力和水力发电,这意味着这张电网还要进行超大规模的电力输送,将以万亿度为单位的海量电力从电力富集的资源区输送到沿海发达地区,也就是传说中的西电东送,这对电网的输送能力和可靠性提出了极高的技术要求。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电网不仅规模最大,而且可靠性高,欧洲和美国都是区域型电网,本区域发电本区域用,没有像中国这样的超大规模电力调度,就算这样欧洲和北美地区还会发生大区域停电,日本小小的国家,竟然也是分成两张电网管理。下面是国家地理纪录片统计过的最近几十年全球大停电事故,下图是2003年的北美大停电事故,超过5000万人失去电力,交通设施完全瘫痪,国家地理拍摄的纽约人徒步走过布鲁克林大桥上下班的情景同样的还有欧洲的2006年的1000万人停电事故,为了让下图中的挪威游轮顺利通过埃姆航河,德国电力公司关闭了一条380千伏的高压线缆,造成了欧洲电网其他地方电压升高,德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奥地利,荷兰均发生大停电事故,影响超过1000万人。更逗比的2012年印度大规模停电事故,影响了6.7亿人,几乎占了人类人口的十分之一。对比下中国过去几十年发生的最大规模停电事故,是2008年整个南方遭受了历史罕见的强暴雪袭击(相信这次暴雪中国绝大多数人都记忆犹新),造成了湖南省450万人失去电力,在这次电力恢复行动中,国家电网公司有11名员工殉职。欧美的停电都是技术故障,而中国的停电事故是因为自然灾害,而且中国在人口密度远大于欧洲和美国的情况下,电网停电事故波及人数却远低于欧美,体现了极高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尤其是在2008年大暴雪事故以后,中国对电网进行了进一步改造,极大的加强了全网络系统监控能力,能够有效的预知事故的发生,并且能够在事故发生后实现不波及其他区域。参考资料:国家电网公司2012年的分析材料,统计年国外的大停电事故总共14次,其中美国3次,巴西和欧洲各两次,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肯尼亚,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各一次。这份资料出来后不久,印度就发生了著名的2012年人类史上最大规模停电事故。近年国外大停电事故概述及分析每个人每天都在用电,电力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中国在电网技术上的领先,不仅为中国工业和居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提供了保障,而且还造就了两家世界级的超级公司: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在2016年福布斯的世界五百强排名中,中国国家电网公司排名世界第二,收入高达3300亿美元,利润高达102亿美元,是世界上赚钱的公司之一。请记住,国家电网不只是世界第二,也是中国收入最高的公司。南方电网排名世界第95位,收入747亿美元,利润22.2亿美元。国家电网不仅是中国营收最高的公司,其技术水平也在全球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举个简单的例子,2016年中国本土申请发明专利最多的公司,华为是第二位,第一位是谁呢?就是国家电网。和华为相比,国家电网在全球电力行业的地位和华为在通讯设备行业的地位可以说不相伯仲,甚至可以说,国家电网在本行业的技术领先程度超过了华为。以象征一个企业实力的国际标准制定为例子,华为4G核心专利基本是和爱立信,思科,高通等多家公司平分天下,还到不了技术绝对核心的位置,而国家电网则贡献了28项全球电网标准,其中智能电网和特高压输电技术两大国际标准体系的基础技术就是来自国家电网公司,是国际标准的主导者。这超过了华为的通讯技术标准制定的话语权。这个地球上电压等级最高的特高压交流和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都是国家电网建造。日,晋东南南阳荆门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正式投入商业运营,这是世界首条特高压交流线路2016年1月开工的准东-华东(皖南)±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是目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输送距离最远、技术水平最先进的特高压输电工程。该工程计划投资407亿元,工程线路全长3324公里,在这条线路之前,高压直流的输电经济长度只有2000公里。用新华网的话来说,“超大容量、超远距离、更低损耗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对于有序推进国内互联、洲内互联、洲际互联,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具有重大示范意义。”全世界只有中国拥有建设在所有复杂条件下超大规模电网的技术和经验,因此全世界只有中国最积极说我要搞洲际互联网,全球能源互联网,国家电网还专门成立了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与超级电网配套的各种核心设备,大部分只有中国能制造,因为国外没有这么高的电压等级的电网。1)126kV智能隔离断路器,1000kV单相升压变,1000kV罐式电容式电压互感器都已在中国电网应用,国外最高目前只有800KV2)世界首支1100kV/3150A干式油气套管也在中国电网应用;3)在晋东南-荆门工程示范应用的世界首套特高压串补装置4)在锦-苏和哈-郑示范应用的特高压直流换流阀技术;5)中国在浙江舟山实现了世界首个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的工程应用。6)全球只有中国才能设计制造并且商用±1100千伏换流变压器、换流阀,其中换流变压器就是来自特变电工。世界最高电压等级±1100kv特高压换流变压器实现“新疆制造”7)全球首个投入工程应用的200KV高压直流断路器,断开时间仅为3ms,是眨眼睛时间的1%。与此同时,中国更高等级的500KV直流断路器也在2017年初研制成功,领先世界两代。国家电网主导的特高压输电体系,从系统到核心部件都领先世界,不仅主导全球标准,也是全球唯一实现大规模出口的企业,这一点华为也做不到,华为要出口通讯设备,还要面临爱立信,诺西,思科的激烈竞争。国家电网出口特高压技术,在业界没有竞争者。例如国家电网负责建设的2015年的价值的埃塞肯尼亚特高压电网。国家电网公司的技术实力为什么这么强?我们从侧面看一下答案,技术都是人做出来的,中国最顶尖的大学毕业生都去了哪里?一个是华为,另一个就是国家电网。我们看下2016届中国顶尖大学学生就业情况,下图是清华大学2016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华为排第一,招收了111人,国家电网排第二,招收了68人。下图是浙江大学2016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华为排名第一招收了287人,国家电网排名第二招收了106人。下图是上海交大2016届毕业生就业去向,第一名仍然是华为,招收了142人,国家电网排第三,招收了95人。下图是西安交通大学2016年毕业生,第一去向是国家电网公司206人。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届毕业生去向,国家电网排在第四招收了75人。第二个工业奇迹是中国人建立了一个能够3.5天运送一亿个包裹的超级物流体系。(快递包裹只是物流的一个应用,请不要把物流=快递)下图是中国双11物流运送时间,从2013年,中国的物流体系从用户下单到运送1亿个包裹到家需要9天时间,2014年就缩短到6天,2015年缩短到4天,而到2016年,只需要3.5天,遥遥领先全世界。在建立一个全国性的超级物流体系的背后,是需要建立以下的基础:1) 要有强大的基于互联网和移动支付产业一件物资到达人类手中,第一步就非常重要,是拿起手机就能实现浏览和支付,还是必须要到商店去挑选,效率是完全不一样的。中国的京东和阿里巴巴都是世界级的电子商务企业,只有美国亚马逊能与中国相比。实际上,电子商务包括台式机和移动支付,只有实现了移动支付才能真正随时随地购买,这一点全世界只有中国做的最好。在建立一个超级物流体系的第一步,全世界99%的国家就倒下了。就拿美国人来说吧,中国有双十一购物节,美国有黑色星期五购物节,但是黑色星期五都是到实体店抢购,和中国就不一样。2) 第二步要有一个强大的有效率的物流企业体系这个体系包括极高运营效率的各大快递公司,以及基于大数据和自动化的智能仓库。下图是菜鸟物流设在广州的智能仓库,消费者在网上下达订单后,机器会自动给纸箱贴上条码,纸箱会在流水线上自动寻找货物,流水线通过传感器识别什么货物需要装入纸箱,来决定纸箱在流水线上的走向,而纸箱经过流水线的每个点,系统会自动识别是否在这个点装入货物,而需要发货的货物早已通过基于阿里云平台的大数据分析在仓库提前准备好了,纸箱货物装好后由机器人自动打包,通过自动化技术和信息化改造,从收到订单到包裹出库,平均只要10分钟,时间远远短于传统仓库。这间10平方米的仓库,每日商品处理量可以达到百万级,所有商品实现当日达和次日达。阿里巴巴的菜鸟物流,已经建设了全国性的智能仓库网络。菜鸟在全国的物流中心,都已实现和在阿里云上的天猫和淘宝大数据的对接,实现了下单即发货的高度智能化,全世界有几个国家,有这样的智能物流体系?菜鸟联盟揭秘全自动化仓库 当次日达超700区县3) 第三步物资出了仓库,还要有强大的交通基础设施来运送,这包括一张全国性的机场网络,一张全国性的高速公路体系,一张全国性的高铁网络。可能有人说了,交通基础设施,国外也有啊,那么问题来了,国外的交通基础设施,除了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有哪个能超过中国?中国的高铁长度是全球60%,是全球其他国家之和的1.5倍,欧洲和中国面积差不多,大约一千万平方公里,然而所有欧洲国家高铁长度加起来也没有中国长。更要命的是,中国还要建1万公里高铁,在现在基础上还要提高50%。美国的航空体系比中国发达,但是整个国家连一条高铁也没有,要知道飞机的物资运力是完全无法和高铁相比的。英国在2016年火车从伦敦到利物浦短短340公里火车直达竟然需要2小时14分钟。难怪前首相卡梅伦要让来自东亚大陆的洋人帮忙修铁路。再以高速公路为例,2016年底,中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3万公里,对应13.8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面积,而美国面积和我们差不多大,高速公路里程仅为10.3万公里。美国那么多大平原,修路的条件比中国自西向东4000米的落差好多了,高速公路的里程却没有中国长,这是典型的体制问题。再看日本,日本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015年为11500公里,对应1.27亿人口.中国人均高速公路长度中国是日本1.04倍,也就是说,中国人均高速公路里程比日本多4%。没错,是人均,人均。另外再发一张在知乎上看到的图,下面这种也是日本的高速公路,这种单向单车道级别的狭窄日本高速公路在中国只能算国道或者快速路。值得一提,中国高速公路的路况优良率可以说世界最高之一,高达99%,中国的高速公路,只要不是堵车,基本都可以跑到最高限速,这得益于中国先进的道路养护体系以及制定的大量道路养护规范。除了最大的高铁和高速公路,中国在2015年底还修筑了445.4万公里的普通公路,包括398万公里的农村公路,通达全国37684个乡镇和634390个建制村,通达率分别达到99.9%、99.8%,2016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白皮书,里面列举了我国在基础设施领域的世界先进技术和世界领先技术,世界先进技术就是指和发达国家同一水平,有哪些呢?“高速铁路、高寒铁路、高原铁路、重载铁路技术迈入世界先进行列;”“特大桥隧建造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装备制造技术快速进步。以高速列车、大功率机车为代表的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铁路装备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部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民航商务信息系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那么哪些是世界领先技术,也就是中国能造,外国不能造的技术呢?首先白皮书很明确的说明了,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技术世界领先。” 中国各个部门的白皮书,一般都是谦虚为主,讲差距,讲不足,比如工信部苗部长,每次讲工业制造2025,必说德国是工业4.0,我国是工业2.0,差距非常大,国家请多投钱。像交通部这么吊说自己技术世界领先的白皮书,实在是罕见。“离岸深水港建设关键技术、巨型河口航道整治技术、长河段航道系统治理技术以及大型机场工程建设技术世界领先,实施港珠澳大桥、洋山港集装箱码头、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等系列重大工程。”“大型专业化码头装卸设备制造、海工机械特种船舶、集装箱成套设备制造技术领先世界。”“邮政光学字符识别(OCR)、视频补码、码址校验等分拣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里面以港珠澳大桥为例,为了不影响珠江繁忙的航运,大桥的有一部分其实水下隧道,全世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卫星电视接收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