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困户没有困难时得到帮助的诗句受益,村里私自就打了脱贫,我们家太穷了,房子快垮了,政府要求我们修,说家庭成员每人二

紫阳县位于陕西南端,汉江上游,因道教南派创始人张伯端(道号“紫阳真人”)曾在此修行悟道而得名,意为“紫气东来,阳光...
紫阳是全国唯一用道教名号命名的县份,因道教南派创始人张伯端(号紫阳真人)在这里修行而得名。紫阳还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地之一,红四方面军...
政府信息公开
场景式服务
重点领域服务
本日:受理 0 | 办结 0
本月:受理 5 | 办结 2
本年:受理 348 | 办结 241
赵立根参加第一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锐意进取 勇当赶超发展排头...
男,汉族,1967年8月出生,陕西旬阳人,1986年7月参加工作,1990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现任紫阳县委书记。
您当前的位置: //
紫阳:“修”出脱贫致富路
& & 近年来,紫阳县凭借&一把修脚刀&修出一条技能脱贫之路,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日,全省技能扶贫研讨会专门选在紫阳县举办,省内十多位知名专家学者聚集在这座依山傍水的秀美山城,就当地依托龙头企业推广技能服务职业培训,让更多的贫困群众获得一技之长,有效推进当地精准脱贫工作进行了深入研讨,通过借鉴紫阳在这方面取得的先进经验,为今后全面推广技能脱贫工作奠定基础。
&四区&叠加下的紫阳选择
& & 紫阳县位于汉江上游,属限制开发的国家主体功能区、重点生态保护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 & &八山一水一分田&是紫阳典型地貌,这里山大沟深地处偏远,地质灾害频发,贫困人口分布广,条件型和素质型贫困现象叠加。全县35万人口中,贫困人口就达9.68万人,长期被列为国定贫困县,严重的贫困问题成了紫阳人无法改变的困局。每年约有8万多人外出务工,且大多从事采矿、建筑等传统危重行业,是劳动力资源和转移就业大县。
& & 面对县情,紫阳县委、县政府经过充分调研,把技能培训作为扶智、扶技、扶业的着力点,按照政府主导、产业引领、龙头带动、技能脱贫的思路,整合一切资源,凝聚一切力量,根据企业和市场需求抓培训,按照贫困户就业愿望抓帮扶,引导贫困户发展产业,帮助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同时,当地有关部门还根据贫困户实际情况,专门提供了&定制套餐&,量身打造技能培训课程,把劳动法规、权益保护、职业规范、服务礼仪等内容融入技能培训之中。
& & &通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推进技能脱贫,必须从县域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扶智、扶技、扶业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滴灌滴到穷根上、扶贫扶到点子上,贫困户才能脱贫有&术&、致富有望。&紫阳县委书记赵立根说。
&政企合作&的扶贫样本
& & &手指要灵活,不仅要握稳修脚刀,还要运用自如,修的趾甲才能光滑、平整。&走进紫阳县免费修脚培训基地,培训教师张妮正在为学员们讲授修脚技术要领。虽然,在这里学习的贫困村民有的已经过了而立之年,但学习劲头特别足。据紫阳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负责人贾学平介绍,这些学员由远元集团的老师进行培训,结业后就签约进入当地远元集团直营店上班。
& & 远元集团是紫阳县知名企业,也是当地党委、政府实施技能培训过程中的首个合作企业。早在2014年,紫阳县有关部门就与远元集团签订2万人的用工协议,由远元集团结合企业特点和社会需求,量身开发培训课程,竭力提供就业平台,政府部门则负责组织生源、提供培训场地。合作过程中,培训机构与合作企业签订用工协议,出具就业待遇承诺书,明确最低工资、生活待遇等保障条款,确保贫困户培训后,能够及时就业增加收入。
& & &以前在煤矿干活,风险大不说,还又累又脏,现在在修脚店上班冬暖夏凉,既轻松而且收入也不低!&用老石自己的话说,修脚培训中心让他从&黑领&变成了&白领&。今年44岁的石万仲是紫阳县洄水镇团堡村农民,在外地煤矿打工十多年后,回乡参加了县里举办的修脚师培训班,结业后分配到远元集团湖北分公司武汉鲁磨店,不到半年时间便提升为店长,年薪涨到十多万元。
& & 近年来,紫阳县已经将免费技能培训纳入全县20项重点工作和20件城乡实事中,真抓实干。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800万元技能培训专项资金,整合各类培训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出台&三包两免一补&优惠政策,即包吃包住包就业,免学费、免教材用品费,发放交通补贴,并建立学员就业定期回访机制。同时,提供贴息贷款鼓励参训贫困劳动力自主创业。
& & 紫阳县将&党政主导+龙头企业+基地培训+定向就业&的技能培训方式,逐步复制到特色烹饪、家政月嫂、电子商务等产业上,并与对应的龙头企业签订多项用工合同。近年来,全县共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开展技能培训277期2万人,1.6万人成功实现就业。
新方式走出&多赢路&
& & &通过与政府部门合作,企业突破了发展瓶颈,从2015年到2016年,营业额从8.4亿元猛增到15.2亿元,2017年更是创下了近30亿元的新纪录。&谈及这些年企业与政府部门合作发展取得的成就时,远元集团董事长郑远元有些激动。他告诉笔者,紫阳县定向输送学员,助力他们开办直营店1500多家,有效解决了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用工需求,成为企业飞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远元集团现已发展为集修脚连锁、技师培训、生物科技、商务贸易、影视传媒、健康产业为一体的集团化发展企业。该集团正全力实施&三年百亿、千城万店&战略,即三年内实现年产值100亿元,在全国1000个城市开设直营店1万家。届时,可解决10万人就业问题,惠及约6万个家庭。
& & 实施免费订单定向培训,不仅促进了企业发展,也拓宽了群众致富门路。2014年以来,紫阳7800多名参加技能培训的贫困户通过从事修脚、餐饮、月嫂、电子商务等实现增收,不少贫困人口还实现了&一年脱贫、两年建房、三年买车&的目标。一些学员结业后自主开办餐饮店、农家乐或开网店等,催生了一批新的经济实体,带动了三产服务业发展。
& & 紫阳县政企合作的发展新方式,使各自职能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共同解决不足与短板,形成解决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一套可操作、可推广的工作机制。
& & 截至目前,远元集团已经开设了11所&郑远元修脚师免费培训学校&,先后培训修脚技师2.86万人,仅在紫阳县就培训1.65万人,带动2万多人从事修脚产业,使大量农村劳动力通过培训掌握一门以上职业技能,实现稳定就业增收,促进脱贫致富。
& & 目前,紫阳技能脱贫经验正在以全新的姿态,帮助更多的贫困户早日脱贫,帮助更多的贫困地区摘穷帽、拔穷根。
& & &&原载日《安康日报》一版当前位置:
五省(区)代表委员共同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支招
来源:四川省政府门户网站 时间: 08:43 点击率:
  脱贫攻坚越往后,遇到的越是难啃的硬骨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时强调,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80万人。
  四川、广西、贵州、宁夏、云南都是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省份,都有不少深度贫困的“硬骨头”。如何啃下“硬骨头”,确保完成脱贫目标?全国两会期间,四川日报联合广西日报、贵州日报、宁夏日报、云南日报,邀请五省(区)代表委员共同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支招。
  为脱贫攻坚提供充足“弹药”
  最近几天,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红耀乡小堡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徐明虎夫妇正抓紧时间施肥覆膜。“今年土壤墒情不错,赶在播种马铃薯之前做好备耕工作。”徐明虎说,去年,在村干部支持下,贷款5万元发展特种养殖。今年,希望能贷到更多贴息贷款购买饲料,扩大养殖,彻底甩掉头上“兜底户”的帽子。
  对于徐明虎的期盼,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副主席、固原市市长马汉成心中已有解决办法。“今年,我们将加大对贫困户发展产业的金融扶持力度,贷款额度在过去3万元至5万元的基础上翻一番,增加到5万元至10万元,支持有发展意愿的贫困户提升种养规模和效益。”
  有了充足资金,才能发展壮大产业。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降初说,必须在资金上做文章,为脱贫攻坚提供充足“弹药”。“四川在全国首创教育、卫生、产业、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四项基金’,总规模110多亿元,惠及贫困人口191.4万人次,解决帮扶办法穷尽后仍存在的政策‘死角’。”
  为贫困户提供更多资金来源,住川全国政协委员、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政协副主席达扎&尕让托布旦拉西降措建议,免除深度贫困县纳入“10+N”年度扶贫专项工作计划新增项目资金的县级配套,对年度实现脱贫摘帽的深度贫困县给予一次性财政资金补助。
  突破制约发展的交通瓶颈
  今年,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第一书记张凌准备及早启动“以购代捐”活动。“以前路不好,直接受影响的就是农产品销售。村民种的洋芋,养的牛、猪、鸡等也不方便运出去。今年底,9.6公里通乡油路就修好了,特色农产品也不愁卖了。昭觉县外甚至凉山、四川以外的人都可能来我们这买东西,这个市场一定要提早对接。”张凌兴奋地憧憬着。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交通运输是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先手棋,是破解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瓶颈的关键。说起交通对扶贫的重要性,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李建深有感触,“脱贫攻坚离不开交通支撑,在今年贵州省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中,‘农村组组通’被列为重中之重,要建成通组硬化公路5万公里,92%的村民组通硬化路,深度贫困地区实现组组通。”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百色市市长周异决介绍,当地也把打好基础设施攻坚仗摆在了重要位置。今年,深度贫困村20户以上的自然屯年底前全部通砂石路或硬化路,50户以上的自然屯通硬化路。
  如何破解交通对当地发展的制约,加快群众奔康步伐?这是达扎&尕让托布旦拉西降措思考的问题。他建议,加大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交通上要加快推进成都至西宁铁路、成都至兰州铁路,汶川至马尔康高速公路、九寨沟(川甘界)至绵阳高速公路、马尔康至青海久治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建设,全力突破瓶颈制约。
  开发更多岗位确保百姓有收入
  去年10月,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云南省泸水市洛本卓白族乡巴尼旅游小镇村村民金益陈搬到巴尼小镇的新家。“搬新家后,我参加了建筑技能培训,在村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务工,一个月有3600元收入。”金益陈高兴地说,今年希望再参加培训,多学点技能,明年去珠海打工,攒一些钱,让媳妇在巴尼小镇租个铺面做生意。
  一人就业往往能带动全家脱贫。让贫困人口凭本事吃饭,靠勤劳致富,无疑是助力脱贫攻坚、稳固扶贫绩效的好办法。如何帮助贫困人口实现就业?
  “通过易地搬迁,搬出来肯定会面临新问题,老百姓原来的生活生产方式要转变为另一种生活生产方式。因此,搬出来之后要开发更多岗位,确保老百姓有固定收入。”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委副书记、州长李文辉说。
  “我们以引进龙头企业、成立合作社等为抓手,充分依托粤桂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机制,大力培育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搭建劳务对接平台,拓宽就近就地就业渠道,推动贫困地区新增转移就业。”周异决介绍当地就业扶贫工作的做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李建表示,贵州在脱贫攻坚中,创立了农民讲习所,将有针对性地开展贫困户劳动力素质培训、创业和就业服务等,成为脱贫攻坚的智库支撑。
  用教育扶贫全面提升农民素质
  几天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龙州县武德乡保卫村陇禁屯的谭忠汉一家三口开着三轮车搬到20公里外的新家——水口共宜幸福家园安置点。谭忠汉的新家紧邻水口国家一类口岸,“边贸+物流”让他停下了外出打工的脚步。春节从浙江回来后,他决定在口岸找工作,打工顾家两不误。“政府拉一把,我们得学会自己站起来。”谭忠汉说。
  扶贫先扶精气神,把贫困群众心焐热、脑更新、劲鼓起,才能让自身努力与外界助力同频共振,提升脱贫的内生动能。
  “脱贫不仅要解决物质上的贫乏,还要解决思想上的‘贫穷’。”马汉成说,提升群众的脱贫内生动力,可以通过实施农民素质教育提升工程,让老百姓有见识、有技术、有能力,采取奖勤罚懒的政策措施,支持有发展意愿的贫困户靠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
  “四川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全面激发内生动力。”降初介绍,除了扎牢教育基础,发挥好农民夜校作用,还要不断创新、积极推广扶贫“歇帮机制”“劳动收入奖励计划”“村民积分制管理”等精神扶贫模式,贫困群众主动脱贫意识不断增强。
  “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之一,扶贫先扶智。”李文辉说,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正在全面推行14年免费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全覆盖政策。
  增强造血能力和发展后劲
  “现在生活好了,在家门口就能上班,一个月工资2000多元,我要更加努力。”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岩腊乡松林村村民王映秀一边娴熟地培育辣椒苗,一边和工友摆“龙门阵”。王映秀家4个孩子,以前靠种地为生,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她把土地流转给村合作社发展蔬菜,还到蔬菜基地上班,一年收入1万多元顺利脱贫,“感谢党的好政策,希望村里继续发展产业,大家生活得更好。”
  产业好起来,百姓的“钱袋子”才能鼓起来,生活才能好起来。
  “发展壮大产业,以铜仁市为例,以县为单位,打造‘一县一业、一乡一品、一村一特’,每个县发展2至3个产业。同时,按照‘强龙头、做品牌、带农户’,由龙头企业或者合作社带动产业发展。现在,正在按照规划、计划、融资准备、技术服务等五方面到村、到户、到人来全面推进。”李建说。
  周异决说,我们将继续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新型职业农民等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农民以产权、资金、劳动、技术、产品为纽带,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适度扩大经营规模。
  达扎&尕让托布旦拉西降措建议,借助外力——东西部扶贫协作,推动深化东西部在产业发展等领域的扶贫协作,增强深度贫困地区造血能力和发展后劲。(四川日报记者 阳帆 钟振宇 侯冲 广西日报记者 蓝锋 莫迪 贵州日报记者 赵勇军 杨小友 宁夏日报记者 李东梅 王玉平 尚陵彬 朱立杨 云南日报记者 杨之辉 赵岗 李寿华)
主办单位:凉山州人民政府
网站标识码:新闻办就脱贫攻坚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日(星期四)上午10时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4位全国人大代表(名单附后)围绕脱贫攻坚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1. 赵会杰(女)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小庙子村党支部书记,本届全国人大代表。
湖南省隆回县岩口镇向家村村委会主任,本届全国人大代表。
四川省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党支部书记,本届全国人大代表。
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联珠镇党委书记,本届全国人大代表。
国新办新闻局副局长袭艳春主持发布会。中国网 杨楠 摄
【国新办新闻局副局长&袭艳春】: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中外记者见面会。现在正值两会期间,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四位全国人大代表,围绕“脱贫攻坚”这个话题和大家做一下交流。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一下这四位代表,他们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小庙子村党支部书记赵会杰女士,湖南省向家村村委会主任向长江先生,四川省岫云村党支部书记李君先生,云南省联珠镇党委书记曹庆华先生,也是来自四个地方的代表。下面先请他们每个人和大家聊两句,介绍一下他们的情况和目前开展的工作。赵女士,请您先来。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小庙子村党支部书记,本届全国人大代表赵会杰。中国网 杨楠 摄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小庙子村党支部书记,本届全国人大代表赵会杰】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好,我叫赵会杰,来自内蒙古,是赤峰市松山区大庙镇小庙子村党支部书记。我们小庙子村位于赤峰市的西部,距离市区90公里,全村有2700口人,808户,耕地5370亩,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有限,耕种模式落后,是制约我们村发展的最大障碍。怎么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用什么样的方式使我们的土地潜能最大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为此,我们两委班子团结带领全村的群众走上了一条以种植胡萝卜和中药材为主的发展之路。通过这几年的特色种植产业发展,老百姓的收入增加了,群众的生活质量提高了,他们的生活状态也有了好转,也通过我们的产业发展历程,直接带动了我们脱贫攻坚脚步的快速行进。现在的小庙子村,老百姓的日子可以说红红火火,有声有色。在奋斗的路上,我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谢谢大家。
【袭艳春】谢谢,下面请向长江先生介绍。
湖南省隆回县岩口镇向家村村委会主任,本届全国人大代表向长江。中国网 杨楠 摄
【湖南省隆回县岩口镇向家村村委会主任,本届全国人大代表向长江】各位媒体记者,大家好,我叫向长江,是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岩口镇向家村村主任,我2014年从企业回老家担任村主任,通过两年的发展,带领老百姓勤劳发展,通过两年的产业发展和产业帮扶,在2016年已经整村退出贫困村行列,获得了湖南省脱贫攻坚的示范村。我们这里是个高寒山区,山多田少,十年九旱,全村1008人,耕地面积500多亩,农田400多亩,老百姓一直是极度贫困,70%都是土建房。我回去以后,通过两年的扶贫,整村退出。现在是美丽乡村建设,水、电、路基础设施的大力改善,向家村现在交通状况比较好,老百姓的宜居比较好,全部进行了“五改”,把218户老百姓的洗手间全部改造完了,同时把村里的道路全部拓宽到了6米,同时我们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每一个村是八个组、八个村已经全部进行了生态污水处理,所以现在的农村卫生很好,老百姓的居住条件很好,生态也很好,现在我们做乡情旅游,纳入湖南省扶贫旅游示范项目,欢迎大家有时间来向家村看一看。
【袭艳春】谢谢,下面请李君先生介绍。
四川省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党支部书记,本届全国人大代表李君。中国网 杨楠 摄
【四川省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党支部书记,本届全国人大代表李君】大家好,我是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党支部书记,我们是比较边远的村,处于秦巴山深处,我们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地震重灾区,也是一个革命老区。应该说以前我们在村里有很多老年人,到死都没能走出这个山,有很多年轻的父母外出务工的时候,几年不回家,他们娃娃回家的时候,不叫爸爸妈妈,叫叔叔阿姨,每年春节过后,很多娃娃在车外面哭,父母在车里哭的场景,是以前的状况。这个照片是在地震的时候,我回村里当支部书记的时候,农村老百姓的房屋非常落后,都是土墙房。这是当时我们的交通,非常落后。十年的发展,带着我们老百姓撸起袖子加油干。现在老百姓家家户户几乎都住上了小洋楼,看着很漂亮,像我们城里的别墅一样。我们村的路几乎家家户户都通上水泥路,也不用担心出门买火车票了,现在每家每户都买上了小轿车,所以农村的变化是非常非常大的。用我们老百姓的一句话来说,用四川话说,这是发自老百姓的内心深处,他们说这辈子没有想到过能过上现在的生活,死了都值喽。所以他们非常感谢党和政府这么多年对农村的关注,这么好的政策。谢谢大家。
【袭艳春】李君先生说起自己的村里,自豪感溢于言表。接下来请曹庆华先生说。
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联珠镇党委书记,本届全国人大代表曹庆华。中国网 杨楠 摄
【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联珠镇党委书记,本届全国人大代表曹庆华】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我是来自云南省普尔市墨江县联珠镇的一名基层哈尼族代表,墨江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也是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全县99.98%的区域都是山区,是个典型的山区县。联珠镇是墨江15个乡镇之一,全镇有36个村委会,有517个村居民小组,有人口9.2万人,农业人口是6129人。有贫困村20个,其中深度贫困村有12个,贫困人口8776人。墨江有三张亮丽的名片,一是哈尼之乡,二是回归之城,三是双胞之家。
近几年来,我们镇委镇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扶贫思想为指导,紧紧依靠和团结各族人民群众,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这个要求和紧盯目标任务,全力脱贫攻坚,全镇经济社会得到了跨越式的转型。谢谢大家。
【袭艳春】谢谢曹书记,我们这个发布厅,相信在座的记者经常来,我们过去请过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在这介绍过中国的扶贫政策,我们前不久还请过贫困县的县委书记也来和大家分享过脱贫攻坚的故事。今天我们借两会的机会,把我们最基层的、最一线的扶贫干部请来。大家看到,有女性的党支部书记,有非常年轻的、很精干的党支部书记,也有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村委会主任,还有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镇党委书记,所以机会很难得,非常希望利用这个机会,好好地和大家聊一聊中国的脱贫攻坚的故事。所以,看看大家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可以和他们进行交流。
按照惯例,提问前还是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请大家提问。
【中央电视台记者】我想请问各位代表,在你们从事扶贫工作的过程当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和挑战是什么?然后有没有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你们又是如何面对的?谢谢。
【李君】这个问题我先来回答。说实话,脱贫攻坚这个事情在基层干部来讲,我们感受是非常深的,特别是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之间的矛盾,包括我们过去在当支部书记过程当中就会面对这样的问题。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之间政策有一些差异,在看病、上学等方面,倾斜力度比较大。但是我们怎么做这个事情,只有给老百姓做工作,引导他们,让他们知道这个国家的政策,我们是帮助相对比你更困难的人。第二个,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因为我们干部和老百姓之间有了信任。我是2008年回去在村上干,干了十年,一开始老百姓是不相信你的,因为你很年轻,二十多岁党支部书记,说话也没有人听。我们做了很多事之后,老百姓觉得你这个人还是可以的,所以我们说话老百姓还是比较相信,包括我们传达政策,跟他们讲这些东西的时候,他们是比较相信的,所以说实话没有考虑过放弃,因为脱贫攻坚是我们这一代人,特别是我们基层干部的一个使命。当了扶贫干部就肯定要当好,这个事情必须得干好。所以只有坚持,遇到任何困难,第一给老百姓做工作,第二建立信任基础。谢谢。
【向长江】我从老家出来40年了,全家都出来了,怎么又回来了呢?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十八洞村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后,全国工商联有个“万企帮万村”行动,我们作为社会的企业家,还是想回去竞选一下村主任,带领他们干一干。因为我这个村是深度贫困村,我回去以后碰到问题了,不是我想象的那么好,真的,极度贫困,老百姓的思想也落后,他对外面很多事情都不知道,路不通,也没有自来水。还有最尴尬的是什么?我到村里做村主任,我老家的房子已经破旧很多年了,所以到每个村开会,公共洗手间是最大的困扰,几乎不敢上,跑到山上去,完全不习惯。我二十岁出来了,工作了四十多年,现在回去也不适应。所以还是要扶贫,要带着责任去,带着一种很深厚的感情去,怎么确保把我家乡的老百姓贫穷面貌改变掉,不论碰到什么困难,都不能放弃,一定想办法带领他们,我相信这些困难一定能解决,我能把一个企业做起来,我就相信能把一个村带起来。我们通过三、四十年把企业发展起来,现在老家这么多田、山、土,有这么多资源,脱贫是一定没有问题的,这个信心比较足。再一个,湖南省脱贫攻坚政策比较好,出了很多惠及老百姓的政策,我们县里正在倡导,大家支持社会扶贫,到村里去,帮助自己村里改变面貌,所以碰到困难还是能坚持下来。
【赵会杰】其实无论在引导老百姓致富还是脱贫攻坚的路上,我们基层做了大量的工作。说实在的,遇到的挑战和困难三天三夜都说不完,有很多,但是不能放弃。我们村是非贫困村,条件相对来说好一些,贫困人口相对来说比一般的贫困村要少。总书记说,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扶贫的路上更是一个都不能掉队。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怎么办?坐在家里想是想不出法子的,只有去他家里,一遍一遍和他沟通,因户施策,面对面和他探讨沟通,怎么让他摆脱贫困。基本上都是这么一种状态,我们这边脱贫,那边又返贫,是这样的状况,虽然是个例,但是也存在,这是最大的挑战,用老百姓的话说,按下葫芦起了瓢。我们的做法,就是根据我们的实际,如果他有能力,我们可以给他申请政策性的扶助,搞种植和养殖。借助特色种植的基础,再让他小鱼绑在大船上去进一步发展。对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你再好的政策,他做不来,也有这种的,那么我们就把他们的土地入股,放在合作社里进行分红,来提高他的收入。
【曹庆华】我也谈谈几点自己工作当中遇到的一些挑战和困难。我完全同意三位书记碰到的,其实我也碰到这些困难和问题,但是在我镇里,我碰到的最大的困难和问题就是咱们贫困户怎么脱贫,脱贫了怎么致富,这是我面临的最大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全镇是哈尼族人口占数比较多的乡镇,同时全镇99.98%都是山区,是典型的农业大镇。要如何让老百姓和贫困户有增收、脱贫,并且能持续增收到致富,这是最难的,也是最头疼的。因为全镇产业基础薄弱。对这个问题,党委班子也罢,我也罢,从未言弃,反而把这个挑战和困难作为我们工作的责任担当来做。我们党委班子带着全镇的干部职工,利用半年的时间,深入到村镇,听民意,实地调研,用“5+2”、“白+黑”的精神,结合本镇父老乡亲的意愿和地方99.98%山区的资源,规划了我们的产业发展思路。主要是从这几个方面推进我们的产业:一是围绕省里面的打好绿色食品牌和市里的绿色普洱建设这个中心,我们依托一山有四季这样一个立体气候资源,念好“山”字经,做好“山”文章,培育发展一批以产业、咖啡、蚕桑、紫米为主的绿色生态山地产业。二是我们按照总书记讲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充分利用了60.2%的森林覆盖率这样一个资源,念好“山”字经,唱好“林”经戏,培育了发展一批林下中药材基地和林下畜禽养殖基地。三是立足于上海和东西部协作的服务平台,培育输出了一批劳务。四是充分利用了墨江县的山楂、哈尼之乡、回归之城和双胞之家这三张名片,打造了一批旅游乡村特色的少数民族村寨。五是立足于现行的国家政策,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培育养殖大户、专业大户和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推进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到2017年底,从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了去年的9272元,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4.33%下降到了去年的7.83%。谢谢大家。
【袭艳春】这个问题看来几位代表都有很多话想讲,脱贫攻坚这项工作也是不断解决问题和挑战的过程。我知道,今天有很多境外的记者,外国记者朋友们、港澳台记者朋友们来到现场,你们有没有感兴趣的问题要提问?
【凤凰卫视记者】请问李君代表,我刚刚看到资料上有写到,你们在全国首创了一个新的模式,请问这个模式的成效怎么样?有没有其他的地方可以值得其他贫困地区进行借鉴呢?
【李君】其实我们这个很简单,我们这个叫以购代捐,我们的口号是让捐赠者有回报,让受全者有尊严,所谓的尊严就是一种精神,就是贫困户不等不靠的精神。我觉得这个东西从操作层面上讲,以购代捐是可以复制的,以前在消费的时候,比如说我们买农产品,我们可以买一些贫困地区的农产品,但是我们是买,是交易,不是去捐助,因为捐助的话是不可持续、不长久的,如果购买的话,通过市场的行为,激发老百姓的内生动力。另外,这个东西也是通过立场行为体现了老百姓的劳动创造价值,通过市场的着向激励,促进他实现稳定的长效脱贫,而且产品卖的问题,也是产业扶贫当中面临最大的挑战。所以以购代捐是可以复制的。
另外,对精神的肯定,对劳动价值的肯定,实际上是可以复制的,而且它没有地域限制,每个地方实际上都可以做,实际上是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方式的变化。谢谢。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刚才李君代表介绍了以购代捐的方式,激发了很多困难群众的内生动力,但是我们注意到,其实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很多群众还是有这种等靠要的思想,请问其他几位代表,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办法和经验,来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来更好地激发困难群众的内生动力?谢谢。
【向长江】老百姓中有这样的人,等政策来给钱,要脱贫。但是我做村主任以后,我是这么看的。我们不能等,我们只给村里面老弱病残、年老的同志可以不做,我们来帮扶你。年轻的人要干、要做,我们开大会小会,把基础设施给做好,因为你贫穷有很多因素构成的,大部分是基础设施不好,路不通,里面的东西进不去,外面物流的东西拖不出来,如果扛一个竹子拿到市场上去卖,工钱和卖的钱差不多。如果把交通这块问题解决了,把路修通,你在山里就可以卖,这种劳动的付出,就很高,不是扛一条竹子,你可以扛一千条、五千条,一个汽车就都拉走了,就这么来解决。从思想上解决他,你为什么不能等,你要从内心动力讲,如果我不出城里的话,如果我不是艰苦创业的话,不可能有今天这么好。我们在初级阶段发展自己的时候,特别的苦,比现在的贫困户还苦,因为很多是勤劳做出来的,我们不能懒惰,不能等。你有地,有山有土有资源,为什么贫穷?就是没人管,所以我们也感觉,对扶贫这一块,村里面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很重要,要把老百姓的智慧、自信、思想从这里挖掘,大会小会去开,我们回去前面三个月没有这种状态,三个月以后每家每户,一个组一个组地开会,听他的意见,再看他的东西,到他房子去看,你现在有什么东西,你的地在哪里,田在哪里,全部是荒的,那个草一米多深,他没有做啊。所以这一块还是要靠激发他的劳动能力,激发他去创业,去干。我们每家每户都要创业,农民也要创业,要不停地去做,把这些道理跟老百姓去谈,你在做的过程当中,碰到什么困难,我帮你解决,没有电我帮你解决,没有水我帮你解决,就是公共部分这一块,作为国家也好、政府也好,村委会也好,要为老百姓把基础设施的问题给解决掉。
【赵会杰】其实等靠要的思想,我们也不回避,因为确实是发生了,有很多人当时确实有这种想法。我们也意识到,这个局面急需要改变,国家的帮扶是必不可少,但是我们意识到,激发他的内生动力才是最重要,穷人也要有志气。我们反反复复和贫困户、和相对贫困的群众说,穷人也要活的有志气、有尊严,怎么让他有志气、有尊严地生活,就是我们工作的一部分,激发他内生动力的一部分。我们也都知道坐吃山空不如自力更生,别人给你输血也能救命,但是救得了一时,救不了一世,作为自己有造血功能,才能起死回生,长命百岁。
说一个故事,虽然是一个个例,也是我们做的一项工作。我们村有这样一个家庭,男主人是脑血栓后遗症,完全没有劳动能力,只是基本的生活能自理。儿子从出生就重度残疾,肢体严重畸形,并且完全没有语言能力,从一出生就没有下过床,到现在已经二十九岁了,还在床上歇斯底里地嚷。女主人是我们全村身体最矮的一个成年人,只有1.35米,这样的家庭,大家可以想象日子多么艰难。我们也为他们做了不少工作,包括申请低保,包括临时救助,包括民政方面的物资救助,但是远远解决不了他们的根本生活需求。就像我说的,这是输血,救得了一时,救不了一世。怎么办?我们多次去他们家,替他想办法,和他沟通,怎么样破解这个难题,走出这个困境。
他们的女主人老是说,我的家庭这样,我自己的身体又这样,我真的什么都做不来。我说没关系,我们帮你。怎么帮?申请贷款,她自己想养猪,说养猪可以,我们给她确定了一个方向,不是喂饲料的猪,而是农村养的那种土猪。我们帮她申请了贷款,盖起了猪舍,又请了技术人员对她进行技术指导,她自己买了母猪和小猪崽,就搞起来了。说实在的,她是非常纠结,我们很多时候去她家走访的时候帮助她加工饲料。到现在,女主人那种生活的志气被彻底激发出来了,三十公斤的粮食袋子,我们正常人有可能一下子都扛不起来,她现在自己扛起来就走。她自己也说,国家也好、村也好,这么帮我,我没理由不干。她去年搞了一年的特色养殖,我们又帮助她抓了一些鹅,也是用农村的土方法饲养鹅,卖鹅蛋,销售非常好,去年已经脱贫了。看到这个家庭的变化,说实在话,我心里也高兴。在这条路上,经验也好、做法也好,我们做了应该做的。我们想让贫困人口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我们实实在在地付出行动。谢谢。
【李君】我们村也有例子,两口子都是残疾人,女的是肢体残疾,男的是智力残疾。以前老婆365天有300天睡在床上的,按理说他是完全可以享受兜底政策的人。但现在,他早上五点起床,扫地、打猪草,喂鸡喂鸭喂猪,对生活充满了阳光,充满了希望,所以说没有穷人,只有懒人。而且扶贫不扶懒。我总结,我们村上有几个方面,首先是让他有荣誉感,我们岫云村在成都开了一个扶贫体验餐厅,全部产品来自村里老百姓一家一户生产的,店里的工人也是村里的,你说他有没有荣誉感?他讲岫云村的话,卖岫云村的产品,讲岫云村的故事就有荣誉感。要让他尝到实实在在的甜头,让他赚到钱。以前为什么残疾人没有动力?因为他的东西卖不出去,他的东西没有销售渠道,但是现在打通了销售渠道,他就不需要担心这个东西卖给谁和卖多少钱的问题,让他的劳动体现更多的价值。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以前一头猪,两百块钱一个小猪崽让他养,但他不一定养,因为他养出来不知道卖多少钱,像今年的价格养出来可能还亏本,还不如不养。所以有时候不是因为他懒,是因为一家一户的老百姓,特别是贫困户,他没有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所以我们更多的要从产业的通道上,怎么帮他卖出一个好的价格来考虑,让他尝到实实在在的甜头。同样给两百块钱,第一个方式我们是先给他们两百块钱让他买个小猪崽,另外一个方式是小猪崽我不会先给你钱,你养,养好了,我能让你赚一千块钱,我还奖励你两百块钱。同样是两百块钱,一个先给,一个后给,我们的引导方向确实是两个极端,第一种方式是养懒人,第二种是激励你当一个勤劳的人。我们从基层层面讲,我们村上也开展四个好的评选,第一是道德诚信要好,不管你穷还是不穷,道德层面上要有保障。第二是精神面貌要好,穿衣服要很干净很整洁,要有精气神。第三是清洁卫生要好,清洁卫生再怎么穷房前屋后,被子要洗的干干净净。第四是产业发展好,这四个好,我们每年要抽时间,组织老百姓和代表到每家每户看的。用我们俗话来讲,有的人,特别是老百姓,脸面的思想是比较重,我们就抓住他要脸面的思想,比如他家里的清洁卫生搞得不好,我们就让很多老百姓去家里面去看,一看过后,就觉得以前没有人看就这样,看的人多了,他还是要面子的。所以第一从物质层面,第二从精神层面,双轮驱动,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发展产业,没有后顾之忧,有积极向上的能力。所以脱贫的事情,特别是在老百姓来讲,一定可以实现长效的、稳定的、有尊严的脱贫。谢谢。
【向长江】我在村里发现一个问题,等靠要的思想是有,但是也不是他们自己要想的目的,为什么等呢?就是找不到一条门路,去打工,没有文化,在外面很怕,在家里又找不到赚钱的门路,他去打工比自己做还要好一些,在外面做工一天两百块钱,在家里好像赚不到这些钱,现实的条件在那里。那么怎么办?就是给他找到一条门路,怎么让你脱贫致富,比你自己不做要好,你自己想做什么?找到路以后,现在还没有钱,他是贫困户,就是给他输点血,不然他不跟你走的。比如我现在要一万块钱,能够买五百只鸭,你要帮他解决,国家有一个金融扶贫,是国家贴息的,我们村把所有的贫困户,贷了一万到五万块钱不等,你做多大就给你贷多大的钱。为什么说脱贫呢?还是在这里,为什么以前没有呢?因为以前没有人来带,没有这种扶贫的资金注入,他不能启动的。以后在扶贫的时候,要注意这个问题,一定要用好国家的金融扶贫的政策,它是贴息的,老百姓借一万块钱,他一定要还的,可以慢慢还,不要利息,这一块对脱贫也加快了步伐。
【曹庆华】我也说两句。这个问题确实是脱贫攻坚当中遇到的困难问题,也是一个挑战。总书记去年6月23日,在山西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讲到,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我觉得这是真实的、具体的、形象的说出了基层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不积极上进、等着靠着要着的情况。针对我们联珠镇来说,这个是存在,而且过去还比较严重。这一块,也是我们脱贫当中阻碍脱贫致富的一个大的问题。
我们采取了这样几个措施,推进这个工作,也有了一些良好的效果。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推进这个工作。主要是扶志和扶智的结合,一个是从思想上扶志气,第二个从智力上扶技能。在思想上扶志气方面,我们主要是开展四个活动,一个是增进感情的活动,比如说我们联珠镇,充分利用了全镇1805人的一对一挂钩户的资源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沟通长联系,增进从生疏到接近,到熟悉,最后到信任。这样的前提下,咱们贫困户就会听你说的话,去干你安排的事。第二个,刚才李书记他们做的那样,树典型,评先进,在一个村里、组里面,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让贫困户比做争富、正面攀比,树立进取心。第三个,开展自强、诚信、感恩的宣讲实践活动,让我们的贫困户认识到党的政策来之不易,我要抢抓这个机遇去脱贫致富奔小康,这样一个争取意识。第四个,我们开展了扶贫脱贫承诺,也就是说,贫困户和挂钩户之间签订一个脱贫的承诺,因为有了信任,贫困户有了方向、有了目标、有了压力,有了责任,触动他要实干、苦干、加油干的动力,从你叫我干变成我要干,你叫我做变成我要做,你叫我脱贫变成我要脱贫的思想意识,这是在扶志气上。
扶智能上,就是扶技术,主要是培训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技能,二是加大培训劳务输出技能,这个能力的提升培训。三是培训农村新型管理模式的能力,让贫困户觉得,我能干,我会干,树立起这样一个自信心,来触动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所以,现在我们镇里,从过去等靠要的思想,有了很好的转变,而且正在形成要我干变成我要干、要我脱贫变成我要脱贫的这样一个正能量的积极向上的环境,正在努力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袭艳春】外国记者朋友们,你们有关心的问题吗?
【海峡时报记者】脱贫问题,你们觉得最硬骨头的、最难解决的是什么?尤其是遥远的草原上、山上,有什么新的措施来解决吗?
【向长江】时间越到后面,越是难啃的骨头了,越到后面贫困程度越高,该脱的条件好的就脱掉了。我认为这个骨头,我们的国家在2020年之前应该能全部脱掉。我的建议来看,第一是国家政策好,我们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包括邵阳市政府,把扶贫工作摆在重中之重,全体力量,包括社会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利用一切可以的资源,全部参与扶贫,这是从大的政策方面来看的,国家很重视。从老百姓本县的角度来看,他自己也知道,一个国家对特别深度贫困的地方已经实现了移民搬迁,就是不适宜生存的地方,把他搬下来了,集中建房,集中安置,并且集中给他们找到就业,把最难啃的骨头给啃下来了。第二部分,大病的问题,从国家层面来说,有大病救助,我们作为人大代表,在人大会上也在呼吁,加大对大病救助和医疗保障报销的比例,新农合把这个比例给提高,老百姓只要把病的这一块解决掉,脱贫没有问题,致富还要想想办法。
【李君】我们村不是什么草原,我说一下我们山区的情况,我觉得最大的问题还是因病的群体,现在因病的群体在建档立卡贫困户当中占的比例非常大。现在是这样的情况,我们不是等老百姓,因为现在有个临界的群体,不是说等这个群体得了病,变了贫困户之后再帮他解决扶贫的问题,我们应该是从政策的保障上,比如说提高医疗报费的标准,提高大病救助的比例,不要让他因病返贫,这也是总书记在成都开座谈会讲到的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一块就是比较大的难啃的硬骨头。这次作为人大代表,我们提了建议,很快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回复。包括这次机构部门的改革,我们也看到非常大的一个改革,就是对农村看病问题的很好的解决方案。我相信,在这个问题上,特别是因病这一块,随着下来这几年的政策调整,应该很快能够得到解决,而且不管对医疗行业来讲,还是对农村老百姓来讲,都是普遍关心的问题,这是能够得到解决的。
【赵会杰】作为一个从草原来的代表,我声明一下,我的那个村子是农业村,不是牧业村,但是我也以我是草原人而自豪。我们村虽然说贫困人口少,但是我刚才已经说了,越到后来,骨头越硬,攻难克艰的任务也越艰巨。我也同意李君书记和向主任的说法。我们村也在想办法走出这个困局。总书记在我们内蒙代表团的时候讲了三条,大家可能也都知道,第一条就是让我们扎实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实际这也是为我们村指明了一条出路。根据我们村现在的产业发展状况,我们决定,回去之后,第一继续扩大种植面积,扩大特色种植的市场。第二是借助国家这么多优惠政策,我给总书记汇报的时候用了一句话,我说这么多好政策,总有一款适合你,发展的路上,随时随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在脱贫攻坚的路上,也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那样的难题,但是国家的大政方针指导我们,我们只要不走错,加上我们自己的努力,找到适合我们自己发展的路子,带领老百姓致富。俗话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在我们带领老百姓整体致富的同时,贫困户的收入也是水涨船高,也就是说,在大家致富的路上,贫困户脱贫致富也不是一件难事。谢谢大家。
【曹庆华】刚才这位记者所提的问题,确实越到最后越是硬仗,越是硬骨头。对我们镇里来说,我们分了两部分走,比如说劳动力紧缺,这样的一部分贫困户用国家社会兜底这个政策来解决,而贫困户部分,比如说山区,我们全镇99.98%都是山区,但是我们产业基础已经布好了,基础设施交通改善了、,人居环境有了提升,现在党中央、国务院在不断加大脱贫攻坚的政策支持,特别是这次总理工作报告当中又提到了一个最典型的,在医疗保障方面又加了40块,来提高医疗保障。在基础设施,产业基础都有了一定基础的时候,在国家加大这方面投入以后,在基础收入方面是没有问题的。近来,我们正在加大社会保障,关键是教育、养老和医疗,医疗这一块有了保障,教育这一块,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和政策的支持,最后这块骨头,我们是有信心、有决心能够啃下来,一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同全国、全省、全市同步脱贫出列,走上美丽富裕的康庄大道。
【袭艳春】时间过得很快,马上就要一个小时了,我们最后一个提问的机会。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我们看到,这几年脱贫攻坚确实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但是当我们到具体扶贫点看的时候,发现留守在那边的大多数还是一些老人和儿童,年轻人非常少,这种“空心化”情况很让人担忧脱贫攻坚的可持续性。我想问一下各位代表,你们在工作当中有没有遇到过这种问题?我们又能采取哪些措施,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为我们的脱贫工作做奉献?
【向长江】我有感受,我一回去,全部都是老人,八个生产队都是老人。怎么办呢?我把自己的产业工人带回去?不可能,临时搞一下还可以。我们肯定就要开会,把家里没有出去务工的,在家里的人,都用起来,有些人在外面没有找到固定工作,时而回家,有些是固定在家的。我回去以后,把这个组里的班子调节一下,组长一定要有文化,身体好,能带领大家一起干的才能做组长。我们争取是三年,这个组长干三年,不好的再给你换,先把他组织好。通过组长,每个组要组织一两个年轻人回来,到村里来了,要做事了,通过这个办法。2014年6月份开始任职,2015年正月初二就开会,因为打工的都回来了,真的是“空心村”啊,都是老人和小孩,有的老人在家里带三四个小孩,他们两年都不回来,父母都不看,我们叫团拜,就是想把他们留下来,我回来了,带领大家脱贫致富,搞产业建设,另外国家政策这么好,我们有资金方面的支持,看有没有意向留在农村发展的。如果你在外面做老板的,不要回来,你还是外面赚钱,鼓励你到外面发展,不一定把所有的人都拉回来,全部拉回来干什么?哪里有事做啊?他在外面打工一年五六万块钱很好的,他回到村里没事干了。在外面找不到事的回来,我们一起来干。从脱贫这一块,一户只要有一个就业,就不贫困,如果一家里有五口人,父亲和母亲在家里,三个儿子在外面打工,一定不贫困,你不要他回来,关键是你把小孩怎么教育他,村委会把这个担子担起来,幼儿园、读书这一块给承担起来。要回来的人做什么?你要把基础设施改善了,我们农村有你大有作为的时候了,鼓励在外面的同志来我们村里发展,现代农业的时候,他才会来的,不然他不来的,农村的人口在逐步减少,很多打工挣了钱的,把小孩带到县城里读书去了,家里学校都是空的,所以对“空心村”的问题,这不是一个坏事,鼓励他们进城,同时也鼓励对家乡有情感的想来家乡发展的同志回来发展,我们把家里的建设搞好,愿意留在家里的人给他干。
【袭艳春】因为时间关系,我知道很多记者朋友也有关心的问题,会后可以单独和代表们交流。不知道大家的感受怎么样,我作为今天的主持人,听四位代表讲我们的扶贫故事,听得津津有味,听到了很多过去不知道的情况,不了解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我不仅听到了他们坦诚了目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我还听到他们提到了尊严,提到了志气,包括最后谈到了乡愁,相信更多人会有回到农村的信心。所以,脱贫攻坚工作真的是个进行时的工作,真的也需要媒体朋友们给予更多的关注。相信四位书记,包括我们的主任们应该也会欢迎记者朋友们到他们那儿去看一看的。再次感谢四位代表,也谢谢大家,今天的见面会到此结束。
【李君】空心化”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到农村去,包括去年2月12日总书记召开座谈会说“年轻人好好干”,这一步的精准扶贫,下一步的乡村振兴,都需要有思想有文化的年轻人回去,我认为不是需要所有年轻人回去,一个村的资源不可能承载所有年轻人的梦想。比如一个村有15%-20%或者30%比例的年轻人回去,另外一部分人实现到城镇化的进程,因为现在我们也在讲城镇化。所以有一部分的人,对农村有感情,他从农村走出去,了解农村,对农村有感情的人回去农村建设。另外在产业发展方面,我觉得也不至于说可持续性的问题,我们现在60后、70后,特别是农村一代人,很多没有读过大学的,现在在外面务工,实际上是解决他现在的问题,但我相信到了六十岁以上,他没有办法依靠体力在外面谋生的时候,还会回到农村。所以我们做的产业,一定要因地制宜,比如七十岁的老年人,搞现代化、规模化的东西搞不了,但是他可以一家一户的喂猪喂鸡喂鸭,这是传统的行业,不需要学什么技术,是老把式了,这种东西实现可持续化发展。另外一方面,包括我们县、我们市,以前我当支部书记的时候,我算全县最年轻的,现在已经不是了,现在很多比我年轻的,因为有个示范效应,有个带动效应。比如现在我们村换届的时候,就要求村干部的年轻化。再有很多人看到,李君同志在村里搞得还可以,看到了机会,也回村上去搞,第一当村上的干部,第二是帮助村上发展产业,所以我觉得示范效应从返乡创业,从下一步的农村发展,不一定是所有年轻人回农村去,一定是先看到机会的人。40年前改革开放,当初下海摆摊的人都发了财,现在农村的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只要你有眼光,看到农村的发展机遇,他敢于吃螃蟹,相信不管是现在的精准扶贫,还是下一步乡村振兴,都有机会的,不会存在说以后农村就没有人,每个地方都不一样,至少在我们广元,在我们苍溪县的地方,农村还是一幅美好的生活画卷,还是非常美好的,而且我也不相信农村以后一个人都没有,而且我希望以后上了年龄的人都回到农村去,六十岁以上的人在城里面干吗,农村的交通条件也好了,看病的问题也解决了,上学的问题也解决了,六十岁以上退休,到农村去颐养天年,自己种点地,养点家禽还能锻炼身体,空气也好,吃得好、喝得好,有什么不好?所以我觉得未来农村的“空心化”随着这个时代的变化,现在来看可能会存在“空心化”的问题,但过再过十年二十年,农村一定会成为让人向往的地方。谢谢。
【赵会杰】我补充一句,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这个梧桐树实际就是我们的产业,乡村振兴战略对我们来说不单是要产业兴旺,乡村战略政策大家也都懂,生态宜居,乡村文明,管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一个大方向。我相信,只要我们把产业做强做大,既能留住他身,又能留住他心,他会回来的。我同意李君书记的话,空心现象只是暂时的,未来的农村是你想去的地方。我相信!
【袭艳春】因为时间关系,我知道很多记者朋友也有关心的问题,会后可以单独和代表们交流。不知道大家的感受怎么样,我作为今天的主持人,听四位代表讲我们的扶贫故事,听得津津有味,听到了很多过去不知道的情况,不了解的故事。更重要的是,不仅听到了他们坦诚了目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我还听到他们提到了尊严,提到了志气,包括最后谈到了乡愁,相信更多人会有回到农村的信心。所以,脱贫攻坚工作真的是个进行时的工作,真的也需要媒体朋友们给予更多的关注。相信四位书记,包括我们的主任们应该也会欢迎记者朋友们到他们那儿看一看的。再次感谢四位代表,也谢谢大家,今天的见面会到此结束,谢谢。
责任编辑:张兴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盗港湾16天困难平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