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2马其顿兵种详解最厉害的兵种是哪个

帖子主题:秦与马其顿战术系统的比较
共&4041&个阅读者&
军号:1756839 工分:26646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秦与马其顿战术系统的比较
Archer Jones兵种战术理论体系的应用尝试--秦与马其顿战术系统的比较作者:newavatar特别说明 :这个东西放在前面是无奈之举,为了避免各种误会和不必要的争吵。1。本文的思想是使用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归纳-演绎 程序,即先形成一个理论(这部分是Archer Jones完成),然后笔者把这个理论拿来分析一个假想的问题(秦与马其顿)。我注意到很多高手也不自觉得使用了笔者反对的论证方法,即“直接由历史上的战例一步前进到假想的对抗。中间的桥梁仅仅是凭空推测”。当然可能水平很高,许多推理确实有些价值,然而这绝对不是正确的方法。2。本文的关键是第三部分:Archer Jones兵种战术理论体系 。如果您没有读过原作,请仔细阅读该部分。因为其中有很多不同于常规定义的地方。其中关于四大兵种的定义是完全不同于通常定义的 。而之后的10大原则是其后讨论的基础。如果这些没有理解,那么各种误解不可避免。。我注意到多数回复都对这部分没有理解3。本文对于Archer Jones的理论仅仅是引述和使用,基本上没有论证。这个论证过程是由原著的721页内容完成,笔者认为这种金字塔似的结构也是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4。特别强调指出,很多似乎很模糊的问题,如“弓弩步兵与弓弩骑兵的对抗”和“无马蹬骑兵能否charge”在Archer Jones的理论中已经得到了解决。答案分别是“前者占优”和“可以”。所以才要求先看原则,然后才是分析。这也是为什么要用这种“归纳-演绎”法的原因。如果大家都是凭想象讨论,类似“弓弩步兵与弓弩骑兵的对抗”这样的问题将永远没有结果。所以已经有人通过总结长期战争的经验推出的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是非常关键的。在科学研究中,检索已经有的资料极端重要。很多在您看来难于解决的问题,早已经有了确定的答案 我还想强调一下,本文没有任何“假如亚历山大继续前进,会如何如何”的用意。对我来说,这篇文章就跟Archer Jones说“英格兰用下马骑士和长弓手的组合,不但能击败法国人,也能击败帕提亚人”一样。 这里的“帕提亚人”是指利用轻重骑兵武器系统击败罗马重步兵系统的苏雷纳斯的那支军队。毫无疑问,Archer Jones不认为两者真的会穿越时空相遇,他要表达的,无非是混合轻重步兵武器系统能够在防御战中对轻重骑兵武器系统占据优势,从而说明兵种战术系统理论的一个部分。本文的用意,只是想向国内的朋友,介绍一下Archer Jones的理论体系,并且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对于历史研究,除了凭空推测,还有另外一种方法 最后为了防止有些朋友不熟悉这种格式,说明一下本文尽量采用了通常学术论文的参考资料使用格式。大多数论点和论据的后面都配上了参考资料的出处。使用[1][2]等表示。这样如果对哪个具体细节有疑问,可以去查相应资料一,简介 这篇东西的起源是因为经常看到网上流行的所谓“东西比较”,例如马其顿与秦,罗马与汉等等。虽然有人认为这类讨论属于毫无意义的行为,不过我对此一直颇有兴趣。所谓Art of war的研究,无非是由历史 事实总结出一般规律,然后用这个总结出来的理论来进一步分析具体问题,其中也包括各种假想的对抗。 在Archer Jones的The Art of War in Western World中,就对一些假想的战斗进行过预测。问题是如今常见的所谓讨论,全部都使用了错误的方法,空想和臆测代替了理论。这里为此将尝试一些不同的做法。 任何人只要有一定的科研经验,就应该知道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包括:1。收集事实(例如历史上的战例) 2。分析事实,归纳出一般规律,或者说理论 3。验证理论 4。将该理论应用(例如用于预测一些假想的对抗) 显而易见,如今没有人在这类问题上使用这种方法,几乎都是直接由历史上的战例(通常还是一知半解)一步前进到假想的对抗。中间的桥梁仅仅是空想或者臆测。更有甚者,一些民族主义的情绪被引入(包括对本民族的夸大和贬低),严重破坏了问题的本来面目。这篇文章希望能在此方面做一定的尝试,由于本人水平的限制,欢迎指教。二,讨论范围和资料来源 这里不打算大言比较马其顿与秦的整个军事系统,而是局限于“战术系统”。也就是,忽略战略补给等因 素,假定两军以类似兵力在战场相遇,探讨可能发生的情况。忽略战略和补给,是因为无从比起。忽略兵力,一方面是因为兵力受到战略和补给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东方史料中的兵力有些不让人信服。在西方发达的历史研究条件下,许多原本在古代史料中出现的夸大的兵力(其庞大的数字丝毫不比中国逊色)被一一纠正,而在中国历史学界,基本上还是完全引用古代史料的兵力数字。两者比较有欠公平。总之,本文的着眼点在于各兵种特色分析。资料方面,使用的理论为Archer Jones, The Art of War in Western World(西方战争艺术)中阐述的理论体系。其他马其顿方面的兵种资料来源包括J.F.C.Fuler, A Military History of The Western World (西方军事史),Trevor Nevitt Dupuy, The Evolution of Weapons and Warfare(武器和战争的演变 )和阿立安,亚历山大远征记。同时用到的西方资料还包括Charles Oman, The Art of War in Middle Age(中世纪战争艺术),Trevor Nevitt Dupuy, The Military Life of Hannibal, Father of Strategy(战略之父汉尼拔的军事生涯)。其中,西方战争艺术和西方军事史国内应该有中文版,武器和战争的演变,亚历山大远征记和战略之父汉尼拔的军事生涯均在www.warstudy.com有中文电子书。 中文资料则非常糟糕,古代历史学家似乎不太注重兵种的描述,而中国现代历史学家们则似乎对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之类的课题更感兴趣。好在东方的秦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优势,就是兵马俑为代表的考古发现。使得战术系统的分析成为可能。本文主要中方资料参考中国军事通史。第三卷 战国军事史,以及各种考古发现的结果。三,Archer Jones兵种战术理论体系 如上所述,这种假想问题科学的研究方法最好应该先形成理论并验证后,再应用于预测虚拟的情况。显然,本人没有能力完成这种工作,就算自己总结个理论出来估计别人也不信。比较可行的办法是使用已经有的成熟的并且是实用的理论。再一次,中国历史学研究在这个领域几乎是空白,只能求助于西方的研究成果。这里选用 的是Archer Jones, The Art of War in Western World(西方战争艺术)中的理论体系。 The Art of War in Western World是伊利诺斯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的军事历史学家Archer Jones在其35年军事历史研究经验基础上的著作。作者总结了数千年军事史的大小战例,归纳出一套被证明是颇为可 行的理论体系。在这里这套包含战略战术方方面面的东西不可能被全部阐述,经过本人归纳,仅仅列举其中关于各兵种的战术分析部分如下[1] 首先,Archer Jones将冷兵器时代兵种划分为4类: 1。重骑兵,定义是采用冲击方式(shock)作战的骑兵 2。重步兵,定义是采用冲击方式(shock)作战的步兵 3。轻骑兵,定义是使用投射武器(missile)作战的骑兵 4。轻步兵,定义是使用投射武器(missile)作战的步兵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与一般的观念不同。这里“轻重”的标准并非铠甲重量,而是作战方式。凡是肉搏的一律为heavy部队,凡是射击的一律为light部队。显然,这种划分标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阐述兵种特点 ,毕竟使用的作战方式决定了兵种的特点。不过由此带来的问题也需要注意。比如一名轻骑兵放下弓箭抽出战刀,或者一名轻步兵丢下弩拔剑,他们就自动变成了重骑兵和重步兵。当然,通常情况下他们都是不合格的客串者。多数误解会来源于这里没有仔细阅读。这里特别强调。本文的兵种划分方法与通常不同,请务必仔细理解,避免误会。谢谢接下来,在理想条件下,4类兵种的强弱点可以归纳如下:原则1:重步兵在正面防御时对于重骑兵占优。这个原则要求重步兵训练有素,使用长兵器。中世纪的民兵不算。拔刀的弓箭手不算。原则2:重骑兵对于重步兵战斗队形的侧翼和后方有毁灭性优势。这点之所以能跟原则1同时存在,是因为古代战争中重步兵战斗队形在交战中转身对付另一个方向的威胁,是完全不可能的,几乎没有任何成功的例子。当然这个问题并非无法解决,下面会谈到。原则3:轻步兵对于重步兵具有天然优势。这个原则的前提是轻步兵必须使用hit and run策略,随着而来的就是受到地形和指挥官的限制很大。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战斗变成近战,那么轻步兵自动转化为不合格的重步兵,必然导致失败。对于这个原则,笔者认为有必要做进一步说明。在原著中,Archer Jones用于证明该原则的战例较为薄弱。大部分都是非正规军的轻步兵对正规重步兵的胜利。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正规步兵的作战往往意味着纪律和阵型。而轻步兵使用hit and run战术的时候,却通常要求采用分散队形并且不断的后退。这对于多数古代正规军来说都是难以想象的。不过在许多情况下,重步兵由于某种原因(如对方重骑兵的侧翼威胁)无法有效前进,则该原则对正规军有效。具体战例如黑斯严斯和福科克[1][3]原则4:轻骑兵对于重骑兵具有天然优势。这个原则跟原则3非常类似,前提同样是轻骑兵必须使用hit and run策略,随着而来的就是受到地形和指挥官的限制很大。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战斗变成近战,轻骑兵自动转化为不合格的重骑兵,同样导致失败。原则5:轻骑兵对于重步兵具有天然优势。这个原则跟上面的3,4不同,由于速度差别,hit and run的战斗很容易实行,所以优势很大。原则6:重骑兵对于轻步兵具有绝对优势,不论轻步兵是否试图转变成不合格的重步兵原则7:在射击对抗中轻步兵对于轻骑兵具有优势。原因是地面平台保证更高的射速和准确性。不过需要注意,轻骑兵这时候通常会拔刀变成重骑兵,尽管是不合格的重骑兵,借助马匹的冲击力通常还是足以通过冲锋击溃轻步兵。原则8:相同兵种对抗防御一方具有天然优势。这点对于重步兵非常明显,对于重骑兵则完全不符合。原则9:以上原则是在双方水平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有效。此条为笔者根据个人理解添加。 原则10:以上原则仅仅反映各兵种的内在优缺点,不能确保战斗的最终结果。战斗结果还取决于指挥官能否正确的扬长避短以及其他不可预知的因素。此条一样为笔者根据个人理解添加。需要指出的是,本人认为这套理论稍微有些aggressive and bold,未必能涵盖一切情况,有些地方的结论显得匆忙。不过仍然不失为如今最好的实用性理论,以下将完全以此为基础进行分析讨论。如果对这套理论不同意,下面就可以略过不看。如果想反驳这套理论,请去弄一本原著作阅读,因为在原著中几乎每个原则都用了很多的战例加以说明。如果还是想反驳,建议去找Archer Jones.四,秦军战术体系 之所以将秦军放在前面,是因为本人对于这一方面比较薄弱。由于懒惰的原因,不太可能去啃各种原始资料,而中国历史研究又没有提供现成的东西,只好根据有限的资料做些分析。所以摆在前面,便于批判和指正。考虑对应年代,这里的秦军指的是战国时期,而非后来统一的秦帝国。秦军的兵种阐述如下:1。骑兵 关于中国骑兵的起源,本国历史学界历来有两种观点。一部分认为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是中原骑兵的起源。骑兵的正式成立,出现在战国中期以后。也有认为早在春秋甚至殷商时期,就已经有少量骑兵存在[6]。不过这个并非本文讨论的课题,这里关心的是秦国骑兵的兵力和作战方法。战国时期的兵力数字几乎全部来源于汉代刘向等人的“战国策”,根据战国策中张仪所说,秦国有“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题外话,战国策主要为战国纵横家游说诸侯,猎取富贵言辞的汇编[6],里面各位策士们说的“带甲百万,带甲数十万”我几乎是一概不信,跟战国人口万比较,算出来的兵民比例只能说是荒谬。西方史料中的类似夸大早就被其发达的历史研究所纠正,而即使以前一直照搬古代史料的中国历史学家也有人指出这个数字根本不是实际兵力,而是按照苏秦所谓“一户出三男”理论从人口算出来的“理论数字”[6]。谁都知道,算出来的“理应如此”的数字跟实际数字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扯远了回来,尽管有夸大的问题,不过作为专业化高的兵种,秦国有骑兵万余应该是可信的。总之,骑兵的比例不是很高。这点也跟当时的技术条件吻合,缺乏马蹬的情况下,骑兵的训练费用和时间都过高。而且没有马蹬的轻骑兵的射击能力也有所不足。秦军骑兵的作战方式,从兵马俑的发掘来看,主要是使用弓弩的轻骑兵。似乎至今没有发现使用长矛等兵器主要进行肉搏战的重骑兵。2。步兵 按照本文的划分标准,秦军包括使用弓弩的轻步兵和使用戟矛等长兵器的重步兵。兵马俑中发现的最长长矛可达7米,很显然这种长矛不可能用在第一排,所以类似马其顿长矛步兵方阵的多重长矛阵型是可信的。得益于先进的弩,当时的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轻步兵。战国弩的射程和精度都是无可比拟的,关于这点说明文章很多,这里就不再重复。3。车兵 秦军仍然保留了一定数量的战车,可使用弓弩和戈矛作战。战车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无论东西方都曾经兴盛一时,最终由于适应性的局限而被淘汰。对于其野战中的功能笔者表示怀疑,因此暂时排除在外。综上所述,不考虑战车,秦军战术体系包括三个兵种系统:轻骑兵,轻步兵,重步兵。其中两种步兵占兵力的多数,骑兵比例则较低。由于强大的弩箭,其轻骑兵和轻步兵都非常先进。秦军的兵种使用几乎没有什么详细的文献说明,只能根据兵马俑的排列推想为轻步兵在前方和侧翼,重步兵为主体。轻骑兵则独立在侧面担负支援和骚扰任务。总之是冷兵器时代常见的布置方法。五,马其顿战术体系公元前4世纪的马其顿军队是西方历史上(有可能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同时拥有全部4种兵种系统的军队。其地位之高被认为是“整个西方历史上再由没有出现过超过其水平的军事系统”[1],被认为能够“击败冷兵器时代任何一支军队”[4]。而纵观长达近千年的中世纪,除了拜占庭等少数例外,整个欧洲甚至没有出现过能接近其水平的战术系统[3]。而这其中的关键所在,就是马其顿重骑兵。1。重骑兵 马其顿重骑兵是西方(也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重骑兵。它的核心为Hetairoi,即“伙伴骑兵”[1][2],也有可能包括塞萨利骑兵[4]。重骑兵头戴头盔,胸挂鳞甲,腿裹胫甲,手持盾牌,腰插短剑,而且他们的坐骑也披着鳞状头胄和胸甲[4]。使用的长矛根据不同资料的数字在9-15英尺之间[1][4]。在没有马蹬的时代,重骑兵的训练难度最高。马其顿骑兵通过严格的训练成为实用的兵种。当骑兵用长矛刺击时,在刺中敌人之时或之前即放手,以避开刺中敌人所产生的冲力影响自己[1]。此外马其顿骑兵具有严格的纪律并服从指挥,在下面的介绍中可以看到这一点在古代战场上有重大的意义。2。轻骑兵 马其顿军队同样拥有传统的轻骑兵,使用投射武器作战。不过他们的主要投射兵器是标枪。相对于使用弩箭的秦军骑兵,其作为轻骑兵的效能较差。标枪轻骑兵的优点在于,当情况需要的时候,可以将标枪作为短矛使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行使重骑兵的职能。3。重步兵 按照本文的划分标准,马其顿重步兵实际上包括两种。使用马其顿长矛的正规重步兵和使用普通希腊长矛和较大盾牌的较轻型同行。注意在多数资料中,后者被划分为轻步兵,而这里根据本文最初说明的原则,按照其作战方式划分为重步兵。马其顿长矛的长度[2][4]为14-18英尺,也有资料为21英尺。著名的马其顿长矛方阵就是由这些长矛所组成。而希腊长矛的长度约为6-9英尺,使用较为灵活[1][2][4]。如果地形不利,正规重步兵也会放下马其顿长矛而改为使用较短的希腊长矛[1]。马其顿长矛方阵的威名在后世甚至超过了真正的主角重骑兵,成为不少人心目中马其顿军队的象征。这里不打算介绍马其顿方阵的具体情况,一来是因为类似资料很多,二来是随后读者就能看到在广义的马其顿战术体系中,马其顿方阵并非是必不可少的。将注意力放在马其顿方阵上会产生不必要的误导。4。轻步兵 马其顿的轻步兵跟之前以及之后很长时间内西方的轻步兵没有什么区别,他们通常布置在重步兵的前方,用标枪,弓箭和投石索作战。任务是在主力交战前提供掩护。5.马其顿战术体系的运用 马其顿战术体系的运用笔者以为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以重骑兵侧后方突击为制胜手段的合成作战。在战斗中,轻重步兵进行传统的正面交战,犹如铁砧吸引住对手。重骑兵则凭借机动能力的优势如铁锤一样突击对手的侧翼和后方。根据原则2(重骑兵对于重步兵战斗队形的侧翼和后方有毁灭性优势)和原则6(重骑兵对于轻步兵具有绝对优势),这类行动对于敌方的主体步兵将是灾难性的。由于马其顿战术系统是最早拥有重骑兵的系统,其他与之较量的战术系统都没有具有同样机动能力的重骑兵来匹敌,马其顿战术系统得以在地中海地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亚历山大东征时期遇到的对手波斯,当时具有一个三兵种战术系统。即波斯传统的轻步兵和轻骑兵加上来自希腊雇佣兵提供的重步兵[1]。波斯轻骑兵虽然披挂有甲胄[1][2],但是仍然以传统的投掷标枪方式作战,属于轻骑兵。原则4(轻骑兵对于重骑兵具有天然优势)在这里基本上不适用,因为标枪的射程太近,根本不足以进行hit and run战术。而且为了配合本方的步兵,波斯轻骑兵也没有条件run。双方骑兵的战斗通常都很快转化为肉搏战。波斯方面由轻骑兵转变而来的不合格的重骑兵则往往是失败者。最能表现重骑兵重要性的并非著名的阿贝拉战役[1][2][7],而是之前的伊苏斯战役[1][2][7]。在伊苏斯战役中,马其顿重步兵正面攻击波斯军的希腊雇佣重步兵,正如原则8(相同兵种对抗防御一方具有天然优势)所预测的,马其顿一方在这里处于劣势。然而马其顿重骑兵击溃了对方侧翼的轻型部队,然后转身袭击波斯重步兵的侧翼。随后马其顿军使用希腊长矛的轻型重步兵也从这个缺口进入攻击,确定了胜利的结果[1]。作为马其顿战术体系的卓越继承者[1],迦太基名将汉尼拔和罗马名将西庇阿各自的得意之作是骑兵侧翼突击原则的最好说明。在坎尼[1][5],汉尼拔的迦太基骑兵和努米底亚骑兵在侧翼击败了罗马骑兵,然后反身攻击罗马军队的后方,使罗马人遭受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失败。并且也给他们上了关于马其顿战术体系的生动一课。在扎马[1][2][5],由于西庇阿得到努米底亚骑兵的支持,反而在骑兵方面占了上风。结果罗马一方的骑兵在击溃迦太基骑兵后及时回到胜负未分的战场,并攻击迦太基军队的后方。跟随汉尼拔转战意大利十几年所向无敌的2万非洲步兵,汉尼拔最可靠的军队,却完全无力对付来自后方的突击,可悲的全军覆没。甚至没能给对方骑兵造成值得一提的损失。仔细比较这两场战役还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区别[1]。坎尼战役中,受到严格训练的迦太基骑兵在击败罗马骑兵后,很快就转身攻击罗马步兵的后方。而在扎马,临时加盟纪律松散的的努米底亚骑兵则在胜利后追击敌人离开了战场。好在西庇阿的步兵并不比汉尼拔弱,因此能坚持到本方骑兵最终回来。如果这样的情况出现在坎尼,汉尼拔面对两倍于自己的罗马步兵,是不可能坚持这么久的。这点正说明亚历山大时代马其顿重骑兵严格的纪律对于重骑兵执行这类任务的重要性。六,一个常见误区的澄清 由于马其顿方阵的威名,一个常见的误区就是把马其顿战术体系等同于马其顿长矛方阵。经常看到有人假想的东方弓箭步骑兵如何像打鸭子一样痛击马其顿方阵的“神话”。 正如前面所叙述的,马其顿战术体系的核心是重骑兵和兵种联合作战,长矛方阵仅仅是其重步兵的组织形式。在广义的马其顿战术体系,如汉尼拔的军队中,甚至不存在这样的长矛方阵(汉尼拔用利比亚菲尼基人组成的非洲重步兵来代替[5])。单独的马其顿方阵什么都不是,如果要归类的话,倒是可以归入马其顿战术体系的前身---希腊战术体系。对于希腊战术体系,有时间或许会写点东西。不过这个不适合在这里详细讨论。面对包括全部四种兵种系统的马其顿战术体系,纯粹的弓箭战术是无效的。如果仅仅使用轻骑兵hit and run,根据原则7(在射击对抗中轻步兵对于轻骑兵具有优势),毫无疑问本身数量就不足的秦军轻骑兵不能有什么大的作为。假如秦军轻骑兵打算客串重骑兵的职能(虽然兵马俑中没有迹象表明秦骑兵有这种爱好),那么根据原则1(重步兵在正面防御时对于重骑兵占优)他们也不会有什么好运气。如果单独使用轻步兵,那么根据原则6(重骑兵对于轻步兵具有绝对优势),只不过是马其顿重骑兵的屠杀对象而已。如果同时使用轻骑兵和轻步兵,结果只能更糟。当对方重骑兵冲锋的时候,要么轻骑兵丢下速度慢的轻步兵撤退要么一起同对方肉搏,结局都是一样。所以最终,我们将进入讨论的最后一部分,即秦军将用完整的三兵种战术体系来进行对抗。七.秦与马其顿战术体系的对抗 现在我们假定双方以相等兵力在野战中对抗,来看看可能的结果。写到这里不禁感到历史研究跟我平时写的论文报告也没什么不同。只要理论说明清楚,已知条件给出,推出结果完全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首先,秦军在轻骑兵方面的优势或许能加以利用,可以在双方主力接触前对敌方进行骚扰。不过正如前面的说明,在对方轻步兵火力下只能是得不偿失。而且根据原则4的补充说明部分,运气不好的话有可能被对方重骑兵逼到角落消灭。就像马扎尔人骑射手被德国骑兵压在河边痛击一样[1][3]。接下来,双方主力开始正式接触。假如马其顿军队没有重骑兵,那么秦军的胜利面很大。因为秦军轻步兵和轻骑兵的射击优势能迫使对手采取进攻。这样根据原则8(相同兵种对抗防御一方具有天然优势),秦军队形完整严阵以待的重步兵能够在重步兵对决占据上风。 然而,一旦加上这个重骑兵,局势就完全不同了。正像伊苏斯战役所表明的,尽管占据防御优势的重步兵能够挡住并击退马其顿重步兵,然而没有防御对方重骑兵侧翼突击的合适手段情况下,失败的可能性非常大。在双方初期的交战中,秦军的失败可能性更大。原因说出来则一钱不值:因为秦军自己没有重骑兵,自然不可能知道重骑兵侧翼突击的威力。不知道威力当然不会想办法去对抗。而秦军的战术系统对于马其顿军队却并不陌生。与波斯军队相比,最多就是弓箭火力猛烈一些(这里顺带指出波斯弓箭手也是相当有名的),只是量的不同,而无实质的变化。需要强调,秦军肯定知道侧翼突击的重要性。不过骑兵攻击同步兵突击是完全不同的,前者的速度快得多,而且能凭借速度优势选择对方重步兵的弱点攻击。说到这里,其实已经说明马其顿战术系统具有优势。我们不妨继续下去,假定经过一系列失败,秦军将领终于明白了原因。顺带一提,这个学习的代价可能很大,因为古人站在当时的角度往往不能正确找出自己失败的原因。英法百年战争中法国人花了近百年才弄清楚克勒西战败的根源。当然这一点仅仅是纯粹的猜测而已。又扯远了回来,根据历史上的战例,可以认为秦军将领能采用防御重骑兵战术不外乎如下一些:1.预先选择战场,利用天然或者人工障碍物掩护本方侧翼。 就像百年战争中英格兰严格遵循的做法那样[1][3]。不过前提是马其顿将领跟法国骑士一样愚蠢的去攻击对方选定的有利位置。或许可以通过战略行动达到这个目的,不过这个已经超出了本文的范围。而且笔者一贯认为这种事先假定本方比对方高明的做法只能说是无聊---为什么不是对方通过战略行动迫使本方主动攻击?需要强调,前面说的秦军的射击能力优势是让对手主动做战术攻击,不能让本方有事先选择战场的自由。这两者处于不同的层次。其实广义的说,这样做跟退守到营房里没什么区别,毕竟营房也是“障碍物”。2.使用“全方向”重步兵方阵。 就像瑞士长矛手用过的那样。既然重骑兵的机动能力优势确保他们总能选择攻击对方重步兵的侧翼,那么用一圈重步兵围起来,到处都是正面。根据原则1(重步兵在正面防御时对于重骑兵占优),这个方法对于重骑兵可谓完全免疫。然而马其顿军的主体仍然是重步兵,全方向方阵的结果就是秦军只能以一个方向对抗敌方全部的重步兵。在战斗的开始阶段可能还能平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方向的战线会越来越薄弱最终崩溃。实质是马其顿军队以少量重骑兵就牵制了对方一半以上的重步兵,仍然起到了关键作用。3.使用重步兵预备队 在Pharsalus战役中[1][2],面对庞培的优势骑兵,罗马名将凯撒使用了一个史无前例的行动。他抽调出3000名重步兵组成一支专门的反骑兵预备队,并且布置在本方侧翼骑兵的后方。由于视线被挡,庞培一方不知道这支部队的存在。战斗开始后庞培骑兵很快取得了胜利,然后他们就正面撞上了这支步兵(正如前面在坎尼和扎马战役中的说明,要想在骑兵战斗开始后进行约束非常困难,并且需要严格的纪律,对于不怎么出色的罗马骑兵难度更大。),结果如原则1(重步兵在正面防御时对于重骑兵占优)的预料,凯撒取得了胜利。在日后的战争中,用重步兵预备队对抗敌方重骑兵成了拥有纪律严明步兵的罗马军队常用的方法。 由此看来这确实是一个可行的方案。不过仍然有些问题需要解决。这个方法其实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实际操作的难度很大,首先要判断对手的攻击地点,然后要抢先将预备队对准那个方向。由于骑兵的速度很快,并且能迅速从行进间转入突击,更增加了难度。做个比喻,就像没坦克的一方不得不用反坦克炮来对付敌方坦克。如果对方的进攻方向被预先判明,反坦克炮及时进入阵地,则可以用小的代价获胜。然而更多的是恐怕还是失败。罗马人在阿德里安堡[1][2][4]的惨败可以算是一个例子吧八.结论结论就是:秦军虽然在投射武器方面具有优势,不过由于战术系统相对马其顿不够完备,马其顿军队将占有战术优势。当然以上仅仅考虑理想情况,忽略了所有无法判定的和不确定的因素。所以不代表实际中的结果。 对于Archer Jones的理论和马其顿军队的情况,笔者还是有些自信。不过对于秦军实在是有些心中无数。不过只要秦军的战术系统本质不变,基本上全文的错误不会太大。就算万一情况变化很大(比如新的考古发现秦军有大量装备长戟的重骑兵之类),好在方法已经介绍出来各位朋友也可以自己进行分析。 另外最后说明一点,本文用的Archer Jones理论并非完美,仅仅是笔者认为目前最好理论。因此笔者也不保证本文的结论一定正确。笔者的目的只是想介绍一下这个理论,并且尝试一种新的分析架空问题的方法。笔者认为,任何科学理论都应该在应用中逐步完善,开始应用仅仅是完善的第一步。相信所有坚持科学理念的朋友都会同意这个看法。[1]Archer Jones, The Art of War in Western World [2]J.F.C.Fuler, A Military History of The Western World [3]Charles Oman, The Art of War in Middle Age [4]Trevor Nevitt Dupuy, The Evolution of Weapons and Warfare [5]Trevor Nevitt Dupuy, The Military Life of Hannibal, Father of Strategy [6]中国军事通史。第三卷 战国军事史 [7]阿里安 ,亚历山大远征记
延伸阅读: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秦与马其顿战术系统的比较 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110704 工分:8106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这种单纯的比较没有意义的~中国古代善于学习,军事重权谋,秦军系统完全是为了克制东方六国而来,秦军的发展也是一路学习而来,春秋战国各国都注意军事改革。蒙古横扫欧洲的时候可是没有啥重骑兵重步兵的,别把马其顿啥体系的搞得那么神,真跟我们祖宗干起来,不好说,毕竟秦军机器运转效率高,想要组建重骑兵也不是不可能,。再说,马其顿面对的波斯军队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弓箭穿透力不强,对马其顿重甲部队杀伤力不大,这个放在强弓劲弩的战国也不好说啊。李牧用十万弓兵全歼了匈奴十万。况且再不济,我们祖宗还可守城而战,牛逼的蒙古遇到宋坚城,干起来它也不利索!
本贴发自手机铁血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284084 工分:9829
左箭头-小图标
14楼&楼主是在瞎掰,马其顿不清楚,光说秦的话,他是没有骑兵的,他强大的是弓弩兵和战车,秦军战斗有点像近现代战争那种远程攻击先射,打得差不多了战车再冲锋,然后步兵跟进,那个时期基本上没什么特别优秀的战术,都差不多是两军列队冲锋,至于什么兵法理论那个时候用的并不大多,基本只局限于避实击虚之类的,都是完全硬打硬的火拼,士兵的素质高赢的概率就高,完全没有东汉以后那种花花肠子 战国之前就是弩车先来第一轮打散对方的阵型,越密集死得越快,弩车破坏阵型,踏张弩覆盖或排队枪毙,然后战车再冲,弩车再来第二轮,然后其他兵种像浪花一样轮番冲击,而且左右两翼有革车保护,从两翼的进攻基本可以无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284084 工分:9829
左箭头-小图标
32楼&在赵国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之前秦国的骑兵方面肯定是不如马其顿的,单一斥候骑兵无法对付完善的马其顿骑兵系统。步兵上二者应该差距不大马其顿长矛方阵虽然突破能力相当强但在于波斯的战斗中步兵其实没占到多大便宜,如果有足够大的数量优势足够抵消马其顿步兵突破能力上的优势。战车在有充足训练并保持高士气的步兵前不会有太大作用,至于反骑兵方面也是消极战车只能起到驱逐骑兵或充当步兵临时堡垒作用。楼主撇开战车是正确的,战车确实越来越无足轻重了。本文内容于
11:45:00 被free1945编辑 秦合并了西戎,而西戎是半牧半耕的民族,你来扯赵国有什么意义,秦有多少西戎人就有多少骑兵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284084 工分:9829
左箭头-小图标
22楼&马其顿方阵正面强大 其它三面连最渣的轻步兵都不如 一旦被围就是小P孩扔泥巴也能活埋之而LZ大力赞扬的马其顿重骑 我很怀疑其战力 如LZ所说马其顿重骑冲击时手中的矛会在接敌的一瞬间脱手 好吧 我承认 这招很高明现在我们来讨论下一群手中只有一面小盾和一把短的要命的剑骑着高头大马的骑兵冲进了密密麻麻手持重兵器的步兵群后 而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马上的骑兵要弯下身来才能攻击到步兵 而在那没有马蹬的年代里 是相当难以控制住平衡的 这样其杀伤力以至生存力都要大打折扣 目标又大 数量又少反观步兵 刚好站在相反的面上 所以我认为 接下来发生的肯定是步兵对骑兵的单方面屠杀 毛线,你当弩车是拿来做什么的,而且为嘛中国古代很少密集阵,在春秋后期时万人部队出征就配备弩车来破坏对方阵型,到了战国直接冲阵的战车取消了,但是其他车辆没减少,反而加强了,春秋时万人随军弩车24辆,到了战国不可能减少,而且弩车发展出了连弩车,战国出土的连弩装箭20支,一次两支连射10次,这扩大到车载大弩,也就是讲24辆可发射480支弩箭,在480支的车弩箭面前,密集阵一轮就会被废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45453 工分:6871
左箭头-小图标
LZ说秦不太重视侧翼的冲击和侧翼防护..........我忽然想起来一点 ------------------ 在象棋里"车"是在什么位置??《潜确居类书》中有记载:“雍门周谓益尝君:足下燕居,则斗象棋,亦战国之事也。盖战国用兵,故时人用战争之象为棋势也。” 再对照象棋中"车"的起始位置和在局中的作用. 说明战车的侧翼冲击是战国时期中原诸国的标准战术.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45453 工分:687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free1945
在第32楼的发言:在赵国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之前秦国的骑兵方面肯定是不如马其顿的,单一斥候骑兵无法对付完善的马其顿骑兵系统。步兵上二者应该差距不大马其顿长矛方阵虽然突破能力相当强但在于波斯的战斗中步兵其实没占到多大便宜,如果有足够大的数量优势足够抵消马其顿步兵突破能力上的优势。战车在有充足训练并保持高士气的步兵前不会有太大作用,至于反骑兵方面也是消极战车只能起到驱逐骑兵或充当步兵临时堡垒作用。楼主撇开战车是正确的,战车确实越来越无足轻重了。在当时的装备条件下 为什么"战车在有充足训练并保持高士气的步兵前不会有太大作用" ?为什么"反骑兵方面也是消极"? 我不懂, 相关的战例我在战国时期的历史上也没看到,反而所谓"千乘之国"在当时是衡量一个国家强弱的重要标准....即使在亚力山大-马其顿帝国陷入内战和分裂以后.战车在地中海地区也是一个重要兵种.尤其是希率希低和埃及之间的战斗(两国都是从亚力山大-马其顿分裂出去的),由于两国大多是宽阔平坦的荒野和沙漠地形.战车和战象等重型单位成为决定性兵种.在希律希低镰刀战车,埃及重型弓战车,披甲战象横冲直撞的战场上,什么骑兵,什么方阵都要靠边站.尤其是当中军全线接敌时,战车,战象等重型单位从侧面或侧后方的集群冲锋,基本上是一场无解的噩梦.由于当时没有完善的马甲和马蹬,重骑兵的持久战能力很弱.也没有有效的远程武器来压制敌人的攻势(秦弩骑兵属于轻骑).只能配合步兵做协同攻击.无法独立攻坚.碰上战车时(尤其是浑身包裹着铁甲和长刀片的镰刀战车),只能四散躲避.跑的慢了还会被战车兵射死.....楼上也说了,战车可以驱逐骑兵. 遭到驱逐的骑兵会很难行使自己的包抄任务.甚至会使方阵脆弱的侧翼暴露在战车面前.这种情况下骑兵只能和战车决以死战.否则正在接敌的方阵体系侧后将遭到战车的冲击进而灾难性的溃败.而我知道的所有资料都告诉我,当时的骑兵正面对抗重战车就是一个字---------死.本文内容于 4/20/:34 PM 被猴急编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09746 工分:3198
左箭头-小图标
在赵国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之前秦国的骑兵方面肯定是不如马其顿的,单一斥候骑兵无法对付完善的马其顿骑兵系统。步兵上二者应该差距不大马其顿长矛方阵虽然突破能力相当强但在于波斯的战斗中步兵其实没占到多大便宜,如果有足够大的数量优势足够抵消马其顿步兵突破能力上的优势。战车在有充足训练并保持高士气的步兵前不会有太大作用,至于反骑兵方面也是消极战车只能起到驱逐骑兵或充当步兵临时堡垒作用。楼主撇开战车是正确的,战车确实越来越无足轻重了。本文内容于
11:45:00 被free1945编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834342 工分:349311
/ 排名:2229
左箭头-小图标
楼主忽略了战车,这才是最致命的错误,战车才是秦军的重骑兵,在军阵中明显护住两翼。西方人明显有忽略秦军战略能力的嫌疑,明显的,中国人打仗从来是从战略入手,强调“谋”,西方人总强调“力”。所以中国人重视机动,而西方人重视正面对撼。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565319 工分:136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完全无意义的比较,在兵员与装备上马其顿就完全输与秦,再说到战略,虽说亚历山大是天才,知道协同作战步骑配合,可是在以骑兵与战矛方阵,重盾,秦弩,战车为主体的秦朝军队面前,他们的重装长矛兵与抛石兵,还有轻骑结合的部队完全是被压着打,不管山地还是平原野战,第一长矛方阵只要启动就只能一往无前的突击,他们更龟甲一样牺牲机动性进行正面防御,可是碰上装备弩与戈,长矛,长枪,重盾的秦国步兵相比根本靠近不了,而亚历山大亲自指挥的轻骑部队在对抗秦国弓骑兵重骑兵车兵,虽说都没有马鞍与马镫可是在这样不成正比的情况下他的轻骑也只有被歼灭的下场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398970 工分:10097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jianghanding
在第28楼的发言:侧翼薄弱?
好像车兵的一个重要作战位置就是步兵方阵的两翼,在秦代车兵绝对是对付敌方冲击步兵方阵骑兵的铜墙铁壁!
&以下是引用jianghanding
在第28楼的发言:侧翼薄弱?
好像车兵的一个重要作战位置就是步兵方阵的两翼,在秦代车兵绝对是对付敌方冲击步兵方阵骑兵的铜墙铁壁!
还是你细心啊,秦军的资料主要来自于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是军队的主力既由车兵。弩兵,和手持长矛,铍,弯刀,长剑的步兵组成的。二号坑知道的人要少一些,也是一个混编军阵,其中分为几个小阵,其主要由弓箭手,弩兵混编阵,车兵步兵混编阵,由64辆战车组成的战车阵,由骑兵组成的军阵。在位置上来看二号坑应是一号坑的军阵侧翼。三号坑没有完工,应和二号坑是对称的,由此可见秦军是很看重侧翼防护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889401 工分:34014
左箭头-小图标
侧翼薄弱?好像车兵的一个重要作战位置就是步兵方阵的两翼,在秦代车兵绝对是对付敌方冲击步兵方阵骑兵的铜墙铁壁!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55074 工分:132836
/ 排名:943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很同意楼主总结的这两条,即“原则9:以上原则是在双方水平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有效。此条为笔者根据个人理解添加。 原则10:以上原则仅仅反映各兵种的内在优缺点,不能确保战斗的最终结果。战斗结果还取决于指挥官能否正确的扬长避短以及其他不可预知的因素。此条一样为笔者根据个人理解添加。”在水平基本相同的条件下,4种兵种对3种兵种当然是有先天的优势的。但很显然由于秦军装备了弩这种武器,使其在装备水平上超出马其顿军队,因此楼主所得出的结论是片面的。另外即使是弓箭,由于中国使用的是合体弓或复合弓,也远远比马其顿或其他国家的普通弓箭要强很多,甚至不亚于英国长弓。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24504 工分:913
左箭头-小图标
秦军的长枪阵多是多少丈!秦军的强弩杀伤距离是多少米! 强弩火力覆盖3次,马其顿的方阵不成马蜂窝也被吓得老老实实躲在小盾牌后面!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880797 工分:6806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zzxa007
在第14楼的发言:楼主是在瞎掰,马其顿不清楚,光说秦的话,他是没有骑兵的,他强大的是弓弩兵和战车,秦军战斗有点像近现代战争那种远程攻击先射,打得差不多了战车再冲锋,然后步兵跟进,那个时期基本上没什么特别优秀的战术,都差不多是两军列队冲锋,至于什么兵法理论那个时候用的并不大多,基本只局限于避实击虚之类的,都是完全硬打硬的火拼,士兵的素质高赢的概率就高,完全没有东汉以后那种花花肠子绝对有骑兵,但是是弩骑兵和弓骑兵,那时候没有马镫!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45453 工分:687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好多字。。。。简单看了一下。。。。。。。。
因为喜欢玩《全面战争》系列 所有对古马其顿战术多少了解一些,也在论坛上发过一些与之相关的战贴。
LZ提供的资料总的来说没什么硬伤,
但是为什么要把战车排除在外呢?不考虑地形限制的话,无论是对骑兵还是步兵,战车很可怕 真的很可怕。。。在那个时代通常只有战车才能对抗战车。。。。。 尤其是装了轮轴刀的重战车杀重骑兵如杀鸡(玩过《全战》系列的朋友相信有体会)。。。 轮轴刀对战马而言简直就是噩梦,战车集群一个冲锋就能像割麦子一样刮倒一片骑兵。锯的一地断马腿。而且没有马镫的骑兵很难砍过战车上的重步兵。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不要小看战车。。。。。。。。。。。。。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539223 工分:317
左箭头-小图标
这个帖子连基本常识都不明白,大家有什么号讨论的,还技术贴?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108287 工分:162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马其顿方阵正面强大 其它三面连最渣的轻步兵都不如 一旦被围就是小P孩扔泥巴也能活埋之而LZ大力赞扬的马其顿重骑 我很怀疑其战力 如LZ所说马其顿重骑冲击时手中的矛会在接敌的一瞬间脱手 好吧 我承认 这招很高明现在我们来讨论下一群手中只有一面小盾和一把短的要命的剑骑着高头大马的骑兵冲进了密密麻麻手持重兵器的步兵群后 而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马上的骑兵要弯下身来才能攻击到步兵 而在那没有马蹬的年代里 是相当难以控制住平衡的 这样其杀伤力以至生存力都要大打折扣 目标又大 数量又少反观步兵 刚好站在相反的面上 所以我认为 接下来发生的肯定是步兵对骑兵的单方面屠杀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01451 工分:4932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LZ理论并不严谨1.假设不彻底因为秦军没有重骑兵,推测秦军没有高速冲击和反制能力楼上也说了秦军有战车兵种,可以与重骑兵对抗兵俑坑中步兵方阵左右后三面都有三列面向外的步兵证明秦军深邃重步兵的战术弱点,并有有效的手段.2.在双方投射力量方面特别的扬马贬秦中国的步兵投射能力之强是世界公认的标枪有射程弱点,投石则威力太小而秦军可以依靠机械的蓄力,身着重甲全力发射弩箭这种技术差距可不是一般的优势.3.夸大轻步兵的力量在后膛枪,速射炮出现前的火器时代,决定胜负的也大都为肉搏战,更不用说冷兵器时代,轻步兵最重要的任务是为重步兵压制对方的投射力量脱离重步兵的保护基本没有生存力.4.夸大骑兵的力量如果对方有骑兵,即使数量不足以进攻,指挥官通常选择放弃重骑兵突击战术,改以骚扰阻断战术,进一步确立己方优势.事实上双方重骑兵相互冲击非常少见,因为己方摔死的一定比杀伤对方来的多得多.骑兵是可以在兵种之间转换,代价是做什么都不到最好.5.贬低重步兵的力量步兵可以执行复杂的队列战术发挥集团的力量步兵可以使用各种武器和防护应对多变的战况所以重(肉搏)步兵是决定胜负的力量只要有敢战的步兵,胜利总是倾向于拥有更多步兵的国家.6.僵化秦军战术.事实上秦军胜多败少,至少称雄二百年以上很难想象所有胜仗都是依靠统帅的能力.秦军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开拓创新的能力举世罕见一两场战斗可能失败,没有翻身的机会怎么可能7.高估马其顿战术在通讯指挥能力低下的时代使用分进合击的战法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成功使用所谓马其顿战术,无不成为名将.然后马其顿战术昙花一般淹没在步兵方阵和游牧骑射战法中.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30030 工分:4047
左箭头-小图标
放屁也能当技术的话,那只能说明文人是最无耻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12236 工分:3248
左箭头-小图标
为什么要把战车排除?他们对付重骑兵,应该可以吧?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275808 工分:230
左箭头-小图标
我在想:如果用楼主的方法比较在抗美援朝时候联合国部队和中国志愿军的实力是什么结果,而历史上又是什么结果?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406792 工分:1106
左箭头-小图标
楼主不知从哪里得出秦军没有重骑兵的说法,秦国好歹也是养马出身的,再说秦孝公商鞅变法后秦军的选材标准也是参照魏武卒的标准选的,魏武卒可是战国中期最牛逼的重装甲兵,后来被后起的秦军消灭殆尽,你不能看着兵马俑穿甲的少就判定秦军没有重装甲具!!!战国时的轻装骑兵应该是赵国骑兵,秦军骑兵绝对是重装骑兵!如果光背着弩去作战,当时长平之战执行堵截穿插任务的秦军奇兵(很大可能就是骑兵部队)早被赵国冲散了,别忘了赵军可是被这支奇兵给硬堵回去的。建议楼主去看看《复活的军团》,好好了解下秦军,一支武器已经高度标准化生产,装备极端先进,又是马上(为周王室养马)车轮上(道路交通和各种车辆极度先进发达)出身的军队,绝对是那个时代最伟大和最强大的军队!!!(汉朝修养生息了近百年强大的汉军其实也没有达到这个高度)不是小看马其顿,就算当时亚历山大没往下拐到印度,往上拐到中国,不用秦军出战(虽然马其顿肯定先碰上秦军),战国其余六雄随便一支出战灭他们没商量的,别忘了,战国七雄可是历经数百年征战而幸存下来的七大最强战国,只论战力可是没有弱旅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09913 工分:96259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句话实在太对了。秦军的战术构成,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经过几百年战争逐步形成的,前提是有效地战胜对手,它的一切配置,都是以克制对手为目的的。所以,因对手的改变而变,这才是取胜之道,同样,马其顿也一定如此。如果有一天秦、马相遇,初战会带有很大的偶然性。马其顿的重骑兵在马镫发明之前恐怕很难有所作为,而秦军的弩、战车都是马其顿所没有见过的强大突击力量。而秦军的铁血精神更是马其顿人未见的。还要加上地形、天气等因素,谁胜谁负,估计看运气了。经过出战之后,双方的战术都会调整,到时就看谁的应变能力强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9016 工分:2032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楼主不知从哪里得出秦军没有重骑兵的说法,秦国好歹也是养马出身的,再说秦孝公商鞅变法后秦军的选材标准也是参照魏武卒的标准选的,魏武卒可是战国中期最牛逼的重装甲兵,后来被后起的秦军消灭殆尽,你不能看着兵马俑穿甲的少就判定秦军没有重装甲具!!!战国时的轻装骑兵应该是赵国骑兵,秦军骑兵绝对是重装骑兵!如果光背着弩去作战,当时长平之战执行堵截穿插任务的秦军奇兵(很大可能就是骑兵部队)早被赵国冲散了,别忘了赵军可是被这支奇兵给硬堵回去的。建议楼主去看看《复活的军团》,好好了解下秦军,一支武器已经高度标准化生产,装备极端先进,又是马上(为周王室养马)车轮上(道路交通和各种车辆极度先进发达)出身的军队,绝对是那个时代最伟大和最强大的军队!!!(汉朝修养生息了近百年强大的汉军其实也没有达到这个高度)不是小看马其顿,就算当时亚历山大没往下拐到印度,往上拐到中国,不用秦军出战(虽然马其顿肯定先碰上秦军),战国其余六雄随便一支出战灭他们没商量的,别忘了,战国七雄可是历经数百年征战而幸存下来的七大最强战国,只论战力可是没有弱旅的!!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46230 工分:4241
左箭头-小图标
楼主是在瞎掰,马其顿不清楚,光说秦的话,他是没有骑兵的,他强大的是弓弩兵和战车,秦军战斗有点像近现代战争那种远程攻击先射,打得差不多了战车再冲锋,然后步兵跟进,那个时期基本上没什么特别优秀的战术,都差不多是两军列队冲锋,至于什么兵法理论那个时候用的并不大多,基本只局限于避实击虚之类的,都是完全硬打硬的火拼,士兵的素质高赢的概率就高,完全没有东汉以后那种花花肠子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730516 工分:60
左箭头-小图标
楼猪用西方的军事思想看古代战力对比,对中国的情况过于无知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710175 工分:61702
左箭头-小图标
关公战秦琼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814571 工分:4443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我一直怀疑,中国古代是否获得外星文明的帮助,尽管中国文明的起源相对于其他古文明来说比较晚,但其发展却远超其他的文明,古代中国与同时期其他文明根本就不在同一个档次上,无论是文化,科技,人文理念,政治体制都远远走在前列,至于军事,古代西方文明所谓的经典战役其实相对于古代中国来说,无异于过家家之类的游戏。在冷兵器时代,几千规模的军队与中国王朝动辄百万的军队规模有可比性么????更别说直到现在仍然先进的军事理论。应该说当时中国发生的战争次数可能比当时其他文明发生战争次数总和可能还要多。竟然还有人弱智的拿当时其他国家军队来与中国相比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557832 工分:493
左箭头-小图标
谬论!!!!!!!!!!!!!!!111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880797 工分:6806
左箭头-小图标
哎.!战术呢?参考韩魏24W怎么被白起灭的!他们可不比马其吨的甲轻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409675 工分:11
左箭头-小图标
还是大秦强!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918740 工分:3733
左箭头-小图标
马其顿能和大秦比吗?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87639 工分:7513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第一当时的骑兵 根本就是一个不成熟的兵种 战场的冲击力量还是战车 !当时的战车 可以说秦军的战车部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 不管是在载重 装备 速度 冲击力上来说都是如此!同一时代 欧洲的车能拉0.5吨 秦车能拉1.5吨 !秦军的战车是一支独立部队他们是不需要步兵搭配作战的部队 可以或他们的速度不下于骑兵部队!双方的骑兵差距就更大了 秦军的骑兵部队是一支从建立的那一天开始就与游牧部落作战的部队 秦人是养马起家的 说到箭术 不下于匈奴犹狄的秦骑兵 还射不过马其吨骑兵吗 在说了 马其吨骑兵都是重骑兵 他们是为了冲刺 其次在数量上 亚历山大总共才五千骑兵
他拼的起吗
马其吨称霸世界的是方阵
秦军也装备 !其实说白了 双方战争最后还是看 步兵方阵的力量
马其吨的重装步兵 压国来是很有压力 但是 秦军的另一个武器 是弩
秦军单兵弩 最远射程三百米 最大杀伤范围是一百五十米 还装备了最原始的瞄准器望山 分三列 波次射击 在一百五十米的距离能有效的穿头重步兵的盔甲 为了保持方阵
马其吨步兵每秒能前进一点五米左右 嘿嘿 一百五十米的死亡地带啊! 亚历山大才多少军队
秦未统一前就能征兆百万大军
大将无数 !后勤 战争能力!最关键的是 秦军不可能出现违抗命令的情况
!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753660 工分:23575
左箭头-小图标
楼主应该考虑下马其顿的野战炮兵。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920944 工分:21
左箭头-小图标
战车是秦军的主力兵种之一,怎么可以省略它来分析呢?本人觉得中国战车介于重骑兵和轻骑兵之间,战车中有戈手批重甲,可以实行重骑兵的功用,只是移动力稍差,同时战车中还有孥手,实行轻骑兵的功能,移动力比轻骑兵差,但射击准确率应该较强。 还有就是既然战国时有战车的存在,那么秦军就应该有对付战车高速冲击的战术,何来碰见重骑兵冲击簇手无策呢?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640463 工分:11803
左箭头-小图标
这就敢奢谈什么秦的战术系统了!这种貌似的技术贴重复出现过很多次,此次都是马其顿更牛比。但实际上秦汉的军队处于和罗马军团等同类型的发展阶段,比马其顿方阵这种特化的军事系统具有更大的优势。建议靠这种帖子赚工分的人能有精力看看诸如秦汉时代的兵法书籍,看看关于先秦秦汉时代的军事考古资料,再对比对比罗马时代的军事著作,比如韦格蒂乌斯的兵法,看看两个的相同之处,再琢磨琢磨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再考虑写什么。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06059 工分:21089
左箭头-小图标
技术帖,必火,广告位招租。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38条记录]&分页:
&对秦与马其顿战术系统的比较 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其顿王朝的四大战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