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罗有没有江苏联通网上营业厅营业厅

甘肃党史大事要览:榜罗镇会议_网易新闻
甘肃党史大事要览:榜罗镇会议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日,红军陕甘支队到达通渭县榜罗镇,从镇上一所小学校里的报纸和杂志上,中央领导同志又掌握了一些新的情况,进一步增强了对陕甘革命根据地的了解和对全国革命形势的掌握。当日晚,中共中央在榜罗镇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会议分析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日益加剧、民族矛盾不断上升的国内外形势,讨论了党和红军面临的任务,研究确定了今后的战略方针。政治局一致同意:“改变俄界会议关于接近苏联建立根据地的决定,确定将中共中央和红军的落脚点放在陕北,保卫和扩大苏区,以陕北苏区来领导全国革命。”榜罗镇会议决定以陕甘革命根据地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个新的落脚点。榜罗镇会议使红军到哪里去的问题有了满意的答案,做出了目标明确的抉择。
榜罗镇会议之前,红军长征的战略目的地曾有7次大的抉择和变更,在甘肃境内,就有两次。尤其是在与张国焘分裂主义斗争的过程中,落脚点的问题尤其突出。坚持北上的党中央先是在俄界会议上作出了经甘东北到靠近苏联的地方建立根据地的决定,其后,在哈达铺根据得到的新消息,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提出到陕甘革命根据地去,在榜罗镇会议上中共中央做出决定,将长征的落脚点确定在陕甘革命根据地。后来的中央政治局铁边城会议和吴起镇会议再次批准了这一决策。
这一决策的实施,既保存了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共中央和红军主力转移到了抗日战争的前沿阵地,实现了党的北上抗日的总方针。也使得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大本营,在接近抗日前线的中国西北建立起领导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动员全民族夺取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资料整理:岳峰伟)
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 甘肃日报社
作者:资料:岳峰伟
本文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甘肃通渭:榜罗重镇换新颜_网易新闻
甘肃通渭:榜罗重镇换新颜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甘肃通渭:榜罗重镇换新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首家喻户晓的《七律·长征》是红军进驻甘肃省通渭县城后,毛泽东在文庙街小学首次朗诵发表的。
榜罗重镇,红色通渭。日,红军陕甘支队离开哈达铺,突破渭河封锁线,于9月27日到达榜罗镇。当晚,中央领导根据新情况在榜罗镇小学召开政治局会议,正式确定把中共中央和陕甘支队的落脚点放在陕北,“在陕北保卫和扩大苏区”。
“回望当年的荡气回肠,红军长征给榜罗人民留下了珍贵的财富。”榜罗镇会议纪念馆原馆长高亚忠说。
9月下旬,记者来到榜罗镇文峰村时正值赶集的日子。这里是榜罗镇会议纪念馆所在地,街道上人头攒动。漫步在榜罗镇的“将帅住宿一条街”,两边低矮的土坯房还留有当年的红色印记。
“以前红军路过榜罗镇虽然很艰苦,但关心百姓疾苦,从不扰民。如今庄稼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不忘当年红军长征精神。”今年70多岁的桃园村村民潘维俊一大早就来到榜罗镇上赶集。他告诉记者,每次赶集都会到榜罗镇会议纪念馆转一圈,看看那些红军长征时留下的物件。
不忘红军远征难,穷山沟里“尽开颜”。川区玉米果树、山区马铃薯“小杂粮”、整理梯田退耕还林、发展学前教育、引进光伏项目……榜罗镇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守住记录红军长征的“旧貌”,发扬长征精神,克服自然环境,使得沟壑换了“新颜”。
“榜罗镇现有耕地17.31万亩,农民人均耕地4.2亩,境内沟壑纵横,生产生活条件差,人民生活相对困难。”榜罗镇党委书记李晨说,2015年这里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85元,比2014年增长21.5%。
克服自然环境,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是榜罗镇的头等大事。据了解,通过全力推进贫困村水电路房建设,大部分乡村已解决安全饮水问题,电网升级改造正按部就班进行,不少村民还盖起了新瓦房。
从榜罗镇文峰村出发到庙滩村,要走将近一个多小时的盘山水泥路。穿梭在沟壑之间,满眼的梯田层层叠叠,色彩斑斓。找到村民闫和平家时,他正在牛圈里给他的三头母牛喂食。
“6个月的小牛卖5000多元,一个大架子牛能卖1万多元。”闫和平算着来年收入,脸上露出笑容。“现在村里发展养殖业前景不错,我就不出去打工了,家里老人岁数大了,也需要人照顾。”闫和平是今年才结束外出务工回乡干养殖业的。前几年,劳务输出是庙滩村贫困户脱贫的主要途径。如今,村支部书记闫任农投资兴建了荣鑫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和投母还犊等发展模式,促进贫困劳动力就近务工实现增收。
“来尝尝今年的核桃,刚打下来没几天,很新鲜。”跟着庙滩村村民闫航军,我们走进他今年新盖的瓦房。“村里的太阳能路灯、文化广场、自来水、水泥路,这些以前想都没想过。通过村上的危房改造项目,我家里也彻底变了样。”
(经济日报采访组 采访组成员:陈学慧 李琛奇 李万祥 执笔:李万祥)
(原标题:甘肃通渭:榜罗重镇换新颜)
本文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甘肃榜罗镇:一棵核桃树的见证_网易新闻
甘肃榜罗镇:一棵核桃树的见证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甘肃榜罗镇:一棵核桃树的见证)
新华社兰州10月22日电 题:甘肃榜罗镇:一棵核桃树的见证
新华社记者张玉洁
一棵百年核桃树,树冠葱葱茏茏。树旁,70岁的吴女士正和老伴儿举着印有“两个人的长征”的旗帜合影。81年前,决定长征去向的“榜罗镇会议”,就是在这附近召开的。
1935年9月,中央红军在位于甘肃陇南的哈达铺休整后,初步了解了陕北红军的活动情况。
“9月27日,中共中央在榜罗小学召开了政治局常委会议,正式决定把长征的落脚点放到陕北,史称 榜罗镇会议 。28日,陕甘支队连以上军政干部会在这棵核桃树下召开,贯彻传达了前一晚会议的精神。”甘肃省通渭县榜罗镇榜罗会议纪念馆工作人员高亚忠说。
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副巡视员王一林说:“决定长征落脚点的榜罗镇会议,为长征找到了家。”
历经81年的风雨阳光,这棵见证历史的核桃树更显茁壮。
吴女士站在树下说,今年8月,她和老伴沿着红军长征的足迹一路自驾。“一路上学习到了太多令人感动的长征历史。许多革命先烈家境殷实,正值青春年华,如果不是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是为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面貌,怎么会投身革命,九死一生?”
在几代人的努力下,革命先辈的愿景正在一步步实现。伴随国家各项扶贫政策的落地,榜罗镇的镇容镇貌发生了巨变。
“就拿道路来说,从通渭县城到榜罗镇原先要颠簸上一个半小时,2015年二级公路建成,现在1个小时就能到。2017年新通榜公路建成后,时间将缩短到30分钟左右。”榜罗镇党委书记李晨说。
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在显著提高。李晨介绍,通过劳务输出、发展种植养殖业等,2015年榜罗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85元,较上年增长21.5%。2017年,全镇贫困面计划下降到3%以下。
近3年,每年都有超过6万游客来到榜罗会议纪念馆和榜罗会议旧址参观学习。“今年,我在核桃树下就进行了20多场讲座,启发游客思考长征精神是什么。”高亚忠说。
前些日子,这棵核桃树收获了满满果实。下个春天,新芽将再发枝头。
(原标题:甘肃榜罗镇:一棵核桃树的见证)
本文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甘肃定西联通营业厅位置信息表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甘肃定西联通营业厅位置信息表
&&甘肃定西联通营业厅位置信息表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通渭县榜罗纪念馆传播红色文化_网易新闻
通渭县榜罗纪念馆传播红色文化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本报通渭讯(记者 王雨 通讯员 杨继仁) 通渭县依托榜罗会议纪念馆教育基地,大力传播红色文化,使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成为全县党员干部接受教育的“精神家园”和创先争优活动的新亮点。
榜罗会议遗址位于通渭县城50公里外的榜罗镇,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近年来,通渭县投入资金1400多万元,新建占地668平方米的榜罗会议纪念馆,进行了多媒体布展,维修了打麦场会议场址、红军将士一条街,保护红军领导人住宿旧址26户,实施了红军警卫团驻地碉堡加固等工程。县上充分发挥榜罗会议纪念馆的载体作用,结合当前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积极推动红色文化进单位、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区、进农村,激发了干部群众的爱国热情。
作者:王雨 杨继仁
本文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联通网上营业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