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在短期内在每一产量,厂商所有产量的边际成本之和就等于

一、名词解释
1. 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以整个经济制度中的各个家庭和厂商的行为及其相互联系为研究对象,考察单个产品或投入的市场的价格形成,并由此说明社会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因此,微观经济学也被称为“个体经济学”。
本题要答出三个要点:(1)分析单个经济当事人的行为;(2)考察价格决定;(3)最终落脚到研究资源配置上。
2. 生产可能性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在生产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社会使用既定的资源进行生产所能得到的产品数量的最大组合描述出来的一条曲线。生产要素的数量和技术水平决定生产可能性曲线的位置。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因为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不减少一种产品的生产量就不会增加另一种产品的数量。
本题答案应给出两个要点:首先要答出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定义性表述,并予以解释;然后,要说明生产可能性曲线的特点。
本题答案应给出两个要点:首先要答出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定义性表述,并予以解释;然后,要说明生产可能性曲线的特点。
二、简答题
1. 说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核心是稀缺资源的配置。相对于人们的欲望而言,经济社会的资源是稀缺的,因而社会不得不以有效率方式生产人们需要的产品。经济学要研究社会如何进行选择,这些选择又怎样决定资源的配置。因此,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把经济学定义为: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生产出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人。
与资源配置有关的经济问题归结为三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即社会利用总量为既定的生产资源生产哪些产品,产量有多大;如何生产,即采用何种生产方法进行生产;为谁生产,即生产出来的产品怎样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
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即生产什么以及生产多少、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是现代社会面临的最基本的问题,从而也就成为以资源配置为研究对象的西方经济学首要解决的问题。
本题答案要给出两个要点:
(1)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源配置;
(2)给出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注意,经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是在以资源配置为研究对象基础上的一种扩展。
一、单项选择题
1.如果消费者对商品的偏好增加,同时这种商品的生产技术有很大改进,我们可以预计该商品的(
A、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提高
B、均衡价格和产量下降
C、均衡产量增加,但均衡价格不确定
D、均衡价格提高,均衡产量下降
消费者对商品的偏好增大,说明对其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右移生产技术进步说明成本降低,供给增加,供给曲线也右移,从而均衡数量增加,而均衡价格不确定。
二、多项选择题
1.对于一种低档品而言,导致需求增加即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的原因包括(
A、该商品的价格下降
B、其替代品的价格上升
C、消费者收入增加
D、其替代品的价格下降
E、消费者收入减少
本题考察两个问题:一是需求与需求量的变动,因此注意区分影响需求量与需求的因素二是低档品的含义。
2.已知一条线性需求曲线如下图,a点为AB线段的中点,则(
A、b点的需求价格弹性大于c点需求价格弹性
B、b点的需求价格弹性等于c点需求价格弹性
C、b点的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
D、a点的需求价格弹性等于1
E、a、b和c点的需求价格弹性都等于1
在一条直线型的需求曲线上,中点的价格弹性等于1,越靠近纵轴,弹性值越高,越靠近横轴,弹性值越小。因此,b点的需求弹性大于a点和c点。
三、名词解释
1.均衡价格
使得供给量恰好等于需求量时的市场价格水平。在市场上,由于供给和需求力量的相互作用,市场价格趋向于均衡价格。如果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那么,供给数量大于需求数量,一部分生产者就会因商品积压而被迫降价,从而市场价格下降反之,如果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那么需求量大于供给量,一部分消费者因购买不到所需求的商品而愿意出高价,结果市场价格提高。
首先答出均衡价格的定义,其次描述市场价格高于和低于均衡价格的情况下,供给数量与需求数量的变化,从而导致市场价格的变化。
四、简答题
1.需求变动的含义是什么?分析引起需求变动的诸因素。
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它因素变动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这里的其它因素是指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和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等。需求的变动在几何上表现为需求曲线位置的移动。
消费者收入水平。一般来说,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时,会增加对商品的需求量,在几何图形上表现为该商品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反之,则减少对商品的需求量,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相关商品的价格。当某商品本身价格不变,而其它相关的商品价格发生变化时,该商品需求量会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其需求曲线位置的移动。若该商品的替代品价格上升或下降,则该商品的需求量相应地增加或减少,其需求曲线右移或左移。若该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上升或下降,会导致该商品需求量减少或增加,其需求曲线左移或右移。
消费者的偏好。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偏好程度增强时,该商品的需求量会增加,其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反之,需求量减少,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价格在下一期上升或下降时,就会增加或减少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量,从而其需求曲线右移或左移。
(1)首先要解释需求变动的具体含义,支出是需求曲线位置的移动。(2)具体分析需求变动的各种因素。并指出其影响需求变动的方向。
一、单项选择题
1.若张军购买X和Y两种商品,X的价格为10元,Y的价格为2。张军用现有的收入购买了7个单位的X和10个单位的Y,所获得的边际效用分别为20和10。你觉得张军会如何调整两种商品的购买量( )。
A、张军已经获得了最大效用,因而不会调整两种商品的购买量
B、张军会增加X的购买,减少Y的购买
C、张军会减少X的购买,增加Y的购买
D、无法预测张军会怎样调整
为了获得最大效用,张军每单位的货币支出获得边际效用相等,一元钱购买X的边际效用为2,而购买Y的边际效用为5,因此,张军会增加Y,减少X的购买。
二、多项选择题
1. 如果李力用现有的收入购买商品X对于商品Y的边际替代率MRSXY小于X和Y的价格之比PX/PY,则( )。
A、李力获得了最大效用;
B、李力会增加X的消费,减少Y的消费
C、李力会减少X的消费,增加Y的消费
D、李力没有获得最大效用
E、应该调整X和Y的价格
消费者获得最大效用的条件是:商品X对于商品Y的边际替代率与价格比相等。如果前者小于后者,则意味着X的消费量过多,减少X的消费增加Y的消费可以增大该消费者获得的效用,直到二者相等,消费者效用最大。
三、名词解释
1.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商品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是指:在保持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条件下,随着一种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消费者增加一单位该商品而愿意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逐渐减少的,即随着一种商品数量的增加,它对另外一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
随着第一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同时第二种商品消费量减少,结果第二种商品相对稀缺,因而消费者就会更偏爱第二种商品。这时,只有得到更多的第一种商品,消费者才愿意放弃这种稀缺的商品。
在解答中首先答出边际替代率的定义,其次强调其前提条件是效用水平不变,在这一前提下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能替代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是递减的。对概念的简要说明。
四、简答题
1.为什么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试用基数效用论加以简要说明
根据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来源于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在基数效用论中,这种最大化的状态可以表示为每单位货币支出购买商品所获得的边际效用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即
在货币的边际效用既定的条件下,如果商品的价格提高,则购买一单位商品所需要的支付的货币数量增加,因而需要在消费商品中获得更多的(边际)效用以弥补支出上的损失,即需要更高的边际效用。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随商品消费量的增加而减少,所以,消费较少的商品数量才能弥补较高价格的边际支付。因此,随着商品价格提高,消费者消费的数量减少才能获得最大满足。这样,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首先要简要说明根据基数效用论得到需求曲线过程,以便能了解需求曲线背后隐含的条件。其次,说明为了效用最大化,价格变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最后,利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说明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反方向变动关系。
五、计算题
目前市场上食品X和衣服Y的价格分配为5元和10元,李明准备用55元购买食品和衣服,效用满足如下表:
问李明应该购买食品和衣服各多少?
计算边际效用和每单位货币支出的边际效用,如下表:
比较(4)与(7),二者相等时的食品和衣服的数量组合有(3,1)、(5,3)。当李明消费3单位食品和1单位衣服时的支出为3×5+10=25,消费5单位食品和3单位衣服时的支出为5×5+3×10=55,因此李明购买5单位食品,3单位衣服。
首先需要知道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是在既定收入约束条件下每单位支出的边际效用都相等。其次,计算边际效用以及边际效用与价格的比值。再次,比较每单位价格的边际效用相等的那些组合。最后,检验这些组合是否超出了收入约束。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只要总产量减少,边际产量一定为负数
B、只要边际产量减少,总产量一定减少
C、边际产量曲线与边际产量曲线在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相交
D、只要平均产量增加,边际产量就大于平均产量
解答此题必须清楚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当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上升,边际产量交于平均产量曲线最高点,边际产量为负时,总产量减少,但只要边际产量为正,即使其减少,总产量也会增加。
2. 在任何市场中,厂商的平均收益曲线可以由( )。
A、产品的供给曲线表示
B、产品的需求曲线表示
C、行业的产品供给曲线表示
D、厂商的边际成本曲线表示
任何市场条件下,厂商的平均收益都是由总收益除以销售量,实际上就是不同销售量所对应的价格水平。所以,厂商的平均收益曲线可以由对其的产品的需求曲线加以表示。
二、多项选择题
1. 关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正确的说法包括( )。
A、长期平均成本不大于短期平均成本
B、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上
C、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所有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曲线
D、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的连线
E、每一条短期边际成本曲线都经过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无论是上升区域还是下降区域,长期平均成本都不大短期平均成本。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不一定位于长期成本曲线上,答案D的错误之处我们在讲课时已经说明。至于E就更是一个明显的错误了。
三、名词解释
1.长期成本曲线
长期成本是指生产者在可以调整所有的生产要素数量的情况下,生产一定的产品数量所花费的成本。长期总成本曲线反映了长期中厂商的各种产量水平和它对应的最低成本之间关系,它是所有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包络曲线。对应于长期总成本,可以定义长期平均成本和长期边际成本。
解释长期成本,说明长期总成本曲线的含义及其扩展说明。
2.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在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该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逐渐递减的,即边际技术替代率是递减的。这在生产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因而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概念中应包含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定义,其次要说明随着一种要素的变动,这一替代率是越来越小的。
四、简答题
1.简要说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及其适用条件。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中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它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会下降,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减少。这是一条经验规律,其发挥作用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第一,这一规律要求技术水平不变。技术水平不变是指厂商在生产中所使用的技术没有发生重大变革。这就意味着同样的投入组合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时期内所生产的产量是既定的。
第二,这一规律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只有一种可变投入变动,而其他生产要素数量是固定不变的。
第三,这一规律在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才起作用。这说明,在投入增加的初期,可变投入的增加有利于固定投入的有效使用,从而变动投入的边际产量递增。但当该要素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变动投入出现相对过剩,这时就会出现边际收益递减。
首先解释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内涵,注意它的前提条件是技术水平不变;其次具体说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发挥作用所具备的三个条件,其中在第三个条件中描述了边际报酬递减的过程。
五、计算题
1. 厂商的生产函数为 ,生产要素L和K的价格分别为 和 ,求厂商的生产要素最优组合?
代入生产者均衡条件
此即为厂商的生产要素最优组合。
首先必须了解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是两种生产要素各自的边际产量与要素价格之比相等,其次知道边际产量是生产函数关于要素的导数。
2. 已知厂商的生产函数为Q= ,生产要素L和K的价格分别为rL=2和rK=3,
(1)如果厂商使用资本投入量K=4,求厂商的短期总成本函数。
(2)如果厂商可以同时调整劳动L和资本K的投入量,求厂商的长期成本函数。
(1)把K=4代入到生产函数中,则生产Q所需要的劳动由 所决定,从中得出 ,连同K=4一起代入到C=2L+3K中即得到厂商的短期成本函数。
(2)长期成本函数由厂商的生产函数、等成本方程和生产要素最优组合决定,从中消去L和K,即得到C与Q的关系。
3.试说明短期总产量曲线与短期总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
短期总产量曲线与短期总成本曲线都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但表示其增长率的边际产量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之间恰好相反,即在边际收益递增阶段对应的是边际成本的递减阶段,边际收益递减阶段对应的是边际成本的递增阶段,与边际收益极大值相对应的是边际成本的极小值。这是因为,如果每增加一单位的变动投入所带来的产量是递增,则必然意味着,每增加一单位的产量所需要增加的投入是递减,从而所需要增加的成本也就递减。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随着变动投入的逐渐增加,总产量增长速度越快,即总产量曲线越陡,总成本曲线增长速度越慢,即总成本曲线越平缓。
短期总产量曲线和短期总成本曲线之间的对应关系取决于短期边际产量与短期边际成本之间的关系,而后者恰好变动方向相反。
注意:用数量关系表示也一目了然。如下图:
六、论述题
1.试说明使用两种生产要素的理性生产者应如何组织生产?
对于使用两种生产要素的厂商而言,其投入比例取决于边际技术替代率RTS与各要素的价格,当 时,要素的投入比例为最佳。
从技术上来看,不同的生产要素投入量可以生产出相同的产量。等产量线反映了一个厂商的生产技术状况。等产量曲线表示了可以生产相同产量的不同生产要素投入量的组合。等产量曲线的特征(本解答略)。
从使用要素的成本来看,厂商既定的成本可以购买的要素的投入量位于厂商的等成本线上。在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厂商的等成本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
在外在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只有在既定的成本约束下生产最大产量或者生产既定的产量花费最优成本,厂商才能获得最大利润,要素投入组合才能达到最优。要达到这种状态,厂商需要每单位支出购买任何要素所获得的边际产量都相等。从图形上来看,这一条件要求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相切。
首先,说明等产量曲线;其次,说明等成本线;再次,说明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含义及其条件;最后指出,在说明的同时配合图形。
一、单项选择题
1. 完全垄断厂商处于均衡状态时( )。
A、价格等于边际成本
B、价格等于平均成本
C、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D、边际收益等于平均成本
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无论是竞争性还是垄断性厂商,为了获取最大利润,都会把产量选择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之点。故选项C是正确的。
2. 形成垄断竞争市场最基本的条件是( )。
A、国家赋予特权
B、只有几家厂商
C、完全信息
D、产品差异
产品差别是垄断竞争市场的最基本特征,由于产品存在差别,每种带有自身特点的产品都是唯一的,因此,每个厂商对自己的产品的价格都具有一定的垄断力量另一方面,每一种产品都会遇到大量的其他的相似产品的竞争,因此市场中又具有竞争的因素,因此,它构成了垄断竞争市场的基本特征。
二、多项选择题
1.垄断竞争厂商处于长期竞争均衡时,其产量满足( )。
E、MR=LMC=P
本题考察的是垄断竞争市场处于长期均衡时的条件。
三、名词解释
1.完全竞争市场
微观经济学对完全竞争市场作了如下明确的定义,符合以下四个条件的市场就是完全竞争市场:①对单个厂商而言价格既定,市场上有无数的买者和卖者,每个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对市场价格没有任何控制力量②产品同质,同一行业中的每一个厂商生产的产品是同质的,对买者来说没有任何差异③要素自由流动,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是完全自由的④信息充分,市场中的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是完全信息的,即掌握与自己的经济决策相关的商品和市场的全部信息,双方不存在相互的欺骗。除此之外,完全竞争者都具有理性的假设。
具体说明完全竞争市场的四个条件,即对单个厂商而言价格既定、产品同质、要素自由流动、信息充分。
四、计算题
1.一个处于完全竞争的成本不变行业中,每个厂商的长期成本函数为:
市场上对产品的需求曲线是:
Q=2000-4P
(1)求该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2)长期均衡的厂商数目是多少?
(1)P=125
(1)由于行业为成本不变的完全竞争行业,所以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平行于数量轴的直线,其高度恰好处于平均成本的最低点。平均成本的最低点是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的交点,为此求出LAC及LMC并使之相等求q。得到:,从中得到:
但均衡时,P=LAC,所以,即
(2)根据市场需求,当P=125时,Q=2000-4P=5
由于在价格P = 125时,单个厂商的产量为25,所以厂商的数目为:
一、单项选择题
为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政府对自然垄断部门所采取的措施是( )。
C、支持价格
D、分割这一行业
在市场需求所要求的数量范围内,如果生产技术使得平均成本是递减的,则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行业中只有一个厂商进行经营是有利的。并且,这种生产技术对竞争者“自然”会产生排斥作用,因为参与竞争的厂商在生产较少的产量时只能花费更高的成本。这就是所谓的“自然垄断”。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往往对该行业进行管制,价格管制或者价格及产量管制是政府通常采取的手段。
二、多项选择题
1.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市场失灵现象包括( )。
A、次品市场和逆向选择
B、保险市场上的道德风险
C、生产中对河水的污染
D、企业中的内部人控制
E、公共交通
必须明确信息不对称就是指市场机制本身不能生产出足够的信息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也就是说经济当事人各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一致的。依此标准可以判断,ABD三个选项的内容都属于信息不对称,而C项是属于外部性问题,D项是公共物品。
三、名词解释
1.科斯定理
科斯定理是科斯在1960年发表在《法律和经济学》杂志上的《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针对外在性提出的一种解决方案。其内容可以表述为:在交易费用为零时,只要产权初始界定清晰,并允许经济当事人进行谈判交易,就可以导致资源有效率配置。这一方案后来被斯蒂格勒命名为“科斯定理”。科斯定理进一步扩大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只要假设条件成立,即使存在外部影响,竞争性市场也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首先介绍科斯定理的出处,其次叙述该定理的内容,最后说明科斯定理的作用,即进一步扩大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四、计算题
1.假定某化工厂生产的产品的需求函数为P=600-2Q,成本函数为Cp=3Q2-400Q+40000(产量以吨计,价格以元计)。
(1)试求利润最大时产量、价格和利润。
(2)若由于外部不经济(环境污染)会使社会受到损失,从而使社会成本函数:Cs=4.25Q2-400Q+40000,那么帕累托最优的产量和价格应为多少?
(1)Q=100
(1)从厂商需求函数求得总收益函数为TR=PQ=600Q-2Q2,则边际收益函数为:
从成本函数求得边际成本函数为
MCP=6Q-400
令MCP=MR,即6Q-400=600-4Q
代入到需求函数,得到
于是,π=TR-TC=400×100-(3×0+40000)=10000
(2)从该产品的社会成本函数中可知社会边际成本函数为
MCS=8.5Q-400
令MCS=MR,即8.5Q-400=600-4Q
代入需求函数,得到
可见,若考虑外部不经济,从帕累托最优的资源配置角度看,该工厂的产量应当减少,价格应当上升。
五、简答题
1.外在性如何影响资源配置?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外部影响的存在将使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我们以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的外部不经济为例来说明。
如图所示,图中水平直线D=MR是某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PMC为其边际成本曲线。由于存在生产上的外部不经济,故社会的边际成本高于私人的边际成本,从而社会边际成本曲线位于(私人)边际成本曲线的上方,它由曲线SMC表示。SMC与私人边际成本曲线PMC的垂直距离,可以看成边际外部不经济的程度。竞争厂商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其产量在价格(即边际收益)等于私人边际成本处,即为QP但为了使得社会利益达到最大的产量应当使社会的边际收益等于社会的边际成本,即应当为QS。因此,生产的外部不经济造成产品生产过多,超过了帕累托效率所要求的水平QS。
对外部影响造成的资源配置不当,西方经济理论认为政府应该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使用税收和津贴。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企业,国家应该征税,其数额应该等于该企业给社会其它成员造成的损失,从而使该企业的私人成本恰好等于社会成本。反之,对造成外部经济的企业,国家则可以采取津贴的办法,使得企业的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等。从而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
第二,使用企业合并的方法。让外部影响“内部化”,从而使合并企业的成本与收益等于社会的成本与收益,于是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第三,使用规定财产权的办法。在许多情况下,外部影响所以导致资源配置失效,是由于财产权不明确。如果财产权是完全确定的并得到充分保障,则有些外部影响就可能不会发生。因为此时侵权者会得到侵权者的补偿,从而使其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不存在差别。于是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首先说明外部影响的存在将使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通过以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的外部不经济为例来具体说明,注意画图有助于分析。其次说明西方经济理论认为的解决外部影响造成的资源配置不当的措施。
一、单项选择题
1.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小于国民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 )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
根据定义国内生产总值包括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而不包括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包括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而不包括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因此,当国内生产总值小于国民生产总值时,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大于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故选项A是正确的。
2.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由于( )。
A、价格水平上升时,投资会减少
B、价格水平上升时,政府支出会减少
C、价格水平上升时,投资会增加
D、价格水平上升时,政府支出会增加
与此题相关的知识点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表示,价格水平越高,需求总量越小价格水平越低,需求总量越大。价格水平的提高使实际货币供给量减少,结果利率提高。伴随着较高的利率,投资支出下降,从而导致总支出下降。故A选项是正确的。
二、多项选择题
1. 在三部门经济中,如果用支出法来衡量,下面的哪些项目应该计入GDP?( )。
C、政府支出
D、政府的转移支付
E、购买股票的支出
三部门经济包括消费者、厂商、政府,用支出法衡量GDP,在三部门经济中GDP=消费+投资+政府支出。注意,转移支付和股票不计入GDP。
三、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总值的综合经济指标,它被定义为该国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使用国内的资源所生产的全部最终商品及其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GDP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它测度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的价值,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的最终产品价值。GDP是测定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尺度,也是衡量一国经济增长程度的标准。
在回答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时主要强调该指标反映的内容,其测度的是总值,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的价值,以及该指标的测度意义。
四、简答题
1.在两部门的国民收入核算中,储蓄与投资是恒等式,这是否意味着计划储蓄总等于计划投资?
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存在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完全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的。根据定义,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国民总收入则等于消费加储蓄,国内生产总值又总等于国民总收入,这样才有了储蓄恒等于投资的关系。这种恒等关系是经济运行结果的表现,而不管经济是否充分就业或通货膨胀,即是否均衡。
但这一恒等式并不意味着人们意愿的或事前计划的储蓄总会等于企业想要有的投资。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储蓄和投资的主体及动机都不一样,这就会引起计划投资和计划储蓄的不一致,形成总需求和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经济扩张和收缩。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所讲的投资要等于储蓄,是指只有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时,才能形成经济的均衡状态。这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实际发生的投资总等于实际发生的储蓄这种恒等关系并不是一回事。
首先说明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储蓄投资恒等式是事后的结果其次说明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储蓄和投资的主体和动机不同,引起计划投资和计划储蓄的不一致,宏观经济均衡时所讲的投资等于储蓄是事先的分析。
2.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各是什么?
在给定的价格水平,任何使总支出曲线向上或向下移动的因素,都会使总需求曲线移动。这些因素主要有:①消费需求尤其是消费者对耐用品购买的变化②投资需求的变化③政府支出和税收的变化④净出口的变化。例如,政府支出增加或税收减少,会使总需求曲线右移,扩张性财政政策实行时情况即如此。
促使总供给曲线移动的主要因素大致有:①天灾人祸,严重的自然灾害或战争会减少经济中资本数量,从而使任一数量的劳动能够生产的产量减少了,于是总供给曲线会左移②技术变化。例如,技术进步会使既定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量,从而使总供给曲线右移③风险承担意愿的变化。如果经济生活中风险增加,厂商愿意供给的数量会减少,从而总供给曲线会左移④进口原材料价格变化,如进口价格上升,厂商生产成本上升,从而使厂商在原有产品价格水平上生产减少,从而使总供给曲线左移⑤劳动意愿的变化。如果人们更偏好闲暇,在既定工资水平上劳动供给会减少,从而使总供给曲线左移。
首先回答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有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税收、净出口。其次说明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有天灾人祸、技术变化、风险承担意愿变化、进口商品价格变化和劳动意愿变化。
五、计算题
1.某国年终统计资料如下表。
单位:10亿美元
资本消耗补偿    356.4
企业支付的利息   264.9
雇员酬金     1866.3
间接税      266.3
个人租金收入   34.1
公司利润      164.8
非公司企业主收入  120.3
红利        66.4
社会保险税     253.0
个人所得税     402.1
消费者支付的利息  64.4
政府支付的利息   105.1
政府转移支付    347.5
个人消费支出    1991.9
(1)国内生产总值
(2)国内生产净值
(3)国民收入
(4)个人收入
(5)个人可支配收入
(6)个人储蓄。
(单位:10亿美元)
(1)国内生产总值=3073.1
(2)国内生产净值=2716.8
(3)国民收入=2450.4
(4)个人收入=2551.7
(5)个人可支配收入=2149.6
(6)个人储蓄=93.3
首先是分析几个总量之间的关系。
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资本折旧
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间接税
国民收入=雇员酬金+企业支付的利息+个人租金收入+公司利润+非公司企业主收入
个人收入=国民收入-(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政府支付的利息+政府的转移支付+红利
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
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者支付的利息-个人消费支出
于是,从表中首先计算(狭义的)国民收入,然后计算NDP,最后计算GDP
(3)国民收入=.9+34.1+164.8+120.3=2450.4
(2)国内生产净值=.3=2716.8
(1)国内生产总值=.4=3073.1
(4)个人收入=2450.4-(164.8+253.0)+347.5+105.1+66.4=2551.7
(5)个人可支配收入=.1=2149.6
(6)个人储蓄=.4-.3
六 、论述题
1.如何用支出法计算三部门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支出法是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有经济单位用于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加总起来。在三部门的经济中,支出主要有三种:家庭消费支出、企业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
家庭消费支出包括购买产品和劳务的支出以及其他支出,其中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的支出,例如汽车、洗衣机、电视机等购买非耐用消费品的支出,例如食品、衣服等劳务支出,例如理发、医疗和教育等。令以C表示消费支出。
企业投资支出是指企业用于机器设备、厂房和存货方面的支出,也包括家庭的购房支出。以I表示投资支出。
政府购买支出是指各级政府购买产品和劳务的总和。修建道路桥梁、添置军事装备和支付警察的工资是政府购买的例子。以G表示政府购买。
根据支出法,有: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净出口,即:GNP=C+I+G
利用支出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思路清晰,而且便于宏观经济分析。但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1)有些支出项目不应计入国民生产总值中。这些项目包括对过去时期生产的产品的支出(如购买旧设备)、非产品和劳务的支出(如购买股票、债券的支出)以及对进口产品和劳务的支出。此外,政府的转移支付也不应计入国民生产总值中,因为领取者并未向政府提供任何相应的产品和劳务与之交换。(2)避免重复计算。由于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并无明显的区分,因而在计算过程中容易造成重复计算。在实际计算中,如果最终产品的价值全部计入国民生产总值中,那么中间产品就不应计入国民生产总值中,即使这种产品是生产最终产品的企业购买来的也是如此。如果中间产品在此之前已计入国民生产总值中,那么用该产品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只能在扣除中间产品的价值后,方可计入国民生产总值。
支出法作为一种衡量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在国民收入核算中得到了实际应用。
首先说明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支出法的定义以及支出的分类,其次分别说明各种支出的定义由此得出国内生产总值的公式。最后指出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以及支出法的意义。
一、单项选择题
1. 假定消费函数为C=a+bY,其中a、b>0,这表明平均消费倾向( )。
A、大于边际消费倾向
B、小于边际消费倾向
C、等于边际消费倾向
根据定义,平均消费倾向=C/Y=a/Y+b,边际消费倾向=b。由于a、b>0,所以APC>MPC。故A选项是正确的。
二、多项选择题
1. 投资乘数可以表示为( )。
A、收入变化除以投资变化
B、投资变化除以收入变化
C、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
D、边际消费倾向的倒数
E、边际消费倾向除以边际储蓄倾向
投资乘数是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这一比率正好等于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所以答案为AC
2. 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导致失业的原因,有效需求不足是三大基本心理规律起作用的结果,这三大心理规律是( )。
A、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B、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C、流动偏好规律
D、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E、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凯恩斯认为,国民收入(从而就业)决定于有效需求,而资本主义在一般情况下的有效需求不足以实现充分就业。由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性偏好这三个基本心理规律在起作用:消费倾向递减规律造成了消费需求不足,流动偏好规律和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造成了投资需求不足。
三、名词解释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在增加的收入中增加的消费所占的比例,它随着消费者收入的不断增加,而逐渐递减。在凯恩斯理论中,这是一条心理规律,它是凯恩斯主义用来解释消费不足的重要依据。
首先说明边际消费倾向的含义,指出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增加而递减,最后说明这一规律的简单用处。
四、计算题
1. 假设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是,投资为(单位:亿美元)。
(1)求均衡收入、消费和储蓄。
(2)如果当时实际产出为,企业非意愿存货积累为多少?
(3)若投资增至,求增加的收入。
(1)Y=750C=700S=50
(2)非意愿存货积累为50
(3)增加的收入为250
(1)均衡收入Y=(100+50)/(1-0.8)=750
消费 C=100+0.8×750=700
储蓄 S=Y-C=750-700=50
储蓄也可以从储蓄函数中求: S= -a+(1-b)Y=-100+0.2×750=50
(2)企业非意愿存货积累为 800-750=50
(3)若投资增至100,则收入Y′=(100+100)/(1-0.8)=1000,比原来的收入750增加250(=)
五、简答题
简述凯恩斯的投资乘数定理,并指出其发挥作用的条件。
投资乘数定理说明了经济中投资支出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其具体的结论是,投资增加所增加的收入等于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倍,其中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称为投资乘数。用公式表示为:
乘数定理揭示了现代经济的特点,即由于经济中各部门之间的密切联系,某一部门投资增加不仅会使该部门的生产和收入相应增加,而且还会引起其他部门的生产、收入和支出的增加,从而,使国民收入增加量数倍于最初增加的支出。
乘数定理发挥作用的条件是经济中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当经济中的资源已得到充分利用时,即没有可利用的闲置资源时,支出的变动只会导致价格水平上升,而不会使产出水平上升。此外,有时经济中的大部分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但由于某一种或几种重要资源处于“瓶颈”状态,也会限制乘数发挥作用。
回答这道简答题的要点如下:1、投资乘数定理的含义2、写出公式乘数理论揭示的现代经济的特点3、乘数理论发挥作用的条件。
六、论述题
概述消费函数的基本内容,并进行分析和评论。
西方经济学认为,消费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收入水平、价格水平、利率水平、收入分配、消费者的资产、消费信贷、消费者年龄构成以及制度、风俗习惯等,都会影响到消费支出。但是,凯恩斯的理论假定,在影响消费的各种因素中,收入是消费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收入的变化决定消费的变化。这样,消费函数可以用下列方程表示:
式中,等号左边的C表示消费,右边的C表示函数关系,y表示收入,C=C(y)表示消费是收入的函数。
消费函数又称消费倾向。凯恩斯把消费倾向区分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
平均消费倾向是指在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以C表示消费,y表示收入,平均消费倾向的公式为: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在增加的一个单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所占的比率,也就是消费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以ΔC表示消费增量,Δy表示收入增量,边际消费倾向的公式为:
边际消费倾向是消费曲线C=C(y)的斜率。边际消费倾向的数值大于0而小于1。这是因为,根据凯恩斯理论的假设,消费增量只是收入增量的一部分。
平均消费倾向大于边际消费倾向,即APC>MPC。这是因为,即使收入为零,也必定存在基本消费。如果收入和消费两个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边际消费倾向为一常数,那么消费函数就可以用下列方程表示:
式中,C表示消费,y表示收入。a和b都是常数。其中,a表示自发消费或基本消费,即当收入等于零时,消费等于a。b表示边际消费倾向。b和y的乘积即by表示收入引致的消费。因此,公式C=a+by的经济含义是,消费等于自发消费与引致消费之和。
当收入和消费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时,消费函数就是一条向右上方斜倾的直线。消费函数上每一点的斜率都相等。
对于凯恩斯的上述观点,一些西方学者认为是有缺陷的。例如,经验性的事实似乎证明:由于消费习惯的作用,人们的消费结构并不能随收入的变动而得到相应的调整,当收入增加时,消费可能不会与收入一样也调整到新的高水平,收入减少时,消费也一般不会立即调整到类似的低水平。而且,仍然缺乏足够的证据来证明消费倾向一定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下降的。另外,如果从长期来观察,消费函数同目前收入的关系可能不如某些长期收入或资本财富的关系那样密切。
回答此题的要点是:1.消费的含义以及消费函数方程;2.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的概念;3.消费函数的缺陷。注意在说明概念时要列出公式。
一、单项选择题
1. 某一经济在5年中,货币增长速度为10%,而实际国民收入增长速度为12%,货币流通速度不变。这5年期间价格水平将( )。
D、上下波动
西方学者认为,在劳动生产率、工资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具有如下数量关系:通货膨胀率=货币工资增长率-劳动生产增长率。结合此题,通货膨胀率=10%—12%=—2%,故通货紧缩,这5年期间价格水平将下降,所以答案B是正确的。
二、多项选择题
1. 假如经济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在下面不同的经济单位中,受到不利影响的是( )。
D、领取固定工资者
E、持现款的人
当发生严重通货膨胀时,会出现货币贬值,持现款的人显然会受损失,而债权人和领取固定工资者只能按照原来的数额收回债权获得到工资,他们同样因货币贬值而受到损失。而雇主和债务人一般来说是通货膨胀的受益者。
三、名词解释
1.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是指由于过度需求的存在而引起的普遍物价上涨。如果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不断上涨,社会就会产生过度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总需求和总供给已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状态,闲置设备也都使用了,过度需求不能促使产量增加,而只可能引起通货膨胀。这种情况叫做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造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因素包括投资、消费、政府购买等因素的增加,以及国外需求的拉动等。
回答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概念需要答出以下几个个要点,分别是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概括性的定义,其次具体说明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内涵,再次,简单提及需求拉动的因素。
一、单项选择题
1.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IS曲线的右上方、LM曲线的左上方的区域中,则此时( )。
A、投资小于储蓄,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B、投资小于储蓄,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C、投资大于储蓄,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D、投资大于储蓄,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在IS曲线的左下方,投资大于储蓄,在IS曲线的右上方,投资小于储蓄。在LM曲线的左上方,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在LM曲线的右下方,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题中描述的区域恰好是IS曲线的右上方与LM曲线的左上方的交集,故A选项是正确的。
二、多项选择题
1.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导致失业的原因,有效需求不足是三大基本心理规律起作用的结果,这三大心理规律是( )。
A、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B、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C、流动偏好规律
D、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E、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凯恩斯认为,国民收入(从而就业)决定于有效需求,而资本主义在一般情况下的有效需求不足以实现充分就业。由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性偏好这三个基本心理规律在起作用:消费倾向递减规律造成了消费需求不足,流动偏好规律和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造成了投资需求不足。
三、名词解释
1.资本的边际效率
首先说明资本的边际效率的定义,其次说明资本的边际效率满足的条件以及影响因素。
四、计算题
1.已知I=r,S=-Y,M=3200,L=0.5Y-260r。
(1)写出IS-LM的模型方程式。
(2)求均衡的国民收入和利率?
(3)若政府支出增加100,货币供给增加300,新的均衡国民收入和利率为多少?
(4)解释收入和利率变化的原因。
(4)增加政府购买和增加货币供给量都属于旨在刺激需求的扩张性政策。从(2)(3)的计算结果看,政策效果是使利率下降,收入增加,增加政府购买和货币供给使经济的总需求增加,从而导致经济的总收入增加。
分析: (默认收起,鼠标点击后展开下方的内容)
五、简答题
1.用IS—LM模型说明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决定。
IS—LM模型是说明物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决定的模型。这一模型由两条直线即IS曲线和LM曲线构成。
IS曲线是描述物品市场达到均衡,即投资与储蓄相等或写为I=S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LM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相等或写为L=M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之间存在着同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把IS曲线与LM曲线放在同一个坐标系中,就可以得到说明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决定的IS—LM模型
在图中,IS曲线上任意一点都表示物品市场的均衡,即I=S,LM曲线上任意一点都表示货币市场的均衡,即L=M,IS曲线与LM曲线相交于E,在E点上则是两种市场的同时均衡,这时决定了均衡的利息率水平为ro,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为Yo。而且,也只有在利息率为ro,国民收入水平为Yo时,两种市场才能同时达到均衡。
先说明IS—LM模型的经济含义,分别解释IS曲线和LM曲线,然后说明两曲线的交点决定均衡的国民收入和利率。
一、单项选择题
1. 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IS曲线的右上方、LM曲线的左上方的区域中,则此时( )。
A、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提高
B、均衡价格和产量下降
C、均衡产量增加,但均衡价格不确定
D、均衡价格提高,均衡产量下降
在IS曲线的左下方,投资大于储蓄,在IS曲线的右上方,投资小于储蓄。在LM曲线的左上方,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在LM曲线的右下方,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题中描述的区域恰好是IS曲线的右上方与LM曲线的左上方的交集,故A选项是正确的。
2. 如果所得税率既定不变,政府预算是平衡性的,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加自主性投资会增加均衡收入的水平,并且使政府预算( )。
A、保持平衡
C、出现赤字
D、是否继续平衡不能确定
预算盈余是政府收入超过支出的余额。所得税率既定不变,增加自主性投资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会增加均衡收入的水平,从而税收增加,产生盈余。故答案B是正确的。
二、多项选择题
1. 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导致失业的原因,有效需求不足是三大基本心理规律起作用的结果,这三大心理规律是( )。
A、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B、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C、流动偏好规律
D、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E、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凯恩斯认为,国民收入(从而就业)决定于有效需求,而资本主义在一般情况下的有效需求不足以实现充分就业。由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性偏好这三个基本心理规律在起作用:消费倾向递减规律造成了消费需求不足,流动偏好规律和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造成了投资需求不足。
三、名词解释
1.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利用政府预算(包括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总需求,从而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前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税收,后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政府购买(支出)。财政政策执行往往是逆风向的,即经济萧条时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而经济过热时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回答此题共有三个要点,它们分别是:
(1)财政政策的定义;
(2)财政政策的手段;
(3)财政政策执行。
四、简答题
1.用LS-LM模型说明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决定。
IS—LM模型是说明物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决定的模型。这一模型由两条直线即IS曲线和LM曲线构成。
IS曲线是描述物品市场达到均衡,即投资与储蓄相等或写为I=S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LM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相等或写为L=M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之间存在着同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把IS曲线与LM曲线放在同一个坐标系中,就可以得到说明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决定的IS—LM模型
在图中,IS曲线上任意一点都表示物品市场的均衡,即I=S,LM曲线上任意一点都表示货币市场的均衡,即L=M,IS曲线与LM曲线相交于E,在E点上则是两种市场的同时均衡,这时决定了均衡的利息率水平为ro,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为Yo。而且,也只有在利息率为ro,国民收入水平为Yo时,两种市场才能同时达到均衡。
先说明IS—LM模型的经济含义,分别解释IS曲线和LM曲线,然后说明两曲线的交点决定均衡的国民收入和利率。
五、计算题
1.已知I=r,S=-Y,M=3200,L=0.5Y-260r
(1)写出IS-LM 的模型方程式。
(2)求均衡的国民收入和利率?
(3)若政府支出增加100,货币供给增加300,新的均衡国民收入和利率为多少?
(4)解释收入和利率变化的原因。
(1)IS-LM模型方程为
(4)增加政府购买和增加货币供给量都属于旨在刺激需求的扩张性政策。从(2)(3)的计算结果看,政策效果是使利率下降,收入增加,增加政府购买和货币供给使经济的总需求增加,从而导致经济的总收入增加。
(1)令I=S,则可以得到r=-Y,即
①式即为IS曲线方程。
令m=L,可以得到Y-260r,即
②式即为LM曲线方程
故IS-LM模型方程为
(2)求解方程组得 即为所求
(3)当政府支出增加100时,新的IS曲线方程为 ③
当货币供给量增加300时,新的LM曲线为
将③④联立并求解,得
(4)回答此问题要指出增加政府购买和增加货币供给量都属于旨在刺激需求的扩张性政策。从而分析利率和收入的变化。
2.2. 假定货币需求为L=0.2Y ,货币供给为Ms =200,消费C=90+0.8yd ,税收T=50 ,投资I=140-5r ,政府支出G=50 ,求:
(1)导出IS和LM方程,求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2)若其他情况不变,政府支出G增加20 ,收入、利率和投资有什么变化?
(3)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1)IS曲线的方程为:Y=1200—25r,LM曲线的方程为:Y=1 000,则
均衡收入为Y=1000,均衡利率r=8,均衡投资I=100
(2)均衡利率为r=12,I=80 Y=1 000。
(3)由投资变化可以看出,当政府支出增加时,投资减少相应份额,这说明存在“挤出效应”。
(1)由C=90+0.8Yd ,T=50,I=140—5r,G=50和Y=C+I+G可知IS曲线为:Y=90+0.8Yd +140—5r+50=90+0.8(Y—50)+140—5r—50=240+0.8Y—5r,化简整理得
Y=1200—25r……①
由L=0.2Y,Ms =200和L= Ms 和LM曲线为:0.2Y=200,即
Y=1 000……②
这说明LM曲线处于充分就业的古典区域,故均衡收入为Y=1 000,联立①②得1 000=1 200—25r,求得均衡利率r=8,代入投资函数I=140—5r=140—5×8=100。
(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政府支出增加20将导致IS曲线发生移动,此时由Y=C+I+G可得新的IS曲线为:Y=90+0.8Yd+140—5r+70=90+0.8(Y—50)+140—5r+70=260+0.8Y—5r,化简整理得:Y=1 300—25r,与LM线Y=1 000联立得:1 300—25r=1 000,由此均衡利率为r=12,代入投资函数得I=140—5r=140—5×12=80而均衡收入仍为Y=1 000。
(3)由投资变化可以看出,当政府支出增加时,投资减少相应份额,这说明存在“挤出效应”,由均衡收入不变也可以看出,LM线处于古典区域,即LM曲线与横轴Y垂直,这说明政府支出增加时,只会提高利率和完全挤占私人投资,而不会增加国民收入,可见这是一种与古典情况相吻合的完全挤占。
六、论述题
1. 试论宏观经济政策在执行中的困难。
西方经济学者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在执行中有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时滞问题。任何一项政策,从决策到在经济中达到预期的目标都会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这种时间间隔就叫政策时滞。这种政策时滞的长短,对政策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有重要的影响。
政策时滞可以分为内在时滞与外在时滞。内在时滞是指从经济中发生了引起不稳定的变动到决策者制定出适当的经济政策并付诸实施之间的时间间隔。其中包括从经济中发生了引起不稳定的变动到决策者认识到有必要采取某种政策的认识时滞,从认识到有必要采取某种政策到实际做出决策的决策时滞,以及从做出决策到政策付诸实施的实施时滞。外在时滞是指从政策实施到政策在经济中完全发生作用,达到预期目标之间的时间间隔。
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时滞是不同的。从西方国家的情况看,一般来说,财政政策从决策、议会批准到实施,需要经过许多中间环节,内在时滞较长,但其作用比较直接,见效快,外在时滞较短。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直接决定,所经过的中间环节少,内在时滞较短,但它作用比较间接,外在时滞较长。缩短政策时滞,使政策更快地发挥作用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时滞是客观存在的,无法消除。这样,在决定政策时一定要考虑到各种政策的时滞,以免政策无法达到预定的目标。
(2)预期对政策效应的影响。政策的效应如何,还要受到公众对政策本身和经济形势预期的影响。如果公众认为政策的变动只是暂时的,从而不对政策做出反应,那么,政策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例如,如果公众认为某次减税只是暂时的、一次性的,那么,他们就不会由于这次减税增加消费或投资,从而减税也就起不到刺激总需求的作用。再假定,如果公众认为未来的经济会发生严重衰退,这样,即使政府减税,公众也不会增加消费或投资,减税也起不到刺激总需求作用。只有公众认为政策是一种长期的政策,并与政府有大致相近的经济预期时,才会配合政策,使政策发挥作用,达到预期的效应。实际上,政策有时得不到公众的配合,从而使政策难于完全达到预期的目标。
(3)非经济因素对政策的影响。经济政策不是孤立的,它要受到许多因素,特别是国内外政治因素的影响。这首先在于制定政策时所应考虑的不仅有经济因素,而且有政治因素,有时政治因素比经济因素还重要。例如,在大选前夕,尽管经济中已出现通货膨胀,但本届总统为了竞选连任,一般不会采取紧缩性政策。因为紧缩性政策会使失业增加,经济萧条会对他的当造带来不利。
(4)除了一些共同的因素以外,每项政策措施在执行过程中还会遇到各自的困难。例如,财政政策可能会产生挤出效应,货币政策在流动偏好陷阱状态时无效等。
宏观经济政策在执行中一般归结为三个困难,分别是(1)政策时滞问题(2)预期对政策效应的影响(3)非经济因素对政策的影响。除了这些困难以外,每个政策还可能会遇到特有的困难。在说明这些困难时,最好举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竞争厂商的最优产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