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学智慧校园账号密码34608775密码忘记了。没定邦手机号,求帮解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825|回复: 2
求白联洲老师看有没有更多的信息。
签到天数: 1 天连续签到: 1 天[LV.1]初来乍到
马上注册,认识更多宗亲,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白氏网。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我来之西充县风和乡字辈是:上元明中 登纪体立 雍行 据说是三兄弟一起来四川 求白联洲老师看有没有更多的信息。凤和乡白家的家谱:世于天受大,朝仁和义美,贵之宗祥,同他们是一个兄弟发展下来的。
签到天数: 636 天连续签到: 2 天[LV.9]以坛为家II
白 氏 (漢民)西 南 主 要 宗 支 字 派 本材料由重慶克金(號應龍)、成都昆聲、簡陽劍英、雲南書香、瀘州康林和聯洲宗親等收集,四川瀘州中級法院白聯洲整理、印製。敬請各位宗親及有識之士賜教,不勝感謝。 陝西省白氏族人遷徙川、渝、黔、滇宗支四川瀘州江陽區:& &真信彪昺;玄水登业王,仕金文玉鴻。朝堂錦聯芳,肇啟崇龍章;守道明先律,奇懷瑞應昌;雲霖開暢茂,繼體振倫綱;恒超潘垣尚,亨晉炳華光。(始祖白珩于清康熙年间由陕西澄城县庄头镇永内村入川)四川敘永縣城關:&& 國世水(氵)元,愈玉崇邦;安定永昌,懷德成祥;經賢輔佐,明政朝綱。星輝耀彩,福應忠良。(譜記入川始祖原籍為陝西省西安府三願縣兵丁街大十四)四川敘永縣龍鳳:& &英應有公玉,寬仕正文廷;登祥光啟勇,美義在朝存;連續元相進,忠孝福壽其。(譜記入川始祖原籍為陝西省西安府)雲南鎮雄縣脈派:& &進長彩芝成,儒龍世自榮;宗明先啟慶,道顯體方聲;尚禮崇開運,軒轅定永亨;有光齊泰盛,萬國遠傳名。(譜記入滇始祖白進表祖籍陝西西安府咸陽縣大棗裏白家村)雲南昌寧縣脈派:& &可之國。鳥宏火西繪,玉坤光中明,林茂青山水,盛國興民富,文榮景昌學,誠書海道德,詩章智淵思,正邦朝棟樑。(始祖白可實原籍陝西省吳堡縣人,參加明朝末期農民起義,與大西軍的白可撰字文選將軍為同宗、同源、同字派兄弟關係。) 江西省白氏族人遷徙川、渝、黔、滇宗支吉安府(廬陵、泰和、吉水)、廣信府白氏族人遷徙川、渝、黔、滇各地脈派吉水縣白文龍後裔入川、渝、黔、滇脈派:元朝至正年間,白玉文之子青山、元山、空山遷徙四川。青山居川北龍安府旺蒼縣,元山居川西潼川府三台縣,空山居川東酉陽縣。四川中江縣脈派:& &以孝弟忠信,桂意如前人;熙如益(生)木文,玉。自孝宗賢樂錦春,昆仁仲義煥書珍;昭忠素秉清心志,監信培元福壽臻。(此為入川前宋、元兩朝字派)& && && && && && & 雲如明光現,珠泰映碧長;開成宗中集,發啟先世昌。(明朝入川後字派)如生柱,文玉映懷,增光代遠;孝友傳家,才思自顯;學紹修齊,禮宗國典;萬世維昭,榮昌繼善。(清朝初期複業後字派)清鹹豐十年合修家垂訂新字派:为玉守正元。肇禮輝前緒,昭中毓俊英,恩隆洪慶錫,澤裕大生成,泰啓倫常順,恒延福履亨,香山含秀髮,奕世顯芳名。四川三台縣脈派:& &世繼元益木,程文玉毓光;錫應興懷遠,崇隆萬世昌。敦本鴻光緒,貽謀右啟長;春秋欽履重,雍和載賢良。(白昆季、元山祖後裔,六房)四川射洪縣脈派:& &書學亮含縣,載映玉尚承;光明正啟世,本元永裕常;登洪慶萬長,祥澤金開紹;立新思德厚,純化福監康;尊隆興國治,保緒順發昌。四川敘永縣震東:& &萬覺美素長,文志芝元正;明光登世遠,福厚享昌榮;聯升三品位,富貴永隆興。(先祖籍貫陝西省渭南市,後遷徙江西省吉安府,明朝洪武由江西吉安泰和縣十字街徙於西蜀之內江,繼遷黔北之桐梓縣蘆溪裏五甲地名龍塘,再遷東芝裏五甲地名白沙壩。明朝末期避禍再入川。)四川營山縣脈派:& & 合昭正道,銜登孝友。四川梓潼縣脈派:&& 素真文朝術,其漢義炳忠,正克元大成。元真世孟政,玉應廼維鈺;萬文懷學光,長朝祥林宗,正紹世永遠,明觀世代遠,光宗耀德芳。 (白昆季、元山祖後裔,六房)& && && && &&&四川綿竹遵道鄉:& &中正永如玉,官清民自安;朝廷連少鳳,萬世大人安。四川劍閣縣脈派:& &素增文朝永,其威鹹義炳;正克元大成,明宗耀祖德。四川旺蒼縣脈派:& &雲如明光現,珠泰映碧長;開成宗仲集,發啟先世昌。文天玉思林,萬中吉元良;炳入雲煥彩,懷筆映華宮;建恒軫示瑞,紹機臣樹章。(白昆季、元山祖後裔,長房)四川洪雅縣脈派:& &天文應世玉,春福光萬成;雲天潘啟玉,明瑞世朝倫。(白昆季、元山祖後裔,七房)(湖北省鹹豐縣小村鄉白家譜記載,白元山,字昆季,明初入川溪鄉)& && && && && && & 可有顯自明,文志仕洪起,春光廷朝X;輔佐定乾坤,安邦定國成。(白昆季、元山祖後裔)四川青神縣脈派:& &友仕洪文君,玉成景亦興;光宗耀祖德,忠孝大仁親。四川大英縣脈派:& &金玉分涵居,文光士及衢;清明成語咒,德正在於書。(白昆季、元山祖後裔,六房)四川南充嘉陵區:& &明欽紹,巨承楊七自,仕萬朝子希,舉鳴珍斯國,如雉鳳采新,光文成家道,宏忠世澤長,安邦榮華顯,名耀萬國楊。四川蓬溪新會鎮:& &光文成家道,宏忠世澤長,安邦榮華顯,名耀萬國楊。(南充嘉陵區白氏入川二十三世白新益之後,由白家灣遷新會鎮。)四川廣元河西區:& &大連天昌志,萬子玉金興。(白昆季、元山祖後裔,四房,由羊木鎮遷來)重慶酉陽縣後溪:& &文弘維慶永,邦國萬世長;賢明俊秀啟,繼紹耀宗光。家庭敦孝友,福順錫禎祥;漢朝崇正學,兆應顯榮昌。(白空山於洪武三年落業酉陽縣後溪鄉,秀山縣石堤鄉同脈)天開新運,佑相全宗;述志裕俊,代有傑雄;慈惠敬謹,謙讓廉恭;倫記克儉,義方敦崇;騰襄揚烈,學富臻隆。(民國三十七年聯宗新更各族通用)& && && && && && & 梁眾有應世,興玉永太清;孝友傳家玖,和平印事先;新人光祖德,立現進祥賢;守辭良同遇,金光見泰權;方為能勇屬,繼顯複綿延。(水巷子祠堂脈派)湖北鹹豐縣脈派:& &總管白龍家字派:王玉合成太,文弘維慶永;邦國萬世長,賢榮星壽祖;再盛有通光。貴州六盤水脈派:&& 朝開昌龍運,孝道正家興。(譜記與重慶酉陽縣後溪、湖北鹹豐縣脈派為同一祖源)貴州黔西縣脈派:& &玄晉昌衍訓,繁以丕芳運;世貴齊衣紫,洪文儒占應。續編四十字派:開紹廷光永,承宗大有明;仁恩昭國治,鎮守振家聲;連啟乾坤泰,時雍海甯平;詩書宏世澤,禮禳錫廉欽。始祖白蘭祿字運濤,江西廬陵人,大明天啟二年(1622年)入黔平亂,後定居黔北。貴陽市車場脈派:& &南陽源流遠,敬存念克玄;太庭居啟聯,興隆崇樊賢;志方大有為,積善名丕揚;乾元榮昌熾,奎壁煥文光。來滿邦國家,億萬宣朝方;洪應開封順,正永德書香;顯名登月時,玉光紹仕榮;成良安聖美,清思富全昌;星學高守本,在庭敬祖恩;文傳天祥遠,有貴子孫福。(始祖白來鵬,祖籍江西省吉安府廬陵縣珠市巷,元末明初,貴州苗人造反時,來鵬任七品都司,戊子年(1408年)入黔平亂。前40字為江西廬陵老譜字派)貴州湄潭縣脈派:& &應登極廷文,玉維正萬世;光明天德永,彰顯昭穆序;宗功肇鹹陽,學說茂居易;詩才具仙心,能識之無字;唐宋元清民,代有望人繼;創守知其難,耕讀承先志;孝友作家寶,和敬篤族誼;禮樂備冠裳,書香高門第;倫起敦實行,本枝連同氣;梓姓萃一堂,佑啟垂統緒。明文懷家遠,萬世茂榮昌;朝正忠良智,德厚啟家聲。(江西省吉安府遷徙清雍正年間先祖白雲開由南昌遷徙貴州)& &天成鄉脈派:傳福有學,應世來成,祥光永正。貴州遵義縣脈派:& &邦成世瑞單,先民朝應榮;鳳宣光祖德,永遠尚相山。(江西省吉安府泰和縣大田角人,明朝末年遷入遵義)林長仕學雲,世天文廷忠;開遠發大祥,紅龍書昌鳳。(江西省江甯府龍虎縣城門前龍虎山坡腳白家曹人氏)贵州雷山县脉派:&&方文兴、应景维、茂显考、佐朝堂。(祖籍江西南昌府猪市巷,清“调江西填贵州”时,白文秀由赣入川,居住重庆秀山县,其子白兴隆又由川入黔)泰和縣鵝頸塘鵝頸大坵白興綱(號成)元順帝時代遷徙重慶市江津區德感壩鎮定居。重慶江津灘盤鎮:& &興遷應朝脈,仲宗世朝登;秉單永尚昭(明光治,後光改為鎮)。鎮治榮輝坤;鐘澤樹煥均,錦江春燦在;欽清桂耀增,銀傑沙灼嘉;金相海洋喜;鑫本洪燕仕;釗權濱烈城。& && && && && && & 重慶江津和平鄉:& &興遷文其思,尚仲表宣應,天大世。山長玉景詩,世金應文崇;富貴權恒茂,成繼紹春宏;寅開珍建緒,培吉煥華章;享榮時鼎第,福祿壽安康。(興綱與江氏夫人後裔)重慶江津杜市鎮:& &興良玉丹月,子世金應文,崇治光宗友,萬在正永元。(白興綱與劉氏夫人後裔)。重慶綦江郭扶鎮:& &興良玉舟月,子是金應文;宇字光宗漢,萬在正永遠。(白興綱與劉氏夫人後裔)。重慶江津石蟆鎮:& &興世始光玉,廷朝才禎登;相能應。玉治光明遠,榮華世代昌;文章揚祖澤,仁義正先常。受棟洪宣,國恩永慶,文遠光昌,世德永祥。(興綱與徐氏夫人後裔)重慶江津德感鎮:& &興永其文代,思啟尚志仲;壁應乃代忠,明應萬純洪;升永定章遠,福祿壽喜昌。重慶江津廣興鎮:& &興成戚文化,詩啟尚志重;明乃世宗鳳,碧應萬純洪;升永定章遠,福祿壽喜昌。(“明”字輩同高牙、九龍鄉的“自”字輩)重慶江津高牙鄉:& &(璽)載思宗自應仲德,仕聖並映及永克,正大世澤孔長志,賢良忠孝定邦國。X X光明洪祖興,萬世崇X仁義顯;忠孝詩書開運隆。(白璧公第十五世孫載璽公後裔)重慶江津九龍鄉:& &載以宗自應仲脈,仕聖亦映元永克,正大煥澤非長志;明紹定安可開國。進得朝廷為臣相,光宗耀祖顯門庭;文章華夏榮青史,福壽安泰萬代興。重慶江津石門鎮:& &應朝脈仲宗,世朝登茂秉,永尚昭明光。鎮治榮輝坤;鐘澤樹煥均,錦江椿燦在;欽清桂耀增,銀傑沙灼嘉;金相海洋喜;鑫本洪燕仕;釗權濱烈城。重慶渝北區脈派:&&初道紫靜添,維玉萬雲元(尚);尚之士齊治,文天自瑞祥;清潤和時太、論孟大宗榮。承忠永興學,仁義啟仕昌;崇德智廣俊,顯榮坐元良。(重慶渝北、巴南、彭水縣、墊江縣、黔江縣部分白氏脈派始祖白初慶,書名白其炳,白興剛第四代孫,西元1385年由江津移居渝北區洛磧鎮,後裔白尚佐改元字派為尚字派,第十二世裔孫白仕政遷徙彭水縣、墊江縣)重慶彭水鬱山鎮:& &初道紫靜添,維玉忠雲元(尚); 尚之仕齊治,忠孝承家遠,詩書繼世長。文章能建國,友義可安昌;正大光明德,以仁紹馨香;漢華澤千古,富貴重倫常。重慶黔江聯合鎮:& &忠孝承家遠,詩書繼世長。禮儀興萬代,仁愛紹南陽;誠信尊傑俊,勤賢顯勝強;科學達偉業,富貴重倫常。四川瀘州白沙鎮:& &興世始光玉,廷朝才太允,久仕九(洪應宗)玉金,爾如文顯世,應有正雲庭;永守光華志,榮升大復興。(貴州習水縣程寨白村壩同此支脈)四川瀘州中心鄉:& &興世始光玉,廷朝才太允,久仕九(洪應宗)玉金,爾如文顯世,應光德成聯;級貴榮耀義,庭登俊洪陽。志汝嘉佑啟,開澤有復興,大福華。四川高縣脈派:& & 之正如緒(統、純、升、桌)。仕揚萬金天,福德昌順祥(改為仕揚萬思文,後吉學比天),朝廷增貴富,官清萬民安。始祖白之昱系洛磧脈派白初慶十一世子孫。四川興文縣蓮花:& &正中日文,萬玉其元萬。永世光先志,承宗定發祥;明高富自有,朝代顯榮昌。(推測系重慶市渝北區白初慶第八代子孫萬金、萬和遷徙四川省下南道永甯府永盛裏十甲地名石克咀。前九代為萬氏字派。)四川興文古宋鎮:& &正中日文世,正大光明啟,玉厚定佳邦,文舉高飛燕,木本水延長。(興文縣蓮花鎮同宗)。四川廣安市脈派:& &初道紫靜添,維懷萬應啟,王昌簡。大宗光明正,賢人學仕昌;國朝興禮義,孝友樹春芳;先代昭得遠,鴻才紹澤長;中天隆景運,啟家必建幫;教養成體輔,立身重自強;克復為可久,美譽萬古揚。貴州桐梓縣脈派:& &興世始光玉,廷朝,萬啟覺素單,志長文單元;正子金光儒,學仕進朝堂。玉明光忠志,萬古永家祥。(重慶白興剛脈派,萬字輩是入川第8代)元正大金光,儒學仕朝堂;玉明光忠志,萬古永家祥。中華振興,民富國強;科技發展,錦繡前程;謀建偉業,壯志淩雲;勤儉持家,久遠迎勝;廉潔清高,永保太平。長文單元,正大光明;國賢子世,應文宗治。貴州習水縣脈派:& &興世始光玉,廷朝才(萬)其正,本采啟君永,文子洪廷紹;開國思明治,時顯應克宗。棟樑家才遠,勤誠富貴禎;雨露潤江海,榮華萬代春。(此為程寨鄉反子塘脈派)兴。世始光玉文,朝才奇龙相;洪应宗支远,绍代永潮成。志方太升高,福禄寿喜长;和平廉礼义。读书渊学圣。(此為程寨鄉開花村脈派。后二十字派于一九八五年议定)。雲南大關縣脈派:& &初道紫靜添維懷萬,可逢祥廷正文鳳,朝世建高永德興;紹啟開元成大海,喜天榮昌運洪恩。 廣東省白氏族人遷徙川、渝、黔、滇宗支韶州府樂昌縣白璧公後裔遷徙川、渝、黔、滇脈派(元朝中期、清朝初期)重慶梁平袁壩驛:& &壁昌盤實金,王居鄉叟甫,玉思素禧皚,仕大(人雨)天應觀。櫟燦增錦洵,材炳培鐸深;根煥坵銘溥,枝耀堪鋒清;相燃城錢澤,樹煄均欽澄。榮輝基鎮源,校煌幸釗泉,棟煒坤欽澤,相炬主鈺涓。重慶梁平縣脈派:& &櫟燦增錦澗,材炳培鐸深;根煥坵銘溥,枝燁堪鋒清;相燃城錢澤,樹煄均欽澄。楳燈地鑛溢,槽焰埡銀波;梓燁壪粵湘,柯炫境鐲渝。(欽汝梅灼圻,錫鴻植炳墀;釗潛樹煜培,鍇澄桓焜垍;銘源榜煊埭,錦淵桂燁增。& &福建省安溪縣脈派)  傳授忠義禮,孝順萬祖祀;仁仲季元純,榮華慶富貴。(樂昌黃圃十二世孫思謙于明朝永樂20年題詩。)重慶市壁山縣重慶璧山馬坊鎮:& &櫟,燦文然如光,玉祖代鴻昌;存心培後德,永遠繼書香;增輝肇緒顯,榮華富貴長。(白璧公第22代裔孫燦遠公攜子增壽、增祿遷徙壁山縣)& && && && && && & 櫟燦文噴如光玉,祖代鴻郭應孔嘉;繼世廷芳宗正大,增輝肇緒顯榮華。朝應文顯宗,正玉祖代興;人心培厚德,永遠繼書升。注:此支白氏系貴州思南昭化府白仕彥(樂昌脈派)後裔,清朝康熙四十六年西元1708年遷入馬坊橋白家橋。重慶銅梁縣嵐峰:& &朝文維世。文朝玉相啟,永應鳳祥開。國政天星順,萬代福祿康;訓尊禮智德,鴻冕盛裕邦。(貴州平越府眉潭縣新化裏六甲地名白家寨脈派文字輩於康熙三十二年癸酉歲入川,四川東道重慶府銅梁縣長安裏新七甲地名蒲呂場嵐槽龍塘堰接龍埡白家灣插占落業。)重慶忠縣新立鎮:& &萬古益孟家守士,文明有志維朝良;萬芝立興行仁美,天佑其世志遠昌。重慶開縣鐵橋鎮:& &景鬥師金用,賢之經珍守;達江昭先德,聯天應思成。以尚文國士,永世傳家興;遵重孝友達,宗緒繼文章。立志孝祖宗,創業人勤奮;報國無私心,公僕忠百姓。重慶雲陽雲安鎮:& &盛朝世順宗,有龍啟德明;家禎富貴X,四代選光榮;X、X致升。同德鄉脈派:進萬繼文單,學正大光明;永遠樂長春。忠州鎮脈派:萬大光明,繼伝保增;家邦永定,永慶昌榮;輝忠成繼。重慶黔江縣脈派:& &相永其,朝維世守芝。忠貞開國運,孝友振家聲。明德承先緒,詩文裕後昆。重慶墊江周家場:& &詩書永遠千家望,世代吉昌天萬勳;紹熙尊正英科禮,鳳來池上占魁名;進德朝廷為忠相,光宗耀祖顯隆平;文章華夏榮青史,福壽安泰一元新。重慶墊江白家場:& &壁昌盤實金,王居鄉叟甫,玉思素禧皚,仕元忠永桂益,啟仕璧治文,登試。(從12代試字改為鐘字)鐘深本光在,钜永果烈培;錫泰榮耀執,鑑清東煥垂。& && && && && && & 壁昌盤實金,王居鄉叟甫,玉思素禧皚,仕元忠永桂耀,允可文天時;維世文應常,永遠慶士先。(白璧公第十二世孫思猛公後裔)& && && && && && & 壁昌盤實金,王居鄉叟甫,玉思素禧皚,仕元忠永崇自,之仕林大文;登朝鐘深本,光在钜永果。& && && && && && & 半岩桂銜道公支系舊字派:尚之治齊仕,文天自瑞祥;維事家澤久,永遠慶如芳;清潤和時泰,論孟大忠良。重慶涪陵市外河:& &壁昌盤實金,王居鄉叟甫,玉思素禧皚,仕元自芝世會,永貴興榮玖,遠顯發富長,餘慶樂華培(入蜀現排到十六代餘字輩);重慶涪陵市內河:& &壁昌盤實金,王居鄉叟甫,玉思素禧皚,仕元忠永桂益,啟仕璧治文,登試。(從12代試字改為鐘字)鐘深本光在,钜永果烈培,錫泰榮耀執,鑒清樂煥垂。四川渠縣岩峰鎮:& &從傳曾鶴盛,玉國秉文龍;瑞建昭明仕,安邦定儒鴻。旭星昭乾坤,仁壽廷富貴;長春同樂永,良慶萬代成。(廣東樂昌白璧公二十世孫竺茂公後裔,現傳12代)四川敘永縣興隆:& &壁昌盤實金,王居鄉叟甫,玉思素禧皚,仕大天所觀。興文遠大先,世應祖朝元;揚顯永光裕,富貴萬年昌。忠厚傳家久,和善繼芳譜;慧隆廷宗澤,詩書定太平。四川簡陽晉安場:& &櫟燦增錦澗,材炳培鐸深;根煥坵銘溥,枝燁堪鋒清;相燃城錢澤,樹煄均欽澄。(始祖櫟素,清初由廣東省樂昌縣遷徙晉安場落業。)四川漢源縣脈派:& &煥聖世文仲,基錫清才雲;曾錦早。(8——20代,樂昌脈派)& && &雲南水富縣脈派:& &朝玉其昌,文萬世章;光宗耀祖,永秀年方。(廣東樂昌脈派,與重慶市奉節縣同宗。先祖為重慶市江津市馬宗鎮白家嘴入川白氏第九世孫白明宣。)雲南昭通市脈派:& &櫟燦增錦洵,材炳培鐸深;根煥垣銘溥,枝燁堪鋒清;相燃城錢澤,樹煄均欽澄。貴州仁懷縣脈派:& &櫟燦增錦洵,材炳培鐸深;根煥坦銘溥,枝燁堪鋒清。惠州府和平縣遷徙川、渝脈派(明朝中期、清朝初、中期)廣東惠州和平縣:& &老派行:道仲積皓明,朝文色其正;呈升恒光輝,延熾昌慶雲。& & 新派行:英賢邦家興,熙和欽運隆;發祥思宗德,榮華世代同。四川成都市脈派:& &貴道仲積浩。明朝文色其正呈,良俊登廷昭美德(英賢繼世耀芳聲);蘭桂鳳麟嘉瑞獻(詩書禮義大薪傳),華國經綸楨棟選(光宗作述子孫基)。四川成都石羊場: &&良天為文,永入朝廷;時代登進,常懷國恩。(曾打算入成都白氏樂陽祠“認祖歸宗”未果)四川仁壽縣脈派:& &貴道仲積浩。明朝文日其正為,良俊登廷昭美德(英賢繼世耀芳聲);四川宜賓縣脈派:& &貴道仲積浩。明朝文日(色天)其正(應)為(呈),良(玉)俊登廷昭美德(英賢繼世耀芳聲);蘭桂鳳麟嘉瑞獻(詩書禮義大薪傳),華國經綸楨棟選(光宗作述子孫基)。道仲積浩明,朝文色其正;為善廣德澤,萬福永世興;源發江西遠,流開蜀地長;書田成勝績,忠孝度南陽;之無傳家美,仁義後裔根;九思遵孔訓,玉璽自天申。四川大竹縣脈派:& &道仲積浩明,朝文色其正;為善廣德澤,萬福永世興;源發江西遠,流開蜀地長;書田成勝跡,忠孝度南陽。重慶銅梁縣大廟:& &興,其良世登光,元文天玉昌;樹德家聲顯,科甲永長興;瑞雲安邦遠,國振慶斯年。(廣東省和平縣白興時後裔于清朝初期遷入大廟鎮落業。現傳16代。)重慶綦江古楠鎮:& &仲積皓明月,文色其正呈;升恒光輝延,熾昌慶雲征。天文永世新,光輝顯朝廷;家賢忠正孝,明龍共長春。高岡金泉湧,祥福啟乾坤;宏開琳瑞綠,江淮萬載清。 其他地方(族譜雖然注明是湖北麻城孝感鄉,實則祖源地不明)入川宗支重慶銅梁縣安溪:& &守仕玉。世儀文采章,華國名顯揚;家聲建乾坤,富貴孝忠良。(祖籍湖北武昌,明末遷入貴州省桐梓縣,清初遷入四川東道重慶府銅墚縣羊燕裏新十甲地名騎龍穴甑子堡)成都大邑縣金星:&& 宗普瑞雲開,文光慶大財;盛朝明雨露,榮耀步龍台。(湖廣麻城縣孝感鄉入川落業於蘆山縣,又由遷於三洞場碓窩壩,再至白有仁移家於大邑縣玉金橋)四川瀘州納溪區:& &順禮蓮良,文昭世守承先德,永振家聲福祿同。國榮興隆洪萬代,采受和鈞道太宗。(自稱湖北麻城孝感入川)四川瀘州龍馬潭:& &代元如思文,玉樹紹洪興;天朝永安定,存仁萬世敦。四川瀘縣玉河派: &&尚啟登仕世,榮武朝玉文;元天明國正,乾坤萬載興;繼述光先哲,英賢定克成;家聲惟永振,靖洽崇安平。(自稱湖北麻城孝感入川)四川合江縣蜜溪:& &益智應登秀,先世國繼文;支華開太運,穆德永超群。(自稱湖北麻城孝感入川)四川敘永落蔔鎮:& &啟世文尚章,明元受升春;孝友維家政,忠良顯朝廷;洪代後發富,汛勇應永聯;玉林楊登勝,吉祥在崇高。傳至十四代“政”字輩。(洪武二年,先祖由久居楚地湖廣省麻城縣孝感鄉奉令入川,定居潼川府三台縣;明朝崇禎年間,白啟俸避兵禍從潼川府三台縣落業於永寧府永和橋。)四川古藺縣太平:&&自應尚珩,文如思永;以安居世,啟發聰明;洪開俊傑,華國維新;奎光煥采,大振家聲。祥禎科級,獻住長春;昌逢顯爵,海宇成頻;勳猶克紹,學習先登;棟樑品戢,讚美齊英。始祖白自茂于明朝後期由江西廣信府貴溪縣龍虎山遷居四川南道敘永軍糧府管轄二甲地名白家寨,二世祖白應舉落業于四川南道古藺縣治樂榮裏二甲地名鋪子上。四川古藺縣古藺:& &奎。文登仕如永,世昌定懷朝;廷開鳳傳相,成其慶發昭。現在已經傳到傳字輩。(貴州省金沙縣、大方縣、黔西縣部分白氏族人由古藺縣古藺鎮太平街村遷徙)四川江安縣大廟:& &玉自居大崇,世文其光映;志士懷朝宗,福元占春正。(與長寧縣同宗)四川長寧縣脈派:& &煥光廷章元,明永必登先;國家興樊裕,世澤萬斯年。傳:祖籍湖廣省寶慶府孝感鄉麻柳灣。可仕公于明朝末年來填四川永甯府安寧橋桃皮場(今長寧縣長寧鎮)。居住四代後,廷榮公始遷徙雲南昭通府分防大關縣河西鄉歸化裏三甲水碓溪坪子上。四川南溪縣脈派:&&王世正文成,時登榮貴智,鳳明德澤長。(始祖白鳳麒原居中原,遷徙湖廣省麻城縣孝感鄉黃洲節,再遷徙四川省南溪縣東門外中華裏灘子三塊石(幹灘子白家垇)四川江安縣脈派:& &鼎慎亮珍子學水。啟維大清正,恩高思本源;文明家遠大,紹業裕光前;道德宏君澤,禮倫慶聖賢;志震輝先緒,忠孝富貴全。(明朝末期,白鼎受任成都,偕妻、子及兄弟白冠、白乾從湖廣省麻城縣孝感鄉石泉莊入川。)四川筠連縣脈派: & &雋仲,珩如啟仕紹。廷永世德芳,行利吉受長;宗本為祥指,存興南顯楊;福祿登紫榜,光榮明成昌。四川富順縣彭廟:& &正玉世賢萬永元, 開學益芳錫明遠; 國治榮光恒昌足,思祚家心德長筵。四川西充縣脈派:& & 明介紀文能,明玉宗恒X;象如文永朝,中崇華義仁;榮貴富學昌,崇先福德大。(此支白氏族人與貴州湄潭縣同宗。始祖白明陽,明初由湖北省麻城縣孝感鄉遷徙川北道順慶府西充縣群德鄉白家戶落業)& && && && && & 世于天受大,朝仁和义美;贵芝宗祥。四川眉山思蒙鎮:& &金國于朝施,圖相文世代;明定宗先業,永懷萬玉春。四川眉山東坡區:& &崇尚永文應,志登元榮明;世貴宜有少,先德。四川仁壽縣脈派:
惺爾鳳登仕,懷雲輝光文;家庭崇尚志,宗子貴成材;德高賢能達,興幫集眾思;忠善美永恆,華章傳萬世。四川綿陽遊仙區:& &萬文明,相玉元碧王。懷增紹宜祥,體禎尚忠良;承先登仁壽,慶華永世昌;孝友禮義彰,清廉興家邦;和平成正大,慈善恒久長。萬文明長開成先,承宗啟後永相連;其才顯耀登朝貴,定大榮昌肇自天。(白相國分支,祖居湖廣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蒿子壩荷葉坪,清朝雍正初年,移入四川省綿陽縣柏林鄉陡嘴子蓮花堰,現地名為游仙區柏林鄉孟津村)居住。玉繼君然,世代相傳;文章友耀,武烈昭宣;....永浴後昆,富貴長全。省略處還有八個字。& &四川鹽亭縣三星:& &子文全玉尚,本元潤學常,天洪金開紹,登龍慶萬長。四川蘆山縣脈派:& &生壽呵吉明,相廷元玉倫;聯文懷樹存,紅正富貴春。& && && && && &四川達州市脈派:& &龍應啟德明,家強真富貴,四壽萬中有。四川彭州通濟鎮:&& 文崇擁宗正,常懷世代興。 四川彭州天彭鎮:& &鳳朝玉懷述,洪福永卿明;龍起光榮漢,天開運太平;林祥逢盛世,佳興祖德成;相儲曾吉慶,海志征程欣。四川平昌望京鄉:& &貴林永如詩,大天明亮萬。忠心俸玉我,繼文青世代。崇如尊道學,守澤少先行。一德宗子遠,南陽本紀情。四川大邑玉金桥:&&宗普瑞云开,文光庆大财,盛朝明雨露,荣耀步龙台。成都崇州怀远镇: 中普瑞荣开,文光庆大才,盛朝明雨路,云耀布龙台。 貴州省各地主要脈派字排桐梓縣脈派:& &興世始光玉,廷朝,萬啟覺素單,志長文單元;正子金光儒,學仕進朝堂。(重慶白興剛脈派,萬字輩是入川第8代)元正大金光,儒學仕朝堂;玉明光忠志,萬古永家祥。新議字派:中華振興,民富國強;科技發展,錦繡前程;謀建偉業,壯志淩雲;勤儉持家,久遠迎勝;廉潔清高,永保太平。長文單元,正大光明;國賢子世,應文宗治。習水縣脈派:& &興世始光玉,廷朝才(萬)其正,本采啟君永,文子洪廷紹;開國思明治,時顯應克宗。棟樑家才遠,勤誠富貴禎;雨露潤江海,榮華萬代春。(該脈派出自江西省吉安府吉水縣碑碓河,元朝後期遷至湖北省麻城縣孝感鄉,明朝初期遷至重慶江津,實為興剛後裔,第四代其煒,又名本其、雙壽)倫運中知遠,世始光玉文(廷);朝貴其正向,少代永潮成。(重慶白興剛脈派元、明朝時期的字派,倫字輩是第6代)湄潭縣脈派:& &應登極廷,文玉維正,萬世(入黔)光明,天德永彰。新議增字派:彰顯昭穆序,宗功肇鹹陽;學說孟(懋)居易,詩才最(具)馨(仙)心;能識智(之)無字,唐宋元清民;代有聖人繼,創首(守)知其難;耕讀承先志,孝友作家寶;和敬篤族誼,禮樂被(備)冠裳;書香尚門第,倫記(起)郭實行;本支連同氣,子(梓)姓萃一常;佑啟垂統緒,明文懷家遠;萬世茂榮昌,朝正忠良智;德厚啟家聲。(江西省吉安府遷徙清雍正年間先祖白雲開由南昌遷徙貴州)& & 天成鄉脈派:傳福有學,應世來成,祥光永正。遵義縣脈派:& &邦成世瑞單,先民朝應榮;鳳宣光祖德,永遠尚相山。(江西省吉安府泰和縣大田角人,明朝末年遷入遵義;)林長仕學雲,世天文廷忠;開遠發大祥,紅龍書昌鳳。(江西省江甯府龍虎縣城門前龍虎山坡腳白家曹人氏)遵義縣鳳崗:& &仲勝智璽現,天文地德國。仁德清如玉(仁洪泰忠起),文光甲地開(世代子與開)(仲貴祖來自于江西宜江府新喻縣大橋頭十字街。由川入黔。至今已有20代人)仁懷縣脈派:& &櫟燦增錦洵,材炳培鐸深;根煥坦銘溥,枝燁堪鋒清。(長沙韶陽樂昌、重慶市梁平縣白氏)黔西縣脈派:& &玄晉昌衍訓,繁以丕芳運;世貴齊衣紫,洪文儒占應。續編四十字派:開紹廷光永,承宗大有明;仁恩昭國治,鎮守振家聲;連啟乾坤泰,時雍海甯平;詩書宏世澤,禮禳錫廉欽。始祖白蘭祿字運濤,江西廬陵人,大明天啟二年(1622年)入黔平亂,後定居黔北。 注:運坤汝之舉文玉。梅發益清明祥龍,廷啟紹順有家正松。大方縣脈派:& &開紹廷光永,承宗大有明;仁恩昭國治,鎮守振家聲。& && && && && && && && &汝培之尚友,廷金應昌榮,相祖光忠德。威寧縣脈派:& &長年秉,應天維之正,春聯(連)繼(紀)時(實)明。運信作家舉,毅然轉新輪。貴陽市脈派:& &南陽源流遠,敬存念克玄;太庭居啟聯,興隆崇樊賢;志方大有為,積善名丕揚;乾元榮昌熾,奎壁煥文光。來滿邦國家,億萬宣朝方;洪應開封順,正永德書香;顯名登月時,玉光紹仕榮;成良安聖美,清思富全昌;星學高守本,在庭敬祖恩;文傳天祥遠,有貴子孫福。(前40字為江西廬陵老譜字派)惠水縣脈派:& &朝廷鳳文永章,崇世子幫家光;興華國洲漢江,雲貴和福建康。(有一支到長順縣,從長順又去平壩縣一支。人口在一萬左右)六盤水脈派:&& 朝開昌龍運,孝道正家興。(與重慶酉陽縣後溪、湖北鹹豐縣脈派為同一祖源)司玉連金,承嗣徽音,光維俊秀,澤遠德聲。明洪武初征南入黔居安順么鋪白旗屯,清初遷居六枝特區(原普定縣)落別鄉白家硐口村,現傳到“音”字輩。雷山縣脈派:& &方文興應景,維茂顯考佐,朝堂(祖籍江西南昌府鐵鏈街豬市巷,清“調江西填貴州”時入黔,與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官舟鄉江西屯村同宗)余慶縣脈派:& &丹雲天祿仲,朝中文應茂;德澤俊孔長;永遠韓更宋。 雲南省各地主要脈派字排尋甸縣脈派:& &俱,祿隆應世明文,一品當朝天開文運。燕飛萬春永,福勝利龍鳳;呈祥金玉榮,華立志雄俊;自登生秀士,宏明順其祖。(白俱堰為一世祖,1374年從南京應天府橋樹灣高石坎瓦查巷出發,奉命督師,入滇平亂,住三世街。八世字派混亂,從十一世起字派。1991年修譜,從十九世起再續30個字)。& & 尋甸塘子村脈派:進有登雲志,忠尤建奇功。英名高顯眾,榮耀振家風。威信縣脈派:& &雋,仲珩如文,爾成宗章;永世尚書,孝友榮昌;祖本恩德,仁義定邦。國安應平順,光大振家聲;瑞廣為朝贊,宏富發其天;君親思道貴,俊傑肇新華。水富縣脈派:& &朝玉其昌,文萬世章;光宗耀祖,永秀年方。(廣東樂昌,與重慶市奉節縣同宗。先祖為重慶市江津市馬宗鎮白家嘴入川白氏第九世孫白明宣。)大關縣脈派:&& 初道紫靜添維懷萬,可逢祥廷正文鳳,朝世建高永德興;紹啟開元成大海,喜天榮昌運洪恩。彝良縣脈派:& &鳳,王世正文成,時高榮貴永,鳳明德澤長。(與四川省南溪縣同宗。始祖白鳳麒之孫白世華在張獻忠兵亂時遷徙龍爪壩置業定居。)王世正文成,朝玉汝中興,光天彩雲霞。鎮雄縣脈派:& &進長彩芝成,儒龍世自榮;宗明先啟慶,道顯體方聲;尚禮崇開運,軒轅定永亨;有光齊泰盛,萬國遠傳名。(入滇始祖白進表祖籍陝西西安府咸陽縣大棗裏白家村,明朝嘉靖末年任指揮使,出征滇東北平亂。)昭通市脈派:& &櫟燦增錦洵,材炳培鐸深;根煥垣銘溥,枝燁堪鋒清;相燃城錢澤,樹煄均欽澄。宣威縣脈派:& &是維啟獻,示廷金全,雲光弘澤,承天玉元。天如元世汝,鳳宗士顯揚;明德成為本,肇啟耀家邦;尚書文龍武,勤學博淵章;崇祖繁衍泰,斌燦慶發祥;仁昭其道澤,智銳福恒昌。始祖白承宗(受姓77代),原籍南京應天府上牌坊高石坎竹子巷北半街人,清順治二年,攜天榮、天瑞、天俊逃難入滇,宣威縣上堡街居住。落水多樂分支脈派:天國元水玉朝,文賢鶴X於顯。務德發圖分支脈派:玉朝文應正天興。銀廠分支脈派:天維之正春,應世中朝文。羅平縣脈派:&&宦世正文成,朝玉汝中興;光天彩雲霞。寶山市脈派:&&是維啟獻,示廷金全,雲光弘澤,承天玉元。天如元世汝,鳳宗士顯揚;明德成為本,肇啟耀家邦;尚書文龍武,勤學博淵章;崇祖繁衍泰,斌燦慶發祥;仁昭其道澤,智銳福恒昌。昌寧縣脈派:& &可之國。鳥宏火西繪,玉坤光中明,林茂青山水,盛國興民富,文榮景昌學,誠書海道德,詩章智淵思,正邦朝棟樑。(始祖白可實原籍陝西省吳堡縣人,參加明朝末期農民起義,與大西軍的白可撰字文選將軍為同宗、同源、同字派兄弟關係。)普洱市脈派:&& 梓顯文元,玉世鳳雲樹,光士正仁中。湖南省各地主要脈派字排長沙市脈派:& &故居:壁昌盤實金,王居鄉叟甫,玉思素禧皚(鼎、昌、昶),仕大天應觀。櫟燦增錦洵,材炳培鐸深;根煥垣銘溥,枝耀堪鋒清;相燃城錢澤,樹熏均欽澄。榮輝基鎮源,校煌幸釗泉,棟煒坤欽澤,相炬主鈺涓。遷春世福成,世代吉亨天;萬興紹熙尊,正英科禮鳳;來池上奪魁,名才勝楚邦;開統緒風高,南國樹芳聲;勳猷顯著蒸,耀烈忠孝胎。詩書永遠千家望,漢宗再德抬思義,統長久恒業謨立高;傳授忠信禮,孝順萬祖次;壬仲季元純,榮華慶富貴。訂於樂昌黃圃十二世孫思謙。櫟燦增錦洵,材炳培鐸深;根煥垣銘溥,枝耀堪鋒清;相燃城錢澤,樹熏均欽澄。燦文然如光玉,祖代應(鴻)增明華,存心永懷清潔,本培天賜孔嘉。華容縣脈派:& &為之銘洪第,敦德定朝邦,尊祖斯培本,傳宗克啟祥,家修明治道,廷獻重文章,有志承先緒,子孫自永昌。& && && && &&&&一甲白&(派語)山高仲益志 麟風相文如 庚聲錫啟榮 世忠大學正 孝友開鴻福 名顯光祖庭 安邦惟繼美 傳家守一經。& && && && &&&二甲白&(派語)北直豐潤縣 三代素敬良 整應忠世汝 仁起蔚元芳 為之銘洪第 敦德定朝邦 尊祖斯培本 傳宗克啟祥 家修明治道 廷獻重文章 有志承先緒 子孫自永昌。& && && && &&&山高仲益志,麟鳳相文如。庚聲錫啟榮,世宗大學正。孝友開鴻福,名顯光祖庭。安邦惟濟美,傳家守一經。克承紹先烈,重振華國興。千載詩好遠,其祚必昌慶。麻陽縣脈派:& &祖澤計謀遠,詩書好學良,望朝勤選用,應盛久鴻獻,文明必有禮,大得少相山,丕儉成先述,留全億萬年。龍山縣脈派:& &長房:文弘維慶永,邦國萬世長;賢明俊秀啟,繼紹耀宗光。二房:良有仲世應,興玉永大清;敦友傳家長。(與湖北省鹹豐縣同宗)嶽陽市脈派:& &大之光祖德,文明世運昌,邦國崇儒道,家聲在忠良。& && && && && & 先開永順道,文明世運昌,邦國崇儒士,家聲在忠良。湘西白氏聯宗新更各支通派:天開新運 佑相全宗 述志裕後 代有傑雄 慈惠敬謹 廉讓謙恭 倫紀克儉 義方敦崇 騰襄揚烈 學富臻隆。 湖北省各地主要脈派字排麻城市脈派:& &祥秀子仲大,X鳳X思X;弘X。前十二代未按字派取名,從十三代起按字派取名。字派:良仕雲先世,宏中學矣承;繼廷光作述,佳意啟文明。(江西吉安府吉水縣遷入)仙桃縣脈派:& &子,明火壁拱,番(噴、璜、珍、璉、琰、璽)迎張承,文亨利貞。後議字派:世傳忠厚,蔚起人文;家聲以振,火樹鴻勳。新字派:祖德餘慶,先緒賢良;永樂萬年,定國安邦。鹹豐縣脈派:& &總管白龍家字派:王玉合成太,文弘維慶永;邦國萬世長,賢榮星壽祖;再盛有通光。廟主白鳳家字派:世良清仲景,維守光明賢;榮星興祖冉,再元有通達。馬恥白麟家字派:世良仲成應,永守元玉祖;賢良國萬邦,再良有通光。繼紹耀宗光。家庭敦孝友,福順錫禎祥;漢朝崇正學,兆應顯榮昌。後20個字派為民國乙丑年修譜新增。庶司白虎家字派:雲文正玉山元虎(麒、麟、鳳、龍、相),弘景正玉,松維鋼祝;良君澤遠,永世其昌。白世泰家字派:&&弘景正玉,松維鋼祝,世才;登以朝正星,文秀方啟青(欽),繼開承祖德,永世萬年春。新議定字派:忠孝維根本,有恆建奇勳,凡舉必從理,品道如寶珍,光輝照遠景,美善延代生,詩書求廣益,精學才英明,家邦大丕振,昌達顯國京,圖強先樹志,高昊超群林,福祿壽喜慶,富貴雙全榮,乾坤長久定,華宇樂太平。水巷子祠堂脈派:梁眾有應世,興玉永太清;孝友傳家玖,和平印事先;新人光祖德,立現進祥賢;守辭良同遇,金光見泰權;方為能勇屬,繼顯複綿延。雲夢白家堰:& &兆,光輝煥彩(承) 華國文章.這個輩分字排是民國初年修族譜時排定的,&煥&字輩是第13代。 漢 民 白 氏 古 代世 系 考根據《史記》、《白氏西南譜》、《樂陽白氏族譜》、《熊氏族譜》、《香山堂白氏族譜》、唐朝時代的《白氏墓誌》、白居易自撰〈白公勝陵碑文〉等資料,白聯洲整理。史記(集注本)卷四十&&楚世家 第十&&記載: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後,複居火正,為祝融。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坼剖而產焉。其長一曰昆吾;二曰參胡;三曰彭祖;四曰會人;五曰曹姓;六曰季連,羋姓,楚其後也。昆吾氏,夏之時嘗為侯伯,桀之時湯滅之。彭祖氏,殷之時嘗為侯伯。殷之末世滅彭祖氏。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後中微,或在中國,或在蠻夷,弗能紀其世。周文王之時,季連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死。其子曰熊麗,熊麗生熊狂,熊狂生熊繹。熊繹當周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于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旭。楚子熊繹與魯公伯禽、衛康叔子牟、晉侯燮、齊太公子呂伋俱事成王。熊繹生熊艾,熊艾生熊泿(黑旦,讀音但),熊泿生熊勝、熊楊。熊勝以弟熊楊為後。熊楊生熊渠。熊渠生子三人。當周夷王之時,王室微,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漢間民和,乃興兵伐庸、楊粵,至於鄂。熊渠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乃立其長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蠻之地。及周厲王之時。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人本祖先遺傳。古人雲:根深而葉茂,源遠而流長。人何知本源,譜以傳世;譜從何來,家史記之,方志乘之,國史書之,碑碣鐫之,集輯為譜,傳子遺孫,百世不紊。漢民白氏起源遠古,出自上古大熊皇朝之顯赫家族---伏羲帝和女媧帝有熊氏直系家族,歷經大熊、有熊、羋熊、楚熊四個王朝,創造了燦若星河的上古文明。&大熊皇朝& (史稱三皇時期)。西元前6163年至西元前2868年,歷經3295多年,78代。1世祖伏羲。西元前6163年,大熊伏羲於甘肅榆中代燧人氏稱帝,號羅奉、史稱“人皇”。圖騰是龍。伏羲與女媧聯姻,綿延三千八百多年,共一百五十三代。伏羲女媧大氏族共傳七十七帝至少典。之後為其後裔炎帝和黃帝,至此龍的傳人便發揚光大了。78世祖少典。少典是原始社會時期有熊部落的首領,後人有的稱之為有熊國,少典便被稱作有熊國國君。少典是黃帝、炎帝父親。 &有熊帝國& (史稱五帝時期)西元前2868年至西元前2523年,歷經345年,7代。有熊,是族中有帝王的意思。上古的“熊”字是“上今下酉”,即“上今下酉”字,為“帝王”的意思。黃帝,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華夏大地的帝王,為少典與附寶所生。黃帝生在壽丘,長於姬水,居軒轅之丘,建都有熊(今河南新鄭縣),國號有熊,為華族伏羲帝和女媧帝有熊氏直系第79代帝。黃帝,中華五帝之首,開創了中華有熊帝國。79世祖黃帝。黃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華夏大地的帝王,為少典與附寶所生,生在壽丘,長於姬水,居軒轅之丘,建都有熊(今河南新鄭縣),國號有熊,為伏羲、女媧大熊氏直系第79代帝。黃帝是中華五帝之首,開創了中華有熊帝國。黃帝1年(西元前2868年),80世昌意。是黃帝和嫘祖所生的次子。黃帝29年(西元前2839年),嫘祖于若水(雅安滎經)生昌意。黃帝77年令昌意降居於四川若水。後來昌意北遷至中原,建昌意城(今河南南樂西北)。81世顓頊。昌意娶蜀山氏女昌僕為妻,生有一子顓頊。20而登帝位,初封高陽,建都帝丘。在位78年,壽98歲,號為高陽氏,死後葬於東郡濮陽頓丘城門外廣陽裏中,濮陽(今河南濮陽)故有顓頊遺都之稱。82世大稱。高陽生下了稱,稱氏族居今河南東南的汝河地區。83世卷章。稱之子老童即卷章。84世吳回。老童之子二,黎、吳回,在高辛氏時代先後任祝融。祝融是古代掌管火種的首領之稱謂,代表著在氏族中的極高地位和權力。到高辛氏(帝嚳)時代,吳回遷居吳人之地而稱吳回,擔任管火之官,故叫祝融,史稱火正祝融。85世陸終。陸終長子曰昆吾,二子曰參胡,三子曰彭祖,四子曰會人,五子曰曹姓,六子曰季連。昆吾氏,夏之時嘗為侯伯,桀之時湯滅之。彭祖氏,殷之時嘗為侯伯,殷之末世滅彭祖氏。&羋熊王朝& (與夏、商同時代)西元前2523年至西元前1063年,歷經1660年,31代。季連,黃帝第八世裔孫 ,羋熊王朝的創立者,楚熊王國王族的先祖。十有二年舜賜姓羋(音米),建羋熊王朝。季連帶著華夏文明進入楚丘(今河南滑縣)。86世季連。季連,伏羲第86世裔孫,黃帝第8世裔孫,羋熊王朝的創立者,楚熊王國王族的先祖。夏朝時,季連帶著中原文明進入楚丘(今河南滑縣),建羋熊王朝。季連的後裔羋部落穴熊氏族已經活動于有熊氏之墟和熊山之間,地區大約在今河南中部的新鄭和郾陵一帶。87世附沮。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後中微,或在中國,或在蠻夷,弗能紀其世。88世穴熊。到了西元前20或21世紀時,楚族已遷移到周原附近。穴熊居熊山,為有熊氏之墟,在今河南省新鄭縣境內。商朝初年,穴熊後裔有一支曾在今湖北宜城縣西20裏羅川城建熊姓羅子國,後被楚武王所滅,遺民遷居今湖南汩羅西北8裏之古羅城,其後分為羅姓和熊姓,二姓同出一族,羅姓由此分支。89世熊完。90世熊服。91世熊元。92世熊機。93世熊杼。94世熊懷。95世熊胤。96世熊靡。97世熊祖。98世熊潛。99世熊僅。100世熊紳。101世熊克。102世熊成。103世熊單。104世熊輔。105世熊佐。106世熊文。107世熊浩。108世熊傑。109世熊啓。110世熊苞。111世熊越。112世熊儃。113世熊俊。114世鬻熊。鬻熊,伏羲第114世裔孫,黃帝第36世裔孫,有熊(今河南新鄭)人,季連部落酋長、哲學家,著書《鬻子》,是周文王的老師,曾輔佐周文王推翻殷商建立周王朝。楚人奉顓頊帝高陽氏為先祖,老童、祝融為遠祖,鬻熊為始祖。115世熊麗。熊麗,鬻熊之子。殷紂王時,隨其父鬻熊活動于丹水之陽(今豫西南丹水以北),鬻熊西去投奔西伯昌後,乃率楚人南渡漢水,篳露籃縷,開發荊山(今南漳西北),西南達于雎水上游的雎山。以荊山為中心,草創楚國。116世熊狂。熊狂,熊麗之子。周成王時,周公避禍于楚,楚人敬之如上賓,周公大感其德,周公回朝後訴說此事,感動了周成王,於是周成王封熊狂之子熊繹為楚君。荊楚開始躋身于諸侯之列,楚國正式誕生了。&楚熊王國& (與西周、春秋戰國同時代)西元前1063年,黃帝第36世裔孫鬻熊,是伏羲八卦的嫡系傳人,著書《鬻子》。鬻熊為周文王的老師,傳八卦于弟子周文王,周文王作《易經》(《易經》,中國群經之首也)。其子事文王,早卒。其曾孫熊繹以王父字為氏,成熊姓。熊繹於西元前1063年立國,國號大楚,建都丹陽(今湖北秭歸東南)。117代熊繹。熊繹,伏羲第114世裔孫,黃帝第39世裔孫。他在西元前1063年建立了楚國,建都丹陽(今湖北秭歸東南)。132世熊侶。西元前614年,熊侶繼承王位,即楚莊王,春秋五霸之一。135代熊建,未繼承王位,其子勝、燕以其封地白邑為姓,為漢民白氏族受姓始祖。白氏自受姓至今,2000多年,繁衍遷徙,遍佈全國,沿及海外,人丁數百萬,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七十三位的大姓,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九,景況謂盛矣。白氏世系,分遠古、受姓、啟緒、近代、現代。遠古世系:由黃帝至楚平王太子建(西元前2689年至元前521年),計五十八代。受姓世系:由白公勝至白建(西元前523年至西元後516年),計三十二代。啟緒世系:由白建至清朝道光年間。近代世系:鴉片戰爭至共和國建立。現代世系:共和國建立至現在。由此可知:1、遠古世系一世:有熊氏,黃帝,姓公孫,名軒轅,少典之子,中華人文始祖,有熊國第79代帝王,配偶:西陵氏嫘祖、方雷氏女節、彤魚氏、嫫母。前2698-前2599,在位100年。二世:有熊氏,昌意,黃帝的兒子,降居若水(現今甘肅省固原縣),配偶:蜀山氏昌僕。前2598-前2515。三世:有熊氏,顓頊帝,高陽,名逡,配偶: 鄒屠氏,勝隤氏; 葬鮒魚山之陽,九嬪葬其陰。前2514-前2437,在位78年。四世:有熊氏,稱,別名:老僮。前2436-前2367。五世:有熊氏,卷章。前2366-前2358。六世:有熊氏,重黎、吳回(祝融)。前2357-前2258。七世:有熊氏,陸終,妻女貴,生六子:-→長子有熊氏昆吾(名樊,已姓,封於衛墟,後裔形成己姓,夏朝時為侯伯,夏桀之時湯滅之),次子參胡(名惠連,董姓,封於韓墟,周朝時封為韓國,後裔形成董姓),三子彭祖(名翦彭,彭姓,封於韓,大彭之墟,蓋即彭城,後裔形成彭姓,商朝時為侯伯,商紂王滅之),四子會人(壇姓,又名求言,封於鄭,後裔形成壇姓),五子曹姓(又名曹,封於邾之墟,後裔形成曹姓),小子季連(封于楚,楚國王族的先祖,配偶:虞氏,十有二年舜賜姓羋(音米),後裔形成羋姓)。前2257-前2208。八世:有熊氏,季連-→附沮。九世:附沮-→穴熊。十世:穴熊-→熊完。十一世:熊完-→熊服。十二世:熊服-→熊元。十三世:熊元。十四世:熊機。十五世:熊杼。十六世:熊懷。十七世:熊胤。十八:熊靡。十九:熊祖。二十世:熊潛。二十一世:熊僅。二十二:熊紳。二十三世:熊克。二十四世:熊成。二十五世:熊單。二十六世:熊弼、熊輔。二十七世:熊佐。二十八世:熊文。二十九世:熊浩。三十世:熊桀。三十一世:熊啟。三十二世:熊苞。 三十三世:熊越。三十四世:熊亶。三十五世:熊俊。三十六世:鬻熊。三十六世:鬻熊,是羋姓季連部落酋長、哲學家,著書《鬻子》,是周文王的老師,曾輔佐周文王推翻殷商建立周王朝。《鬻子》是中國第一部子書,是中國哲學第一部著作,更是楚國哲學第一部著作 ,又是道家第一部著作,可謂四個第一。鬻熊不僅是楚國的締造者,又是道家學說的開拓者,是楚國最早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三十七世:熊麗。三十八世:熊狂。三十九世:熊繹(別名:楚先王,在西元前1063年建立楚國,建都丹陽。周成王時代,成王舉用文王、武王功臣的後代,於是熊繹受封為楚君,賜“子男”田地,姓羋氏,居丹陽,“俱事成王”,曾參加岐陽(今陝西岐山縣東北)之會,管理置茅縮酒,並與鮮卑酋長一起“守燎”。熊繹僻在荊山,“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以桃弧棘矢供奉周天子。熊繹子熊艾繼任為楚君)。四十世:熊艾。四十一世:熊泿(黑旦,讀音但)。四十二世:熊勝、熊楊-→熊渠。四十三世:熊渠-→熊康(長子熊毋康,句亶王,今湖北江陵),熊紅(次子熊摯紅,為鄂王,今湖北鄂城 ),熊執疵(三子越章王,今安徽間地,前847年卒)。四十四世:熊執疵--→熊延。四十五世:熊延-→熊勇(約前847年至前838年),熊嚴(約前837年至前828年)。四十六世:熊嚴-→長子伯霜(約前827年至前822年),次子仲雪,三子叔堪,四子季徇(約前821年至前800年)。四十七世:季徇(熊徇)-→熊鄂(前799-前791)。四十八世:熊鄂-→熊儀(號若敖,西週末楚國國君,西元前790至前764年在位,楚都位於丹陽)。四十九世:熊儀-→熊坎(號霄敖,春秋初楚國國君,西元前763年至前758年在位,都於丹陽)。五十世:熊坎-→熊煦(名鼢胃,熊坎長子,西元前757年至前741年在位,都於丹陽),熊通(熊坎次子,自封楚武王,約前740年至前690年,自春秋以後傳世三十五代 )。五十一世:熊通-→熊貲(楚文王,前689年至前675年六月庚申,遷都到郢)。五十二世:熊貲-→熊囏(名艱,字莊敖,前674年至前672年),熊燀(楚成王,前671年至前626年冬季十月)。五十三世:熊燀-→熊商(名臣,楚穆王,前625年至前614年)、熊職。五十四世:熊商(臣)-→熊侶(楚莊王,前613年至前591年秋季,春秋五霸之一)。五十五世:熊侶-→熊審(楚共王,前590年至前560年)。五十六世:熊審-→熊昭(公子昭,楚康王,前559年至前545年九月或以後),公子圍(楚靈王,前540年至前529年五月),公子比,公子皙,熊居(公子疾,羋棄疾,楚平王,前528年至前516年九月)。五十七世:熊昭-→長子熊員(楚郟敖,前544年至前541年冬季),次子熊英,三子熊平。五十七世:熊居(公子疾)-→長子熊建,次子公子壬,三子公子申,四子公子秸,五子公子閭,小子熊軫(楚昭王,前515年至前489年秋季七月或以後)。五十八世:熊建-→白公勝,白公燕。五十九世:白公勝,白公燕。2、受姓世系一世:諱勝&&
子五:乙、丙、巳、降、張。生於周景王二十二年(前五二五年)。父太子建為鄭人所害,遂避吳。楚惠王二年授巢大夫,封白邑,號白公,以邑為氏,乃白氏之始。公秉性孝悌,為父立廟,請兵伐鄭,以雪父仇,惠王推辭未果。適晉伐鄭,令尹子西受賂與鄭盟,公怒,遣部將斬子西於朝,劫惠王,踞郢都,自立為王。《左傳》、《史記》有傳。卒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前四七九年),初葬荊山,唐大和五年,香山公任河南尹,遷公靈於洛陽龍門西山,墓碑尚存。姬氏生於周敬王二年(前五一八年),白公歿,攜孫澍避居頯黃,後至周。卒于周威烈王九年(前四一七年),葬洛陽東北邙山之陽,唐時與白公合塋。 二世:諱乙&&
子:澍。生於周敬王十七年(前五零三年),父卒,昆仲四人奔秦,受秦厲共公善待,封乙為大夫,丙為都尉,巳、降皆授將。昆仲感恩圖報,忠於職守,屢建功勳,名震關中。卒于周威烈王二年(前四二四年),葬鹹陽城東十五裏渭河北原。& & 王氏生於周敬王十五年(前五零五年),卒于周貞定王十八年(前四五一年),葬夫塋。 三世:諱澍& & 妻李氏
子:圭。生於周敬王三十二年(前四八八年)。公幼居吳十二載,親得祖母教誨,博覽群書,詩禮齊家。及長,隨祖母至周,以商為業。念先祖之厚德,花甲之年攜子孫赴白邑祭太子廟,至荊山謁白公墓。卒于周威烈王十八年(前四零八年),葬洛陽王城東北十裏邙山之陽。李氏生於周敬王四十年(前四八零年),卒于周威烈王元年(前四二五年),葬夫塋。 四世:諱圭& & 妻王氏
子:儀。生於周貞定王六年(前四六三年)。擅治生,視之如伊尹、呂尚之謀,孫子、吳起用兵之道。著《商道》一書刊行於世,奉行“人棄我取,人取我與”之法,天下商人皆效之,並尊公為治生之祖。卒于周顯王四年(前三六五年),葬邙山先塋。宋景德四年,真宗封其為“商聖”,民間奉為“財神”,建廟祭祀。王氏生於周貞定王十六年(前四五三年),卒于周安王十九年(前三八三年),葬夫塋。 五世:諱儀&&
子:昭。生於周考王十一年(前四三零年)。公幼隨父經營,深得治商之道。兼課徒授義,桃李滿溪。卒于周慎靚王二年(前三一九年),葬邙山先塋。魏氏生年不詳,卒于周赧王元年(前三一九年),葬夫塋。 六世:諱昭&&
子:秉。生於周威烈王二十一年(前四零五年)。少年至秦,隨族叔習武,膂力過人,精於劍戟之法。年十八從軍,勇猛無比,屢建功,升左庶長。卒于周慎靚王六年(前三一五年),葬鹹陽先塋。王氏生於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前四零二年),卒于周顯王三十九年(前三三零年 ),葬夫塋。 七世:諱秉&&
子:實。生於周安王二十三年(前三七九年)。隨父從軍,身經百戰,軍功顯赫,秦惠文王封其為駟車庶長,稱曰:真乃將門虎子也!卒于周赧王十二年(前三零三年),葬鹹陽先塋。秦氏生於周烈王六年(前三七零年),卒于周赧王十年(前三零五年),葬夫塋。 八世:諱實&&
子:起。生於周顯王十八年(前三五一年)。實生時,白氏名將輩出,聞于秦。公官至五大夫。卒于周赧王二十四年(前二九一年),葬鹹陽先塋。氏生於周顯王二十一年(前三四八年),卒于周赧王十年(前三零五年),葬夫塋。 九世:諱起& & 妻荀氏
子:仲。生於周顯王三十八年(前三三一年),周赧王三十七年事秦昭王為大庶長,善用兵,破韓魏師,拔鄢、郢,封武安君。至四十二年趙魏伐韓,公興兵救之,大破其軍。魏割南陽之地以和,遂名南陽郡。世稱“常勝將”。卒于周赧王五十八年(前二五七年),葬鹹陽縣東孝裏亭,廟在鹹陽。荀氏生於周赧王元年(前三一四年),卒于周赧王五十九年(前二五六年),葬夫塋。 十世:諱仲& & 妻項氏
子:超凡。生於周赧王三十二年(前二八三年),隱于杜郵,在雍州西北三十五裏耕耘為業,因父含冤死,故不仕秦,及始皇思其父之功,封公於太原,故子孫遂世為太原人。卒于秦始皇三十七年(前二一零年),葬孝裏亭。項氏生於周赧王三十八年(前二七七年),卒于秦始皇三十六年(前二一一年),葬夫塋。 十一世:諱超凡
子:克灼。生於周赧王五十七年(前二五八年),卒于漢高祖二年(前二零五年),葬眉縣城東。項氏生於周赧王五十九年(前二五六年),卒于漢高祖二年(前二零五年),葬夫塋。 十二世:諱克灼
子:無瑕。生於秦王政十六年(前二三一年),任大夫,卒于漢文帝十五年(前一六五年),葬眉城先塋。耿氏生於秦王政十九年(前二二八年),卒于漢文帝六年(前一七四年),葬夫塋。 十三世:諱無瑕
子:崇高。生於秦始皇三十五年(前二一二年),公少有至行,夜夢曰:瑕為南陽人,今作南陽吏,後為南陽太守,竟如幼夢。卒漢武帝元朔三年(前一二六年),葬眉城先塋。吳氏生於秦二世三年(前二零七年),卒于漢武帝元光六年(前一二九年),葬夫塋。 十四世:諱崇高
子:紹陽。生於漢惠帝元年(前一九四年),卒于漢宣帝地節二年(前六十八年),葬雪山,即太白山也,在陝西眉縣南,終南山之別名,鐘四方金星之秀,為道家第一洞天。杜氏生於漢文帝前元二年(前一七八年),卒于漢宣帝神爵三年(前五十九年),葬太白山與夫同塋。 十五世:諱紹陽
子:複生。生於漢文帝后元元年(前一六三年),卒于漢武帝太初三年(前一零二年),葬太白山先塋。李氏生於漢文帝后元四年(前一六零年),卒于漢武帝元鼎五年(前一一二年),葬夫塋。 十六世:諱複生
子:松山。生於漢武帝元光六年(前一二九年),漢武帝時為趙中大夫。《漢書·溝洫志》載:趙中大夫白公奏穿渠引涇水溉田四千五百餘頃,因名白公渠。首起穀口尾入櫟陽,注渭中包二百里,民得其饒,歌曰:鄭國在前,白渠後起。舉車為雲,決渠為雨。涇水一石,其泥數鬥。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卒于漢宣帝五鳳四年(前五十四年),葬涇陽縣西北三裏。竇氏生於漢武帝元朔三年(前一二六年),卒于漢宣帝五鳳四年(前五十四年),葬夫塋。 十七世:諱松山
子:儒鴻。生於漢昭帝始元六年(前八十一年),漢元帝永光時,得弟子員博士。卒于漢成帝綏和二年(前七年),葬于周城縣。喬氏生年缺,卒於漢哀帝建平二年(前五年),葬夫塋。 十八世:諱儒鴻
妻王、董氏
子:壽年。生於漢元帝建昭四年(前三十五年),幼年從師,日誦數卷,值新莽之時,好學樂善,與蔣詡薛方輩偕隱田間。卒于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五十七年),葬太白山先塋。王氏生於漢元帝建昭四年(前三十五年),卒年缺;董氏生於漢成帝陽朔三年(前二十二年),卒于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四十五年),偕祔夫塋。 十九世:諱壽年
子:瓊林。生新莽地皇元年(二十年),事漢任京輔都尉,後拜京兆尹。卒于漢安帝延光三年(一二四年),葬太白山先塋。麻氏生於漢光武帝建武二年(二十六年),卒于漢安帝永初五年(一一一年),葬平陽縣。 二十世:諱瓊林
子:俊。生於漢明帝永平十年(六十七年),卒于漢安帝建光元年(一二一年),葬太白山先塋。羅氏生於漢明帝永平九年(六十六年),卒於漢桓帝延熹五年(一六二年),葬夫塋。 二十一世:諱俊& & 妻周氏
子:宗漢。生於漢安帝永初六年(一一二年),卒於漢獻帝興平二年(一九五年),葬孝裏亭。周氏生於漢安帝元初三年(一一六年),卒於漢獻帝建安二十二年五月十二(二一七年),葬夫塋。 二十二世:諱宗漢
子:承祖。生於漢桓帝延熹八年(一六五年),任沔陽縣令,卒於蜀漢建興十五年(二三七年),葬沔陽縣東南一十七裏。陶氏生於漢桓帝永康元年(一六七年),卒於蜀漢建興十四年(二三六年),葬夫塋。 二十三世:諱承祖
子:濟騰。生於漢獻帝建安二十年(二一五年),事晉原任立進縣令,後任夷道縣令,卒于晉惠帝元康元年(二九一年),葬太白山西寶雞山。李氏生於漢獻帝建安二十三年(二一八年),卒于晉武帝太康八年(二八七年),葬夫塋。 二十四世: 諱濟騰
子:同人。 生於蜀漢景耀五年(二六二年),卒於前涼太元四年(三二七年 ),葬寶雞山。李氏生於蜀漢景耀三年(二六零年),卒於前涼太元十年(三三三年),葬夫塋。 二十五世: 諱同人
子:一元。生於晉武帝太康十年(二八九年),卒于前秦苻堅建元七年(三七一年),葬太白山西陳倉山。 馮氏生於晉武帝太康八年(二八七年),卒于前秦苻堅建元十一年(三七五年),葬夫塋。 二十六世: 諱一元
子:鎮。生於後漢玉衡二十四年(三三四年),任美水縣令,卒於北魏明元帝永興三年(四一一年),葬太白山西陳倉山。王氏生於後漢玉衡二十六年(三三六年),卒于北魏道武帝天賜元年(四零四年),葬夫塋。 二十七世: 諱鎮&&
子:邕。生於前秦苻健三年(三五四年),事後魏任雍州刺史。卒於北魏明元帝泰常七年(四二二年),葬太白山先塋。劉氏生於前秦苻健六年(三五七),卒于北魏道武帝天賜四年(四零七年),葬夫塋。 二十八世: 諱邕&&
子:裕。生於前秦建元九年(三七五),任後魏太原太守,卒于北魏文成帝興安三年(四五四),葬太原陽邑臥龍崗之陽。崔氏生於前秦建元七年(三七三年),卒于北魏文成帝興光二年(四五五年),葬夫塋。 二十九世: 諱裕&&
子:文顯。生於北魏明元帝泰常三年(四一八年),事魏為正樂太師,卒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四九四年),葬山西陽邑臥龍崗。劉氏生於北魏明元帝泰常六年(四二一年),卒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四九六年),葬夫塋。 三十世: 諱容 & &妻楊氏
子:顯。生於北魏文成帝和平六年(四六五年),卒于西魏文帝大統元年(五三五年),葬臥龍崗先塋。楊氏生於北魏獻文帝皇興三年(四六九年),卒於東魏孝靜帝太清二年(五四八年),葬夫塋。 三十一世: 諱顯 
子:建。生於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五零四年),贈開府義同三司、都官尚書,卒于東魏孝靜帝太清二年(五四八年),葬山西榆次東北。王氏生於北魏宣武帝景明二年(五零一年),卒于隋文帝仁壽元年(六零一年),葬夫塋。 三十二世: 諱建& & 妻楊氏
子:士通。生於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五一六年),仕北齊為侍中、中書令、五兵尚書。勤於公事,溫和自處,與唐邕俱以典執兵馬,致位卿相,騎兵省主,封高昌郡公,贈司空。賜莊宅二所在同州韓城縣,始移籍同州。卒于北齊武平七年(五七六年),葬陝西韓城東原。楊氏生於北魏普泰元年(五三一年),卒于隋恭帝義甯元年(六一七年),葬夫塋。 三十三世: 諱士通
妻楊、王氏
子:志善。生於北齊河清元年(五六二年),事唐任利州都督,卒于唐高宗永徽元年(六五零年),葬韓城先塋。楊氏生於隋文帝開皇元年(五八一年),卒年失載;王氏生於隋文帝仁壽二年(六零二年),卒于唐高宗咸亨元年(六七零年),葬夫塋。 三十四世: 諱志善
妻周、楊氏
子:溫。字敦顯,生於唐太宗貞觀十三年(六三九年),事唐任尚衣奉禦朝散大夫。卒于唐睿宗太極元年(七一二年),葬韓城先塋。周氏生於唐太宗貞觀十一年(六三七年),卒于唐中宗嗣聖元年(六八四年);楊氏生於唐高宗永徽三年(六五二年),卒于唐睿宗景雲二年(七一一年),葬夫塋。 三十五世: 諱溫& &
子六:鏻、鍠。(餘不詳)字孝德,生於唐高宗鹹亨二年(六七一年),任檢校尚書、都官郎中、朝請大夫、贈給事中。由同州韓城徙下邽縣。卒于唐玄宗開元十九年(七三一年),葬華州下邽。韓氏生於唐中宗嗣聖元年(六八四年),卒于唐德宗建中四年(七八三年),葬夫塋。 三十六世: 諱鏻& & 妻高氏
子:季康。字志貞,生於唐武周聖曆二年(六九九年),任揚州錄事參軍,贈左僕射。卒于唐肅宗幹元三年(七六零年),葬下邽先塋。高氏生於唐玄宗先天二年(七一三年),卒于唐代宗寶應二年(七六三年),葬夫塋。 三十六世: 諱鍠& & 妻薛氏
子五:季庚、季般、季軫、季甯、季平。字確鐘,生於唐中宗神龍二年(七零六年),明經及第,曆鹿邑縣尉、洛陽主簿、酸棗縣令、殿中侍御史、賜緋魚袋。後任河南府鞏縣令,在任三考,以清直靜理聞於一時。卒于唐代宗大曆八年(七七三年),葬下邽先塋。薛氏生於唐中宗景龍二年(七零八年),卒於大曆十二年(七七七年),葬夫塋。 三十七世: 諱季康
妻薛、敬氏
子三:幼中、幼父、敏中。字蘭芳,生於唐玄宗開元二十年(七三二年),仕唐任華州下邽尉、懷州河內丞、徐州彭城令、江州潯陽令、宿州虹縣令、宣州溧水令、贈司徒。卒于唐憲宗元和八年(八一三年),葬下邽先塋。薛氏生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七三四年),封河東郡太夫人,卒于唐代宗大曆六年(七七一年),葬夫塋。敬氏生於唐代宗大曆八年(七七三年),封鄭國夫人,卒于唐文宗大和七年(八三三年),啟溧水府君薛夫人宅兆而合附焉。 三十七世: 諱季庚
子四:幼文、居易、行簡、幼美。字子申,生於唐玄宗開元十七年(七二九年),天寶末明經出身,曆蕭山縣尉、左武衛兵曹參軍、宋州司戶參軍、彭城縣令。時李正己據河南十餘州,正己宗人洧為徐州剌史,季庚說洧以城歸國,因授朝散大夫、大理少卿、徐州別駕、賜緋魚袋兼徐泗觀察判官,曆衢州、襄州別駕。卒于唐德宗貞元十年(七九四年),葬下邽先塋。 陳氏生於唐玄宗天寶十四年(七五五年),卒于唐憲宗元和六年(八一一年),葬夫塋。 三十七世: 諱季般
子:宇經。字甲寅,生於唐玄宗開元十九年(七三一年),任徐州沛縣令。卒于唐德宗貞元八年(七九二年),葬下邽先塋。郭氏生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七三五年),卒于唐德宗貞元九年(七九三年),葬夫塋。 三十七世: 諱季軫
子:敏巢。字子相,生於唐玄宗開元二十年(七三二年),任河南許昌令。卒于唐德宗建中四年(七八三年,葬下邽先塋。李氏生於唐玄宗天寶元年(七四二年),卒于唐德宗貞元九年(七九三年),葬同夫塋。 三十七世: 諱季甯
子:幼寶。字永安,生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七四一年),任河南府參軍。卒于唐憲宗元和十四年(八一九年),葬下邽先塋。王氏生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七四一年),卒于唐德宗貞元五年(七八九年),葬同夫塋。 三十七世: 諱季平
子:幼敏。字同心,生於唐玄宗天寶二年(七四三年),任鄉貢進士。卒于唐德宗貞元十七年(八零一年),葬下邽先塋。馬氏生於唐玄宗天寶十五年(七五六年),卒于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八口三年),葬同夫塋。 三十八世: 諱幼中
子:成榮。字文闡,生於唐肅宗幹元三年(七六零年),任杭州于潛縣尉。卒于唐憲宗元和十年(八一五年),葬下邽先塋。劉氏生於唐代宗永泰元年(七六五年),卒于唐穆宗長慶二年(八二二年),葬夫塋。 三十八世: 諱幼父
子:石榮。字居安,生於唐代宗寶應二年(七六三年),任睦州遂安尉,卒于唐穆宗長慶元年(八二一年),葬下邽先塋。魏氏生於唐代宗永泰二年(七六六年),卒于唐憲宗元和十一年(八一六年),葬夫塋。 三十八世: 諱敏中
妻崔、韋氏
子:征複、崇儒。字用晦,生於唐 德 宗貞元八年(七九二年)。進士及第,仕侍御史,戶部右司員外郎、兵部員外郎、翰林學士、知制誥、中書舍人、河東、鄭滑、邠寧三府節度掌書記、鳳翔節度使、司徒、平章事、中書令、上柱國、太傅致仕、封太原郡開國公、食邑三千戶。會昌末任宰相,宣宗時居四輔之首,懿宗時再入相,曆六朝。卒于唐懿宗鹹通二年(八六一年),贈太尉,葬下邽先塋。崔氏生於唐德宗貞元十二年(七九六年),卒于唐穆宗長慶三年(八二三年)。韋氏,生於唐憲宗元和三年(八零八年),卒于唐僖宗幹符六年(八七九年),同葬夫塋。 三十八世: 諱幼文
子:景回、景衍。字知理,生於唐代宗大曆四年(七六九年),任饒州浮梁主簿。卒于唐憲 宗元和十二年(八一七年),葬下邽先塋。劉氏生於唐代宗大曆九年(七七四年),卒于唐文宗開成二年(八三七年),葬夫塋。 三十八世: 諱居易
子:景受。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生於唐代宗大曆七年(七七二年),進士及第,仕翰林學士、左拾遺、左贊善大夫、江州司馬、忠州刺史、知制誥、朝散大夫、上柱國、中書舍人、杭州刺史、蘇州刺史、河南尹、太子少傅、刑部尚書、贈尚書右僕射,擅詩、傳世《白氏文集》七十五卷,凡三千八百四十篇,數居唐代文人之冠。卒于唐武宗會昌六年(八四六年),葬東都洛陽龍門東山琵琶峰。唐宣宗以詩吊之,諡曰“文”,世稱白文公。楊氏生於唐德宗建中四年(七八三年),封弘農郡君。卒于唐宣宗大中七年(八五三年),葬夫塋。 三十八世: 諱行簡
子:晦之。字知退,生於唐代宗大曆十一年(七七六年),進士及第,仕左拾遺、司門員外郎、主客郎中、掌判度、秘書省校書郎。擅文。有文集二十卷問世。卒于唐敬宗寶曆二年(八二六年),葬下邽先塋。周氏生於唐代宗大曆十四年(七七九年),卒于唐文宗開成二年(八三七年),葬夫塋。 三十八世: 諱幼美& & 小字金剛奴,生於唐德宗建中四年(七八三年) ,卒于唐德宗貞元七年(七九一年),初葬符離,唐憲宗元和八年,兄居易將其遷葬下邽先塋,並書墓誌雲:嗚呼剛奴!痛矣哉!念爾九歲逝不回,埋魂悶骨長夜台,二十年後複一開,昔葬符離今下邽,魂兮魂兮隨骨來! 三十八世: 諱宇經& &字擎天,號松溪。生於唐玄宗天寶八年(七四九年),任僉議事,吏部尚書。唐德宗年間至新羅,任僕射、司空、司徒。卒于唐穆宗長慶元年(八二一年),葬新羅(今韓國),子孫因家焉。 三十八世: 諱敏巢
子:先榮。生於唐代宗永泰元年(七六五年), 河南滎陽主簿。卒于唐敬宗寶曆元年(八二五年),葬洛陽邙山先塋。常氏生於唐代宗大曆十三年(七七八年),卒于唐憲宗元和十三年(八一八年),葬夫塋。 三十八世:
子:德榮。字玉中,生於唐代宗大曆五年(七七零年),河南許昌尉,卒于唐德宗貞元二十一年(八零五年),葬邙山先塋。楊氏生於唐代宗大曆十二年(七七七年),卒于唐文宗大和四年(八三零年),葬夫塋。 三十八世:
子:繼榮。生於唐憲宗元和四年(八零九年),仕宣州參軍。卒于唐昭宗龍紀元年,葬邙山先塋。鄧氏生於唐文宗大和六年(八三二年),卒于唐懿宗鹹通四年,葬夫塋。& && && && && && && && &《白氏族譜香山堂》記載:三十八世:季康子敏中,字用晦,生唐憲宗元和二年(西元807年),武宗會昌(西元841-846年)時,敏公為翰林學士,繼任統招討黨項都統制置使初,宣宗令敏中為萬壽公主選佳婿,敏中薦鄭灝,時灝己約婚,盧氏甚銜之,由是數毀敏中。敏中將赴鎮言于宣宗曰:鄭灝不樂尚,主怨臣入骨髓,今臣外出,灝必中傷,臣死無日矣。帝曰:朕知之久矣。命左右終禁中取小檉函以授敏中,葉細如絲似柏而香,用為小函以藏書。曰:此皆鄭郎誣陷卿之書也。朕若信之,豈任卿以至今日。敏公遂行句日即平黨項,接任頒甯節度使,終任司徒中書令。宣宗朝拜相。卒唐僖宗文德元年(西元888年),葬下邽縣。妣陳氏,生唐憲宗元和三年(西元808年),卒唐僖宗乾符六年(西元879年),葬夫同塋。生子,朗山。三十九世:敏中子朗山,生唐文宗太和九年(西元835年),仕唐,任江西饒州府樂平縣令,卒唐昭宗天佑三年(西元906年),葬下邽縣。妣鄭氏,生唐文宗太和九年(西元835年),卒唐昭宗天複三年(西元903年),葬同夫塋。生子二,德顯、德崇居江西未返。四十世:朗山子德顯,生唐僖宗乾符四年(西元877年),仕唐,任防禦使。卒後晉主出帝石重貴開運三年(西元946年),葬下邽縣。妣馮氏,生唐僖宗乾符四年(西元877年),卒後晉主出帝石重貴開運元年(西元944年),葬下邽縣。生子一,再榮。四十一世:德顯子再榮,生梁太祖乾化二年(西元912年),仕晉,任指揮使,卒周太祖廣順三年(西元953年),葬下邽縣。妣秦氏,生梁太祖乾化四年(西元914年),卒周世宗柴榮顯德五年(西元958年),葬下邽縣。生子一,重贊。 四十二世:再榮子重贊,生後晉天福二年(西元937年),仕宋,任定國節度使,卒宋真宗天僖四年(西元1020年),葬下邽縣。妣李氏,生後晉天福六年(西元941年),卒宋仁宗天聖八年(西元1030年),葬夫同塋。生子一,繼賦。四十三世:重贊子繼賦,生宋太宗興國八年(西元983年),仕宋,& &&&運使,卒宋英宗治平三年(西元1066年),葬下邽縣。妣郭氏,生宋太宗興國七年(西元982年),卒宋徽宗大觀元年(西元1107年),葬夫同塋。生子一,時中。 四十四世:繼賦子時中,生宋仁宗天聖元年(西元1023年),仕宋,任中書侍朗。卒宋高宗紹興七年(西元1137年),葬下邽縣,艮山坤向,有碑文。妣秦氏,生宋仁宗天聖元年(西元1023年),卒宋高宗紹興元年(西元1131年),葬夫同塋。繼妣呂氏,生宋仁宗慶曆三年(西元1043年),卒宋高宗紹興二十二年(西元1152年),葬夫塋右畔。生子一,理邦。 四十五世:時中子理邦,生宋哲宗元佑元年(西元1086年)丙寅,仕宋微宗大觀元年(西元1107年)進士,歷任景州、瓊州刺史,北宋時南遷路經河南登封,身帶二子遇到拜兄祁榮。祁伯父無子。見長子廷杭眉清目秀,任意留在府中當親生看成。邦公帶夫人及次子廷楫到廣東,卒于南宋高宗紹興三十年(西元1160年)庚辰,享年七十五歲,葬景州。妣雷氏,生宋哲宗元佑三年(西元1088年)戊辰,卒南宋孝宗興隆二年(西元1164年)甲申,葬同夫塋。生子四,廷杭,二三四子留景州。四十六世:理邦長子廷杭,生宋徽宗宣和五年(西元1123年)癸卯在登封祁氏府中,祁氏教賜文武,並以愛女婚配。紹興二十三年離登封到廣東投父,行至鄱陽湖,參加抗金義軍。紹興二十五年升為千總,後調南昌遊擊。南宋孝宗乾道五年(西元1169年)調駐婺遠,南宋孝宗淳熙四年(西元1177年)為寧波總鎮。卒南宋光宗紹熙四年(西元1193年)癸醜,享年七十,葬寧波。妣祁氏,生宋徽宗宣和七年(西元1125年),卒南宋甯宗慶元二年(西元1196年),生子一,秉政。四十七世:廷杭子秉政,生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二年(西元1152年),仕南宋,孝宗享熙元年(西元1174年)武解元,卒南宋甯宗嘉泰二年(西元1202年)壬戌八月十五子夜。妣楊氏,與政公同年月日生,同年月日歿,終時世人皆雲之佳話,同葬潮州。生子一,孝先,女配司馬世家。四十八世:秉政子孝先,生南宋孝宗享熙元年(西元1174年)甲午,仕宋,先祖抗金有功,歷任武職。卒南宋理宗嘉熙元年(西元1237年)丁酉,享年六十三歲,葬合浦。妣穀氏,生南宋孝宗享熙三年(西元1176年),卒南宋理宗淳佑二年(1242年),葬合浦。生子一,齊國。四十九世:孝先子齊國,生南宋光宗紹熙五年(西元1194年)甲寅,仕宋,任潮州刺史。卒南宋度宗咸淳元年(西元1265年),享年七十一歲,葬潮州。妣梁氏,生南宋甯宗慶元元年(西元1195年),卒南宋理宗寶佑元年(西元1253年),葬潮州,生子一,治家。五十世:齊國子治家,生南宋甯宗嘉定七年(西元1214年),卒南宋瑞宗景炎元年(西元1276年),葬潮州。妣李氏,生南宋甯宗嘉定七年(西元1216年),卒南宋瑞宗景炎三年(西元1278年),葬潮州。生子一,興漢。五十一世:治家子興漢,生南宋理宗淳佑六年(西元1246年)丙午,南宋時,當時皇上昏庸,社會戰亂,棄職入廣西鐘山,以獵隱身七年,不幸妻病早逝,轉遷湖南梓門十三年,卒元成宗大德八年(西元1304年),葬梓門,終遺兒媳不當官府爪牙,回下邽故里。妣耿氏,生南宋理宗淳佑十年(西元1250年)庚戍,同夫入廣西鐘山。元朝世祖至元二十三年(西元1286年),兵荒戰亂,疫重歲惡,抱病逝世,年三十六歲,葬鐘山。生子一,瑞臣。五十二世:興漢子瑞臣,生南宋度宗咸淳元年(西元1265年),秉父訓,北上返故里下邽,離梓門路經河南汝甯府上蔡縣,見上蔡古城可能安居,加之北方又開始戰亂,就定居上蔡,卒元惠宗後至元元年(西元1335年),葬上蔡。妣餘氏,生南宋度宗鹹淳三年(西元1267年),卒元惠宗後至元二年(西元1336年),葬同夫塋。生子三,振國、振武、振山。 五十三世:瑞臣次子振武,生元成宗大德元年(西元1297年)丁酉,卒元惠宗至正十六年(西元1356年),葬上蔡。妣劉氏,生元成宗大德五年(西元1301年)辛醜,卒元惠宗至正十八年(西元1358年),葬同夫塋。生子三,全、剛、儒。五十四世:振武長子全,生元文宗至順元年(西元1330年)庚午。公自幼志強好學,習就文武全才。時因元末戰亂多災,父母相繼去世,公與剛、儒二弟共議,分途創業,砸鍋一口為三,各持其一,作骨肉團圓之信物。爾後剛、儒二公返裏立戶置莊,率子女耕讀,卒葬上蔡縣石橋鄉老白莊東頭(今訪上蔡縣查實)。惟全公在明初由楚北雲夢間跨孝感,以武職宦沔,擇沔南峰口奠基創業(今洪湖)。全公乃我沔南峰口始祖也。公見沔邑東南土地肥沃,良田萬傾,落宅後啟必昌,知仕途不景,不如改裝歸田,指標就範,向大明州府(沔陽)頒領餉諜註冊,家興業旺,財丁鼎盛,卒缺相傳。晚年,公起還鄉祭祖之念,隻身登程旅途,無人隨伴,途中抱病逝世。當時交通不便,卒葬無法查考。本屆續修,道、興二公遵老譜遺囑,親臨上蔡查雲夢、訪孝感。因世遠代湮,卒葬不敢臆斷。妣李氏,詳總譜。生子一,志高。 全公祖派系:全、志、金、木、玉、絲。志高——金珂、金琇。金珂——桂,金琇——彬、杞、柱。桂——玉鶴,彬——玉彩,杞——玉雲、玉鵬、玉坤、玉蛟,柱——玉輝、玉驥、玉鸚、玉瓏,玉鶴——綸、絢、紳、純、縝,玉彩——縞、絲,玉雲——賁、鬥、軫、壁、奎,玉蛟——緯、經,玉輝——組,玉驥——喬嶽,玉瓏——維、綱。《西南白氏譜》載明:三十一世:白建-→士遜,玄(士)範,士通。三十二世:士遜-→君慜,君恕,志貞;玄(士)範-→仁晢(仁晢遷湖南長沙,後轉遷湖北省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仁憲;士通-→志善。三十三世:君慜-→弘儼;君恕-→大威;志貞-→白鎧;仁晢-→白貴;仁憲-→義寶;志善-→白溫。三十四世:弘儼-→知新;大威-→羨言;白鎧-→知慎、知退;白貴-→仵貴;義寶-→知禮;白溫-→白鏞,白鏻,白錤,白鈞,白鎮,白鍠。三十五世:知新-→岩之,嶷之,子蘭;羨言-→慶先,嗣先;知禮-→萬湜,光玉,如玉,寄玉,進玉;白鏻-→季康,季安,季裕;白鍠-→季庚,季般,季軫,季甯,季平。三十六世:季康-→居彰,居仁,敏中;季安-→居藩,居垣,居屏,居翰;季裕-→居唐,居堯,居虞;季庚-→幼文,居易,行簡,幼美;季般-→宇經(又名松溪,韓國白氏始祖),居讓,居忱;季軫-→居敏,居穆;季甯-→居儉,居由,居豫,居亨;季平-→居誠,居顯,居謀。三十七世:居彰-→善道;敏中-→白闡,幼父,承求,承孫,崇嗣,傳規;居藩-→白明;居唐-→隆道;幼文-→景回,景受,景衍;居易-→白崔(又名阿雀、阿雀,早亡,以兄幼文次子景受為嗣);行簡-→景芳,味道,聆道;居讓-→白旻;居敏-→景道;居誠-→履道,垣道;居顯-→鈴道,庸道;居謀-→恒道,獲道,正道。三十八世:景回-→德芳,德茂,德昇;景受-→邦翰;景衍-→德畿;庸道-→德佐;恒道-→德操;獲道-→德崇。三十九世:德芳-→隆治(字仁哲,號炅,又名君成),隆平;邦翰-→思齊。四十世:隆治(字仁哲,號炅,又名君成)-→文珂,文珮;隆平-→文瑤;思齊-→秦績(利用)。四十一世:文珂-→重文(延遇),重贊;文珮-→重賢;秦績-→慕聖,慕道。四十二世:重文-→慎言,慎行(延訓),慎威;重贊-→慎嚴;重賢-→慎中;慕聖-→白廣;慕道-→白敏。四十三世:慎言-→守剛,守禮;慎行-→守一,守素;慎威-→守孝,守悌;慎嚴-→守誠;慎中-→思禮,思義;白廣-→效禹,效堯;白敏-→效中。四十四世:守剛-→可詩;守禮-→詩堯,詩舜,詩毛;效堯-→康度,安矩。四十五世:可詩-→鶴書,校書(汝山);康度-→君卿;安矩-→君相。四十六世:校書-→時中;君卿-→建泰,建極。四十七世:時中-→倫孝,倫忠;建泰-→承好;建極-→承祚。四十八世:倫孝-→廣俊;倫忠-→廣傳;承好-→好問;承祚-→好學,好古。四十九世:廣俊-→校理;廣傳-→秉理,爕理;好問-→復性,復善;好學-→復性,復善;好吉-→復元。五十世:校理-→景祜;秉理-→景壽;爕理-→景齡;復元-→大定。五十一世:景祜-→植賢;景壽-→書賢,行賢,禮賢,樹賢,彥賢,尚賢,思賢;景齡-→夏應,夏善;大定-→成淇,成業。五十二世:植賢-→必端;思賢-→必達,必舉;夏應-→必用,必勝;成淇-→白金;成業-→白玉。五十三世:必達-→成叔,鳳叔,士彩;必舉-→受彩,章彩,文彩;白金-→長盛。五十四世:成叔-→胡輔;鳳叔-→章輔;士彩-→世輔;受彩-→舜輔,唐輔;章彩-→漢輔;文彩-→堯輔,湯輔;長盛-→心良,心喜。五十五世:胡輔-→信可,政可;章輔-→善可,尚可;世輔-→大可;唐輔-→澤霖,澤膏;漢輔-→與可;堯輔-→聖可;湯輔-→澤貞,澤亨,澤元;心良-→白瑛;心喜-→白瑄。五十六世:大可-→宏亮;與可-→宏修;聖可-→元鳳,元龍,元鵬,元麟;澤貞-→宏炳;澤亨-→宏遠;澤元-→宏業;澤霖-→元標,元實;白瑛-→超萬,超眾;白瑄-→超勇,超凡。五十七世:元鳳-→篤厚;元龍-→慶厚;元麟-→敦厚;宏炳-→昌厚;宏遠-→子厚,民厚;宏業-→天厚;元標-→兆厚;元實-→啟厚;超萬-→白洛,白澄;超凡-→白潤,白淵。五十八世:篤厚-→乃忠;慶厚-→乃文;昌厚-→乃輯,乃昌,乃祺;子厚-→乃政;民厚-→乃熙;兆厚-→乃雲;白洛-→東來;白澄-→東閣;白潤-→東現,東塘;白淵-→東陽。五十九世:乃忠-→樹傑;乃文-→樹禮;乃輯-→樹義,樹仁;乃昌-→樹奎;乃祺-→樹藩;乃政-→樹祺;乃熙-→樹聲;乃雲-→樹正;東來-→少翰;東閣-→少遊;東現-→少優;東塘-→少禹,少懷;東陽-→少嶽。六十世:樹傑-→蘊楷;樹禮-→承楷,定楷;樹義-→學楷,思楷;樹仁-→書楷;樹奎-→宇楷;樹藩-→建楷,治楷;樹祺-→福楷,壽楷;樹聲-→元楷;樹正-→濟楷,南楷;少翰-→孝昌;少遊-→孝治;少優-→孝廉;少懷-→孝征;少嶽-→孝忠,孝遠。六十一世:學楷-→文模,俊模;思楷-→聖模;書楷-→碩模,彥模;宇楷-→紹模;建楷-→王模;治楷-→循模,典模;元楷-→丕模(到元朝年間);濟楷-→甸模;南楷-→淵模;孝治-→伯肅,伯宗;孝遠-→輔芝,世芝;濟楷-→甸模;南楷-→淵模。《西昌五雲白氏源流宗譜總圖》(乾隆二十四年修譜)記載:(遠祖)曾祖白辯(字傳道,官名景回)-→德芳,德芳-→仁晢(隆治公,字仁哲,號炅,又名君成)。(一世)仁晢-→文珂(字德溫,名重文)、文佩(名重賢)。(二世)文珂-→瑞甫、章甫,文佩-→定甫。(三世)瑞甫-→一萸(良弼),定甫-→一虁(賢弼)。(四世)一萸(良弼)-→崇德,一虁(賢弼)-→思義、思禮。(五世)崇德(成善)-→仲贊。(六世)仲贊-→逢春、逢緇。(七世)逢春-→時中。(八世)時中(有極)-→亨泰、季泰。(九世)亨泰(士通)-→慶傳。(十世)慶傳-→炎震、圭複。(十一世)炎震-→景壽,圭複-→景齡。(十二世)景壽-→夏起,景齡-→夏應、夏善。(十三世)夏起-→必舉、必達,夏應-→必用、必勝。(十四世)必舉-→文采、章采、受采,必達-→士采,必勝-→明叔、誠叔。(十五世)文采-→湯輔,章采-→漢輔,受采-→唐輔、舜輔,士采-→堯輔,誠叔-→朝輔。(十六世)漢輔-→定安,唐輔-→惠可、德可、獻可,舜輔-→元可、興可、誠可,堯輔-→南可、文可、祥可,朝輔-→與可。(十七世)惠可-→光善,德可-→保官,元可-→從寶、君寶,興可-→仁寶,誠可-→文寶、惇寶、仲寶,南可-→元寶,文可-→斯道、期道。(十八世)光善-→世用、世舉,從寶-→福壽、祿壽,君寶-→德壽、文壽。文寶-→聖傳,惇寶-→天傳、天貴,仲寶-→天祥、天鳳,元寶-→高山、和山、良山、中山,斯道-→兼善,期道-→達善。(十九世)德壽-→聖瓚,文壽-→聖管、聖玘,聖傳-→子迪,天傳-→子永、子秀、子敏,天貴-→子韶、子猷,天祥-→子奇,天鳳-→子好,高山-→以存、以升、以安,中山-→以大、以明。(二十世)聖管-→彥珪、彥璋,子敏-→汝霖,子韶-→汝良,子猷-→汝善、汝智,子奇-→汝溫,以升-→雲生,以安-→祖源、慶源。(二十一世)彥珪-→興。(二十二世)興-→椿、桂。(二十三世)椿-→惠,桂-→輔。 白氏禮贊:漢民白氏,黃帝一脈,顓頊傳人,季連後裔,祖源楚人,羋姓熊氏,受姓始祖,楚公族勝。惟我白氏,質樸純潔,仁義忠孝,耕讀勤奮,獨善兼濟,豁達窮理,聖賢群立,英傑传承:商聖白圭,戰神白起,詩仙居易,尚書白建,大相宇經,宰相敏中,感動中國白芳禮。族訓:忠厚傳家,詩書繼世。西南白氏族譜編輯委員會推薦白氏統一字派(受姓第91代起)穆哲創碩楚,圖騰載寶軒;鐵筆撰端品,碣丹鐫黃炎;泰華從典律,習科堪貢獻;淵博掌瓊珪,勤儉鑄岫含;韜略定九州,惠策傳千殿;喬梓立陵穀,茂簧貫山川;沾露潤絛柳,熹照布廣潭;思本續甘霈,功籌頌群彥。白居易後裔理事會統編《香山後裔56代——75代輩字歌》&&忠孝仁義綱,勤儉治家康;正廉浩光志,龍鳳富祿長。 白居易自撰家訓:勿慕貴與富,勿憂賤與貧,自問道如何,貴賤安足雲?聞毀勿戚戚,聞譽勿欣欣,自顧行何如,毀譽安足論?無以意傲物,以遠辱於人,無以色求事,以自重其身。游與邪分歧,居與正為鄰。修外以及內,靜養和與真,養內不遺外,動率義與仁。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塵,吾道亦如此,行之貴日新。不敢規他人,聊自書諸紳,終身且自勖,身歿貽後昆。後昆苟反是,非我之子孫!于何保終吉?強弱剛柔間,上遵周孔訓,旁鑒老莊言,不唯鞭其後,亦要軛其先。白居易 《賦得古原草送別》& &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白居易 《鄉心》 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饑,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于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圭阝]弟妹。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吊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白居易 《大林寺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吊白居易》 唐•宣宗皇帝李忱& &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贊白居易》 唐•敬宗皇帝李湛 藏於己為道義,施於物為政能。在公形骨鯁之志,闔境有褲襦之樂。《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唐• 劉禹錫&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聞有白太守,拋官歸酒溪。蘇州十萬戶,盡作嬰兒啼。太守駐行舟,閶門草萋萋。揮袂謝啼者,依然兩眉低。朱戶非不崇,我心如重狴。華池非不清,意在寥廓棲。誇者竊所怪,賢者默思齊。我為太守行,題在隱起圭。《聞樂天授江州司馬》 唐• 元稹& &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讀白氏長慶集》 宋•&&楊萬裏& &每讀樂天詩, 一讀一回好。少時不知愛, 知愛今已老。初哦殊驩欣, 熟味忽煩惱。多方遣外累, 半已動中抱。事去何必追, 心淨不須掃。追歎欲掃愁, 自遣還自擾。不如卷此詩, 喚酒一醉倒。狂歌謪仙詞, 三杯通大道。宋• 司馬光& &少貧苦學,聰慧絕倫。居官廷諍,直言讜論。誅戮不避,忠烈常伸。黨惡構禍,哲能保身。著書諷喻,詞切事根。奸豪膽寒,斯文推尊。偉人論家譜孫中山: 中國人最崇拜家族主義和宗族主義。所以中國人家庭和宗族的團結力量非常強大,就其原因,實由於血統.生活.語言.宗教.風俗五種力量結合而成的天然團結。& & 民族主義這個東西,是家族紀念祖宗之工具。傳紀之文獻,換言之,則族之譜,亦則為吾族圖發達,謀生存之寶貝也,希吾輩由家族宗族觀念,發揚光大之,而致於國也 。 族譜記述中華民族由民族團結擴大到民族大團結,這是中國人特有的良好傳統觀念,應妥加利用。毛澤東:收集家譜.族譜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也可以為人文地理提供寶貴的資料。祖宗都不敬,談何愛國。周恩來:一個愛國的人,沒有一個不愛家的。愛家是愛國的起點,瞭解家譜.鄉情,是懂得國家的開始,只有瞭解了鄉情,懂得了國情的人,才能真正熱愛祖國。 《西南白氏》編輯聯絡信& && && && & 宗親:你好!我名白聯洲,是四川瀘州中級法院退休高級法官。受《西南白氏》主編應龍宗親邀請,參加《西南白氏》編輯工作。2006年11月,應龍宗親將他收集、整理的八卷《中國西南部白氏宗譜》資料交付於我,要求我負責列印、校對、編輯、出版《西南白氏》。聯洲深知:才疏學淺,編輯難以勝任;出版責任重大,非各地、各脈派宗親傾力參加、鼎力相助不能完成。聯洲懇請各位宗親加強溝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智学网账号密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