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jpg格式的照片格式怎么转换jpg在手机的相机中怎么拍。求答复。谢谢大家!

相机拍的照片都是CR2格式,求教怎么把相机调整回拍的照片是JPG格式_百度知道
相机拍的照片都是CR2格式,求教怎么把相机调整回拍的照片是JPG格式
我的相机是Canon EOS M
不是拍了后把照片转换成JPG格式,而是要拍下来就是JPG格式
我有更好的答案
在画质设置里面,选择“L”就可以了,不要选择RAW+L。然后保存就可以了。
采纳率:35%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jpg格式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请问如何把尼康单反相机的RAW格式图片无损 完整的转换成jpg格式?谢谢大家!!!_百度知道
请问如何把尼康单反相机的RAW格式图片无损 完整的转换成jpg格式?谢谢大家!!!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不可能没有损失。转换以后文件变小了,就说明信息丢失了。用高质量画质的模式转换文件,就可以尽可能在转换的时候保留细节。但是这样转换以后,文件会比较大raw转换成jpeg本身就是一种有损转换
请问如何使用高画质的模式 有什么好用的软件?
保存文件的时候,会有提示的,问你是用高画质大文件保存还是低画质小文件保存……尼康的Capture NX2和它的替代软件捕影工匠最合适。原汤化原食!
采纳率:87%
来自团队:
不可能的任务!!!!不谢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摄影书房摄影书房摄影蕴含着如文学般的力量,它们就是诗篇。关注专栏更多访谈{&debug&:false,&apiRoot&:&&,&paySDK&:&https:\u002F\u002Fpay.zhihu.com\u002Fapi\u002Fjs&,&wechatConfigAPI&:&\u002Fapi\u002Fwechat\u002Fjssdkconfig&,&name&:&production&,&instance&:&column&,&tokens&:{&X-XSRF-TOKEN&:null,&X-UDID&:null,&Authorization&:&oauth c3cef7c66aa9e6a1e3160e20&}}{&database&:{&Post&:{&&:{&title&:&“事物在被拍摄的那一瞬间,也会爆发出自己存在的光芒”——专访澳门摄影师梁宗鎏&,&author&:&seatory&,&content&:&\u003Cp\u003E正在北京三影堂展出的“无量”第八届三影堂摄影奖中,参展艺术家梁宗鎏展出了他的新作《虚物》——这组照片采用彩色胶片拍摄,被摄体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平淡无奇的物件,然而在微观视角的构图框取和闪光灯照明下,呈现出令人印象深刻的视觉张力与感官面貌。复杂世界在他的视角中,被抽取和提炼成陌生而抽象的二维画面。\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梁宗鎏(Puzzleung)出生并成长于澳门,2007年来到台湾读大学并开始摄影,一直至今。同时,他还是一位非常高产的摄影书作者。藉着他来北京参加三影堂展览的契机,我们和他聊了聊关于《虚物》的拍摄想法,以及关于独立出版的一些记忆和经验。\u003Cbr\u003E\u003Cimg src=\&2466dca97ddb81ef9b8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1000\&\u003E\u003Cimg src=\&f28d1a1b921e2f22af24c.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533\&\u003E\u003Cimg src=\&b8dfdda6df0.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635\&\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如果拋开事物本身的功能性,我们对于事物本身的感受会是甚么?在了解一件事物存在的理由之前,我首先总是被它们的外表所吸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事物本身除了自身的功能性之外,还有很多存在的理由。我透过摄影当下对它们凝视的过程来与它们沟通,每样事物在摄影之下都会产生一种神祕性,当它们被任意框取在某一个时空之下,物件的功能性已经变得不再重要,我们只需要好好思考事物本身的哲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相信事物在被拍摄的那一瞬间,也会爆发出自己存在的光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拍摄的当下,我把对事物的既定印像都拋开,专注於它们当下的色彩和结构。那瞬间它们爆发出来的光茫和神祕性比它们原本存在的原因更让人迷恋,那种神祕性只存在于当下,与其说我在替事物拍照,我觉得自己的镜头更像在臣服於它们的色彩和结构之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虚物》作品阐述\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你在澳门长大,在台湾读了本科和研究生。是由怎样的契机开始拍照,并且自己做摄影书呢?\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本科时期是在台湾艺术大学读的印刷专业,当时学校里有一些关于摄影的课程,在那之后我就开始拍照,而开始做摄影书则是在本科毕业之后。自从2011年开始,就以每年做一本书的时间进度去整理自己的作品,也希望自己也真的可以朝这个进度前进。关键是要保有热情。其实也没有指望可以通过做摄影书赚钱,把书做出来是因为:通过将自己的作品编辑、设计再印成书,是一个很好很好的过程,也是给自己作品的一个交代。当然,我也希望有一天可以和別人合作出版自己的作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这\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次在三影堂展览的《虚物》\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创作的?灵感来源是什么?\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概是从2014年的时候开始的。当时拍了这系列的第一张照片,洗出来后一直看着它,产生了很多想法——为什么这些草看起来和草无关?看着它,似乎会有一种很玄的感觉。它更像是一片色块,时间地点完全不重要了。摄影是和时间有关的艺术,但怎样才能拍出和时间无关的照片呢?后来我就慢慢尝试拍摄更多这一类的画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虚物”的“虚”是什么含义?\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物件在拍摄的当下,已经不是物本身了,它们好像处于另外一种境界。对我来说它们已经超越实体本身,变成是虚的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虚物》\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的前言中提到:\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我们只需要好好思考事物本身的哲学”,这里\&事物本身的哲学“指的是什么?\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被拍摄下来的物件看起来和它们本身的功能无关。如果物件本身失去了功能性,那样的状态也很值得去思考。如果当小便斗不再提供它的功能,那它是什么东西呢?在照片上看起来,它就只是一个色块和一些形状而已,它的意义是人赋予给它的。世界上所有人类制造的东西只有对人类来说才有意义,假如有一天人类不再存在,那人造物对世界上其他东西来说,也就失去了功能性,正如它们只是存在在照片里的色块那样。\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9f9a5fac6de7c810f102f5eac0868b95.jpg\& data-rawwidth=\&960\& data-rawheight=\&1200\&\u003E\u003Cimg src=\&af39285dff.jpg\& data-rawwidth=\&960\& data-rawheight=\&1200\&\u003E\u003Cimg src=\&e29ebfaf7abca8.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1200\&\u003E\u003Cimg src=\&93b4e75faca3eb21a69e8.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1200\&\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这组作品都是在台湾拍摄的吗?\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实在台湾拍得不多。去年我去了巴黎、伦敦、日本,在旅途中拍得比较多。陌生的地方会带来新鲜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我印象中,你以前大部分的作品是在台湾拍摄的。\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对,在台湾的时候,好天气很少。所以一旦遇到天气好的时候,我就会出门去拍很多照片。不过最近也终于开始觉得台湾变得无趣了。可能是因为太熟悉了,很难再找到兴奋感。而且在去了日本之后,就会发现台湾其实并不是一个颜色很明快的城市,很多地方带有一层灰色。可能是因为日本的城市公共设施总会被刷上新的油漆,所以就显得颜色鲜艳,而台湾这一块就做得不是太好,油漆都是灰灰的。你看过川岛小鸟在台湾拍的那本《明星》吗?他就拍到了台湾的灰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可是我觉得那本摄影集的颜色很鲜艳啊。而且相对来说,北京才比较灰吧。\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或许是我在台湾生活得太久了,所以对那种灰色很敏感。尽管没有北京灰得那么明显,但确实是存在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这次你来北京,对这个城市的感觉是怎样的?这里\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会让你有拍照的欲望吗?\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会,首先因为北京很大,感觉每一次出门都能探索新的地方,不至于那么快就让人觉得无趣。而且在北京似乎能看到更多有趣的画面,是台湾没有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可以具体说说吗?\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像是路上的工人,他们可以很不顾仪态地去做他们的工作。在这些时候,我能看到他们的身体为了工作而做出了很多有趣的动作,那都是很自然的,我从来没有在别的地方看过。可能因为在这里大家都很做自己,而且很努力地工作吧。另外就是随处可见一些有趣的文字,特别是在艺术区附近看到的时候,我有时候会分不清到底这是不是也是艺术作品。十年前我来过北京一次,那时候就觉得路上的植物让这个地方有一种浪漫的氛围。十年后再来,这种感觉更强烈了,那样的风景也是在我住的地方没有看过的,充满诗意,让我似乎能理解为什么北京的艺术家都会有一种浪漫的感觉。\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cc94bf0b17c6d904faf6fbd.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1200\&\u003E\u003Cimg src=\&cdbc6f0be5cbb9de6e4e.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1200\&\u003E\u003Cimg src=\&7ae420bb63b0ffb7bdca.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640\&\u003E\u003Cimg src=\&32d4bd50bfb2e2bd46ec8.jpg\& data-rawwidth=\&1500\& data-rawheight=\&1200\&\u003E\u003Cimg src=\&9d13abca5280e88cac3a.jpg\& data-rawwidth=\&803\& data-rawheight=\&1200\&\u003E\u003Cimg src=\&3cf656ccfe97d936f0dce29bb73dfb69.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1200\&\u003E\u003Cimg src=\&8ade033bb155d059ea4a5385bd5abdc1.jpg\& data-rawwidth=\&960\& data-rawheight=\&1200\&\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你对颜色和日常细节似乎特别敏感。你是因为这种敏感的天赋而成为了摄影师,还是成为摄影书之后,变得越来越敏感?\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应该是天生就敏感,但在开始拍照之后,这一意识得到了更多提升和锻炼。\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使用胶片拍摄,以及\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用闪光灯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吗?\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跟习惯有点关系吧,而且我自己用胶片拍照会比较认真,因为都是钱嘛。对我来说用胶片拍照真的是在拍照,数码拍起来比较像是在搜集素材。当然现在慢慢也要开始习惯数码,因为目前情况看来胶片离终结越来越近了。用闪光灯拍照是因为在某些时候物件的颜色看起来会更饱和,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很奇妙的经验,而且会有一种快感。但很多时候我还是比较喜欢自然光。\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8f17e4e733132eac02c1e045cf27360b.jpg\& data-rawwidth=\&960\& data-rawheight=\&1200\&\u003E\u003Cimg src=\&bf20594bae5b.jpg\& data-rawwidth=\&960\& data-rawheight=\&1200\&\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聊聊做书的经验吧,你做过\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5本摄影书,算是比较高产的摄影师了。\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从什么时候开始做摄影书的?\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从小就和纸本印刷物有一种缘份。唸小学的时候,每到周末都会跑到书报亭去追寻我的拳皇漫画;中学的时候会去买杂志;上大学后,纸本印刷物可以说是生命的一部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自从开始摄影后,我也一直都觉得书是摄影最佳的表现形式——就算后来明白到摄影还有很多其他很好的表现形式,但我仍认为纸本印刷还是其中一项最好也最重要的表现方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人生中第一本独立出版并有贩售的摄影集是我大学时候的毕业制作:《遗物》(2011年)。《遗物》是一本只有16页的“zine”,里面的照片也只有10张而己。因为拍摄这系列作品所花费的成本和时间比较多(至少对那时候的我来说),所以照片的数量也不像一般有故事性的作品来得那么丰富。另外,这是一本委托印刷厂印制的书,印量不能太少,所以这一册总共印了400本。但是这本书的成品让我并不是很满意,销量也不是太好。对于第一次接触纸本印刷独立出版的我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经验和教训。\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61bcddbe198.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533\&\u003E\u003Cimg src=\&1e872bfdb030.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533\&\u003E\u003Cp\u003E第二本独立出版的书《在森林和原野》,适逢人生迷茫的时期,累积了很多照片,加上特別有空,在这种天时地利下,就来制作一本关于那时候情绪的书好了。台北的天空只要不下雨就会常常弥漫着一股忧郁的气氛,不过我记得那年从春天过渡到夏天的那段时间,天气总是让人觉得特别沮丧。不知道是情绪的关系,还是真的是因为天气,那可以说是我人生最低潮的时候。《在森林和原野》主要是描述植物和女性两个物种的神祕性,整本书都弥漫着一种阴郁的氛围。我很喜欢一个朋友对这本书的描述:“这就好像大雨要?临前空气里那种郁闷的气味”。我觉得这句话完全概括了我制作这本书的心情和感觉,一切一切。这本书总共只印了100本,现在都卖完了,而且因为这本书而认识了一些人和被一些人认识,算是获得了一些赚钱以外的东西。\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aaefceea6e86c080fd13d0.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663\&\u003E\u003Cimg src=\&e5964ab4.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664\&\u003E\u003Cimg src=\&bf46ad41dcf02.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664\&\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后来《在森林和原野》又做了一个新版本?\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对,就在这本书出版后的第三年,不知为何突然想为它推出第二版,可能因为一直偶尔还会有些人问这本书还有没有存货让我对它有点信心;也可能因为我想尝试重新编辑以往的作品,觉得会是一种新的感觉;还有可能因为这作品还有很多喜欢的照片还没有完全发表,不发表会觉得遗憾。基于这三个可能,所以我就把它再版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新版的书除了尺寸不一样外,照片和页数也有明显的更加,当然也有一些照片删减了,看起来就像是一部新的作品,在这么多更动之下保有作品原本的精神面貌的确是要花点精神。因为在第一版发表后的这几年,个人的摄影风格一直在改变,即便我可以拍出3年前那种感觉的照片,但很多东西已经变得不太一样(但那到底是甚么东西呢,其实我也不太知道),我相信每个拍照的人面对自己的旧作品都会有一种复杂的心情,所以在重新编辑这作品的时候首先要回到三年前郁闷的心情,我发现那是最难的部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人在不断向前的同时,突然要把各种情绪感觉回到以往的状态是很难的一件事,这也是我从重新编辑这作品时候学习到的。而印刷数量方面,总共会有50本,目前仍然在发售当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video id=\&58774\& data-swfurl=\&http:\u002F\u002Fstatic.video.qq.com\u002FTPout.swf?auto=0&vid=h0195nhi7bf\& poster=\&http:\u002F\u002Fvpic.video.qq.com\u002F2Fh0195nhi7bf_160_90_3.jpg\& data-sourceurl=\&http:\u002F\u002Fv.qq.com\u002Fpage\u002Fh\u002Fb\u002Ff\u002Fh0195nhi7bf.html\& data-name=\&摄影书 在森林和原野\&\u003E\u003C\u002Fvideo\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be2c5bb64ca0ee69c7a1b08ddaa4173b.jpg\& data-rawwidth=\&2449\& data-rawheight=\&1633\&\u003E\u003Cimg src=\&aded86ac9cf24.jpg\& data-rawwidth=\&2449\& data-rawheight=\&1633\&\u003E\u003Cimg src=\&7a9fcf23bc6f6ab850d5e5.jpg\& data-rawwidth=\&2449\& data-rawheight=\&1633\&\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谈谈其他几本\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书吧?你的每本书似乎都有不同的主题。\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XL》(2013):长期拍摄一个人是一件很有趣而且很浪漫的事情,而且在拍摄当中你也会看到自己的模样。《XL》里的主角是我的一位朋友,一开始拍他也只是抱着好玩的心态(后来也是),因为他常常都会做出一些荒谬的事情,不拍会觉得可惜。后来他越来越荒谬,加上大家变得更熟了,我也会叫他做出荒谬的事情,就这样照片也累积了不少,所以对我来说做成一本书也是正常不过的事。整个作品拍摄了大概快2年时间,而就在故事的主人翁开始瘦身,要准备前往伦敦继续学业前,我决定把这些照片编集成册,留给他一个美好的回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现在回想起来,很庆幸我有把他人生最荒谬的时期拍下来,我也很高兴现在的他和以往的他变得不太一样了。时间的流逝也让照片增值不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video id=\&58776\& data-swfurl=\&http:\u002F\u002Fstatic.video.qq.com\u002FTPout.swf?auto=0&vid=b0195fmwryy\& poster=\&http:\u002F\u002Fvpic.video.qq.com\u002F2Fb0195fmwryy_160_90_3.jpg\& data-sourceurl=\&http:\u002F\u002Fv.qq.com\u002Fpage\u002Fb\u002Fy\u002Fy\u002Fb0195fmwryy.html\& data-name=\&摄影书XL 艺术家:梁宗鎏\&\u003E\u003C\u002Fvideo\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Once upon a time(在很久很久以前)》(2014)这本书的出现其实是一个实验作品,要编辑过后列印出来拿在手上翻才能达到我理想的状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一直很好奇到底为甚么每个人拍出来的照片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但有时候看起来是同一个人拍可是实际上却是由很多不同作者所完成的,那有没有可能把每个不同人拍的照片变成是同一个人完成的?所以这次我就放下相机,和朋友搜集了很多用传统机械底片相机拍出来的第一格烧片头影像,通常大部人都会无意识地把这段底片很随性的花费掉(但有些人很珍惜这“精华”部份,所以我没有找他们),如果我把他们这段无意识时间拍摄下来的影像编辑在一起,那看起来会不会像是同一个作者所拍摄的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video id=\&58775\& data-swfurl=\&http:\u002F\u002Fstatic.video.qq.com\u002FTPout.swf?auto=0&vid=l0195v98rqf\& poster=\&http:\u002F\u002Fvpic.video.qq.com\u002F2Fl0195v98rqf_160_90_3.jpg\& data-sourceurl=\&http:\u002F\u002Fv.qq.com\u002Fpage\u002Fl\u002Fq\u002Ff\u002Fl0195v98rqf.html\& data-name=\&摄影书 once upon a time\&\u003E\u003C\u002Fvideo\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tuchong.com\u002F2F2F\&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爱してる》(2014)(点击查看图虫页面)\& class=\&\&\u003E《爱してる》(2014)(点击查看)\u003C\u002Fa\u003E:这纯粹是一本私人相本,纪念一次和朋友去日本关西的过程,所以也总共只印了4本给朋友。可能也因为第一次去日本,想要好好纪念一下。现在回想起来,真的觉得自己是对于编辑摄影书这件事充满热情,才会为了一次旅行就做出这么一本书出来。反正做出来自己蛮喜欢,朋友也很开心,这样就足够了。\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e45e318e9e8e720e3ae2a.jpg\& data-rawwidth=\&2121\& data-rawheight=\&1414\&\u003E\u003Cimg src=\&346eeadfe02b.jpg\& data-rawwidth=\&2121\& data-rawheight=\&1414\&\u003E\u003Cimg src=\&968d8d8e929c2e961a71f.jpg\& data-rawwidth=\&2121\& data-rawheight=\&1414\&\u003E\u003Cimg src=\&365ee305.jpg\& data-rawwidth=\&2121\& data-rawheight=\&1414\&\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刚开始做书的时候,有没有哪些印象比较深刻的,影响过你的艺术家或摄影书?\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开始印象比较深刻的大概是川内伦子的作品。还有当时买过一本大陆的独立出版《馆子》(注:咖小西主编),也很喜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做作品的过程中,觉得最难的部分是什么?\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难的就是要让自己的心好好安静下来去观察和集中注意力,而且照片的效果通常取决于光线,有时候也需要很大的运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可以谈谈布展的思路吗?和编辑摄影书有何不同?\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次展览没有把全部照片展出,因为这个项目还在一直拍摄中。布展的思路就是先把类似的作品划分在一起,再组合在一起。整个展示大概分了四小部分,希望在里面展示出一种和谐感。和书比较起来,布展的思路更要顾及整体性,右边和左边看起来要平衡,但又不希望过于明显,同时想要让展示看起来有很多细节部分,所以做出了让作品尺寸大小不一的决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除了摄影师之外还有其他喜欢的艺术家吗?\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喜欢画家Mark Rothko 和雕塑家Louise Bourgeois,看过他们的原作很难让人不喜欢。我觉得自己内心一直被Mark Rothko影响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谢谢你为了配合我的采访说了这么多话!感觉你在社交场合中都不太爱说话。\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哈哈,是的,我今天已经说了很多了。快赶上我一个月的说话份额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tuchong.com\u002F2F\&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点击这里,访问梁宗鎏的图虫页面\&\u003E点击这里,访问梁宗鎏的图虫页面\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seatory.tuchong.com\u002Ft\u002F2F\&\u003E(原文首发于图虫网)\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fa2eef0d6c56c7797319.jpg\& data-rawwidth=\&250\& data-rawheight=\&271\&\u003E&,&updated&:new Date(&T08:57:57.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7,&likeCount&:175,&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6:57:57+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f28d1a1b921e2f22af24c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7,&likesCount&:175},&&:{&title&:&一个北大化学博士转型摄影艺术家的七年实践丨专访程新皓&,&author&:&seatory&,&content&:&\u003Cp\u003E采写 | 杜扬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6图虫“今镜头”十佳摄影师当中,程新皓的作品\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tuchong.com\u002F51\u002F2F\&\u003E《一个在城市化过程中幸存的村庄——小村故事》\u003C\u002Fa\u003E受到了许多关注。我们找到了他,聊了聊关于照片那点事儿。\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1985年程新皓出生于云南。201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作为艺术家工作生活于云南昆明。以摄影为主要的创作媒介,关注当代中国背景下的现代化问题。\u003Cimg src=\&beadc0de0368.jpg\& data-rawwidth=\&2934\& data-rawheight=\&4194\&\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作为北大毕业的化学博士,从理工男转型为艺术家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从一个自然科学研究者改行到艺术,其实充满了各种偶然。第一个节点是在大二或者大三的时候,我偶然的选了一门通选课,朱青生老师的《艺术史》。可以说,这是我第一次去了解作为一个体系的当代艺术,而不只是像原来一样的只见树叶而不见森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二个节点也是一门通选课,我在大四时候因为差两个社会科学的学分,偶然的选择了朱晓阳老师的《人类学导论》,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一直在跟随朱老师做人类学的调查研究,系统学习人类学的工作方法。很神奇的,我通过朱晓阳老师又认识了诗人于坚老师。于坚老师来北京时,我和他进行了两个晚上的长谈,从谈话中,我真的开始去思考我和故乡的关系,思考我这辈子到底想要做成什么事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之前,我一直是随大流的人,北大是最好的学校,于是我考到北大;大部分人都继续读研究生,于是我也选择了保研。我对自己的未来一直没去多想,直到和于坚老师的谈话。从那时起,我明白了自己更想做的是艺术而非化学,但感叹的是,当时我已经保研,之后是五年的研究生生涯。在研究生的头两年,我非常苦闷,因为我在做着自己今后不打算从事的工作,而又没有时间去开始我理想中的生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研二的时候一度很想退学,幸好当时很偶然地认识了吕楠,在和我的交谈中,他说,已经开始的事情,你必须把它结束。否则你怎么知道自己新开始的事情你也能够将它完成?你只有在完成一件事情之后才有资格开始下一件事情。于是,我最终还是完成了五年的学习,拿到了博士学位,然后选择了艺术作为我的事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的确,当一个人能够选择时所做的选择,才是真正的选择,而不是逃避的借口。我现在很庆幸听从了吕楠的话,因为我发现,我现在看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式都是通过系统的科学训练才获得的。如果我当初选择放弃,也没办法像现在一样来做艺术了。吕楠常引用歌德的话,他说当一个人行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时,在每个关键的点上,冥冥中总会有一只手来帮助你。我希望自己能在这条路上持续的走下去。\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b776b98ce778ef2e1bfe53.jpg\&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1200\&\u003E\u003Cimg src=\&dafeafbb193b9c926fe8.jpg\&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1200\&\u003E\u003Cimg src=\&756ada512303aef8a5ae5d4a.jpg\&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1200\&\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和于坚老师的谈话可以详细说说吗?\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具体细节都忘了,只记得这种感觉了。\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是他的亲身经历给了你一些启发?还是他迫使你去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都有,他突然让我对云南有完全不同的感受了,很多之前被我忽略的东西突然又都鲜活起来。我就只记得当时的感觉是:完了,我得做艺术了。\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平时和吕楠会聊些什么?\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啥都聊,最近看了些什么书,各种心得,还有关于古典音乐,以及跟科学有关的各种事件。他在逼着我不断思考和阅读……\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816af44faabc.jpg\&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1200\&\u003E\u003Cimg src=\&10bd34b235ca0c89c162a9f048e5161a.jpg\&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1200\&\u003E\u003Cimg src=\&e1ccae8404076.jpg\&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1200\&\u003E\u003Cimg src=\&46f18b1e028da88ab08dfe3.jpg\&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1200\&\u003E\u003Cimg src=\&652fb63c8b5be5ed0720.jpg\&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1200\&\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小村故事一共拍了7年?这个过程当中大概多久去拍一次呢?\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嗯,最早的照片是09年,最后的是15年。但都是断断续续的,因为之前读书的时候只有假期才有空去拍,以至于错过了很多应该重点关注的事件,比如村民和拆迁办在10年7月1号时的大冲突。这也是一直挺遗憾的。在13年毕业回来之后,我就已经开始质疑自己之前的这种拍摄方式了,所以后面也就一直也断断续续的在拍摄。\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现在回头看《小村故事》这组作品,你会如何评价它?\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对于我自己来说,我觉得小村故事这组照片我并不满意。因为它实际上还是在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在进行叙述,而我认为实际上这能达到的深度的确是弱于纪录片的。在小村,在面对同样的事件,实际上已经前后有两部纪录片了。第一部是于坚老师和朱晓阳老师合作的《故乡》,讲的是从征地开始到新村建起的这段故事。第二部是朱晓阳老师和我同学李伟华拍摄的《滇池东岸》,讲的是从拆迁开始的村民的抗争。我觉得相比而言,我的照片力量太弱了。所以我也在一直思考如何用静态图片处理这样的题材。思考还在进行中,但确定的是它一定不是小村故事这组照片这样的形式。所以我也就暂时搁置了这组照片的继续拍摄。\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所以在做这组作品的整个过程中,也贯穿了你对于摄影的思考。可以简单总结下这其间对于摄影的认识都有哪些变化吗?你受过的教育、读过的书,是否帮助了你更深刻地认识拍摄对象与拍摄这个行为本身?\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觉得是必然的。特别是在一个朋友的影响下开始看历史理论以后,更多的关注点便放在文本的结构与叙事的方式上,因为实际上现在意识到“真相”不再是那么不言自明的,它被隐藏在文本的叙述之中。总之我现在觉得不能停止阅读和思考,不能把任何东西作为理所当然来接受。一旦阅读和思考停止而按照惯性来工作时,我觉得就会变成自己讨厌的那类老法师了。\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c4e8fea86f2ab0b.jpg\&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1200\&\u003E\u003Cimg src=\&ff58aa396fb6caa.jpg\&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1200\&\u003E\u003Cimg src=\&a2c5a806e344eb914aa0ce.jpg\&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1200\&\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那么,在选择拍摄对象这件事上,你依据的标准是什么?\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是跟我关注的主题相关(现代化,当代语境下的知识生产),二是我反复想啊想直到我觉得有能力去处理这个问题。当然也有开始觉得可以但中间发现自己太幼稚的时候……\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昨天“今镜头”评选名单公布后,大家都在朋友圈转发。其中,言由(注:摄影书出版人、《假杂志》创办人)提出的观点很尖锐也很现实:“(平面)摄影这个媒介作为记录或反映现实这个属性真的越来越弱了。能看到每一位摄影师的努力,但其中的很多题材去拍一部纪录片会比做一套摄影作品有效得多。媒介是死的,人是活的,千万不要被媒介框住。”你怎么看待他的观点?\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觉得言由提出来的问题很关键,我自己也有类似的想法。如果追根溯源看,图片故事的鼎盛时期是电视还没出现的时期,它实际上提供的就是现在电视,或者说纪录片的功能。而当电视媒介发展繁荣之后,图片故事就弱势了。因为如果要讲一个故事,静态的图像是很难超越本身包含时间在内的动态影像的。这就意味着,如果以同样的或者类似的逻辑来构造叙事,我觉得静态图像拍摄的图片故事只有死路一条。或者说,图片故事只能作为纪录片的一个弱化\u002F轻量化版本。\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在言由的那条朋友圈下面,三影堂策展人沈宸的一条留言也让我很认同:“因为(摄影)不是时间连续媒介,所以叙事能力天然地弱,而启发性或暗示性比较强。”在我理解,他的意思是说图片的优势在于攫取住静止的瞬间,有力的瞬间会带来隐喻和启示,而这样的优势则是纪录片这样的动态媒介比较欠缺的。\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没错,所以我想说的关键点在于:图片故事,或者更准确的说是静态图片的叙事,一定不能走到模仿纪录片的死胡同里面,否则就是用自己的短板去比别人的长项。这时候问题就出现了,除了讲故事,静态图片还有什么构造叙事的可能性?那么一层一层来说,首先,即使是讲故事,静态图片还是于纪录片有不同的。这个不同最主要来自图片可以成为一种轻阅读: 它本身不含时,能够快速的被观看。而这是纪录片这种含时的媒介所不能比拟的。对于纪录片,你只能按着它的内在时间来走,而对于现在的大多数观众,这种时间的消耗是过于奢侈的。我觉得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图片故事还能存活的根本原因。它的传播性要比纪录片强太多。\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dba0cfa18091eab0e0cb.jpg\&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1200\&\u003E\u003Cimg src=\&60234c26aba02af008e864e67d45ed2e.jpg\&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1200\&\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嗯,图片其实更适合我们当前的碎片化阅读时代?\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嗯,我觉得是这样。但是这还是无法回避上面的问题,就是如果它和纪录片用类似的逻辑讲故事的话,能够达到的深度与力量还是有欠缺。\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或者可不可以这么理解,图片故事想要深入地去体现一个问题其实是比较困难的,但它的生产和阅读成本都较纪录片更低,所以在吸引观众的瞬时注意力这一方面其实是有巨大优势的。\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嗯,是的。可能在其他方面也有一些优势。比如沈宸就认为,图片能够成为隐喻,能够提供暗示。这正是由于静态图像被从时间流中被抽出来,不需要被一个处在时间中的事件被接受,从而有了更多角度的理解的可能性。那些与事件无关的细节和关系很可能就此显明出来,而对照片中对象的凝视也真正成为可能。\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图片容易引起观\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众对一个陌生问题的注意,但是否愿意去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探究这个问题,这就只能根据观众的自发意愿了。\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嗯,我同意。那么问题就转化了,也就是如果我们不按照正常情况下纪录片讲故事的逻辑,我们还能用什么方式来进行叙事?这个问题不是我能回答的:每个继续尝试用静态图片进行叙事的人都必须给出自己版本的答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要回答这个问题,又得回到对静态图像的思考中去。我觉得如果只说广义上的叙事而不再局限于图片故事,那可能性非常多,而这种可能性也让我着迷。举个例子,比如陈哲最近展览的《向晚六章》的前三章,就是一种我觉得让人非常激动的尝试,特别是第三章赤之茧。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新的叙事可能。\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回到创作的问题上来,对你来说,实践过程中最大的阻力是什么?\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大的阻力是经常没钱……现在的生活来源几乎全靠写稿子,因为不太愿意用拍照片赚钱,想把拍照弄得纯粹点,单纯从艺术上来考虑而不参杂其他。再加上有买书和买CD的不良嗜好,于是……经常处于卡上的余额只有两位数的状态。幸好饿死也不容易。\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36a51edc.jpg\&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1200\&\u003E\u003Cimg src=\&453a0473357bcdd353e4b729d3323fe9.jpg\&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1200\&\u003E\u003Cimg src=\&da484c4be1dab45b044fda2.jpg\&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1200\&\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现在的工作生活状态是怎样的?\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现在基本就是自由职业的状态啦。因为自己在进行的几个专题需要整段的时间投入,所以没法去找一个固定的工作。现在主要是在给《人与自然》杂志写写科普文章来糊口,然后剩下的时间就能主要用于看书和做作品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可以推荐几本你喜欢的书给大家吗?\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塔塔尔科维奇《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达尔豪斯《音乐史学原理》艾克曼《歌德谈话录》,洛伦茨《跨界:历史与哲学之间》,这些是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不过我觉得真正有效的还是系统阅读,一段时间系统看一个主题的书,把一个学科分支搞清楚,这样才知道具体的知识该放在什么位置,并且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而非重复前人的劳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现在有新的项目在进行当中吗?\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现在我也在拍摄丽江城边上的一个正在城市化过程中的村庄,这也是我对类似题材的一种新的尝试。至今为止我觉得还是成功的。这组照片可能在六月份能基本完成,如果感兴趣的话到时候可以关注一下。在这个新的作品中,我在尝试一种复调叙事的可能性。我将多条不同的线索此起彼伏的贯穿在整个图像的推进之中,可能当一条线索出现的开始它不会被注意到,但当它显著到不得不被注意到的时候,你可以在之前找到它的来源和发展。这样,我便让一个看似线性的文本产生了皱褶,而不断的指向文本的开端。所有的图片在此过程中便都建立了联系。我试图用这种内在于结构的方式来回应我关注的问题,也就是城市化意味着什么,它被感受为什么,它包含了什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除此之外,我在拍摄一个名为《写生》的项目,在考察在当代的语境中对风景的表征何以成为可能,以及具体的艺术家是如何去确定这种自己与被构建的风景之间的关系和内在逻辑。上述两个项目不出意外的话应该会在今年完成。另一个在进行中的项目是对一个在中越边境的族群莽人的拍摄。这个项目的出发点也是对现代化的关注,我想了解在被国家强制现代化之后,这个族群会如何选择和调适,在足够长的时间后有没有可能以一种不同的方式走向\&现代化\&。这个项目从13年开始的,可能再拍十年以上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所以听说你明天就要上山去拍莽人了?\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啊,是的,我现在已经在莽人的村子里,明天就和他们一起上山进老林了。可能一个星期以后回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好的,慢走不送!\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好的,哈哈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原文首发于图虫网:\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seatory.tuchong.com\u002Ft\u002F2F\&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一个北大化学博士转型摄影师的7年实践丨专访程新皓\&\u003E一个北大化学博士转型摄影师的7年实践丨专访程新皓\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fa2eef0d6c56c7797319.jpg\& data-rawwidth=\&250\& data-rawheight=\&271\&\u003E&,&updated&:new Date(&T11:03:54.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40,&likeCount&:324,&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9:03:54+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0a0be46d476b9c0cfc74de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40,&likesCount&:324},&&:{&title&:&我不会去拍摄和人的死亡有关的照片 | 对话日本摄影师森山大道&,&author&:&seatory&,&content&:&\u003Cblockquote\u003E与其说光阴渐逝,毋宁说,流逝的是我们自身。——森山大道\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去年11月15日,著名日本摄影师森山大道的展览——《断片:森山大道丝网作品个展》作为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的开幕展在厦门集美拉开帷幕。展览首次为中国观众带来这位世界著名摄影大师鲜为人知的45件丝网印刷作品和特为本次展览设计制作的装置空间。而今年1月8-9日,森山大道本人访问了厦门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森山访问厦门三影堂的两天,日程安排十分紧凑,以至于留给媒体的采访时间也只有半小时。在其过去数量庞大的访问和自述当中,“对于摄影本质的思考”这个话题已经被提及太多。因此,在短暂的面对面采访中,我决定不再问那些被反复讨论过的话题。也许我更感兴趣的,是面前这位老人对于“自身”的回顾。\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D:杜扬\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M:森山大道(Daido Moriyama)\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D:您出版的这么多本摄影集中,自己最满意的是哪一本?\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M:印象最深刻的一本是1972年出版的那本《摄影啊!再见》,当时我处在一种非常不安的、焦躁的状态里,整个人变得啰啰嗦嗦的。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拍摄了这一个作品。在拍摄的过程中,没有任何的做作,不加入任何观念,就在一种莫名其妙的状态中完成的。到现在为止,依然觉得还是这个好。(注:关于这本画册的详细介绍,请移步\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seatory.tuchong.com\u002Ft\u002F2F\& data-title=\&森山大道的青春之作《摄影啊!再见》\& class=\&\& data-editable=\&true\&\u003E森山大道的青春之作《摄影啊!再见》\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D:在您还没得到认可的时候,状态是怎样的?有没有过想过如果不被接受该怎么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M:那时候,我就想着要让山岸章二(按:《相机每日》杂志的编辑)看到自己拍摄的照片,于是就去拍摄了《横须贺》,结果就获得了他的认可。那时候满脑子就想着要做点什么,其他也就没有多想。如果当时没有被接受的话,那也没有办法。(注:关于《横须贺》这组作品,在森山的文集《迈向另一个国度》中有所提及,可移步\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seatory.tuchong.com\u002Ft\u002F\& data-title=\&这是我第一次对摄影产生欲望与决心\& class=\&\& data-editable=\&true\&\u003E这是我第一次对摄影产生欲望与决心\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D:在摄影的方式上,有否定过自己的时候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M:至于自己不认同的事情,比如说,在横滨,有一次有人掉到轨道上,被碾死了,脑袋就落在了轨道的正中央。当时我拍下来了这个画面,但还是觉得这样的照片是不好的,后来自己就把那张照片扔掉了。基本上,我不会去拍摄和人的死亡有关的照片。\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D:通过互联网来展示自己作品的摄影师越来越多了。对此您怎么看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M:那就让大家都去拍照片吧(笑)!人们都在拍照,这是件好事。不过我还是会保持自己的拍摄方式。\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82e50f59b130fdbbd1b51.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600\&\u003E\u003Cp\u003E在回答采访的过程中,森山手上一直也没放下咖啡和烟,精神状态看起来相当不错。三影堂创始人荣荣告诉我们,森山此次厦门之行就住在最繁华的中山路附近,每天也会走上街头创作一番——摄影于他而言,是一项永不厌倦的生理行为。对于被摄体源源不断的欲望,与其蓬勃的生产力成正比。正如他所说的:“这么多年来,我发现摄影是一件做不完的事情,路上永远都在发生令人着迷的事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事实上,在正式采访前,我也找到了一个机会和森山大道的侄子(也是其经纪人)森山想平聊了聊。提到森山的近况,他这么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森山最近这几年已经不再担任年轻人摄影比赛的评委了。这是因为一旦看到年轻人的作品,他就会被激起创作的欲望。但另一方面,他身体确实也不大好了——毕竟已经77岁了,并不像之前那样有很多精力去创作。所以森山这几年也不太去看年轻人的作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现在很多人都在用手机拍照,也有很多人选择在网上展示作品。不过这些变化并不太会影响到森山的创作方式。相对数码或手机而言,森山还是觉得用胶片拍摄更有感觉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相比年轻时的叛逆负气,我所见到的暮年森山更为平静淡然,话也不是很多。2008年,他在《迈向另一个国度》的后记中写道:“六十九岁,如果以季节来比喻,大约是晚秋渐入初冬的时节吧,接下来,便是人生的寒冬,无论如何,都不会有下一个春天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今,处在逼近人生尽头的年纪,大约也有了另一番心境吧。相机之于森山,既是如影随形的伙伴,也是抵抗现实的避难所。而“摄影”的行为,是定格存在,也关乎失去。“与其说光阴渐逝,毋宁说,流逝的是我们自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感谢现场日语翻译张煦、邹颖,日本摄影理论学者林叶,及三影堂各位工作人员的无私帮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更多展览照片请移步\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seatory.tuchong.com\u002Ft\u002F\& data-title=\&发表在图虫网的原文\& class=\&\&\u003E发表在图虫网的原文\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10:56:44.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2,&likeCount&:48,&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8:56:44+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007c9d0d6b7230bff296fbbd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2,&likesCount&:48},&&:{&title&:&有如空气般轻盈的影像:郑龙一海与摄影书《空气蛹》&,&author&:&seatory&,&content&:&\u003Cp\u003E\u003Cb\u003E采写 | 杜扬\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总有那么一些时日,我们周围的一切事物都会显得那么晶莹透明和轻逸缥缈;它们在明亮的空气中简直无迹可寻,而同时又清晰可辨。那些近在眼前的事物也仿佛具有了距离,显得遥远起来,只能远远地观看,而不能触摸。”——里尔克《马尔特手记》\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从这期「摄影书房」开始,我们将陆续发布在\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tuchong.com\u002F2F\&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摄影书房第一回摄影书公开征集”活动\& class=\&\&\u003E“摄影书房第一回摄影书公开征集”活动\u003C\u002Fa\u003E的作品中脱颖而出的诸位获奖者的作品及采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tuchong.com\u002F2F2F\&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郑龙一海的手工书《空气蛹》\& class=\&\&\u003E郑龙一海的手工书《空气蛹》\u003C\u002Fa\u003E在工艺和细节方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材料的选择、翻阅的体验、精巧的编排,都令这本书不仅实现了呈现摄影作品的功能性,而在形态上更近乎于一件艺术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video id=\&59528\& data-swfurl=\&http:\u002F\u002Fstatic.video.qq.com\u002FTPout.swf?auto=0&vid=l0196f3owu6\& poster=\&http:\u002F\u002Fvpic.video.qq.com\u002F2Fl0196f3owu6_160_90_3.jpg\& data-sourceurl=\&http:\u002F\u002Fv.qq.com\u002Fpage\u002Fl\u002Fu\u002F6\u002Fl0196f3owu6.html\& data-name=\&郑龙一海 摄影书《空氣蛹》 翻书视频\&\u003E\u003C\u002Fvideo\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ad5adbbe8f3ecb9555b9afaf.jpg\& data-rawwidth=\&6000\& data-rawheight=\&4259\&\u003E\u003Cimg src=\&14f2fefd1e67a1bddaf5d84.jpg\& data-rawwidth=\&6000\& data-rawheight=\&3922\&\u003E\u003Cimg src=\&a24f1e7d619e70f6a3a336.jpg\& data-rawwidth=\&6000\& data-rawheight=\&3922\&\u003E\u003Cimg src=\&f561b986c25b594b2b8eca.jpg\& data-rawwidth=\&6000\& data-rawheight=\&3922\&\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图虫摄影书房 摄影书征集比赛
评委的话\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1Q84》在某种程度上回应着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1984》,郑龙一海的手工书作品《空气蛹》借助了《1Q84》中空气蛹的概念,并试图以蛹的形象来表征文化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演变中的具化物(繁殖的形象),以此展开了许多对于“文化流变”这一现象的发问。书的形式则是制作成了一个长折页构成的(单面)手帖,这种形式天然的连续线性结构与作者探讨的“文化演变”的概念非常契合,而在书的编排方式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许多影射流逝、时间、文化编码等关键元素有节奏地埋在其中,以此潜移默化地使观看者得以进入到作者的语境里。在我看来,至少作者制作的这本书是有效地帮助了作品本身叙事的流畅性,而不单单是呈现照片本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王欢(摄影编辑、写作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空气蛹》的表现形式丰富。书里的细节——Tracing paper的使用、木片雕刻和图片的结合等,再到整本书的设计、装订和纸张的选择,都很考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魏龙文(三影堂教育项目负责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郑龙一海的这本作品让我感到惊艳,首先是一本下了非常大精力所做的书,整本书的所有细节都体现着他的精细和匠心,整本书的内容围绕着“真实”与“不真实”展开,配合他细心设计的各个细节,让人印象深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麻小(图虫网编辑)\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381ec892c15b.jpg\& data-rawwidth=\&6000\& data-rawheight=\&3922\&\u003E\u003Cimg src=\&0ed068c738cf.jpg\& data-rawwidth=\&6000\& data-rawheight=\&4211\&\u003E\u003Cimg src=\&e9cd019fee75f24e1b7a.jpg\& data-rawwidth=\&6000\& data-rawheight=\&3985\&\u003E\u003Cimg src=\&44def64cd7df1b964da01f.jpg\& data-rawwidth=\&6000\& data-rawheight=\&4225\&\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做这本书的灵感来源是什么?\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空气蛹”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小说《1Q84》中象征“邪恶力量”的一个意象,在我的解读里有更多非其本意的含义。村上的《1Q84》是对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完成于1948年的政体小说《1984》的某种回应与致敬。由此可见,文化的传播与演变就像生命体的繁衍与进化一样,生命体的复制密码是基因,而文化传播的密码则是“MEME”(此概念由理查德·道金斯于 1976《自私的基因》中提出)。人类的文化之所以会在人类意识中复制、辐射、演变都因为其中这称之为“MEME”的文化基因具有的作用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书所探讨的议题并非文化基因的“复制性”,而是探讨文化在长时间流传中的“演变”, 它 像一趟跨越文字与图像的文化考古之旅。过程中我发觉文化的“演变”有时会变得非常荒谬,例如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一句话:“田野与树木没有给我一点启发,而城市的人们却赐给我颇多教益。”这句话对反城市化群体是过时且失效的,但是对中国高速城市化进程的当下而言又非常写实。现实中诸多现象容易让人迷惑和失望,我们的确永远无法抵达真实,我们到底如何界定“真实”?到底有多少种“真实”?这也正是这个多元世界的迷人之处,这样我们就有“藉口”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不是徒劳,因为我们一路在寻找。\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2b697a73af258aeb543c5ab2c734caa2.jpg\& data-rawwidth=\&6000\& data-rawheight=\&3922\&\u003E\u003Cimg src=\&f35d791cab265ec9165cbde0.jpg\& data-rawwidth=\&6000\& data-rawheight=\&3922\&\u003E\u003Cimg src=\&300d0c79d45f656c315efc25cdb688b0.jpg\& data-rawwidth=\&6000\& data-rawheight=\&3922\&\u003E\u003Cimg src=\&68e50a74e443ec5b35fe.jpg\& data-rawwidth=\&6000\& data-rawheight=\&3922\&\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能介绍一下你的设计理念吗?\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关于这本书的思路,我采取了非线性逻辑来编辑图片,与其说这是一本“摄影”集,还不如说是一本“图像”集。当下无疑是人类历史上变迁最高速的时代,我们在资讯漫天的轰炸下无处躲藏,城市化进程让我们无论去到哪里都感到麻木。不管你承不承认,“文化”这个概念在商业运作的巨擎下显得甚微,我想通过这部手工书来排解自身的困惑与茫然,所选的图像是在游走于城市与荒野之间的路途所带给我的种种印象,也有部分图像出自个人记忆,个人的记忆也是集体的记忆,因为记忆、潜意识和生命体的基因密码一样自带遗传性,都遗传于人类集体潜意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承认自己有厌世倾向,厌恶纷扰的现实枷锁,在图像的世界里面寻求自由。我不认为艺术非得激进务实,我个人的艺术观是倾向务虚的,凡但能够触及形而上哲思的我都会认为是好的作品,无论你用什么媒介。但我也非常尊重能给这个时代拍摄出深刻肖像与景观的纪实摄影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书是做给懂的人看的,图像就是语言,所以我不想对单张图片作过多的注解,这样反而会消解图像本身的魅力。下面我只对这本书的结构和视觉元素作一些陈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全书采取风琴褶页的布面装帧,在我看来风琴褶更具东方审美情素,同时也具有可伸缩性,翻阅时可以更具个人喜好以4、6、8 甚至更多个页面同时打开的方式浏览,类似中国画的卷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书中不少图像插入半透明状硫酸纸,也是为了追求“婉约”与“藏”的意境。这样的形式也与主题的“空气”、“蛹”的意象相互呼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书中所用带有装饰性的小活页除了增加总体“柔软”氛围以外,我更想讨论的是书籍这一平面媒介所能承载的空间感,逃离常规意义上书籍的扁平化感受。\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数码图像的后台其实就是数字代码,这和基因代码、文化传播密码“MEME”同理,通过技术手段可以进入电子图像的后台,获取生成图像的数字代码将其覆盖到图像的表面,从而激发一种新的观看方式——直视表象与本质。\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dda064c5506915cda89a79ecbc7971ea.jpg\& data-rawwidth=\&6000\& data-rawheight=\&4004\&\u003E\u003Cimg src=\&e38ecaf93bea9aaa04432f5.jpg\& data-rawwidth=\&6000\& data-rawheight=\&4114\&\u003E\u003Cimg src=\&ed82d806f0bfe67cea19ac4.jpg\& data-rawwidth=\&6000\& data-rawheight=\&3832\&\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做这本书的灵感来源是《1Q84》在先,还是MEME的理论?\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直有写作的欲望,但自己对自己的文字没把握,所以就用视觉语言来“写”这本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照片出现的摩尔纹和《1Q84》里面“空气蛹”的意向有某种莫名的关联,所以就选为书名了。而MEME这个理论体系是一直都感兴趣的,目前也还在研究。\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可以谈一谈你做书的工作方式吗\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从理念形成到实际动手大概花了多久\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大概是怎样的一个过程\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因为拖延癌。做这本书大概有2年多了吧,工作方式比较自由,做做停停,在编辑的时候如果觉得缺了某些“东西”就停下来,等找到那个“东西”了再做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从一开始就想好这本书最后的形态了吗?还是边做边摸索得来的?\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没有给结果预设,甚至都没列大纲,周遭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就是所谓的“诸行无常”,我宁愿让它自由生长,只要它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那就对了。手工书和出版书的区别就是它可拿捏的自由度大很多,也是它的魅力。目前做了几本,每本都有点不一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选择剪纸这一形式是因为它较轻盈?有考虑过其他材质吗?\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选择剪纸这一形式是為了“遮挡”。例如这一页,你得翻开才能看到这个女生的眼睛:\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f02dcceef3.jpg\& data-rawwidth=\&1160\& data-rawheight=\&908\&\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所以是为了营造出一种层次感\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可以这么理解,或者说空间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硫酸纸上的文字是什么内容?\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后,我们都只不过是信息流里面的一粒粒微尘,就像空气蛹一样,漂流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作为艺术家,你在创作中最注重哪一部分?\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觉得纯粹性对于整个创作过程非常重要,我有多元的创作方式,但无论用哪一种,我都在逐渐抽离明确的叙事性,期待作品的呈现可以像古诗词一般耐人寻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做完这本书之后,对你来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受到认可自然是比较愉悦的,但也需要警惕。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就是了结了用视觉语言写作的“作家情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做书过程中觉得最困难的是什么?\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没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比较耗钱的地方在哪?\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本书的成本在一千元左右。全书用日本宣纸艺术微喷。做工最难的是全书用的手工撕边,因为此书是风琴褶,那么输出后是条状的嘛,常规装订机器切就完事,但这本书的边缘得把预留的白边手工撕掉,才达到总体的毛边效果。这种效果和主题的“蛹”是有呼应的,不是为了装逼。\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接下来还有新的出版计划吗?\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有的,已经在计划了,下一本预计会在2017年初出版。主要内容是在网络与荧幕等新媒介的语言方向上,继续探究文化基因“MEME” 的演绎。\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tuchong.com\u002F2F\&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点击这里移步郑龙一海的图虫主页\& class=\&\&\u003E点击这里移步郑龙一海的图虫主页\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tuchong.com\u002Fvision\u002F\&\u003E更多关于摄影的优质原创内容,请移步图虫“影像频道”。\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fa2eef0d6c56c7797319.jpg\& data-rawwidth=\&250\& data-rawheight=\&271\&\u003E&,&updated&:new Date(&T09:10:19.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1,&likeCount&:101,&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tru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7:10:19+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b41e4c20ae8c755c65794e9bab0fb9d0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1,&likesCount&:101},&&:{&title&:&访谈 | 她是《匆匆那年》女主, 更是摄影师何泓姗&,&author&:&seatory&,&content&:&\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b\u003E采写 | 杜扬\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img src=\&4fc918f128dcdec99a0f222d20c53447.jpg\& data-rawwidth=\&690\& data-rawheight=\&1006\&\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她不仅是《匆匆那年》中的方茴,《喜乐长安》里的喜乐,还是唯一入选徕卡大师班的中国女艺人。\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篇访谈呈现的\u003Cstrong\u003E不是演员何泓姗,而是摄影师何泓姗\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见面之前,我细读过了她的每一条微博。“\u003Cstrong\u003E不拿相机不自在\u003C\u002Fstrong\u003E”,在她的个人照片中,与她同框出现最多次的道具就是相机。如果说每个人的性格都拥有一种底色,属于何泓姗的大概是烟灰色:安静而深刻,谦逊而孤独。\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静默的气质与娱乐圈浮光掠影的热闹相比,略显出离,却也一任天然,自有风度。“\u003Cstrong\u003E眼睛里容不得沙,也看不了邪气,需要小溪草地大海去远离是非。\u003C\u002Fstrong\u003E”在一帧帧定格的影像中,她不动声色而又倔强地,试图体味和发掘自己。\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何泓姗摄影作品\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img src=\&8cc096e45b9cb.jpg\& data-rawwidth=\&690\& data-rawheight=\&895\&\u003E\u003Cimg src=\&30a1239cce6b8f2efa04545fcae3a94b.jpg\& data-rawwidth=\&690\& data-rawheight=\&669\&\u003E\u003Cimg src=\&bdeffb3fcae412c.jpg\& data-rawwidth=\&1875\& data-rawheight=\&2500\&\u003E\u003Cimg src=\&4be752edcb52eae0f9f030.jpg\& data-rawwidth=\&2500\& data-rawheight=\&1876\&\u003E\u003Cimg src=\&e05a827d60ddcface5ee71.jpg\& data-rawwidth=\&2500\& data-rawheight=\&1875\&\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strong\u003E或许一时的得失使你失去耐心,反而回头看,仅有的一帧画面就能让你瞬间清醒反思。最长远的开心一直一直在前面,等着我们。—— 何泓姗\u003Cbr\u003E\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D\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杜扬\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H\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何泓姗\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D: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摄影的,又是因为什么契机开始拍胶片?\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H:\u003C\u002Fstrong\u003E我和胶片的缘分从年少时就开始了,记得小时候父亲就经常给母亲拍摄照片,然后自己冲洗放大,当时的我觉得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情。后来上了大学有了自己第一台单反数码相机,没有收入来源的我只能选择一款便宜的手动定焦镜头,开始手动模式拍摄。后来偶然机会拥有了一台hasselblad 500CM,我清晰的记得腰平取景器那个小小的方框里带来的震撼,那时候才真正感觉到被唤醒,原来自己一直需要的是胶片拍摄的状态和感受。\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D:所以在胶片和数码之间,你坚定地选择了前者。那么对你个人而言,胶片究竟有什么不可替代的优势?\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H:\u003C\u002Fstrong\u003E我喜欢胶片的质感,每一个颗粒都像是在呼吸,黑白或彩色,直接的美感无需修饰。我是个健忘的人,喜欢胶片冲洗后带来的惊喜,有些已经忘记瞬间却定在了某个时刻。\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D:平时街拍用得最多的器材是哪部?为什么喜欢这部机器?\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H\u003C\u002Fstrong\u003E:我是一名演员,工作中别人拍我,以团体合作的方式来创造人物、电影或者电视剧作品,是一种高强度的状态,所以休息中我爱街拍,去拍别人,也是一种心理的舒缓和放松。我会携带135相机,通常是leica M3或者nikonFM2配50\u002F1.4。我用M机,就是情怀那么简单,旁轴还是习惯使用35定焦,单反则喜欢50。\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242ec233ef1cdc3a2fa4e2.jpg\& data-rawwidth=\&2729\& data-rawheight=\&1809\&\u003E\u003Cimg src=\&62dd4f1dc2bec6b5419b62fef8278fc3.jpg\& data-rawwidth=\&3602\& data-rawheight=\&2456\&\u003E\u003Cimg src=\&92efbf825dd789a7b255b97.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372\&\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无论到何时,心中都应自有明镜,照亮的不仅是自己,还有背后的小鬼。长江黄河般大气,吞没流言蜚语和细细作祟\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D\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如果是平时用135\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抓拍日常生活,你会用全自动的便携机吗?\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H:\u003C\u002Fstrong\u003E好像不太喜欢用全自动的相机,可能是觉得把操作过程全部交给相机的话会没有安全感。\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D\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所以你喜欢操作感更强的机器?一切都可以由自己控制的那种。\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H:嗯,可能是这样。\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D\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所以也会自己在暗房里冲洗胶卷吗?\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H:对!如果条件限制、没有暗房的话,也会在洗手间里冲卷(笑)。\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D\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所以会有全套的冲卷道具?把洗手间当成暗房来冲卷这事我好像也干过……\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H:对啊对啊,穷人的玩法,哈哈,而且有时候觉得便宜的显影罐更好用啊。 \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bcf9bc67a7b.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667\&\u003E\u003Cimg src=\&ebb43e284ace73a19daa9a.jpg\& data-rawwidth=\&690\& data-rawheight=\&665\&\u003E\u003Cimg src=\&ef8ec0a1cd2.jpg\& data-rawwidth=\&690\& data-rawheight=\&664\&\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你看着我看的方向,听着我听到的声音。然而此影像此声音并非彼影像彼声音,理解在每个不同的百分点总有不同的感受,或像是云朵的变幻,流畅且无常,都是自然和生命继续的方向。”\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D:你的拍摄对象大多是人,在他们最自然的珍贵瞬间,留住了那一刻的情绪和绝无仅有的质感。你如何选择你的拍摄对象?他们身上的哪些气质会吸引到你?\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H:\u003C\u002Fstrong\u003E拍摄对象的选择应该也是一种感觉吧。我是看气质,那种身上独有的劲儿,或许是忧伤,纯朴,冷漠,孤独,又或者是困苦或者幸福,明明白白的写脸上,我会比较想拍。但有些时候我拍摄的对象也是表达自己的内心。\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D:可以说说为什么选择黑白作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吗?\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H:\u003C\u002Fstrong\u003E黑白是一种态度,也更能直接的纯粹的触探到我的内心。彩色也有喜欢的卷Kodak160VC,可惜我没有了。\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D:我发现你的重曝作品很有趣,是怎么喜欢上这种拍摄形式的?\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H:\u003C\u002Fstrong\u003E我是偶然在网上看到一些爱情主题的重曝作品,大多是数码作品,后期制作得很唯美。然后我就开始尝试用胶片机rolleiflex 2.8F和nikon FM2 拍摄重曝作品。大多表现人物自身个性,或是我自己内心的声音。\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2fc94f41d6c0c74d62c90.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1000\&\u003E\u003Cimg src=\&6a60f176df493d0fed2eec84.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1000\&\u003E\u003Cimg src=\&487cb1a8da30df83325f0.jpg\& data-rawwidth=\&852\& data-rawheight=\&1250\&\u003E\u003Cimg src=\&8c1503bce83b9c2261e0.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667\&\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有时候被阴影覆盖了事物,有时候被冲动遮住了眼睛,有时候被习惯桎梏了判断,更有时候被早已不存在的人影响着人生。真相推翻着次元,愿眼前的路越发清澈。”\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D\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摄影在某种程度上是关于自我的发掘和探索,很多时候作品会与创作者的性格相互作用。那么摄影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它给你带来的最大的影响或改变是什么呢?在拍戏或者日常生活中会感受到与摄影的关联或感应吗?\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H:\u003C\u002Fstrong\u003E几年前我对自己说过,30岁以前一定要找到自我,不能在重复和模仿的影子里过一生。做一名演员,就是在创造或者还原多个人的人生,在不同的剧中我是不同的角色,很享受这种抽离感。然而摄影对我来说中和了角色对自我的疏离,让我更多地去发掘和了解自我;通过摄影,我可以静下来,等待想要捕捉的画面,也更大程度地爱上观察和发现,尝试尽可能多的拍摄形式。\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D:对于演员而言,可能最重要的是表现力和提供感受,对于摄影师则是更注重发现和捕捉感受,这两者似乎有所矛盾,但你同时都做得很好。你也曾在微博上说:AB双子大概藏于每个人的内心吧。那么在你心中,这两种角色之间于你来说是怎样的关系呢?\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H:\u003C\u002Fstrong\u003E演戏和摄影我是没有办法去做选择的。对我来说演戏是把角色和我自己内心的情绪外化,然后传达。摄影则是全自我的表达,远的近的主观的客观的,或许不需要人知道又或许希望更多人能有同感。这AB内心应该指的我有时有些小忧伤有时又特别开朗吧,应该是不矛盾的。\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D:可以谈谈对你影响比较大的摄影师或艺术家吗?\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H:\u003C\u002Fstrong\u003E我喜欢的摄影艺术家很多,也很尊重每个摄影师的想法以及呈现的作品。我赞同William Klein的“摄影无规则”的观点,Bresson的“决定性瞬间”让我爱上街拍,VivianMaier的自拍让我也爱上镜子。当然许多导演和演员也是优秀的摄影家,Wim Wenders 和何藩对我影响较深。Wenders 导演的每张作品都好似有神圣的光晕,以及极强的叙事能力让我着迷。何藩的极简和神用光也是有强烈的视觉冲突和人文气息。\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ea21ba7fad08.jpg\& data-rawwidth=\&834\& data-rawheight=\&1250\&\u003E\u003Cimg src=\&9c0ce60d46d2aedb5f20ee.jpg\& data-rawwidth=\&834\& data-rawheight=\&1250\&\u003E\u003Cimg src=\&ecf379b4cd318e374f54.jpg\& data-rawwidth=\&960\& data-rawheight=\&960\&\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镜子中的自己和镜头里的角色,让人更好的发现别人和了解自我。”\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D\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前段时间你参加了一个摄影大师班,可以谈一谈收获吗,或者印象特别深刻的事?从Matt Black身上学到了什么?\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H:\u003C\u002Fstrong\u003E我这次很荣幸参加摄影大师班并且成为Matt Black的学生。他帮我理清了摄影的思绪,教会我如何把自己所拍的作品归纳为一系列,以及怎样挑选出自己比较好的作品,更教我思考取材的方法。他指导了我,一个对摄影有极大热情的演员,今后将如何系统的去展开拍摄。\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D\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Matt Black \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获得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尤金·史密斯人道主义摄影奖的项目《贫穷地理》,最初就是通过Instagram\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发布并让世人所知。目前你在图虫也开通了自己的账号。对你来说,选择网络的图片发布平台时,最看重的是什么?\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H:\u003C\u002Fstrong\u003E选择网络图片发布平台时,我看中的也是大家能相互学习和交流这一点。图虫上的摄影师会上传很多好的作品,我也可以看到大家喜欢什么样的东西。推广好作品带来的正能量,我觉得对网络来说也是很重要的。\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daac1a9e9fb311cfd6fb1a73.jpg\& data-rawwidth=\&690\& data-rawheight=\&690\&\u003E\u003Cbr\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内心自由的课程,开心。”\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D:平时会看的摄影杂志或网站是什么?\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H:\u003C\u002Fstrong\u003E平时会从不同渠道的网站上看摄影作品,比如instagram或者摄友们分享的作品,我也爱在书店看看大师们的作品。\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D:你的文字也很有美感。可以给大家推荐几本你喜欢的文学书吗?\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br\u003E\u003Cstrong\u003EH:\u003C\u002Fstrong\u003E《动物庄园》,《1984》,《小王子》。\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D\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在摄影的领域,你个人有什么未来的计划吗?\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H:\u003C\u002Fstrong\u003E我希望未来能去到更多地方系统的开展拍摄活动,有机会出一本影集或者办一个艺术展最好了!\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实习生朱方方亦为此文作出贡献。\u003Cbr\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tuchong.com\u002F2F\& class=\&\&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点击这里移步何泓姗的图虫主页\&\u003E点击这里移步何泓姗的图虫主页\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link.zhihu.com\u002F?target=https%3A\u002F\u002Ftuchong.com\u002Fvision\u002F\& class=\&\&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更多关于摄影的优质原创内容,请移步图虫“影像频道”。\&\u003E更多关于摄影的优质原创内容,请移步图虫“影像频道”。\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fa2eef0d6c56c7797319.jpg\& data-rawwidth=\&250\& data-rawheight=\&271\&\u003E&,&updated&:new Date(&T12:27:52.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32,&likeCount&:371,&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0:27:52+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48aa6e6e97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32,&likesCount&:371},&&:{&title&:&苏杰浩《瓦莱:日常图景》&朱岚清《山上的雅努斯》访谈&,&author&:&yang-yun-chang-86&,&content&:&\u003Cp\u003E采写 | 杨云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雪山中的小木屋中体会独居,探访德语诗人里尔克的长眠之地;或是穿梭在阿尔卑斯山脉的古堡与滑雪场之间,搜罗象征着过往的老旧明信片和地图。这便是年轻艺术家苏杰浩和朱岚清分别在他们为期三个月的艺术驻地项目中的日常。瑞士的工作和生活如何影响了他们的创作?艺术驻地的经历给他们带了什么样的感受?我们分别与两位艺术家深入地聊了聊他们在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展出的新作。本次访谈图片均由艺术家本人提供。\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第一部分:离群索居的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照片cr2格式转换jpg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