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一门好现在做什么生意好赚钱,这门现在做什么生意好赚钱赚钱的点在哪里

一个月捞偏门可挣200万歪门邪道偏门生意门路发财路子
核心提示:一个月捞偏门可挣200万歪门邪道偏门生意门路发财路子,~去哪铺网分享以下用20元在一天内挣11万案例、花样百出的歪门邪道偏门生意门路发财路子。生活看似平常的歪门邪道财路子,能让烂摊子赚大钱。发财就要多动脑筋,好的点子能让你一个月捞偏门可挣200万不是什么梦想!!一个月捞偏门可挣200万歪门邪道偏门生意门路发财路子,~去哪铺网分享以下用20元在一天内挣11万案例、花样百出的歪门邪道偏门生意门路发财路子。生活看似平常的歪门邪道财路子,能让烂摊子赚大钱。发财就要多动脑筋,好的点子能让你一个月捞偏门可挣200万不是什么梦想!!
一个月捞偏门可挣200万偏门生意门路用20元在一天内挣11万
2002年夏天,有一杀虫剂厂家在商场做买一送一活动,我初步算一下每支的购进价比批发商的进货价还要平3.1元,于是我拿起电话向我平时帮他们卖货的批发商要求他们向我下订单,厂家在商场做种促销只是短短几天,并且只有少数的几家,这些批发商根本就不知也没时间去了解,所以他们根本就不知我在挣他们的钱,再说我给他们供货价比他们进货价平0.5元每支。更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手上的五十几个批发商居然订了1420箱。然后我再去和商场谈判,最后我的提货价获得97%折。我只用三十分钟打电话,一个小时去谈判,接下来就是跟车收钱了,你来算一下吧。
  24支/箱*10.5元/支*1420箱-24支/箱*14.8元/支*97%*1420箱/2=113213元,这一笔真是挣得绝呀,我只花到二十元的电话费,其他费用根本就不用出了;车费?是商场送的;买货物的钱?是货到附款的;我只需给2000元订金。有了第一次后,我就开始每天都跑多几个点,就是每天都要到一些大超市去狂一圈。
  最近两年很多厂家做活动虽然有所防范,但是商场始终是要挣钱的,采购的工资是与销量挂钩的,所以只要你留意,你就有机会挣钱。
一个月捞偏门可挣200万歪门邪道偏门生意门路发财路子
陈小明想,虽然别人现在还没能从他这里抢走多少生意,但他们无疑是给自己敲响了警钟&&如果自己总在原地踏步,总有一天会被别人超越。他知道,只有创新才能在市场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于是,他只要一闲下来,就绞尽脑汁地想新点子。 在工业区开店,顾客群以打工族为主。陈小明发现很多到店里来买东西的打工仔和打工妹的胸口上都别着厂牌。看着厂牌上的照片和姓名,他又想到了一个促销办法&&姓氏促销。他每天选定一个姓,凡是这个姓氏的消费者只须用成本价就可以买到他店里的任何商品。
这个新鲜的促销方式一经推出,立刻就引起了众多打工者的关注,每天光顾他的小店的人更多了。陈小明在高兴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因为只要你的姓氏是今天选定的那一个,就可以无限制地购买店里的任何商品,所以,当然会有很多同事朋友委托代买自己需要的东西。这样一来,很多利润就白白地流失了。发现这个问题以后,陈小明就规定了每天的姓氏受惠者用进价购买的东西不能超过5件。
在&姓氏促销&收到良好的效果以后,陈小明又乘胜追击,推出了&生日促销&。&生日促销&和&姓氏促销&的运作方式一样,只是所选的对象不同。这两种促销方式都有浓浓的人情味,很受顾客的欢迎。陈小明的小店也因此得到了良好的口碑。
有了这几次成功的&策划&,陈小明对市场的嗅觉也越来越敏锐了。广东的天气炎热,而打工仔、打工妹们常常加班到深夜,因此大多数人都有吃夜宵的习惯。于是,陈小明买来了10多张折叠桌,每天晚上就在店门口沿街摆开。晚上10点以后,他供应的酒水和副食品全部打折销售。比如,进价1.80元一瓶的啤酒,在别人那里最低也要卖2.50元,而他只2元钱。对收入不高的打工者来说,能省一毛钱也是好的,所以此举大受打工者的欢迎。虽然利薄,但销量却大了,收入仍然十分可观。因此,这一举措又成为了他的新的利润增长点。
在商战中,价格战最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陈小明每推出一种低价的促销措施,过不了多久,总会被周围的小店克拢陈小明对此十分担忧。为了让小店的经营保持好的势头,并永远领先于同行,他开始研究起市场营销学。他从书店买来几本现代营销的书,从中了解到,现在的市场愈来愈趋于同质化,比如,像他那样的店铺很多,而且所卖商品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品牌,这就叫同质化市常而高明的商家就是要在同质化的市场中,让消费者感到它的品牌或商品是与众不同的,从而成功地塑造与众不同的品牌形象,培养起消费者对该品牌的偏好度和忠诚度。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喜欢并经常抽某一个牌子的香烟,这就是你对这种香烟的偏好度和忠诚度。
经验证明,大商尝大超市的营销策划,用在小店里同样会收到很好的效果。陈小明知道,他只有继续学习并应用这些营销方法,不断用新的促销方式来吸引消费者,树立起小店的品牌形象,才能拥有更多忠实的顾客。
陈小明从商业心理学中得知,人们在购物时,常会有这样的错觉:认为奇数比偶数小,带有小数点的比整数校因此,他对店里的商品采用了零头标价的策略。比如1元钱的商品,他就把价格定在0.97元。虽然只便宜3分钱,但却让消费者觉得捡了便宜。小商店的&与众不同&就从这样一个个的&细节&中体现出来了。
紧接着,陈小明又想到了一个别出心裁的点子:每天早上8点到8点半,米面酱醋和海带、鱿鱼、墨鱼等干菜打折销售,以吸引当地居民;每天中午12点到12点半,部分日用品和副食品打折销售,以吸引中午下班休息的打工群体。他给这个促销方式取了一个名字,叫做&经济半小时&,并请人用毛笔写了大字,贴在店门口。这下子,连央视品牌栏目都为他做了免费广告。这个匠心独具的策划自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后来,陈小明又在店门口摆了一个报架,每天买几份报纸,放在那里给顾客看。他又买来了一套二手的卡拉OK设备,也放在店门口供消费者免费娱乐。这些举措都用不了多少钱,但无疑为他的小店增加了人气。
陈小明层出不穷的招数让同行们无暇应对,很多店主不得不将商店转让给他人。2003年7月,陈小明又招了3个打工仔,将隔壁的两个开不下去的店铺买了下来。店面扩大了,经营的品种也更多了,他的收入自然是水涨船高。
你可能喜欢:&南方周末--当孤独成为一门生意
我的图书馆
南方周末--当孤独成为一门生意
专题按:他们开发各类社交产品,重建青年群居社区,研发暖心“大白”,甚至瞅准“一个人生活”商机……在这样一个生产孤独、解决孤独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时代,聪明的创业者绞尽脑汁帮助都市人脱离孤独的苦海,然而真的做到了吗?本期专题将聚焦孤独这一社会现象背后的商业力量。
在一个高速运转的时代,与陌生人建立联系,不再是一场如小王子般的星际旅行。满屏社交软件告诉你:你不是孤独一人,你被整个世界的温柔环绕。
你在互联网上的每一次怦然心动,背后都是系统和算法的上帝之手。它是良药,也是毒药。
就像《头脑特工队》里那个怎么也干不掉的悲伤的蓝色精灵,“世界上的东西阴阳总是调和,有两个极端,你不可能把孤独干掉”。
他嗅了嗅对方手腕上的气味,试着拥抱,接着又被带到一张沙发床上,躺下。他不知手该放哪儿,整整一个小时,他像尸体一样僵硬。姑娘枕着他的手臂,环抱着他,他却把另一只手插进了牛仔裤兜里。
这是郑凯(化名)第一次体验蒙上眼罩,被带进一间小黑屋,带到一个陌生姑娘面前,而且还和她一起午睡。
这是一个名为“治愈系SleepTogether”的活动,由心理咨询师包大英于日,在一款叫做“Someet”的社交产品上发起的。
实际上,这是一场彬彬有礼的社会学实验,包大英称之为“探索陌生人的边界”。参与者三男三女,随机配对,与陌生异性相拥午睡,你只能用鼻子和四肢感受对方。结果只有一个人睡着了。但睡着不是目的。
“情绪没地方发泄的时候,很想,却没有理由,向任何人要一个拥抱。”26岁的郑凯刚来北京不久,话少,哥们儿少,乏味的他做着乏味的出版社工作。对于他来说,点击“报名”按钮的一瞬间,散发着冒险气息——似乎这一个午觉,就能将禁锢周身的孤独感,撕开一道口子。
在这个一切都在高速运转的时代,与陌生人建立联系,不再是一场如小王子般的星际旅行,不再是一封得等上数月的笔友的来信。只需潇洒划开手机,满屏的社交软件会告诉你:你不是孤独一人,你被整个世界温柔环绕。
敏锐发现痛点的聪明创业者们,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孤独的解决方案,使移动互联网成为现代人的三头六臂,成为救命稻草。任何一个能感知孤独的人,都是潜在用户。孤独正成为一门生意。
然而,创业者们真的找到了治疗孤独的良药?
至少郑凯还没找到。12月19日之后的郑凯,依旧挤着早晚高峰,那次活动里认识的所谓新朋友,也都没再联系,成了他微信好友里新来的“僵尸”。
“孤独感只能缓解一小部分,结束了,又会回来。”郑凯忧伤地觉得,社交就好比烟酒和大麻,“不能过于频繁,但偶尔来那么一下,可以”。
孤独的“七寸”
五花八门的社交产品分布在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各个层级。
“我要讲一个有关孤独的故事。”2014年11月,张春在知乎上回答了“什么是孤独?”,在3096个回答中,他得到了24000个赞,排名第一。
这是关于一款名叫“花开”的交友软件死亡之后的故事。
在张春团队设计的“慢交友”里,用户需要两人一起种一株花,很长一段时间里,你只能面对一片软件生成的土壤,松土、浇水、晒太阳,等花发芽长大,才能慢慢看到对方的资料、照片、对话。可一朵花要开一个月,每一步进展都要很久,很久,很久。
毫无疑问,这个软件几乎没有人玩。冷清程度甚至让张春团队自己感到“羞耻”。工程师在后台上架团队的新产品,“万一用户去查我们以前还做过什么家伙,发现了这么难用的‘花开’怎么办”,就顺手把“花开”偷偷下架了。
就在准备关掉服务器时,工程师竟发现了6个仍在活跃的用户。这6个人在一个已下架并停止开发的软件里孤独地玩耍。“我们真的想不通他们能干嘛。”张春写道,“希望100年后这个孤独旋转的星球上人丁兴旺,儿孙满堂。”
2015年10月动画电影《小王子》上映后,“花开”的故事获得第二次传播。张春反复强调,这不是团队新产品的软广告,尽管他们获得了10万新增用户的红利。
这个浪漫的故事几乎就要让“花开”复活了。感性的网友询问张春,“花开”能否再次上线,他们说“如果我早知道,肯定会玩的”。
张春不相信。“他们还是不会玩的”。“我们已经用了快一年的时间验证了,它不行。它不适合市场。”张春回答,坚定而冷静。
市场偏爱的社交产品长什么样儿?在苹果手机应用市场里,登上排行榜的150个产品,它们连名字都很相似:陌陌,叽叽,探探,派派,碰碰,抱抱;唱吧,玩吧,约吧,爱吧;或者更直接的,同城交友,同城夜约,同城在线约。产品经理们丰富的想象力,让你可以用眼耳口鼻各个器官社交。
这些社交产品并不完全或仅仅指向孤独,它们还影射着空虚、寂寞、性与爱。反过来,孤独也不完全或仅仅指向它们,一本书或一杯威士忌都可能是解决办法。奇特的是,二者的交集却支撑起一片蓝海。
“从这些产品的市场营销定位来讲,就是打中蛇的七寸。”社交产品“柏拉图”CEO苏健安说,“当一个人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他就往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底层走了。”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将人类的需求用阶梯划为五个层级。五花八门的社交产品分布在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各个层级。
在第三层的“社交需求”里,有一款叫“探探”的软件,奉上排着队等你挑选的异性照片,喜欢的往右划,不喜欢的往左划,看对眼了就能聊天,操作简单粗暴。
在第四层的“尊重需求”里,有一款叫“派派”的软件,在系统的安排下,能让新注册用户在三分钟内,收到来自近50人的礼物,魅力值从0猛涨至4000分,等级连升4级,那感觉飘飘欲仙。
“它们没有做错,这是一个刚需。”苏健安说。
被掌控的怦然心动
正因为系统和算法,互联网产品才完爆真实人际关系,“掌控感是100%的”。
作为一种抵抗,抑或创新,网易出身的70后苏健安做了一款不能看脸的软件。至少一开始不能看。
聊天页面的顶端,是一个用水晶爱心框起来的百分比,代表着你们的亲密度,随着分值提高,原本模糊的头像会渐渐清晰——从0爬到100%。对比铺天盖地的“一键约炮”,这个过程还是太长了。
好在,系统算法在整个过程中发挥着上帝般的控制力。
“这是碰点理论,来自赌场。”苏健安解释,“在发生逃离之前,给你一个安抚,一个奖励。”系统可以采样双方的对话时间、条数、话题,做到让“两人非常想看对方的时刻,正好等于两人互相了解对方的程度”。但苏健安拒绝进一步透露这套神秘的算法。
基于已有的数据分析,“39%”是一个类似于“七年之痒”的临界点。“用户总是在39%的时候,有个自我判断,是否继续交往下去”。39%之后,就需要系统的上帝之手,来点加分或头衔的甜头,或引诱二人共同完成某项任务,让头顶那颗水晶爱心继续砰砰跳动。
曹悦棋(唱吧艺名“胖胖胖”)的甜头来自一夜走红的一首歌。2015年8月,他在唱吧上演唱的一首《当你》,分享到微博后,得到原唱林俊杰的点赞。唱吧是一款免费的社交K歌手机应用。
深夜的无锡街头,他举着自拍杆录了这首歌。画面里,曹悦棋穿着白色衬衫大步走着,带一丝羞涩,背后是昏黄的路灯,骑摩托的男女和飞驰的出租车。嗓音不能说与林俊杰有多相似,但那一脸络腮胡子,笑起来亲和力十足。
“你能想象和体会自己刚玩的一个App,一晚上多几百个粉丝的那种欣喜吗?”曹悦棋兴奋地说。甚至有人在唱吧告诉他:“这个胖子会是未来的大神!”
就在一年前,曹悦棋的粉丝并不是60万,而是个位数;他还是一名普通企划兼业余驻唱,还没有被称为网红;他的社交圈还是公司里的小张小李,而不是唱吧里的网红芭比兽、miao桑和十四王。从某个凌晨三四点,他第一次对着手机镜头唱了首《凌晨三点钟》开始,一切都改变了。
从夜里10点到凌晨的2小时,最多的时候有967865个人同时在唱吧上录歌。“那真的是种发泄。”曹悦棋说。
“你可能长得很丑很丑,丑到不愿意暴露自己的脸,但你安安静静唱歌,也有一大堆人喜欢你。这种感觉很爽,对吧?”唱吧CEO陈华用浓浓的商人口吻说道,“工具做得好,别人也可以,但社交属性,偶像和粉丝的网络关系,能把用户留下。”
成名之后的曹悦棋已经离不开唱吧了,几乎每天都要打开,“我视唱吧为我的娘家App,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在唱吧的帮助下,曹悦棋设计发布了自己的服装品牌。2016年1月,他还受邀参加了爱奇艺的网络综艺节目《偶滴歌神啊》。
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教师李松蔚认为,人们从这些互联网产品中获得欢愉的过程,“其实就像饮鸩止渴”。
“互联网没有放大孤独,而是以一种很微妙的方式让它维持下去。”李松蔚解释,“它不会让这个人很痛苦,但也不会轻易饶了这个人。它是一种软成瘾,某种程度上有点类似毒品。”
人们已经初识了科幻片里高科技带来的可喜可忧的未来。系统也是良药,让任何一段交往,都变得安全便捷无副作用,“因为它背后就是一套算法”。
“手机或互联网产品,就是在各个方面都完爆真实的人际关系,掌控感是100%的。”李松蔚认为,正因互联网如此完美,人们才不那么想要真实的人际关系了,“而那种难过,起起伏伏,牵肠挂肚,在我看来,才是不孤独的感觉”。
徘徊在梁朝伟式的“树洞”里
“如果你一个人玩,那真的就是单机游戏,玩好几年都没有人看到你。”
孤独在心理学上的定义,并不是loneliness,而是指isolation。隔离,即与他人没有联系。
李松蔚表示,这个词有时并不直接指向人际关系,不在于人际关系的数量,或陪伴时间的长短,甚至都不在于人际关系的质量,而更接近于一种主观感受。
由此,互联网提出了孤独的另一种解决办法——“树洞”,就像《花样年华》里,梁朝伟在吴哥窟的一片废墟中,向之倾诉心中隐秘的那个荒芜的树洞。
最早的“互联网树洞”是博客。张春在“花开”失败后,又做了一个叫“犀牛故事”的“移动升级版博客”,“出发点是用故事社交,在故事里相遇”。
作为主编,张春最重要的工作是读故事。她有时能看到一个人写自己痛风了,拍了一张自己痛风的脚;有时看到一个孩子失恋了,写道“我和你交往5年,终于要分手,我们要进入初中了”;还有刺青师、麻醉师、网吧网管、离婚律师、艾滋病患者的日常故事。
实际上,类似功能在1997年的猫扑、1999年的天涯、2005年的豆瓣等网络社区上早已实现。“比如豆瓣,如果你一个人玩,那真的就是单机游戏,玩好几年都没有人看到你写的东西。”张春说。
但不止一次,有朋友特意叮嘱张春,不要把他们的故事转发到微信上,“转了有些人就知道是我了”,像是做特务。
归根到底,“树洞”是反互联网精神的。近乎饥渴地展示、互动、分享,这才是互联网想看到的。
“人们只要把东西写出来,就非常希望有人看。”张春无法量化这种“被看到”的欲望,但至少大部分用户会认真回复每一条评论,哪怕只是个“赞”,他们也会回一声“谢谢”。这使互联网产品超越了单纯树洞的意义。
用户隐秘与曝光的双重欲望,对“树洞型”产品构成一个难解的悖论。
尽管张春乐观地想,产品若能成为很多人的树洞,也未尝不可。但所有产品经理都不会满足于只提供一个“树洞”。“问题是他们(用户)几乎不传播啊!”张春仍在困惑,“作为运营方,我该怎么办?”
唱吧最初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如果你只听不唱,你还是一个人”。因此,每一次迭代,唱吧都在想尽办法,怎样才能让用户唱得更爽。
在6.7版本里,唱吧添加了“最近听众”功能,让听过的人全部留下脚印,最大程度满足你的“虚荣心”。包房K歌秀和两百多个榜单让你更容易曝光。陈华说,一旦有人火了,他还会想着要不要“放大一下”,让他成为红人甚至明星。
“用户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和内容还是有可能被淹没的。所有的社区都面临这种问题。”张春说。当产品无法满足用户“被看到”的欲望,社交产品变成单机游戏,“树洞”真的成了“树洞”,接着,用户流失。
干不掉的孤独
“孤独的市场不是无限大的,从创业的角度来说,线上社交已经富氧化了”
于是,即便是在2015年,QQ诞生的第16年,网易聊天室关闭的第7年,微信和陌陌出现的第4年,仍有一批又一批社交产品扑向孤独经济的海洋。
不过,当资本寒流袭来,孤独的生意开始不那么好做了。
“现在对大部分投资者来说,对社交产品投资的可能性不太大。”梧桐树资本合伙人童玮亮称,“社交总体离钱比较远,现在资本整体状态不好,投资人更愿意投离钱比较近的产品。”
李东哲决定不去趟这浑水。
“这么多App扎进去争夺用户的线上时间,没有空间,也没有意义。”李东哲说,“孤独的市场肯定不是无限大的,从创业的角度来说,线上社交已经富氧化了。”
李东哲与另一创始人白惠泽两名80后一起,搭建了名为“Someet”的青年自发兴趣活动平台,口号叫“FindYourPeople,MeetYourself”。
“线上聊俩月,不如线下吃顿饭。”于是才有了包大英在Someet平台上发起的“治愈系SleepTogether”活动,以及“假想葬礼”系列活动。据悉几乎场场爆满,名额开放数小时内就能收到几百条报名信息。
青年人的想象力、生活方式与玩乐精神,蔓延在一场场奇形怪状的线下活动里。十几号人,既可以蒙着眼睛睡午觉,也可以蒙着眼睛接吻;既能一起做地铁上看书的行为艺术,也能跟着一个武汉姑娘一起盲品小龙虾。
2015年4月起,类似活动每周都会举行五十多场。按平均每场15人计算,每周就有超过750名年轻人,愿意用与一群陌生人的相处,来填补空白时间。
Someet的竞品有许多,包括“周末去哪儿”“周末去哪玩”“今天玩什么”等连名字都类似的产品。在李东哲看来,由于线上过于拥挤,创业者转战线下,“‘活动’是他们第一个能想到的”。
“只有在线下真实的社交环境当中,面对面的,才能真正缓解孤独感。”李东哲笃定地说。
但哪里的生意都不好做。Someet直到2015年7月才拿到360万天使投资,李东哲白干了半年。他轮番与二三十家投资机构谈判,投资人总是质问他:“对,你说的都对,但是,你怎么变现?”
如今社交产品的商业模式并不清晰,各家招数不尽相同。比如,陌陌最新一期财报显示,2015年第三季度,移动游戏已成为陌陌收入主体,占总营收25.3%。而拥有三千万活跃用户,铆足劲儿上市的唱吧,也于近期杀入已不景气的线下KTV领域,孤注一掷要探索一条新的商业模式。
“在资本环境不佳的情况下,投资人需要在贪婪和恐惧之间做选择。”童玮亮乐观地认为社交仍然值得一试,它可能诞生出伟大的产品,带来丰厚的回报,“只是摸索的过程会比较长”。
而在现代人对解决孤独的漫长摸索里,任何一种方式都不可能是完美方案。
线上,每一场“精心安排”的社交里,你总能获得李松蔚所描述的,在真实世界中绝不存在的100%的掌控感。而线下,一场与陌生人的午睡虽然让郑凯暂时解了渴,但也有可能让他变得更依赖,或更痛苦。
苏健安说,就像动画片《头脑特工队》里,那个怎么也干不掉的悲伤的蓝色精灵,“世界上的东西阴阳总是调和,有两个极端,你不可能把孤独干掉”。
“所以我们才需要更多的‘毒药’。”李松蔚说。
馆藏&13850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青音:如何把“陪伴”这门生意做到估值数亿? - 壹心理
青音:如何把“陪伴”这门生意做到估值数亿?
发表于 12:15:52
01前央广“金话筒”情感主播把“情感”这门生意做到数亿估值青音,前央广“金话筒女主播”,在辞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深耕16年的情感心理节目主持事业后,两年之间,她成为一个将情感教育和情感服务做成一门估值数亿的生意、并获得千万级融资的CEO。这,似乎又是一个“心理学跨界”成功的商业案例。为何众多心理行业创业者探索多年仍未起色的心理学事业,青音只花了2年时间,就做到A轮融资呢?其中的细节,或许值得很多心理学创业者关注。2015年,青音离开了央广,告别了全国播音主持界金话筒的光环,告别了16年的夜间情感栏目,带领着团队创办“心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她开始了情感教育和情感服务领域的创业。年,可谓是青音创业过程中重要的两年,由于敏锐的洞察力和高效的执行力,她为这份事业,开了个好头。过去这段时间里,她创办起了拥有超过百万粉丝的“青音约”公众号矩阵、500多个活跃度极高的粉丝社群、已培养上千位情感主播的“情感主播学院”和近百位知名心理专家参与的情感教育的在线知识付费项目“更好课堂”。公众号“青音约”现在已经拥有120w+粉丝,其中涵盖了情感咨询服务、情感成长类电商书籍和情感教育知识付费课程,仅仅是《青音365天陪你说晚安》这个热门课程,就有4000+的订购量,其他几十位心理专家的情感教育在线课程也都达到了平均销量近千份。今年4月,一个专门为深夜睡不着的人们提供情感热线服务的音频直播平台——绵羊热线APP正式上线,这个APP里,像心理专家和心理咨询师这样的专业人士和青音团队培养孵化出的情感主播们有了一个更温暖更治愈的称谓——心灵陪伴师。在这个APP上,从非丛、苏禾、丁力、董如峰、金颖、邵童等众多心理专家们悉数登场,深受用户的喜爱,积累了一大批忠实拥趸。而青音本人的公开直播,平均每节课有7w+的播放量,最高达到了将近19w的播放量。而付费的专栏直播——《青音姐100天陪你拥抱自信》,售价998,还未播放就已经有累积12w+人次的关注。今年三月下旬,青音团队对外宣布:获经纬中国数千万元 A&轮投资,而在此前,她也获得过李开复创新工场的Pre-A轮的融资。如今,她的公司估值已经达到了2亿。获得两家国内最顶尖的投资机构的投资和数亿估值,在青音看来,这都不是最重要的。获得心理学圈子里以及主播圈子里的认可,使得国内最棒的心理人和情感主播们都更关注到“情感”这个大市场,能帮助到更多处于“人生困境”中的普通人,这才是青音和她的团队最看重的。据统计,美国睡眠产业年产值达 200 亿美元,中国睡眠市场有着可以预见的巨大潜力。目前中国的一二线城市,有大量人群由于工作学业压力和婚恋问题的迷茫,长期陷入失眠状态,甚至引发抑郁症。相比真正有心理疾病的人群,为情感上的痛苦的人群提供最优质的倾听、抚慰、疏导、疗愈的“情感服务”,以及脱胎于专业心理学知识的“情感教育”,在青音看来,这是个潜力无限的大众市场。“情感市场当然不止男欢女爱,在中国,爱的教育任重道远!”青音说。虽然毕业于中德班三期的青音也同样是心理学界的专业人士,但是在她看来,她在电台做的情感节目,就是一个半专业的事。而将专业心理学半专业化,让大专家解决群众的小问题,真正让心理学走下圣殿,让心理学人帮助这个社会上的普通人学习爱,让老百姓能接收到心理学常识的大量普及,能获得真正的爱好自己和爱好他人的人生智慧——在青音看来,这份爱的教育的事业,才是目前的中国心理学的发展最值得努力的方向!如此看来,青音团队目前着力打造的‘绵羊热线’APP和“青音约”平台,都是在做着这一件事——为中国的情感市场提供最好的内容和最专业的服务!而这两个被投资人称为兼具人性关怀和商业价值的互动平台,是她拿到这轮融资,提升公司估值的重要因素。而青音本人,正如文章开头的介绍,对于心理行业,她似乎更像是个跨界者。所以,这也让很多在传统心理学行业中努力深耕10来年的人很是困惑:为何一个“跨界”的人,在心理行业,能有如此的商业洞察力?她又是如何能把睡前陪伴这门心理学的生意做大的呢?02“媒体+心理学”深耕多年,对于这份事业,她似乎总比他人敏锐青音是国内开心理访谈节目先河的主持人,到央广做的第一个节目是国内第一档心理访谈节目《星星夜谈》,在这个节目中,李子勋、杨凤池、唐登华、贾晓明、苏晓波、陶勑恒等现在心理学界的教父级人物,当初都是她扒着北京黄页一个一个请到了直播间。在央视的《心理访谈》开播之后,她又把这些专家们推荐到了银屏上。在她2006年出版的第一本自传体文集《听青音》里,这些大专家们专门为她撰文,讲述了与她相识相知的经历,也对她对于心理学的极高的领悟和洞察大加赞叹!之后,她开始了学习心理学的路程。她先是在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系统学习心理咨询,之后又完成了为期三年的“家庭治疗师中国和德国联合培训项目”专业心理训练,成为大陆惟一一位在主持人和心理咨询师两个专业领域跨界深耕的媒体人。在去年的壹心理大会上,她更是结合了在媒体+心理学行业的多年经验,分享心理学创业的4个误区,这是她创业的这一两年内,对行业的观察,也说明了她,为何能够做好心理学商业化这门生意。第一个误区:有学问,但是太学究。拿抑郁证举例子。1999年,青音跟唐宗华,就曾经因为抑郁症这一个神经症做了很多很多的节目。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她发现,现在大家对抑郁症的了解还是很浅,有很多人还是认为抑郁症都是自己想不开、是不需要吃药的,那为什么普及这么慢?其实是因为行业中的专业人士做得不够多,我们太纠结于写的文章够不够学术,其实我们不需要向受众解释什么叫多巴胺、甲肾上腺素等等。我们可以把它说的再通俗一点,让老百姓听的懂,让他知道他的这种状态是抑郁症,他需要去看病,这样就可以了。比起学术期刊,老百姓更加需要的是,那些他听得懂的科普。第二个误区:有情怀,但是太端装(端着和装着)。青音在工作中的很多领域,都看到过一些心理学专家,发现:往往当一个人套上专家的名字的时候,他整个人就不自在了,他总是很担心:我说出这一句话,我的同行会不会笑话我,或者说我是不是有多少年的积累,我才敢站出来说话。事实上,哪怕只是一个心理学爱好者,只要爱好心理学,哪怕是一个心理学的学生,或者是刚开始接触心理学的普通人,都是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推动心理学行业发展的。最关键的是,把自己放低一点,放下来,放在真诚的生活中去感受一下,我们周围的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心理帮助,这样我们才能看到需求,创造有市场需求的产品。第三个误区:有格局,但是太自我。可能因为大家是学心理学,比较习惯于做自己。这本是很好的,但是做自己,并不代表自我。如果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孤岛的话,我们是很难一起做事情,很难成气候。所以每年的壹心理办的心理学大会,青音都会来参加。她很希望能打破心理学界人的自我太封闭的边界,让大家连接在一起,资源共享,才能越来越壮大。她与武志红老师合作过的《中国式的情与爱》这个项目(同名书籍已出版),因为有了很多平台的曝光,最后也达到了千万级的收听量。第四个误区:有头脑,但太着急。有些人想用心理学,用心理咨询市场来创业,没想好就开始迈步,就是太着急了。似乎有很多人就觉得,可以先做一个平台,然后在上面给大家做咨询就行了。但其实这个缺少了一些觉察,做咨询的人都知道,咨询是靠什么在工作的?靠关系。而且这个关系需要很深的信赖感。在现实的咨询中,尽管我们跟来访者见了面,付出了真心,但往往最后,个案的脱落率依旧非常高。而在互联网上,隔着一个屏幕,这种关系更难一下子搭建起来。如果说ta仅仅是通过一个互联网的一个APP来看一堆的咨询师,那应该怎么选呢?那ta是否能有勇气,在看到某个咨询师的照片后点进去,开始跟你分享ta多年前曾经被强暴的那种痛苦的经历呢?答案是:不太可能。所以仅仅通过用互联网的手段,太着急的去收割,确实有些功利。作为一个创业者,我们需要想想,是否能在这个模式上,再给用户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让他更加地信任你,进而愿意去接受我们的服务。以上这些,只是上次大会青音所分享的部分内容。但可以看出,她在心理学商业化上的成绩,很大部分源自于她对能真正从用户需求和市场需要出发,真正沉下心来做产品的态度,就如过去16年她给听众带来的那些暖心陪伴。卸下“心理学”高大上的光环,专注于如何给予需要的人陪伴和慰藉,这或许是青音最重要的商业哲学。“我们要为中国的情感市场提供最好的内容和最专业的服务,做国内第一情感平台!”青音对此很有信心!03她这次,又带来了什么新的东西?不知道看完了上面的内容,作为一名心理学从业者,你是否也跟我一样,被青音敲了一下警钟。或许在我们苦苦坚持但不见成效的那些方法里,就埋着一些上面提及到的、但我们尚未觉察得出的误区。我们都很努力,但有时候太过着急,所以才会陷入很多我们不知道的陷阱。青音也是在多年的主播生涯中,在十几年如一日的夜间情感电台里,不断深耕和学习,不断地想着如何去陪伴听众,抚慰更多失眠夜晚中的人们——在这个过程中,她才慢慢意识到“陪伴”这门事业的需求和价值。然而现在,青音也有一些新的觉察:面对广大的“陪伴”需求,她觉得目前做的还远远不够。现在直播的兴起,无论是深夜聊天,还是纯粹地直播吃饭、打游戏,其实屏幕背后往往是很多希望交流、想找人聊天,甚至孤独到需要窥探他人生活来填补自己内心的人。淘宝上的“陪聊”业务下的评论,总是能看到一颗颗孤独的内心,得到陪伴和慰藉后的感激。就像青音说的,在心理行业中,她不认为有那么多的人都是需要被治疗的,但是有大量的人是需要被疗愈的,需要被抚慰,需要被陪伴的,他们同样需要真正的心理学人走下圣殿,一起帮助他们!多年来,全国各地深夜电台节目的火爆,和现如今自媒体领域像公众号“夜听”或者是心灵鸡汤类产品的大量拥趸,就是最好的证明!心理学可以做得再“轻”一点,再“俗”一点,再“浅”一点——轻巧、通俗、深入浅出,这是青音和团队始终坚持的心理学创业的方向!这次她来到大会上,便是希望分享孤单和苦恼是一门怎样的生意,如何将陪伴这门事业做好,以及如何将心理学做得更加兼具人文关怀和商业价值。这么多年来,她一直在做陪伴,她可能是国内最懂得如何将这门事业做大的人。或许你已经错过了去年壹心理主办的“第一届中国心理行业发展峰会”上,青音关于“心理学行业如何做出商业价值”的一些分享。但今年壹心理主办的“万物生”第二届中国心理学创新峰会,你可以抓住她将带来的“陪伴事业”的商业干货。这些干货不仅仅将告诉你陪伴这门生意上的奥秘,更重要的是,顺着她的方向,我们或许可以学到&——&心理学商业化,应该有什么样的觉察和思路?往常,她在公司中,日复一日地做着“陪伴”的事业,而这次她将在大会上拿起话筒,希望能与各位心理学从业者一起交流,互相陪伴,把心理学事业,一起做好。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西南大学心理学硕士
每个人都拥有自我成长的力量
200.00元/50分钟
好评率100%
xinli_6120
怎么能改变呢
壹心理主笔团
壹心理官方主笔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在做什么生意好赚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