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八大行星有吸血鬼行星吗

宇宙中真实存在的“吸血鬼”星球,靠吸取恒星能量返老还童!
濒临死亡的恒星系被认为是没落的世界,因为恒星死亡后行星也将被彻底冰封。然而,NASA的斯皮策太空望远镜(SST)发现,一颗代号为“PG ”的死亡恒星周围竟然有一颗行星复活了!
年轻的行星会放射出红外光,但是,随着它们日益衰老,整个星球会逐渐冷却,红外光也会渐渐消失,很难再看到它们。不过NASA观测到的这颗行星居然再次出现红外光,这意味这颗行星能够“复活重生”。
恒星衰老后会不断膨胀成红巨星,慢慢失去一半以上的质量,收缩到只剩下恒星的框架,这便是白矮星。研究人员在观测白矮星PG周围区域时,发现了意想不到的红外光,因为这个恒星系已经死亡,按理说不应该出现红外光。
红外光究竟从来于何处?研究人员认为来自白矮星周围的巨型行星,在恒星濒死的时候,它们熬过了红巨星阶段,到了末期还能存活,并且不断从死亡的恒星中吸取残骸物质,堆积形成自身质量。
正在死去的恒星会向外喷出残骸物,落入绕恒星系外围运行的巨型行星上,行星在与残骸物的摩擦中变得越来越热,冰封星球便彻底复苏重生。于是,这些质量不断膨胀的衰老行星,在冷却了数十亿年后,又重新恢复活力,发出红外光。
通过吸取别的行星能量来“保养”自己,从而让自己更加年轻化,这还真有点像“吸血鬼”星球。斯皮策望远镜更是证实了这颗巨型行星与其实际“年龄不符”,似乎年轻了数十亿年。
那么,太阳如果死亡,木星是否后吸取太阳的能量变得更年轻?太阳在萎缩成白矮星时,同样也会丢失大约一半的质量,以恒星风和辐射能量的形式散失在太阳系中,而木星则凭借自身强大的引力和体积优势,吸取大量的物质和能量。
想象一下,猛烈的太阳风与木星表面的氢气和氦气产生摩擦和碰撞,这时候刚刚经历过冰封的木星开始焕发出强大的红外光线和辐射,就像它刚刚诞生进入青春期一样。
关于木星,还有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太阳死亡后木星是否有可能成为第二个太阳?目前,主流科学认为,木星的质量和体积不够,体积只有太阳的千分之一,质量只及太阳的1/1047,无法形成强大的压力环境,从而致使自身氢物质发生核反应。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欢迎关注公众号“异形”免费电影资源在线观看
每天推荐一款黑科技产品或资讯,够有趣、好玩、脑洞,明白科学事儿,不做糊涂人~
今日搜狐热点银河系中心第一次惊现 吸血鬼行星震惊!
7月10日消息,银河系中心第一次惊现,吸血鬼行星震惊!近日,天文学家在银河系中发现了,神秘的吸血鬼行星,在银河系中靠吸收别的行星,来维持自己的生命,科学家表示这是首次在银河系中发现吸血鬼行星,太震惊了,下面科技讯小编带你看吸血鬼行星。
专家称,这颗神秘的行星存在于银河系中心,但这颗行星非常的奇怪,因为它比一般的行星要年轻的多,专家表示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这颗行星一直在吸附近行星的能量,来延续自己。
天文学家猜测蓝离散星之所以看上去非常年轻是由于它们从其它邻近恒星中偷取了氢燃料,或许是碰撞吞噬了邻近恒星。
这些蓝离散星通常出现于密集的恒星团,这里的恒星拥有更多的机会彼此间提供能量。天文学家使用美国宇航局哈勃望远镜对邻近银河系。
银河系膨胀区域的18万颗恒星进行了观测。该研究小组发现其中包含42颗不同寻常的蓝离散星,它们看上去比其它恒星更加年轻。
专家称这种吸血鬼行星的形成也非常的奇怪,它并不是通过吸收行星而产生的,而是通过行星的碰撞合成一颗行星,这颗行星就是我们所说的吸血鬼行星。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06-2706-2706-2706-2706-2706-2706-27
查看: 6263|回复: 4
西方最神秘的吸血鬼科学分析有吸血鬼吗
西方传统文化中最神秘的主题:吸血鬼的传说直到两年之前,我都完全没有接触过“吸血鬼”这个主题。事实上,在选书、选影碟时,我还故意回避这个主题。那时我觉得这样的主题简直太无聊、太没有价值了,根本不值得我为之耗费时间和精力。但是后来情形发生了变化。我虽然躲着吸血鬼,吸血鬼却不时来找我。比如说吧,我一直在收集幻想题材的影碟,这些电影中就老有吸血鬼,诸如《刀锋战士》《德拉库拉2 0 0 0》《黑夜传说》等。西方以吸血鬼为主题的电影更是层出不穷。所以当我接触到安·莱斯的《吸血鬼编年史——肉体窃贼》时,我已经变得相当宽容了,甚至已经买过一本论述吸血鬼历史的书,当然也已经收集并观看了若干部以吸血鬼为主题的电影。
13129.jpg (25.86 KB, 下载次数: 20)
09:49 上传
吸血鬼在西方文化中,似乎是一个类似于亚瑟王、罗宾汉的主题,有某个相对固定的起源故事——真假当然不必计较,但也完全可以在这个主题概念的基础上随意发挥,构建新的故事。下面是传说中关于吸血鬼的一些特征:① 吸血鬼可以永生,它们以吸饮人类的鲜血为生,长着獠牙,有着尖而长的指爪,经常化身为俊男美女。② 吸血鬼往往有着超自然的能力,没有影子。③ 普通刀剑和枪弹只能使吸血鬼受伤,但杀不死它们。④ 吸血鬼怕见阳光,害怕银子和大蒜,用木锥刺破它们的心脏可以杀死它们。⑤ 吸血鬼经常与人类为敌,尽管有时也有与人类交好的吸血鬼。⑥ 被吸血鬼咬过的人也会变成吸血鬼。这些特征在以吸血鬼为主题的小说、电影中反复出现,成为俗成的套路。吸血鬼的故事经常和一个叫特兰西瓦尼亚的地区联系在一起。该地区在今罗马尼亚,位于喀尔巴阡山脉,历史上曾属于马蒂亚斯·科维努斯帝国,又曾是奥斯曼帝国的附属国,后来成为奥匈帝国的一部分。特兰西瓦尼亚这个在吸血鬼故事中具有符号意义的地名,也可以变化使用,例如在一部以未来星际航行为背景的幻想影片中,就变成了“喀尔巴阡星系”中的“特兰西瓦尼亚行星”。吸血鬼的故事经常和一个名叫德拉库拉的人联系在一起。此人原是1 9世纪英国作家斯托克的小说《德拉库拉》中的吸血鬼之王,原型是多瑙河畔瓦拉几亚公国的武拉德四世。他曾击败入侵的奥斯曼帝国,成为罗马尼亚的民族英雄,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暴君,“德拉库拉”是他的外号,意思是“魔鬼”。近年较为著名的、直接根据小说《德拉库拉》改编的同名电影(流行的中译名是《惊情四百年》)所述的德拉库拉的故事如下:德拉库拉原是特兰西瓦尼亚的伯爵,领兵出城与土耳其人作战,将新婚爱妻留在城堡中。土耳其人为动摇城中军心,向城中散布伯爵已经战死的谣言,其妻信以为真,乃自杀殉情。伯爵战胜归来,惊闻爱妻已死,痛不欲生。城中教会人士却向伯爵表示,夫人系自杀而死,违背了教义,故不能得到教会的祝福。伯爵闻之悲愤已极,怒火上冲于天,质问道:“难道这就是我为之战斗、并用自己的生命维护着的教会吗?!”他发誓从此与教会为敌,变成了永生的吸血鬼之王。吸血鬼故事中往往还会出现另一个重要人物——范· 海辛教授,他专门追踪、猎杀吸血鬼,有时甚至成为吸血鬼故事中的主角,比如在近年一部名为《范·海辛》的电影中就是如此。关于吸血鬼这一传说的起源,也是扑朔迷离的。有一个来自斯拉夫语的词“vrykolakas”,意思是“狼人”。“狼人”起源于希腊的传说,说那些自杀或被教会开除教籍的人,死后被埋葬在未经宗教仪式祈祷过的地方,他们可以使自己的尸体不腐烂,并且能够离开坟墓,这些人就是“狼人”。“狼人”通常是对人类无害的,最初也不是吸血鬼。到1 6世纪,关于“狼人”的传说已经遍及整个欧洲。在这些传说中,“狼人”可以变成狼的形状(这一点当然是后来的电影非常喜欢借用的)。而到了1 7世纪末,出现了关于“狼人”死后可以变成吸血鬼的传说。一时间,西里西亚、波西米亚、波兰、匈牙利、摩尔达维亚、俄罗斯、希腊等地,到处都有关于吸血鬼的传说。这些传说很快又传入西欧。1 6 9 4年,深受法国宫廷赏识的杂志《优雅信使》甚至出了一期吸血鬼专号。不过此时还未有今天的“吸血鬼”这个词。进入18世纪,欧洲开始出现关于吸血鬼案例的官方报告。据说在一份关于1 7 2 5年一起吸血鬼案件的报告中,首次出现了今天的“吸血鬼”一词,那份报告是用德语写成的。在出现了一系列案例报告之后,吸血鬼传说进入上层社会的视野,关于吸血鬼传说的争议和论战开始形成著作和论文。例如,1732年,克里斯坦·斯托克写了《论吸血的尸体》,次年佐普写了《论塞尔维亚的吸血鬼》。面对吸血鬼传说的流行,以及大量“研究论著”的问世,教会人士难以在这个问题上保持缄默,他们不得不站出来表明态度。最初,他们站在理性的立场上,否认吸血鬼是真实存在的事物。当时以注释《圣经》而颇负盛名的塞农修道院院长卡梅,写了两卷本的著作《论匈牙利、摩尔达维亚等地的附体鬼魂、被开除教籍的人、吸血鬼和活尸》,1 7 4 6年在巴黎出版。卡梅的本意是要驳斥关于吸血鬼的迷信和传说,但他的书中充满了关于吸血鬼的案例和轶事,反而产生了劝百讽一的效果。佛罗伦萨的大主教达万扎蒂1 7 7 4年出版了《论吸血鬼》,甚至教皇本笃十四世的著作中也花费了不少篇幅谈论吸血鬼。这些教会人士都否认吸血鬼的存在。尽管直到1 8世纪末, 在法国和德国的大学的文艺沙龙里,吸血鬼迷信和传说仍是重要的话题,但是它在1 9世纪确实经历了衰落的过程,人们对吸血鬼这一话题渐渐不感兴趣了。然而,时隔不久,吸血鬼又不可思议地在西方文学艺术中复活起来。据说这种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复活,早在1 7 4 8年就由德国诗人奥森费尔德预言过了。在1 8世纪开始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中,吸血鬼形象与作家灵感之间的互动,产生了一些新的作品。浪漫主义诗人塑造了一种迷死人的女吸血鬼形象,柯勒律治的《克里斯特贝尔》、济慈的《无情美人》中,都有这样的吸血鬼形象。在波德莱尔的《吸血鬼的变形》中,吸血鬼成了堕落的女花痴。这些女吸血鬼迷人、美丽而且神秘,让男人们止不住心猿意马。吸血鬼能成为西方现代文艺中的灵感资源,至少有两位大功臣值得一提。
一位是中篇小说《吸血鬼》的作者波里道利。此人原是诗人拜伦的秘书兼私人医生,拜伦1 8 1 6年曾与人打赌,要写一部以吸血鬼达尔韦为主角的小说,这部小说后来未能完成,但拜伦曾将设想好的情节告诉了波里道利。不久波里道利与拜伦闹翻,次年,他离开拜伦回到英国,开始撰写小说。他以拜伦的故事为大纲,但改换了主角的名字,变成吕特温爵士。1 8 1 9年,小说在《新月刊》上发表,颇为轰动,多次再版,又被译成法文,次年即被改编成戏剧。3 0年后,大仲马还在改编这部小说。这部小说引起了持久的吸血鬼风潮,甚至出现了一连串的抄袭之作。但是,波里道利本人却并未因这部小说而在文坛登龙,原因是很戏剧性的——小说在《新月刊》上发表时,主编自作主张将作者姓名换成了拜伦!另一位就是小说《德拉库拉》的作者布拉姆·斯托克。据说,布拉姆·斯托克的灵感与一个名叫范贝利的人大有关系,此人是匈牙利布达佩斯大学的东方语言教授,对中欧的历史和民间传说了如指掌。有一次,他途经伦敦,向布拉姆·斯托克讲述了瓦拉几亚公国武拉德四世的故事,布拉姆·斯托克听后灵感涌出,遂以武拉德四世为主人公,创作了小说《德拉库拉》。1 8 9 7年出版的《德拉库拉》为吸血鬼形象翻开了新的一页,吸血鬼传说能够成为一个流传至今的现代神话,《德拉库拉》实有奠基之功,它启发了此后许多作品的灵感。吸血鬼德拉库拉的形象虽然比不上柯南· 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但自布拉姆·斯托克的小说问世以后,以吸血鬼为主题的小说、戏剧和电影层出不穷。1 9 2 4年,即布拉姆·斯托克去世1 2年后,《德拉库拉》首次被搬上舞台,1 9 2 7年在伦敦重演,大获成功,同年9月又在纽约百老汇上演,吸血鬼德拉库拉终于成为一个传奇人物。他在舞台上的晚礼服和黑披风,从此成为现代吸血鬼形象的共同特征。1 9 3 1年,根据《德拉库拉》改编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吸血僵尸》上映。从1 9 2 2年至1 9 9 4年,以吸血鬼为主题的电影至少有2 3部——本文前面提到的那些影片还未包括在内。按照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吸血鬼应该是一个非常凶恶丑陋的形象,所以对西方人为何热衷于吸血鬼故事,我一直感到疑惑不解。由女作家安· 莱斯创作的长篇小说《吸血鬼编年史——肉体窃贼》,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增进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吸血鬼编年史——肉体窃贼》一书,是一个现代的吸血鬼故事,说的是一个善良的吸血鬼,有幸遇上了最好的人,也遇上了最坏的人。最坏的人偷走了吸血鬼的“鬼体”去作恶,最好的人则帮助吸血鬼夺回了“鬼体”并消灭了坏人,他自己也在吸血鬼的帮助下返老还童,最终获得了永生。书中的故事情节进展缓慢,充满了“左拉式的自然主义细腻描写、乔伊斯式的意识流、弗洛伊德式的探梦、唯美主义的浓郁写景、女性特有的抒情和安· 莱斯特有的性心理感受,还有一点荒诞离奇的情节、神秘主义的理念和些许神经质的痴人说梦及絮絮叨叨”。据说安·莱斯的幼女6岁夭折,此事给她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创伤,也引发了她对生命本质的持久思考。有的评论者认为,安·莱斯“似乎是用写作来抚平创伤并安慰和平衡自己,同时把美感和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带给读者去品味和揣摩”,说她这部小说具有很强的心理自传性和自省性,“是借助吸血鬼这个形象来寄托她对早逝女儿的哀思,并表达她对生命本源及存在方式的探究和思索”。对作家的创作动机,作家自己的陈述有时尚且不可尽信,其他人通常都只能给出推测之词。故对上面的说法,也只能作如是观。不过该评论者既然将安· 莱斯女儿的夭折与她小说中的吸血鬼形象联系起来,则至少在该评论者心目中,吸血鬼不是那么凶恶丑陋吧?
29563.jpg (23.64 KB, 下载次数: 20)
09:51 上传
近年《暮光之城》(The Twilight Saga)系列小说大卖,系列电影也跟着次第上映,吸血鬼居然能演变成青春恋爱故事。这让我想起五年前的一篇旧作,贴上聊以怀旧——那年其实正是小说《暮光之城》第一部问世之年。
  直到两年之前(按:指到2003年之前),我完全没有接触过“吸血鬼”(vampire)这个主题。事实上,在选书、选影碟时,我还故意回避这个主题。那时我觉得这样的主题简直太无聊、太没有价值了,根本不值得我为之耗费时间和精力。
  但是后来情形发生了变化。我虽然躲着吸血鬼,吸血鬼却不时来找我——比如说吧,我一直在收集幻想影碟,这些电影中就老有吸血鬼,诸如《刀锋战士》(Blade)系列、《德拉库拉3000》(Dracula 3000)、《黑夜传说》(Underworld)等等。西方以吸血鬼为主题的电影更是层出不穷。所以当我接触到安妮·赖斯的这本《肉体窃贼》时,我已经变得相当宽容了,我甚至已经买过一本论述吸血鬼历史的书,当然也已经收集并观看了若干部以吸血鬼为主题的电影。
  现在据我看来,吸血鬼在西方文化中,似乎是一个类似于亚瑟王、罗宾汉这样的主题,有某个相对固定的起源故事——真假当然不必计较,但也完全可以在这个主题概念的基础上随意发挥,构造新的故事。
  下面是传说中关于吸血鬼的一些特征:
  吸血鬼是一种相传可以永生的生物,它们以吸饮人类的鲜血为生,它们长着獠牙,有着尖而长的指爪,当然它们经常可以化身为俊男美女。
  吸血鬼往往有着超自然的能力。它们没有影子。
  通常刀剑和枪弹只能使吸血鬼受伤,但杀不死它们。
  吸血鬼怕见阳光,害怕银子和大蒜。用木锥刺破它们的心脏可以杀死它们。
  吸血鬼经常与人类为敌,尽管有时也有与人类友好的吸血鬼。
  被吸血鬼咬过的人,自己也会变成吸血鬼。
  这些特征在以吸血鬼为主题的小说、电影中反复出现,成为约定的套路。
  吸血鬼的故事经常和一个叫做特兰西瓦尼亚(Transylvania)的地区联系在一起。该地区在今罗马尼亚,位于喀尔巴阡山脉,历史上曾属于马蒂亚斯·科维努斯帝国,又曾是奥斯曼帝国的附属国,后来成为奥匈帝国的一部分。特兰西瓦尼亚这个在吸血鬼故事中具有符号意义的地名,也可以变化使用,例如在一部以未来星际航行为背景的幻想影片中,就变成了“喀尔巴阡星系”中的“特兰西瓦尼亚行星”。
  吸血鬼的故事又经常和一个名叫德拉库拉(Dracula)的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此人原是19世纪英国小说作家斯托克(Bram Stoker)所著小说《德拉库拉》中的吸血鬼之王。其原型则是多瑙河畔瓦拉几亚公国(Valachie)的武拉德四世(Vlad IV),他曾击败奥斯曼帝国的入侵,成为罗马尼亚的民族英雄。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暴君,Dracula就是他的外号,意思是“魔鬼”。姑以近年较为著名的、直接根据小说《德拉库拉》改编的同名电影(Dracula,流行的中译名是《惊情四百年》)为例,其中所述德拉库拉的故事如下:
  德拉库拉原是特兰西瓦尼亚的伯爵,领兵出城与土耳其人作战,将新婚爱妻留在城堡中。土耳其人为动摇城中军心,向城中谎称伯爵已经战死,其妻闻之,信以为真,乃自杀殉情。不料伯爵战胜归来,惊闻爱妻已死,痛不欲生。此时城中教会人士却向伯爵表示:夫人既系自杀而死,就违背了教义,故她不能得到教会的祝福。伯爵闻之悲愤已极,怒火上冲于天,他质问道:难道这就是我为之战斗、并用自己的生命维护着的教会吗?!他发誓从此要与教会为敌,于是他变成了永生的吸血鬼之王。
  吸血鬼故事中往往还会出现另一个重要人物——范·海辛(Van Helsing)教授,他专门追踪、猎杀吸血鬼,有时他甚至成为吸血鬼故事中的主角,比如在近年一部名为《范·海辛》(Van Helsin)的电影中就是如此。
  关于吸血鬼这一传说的起源,照例也是扑朔迷离的。
  有一个来自斯拉夫语的词,vrykolakas,意思是“狼人”,其义起源于希腊的传说,说那些自杀或被教会开除教籍的人,死后被埋葬在未经宗教仪式祈祷过的地方,它们可以使自己的尸体不腐烂,并且能够离开坟墓。“狼人”通常对人类是无害的,最初它们也不是吸血鬼。到16世纪,关于“狼人”的传说已经遍及整个欧洲。在这些传说中,“狼人”可以变成狼的形状(这一点当然是后来的电影非常喜欢借用的)。而到了17世纪末,出现了关于“狼人”死后可以变成吸血鬼的传说。一时间,西里西亚、波西米亚、波兰、匈牙利、摩尔达维亚、俄罗斯、希腊等地,到处都是关于吸血鬼的传说。这些传说很快又传入西欧,1694年,深受法国宫廷赏识的杂志《优雅信使》甚至出了一期吸血鬼专号。不过此时还未有今天的“吸血鬼”这个词。
  进入18世纪,欧洲开始出现关于吸血鬼案例的官方报告。据说在一份关于1725年一件吸血鬼案件的报告中,首次出现了今天的“吸血鬼”一词,那份报告是用德语写成的。在出现了一系列报告之后,吸血鬼传说进入上层社会的视野,关于吸血鬼传说的争议和论战开始形成著作和论文。例如,1732年,斯托克(Christian Stock)写了《论吸血鬼的尸体》,次年佐普(Jonann Heinrich Zopf)写了《论塞尔维亚的吸血鬼》。
  面对吸血鬼传说的流行,以及大量“研究论著”的问世,教会人士难以在这个问题上保持缄默,他们不得不出来表示态度。最初,他们站在理性的立场上,否认吸血鬼是真实存在的事物。例如,当时以注释《圣经》而颇负盛名的塞农修道院院长卡梅(Augustin Calmet),写了两卷本的著作《论匈牙利、摩尔达维亚等地的附体鬼魂、被开除教籍的人、吸血鬼或活尸》,1746年在巴黎出版。卡梅的本意是要驳斥关于吸血鬼的迷信和传说,但他的书中充满了关于吸血鬼的案例和轶事,未免产生了劝百讽一的效果。此外如佛罗伦萨的大主教达万扎蒂(Giuseppe Davanzati)1774年出版了《论吸血鬼》,甚至教皇本笃十四世(Benoti XIV)的著作中也花费了不少篇幅谈论吸血鬼。这些教会人士都否认吸血鬼的存在。
  尽管直到18世纪末,在法国和德国的大学里,在那里的文艺沙龙里,吸血鬼迷信和传说仍是重要的话题,但是它在19世纪中确实经历了衰落的年代,人们渐渐开始对吸血鬼这一话题不感兴趣了。
  然而,时隔不久,吸血鬼又不可思议地在西方文学艺术中复活起来。据说这种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复活,早在1748年就由德国诗人奥森费尔德(Ossenfelder)预言过了。
  在18世纪开始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中,吸血鬼形象与作家灵感之间的互动,产生了一些新的作品。浪漫主义诗人塑造了一种迷死人的女吸血鬼形象,如柯勒律治的《克里斯特贝尔》中、济慈的《无情美人》中,都有这样的吸血鬼形象。而在波德莱尔的《吸血鬼的变形》中,则是堕落的女花痴。这些女吸血鬼迷人、美丽而且神秘,让男人们止不住心猿意马。
  使吸血鬼成为西方现代文艺中的灵感资源,至少有两位大功臣值得一提。
  一位是中篇小说《吸血鬼》的作者波里道利(John William Polidori)。此人原是诗人拜伦的秘书兼私人医生,拜伦1816年曾与人打赌,要写一部以吸血鬼达尔韦(Darvell)为主角的小说,这部小说后来未能完成,但拜伦曾将设想好的情节告诉了波里道利。不久波里道利与拜伦闹翻,次年他离开拜伦回到英国,开始撰写小说,他以拜伦的故事为大纲,但改换了主角的名字,变成吕特温(Ruthven)爵士。1819年小说在《新月刊》上发表,颇为轰动,多次再版,又被译成法文,次年即被改编成戏剧——30年后,大仲马还在改编这部小说。这部小说引起了持久的吸血鬼风潮,甚至出现了一连串的抄袭之作。但是,波里道利本人却并未因这部小说而文坛登龙,原因是很戏剧性的——小说在《新月刊》上发表时,主编自作主张将作者姓名换成了拜伦!
  另一位就是小说《德拉库拉》的作者斯托克。据说,斯托克的灵感与一个名叫范贝利(Arminius Vambery)的人大有关系,此人是匈牙利布达佩斯大学的东方语言教授,对中欧的历史和民间传说了如指掌,有一次他途径伦敦,向斯托克讲述了瓦拉几亚公国武拉德四世的故事,斯托克听后灵感涌出,遂以武拉德四世为主人公,创作了小说《德拉库拉》。1897年出版的《德拉库拉》为吸血鬼形象翻开了新的一页,吸血鬼传说能够成为一个流传至今的现代神话,《德拉库拉》实有奠基之功,它启发了此后许多作品的灵感。
  吸血鬼德拉库拉的形象,虽然比不上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但自斯托克的小说问世以后,以吸血鬼为主题的小说、戏剧和电影也层出不穷。
  1924年,即斯托克去世12年后,《德拉库拉》首次被搬上舞台,1927年在伦敦重演,大获成功,同年9月又在纽约百老汇上演,吸血鬼德拉库终于成为一个传奇人物。他在舞台上的晚礼服和黑披风,从此成为现代吸血鬼形象的共同特征。1931年,根据《德拉库拉》改编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吸血狂魔》上映。从1922年到1994年,以吸血鬼为主题的电影至少有23部——本文前面所提到的那些影片还未包括在内。
  按照我们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吸血鬼应该是一个非常凶恶丑陋的形象,所以对于西方人为何热衷于吸血鬼故事,我一直感到疑惑不解。这部由女作家创作的长篇小说《肉体窃贼》,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增进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据说安妮·赖斯的幼女六岁上夭折,此事给她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创伤,也引发了她对生命本质的持久思考。有的评论者认为,安妮·赖斯“似乎是用写作来抚平创伤并安慰和平衡自己,同时把美感和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带给读者去品味和揣摩”,说她这部小说具有很强的心理自传性和自省性,“是借助吸血鬼这个形象来寄托她对早逝女儿的哀思,并表达她对生命本源及存在方式的探究和思索”。对作家的创作动机,作家自己陈述有时尚且不可尽信,其他人通常都只能给出推测之词。故对于上面的说法,也只能作如是观。不过该评论者既然将安妮·赖斯女儿夭折与她的小说中的吸血鬼形象联系起来,则至少在该评论者心目中,吸血鬼不是那么凶恶丑陋吧?
  《肉体窃贼》一书,是一个现代的吸血鬼故事。说的是一个善良的吸血鬼,有幸遇上了最好的人,也遇上了最坏的人。最坏的人偷走了吸血鬼的“鬼体”去作恶,最好的人则帮助吸血鬼夺回了“鬼体”并消灭了坏人,他自己也在吸血鬼的帮助下返老还童,最终获得了永生。
  书中的故事情节进展缓慢,大量的篇幅充满了“左拉式的自然主义细腻描写,乔伊斯式的意识流,弗洛伊德式的探梦,唯美主义的浓郁写景,女性特有的抒情,和安妮·赖斯特有的性心理感受……加上一点荒诞离奇的情节、神秘主义的理念和些许神经质的痴人说梦及絮絮叨叨”。就我个人——我既不是小说作家,也不是文学理论的研究者——的感觉而言,这部小说不必认真顺序阅读,随意挑一段读读就行。这样的写法,有的人喜欢有的人厌倦,但是据说,美国书评界一致认为,安妮·赖斯“会在文学上名垂青史”。
有关吸血鬼的科学分析
斯拉夫精灵在很多文化里都有和东欧吸血鬼类似的亡魂迷信,斯拉夫的吸血鬼迷信代表了大众对吸血鬼的普遍认知。斯拉夫文化中的吸血鬼迷信很大程度上起源于灵魂信仰。尽管关于斯拉夫人在改信基督教之前的传统信仰的记录非常有限,但在改信基督教之后,斯拉夫人还是保留了很多传统信仰和典礼,祖先祭祀、家神信仰以及亡灵崇拜就是很好的例证。而对吸血鬼的迷信,也可以追溯至斯拉夫林林总总的信仰合集里。在工业化之前,魔鬼和精灵的信仰在斯拉夫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们被认为可以跟人类产生积极的互动。一些精灵善良且乐于助人,另一些则邪恶且对人有害。与此同时,大家都认为,这些精灵是祖先或者已经故去的人变的。精灵能以不同动物或者人类的形象出现,其中一些会侵害人类,溺死活人、破坏庄稼、吸吮牲畜甚至人类的血液。因此,斯拉夫人不得不满足这些精灵的要求,以防止它们搞破坏。在斯拉夫人的信仰里,灵魂和肉体是二元对立的,他们相信人死之后灵魂会冲出肉体,在生前所在地附近游荡,4 0天后才会启程踏上不朽的来世。因此,斯拉夫人会在房子上留一扇窗或者一扇门,方便灵魂进出。而在这4 0天内,大家都相信,灵魂可以重返人体。正如之前提到的精灵,灵魂也能保佑全家,祸害四邻。因此,在人故去之后,要举行一场符合标准的葬礼,以确保灵魂在脱离人体时纯洁安详。如果一个未受洗礼的孩子夭折,或者有人横死,比如死于谋杀等,灵魂就不纯洁了。斯拉夫人害怕不洁的灵魂,因为它们会发起报复。正是源于对死亡与灵魂的深度信仰,斯拉夫人产生了吸血鬼的概念。吸血鬼就是不洁灵魂和腐烂肉体的结合体。因此,它们需要新鲜的血液来维持生存。吸血鬼报复心极强,对生者充满了嫉妒。病理学原因保罗·巴伯在他的著作《吸血鬼、葬礼和死亡》中描述道,对吸血鬼的迷信,是工业革命之前人们给一些自然而令人费解的死亡、尸解找到的一个恰当的解释。当一具尸体看上去不太正常,人们就会怀疑是吸血鬼所为。然而,尸体的分解速度差别很大,取决于温度、土壤成分,以及其他不为人知的原因。尸体因为腐烂而产生的气体聚集在躯干里,产生的压力迫使血液从鼻孔和嘴角渗出。如果死者生前苍白消瘦的话,死后可能因为上述原因看上去饱满、红润。有一个案例,一位老妇人的尸体被掘出后,邻居们觉得她看上去比生前更加圆润、健康。她的嘴角有血迹,这就给人一种印象——她曾经干过吸食人血的勾当。尸体里聚集的气体也会排出。当气体经过声带时,就会发出类似呻吟的响声,气体穿过肛门,发出的声音会让人联想起肠胃胀气。人死之后,皮肤和牙龈失去了水分和收缩力,发根、指甲、牙齿,甚至隐藏在下颌里的牙根都暴露了出来。这就使旁观者产生错觉,觉得死者的头发、指甲和牙齿还在继续生长。在某一阶段,指甲和皮肤会剥落,而皮肤下的真皮层,还有指甲的甲床,又会让人觉得尸体长出了新的皮肤和指甲。曾经有人猜想,在医学不够发达的时代,一些假死的人造就了吸血鬼传奇。在一些极端案例中,有人曾听到过棺材里传出的声音,事后将棺材挖出来,发现被埋对象为了逃生,在棺材内壁上抠出了深深的指甲印。在另一些案例中,掘墓者敲打死者的脑袋、鼻子还有面部,因为他们看上去好像摄取了食物。但是问题就来了,一个假死的人,怎么可能在没有食物、水和空气的情况下生存那么久?一种解释是,尸解时产生的气体发出声响,使人误认为死尸还活着;而另一种可能的情况则是盗墓。民间传说中的吸血鬼总是和一系列神秘莫测的疾病联系起来。尤其在新英格兰地区,肺结核病总是和吸血鬼的出现紧密相连。因为肺病总是以黑死病的形式表现出来,而这伴随着肺器官的衰竭,最终会使血液顺着嘴唇流出。狂犬病和吸血鬼的民间传说紧密相连。这种疾病会对大脑产生作用,导致患者睡眠系统紊乱和性欲亢奋。根据传说,如果一个人能够看见自己的倒影,说明他没有患狂犬病,而在传说中,吸血鬼就没有倒影。狼和蝙蝠通常是狂犬病毒的携带者,而在民间传说中,它们也经常与吸血鬼联系在一起。狂犬病会使患者乱咬无辜,同时,患者也会因患狂犬病而嘴角涌出血沫。对大蒜还有光的高度敏感,也是狂犬病的症状之一。西班牙神经病学家胡安·戈麦斯·阿隆索博士专门就此在《神经病学》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报告。精神解读精神分析学家恩内斯特·琼斯在自己1 9 3 1年出版的专著《论噩梦》中宣称,吸血鬼是人类若干种无意识的内驱力和防御机制的象征体。像热爱、内疚、憎恨这样一些强烈的情感,成为死者渴望回归人世的动力。而与爱人重聚的渴望使生者幻想死者希望自己能够回归。这就产生了一种迷信,认为亡魂会拜访自己的亲属,尤其是爱人。而在有些情况下,因为负疚感,生者再也不愿同死者相见,这也导致心理上的压抑,弗洛伊德曾将其与病态的恐惧联系起来。琼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强烈的团聚的渴望会被彻底颠覆,渴望被恐惧取代,热爱被残忍替换。现代学者提出一个理论:人们认为吸血鬼不死,这样的话,他们就克服了、至少暂时逃离了对死亡的恐惧。与生俱来的嗜血欲望与天生的残忍息息相关,在很多传说中,吸血鬼会吸干受害者的血液。琼斯最后提到,当正常的欲望被压制,这种被压抑的欲望将以施虐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在吸血鬼的行为里,口部的施虐从来不可或缺。很多杀人犯在受害者身上施行吸血鬼的仪式。连环杀手彼得·库尔滕和理查德·特伦顿·蔡司就被报纸称为“吸血恶魔”,因为他们吸吮受害者的血液。1 6世纪晚期的匈牙利女伯爵、连环杀手伊丽莎白·巴托里在后世的记载中声名狼藉,因她凶残嗜杀,曾经用受害者的鲜血沐浴,以期重返青春美丽。类似的事件也发生在1 9 3 2年,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大众称呼凶手为“吸血鬼杀人犯”。政治解读在新的时代,重新提及、改造吸血鬼神话不可能脱离政治的影响。除过几个精神错乱的仆人,德拉库拉伯爵总是一个人待在他的城堡里,晚上现身吸取手下佃农的血液。实际上,这是一种寄生的旧制度的象征。伏尔泰在1 7 6 4年出版的《简明哲学词典》里这样解释“吸血鬼”:随着1 8世纪逐渐进入尾声,吸血鬼的传说也越来越少,而时至今日,“那些股票经理、经纪人、商人都在大白天吸吮大众的鲜血。他们已经腐烂,却不是亡人。这些真正的吸血鬼没有在墓园栖身,而住着舒适的宅院”。与之类似的是,马克思曾经这样定义资本:“资本是死劳动,像吸血鬼一样,必须吸收活的劳动,方才活得起来。吸收得愈多,它的活力就愈大。”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再次将资本形容为吸血鬼:“根据德国哲学家和革命者的说法,实际上,资本可以立刻从工人身上榨取活劳动,并将其转换为自身不可分割的部分。”德国导演沃纳· 赫尔佐格在他的电影《诺斯费拉图:夜晚的幽灵》中,给予这一政治解读更具讽刺意味的扭曲——主角乔纳森·哈克,中产阶级律师,变成了一个吸血鬼。由此,资本家沦落为下一代的寄生阶级。现代的吸血鬼亚文化“吸血鬼生活方式”是一个术语,用来形容当代一种从属于哥特文化的亚文化。沉溺于这种文化中的人,将消费他人的鲜血看作一种消遣。他们的灵感来自与cult(可以翻译为“邪典”)文化相关的象征主义、恐怖片,还有安·莱斯的小说,以及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式风格。作为一种亚文化,这种文化既包括与嗜血相关的喜好,也包括与精神相关的吸血鬼信仰,后一种自认为获取的是普拉那能量(瑜伽概念,也被称为“生命的能量”)。
打赏支付方式:
支付宝微信支付
吸血鬼是人类的-个种族,就和蝙蝠里的吸血蝙蝠-样
吸血鬼那么帅,搞得我都想当吸血鬼了。哈哈。。
吸血鬼那么帅,搞得我都想当吸血鬼了。哈哈。。
哈哈,,哥特式的文化。。。
大家都在讨论: /4
美人鱼,是我们从小就听到大的故事,世界上有美人鱼吗?也许我们都不是很清楚,但是听沿海的渔民说:真的有人要活捉过美人鱼的事情
霍金预言指的是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在2011年接受美国著名知识分子视频共享网站BigThink访谈时,称地球将在200年内毁灭
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尼古拉特斯拉曾经与外星人交流。虽然他的名字在一般学校教科书上
大荒十大凶兽是在我国流传了几千年的传说,在我国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留下了璀璨的一笔,并且有很多关于对大荒十大凶兽的相关传说
&&& &&版权所有
&&程序采用
Powered by
企业信息:&&
&&粤公网安备 31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上有几大行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