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负担率是负担吗消费量大

热点:&&&&
中国人口增长大幅下降 专家称将致社会负担加重
自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人口的出生率的下降已导致人口增长的放缓,此后这一状况维持了近20年,目前在我国不孕不育人群呈现年轻化趋势,白领一族甚至流行推迟婚育,有人认为导致人口下降的原因是我国的“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因此对于计划生育退出舞台还是继续执行引发了大论战…
第1页:我国人口增长率大幅下降
第2页:经济和自然都需“以人为本”
第3页:不孕不育呈年轻化
第4页:计划生育:退出舞台还是继续执行?
养育子女成本上升是生育率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新华社记者秦晴摄
  自上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的国策以来,人口问题一直都是我国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长期以来,人们所关心的几乎都是如何才能把中国的人口控制在一定数量以内,似乎没人为人口下降而担忧。老龄化、少子化、低生育率,在国人看来仅仅是欧洲人和日本人为之苦恼的问题。然而近年来人口学研究的结果却不断反馈回一种截然相反的信息:中国可能正在走上与欧洲和日本相似的道路,甚至会出现短期内难以扭转的人口负增长局面。而如此的人口变局又将会对中国经济的未来构成多大挑战?一时间,人口安全问题已被提升到关乎整个民族发展的高度上来。
  人口增长率大幅下降
  据中国人口协会网上的数据显示,,虽然人口死亡率降低了,但出生率降低的速度更快。在2000年至2005年期间,整个亚太地区的产妇人均生育2.4个孩子,而在1995年至2000年期间,这一数字为2.9个。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出台《2008年亚洲及太平洋统计年鉴》中指出“一旦总和生育率降至维持稳定的人口水平所需的人口替换率(2.1)的标准以下,就代表该地区的人口数量出现下降”。
  自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人口的出生率的下降已导致人口增长的放缓,此后这一状况维持了近20年。而目前中国妇女平均的生育水平持续保持在1.5以下,也就是说平均每个育龄妇女生孩子的总数不到1.5个,有专家指出,这是一个极端危险的数字。这意味着,如果中国生育率继续保持在这一水平,在并不很遥远的未来,中国人口会以平均每30年减少四分之一的速度下降。
  对此,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克莱因博士曾提醒中国说:“从某种程度上讲,人口增长减缓的确可以使得一个国家在经济上获益。五、六十年代的日本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但自八十年代起,日本也正是因人口增长减缓而导致社会负担逐渐加重和劳动成本增加,从而拖累了经济发展。虽然这样的变化总会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中国如果稍有不慎也会在几十年内重蹈覆辙。”
  多方原因降低生育率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实行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中国人口的增长速度。然而提及生育率的下降,有专家指出,这是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其原因也非常的多样化。
  来自多个国家的经济学家都曾表示,新经济体的崛起与全球化大趋势对生育率的下降造成了直接原因。美国前任劳工部长罗伯特?赖克在《卖命工作的诱惑―――新经济的矛盾与选择》一书中指出,随着工业国家的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有钱人因忙于赚钱和享受而无暇生育,而穷人却因养不起而不敢生育。
  湖北大学教育管理系的两名教授则提出了“教育具有抑制人口增长过快的功能”的说法。随着教育在妇女群体中的普及,社会与家庭分工的传统观念也在发生着根本的变化,调查显示,近年来,女性生育年龄与其受教育程度是呈正比的。而离婚率的升高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迟了国人的平均生育年龄。记者在一些相关的论坛上也注意到不少网友还表示“在不愿意生育的人群中,有许多是在于付出成本过高。生一个孩子也许还容易,但在目前的教育模式下,育一个孩子的花费之大是有目共睹的。”
  此外,北京女子医院的一名医师也对记者表示:“在日益增大的压力之下工作生活,令许多处于生育年龄的人多少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选择晚育、不育或者出现受孕困难等情况。”
&&& 相关阅读:
&&&&&&&&&&&&&&
&&&&&&&&&&&&&&
&&&&&&&&&&&&&& &
责任编辑:杨笑
设为辩论话题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
数字之道:
搜狐论座:
慢画慢活:
搜狐侃事:
这样逛街图什么呢……
近期热点关注苹果/安卓/wp
积分 34687,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208 积分
权限: 自定义头衔, 签名中使用图片, 隐身, 设置帖子权限, 设置回复可见, 签名中使用代码
道具: 彩虹炫, 涂鸦板, 雷达卡, 热点灯, 金钱卡, 显身卡, 匿名卡, 抢沙发, 提升卡, 沉默卡, 千斤顶, 变色卡, 置顶卡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涂鸦板
开心签到天数: 1104 天连续签到: 22 天[LV.10]以坛为家III
(本文刊于2009年12月总第313期《人力资源》杂志)
在当今中国,许多人把人口看作是“包袱”和“负担”,而不是看作是资源。例如,《都市快报》首席评论员徐迅雷先生在《中国人口太多这是一个常识》一文中说:“人口太多,地球不堪重负;人口太多,国家不堪重负;人口太多,社会不堪重负;人口太多,家庭不堪重负;人口太多,个人找不到工作不堪重负……”
那么,人口究竟是负担还是资源?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1.“少生人口”何来“节约抚养费”?
日新华网报道:“辽宁省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按1970年育龄妇女生育水平计算,从1970年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辽宁近40年间少出生人口3000万人。从出生到16岁(按城市需要2.1万元,农村需要1.1万元)计算,少出生的这些孩子,可累计节省社会抚养费4800亿元,相当于建设48个鞍钢的总投资。”
我认为,“少生孩子节约抚养费”并不是好事,理由如下:第一,如果少生孩子所节约的抚养费是储蓄在银行中而不用来消费,那么就减少了中国的内需,而“内需不足”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阻力。第二,如果少生孩子所节约的抚养费是用作其他方面的消费(例如买轿车、养宠物、去酒楼、洗桑拿),那么少生孩子所“节约的抚养费”其实也是花费掉了,只不过不是用来抚养孩子,而是用作其他消费。如果把这些钱财用来抚养孩子,那么孩子长大后还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因此,抚养孩子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促进消费、拉动内需,另一方面是对未来的投资,是对家庭、民族、国家的未来的投资。
“节约抚养费”这种说法,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才是对的----这个孩子长大后是个只会吃饭而不会干活的废物。如果人类都是败家子,那么人口当然是越少越好。然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从几千年前到现在,随着世界人口总量的增加,人均财富也随之增加。这就证明,在通常情况下,一个人一生中创造的价值大于他所消耗的价值,也就是说,人的价值是正数而不是负数。
按照“节约抚养费”这种逻辑,投资办教育是非常愚蠢的事,如果不办教育,不就可以“节约了××元的教育经费”了吗?按照“节约抚养费”这种逻辑,投资办企业也是非常愚蠢的事,如果不投资办企业,不就可以“节约了××元的投资费”了吗?然而,我们知道,投资办企业是为了获得大于投资费用的利润。同样道理,抚养孩子的费用是一种有价值的投资,在正常情况下,孩子长大后所创造的社会财富一定大于抚养这个孩子的费用,所以人类社会才会越来越进步。
2.人口越少,人均资源越多?
有些人认为,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口越多,人均资源就越少;人口越少,人均资源就越多。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一种“刻舟求剑”的观点,它以为自然资源是固定不变的。而实际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能够利用的自然资源是不断增加的。从材料资源来说,最初人类只知道用木头、石头做材料,随着科技的发展,逐渐开发了陶、铜、铁、铝、合金、塑料、光纤、复合材料、有机材料等等。从能源资源来说,最初人类只能拿木头做能源,随着科技的发展,逐渐开发了水能、风能、煤、天然气、石油、太阳能、核能、氢能等等。
有人说:“物以稀以为贵。人口越来越多,所以人越来越不值钱;人均自然资源越来越少,所以自然资源越来越稀缺。”这种说法显然不符合历史事实。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衡量一种商品的稀缺程度,一个主要的指标是看这种商品的价格。在市场经济中,一种商品越稀缺,这种商品的价格就上涨;一种商品越丰富,这种商品的价格就下降。用“价格”这个指标来看,从几千年前一直到现在,世界人口的总趋势是越来越多,那么从表面上来看,人均自然资源是越来越少了。但事实上,从总体上来看,自然资源(例如铁、铝)的价格并未越来越贵。反而有一种资源,它的数量虽然越来越多,但价格却越来越昂贵。这种资源是什么呢?就是劳动力资源。从总体来看,世界人口越来越多,但不论是富国还是穷国,工资水平都是趋向于越来越高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来,人类所能利用的自然资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从真正的意义上来说,几乎没有什么自然资源是真正“自然”的。例如,石油是一种自然资源,但石油沉睡在地下已经有几百万年了,对于人类来说,直到几百年以前,人类懂得开发石油之后,石油才成为对人类有用的自然资源。可见,只有经过人力资源的开发,石油这种自然资源才显示出它的价值。又如原子能,几十亿年前就有原子能这种自然资源了,但只是在几十年前,人类才懂得开发原子能。
那么,资源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就某一种具体的资源来说,资源当然是有限的,例如石油。那么,当石油用完之后,是不是人们就不能开汽车了呢?当然不是这样,因为任何一种资源都有其替代的资源。俗话说:“资源有限,创意无限”。只要科学技术在进步,资源永远也不会枯竭。其实最根本的、最大的资源就是----人的智慧。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人口越多,人类能开发出的自然资源就越多。从世界历史来看,人类数量越来越多,表面上的“人均资源”越来越少,但由于科学技术在进步,人类利用资源的能力越来越大,所以实际拥有的人均资源反而越来越多,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
3. 人口越多,失业率越高?
有人认为,中国失业率高的一个原因是中国人口太多。事实上,人口数量的多少与失业率并没有什么关系。例如,美国与加拿大的国土面积相近,加拿大的人口只有美国人口的十分之一,然而美国与加拿大的失业率差不多。又如,大城市人口多,小城市人口少,但大城市的失业率不一定比小城市的失业率高。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都是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可是很多人都跑到这两个地方找工作。
有人说:“人口多了,一个工作岗位就有很多人来竞争,所以找工作就困难。”其实,人口多了,一个工作岗位固然有很多人来竞争;但另一方面,人口多了,就会产生更多的工作岗位。人总是要消费的,消费就创造需求,需求就拉动经济,经济发展就创造就业机会。所以,人口越多,消费就越多,创造的就业机会也越多。
为什么会出现失业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一个社会总是要有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同时又有一部分工作找不到人,这在任何国家都是存在的,这是结构性失业。因为这是由市场经济的本质所决定的,是不由人的意志所转移的。由于存在失业,很自然地形成一个信号,这个信号传递到劳动力供求市场。在企业的需求方面,有一些企业需要这些员工,这个信息传递到市场上,市场又传递到人力资源培训上,人们根据这个需要进行人力资源的投资,以培养这方面的劳动力。所以,失业总是存在于经济社会当中的,问题是如何把失业率控制在一个与经济匹配的水平上。
有人认为,将来人口老龄化继续发展,劳动力缺乏,失业率就会大大降低了。然而,老龄化社会一方面是劳动力缺乏,另一方面是失业率上升。例如,日本在1990年代老龄化的速度非常快,10年之间老龄化从13%上升到17%。日本在1990年的失业率为2.1%,2001年失业率上升到5.6%。这是因为,人口老化使劳动力老化,由于高龄劳动力流动性差、重新培训的费用高、接受新技术速度慢,很难适应产业调整的要求。这就会造成结构性失业,使社会失业率上升。
当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出现大量失业人口或过剩人口的时候,不是人口出了问题,而是社会出了问题,要改革的是社会制度而不是要减少人口。例如,在年经济危机时期,美国人口只有1.2亿,那时失业率高达25%,如果你认为失业是由于人口太多,那么你是不是认为那时美国也应该减少人口呢?然而,美国人口在2006年10月突破3亿时,失业率只有4.5%。如果社会制度出了问题,即使是像阿根廷这样每平方公里只有13个人的国家,失业率也一度高达25%。
4.中国是资源不足,还是内需不足?
我们来看看两种不同类型的新闻:
其一,计划生育宣传说: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国少生了4亿人口,节省了XX亿元的抚养费。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让这4亿孩子出生了,不知要消耗中国的多少资源!
其二,经济学家说:内需不足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阻力。近期的国际性经济危机令中国的“内需不足”症越发凸现,当下国家的解决方案是加大政府投资。从大的时间跨度看,这恰恰是久治不愈的“内需不足”症发作的必然。
对比上面这两类新闻,我想问:孩子消耗资源,不就是内需吗?少生了4亿人口,不知减少了多少内需?如果让这4亿人口出生了,中国现在还会出现这样严重的“内需不足”吗?
或许有人会说:“你怎么知道增加的孩子有消费的能力?如果孩子的父母很穷,那么孩子再多,也不会增加多少内需!”我们知道,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更富裕,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城市和农村的人均收入比为2.57∶1;到2007年,这一比例变为3.33∶1。城乡差距非但没有减小,反而进一步拉大了。由此可见,城市的消费能力一直大于农村,而现行计划生育政策却是城市比农村更严格,这就导致城市的出生率低于农村的出生率。消费能力较高的城市居民反而受到生育政策的最严格限制,难道你认为农村的孩子比城市的孩子更有消费能力?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城市和农村都实行平等的生育政策,显然更有利于促进内需。
或许有人会说:“孩子出生之后,是需要不断消耗资源的,包括吃的、穿的、用的等等,样样都要消耗资源,中国有这么多资源吗?”事实上,中国现在是产能过剩、内需不足、就业压力增大,而不是资源不足。中国现在不是有大量的产品卖不出去吗?生产这些产品难道不需要消耗资源?如果现在放宽人口政策,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内需;另一方面,妇女回家生育孩子,自然会减少一些找工作的妇女,从而缓解就业压力。
当然,要促进内需,除了要放宽生育政策之外,还必须缩小贫富差别、提高下层民众的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近年来中国财政收入增幅每年都在20%以上,2007年甚至达到32.4%,而职工工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逐年下降,从1991年的15.3%下降到了2006年的11%。因此,需要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减免税收,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避免对大多数群体征收个人所得税;另外还要扩大社会养老保障的覆盖范围,使居民老有所养,消除后顾之忧,这样才有信心去消费。
载入中......
很有见地,很好
It's very simple. If you produce more than you consume, you are a resource. But if you contribute little, you are a burden.
学习了 顶楼主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有一种见解,说8年抗战能最后拖垮日本,中国人多兵多也是一种优势,1949年之后也有全面战争之虞,所以毛时代不限制生孩子估计也有这种考虑。
人口多了,是一种负担,但是人口少了也不一定是件好事情,少生优育乃制胜之道!
知非!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397908&page=1&fromuid=144354
有点虚。。。
人口还是别太多的好,要不就更没地方去住了.
人还是别那么多才好
照lz说法。。人口数量还是要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相协调。。不能一味的多生
顶6楼的 少生优育~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如有投资本站或合作意向,请联系(010-);
邮箱:service@pinggu.org
投诉或不良信息处理:(010-)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马光远:“人口多是负担”的说法不尊重人
来源:凤凰卫视
'正在加载中...'
核心提示:十八大报告当中提出的2020年,中国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十八大更是传递出了强烈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信号,这也是不容忽视的,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当中将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列为未来经济建设五项具体要求当中的第一项做了重点阐述。
凤凰卫视11月16日《新闻今日谈》,以下为文字实录:
梁茵:昨天我们请著名经济学家马光远先生在节目当中为我们解析了十八大报告当中提出的2020年,中国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为了实现这目标,可以说我们也知道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的一个走向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十八大更是传递出了强烈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信号,这也是不容忽视的,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当中将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列为未来经济建设五项具体要求当中的第一项做了重点阐述,今天我们在请马光远先生来为我们解读分析。
马先生,您在看到第一项就提出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个提法提出的时候,作为一个经济学家,您现在对于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的走向是怎么来设想的?
马光远:事实上,我们现在大家对中国改革有一个误会,认为经济改革已经完成,社会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没有启动,但事实上,在我看来,中国很多领域的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而且是刚刚破题,改革的方向,改革的目标,改革的着力点恰好是未来十年我们去需要做的很多的事。所以第一个我认为真正的经济改革,有难度的经济改革未来十年才刚刚开始,所以第一个是经济改革仍然很重要,仍然是未来中国三大改革里边最重要的议题之一,所以我认为把经济体制改革列为十八大报告里边浓墨重彩的来进行描述,来进行规划,说明首先中国未来十年的经济发展真正的活力在什么地方?在改革,也就是说改革能否推动,经济体制领域的一系列关键的改革能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影响中国未来经济的增长,也影响未来中国经济的命运,中国经济的命运事实上等于中国的命运,所以我认为未来的十年。
有很多人讲说,我们的制度红利结束了,人口红利结束了,事实上我认为这两个红利都没有结束,人口红利,我们不仅仅指的是人口的数量,还指人口的质量,人力资本本身的素质是未来十年,我们以前的大学生扩招也好,我们以前很多的企业的投入也好,我想都是为未来的经济增长,创新驱动战略提供一个事实的环节,所以未来,我们谈到人口红利的时候谈的是素质红利,不是一个数量的红利。
梁茵:这是一个非常新的提法,以前我们总认为我们人口多就是我们的人口红利,我们现在进入老龄社会了,所以人口红利在渐渐消失。
马光远:首先是人口多不是负担,我们现在总是把人口多认为是一个负担,我认为这是对人的一种非常大的不尊重,人口多当然不见得你能创造更多的生产力,但是人口的素质高肯定是能够创造更大的生产力。第一个,人口红利没有结束,我认为人口能够实现中国经济转型的人口的红利恰好在未来十年,我们会看到出现一个大的增长。第二个,所谓的改革红利已经结束,我认为未来中国经济要保持一个比较快的增长,要保持一个高质量的增长,要塑造真正的现代产业体系,要真正的形成所谓完善的市场经济的话,我认为仍然要靠改革,所以这两个红利我认为是影响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关键的关键,这两个关键我想在我们的十八大报告里面都通过某种方式已经很明白的体现出来,所以中国未来的十年仍然是一个红利社会,当然问题可能会更多。
梁茵:我们看到在提到经济体制改革的时候,十八大报告当中提出的他的核心问题就是要解决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您可不可以从现在的现状来为我们现在的中国经济,市场和政府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这样的关系持续下去对于中国经济影响是什么?未来我们要怎么解决呢?
马光远:经济学事实一直研究中国与市场的关系问题,经济学从一开始产生到现在为止,大家争论最多的也是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问题,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分界也是因为政府跟市场在整个经济,在资源配置的关系不一样,出现了一个非议。我们说真正的市场经济,我们从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想有一个共识我们从来没有违背过,也就是真正的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制中起着作用,由市场来主要配置资源,如果是市场照顾不到的地方,很少的地方才由政府来进行配置,这是基本的制度,我想不管你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叫什么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果你最终落在市场经济的头上,概念就是完全一样,就是必须市场来配置资源,但是这么多年以来我们看到,我们在整个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恰好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我们看到无论是信贷资源、产业政策资源,还是一些税收优惠资源,还是一些别的资源,我们看到好像总是有一个有形之手在进行调控。
我们很多资源的配置都是建立在市场基础上,我们经常讲的是找市场还是找市长,有些人未来的市场经济是必须去找市场,我觉得一个企业家在中国生活的话,你如果纯粹去找市场的话,最终肯定是要失败的。如果你不找市长,不去搞一些资源的话,我想你要生存下来也是比较困难,所以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政府仍然是干预过多,掌握的政策资源过多,我们在很多领域里,在配置资源的时候仍然是以政府的意志,以政府各种各样的政策目标来配置资源,而不是说,比如说我要去办一个产业,比如说前几年发展的光伏产业,现在之所以出很大的问题,本身一开始是个市场化程度非常高的,但是当我们把这个产业本身作为一个战略新兴产业的时候,政府的各种优惠出现了,政府的各种倾斜政策出现了,当政府出现各种扶持这个产业发展政策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人靠这个产业来套利,他不是去发展这个产业,他以前是做鞋子的,他根本不知道光伏是干什么的,突然一听说政府要把大量的钱投入光伏产业的时候,鞋子我不做了,我去干光伏。
而且他还真能干光伏,最后我们说出现了大量的产能过剩,而且我们知道现在很多项目的钱都被套走了,如果说一个做鞋子的看到这个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很好,如果说他没有去找有关的部门去拉这个项目的话,这样的话这个配置我们认为未来的发展不会这么疯狂,但是我们现在看到凡是发展光伏的都找市场,最后政府想方设法的来推动这个产业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可以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很大的悲剧,这个悲剧的制造者是谁?我认为是政府的过多的干预,所以未来我想宏观领域,政府可能完全推出的话不可能,但是我觉得微观领域,最起码应该保证99%的领域应该完全交给市场,只有1%领域留给政府的话,这1%也是非常大的,所以所谓政府跟市场的关系,我想说简单一点来讲的话,就是当一个人在决定做什么的时候是看谁的脸色,是去研究这个行业,还是研究政府会不会来扶持,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未来十年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基本命题仍然是政府退几步,市场进几步的问题,而不是别的问题。
所以我们这么多年以来,可能从改革一提出到现在仍然在解决,未来十年能不能解决,我认为未来十年可能完全要解决的话不可能,如果放二十年,三十年,我们到一定程度以后,当我们看到某个产业发展,去研究一下产业发展的规律,而不是研究政府政策的规律的时候,这个就完成的。
《新闻今日谈》节目在凤凰卫视资讯台播出
首播时间:周一至周日17:30-18:00
重播时间:周一至周日22:30-23:00& 05:30-06:00
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李涛]
相关新闻: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26 09:49
04/23 08:47
04/23 08:57
04/23 09:14
04/23 09:22
凤凰名人: |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我国单位GDP能耗大和人口数量大有没有关系_百度知道
我国单位GDP能耗大和人口数量大有没有关系
我有更好的答案
《自然辩证法研究》,人民日报。 ?,2003第8期?“目前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仅33%:单位GDP能耗降低20%,日,人民日报、4:“十一五”一个重要目标:中国1亿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12?03万吨标准煤,大约是日本1亿美元GDP所消耗能源的7?20倍、德国的5。” ------“从单位产品的能耗水平看,目前8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而这8个行业的能源消费占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总量的73%资料来源;中国经济时报。?5倍、8倍资料来源。 ------目前我国每年的新建建筑中80%以上仍属于高耗能建筑,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为气候相近发达国家的3倍左右?18倍;中国国土资源报,日,创造的GDP仅占到世界的4%。 ------2004年,中国的汽车生产过程中消耗为1?6吨油当量,美国只有0?9吨油当量资料来源:“十一五”一个重要目标:单位GDP能耗降低20%:我国节能现状与“十一五”节能重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2004年GDP占全球GDP只有4%,但单位产值能耗却是发达国家的3~4倍:我们必须选择新型工业化、美国的3?52倍、印度的1,日,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资料来源,我国单位GDP能耗约为世界平均值的四倍以上,中国用了全世界31%的煤炭,周大地:单位GDP能耗降低20%,日,人民日报,人民日报。”。” ------据北京大学《经济增长的绿色核算》课题研究,中国能源综合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课题组;2004年中国行业发展报告;“十一五”一个重要目标:单位GDP能耗降低20%:“十一五”一个重要目标?62倍,郁聪,朱跃中,人民网/人民日报&#47,为日本的14倍多,2003年我国消耗了相当于全球总产量30%的主要能源和原材料。 ------从能源利用效率来看,作为占全球总人口1/5的中国;有关领导讲话。” ------原地质矿产部朱训部长按汇率GDP比较的结果是,中国环境新闻网。再比如汽车;中国能源拉响警报,人民网;中国能源战略构想、29%的钢材、8%的石油、45%的水泥?2倍,比美国、欧盟。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甚至是印度的2?8倍资料来源、世界平均水平的3?28倍资料来源:关于中国能源战略的辩证思考,朱训、日本分别高2?3倍,而创造的GDP仅占世界的4%资料来源:空前的节约运动,中国力降资源对外依赖度,国家环保总局网站------“以单位GDP能耗计算,每百万美元能耗,比目前世界的平均水平高2
所以你有回答我的问题吗?= =你是要我找什么……
采纳率:10%
资源丰富”的传统说法已经过时,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人均林地、草地、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使节约资源,能源清洁化技术体系、资源丰富”的片面说法,树立起人均资源占有量的新观念,在资金投入和政策制定上向相关的科技方向有力的倾斜,要尽快建立起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直接相关的技术体系,如资源节约化技术体系:一、固体废物污染等都相当严重,某些城市甚至一度成了“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尽管我国政府早已把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淡水资源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9、1/3和1/4,耕地面积只有国土面积的1/10。而且,为此制定了相对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令人称道的成就,但是,废物资源化技术体系。要加强国家在人口控制、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的立法和执法力度,继续健全和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可以预见,到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庞大的人口总量和年人口增加量,加上人口素质相对较低,要把调控与指导的重点放在各主要产业部门的经济行为上,环保产业高新技术体系等,相当于四川,从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到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中国人口将达到13亿,工业发展引起的环境污染、保护环境放到头等重要的位置、可持续的消费模式,抑制不健康消费,反对铺张浪费。我国每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矿物消耗量不但比发达国家高2至4倍,加强全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参与意识。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一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唯一选择。为此,我们建议。要大力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研究。我们的教育要把可持续发展观和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以及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在许多方面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忧患意识。要引导建立大众的,大地绿化计划及大型自然工程评优技术体系、资源和发展进行操作和调控的关键,中国人口已达12亿,大力发展可持续农业,这些人均水平很低的资源还以惊人的速度被消耗和破坏,据统计,1958年至1986年,我国平均每年减少耕地800万亩,累计减少2.34亿亩,如水污染、大气污染、要大力宣传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稳定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的需要。要大力加强可持续发展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合理成分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我国人口,要严格限制能耗高、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企业的发展,使受教育者从小就树立起必要的人口意识、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学校教育还应大力加强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科学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培训,以满足可持续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生态道德和环境伦理。国家在制定产业政策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人口、资源、资源消耗不断加剧、环境负荷不断加重的巨大压力。因此,每年净增人口1400万左右、辽宁两省现有耕地面积的总和,对于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形成了极大的压力和负担。在庞大的人口总量面前。目前,特别要加强这些方面的执法力度,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自然环境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保护环境、控制人口成为每个公民深刻而自觉的要求和行为。要改变过去那种强调中国“地大物博,我国“地大物博。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能力和国家计划的指导作用。在环境与资源方面、环境,是影响我国发展的长时期起作用的三个基本因素,是我们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为了避免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曾走过的以掠夺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先发展经济再治理环境的历史弯路,为避免重蹈覆辙,必须从现在起。三,生态农业一体化技术体系,而且高于巴西和印度等发展国家。我国的环境形势也相当严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发育成熟所带来的经济高速增长,我们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这些部门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我国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也是中央和各地政府对环境,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通过调整各种经济政策,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二、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国家要把涉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科学技术体系真正纳入规划,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推行清洁生产,支持环保产业的发展;努力开发“一优两高”农业。近几年来,每年的出生人数都在2100万左右、资源、环境的形势是不容乐观的。日,是实现国家长期
单位GDP能耗大与人口数量没什么关系,与产能落后,经济粗放型发展,技术水平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等有关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单位gdp能耗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口总负担系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