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武术格斗比赛和格斗哪个好一些

1,278被浏览526,949分享邀请回答42217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935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浅谈传统武术和现代搏击 - 简书
浅谈传统武术和现代搏击
我练习冲绳传统空手(小林流),所以也算是东方传统武术的练习者吧。这种问题回答起来很容易被喷,不过还是想谈谈我的看法,这些都只是我个人的片面见解,有不对的地方还请海涵,也希望大家看到最后。在我的回答中指的现代武术大多是以擂台格斗为主(马加术、西斯特玛之类的除外),而传统武术是指有着传承的,各类技巧并不都适用于擂台格斗的武术。首先我觉得传统武术和现代武术的发展目的不一样。传统武术曾经是作为武装力量的,为了保持武力上的优势,多多少少会有门派、秘传之类的情况。会的打不会的、练过的打没练过的,这才是武术应该达到的效果。试想,两个村子为了抢块田地大打出手,有人掌握了窍门战斗力超群,他会把这战斗力的奥秘透露给别人吗,透露出去以后自己就可能没有优势了。这种技巧意味着优势意味着利益的情形下,这类技击法门还是优先悄悄授予自己值得信赖的人的。而现代武术多是擂台竞技。技术很透明公开,因为你上一次擂台大家都看到你怎么打的了。所以现代搏击并没有特别强调招式多么特别,也少有神话各类奇招,差别多是由于体格和训练造成。并且比赛通常是有较好的医疗的,赛后也有较好的照料,各类保障比较健全,不像传统武术出手以后还要考虑劳动生产或者后续的生活。然后是装备差异。传统武术的练习通常包括很多手脚的强化练习,比如什么铁砂掌、撞树干之类的。因为传统武术多是裸手裸脚的,想要技击,肢体得过硬。既然没有装备保护,动手还需要自我保护,不好打的地方不轻易打。比如裸拳打头,手再怎么练也没额骨硬,而且打到牙齿破皮还可能细菌感染,外加拳头打不平整的东西容易别到手腕,所以很多要么掌法打头,出现很多掌掴、插眼的动作,要么就是针对身体进行各种拳法肘法的攻击。现代武术多戴拳套比赛,哪怕是薄拳套对手也是种巨大的保护。在拳套诞生前的18世纪,即使是西方的裸拳搏击赛,两人对打也是很小心谨慎,不会轻易对脑袋狂轰。拳套对对方也是种保护,不会轻易弄得头破血流、耳膜穿孔、眼睛刺瞎,所以击打头部又不容易破相致残,又KO率高,为什么不用呢。很多人批评传统武术不打头,实际上没有拳套时拳头打头容易自己受伤,而且打得人家满脸血破相了,后面道德谴责够你受。还有说武术不护头,双方没有大拳套的情况下手根本挡不住那么小而快的拳头,护头根本不能用拳击的方法,所以要么黏着人家的手,要么拉开距离突击争取一下秒了。拳套普及前的西洋拳击也是这样的:
身体中正不前倾(这样头部离对方远,脸不容易挨打),一手前一手后护在身体中线,简直和传统武术的要求一样。再谈规则差异。这个是老生常谈了。传统武术在最原始的运用上,连什么时候开打都没有个准,双方可能吵架吵着推搡了就开打了,都不知道是什么距离、什么体位、双方什么状态、对方多少人,所以什么都得练,很是复杂,想要熟练运用恰当技巧达到恰当的目的,还得靠人生阅历,什么时候改擒拿主对方,什么时候下狠手都是有讲究的。所以不仅仅是格斗技术和体格练起来慢,就连搏击心态也需要个成长过程。擂台上的规则大家都多少了解,知道对方几人,开打有人提示,知道对方开打时的距离等等,情况相对简单,只要不违反规则的情况下狠揍对方就行了,打倒打伤打死,没犯规的话有保险有医疗,没后顾之忧,自己能打就行了。一小部分擂台上的选手很能打却各种不低调甚至低素质的行为,我觉得多少和这个有关,他们能打就是王道,品德涵养之类的无助于擂台胜负。举个不恰当的例子,现代擂台武术之于传统武术,就像四驱车赛对遥控车障碍赛,前者简单堆速度而且确实比大部分遥控车都快,但应对的情况相应简单得多。还有技击特征。现代武术很强调打点,传统武术讲接手,这是比较直观的东西。擂台上要么是专门的摔或者地面柔术,很少出现两人手对手较劲的,基本都是有空档就组合拳打点了。传统武术中讲究接手的原因有很多,一个是裸拳很小,光防拳头防不住,但手臂相对好控制,UFC之类的小拳套比赛中就能看出点接手的技术。一个是传统武术里很多打点的出拳后还会顺势扒拉或者推搡,这些都是接手的东西,而大拳套的现代武术大多打完后收手再打。还有一个是有些情况下不用真打,让对方没办法攻击就行了,所以听着人家的手就行。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原因,但总归是传统武术接手多于打点,所以推手听劲是传统武术多少都会涉及的东西。传统武术的连击似乎相对于现代武术会有些弱势。我知道咏春有很多连击技巧,但我看到更多其他的武术是简单的单式构成的,大多是一下制敌的技巧,而不是连打击溃对手的技巧。所以传统武术在技击上一般是出乎意料的那么一下,打没有练习过的人很可能一下就干倒了。但是针对练过的有防备的人往往容易失效,没有经过连击练习的话,传统练习者可能会陷入短时间的不知所措或者体位劣势。传统武术打现代武术的视频里挺多都是就打一两下,结果现代武术练习者有良好的抗击打和搏击经验,吃下了这么一招,于是传统派愣着挨打。视频是一个民间传统拳练习者跟个散打的对打很明显传统练习者每次都是一两下后愣在原地,然后被打。发劲之类的咱也不提了,过分神话内劲什么的也没意思,论击打效果也不能说现代武术没威力,现代武术的击打也有劲道的,挨过就知道。但是传统武术的劲这个东西练出来了真的很奥妙很有趣,我个人对此有爱好。训练差异也得提一下。现代搏击术从技术构成上来看相对简易,所以能更多针对性的训练。所谓一招鲜吃遍天,简单技术的无穷组合,配合现代高效的训练模式,很容易让人变得非常能打。传统武术比较讲究练养合一,具备格斗能力的同时,也要探究格斗之余身体的健康,结合之前说的,传统武术除了体格上的要求,实际操作上还需要心态和处世智慧。因此训练模式很不一样,传统武术可以说是育人,现代武术则才是严格意义上的搏击训练。那么孰优孰劣?该怎么办我觉得光从能打程度来看,传统武术还是比较吃亏的。传统武术想要在能打方面赶超现代武术,只能适应规则简化技术,然后引用现代科学的训练技术强化练习。同时还要注意自己的技击特征,人家不会轻易给你接手,打点又难以匹敌,那么是提高打点能力还是强化接手,这个就需要考虑。不会连击的肯定也会被揍惨,所以单式要练,后招也要练,最起码不要让自己不知所措愣在那里挨打。从养生角度来看,传统武术打套路是很好的健身方式,全身各个关节都能活动开来,毕竟动作多花样多。现代武术会有更多的对抗,对抗是把双刃剑,有伤痛也伴随着技击能力的提升,不过普通票友也不至于打得很惨烈,真被打成拳击痴呆的票友我还真没听说过。现代武术的练习者护具穿好避免受伤,打打拳打打沙包,也其实挺养生的。题主还问了个实用性。我个人觉得技术上来看,传统武术处理日常冲突会比较实用,毕竟它的产生就是以这种事情为土壤的。不过实际运用上还得看人,现代武术对抗多,遇敌会有较好的对抗精神,不至于吓到不知所措,而且技术上能迅速打得人家满脸桃花开。一胆二力三功夫,你有胆,才能冷静想策略,才有用到武术的机会。综上所述,两者的差异有,实用性看人。传统武术不该固步自封,现代的东西要学要引入。现代武术不能自傲,传统的东西有很多经验值得学习。能传统和现代结合的武术后来都站上了世界的舞台,比如泰拳、空手道什么的。有传承有纳新,才有发展,两者是可以统一的东西,一味找差异也不好。
冲绳空手·古武道连盟/空手道小林流究道馆连合会
小林流拳士会中国连合会
事务局长 徐奔
已故武术家赵道新:“中国武术”是没有前途的 | 史料 赵道新 短史记编者按:赵道新先生1908年生于天津。自幼聪慧,幼嗜武艺,习形意八卦拳,系“传统武术界”的成名人物。本文系赵晚年结合自身经历和见闻,对“传统武术”作出的反思。1990年,赵道新先生去世。...
已故武术家赵道新:“中国武术”是没有前途的 赵老爷子水平太高,这篇文访谈值得反复学习,其中对所谓传统文化的反思可以举一反三。要发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得去伪存真,分清精华和糟粕;好的坏的骗人的都分不清楚,怎么去传承和发展? 编者按:赵道新先生1908年生于天津。自幼聪慧,幼嗜...
传统武术与现代搏击之比较 有一位练意拳的杨先生曾经“承认”,“意拳大师中”无一人能将“手接手”的妙招去同散打运动员手接手。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在中国武林界很少见。近半个多世纪,单纯练习传统武术者倘无一人在擂台上战胜过职业拳击,泰拳及跆拳道和空手道,我们这些练传统武术的人已经没...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汲取了中华五千年历史的产物,也是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的体育运动,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方法不断地繁衍生息继承发展。人们习惯于将新中国成立前以攻防技击为主题的武术称为传统武术,而传统武术可解释为:以技击为主要内容,具有明显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为达到完...
作者:云俊德前些日子的文,有人高度肯定,说写的中肯,全面;也有人在贬损,为徐晓冬辩护。这都无所谓。作为一个武术爱好者和中医爱好者,实在看不下去这种通过炒作,贬损中国传统文化来牟利的下作手段。我既然写文章,就不怕别人质疑与贬损。今天,再深入讨论一下。 徐晓冬与太极雷雷,百分百...
想来世上百吃不腻的就是一碗白粥吧,简简单单的,只白米和水一起熬煮,米汤滑糯,米粒清香,百吃不厌,以为这就是“饭”的味道。 一个人在家,乱七八糟的吃饭,总会吃出各种不适来,唯有白粥,喝下去总是温暖又熨帖的,肠胃无限欢迎,从没提过意见。小时候,大米是稀罕物,熬煮出来的米粥洁白细...
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想吃啥就能吃到啥,但这意味着生活质量也在同步提升了吗?似乎一直在不断提高的只有自己的体重…地球“越来越重”,是不是也有你的“贡献”?好的生活习惯需要养成,才能跟肥胖及其隐患说88。 越来越重的地球 截至2014年,世界已有6亿人属于肥胖人群。2016年...
{诗歌投稿 现代诗歌投稿 投稿技巧现代诗歌网站} 相信有不少喜欢现代诗歌的小伙伴们,在高校的时候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学业, 来追求精神的力量和文学的熏陶。其实这样的人群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 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那时候我们怀抱着梦想追寻着天空,然而当我们走出了校园, 才知道世界...
真自由第二天主题--推迟满足感。 一、认识世界三区理论与成长的关系 学习区是利于成长提升的区域。处于心流状态,乐于做一些比自己水平高的事情。 面对问题,要有正确的信念: 二、问题和成长的关系 该关系主要针对学习区,偶尔恐慌区提出。 问题与成长的关系:当我们遇到问题时,面对它...
叨逼叨最近公司要求在项目中添加一个图表最开始要求的是饼形图但是后来因为数据的值特别大而被迫更改了需求变成了柱形图。在网上查找了找,学着写了个柱状图,只是练习的demo而已,iOS上的图表控件已经有非常好的解决方案了。 柱形图的demo点我 动手动手 先上图先上图,配色都是可...也来扒一扒,传统武术是否真的就不如现代搏击呢?
Hi,大家好!
今天小宝忍不住想八卦一下最近风起云涌的武术界。
前几天,"格斗大师"徐晓冬和"太极宗师"魏雷另类对决引来了一大波围观,没想到这事儿还引起轩然大波,而徐晓冬更是在网络上疯狂四处"约战"。
对此,甚至连中国武术协会、拳击协会也齐齐出动,表示坚决反对江湖式“约架”。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其实,小宝想说,有关传统武术与现代搏击谁强谁弱的争论,就如同中医和西医有用无用之争一样,历来有之,只不过极少如此明晃晃的摆在台面上一争高下。
回到事件,太极宗师迎战格斗第一狂人,太极竟然坚持不到二十秒就被狂人KO。
更引出狂人狂语:传统武术就是一种舞蹈,一种广播体操,只能表演而不敢上擂台打实战。
那么,传统武术是否真的就不如现代搏击呢?
小宝以为不尽其然。
无论在古典小说,还是传统评话中,通常说武艺高强的人“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在冷兵器时代,所谓“十八般武艺”,其实就是指实用“十八般兵器”的功夫和技能,而太极属于“白打”,即徒手格斗,仅为传统武术中最为基础的部分,更何况太极的宗旨在于强身健体,而非格斗击杀,因而以太极代表传统武术不及现代搏击,未免以偏概全,其实并无可比性。
那么,传统的“十八般武艺”,也就是“十八般兵器”究竟是什么呢?
今天就随小宝一起来欣赏武术界普遍认定的“十八般兵器”吧。
清乾隆 御制羚羊角柄鎏金铜刃义仗刀
刀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兵器之一。
《初学记·武部·刀》
历代有吴刀、赤刀、容刀、鸾刀、郑刀、孟劳、西戎利刀、昆吾割玉刀、鸣鸿刀、百辟宝刀、百链、青犊、漏影三刀。
刀的最初形态,与钺非常接近。到春秋战国时期,刀的形状发生巨大变化,两汉时,刀逐渐发展为步兵的主战兵器之一,同时出现了许多不同形式的长柄刀。
例如“武圣”关羽的青龙偃月刀,传说“二郎神”杨戬使用的两刃三尖刀。而出名的短刀则相对比较少,其中著名的要属曹操意图刺杀董卓时,向王允借的“七星宝刀”。
春秋战国 青铜刀
七星刀原本是把刺客之刀,曾经号称雍容华贵,与貂蝉号称司徒府“双璧”,乃王允镇宅之刀!可正是因为长期养尊处优,使它失去了作为“刀”,尤其是作为“名刀”的价值。
终于曹操使它有了展露锋芒的机会,刺杀十恶不赦的董卓!而当曹操要拔出它刺向毫无防备的董卓时,久未“运动”的它竟发出了“铿锵”之声,虽然很细微,但这是以前从来没有的!董卓听见了金属音,回头质问。幸亏曹操随机应变,将它献给董卓,这才保住一命。
传说中项羽使用的霸王枪
枪和矛一样,是古代战场上使用最广的长形刺兵。因为长矛使用不便,晋代开始逐渐流行用枪。宋代以后,矛基本上就被枪所代替了。
枪的长度约相当于人体直立,手臂伸直向上的高度。枪法以拦、拿、扎为主。这是枪术的基本动作。
枪术在十八般武艺中比较难学,不易掌握,俗说:“年拳,月棒,久练枪”。长枪之物,由来最古,车战时代,将士利用长兵,弓矢之外,惟以矛为最适宜,故矛有丈八之称,枪之来,实始于此。
而枪作为古代冷兵器的常规装备也发挥了其非凡的光彩,曾公亮的《武经总要》就列举了十八种宋代长杆铁枪,其中有:捣马突枪、双钩枪、环子枪、单勾枪、拐枪、拐突枪、锥枪等。
著名的枪有哪吒使用的火尖枪,三国名将赵云的涯角枪,三国另一位名将张飞的丈八蛇矛,另外还要属传奇女英雄秦良玉使用的—暴雨梨花白杆枪。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极善使枪,至今尚有岳家枪法。
剑,属于“短兵”,由金属制成,长条形,前端尖,后端安有短柄,两边有刃的一种兵器。早期是匕首式短剑,来源于北方的草原地区,既是吃肉的餐具,也是护身的武器。
剑和刀一类,区别只在于单刃和双刃。
剑又称:“轻吕”、“径路”。
春秋末年,开始流行长剑。质地精良的宝剑却反而出自南方,主要是吴、越、楚。
长剑出,短剑也不废。所有剑的整个历史是源远流长的。
长剑便于战斗,短剑利于护身,实在为居家旅行侠客必备。
西周 青铜昭王剑
著名的有干将、莫邪、龙泉、太阿、纯钧、湛卢、鱼肠、巨阙等,其中最著名的无疑是圣道之剑—轩辕剑。
综合剑史所记,大抵古剑之长,由一尺三寸至四尺多不等,其重量则为二至三斤。
剑的招式是以劈、砍、崩、撩、格、洗、截、刺、搅、压、挂、云等为主。
它的特点是刚柔相济、吞吐自如,飘洒轻快,矫健优美,正如拳谚所形容的“剑似飞凤”,由此可知其妙。
戟为古兵器之一,创于弓箭之后,形与戈略同,周代大戟的出土,说明在周时已广为使用。这种中国特有的兵器,至少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
戟乃是一种我国独有的古代兵器。
实际上戟是戈和矛的合成体,其格击功能实在也是戈、矛的合体,既能直刺,又能横击,奋扬俯仰,身兼五兵之利。
据《管子》载,制戟的祖先是蚩尤,他好兵喜乱,善作刀兵,曾采雍孤准、雍孤山之金以制戟。早期的戟是青铜,战国时才开始有铁戟。
《增韵》上说,单枝为戈,双枝为戟,是指横刃而言的。
戟刃一般广寸半,粗者称为镘胡戟,横刃弯曲者称为钩矛。械长一般为丈三,丈六的为大戟,又叫车戟,通常是随护战车用的。
春秋战国 青铜鎏金戟
传说中的古代名戟并不多。史籍有记载崐仅战国时楚的“郾戟”,东晋时成都王的“火戟”(逢夜戟锋有火如悬烛),南北朝时宋的“瑞及戟”而已,而大家最熟悉的恐怕就是吕布的“方天画戟”了。
中国古代青铜器斧与戈矛同时,亦为古仗之一。
黄帝时即有斧銊之名,在当时非但用为兵器,抑且用为刑罚之具。
斧由斧身和斧柄组成。斧身为石质、铜质或铁质,斧柄为木质。
钺与斧形制相近,区别是钺形体薄、刃部宽且成圆弧形。
钺主要是作为军权的象征,所以钺大多铸造精良,钺身上刻有人面或兽面纹饰,形象狰狞而华美,给人一种威慑力。
宋曾公亮《武经总要》载有大斧、凤头斧,都是隋、唐遗制。
元代军队喜用小斧、大斧和宽体大斧。清代将士喜用双斧,斧柄仅有尺余,斧刃甚小,双斧均可插腰,战场上使用灵活。
妇好大铜钺(商代)藏于首都博物馆
斧钺本无巨大差异,惟钺与斧,如完全相同,何不径名之曰大斧,而必名之为銊,此显见其相似而不能相混也。
钺头较斧大三之一,桿端比斧多一矛头,长约一尺六寸。
斧之与銊,亦犹枪之与矛,箭之与弩,形式之不同者;至其功能,亦不甚判别,故能得三十六法之精髓者,钺斧可并用也。
钺是斧的一种,但比斧大。
钩,武术器械,古代兵器之一。由戈演变而成。
钩是一种多刃器械,其身有刃,末端为钩状,护手处作月牙状,有尖有刃。春秋时期,钩与戈、戟并用之。
从卫墓出土的铜钩看,钩的形状似戟,只是戟上边为利刃,而钩上边为一线钩形,故名钩。武术中所用的钩有单、双钩之分。
技法有钩、缕、掏、带、托、压、挑、刨、挂、架等。演练时起伏吞吐如浪式。
钩有单钩、双钩、鹿角钩以及挠钩等。因钩的形式不同而得名,有鹰嘴钩,其钩尖如扁担头;有鹿角钩,其钩身有叉,形如鹿角;挠钩长杆杆端有两钩向下弯曲。
武术中常见的是双钩,比较难练。相传清代中期河北献县人窦尔墩曾以双钩闻名。
半坡遗址骨鱼叉
在远古时代,叉为捕鱼狩猎的生产工具,后演变为一种兵器。
叉由叉尖和叉巴两部分组成。叉尖为钢制,有三股叉,中股直而尖,两侧股由中股底端弧形向前,后粗前尖。通体为圆形或扁平形。叉把木制或铁直,粗可盈把。
叉的主要击法有转、滚、捣、搓、刺、截、拦、横、拍等。
早在远古时代就有捕鱼的“飞叉”。在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出土的原始“鱼叉”,尾端带有结节,便于系缚绳索,使用时将叉掷出,然后抓着绳索将叉收回。
叉的击法有拦、横、扦、捂、挑、掏、贯、拍等,套路有“飞虎叉”、“太保叉”等。
凤翅镏金镗
镗,中国古兵器。始于明代,是由枪发展而来的。
茅元仪《武备志》载:
“此器自有倭时始用,在闽、粤、川、贵、云、湖皆旧有之,而制不同”。
周纬《中国兵器史稿》也说:
“镗兵之重要者为枪头齿翼月牙镗,长与月牙铲同;茅氏(茅元仪)注曰:以纯铁为之,盖恐用生铁则易折其翼也;镦亦有尖刀,可倒用为刺兵,左、右、中三面均可刺,其齿形镗则兼有碴兵、句兵之用,诚属利器,惟恐使用较难,须经过精细之练习耳。”
镗在清代应用甚广,尔后,逐渐减少。
镗一般头的两边形似马叉,中间似剑状。它上有利刃,称正锋,长1尺半,尖锐如枪,横有弯股刃,两锋中有脊。锋与横刃互镶,并嵌于七、八尺长的柄上,柄下端有长约半尺的梭状铁钻。
镗的形状较多,主要有:月牙镗、四节镗、五齿镗、三节镗、雁尾镗、雁翅镗、雁嘴镗、凤翅镏金镗、锯翅镗、金牛镗、燕子镗、凤翅镗、夜战镗、牛头镗、燕子镗、雷震镗等。
棍也被称作“棒”,古代多称棍为“梃”,名称虽异,实为一物。棍为无刃的兵器,素有“百兵之首”之称。中国武术中的一种打击兵器。
棍的历史悠久,是原始社会主要生产工具之一,也是最早用于战争中的武器之一。长度约为1.3— 2.6米,也有的长达4米,截面一般为圆形,粗细以单手能够把握为准。
棍是近战搏斗兵器,它的攻击范围大于刀、枪,自古有“棍扫一大片”的说法。但是棍主要是造成钝器伤和淤伤,其杀伤力比刀、枪等要小。
棍有木制和金属制两种。
木制的棍有齐眉棍、三节棍、二节棍等。金属制的棍有铁头棍、浑铁棍、浑铜棍等。还有铁制的带齿带钩棍,如爪子棍、狼牙棒、钩棒等。
棍是原始人类最普遍使用的兵械之一。各朝各代无论是军中武术还是民间武艺,都对棍尤为重视。
棍的来源历史悠久。
在原始古代,古人居住在山洞,经常被毒蛇猛兽侵袭,没有锐兵利刃来防御;山间到处都是树木丛杂,古人经常用树枝当做自卫的武器;
所以其它的兵器,或者全用铁制,或者铁器用木材为柄,只有棍则完全用木质,并且制造非常简单,从棍稍到棍根,并没有弧度,只是一浑圆坚质的木杆;
由此可见古代各项事情的简单,原始时代的人并没有机械制造的思维。
棍长约一丈二尺,粗细不等,也可以根据各人的喜好为标准;棍多由檀枣栗桧等木造成,或者用木材的坚实,或者用木材的柔韧,总之,以不易损折者为上品;比如白蜡杆等,因为它质地软,多不用。
棍来源于原始社会的生产工具,也是最早被用于战争的武器之一。在明朝的抗击倭寇斗争中,一些地方的僧兵就曾经大量装备铁棒作为武器,有效的压制了倭寇长刀的威力。
火器出现以后,棍成为了武术运动的器械,退出了军事舞台。
槊是由矛和棒演变而来的。古代的槊,柄用坚木制,长约 2米,粗约一把,柄端装有一长圆形锤,上面密排铁钉或铁齿六至八行,柄尾装有三棱铁钻。因其形状与狼牙相似,故也称"狼牙槊"。
槊最早出现在战国末期,但最流行的时候就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当时的槊一般分为步槊和马槊,因为三国时期很流行,当时的统帅大将基本用的都用马槊,比较有名的像张飞用的所谓丈八蛇矛实际上就是马槊。还有关羽万马军中杀颜良的时候用的也是马槊。
槊是十八般兵器中的重型兵器之一,多用于马上作战。在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中就发现了战国晚期、东汉早期的槊。槊的各类很多,结构复杂,较为笨重,多为力大之人使用。
有云:“镋、钯、锤、槊,力猛之人始能使用。 ”
槊分为马槊和步槊,兴起于汉末,估计那些叁国名将绝大部分都是一手持槊、一手持短刀作战的。
南北朝是槊的鼎盛时期,因为此时中原骑战鼎盛,而身披两裆铠的重装骑兵正是以槊和弓箭为主力武器。
步槊的使用较简单,因为步兵偏重的是配合,步槊只是步兵小组武器序列中的一种罢了,用途在于较安全的刺倒敌人,掩护短刀手作战。因此对持步槊者的要求是身高力大,武艺是否高强,并非考察的关键。
马槊的使用较复杂,因为槊不同于欧式长矛,后者单手持用只用于冲锋,前者则双手持用既冲锋又近战。当骑兵冲入敌阵后会展开冲荡,此时攻防的方向和范围都远多于步兵,而且是在奔驰颠簸的马背上,加之槊长达丈八的惯性,毫无疑问,不经过一定的严格训练很容易破绽百出。
同属棍种。棒长约五尺,以坚韧白蜡木制之。棒身两端粗细不一,一端粗可盈把。往上愈细,顶端粗为八寸。棒的种类较多,仅《武经》记载即有钩棒、抓子棒、狼牙棒、杵棒、杆棒、大棒、夹链棒七种。
棒是从棍中演化而来,比较短粗,而且直径有变化,通常为一头沉,有时还加上铁钉加强打击力(如狼牙棒)。有单手使用的短棒,也有双手使用的长柄棒。在使用上,棒取沉重以追求打击力,不及棍法轻灵。
孙悟空用的金箍棒虽然是少数通长同直径的棒,但两头都缠上了厚重的铜箍以加强打击力,也算"重武器",所以算棒不算棍。
鞭起源较早,至春秋战国时期已很盛行。鞭有软硬之分。硬鞭多为铜制或铁制,软鞭多为皮革编制而成。常人所称之鞭,多指硬鞭。常用的鞭法有劈、扫、扎、抽、划、架、拉、截、摔、刺、撩等。
鞭、锏二者,始源甚早,但鲜见出土文物。
《史记·伍子胥列传》:
“及吴兵入城,伍子胥求昭王,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後已。”
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已开始用鞭。软鞭在晋代即已出现,被认为是猛烈暗器,不易抵御。唐初名将尉迟敬德擅长使用鞭。
宋丁度、曾公亮《武经总要》:
“铁鞭多节,系袭晋代遗制。连珠三节鞭亦系胡人器形。铁鞭唐代已广用之。”
宋人喜欢用短小的打击兵器、主要靠重力打击敌人,使用者必须是力气大的人,多在马上使用,徒手持用则重了一些。
清 铜竹节鞭
明代出现了两节铁鞭,其形略如宋代铁链夹棒,但宋器铁链颇长而短棒怍方体;明器则中链甚短,而上下棒均系细圆体,所以其名叫鞭。
清代鞭形制已有软硬之分,但软硬之广用,是在清军入关之後,因为当时满族人及北方人喜练这种鞭。
当时为九节鞭,每一节长仅三至四寸,联以铁环,不用时,可以收小握於一手之中,或围绕腰际。用时抽开鞭头,套索於腕,猛力一抽,鞭即挺直,可用其击、笞、勾、缚,善用者常可胜敌人之刀剑,一击而可拖拉敌颈或腿,使其倒地。
近代神鞭李良臣、花鞭吴斌、飞鞭陈金镜都是精于鞭法的武林前辈。
龙头铁锏一对
锏,中国古代兵器,长而无刃,有四棱,上端略小,下端有柄,亦作“简”。
考锏之由来,与剑为同时,在秦汉之后则盛行,鞭与锏历代视之为杂兵,因为在短兵器中不及刀、剑用之广,除双鞭双锏外,多配于其他兵器作战,尤其和长兵为伍来使用。
锏由锏把和锏身组成。锏把有圆柱形和剑把形二种。
锏身为正方四棱形,锏粗约二寸,其后粗,愈向前端愈细,逐步呈方锥形。锏把与锏身连接处有钢护手。锏身有棱而无刃,棱角突出,每距六、七寸有节。锏身顶端尖利可作刺击之用。锏把末端有吞口,如钻形。吞口上系一环环扣上丝弦或牛筋可悬于手腕。
锏多双锏而用。其主要击法有击、枭、刺、点、拦、格、劈、架、截、吹、扫、撩、盖、滚、压等。
新石器时代石锤
锤,古称“椎”,中国武术器械之一,有长柄单锤、短柄双锤及练子锤等。锤形似瓜,故亦称“立瓜”、“卧瓜”,也有四方八楞等形,古代持锤者称为“金瓜武士”。短柄双锤,非常沉重,舞练需要较大的力量。在战斗中用锤硬砸、硬架、很有威力。用法有涮、曳、挂、砸、擂、冲、云、盖等。
新石器时代晚期有石锤,后来又发展为青铜锤和铁锤。
《史记.魏公子列传》记有魏公子信陵君,令朱亥用40斤铁椎(椎即锤)击杀晋鄙,夺取军权的故事。
锤虽非常备兵器,但历代都有使用。明军常使用绳系飞锤。清军在入关前还组建过专用铁锤的铁锤军。
虽然锤的运用不是很多,但大家对于岳云等用锤的名将也应该有所耳闻。锤也非常人可以运用自如的。
锤在明代禁卫军中是必备之物,因明代皇宫中所有大殿之中是禁止使用刃器的。锤在军队中也是武将不可缺少的后备兵器。
现如今人们认为古代的锤既大又重是不正确的。《武经总要.器图》记载,岳云所使之双锤略大于拳,重约八十于斤。可见锤的使用不像人们想象或在戏曲中看到的那样硕大与沉重了。
锤也可代表各时期的文化与艺术,现流传下来的锤多数为明清两代。
明代锤常见的有骨朵,蒺藜,蒜头等多种造型,如锤上装饰或锤头出现14面体(由6个正方型面,8个正三角型面与12个角组成)的器型,则多数为清代之物。
老兵器铜手抓一副
抓,又称挝,在民间流传较广。抓头形似爪,缚以长绳或木柄。有长械、短械、软械三种之分。长械有“金龙抓”,杆长约 2米,杆端有抓形如人手,中指伸直,四指屈挠。
软械叫双飞挝,系暗器的一种,用金属打造,像鹰爪,缚以长绳,用于击人马,脱手掷去,着身后收回,使其不能脱走。使用方法融有长矛、大斧等长柄重械的技法。近代这一器械演练者已少。
中国武术很多流派都有此动作。
近代有“少林十三抓”与“少林五拳”渊源颇深,取意“龙、蛇、凤、猴、虎、豹、马等十三种动物,以爪代拳,摹仿“龙蛇虎豹鹤猿鹰”等十三种动物的形态创出的一套轻灵翔动的抓法。少林十三抓,武术拳种。
相传元时,有山西太原人白玉峰好技击,漫游四方,武技精进。游河南时,慕少林武技,遂入嵩山少林寺与武僧磋艺,后归少林。他在研习少林武技中不断汲取精华,融入旧法,创龙,虎,蛇,豹,鹤五行拳。
“少林十三抓”就在五行拳的基础上派生而成的。
“少林十三抓”因取龙,蛇,凤,猴,虎,豹,马,鹤,鹰,牛,兔,燕,鸡十三种动物的动作作为素材,并突出爪的抓,拿,撩等击法而得名。
此拳由于门户之别,从不轻传于人,习者尚少。
拐,短兵械,俗称“拐子”,由民间老人之拐杖而演变成的一种武术器械。由铁制或木制。按其形式可分为长拐和短拐两类。
长拐一般长四尺。拐柄为圆柱形。在其柄端垂直处,有一突出之横拐。使用时可双手持柄,也可一手持柄一手持拐。端拐多为丁字形,长不足三尺。
短拐可双拐同使,也可以与刀剑之类兵器同使。
流星锤是一种将金属系于长绳一端或两端制成的软兵器,亦属索系暗器类。仅系一个者,绳长约 五米,称"单流星";系两个者,绳长为四尺半,称"双流星"。其锤有瓜形、多棱形、刺球形、浑圆形等,大小如鸭卵。锤身末端有象鼻眼,用于串连环。
现代武术运动中演练双流星,主要握持绳索中段,进行立舞花、提撩花、单手花、胸背花、缠腰绕脖、抛接等花法练习,其花法同棍花和大刀花。
流星锤,由锤身、软索、把手三部分组成。锤的重量大小,根据使锤者量力而定。锤头末端有象鼻孔,以贯铁环,下以绳索扣环,软索有以蚕丝夹头发混合编制,也有纱线编制而成。软索粗如手指,长一丈五尺至二丈。把手以坚竹制成,缚于软索末端。把手长三四寸,粗盈把。把手为初学者所用。技成后可将把手弃去。流星锤平时将索成四折,或藏于袖中,用时即可一抽而出。
流星锤是少林兵器中软器械的一种,它携带方便,在旅途中又可以作绳子使用,带在身上又不容易被人发现,但它也是软兵器中最难练的一种兵器。
它不像短兵器或长兵器那样练起来方便自如,它主要是由练习者通过长时间刻苦努力的训练,把流星运用起来,像棍、枪、一样形成直线,又像大铁锤一样且有威力。整套动作有舞花来过渡、连接,讲究缠、绕、点等动作。
看完这“十八般兵器”是否浑身热血沸腾不已?
虽然冷兵器时代早已过去,但却以另一种身份存在于世间,那便是如今日渐升温的冷兵器收藏。
如果您也喜欢冷兵器收藏,不妨在下方评论区和小伙伴们分享您的收藏心得哦。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武术格斗比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