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玩qq飞车手游误充值,2分钟误充值2.5万,谁的过错

富阳日报数字报-熊孩子玩手游砸钱可“大方”了毫不知情的家长很心疼:能退吗
第13:富阳·城事
星期五 出版
你家孩子常玩你的手机吗?富阳有个熊孩子用老爸的手机玩游戏花掉1万多元
熊孩子玩手游砸钱可“大方”了毫不知情的家长很心疼:能退吗
  记者陆登峰通讯员方洁娜  “熊孩子”年年有,今年特别多。前段时间,富阳一个10岁的熊孩子,趁爸爸熟睡拿走他的手机玩手游,一下玩掉他存在支付宝账户里的1.5万元。近日,外地又有一个六年级的男孩,用爸爸的手机玩游戏,居然花掉了10万多元。  也巧,前几天,有一位市民也向我们律师团反映了同样的问题,他想知道,既然小孩子都还没有成年,属于年少无知花掉了钱,那么这些钱能不能要求退还呢?  我们邀请了浙江立峰律师事务所的应佳俊律师进行解答,应律师的回答蛮明确:如果可以证明确实是小孩子花了钱,可以要求退还,但是要证明很困难。  新闻回顾:“熊孩子”坑爹,玩游戏花了上万元  富阳的黄先生是开出租车的,他有个儿子小杰,今年刚刚10岁。黄先生是上夜班的,早上都在睡觉,两部手机就放在枕头边上。  闲着没事做的小杰,趁老爸熟睡,拿走了其中一部没有电话卡的手机,连接家里的无线网络玩起手游。从7月初起,小杰几乎每天都会趁爸爸睡觉玩会游戏。  一直到7月12日,黄先生查看银行卡余额的时候才发现,卡里竟然足足少了1.5万元!  黄先生一开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查了很久,才发现,原来,这些钱都被小杰玩游戏充值花掉了!  无独有偶,就在前几天,温州一名六年级的男孩也坑爹了。这名男孩也是偷偷用爸爸的手机玩游戏,背着家人用微信支付的方式,买游戏装备。短短三个月时间,他居然花掉了10万多元。父亲得知真相后,差点没晕过去。  事后,两名爸爸都和游戏供应商取得了联系,表示孩子还不懂事,花这些钱也没经过他们的同意,希望能退还部分钱款。游戏供应商虽表示理解,但却至今没有退还过钱款。  律师说法:购买行为无效,但家长也有责任  应律师介绍,法律规定,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法定代理人,一般是父母代理民事活动;而十周岁到十六周岁,或者十六周岁到十八周岁且主要依靠父母抚养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只能进行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  像这两件事情中,花几万元甚至十多万元去购买其他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显然是与这两个小孩的年龄和智力不相称的,属于无效的民事行为,家长可以要求游戏运营商退还所花费用。  不过,如果家长有过错的,也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两名小孩是如何知道家长设置的支付密码的,或者家长明知小孩可能会用到手机,还不设置支付密码,这是需要这些家长反思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说,家长在这两件事情上也是存在不可推卸的责任的。  除此之外,证明这些消费行为是小孩所为,而非控制手机和密码的家长所为,是要求游戏运营商退还钱款的一大前提,但是想要证明难度不小。  应律师说,暂且不论钱能不能退,家长为了图省事,把小孩放一边让其在手机游戏中自得其乐,本身就是错误的。加之将银行卡与手机进行绑定,还不慎泄露支付密码或者贪图便利不设置密码更是大忌,提醒各位家长引以为戒。  本期解答律师  浙江立峰律师事务所律师应佳俊  四大咨询渠道  1.你可以写下要问的问题,直接发送电子邮件至fyrblssf@163.  com。  2.打开富阳新闻网(http://www.fynews.com.cn),点击“律师在线”栏目,直接在留言通道留言。  3.关注富阳日报微信公众平台(账号:fyrb),下方菜单栏的“生活帮”里点击“掌上律师帮”发帖即可,或者直接留言,我们都能看到。  4.拨打本报新闻热线  。  【特别提醒】无论通过哪种渠道提问,请务必留下你的电话号码,如只提问不留号码,我们可能无法为您及时解答。
富阳日报富阳·城事13熊孩子玩手游砸钱可“大方”了毫不知情的家长很心疼:能退吗未成年人玩手游,2分钟误充值2.5万,谁的过错?未成年人玩手游,2分钟误充值2.5万,谁的过错?医药首席百家号80后上小学初中时候玩的游戏都在电脑上,现在00后孩子玩游戏都在手机上~以前游戏充值点卡,现在现金购买虚拟物品~充值点卡时代是不是比免费游戏更可以控制好少年玩手游网游呢?李先生展示被儿子玩游戏充值的支付宝账号。今年6月底,在龙华工作的李先生查询支付宝账单时,发现12岁的儿子深陷充值游戏。从今年3月底至6月底,小浩累计为游戏充值超过40次,共计4.7万多元。据李先生介绍,小浩生下来有唇腭裂,手术做了几次,后来查出来他的心脏也有点问题,要先做完心脏手术,才能继续做后面的唇腭裂手术。此前,小浩在深圳这边上小学,后来转回老家读书,由妻子照看。今年5月底,李先生回了趟老家。在此期间小浩要玩手机,由于父子俩长期不在一块生活,为了增进感情,他同意了。6月26日,回到深圳后的李先生,查询支付宝账单时才发现,小浩一直偷偷用他的账号为游戏充值。事后,小浩告诉记者:“之前爸爸输入密码,我在旁边看到并记了下来。”“看到他花这么多钱,我很生气也很后悔。”李先生无奈地说。经统计,小浩累计充值超过40次,共计4.7万多元。其中,最早的一笔充值记录发生在日,花费498元。在5月27日到6月24日之间充值最为集中,其中有24999元都充进了一款叫做《新大主宰:卡牌巅峰》的游戏中,收款方为上海恺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近几天,李先生一直与上海恺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腾讯、苹果公司等联络申请退款。然而,在7月4日,小浩偷偷又往游戏里充值了。原本小浩QQ钱包里有5000多Q币,7月5日李先生一查,小浩花了1974个Q币。李先生知道后非常生气,却也无可奈何。进展涉事游戏平台尚未回应目前,上海恺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腾讯、苹果公司暂未给李先生确切回复。近日来,记者也曾多次拨打上海恺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官网上的联系电话,向客服表明想要就此事采访。截至发稿,上海恺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及腾讯未回复。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医药首席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未成年人玩手游,2分钟误充值2.5万,谁的过错?未成年人玩手游,2分钟误充值2.5万,谁的过错?医药首席百家号80后上小学初中时候玩的游戏都在电脑上,现在00后孩子玩游戏都在手机上~以前游戏充值点卡,现在现金购买虚拟物品~充值点卡时代是不是比免费游戏更可以控制好少年玩手游网游呢?李先生展示被儿子玩游戏充值的支付宝账号。今年6月底,在龙华工作的李先生查询支付宝账单时,发现12岁的儿子深陷充值游戏。从今年3月底至6月底,小浩累计为游戏充值超过40次,共计4.7万多元。据李先生介绍,小浩生下来有唇腭裂,手术做了几次,后来查出来他的心脏也有点问题,要先做完心脏手术,才能继续做后面的唇腭裂手术。此前,小浩在深圳这边上小学,后来转回老家读书,由妻子照看。今年5月底,李先生回了趟老家。在此期间小浩要玩手机,由于父子俩长期不在一块生活,为了增进感情,他同意了。6月26日,回到深圳后的李先生,查询支付宝账单时才发现,小浩一直偷偷用他的账号为游戏充值。事后,小浩告诉记者:“之前爸爸输入密码,我在旁边看到并记了下来。”“看到他花这么多钱,我很生气也很后悔。”李先生无奈地说。经统计,小浩累计充值超过40次,共计4.7万多元。其中,最早的一笔充值记录发生在日,花费498元。在5月27日到6月24日之间充值最为集中,其中有24999元都充进了一款叫做《新大主宰:卡牌巅峰》的游戏中,收款方为上海恺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近几天,李先生一直与上海恺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腾讯、苹果公司等联络申请退款。然而,在7月4日,小浩偷偷又往游戏里充值了。原本小浩QQ钱包里有5000多Q币,7月5日李先生一查,小浩花了1974个Q币。李先生知道后非常生气,却也无可奈何。进展涉事游戏平台尚未回应目前,上海恺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腾讯、苹果公司暂未给李先生确切回复。近日来,记者也曾多次拨打上海恺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官网上的联系电话,向客服表明想要就此事采访。截至发稿,上海恺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及腾讯未回复。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医药首席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未成年人玩手游比例高 游戏分级制度亟待出台
15:22:29&&&&来源:检察日报&&&&
原标题:孩子玩游戏花父母钱谁担责?游戏分级审查制度缺失
这几日,儿童通过父母手机私自为游戏账号充值上万元的新闻频见报端。手机的普及与智能化让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有了接触手机游戏的机会。为游戏账号充值、购买点卡装备、对账号实体进行处分……作为没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他们的这些行为具有怎样的法律效力?由此造成的财产损失应当由谁承担?如何才能有效规避此类问题再次发生?记者就此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及有关专家。
儿童私自为游戏充值并非当然无效
记者查阅发现,自2015年起,先后有《7岁孩子玩手游20天花3万元家长退款要求遭拒》《3天充值过万小孩子玩手机游戏惹的祸》《熊孩子玩游戏3天花掉上万元》《熊孩子“败家”防不住玩手游6天充值5万多元》等多篇报道见诸媒体。
中国政法大学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研究中心主任皮艺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儿童作为没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相关责任应该由他们的监护人承担。“儿童没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且经济不独立,而且又是通过父母的手机转钱,他们本身是没有办法承担这个责任的。”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互联网协会信用评价中心法律顾问赵占领在接受采访时则认为,儿童通过父母手机为游戏充值并非当然无效,具体要以民法中关于民事行为能力的相关规定进行确认。
目前,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征得法定代理人同意;不满10周岁的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而将于日施行的民法总则规定,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该合同有效,但纯获利益的合同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而订立的合同,不必经法定代理人追认。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除可以订立某些与其年龄相适应的细小的日常生活方面的合同外,对其他的合同,必须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订立。
“现在我们还是以民法通则中10周岁的规定来确定未成年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但在民法总则正式实施以后,民事行为能力界定的年龄降低至8岁。如果一款游戏的内容适合未成年人,而且又无需付费,未成年人注册账号后就等于跟游戏服务商建立了合同关系,这种合同一般属于与其年龄相适应的合同,法律上是有效的。但如果需要付费,或未成年人充值金额较高,10月1日以后,如果该儿童已满8周岁,则需要其法定代理人追认才有效;如果未满8周岁,充值行为本身就无效。”赵占领说。
无法判断使用者,谁来担责存在疑问
曾代理过父母起诉游戏公司要求返还未成年子女游戏充值款案件的赵良善律师,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曾透露,他已先后无偿为5个家庭追回未成年子女擅自充值的4.4万余元,部分家长因无法证明在游戏中消费的主体是未成年人而放弃追讨。
“如果家长不能举证是未成年人自己充值,则财产损失一般由家长承担。”赵占领认为,此类案件中家长举证存在困难。“因为未成年人大多数时候是使用家长的手机、平板电脑注册账号并进行游戏,且又是使用家长的银行卡进行支付,游戏服务提供商很难判断充值的实际主体。”
皮艺军也认为,在游戏服务提供商无法控制使用者,也没有办法辨认使用者身份的情况下,直接让游戏服务提供商承担损失也不合理。“毕竟未成年人在玩游戏时本身就已经享受了游戏服务,占用了游戏服务提供商的流量、空间。”但他同时指出,如果法律或者行业内有类似身份确认等游戏准入的规定,游戏服务提供商再放任未成年人沉迷和消费,则应当为此承担责任。
日实施的《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网络游戏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采取技术措施限制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网络游戏虚拟货币交易服务企业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交易服务,在提供服务时还应保证用户使用有效身份证件进行注册,并绑定与该用户注册信息相一致的银行账户。许多企业也开发设置了防沉迷系统。例如腾讯游戏实名注册和防沉迷系统规定,用户需使用有效身份证件进行实名注册,未满18岁的用户将受到防沉迷系统的限制:累计游戏时间超过3小时,游戏收益(经验,金钱)减半。累计游戏时间超过5小时,游戏收益为0。然而从当前情况来看,相关规定的执行情况并不乐观。
“手机游戏不像在网吧上网,可以通过实名制进行约束,只要有手机随时随地都能进行游戏和消费,如果父母或相关部门不加强监管,这种官司就会没完没了。毕竟游戏服务提供商对于用户是什么状态、什么身份根本无法掌握。”皮艺军说,在中国的亲子关系中,家庭成员共享权利义务,所以父母对账号、密码等往往疏于管理,这就带来了大量因监管不力引发的事件,比如孩子滥用家长账号给游戏充值。而在这种既无法控制使用者,又无法辨认使用者身份的情况下,应该由谁来承担责任,确实无法判断。
未成年人玩手游比例高,游戏分级制度亟待出台
其实,相比较孩子玩游戏花费的金钱而言,父母更担心的还是未成年子女因过度沉迷手机游戏而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损害。
全国人大代表何寄华在今年两会上提出要加强未成年人手机游戏管理,他引用过一组数据:某机构对中部某省会城市的三所中小学12个班级的621名学生进行现场无记名问卷调查,10岁至13岁中小学生中,接触手游的学生高达96%;209名初中学生中,通过手机支付等方式购买游戏道具、游戏等级服务等的学生高达61%。
在国外,此类问题也十分突出。据韩联社报道,每10名韩国10岁以下青少年中,就有4人沉迷于手机游戏,3人进行过手机游戏收费结算。据韩国放送通信电波振兴会《手机游戏使用形态及收费结算现状》报告书显示,10岁以下的使用者中,有40%的人每天玩手机游戏超过1小时,有10%的人每天玩手机游戏超过2小时。
记者了解到,2004年文化部针对当时国内网络游戏主要为进口游戏产品的情况,成立了进口游戏产品内容审查委员会,负责对进口网络游戏的内容审查。而对于国产网络游戏,文化部于2013年8月出台《网络文化经营单位内容自审管理办法》,将移动游戏、PC端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等产品的内容审查权下放到企业。
皮艺军认为,造成未成年人过度沉迷手机游戏、网络游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没有实行游戏分级制度,缺少相关法律依据或行业规范。“我们往往注重对游戏内容的审查,但游戏本身还有沉迷性的问题。不仅要对游戏内容进行审查,也应当对沉迷性进行审查。根据沉迷性对游戏进行分级,从而决定一款游戏适合哪个年龄段的用户使用。这个不能光靠企业自律,最终还要靠法律约束。”皮艺军说。
赵占领也认为,缺少游戏分级制度是造成此类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对游戏进行分级,哪些游戏适合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孩子、哪些适合只具有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孩子、哪些适合成年人一目了然,对于游戏服务提供商而言,也更容易对收费项目进行明确。”
其实,目前许多手机游戏或网络游戏也有类似游戏分级的提示,例如腾讯游戏旗下的一款手游《王者荣耀》便有“本游戏适合16周岁(含)以上玩家娱乐”的提示。对此,皮艺军认为,这种提示不具有法律效力,不能被当作游戏分级,而只能作为一般性的提示。
何寄华代表在接受采访时建议,可以尝试研发专门供儿童使用的手机,通过内置防沉迷程序对儿童使用手机时间进行控制。他还建议学校、社会加大教育引导力度,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对于手机游戏不能‘一棍子打死’,一些内容积极健康的游戏我们要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而对于内容不好甚至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有害的,要严格执行内容准入制度,从源头上将其杜绝。”何寄华说。
对此,皮艺军、赵占领也呼吁,除完善相关法律、加强行业监管、落实网络实名制外,家长也应充分尽到监护义务,做到个人手机内账号、密码等信息与未成年子女的隔离,防止未成年子女擅自进行财产性操作。
[责任编辑:胡晓萌]熊孩子玩手游充值刷掉1.6万 家长希望退费-中新网
熊孩子玩手游充值刷掉1.6万 家长希望退费
日 13:49 来源:广州日报  
  熊孩子玩手游充值刷掉1.6万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林亦F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
  “没想到出差一回来,就发现手机里一堆的扣款短信,足足充值用了一万六千元。”单亲妈妈曾女士(化名)报料,自家孩子在自己出差的几天里用手机玩游戏,花掉了一万六千元。曾女士说:“这笔钱对我们这样的单亲家庭是一笔大数目,儿子糊里糊涂就花出去了,希望能把钱要回来。”
小松在用妈妈的手机下载了游戏。
  曾女士在广州经营一家小型的手机店铺,平日工作很忙,还要照顾今年8岁的儿子小松(化名)。8月31日,曾女士到外地办事,小松由姥姥带。9月12日,曾女士回到家中,打开放在家里的手机时,被一连串的短信吓了一跳:“一连串的扣款短信,金额从几元到几百元不等,数目特别多。”曾女士说,当时还以为信用卡被盗刷,翻出明细才发现,这些消费记录基本都是游戏消费,再看看手机上装了很多游戏,才醒悟可能是儿子刷的。
  记者从曾女士提供的消费记录看到,曾女士9月支出16149.85元,消费明细有“至尊礼包、豪华礼包巨箱钻石,荣耀礼包、超大箱钻石、畅玩礼包”等字样,金额从7元到615元不等,从9月1日到9月7日,有几十笔消费记录,消费时间从早上6时到下午2时前居多。
  事后曾女士从儿子的口中得知,儿子在自己出差期间玩的是植物大战僵尸2和王者荣耀两款游戏。王者荣耀的充值界面显示,已充值11924元。“儿子根本不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钱。”曾女士说,自己的支付方式绑定了信用卡,密码儿子也知道。“平时就我一个人带他,工作也很忙,我自己确实也有疏忽的地方。”曾女士说,事后自己也有尝试与儿子沟通,儿子也感到愧疚,但孩子还小,确实对钱没什么概念。“儿子还未成年,是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刷掉这笔费用的,希望游戏公司能退回一些钱。”曾女士说,自己也尝试联系其中一款游戏的客服,QQ客服回应称:购买成功,道具到账,是没办法退费的。曾小姐随后回复客服表示因为孩子知道支付密码导致付款,希望予以申诉,客服人员表示可以配合处理。
  有学校心理教师认为,很多孩子沉迷游戏,主要是把手机当成是逃离家长管束的“最后乐土”。作为家长应该合理引导,尽早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编辑:周驰】
>相关新闻:
>经济新闻精选:
?? ????? ?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1999-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qq飞车手游误充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