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游圣逆 还是山圣逆 或者是崩坏3逆游圣山和崩坏3逆游圣圣逆

    徐霞客故里在江苏省江阴市马镇,距离无锡城22.5公里。如果您是外地游客,火车到无锡后,出站便是无锡汽车总站,那里有班车可直达徐霞客故里。为纪念这位中国杰出的游圣,如今马镇已更名为徐霞客镇。  今年立秋过后,我选择了一个放晴的日子,来到徐霞客故里,拜访他生前的的故居,寻觅游圣的足迹,并在他的墓前鞠躬行礼。  如今的徐霞客镇很敞亮,已非我30多年前来时的旧模样,宽敞的霞客大道紧连着走向游圣故居的霞客路,商铺林立,车来人往,面貌一新,令人赞叹。这一切,应该归功于祖国经济发展的腾飞,归功于无锡城乡建设的日新月异,归功于徐霞客先贤给家乡人民带来的福音。当我走上霞客路时,急切的脚步声中充满着崇敬的心情,因为徐霞客故居就在眼前了……    (宽敞的霞客大道)    (霞客大道与霞客路交汇处)    (宁静的霞客路)  徐霞客(日—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汉族,南直隶(今江苏省)江阴马镇南岐村人。明朝末期地理学家、探险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游历考察撰成的260多万字《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很可惜,《徐霞客游记》文字遗失高达200多万字,如今只剩下了60多万字。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好转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热也不断升温,很多热衷的游客视徐霞客为游圣,步徐霞客足迹,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已成为中国旅游界的崭新时尚。  霞客路把我引领到了观赏游览的圣地,“徐霞客故里”醒目标识前的故居广场很大,广场周围徐霞客故居、仰圣园(包括晴山堂石刻、徐霞客墓)和中国徐霞客旅游文化博览园等三处景区,按北、南、东的布局坐落在霞客路两旁。我站在广场中央回顾四周,先细细地观赏了一番景区外貌,然后,向徐霞客故居大门走去。  那就随着我的脚步和双眼去追溯游圣的传奇人生吧……      (徐霞客故居广场)
楼主发言:153次 发图: | 更多
  徐霞客故居由故居、胜水桥、晴山堂石刻、徐霞客墓和仰圣园等组成。如今这些组成部分分布在了三个园区,我只能依次一一向大家介绍了。  一、走进徐霞客故居:  徐霞客故居及晴山堂石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苏省德育教育基地,每天来参观拜访的学者、游客络绎不绝。  徐霞客祖居在明末清初遭兵燹,清顺治年间徐之侄孙徐君铨重建。至1984年,仅存面阔七间二进瓦房,1985年,政府拨款大修。现有三进、十七间正房、两间厢房,占地二亩。    
  徐霞客故居外景:      徐霞客故居(仰圣园)游览图:  
  故居门厅挂有原国务院副总理、中宣部长陆定一同志题写的“徐霞客故居”匾额,屏风上刻有北大侯仁之教授撰写的《徐霞客生平简介》。      
  二进前为天井庭院,两侧厢房,东西置花坛。老井、盆景、绿树,令人遐想……    
  二进是轿厅,设有陈列展览,展出了徐霞客的传略、旅行线路图和他对岩溶地貌、水道地理等论述及图片。柜内陈列了各种岩溶标本和现代专家撰写的论文及其资料,供参观者了解徐霞客的生平和伟业。  轿厅门景:    厅中央介绍徐霞客生平屏风:  
  或许大都人只知道徐霞客是一位喜欢游山玩水的古代名人,也或许只知道从《徐霞客游记》中探觅祖国的好山好水好景点,为自己的人生漫游聊以借鉴,却很少去了解游圣经历的千辛万苦和一路游记的坚毅执着,从而能够真正明白徐霞客的历史贡献。  其实,受耕读世家的文化熏陶,徐霞客幼年就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游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    (徐霞客旅行路线示意图)
  徐霞客的旅游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8岁以前的纪游准备阶段。重点放在研读祖国的地理文化遗产,并凭兴趣游览太湖、泰山等地,没有留下游记。  第二阶段为28岁(1613)至48岁(1633)的纪游前段,历时20年,游览了浙、闽、黄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华山、恒山诸名山。但游记仅写了一卷,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一。  第三阶段为51岁(1636)至54岁(1639)为纪游后段,历时4年,游览了浙江、江苏、湖广、云贵等江南大山巨川,写下了9卷游记。    (徐霞客游记:名山游介绍)    (徐霞客游记:西南游介绍)
  徐霞客的足迹遍及今16个省、市、自治区。他不畏艰险,曾三次遇盗,数次绝粮,仍勇往直前,严谨地记下了观察的结果。直至进入云南丽江,因足疾无法行走时,仍坚持编写《游记》和《山志》,基本完成了260多万字的《徐霞客游记》。55岁(1640)云南地方官用车船送徐霞客回江阴。56岁(1641)正月病逝于家中。遗作经季会明等整理成书,广泛流传。  在世界上,从来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付出的代价愈多,收获也就愈大。徐霞客艰苦卓绝的地理考察活动,终于结出了丰硕的科学成果。    (徐霞客在世界科学史上的地位介绍)    (徐霞客著书成就介绍)
  徐霞客通过亲身的考察,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材料,论证了金沙江是长江的正源,否定了被人们奉为经典的《禹贡》中关于“岷山导江”的说法。同时,他还辨明了左江、右江、大盈江、澜沧江等许多水道的源流,纠正了《大明一统志》中有关这些水道记载的混乱和错误。他认真地观察河水流经地带的地形情况,看到了水流对所经地带的侵蚀作用,并认识到在河岸凹处的侵蚀作用特别厉害。他还注意到植物与环境的关系,观察在不同的地形、气温、风速条件下,植物生态和种属的不同情况,认识到地面高度和地球纬度对气候和生态的影响。对温泉、地下水等,徐霞客也都有一定的科学认识。      (科学文献、科学成就介绍)
  在徐霞客对地理学的一系列贡献中,最突出的是他对石灰岩地貌的考察。他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考察的地理学家。欧洲人中,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广泛考察和描述的是爱士培尔,时间是公元1774年;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分类的是罗曼,时间是公元1858年,都比徐霞客晚了一二百年以上。      (徐霞客考察贡献介绍)
  徐霞客不仅对地理学有重大贡献,而且在文学领域中也有很深的造诣。他写的游记,既是地理学上珍贵的文献,又是笔法精湛的游记文学。他的游记,与他描绘的大自然一样质朴而绮丽,有人称赞它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这一点也不过分。  读他的游记,使人感到是真与美的享受。大自然雨、雾、晴、晦的千变万化,山、水、树、岩的千姿百态,再现在徐霞客的笔端,仿佛使我们也随着徐霞客的足迹,跋涉奇峰峻岩、急流险滩,置身于祖国的秀丽山河之中,为之陶醉,为之骄傲,心中油然升起对祖国的无限深情。      (拓荒巨人、时代先驱,身为家乡人的我为您骄傲!)
  我徘徊于展示厅,一图一字细细阅览,随着游圣的足迹遍游,为他对世界科学史所作出的贡献而倍加仰慕。我在游圣的身上感悟到了做人的尊严,领悟到了不畏艰险、不屈不饶、积极向上的人格精神。      (徐霞客故居轿厅两侧的“霞客精神”屏风)
  徐霞客故居轿厅陈列展览应该是整个故居中的精华所在,我在这个不足百米的大厅中驻留了将近一个小时,只因徐霞客的经历和精神深深感染了我。
  三进正厅为“崇礼堂”,正中的山水图和董其昌书写的楹联意味深长:章石似人花下立,仙云如鹤竹间来。我从画中似乎看到了游圣的身影,我也在楹联里悟到了霞客的精神。  三进正厅四周壁上原先挂展了现代名人的字画,可能是出于保护名人字画,如今左右两壁已无字画,代之的是两旁各立了三块屏风,分别介绍了徐霞客重大记事、生平年表和徐氏始祖、徐氏世系表等。从这些表中我看到了游圣的漫漫足迹;看到了徐氏一脉的渊源流长。  三进院落和崇礼堂景貌:    
  院落西侧景貌:    院落东侧景貌:  
  崇礼堂:      崇礼堂中堂匾额与楹联:    
  介绍徐霞客记事屏风:    徐霞客生平年表:  
  介绍徐氏始祖屏风:    徐氏世系表:  
  在正厅东南角的院墙内,有一棵已有400年左右树龄的罗汉松,相传是徐霞客少年时代亲手移栽。据说原本这松是在盆里,一直长不大,后来霞客把松树移到院中,就长得越来越大,生机勃勃。松树在小花盆里不能成材,人不也是这样吗?好男儿志在四方。后来徐霞客在母亲的支持下游历名山大川,成为后人仰慕的一代游圣。  
  故居的后院很清静,在一片绿荫之中的“游子见慈母”场景,给游者的我留下了无限的情感抒发空间……    
  故居西侧围墙旁有一条长长的夹弄,从后院直通前院,我沿着这条夹弄走向故居大门,脑海中依然在回味着徐霞客的人生经历,思索着霞客精神的不易和伟大。是啊,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论是面对坎坷的人生,还是环境的复杂,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和勇气决不能放弃!事在人为,惟有坚持!  走出徐霞客故居已是中午时分,我坐在故居对门仰圣园的台阶上歇息,一边吃着随带的干粮,并喝水补充生存的能量,一边观赏着故居和周边的环境,在若有所思中感悟着旅游的乐趣……      (秋日中的霞客故里景色一觅)
  我坐在仰圣园门前台阶上歇息时,仰圣园门口检票的一位小姑娘招呼我“进来坐好了”,一声“老伯伯”令我十分感动。霞客故里后人如此礼貌待人,我真是不虚此行啊!  二、观赏仰圣园,兴致走碑廊:  仰圣园,是江阴市政府为了纪念徐霞客逝世360周年而建造的。2001年建成开放。  仰圣园是以《徐霞客游记》碑廊为主体的景点,介于故居和晴山堂之间,将故居和晴山堂融为一体。  仰圣园门景外貌:    
  仰圣园门头匾额:    仰圣园门厅:      
  仰圣园是典型的江南园林建筑,园内水面开阔,体现了江南水乡的特点。环湖有曲廊、水榭、扇轩、廊桥以及厅、亭等仿明式建筑。格调简洁朴素,布局爽朗雅致,体现了徐霞客“一介布衣”的身份和学养深厚的文化氛围。  我走进长廊就看到《徐霞客游记》镶嵌与曲廊之中。碑廊以《徐霞客游记》中的名段佳句作为主体碑文,由总序、游记、俯录、后记四部分组成。由作家艾若撰稿,中国书协副主席刘炳森等书写,启功、沈鹏作诗代序。书写碑廊的书法家阵容强大,代表了当今中国书法的最高水平。  仰圣园湖中纪念徐霞客的出游船:    碑廊回望出游船:  
  徐霞客游记碑廊起端:      碑廊亭与楹联:  
  徐霞客游记碑廊之复廊景致:    
  徐霞客游记碑廊之曲廊景致:      
      
  徐霞客游记碑廊之扇轩景致:    
  曲廊依湖问奇榭:    
  碑廊东处景行厅(北门):    楹联欣赏:  
  景行厅(南面)门景:    
  景行厅望清漪亭:    
  碑廊扇轩藏梅雪:    
  梅雪轩处望廊桥:    碑廊倚栏观廊景:  
  一心仰慕在思霞:    醉心散落仰圣湖:  
  碑廊南端见“雪魂”:    “古之哲人”意味深:  
  碑廊南端的尽头是南阳亭,我在亭中倚栏歇息,阵阵凉风吹过,身心无比舒坦。亭前的右侧便是晴山堂,左侧为霞园和紧靠湖南岸的徐霞客塑像,十分醒目。      
  我出得亭后,首先来到湖边瞻仰徐霞客,这是一尊高2.70米的徐霞客全身雕像,塑像两侧树立了原国家主席李先念的题词和原交通部副部长潘琪撰写的碑文。塑像面朝南背临湖,在秋日阳光的照耀和湖岸绿荫的衬托下,显得十分亲和。我深情地向徐霞客塑像走去,游圣好似慢慢向我走来……    
  李先念题词立碑 :    潘琪撰写的徐霞客纪念碑文:  
  走过湖边小桥,我来到了仰圣湖南畔的霞园,霞园中有思霞厅。  思霞厅朝南门庭前有一幅藏头楹联,把游圣的漫漫游历从家乡到客乡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霞起暨阳水秀山明增逸趣,  客居木府情深义重话同心。  不由我想起了当55岁的徐霞客因足疾滞留云南时,他受到了当地官员和百姓的照应,也是云南地方官用车船把他送回了江阴。游圣一路艰辛,除了他本人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意志外,倘若没有沿途好心人的帮助和援手,他也很难完成踏足16省的伟大壮举。  当我望着思霞厅悬梁匾额“霞增厚谊厅”的注解时,在豁然开朗中对人生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走向霞园:    思霞厅前望碑廊:  
  思霞厅悬匾(朝湖北门):     思霞厅外景(朝阳南面):  
  思霞厅南门处匾额楹联:    厅内匾额:霞增厚谊厅:  
  霞园景貌一觅:    
  思霞厅东边的清逸亭正在修复中,我走进亭中时,见三位工匠正在歇息抽烟聊天,于是,我放下行囊,坐下小歇片刻,并掏出香烟给三位师傅接上,与他们拉了一会家常。  清逸厅门庭也有一幅楹联,虽然对仗不够公正,但仍然显得很大气,短短十八字把霞客游圣的胸怀、践行、成就和功迹一笔挥成。我看着楹联和正在修复中的清逸亭,感悟到了故里后人对徐霞客先贤的崇敬和一往深情。    清逸厅匾额与楹联:    
  告别工匠后,我顺着湖边走廊观赏仰圣湖东端景致,只是到达清漪亭后就无路可走了。清漪亭三面环水,视角很好,仰圣园大都景貌都随着湖面收在了眼中,虽然逆着阳光,但逆光中的景色别有一番味道哦。    我按原路返回,走向晴山堂……  
  三、晴山堂中赏石刻,霞客墓前三鞠躬:  晴山堂位于仰圣园的西南角。是徐霞客在明万历四十八年,为了庆贺母亲大病初俞而盖的堂舍,当时正是“四月晴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这样的时日落成的堂舍,被命名为了“晴山堂”。并表达了愿母亲“寿比南山”的心迹。  晴山堂门额:    晴山堂门院:  
  晴山堂前院:    晴山堂前廊:  
  晴山堂石刻原为纸文。明崇祯三年,徐母逝世后,霞客为纪念贤母,又请人镌刻于石,并把它砌嵌在故居晴山堂内壁,故称之为“晴山堂石刻”。  晴山堂毁于兵燹,而刻石幸存。连同《晴山堂帖叙略》木刻三方一并嵌砌于南旸岐小学校的专室壁间。1978年,在当年徐霞客数次登船远游,又数次弃船归业的河埠头,建起了徐霞客纪念堂,它是一座淡灰色围墙,黑色屋面的房院,座西朝东,三面环水,一面碧野,景致幽美。堂院门前,并列的是一对古老石狮,院门内,种着棕榈、桂花、迎春、盘红等江南名枝佳卉。  石刻堂前后均是落地长窗,三间相连,十架进深,面积108平方米,堂中屏前陈放着1.8米高的徐母教子像。徐霞客的母亲王孺人,是一位思想解放的家庭妇女。她理解并支持丈夫和儿子放弃科举、外出周游的壮举,在家纺纱织布,主动承担养家糊口的重任。  明末江南已经有资本主义萌芽,当时徐家已有好几架纺纱织布机。徐霞客二十二岁出游时,徐母制作远游冠送儿子上路。八十高龄还陪儿子去荆溪、句容游历。徐霞客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王孺人的教育和鼓励。  晴山堂厅:      徐母教子塑像:  
  在晴山堂的北、西、南三面壁上整齐地嵌着七十六块当年的晴山堂石刻和二块晴山堂帖叙略木刻,撰写者系元末以至明朝全代三百年间的知名人士,共八十八人,诗文九十四篇,集明代书法之菁英,著名的有宋濂、倪瓒、祝允明、顾鼎臣、高攀龙、董其昌、文征明、米万钟、黄道周等大家的手笔。  石刻内容可分三大部分:  (一)称誉霞客祖上的诗文;  (二)赞扬徐母教子的颂词;  (三)记述霞客生平活动的史料。《晴山堂石刻》经无锡和江阴的徐霞客研究者整理后于1995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以《晴山堂法帖》出版。  晴山堂石刻,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书法艺术价值,为后人研究徐霞客的身世和活动,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2001年已由国务院通过正式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在石刻前细细观赏,一块块石刻陈述着历史的沉淀;我在诗史中字字欣赏,字里行间闪烁着游圣的身影。宽敞的堂内“徐母在教子”,而唯一游者的我亦在静静的堂中拜师学习。出于对石刻的保护,如今石刻外面均用木框玻璃罩着,虽然不影响游者欣赏,但摄影效果大打折扣。堂内的照明灯使用了声控,随着游客的到来,声响把厅堂照亮,可见管理者的用心。  晴山堂内晴山石刻:      堂后“后记”:  
  晴山堂石刻后院,安放着徐霞客的移葬明式墓,墓前竖有清初原碑,顶端横刻着“十七世”三字,是徐氏家族第十七代的意思,中间直书“明高士霞客徐公之墓”。碑前有青砖侧砌成的祭台,祭台下有三级麻石台阶,有三条砖、石铺砌成的甬道,从纪念堂通向墓地。  墓地四周种植了石楠、环柏、丝兰、广玉兰等江南名枝佳卉,整个墓地显得庄严肃穆,令人肃然起敬。  我在徐霞客墓前深深的三鞠躬,即是一个游者对游圣的崇敬,也是一位江阴晚辈对前辈的仰慕,崇敬和仰慕中也有着身为同乡人的一种自豪感。    
  晴山堂及后院徐霞客墓园园景:     
  徐霞客墓园旁紧连着仰圣园碑廊:    
  四、游赏中国徐霞客旅游文化博览园:  走出晴山堂,本当直行经仰圣园东门就可以看到位于沈塘河畔的胜水桥。但如今胜水桥旧址已纳入中国徐霞客旅游文化博览园区内,且仰圣园东门紧闭,我只得原路返回,从仰圣园北大门步出,好在抬头即见文化博览园大门。  
  中国徐霞客旅游文化博览园,位于徐霞客故居正东侧,主要包括中国徐霞客碑刻文化园、中国徐霞客旅游博物馆、胜水桥旧址和圣水湖景致等项目。  走入园门,即见景观桥和景观路两侧绿水淼淼、绿树茵茵,景色十分迷人。景观路顶头老人家“我很想学徐霞客”的红色题词牌,激励着游客走向园林深处,一睹博览园的珍藏。    
      
  1、胜水桥畔思霞客:  根据园中指示路牌的引导,我右转弯来到圣水湖畔,穿过“胜水圣迹”牌坊,走上胜水桥……  胜水桥,架在徐霞客故居前的枕塘河上,紧依着圣水湖。据传是徐霞客当年出游船只停泊处,此桥亦有400年左右的历史。1985年重修,它保持着明代江南小桥的风格。    
  石桥题名“胜水”,取对这一带屡遭水患之地能胜水吉祥的意思。胜水桥几经毁坏,当地人民为了纪念徐霞客几经整修,保存至今。石桥共有石阶二十四级,桥面上保留着四只石栏墩子。在桥的内外两侧有石刻对联,至今仍清晰可见。内侧对联是:“曾有霞仙居北垞,依然虹影卧南旸”;外侧的对联是:“胜境重新舟驶人行通海宇,水影依旧清流激荡映天然”。这就把霞客故居的风光和位置,以及人们对他的爱戴怀念之情,描摹得清清楚楚。  胜水桥是霞客出游启航和归途船只的停泊之处。想当年,新婚不久的娇妻许氏和贤慧的母亲王孺人,就在这胜水桥畔为霞客壮行。霞客的首次出游是在万历丁未年(公元1607年)。是年,正是霞客与江阴许氏的新婚之年,婚后不久,霞客便“始泛舟太湖,登眺东西洞庭两山,访灵威丈人遗迹”。      
  霞客就在这胜水桥畔,头戴远游冠,毅然告别了慈母娇妻,乘舟远行,畅游神州。胜水桥畔,洒下了多少思念、相思之情。  我坐在圣水湖畔的游圣亭中歇息,望着亭中徐霞客出游处纪念碑,在徐徐秋风中,想象着当年游圣离家远游的情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    
  胜水桥畔眺望碑园和圣水湖游船码头:  
  2、壮观的徐霞客碑刻文化园:  从胜水桥返回,“胜水圣迹”牌坊处立着多块“游”字碑,鼓舞着游客的游兴,将圣水湖北岸的这处景点赋有了文化的内涵。而于这一景点相连的是中国徐霞客碑刻文化园。      
  中国徐霞客碑刻文化园为中国徐霞客旅游文化博览园的核心项目之一。面积6.67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400万元。是以霞客文化为内涵,以江南水乡丰富的水生态环境为依托,以文化艺术为特色,集名人瞻仰、体验观光、休闲游憩、艺术修学多重功能于一体的文化生态旅游景点。  中国徐霞客碑刻文化园围绕徐霞客旅游文化的脉络、人生阶段、历史成就与后人评述,“以文为魂、以水为蕴”,打造“中华第一印”、“湿地碑林”等景观,汇集当代书法雕刻艺术家的巅峰作品,并且融入自然环境的生态景观,形成一个充满吸引力的碑刻文化公园。  中国徐霞客碑刻文化园收藏了全国著名书法家作品350余幅,其中包括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先生、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等大师的作品。  碑刻文化园采用全新富有创意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张扬霞客文化、霞客精神,用凝固的雕刻艺术来表现传达中国书法的神韵。展示碑刻艺术的景墙达到2000余米,约5000平方米。同时运用石刻、陶刻、砖刻、竹刻、木刻、铜刻等十余种不同材质和雕刻工艺来丰富碑刻艺术。
  沈鹏书法碑刻墙:    
    书法碑刻欣赏:  
  行草书写夏国贤和译文:      
  圣水湖游船码头:    游船码头游圣图:  
  游船码头游圣路:    
  徐霞客游记:陶刻连环画一觅:    
  书法陶刻墙一觅:      
  我走在中国徐霞客碑刻文化园,犹如走在诗画、书法和雕刻的艺术海洋,长长的碑刻墙景在展示徐霞客旅游文化的同时,也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我陶醉在一块块碑刻前,思绪万千,任时间流淌……  艺术碑刻广场一觅:    
  徐霞客诗刻墙一觅:    
      
  我在“鸡足山指掌图”墙前,想到了徐霞客曾与一位高僧静闻和尚留有的一段感人故事。  霞客先生足迹遍行海宇,独来独往,怕携俗人破坏青山绿水大好风景。一日途中与静闻和尚邂逅,却惺惺相惜极为投缘,乃相偕游鸡足山。静闻亦为奇人,以二十载时间刺血写“法华经”,一心一意要前往鸡足山,朝拜迦叶尊者。却不幸病死广西南宁,临终遗言:“下能以身至鸡山,其必以骨至。”霞客不负亡友所托付,背起静闻骨灰,千里迢迢,历尽艰难来到鸡足山,将静闻和骨灰加以安厝,并立碑记,以了却亡友心愿。  如今那动人心魄的“静闻碑记”,经过文革浩劫,仍依稀可见那块残破不完整的偈语:“……历次大荒,骨非白骨,所至即是。未至鸡足,此骨不死,既至鸡山,此亦非骨……。”给游人无限哀思与凭吊。  
  印章陶刻墙一觅:    
  中华第一印:    
  水岸碑刻墙一觅:    
  游圣与圣石:    
  湿地碑林一觅:    
  走进水文岛:    
  水文岛上云水亭:    云水亭匾额与楹联:  
  回望水文岛:    
  圣湖湿地西越桥:    荷花池畔霞客府:  
  文化园中有石趣:    
  3、在旅游博物馆中寻觅游圣的足迹:  中国徐霞客旅游博物馆位于中国徐霞客旅游文化博览园东南角,总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总投资约3000万元。博物馆以“中国旅游第一人”、“中国旅游第一馆”为核心,设置徐霞客旅游文化博览展示、中国旅游发展史、徐霞客文化学术交流、多媒体现代演示空间及休闲观景等功能,展示“壮行天下、探索无限”的霞客精神。      
  博物馆前的徐霞客塑像:    
  整个博物馆通过“自下而上”的位置顺序,“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分别展示霞客馆、旅游馆和未来馆三大主线。  贺信:    贺信介绍:  
  霞客馆用于展示与霞客精神、霞客事迹、霞客生平有关的历史人文资源、材料、文献等人文艺术精品,主要展出古人所著有关旅游的诗歌、散文、游记等(如:《佛国记》、《水经注》、《大唐西域记》、《徐霞客游记》等著作),已收集到徐霞客游记各类版本50余种,跟徐霞客有关的书5个不同的版本等。    
      
使用“←”“→”快捷翻页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从“游圣”一词说开去——我对徐学研究中若干问题的基本认识.pdf 8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xe600;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从“游圣&一词说开去
——我对徐学研究中若干问题的基本认识
“行成于思,毁于随。”作为晚辈后学,我正是带着这样一种古人都倡导的基本观念,
来到徐学界当新兵的。
思考缘起“游圣&
“游圣”一词在当今中国,尤其是旅游业界,几乎是无人不晓的了,使用频率极高。
即便如西瓜这样似乎与“游圣”很不搭界的种植业中,也已有人打起这一品牌,而且据
我所知已取得了不错的利益发展。当“游圣”及其衍生类名词 如霞客、霞仙、霞客故
里、晴山堂、胜水桥乃至游星等等 成为某种产品品牌后,只要以质量服务优质为前提,
就注定了它会在中国经济发展市场上占有相对坚实的一席之地。这就是现实,就是当代中
国社会的历史真实。无视于此并不可取。
“游圣”一词之所以具有如此魅力,尽人皆知是因为它指称并代表着“徐霞客”的缘
故。历经四百余年风霜雨雪之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的神州大地上,人们对
千古奇人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的研究已然形成了大潮,澎湃不止,称为“徐
学”——此为陈桥驿先生于上世纪80年代首先提出创建的一门新兴学科,与“红学”、
“三国学”等学问等类,合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今又证明了合乎物
质文明乃至政治文明建设的实情——从此,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的这一门新学,经华夏
儿女广泛传播,已然达遍天涯海角,东西方许多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旧金山和新加坡等
地,也都纷纷建立起“徐霞客研究”团体来,这就足以证明,徐霞客其人、其事、其书、
其精神内涵之丰富与多彩,是值得世人花功夫去深入探究和应用的!
现在再去查考谁是尊称徐霞客为“游圣”的第一人,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当然,
我还是查了查的,只是权威如《徐学概论》亦无记载——因为“游圣徐霞客”几近普及
的事实是有目共睹、有耳尽闻的了。倒是当前中国徐学界,还有些专家学者对“游圣”
一说不予赞同,甚至颇有微词,这就让我感到,颇有从“游圣”一词说开去的必要了。
冠“游圣”于徐霞客当得与否的认识,其实并非仅仅是对一个语词的理解与体味的问
题,它同我们的某些思想方法、某些研究态度似乎都有着某种关联,搞搞清楚并非无益。
所以,我也想来贡献一点个人浅见,虽说不一定很妥当,但总可算是我不曾做了知而不语
作者简介:何公慰,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办公室主任,高级教师。
的局外人之证明吧!
“游圣&一词的出现有其必然性
通观汉民族语言发展史,有一点十分明确:不管是语音、语汇,还是语法,变化与发
展是绝对的,词语及其词义当无例外。尽管它的变化与发展相对或相当地缓慢,如词义,
还具有“约定俗成”的稳定性的一面,但绝不是没有发展,不能变化。尤其是当社会转
型而经济基础的巨大变化推动了上层建筑各领域产生一系列巨大变化的时代,语言 包
括词义 的发展变化,也就会相对突出些。比以往时期更大些、更快些。这是我思考问
题时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它起码可帮我避免许多片面性,或者可带我比较容易地摆脱形而
上学的桎梏。
我认为,而今社会情态 或称时代环境 中,由于有创新理念和科学发展观指导,
人们在相互交流过程中,对自己的母语 含词义 有所创造,有所发展,是必然的。事
实上,此类变化早已不胜枚举。比如“借壳上市”吧,就是从无到有,其中“上市”则
赋义全新了。连QQ都已堂而皇之地上了各类媒体,这变化应该说是不小了。
其实我们的前人就是这样地实践着的。比如“诗圣”“书圣”“画圣”“医圣”,还有
“诗仙”“药王”等称谓,总是有着提出它并使用它的第一人的。我猜想其中总会有开始
时并不被看好,并不被理解的,只是后来认同者日众,“奉之愈久”而终至“约定俗成”
罢了,且长期沿用而至今的。现代人不是很赞赏首吃螃蟹者之勇的人么?
所以我说,“游圣”一词的出现既自然,又现实,合规律,该接受——与时俱进嘛!
尊徐霞客为“游圣&并无不当
我听说不赞成尊徐霞客为“游圣”的意见,是从对“圣人”与“某圣”的理解不同
开始的。常识告诉我,旧时“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人;学问、技术有特殊成就的人;
帝王”这3类人可当称圣。有的专家学者很强调徐霞客是“布衣思想家”,与封建圣人不
同,这本没有错。但是,倘若我们在牵涉到封建色彩问题上多所议论,我便担心出现题走
偏锋之可能。3种指义,包括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游圣是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