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微流控芯片原理的前景如何?

技术解析:微流控芯片为什么这样强大?
> 技术解析:微流控芯片为什么这样强大?
技术解析:微流控芯片为什么这样强大?
  从1990年Manz等人首次提出了微型全分析系统的概念,到2003年Forbes杂志将微流控技术评为影响人类未来15件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微流控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其中的技术作为当前分析科学的重要发展前沿,在生物、化学、医药等领域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成为科学家手中流动的& 芯&。本文引用地址:  技术  微流控,是一种精确控制和操控微尺度流体,尤其特指亚微米结构的技术。通过在微尺度下流体的控制,在20世纪80年代,微流控技术开始兴起,并在DNA芯片,芯片实验室,微进样技术,微热力学技术等方向得到了发展。  微流控分析芯片最初在美国被称为&芯片实验室&(lab-on-a-chip),在欧洲被称为&微整合分析芯片&(micrototal analytical systems),它是微流控技术(Microfluidics)实现的主要平台,可以把生物、化学、医学分析过程的样品制备、反应、分离、检测等基本操作单元集成到一块微米尺度的芯片上,自动完成分析全过程。有着体积轻巧、使用样品及试剂量少,且反应速度快、可大量平行处理及可即用即弃等优点的,在生物、化学、医学等领域有着的巨大潜力,近年来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生物、化学、医学、流体、电子、材料、机械等学科交叉的崭新研究领域。  微流控芯片的原理    微流控芯片采用类似半导体的微机电加工技术在芯片上构建微流路系统,将实验与分析过程转载到由彼此联系的路径和液相小室组成的芯片结构上,加载生物样品和反应液后,采用微机械泵。电水力泵和电渗流等方法驱动芯片中缓冲液的流动,形成微流路,于芯片上进行一种或连续多种的反应。激光诱导荧光、电化学和化学等多种检测系统以及与质谱等分析手段结合的很多检测手段已经被用在微流控芯片中,对样品进行快速、准确和高通量分析。微流控芯片的最大特点是在一个芯片上可以形成多功能集成体系和数目众多的复合体系的微全分析系统?微型反应器是芯片实验室中常用的用于生物化学反应的结构,如毛细管电泳、聚合酶链反应、酶反应和DNA 杂交反应的微型反应器等 。其中电压驱动的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 CE) 比较容易在微流控芯片上实现,因而成为其中发展最快的技术。它是在芯片上蚀刻毛细管通道,在电渗流的作用下样品液在通道中泳动,完成对样品的检测分析,如果在芯片上构建毛细管阵列,可在数分钟内完成对数百种样品的平行分析。自1992 年微流控芯片CE 首次报道以来,进展很快?首台商品仪器是微流控芯片CE ( 生化分析仪,Aglient) ,可提供用于核酸及蛋白质分析的微流控芯片产品。  微流控芯片的发展  微全分析系统的概念是在1990年首次由瑞士Ciba2Geigy公司的Manz与Widmer提出的,当时主要强调了分析系统的&微&与&全&,及微管道网络的MEMS加工方法,而并未明确其外型特征。次年Manz等即在平板微芯片上实现了毛细管电泳与流动。微型全分析系统当前的发展前沿。微流控分析系统从以毛细管电泳分离为核心分析技术发展到液液萃取、过滤、无膜扩散等多种分离手段。其中多相层流分离微流控系统结构简单,有多种分离功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已有多篇文献报道采用多相层流技术实现芯片上对试样的无膜过滤、无膜渗析和萃取分离。同时也有采用微加工有膜微渗析器完成质谱分析前试样前处理操作的报道。流控分析系统从以电渗流为主要液流驱动手段发展到流体动力、气压、重力、离心力、剪切力等多种手段。  直至今日,各国科学家在这一领域做出更加显著地成绩。微流控技术作为当前分析科学的重要发展前沿,在研究与应用方面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微流控芯片的特点  芯片集成的单元部件越来越多,且集成的规模也归来越大,使着微流控芯片有着强大的集成性。同时可以 大量平行处理样品,具有高通量的特点,分析速度快、耗低,物耗少,污染小,分析样品所需要的试剂量仅几微升至几十个微升,被分析的物质的体积甚至在纳升级或皮升级。  廉价,安全,因此,微流控分析系统在微型化。集成化合便携化方面的优势为其在生物医学研究、药物合成筛选、环境监测与保护、卫生检疫、司法鉴定、生物试剂的检测等众多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前景。  微流控芯片的前景  微流控分析芯片最初只是作为纳米技术革命的一个补充,在经历了大肆宣传及冷落的不同时期后,最终却实现了商业化生产。微流控分析芯片最初在美国被称为& 芯片实验室&(lab-on-a-chip),在欧洲被称为&微整合分析芯片&(micrototal analytical systems),随着材料科学、微纳米加工技术和微电子学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微流控芯片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但还是远不及&摩尔定律&所预测的半导体发展速度。  原则上,微流控芯片可以用于各个分析领域,如生物医学、新药物的合成与筛选、以及食品和商品检验、环境监测、刑事科学、军事科学和航天科学等其他重要应用领域,其中生物分析是热点。目前其应用主要集中在核酸分离和定量、DNA 测序、基因突变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等。另外,蛋白质的筛分在微流控芯片中也已有报道针对病原微生物基因组的特征性片段、染色体DNA 的序列多态型?基因变异的位点及特征等,设计和选择合适的核酸探针,经PCR 扩增后检测,就能获得病原微生物种属、亚型、毒力、抗药、致病、同源性、多态型、变异和表达等信息,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国际上公认的PCR 产物检测共有五种方法,按其灵敏度高低顺序排列为:毛细管电泳法、固相杂交法、液相杂交法、高压液相杂交法和凝胶电泳法(不推荐临床) 。微流控芯片CE 以毛细管电泳为该芯片主体,无需进行探针杂交,受检样品的信号获得率接近百分之百。微流控芯片CE 可检测15~7500bp范围的PCR 产物,分辨率可达20bp ,样品微量化使扩散进一步减少,分离效果极好,每孔可供多个不同的PCR 产物作同时分析。  我国在微流控分析方面的研究虽然起步较国外晚了四到五年,但在多个相关的学科领域都具有足够的积累与优势,我国具有世界上最大的微流控芯片市场,用中国的芯片产品占领这一市场是我国科学家责无旁贷的使命。3月26日多名微流控领域的专家也将参加在上海举办的2015(第三届)先进体外诊断技术峰会,共同对微流控的先进技术进行总结和分析,对我国的微流控芯片研究领域进行更多的解读。相信经过不懈的努力,微流控芯片蓬勃的发展在我国很快将会到来。
分享给小伙伴们:
我来说两句……
最新技术贴
微信公众号二
微信公众号一|& & & & & & & & & & & & & &
您可能喜欢
我国微流控芯片的发展现状以及市场前景分析
的诞生是伴随着现代分析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实现的。分析技术的进步极大的推动了生命科学的发展,与此同时,人们对生命科学的研究从宏观逐步深入到微观,为了适应生命科学从宏观到微观的发展的需要,分析仪器正不断趋于微型化,而技术成为生命科学发展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微流控芯片分析是当前的科技前沿领域之一,其目标是通过对芯片微通道网络内微流体的操纵和控制,完成化学中取样、预处理、反应、分离和检测等分析功能,实现分析装备的微型化、集成化和自动化,最终实现芯片化,即所谓&芯片实验室&(Lab-on-a-chip)。微流控芯片已被列入21世纪最为重要的前沿技术的行列。&微流控芯片的特点: 微流控芯片集成的单元部件越来越多,且集成的规模也归来越大,使着微流控芯片有着强大的集成性。同时可以大量平行处理样品,具有高通量的特点,分析速度快、耗低,物耗少,污染小,分析样品所需要的试剂量仅几微升至几十个微升,被分析的物质的体积甚至在纳升级或皮升级。&中国在微流控分析方面的研究虽然起步较国外晚了四到五年,但在多个相关的学科领域都具有足够的积累与优势,我国具有世界上最大的微流控芯片市场,用中国的芯片产品占领这一市场是我国科学家责无旁贷的使命。  2015年,我国微流控芯片行业市场规模达到25.7亿元,比2014年同比增长8.2%.2015年,我国微流控芯片行业产量达到692.45万个,比2014年同比增长8.7%;需求量达到717.56万个,比2014年同比增长8.4。&近年来我国微流控芯片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引起产业界的极大关注。目前已涌现出一批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关健性技术,并逐渐形成以生命科学为代表,覆盖面很宽的应用领域,例如最近发展起来的器官芯片、液滴微流控芯片。未来来几年内,如果将微流控芯片与“生物手机”、“互联网+”进一步结合,这样一个由一种新兴技术引发的可能具有全局性影响的趋势,是否能够因此诞生一批“风口”行业值得大家期待。&标签:&nbsp&nbsp&nbsp微流控芯片的前景如何?元芳,你怎么看--江苏微全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事业部_MiTASLAB
微流控芯片的前景如何?元芳,你怎么看
微流控芯片的前景如何?
某日,某君在“知乎”抛出以下话题:
以下是收获最多“赞”的微流控方向在读博士汤明辉的答案:
国内的微流控公司其实有几个已经做得挺好,比如天津的微纳芯科技,已经在卖产品,主要做生化检测方面。还有杭州霆科生物,做食品安全方面,拿了挺大一笔投资。这些是已经做出微流控产品了的。那些本来是为科研提供服务的微流控公司也有很多正在研发自己的产品,更不要说传统的医药试剂或者医疗器械公司做出来的基于微流控产品,这个很多。三星就出过微流控的产品,你没看错,就是大家心中做手机的那个三星。
要说微流控,先说说IVD(体外诊断)医疗器械这方面。这一块市场需求特别大。
第一,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医疗费用基本是医疗器械和医药花费五五分的,而中国大陆大约是1:9。这个数据是我2014年听一个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的一个教授讲的。所以中国医疗器械这一块潜力很大。
第二,中国人口的老龄化。中国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发展离不开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口红利。但是,再过十多二十年,人口红利就变成了老年化的人口负担。计划生育这么多年,那个时候青壮年又少,你说说智能化的可家用的医疗器械需求大不大?
第三,现在都在说互联网医疗,那么真正的互联网医疗是不是最应该解决的问题就是智能化医疗检测终端问题。这里的终端不止POCT吧?医院里能做的血液的生化分析类检测的也很需要吧(比如微纳芯科技的产品)?你说说,这一块微流控是不是大有可为?
第四,中国人民终于进入了小康社会,温饱解决了肯定要关心生活质量吧?那么健康这一块,大家是不是注定要花费更多心思了?然而,IVD的医疗设备,目前来看,很大一部分都是基于微流控的。
IVD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验孕纸,HIV检测试纸,毒品检测试纸等等,这些市场上都有的(还有乙肝、肺结核等各种传染病的检测,这些主要在医院做的检测,原理差不多,据学医的同学讲,医院内传染病的初步检测好多也是试纸)。这也是微流控产品-纸上微流控(层析免疫),对不对?这些产品在基层做初步诊断筛查是非常有用的。实际上大家也确实都这么用的。如果初步筛查得到阳性的结果,再用其他费用高昂、更精准的方法确诊。这一块就大有可为,包括早期癌症的筛查。
基于微流控人体体液的生化分析也特别适合目前大火的互联网医疗。智能检测或诊断的医疗器械终端(家用)和互联网目前最火的大数据的结合未来也必然是个大热点,毕竟没有这边的终端,就没有数据。纯芯片微流控做生化免疫的,可以参见biosurfit。
基于免疫的诊断也有问题,这些都是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ELISA ,FIA,化学发光等)结合那一套,当体内抗体水平过低时会有误诊的。那么最可靠的POCT(也就是上面提到的更贵更精准方法)是怎么样的呢?当然是基于DNA的分子诊断,DNA提取再扩增,有这个细菌或者病毒就一定有它的DNA,对不对?这一块微流控也大有可为。
在治疗传染病的时候,如何确定已经痊愈了?基于DNA的分子诊断。治疗末期的时候病毒或细菌数目减少,抗体也会少,基于免疫的可能会靠不住(跟很多传染病的检测都有窗口期是一个道理)。所以很多人看中微流控的分子诊断这一块。
有多火?AtlasGenetics,这个英国公司,做了一款产品,集成了基于微流控全自动的DNA提取和PCR,还有后面的电化学检测,产品还没怎么卖,万孚就入股成第二大股东了,对其估值将近十个亿人民币。当然,POCT分子诊断门槛确实也高,简单来说,市场上一个PCR 仪器经常就卖到了十万(当然,现在也流行用恒温的比如LAMP的扩增技术代替PCR,虽然成本低了,但是精度也低了),更别说前面的全自动的核酸提取和后期的荧光检测。不过,请放心,POCT 全自动的分子诊断设备一定是可以做出来的,成本也会控制得不太高(本来也没多大的成本,技术要求比较高而已)。且不说分子诊断,就是基因测序芯片,现在华大、博奥等做得也很火。
另外,微流控在传染性疾病或者POCT设备,传统的人体体液(血液唾液尿液等)的生化分析,抗生素滥用导致的超级细菌问题,ICU细菌感染的高发问题,制药等等领域,微流控都将大有所为。它可以做成一个智能简单的医疗设备,也可以为一些难题提供一套好的解决方案,特别是制药方面。
那些觉得微流控是搞科研的一个手段的,你们说得也有道理,目前来看,微流控作为一个工具用在科研上确实居多。这个方向也就二十几年,工业化也需要时间。但是它确实可以很好地产业化(其实国外产品挺多的,国内少而已),特别是离心微流控,市场上存在的微流控产品(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也大多数是离心微流控的产品(试纸类的除外,毕竟试纸能做的也有限)。其实也正常,不能做个智能的医疗设备出来里面还拖着几个微型水泵吧。
微流控这一块,你用这个台子做explore ,做research。ok,你就是拿来做科研。但是,请不要忽略,还有很多人,比如我这样的,工科出身(其实据2014年那个nature上关于微流的review,做微流的大部分都是工程技术人员,文章也大多发在了工程类的期刊),就是用我们的工程技术优化它,用它来使得现有的检测诊断技术更便宜,更简单,更智能。我们的目的是做成sample-to-answer的POCT的医疗设备的。
你问微流控前景怎么样,我觉得未来肯定会火,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微流控典型的产品例子
这些都是基于微流控(主要是离心微流控,除了AG的IO产品和罗氏的流感病毒的基于试管的产品外,其余的产品都是离心微流控,当然,这也跟答主主要是做这一块的有关系)的诊断产品。
上一篇:下一篇:微流控芯片技术的产业化前景如何?_博晖创新(300318)股吧_东方财富网股吧
微流控芯片技术的产业化前景如何?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林炳承教授:目前困扰科学家的一个问题是,微流控芯片系统至今为止还没有拿出一个能够让大家为之一振的“有杀伤力”的,也就是说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应用成果,国外称之为Killer Application。目前,全球许多实验室,包括我们在内的,都在为此努力的工作。我相信,Killer Application迟早是会出现的。现在在某些领域,譬如细胞培养和分析方面,微流控芯片的独到性已经有所反映。
但是,我们不能等到Killer Application出现以后再进入这一领域,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必须要尽可能多地参与一项研究的发展进程。如果中国科学家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微流控芯片平台的发展过程,那么若干年后,相当一批芯片仪器就不得不从国外进口,而我们所能做的只是用买来的国外商品仪器做一些零零星星的应用工作。中国在很多高端分析仪器上吃亏,就是因为这个问题,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一个悲哀。目前,在微纳米技术领域,微流控芯片是我国和国外差距比较小的一个分支,如果能够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特别是如果能有相关企业投入到这一领域,最终将极大推动这一平台研究的产业化进程。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林炳承教授:据我所知,加拿大和日本已有个别通用性实验室用产品出现,但是价格普遍昂贵。像一块简单的玻璃芯片大概要200美金,一套带UV检测的工作站要卖3万欧元左右。而且,日本的产品还不卖给中国人,只销往欧美地区。此外,安捷伦公司2004年也首次拿出了芯片LC-MS的构思,虽然还不是很成熟,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微流控芯片已经进入到了实质性的商品开发阶段。就我们实验室而言,目前我们开发的芯片和芯片工作站大体已到了准商品化阶段,香港大学已经订购了我们的一套系统。作为一家中科院的科研机构,搞产业化确实不是我们的长处,但我们也试图在这方面进行一些探索,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希望广大的中国...
不得不佩服博晖杜总的眼光啊。。。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
作者:,欢迎留言
提示: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427被浏览45,570分享邀请回答zhuanlan.zhihu.com/tangminghui下面是回答正文:先放结论:在年间,分散式分子诊断技术开始全面获益于微流控技术,样品制备水平的提高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这使得微流控技术从此开始强势渗透即时诊断(Point of Care Testing, PoCT)领域。直至今日,这些应用仍在推动微流控产业的结构发展和增长。2015年微流控芯片的市场规模约为28亿美金,到2018年市场规模为58亿美金,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7%。微流控相关的文献在2008年-2012年间呈现出上升趋势,是研究高涨的时期,2012年以后文献数量逐渐下降,技术已经有一定的积累并开始走向成熟,微流控技术逐渐向个性化医疗发展,进入产品的成型期。近年来,微流控方向发文数量:图1. 近年来,微流控方向论文发表数量 国内的微流控公司有些已经做的不错了,比如天津的微纳芯科技,杭州霆科生物,微点生物,华迈兴微,百康芯,卡优迪生物,优思达生物,博晖创新,博奥,理邦仪器,绍兴普施康等等。国外的三星也出过几款基于微流控的产品。目前来讲,微流控的最大的产业化场景还是在于体外诊断。说微流控就先说说IVD(体外诊断)医疗器械这方面。这一块其实国内市场空间特别大。第一,国内医疗里的医疗器械与医药消费比还远远低于美国这样的医疗体系相对成熟的国家。而诊断类医疗器械在整个医疗中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几乎决定着后续的所有治疗方案和用药。中国诊断类医疗器械这一块潜力很大,有巨大增长空间。第二,中国人口的老龄化。中国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发展离不开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出生的人口红利。但是,再过十几二十年,人口红利就变成了老年化的人口负担。计划生育这么多年,那个时候青壮年又少,这个时候智能化的诊断检测类的医疗器械需求会大大增加。第三,现在都在说互联网医疗(就在不久前,华为也宣布开始进入这一块了),那么真正的互联网医疗最应该解决的问题就是智能化医疗检测终端问题。这里就需要POCT的诊断检测类的医疗器械。第四,中国人民终于进入了小康社会,温饱解决了要关心生活质量。那么医疗健康这一块,大家注定要花费更多心思了。国家也会财政上逐步增加医疗保健的支出。第五,在我国,分级诊疗制度也会逐步的实施下来,而分级诊疗制度推行以后,将给POCT带来很大发展机遇。在社区卫生服务站或中心POCT将会由冷变热,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POCT数量将明显增加。 而且互联网+POCT+移动医疗在家庭和个体化健康管理、疾病预防控制、慢病管理等方面也会有井喷式的发展机遇。图2. 我国IVD产业规模然而,体外的诊断和检测的医疗设备,目前来看,很大一部分都是基于微流控的。体外诊断基本主要是基于体液(血液,尿液,唾液)的,对于这些体液的操控,有两条路,要么人工,要么自动化,这里,自动化肯定是个大趋势。那么对于液体的自动化操控,这不正是我们微流控要干的事情么?所以,IVD里除去试剂的研发,后续的如果要做自动化检测,除了高通量的机械臂手流水线,那么基本避不开微流控。我认为这是微流控技术必将火起来的基础。IVD主流有三大类,生化分析,免疫诊断,分子诊断。这三类,门槛由低到高。国内产品还主要集中在生化分析和免疫诊断。IVD中做到POCT的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验孕纸,各类传染病检测试纸,毒品检测试纸等等,这些市场上都有的。试纸类的主要是基于胶体金,这个精度有限,只能做定性诊断,这些产品在基层做初步诊断筛查是非常有用的。实际上大家也确实都这么用的。初步筛查的阳性的结果再用其他费用高昂更准确的方法确诊。在生化分析方面,由于技术比较成熟,技术壁垒比较低,所以微流控产品将面临着成熟的传统的生化分析仪的有力竞争。但是随着分级诊断的普及,基层社区医院为节约设备成本,会更倾向于小而易用的基于微流控的生化分析仪。基层社区医院所需检测的样本量不多,所以与单位时间的检测通量相比,更在乎的是生化分析仪的价格和易操作性。这个时候,低成本易于操作且能快速出结果的微流控自动生化分析仪的优势就凸显了出来。在这一块,技术相对成熟的产品有天津的微纳芯Pointcare M和美国爱贝斯(Abaxis)Piccolo Xpress(TM)即时生化检测仪。图3. 美国爱贝斯(Abaxis)Piccolo Xpress(TM)即时生化检测仪基于微流控人体体液的生化分析也特别适合目前大火的互联网医疗。现在市场是初步做到了监测心跳,行走步数,血压等等,如果在此基础上可以做到唾液和尿液(尿液里的医疗信息相对较大,而且无创,病人配合度较高,但是目前也只适合晨尿这种,因为尿液实时成分跟人体饮食因素关系很大)的相关组成成分监测,这些数据再与互联网目前大火的大数据的结合,这一块也将大大的推进了人类医疗健康系统的发展。智能检测或诊断的医疗器械终端(家用)和互联网目前最火的大数据的结合未来也必然是个大热点,毕竟没有这边的终端,就没有数据。图4. 天津的微纳芯Pointcare M在免疫诊断方面,由于化学发光(CLIA)的灵敏度高,速度快,重复性好且能全自动化,所以化学发光只要成本降下来,那么它取代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也会成为一个事实。在化学发光仪器这一块,国内竞争呈现白热化和同质化倾轧的特点,主要都是基于机械手臂的方式来进行实现,技术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分度。而另一方面,在日-18日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CMEF)上,华迈兴微的基于微流控的M2微型化学发光分析系统就相对亮眼的多。相比较于普遍的几十千克的大型机械手臂式的化学发光仪而言,这款产片只有5千克,而且从加样后到全自动的打印报告,只要15分钟。这款产品充分的体现了微流控的技术优势。另外,北京纳讯科技也同样发布了一款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化学发光仪器。图5. 在我国,化学发光逐渐取代酶联免疫成为主流基于免疫的诊断也有问题,这些都是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胶体金,ELISA ,FIA,化学发光等)结合那一套,当体内抗体水平过低时会有误诊的。更可靠的传染病的诊断方法(也就是上面提到的更贵更精准方法)就是基于DNA的分子诊断。这个中国血站的检测方法的升级最能说明问题,中国血站的检测方法正逐步由ELISA到PCR过渡。免疫诊断在传染病诊断中绕不开的是传染病的窗口期,而分子诊断这会大大缩短这个窗口期,减小误诊率。基于PCR的分子诊断的原理很简单,先DNA或者RNA提取,再PCR等方式特异性扩增,通过最后的荧光定量来判断是否有这种细菌或者病毒的DNA,从而实现疾病的诊断的功能。这一块微流控也大有可为。当然了,传统免疫诊断方式,如胶体金,ELISA以及新兴的化学发光,也有分子诊断替代不了的应用场景,比如过敏,甲状腺功能,肿瘤标志物,心肌炎标志物等等。目前来看,随着分子诊断技术的继续发展,免疫诊断和分子诊断会进一步细分体外诊断市场,各自在各自的应用场景里发挥自己的作用。图6. 赛沛的GeneXpert在治疗传染病的时候,如何实时监测治疗的效果?还是基于PCR的分子诊断。治疗期间病毒或细菌数目减少,抗体也会少,基于免疫的可能会靠不住(跟很多传染病的检测都有窗口期是一个道理)。所以,免疫诊断主要还是定性,一旦需要病人体内病原体的定量,还是需要分子诊断。所以很多人看中微流控的分子诊断这一块。这里面的市场还要再根据通量细分,高通量的自动化可以依靠机械臂手流水线作业,低通量的或者POCT的还得需要微流控。当然,POCT分子诊断门槛确实也高,简单来说,市场上一个全自动核酸提取仪经常10万+,一个PCR 仪器经常就卖到了十万+(当然,现在也流行用恒温的比如LAMP的扩增技术代替PCR,但是恒温的也有恒温的问题),更别说一个集成了所有功能的分子诊断产品了。现在全自动的分子诊断,做的比较好的有赛沛(Cepheid)的GeneXpert PCR分析仪,BioFire的filmArray,IQuum的cobas Liat PCR System 以及Atlas Genetics的io。这几个明星产品的孵化公司都无一例外地被全部或部分收购。图7. 博晖创新的HPV分子诊断全自动分析仪这里的赛沛在2016年9月被丹纳赫以40亿美元收购;BioFire在2013年9月被生物梅里埃宣布以4.5亿美元收购;IQuum 在2014年4月被罗氏收购;英国Atlas Genetics在2016年的年底也被万孚生物以约1.25亿人民币收购了14.95%的股权,这家公司凭借此分子诊断的产品已经融了8650万美元。这几个产品里,其核心都是微流控技术。国内的博晖创新,利德曼等也都有自己的基于微流控的全集成的分子诊断的产品了。除了传染病,基于CTC捕获或者ctDNA的肿瘤液体活检和肿瘤的分子分型也是分子诊断的一大应用场景。另外,基于液滴微流控和数字化微流控的ddPCR更是代表着稀有靶基因分子诊断的未来。图8. 博奥的恒温核酸扩增仪且不说分子诊断,就是基因测序芯片,现在华大,博奥等做的也很火了,BD还推出了全球首款全自动一体化微流控文库制备仪。即使是全自动化的基因测序的设备,微流控在其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分子诊断,由于存在一定的技术壁垒,在微流控平台实现全自动的核酸和PCR的好精准的温控,都有一定的技术要求。目前国内潜在的市场空间也很大。体外诊断的自动化必然是一个趋势。在这个趋势里面,目前主要技术为机械手臂以及类似的复杂机械结构和微流控技术。在这里,机械手臂式的仪器往往大而贵,但是,机械手臂流水线作业也会让单次检测成本变的很低。另一方面,基于微流控技术的体外诊断仪器往往小而便宜,由于高度集成,操作也比较简易。但是,相对机械手臂式的仪器而言,单个样品检测成本可能会较高。这两种仪器将会在我国分级诊断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活跃在不同的应用场景。样本量很大的地方就使用机械手臂式的大仪器,样本量小的地方使用基于微流控系统的小仪器,想做到POCT的话也还是需要使用基于微流控的sample-to-answer的便携式仪器。而另一方面,随着微流控技术的发展,高通量的单样本多指标甚至多样本多指标式的微流控检测系统也会慢慢出现。如果微流控系统的单个样品检测成本能持平于甚至低于机械手臂式的仪器的检测成本,那么,相比于机械手臂式的仪器而言,微流控技术将会逐渐更具优势。最后,体外诊断的仪器,要做到POCT级别,目前以笔者的视角来看,微流控技术有其不可取代的优势。图9. The Compact and Lightweight Portable Immunity Analysis System - Samsung LABGEOIB10除去体外诊断这一块,传统的人体体液(血液唾液尿液等)的生化分析,抗生素滥用导致的超级细菌问题,ICU细菌感染的高发问题,制药等等领域,微流控都将大有所为。它可以做成一个智能简单的医疗设备,也可以为一些难题提供一套好的解决方案,特别是制药方面。最近的基于微流控的器官芯片技术,也会大大推进制药和个性化医疗的进程。香奈儿(CHANEL)还开发了一款基于液滴微流控技术的山茶花保湿乳霜(HYDRA BEAUTY Micro Crème)呢。图10. 理邦仪器的 m16磁敏免疫分析仪图11. 罗氏的分子诊断(家用的流感病毒的诊断)的产品图12. 香奈儿(CHANEL)的基于液滴微流控技术的山茶花保湿乳霜(HYDRA BEAUTY Micro Crème)图13. 微点生物的免疫分析仪器图14.
华迈兴微:M2微型化学发光分析系统那些觉得微流控是搞科研的一个手段的,你们说的也有道理,目前来看,微流控作为一个工具用在科研上确实居多。这个方向也就二十几年,工业化也需要时间。但是它确实可以很好的产业化(其实国外产品挺多的,国内少而已)。微流控技术相比传统有很多优势,但是作为一个比较年轻的技术,其产业链相对不成熟导致成本较高。这仍然是一个问题。但是,随着产业链的完善,其优势会慢慢凸显出来,特别是在POCT和制药方面。图15. 器官芯片之肺部芯片(Lung-on-a-chip)未经授权禁止转载。1658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流控芯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