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世界征服者4官网AXM13 57怎样?

达瓦里希坦克装配厂达瓦里希坦克装配厂目标是科普性和准确性!关注专栏更多最新文章{&debug&:false,&apiRoot&:&&,&paySDK&:&https:\u002F\u002Fpay.zhihu.com\u002Fapi\u002Fjs&,&wechatConfigAPI&:&\u002Fapi\u002Fwechat\u002Fjssdkconfig&,&name&:&production&,&instance&:&column&,&tokens&:{&X-XSRF-TOKEN&:null,&X-UDID&:null,&Authorization&:&oauth c3cef7c66aa9e6a1e3160e20&}}{&database&:{&Post&:{&&:{&title&:&敌有重甲我有神针——英国二战坦克 Part II:巡洋坦克&,&author&:&axert-tavarish&,&content&:&\u003Cp\u003E本文共24,000余字,超长预警!\u003C\u002Fp\u003E\u003Chr\u003E\u003Cp\u003E1930年左右,名为大萧条的经济衰退席卷了整个西方世界。英国在这场危机中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英国陆军的财政预算一减再减。战间期的坦克计划\u003Cb\u003EMk.III型中型坦克\u003C\u002Fb\u003E的订单因为陆军囊中羞涩,最终仅在1930年制造了3辆后便宣告停产。实在拿不出钱的英国军方在1934年要求维克斯公司(Vickers-Armstrong)的约翰·卡登爵士设计一款“相当便宜的坦克”。维克斯公司也是勉为其难,用两年时间完成了便宜坦克的设计与制造,吸取了不少前辈(A6,Mk.III型)的经验,首辆试验车于1936年6月完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随着英国对坦克的分类进行变更,原本作为中型坦克进行开发的A9于1936年的会议中被重新分类为巡洋坦克,开始了英国巡洋坦克这个独一无二的分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巡洋坦克。又称骑兵坦克,在战场上的主要定位是与其他巡洋坦克组成装甲集群进行纯坦克作战,与步兵协同作战的则另开辟一个分类,称为步兵坦克。因此,巡洋坦克对速度的要求较为严格,同时对坦克的穿深也多有要求。也正因如此,有时巡洋坦克是真的无法支援步兵——没带高爆弹。\u003C\u002Fp\u003E\u003Chr\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Cruiser Mk I (A9)\u003C\u002Fb\u003E,1937年开始量产,全车6名乘员。A9为了压低成本,搭载了很多其他制造商的零件,包括一颗AEC公司制造的用于公交车的发动机。A9的主炮塔上搭载了一门QF 2磅炮和一门维克斯.303同轴机枪;此外车体前部还有两个各装有维克斯.303机枪的副炮塔。A9装甲为铆接接成,最大厚度仅有14mm,这是为了良好的时速做出的牺牲。A9能在一颗AEC 179六缸发动机的150匹马力驱动下达到40km\u002Fh的公路极速。A9是英军第一款搭载纯液压转动炮塔的坦克,也是首款开创性的使用2组共6对不等大小负重轮来降低维修费用的坦克。\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ca36beef2e5e07ff29a2c.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590\& data-rawheight=\&355\&\u003E\u003Cp\u003E■ 一辆Cruiser Mk I CS,样子很搞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QF 2磅炮号称\&二战前期最好的反坦克炮\&,在发射风帽被帽穿甲弹(APCBC)时可在457m的距离上击穿60°放置的57mm装甲片,在二战前期装甲普遍厚度仅为30mm左右的时代可以达到有效击穿,A9上可存放100枚2磅炮的炮弹。可惜的是A9本身的装甲厚度堪忧,削弱了这个坦克的射击效率。除了搭载2磅炮以外,A9还有搭载94mm L\u002F15的QF 3.7英寸榴弹炮的CS(近距支援,Close Support)版本,称为Mark I CS。\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该型坦克在后继改进型A10的登场后停产,共生产了125辆。\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c25db7cdcd6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87\&\u003E\u003Cp\u003E■ 一辆北非战场上的Cruiser Mk I。该型坦克乘员共有6人,包括小炮塔中的两名机枪手。\u003C\u002Fp\u003E\u003Chr\u003E\u003Cp\u003E尽管A9早在1934年就基本定型了,但军方希望维克斯能够再设计一辆比较适合与步兵搭配使用的重甲版本A9,主装甲要达到24mm厚。1937年7月,第一辆由软钢制成的原型车被送去测试,军方给出了增加齿轮比、将正面装甲增至30mm及在车体前部加装一挺机枪的要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终定型的\u003Cb\u003ECruiser Mk II (A10)\u003C\u002Fb\u003E于1938年7月开始制造,至1940年9月停工为止共生产175辆,全车5名成员。尽管军方本来给A10的定位是步兵坦克,但1938年年初,军方重新考虑后认为A10的装甲仍旧不够厚重,于是给它冠了一个“重型巡洋坦克”的分类。维克斯简单粗暴地在主装甲上用螺栓连接一片附加装甲来使前部装甲达到30mm,重量因此从12吨增加到14.3吨。A10并没有替换A9的引擎,由于重量的增加,公路时速降低到了26km\u002Fh。\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初生产的Cruiser Mk II,维克斯并没有对A9的炮塔做出什么改动,火炮和同轴机枪也仍是2磅炮配.303机枪,但A9车体前部的两个副炮塔被取消了,并在车体右前方加装了一门7.92mm BESA机枪,由一名专职机枪手操控。这个设计很奇怪——BESA机枪和维克斯机枪用的枪弹不通用。该型坦克仅生产了13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后续制造中,改进型Cruiser Mk IIA重新设计了炮塔,将同轴机枪替换为一挺7.92mm BESA机枪,同时车体上的BESA机枪保留。生产的绝大部分A10都是这款。\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f4a7edce662deff6c560fbe3b836a279.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50\& data-rawheight=\&473\&\u003E\u003Cp\u003E■ 一辆行进中的Cruiser Mk IIA。注意炮盾的形状,它是该型坦克的识别标志之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A10和A9一样有近距支援版本,搭载QF 3.7英寸榴弹炮,代号Mk IIA CS,共生产30辆。\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a88e0d90f.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50\& data-rawheight=\&369\&\u003E\u003Cp\u003E■ 现存博文顿坦克博物馆的Cruiser Mk IIA CS。\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外,网上还能找到A10E1,编号BMM835的原型车的图片。与量产型不同,它有一个类似A13的圆形车长塔。\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19b183c8754e.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50\& data-rawheight=\&381\&\u003E\u003Cimg src=\&v2-bca00deedaa65a.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50\& data-rawheight=\&446\&\u003E\u003Cp\u003E■ 网络上两个不同版本的A10E1图片,第一张应该是更为早期、军方未提出加装BESA机枪前的A10E1,而第二张则为车体经过重新设计的更靠近量产设计的原型。\u003C\u002Fp\u003E\u003Chr\u003E\u003Cp\u003E英国对当时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坦克研发工作也有关注,Giffard Le Quesne Martel中将就在1936年9月曾前往苏联参观军事演习。演习中苏联的BT坦克深深地震撼了Martel中将。这些坦克比起A9和A10,不但防护上要更好,在速度上更是一骑绝尘。回到英国后,Martel中将认为,英国也需要在新式坦克的研发上使用克里斯蒂悬挂,并搭配一个大马力的轻型发动机。\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26b6a5a1d8cd1357ad15eca32cfc3505.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692\&\u003E\u003Cp\u003E■ 沃尔特·克里斯蒂设计的T3E2原型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听取了中将的建议后,英国军方同意购买2辆没装炮塔的克里斯蒂原型车并进行评估。英国军方认为,英国不需要克里斯蒂原型车的轮履两用功能,而且为了实现这项功能还要额外占地方;而且原型车的车体太短也太窄了,根本装不下现有的英军坦克炮塔。不过军方同时也认可了克里斯蒂悬挂的高机动性能,认为新式坦克的确应当使用克里斯蒂悬挂,不过要制造一个更宽更长的车体来放进去搭载2磅炮的炮塔。1936年末,莫里斯汽车公司(Morris Commercial Cars)被要求做进一步的设计。购买的原型车被称作A13E1,新设计的两款则被冠上了A13E2和A13E3的名字。\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171b18a1cb880eda04f3f.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648\&\u003E\u003Cp\u003E■ A13E1,克里斯蒂M1931在英军中的代号。BT坦克就是其在苏联的发展型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37年10月,A13E2的原型车驶下生产线进行测试。测试中发现,该坦克的速度超过35mph(约56km\u002Fh),英军通过加装限速器,将其时速锁定在30mph(约48km\u002Fh)并使用更短一些的履带片。\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6d5f66ac68fcdcb972e62f945e9455af.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1169\& data-rawheight=\&678\&\u003E\u003Cp\u003E■ A13E2,最早定型的原型车。与量产型最大的不同就是更长的履带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进行改动后的A13定型为A13E3,这款原型车就与量产型基本没有区别了。\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c90c6c82cafaaf2c73ac.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569\&\u003E\u003Cp\u003E■A13E3,第二款A13的原型车,进入量产的型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Cruiser Mk III (A13 Mk I)\u003C\u002Fb\u003E,量产型全车4名成员。该坦克由纳菲尔德机械化与航空公司生产,从1939年年初到夏季,共生产65辆,军方没有追加订单。该车的炮塔基本与他的两个前辈相同,但加装了一个圆形的车长塔。该车装甲维持了A9的14mm厚度并依靠新式纳菲尔德-利伯蒂V12引擎提供的340匹马力达到了48km\u002Fh的公路极速(其实还能跑更快)。由于车体的机枪被取消,因此该坦克仅在炮塔上有一门QF 2磅炮和一挺.303同轴机枪。\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f6250eddb80b37fd740cdc.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749\& data-rawheight=\&377\&\u003E\u003Cp\u003E■Cruiser Mk III量产型的定型照。\u003C\u002Fp\u003E\u003Chr\u003E\u003Cp\u003E1939年初,英国军方认为要把巡洋坦克的装甲提升至至少30mm厚。制造商故技重施,在Cruiser Mk III的基础上将坦克正面装甲增厚到Cruiser Mk II的水平。此外,在炮塔侧面,英国人还铆接了两片V字形的附加装甲片。因此,这款坦克的炮塔显得更“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Cruiser Mk IV (A13 Mk II)\u003C\u002Fb\u003E,全车4名乘员。纳菲尔德在1938年Mk III的量产结束后开始量产Mk IV。初期型的Cruiser Mk IV有一个巨大的附加装甲构成的炮盾;改进型的Cruiser Mk IVA中,位于炮塔右侧的维克斯.303机枪被替换成一门7.92mm BESA机枪,同时炮塔重新设计为类似Cruiser Mk IIA的小炮盾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由于前作48km\u002Fh的极速是用限制器限制住的,因此在Cruiser Mk IV上,尽管引擎没变,它还是保持了同样的极速。此外,也有将Cruiser Mk III改装到Mk IV的装甲水平和在Mk IV上搭载3.7英寸榴弹炮的改装案例存在。Cruiser Mk IV系列接到的第一笔订单共455辆,在1939-40年又追加了200辆的订单,一共制造665辆。\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58712f8adcea2b03d035.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845\& data-rawheight=\&472\&\u003E\u003Cp\u003E■Cruiser Mk IV。巨大的附加装甲是识别这款坦克的特征。\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c99f1b9aa030.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403\&\u003E\u003Cp\u003E■Cruiser Mk IVA。修改后的炮塔正面是一整片的30mm装甲片。\u003C\u002Fp\u003E\u003Chr\u003E\u003Cp\u003E前面介绍的去过苏联的Martel中将除了为英国带来克里斯蒂悬挂之外,还认为要制造一个“装甲厚度达到30mm的高速中型坦克”。Martel的这个想法明显启发自苏联的T-28,尽管T-28的性能本身不突出。英军对当时坦克的发展也不太确定,最终英国参谋部同意制造两辆拥有三人炮塔的原型车,被分别命名为A14和A15(后更名为A16)。A14的设计由LMS(伦敦米德兰和苏格兰铁路,London, Midland and Scottish Railway)进行。这辆坦克计划使用A9\u002FA10的炮塔,但采用霍斯曼悬挂、桑尼克罗夫特(Thornycroft)V12发动机、新设计的威尔森复合行星齿轮箱,并在车体两侧搭配裙甲。1939年初A14原型车制造完毕进行测试,结果表明A14很吵,机械结构复杂,时速也不如A13的原型车。因此,LMS对A14的开发工作优先级被下调,公司转而开发A13的改进型号A13 Mk III。\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尽管军方要求LMS尽可能使用现有A13的零件,但为了降低车高,LMS设计了一个新式车体,这个车体的木制模型在1939年4月末被同意使用。为了配合新车体,一个Meadows Flat-12引擎被引入到设计中,使用的齿轮箱则是A14废案的威尔森复合行星齿轮箱。1940年初,首批生产的Cruiser Mk V却被证明冷却系统并不可靠,带来了很多由于引擎过热带来的故障。\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9e53e7a2ef7.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561\&\u003E\u003Cp\u003E■一辆“盟约者”原型车。它的炮盾与Cruiser Mk IV的一样,后期生产型的“盟约者”采用了另一种炮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Cruiser Mk V \&Covenanter\& (A13 Mk III)\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A13“盟约者”\u003C\u002Fb\u003E。1940年初开始生产,整个系列共计生产1,771辆。它是第一款有自己名字的巡洋坦克,于1940年年中命名。“盟约者”公路极速50km\u002Fh,有4个乘员。由于“盟约者”冷却系统性能不佳,后续的众多改进基本都是围绕着冷却系统进行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Covenanter II (Cruiser Mk V*)在初版的基础上加装了一个油冷装置,为了获得更好的散热效果,有的部队激进到将防弹的散热器百叶窗整个拆掉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Covenanter III (Cruiser Mk V**)则是将“盟约者”II型的改动定型为工厂的设计改动,此外还在车灯中间增添了两个箱子放东西。\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82abb0ceffea.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534\& data-rawheight=\&342\&\u003E\u003Cp\u003E■一辆后期型“盟约者”。注意其车体前部用于挂储存箱的装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Covenanter IV在“盟约者”I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内置冷却系统的改进,包括进气用的百叶窗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Covenanter CS是“盟约者”的近距支援版本,以上四个版本的“盟约者”都有改装。不过因为一些原因,原本的QF 3.7英寸榴弹炮(94mm口径)并没有搭载上“盟约者”,而只搭载了一门OQF 3英寸榴弹炮(76.2mm),杀伤半径降低许多。\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f89d42dd1d87fbe7dfa39e.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75\&\u003E\u003Cp\u003E■一辆挂有前部储存箱的后期型“盟约者”。\u003C\u002Fp\u003E\u003Chr\u003E\u003Cp\u003E花开两朵,各表一枝。LMS最终将A13 Mk III派上了战场,而A15的设计工作则因为设计要求不明确而暂停。后来该计划被委派给纳菲尔德时,纳菲尔德将其更名为A16。在1939年9月A13 Mk III的木制模型通过后,军方决定重新考虑一下“重型巡洋坦克”这个分类的几辆坦克,并决定在竞争者间选出一个,给它冠上A15的正式代号。它有三个竞争者:A14(由LMS设计)、A16(由纳菲尔德接手并设计的\&老\&A15)及A18(A17“领主”轻型坦克的放大设计版)。军方更青睐纳菲尔德的设计。他们提出了三项优点:①.它与A13之间有很多零件是通用的;②.由于①的原因,A16可以更快的进入量产;③.因为A16车身很长,它有着更好的跨壕性能;④.A16的装甲厚度能达到30~40mm厚,远超其他竞争者。被钦定的纳菲尔德不忘了安利一波自己家的引擎,纳菲尔德-利伯蒂,并以“这款引擎已经量产了不会造成交货延迟”为由如愿将利伯蒂装上了A15。\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Cruiser Mk VI \&Crusader\& (A15)\u003C\u002Fb\u003E ,\u003Cb\u003EA15“十字军”\u003C\u002Fb\u003E。该型坦克是第一辆拥有5对路轮,采用克里斯蒂悬挂的巡洋坦克。“十字军”用一颗出力340匹的纳菲尔德-利伯蒂V12引擎提供动力,由于坦克加装了限速器,公路极速27mph (43.5km\u002Fh);但北非战场上的英军士兵往往会自行关掉限速器,使得坦克的最大速度能达到40mph (64km\u002Fh)。\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初版“十字军”除了主炮依旧延续使用QF 2磅炮以外,还有1挺位于炮塔上的7.92mm BESA同轴机枪以及1挺位于车体左前方的7.92mm BESA机枪。1939年7月,军方向纳菲尔德下了首批200辆的订单,并在随后的数年间不停的追加订单,直至1943年,已经有5,300辆各型“十字军”驶下了生产线。事实上,“十字军”系列坦克是制造数量最多的巡洋坦克。\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885cb189c8bbcf16f3a162d385d31694.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816\& data-rawheight=\&574\&\u003E\u003Cp\u003E■一辆A15“十字军” I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过“十字军”的装甲依旧无法为它的乘员们提供足够的防护,北非战场上常见的德军三号坦克的50mm火炮就可以轻易击穿“十字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依旧,“十字军”也有两个改型,它们分别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Crusader II (Cruiser Mk VIA):移除了车体上的BESA机枪;并将车体和炮塔前部装甲厚度从40mm提升到49mm。\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Crusader III:“十字军”III型,用一门QF 6磅炮(57mm口径)替换掉了原本的QF 2磅炮(40mm口径)。该型原型车在月进行测试,并在月生产了144辆。\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a2bcf370e54d043d08b4d4fe93b1c8c4.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939\& data-rawheight=\&661\&\u003E\u003Cp\u003E■一辆北非战场上的A15“十字军” II CS。\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60fe89e4ad664b4dfa17c.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903\& data-rawheight=\&743\&\u003E\u003Cp\u003E■一辆摄于突尼斯A15“十字军” III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外,“十字军”各型也有其对应的近距支援版本,统称Crusader CS,搭载一门OQF 3英寸榴弹炮(76.2mm)。\u003C\u002Fp\u003E\u003Chr\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40年末,国内对于更厚重装甲的巡洋坦克呼声渐高。1941年1月,军方认为需要制造一款厚重前部装甲、炮塔座圈扩大、使用更强力的引擎、时速不低于24mph(约38.6km\u002Fh)、搭载一门QF 6磅炮,并且整体可靠性要更好的坦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共有两个公司提交了生产方案:沃克斯豪尔(Vauxhall)提出的A22“丘吉尔”步兵坦克的装甲削减计划A23,和纳菲尔德提交的A15“十字军”的发展计划A24。沃克斯豪尔的设计就是一个A22“丘吉尔”的缩小版,采用一颗与“丘吉尔”同款的贝德福德12缸发动机(350匹马力),而纳菲尔德的设计与A15“十字军”很相像,采用利伯蒂L-12引擎和威尔逊齿轮箱。在竞争中,军方认可了纳菲尔德的设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利兰汽车(Leyland Motors,一个A13“盟约者”和A15“十字军”的制造企业)提出了另一个计划:用一个与”十字军“类似的底盘但引擎替换为罗·罗流星航空引擎(Rolls-Royce Meteor)、齿轮箱也换用”丘吉尔“步兵坦克上的Merritt-Brown型齿轮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说起流星引擎,它的来头可不小。流星引擎的直系前身是英军最著名的战斗机“喷火”使用的罗·罗梅林型引擎。罗·罗公司在1940年曾经测试性的将梅林型引擎拆掉增压器后装在A15“十字军”巡洋坦克上,结果非常好,利兰汽车这才打上了它的主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过在当时大家都停留在绘图板上时,梅林引擎都被优先供给给了空军,能更快进入生产的纳菲尔德的计划弯道超车,简单地投入了量产。采用梅林引擎的计划被重新赋予了A27的代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日,军方订购了6辆A24原型车。1941年6月,在没有原型车而且未经过测试的情况下,当局就决定生产500辆纳菲尔德公司设计的A24坦克,并要求在1942年春以前就投产。同时,“克伦威尔I型(Cromwell I)”的名称也定了下来,同期定下的名称还有“克伦威尔II型(Cromwell II,使用利兰汽车的底盘装备改进型的纳菲尔德-利伯蒂引擎)”以及“克伦威尔III型(Cromwell III,利兰汽车的设计,装备罗·罗引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后期的评估中,设计制造单位认为三款坦克都叫“克伦威尔”容易混淆,便把纳菲尔德设计,搭载利伯蒂引擎的A24更名为Cavalier(骑士),而保留克伦威尔之名给装备罗·罗引擎的A27。\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自此,A24正式定名为\u003Cb\u003ECruiser Mk VII \&Cavalier\& (A24)\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A24“骑士”\u003C\u002Fb\u003E。第一辆A24的原型车于1942年1月完成。但是,这次军方对纳菲尔德的轻信却使它摔了大跟头:A24根本无法达到设计指标。因为严重超重(26,981kg,超出了指标接近3吨),使得它表现糟糕,小马拉大车使得引擎寿命也变短。同时,还会经常出现故障。迫不得已,它们中大部分只得用于训练,但是有一部分被改造为炮兵观察车(拆掉了火炮但保留了一根假杆子)投入了实战。\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d39d8ee401b6a031a1e6de.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353\&\u003E\u003Cp\u003E■最初A24的6辆原型车中的1辆。\u003C\u002Fp\u003E\u003Chr\u003E\u003Cp\u003E纳菲尔德翻车之后,利兰汽车的A27就成了英国军方的救命稻草。罗·罗梅林引擎的坦克版罗·罗流星(Royce-Rolls Meteor)的设计图早就画好了,但罗·罗产能不足腾不出手来给A27制造引擎。无奈的英国人只得选择给A27接着装上早就用烂的利伯蒂引擎来解决燃眉之急。这些搭载利伯蒂引擎的A27被称为A27L(L是Liberty engine利伯蒂引擎的意思),并在1941年的评估中得到了“克伦威尔II型”(Cromwell II)的名字。作为A27的设计者,利兰汽车将A27L更名为“Centaur(半人马座)”来与真正的A27“克伦威尔”划清界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至此,\u003Cb\u003ECruiser Mk VIII \&Centaur\& (A27L)\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A27L“半人马座”\u003C\u002Fb\u003E的名称正式定了下来。“半人马座”的首个原型车于1942年6月完成,“半人马座”的量产则是始于同年年底。“半人马座”采用出力395匹的利伯蒂L-12引擎,战斗全重28,848kg,公路极速27mph(约43.5km\u002Fh)。一部分“半人马座”在1943年后逐渐换装了罗·罗流星引擎,与A27M“克伦威尔”基本没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Centaur I搭载了一门QF 6磅炮,共生产1,059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Centaur II取消了车体机枪,并将履带增加至15英寸宽,没有量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Centaur III换装一门QF 75mm火炮,共生产233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Centaur IV则换装了一门OQF 3.7英寸榴弹炮,共生产80辆。\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fbe4e21f6294dadebe64ba624f05acc3.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86\& data-rawheight=\&362\&\u003E\u003Cp\u003E■搭载一门马克5型QF 6磅炮的A27L“半人马座”。\u003C\u002Fp\u003E\u003Chr\u003E\u003Cp\u003E罗·罗流星出力600匹马力,比起利伯蒂要足足多出210匹。装备流星引擎的A27称为\u003Cb\u003ECruiser Mk VIII \&Cromwell\& (A27M),A27M“克伦威尔”\u003C\u002Fb\u003E。它的制造从1943年1月开始,一共生产了4,016辆,包括换装流星引擎A27L“半人马座”。“克伦威尔”的乘员5人,主要武器为一门QF 6磅炮;此外还有2挺7.92mm BESA机枪,一挺为同轴机枪,另一挺在车体左侧。“克伦威尔”最大时速40mph(64.4km\u002Fh),但后期型因为增大了侧减速器的传动比,将最大时速限制在32mph(51.5km\u002Fh),同时改善了越野行驶的舒适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克伦威尔”的QF 6磅炮在1942年还是很好用的:发射APCBC弹时在500码(457m)距离下能击穿87mm厚的装甲,发射APDS弹时穿深甚至能达到131mm。但从1942年开始,战斗反馈表明,尽管QF 6磅炮在对抗装甲目标时效果不错,但QF 6磅炮几乎没有有效的高爆弹,在对抗固定的反坦克炮时成效甚微。因此,军方认为需要制造一款能同时兼容美国75mm高爆炮弹的75mm火炮,但直到1944年5月,这款火炮才正式列装部队。尽管QF 75mm火炮在穿深上并没有比QF 6磅炮好多少,但当它发射高爆弹的时候,爆炸半径和杀伤效果都比57mm口径的QF 6磅炮好很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尽管护国公作为一款坦克应该算得上是英军在二战中最拿得出手的坦克了,但由于其车宽太窄,以至于1942年英军研制出的新型火炮QF 17磅炮乃至维克斯为了克伦威尔造的维克斯75mm HV都装不上克伦威尔的底盘,直接导致了基于“克伦威尔”底盘的其他巡洋坦克,譬如A30“挑战者”和A34“彗星”的诞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克伦威尔”的型号有很多种,下面列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Cromwell I搭载一门QF 6磅炮,铆接车体,炮塔上有螺栓,外观上与A27L“半人马座”基本相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Cromwell II取消了车体机枪,并将履带宽度从14英寸增加到了15.5英寸,只有实验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Cromwell III是装备QF 6磅炮的A27L“半人马座”替换引擎后的编号,共200辆。初期编号为Cromwell X;\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Cromwell IV就是换装了QF 75mm火炮的Cromwell III,共1,935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Cromwell V在出厂时就搭载一门QF 75mm火炮,铆接车体,炮塔上有螺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Cromwell Vw在“克伦威尔”V型的基础上换装了焊接车体,并在车体前部增加了一层附加装甲,使得前部装甲达到4英寸(101.6mm)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Cromwell VI为近距支援版本,铆接车体,炮塔上有螺栓,搭载一门OQF 95mm榴弹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Cromwell VII是返厂改修的“克伦威尔”IV型,换装了宽度为15.5英寸的履带、重新设计了悬挂系统,这些改变使得“克伦威尔”VII型的公路极速达到了32mph(51.5km\u002Fh);\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Cromwell VIIw是返厂改修的“克伦威尔”Vw型,改装部分与克伦威尔VII型一样,但仍保留Vw型上的附加装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Cromwell VIII是返厂改修的“克伦威尔”VI型,改装部分与克伦威尔VII型一样,但仍保留OQF 95mm榴弹炮的版本。\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克伦威尔”的底盘还能分为ABCDDwEEwF这8种,而且底盘与“克伦威尔”的型号并不是一一对应的,详细分类起来和M4谢尔曼也不遑多让,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做赘述。\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ff9c666a812e.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716\& data-rawheight=\&372\&\u003E\u003Cp\u003E■这辆克伦威尔I型原型车装上了一个“丘吉尔”生产商沃克斯豪尔生产的类似“丘吉尔”步兵坦克的炮塔。但因为“丘吉尔”步兵坦克最终计划继续生产,沃克斯豪尔停止了这个计划。值得注意的是,沃克斯豪尔就是那个提交了A23(A22“丘吉尔”的装甲削减方案)的厂商。\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4b9cf7da3b0f4e02d5ee8a2a0b60dd69.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373\&\u003E\u003Cp\u003E■这辆克伦威尔II型试验车的照片于1943年8月拍摄。这辆实验车在车体正面装上了附加装甲、换装了更宽的履带、以及一个焊接炮塔。\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b09aa103ff06e699b02d1.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525\& data-rawheight=\&419\&\u003E\u003Cp\u003E■一辆克伦威尔III型。它就是A27L“半人马座”简单换了个罗·罗流星引擎。\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6dc1c283cfdc14b214d6f4abb5fa0a2e.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539\& data-rawheight=\&226\&\u003E\u003Cp\u003E■一辆克伦威尔III型测试车。这款坦克测试性的装上了沙漠履带裙甲。\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b74d80ba791b1d8d5c8c8b24e98dfd63.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529\& data-rawheight=\&321\&\u003E\u003Cp\u003E■一辆克伦威尔IV型。图中这款采用的是F型底盘,图中可见车身上驾驶员的逃生舱门。\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e40579afacff9ed93e4a2.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523\& data-rawheight=\&260\&\u003E\u003Cp\u003E■一辆克伦威尔VI型。可见其独特的QF 95mm榴弹炮。\u003C\u002Fp\u003E\u003Chr\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A29\u003C\u002Fb\u003E是与A30“挑战者”同时代的两个平行计划,两者均是基于克伦威尔,应1941年底英军参谋部“给克伦威尔装上17磅大〇!”的号召而设计的。A29的设计交给了罗·罗,而A30的设计则交给了伯明翰铁路客货车厢公司(Birmingham Railway Carriage and Wagon Company \u002F BRC&W,后简称伯明翰)。\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06ee3a794fe.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1116\& data-rawheight=\&935\&\u003E\u003Cp\u003E■一张A29与A30尺寸的对比图。上下两图的比例尺不同,注意数字尺寸就可以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罗·罗的设计大胆而前卫: 他们设计了一个高115英寸(2.92m),长294英寸(7.47m)的庞然大物,前装甲127mm厚,总重预计超过50.65吨。克伦威尔德悬挂显然承受不住这么大的重量,罗·罗便自行设计了一套全新的悬挂系统,搭配两条11英寸(28cm)宽的履带以及与之搭配的悬挂系统。\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8cfde411c645f5d6098654.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1186\& data-rawheight=\&947\&\u003E\u003Cp\u003E■罗·罗设计的超复杂悬挂系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罗·罗的想法很美好,但事实却令人沮丧:由于悬挂系统的设计太过复杂,直到1943年2月,整体设计才完成;在进一步的评估中,军方也更喜欢使用了更多克伦威尔零件的A30。因为这些原因,A29无疾而终。\u003C\u002Fp\u003E\u003Chr\u003E\u003Cp\u003E另一方面,A30的设计却是顺风顺水。伯明翰聪明的选择延长增宽克伦威尔的车体并多配一对负重轮的方法来分担增加的重量并使车体足以承受一门QF 17磅炮的后座力。因为改变的地方没多少,1942年8月,最初的3辆A30原型车就已经开始进行测试了。A30的炮塔是Stothert & Pitt设计的,他们也是TOG 2的炮塔设计商,因此能发现A30的炮塔和TOG 2的比较相像。测试发现了数个问题,包括悬挂损坏、炮耳的负荷过大、炮塔转速过慢等。\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2f705614cdc47f819c7ba255adf2ab6f.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706\&\u003E\u003Cp\u003E■初版A30,摄于多尔塞特郡的炮兵学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个电动Metadyne方向机被装在了炮塔上。就算如此,A30还有几个先天性问题:17磅炮的炮弹比其他炮弹来的长,显著降低了A30的炮弹基数;车体机枪也为了更大的车内空间而被取消。改进型的A30于1943年1月生产,它除了解决上述问题,还把装甲锉掉了一部分来减重。这版A30被命名为“挑战者”,至此,\u003Cb\u003ECruiser Mk VIII \&Challenger\& (A30)\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A30“挑战者”\u003C\u002Fb\u003E的名称定了下来。和坦克世界中不同,该车是作为巡洋坦克出现在英国陆军序列中的。于1944年3月开始量产,但量产出来之后才发现这车没法深涉,这也就意味着挑战者没法参加反攻欧陆的霸王行动。挑战者依旧由一颗罗·罗流星引擎提供动力,战斗全重33.02吨,极速32mph(51.5km\u002Fh)。\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559a0e9ebf051d1cd334.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86\& data-rawheight=\&320\&\u003E\u003Cp\u003E■后期生产型A30“挑战者”,注意其位于炮塔前部的防溅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另外有部分挑战者在车体及炮塔前部加装了25mm的附加装甲;A30 SP Avenger (A30“复仇者”)则是根正苗红的反坦克炮,只是借用了“挑战者”的底盘而已。\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da52a68bce.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537\& data-rawheight=\&355\&\u003E\u003Cp\u003E■增加附加装甲的A30“挑战者”,注意形状不同的炮塔。\u003C\u002Fp\u003E\u003Chr\u003E\u003Cp\u003E尽管A30“挑战者”是个将QF 17磅炮搬上坦克底盘的好想法,但它终究用的底盘已经超了负荷,性能更是欠佳(主要问题集中在炮塔上,但炮塔的设计也因为克伦威尔的底盘而妥协过),与其造它还不如造谢尔曼萤火虫来的快。不过谢尔曼萤火虫也有不少缺点,譬如它给后勤造成了很大压力(两者零件不通用),以及它的外形过于高大,装甲又脆,在克伦威尔堆里面鹤立鸡群的后果就是被轴心国重点照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为了解决这个尴尬的局面,军方在1943年5月委托利兰汽车开始着手策划克伦威尔的升级型来解决这些问题。利兰汽车提出的新方案代号为A34,与A27的设计大体上相似。\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daaff2e7c77d8.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50\& data-rawheight=\&413\&\u003E\u003Cp\u003E■一辆朝鲜战争中的A34“彗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英国军方在A34的火炮选择上犹疑了一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维克斯-阿姆斯特朗在1942年还研制出了一款基于QF 75mm火炮的高速火炮,维克斯75mm HV。这门火炮在确保与美军75mm口径火炮的弹药通用的同时,以一个更高的炮口初速将其发射。这门炮原本计划装备在A27系列坦克上的,但在测试中发现还是需要一个更大的炮塔,最终也没装上去。在A34进行开发的时候,维克斯也没闲着,他们决定改进维克斯75mm HV火炮,转而向自家的QF 17磅炮靠拢:加长炮身长度并采用和QF 17磅炮一样的弹头但截短药筒长度来减小所占空间。最终的成果被称为QF 77mm HV。它用性能略微差于QF 17磅炮为牺牲换取了重量的极大减轻。不过因为两门炮都采用的是定装药,因此炮弹其实并不通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除了上段介绍的QF 77mm HV以外,美国的76mm M1A1火炮也在考虑范围内。但最终军方选择了QF 77mm HV。\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34年9月,A34的原型车模型制作完成;原型车于1944年2月参加测试,并在改进中换装了悬挂系统并增加4对托带轮。1944年9月开始,A34逐渐驶下生产线,并被赋予了Comet“彗星”的绰号。至此,\u003Cb\u003ECruiser Comet I (A34)\u003C\u002Fb\u003E,A34“彗星”的名称正式定了下来。\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f7c42e7f250daef52fda3be80e700a87.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605\&\u003E\u003Cp\u003E■这辆A34“彗星”被命名为Saint Andrew。\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A34“彗星”是英国巡洋坦克中第一款在最初型号就为全焊接的坦克,战斗全重33.53吨,乘员5人,仍旧用一颗罗·罗流星引擎提供动力,公路最大时速29mph(46.7km\u002Fh)。与“克伦威尔”不同,“彗星”在炮塔顶部加装了一个车长塔以提供更好的视野;履带也增宽到18英寸(457mm)。值得一提的是,“彗星”的炮塔构造很复杂,其炮盾嵌在铸造的炮塔前部里面;炮塔后部则用电台和额外负重块来平衡火炮的重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彗星”虽然在性能方面基本与德军“黑豹”坦克持平,但由于它的出现已经是二战末期,因此对战局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彗星”一共造了1,186辆,并一直用到了1958年。\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543e9ddb99c8d025e5b31f807f0cbf40.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50\& data-rawheight=\&486\&\u003E\u003Cp\u003E■一辆战后的A34“彗星”,拍摄于爱尔兰。这辆坦克在炮塔两侧加装了烟雾弹发射器。\u003C\u002Fp\u003E\u003Chr\u003E\u003Cp\u003E英国人前期的火炮发展很奇怪,他们把对抗装甲目标的火炮和对抗软目标的火炮分得很开,一辆坦克里既有高爆弹也有穿甲弹的情况并不多见,QF 2磅炮甚至就没有高爆弹这个弹种,步兵支援全靠CS版本的坦克。前面也提到了,在克伦威尔的历史中,75mm火炮的引入是因为QF 6磅炮在对抗反坦克炮时效果太差;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英军才逐渐注意到一辆既能支援步兵又能摧毁装甲单位的坦克的必要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42年9月,英军开启了一个“通用坦克”新计划。这款坦克要足以胜任多种任务。军方指定AEC来设计这款定位在“重型巡洋坦克”的新式武器,设计代码A41。军方下达的要求主要关注其火力和防护,包括装上一门QF 17磅炮以及足以抵抗德国88mm火炮的倾斜前装甲。机动不是这辆新坦克的主要关注点。1944年5月,一个A41的模型被制作出来。同年开始,首批20辆原型车开始制造,其中15辆的主炮为QF 17磅炮,其余5辆则用的是QF 77mm火炮;此外主炮左侧的机枪座中有20mm博尔斯登(Polsten)机枪和7.92mm BESA机枪两种安装方案。该版A41全重38.55吨,前装甲厚度76.2mm,炮塔装甲厚度152.1mm。坦克依旧由一颗罗·罗流星引擎(600匹马力)提供动力。为了增加弹药基数,车体机枪手被取消了。A41采用的是霍斯曼悬挂,这种悬挂系统相比克里斯蒂悬挂更为平稳也更易于保养。1945年4月开始,A41原型车驶下生产线,取名“Centurion (逊邱伦\u002F百夫长)”,这第一批生产的“百夫长”坦克在后来被分类为“百夫长”I型。自此,\u003Cb\u003EA41 \&Centurion\& A41 百夫长\u002F逊邱伦\u003C\u002Fb\u003E的名称定了下来。同年5月,首批6辆“百夫长”原型车被派往同盟国军事占领德国进行测试,代号“哨兵计划(Operation Sentry)”。\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b5f27ccdc8cf89f.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80\& data-rawheight=\&370\&\u003E\u003Cp\u003E■“百夫长”I型。该版“百夫长”从未量产,仅仅试制了数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同时,尽管并非有意,“百夫长”的性能在几乎所有方面都完爆了A43“黑太子”(拜托你很弱诶.jpg),成为了压死A43计划的最后一根稻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百夫长”I型虽然获得了英国军方的认可,但随着对1945年苏军展现的IS-3坦克的不安,英国决定升级“百夫长”的防护水平。“百夫长”II型将首上装甲升级到118mm,并更换了新式的铸造炮塔。在德国的测试表明,在坦克上装一门20mm口径机枪没什么卵用,新炮塔回归了传统的同轴机枪,并取消了20mm的版本。“百夫长”II型于1945年11月开始生产,初版订单800辆,1946年2月开始陆续交货。\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7dacdf9b8066bfe9f537c097a52ae588.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06\& data-rawheight=\&399\&\u003E\u003Cp\u003E■“百夫长”II型。该型“百夫长”II的识别特征其换装的新式炮塔(外观更帅了)以及QF 17磅炮独特的球形炮口制退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46年10月,新研制的QF 20磅炮装上“百夫长”的计划得到了通过,装备QF 20磅炮的“百夫长”坦克被定为“百夫长”III型。随后,自1947年起,所有“百夫长”前期型订单都被替换为“百夫长”III型,后来许多前期型“百夫长”也改装新型火炮。\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e4ab6d9cf24a67d3d38f5851fbc9eb67.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1409\& data-rawheight=\&819\&\u003E\u003Cp\u003E■“百夫长”III型正在安装炮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百夫长”是最后一款巡洋坦克,而“百夫长”II型和III型的量产都开始自二战结束后,严格意义上讲已经并非英国二战坦克,QF 20磅炮更是彻彻底底的二战后火炮(1948年进入服役)。随着英国逐渐将“百夫长”的定位放到主战坦克,英国巡洋坦克这一分类正式结束,属于主战坦克的时代正在走来。\u003C\u002Fp\u003E\u003Chr\u003E\u003Cp\u003E以上就是《敌有重甲我有神针——英国二战坦克 Part II:巡洋坦克》的全部内容,欢迎点赞评论转发赞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顺带一提,大家或许也都见到了专栏的合作作者 \u003C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http:\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people\u002Fa600dd332f8d35acffccc\& data-hash=\&a600dd332f8d35acffccc\& data-hovercard=\&p$b$a600dd332f8d35acffccc\&\u003E@银霜音\u003C\u002Fa\u003E 发布的文章,如果你对坦克感兴趣,并且有兴趣进行写作,也可以向我私信你写的文章,也许下一位合作作者就是你!我们下次再见~\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4:16:17.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21,&likeCount&:135,&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tru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2:16:17+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v2-7f22e8f32e991fde1a13d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21,&likesCount&:135},&&:{&title&:&[脑洞]如果《坦克世界》出了意大利中坦线...&,&author&:&axert-tavarish&,&content&:&\u003Cp\u003E本文基于前些日子写的\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zhuanlan.zhihu.com\u002Fp\u002F\&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山地勇士——意大利坦克Part I\&\u003E山地勇士——意大利坦克Part I\u003C\u002Fa\u003E、\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zhuanlan.zhihu.com\u002Fp\u002F\&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意大利也要有中型坦克——意大利坦克Part II\&\u003E意大利也要有中型坦克——意大利坦克Part II\u003C\u002Fa\u003E以及\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zhuanlan.zhihu.com\u002Fp\u002F\&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北非奔狼——意大利坦克Part III\& class=\&\&\u003E北非奔狼——意大利坦克Part III\u003C\u002Fa\u003E三篇文章。鉴于此,史实坦克的介绍在下文就一律略过,仅介绍游戏里出现的数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条坦克线二战车只能到8级,因为9级10级实在不太适合意大利在二战中设计的坦克们,况且它1943年就投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这个脑洞中,P40\u002FP43\u002FP43bis均为中型坦克,这与它们的吨位比较匹配,而且意大利在战后也买过美制M47,把他们三个划成中坦比较适合科技树的发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外本人还在评论区写了一些关于高级车性能的答疑,希望再多了解可以移步评论区。\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u003Cb\u003E目录:\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I
菲亚特3000轻型坦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II
L6\u002F40轻型坦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III
L13\u002F40中型坦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IV
L15\u002F42中型坦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V
撒哈拉快速中型坦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VI
P26\u002F40中型坦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VII
P43中型坦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VIII P43 bis中型坦克\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u003Cb\u003EI级轻坦 菲亚特C\u002Fb\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img src=\&v2-004e7ee12c230f57c9571.pn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51\&\u003E\u003Cp\u003E现在《坦克世界》中的大部分一级坦克都是雷诺FT-17的各种改型,意大利线也可以如此做。不过目前Wargaming的游戏引擎似乎不支持两门炮同时开炮,算是个遗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火炮数据:\u003Cimg src=\&v2-3d774a5b9c035bee728f6fcb93f3ef92.png\& data-rawwidth=\&327\& data-rawheight=\&511\&\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他数据:\u003Cimg src=\&v2-34f60a1f3b992edcab3aa4.png\& data-rawwidth=\&296\& data-rawheight=\&298\&\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u003Cb\u003EII级轻坦 L6\u002F40\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img src=\&v2-63e80ce16eed22b819a1.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19\&\u003E\u003Cp\u003E这辆坦克有一门20mm弹夹炮,挺适合它2级轻坦的角色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下为数据:\u003Cimg src=\&v2-f54da98dcfa870c8a770f.png\& data-rawwidth=\&469\& data-rawheight=\&718\&\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u003Cb\u003EIII级中坦 M13\u002F40\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img src=\&v2-e3d0d2b974f671dca813a7bd.png\& alt=\&preview\&\u003E\u003Cp\u003E由于史实M11的火炮实在是鸡肋,因此如果要是出M11的话,还是扔到2级当个金币车比较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下为数据:\u003Cimg src=\&v2-3d31c7ca58d50f86c2dd.png\& data-rawwidth=\&444\& data-rawheight=\&727\&\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这一级我加入了“阻力系数”一栏。这是因为我发现意大利中坦的吨推比是真的烂到家了,因此决定在阻力系数这方面进行一些补偿。它的高精度也是速度又慢装甲又差的补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u003Cb\u003EIV级中坦 M15\u002F42\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img src=\&v2-b0368dee93c56e327d68f4d0d638e48a.png\& alt=\&preview\&\u003E\u003Cp\u003EM15\u002F42相对它的上一级而言装甲一模一样,因此这辆车也会在精度等处进行补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下为数据:\u003Cimg src=\&v2-cb488bbd86.png\& data-rawwidth=\&516\& data-rawheight=\&727\&\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u003Cb\u003EV级中坦 撒哈拉快速坦克\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img src=\&v2-81aefc10a24b0cdee32f4f5d7c3c207a.png\& alt=\&preview\&\u003E\u003Cp\u003E在M15和撒哈拉中抉择哪辆应该当5级车真是个痛苦的事情。两辆车装甲厚度相同,武器也相同,但撒哈拉快速坦克有机动,就钦定他来当5级车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下为数据:\u003Cimg src=\&v2-deacfefabca60c83f5cef779e5828e63.png\& data-rawwidth=\&457\& data-rawheight=\&740\&\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辆车的阻力系数又回归正常了,因为吨推比已经达到19,不需要再修正了。顶级炮选用的是十字军的顶级炮,一样是5级车,而且这个计划本来就是仿制的十字军。一开始觉得它的火炮精度是不是太高了,然后看见T-34的57神针有0.34的精度,就觉得设置的还挺合理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u003Cb\u003EVI级中坦 P26\u002F40\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img src=\&v2-bcee17e06de34bdda26bd.png\& alt=\&preview\&\u003E\u003Cp\u003E之前甚至动过直接把P26\u002F40做到5级车的想法,不过后来一想还是算了,大不了给他个长杆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下是数据:\u003Cimg src=\&v2-af1f33fc10a6a6181ddb4b.png\& data-rawwidth=\&437\& data-rawheight=\&770\&\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意制90L53炮的穿深数据在现实中打打英军巡洋坦克还行,但到了《坦克世界》上就完全不够看了。炮是那门炮,不过火炮穿深是参考其他6级坦克写的。这辆车按照这样设计应该还能上90L42短管炮,75L46防空炮和75L49防空炮,算是过渡炮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u003Cb\u003EVII级中坦 P43\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img src=\&v2-38cfd4cb02f71cc774cefe.png\& alt=\&preview\&\u003E\u003Cp\u003EP43的样子和P40差不多,仅仅是升级了装甲和机动。火炮方面就找个意军的大口径反坦克炮装上好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下是数据:\u003Cimg src=\&v2-ce5dd.png\& data-rawwidth=\&415\& data-rawheight=\&799\&\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05炮在意军中的名字叫Cannone da 105\u002F32,是个重型地炮。当然要是想装进这门炮需要一个更大的炮塔,这个任务就交给Wargaming的历史发明家们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u003Cb\u003EVIII级中坦 P43 bis\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img src=\&v2-fdea9495be5bbdc25f33c.jpg\& alt=\&preview\&\u003E\u003Cp\u003EP43 bis相比P43拥有更为倾斜的装甲布置方式,以及一门更为凶狠的火炮。这些设置我都想放到游戏数据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下为数据:\u003Cimg src=\&v2-914be7757fecddedaf3fcefe.png\& data-rawwidth=\&433\& data-rawheight=\&798\&\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门102mm(实际是101.6mm,4英寸)火炮是海军的,曾被装在卡车后面当支援火力。当然实际穿深不会这么高,数据都是我瞎写的。发动机的迈巴赫HL230是黑豹的,游戏里黑豹有700的马力,但实际上一般用它也就开到592马力的转数。关于P43 bis的装甲,基本都会说80-100mm,我把80mm的首上给了7级的P43,100mm的给了8级的P43 bis。由于P43系列都没有实车,所以P43和P43 bis的炮塔装甲也是我根据等级编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上就是本人意淫的意大利中坦线(到8级)。基本上来说,经历了重新设计的意大利中坦线非但不坑,反倒是在一些坦克上有自己的特点,有不错的可玩性的。意大利线的3,4级坦克因为单位功率和极速较差比较偏向于黑枪;5级的撒哈拉快速坦克的玩法比较像T-34和十字军,不过该车的单位功率很高但装甲薄弱,也许会像T67一样更偏向于黑枪?从6级车开始意大利坦克终于摆脱了小于75mm的坦克炮,向大口径迈进。90L53炮的15°俯角应该能为它带来不错的地形适应性,但也要注意这三台车的炮塔前部装甲都是几乎垂直的,因此等效并不高。想卖头的玩家有可能会得不偿失,不像苏联大铁锅一样可以硬抗200穿。7级和8级的火炮口径都很大,精度也不错,颇有120吨实验型在5级房的风范,想必与它们硬碰硬不是件好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另外有一点我忘提了,就是这条线从5级车开始就都是4人车组,如果9级车决定为M47巴顿了的话也是4人车组,对于练车的玩家来说比较友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上就是本期文章的全部内容啦~觉得有意思的朋友请点赞\u002F关注\u002F赞赏,你们的支持就是我坚持的动力~\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16:11:20.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22,&likeCount&:43,&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tru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00:11:20+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v2-3ebdc88b54e394becd3ec4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22,&likesCount&:43},&&:{&title&:&[转载] 昭和狂想曲——日本オイ超重型坦克(百式重战)&,&author&:&axert-tavarish&,&content&:&\u003Cp\u003E本文原发布于崎峻军史周刊微信公众号,原文地址\u003Ca href=\&http:\u002F\u002Fmp.weixin.qq.com\u002Fs\u002FgjON3csimfgpi7xITCpo3g\&\u003E《军人志》幻之超重战车:二战日本陆军的150吨超重型坦克计划\u003C\u002Fa\u003E,转载时有删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下为正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对日本在二战期间研制超重型坦克情况的披露,最早要追溯至1961年由出版协同社出版的《\u003Cb\u003E日本の戦車\u003C\u002Fb\u003E》(竹内昭著作、原乙未生监制)。但是这套书中对于日本超重型坦克的介绍非常模糊,可以获得的有用资料并不多,因此史学界一直对其多有猜测。\u003Cb\u003E2015年中旬,日本FineMolds模型公司从静冈县富士宫市若狮子神社买到了一批默默保存了75年的“试制超重战车”原始文件,一举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u003C\u002Fb\u003E本文就是基于这批原始资料写成。\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7a8f07a725bd21b50b8c69ca.pn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75\&\u003E\u003Cimg src=\&v2-dafa1a0ed1e.pn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82\&\u003E\u003Cp\u003E■ 上两图就是日本FineMolds模型公司买到的“试制超重战车”原始资料。 \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u003Cb\u003E研制背景\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关于日本超重型坦克的研制目的,这批原始资料中也并未提及,所以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说法。一说是为了建造成可移动的堡垒,在质上超过居于优势的苏军坦克部队;二说是受到苏军开发多炮塔坦克的影响而研制。关于使用目的也纷说纷纭,有说是用于与苏军重型坦克交战,还有说是防卫满洲国的边境阵地。总之,这些猜测都离不开一点,那就是与苏联的关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39年5月至9月的诺门罕战役之中,日本陆军装备的各种坦克在与苏军的冲突中全面处于下风,日本陆军随即迫切意识到他们的坦克要根据这场战役的教训进行改进。而另一方面,日本陆军也在1939年下半年设立了一个名为“大陆要塞研究委员会”的研究团队,专门研究如何攻击国境地带的苏军纵深防御阵地的战术。这个委员会当时出具的研究报告书涉及了步兵、炮兵、航空等多兵种,讲述如何通过空地一体的各兵种联合战术攻占苏军固若金汤的纵深防御阵地。\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eeee07365e.pn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32\&\u003E\u003Cp\u003E■ 诺门罕草原上的日军九八式中型坦克(前)与九七式中型坦克(后)。\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c3a3eeaade9a.pn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99\&\u003E\u003Cp\u003E■ 诺门罕战役中被苏军缴获的日军九五式轻型坦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这份报告书中,坦克与炮兵、飞机等并列占用了一章的篇幅,其中有“超重战车”的一节。这一节里写到的“超重战车”任务极其简单,就是为了突破利用反坦克障碍与反坦克炮固守的纵深防御阵地,在中型战车部队突击前,以直接射击的方式清除对方的反坦克炮。因此,“超重战车”需搭载大口径炮,以及装上能够承受反坦克炮射击的重装甲,可以定义为通过直接射击击毁敌反坦克炮的一种自行火炮。\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种想法与英国陆军在一战后研制的以维克斯A1E1型“独立”重型坦克(Vickers A1E1 Independent)为首的多炮塔重型坦克相似,但又有很大的不同。由于性能所限,一战期间步兵伴随着坦克一起突击的做法并不十分成功,由此就诞生了多炮塔重型坦克这种怪物。之所以选择多炮塔,是为了使坦克在没有步兵伴随的情况下也能无死角抵挡住敌人的近身攻击,同时为了打哑敌机枪火力点,而选择装备中口径的榴弹炮。但是相对于所背负的任务来说,这类多炮塔重型坦克的装甲又显得过薄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经过与苏军机械化部队的对抗而积累了战斗经验的日本陆军已经认识到,由于反坦克炮的发展与大范围的配备,像以前那种对防御阵地的坦克突击将变得越来越难,一战的阵地突破战中,坦克的任务是在步兵突击之前破坏铁丝网和压制机枪火力点,但由于反坦克炮的发展,坦克在纵深防御阵地中的突击成效已非常难以确定。由此,日本陆军产生了用“超重战车”来压制这些能够有效阻止坦克突击的反坦克炮的想法。日本陆军认为,以前所使用的57~70毫米级别的坦克炮不能够轻易破坏配置在掩体用于防御的反坦克炮,最低限度必须是150毫米级的榴弹炮。不过,仅搭载150毫米榴弹炮还是不够,要承受敌人反坦克炮的射击还得安装厚重的装甲,所以它的总重量要达到150吨。所以,在日本陆军想象中的超重型坦克,其功能简单粗暴,就是压制或破坏敌人的反坦克炮,既不是支援步兵突击,又不是用于坦克对战。\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9e2f1c57842fc7ade05aa1.pn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910\&\u003E\u003Cp\u003E■ 日本陆军根据大陆要塞研究委员会的报告制订的对苏纵深防御阵地攻击办法图示: 1、以超重型坦克的炮击破坏苏军反坦克炮阵地;2、以特殊战车队(装备架桥坦克和工作车等)清除障碍物,为中型坦克部队开通道路;3、中型坦克杀入阵地压制苏军。\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40年,担任日本陆军省军务局军事课长的岩畔豪雄大佐绕过正规程序,向陆军技术本部下达了研制超重型坦克的极密命令。显然,这是岩畔大佐的一份个人命令,有说他是通过特殊渠道获取了苏军T-35多炮塔重型坦克的资料之后,紧急为之,而岩畔指定技术本部第四技术研究所的车辆课长村田大佐作为该项目设计和试制的负责人。据村田的回忆,岩畔想要的是“一种能够在满洲的广阔平原上作为移动堡垒的巨型战车”,“尺寸要是现在坦克的两倍以上”。村田所说的“现在坦克”,指的是日本陆军当时并不成功的最重型坦克——只造了4辆的九五式重型坦克。\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7cbac70af.png\& data-rawwidth=\&200\& data-rawheight=\&271\&\u003E\u003Cp\u003E■ 岩畔豪雄。日生于广岛县安芸郡仓桥岛,1918年5月从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同年12月进入步兵第16联队服役,之后在日本陆军中一路高升,参与过陆军中野学校的创建,1939年2月出任陆军省军务局军事课长,还主导创办了负责各种特战兵器研制和假钞印制的登户研究所。1941年对美开战后出任近卫步兵第5联队长,后又担任各种特务机构负责人,1943年晋升为少将。日去世。\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0dbec5a9a.png\& data-rawwidth=\&200\& data-rawheight=\&226\&\u003E\u003Cp\u003E■ “超重战车”项目的负责人村田大佐,具体资料不详。\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6027b8dcba2af3b8f34a.pn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78\&\u003E\u003Cp\u003E■ 日军九五重战,1932年12月开始在“试制九一重战”基础上研制,1934年9月试制车完成,全长6.47米,全宽2.7米,全高2.9米,总重26吨,行驶速度22公里每小时,主炮为一门九四式70毫米坦克炮,副炮为一门九四式37毫米坦克炮,还有两挺机枪。由于实用性太低,最终只造了4辆。\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u003Cb\u003E研发与试制\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在资料匮乏的时代,日本在二战时期研制的超重型坦克一度被史学界认为有两种——被称为“Mi-To”(ミト)的100吨型和被称为“O-I”(オイ)的120吨型,但随着“试制超重战车”原始研发资料的公开,其内容包含了试制过程以及外观与构造的图纸,最终明白它们实际上是一种坦克。100吨实际上只是试制时的车体重量,最终完成时的重量将达到150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技术本部第四技术研究所花了1940年一整年来设计这种超重型坦克,以达到岩畔大佐的要求。到1941年3月,技本四研完成了初步设计,将205张初步设计图纸交给三菱重工东京机器制作所,由他们对初步设计图进行修改,改成可实际操作的工作图,并设计技本四研未着手的部分。经三菱修改之后的工作图纸有208张,新设计的图纸有263张,前后加起来的图纸数量达到676张。从图纸的数量也不难看出陆军与三菱公司承担设计任务的多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41年4月,技本四研又召集了一批三菱重工的工程师来到自己的总部,准备开始样车的试制。此时,该车被用三菱公司(ミツビシ)的首读音“ミ”和特殊车辆(トクシュシャリョウ)的首读音“ト”组合起来取了个隐蔽性较强的“Mi-To”(ミト)之名。4月14日,“米特”样车的秘密试制工作正式开始,从各处定制的机械部件和设备开始陆陆续续运到装配区。岩畔给村田下达的样车完成期限是日,也就是三个多月的时间,这个期限令人感到意味深长,想必其中考虑了“关东军特种演习”(日至31日)的实施时间。村田本以为这个期限之内完成没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愿望变为了泡影。首先是由于日本政府对原材料消耗的限制,需要秘密运抵的部件数量开始减少,开工后的第一个月之内,最基本的制造资源就已经耗尽,第二就是发动机冷却系统也出现了问题,需要时间来解决。就这样,“ミト”样车的制造一直暂停,到1942年1月才重新开始,这时距离正式开工已经有9个月了。\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42d585cfd7069dfba60f6afe.pn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92\&\u003E\u003Cp\u003E■ 参加三菱重工参加超重战车试制工作的主要技术人员名簿,纸张上印有三菱重工的标志。在接到试制命令后不久,三菱重工东京机器制作所所长野口松一就向陆军技术本部提交了这份名簿。此车的技术情报是最高机密,相关文件的发布也受到严格限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重新开工之后,车体于日完成,看上去只需要再努把力就可以开始进行机动性测试了。1942年5月,三菱公司开始为样车制造4个炮塔,但出于保密的目的,炮塔也是分成多个部件来制造,并陆续交付给试制工作组来组装。炮塔就这样陆陆续续地一块块部件装到车体上,然而到了接近完成的时候,物资短缺的问题再次出现,包括主炮塔35毫米厚装甲顶盖在内的最后几样部件迟迟无法交付,于是只能将炮塔拆下,样车装配工作被迫再次暂停,等到将来有部件可用时再继续。截至目前,缺乏一些主要装甲板的车体重量为96吨。\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eef69b9e783f79bf5a4533.pn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676\&\u003E\u003Cp\u003E■ 这是三菱重工株式会社东京机器制作所编写的日志中的一页,该日志详细记录了“Mi-To”车每天的试制进程,以及在试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点等等详细内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样车再次重新开工的具体日期不明,但计划开始测试的时间是1943年底。而到了1943年,这种坦克终于被日本陆军高层所知晓,此后便在陆军的授意下赐予其“O-I”(オイ)之名。オ取自日语“大”的读音,イ在日语中意为“一”,全称“\u003Cb\u003E大型イ号車\u003C\u002Fb\u003E”。之后在有岩畔大佐的助手中野中尉和相模造兵厂厂长原乙未生少将在场的一次观摩之后,日本陆军高层要求该坦克要在1943年8月开始进行野外测试。1943年6月的一个夜里2点,“O-I”样车被分解成几个部分,从东京蒲田区运往距离东京51公里的神奈川县相模原镇相模陆军造兵厂,以当时的条件,运输如此巨大的物件是相当困难的。到达之后,车辆被重新组装起来,8月1日开始测试。\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1d6c1c12ed787fa42ac6b.png\& data-rawwidth=\&200\& data-rawheight=\&276\&\u003E\u003Cp\u003E■ 原乙未生(),从1920年代就开始参与日本陆军坦克的研制与坦克部队的建设,被称为“日本战车之父”。\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99fca9a4e2c09a4c226931.pn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676\&\u003E\u003Cp\u003E■ 1943年8月实施的“オイ”坦克行驶试验的日程。值得注意的是相模造兵厂的一项负责事项,即“在保持机密的前提下进行警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测试时,一开始“オイ”样车的表现还算良好,但一个小时之后,在一片野地里进行机动时,它陷入了泥里近1米。由于悬挂系统的弹簧被压得紧紧的,使得该车根本无法靠自身的能力摆脱困境,反而越陷越深。最后还是靠牵引才助其脱困,接着继续在混凝土地面进行测试。然而由于先前的陷车使得悬挂系统受损,该车又把混凝土地面也弄坏了,反过来还导致了路轮轴承和主动轮轮齿都有损坏,不能再继续测试。尽管如此,相关方面还是认为该车的首次测试是成功的,虽然有瑕疵,但车辆还是做好了应用准备。8月3日,由于备件的缺乏,已经确定该车不能马上修复损坏的部件,再继续进行测试,于是工程师开始拆卸车辆。拆卸工作在8月8日完成,两天后,相模造兵厂召开了“下部路轮轴承受损情况视察会”,确认64个轴承中有32个受损,受损率达50%。\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此之后,根据“ミト车试制经过报告”的记述,就只有一个等待指示的记录,再也没有关于“オイ”车的记录。苏联方面有报告称日本人在1945年将一台戴姆勒-奔驰 DB 601A型发动机装在了一个木制“オイ”模型上,而其他资料声称该车的剩余部件全部在1945年拆解了。\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bedcb01f9d7b.pn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655\&\u003E\u003Cp\u003E■ “オイ”车在相模造兵厂进行行驶试验时,路轮轴承的一半在试验中损坏。这是轴承修理与改造作业所需预算的报价单。为此,相关人员也讨论过是重新制造还是尽可能利用成品等各种方案,到了最后,修理改造作业一直没有进行,“オイ”车就这样被搁置一旁。\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d00e204e855a9cb5f56aa.pn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30\&\u003E\u003Cp\u003E■ 现今留存的“オイ”车的一块履带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u003Cb\u003E技术特点\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根据2015年披露的“試製超重戦車”原始文件,我们还是能够还原出这种超重型坦克的技术特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从一开始,“オイ”就被确定要造成一种能够承受当时反坦克火力并能以相似火力回击的装甲车辆。它全长为10.1米,全宽4.84米,全高3.6米,大小与德国的“鼠”式坦克相似。其车体主体是采用焊接法制造的,作为20世纪40年代前期的坦克来说,这一做法相当具有前瞻性。而为了能够承受当时的反坦克火炮打击,其前后装甲厚度要达到150毫米,而且为防弹性能更好的倾斜式设计。不过前后主体装甲厚度只有75毫米,依靠铆接一块75毫米厚度的附加装甲板来达到150毫米的总厚度。使用附加装甲板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制造和运输。到了车体侧面,装甲的角度就都是垂直的了,车体上层建筑侧面主装甲厚度为70毫米,而遮挡着悬挂系统的主装甲板厚度为35毫米,整个侧面也同样附加了一块35毫米厚可拆卸的装甲板,不过照此来看,其侧面装甲最薄之处只有70毫米。在车体表面,分布了40个攀爬梯供车组成员上下。\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ab1c5515bacb01a.pn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64\&\u003E\u003Cp\u003E■ 原始文件中的左侧面线图。\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9ec281d630fab1ca2dfcfbdd.pn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00\&\u003E\u003Cp\u003E■ “オイ”车前后及上下装甲厚度与角度图示。\u003Cb\u003E[转载者注]:该图与原始文件中绘制的外形并不相同,估计可信度不高。\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悬挂系统为8组(左右各4组),每组由2个路轮组成,减震采用的是螺旋弹簧。考虑到要分散150吨的总重对地面的压强,“オイ”的履带宽幅达到了800毫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动力系统方面,该车安装了2台以德国BMW航空水冷发动机仿制,并经过适合坦克使用的改造后而成的川崎12缸九八式汽油发动机,输出功率合计1100马力。另外,它与其他日本坦克不同的是,考虑到与炮塔的重量平衡,其发动机和变速箱都安装在车体后部,同时采用\u003Cb\u003E后轮驱动\u003C\u002Fb\u003E的方式,这样一来,就没有了贯穿车体前后的传动轴,虽然巨大的悬挂装置占用了许多空间,但仍腾出了不少车内容积。其车体内部被2块20毫米厚的装甲板隔为3个空间,每块板壁都开有2个门,使得每个空间都可以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安全区。为了给设置在车尾的1个机枪塔留出足够的操作空间,其2台发动机为纵向平行布置。而其变速箱是照搬九七式中型坦克上的设计,只不过部件尺寸更大更重。\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0e44cdfa782d1.pn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85\&\u003E\u003Cp\u003E■ 原始文件中的悬挂及行走系统图纸,可见并不比同时代的坦克落后,不过要承受150吨的重量仍很吃力。\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c590beeb2cacfc11f424ad8.pn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45\&\u003E\u003Cp\u003E■ 原始文件中的动力系统配置图。\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f850feb16d1da79b91c337b7ea4b685f.png\& data-rawwidth=\&1145\& data-rawheight=\&1600\&\u003E\u003Cp\u003E■[转载者添加]:文件中的内部构造、悬挂和炮塔安放位置,下图为原文作者翻译的第一图。\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f083f9eac60ed.pn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80\&\u003E\u003Cp\u003E■ “オイ”车动力系统配置简略图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武备方面,“オイ”的车体上安装了1个主炮塔、2个副炮塔和1个机枪塔,其中2个副炮塔位于车首,1个机枪塔位于车尾,这些炮塔和机枪塔的平面形状都是六角形。主炮塔上安装一门\u003Cb\u003E九六式105毫米榴弹炮\u003C\u002Fb\u003E,炮塔高度1.065米,座圈直径1.87米,侧面装甲厚度为150毫米,顶部装甲厚度为50毫米。2个副炮塔中各安装一门\u003Cb\u003E试制一式47毫米坦克炮\u003C\u002Fb\u003E,装甲厚度与主炮塔相同。车尾的机枪塔中安装\u003Cb\u003E2挺7.7毫米九七式车载重机枪\u003C\u002Fb\u003E,装甲厚度同样与主炮塔相同。\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a32a890d40f.pn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68\&\u003E\u003Cp\u003E■ 原始文件中的顶部平面图,可以看到六角形炮塔和机枪塔的布置位置。\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5857b4ae43e41fe06efc.pn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57\&\u003E\u003Cp\u003E■ 原始文件中的前后面图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从前面的叙述可以看到“オイ”的附加装甲板是可以拆卸的,实际上“試製超重戦車”原始资料中也明确说明了它奔赴战场的方式,那就是取下炮塔,拆下履带、所有附加装甲以及部分路轮,以相对轻盈的姿态装上火车通过铁路前往前线,到达离前线不远的临时整备场之后再组装起来,以自己的动力驶入战场参战。如果要前往没有铁路线可达的区域,同样也要先大卸八块,装上不同的拖车由牵引车拖行抵达,再组装起来行驶一小段距离参战。总之,“奥伊”不能依靠自己长途行军,因为当时可供150吨重车辆行驶的道路和桥梁极为有限,其动力系统和悬挂系统也不足以支撑自身的重量太久。\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46f3b5b4bf8fa68f39b56c9b0ecbfa3d.pn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71\&\u003E\u003Cp\u003E■ 原始文件中的分解之后的车体牵引状态。\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1f13dbba7dc889fbc3f7b9.pn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66\&\u003E\u003Cp\u003E■ 这是日本陆军向三菱重工订购的用于牵引“オイ”车的牵引杆设计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u003Cb\u003E总
结\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的战争政策随即迅速倾向南方,“オイ”对苏军纵深阵地实施突破作战的可能性也迅速变低,失去了实用的希望。南方战线的地形地貌完全不适合投入这种150吨超重型坦克,而日本陆军之所以在1943年得知该车的存在之后还继续允许它进行测试,完全是为了1943年夏已经进入研制阶段的五式中战车和五式炮战车的制造获得技术资料。现在在一些知名战争题材端游中,也根据最新资料重新修改了这种日系坦克的外观及数据,赋予其更贴近历史事实的能力及表现。\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11e93095bf68efcb7c45.png\& data-rawwidth=\&300\& data-rawheight=\&393\&\u003E\u003Cp\u003E■ “オイ”车与其他几种坦克的大小对比。\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bedb91ea5cfd2a5cf8201c2.pn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453\&\u003E\u003Cp\u003E■ “オイ”车五视图。\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36d13ac6905c8aca4cfca045d9f910c5.pn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87\&\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acdb1a9dc1b94c.pn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86\&\u003E\u003Cp\u003E■ 日本FineMolds模型公司出品的1\u002F72“オイ”车模型。\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cad5c0f46d64b92d08684be.png\& data-rawwidth=\&850\& data-rawheight=\&478\&\u003E\u003Cp\u003E■ [转载者添加]FineMolds模型公司的“オイ”车模型包装盒图案。官网:\u003Ca href=\&http:\u002F\u002Fwww.finemolds.co.jp\u002FFM\u002FFM44.html\&\u003E1\u002F72 陸軍150t超重戦車[オイ]\u003C\u002Fa\u003E。该模型定价4000日元。\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3ae4f5de489a06f01144a5.png\& data-rawwidth=\&812\& data-rawheight=\&448\&\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7fb75a5da4e6c.png\& data-rawwidth=\&814\& data-rawheight=\&446\&\u003E\u003Cp\u003E■ [转载者添加] “オイ”车的详细左视俯视图,可以看见 “オイ”车的105mm口径火炮的位置细节。在所有图纸上都没有炮塔顶凸起来的乘员出入口,因此本人推测那些出入口是Wargaming自行添加在游戏里的,Finemolds公司出品的模型也仅是与游戏联动而已,并没有图纸依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上便是本篇专栏文章的主要内容。此外,本人在日本亚马逊找到了这样一本书\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803576cad49cb95e97d781682ecf47ee.png\& data-rawwidth=\&1248\& data-rawheight=\&378\&\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售价2916日元,合人民币177.5元(按日汇率)\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5de4f7f53.png\& data-rawwidth=\&645\& data-rawheight=\&267\&\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该书评论区内,有人指出该书有很多未曾公开的资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做关于日本重坦的文章时,本人本想入手这本书以飨读者,但本人目前并无购入此书的财力。网上有各种关于日本重坦的传言以及爱好者们画的图,但史实资料极少。在经过对比后,本人发现由崎峻军史周刊撰写的文章最为精确,因此将之前所作删除,发布本篇。但是,这本有关日本重型坦克的书籍应该会有一些更为精确的资料存在,因此本人希望有意愿购入或已经持有本书并希望将资料分享给大家的读者联系本人;此外,本篇文章的所有赞赏所得将被用于购买本书的款项的筹集工作,凑够钱了之后就会购买本书并将其中的资料进行分享。希望催更的知友请多多赞赏咱啦(雾\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12:42:59.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59,&likeCount&:208,&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tru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0:42:59+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v2-a74faa9bbbc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59,&likesCount&:208},&&:{&title&:&日本坦克发展史Part I——新式武器的探索&,&author&:&axert-tavarish&,&content&:&\u003Ch2\u003E\u003Cb\u003E一、师夷长技——在日服役的雷诺坦克们\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第一次世界大战让所有国家都为坦克这种新式兵器的强大力量所叹服,远在东洋的岛国日本也不例外。在1919-20年间,旧日本帝国陆军购买了17辆法国FT-17轻型坦克及3辆英国“惠比特犬”中型坦克。为了使用这些接收到的坦克,日,日军在福冈县久留米市和千叶县的陆军步兵学校分别设立了“戦車第1連隊”和“歩兵学校戦車隊”。\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facec631c381e9f4e50a0.pn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00\&\u003E\u003Cp\u003E1929年,得知雷诺公司制造出了FT-17的改型NC系列后,日军便下了10辆的订单。雷诺NC最大的特点是其较快的车速,公路极速可达18km\u002Fh,是当时法国研发的最快的坦克。这些外贸的NC-1被雷诺称为NC-27,但在日军中为了与之前购买的雷诺FT-17(日军称\u003Cb\u003Eルノー甲型\u003C\u002Fb\u003E)有所区分,冠上代号「\u003Cb\u003Eルノー乙型戦車\u003C\u002Fb\u003E」这个名称,意为“雷诺乙型坦克”。\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27baf375d55142.png\& data-rawwidth=\&420\& data-rawheight=\&560\&\u003E\u003Cp\u003E■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参战士兵在雷诺乙型坦克前留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这些新购入的法国坦克性能甚至还不如日军于1928年开始立项,自行研制的八九轻战(日再分类为中型坦克,称八九中战),因此订单数量停滞在了10辆。\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u003Cb\u003E二、国产之路的探索——试制一号战车、八九中战,九二重装\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①、试制一号战车\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17年(大正6年),日本陸軍軍用自動車調査委員会的委员之一水谷吉藏被派往英国购买1辆马克IV型坦克,这辆坦克在日到达横滨港(德国佬看看人家)。再配合上1918年8月购入的雷诺FT-17轻型坦克及马克A型中型坦克“惠比特犬”。借助这些引进的坦克,日本于1920年开始探讨自研坦克的各项事宜。不过因为大正末期日本经济衰退,投资高、周期长的自研道路被搁置了下来,转为进口坦克。1925年2月,陸軍科学研究所所长绪方胜一前往欧洲与克里斯蒂及维克斯商讨购置坦克的事宜,但购买新式坦克的请求均被拒绝,并表示只有存货充裕的FT-17可以卖。当时的日本陸軍技術本部对再次购买FT-17这种过时的坦克表达了强烈反对,认为不如继续自研坦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1925年3月提交的设想中,设计组认为应当设计一款16吨重的,适合攻击阵地,适应运动战,在公路上时速要达到20km\u002Fh,装备57mm火炮或重机枪为主炮,主要部分装甲16mm,侧面8~10mm的坦克。到了1926年(大正15年),出台了更为详细的设想:主炮为一门57mm火炮及两挺重机枪,全重12t,全长6m,装甲要能在500m距离上抵抗37mm平射步兵炮的射击,引擎采用V型8缸发动机,出力120马力,最大时速25km\u002Fh。此外,设计会是多炮塔设计,副炮塔上装入机枪,要求能像战列舰一样在侧身对敌时所有炮塔能向同处开火。\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15dae689b0a2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征服者3满级破解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