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一笔生意就赔掉1000万,他还有机会吗

1台缝纫机,1辆自行车,他每天来回200公里,凭着一把剪刀赚到了10万块。此后进入羽绒服行业,一举打造出280亿的商业传奇。他是高德康,波司登集团创始人。1952年,高德康出生于江苏常熟。这里东临太仓,北濒长江,是古代有名的江南粮仓,素有"江南福地"的美誉。不过,到了高德康出生那年,一切全变了。历经公私合营,大锅饭,三反五反,农村生产积极性大大降低,家家户户的一亩三分地上竟然没啥收成。父亲是个裁缝,但又不能挖社会主义墙角,直到家里5个孩子饿得受不了了,才不得不偷偷给人裁衣服、补裤子,“换点大米,煮粥喝”。自打5岁开始,高德康就跟在几个哥哥屁股后面,割猪草、挖野菜,抓鱼虾、摸河蚌。夏天热得难受,高德康就光着膀子,跳进小河汊洗澡,这一洗就是10年。1966年,文革开始。14岁的高德康参加村里组织的宣传队,到各村镇演出。刚开始,他积极性很高,口号也响亮,“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喊了3个月,高德康就觉得不对劲了,“喊破嗓子也养活不了自己啊!”于是,1972年政策稍微有所松动后,他就决定子承父业当裁缝。儿子要学手艺,父亲当然巴不得,一股脑把所有的祖传绝活都教给了高德康。半年下来,“裁剪、滚边、镶嵌”,高德康样样精通,还练成一手“目测裁衣”的绝活,“17分钟一条男裤,15分钟一条女裤,立等可取。”一年后,高德康出师。凭着一把剪刀、一台缝纫机,一辆永久牌自行车,他开始行走江湖。最初,只是在附近5、6个村镇揽活。不过,你想啊,那时候的人都穷,一年到头,能在春节做一套衣服就算富裕人家了。所以,4年下来,高德康就再找不到新主顾。“农村不行,那就去大城市碰碰运气!”1977年5月,高德康跑到上海,“到十里洋场赚大钱,回家娶媳妇。”不过,一个乡巴佬凭啥在上海立足?城隍庙一位服装厂的老板有意刁难高德康,“有资金吗?”没有。“有人才吗?”没有。“那你有什么?”“速度!”只见高德康麻溜利索从包里掏出一把尺子和一把剪刀,“20分钟就搞定一件男士成衣”,把那老板看傻了!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正是凭着这一手绝活,高德康和那服装厂签了一年的加工合同,“主要负责给服装锁边。”此后,高德康频繁往返于常熟和上海之间,他经常骑自行车,一天就来回200多公里,“凌晨3点出门,半夜12点还回不来。”去上海时,自行车后座要驮着200斤服装。回来时,又要驮着200斤半成品。“爆胎、轮子变形经常有,最怕的是下雨赶路,一不小心摔进沟里,半条命就没了!”不过,辛苦归辛苦,3年下来,高德康攒下了1万5千块钱,他也成了村里第一个万元户。但是,高德康不想继续折腾了,“不能真把命搭进去!”他决定给服装厂做代工!就这样,1980年,小作坊摇身一变成了山泾村服装厂,“招聘了30多个裁缝,承保生产中式棉袄、中西式罩衣、男女成衣等5个系列”。第一批货一交,高德康赚到了人生第一个10万块。天气变化就是商业机会。1984年冬天,西伯利亚寒流入侵,南方气温低至零度以下,雪一连下了5场,冰凌半个月都化不了,羽绒服悄然走俏。1985年春节,秀士登羽绒服厂主动找上门来,“能做羽绒服吗?”高德康哪会啊,他当时连见都没见过。不过,送上门的财神哪能往推,高德康胸脯拍得咚咚响。6年赚到800万还嫌不过瘾,结果一笔生意就赔掉1000万,他还有机会吗?6年赚到800万还嫌不过瘾,结果一笔生意就赔掉1000万,他还有机会吗?硕士博士圈百家号1台缝纫机,1辆自行车,他每天来回200公里,凭着一把剪刀赚到了10万块。此后进入羽绒服行业,一举打造出280亿的商业传奇。他是高德康,波司登集团创始人。1952年,高德康出生于江苏常熟。这里东临太仓,北濒长江,是古代有名的江南粮仓,素有&江南福地&的美誉。不过,到了高德康出生那年,一切全变了。历经公私合营,大锅饭,三反五反,农村生产积极性大大降低,家家户户的一亩三分地上竟然没啥收成。父亲是个裁缝,但又不能挖社会主义墙角,直到家里5个孩子饿得受不了了,才不得不偷偷给人裁衣服、补裤子,“换点大米,煮粥喝”。自打5岁开始,高德康就跟在几个哥哥屁股后面,割猪草、挖野菜,抓鱼虾、摸河蚌。夏天热得难受,高德康就光着膀子,跳进小河汊洗澡,这一洗就是10年。1966年,文革开始。14岁的高德康参加村里组织的宣传队,到各村镇演出。刚开始,他积极性很高,口号也响亮,“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喊了3个月,高德康就觉得不对劲了,“喊破嗓子也养活不了自己啊!”于是,1972年政策稍微有所松动后,他就决定子承父业当裁缝。儿子要学手艺,父亲当然巴不得,一股脑把所有的祖传绝活都教给了高德康。半年下来,“裁剪、滚边、镶嵌”,高德康样样精通,还练成一手“目测裁衣”的绝活,“17分钟一条男裤,15分钟一条女裤,立等可取。”一年后,高德康出师。凭着一把剪刀、一台缝纫机,一辆永久牌自行车,他开始行走江湖。最初,只是在附近5、6个村镇揽活。不过,你想啊,那时候的人都穷,一年到头,能在春节做一套衣服就算富裕人家了。所以,4年下来,高德康就再找不到新主顾。“农村不行,那就去大城市碰碰运气!”1977年5月,高德康跑到上海,“到十里洋场赚大钱,回家娶媳妇。”不过,一个乡巴佬凭啥在上海立足?城隍庙一位服装厂的老板有意刁难高德康,“有资金吗?”没有。“有人才吗?”没有。“那你有什么?”“速度!”只见高德康麻溜利索从包里掏出一把尺子和一把剪刀,“20分钟就搞定一件男士成衣”,把那老板看傻了!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正是凭着这一手绝活,高德康和那服装厂签了一年的加工合同,“主要负责给服装锁边。”此后,高德康频繁往返于常熟和上海之间,他经常骑自行车,一天就来回200多公里,“凌晨3点出门,半夜12点还回不来。”去上海时,自行车后座要驮着200斤服装。回来时,又要驮着200斤半成品。“爆胎、轮子变形经常有,最怕的是下雨赶路,一不小心摔进沟里,半条命就没了!”不过,辛苦归辛苦,3年下来,高德康攒下了1万5千块钱,他也成了村里第一个万元户。但是,高德康不想继续折腾了,“不能真把命搭进去!”他决定给服装厂做代工!就这样,1980年,小作坊摇身一变成了山泾村服装厂,“招聘了30多个裁缝,承保生产中式棉袄、中西式罩衣、男女成衣等5个系列”。第一批货一交,高德康赚到了人生第一个10万块。天气变化就是商业机会。1984年冬天,西伯利亚寒流入侵,南方气温低至零度以下,雪一连下了5场,冰凌半个月都化不了,羽绒服悄然走俏。1985年春节,秀士登羽绒服厂主动找上门来,“能做羽绒服吗?”高德康哪会啊,他当时连见都没见过。不过,送上门的财神哪能往推,高德康胸脯拍得咚咚响。客户前脚刚走,高德康后脚就从哈尔滨请来一个做冬衣的老师傅,“暗线缝合、抽褶、填充羽毛、加隔色垫布”,两个月不过,高德康自己也成了半个羽绒服专家。本以为只是一单生意,哪知道做起来就没个完。此后连续半年,秀士登订单一个接一个“从一开始的3万件增加到后来的5万件”,生产任务紧急时,高德康干脆把其他制衣车间全部停了,专做羽绒服。“看来羽绒服大有可为”,高德康立刻给“秀士登”支付了25万的品牌使用费,“自己生产,自己卖!”偏偏天公作美,年年都是寒冬。结果6年下来,高德康赚到了第一个800多万。此时,他已经不满足“上海造”和“秀士登”几个字了,“必须打造自己的品牌。”于是,1991年,波司登闪亮登场,“秀士登是休斯敦的谐音,波司登是波士顿的谐音,而且波士顿比休斯顿更冷!”不过,等高德康安装好生产线,调试完生产设备,却才发现市面上的竞争对手已经很多了。当时,老品牌“雅鹿”主打面料,以手感柔软占领市场。中美合资的“雪伦”以技术见长,保证洗后不掉色。“秀士登”更是手握100多条销售渠道,完全不把波司登这位小弟看在眼里。果然,第一年就来个下马威。1994年那年冬天,波司登的23万件羽绒服只卖出10万件,还有价值2000多万的产品积压在仓库里。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春节一过,银行马上上门催债,“尽快归还800万元贷款”。“难道波司登就这样倒掉?”高德康心急如焚,那段时间,他经常虚汗直冒,整个后背都是湿漉漉的。不过,市场不相信眼泪。到了五一,仓库里还积压压着9万件羽绒服。“账面已经没有钱收购鸭毛等原材料!”财务总监愁眉苦脸。此后半个月,公司员工走掉三分之一,公司上下弥漫着悲壮的味道。关键时刻,高德康接到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的一个电话,“准备搞反季大甩卖,你们参不参加?”那可是最后一根救命的稻草,高德康想都没有想,“全部甩卖!”就这样,当年6月,高德康带了5000件衣服北上,“长款220一件,中款200一件,短款180一件”。没有想到首都人民那么给力,短短半个月,5000年衣服就销售一空,后来他又紧急调拨了两次2万件货。短短4个月,高德康售出了2.5件羽绒服,“”回收了500万货款。”沈阳的中信商场一看也坐不住了,马上抛来橄榄枝,一次性要了1万件,而且全部先期付款。正是靠反季促销这一招,高德康一下子回笼货款1000万,“最后虽然还是亏了1000多万,但起到品牌推广的作用,也让消费者认识了波司登。”不过,在公司年度工作会议上,高德康遭受到第一次信任危机,不少老员工的观点非常有代表性,“羽绒服供过于求,必须转做其他产品”、“做自主品牌吃力不讨好,不如继续做贴牌生产。”“做自有品牌肯定没有错”,高德胜不信邪。他专门在东北蹲了2个月,走访了哈尔滨、长春、吉林、大连等10多家服装批发市场,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市场远未饱和”,“还是因为存在自身产品质量差,宣传力度弱,盲目信任经销代理商等问题。”此后,高德康横下一条心,下决心从产品设计、品牌营销、渠道搭建等三方面进行革命。首先,变“厚、肿、重”为“轻、美、薄”当时,市面上的羽绒服普遍存在款式单一,颜色暗淡,面料粗燥等问题,而且羽绒服的填充物70%是羽毛,显得臃肿肥大,“无法满足女士的爱美之心。”更有甚者,羽毛还会从衣服缝隙钻出来,“很不雅观”。“必须把时装设计理念引入羽绒服行业中”,高德康在高层会议上放出狠话。1995年底,他一举砸下8000万,4个月内改造了30条生产线,并从法国服装设计学院引入6位专业的设计团队,“减少厚度,提亮色彩,增添时尚元素”,“变厚、肿、重为轻、美、薄”。一年后,还是在首都,还是在王府井,这回波司登新款羽绒服一亮相,立刻吸引住了5万多女性消费者的青睐,仅1996年元月就售出3万件羽绒服。其次,让品牌营销无孔不入酒香也怕巷子深,更何况还是竞争如此激烈的快消品。1996年以后,高德康决定将品牌营销的战略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正是1996年,高德康一口气扔掉5000万,高密度在央视投放各种类型广告,“波司登给你亲人般的温暖”、“波司登,世界因你而美丽”。当时,除高鹅绒绿色环保羽绒服,高德康还有“冰洁”、“冰飞”、“康博”等五个品牌,“市场稍有风吹草动,波司登便有组合拳伺候!”于是,穿着波司登招摇过市遂成了年轻人的标配,更别说滑雪、滑冰等冰雪运动了。1996年年底,波司登的销量突破68万件,净利润超过2000万,波司登一举摘得全国羽绒服销量冠军的桂冠。最后,强化零售策略1997年,高德康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30个城市成立了150家办事处,“不通过经销商,直接和当地商场挂钩,大规模铺货”。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有超市的地方,就能看到波司登。此后,他成立了物流公司,专门负责产品的物流与运输,一举将成本降低了50%。2006年,波司登实现销售收入65亿,连续12年全国销量领先,占据中国防寒服市场的半壁江山。一年后的日,波司登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旗下拥有“波司登”、“雪中飞”、“康博”等6个品牌,公司市值高达280亿,高德康的身价一举超过140亿。5年后,波司登实现销售收入翻到180亿元,品牌价值高达245亿。如今,波司登集团是以羽绒服为主的多品牌综合服装经营集团,产品包括防寒衣、滑雪服、休闲男装、休闲女装等5大系列。集团拥有常熟、江苏、山东、徐州等6大生产基地,和遍布全国的6000多家零售网点。“波司登,世界品牌,民族骄傲!”高德康用31年光阴完成自己的梦想。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硕士博士圈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博士圈、财经圈、企业圈的名人传记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6年赚到800万还嫌不过瘾,结果一笔生意就赔掉1000万,他还有机会吗?
1台缝纫机,1辆自行车,他每天来回200公里,凭着一把剪刀赚到了10万块。此后进入羽绒服行业,一举打造出280亿的商业传奇。他是高德康,波司登集团创始人。
1952年,高德康出生于江苏常熟。这里东临太仓,北濒长江,是古代有名的江南粮仓,素有"江南福地"的美誉。
不过,到了高德康出生那年,一切全变了。历经公私合营,大锅饭,三反五反,农村生产积极性大大降低,家家户户的一亩三分地上竟然没啥收成。
父亲是个裁缝,但又不能挖社会主义墙角,直到家里5个孩子饿得受不了了,才不得不偷偷给人裁衣服、补裤子,“换点大米,煮粥喝”。
自打5岁开始,高德康就跟在几个哥哥屁股后面,割猪草、挖野菜,抓鱼虾、摸河蚌。夏天热得难受,高德康就光着膀子,跳进小河汊洗澡,这一洗就是10年。
1966年,文革开始。14岁的高德康参加村里组织的宣传队,到各村镇演出。刚开始,他积极性很高,口号也响亮,“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喊了3个月,高德康就觉得不对劲了,“喊破嗓子也养活不了自己啊!”于是,1972年政策稍微有所松动后,他就决定子承父业当裁缝。
儿子要学手艺,父亲当然巴不得,一股脑把所有的祖传绝活都教给了高德康。半年下来,“裁剪、滚边、镶嵌”,高德康样样精通,还练成一手“目测裁衣”的绝活,“17分钟一条男裤,15分钟一条女裤,立等可取。”
一年后,高德康出师。凭着一把剪刀、一台缝纫机,一辆永久牌自行车,他开始行走江湖。
最初,只是在附近5、6个村镇揽活。不过,你想啊,那时候的人都穷,一年到头,能在春节做一套衣服就算富裕人家了。所以,4年下来,高德康就再找不到新主顾。
“农村不行,那就去大城市碰碰运气!”1977年5月,高德康跑到上海,“到十里洋场赚大钱,回家娶媳妇。”
不过,一个乡巴佬凭啥在上海立足?
城隍庙一位服装厂的老板有意刁难高德康,“有资金吗?”没有。“有人才吗?”没有。“那你有什么?”“速度!”只见高德康麻溜利索从包里掏出一把尺子和一把剪刀,“20分钟就搞定一件男士成衣”,把那老板看傻了!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正是凭着这一手绝活,高德康和那服装厂签了一年的加工合同,“主要负责给服装锁边。”
此后,高德康频繁往返于常熟和上海之间,他经常骑自行车,一天就来回200多公里,“凌晨3点出门,半夜12点还回不来。”
去上海时,自行车后座要驮着200斤服装。回来时,又要驮着200斤半成品。“爆胎、轮子变形经常有,最怕的是下雨赶路,一不小心摔进沟里,半条命就没了!”
不过,辛苦归辛苦,3年下来,高德康攒下了1万5千块钱,他也成了村里第一个万元户。
但是,高德康不想继续折腾了,“不能真把命搭进去!”他决定给服装厂做代工!就这样,1980年,小作坊摇身一变成了山泾村服装厂,“招聘了30多个裁缝,承保生产中式棉袄、中西式罩衣、男女成衣等5个系列”。第一批货一交,高德康赚到了人生第一个10万块。
天气变化就是商业机会。1984年冬天,西伯利亚寒流入侵,南方气温低至零度以下,雪一连下了5场,冰凌半个月都化不了,羽绒服悄然走俏。
1985年春节,秀士登羽绒服厂主动找上门来,“能做羽绒服吗?”高德康哪会啊,他当时连见都没见过。不过,送上门的财神哪能往推,高德康胸脯拍得咚咚响。
客户前脚刚走,高德康后脚就从哈尔滨请来一个做冬衣的老师傅,“暗线缝合、抽褶、填充羽毛、加隔色垫布”,两个月不过,高德康自己也成了半个羽绒服专家。
本以为只是一单生意,哪知道做起来就没个完。此后连续半年,秀士登订单一个接一个“从一开始的3万件增加到后来的5万件”,生产任务紧急时,高德康干脆把其他制衣车间全部停了,专做羽绒服。
“看来羽绒服大有可为”,高德康立刻给“秀士登”支付了25万的品牌使用费,“自己生产,自己卖!”
偏偏天公作美,年年都是寒冬。结果6年下来,高德康赚到了第一个800多万。此时,他已经不满足“上海造”和“秀士登”几个字了,“必须打造自己的品牌。”
于是,1991年,波司登闪亮登场,“秀士登是休斯敦的谐音,波司登是波士顿的谐音,而且波士顿比休斯顿更冷!”
不过,等高德康安装好生产线,调试完生产设备,却才发现市面上的竞争对手已经很多了。
当时,老品牌“雅鹿”主打面料,以手感柔软占领市场。中美合资的“雪伦”以技术见长,保证洗后不掉色。“秀士登”更是手握100多条销售渠道,完全不把波司登这位小弟看在眼里。
果然,第一年就来个下马威。1994年那年冬天,波司登的23万件羽绒服只卖出10万件,还有价值2000多万的产品积压在仓库里。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春节一过,银行马上上门催债,“尽快归还800万元贷款”。
“难道波司登就这样倒掉?”高德康心急如焚,那段时间,他经常虚汗直冒,整个后背都是湿漉漉的。
不过,市场不相信眼泪。到了五一,仓库里还积压压着9万件羽绒服。“账面已经没有钱收购鸭毛等原材料!”财务总监愁眉苦脸。此后半个月,公司员工走掉三分之一,公司上下弥漫着悲壮的味道。
关键时刻,高德康接到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的一个电话,“准备搞反季大甩卖,你们参不参加?”那可是最后一根救命的稻草,高德康想都没有想,“全部甩卖!”
就这样,当年6月,高德康带了5000件衣服北上,“长款220一件,中款200一件,短款180一件”。没有想到首都人民那么给力,短短半个月,5000年衣服就销售一空,后来他又紧急调拨了两次2万件货。短短4个月,高德康售出了2.5件羽绒服,“”回收了500万货款。”
沈阳的中信商场一看也坐不住了,马上抛来橄榄枝,一次性要了1万件,而且全部先期付款。
正是靠反季促销这一招,高德康一下子回笼货款1000万,“最后虽然还是亏了1000多万,但起到品牌推广的作用,也让消费者认识了波司登。”
不过,在公司年度工作会议上,高德康遭受到第一次信任危机,不少老员工的观点非常有代表性,“羽绒服供过于求,必须转做其他产品”、“做自主品牌吃力不讨好,不如继续做贴牌生产。”
“做自有品牌肯定没有错”,高德胜不信邪。他专门在东北蹲了2个月,走访了哈尔滨、长春、吉林、大连等10多家服装批发市场,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市场远未饱和”,“还是因为存在自身产品质量差,宣传力度弱,盲目信任经销代理商等问题。”
此后,高德康横下一条心,下决心从产品设计、品牌营销、渠道搭建等三方面进行革命。
首先,变“厚、肿、重”为“轻、美、薄”
当时,市面上的羽绒服普遍存在款式单一,颜色暗淡,面料粗燥等问题,而且羽绒服的填充物70%是羽毛,显得臃肿肥大,“无法满足女士的爱美之心。”更有甚者,羽毛还会从衣服缝隙钻出来,“很不雅观”。
“必须把时装设计理念引入羽绒服行业中”,高德康在高层会议上放出狠话。1995年底,他一举砸下8000万,4个月内改造了30条生产线,并从法国服装设计学院引入6位专业的设计团队,“减少厚度,提亮色彩,增添时尚元素”,“变厚、肿、重为轻、美、薄”。
一年后,还是在首都,还是在王府井,这回波司登新款羽绒服一亮相,立刻吸引住了5万多女性消费者的青睐,仅1996年元月就售出3万件羽绒服。
其次,让品牌营销无孔不入
酒香也怕巷子深,更何况还是竞争如此激烈的快消品。1996年以后,高德康决定将品牌营销的战略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正是1996年,高德康一口气扔掉5000万,高密度在央视投放各种类型广告,“波司登给你亲人般的温暖”、“波司登,世界因你而美丽”。
当时,除高鹅绒绿色环保羽绒服,高德康还有“冰洁”、“冰飞”、“康博”等五个品牌,“市场稍有风吹草动,波司登便有组合拳伺候!”
于是,穿着波司登招摇过市遂成了年轻人的标配,更别说滑雪、滑冰等冰雪运动了。1996年年底,波司登的销量突破68万件,净利润超过2000万,波司登一举摘得全国羽绒服销量冠军的桂冠。
最后,强化零售策略
1997年,高德康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30个城市成立了150家办事处,“不通过经销商,直接和当地商场挂钩,大规模铺货”。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有超市的地方,就能看到波司登。
此后,他成立了物流公司,专门负责产品的物流与运输,一举将成本降低了50%。
2006年,波司登实现销售收入65亿,连续12年全国销量领先,占据中国防寒服市场的半壁江山。
一年后的日,波司登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旗下拥有“波司登”、“雪中飞”、“康博”等6个品牌,公司市值高达280亿,高德康的身价一举超过140亿。
5年后,波司登实现销售收入翻到180亿元,品牌价值高达245亿。
如今,波司登集团是以羽绒服为主的多品牌综合服装经营集团,产品包括防寒衣、滑雪服、休闲男装、休闲女装等5大系列。集团拥有常熟、江苏、山东、徐州等6大生产基地,和遍布全国的6000多家零售网点。
“波司登,世界品牌,民族骄傲!”高德康用31年光阴完成自己的梦想。
&&&&(本网尊重各兄弟网站及独立撰稿人之版权,如发现本网刊登您的稿件而未署名,请联系我们.同时本网也欢迎对市场具有敏锐判断和独立见解的行业人士前来投稿,投稿邮箱
新闻热线:3
市场热线:2
投诉与合作:0
国家电子商务试点企业
国家财政部重点扶持项目
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江苏省软件企业
苏州绸都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网站备案号:&&
苏公网安备:&&使用合作网站帐号登录
位置: &&&&正文
这家纺企在九次失败后走向世界第一,连马云都服了!
马云曾说,世界上自己最佩服的企业只有两家,一家是星巴克,一家是优衣库,因为二者都把事情做到了极致。
优衣库有多强?它从一家小城服装店做起,逆着日本经济衰颓的大势,发展成了世界级服装品牌。2008年金融危机打击了全球经济,优衣库的业绩却持续飙升。
至于优衣库的创始人柳井正,这两年一直占据着日本首富的交椅,除了阿里巴巴上市时,曾短暂地被软银孙正义抢去。
优衣库的成功,大家有目共睹,但它历经的无数次失败,却少有人知。
要知道,柳井正认为自己的事业生涯是“九败一胜”。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今天就来回顾一番。
其实优衣库曾遭遇的失败,远不止漫画中这些。
比如早期拿不到银行融资,比如商标会被用户剪掉,比如扩张门店时常不顺。
又比如2002年,柳井正曾交班他人,退出公司一线经营,并随后将自己的创业经历写成《一胜九败》。
但到2005年,公司的经营危机又让他重新出山,担任社长。
一次次失败,从没有打垮柳井正和优衣库,反而让他们许下&#年全球第一”的愿景。
这个目标遥远吗?不好说。毕竟,优衣库刚刚签下爱马仕前设计总监Lemaire,今年秋天就要进军巴黎时装周了。
最后,再让我们来读读,柳井正对待失败的态度:
★ 失败不是问题,没有人承担失败责任才是问题。
★ 毫无疑问,人人都讨厌失败,但是,如果不能正视眼前的失败,或是把失败掩盖起来,企图将失败从记忆中抹去,那只会令人重蹈覆辙。
★ 建成不会倒闭的公司。你可以九败一胜,但是不容许一蹶不振的失败。
&&&&(本网尊重各兄弟网站及独立撰稿人之版权,如发现本网刊登您的稿件而未署名,请联系我们.同时本网也欢迎对市场具有敏锐判断和独立见解的行业人士前来投稿,投稿邮箱
—— 分析师专栏 ——
中国绸都网微信
布工厂微信
纱师弟微信
纺织通英文AP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胡家津最终赔偿结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