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复星集团董事长长郭广场近期是不是要收购巴西的一个品牌?

据财新网报道,48岁的上海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已经失联,目前尚不清楚是正接受调查还是协助调查。财新记者多次拨打他的电话,一直关机。综合不同消息源,目前可以得知位于上海复星东路2号的复星集团总部办公楼一如平常,复星员工陆续下班走出办公大楼。而援引知情人士消息,郭广昌失联被传接受调查或与刚刚落马的上海&首虎&艾宝俊有关系,被涉嫌做空股市。
24小时报不停
澳大利亚跟着美国对华为和中兴也说“不”
乐视网:贾跃亭所有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均已违约
百世物流第四季度净亏损1780万美元
新加坡央行转变态度,拟加强对数字加密货币的监管
途家公布新业务升级为新途家集团,公布四大新战略
中国联通:2017年度净利预计为4.3亿元 同比增长177%
区块链公司密集注册,2月份共55家公司名称获预先核准
苏宁怼京东涨运费:不能以垄断心态随意更改服务规则
摩根大通亚太投行主席顾宏地将加盟小鹏汽车任副董事长兼总裁
盒马鲜生CEO侯毅评京东涨运费:根子在于成本问题
首发|车好多完成C轮8.18亿美元融资,资本和数据能力加速布局
莱特币2月份一枝独秀,加密货币普跌它却涨了21%
机构:到2022年美国语音购物市场规模将达到400亿美元
盖茨:2008年金融危机有可能很快重演
高通发布骁龙5G模组方案,可减少30%占板面积
Facebook招聘拓展至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上海工商局公布2017年度虚假违法广告,拍拍贷等上榜
一加与瑞典运营商Telia达成战略合作,3月入瑞典市场
印度大众点评Zomato获阿里1.5亿美元投资
保监会发布资产负债管理监管规则,初步建成资产负债管理监管体系
贝因美收到问询函,要求说明公司董事与管理层是否存在严重分歧
皇包车旅行C轮5000万美元融资,红杉资本中国基金领投
传小米或将在A股和港股同时上市,雷军或将成中国首富
百思买关闭250家小型手机商店:运营成本高于大卖场
投资者:三星市值蒸发600亿,S9也无法扭转颓势
美拍一姐喵大仙获天使轮融资,贝壳视频领投微梦传媒参投
乐视影业股东知情权官司胜诉,可到办公地查账簿资料
上海发布智能网联车道路测试管理办法
机构:苹果豪夺智能手机产业87%的利润,销量只占18%
华尔街:6月比特币价有望再翻一番,年底冲25000美元复星集团的由来
 提到郭广昌,人们总会想到复星&创业五人组&。如果说其它民营企业都是以个人或家族开始,复星则是一个特例。这五个人的&不离不弃&,至今成为民营经济史上一个奇迹。1991年,五个来自复旦大学的优秀毕业生,萌发了下海创业的想法,他们是郭广昌、梁信军、汪群斌、范伟、谈剑。而现在,郭、梁是复星集团的正副董事长,汪、范、谈三人则分别是复星医药、地产、信息技术方面的掌门人。&1992年11月我们几个人下海了,先是成立的广信科技咨询公司,为一些公司做市场调查;随后在1993年上半年,我们又开始生产和销售新型基因诊断产品&&PCR乙型肝炎诊断试剂,开始了介入生物医药产业的第一步;1998年复星实业(复星医药前身)在上海上市,成功融得资金3.5亿,复星走上了进军资本市场的道路&,复星医药掌门人汪群斌对本报这样描述。实际上,复星医药的路径一定程度上是复星集团的缩影。在汪群斌的描述中,复星十五年的三级跳也渐渐显露,1992年创办企业,1998年第一个产业公司上市,2005年复星集团决心红筹上市,集团整体发展战略定型。也许因为复星国际总裁梁信军善于沟通、开拓的原因,这些创业故事,在他的描述中增加了更多的感性色彩。当初,复星可以说是除了知识别无长物,复星前身广信科技成立时的10万元,其中3.8万还是郭广昌准备出国留学的钱,但是还没等签证下来,郭广昌就改变了主意,萌发了下海办企业的想法,这与当时还在复旦大学校团委当调研部长的梁信军不谋而合,那时刚留校的
&&郭广昌他很苦闷,正在绞尽脑汁想着如何实现理想。几个一拍即合的复旦学子,迅速成立了广信科技。对于做市场调查和咨询,郭广昌可谓是驾轻就熟。还在复旦团委的时候,他就在统计预测分析中心工作过,多次带着学生搞市场调研,但以前的调研主要是为了得出一个学术结论,现在的市场调查可是为了生存发展。郭广昌骑着自行车不断地去找项目,太阳神、乐凯胶卷、天使冰王等诸多品牌成为公司的客户。公司成立10个月,居然就赚了第一个100万元。接下来做什么?街上的咨询公司、调查公司越来越多,利润也越做越薄,郭广昌想自己做产品,先后搞过彩色火焰蜡烛、咕咚健身糖、婴儿尿湿报警器,但都不成功。眼看着赚来的钱越做越少,郭广昌觉得这样下去也不是个办法。这时,郭突然发现了一个机会,郊区一家房地产公司的房子卖得不是很好,于是决定做房产销售。当时上海卖房子的通常做法就是在工地附近挂块售楼广告,而且喜欢将房一栋栋地卖给企业客户,郭广昌卖房子的不同之处是打广告,在报纸上登,夹报广告也做,还有邮递广告,房子也不是一栋栋地卖给企业客户,而是一间间、一套套地卖给个人消费者,现在看来很平常的办法,在当初却很新鲜。为把当时一些&海归&的家庭情况打听清楚,他们还跑到出入境管理部门去查,把广告送上门,结果房子的销售量一下就上去了,复星赚来了第一个1000万元。有了资金的郭广昌几个人,慢慢找到了市场的感觉。1993年上半年,他们决定放弃自搞产品,回到母校,找到生命科学院一种新型基因诊断产品&&PCR乙型肝炎诊断试剂,开始了介入生物医药产业的第一步。在合作方式上,复星提供基因诊断检测设备和技术人员,医院提供场地,利润两家分成。从PCR上,复星赚到了第一个1亿元,那是在1995年。中共&十五大&召开后,民营经济地位得以确认。1998年,复星实业上市,募集3.5亿资金。郭广昌和他的创业五人组似乎走得一帆风顺。日,复星国际香港成功上市,融资128亿港元,成为当年香港联交所第三大IPO,同时也是香港史上第六大IPO,复星集团也成为了市值800多亿元中国最大民营企业集团。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也喜欢
三月,顺心
三月,希望越来越好
热门日志推荐
人人最热标签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vip.sina.com··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身价千亿企业家成功历程 _ 东方财富网
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身价千亿企业家成功历程
东方财富网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宿命论者会认为他有天生的好运。他总能把握时机,从开始进入医药、房地产开发,到后来进入钢铁、矿业、零售、服务业及战略投资业务,再到主打中国民营企业中的第一投资品牌,这一过程都伴随着国家与社会对民营企业准入权和宽容度的提高,以及中国经济结构不断升级带来的机遇。
  如果不是小平南巡,郭广昌不会想到去做商业,更不可能成为中国最知名的企业家之一。
  宿命论者会认为他有天生的好运。他总能把握时机,从开始进入医药、开发,到后来进入钢铁、矿业、零售、服务业及战略投资业务,再到主打中国民营企业中的第一投资品牌,这一过程都伴随着国家与社会对民营企业准入权和宽容度的提高,以及中国经济结构不断升级带来的机遇。
  他和他所创立的复星公司也曾置身于误会带来的巨大阴影之下,媒体一度成为他们的敌人。然而他和他的创业伙伴们以坦诚化解了危机,让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在他看来,最大的敌人是内心的贪婪。每当遇到难题,他总会回到“基本面”思考。他有自己的原则。他相信“中国动力”,相信价值创造,相信互利分享。
  郭广昌是中国新崛起的商业精英的代表人物。不同于在他之前创业的一代商人,他所代表的“92派”受过良好的教育,对这个时代有着更加浓厚的情感。他曾激情澎湃地在大学校园里大谈如何超越马克思,也曾立志去完成“五四”所未能完成的启蒙任务。但大学毕业前,他开始意识到一次次的思想运动并不能使社会真正进步,因为中国的社会结构一直缺少一个重要的中间阶层。他认识到:“社会需要坚实的中产阶层,需要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和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工作者,他们是承担经济建设的主体,是创造社会资源的主体,也是社会稳定的根本。”
  在打造自己商业帝国的同时,郭广昌没有停止思考。很长一段时间,他一直问自己:复星难道只是为了赚钱吗?它存在的根本意义是什么?企业家的价值就在赚钱吗?赚那么多钱干什么?最终价值是什么?对社会到底有什么意义?……他思考的最终结果是:对于企业来说,赚钱只是手段,是结果之一,但不是终极目的,企业存在的根本价值在于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具体到复星,它的存在价值在于满足了社会对更多更绿色、更富有效率的企业和企业家的需要。
  郭广昌找到了一种更加温和,更具建设性的改良中国的方法——通过“建设具备双向整合国际国内资源的全球投资平台”,优化资源配置,“帮助中国最好的创业型企业家和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进而推动中国乃至全世界商业文明的进步”。
  这成了他做企业的意义。在郭广昌的身上,我们依旧能够辨识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抱负。他与企业家们交流理性、宽容、规范、透明、公平竞争、创业精神……他将中国儒家知识分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略作修改——“修身、齐家、立业、助天下”。“助天下”是他希望商业所能带来的外延。
  成功之路
  如果郭广昌混迹于浩荡的人群中,从他朴实、沉静的外表,人们可以断定他是一介书生,而非腰缠百亿的新生代富豪。
  如果时光倒流22年,郭广昌和普通的大学老师没什么两样:朝九晚五,每天骑着自行车在两点一线间穿梭。郭广昌的发家赶上了小平南巡之后的中国第三次下海浪潮。政府对商业的鼓励,使得一大批高学历的知识分子从党政机关、院校的岗位上下海,史称“92派”。冯仑、王功权、陈东升、田源等官员、学者都是这一批下海浪潮中的佼佼者。社会上一些人也将这一时期称为“儒商诞生期”。但当时所谓“儒商”,大多数不过是开一家小酒店的硕士和博士而已,并不包括资产规模的含义,简而言之就是有文凭和职称的个体户。
  然而,仅三年之后,郭广昌不仅拥有上亿元的资产规模,而且成为商界最有前途的知识分子的代表。他走了一条与普通“儒商”完全不同的路,迅速摆脱小本经营滚雪球式的资本原始积累,创造出年均十倍的增长奇迹,闪电般成长。他的成功在外人看来像是一个神话。
  郭广昌出生于浙江东阳一个清苦的农民家庭。1967年出生的郭广昌赶上了毛泽东时代的末期。10岁以前,因为“文化大革命”没有好好读过书。1977年,高考恢复,父母很认真地对他说:“现在不需要靠推荐了,读初中、读高中,你可以自己考了。”他们给了郭广昌很大的特权——不用拔猪草,认真读书就可以。
  郭广昌的成绩一直不错,20世纪80年代末,他从省级重点东阳中学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在大学时代,马克思是他的智力偶像,他整天琢磨的是“如何完成‘五四’未能完成的启蒙任务”,每晚与室友们讨论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大学期间,郭广昌曾有两次骑自行车游历的经历——一次到北京,一次到海南。游历的途中,郭广昌边走,边调查,边思考,既感受了经济特区火热的发展势头,也看到了不少社会问题。
  这两次游历给郭广昌很大的影响,他发现相对于作为上层建筑的哲学而言,经济基础才是人类生活最根本的东西。做官从政并不是知识分子“治国”的唯一出路。从复旦毕业之后,郭广昌获得了留在学校团委工作的机会。然而,很快郭广昌便发现这并不是他心仪的职业,“我的性格肯定不适合做官,做老师又怕误人子弟”。正当他拿着托福、GRE成绩和东凑西借的4000美元,在美国大使馆外排队准备出国之时,传来了邓小平九二南巡讲话的消息。
  邓小平对商业的鼓励让郭广昌放弃了出国继续做一名知识分子的打算,而选择下海创办公司。1992年11月,25岁的郭广昌与同在复旦团委工作的24岁浙江老乡梁信军一同创办了“广信科技咨询公司”,为企业提供市场调查和咨询服务。
  以知本换资本是那个年代流行的做法。“点子大王”何阳让每一个对商业没有恶感的人都感受到了“知识就是金钱”。
  郭广昌是较早进入咨询行业的知识分子。对于做市场调查和咨询,他可谓是驾轻就熟。还在复旦团委的时候,他就在统计预测分析中心工作过,多次带着学生搞市场调研,但以前的调研主要是为了得出一个学术结论,现在的市场调查是为了生存发展。郭广昌经常骑着他的28自行车上街找客户,太阳神、乐凯胶卷、天使冰王等诸多品牌都曾是广信的客户。1993年台湾元祖食品公司进入上海,想找专业咨询公司为其发展出谋划策。通过招标,广信获得合同。由于完成工作出色,元祖还在合同数额之外,给广信追加了2万元酬金。仅10个月,第一个100万元就被广信收入囊中。
  当年年底,另外三位复旦毕业生汪群斌、范伟、谈剑陆续加入,“广信”也由此改名为“复星”。同时,郭广昌和同仁们一致提出了“修身、齐家、立业、助天下”的目标,这不仅是郭广昌个人的人生追求,后来也成了全体复星人的追求。也是这一年,复星开始将业务触角转向房地产与医药领域。一个偶然的机会,郭广昌发现郊区一家房地产公司的房子卖得不是很好。郭认为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房产必然会成为未来中产阶级的必需品,于是决定做房产销售。
  当时上海卖房子的通常做法就是在工地附近挂块售楼广告,将房一栋栋地卖给企业客户。而郭广昌的做法却是通过报纸、夹报、邮递的方法,将房子一间间卖给个人消费者。这个方法现在看起来很普通,但那时却是一种创新。为了更有针对性,他还尝试把广告直接送到潜在客户家门口。这一笔房产销售为复星赚来了第一个1000万。1994年,复星趁热打铁,成立专营房地产业务的复地公司。随着“复星花园”等楼盘的成功营销,复地逐渐成为上海房地产界最大的房地产商之一。
  复星创业团队中的三人——梁信军、汪群斌、范伟都毕业于遗传工程系。1993年上半年,他们在母校找到了生命科学院研究的一种新型基因诊断产品——PCR乙型肝炎诊断试剂,于是开始了复星介入生物医药产业的第一步。1995年,从PCR上,复星赚到了第一个1亿元。
  郭广昌的成功可谓一帆风顺,他以知识开路,抓住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的产业机遇,走出了一条捷径。一年成为百万富翁,两年成为千万富翁,三年成为亿万富翁。此时,与他同时期下海的“92派”精英冯仑、潘石屹、王功权、易小迪等“万通六君子”逃出了海南房地产泡沫,却因为公司的战略方向问题相持不下,最终“分家”。
  多元化发展
  1997年金融风暴席卷亚洲各国。周边地区的金融动荡自然影响到了中国的产业经济和民众心态。在的大跌风潮中,过去颇为活跃的中国股市也陷入低迷,消费市场更是一派萧条,出现了“结构性过剩”的现象,95%的工业品供大于求。这是1990年后从未出现过的景象。
  在如此恶劣的大环境下,中共“十五大”于当年9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上,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被明确定位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的地位得以确认。
  这一时期,资本市场也开始向民营经济松动,从审批制转为核准制,使得一些业绩不错的民营企业有了进入资本市场的机会。郭广昌紧紧地抓住了此次机会——1998年,的前身复星实业在A股上市,募集资金3.5亿元。这不仅为复星集团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储备,也使复星较早开始熟悉资本市场的运作。
  1997年风暴也“意外”地让中国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造进程突然加速。日韩财团在金融风暴中暴露出的脆弱,让中央政府加快了“抓大放小”的步伐。于是,一种新的“国退民进”新战略出现了——国有资本从164个完全竞争领域中大面积退出,同时在上游能源性行业中强势地形成垄断格局。国企改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001年,郭广昌再次抓住中国经济转型中的机遇,借上海国企改制的机会投资,进入零售业,到了2002年年底,复星成为了最大股东之一。
  豫园商城是最早的A股上市公司之一。它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黄金珠宝等贵重首饰零售、餐饮业和商用物业租赁,商城旗下有“老庙黄金”和“亚一”金店这样的全国黄金珠宝零售招牌,还有400多家商铺、500多个零售网点。后来的事实证明,对于复星,豫园不仅是布局零售业的一步棋,更是复星在金融、矿业、房产等领域进行扩张的“跳板”。据报道,2002年,豫园商城纯经营现金收入5亿元,复星仿佛拉住了一头“现金奶牛”。
  即使是在2003年的“非典”时期,复星也没有停止通过豫园扩张的步伐。那年,豫园商城发布公告,公司和上海复星产业投资等四家公司合资成立德邦证券有限公司,豫园商城占30%股份,是第一大股东,复星产业投资为第二大股东。复星牢牢控制了德邦的控股权。
  在郭广昌的复星版图上又多了一个新领域——金融产业。
  据报道,事实上复星集团从2001年左右就开始接触德邦证券项目,与复星产业投资公司成立,入主豫园商城几乎同步。之后,豫园商城和复星产业投资又与山东招金集团共同投资,设立了股份有限公司。这家公司于2006年登陆香港主板,自身具有了融资造血功能,反过来,又推高了豫园商城的价值。
  金融投资和产业置地成了豫园商城近年来新的动向。豫园旗下拥有全资房地产公司,、证券大批股权。通过豫园商城这个“枢纽”,复星集团多元化发展路径完全显现。
  大约也是在2001年左右,郭广昌与张志祥结识。这两人年龄相仿,同样都是浙商。张志祥在当时是一位刚刚崭露头角的民间钢铁大亨,他的建龙钢铁后来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钢铁公司之一。和张志祥的接触中,郭广昌发现了钢铁产业中的机会,复星随即出资3.5亿元收购了唐山建龙实业30%的股份,第一次染指钢铁。
  2003年,复星集团、南钢集团、复星产业投资和广信科技四家企业合资设立了南京钢铁联合有限公司,随后南钢联对江苏省最大的国有钢铁企业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了要约收购。在此之前,南京钢铁的大股东南钢集团公司已将手中持有的70%的放入了南京钢铁联合有限公司之中。南钢集团公司占据南钢联40%的股份,而郭广昌的复星集团控制的另外三个股东占据南钢联60%的股份,相当于间接控股南钢股份。
  借助资本市场向民营企业开放,以及国企改制的东风,郭广昌成功创造了一个横跨多领域的控股集团。
  意外寒流
  郭广昌看似顺利的创业路上,唯一一次算得上寒流的是“德隆事件”带来的误会和影响。
  1992年开始,唐万新利用当时市场的漏洞,通过认购抽签票、倒卖原始股、回购国债,迅速完成了原始积累,同时抓住国企改制的机遇,更为高调地对三家老牌国有企业进行了战略重组,之后又通过这三家企业进行一系列并购,创造了所谓的德隆“效益奇迹”。
  然而,德隆对实业整合所获得的效益并不能够支持金融扩张所需要的资本流量。为了让德隆系的股价维持在高位,唐万新不得不去构筑另外一个昂贵而隐秘的融资平台。一方面,他不断在资本市场上发布让人眼花缭乱的并购公告,夸大实业整合的绩效,哄抬股价;另一方面,德隆创办和控制了多家信托金融机构,同时在、证券、金融租赁、、基金等多个领域,通过种种合法或非法的方式开展委托理财业务。据后来统计,通过这些手段德隆共融资250亿元。
  就在唐万新做着“德隆三年内进入世界500强”梦的时候,宏观经济政策发生了变化。2003年末,中央应对经济过热,尤其是重化工领域投资过热的问题,拉响了宏观调控的警笛。
  2004年4月,伴随着宏观调控的大闸最终拉下,股票市场应声下挫。唐万新再也无法支撑德隆神话。数周之内,股市就将德隆过去5年所创造的奇迹全数抹去,流通市值从最高峰时的206.8亿元下降到日的50.06亿元,旦夕间蒸发将近160亿元之巨。在德隆系的狂跌效应下,市场哀鸿遍野,股指屡屡破位下行,舆论哗然。德隆的崩盘意外地波及到了复星。
  从表象上看来,没有比复星更与德隆相似的企业了——多元化、横跨实业与金融、以“整合”为旗帜的系列并购、有上市公司可直通资本市场、民营企业……7月,一家有全国影响力的媒体报道,在银监会下达给各银行的慎贷名单中复星在列。复星是不是下一个德隆?舆论把复星推到了风口浪尖。创业以来的第一个“本命年”,复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们明明不是癌症病人,却和癌症病人一起被关到同一个病房。就像SARS,就像‘文革’,你说有多少人在那种人人自危的情况下被冤死。”几年后,郭广昌在与媒体谈到因“德隆事件”而受到的偏见时仍感到忿忿不平。这年6月,郭广昌与杰克。韦尔奇在上海进行了一次公开对话。郭对韦尔奇抛出了一个问题:“中国气候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有一些个别企业做事波及到整体民营企业的信誉……我们该怎么办?一定要讲一些具体的方式。”
  韦尔奇回答:“……我想如果你对企业有信心的话,那么我想你最好的答复和回应就是拿事实来说话,有一个非常好的业绩,而且开放你的账簿,把你的账摆在桌面上,让他们看一下,看完以后他们就什么都明白了。”
  复星选择了自我检查和主动透明化。四个月内,复星主动递交了三份专项报告给银行和监管部门,分别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做的《复星集团的市场地位、竞争力和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初步研究》、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做出截至日的《复星集团财务分析报告》,以及上海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对复星信用等级的评定。
  安永的报告显示,到日,复星集团资产负债率为68.88%,2004年上半年利息支付倍数(利润除以利息,显示公司的偿债能力)是7.65。这两个数字在相当程度上起到了稳定乃至扭转外部舆论的效果。
  然而,透明化只是部分减少了外界对复星的疑虑。事实上,宏观调控给复星带来的挑战是真实存在的。据媒体后来披露,整个2004年,复星集团从银行及其他财务机构那里借贷的现金净额仅为8.01亿元,相比2005年的37.65亿元和2006年的39.21亿元,可以想象2004年对于复星有多么艰难。所幸当年钢铁、房地产开发、医药这三大主业仍然保持了稳健的成长与盈利状态,年初复地也赶在宏观调控拉闸前在香港成功上市。
  自检之后,郭广昌对外界表示,根据上半年的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情况,除了四大主业之外,复星都要选择退出。于是,复星调整了发展节奏,退出部分非核心业务,尤其是金融业务,出售了其在金龙客车和的股权,将集团的整体负债率降低了10%以上。
  在“百感交集”的2004年末,郭广昌当选了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的当晚,郭讲到了自己的母亲:“她非常善良,她是靠卖小菜让我读完大学的,但是卖小菜从来不去弄有毒的农药,她很反对农民种菜用一些不该用的药,所以这份感恩和善良是我们复星集团团队创意,也是我自己能走到今天最重要的动力。”
  郭广昌和唐万新是不同的。唐万新抓住了机会,却迷失在了资本的盛宴里。而郭广昌不仅抓住了机会,也找到了复星业务发展的三大核心价值链——持续发现和把握中国投资机会,持续优化管理提升企业价值,和持续建设多渠道融资体系对接优质资本。在郭广昌和他的团队带领下,复星在多元的经营中,明确了专业投资的方向。
  日,复星国际在香港上市,融资132.7亿港元。这几乎成为复星一次表示胜利的举动。
  “感冒和癌症是不同的。”郭广昌反复对不同媒体重复这一句话。他不相信任何企业的倒下仅仅是因为宏观调控,或舆论的导向。“根本上还是基本面的问题。”郭广昌说,“如果你在基本价值观和原则上走错了,这是‘癌症’,是救不了的。”
  每当遇到难题,郭广昌就会回到“基本面”。他认为最重要的是要知道中国处在什么阶段,民众的需求是什么,外部环境如何,企业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不能好高骛远。
  一次企业家聚会上,他讲了那么一个故事:上帝创造人类的时候,意味着人对未来只可能看到微弱的光。本来这点微弱的光可以带领人们往前走,但人自身的贪婪和恐惧把光遮住了,所以人们就不知如何前行。
  “要抵挡住诱惑,控制住贪婪,企业家的心里就一定要有自己的价值观,一定要相信些什么。”郭广昌说。他有自己的信仰:第一,他相信“中国动力”。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投资需求,中国城市化进程和全球产业升级都将带来新的机会。第二,他相信企业应该盈利。只有通过创造价值,企业才有生命力。第三,他相信团队创造价值,崇尚与团队、员工和社会分享利益,用创造的价值,为客户带来利益。
  “你最真诚相信的东西,往往就是最有力量的。”郭广昌说正是这些信仰,让他能够面对并不清晰的未来作出决策。
  复星国际上市的策略投资人名单可谓超级豪华,包括李嘉诚、李兆基、郑裕彤、郭鹤年,也包括、中国保险、新加坡投资公司等。然而,投资人对复星并非毫无疑问。彼时,综合型企业在香港并不太受欢迎。自上世纪70年代起一些美国多元化控股集团没落、解体,之后,日本经济萧条,亚洲金融危机更是暴露出东亚式多元化控股企业的致命缺点。因此从资本市场到学界舆论,近20年来,普遍推崇的是专业化的经营与管理。许多人认为专业化公司令人放心、富有竞争力,多元化控股公司不够清晰,业务分散,都很难形成利润增长点。幸亏,当时大多数投资人相信中国接下来的高速成长,所以对郭广昌提出的内地的“和黄”投了信任票。
  事实上,复星的多元化发展一直被人质疑。郭广昌曾多次解释:多元化和专业化不是对立的。多元化更应该专业化。虽然复星的行业很多,但复星做的事情只有一件——投资。面对不断袭来的质疑,郭广昌说得最多的是“宽容”:“这么多人做多元产业的实践失败了,但能不能宽容一点呢?说不定有的人走出来了。商业为什么丰富多彩,就是因为大家不断的创新、提高。商业文明很重要的一点是理性和建设性,这是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复星国际上市之后,人们开始更多地了解郭广昌和复星的投资理念。在一次采访中,郭广昌谈到了自己经营多元化企业的秘诀:
  “一、在文化上要特别小心,综合类公司跨越不同的专业,需要不同的专业人才。如果在文化上没有包容性和沟通力,综合类公司很难做好;二、在投资上要坚持自己的方向,不人云亦云。市场上有太多的诱惑,股东给了你很宽泛的机会,看你自己是否守得住,能否坚持把资源用在最有用的地方。如果做得不好,就会掉入所谓的多元化陷阱。多元化本身不是陷阱,陷阱在你的心里,是你的贪婪;三、在财务安排上要量入为出,安排好你的现金流;四、要得到资本市场的支持,需要足够的规范。规范是1,财富是0。我们绝不允许犯不规范这个错误。”
  对于复星多元化的质疑渐渐减少,人们开始称它为中国大陆的和黄和GE。上市当天,郭广昌身家超过320亿港元,名列当年胡润富豪榜第11位。毫无疑问,他已是中国最著名的企业家之一。他基于中国成长,注重投资、融资、优化运营的企业发展核心不但被接受,更被认为是真知灼见。
  全球化
  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并波及中国,国内外经济形势出现了一些变化:全球资本市场低迷;房地产、石油、煤炭、黄金等大宗商品及其他投资品价格从高位回落,资产大幅缩水;一大批中小企业相继倒闭;行业整合加速,行业排序发生明显变化;资金面吃紧,面临通货紧缩……
  面对变化,不少企业噤若寒蝉,而郭广昌又从中发现了机会。“对于已经有相当积累、相当规模、相当实力的企业来说,正是一个资产收购兼并、整合重组的大好时机,是一个主动出击、进行反周期操作的大好时机。”他在2009年度集团工作会议上激动地说。
  于是,郭广昌提出了“反周期之道”——复星的投资既要扎根中国,分享中国成长,又要反周期操作,抓住经济周期中不断出现的产业机会,同时恪守价值投资的原则。
  日至日期间,复星国际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以约3.01亿美元,购买了3710.19万份分众美国存托股份,相当于分众传媒已发行股本总额的28.65%,成为分众的第一大股东。分众传媒的股价最高时曾达到80美元,而此时它已跌到7到8美元,被严重低估。事实证明,郭广昌的判断又是准确的,一年后,分众传媒的内部收益率达148%。2010年9月,分众传媒又以21美元的价格向复星国际回购952.381万份美国存托股份。这些股份在22个月内增值1.6倍。
  在“反周期”思路的引导下,2009年复星对外投资总额达到120亿至130亿元,投资内容也呈现轻型化态势。复星完全或部分退出了包括宁波钢铁有限公司在内的数个重型项目,同时大手笔投资了包括分众传媒、同济堂、老娘舅等在内的数家轻型消费类企业。当年,复星国际实现净利润46.5亿元,同比增长约250%,创下历史新高。
  日,一年一度的复星集团年度工作会议在上海东郊宾馆召开。在此次会议上,郭广昌作了题为《取势、守正、修为、全球化》的报告,又正式提出了复星实施全球化战略。就在当天,美国前财长约翰。斯诺出任复星集团董事会顾问。
  其实“全球化”对于复星并不是新鲜的词。2007年复星国际在香港上市,就已经开始对接国际资本与规则。此次启动全球化战略,郭广昌对《绿公司》说:“目的就是要在更富挑战性的舞台上锤炼自己的业已形成的三大核心竞争能力。”
  郭广昌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和30年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民营企业把目光投向海外市场是迟早的事情。复星已在中国形成优势,但这并不够。复星必须在此基础上,提升自我,用全球眼光把中国优势嫁接到全球资源上来,把复星打造成一个全球性的投资平台。“复星只有站在更高的平台上才能做得更强。”
  当然,复星全球化的战略还将继续基于中国价值。在郭广昌的蓝图里,未来的复星要成为这样一个品牌:“如果外国人要投资中国或者投资与中国因素有关的资产,找复星合作是最好的;如果有人想到海外去投资,投资跟中国有关的资产,找复星是最好的。”
  郭广昌认为,30年以前是穷则思变,30年以后应该是危则思变。经济发展出现了困难,就要求变,释放创造力,而最重要的就是营造好的环境,释放民营企业家的创造力,营造更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给企业家精神上支持。“谁能保证,中国就永远出不了、这样的世界级企业呢?”
  今年10月,“十二五”规划正式出台,“经济转型”和“共同富裕”被提上日程。在郭广昌看来这又将是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新机遇期,因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不少领域正是民营经济这些年发展积累经验的地方”。他认为最重要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发展有可能服务于国家战略,这将是一个大趋势。因为“全球经济秩序规范的主体应该是国家,企业只是国家战略的一部分”。
  郭广昌认为,世界经济快速增长的空间可能更多地存在于新兴经济体内,这些经济体大都还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经济发展的机会应该是比较多的。至于中国的民营企业,尤其是复星这样的专业投资品牌,如何更好地利用过去30年的发展基础,更好地服务于本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服务于世界经济再平衡这个大格局,可能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责任编辑:DF154)
[热门]&&&[关注]&&&
请下载东方财富产品,查看实时行情和更多数据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一扫下载APP
东方财富产品
关注东方财富
天天基金网
扫一扫下载APP
关注天天基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复星集团董事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