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国家对残疾人优惠政策有什么优惠政策

青岛联通推出多项残疾人优惠政策
为贯彻《青岛市残疾人保障条例》精神,更多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减轻残疾人用户的经济负担,青岛联通向全市残疾人推出了多项通信服务优惠政策。包括固定电话免初装费,免月租费,赠送来电显示;宽带业务原1000元/年的20M宽带优惠至480元/年,同时免收初装费,办理智慧沃家的部分套餐还可享受480元/2年的优惠,并赠送IPTV(互联网电视)业务;移动业务可办理9分卡,拨打市话仅需0.09元/分钟。用户持残疾证到全市各大营业厅均可办理。
05-19 05-14 05-15 05-14 05-12
11-16 11-16 11-16 11-16 09-07青岛市出台惠残政策力度空前 42万残疾人幸福指数提升
字体:[][][]
  “没有42万残疾人的宜居幸福,就没有全市人民的宜居幸福。”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在决策部署上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全市残联系统紧紧围绕残疾人民生改善这一主线,以创新政策为切入点,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的通知》、《关于调整残疾人托养范围及补贴标准的通知》等十余项惠及全市42万残疾人的民生政策,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制度框架更加完善,残疾人生活得到全面保障,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工作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给予残疾人事业更多关爱和支持。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立了“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奋斗目标,提出要“促进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这不仅顺应了全市42万残疾人的新期待,也为加快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市政府把残疾人工作纳入全局谋划。“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提高残疾人康复和托养服务设施建设水平”、“实行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免费制度,实施残疾人康复救助服务和困难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工程”……多项残疾人重点工作列入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今年上半年,市政府决定新增一批民生保障项目,市残联抢抓机遇,多方协调,使残疾儿童免费抢救性康复、精神病人免费服药和残疾人托养“提标扩面”纳入其中,三项工作同时作为政府民生实事,这在市残联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各区、市残联也积极争取,使一系列残疾人重点工作纳入了当地政府的实事范围。
  2012年,市政府残工委对残疾人事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各成员单位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对残疾人事业越发关注,一批社会公益慈善组织积极融入残疾人服务事业,在全社会营造了浓厚的扶残助残惠残氛围。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残联组织扎扎实实为残疾人谋利益,成为残疾人的贴心人。市残联以创新政策为切入点,牵头、参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的意见》、《关于调整市内四区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的通知》、《关于印发青岛市“千万平米”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推进方案的通知》、《关于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的意见(试行)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的通知》、《关于调整残疾人托养范围及补贴标准的通知》、《关于开展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青岛市残疾人免费乘坐市内公共汽(电)车管理办法&的通知》、《关于印发&青岛市卫生局关于减免残疾人医疗费用的意见&的通知》以及《关于印发&青岛市残疾人优惠办理有线电视管理办法&的通知》等十余项政策,这在我市残疾人工作历史上尚属首次。
  0-9岁困难残疾儿童免费康复
  残疾儿童是最弱势的特殊群体,也是最有康复价值、最具康复希望的群体。为抢抓残疾儿童康复黄金期,减轻残疾儿童家庭的经济负担,今年,市残联会同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的通知》,对进入定点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训练的困难家庭残疾儿童实施免费抢救性康复,在全省率先将聋儿、智力残疾儿童、脑瘫和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救助年龄由0-6岁放宽到0-9岁,大幅度提高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标准,取消了最长4年的救助时间限制,预计年内全市将有1500余名残疾儿童获得救助。
  提标后,我市困难家庭(低保、低保边缘)听障、智障残疾儿童(0-9岁)康复救助标准由每人每月500元提高至1500元,脑瘫、自闭症救助标准由每人每月700元提高至3000元,肢体矫治救助标准由每例7000元提高至20000元,其他家庭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标准减半执行。低保、低保边缘家庭聋儿人工耳蜗植入救助均提高至20万元,其他家庭聋儿人工耳蜗植入救助提高至12万元。无论救助范围还是救助标准,均领先全国其他城市。自这项政策实施以来,已使2000多个家庭受益,残疾儿童康复质量进一步提高,康复显好率达到了85%以上,其中实施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聋儿,训后入普通小学率达到100%。
  托养工作提标扩面
  2012年,对于开发区辛安街道于家社区的潘秀彩一家而言,是得实惠最直接、最多的一年,机构安养补贴标准由1000元提高到1300元,自己的一对智障女儿成成和玛丽的生活水平再上新台阶。而为潘秀彩一家带来实惠的正是从今年7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关于调整残疾人托养范围及补贴标准的通知》的政策。
  在基本解决残疾人温饱问题后,如何让残疾人生活得更有尊严,成为摆在我市各级残联组织面前的首要任务。今年,我市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再推新举,市残联联合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出台新规,扩大托养政策补贴范围,将低保边缘重度残疾人纳入托养服务补贴范围,并进一步提高托养补贴标准。其中,机构安养补贴七区由每人每月1000元提高至1300元、五市由800元提高至1100元;社区托管补贴七区由600元提高至700元、五市由400元提高至500元;居家托养补贴七区由300元提高至420元、五市由180元提高至250元。
  根据市残联工作计划,今明两年我市将有1.1万名残疾人得到托养服务,“三位一体”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将分别为重度、无自理能力残疾人提供长期生活照料和日常护理等服务,为中、轻度智力和精神残疾人提供康复职业技能训练、庇护性就业和心理辅导等服务,为居家残疾人实施生活照料等服务,从而满足各类残疾人不同的托养服务需求。
  就业保障再出新举
  “提高特困残疾人岗位补助和就业补贴,设立资金500万元的青岛市残疾人就业创业引导基金,建设残疾人创业孵化中心……”今年我市在残疾人就业创业领域出台的新政让肢体一级残疾人刘昌一倍受鼓舞,直呼“我们赶上了好时候。”
  今年年初,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的意见》,对我市残疾人就业出台了扩面、提标等一系列利好举措。明确提出了实施“政府优先采购”和“专产专供”的具体实施办法,并制定了创建残疾人创业孵化中心、促进用人单位安置残疾人就业积极性、扶持残疾人个体创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
  从今年起,我市将提高特困残疾人岗位补助和就业补贴,用人单位招用就业特别困难残疾人就业,新签订&1年以上&3年以下劳动合同,合同存续期内,每人每年按照上年度当地最低工资额20%的标准给予岗位补助;新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合同存续期内,每人每年按照上年度当地最低工资额的&30%标准给予岗位补助。政府部门、机关事业单位在物资和服务采购工作中,在同等条件下,将优先选择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单位的产品和服务。安排资金500万元,设立青岛市残疾人就业创业引导基金。鼓励政府部门、单位和社会力量建立残疾人创业孵化中心,并对达标的中心给予最高100万元的一次性建设奖励。
  目前,实用面积2000平米的市级残疾人创业孵化中心已初具规模,10多个孵化项目已进入报名初审阶段。中心建成后,入驻孵化中心的创业项目可享受前三年的房租减免等扶持政策。
  无障碍进家庭暖人心
  “如果能把蹲便器改成座便器、家门口的路面平整硬化一下就好了,我们残疾人居家出行就更方便了。”家住沧台路的肢体二级残疾人纪玉信的一番话,道出了全市42万残疾人的迫切心声,也道出了全市各级残疾人工作者心中的一份紧迫感和责任感。
  日,为满足残疾人居住出行无障碍需求,市残联、市财政局联合出台《关于开展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了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的补助标准、配建项目、配建标准等。无障碍改造将实行“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分别为肢体残疾人、视力残疾人、听力残疾人家庭进行基本类辅助器具配备及安装、改造类施工和改善类配建,“十二五”期间,全市将有7000多户残疾人及其家庭从中受益。
  根据《通知》,今年我市将由市、区(市)两级财政出资,按照七区每户不低于4000元、五市每户不低于3500元的标准,有计划地对全市符合低保条件,且有无障碍改造需求的肢体、视力、听力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切实关注残疾人的呼声,努力为残疾人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让普惠的政策为残疾人带来持久的利益和实惠,让专业化、亲情化的服务满足残疾人不同人生阶段的需求,努力创造幸福生活,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责任。”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管艾宏的一席话,道出了全市残疾人工作的理念和残疾人工作者的心声……
责任编辑:刘 元科
青岛新闻网
青岛政务网
青岛传煤网
青岛财经网
中国文化产业网
志愿者媒体服务平台
文明公民网
中国广播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日报网阅读本文耗时:
提问仅需 1 分钟,律师在线解答青岛残疾人可享多项补贴优惠 3.6万人受益 青报网-青岛日报官网
青岛残疾人可享多项补贴优惠 3.6万人受益
09:37来源:作者:张 晋
新闻热线:0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讯 5月16日上午,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举行了一场特殊的毕业仪式。来自市北区的聋儿洋洋在植入耳蜗、经过两年四个月的康复治疗后,正式“毕业”了。看着洋洋在舞台上与正常人无异地表演,洋洋的妈妈哭了,老师们欣慰地笑了。“小康路上不让一个残疾人掉队”,青岛将残疾人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推进残疾人同步宜居幸福进程。
  如何让每一个残疾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不掉队,完善保障制度是根本。近年来,青岛市先后制定出台了残疾人基本保障、医疗康复、就业扶贫、托养护理等各方面优惠政策50多项。2015年,青岛市出台了《关于实施同步宜居幸福工程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使残疾人可享受“重度残疾人就业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低保和困难家庭中残疾人专项生活补助”等残疾人生活补贴。2016年,又把“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发放范围扩大为本市持证一二级智力、精神、肢体、视力残疾人,并建立了护理补贴动态调整机制,使全市3.6万多名残疾人享受到了政策红利。目前,市残联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出台残疾人参加意外伤害保险政策,届时全市将有约12万残疾人从中受益。
  政策保障底线,还要想方设法为残疾人就业创业创造广阔舞台,让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自食其力。市残联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辅助性就业长效机制,实现了辅助性就业中心规模化运行、规范化管理。截至目前,全市已先后建成17家运营良好的辅助性就业机构,在辅助性就业中心就业的精神、智力残疾人已有500多人。支持鼓励残疾人电商创业,免费为残疾人开设了网站建设、美工设计、营销等一系列的免费课程,培养了创业“小老板”100多名。据悉,全市通过特殊教育、技能培训、岗位开发等多项措施,已使7900多名残疾人拥有了自食其力的就业岗位。今年还首次面向残疾人定向招录3名公务员。
  让残疾人更有尊严地生活,是残疾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目前我市已建立102处各类残疾人专业康复服务机构,每年康复服务残疾人3万多人次。通过实施提标扩面,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年龄扩大到15岁;对符合电子耳蜗植入手术的聋儿,发现一例,救助一例,贫困家庭每例救助20万元,其他家庭每例救助12万元,今年计划再提高救助标准。全市在训残疾儿童达到1500多名,成功率达到92%以上,实施电子耳蜗植入手术的195名聋儿全部恢复了听力,顺利进入普通学校。
  为了让岛城的残疾人享受到更高质量的康复,青岛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正在加紧建设。该中心树立了“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发展目标,给我市的残疾人康复带来了新的希望。(记者 张晋)责任编辑:韦小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青岛日报官方微信(qddaily)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报网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残疾人有什么优惠政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