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刃,是不是可以每三国杀每个回合抽几两张小刀

刀刃学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5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当前位置:
→ 杀戮尖塔盗贼怎么玩 盗贼玩法介绍一览
杀戮尖塔盗贼怎么玩 盗贼玩法介绍一览
杀戮尖塔是一款结合了卡牌与策略玩法的冒险游戏,游戏中有一个职业是盗贼,很多玩家不知道这里小编为大家带来攻略,介绍卡牌战斗的流程介绍,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杀戮尖塔是一款结合了卡牌与策略玩法的冒险游戏,游戏中有一个职业是盗贼,很多玩家不知道这里小编为大家带来攻略,介绍卡牌战斗的流程介绍,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盗贼介绍盗贼初始生命仅为70(比战士低10点)。自带遗物为蛇戒(每次战斗开始时额外抽两张牌)。相比战斗迅速且具有自愈能力的战士,盗贼显然是吃不起伤害的。盗贼没有主动回复的能力,所以除了商店提供的药水(每回合结束时回复3点生命持续5回合)和问号里面的随机事件(基本不能指望)以外,唯一的回复手段就是在营火睡觉。但这样又会丢失宝贵的免费升级卡牌的机会。这样一来,盗贼在对战中优先考虑的就应该是如何保持健康的血量,也就是说盗贼在看到敌人的攻击行为时,首先应该思考的就是如何叠甲,并通过虚弱debuff削弱敌人的攻击。所以盗贼的操作要点在楼主看来可以归纳为:哪怕这回合打不出太多伤害,也尽量不要掉血。盗贼的输出来自于各种“蹭”和“蹭”完之后的一波高额爆发。盗贼有大量0费造成少量伤害的攻击牌和赋予中毒的牌。这些都能在盗贼防守的过程中消耗对手,并通过两种伤害的核心卡片给予对手致命一击。盗贼的另一个特性是大量的职业牌赋予的,即极强的过牌能力。相当数量的盗贼职业卡都具有“抽x张牌”或“抽x张牌,然后舍弃x张牌”的效果,这意味着盗贼一回合的操作范围是可能超过当前手牌的。当牌组比较薄的时候,甚至可能每回合稳定打空一轮牌库,这样可以极大的提高盗贼叠甲的稳定性。过牌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在面对污染牌库/手牌的诅咒时,过牌能够最速净化污染,同时降低诅咒对牌库污染的实际效果。玩法思路有了由职业特点带来的核心思想之后,接下来便可以考虑一些强力叠甲或者造成伤害的combo。从牌池不难看出(事实上直到当前版本为止),盗贼击败对手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以刀片为核心的高攻速combo,二是以负面状态“中毒”为核心的法师向combo。这里先提一下赋予盗贼神一般的运转能力的一张单卡,后面会反复提到。暴走(Burst):1费,技能牌,这个回合你的下1张技能牌视作使用两次。简单说就是下一张技能牌效果*2。升级之后这个效果可以延续到当回合的第2张技能牌。盗贼存在大量周转用的技能牌,这张牌就成为盗贼进可攻退可守的关键。高攻速的优势在于可以最大化力量药水(知道战斗结束+2力量)的效果。高攻速combo的核心是这两张牌:刀片(Shiv):0费,攻击牌,造成4点伤害。终结一击(Finisher):1费,攻击牌,这回合每使用一张攻击牌便进行一次造成6点伤害的攻击(这张牌至少造成6点伤害)。由于盗贼有大量提供刀片的牌,所以这一套combo可以打出很吓人的伤害。提供刀片的主要是这两张牌:无限刀制(Infinite Blades):1费,神力牌,每回合开始时获得一张刀片。刀刃乱舞(Blade Dance):1费,技能牌,获得2张刀片。这两张牌强在能非常稳定地提供刀片。无限刀制在升级之后会获得“必定在第一回合开始时上手”的效果,而刀刃乱舞在升级后可以提供3张刀片。如果计算一下伤害的话我们能发现:刀刃乱舞+终结一击这一套2费基础combo最低能打出4+4*2+6*3=30点伤害,对于在立回过程中已经蹭过血的小怪,一个最简单的combo基本已经能秒掉了。这个combo最可怕的地方在于能获得的增益非常可怕。升级后的刀刃乱舞:4+4*3+6*4=40假设下回合敌人不攻击,那我们至少还会剩下1费。算一下这个combo相对成型的状态――使用力量药水的暴走 + 刀刃乱舞(+) + 终结一击(+):6+6*6+10*7=112剩下的组合就诸位自己回去尝试咯注意:这个combo最大的缺陷就是它最大的优势――攻击频率过高。如果遇到一个带有“每受到一次来自攻击牌的伤害就使玩家受到x点伤害”效果的怪,那基本就崩了。以上就是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杀戮尖塔盗贼怎么玩攻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杀戮尖塔内容请持续关注当游网,为你带来最新最全的游戏相关内容。
类别: 即时战略 &&&大小:456.0 MB
&&&语言: 英文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类型: 即时战略
大小: 456.0 MB
语言: 英文
游戏攻略推荐
游戏攻略排行榜
单机游戏排行榜
1 7.8类型: 即时战略语言: 中文大小: 1.1 GB
2 7.7类型: 角色扮演语言: 中文大小: 645.6 MB
3 7.1类型: 射击游戏语言: 中文大小: 2.7 GB
4 3.7类型: 动作冒险语言: 中文大小: 891.5 MB
5 6.4类型: 休闲益智语言: 中文大小: 53.7 MB
6 7.8类型: 角色扮演语言: 中文大小: 199.2 MB
7 7.5类型: 动作冒险语言: 英文大小: 474.2 MB
8 6.2类型: 模拟经营语言: 中文大小: 213.8 MB
9 3.2类型: 动作冒险语言: 中文大小: 1.1 GB
10 7.2类型: 模拟经营语言: 中文大小: 34.3 MB
1 7.8类型: 即时战略语言: 中文大小: 1.1 GB
2 7.7类型: 角色扮演语言: 中文大小: 645.6 MB
3 3.7类型: 动作冒险语言: 中文大小: 891.5 MB
4 7.1类型: 射击游戏语言: 中文大小: 2.7 GB
5 5.9类型: 动作冒险语言: 中文大小: 7.6 MB
6 7.2类型: 模拟经营语言: 中文大小: 34.3 MB
7 7.4类型: 赛车游戏语言: 中文大小: 439.6 MB
8 6.4类型: 休闲益智语言: 中文大小: 53.7 MB
9 3.2类型: 动作冒险语言: 中文大小: 1.1 GB
10 5.0类型: 其它游戏语言: 中文大小: 66.1 MB
1 7.8类型: 即时战略语言: 中文大小: 1.1 GB
2 7.1类型: 射击游戏语言: 中文大小: 2.7 GB
3 7.2类型: 模拟经营语言: 中文大小: 34.3 MB
4 6.6类型: 休闲益智语言: 中文大小: 233.0 MB
5 7.2类型: 休闲益智语言: 中文大小: 83.5 MB
6 7.4类型: 赛车游戏语言: 中文大小: 439.6 MB
7 5.9类型: 动作冒险语言: 中文大小: 7.6 MB
8 7.8类型: 角色扮演语言: 中文大小: 199.2 MB
9 7.7类型: 角色扮演语言: 中文大小: 645.6 MB
10 6.6类型: 动作冒险语言: 中文大小: 1.5 GB
超多下载基地 当游网(3h3.com)
越当越快乐
www.3h3.com 版权所有 浙ICP备号战士和盗贼完全是两个游戏【杀戮尖塔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9,065贴子:
战士和盗贼完全是两个游戏
战士叠甲流伤害无视护甲而且不容易死,叠力量有张升级的重刃秒人真是秒秒钟的事情,加上强力的开局宝物,基本上5局有2局能通关。然后看盗贼,呵呵。几乎没有卵用的开局宝物,一回合就3能量后期也就4-5莫说多拿两张就是让你开局拿到满你能打出去么?刀片流关键卡刀刃,盗贼本身没有加力量的卡所以加不了伤害结果就是单卡4+4和膝撞有毛线区别。毒流关键卡,毒瓶,毒雾,催化,涂毒,致残,尸爆;也就毒刃和毒药是灰的,前者还好说可以顶替默认攻击卡,后者还不如默认攻击卡,四回合打10和一回合6怎么看都是后者好用。上面的涂毒和尸爆也是相当拖节奏(反正我用过一次后再也不拿了)。完了毒药生效还要拖时间偏偏盗贼就没什么防御卡都是加能量抽弃牌。看下来弃牌能用用,至于无限流有那个脸毒药早成型了。成型慢也就算了,成型完还不如战士。容错率也不如战士。没成型前杂卡组合还是不如战士,战士加力量默认攻击卡也能收益,金属化堪称金卡比什么翻滚强到不知道哪里去。说实话个人觉得盗贼的卡牌设计有问题,不对应该说整体都有问题。没有战士的被动盗贼反而要比战士还能叠甲才能走同样远的距离,结果一看手里的都是“虚弱”“毒药”“抽卡”。虚弱又不是免伤,毒药生效要时间,抽卡被能量限制。同样一个怪盗贼要比战士多打一两个回合,损血就多升级卡牌就慢。到了BOS门前战士三回合打下半血7回合结束战斗,盗贼反而被BOS硬生生磨死(尤其是那个六火鬼魂,我盗贼如果没拿到KEY卡必死无疑)。真的要体现盗贼“非正面对抗”的性质,就应该有比如“晕眩”“闪避X次攻击”甚至“打断技能”&破甲/易伤“。现在版本的盗贼看起来完全就像炼金师而不是盗贼,对就是那种有一把匕首防身但主要攻击是靠扔各种瓶子的存在。
兄弟你拿过三张余像没有
猎人不是最稳吗,催化剂在手根本输不了
看样子兄弟你完全没有理解盗贼这个英雄
提一下……飞刀流的关键卡 不是无限刀刃 而是精准……没有无限剑制的飞刀流一样能玩,但是没有精准的飞刀贼会很难玩……
我反的盗贼只要不瞎浪稳稳通关战士总是莫名其妙崩盘盗贼的卡除了无法打出的彼此兼容性很好战士大部分卡要彼此配合而且高费容易被boss针对而且盗贼的毒机制才是无脑强除了慢无法被针对无视反伤无视减力量啥的
盗贼是猎人么这游戏好难 根本没法通关
贼套路很多,随机性也很强,建议楼主多玩几天
还是年轻啊战士高费单卡质量确实强于猎人,但是猎人强在Combo所以对牌库必须有理解,加上猎人的key很多随便拿到1张就有战斗力。说猎人遗物没用直接避免了开局鬼抽好吗,毒流爆发低?这游戏的极限伤害全是毒流打出来的好吗,苟活后一回合几千上万层毒。没防御苟活流叠护甲速度绝对比战士快好吗,而且这也是整个游戏最容易通关的流派10次之少成功9次不吃遗物没有特点的key牌。放个图你自己体会
猎人牌多没用,任何流派的猎人如果你4费只能打4张牌,那基本已经凉了。弃牌贼难成行是因为你贪,什么牌都想拿。顺便给你个弃牌贼打时光3回合搞定,时光力量才+6,我身上还有红宝石,如果是其他boss是没有回合结束的
刀片没宝物配合确实伤害有点低 但刀片本身系统不大
没宝物不继续投入就是了
毒才是最稳的打法 苟着就赢了 有催化剂基本上就是秒BOSS的节奏
反而战士运气不好莫名其妙就躺了
战士胜率2/31 猎人4/10
新版本盗贼win streak 8 榜上有名
战士很看脸,脸好直接碾压过去。盗贼不太看脸,能狗能毒,苟不住就死,战士除了盾要苟,其他都是卖血祭品一回合不是你死就是我蹦
上把刚通关,战士牌组,神话加突破,手里只有3张初始的防御,其他连耸肩都没,25张牌2回合干死觉醒
刺客我是凌迟加无限过牌流。因为拿到了陀螺,都拿的偏折、滑击和准备妥当逃跑计划这些0费版和过牌的牌。还有张涂毒,不过boss遇到时间怪就稳跪了
盗贼确实没战士厉害。特别是BOSS关卡。BOSS的伤害30多40多。完全顶不住啊、特别是第三关的BOSS。2个。还免疫DEBUFF。我玩盗贼没通关过。战士倒是通关了
猎人第一次是用弃牌过的,拿到遗物小刀,每回合十多张过牌无限AOE无脑叠盾过了之后试了几次,没拿到combo组件很难达成套路,难打现在用毒伤一遍过,只要盾得上去,毒超稳的稳得每次都被小偷偷(前期没爆发简直日了poi)战士总体简单,没啥技术含量
有神化和没神化才是两个游戏。活到第二关能拿到神化却没赢的局,基本没有。
诶不说了,为了验证我是不是盗贼真的玩的不对我又去开了好几把,战士两把过,盗贼至今还没过。。。。我已经开始用SL bug了,盗贼真心玩不来,抽牌抽上来没费用大,存费用到下个回合抽不上牌。。。。
首先楼主你玩贼思路肯定不对其次我也觉得贼不好玩
感觉盗贼苟活并不能,残影后空翻,0费叠4,0费过牌叠甲,还有敏捷。真玩毒就不要有的没得都拿,除了罐子催化剂毒雾,全拿防御。关底boss都打不穿护甲
贼感觉不难啊(我玩的时候战士各种GG,贼倒是虽然玩的粗但是还是能有5成过关率)只要你不是超级非洲人贼终归能玩啊遗物要么哪种打法都能用,要么特点特别足的基本可以carry整个套路而且基本上核心卡都不是特难找(常见蓝卡商店有售毒贼简直就是躺着玩。。。找到个催化剂直接秒天地。。找不到也可以毒瓶慢慢磨。。剩下的全是防御卡就行了。橙卡随缘刀贼和弃牌贼不用着急选。。看是先找到精准(忍具手里剑苦无)还是先找到包和骰子(绷带和铜X)。说实话这些卡都挺好找的,没遗物也可以混血找个毒雾边苟边找其他的核心牌转型贼最**的是1图有可能把自己贪死。。因为这会没稳定防御 AOE 和秒杀手段尤其是精英怪的3个1和红皮。简直爹地但是不贪就是没有梦想(找关键遗物速度减慢)啊
贼最大问题是遇到那种越来越强的敌人就非常难打。贼确实能够叠他个几百甲,但是很多怪都是越往后拖越强,最好的思路还是直接打死。
贼的毒流感觉其实不怎么吃key牌,之前一局我到第三层倒数第二个篝火才用捕梦网拿到一张催化剂,一样靠两个毒雾通关了(当然分数很低而且第一层boss掉了蜥蜴头)……
其实我也是战士死的多
这怕不是玩的菜怪人物系列
你怕是没有灵动10敏开局过哦
猎人最大的问题是各种套路之间相性非常差,通用的只有过牌和加费。而且由于游戏坑爹的真随机性,游戏不会因为你已经有什么套路的牌就会提高这个套路牌的爆率,导致猎人很难达到一个高峰。反观战士,几乎所有套路都是互通的。单纯想通关,见到强卡拿了就行,反而在另一个套路也基本不会变成诅咒牌。猎人,前期爆出一张两倍毒要还是不要?要了结果后面一张毒都没有出,见过好几次了。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当前位置: >>
话说日本刀-纯洁版
日本刀的来源 日本刀被称为日本的国宝,也随着武士道精神成为日本的象征之一。然而,日本刀的 根源,如同武士道精神的“仁义礼智信”一样,都是来自中国,其原料的选择、锻造与研磨, 甚至鉴定鉴赏,无不透射出中国古代的刀剑文化与工艺传承。通过对日本刀的锻造工艺与 鉴定鉴赏内容的研究,可令我们从侧面了解到早已泯灭在历史长河中的中国古代冷兵器锻 造巅峰时期的高超技艺,拂去掩埋已久的历史尘埃,还原它们曾经的熠熠光辉。同时我们 也尽力从技术的本源,去分析和了解日本刀种种优异性能的成因,抛去那些望文生义和以 讹传讹造成的神话面纱,呈现其本来面目。 日本刀的发展初期受到两次重要的影响,一是我国汉朝到南北朝时期,通过朝鲜半岛 将铁的冶炼技术和刀的锻造工艺传到了日本。在日本近现代的考古挖掘中有不少这一时期 的环首刀被发现,表明此期日本造刀形制中除了本土特有的蕨手大刀之外,汉环首刀可能 是一个重要的模仿对象;而在唐朝前后的传入规模和意义之深远犹在汉时之上。日本目前 留存的国宝之一,丙子椒林剑、七星剑是中国隋朝时造刀,通过朝鲜半岛的百济传入日本, 作为圣德太子的佩剑,之后保存在日本四天王寺并流传至今,为日本现存唐(隋)刀中之 最优作,其他如水龙剑等等也是隋唐传入刀剑中的名品。根据日本古来的记载,集合现代 的科学研究,在这些隋唐刀剑上,即采用了将多种不同含碳量的钢铁混合折叠锻打与复合 结构锻造的技术,烧刃纹美观且淬火产生的不同晶体组织形态丰富,地肌板目锻,小沸、 地沸、金筋、砂流等,体现了隋唐时高超的锻刀工艺。随着日本遣唐使频繁访华与长期滞 留,将唐朝方方面面的艺术文化悉数传入日本并为日本全国上下欣然接受。此时日本做刀 是典型的隋唐直刀式样,日本称之为「唐样大刀」 ,即仿造的唐大刀,以及较短一些的「横 刀、横剑」这样的防身兵器。并且也学足唐刀,在刀背和刀茎上堑刻有中文铭文,这些式 样一直从奈良时代延续到平安时代。唐末到五代时期中原的战乱,使得有少数中国工匠辗 转逃亡到了高丽,其中可能又有部分刀工渡海来到日本,更是进一步带动了日本的铁与刀1 剑锻冶技术的发展。日本刀工在长期仿制唐刀的过程中,发现了将原本的直刀剑淬火变弯 后仍可保持性能的做法,且更适合马上作战,于是将其发扬和演变成成具有一定弯曲弧度、 纵向对称的镐造刀外形,这个形制耐冲击性更强,也恰好符合了马上作战的要求,遂在之 后不断的发展中进化成为今天为世人所熟悉的日本刀。 在这个从直刀到弯刀的演变过程中, 有三个基本要素始终被严格保持和继承:一,利用低温(1200 度以下)还原冶炼法炼制出 适合做刀的高含碳量和低杂质含量的半成品原材料铁;二,通过对原料铁的反复折叠锻打, 既去除了原材料中不必要的杂质,又把铁的含碳量降低到适宜的范围内,同时令到铁质和 含碳量变的均匀,且在反复折叠中形成的层层叠叠的复合结构蕴含着极强的机械性能;三, 敷土烧刃,这种类似于局部淬火原理的热处理方法,令刀刃得到充分硬度的同时,刀身仍 然保持一个相对较低的硬度与较好的韧性。而所有这些处理的原则,都是为了实现自古相 传的十二字目标: 刚柔相济、不弯不折、锋利易切 日本刀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先后出现了太刀、短刀、打刀、胁差、S刀、枪等等众 多的形制(日本古代的各种长兵器也是由刀工制作,并因与刀剑同样的制作工艺而并入日 本刀的范畴) 。又随着时代的变化,技术的进步,各流派不同的发展方向,衍生出许多不同 的刀剑姿态、锻造与烧刃风格,刀剑装具的制作日益丰富繁多,日本的刀剑鉴定鉴赏也随 之从最初中国传来的古代相刀剑术,演进成为一门博大、严谨、综合性的专业学术。因本 人水平与篇幅所限,下面的文字,将着重阐述日本刀研究中的常见名词,探讨日本刀各阶 段的发展历程,推动刀剑演变与进步的因素;日本刀的全套锻造工艺流程,各环节的做法 与刀剑品质的关系;日本刀的研磨;结合锻造工艺介绍一些鉴赏要素等。而具体的时代流 派特征与分析,以及刀剑装具金工雕刻方面的内容,限于本人的研究与篇幅都有限,则不 在本文过多涉及,见谅。如有谬误之处,请不吝批评指正,谢谢!2 日本刀的专门名词 虽然很想偷点懒,然而考虑再三,在开始介绍正题之前,还是不得不先将各种日本刀 的常见分类与常用名词介绍一番,以免部分刀友在阅读时产生过多不解与歧义。同样的, 对日本刀鉴定鉴赏方面的一些专门描述也不得不提前在这章之后进行介绍。各位对日本刀 的基础知识已有充分了解的刀友,赶时间的话可以直接跳过,谢谢~ 特别指出:在本文中通常提及的兵器长度,都指刃长,而不包括柄的长度,莫忘! 日本刀的简要历史时代划分: 奈良-平安-镰仓幕府-南北朝-室町幕府-安土桃山 (丰臣秀吉) -江户幕府-江户末期-明治-大正-昭和(二战)-昭和(战后)-平成日本刀外观尺寸的各种特征名词 【反】 指日本刀刀身弯出的弧形, 。反的大小,是从刀尖到刀(夹刃)前缘连出的直线 到刀背弧线最高点(反位)的垂直距离,根据这个最高点(反位)所在的部分 来区分反的姿态,刀身越弯,反值就越大。通常所说的「反高」 、 「强反」 、 「反 深」 ,都是指弯曲弧度大,张力十足的刀身形态。 反位在刀背弧线下半段靠近刀某莆秆础 ; 反位在刀背弧线 1/2 位置附近的称为「京反」 (因当时日本京都刀工的作品多 见此反姿,故名) ,又叫「中反」 ,又因这种反姿的刀身弧形看起来前后较对称, 形如神社前面山门上常栖立着许多鸟类的弧形门楣,所以又被称为「鸟居反」 、 「华表反」 。 反位在刀背弧线前半段的,称为「先反」 。 此外还有「内反」 ,见于短刀,刀背弧线并非向上翘起而是向刀刃方向弯曲。 较强的「内反」又称为「笋反」 ,如笋尖状。需要注意的是: 「笋反」/「内反」 跟其他的反不同, 它不是由淬火产生的自然弯曲而成, 也不用量反的具体大小。3 还有一种情况是「无反」 ,整条刀背基本是直线,既不上弯,也不内凹,早期 短刀常见这种刀姿,若在长刀无反那就是直刀了。 PS.日本国宝中现存的隋唐刀多带有一定程度的内反,但仍习惯叫做直刀。* 后面诸名词所指代的具体位置请注意参照此图。 【元幅】 【先幅】 【元重】 幅指宽度,元幅就是刀恢玫牡渡砜矶龋话闼道矗堑渡碜羁淼牡胤健 刀尖的横手位置的刀身宽度,而S刀的先幅则多是全刀最宽处。 重指厚度,刀栋在刀恢玫暮穸冉性兀亲笥伊矫娓浣钪涞暮穸取4 【先重】刀栋在切先横手位置的厚度。 即使有着同样厚度的刀栋,不同的刀也会有镐高镐低的差别,即刀身整体厚度 的差异,必须明确这一点!同理,镐筋到刃口这个面也有弧面凸起程度高―― 肉丰;凸起程度低,甚至是平面――肉枯,如此两个方向的差别。【烧幅】整个烧刃部分的大致宽度, 仅以烧幅高、 低来形容从刃口到沸/气线上缘的大概 宽度情况,不做具体的数值测量。【切先】切先是指从横手筋到刀尖的整个刀头部分,对于没有明显横手的刀而言就是泛 指整个刀头部分。注意:切先部分的刀栋,从横手位置开始会逐渐变宽,即厚 度增加,到小镐先处又再度收窄,直到刀尖处汇成一点,这个做法是提高切先 的强度,令其不易折损。 根据切先的形状、长度与大小不同,又分为小切先,中切先和大切先,以及猪 首切先(镰仓中期多见) ,蛳锋切先;又有大锋、中锋、小锋的分法。切先弧 线的丰满或平滑程度也有不同,像蛳锋切先就是一种典型的切先弧线单薄近乎 平直的表现。古代战争中许多刀的切先受损而重新修整研磨,也会造成切先形 状的改变。?蛳锋 【横手】 切先部的刀刃是明显的圆弧,而切先往后一段刀刃正好是切先圆弧的切线,那 么法线就是横手了,日本刀通过研磨使得这条「法线」线条分明,又称作「横 手筋」 。几何学:法线指垂直于一条圆弧的切线且指向圆心的直线。5 【物打】日本刀横手以下 3 寸左右到接近中间位置的一段刀锋,因为实战中这一段是在 斩切中最常用到,故名物打,可算刀身最强韧的一段,并且在刃文的表现上也 有侧重。古刀的刃文往往在物打处最精彩,动态纷呈;而新刀之后的刃文却在 物打处显得寂寥单调。【栋】即俗称的刀背,常见的形状有庵栋、丸栋、三之栋、角栋(上古刀多见) ,栋 的角度不固定,同样也有高低之分。【地】日本刀在淬火线(沸线、气线)以上到镐线的刀身表面称之为「地」 ,这应当 是源自中国的称呼,地通常被磨出一个光滑的曲面。由于在鉴定鉴赏中,因观 察的对象是地这个部分的铁的表现,所以地在资料中通常称之为「地铁」 。 镐线到栋之间的平面叫做「镐地」 ,镐地的宽度也叫「镐幅」 。镐线靠下,镐幅 就宽;镐线靠上,镐幅就狭。【刃文】日本刀敷土烧刃之后,通过精细和完善的研磨,将刃部淬火产生的马氏体和屈 式体组织形成的种种特征完整的表现出来, 有沸/气线, 刃白, 和刃中的足、 叶、 金筋、砂流等动态构成,同时还包括在地或镐地上的飞烧等,内容丰富,不一 而足,统称为「刃文」 。【帽子】帽子,日文正式称呼为「子」 ,是指切先部分的刃文形态。然而由于切先部 分明显比刀身薄,所以除了刃口部分烧出来的表现跟横手下面的刀刃一样之 外, 并没有明确的沸/气线与地铁的分别, 而是会一起烧出类似沸和气的晶体质 感的整片白色,这是马氏体与屈氏体结晶混杂所产生的效果,而并非靠研磨去6 刻意的将这一块打成白色。并且由于切先厚度变化引起的热量传递上的差异, 帽子边缘通常会生成一些细小层叠的白色线条,类似极细的沸或气,如果研磨 的不好或者观察的不仔细, 可能会将它们当成地肌的纹路, 其实完全是两码事。 这些只是顺着表面的铁的折叠纹理所生成的沸或气的晶体。帽子的形态往往跟 刀工的个人烧刃作风密切相关,在传统研磨中,帽子也作为最后一个单独的研 磨步骤进行处理。帽子的线条延伸到刀栋的时候,若是回过头往姆较蚣绦 延伸,称之为「返」 ,即返回、回缩之意,所以经常可看到形容帽子「返深」 、 「返长」等等。若没有回头则称为「烧诘」 。无论什么样的帽子,观察帽子与 栋相交的位置,会发现此处的刀栋到刀尖的一段是发白的,跟往下的刀栋发黑 的色泽完全不同,这一段发白的原因就是帽子烧出后,令整个切先部分的表面 硬度更高的反映,恰好与帽子的轮廓对应一致,通过研磨自然显现。【烧落】日本刀的烧刃收尾于刀恢弥埃莆干章洹 ,多见于古刀早期的作品。 特别典型的如平安末到镰仓初期丰后的行平,他的烧落往往在刀 1 寸的距 离,我个人推测可能是由于九州地区的铁含碳量高,较硬,以他的锻造方法必 须使烧落更为靠前,才能令这个部位保持足够的韧性,以避免在格斗中折断。【烧出】日本刀的烧刃收尾于刀恢没蛑螅莆干粘觥 ,这个做法更为常见。7 【腰刃】日本刀烧刃的收尾部分通常起伏很小,以降低刀恢玫挠捕龋岣呷托晕 虑,尤以「烧落」在这方面的意图更为明显。而「腰刃」则在刀恢蒙粘鲆 个较大的起伏,强调这个位置的硬度,多见于古刀某些流派。烧落、烧出和腰 刃的做法,一方面是刀工流派锻刀习惯的传承,另一方面,则是从材料的特性 考虑。古代交通不便利,不同地域所采用的铁原料有较大区别,铁的含碳量与 软硬有所不同,锻刀时的做法也有差异,因此烧刃时对于软硬区域如何合理分 布也有着不同的考量,不宜片面的评判优劣。【中心】就是俗称的刀茎,是刀置于刀柄中的部分,通常为低含碳量的芯铁,质地软, 可起到吸震的作用。不同的刀工流派,对于中心及末端(茎尻)的造型也有所 不同。如下图所示,从中心的形状,可分为: A. 普通型 B. 锥子股型,多见于平安和镰仓早期的尉府太刀 C. 振袖型,形如古人挥起的袖子,在镰仓末期的「马手指」短刀上多见 D. 舟型,形如船头,相州传多见E. 鲫腹型,形如鲫鱼的肚子,多见于村正一派 F. 卒塔婆型,刀茎两侧较直,向中心收拢少,茎尻则是三角形,形似倒过来 的卒塔婆(一种神牌位) ,多见于室町以后的筑前金刚兵卫一派 G.御币型,见图,新刀期伊势守国辉所特有8 根据中心末端(茎尻)的造型不同,又分为: A. 刃上栗型尻,刀刃一侧向刀栋显著倾斜收拢,末端为不对称的弧形。 B. 普通的栗型尻,不偏不倚,末端为对称的弧形,跟上面一样都是常见的茎 尻形状。 C. 平切的茎尻,备前的一文字派和大和传的保昌一派较多见,还有就是刀茎 被截短(磨上)的刀也多见这种末端。 D. 入山形尻,刀刃一侧向刀栋显著倾斜收拢,也是较常见的一种茎尻形状。类似于栗型尻,也有刃上入山型。 E. 剑形,刀茎两侧朝中间逐渐收拢,接近末端切成一个三角形,形状如剑。【刀铭】刀工制刀完毕通常会将自己的名号刻在中心上,是为「刀铭」 ,这个做法也是 从中国刀剑继承过来的。古刀期的刀工通常只刻自己的名号,如「长光」 ,或 加上所居住的国名地名,如「备前国长船住兼光」 ,有些有官职的有时也会加9 上自己的官位名,如「左近将监长光」 ,备前一文字派的有时连自己名号都不 刻,直接划一道杠代表「一」完事,真懒吖!罗嗦的或者说勤快的,比如「相 模国住人五郎入道正宗」 ,要赶上一名字长的恐怕地方都不够刻的,呵呵~到 战国末期(末古刀时期) ,为了鼓励刀工多出刀,出好刀,由朝廷下令分别授 予两位美浓刀工大道和二代兼定以陆奥守与和泉守的官职,之后又授予三河的 氏房以若狭守,仅仅是给个官号,领份皇粮,实权的不要想…允许刀工将朝廷 赐予的这个官号刻在自己名号之前以示身份,称作「受领铭」 。有了个开头, 从此受领铭的发放如决堤之水一发不可收拾,到新刀期,几乎是个还过得去的 刀工都能刻上受领铭,所以新刀期的刀工铭往往是以 XX 守、XX 大掾、XX 介 等等头衔起头,当然也有一流名工却没有得到受领铭的,比如被称为新刀之祖 的埋忠明寿,野田繁庆,长曾弥虎彻等等。除了这些在中心堑刻刀工自己的名 号之外,还有俗名入铭,就是将订刀者的名字也刻上;又有试斩铭,又称裁断 铭,在江户时代流行用死刑犯或死尸来试斩,评定刀的实际斩切力(切味) , 试刀者将斩过了人体某个部位或斩过了几具尸体这样的试斩结果刻上刀茎,并 用金粉填满(这叫金象嵌铭) 。又有年代较早的刀未有切铭,或者因中心被截 短失去了原刀铭,由后来的刀剑鉴定者鉴别出原作者后,刻上原作者和鉴定者 的名号,有些会再涂以金粉、银粉或朱红颜料,分别称作金象嵌铭、银象嵌铭 和朱铭,其中朱铭多用在生茎无铭的刀上,而金象嵌铭、银象嵌铭则用于大磨 上无铭刀。以上这些记载刀的来历、斩切性能,以及鉴定结论的铭文,又统称 为「切付铭」 。至于其他因改动中心造成的切断残铭、额铭、折返铭等等,将 在稍后的部分与「磨上」等一起论述。 刀铭是刀剑鉴定中相当重要的一环。又由于名匠做的刀卖的贵,所以日本自从 镰仓时期开始,就有人伪造名刀工的刀出售,至今仍有伪作出品。除了刀姿地10 肌刃文等作风之外,名工的铭也是伪造的重点,有些伪铭相似度极高,相当多 数的日本刀爱好者与收藏家都栽倒在伪铭上过。然而刻铭如写字,每个刀工都 有自己的堑刻习惯与手法,仔细观察真铭的「笔锋」 ,也就是运笔方向、力度、 结构, 以及每一笔划开始和收尾时力度方向上的变化, 还是能够鉴别出伪铭的。 当然前提是对刀工的真铭有足够的研究和把握,需要以大量的分析练习为基 础。此外还有儿子替父亲,徒弟替师傅代作刀,代为切铭的,也是传统刀铭的 一种,不同于伪物伪铭。例如新刀期名工井上真改就不乏为其父「和泉守国贞」 代作代铭之作,这种情况在深入研究刀工作风与铭鉴时需要留意。 【表与里】 日本刀中所谓「表」与「里」的概念,可以一支刀的佩带方式做简单区分。以 正常情况下刀佩带在左腰位置,右手拔出为例,刀靠着身体的一面为里,朝外 的一面为表。所以,从佩带方式就可看出,太刀的表与里,跟打刀、胁差、短 刀的表与里正好相反。 那有人问了: S刀拿在手上的, 它的表里怎么分?枪呢? 剑呢?回答如下:三角枪的话,有镐一面为表,平的一面为里。其他,有刻刀 工铭的一面为表,另一面为里。 若都无铭呢?那…… 兄弟你掏个硬币出来抛一下吧! 这就说到了看铭判表里。刀工锻刀完成之后,通常将自己的名号――刀工铭刻 在「表」面,而记录此刀制作年代日期的「年纪铭」则通常刻在「里」面,所 以对刀的描述中经常可以看到「表铭」 、 「里铭」的说法,根据刀铭刻在哪一面 来区分刀的表里,也是判断刀条属于太刀还是打刀的一个简单方法。需要注意 的是,有的刀是两人合作,两个作者的铭会分打两面。此外,新刀期肥前国忠 吉一派,无论太刀打刀都惯用太刀的铭法,需要注意,不要看到肥前国忠吉、 忠广等人的切铭就认为一定是太刀,此时要依靠对刀姿的观察结果来判断会更 为准确。11 【目钉孔】 用于穿过目钉,将刀茎与刀柄紧密固定。古刀往往有多个目钉孔,多是由于刀 茎被截短,以及更换刀装改变握持重心的需要。穿过目钉孔固定刀柄与刀茎用 的目钉,则由干燥的竹子削制而成,一头稍细,穿入角度略微上翘,利于在斩 劈时更好的固定刀茎而不容易松脱。 【r 目】 刀工在刀茎上锉出不同方向的纹路,目的是增强刀茎与柄之间的摩擦力,令刀 茎固定的更加牢固。古刀的r目锉法较简单,往往只是平行锉出「切r」或是 朝某个方向斜锉出「筋违」 ,更早时也有用工具在刀茎表面「铲锄」出浅的沟 槽,或用小锤槌出凹凸不平来增加摩擦力,称为「槌目」 。随着刀剑的发展, 各方面越来越追求细致与美观性,到了江户时代的新刀期,r目的锉法更为繁 多和讲究,出现了化妆r等做法,这也是判断古刀和新刀的简单的依据之一。 各种常见r目的图示如下:【生茎】刀锻造出来以后中心从未修改过的,一直保持最初的形状,称之为「生茎」 。 生茎上又保留有刀工原本的刀铭,称作「生茎在铭」 ,若刀身也无缺损和过度 研磨,那就属于刀剑保存中最好的情况了,在刀身作风与水准类似的情况下, 可以卖出比中心和铭有修改、残缺的作品更高的价钱。【区送】保持中心基本不动,将暗牡度泻投澳トヒ恍《危钊谐け涠蹋行谋 长,称作「区送」 ,这种做法通常可令刀剑的重心后移。12 【磨上】前面说过,由于日本历任官府规定过刀剑的长度标准,超过尺寸的必须截短以 符合规定。此外还有一些武士入手刀剑后发现过长了,也会将刀截短一部分以 适应自己的使用需要。截短是将中心从末端切去一截,然后相应的将暗 刀刃磨掉一段变成中心的一部分,然后重新打一个目钉孔,以获得新的重心位 置,这种做法成为「磨上」 ,在古刀以及新刀初期的刀剑上相当常见。磨上有 时会将原本的刀工铭切去一部分,比如「备前国长船住长x」的「x」被切去 只剩下头上两点,甚至切掉的更多只剩下几个字,这种情况下原刀工铭变得残 缺,但是剩下的开头几个字仍然能够配合刀身作风技量以帮助缩小鉴定范围。【大磨上】 大磨上的目的跟磨上一样,只是它截去的中心更多,有些早期长刀甚至整个原 来的中心包括部分刀刃都被切掉了,像古刀名工吉光所做的著名太刀一期一 振,原本是刃长 90 多 cm 的大太刀,被丰臣秀吉这个矮猴子得到后,为了配 合他的身高,硬是截成刃长只有 60 多 cm,不算前后中心的长度差距,仅仅是 刃长也截掉了 30cm。这种情况下原作者的铭肯定就保不住了,于是就变成了 无铭刀。南北朝时期大批的长寸太刀与大太刀后来大多遭遇了大磨上的处理, 殊为可惜。 【折返铭】 名工做的刀,若是有铭,身价自然比无铭的要高的多。所以出于保全名刀的价 值的考虑,许多被大磨上的刀,想到了一些留住刀铭的做法。其中一种便是折 返铭,即确定好要截短的位置,然后将下面的刀铭部分单独留下一长条后面磨 薄一些,其他部分统统切除,再将留着刀铭的那一条折过来,压进在另一面预 先开好的槽里焊合起来,这样刀铭就倒着出现在中心的另外一面上。 【额铭】 另一种保存大磨上刀剑原刀铭的做法叫额铭,又叫短册铭。特别针对一些铭文 较短,位置较下,不利于折返的情况。将要截掉的部分切下,再将刀铭那一块 切下来一个长方形,磨薄,塞进新中心上预先挖好的方槽里焊合起来,完成。13 在这里多罗嗦一句:正因为众所周知,折返铭和额铭多是出现在一些名匠的作 品上,有些初学者看到这两种作铭会想当然的认为一定是确信无疑的名工作 品,否则造假者直接刻上伪铭就好,何必如此大费周章?因而忽略了对刀身作 风的深入观察与鉴定,反而往往被伪物贩子利用这种心理,轻易的宰了个好价 钱。所谓看刀不看铭,这一点也是需要大家留意的地方。【刀身雕刻】 日本刀的刀身雕刻也是鉴定鉴赏中的一个环节,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雕 刻主题与表现方法都有差异。古刀早期的雕刻相对简洁,多是以宗教信仰图案 为主,比如梵字、素剑、护摩箸、神的名字、俱利伽罗、莲台等,后期多了些 图案较复杂一点的火焰不动明王之类的佛教神像。到新刀期之后刀身雕刻的图 案更为丰富,又多了松、竹、梅等传统吉祥植物,龙、宗教、神话中的神仙菩 萨,甚至祝愿祷词等等,雕刻手法也较繁复,不少刀工以雕物细腻、技术高超 著称,比如埋忠明寿、康继、虎彻、一竿子忠纲、月山贞一等等。雕刻的目的 除了信仰与美观之外,也有相当数量是用以掩饰刀身出现的锻割、夹灰之类的 缺陷。此外,过度的刀身雕刻,往往会抢了刀本身地肌与刃文的看点,显得喧 宾夺主,也可能影响到刀身的性能。所以以实战为第一要务的古刀,相对来说 雕刻较少较简洁,而和平时期的新刀,特别是商人云集的大阪的新刀,雕刻多 而繁复,显然以赢得买主的青眼更为重要。 【棒通】 正确的写法是「俊 ,作用是减轻刀身重量,并调整重心的位置,而并非一般14 所误解的血槽之意。所以在以长寸太刀居多的古刀中早期,棒通反而常见。棒 通开法,宽窄,头尾的形状,在不同时代也会有差异。比如「肯认隆 (棒通 的顶端在横手筋以下位置)的刀,多见于南北朝时期,而像棒通连通这种类型, 室町末期较流行,然而在之前则多见于镰仓名工的作品。到深入研究各刀工流 派特征的时候,棒通的类型也是需要注意之处。棒通的种类与细节形态的分类 如下图所示:刀的不同造型结构,以下图示说明。*冠落造与鹈首造的分别在于刀尖部分刀栋开始削薄的位置不同,请注意观察。15 日本刀的分类 如前言所述,日本刀在发展历程中先后出现了太刀、短刀、打刀、胁差、S刀、枪、 以及剑等等众多的形制,一直保留到今天,期间也出现过腰刀、大太刀、小太刀、片手打、 长卷、寸延短刀、铠通等等不同功用的时代形制,大部分都在后来被整理、归纳进现有的 刀剑分类体系中,虽然有些形制在后世还有追思模仿之作,但基本已失去了原本的实战目 的。这些不同时代和战争条件下特有的产物,我会在下面的日本刀分类,以及后面的时代 演变中一一介绍。 【太刀】 日本刀发展初期即出现的刀型,长度最初多在 2 尺 5 寸上下,也有 2 尺 8 寸甚 至更长,因针对马上作战的需要,所以刀身呈浅圆弧形,修长挺拔,弧度中体 现的张力十足,刀柄则顺着刀身的弧度向上弯曲。在历史的进行中,随着战争 环境的变化,太刀的外形与尺寸也产生了一些变化,但总体而言,太刀作为典 型的骑兵主战武器与仪仗武器,刀装华丽,刀身长,弧度大,同时刀柄也有较 明显的长翘弧度, 都是长期以来得以保持的外形特色。 江户时代的官府规定中, 太刀与打刀都被归为长刀,而长刀的长度下限是 2 尺即 60cm,这个分化标准 一直被沿用至今。此时太刀因为战争稀少,火器又已成为传统骑兵的克星,所 以逐渐沦为体现身份的礼仪用刀,多为有一定地位的贵族订做配用,长度上限 数值并不明确规定。太刀的刀装如下图所示,佩戴时刀刃一侧向下系挂于腰间,这也是太刀特有的特征之一。16 【打刀】简称「刀」 。打刀的出现始于日本南北朝末期,比太刀晚了很多,而广泛的应 用则是从室町中期开始。它与太刀不同之处在于它并非是为骑兵设计,而是因 地面步战的需要而产生。所以最初它的长度较当时的太刀短一些,刀身的弧度 张力也比太刀稍弱,刀柄的弧度较浅直,更利于双手挥斩或突刺。战国末期到 安土桃山时代,长期战争使得大批失去主公的武士变成了浪人,在乱世中保命 和在其他大名手下谋得一份职位成为浪人们的首要考虑,剑术因此得到相当大 的发展与普及,使得打刀的姿态进一步与太刀拉开差距,刀身弧更显得浅直, 打刀也逐渐成为所有日本武士(包括浪人)的标准配备。打刀的刃长范围经过 多次变化,从 2 尺出头到 2 尺 8 寸都有过,到江户中期官方给武士们随身佩带 的打刀规定的长度范围是 2 尺到 2 尺 3 寸,凡若超过规定长度者,则必须截短 以符合要求,这里所说的打刀,不仅包括原本就以打刀标准锻造的刀,还包括 早期的太刀被截短配上打刀装,作为打刀携带的那些。所以,判断一支日本刀 是太刀还是打刀,最主要的鉴定标准是看刀装、刀姿,和刀工铭的位置(如果 有铭的话。参见后面的「刀铭」的相关解释) ,而不能只片面的比较长度与弯 曲弧度的大小。17 打刀的刀装如下图,佩戴时刀刃一侧朝上斜穿过腰带。【短刀】短刀最初是作为武士防身之用。因短刀尺寸小,更容易做的精致完美,很快成 为武士阶级特别是高阶武士的标准装饰之一。很多人应该都在日本的影视作品 中看到过地位较高的武士在室内往往腰间斜插着一支短刀,手中拿着折扇的镜 头。大多数时候短刀上战场实用的机会很少,但某些战争时期也出现了诸如寸 延短刀和铠通这类有着明确战术目的的衍生品种。短刀在江户时代的规定是短 于一尺,即 30cm,大部分武士佩戴的短刀一般长度在 20 多 cm 前后,也有一 些实战色彩较强的短刀长度在 30cm 上下。此外,江户时期贵族妇女随身携带 的「怀剑」也可算短刀的一种,区别则主要在于刀装特色上。【胁差】胁差,又称「胁指」 ,也是日本武士,特别是江户时代武士的标准配备之一。 它的作用并非像某些传说所谓是用来切腹,而是在战斗中作为打刀的补充与后 备,做近身防护与格斗之用。长期以来,胁差的长度范围变化不大,一直都是 1 尺多到 2 尺以下。胁差最初的来源可能是从奈良、平安时代的「横刀」 ,演变18 而成的镰仓时期的「腰刀」 ,进而演变成胁差。最初出现的时间可以追述到镰 仓中期,但更多的出场还是在南北朝晚期到室町时代,特别是在足轻(步兵) 越来越多的投入到战场上时,手持长枪或S刀的步兵腰间斜插着胁差似乎成为 一种标准配备。这种用途跟最早的「横刀」 、 「横剑」应当是类似的,在战斗中 主要作近身自卫用,中国古代步兵佩带的腰刀在功能上也有相同之处。从战国 结束后的安土桃山时代开始,打刀与胁差配装的「大小一腰」模式逐渐流行开 来,胁差也成为武士阶层日常佩带的武器之一。历朝历代的日本官方对胁差长 度的规定也有不同,桃山时期有太刀 2 尺 8 寸,胁差 2 尺 5 分的说法,到江户 中期规定长刀的刃长 2 尺以上,胁差的刃长为 1 尺以上到 2 尺以下。又将胁差 的常见长度分为 3 档:刃长在 1 尺 8 寸到 1 尺 9 寸间的大胁差;刃长 1 尺 6 寸到 1 尺 7 寸左右的中胁差;刃长 1 尺 2 寸到 1 尺 5 寸左右的小胁差。其中 刃长 1 尺 6 寸到 1 尺 7 寸左右的胁差在江户时代被大量制作。 而在江户时代之 前因为战争的原因, 也有许多短刀长度达到 1 尺 2 寸到 1 尺 4 寸上下, 这种 「寸 延短刀」到了江户时代基本被归入小胁差的范畴。此外,丰臣秀吉的刀狩令重 新严格规定了非武士阶级不得带刀(长刀) ,以及之后江户官府再度将佩刀规 格的限制法令化。江户时代的商人群体势力大增,作为平民阶级上层群体的他 们,成为消费胁差的大头,附庸风雅也好,有实用要求也好,江户商人们的消 费能力使得江户时期的胁差,特别是中胁差和大胁差的制作数量大增。 胁差的刀装与佩戴方式都类似于打刀。19 下图所示为胁差的早期雏形――「腰刀」的刀装,佩戴方式也是斜插于腰间。【大太刀】 刃长超过 2 尺 8 寸甚至 3 尺以上的豪壮太刀, 在平安末期到镰仓初期便有制造, 到南北朝几十年战乱期,大太刀的制作更是层出不穷。它在战斗中的主要作用 是骑兵在马上更大范围内的斩杀步兵,特别是装备了S刀等长兵器的步兵。之 后甚至出现了刃长 6、7 尺以上的大太刀,也体现了当时刀工高超的锻刀技术。 从古代描写战争的图绘来看,大太刀通常由武士的随从跟在武士的马后抱持着 跟上战场,作战前武士握住刀柄催马开跑便顺势拔出,鞘留在随从手里,随从 腰间插着较短的刀,应当是初期的打刀或胁差。大太刀的携带方式除了由武士 的侍从抱持之外,也有武士自己背负的,到战场时再解下来拔出作战。 到了室町时代,长枪被大量使用,大太刀失去了长度方面的优势,逐渐退出战 场的舞台,变成少数豪勇著称的武将爱用的兵器。许多之前制造的长寸太刀与 大太刀,纷纷被截短以适应新的战争需要,或满足朝廷对刀剑尺寸的新规定。 大太刀除了用于作战之外,也有一些是被制造出来作为寺庙奉纳之用,刀工也 借此展示不凡的锻造技艺。日本现存有刃长超过 4 米的超长大太刀,这么长的20 的刀,刀茎也需要相当粗壮才能支撑刀身的重量。如此雄壮尺寸的大刀,究竟 只作为奉纳,还是也曾在战场上使用,暂时还难以判断。在日本的影视作品中 有 2、3 个足轻合力挥动刃长超过 2m 的大太刀的镜头,或许在古代也曾真实 存在过。但这样若要达成有效的杀伤,可能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才可能做到~ 大太刀还有一个分支被称为「野太刀」 ,刀条的尺寸规格类似于大太刀,具体 的区别和用法有待深入考证,可能是后世主要由步兵背负使用而名,也有说法 认为野太刀是指大太刀特有的刀装形式。究竟与否在此不做深究,留待刀友日 后自行考证。【小太刀】 小太刀早在镰仓初期便已出现,长 1 尺 8 寸到 2 尺出头,多为名工所做, 具有太刀的姿态,配以太刀装。出现的原因众说纷纭,有说礼仪用,有说作为 太刀的补充,又说为适应某些武士的独特要求。个人觉得小太刀的应用以战斗 为主要目的比较可信,利于单手斩劈。日本的古书《太平记》中便有描写南北 朝时期的武将手执大太刀,腰挂小太刀上阵的情景。到了室町时代小太刀的制 作就很少见了,而此时打刀与胁差都日益普遍,从功能上替代了对小太刀的需 求。有许多小太刀到了新刀期都改为胁差装,似乎也从侧面反映了小太刀在战 斗方式上类似于大胁差的一面。21 【剑】最早从中国传入日本的兵器形制之一,但作为战争兵器,日本同中国一样,剑 很早就被刀所代替,之后的用途主要为敬神奉纳用,以及少数僧人作随身携带 之用,功能更类似与法器。所以日本古代造剑,几乎都是尺寸短小,长 1 尺上 下,2 尺不到的居多。镰仓时代的剑首较窄,从剑到剑尖线条流畅,更接近 中国剑的风格,而到了室町之后造剑的剑首普遍肥大,比剑身更宽,基本都是 寺庙与神社奉纳之用。下图是镰仓中期与室町中期的剑。【S刀】S刀的记载最早见于平安朝晚期,又称作「长刀」 。追溯S刀的起源应是戈戟, 与枪类似,也往往把S刀和枪归于一类。 「S」=剃,意即横扫刈割,从字面上 反映了它的主要用法。S刀的外形较类似我国宋朝时的朴刀,有长柄,比太刀 的有效攻击距离更远,既可马上挥舞,也可步战使用。平安朝晚期到镰仓早期, 日本寺院系统的势力很大,僧兵们多挥舞S刀上阵,之后逐渐在军队(武士) 中流行开来。平安时代的S刀已无实物留存,书中记载「大长刀」长 3~4 尺, 形如蒿叶。现存有铭S刀中最早的一口是镰仓初期古备前刀工所造,长约 44cm,刀身较直,身幅宽,元先幅差距不大,接近刀头时急反翘起。镰仓中 晚期,S刀的外形又发生了改变,尺寸延长,先幅增宽,整体的反姿更强,特 别是切先部分,显得张力十足。到了南北朝时期,这种趋势愈发的明显,像太 刀一样, 豪壮之风日盛, 尺寸更长大, 也出现了刃长 3 尺 5 寸以上的 「大S刀」 。 此时的S刀先幅更宽,先反高高翘起,相当有迫力,好似关公的青龙偃月刀一 般,外形极具豪壮之气。进入室町时代后,S刀的姿态则向镰仓中晚期靠拢,22 不再有那么气魄十足到夸张的先反与身幅,身幅相对较匀称,这种姿态一直持 续到江户中期。到了江户末期,S刀的样式又出现了新的变化,一种是尺寸变 的短小,到切先部分产生急剧的反,刀尖甚至有往回弯的倾向,给人一种不安 定的感觉;另一种则是向南北朝时期的豪壮大S刀姿态靠拢,身幅宽广,尺寸 长大,富有气势。 在江户时期,S刀多为女性和僧侣使用,并逐渐发展出了S刀术这一古武术分 支,一度成为武家的女儿必须练习的武技,武士女儿出嫁时嫁妆中带有一支S 刀也成了当时的风俗。 这里还要特别提一下「长卷」 。长卷最初是指S刀刀装的一种,它不像普通S 刀是用一根长杆做柄,而是采用类似太刀和打刀式样的柄卷,长度更长。在长 期的使用中这样的S刀被习惯性称作了「长卷」 ,并且可能由于这种刀装带来 的使用方式与普通的长杆S刀有所差异,逐渐发展出针对这种使用方式在刀身 外形上做出的改动,比如身幅加宽,厚度增加,造型由从前的冠落造刀身菖蒲 型切先转向鹈首造刀身,切先也加宽变厚,使之更加贴近相对近手距离使用所 需要的强度,部分切先带上了横手以进一步提高切先强度。并且这种变化同时 也影响着长杆的S刀,因此,这种鹈首造的豪壮刀型在镰仓中晚期到南北朝时 期最为普遍,就刀条本身而言长卷与S刀并无显著的区别,而是以配用的刀装 不同来判断是叫长卷还是S刀,所以也有一种看法认为根据刀姿形制的变化, 室町时代之前的都是长卷,之后才叫S刀;也有人认为应从切先上有无横手筋 来区分长卷或S刀。Whatever,分类与形式只是有助于我们更方便的了解, 却不应当成为思维的桎梏,对于武器而言,战斗工具才是它们的本来面目。 顺便补充一句:早期很多刀身长大的S刀或长卷,有不少在后来被削去原先高 高翘起的切先,改成刀或胁差的式样,这种式样称之为S刀改直或长卷改直,23 它们大多身姿豪壮,切先长大,呈冠落造或是菖蒲造。并在江户时期产生了一 种专门的造型: 长卷/S刀改直造, 就是刀工特意模仿这种长卷改直的豪壮造型 而做,打刀和胁差都有。特别是在幕末,这种造型更为常见。 *下图依次是镰仓初古备前的S刀、镰仓中期长光的S刀、镰仓中后期蒙古来袭时的S刀、 镰仓末景光的S刀、南北朝时法城寺国光的S刀、战国末备前长船与三v定的S刀、幕末 九州地区的筑紫S刀、江户时代的S刀、幕末时期大庆直胤、源清O的S刀。24 【枪】日本枪的前身是中国传入的w,从起源来看与S刀可算是近亲。枪真正出现时 期是在室町时代,长柄,有尖有刃,既能突刺也可切割,使用方便不需要太多 训练,比S刀的攻击距离更远,特别是对骑兵有较强的对抗作用,因此在战国 时得到了相当广泛的应用,几乎是战场步兵的标准武器配备。而许多骑马武将 也以使枪而出名,比如丰臣秀吉麾下的「贱岳七本枪」 。在战国时期出现的枪 主要以直枪为主,截面多为平三角型,长度(刃长)在 1 尺多上下;有些长 1 尺 5 寸到 2 尺以上的则被称为「大身枪」 。此外还有在枪身与枪杆连接位置套 上镰刀型刀刃、L 型铁枝等附加功能的「键枪」 ,更在后来演变为与枪身一体打 造的镰枪、十文字枪、片镰枪等等,另外还有枪身较肥大形如橄榄的G穗枪, 九州肥后一带出现的将短刀加上长柄做成的菊池枪。到了江户时代则有更多的 形制衍生出来,如千鸟十字枪、成趁盘烨梗约俺叽缍绦。伤嫔硇男 袋枪和藏于轿子内防身的笼枪等。25 一点感想: 我们现在常用的日本刀分类方法,大多来自于江户时代之后,从表面上看,多是简单 的按照长度来划分。而在古代,新的形制的诞生,往往是由于新的作战用途所推动,打刀、 胁差、片手打、铠通等等,无不如此。在打刀未摆脱辅助性武器的身份之前,恐怕它与胁 差实际上也没有区别。今天我们在学习中所因循的寸法,在这些武器初次崭露头角之时并 不存在,刀长 1 尺 9 寸与 2 尺,在现在已是两种不同的武器,而在当时,可能只是纯粹的 一寸之差…… 在这些兵器的应用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实战积累了经验,使形制和尺寸趋于 集中化和规律化,才由此产生了较为明确的分类。这些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快更方便的入门, 却往往由于初学者未能真正理解到分类背后所体现出的本质,而变成执迷的桎梏。太刀是 否比打刀更长更弯?S刀与长卷究竟有何不同?种种类似的迷惑时常看到有刀友问起,回 答也往往莫一是衷,似乎并不能详尽其中种种,皆因太多例外情况不由得令人难解困惑。 我自己的体会,还需结合时代特征去学习,在了解横向的分类时,也应关注随着时间产生 的纵向发展。所谓的「时代特征」 ,背后真正的含义应是环境与实用要求的变化,深入的去 了解这些,不仅在于辨别刀姿的差异,更可帮助我们关注到功用、作风,摆脱按图索骥、 照本宣科的僵硬的学习方法,进而去更深层次的理解,更加贴近刀剑本源的实质性内容。26 日本刀的鉴赏特征与专用名词 由于折叠锻打与敷土烧刃技术,除了优异的性能之外,刀剑表面还产生了种种特别的 花纹,如沸、气(觯 、地肌、地景、地映、地沸、汤走、足、叶、金筋、稻妻、砂流、扫 挂、飞烧、玉等等。不同的流派做法会产生不同的地肌、刃文和动态,通常它们是对刀剑 的作者流派进行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接下来我逐一进行名词解释, 各种具体形态请先参照后面的 13 张图, 出自藤代兴里的 名刀图谱,对于各种地肌、刃文、动态附有图释,有助于加深认识。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地肌】由于铁的反复折叠锻打,通过研磨,在刀剑表面表现出的类似皮肤肌理的细腻 花纹。按照纹理形态来分,有大/小板目肌、大/小t目肌、湍考 ⒗馍技  梨子地、小糠肌、松皮肌等。各种地肌的细节在前面 13 张图片里基本都有展 现,这里不再一一赘述形态。根据地肌表现出的形态与明暗分布,又以「诘」 、 「立」和「流」来形容其中的差异。 「诘」意为紧密、收缩之感, 「立」为纹理 清晰分明,不混杂之状态; 「流」则指肌理纹路延伸持续,有来有去,不间断 回转之形。 棱杉肌属于湍考〉囊桓霰渲郑凰善ぜ∈钦谑苤坏脑街性蛑厮赜械模 属于大板目肌的一个衍生,又称「则重肌」 ;梨子地则是折叠的极细腻的小t 目肌上产生均匀细腻的地沸,在适当的光线下如同一颗颗银砂均匀的撒在地铁 上,异常美观,尤以镰仓时期山城栗田口一派最佳;小糠肌同样是因为地沸的 原因,但它的地肌纹理为小板目带收缩的效果,且地沸比梨子地更加厚密,为 新刀肥前国忠吉一门的特色,肥前丰后一带亦有其他刀工有此特色的地铁锻 造,判断与当地所产的铁质独特,以及南蛮铁资源较丰富有关。 此外,幕末新新刀时期水心子正秀的弟子池田一秀,创出了「无地肌」这种特 殊的地肌类型,由于皮铁折叠的及其细密,导致正常情况下难以看出明确的地 肌纹理走向,又称无地风。然而这种以装饰性为主的地肌风格,只是极端追求 某方面表现的一种做法,往往缺乏一些相应的地铁动态特色,无法代表整体锻 刀水平如何高超。 地肌的纹理特征,不仅与不同的折叠方式密切相关,更与原料中各种铁的不同 特性直接相关。这也是不同流派(特别是古刀)的地铁特色有不同的鲜明特色 的重要原因。因铁原料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做法,反过来铁本身的特色又进一 步增强了这些做法所带来的地铁特色,这是学习研究日本刀流派特征时应当密41 切注意的一个重要事项。 【沸&气】 沸和气都是因为敷土烧刃淬火时,刀身地铁与刃部温度下降的差异而导致表面 产生马氏体与屈式体混杂,形成不同的晶体组织形态。简单来说,沸线与气线 就是一条温度分界线。烧入温度高且降温速度快就产生沸,沸中的马氏体组织 更密集,因此晶体表现粗大,清晰可见,肉眼观察为密集分布的,粗大的,黑 色与银色颗粒的集合, 好像银河一般。 又根据沸点的大小与密集程度分为小沸、 中沸、 强沸、 荒沸, 其中晶体颗粒感特别强烈一片片明显可见的又称之为 「k」 , 在荒沸的刀中最多见。一支刀以鲜明的沸表现为主的做法称作「沸本位」 ,我 们往往又把它的刃文叫做「沸出来的 XX 刃」 。沸出来特别是强沸,需要皮铁有 较高的含碳量,以利马氏体成片的产生凝结,所以沸的表现很强的刀,皮铁的 含碳量都低不了。看图可见,k是白色连绵的马氏体「丛」 ,中间掺杂的黑点 是围绕于马氏体「丛」周围的屈式体结晶。42 淬火时温度下降速度较慢则产生气(觯 ,它的马氏体组织没有那么大片的凝 结聚集,与屈式体的混合更均匀,所以组织颗粒细腻的多,通常肉眼无法看到 结构组织的细节, 气线通常也并不粗。 一支刀以气的表现为主的做法则称作 「气 本位」 ,刃文便是「气出来」 。需要注意的是,气出来跟小沸出来的温度条件往 往非常接近,烧入时的温度稍微高一点就可能会有小沸产生,多数时候我们认 为这种掺杂着小沸的气线形态,仍然属于「气本位」 ,比如早期备前传的刀, 是典型的气本位,但往往伴随着小沸,也会有地沸、金筋等,反映了温度上的 差异。所以, 「沸本位」与「气本位」 ,是源自刀工锻造和烧入时的理念不同所 形成的不同做法,也是这些做法的根本体现。而我们通过观察沸与气的形态, 来判断刀工锻刀时的原本目的,借以进一步深入了解各种刃文的形态与产生, 达到真正鉴定与鉴赏的目的。早期古刀往往比较纯粹,沸本位就以沸为主,气 本位就是气和小沸,到新刀之后则往往一把刀沸与气并存,此时看哪种形态较 占主要地位,来判断此刀是气为主还是沸为主。 沸和气形成的那道烧刃线,称之为「气口」 。气口深,明亮,凝结致密,有寒 光,是典型好刀的特征,气口黯淡,松散,不连贯,则是技术低劣的表现。这 也是通过观察烧刃来了解刀工技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以下是地铁与刃部种种烧入产生的动态,它们与沸/气一起组成了整个的刃文。之所以 要叫「刃文」 ,就是因为其丰富的内容(文) ,而不只是一道简单的烧刃纹线而已。 【地沸】 在地铁上产生的清晰可见的沸颗粒,光泽黑亮,地沸的大小形态也与皮铁的含 碳量和烧入的温度有密切的关系,并且较强的沸出来往往伴随着一定程度的地 沸。山城传的梨子地、肥前的小糠肌,还有相州传的地铁,都是地沸特征鲜明 的代表风格。 【地映】 在靠近镐线的地铁上呈现淡淡的白色的区域,或为直的长条状,或不规则状,43 或跟着刃文的起伏走,因形态好似刃文在地铁上的影映而得名。一般在气本位 的刀,特别是备前传多见。镰仓到南北朝期的备前传,映的形态大致跟随刃文 走向起伏的,乱刃为「乱映」 ,直刃为「直映」 ;有些乱映不是连续的,而呈一 团一团不规则断续状,就被称作「牡丹映」 ;早期备前的丁子乱有时产生的映 也形如丁子,称为「丁子映」 ;而室町早期的备前刀,映基本都是一长条呈棒 状,称之为「棒映」 ;古备前以及备中青江还有「地斑映」 。新刀期备前传除了 石堂一派有乱映之外,其他基本无映,也是备前传的没落期。室町时期的美浓 传以及一些大和传的分支流派,还有许多九州地区的流派,地铁上有时会有成 片的不规则白雾状,称为白气映。这些映的形成跟皮铁的含碳量、烧入的温度 变化,以及敷土的做法均有关系,它的产生原理有些类似地沸,在研磨时会发 现地映部分比周围的地铁更硬一些。 【地景】 它是地铁因为温度的变化而沿着地肌纹理的方向发生了晶体结构的变化,经研 磨后在特定角度下反射出与周围地铁不同的光泽。简而言之,是地铁上产生的 类似金筋与砂流的动态。相州传的地景最为丰富,与其用铁和折锻做法有关。 【汤走】 地铁上成片的地沸浓厚密集形成不规则的形状,称作「汤走」 ,也是这一片区 域积聚的温度比周围更高的表现。强烈的汤走往往是飞烧的前身。 【飞烧】 地铁上某些部分因烧入温度较高而在淬火后产生密集的马氏体区域,类似刃部 的晶体结构,好像烧刃「飞」到了地铁上,故名飞烧。若飞烧在刀栋上则成为 「栋烧」 。圆形的飞烧则被称作「玉」 。飞烧或玉的边缘有一圈明显的沸线或气 线包围,所以在研磨时也是被作为刃文的一部分来对待。 特别提示:敷土在烧入时局部剥落有可能会产生飞烧或类似飞烧的形态,但边 缘很难生成清晰的沸线。相反单纯的挖土/掉土所产生的「飞烧」由于温度变化 的差异,形态与真正的「飞烧」有明显不同,因而掉土绝非飞烧的真正成因或44 做法。在烧入时局部温度过高,或部分敷土较薄,或局部敷土含碳量较高导致 地铁局部加热过度都可产生飞烧。成熟的刀工不会将飞烧的产生寄托在刻意或 无意的「掉土」上。 【皆烧】 刀身大部分区域分布着较多的飞烧与栋烧,这些飞烧与栋烧都被作为刃文的组 成部分看待,这种飞烧与栋烧占主体的刃文叫做「皆烧」 。皆烧本是从相州传 开始流行起来,长谷部国重、广光、秋广都是著名的皆烧上手。到战国末期, 末备前、末相州与末关(美浓)都有大量的皆烧作品出现,不过水准大多不及 早期的相州传作品。新刀之后,专门制作的皆烧刀就少了许多,主要是皆烧需 要温度很高,淬裂作废的机率大增,会导致成本大量增加。此外皆烧也并非当 时刀剑审美的主流风尚,所以很少有流派或刀工以皆烧为主要风格了。 【足】 刃文中由气线或沸线向刃口延伸出的「线条」 ,通常由气或小沸构成,足朝向 切先的方向就叫做逆足。古刀备中青江一带的刀工就以逆足风格而著称。 【丁子】 很多人误把足当成丁子,然而丁子顾名思义,是丁香种子的形象。真正的丁子, 是由形态内凹的气线或小沸,连起 2 或 3 条长短不一的足,组成类似丁香种子 的形态,整段刃文都是由这样形态的「丁子」组成,就叫做「丁子乱」 。而根据 丁子的大小与群体组成样式又可分为直刃小丁子、小丁子乱、互之目丁子、重 花丁子、蛙子丁子、大房丁子、逆丁子等。提到丁子乱,很多人就会想到备前 传,实际上虽然备前传的确以丰富、华丽的丁子乱而闻名,但很多其他流派也 都有各自的丁子乱作风,特别是到新刀期,各种风格的丁子乱也都很常见。 【叶】 足在延伸中的形态发生断裂,断的那一头就叫做叶。这种「断裂」通常是由于 温度的关系,令中间一段产生充分马氏体化,造成断裂的视觉效果。 【金筋】 刃中蜿蜒的黑色横线,因肉眼观察时可发现在特定角度下金筋的组织致密,反 射着的黑色光泽而得名。萨摩新刀中的金筋往往特别粗大,又名「芋蔓」 。45 顺便提一下「银筋」 ,与金筋类似的形态,不同的是它反射银色的光泽。银筋 在日本刀中并不像金筋那么多见。这些外在表现归根结底是由于不同的晶体组 织的结构与排列而造成的不同反光效果,金筋的主要成份为钛,在地景亦然。 【稻妻】 【砂流】 稻妻是日语里闪电的意思,用来指代形态曲折如闪电的金筋。 刃文中由沸样的颗粒组成的白色细长的条状动态,往往几条上下排列在一起, 如溪流般蜿蜒。砂流丰富的烧刃里也往往不乏金筋的身影。 【打ちのけ】 打ちのけ即指沸线边缘朝刃部一侧出现的弯月状的线条。 【食违刃】 沸线在某个位置错成两条,好像两辆车在路上相遇交错会车似的形态。 【二重刃】 刃中,在沸或气线的下面另外出现了一段小沸或气线。极端的情况如丹波守吉 道的帘刃,为多种沸线的形态,与敷土的设计和淬火有关。 各种刃中动态的形成与沸、气相同,皆因烧入温度的高低与含碳量的差异而产生,大 多是淬火过程中生成的马氏体与屈式体组织混杂排列分布的不同而导致外观上的差异。此 外,铁的不同折叠方式所产生的纹理也会对这些动态的形态有所影响。比如强沸、地沸、 飞烧、金筋、砂流,体现了烧入时的高温,而相对细腻的丁子与小足,烧入温度则不能太 高,否则马氏体区域的产生与分布将变得难以预计,无法保持需要的形态。控制这些刃文 与动态的最直接的因素,除了原材料的含碳量之外,最主要的便是敷土的成分与方式,然 后配合以相应的烧入温度和时间。比如要烧出汤走和地沸,可以在敷土中适当增加碳粉的 含量,并以高温配合。烧入时碳粉燃烧可进一步提高铁表面的温度,而碳粉燃尽之后造成 敷土疏松的结构,淬火时水能更快的接触到刀的表面,加速温度的下降,由此促进地沸、 汤走甚至飞烧的产生。形形色色的各种刃文,基本上都是由上述这些动态组合而成,所以 对于刃文,只要抓住了各个细节,深入思索它们产生的条件,便可由繁化简,反过来加深 对于不同流派烧刃之风格特征的认识。 下图是日本刀各个流派的的一些典型刃文风格的分类,供大家参考。46 47 48 日本刀的发展与演变 日本刀的发展,主要经历了: 平安-镰仓初期、镰仓中期、镰仓末-南北朝时期、室町初期、室町中末期(战国时代)― ―至此为古刀期,大和、山城、备前、相州和美浓这古刀的五传渐次完成。 安土桃山时代(丰臣秀吉统治时期)、江户时期――此间为新刀期,在五传延续发展的基 础上又形成了新刀特传。 江户末期(幕末-明治)――新新刀期。由水心子正秀和南海太郎朝尊提出的「刀剑复古 锻」 ,追求刀剑在外观上恢复古铁之色正式宣告开始,到明治 9 年废刀令告终。 经过明治禁刀令带来的日本刀剑业大萧条之后,大正时期开始的「日本刀的复兴」 ,经 过昭和时期的大力提倡和发展(特别是日本军国主义对于军刀的大量需求) ,日本战败 之后,50 年代初期栗原昭秀重新提倡日本刀锻造复兴至今,是为现代刀,在大正、昭 和期间以传统锻造方式所制作的日本刀,也属于这一范畴。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二战期间日本为了满足侵略战争的需要赶工生产了大量非传统锻造 做法的军刀条,以及像 32、95 式这样纯粹的工厂钢板刀,这些刀都属于一个特定的范 畴――昭和军刀,不被计入传统日本刀的研究范畴,在研究时需要特别注意。 下面简要论述一下日本刀各个时期的发展概况和特征, 篇幅所限对于具体的流派传系特 征等不做深入探讨,主要希望读者看过之后能够大致把握到日本刀发展与演变的脉络, 了解在其中起到推动作用的主要因素,更好的理解「时代特征」的意义。【平安时代】 日本的刀剑历史最早从使用石器的绳文时代开始,经过弥生时代、古坟时代开始使用 青铜器,进而开始铁的冶炼,到飞鸟时代大和朝廷统一日本,开始了与朝鲜半岛的文化技 术交流,进而接触到中国的冶铁技术。49 在与中国的隋唐同期的日本奈良时代到平安时代中期,日本刀工的做刀主流是仿照中 国的唐刀式样,直身、切刃造或切先两刃造,也有少量为镐造,目钉孔开在刀茎尾部(配 合唐刀装) 。其中长度超过 60cm 的称为「大刀」 ,正仓院所藏的「武王大刀」 、 「破阵乐大 刀」等即为此类,刀装相对较华丽,刀茎与栋刻有汉字铭文。现存的这种大刀中相当大部 分确信是作为是礼仪配刀使用;而长度小于 60cm 的,称作「横刀」或「横剑」 ,佩戴方式 也是类似唐朝的横刀,刀装相对简洁,系挂于腰,横斜于肋下,作用应当类似中国军士随 身佩戴的腰刀,它或许就是打刀与胁差的前身。古人身材较矮小,这个长度的刀剑作为随 身佩戴的防身武器也较合理,同时也不难看出, 「横刀」与「横剑」的分类与命名很可能也 是沿袭自中国。此外还有一种相当短小的带鞘小刀名为「刀子」 ,尺寸短小而装饰华丽,为 贵族们所收藏,这个类型也是从唐时传来,早期日本刀工多有制作,在正仓院所藏中就有 刀子 70 余口。到了平安中后期,日本的刀剑的外形开始发生了变化,已知最早锻造出具有现代日本 刀雏形的弧形长刀,是平安中期的刀工天国。现存最早的日本刀「小乌丸」传为他的作品, 因此天国也被称之为日本刀之祖,而大和传也成为日本锻刀五传中最早出现的流派,早期 的山城和备前传的作风明显都有受到大和传的影响。小乌丸的造型保留着切先两刃造唐刀 和中国剑的特征,被认为是体现了当时日本刀剑形制逐渐脱离中原器形开始自行演变的过 程,而折叠锻打与敷土烧刃技术,则来源于对中国锻刀工艺的长期传承与积累,这一点在50 日本历史上直到今天,都被日本的刀剑界所公认。日本刀从直刀变成弯刀,普通认为无论最初是出自主观还是偶然的原因,主要因素是 由于战争方式的改变,从步战为主转为职业军人――武士们以骑马作战为主,有一定弧度 的弯刀更符合马上使用的需要,而且也不影响地上作战,由此带反的太刀形制被确定下来。 而镐造的出现应当比返的出现更早,它最初可能是出于将切刃造刀的镐线上移的结果。正 仓院所藏圣武天皇的 55 口长刀中,已有 19 口镐造。相比起早期的切刃造,镐造的开刃角 度更小,更易切入物体,而且纵向对称的结构也带来了更好的强度。因此有反、镐造的太 刀成为保留下来的日本刀式样。 到了平安中晚期,藉由源平两氏斗争带来的承平?天庆之乱,战争的需要直接推动了武 器的快速发展。日本刀的形制逐渐发展成熟和固定下来。此时的日本刀还只有大和、山城 和备前三个传系,日本各地的刀工如三条宗近、五条兼永、伯耆安纲、备前的友成、正恒、 包平、备中的守次、筑后的三池光世,九州萨摩的行安等都是当期的著名的刀工,作风也 都比较相似,切先狭小、刀身细长、元幅明显宽于先幅、强腰反、姿态踏张的镐造太刀; 反位重心多接近刀恢茫锎蛑喜糠值幕《仍蛳嗟逼交海蝗谐ぴ 2 尺 5 寸~2 尺 7 寸 前后,地肌基本都为板目,刃文多为小沸出来的直刃调小乱。伯耆安纲所造名物「童子切 安纲」与备前包平所造「大包平」 ,为当期刀剑中的最为佼佼者。有许多各流派早期的名工 的名字,开始被后代刀工所沿袭使用,这也是在后面的阅读中需要注意的地方。一些著名 刀工的名字,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都会有多人使用,所以要结合时代、国别、地区、流派 等因素加以区分。 此外平安朝末期还出现过「毛拔型太刀」 ,它的刀身也具有初期太刀的特征,而刀茎则51 是与刀柄一体,并且在茎上按照刀柄的图案镂空出狗骨头的形状。它与最初的太刀同期, 专做尉府太刀仪仗之用,也可算日本刀形态完成之前的过渡品种。*踏张*:是用一个人叉开双脚昂首挺立的姿态来形容刀姿:先幅小元幅大,刀身修长挺拔 弧度富有张力。不理解的还是尽量想像一下吧~【镰仓初期】 从平安末期的源平之战进入到源氏取得天下的镰仓幕府时代,由于源氏幕府与代表皇 权的公家集团,以及幕府内部的纷争仍然持续,全国对武器的需求量持续有增,特别是后 鸟羽天皇对日本刀的喜爱,数度从全国各地征召名工轮流锻刀,称作「御番锻冶」 ,日本刀 的发展也开始进入了一个名匠辈出的黄金时代,特别是几个锻冶发达的地区纷纷出现了优 秀的刀工集团,主要有山城的栗田口一门,备前的古一文字和稍后的福冈一文字派,备中 的古青江一派,丰后的行平,萨摩的波平行安等。此时的太刀形态仍然类似于平安末期的 名刀,先幅小元幅大、刀姿踏张、腰反等等。不同的是切先略有加大,刀身宽度稍增,反 位重心前移,姿态更为优雅流畅。太刀自产生以来,经过数次战争的考验,以及刀工在实 践中不断的研究与积累,通过调整镐的厚度与地的弧面,逐渐得到更加符合流体力学原理 的刀身截面,朝着锋利与坚固这两个重要的性能又迈进了一大步。此期的太刀刃长多在 252 尺 6 寸左右,开始有了定寸(官方规定刀剑尺寸规格)的说法。此时的烧刃变的较为丰富 一些,虽然大多还是以直刃调为主,但是刻意烧制的小丁子开始出现,并由最初的小沸出 来的丁子逐渐向气本位的丁子过渡。此时的古刀三传大和、山城和备前对采用的铁原料更 精化的处理,锻造方式和烧刃方法的改变,令三传各自逐渐走向不同的作风特征, 。山城以 栗田口一派为代表的梨子地肌,地沸均匀细腻;大和传丰富的沸、地沸与怔目肌;备前古 一文字的小丁子乱,刀身的映与刃中频现的金筋、砂流,后续作风更加华丽的福冈一文字, 反映了三传的作风已经走上了各自发展的道路,做刀风格普遍更加精细与多样化,锻造与 烧入的技术也有明显的进步。此时短刀首次出现,然而数量非常稀少,基本为平造,尺寸较小,轻微的内反。现存 那个时代的短刀代表作品主要为古备前友成、栗田口久国和丰后行平三人。 S刀也开始出现,S刀造,先反,切先翘起表现出较强的张力,刃长多在 1 尺 2 寸上 下。 (也有观点认为S刀的大量出现是在接近镰仓中期的时间)【镰仓中期】 倚靠武士支持的北条氏掌握了幕府的权力后,武家势力大增,武士们需要更多的优良 刀剑,也继续着日本刀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各地各传的刀工集团都有了更大的变化与 发展,福冈一文字派的风格到此正式完成,起伏错落有致的丁子乱很快流行起来,并且随 着此派的刀工移居其他地方,产生了吉冈一文字、片山一文字、镰仓一文字等等分支流派。 而备前的长船锻冶也由光忠拉开了帷幕,经长光、景光发扬光大,日后终于成为备前传最 大的锻刀基地。 在北条幕府用武力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后,日本迎来了一个短暂的和平时期,随着和53 平与安定生活的到来,精美的地铁、华丽的烧刃与豪壮的刀姿受到欢迎。大批精美的刀剑 作品被制造出来。这个时期,也是日本刀发展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各地各刀工集团 的名工不断涌现,在地肌的折叠形态,与烧刃的风格上,都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风格,一片 百花齐放的热闹景象。除了前面提到福冈一文字派以及衍生分支的吉房、助真、则房、国 宗等,长船的光忠、长光,田的守家等备前传名工,还有备中青江的助次、恒次。这个 时期的栗田口一派的国纲、则国、吉光,来一派的来国行、来国俊,绫小路定利等山城传 名工,也将山城传的作风发扬到一个新的高度,此期的山城物地铁殊为优胜,刃中动态纷 呈,极富看点。此外还有大和的千手院流,陆奥国舞草锻冶的宝寿,以及周防的古二王清 纲,也纷纷留下了许多至今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幕府征召当时的名工栗田口国纲、备前三郎国宗和福冈一文字助真举族迁居到镰仓。 在镰仓,这些顶尖刀工之间的交流进一步促进了锻冶水平的提高,逐渐形成了镰仓锻冶的 新流派,日后更逐渐在兼收并蓄中演变成相州传的源头,为镰仓末期到南北朝的第二个日 本刀黄金时代打下了一块重要的基石。此时的武士们需要更强悍的日本刀来进行战斗特别 是一骑讨这种武士单挑凸显个人英雄主义的战法,太刀的刀姿也变的更加豪壮,刀身更宽, 先幅和元幅的差距进一步减小,而为破大铠,刀身被进一步加厚,有的元重接近甚至达到 1cm,并且开刃角度较大,截面呈丰满的蛤刃,较不容易在高强度的战斗中损伤刀刃;同 样处于破甲的考虑,较为短而宽,刀尖更坚固不易折断的猪首切先出现,并很快流行起来。镰仓中期的短刀也得到迅速发展,涌现了许多名工与名物。其中栗田口一门中的吉光 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的短刀名人,其他如栗田口一门的则国、国吉,来一派的来国俊,还 有长船长光,纷纷留下了国宝级的短刀作品。此时的短刀一般长 8 寸前后,元幅 2.4cm 上54 下,厚度在 0.6~0.75cm 左右,仍以小巧的平造内反或无反短刀为主,做工精致,折叠锻 打相当细腻,烧刃优雅而不乏动态。这个时期的S刀或者说长卷,尺寸更为长大,刀身弧度富有张力,许多著名刀工如长 光、吉光等都有S刀作品传世,可见S刀的普及也更进了一步。 此时也出现了尺寸上被后世归为胁差的刀,长度 1 尺 7、8 寸上下,铭的位置同短刀 一样跟太刀相反,这可看作是打刀与胁差的雏形。此时的名物之一,栗田口国吉造的「鸣 狐」 ,就属于这种刀剑,大平造,刃长 1 尺 7 寸 8 分。这个时期的小太刀也有较多制造, 长 1 尺 7、8 寸到 2 尺前后,从战斗功能上看应该与「鸣狐」类似,主要作为武士近距离 攻防格斗之用。由刀姿的不同或可推导出它们在马上与地面的应用分别。或许正是太刀的 尺寸变得更大更长,因由实战中近身格斗的需要催生了这类尺寸较太刀为短,但又比短刀 更长的刀剑类型。类似的,中国古代士兵也会配备长刀枪、腰刀、匕首,以满足不同距离 上攻击与防护的需要。【镰仓末期】 上个时期末尾,蒙古的元军远征日本的两次战争,文永?弘安之役,彻底改变了日军的 作战方式,对武器的要求也因此随之发生变化。单挑式的一骑讨面对蒙古大军的合成化集 团作战完全占不到任何便宜,披挂重甲装束豪华的日本武士在身着轻便皮甲的元军面前也 毫无机动性可言。两次侥幸依仗台风击退元军之后,日本武士们的甲胄开始朝轻型化发展, 之前流行的猪首切先蛤刃太刀也很快销声匿迹了。同时因蒙古来袭而导致的政治危机与社 会动荡,再度推动了刀剑的快速发展。 此时的日本刀的刃长和反姿又再加大,刃肉变薄,猪首切先也基本消失,切先延伸变55 长(猪首切先的子损伤后往往难以修补而变成废刀) 。在刃文方面,上一期流行高低错落 而华丽的大丁子乱和重花丁子乱由于刀刃软硬分布未够合理,在激烈的战斗中容易出现折 损,因而逐渐向相对直刃调、刃文起伏更为均匀规律的互之目丁子乱、片落丁子乱变化, 刀身的硬度分布更加均匀,相应的斩击格挡时应力的传递分布也更平均,不再那么容易被 折断,同时刀刃的斩切力也得以明显增强,古刀期锻刀以斩切力闻名的刀工中有好几位都 在这一时期出现。 在这一期,相州传经过新藤五国光,行光等几代刀工奠定基础,到正宗手中终于大成。 软硬铁混合折叠锻打出的大板目肌,高温烧出来的荒沸、浓厚致密的地沸与汤走、丰富的 地景,茂盛的金筋砂流,迅速成为风尚,各地的刀工纷纷向正宗及其弟子学习,又将相州 的风格融入了本流派的作风,为日本刀的发展带来了强有力的影响。毫不夸张的说:随后 的南北朝时期的刀剑,几乎是相传风格的天下。相州传的刀地铁锻打致密,荒沸、金筋、 砂流与厚密的地沸的强力作风正是软硬铁混合折打与高温烧入,得到高硬度和高强度的外 在体现,经过了实战的检验后更是倍受武士欢迎。此时也是个名工辈出的时代,除了前述 的正宗之外,他的师辈,相模的新藤五国光、行光,以及正宗的弟子越中的则重,山城来 一派的国俊、国光、了戒、平安城光长,大和的龙门延吉、当麻国行、尻悬则长、手搔包 永与保昌贞宗(至此大和传的 5 个主要流派均已出现) ,中堂来一派的光包,备前的吉冈一 文字助吉,长船二代长光、真长、景光,田真守、守重,长船初代元重,鹈饲云生、云 次,备中青江的直次,备后的古三原正家、国分寺助国,肥后的古延寿国村,萨摩的波平 安行等等,都是有着出色作品表现的刀工和流派。此时的短刀基本延续镰仓中期的姿态,但新的样式也陆续出现了。值得一提的是被称 作「右手指」或「马手指」的短刀,它的特点是刀身较长,刀柄向下斜插于右腰,在与敌56 近身缠斗时,可方便武士以较小的动作拔出,刺入对方铠甲的空隙或攻击敌人没防护到的 要害,为了便于拔出,刀茎也多为弯度较大的振袖形。而小太刀与类似长度的打刀或胁差 雏形仍在继续发展, S刀/长卷也没有落后, 战争从来都是兵器发展中最强有力的推动力量。【南北朝时期】 北条氏把持的镰仓幕府于 1333 年垮台,1334 年开始的建武中兴仅仅 2 年时间,由于 天皇归属的南北院统争议引发的南北朝战火再度燃起。此时的作战方式已经改变,骑兵的 主要任务不再是对付敌方的骑兵,而是在运动中攻击敌人的步兵集群。因此刀刃更长的豪 壮太刀普遍出现了,刀身也随之加宽,先幅和元幅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切先也跟着变大变 长为大锋切先――这种刀姿豪壮, 刃长达到 2 尺 8 寸甚至 3 尺以上的太刀, 被称作大太刀。 并且为了克制步兵阵列中的S刀,保持距离优势,骑兵不仅有装备S刀,而且大太刀的尺 寸也越来越长大随即出现,很快便有刃长超过 4 尺的大太刀出现在战场上。 此时的太刀,也多为大切先,京反,刀身长大,身幅宽,元先幅差异不大,厚度较薄, 反相对较浅(因为长度放大的关系,所以反的绝对值仍然不小) ,刀姿相当豪壮,从作风方 面看普遍注重斩切性能,之前强腰反的踏张太刀姿已少见。出于步兵作战的需要,打刀与胁差在这个时期也终于粉墨登场,刃长在 1 尺 8、9 寸 到 2 尺 2 寸上下,携带方式为前述的刀刃朝上插于腰间,作为步兵的防身武器。在步兵混 战与对抗骑兵的战斗中,刺是最容易杀伤到敌人的方式之一,这个功能被重视,因此刀反 较太刀为浅。 短刀方面,出现了被称作「延文?贞治型」的平造寸延短刀,刃长 1 尺 1、2 寸到 1 尺 4 寸左右,身幅宽,重薄,多数开有宽大的棒通,刀姿利于砍劈或刺杀,可看作是长刀与57 短刀之间的补充。现在按照定寸被归为胁差的,有相当部分是这种形制,并且由于刀姿豪 壮而颇受欢迎,后世一直有模仿这种形制。纵观整个南北朝期间的刀剑,刀姿豪壮、注重斩切力是贯穿几乎所有种类的共同特点。 也因为太刀尺寸普遍长大,现存这个时期的长刀普遍被磨上较多,这种南北朝磨上后的刀 姿,在新刀初期和新新刀时期,乃至现代,都相当的受欢迎。这个时期各流派的刀剑锻冶 作风,或多或少打上了相州传的烙印。这个时代最出色的刀工,基本属于正宗的徒子徒孙 们,他们来自日本各地的锻冶门派,又将相州的风格带回到全国开枝散叶。正宗的养子和 嫡传贞宗,跟随正宗的步伐将相州传带到了巅峰,并最终完善了相州传;正宗其他弟子中 最出色的「正宗十哲」则分别将自己本门的锻造技术与相州风格结合起来,形成了各自独 特的作风。诸如山城的长谷部国重、来国次,越中的则重、乡义弘,备前长船的兼光和长 义,美浓的兼氏(原名包氏,出自大和)和金重,筑前的大左,石见的直纲,其他出自相 传的名匠还有皆烧名人广光、秋广, 「贞宗三哲」信国、长船元重和法城寺国光等等,这个 时期的名家作品也特别为收藏家所看重,并且后世伪物极多。【室町初期】 随着南北朝的战乱结束,足利将军建立的室町幕府终于坐稳了政权,经过几十年的长 期战争之后,大家都格外需要和平。此时的太刀姿态反而靠近镰仓初期,身幅较之前窄了, 切先也再次变小,从粗犷向优雅靠拢,但反姿则以先反为主,这也是室町时期刀剑的一个 鉴定特征。打刀逐渐变得更为流行,特别是由于猝逢战斗时,太刀需要拔出刀来,然后挥 动攻击,而打刀拔出时刀刃已经向前,可以与攻击动作一气呵成,有着更普遍的应用。然 而在这么个过渡时期,打刀在刀姿方面跟之前暂时还没有太大的改变,有的刀工为了满足58 部分武士的需要,造的长刀一面刻太刀铭,一面刻打刀铭,这样配合不同的刀装即可方便 换用,平时打刀,战时太刀,也是这个打刀即将取代太刀唱主角的过渡期所特有的情况。 此时的打刀长 2 尺 3、4 寸左右,跟太刀的长度相差不大。 此时胁差也更加常见,在长度上跟打刀有了较明确的区分,镐造和平造的都有,长度 在 1 尺 4 寸~1 尺 8 寸上下。短刀的形制渐渐出现了更多样式,诸如鹈首造、菖蒲造等造 型渐多。S刀则不再有从前的豪壮大只,长度变短,切先大而翘,先反很强,逐渐变成所 谓「巴型」S刀,长卷的使用也逐渐减少,而长枪的制作则增加了许多,大量装备步兵。 这个时期,正宗十哲之一兼氏的后代移住到美浓地区,将大和传的锻冶作风与相州传 进一步结合后,美浓传开始确立,至此古刀五传均已出现。而备前长船的盛光、康光、师 光,也拉开了被称作长船锻冶最后的绚烂「应永备前」的帷幕。室町时代的备前锻冶是一 个亮点,长船的盛重、忠光、则光、v光、法光,家助,以及吉井一派,都是此期备前传 的佼佼者。而美浓的善定兼吉和兼常、兼则等人将美浓传的延续和发展则是另外一记重笔。 此时的相州传已逐渐不复当年之盛况,在广次、广正之后,逐渐失去了原本的浓重、大气 与豪迈的特色,慢慢走向下坡路。而其他地区在此期还有山城的信国、大和的手搔包吉与 尻悬则长、骏河的岛田义助、加州的藤岛友重、越中的宇多国房、备前的经家与吉则,备 后的法华一乘等等,都是当时较出色的刀工。 经过室町初期前 3 代足利将军的治世和平后,经过明德(1391 年) 、应永(1399 年) 之乱,室町幕府为震慑各地诸侯而在日本几处设置地区守护的官职,以足利将军家的旁裔 或亲信担任,结果这些地方守护有些大权旁落,反被有野心的诸侯所乘,有些大权在手, 更设法借助天皇的幌子壮大了自己的势力。在这种情况下战国乱世已难以避免。各地的刀 工集团逐渐为大名们所庇佑与掌握,进一步发展壮大了。【战国时代】59 从室町中期开始,日本全国动乱再起,诸侯们的野望终于拉开了战国时代的帷幕。刀 (打刀)越来越多的在这个大舞台上登台亮相,此时的打刀长度基本延续室町初期的特征, 先反较强,刀身较薄。文龟到天文年间()的打刀,长度 2 尺左右居多,一 般不超过 2 尺 3 寸,而到了弘治年后(1555~)打刀被更多的使用,长度有所增加,多在 2 尺 4 寸左右甚至更长。随后的永禄、天正年间,出现了一种被称作「片手打」的刀,镐 造为主,也有平造或菖蒲造等,长度 2 尺 1 寸前后居多,先幅与元幅的差距不大,切先中 锋,身幅较宽,刀身轻薄,反度较大,刀茎较短,很适合单手迅速拔出斩杀敌人。片手打 的目钉孔往往在刀茎相对靠后一点的位置,取其重心靠前,手感更利于斩劈。到了江户时 期,片手打这种形制按照长度 60cm 的定寸分界线,分别被归入打刀或胁差之中。片手打 多见于此期备前刀工的作品,从使用方式来看似乎更接近小太刀。室町前期由于产业分化,商业发达,经济的持续对铜钱的需求大大增加,在与中国明 朝进行的勘合贸易中,制造了大量的刀剑输往明朝;而此时日益频繁的战争,对刀剑的需 求量更是越来越大,也因此出现了以备前长船和美浓地区的关市为中心的两大刀剑制造集 团,特别是长船锻冶,往往整个村都投入到做刀这个行当。这种供不应求的局面,令到大 量被后世称为「数打物」的劣质刀剑被粗制滥造出来,这些刀剑往往来不及逐一配装,就 被捆成一捆捆的由商人运去销售, 「数打物」因此得名,在勘合贸易中大量输入中国的日刀 条有许多属于这个范畴。 随着同荷兰和葡萄牙等西夷通商规模的扩大,火枪与炮进入了日本,随即被日本国内 的能工巧匠所仿制,并很快发展出性能更优秀的型号。由此火器逐渐成为战争中决胜的主 角,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的回合抽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