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ate专利申请费费大概多少钱

【图文】Price and Pricing Strategies.ppt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Price and Pricing Strategies.ppt
&&――均是精品资料,值得下载!下的越多,我越开心了。哈哈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积分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Johannes Strate单曲Wenn Es Um Uns Brennt-Johannes StrateMV观看,Wenn Es Um Uns BrenntMP3免费下载,Wenn Es Um Uns Brennt高品质音乐下载。
[MV]Johannes Strate-Wenn Es Um Uns Brennt
音悦台推荐
请先安装flash!
&2018 Qianqian
粤网文[9号
微信扫一扫精选音乐每日推送!
扫描下载APP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28243|回复: 29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587 小时寄托币51990 声望91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75帖子精华42积分35833UID2158364
声望91 寄托币51990 注册时间精华42帖子
以下均为转贴,并稍作结构编辑,出处及作者已标明
" X6 f# c! }. W3 x8 f, p0 B, [
Forum: Chase Dream
ID: cello82
% V; S- [9 p( s4 ^6 t: T4 r1 u
招PhD的学校不多,100个撑死了,不少前50名的商学院也不招phd (比如dartmouth,ND似乎也没有)。每个系招人不多,很多program都是只要2个人, finance可能招得多一点,一般招3-4个到7,8个不等。还有就是很多学校没有waiting list,只管发offer,这样造成实际录取的PhD远远少于实际计划招生数量,比如cornell marketing,去年发了2个offer,结果没人去。Duke marketing发了12个offer,最后只有2个 人去了(他们肯定有经验了,实际上容不下这么多吧)。一旦有几个极牛的人把牛校申请个 遍,其他比较牛的人拿offer的可能性就很小了。及其faint。如果是国际学生,只要招了你,基本上会提供全奖。学制一般4-5年,不过还也有读6-7年没毕业的。跟MBA完全不是一会事。很多人对商学院有误解,认为商学院就要结合实际,做些实际的研究,实际上,在顶级的商学院,做的工作都是非常理论的。如果做实际的工作,拿到tenure的可能性很小。给MBA上课的有两类教授,一类是纯理论的,另外一类是从industry请来的兼职教授(这种都是临时请的)。 , Y% k7 G2 i7 t&&i( `: B
申请商学院PhD的竞争对手首先当然是美国土著,他们的优势没得说,毕竟商学院很大的一个因素是要看语言和交流能力的。而且很多土著读本科的时候就给商学院的教授做TA,RA,所以他们一旦申请,都有极牛的推荐。其次是在美国读书的中国人,太多了,不说了。他们的优势是语言和美国的文凭。还有是阿三们,他们的优势也很明显,语言先天比我们强,而且商学院的faculty中阿三极多,中国人很少。你想,一个阿三和一个中国人差不多的申请材料摆在那里,阿三教授会要谁。所以你跟国内的人比没什么大的意义,第一也不能保证offer。商学院录取有个特点,每个学校的标准千差万别,任何一方面的突出成绩不能保证教授欣赏,所以只要你有特别的亮点,你就有希望。 3 g% U6 ?: ~( `
$ I) H; S* C% \: e% `, I8 I! b
是否要申请商学院PhD首先要看自己的兴趣,如果你希望以后去industry工作,那么不要申请,浪费时间,工作几年申请MBA要好得多;如果你现在还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做什么,还是先工作几年吧,反正申请成功的希望也不大。 - b8 n! h/ y5 s1 Y2 A" O
然后看自己的背景: % [8 Y4 J9 q5 B4 Y; ^& a+ {
1)有没有3.8以上的本科GPA,top学校毕业,rankings top 5% , W" ], R) x5 ^# g* s8 Z# [" K9 ^
2)有没有很牛的推荐,国内背景的基本上没用
3)很牛的英文论文,国内的没用,除非你发了10篇20篇,看list人家可能感觉你很牛了这个有点难,经管类能够在serious的英文刊物上发paper的实在太少,博导们也没几个有吧。 ' z+ k+ F) E& ]: F' L
4)有没有很牛的工作背景。 6 B4 }4 R1 y5 F, s/ G
如果一条都没有,不要申请。有也不可沾沾自喜,还早得很。我这里没有提scores,这些都是很次要的东西,gre2100,gmat 680, toefl 620只是基本要求而已。再说了,都接近满分也没多大用处。* {! S6 }) s5 B&&M! M/ M
最后要看自己的信心和期望。如果你有足够的信心自己的背景在一堆堆名校毕业gpa3.8,scores 95%以上的学生中standout,让看材料的教授眼睛一亮,那就申请吧。如果不是,那么请往下看是不是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2 o5 O# U* P! r/ m. i! e+ {
1)不care申请费
2)不一定要申请成功
3)没别的专业可申请了
如果是那就试一试吧。其实如果学经管类的,不申请商学院PhD,还有很多专业可以申请,经济学、工业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以及社会科学各专业。
通过以上分析,如果你觉得还是应该申请,那么下面的工作就是开始定位选校。因为商学院招人少,基本策略是广种薄收,申请20-30所很正常,不管你背景多牛,一般能够拿到1-2个就很成功了。- J$ m+ c7 z: D9 s0 l
* y' {8 O! U' B% {9 P" U
选专业6 C- q% Y! [1 Z! g( G7 F
其实这个有点可笑,如果申请的时候专业方向还没定,那还申请什么劲啊。不过感
觉国内很多申请的人申请的时候,真的还没有专业(包括很多硕士)。商学院从大陆直接招人最多的是OM,基本上大陆直接拿到的offer大部分都是这个专业。其他专业寥寥几个。) |) a7 p# Z* U; |
- t8 u9 k% X& q1 }
如果以前的背景是学经济学的,可以申请OM,MIS或者商学院的business economics或者managerial economics,今年北大就有直接拿到northwestern的business economics的,去年有拿到stanford的poliy analysis的(这些其实是经济学了)。中国人一般数学比较好,所以申请的时候申请需要quantitative analysis的专业或者方向有点优势,而behavioral的就比较吃亏了。上面提到的OM, MIS或者BE都是要求数学功底的,而象Organizationa ehavior这样的专业尽管不是热门,但是有很大的文化差异,申请也不是很容易,当然不排除正好有教授想做中国的OB研究,或者X-cultural的研究。再说说MIS这个专业,国内的人都认为是计算机相关,但这似乎只说对了一小半。MIS是做信息系统的,但是绝对不是信息技术,它由三大块组成,一块是数学建模,一块是行为分析,还有一块才是信息技术(application,方案)。每个学校的MIS专业有偏重,如果是技术背景,可能申请GIT,RPI这种工科背景的学校好一点。 Finance的难度可想而知,作为商学院最热门的专业,竞争可谓激烈,不过中国人数学好世人皆知,所以每年还是有些人能够拿到的。不过finance这两年的job market(academic)有饱和的趋势。Finance背景的人最好申请accounting,竞争相对小,工作也好找。Marketing在商学院也比较热门,如果想申请,没有特别的背景,建议申请quantitative方向。分析自己的背景,选择跟背景相符的专业,多浏览学校网站,了解faculty的研究方向。
选好学校后,不急着申请,可以跟系里的教授(或者chair或者coordinator,或者其他感兴趣的教授)联系联系,商学院陶瓷套上的可能性很小,因为没有哪个教授特别需要劳工。但是至少可以增加印象,还有就是了解招生情况。因为很多系根本就不招人,或者已经有意向了(你想想,如果只招1-2个人,某个教授本校的RA要申请,你还有希望么?)。这样至少可以不无谓的浪费钱财。 1 t4 Z; f. g# Y- l( N
' X, ^% v9 C- p: }6 c
定位 $ `5 p+ \% s2 Z. ?( h. T; h# s
顶级的学校(Harvard, stanford, Wharton, northwestern, Chicago,mit)的传统专业
(finance, marketing, accounting, OB),如果你没有离奇的背景就不要申请了,选一两个试试运气也行。重点放在15-50位的学校,50以后的学校也少申请,留着钱申请其他专业吧。越差的学校招的人越少,很多可能都只招1个人,老早定了本校的本科生了。OM比较牛的学校倒是都要中国人的,michigan,purdue,cmu之类每年都有大陆offer。大概最友善的要数michigan了,商学院每年都从大陆直接招人,清华,北大,中央财经,交大,上海财大都有,好像今年michigan OM要了两个大陆的。还有MIS, austin, Uarizona这些前5的学校也是经常招中国人的。推荐几个排名50以后但是PhD还不错的学校u of houston,有钱,招的人也不少,上升的学校(不过他们申请费150刀,他们老早就给我面试,不过考虑到申请费,最后还是没有申请。。。), u of Missouri Columbia, 中国人不少。 : \- E) a" T&&i) V% h
' E* |( `8 J% P2 y8 J& p
申请的过程中,多联系,如果能够电话联系最好(这一招我没试过,谁叫我口语烂呢)。从那么多学生中挑几个人对教授也是一件艰巨的任务,为什么不充分展示自己,简化他们的任务呢?绝大部分商学院会面试,口语不好的话肯定没戏,越是顶尖的商学院,对口语的要求越高。 6 d& l0 x$ ?: H, f0 V$ ~6 R&&J
1 ]) C; w$ A: M. r6 C2 }9 Q
寄完材料后可以准备准备面试,想些新的点子,跟教授聊天的时候乏味的陈述自己的精力有什么意思,这一点可以跟story探讨探讨。其实申请商学院运气太重要了,教授看学生的材料对成绩已经很麻木了,往往制胜的因素是一些细微的特征,比如MM们照片是不是顺眼,P.S.的字体是不是看上去很爽,教授看材料那天是不是在街上陶刀bargain,哈哈。。。
9 n4 ?&&I4 z6 f&&Q* J7 J1 V
实际操作中,很多人都是申请一部分economics或IE再加上一部分B-school。这种策略是对的,建议主申economics或者IE,适当的试试商学院。再来讲讲推荐信,很多人认为搞到美国教授的推荐信就会有很大的帮助。其实不然,推荐信还是要看推荐人跟你的关系的,如果是泛泛之交,基本没什么好处,万一信里面有点什么不好的就彻底玩完。如果你能够找到一起工作过的教授写,那就很有说服力了,比如,你在中欧给xx教授做RA,然后让她写推荐。今年北大有个小本本,GPA3.87,TG都不错,TSE50,2篇国际会议论文,还参加了Tufts大学的一个项目,看看她的推荐信吧:一份MIT商学院著名教授的,一份法国toulouse大学拉丰的得意门生的(也是一个著名的经济学家),还有一份财政部副部长的,申请了一些商学院都被拒(其中就有insead的DS,拿到这个offer的朋友成绩应当没她好,但是人家有国际背景)。我就问她,这些人跟你什么关系?她说都是泛泛之交而已。我找不出其他的原因。当然她还是拿到economics不错的offer,不过凭她的成绩应当就能拿到。
2 ~4 p8 ^, S% n+ L' C. f
最后点评一下我自己申请的情况
一共申请了11个学校(谁叫我没银子呢),2个social psychology,因为这个很早感觉没什么问题,所以本来想多申请一些商学院的,后来想想都不是很牛的商学院,也就罢了。商学院我申请的是behavior方向,有management(decision making)和marketing(consumer behavior)两个专业6 P. l( K&&M2 T$ E3 c
2 t1 t9 i( K. y) o, K- k
Marketing:Florida,INSEAD, Austin,U of Colorado-boulder, Penn state, University of Georgia,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5 e/ j% X5 S, L9 K
Management: Duke,university of Arizona7 U% ?; T) a$ f3 _. {* s
. h- b6 K! I6 H) e! |
最开始重点放在duke,austin,florida。
florida是consumer behavior中information processing的老巢,都是牛人,要求极高,
每个申请者都要提交一片指定的journal paper review,我偷懒了,而且我的背景
(behavioral decisiong making)跟他们不是一个学派,轻松被拒。他们大概会招3个人,consumer behavior方向应当有2个以上。Florida有几个中国学生。系里有一个中国教授,做new product development之类的,中国学生大概是他招的,方向基本上都是这个。, j. c% y& A8 t/ U6 L3 m. c$ \
6 V* g& Y: a3 h( z
austin在marketing应当算前10吧,里面的教授大部分都做consumer behavior,florida的学生很多,掌握大权,也轻松被拒。招2-4个人。里面没有中国教授,好像没有招中国人。
4 d+ G* V( A+ q8 L
UCBoulder一直联系不上,根本就不知道Y要不要人。本来不想申请,可是方向很match。最后冷冷的来封拒信,听人说B-SCHOOL MIS就不招人,也不知道MARKETING最后招了人没有。 7 _" |& w&&N& _& I* F
* b) [- H' p5 U+ i5 d2 F) g+ e
Penn state强的是marketing model, consumer behavior一般般,因为跟里面一个最牛的教授吃过一顿饭,就申请了,最后被拒。招2-3个人。不过这个学校我老早知道他们有意招个中国人,去年一个交大的MBA本来希望很大,一些细节没搞好被拒。今年招了一个大陆的,复旦小硕。pennstate有个复旦生物毕业的校友faculty。SC和UGA纯粹是为了保底,没联系过,感觉一点希望都没有,没有中国教授,应当没有招中国人。INSEAD我倒是一直没有联系,结果没有面试给了我offer。后来听说是打电话给我一个推荐人了。方向很match,在会议上碰到个一个里面的教授,但是没有交流过。应当是招了3个人。 & G$ R/ e' u. x&&|
" B) `% G- x( N9 v9 D7 ~
Duke在behavior方面应当是最强的了。结果duke发了10个左右的offer(他们没有waitinglist,10个到最后去的能有3个就不错了),尽管见过他们的coordinator,他也给我提过很好的意见,最后还是没要我,伤心。他们似乎不从大陆直接招人。系里没有中国教授。
* B7 m& P; [8 e. v( C8 }
Uarizona应当是属于很match的那种,人也比较熟悉。他们给我打过2个电话,最后INSEAD给我offer了他们才说决定给我offer, 直接就拒了。似乎顶多招2个人。如果看综合排名的话,结果还是比较理想的,MBA排名INSEAD在所有申请的学校中是最高的,PhD的话,INSEAD应当仅次于Duke。但是毕竟不在美国。遗憾。Florida给我offer的话,我会屁颠屁颠就去了,呵呵。
&&b2 I+ h: B9 K9 D+ T9 j
其他没有申请的marketing系consumer behavior比较强的学校有牛:northwestern, " y/ O, T0 v* w- \) p% s& U
Wharton, Chicago, Stanford,UCLA (有个中国教授这个方向)其他:, USC,
Pittsburgh, HKUST, Utah,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大陆申请到marketing PhD offer的只知道一个insead和psu,还有个人说拿到drexel marketing PhD的offer,呵呵,都不知道他们有PhD。还有就是清华的一个毕业生,港科大硕士毕业拿到了Ucberkeley和Chicago
marketing的offer,无数牛。Insurance清华有个本科拿到wharton的offer,据说亮点是参加了北美精算师考试,过了几门。北大的一个拿到kellogg,Finance大概有几个不是特别好的学校,OM比较多,michigan, austin。。。
0 u4 `& M/ y* H* \% S9 U
其他请补充。今年交大还可以,拿到CMU accounting, UBC finance…复旦好像是PSU
marketing和temple的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X& w$ |* C4 v$ {9 T3 j
3 `5 ]- ?+ R. J! g' U. A. z. h
[ 本帖最后由 kevinhrm 于
08:49 编辑 ]
thanks for sharing
总评分:&声望 + 1&
not applicable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587 小时寄托币51990 声望91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75帖子精华42积分35833UID2158364
声望91 寄托币51990 注册时间精华42帖子
Forum: Chase Dream&&c: p/ N. p# j3 G$ w( S1 j
ID: daxia3450 L6 u* w: ^8 o3 J. c# D
' C5 ]0 h) J# U/ A4 d, o& K" q9 Q7 @
我的申请总结(一)
6 Y3 r. c: }4 @" Y
随着Wharton offer的到来,我的申请也可以算是告一段落了。可以说,这次的申请算是比较成功的。申的都是PhD in Management/Strategy。拿到offer的有Wharton, Cornell, Berkeley,还有INSEAD的准offer。面试邀请的有Northwestern, U Mich,Maryland,都withdraw了。拒我的学校有Stanford, MIT, Duke,LBS。总结,2年前就想写了,只不过那时的我,对申请的认识远不及今天。希望我写的总结会对今后申请商科phd的同学有所帮助。3 Z0 V$ P9 {+ t8 E9 w/ v. q* X
) w& I5 s&&r+ P" Q
我是清华经管00级金融本科,第一次申请04 Fall Entry的。就先摆一下当时的各项条件吧。TOEFL: 633/4.5, GRE: 2280(V/M/A: 780/800/700), GMAT: 700/5.0' w1 `' B% l9 U8 m5 V% T- @
学分积:85.4/100, 排名:13/58, 客观分析了一下自己的优劣势,我的劣势,就是我的数学不行,这也是我的排名不是很高的直接原因,对于那些证明推导,实在是让我很头疼。而偏偏无论是金融还是经济,对数学的要求都很高。既然自己的特长不在这边,申金融或者经济不占优势,即便申到了,读起来也很痛苦,那么只能申别的了。
正好我的SRT项目做的是FDI(外商直接投资)相关的,还在国内核心发表了一篇文章(不过质量不高)。于是,就以此为中心进行申请。FDI属于international business领域,一般在商学院的management department里面,但不是很主流,也就是说,不是每个学校都有老师在研究这个的。% S" c% h, ~/ b( t
; j+ H- P* Q3 {9 A
9月份的时候,找经管一些海归的老师了解情况,上网查资料,准备各种申请材料,那段时间真的挺忙的,选校,改PS,填表,寄材料,与此同时,还要关注就业信息,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也是不错的。就这样,到了年底,我的材料基本准备完毕,工作方面找到了一家四大之一的事务所,也算有了着落。" N: u5 M4 _2 h
. r" l! d6 \) A6 ^$ F% V5 t
这时我的想法又发生了改变。本来我对申请的期望是能够申到LSE这样的学校,自费去读一年也就行了,见识一下,然后再继续申请。但是后来又了解到LSE的毕业生再申请的情况也不是那么乐观。再加上现在又有了还可以的一个工作保底,我决定只申请Top 20的Ph.D.,否则的话,去读一个大家都不知道的学校也没什么意思,因为那样即使毕业回清华也比较困难。Top的申请到了是运气,不行就工作。为了适当分散风险,就又申了几个硕士,新加坡和加拿大的。4 X3 G&&J$ W. K- F$ y
7 s$ R4 v% ?&&|& ]( }, p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这段,觉得自己当时的申请真的是在碰运气。没有好paper,没有陶瓷,没有好的推荐,当时所谓的研究经历,现在看来真的很na?ve。在PS里面,仅仅强调了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却没有domenstrate自己的研究能力(当然,当时也没有什么呢,不过也是应该强调potential的),为什么可以在今后的phd生活中survive。
" @* o( `6 T9 ]0 o8 ~1 P8 J&&{
寄完材料,就是漫长的等待了。等待的过程实在是不好受。早就知道美国商学院要招人一定会有面试,所以整个2月一直希望能得到面试的机会。遗憾的是,竟然没有一个美国学校认为有面试我的必要。唯一值得安慰的是,LSE给我发来了admission,但并不是我报的第一志愿,而是第二志愿。不过在这个时候,我已经不打算去那里了,但无论如何,也算是结束了我的三无生涯。& C4 g1 J! v1 T
3月的时候,据信像雪花般飞来,好在我也已经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强大的抗打击能力就是那时候训练出来的吧,一天拿几封拒信也都挺过来了,基本也在意料之中吧。夹杂在据信中的就是新加坡国立的面试通知,他们专门到北京来进行face to face的面试,这是我的一个机会,由于在找工作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面试经验,所以整个面试过程我还是比较从容的。面试在3月中旬一个周日的下午,贵宾楼,在面试之前有笔试,大约40分钟吧,两部分,一个是summarize,一个是命题作文,反正我洋洋洒洒写了很多。然后是面试,由于是整个商学院一起面试,来的老师不是我所申请的business policy,因此没有什么具体的学术问题,只是很general的,why phd? Why nus? Plan after graduation? Any U.S. schools?
0 _2 \" G3 {4 V: {1 w
面试后又是漫长的等待,有3周的时间。这段时间,据信依然源源不断,我也守着最后的希望,但也作好了工作的准备,甚至报考了CPA,买了一大堆书,结果最后也只能放在书架里当摆设。终于,在4月5号,我拿到了国立Master的offer,巧的是,在同一天,加拿大的Queen's也给了我Master的半奖,这时我又面临抉择了。, k1 C# }* G) Y: ]4 M9 z" D6 w
) i/ r7 J0 S4 }&&E0 M, I&&r% n: p
首先,这两个虽然都是master,但国立是两年,Queen's是一年。由于我是要继续申请的,所以,一年的时间恐怕很难有什么big change,估计到了那里又要马上开始准备申请了,两年的时间准备会更为充分一些。这最终也成为我选择时考虑的首要因素。, r3 \! b" _& e, j% Y
第二,从地理位置和国际声誉上讲,Queen's无疑要优于国立,这是很多人考虑的因素。但国立在亚洲也是数一数二的,在加上新加坡本身也是金融中心,毕业后即便申请失败,留在本地工作的几率也要大些。1 b8 H' `, d4 z( k1 I
2 S+ L# ]3 c9 U. G7 F7 n( |&&r
第三,金钱方面的考虑。国立的奖学金绰绰有余(1500新币/月),而Queen's只是一年给6000加元。虽然家里有能力支付,但我还是不希望花家里的钱。* S! ~2 I4 e2 c) Y4 o
最后,新加坡离家较近,而且文化差异不是很大,对我这样没有离开过家的学生,作为迈出国门后的第一步,也是比较好适应的。事实证明,这一点很重要,基本没什么不适应,而且经常能回家:)
于是,我选择了新加坡,我的第一次申请也就此告一段落。
4 b4 q4 r) d3 M
这次的申请,不能算是很成功,但基本也是我力所能及的水平了。现在看来,对于本科直接申Top 20的商学院PhD ,还是相当有难度的,或者有出色的研究经历(至少要familiar with the current literature in your area);或者有牛人推荐(最好是在国外有些知名度的教授);再或者是和那边的教授联系紧密,留下良好印象;要不就是,rp好,运气佳,offer从天而降。不然的话,仅仅凭清华经管的本科直接申PhD,基本上是没什么可能。但是比较可行的是,申请master,命中率会比较高。一个新加坡或香港的master by research,会为再次申请奠定良好基础。
not applicable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587 小时寄托币51990 声望91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75帖子精华42积分35833UID2158364
声望91 寄托币51990 注册时间精华42帖子
Forum: Chase Dream
ID: daxia345% `- n2 h: ~8 E, G! U5 p% ~
我的申请总结(二)8 W8 X1 P, t7 p0 c. V' d5 \1 A4 K
日,离开生活了22年的北京,来到新加坡。在来之前,我就已经确定了导师,后来证明,这是十分正确的选择,可以比其他人更早地开始research。至于导师的选择,就是看他的简历,做了不少FDI相关的东西,就选他了,Andrew。来了以后,才意识到Andrew还是很牛的,刚刚做了Department Head。Andrew是加拿大人,为人随和,还挺幽默,还娶了个中国老婆(我又开始八卦了。。。)
初来乍到,当然要从最低级的活儿做起,我记得我是颇做了一阵子不用动脑子的体力劳动,什么拿一本书划名字啊,两个文件进行比对啊之类的。虽然都是什么没有技术含量的活儿,但是还是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更为重要的是,给Andrew留下了不错的印象,基本上我干活是以快著称,质量也还过得去。
7 Y, `& @6 A6 x2 C1 Y+ S
在干活儿的同时,还要上课,master一共要修6门课,因为不用上英语课了,我第一学期选了4门。那段时间还是有点忙的,不过也很充实。适应上倒没什么大问题,吃的方面,食堂有很多中餐,学习上,也没什么太大的困难。同学里面,基本上都是中国人,大家交流起来十分方便。6 X0 D2 X* R0 e/ d7 c) m
我从一开始就和Andrew表达了继续申请的愿望,难得的是,他也十分支持。在大约10月的时候吧,Andrew终于让我开始做research了,是关于中国上市公司的diversification strategy的。更难得的是,Andrew还给了我数据,建议了模型。这样大大减轻了我的工作量,有了数据,我只需要literature review, develop hypotheses,再test就可以了。有了大方向,有了数据,剩下的过程也比较顺利了,虽然在这过程中也有过一些小困难,但也都克服了。到了12月的时候,初稿已经完成了。/ f5 w$ @4 ]7 O7 c$ I
1月是AOM(Academy of Management)和AIB(Academ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的年会截稿日期。在截稿之前,Andrew帮我把论文改了一遍。投出去以后,就又是漫长的等待了。心里隐隐觉得,这论文被接受与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的下一次申请。AOM和AIB分别是management和international business领域顶尖的会议了,能有这样一篇conference paper,无疑是申请中一个很大的砝码。
- U) @6 ?/ ^1 }' S/ |
到了3月和4月,消息传来,两个会议都被accepted,当时还是颇为兴奋了一下的。虽然系里只support一个conference的钱,但我还是决定两个都参加。毕竟,如果能有机会在会议期间认识几个教授,对申请会更有帮助。会议分别于7月和8月在魁北克和夏威夷开,从4月到7月,还有2个多月的时间。这期间,我决定再考一次GMAT。原来的成绩只是勉强说得过去,如果能到750就比较好了。然后我就借准备GMAT之机于6月初又回到了北京。考试定在6月底,差不多有3个星期full-time的时间复习,Andrew也很好,在这期间没给我什么其他的活儿。我就在家里逍遥地复习,其间还成功地赶上潮流,在成都赛区的时候就开始关注超级女声了,呵呵,也开始了我的玉米+凉粉生涯。。。
* K, K$ Y# W: d/ z8 R
6月底考完,成绩基本达到预期,750/6.0,唯一美中不足不足的就是verbal只有89%,没达到90%的目标,不过也可以了。在这期间,又酝酿了一下第二篇论文,IB的。因为Andrew的expertise是在IB,我的第一篇论文和IB没什么关系,是social network和neo-institutional theory的,所以觉得还是再有一篇IB的论文比较好。但是那会儿也没酝酿出什么来。。。
到了7月初,就要去开会了,先是AIB,Quebec City,Canada。到了魁北克,感觉有些失望,看了一下来的老师,好学校的凤毛麟角,大部分都是一些不知名的学校的老师。这让我对IB的现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非主流啊非主流,而且IB这个方向本身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多,基本上都是从别的学科借来一些理论来进行研究,如果以这个为大方向学习的话,会让自己的background不够solid。基本上,在AIB以后,我就决定再次申请的时候要以我的第一篇文章为主,方向是the application of social network and neo-institutional theory into organization analyses. ; `" u2 @- `+ E. F1 b, q
8月的AOM,无论从规模,还是质量上,都比AIB要强很多。在去之前,做了一些工作,看了看各个学校的老师,有没有和自己方向相近的,然后发email联系,看看人家是不是也要来开会。到了开会的时候,大约见了五六个教授吧,还是有些收获的。先和一个CMU的教授聊了聊我的论文,他表现出了极大兴趣,虽然他主要在public policy school,并不在我想去的biz school,但他还是十分好心地为我介绍了一下social network领域各学校的情况。还有一个network的大牛,我也厚着脸皮和人家搭了搭话,大牛还是挺不错的,也给了我一些建议。和Wharton的一个教授也简单谈了谈,由于他认识Andrew,对我也还算热情,不过没谈什么实质性的内容,基本上是大致地说了说申请的事情。最有成效的应该就是和Maryland的联系了。他们一个去年负责招生的教授和我谈了谈,感觉有点像面试。谈完以后觉得去那里应该没什么问题了,准备把Maryland当作保底的学校了。
3 M4 B( X4 u* H' L: D" S, E
从AOM回来,8月中了,然后准备了2周的TOEFL,8月底考了,290/6.0,还算令人满意。从9月开始,就专心准备申请材料了。
not applicable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587 小时寄托币51990 声望91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75帖子精华42积分35833UID2158364
声望91 寄托币51990 注册时间精华42帖子
Forum: Chase Dream
ID: daxia345
我的申请总结(三)
选校是申请中最为关键的一环,选校的基础是定位。以往的经验,比我早两年的师兄,有去Stanford的,不过不是同一个系,而且他导师是Stanford的,还有申到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的(Andrew是UWO毕业的),他和我是一个老板,他只申了Harvard, Wharton, MIT, Stanford, INSEAD和UWO,最后他没去UWO,而是选择了工作,还有也是一个Andrew的学生,去了UIUC。
觉得还是本系的师兄/姐更有参考性一点,决定保守一些,多申一些学校,最后加加减减地申了14所。后来证明,这是过于保守了,不过也从另一侧面反应了不自信,10所左右应该是比较合适的数量。以前看的总结里,有对各个学校的介绍,觉得很好,这里也试图把我所了解的告诉大家,尽量从general的角度看,不过大部分还是针对management/strategy的。
4 r. t$ T1 g! m5 k0 E; E
Harvard:犹豫了很久,最后还是没有申。名气自然不必说了,Harvard is Harvard。商学院整体的reputation也很好,但具体到博士项目,不是太好,没办法,老师们都是超级大牛,太忙了,没什么功夫管学生,所以基本上要自力更生了。比较特别的一点是,HBS的博士分两种,PhD和DBA。一直有种说法,在学术界,DBA不如PhD,具体情况我也不是太了解。我没申的主要原因还是没有什么太合适的教授。这个方向想申的话,可以考虑PhD in Business Economics和DBA in Strategy,前者就是经济学的气息比较浓,后者是前1年才新开的。
; ~; u8 B4 Q. _) i
Stanford:整体的reputation也很好。我申的是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的Organization Behavior。OB分micro OB和macro OB,前者主要研究individual,像什么emotion, trust之类的,我不是很熟。我的方向是macro OB,或者叫OT (Organization Theory),和strategy靠的就比较近了。Stanford的macro OB,sociology的气息比较浓一些,population ecology的开山鼻祖之一的Hannan就在Stanford,还有neo-institutional的鼻祖之一的Powell,在sociology department。而且,加州的天气也很好,呵呵。有点特别的地方是,OB只要GRE成绩,这一点在其它商学院是罕见的,一般是2个都行,prefer GMAT。" u! ?- R0 W: j. D$ J5 y' b
+ ~5 G. R4 a& f. W2 v, k5 r9 _
Wharton:Wharton的规模很大,不仅系很全,甚至Statistics,Health care system, Real estate,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这样在其它商学院不常见的系,Wharton也是一应俱全。这一风格也延续到了Management Department,光是faculty就有40人!与此对应的,phd学生也不少,每年大概招5人吧。当然,management里面也是包罗万象,研究涵盖的领域非常广,OB, OT, Strategy,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比较好的一点是,有IB这一块,很多其它management department里根本没有这个方向的。这样我之前IB的基础,也可以派得上一点用场。
MIT:Sloan的优势在于technology这块,entrepreneurship之类的。有一个Strategy and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的program,大概有10个教授吧,应该说是个很好的地方,但是给人的感觉是比较散,就是教授之间研究的方向差别还是挺大的。Westney是IB方面的大牛,Zuckerman主要研究social network。这两个和我研究的还比较相关。0 ?, q9 S3 P8 e0 f6 |
Columbia:Management department里也是sociology的气息很浓。有好几个教授都是sociology背景的,Stuart, Ingram, Reagans都是social network expert。还有Haveman,是研究neo-institutional和diffusion of diversification的。应该说,这里和我算是比较对口的了。但不知为何,Andrew对这里似乎印象不好,争取了一下才拿到给这里的推荐。
Chicago:更是sociology的天下。那个系的名字叫Market & Organization,有个social network的大牛,Ron Burt。不过好像除了他,我这方面没什么太牛的。Chicago有个好处就是读完前两年,可以拿到一个MBA的degree。不过,好像毕业挺难的。Andrew同样对此无甚好感,我也就没再争取,这里反正不如Columbia对口。
Cornell:Management的特点就是小,一共faculty就不到10个,还包括OB的,具体到OT的人,也就2-3个。而且management的强项在于OB,特别是HRM,整个OT在那里就算minority了。本来都不打算申请这里了,就写信问了问,没想到那边的老师十分热情,在11月的时候就通过skype和他聊了聊,既然都进展到这里了,没有理由不申请啊。另外,Cornell还有一个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 School,很多研究OT, Strategy的人都在这里,像Tolbert。如果在Cornell读的话,基本上要游离于这两个school之间。
- Z/ B* M* w&&k: ~+ P1 w
U Mich:PhD的reputation很好,是个研究气氛很浓的地方。Corporate strategy an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department虽说是一个系,但是分2个方向,CS或者IB。代表人物是Ahuja,印度大牛啊。听说那里对PhD很重视,受到的训练很好,出来的placement也很好。而且只从Ross捐了一大笔钱以后,U Mich立马阔气了,貌似奖学金也很高啊。。。4 Q7 R5 s&&Y4 g& \
Berkeley:和MIT比较相似。有两个相关的专业,Business and Public Policy,Organization Behavior and Industrial Relations。BPP更多是economics-based,OBIR是sociology-based的,我申的就是OBIR。这里的OT group人也不是很多,Audia算是比较活跃的一个了,还有John Freeman, population ecology的另一个奠基人。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个中国教授,Waverley Ding。她04年从Chicago毕业,来Haas做Assistant Professor,榜样啊!4 O% j- @, e' }: A
Northwestern:Kellogg的整体还是很强的,特别是Marketing,当然其它的也不差。也是有2个相关的专业,Managerial Economics and Strategy,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和Berkeley的2个相似,前者是economics-based,后者sociology-based的。MO有不少牛人,Gulati, Zajac, Uzzi,各个都是响当当的人物。而且,貌似也很钱的样子,Kellogg也是个好去处。
- {% \( o. E8 \, F, v! w
Duke:感觉从前几年开始Fuqua就开始扩展,group也越来越大。Management department规模也不小,Will Mitchell从U Mich过去了,增强了一些实力。但不知为什么,placement总不是太好(那里的学生自己说的)。; H/ e6 K; L$ D
1 Z, p- o: w9 ]
Maryland:MO的领军人物是Gupta,是个牛人,我当初读了一篇他的文章,觉得写得很好,颇为崇拜了一下。他还有个中国女学生,Cao Qing,貌似也挺牛的,今年on the market,不知道工作找得怎么样了。/ G( i. X. y0 E( q2 B
NYU:Stern的finance最牛。它的IB是很偏重economics的,所以也就没申。Bernard Young是IB这边的大牛,在各种jouranl上都有publication。
INSEAD:美国以外最好的商学院之一了。Strategy group有不少牛人,Gimeno, Doz, Kogut。学生的placement也都很好。它的缺点在于不在美国,而且只是一个商学院,并不是一个university。这里的老师欧洲人比较多,还在Singapore有campus。由于不要申请费,我也就申了。
LBS:和INSEAD性质差不多。但是给我的感觉是,LBS的研究气氛不如INSEAD浓,它还是更重视practical的东西的。置身于伦敦这样的金融中心,多关注些实际的东西,也是正常的。
9 d) V&&g* T6 i&&L
Toronto:它的strategy department还是挺强的。特别是ecology和social network这块,像Baum这样的大牛,还有一些年轻一点的Assistant Prof,像Rowley。感觉这里确实有这么一群人在做这个东西,很有group的感觉。
- g3 ^7 N' \&&?* r&&q% k
UWO:Ivey的MBA更有名一些。General Management以international business闻名,特别是Japanese MNE的跨国投资,因为他们在很早的时候就做了一个关于这个的数据库,然后出了一大批人,Beamish是这里的头,他也是Andrew的导师。应该说,Ivey的这个community在IB这块还是相当有影响力的。. l+ `+ Q; j& J# U( m
) I% s9 I5 S! A7 K5 d" L3 r
Yale:Yale的PhD项目只有3个系,accounting, finance, marketing,所以就无从申请了,不过从这点也可以看出Yale对PhD的培养并不是很重视。6 ~. a- X6 W% u" {
Princeton:人家根本没有商学院这个东东。。。做finance的一般都在economics department里。& D4 W2 m( s" ^1 H0 u4 `
, \' R: m! e& l# [& I( O
还有几个不错的商学院,可惜没有PhD项目,像Dartmouth, IMD(我对瑞士的印象还是很好地。。。)
not applicable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587 小时寄托币51990 声望91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75帖子精华42积分35833UID2158364
声望91 寄托币51990 注册时间精华42帖子
Forum: Chase Dream
ID: daxia345
我的申请总结(四)$ W3 e4 b# w# W- b
学校选好以后,剩下的大头就是PS了。由于有了比较丰富的研究经历,写起来也算得心应手多了。PS的主体就是阐述了一下自己的研究经历,很朴实,没什么花哨的东西,最后1/3写了写为什么要申请这个学校的这一项目,这一点比较花时间,要上网看老师的paper,写出来怎么match。&&h4 N9 }! _3 b/ E. U
推荐信,1封清华时毕业论文的导师,1封Andrew的,有的学校还要第3封,这颇费了些周章。由于我一心一意跟着Andrew做,和其他老师没什么太深的接触,所以最后只好找program coordinator写了,基本上没什么实质内容,算凑个数吧。剩下的就是比较route的工作了,填表,牟牧稀?2月20号把所有的学校都寄完了,就回来北京等消息了。1 x* A5 C5 u4 w6 i
整个1月,没消息,也逐渐习惯了每天早上收信的日子。到1月底的时候,心里稍微有点着急,看着别的系的offer已经开始出来了,也有一点小羡慕。与此同时,看到网上有说Stanford已经发campus-visit的invitation了,心里还是感到很失落的。Stanford,还是我很想去的地方,而且一直也有招中国人,没想到这么快就被拒了。还好,我的失望和焦虑没有持续多久,2月2号收到了Berkeley的offer,当时真有点儿天上掉馅饼的感觉,因为以为都会有面试才会发offer的,没想到offer就这么来了!Program coordinator还特意打电话来祝贺,真让我有受宠若惊的感觉。到现在还是很感激berkeley这么早就给我offer,免去了我以后的焦虑。还有一段小插曲,这个offer是我妈去白云观帮我烧香以后第二天来的,嗯,我是不相信这些的,不过是陈述这样一个事实。
8 E5 A' K. ~/ l: h7 c4 v: ^
然后的一个礼拜出去旅游,为了保证收信,我还特意搞了一个手机上网,不过什么消息都没有:(到了14号,收到了Kellogg的on-campus interview invitation,如果不能去,就video conference。当时犹豫了一下,又问了一下Andrew的意见,还是决定去了,因为手里正好也有签证,开会时签的,1年多次,而且对方还提供$500。再加上Berkeley也有admit day,给$350。既然决定去,那么就顺便把其它学校都问一遍吧,看看有没有再能给点钱邀请我的。发信问了一溜儿够,得知Columbia我在waiting list上,MIT说看了我的材料,很优秀,但是遗憾的是他们今年由于faculty会有大幅度的turn-over,所以就不准备招人了,Wharton说他们再过2-3周才会审材料,Duke也差不多这个意思,Maryland说电面,没有campus-visit的先例。Cornell非常热情地邀请我去,也给500,当时就觉得这个offer也差不多了。U Mich更阔气,给600。我也顺便把Maryland withdraw了,算攒人品了。
4 f$ a! X& d( K7 p) W
最后确定下来去4个学校,Kellogg,Cornell, U Mich,Berkeley,说实话,让我在这几个里面选,真的还挺困难,在我看来,Harvard, Stanford, Wharton是top 3,剩下的差别也没那么大了。
计划是3月4号走,15号回,每个学校待3天左右,于是在2月的剩下两周,我的重心都是在安排这次行程。说实话,这时我等的也就是Wharton了。2月28号,Cornell的offer来了,意料之中。同一天晚上,Duke的拒信,说实话,当时也没什么太大感觉了,还挺高兴,少一个学校惦记了。
3月1号,收到Wharton program coordinator的来信,说要和我电话5分钟。当时的心情还是很激动的,马上又开始琢磨为什么是5分钟的电话啊,面试?时间太短了吧,offer?干嘛不直接email告诉我啊,还打什么电话?难道告诉我要据我?觉得我还不错,正式地据一下以示重视?真是思绪万千啊。。。! ^" u# @, K4 c8 Z* F" n- |
不管怎么样,都是要面对的,马上回了email。3月2日,却没有回信,心中更加忐忑。这时INSEAD又来信了,说要面试我,我现在还哪有心情搞这个啊,直接回信说了说我的情况,但也没把话说绝,毕竟INSEAD也是很不错的。然后和INSEAD的program coordinator用skype聊了1小时吧,和我介绍了一下INSEAD,还一个劲儿地问我Berkeley和INSEAD怎么选,他的意思是只要我决定去就给offer。我确实也给不了他答案,只能说等我从美国看完了再决定,其实这么拖着人家我也挺过意不去的。' Q/ k' U. L# Y- J8 D
; K( |4 v, B/ ]' m. J/ U
3月3号,终于通上电话了,offer!当时还是很高兴的,在整个申请过程中,一共高兴了2回,1次是berkeley的第一个offer,一次就是wharton的。
这样一切都明朗了,不用再考虑选学校了。然后决定取消4号开始的美国之行,毕竟,拿了人家的钱去逛一圈然后再据人家确实很不好,倒不如早早说明情况。美国之行是为了帮助选校,既然已经选定了,再去也没什么意义了。只是已经买了机票,损失了一些钱。。。
然后就是写信和那些学校说明情况,这时尤为感到难受,特别是对berkeley和cornell,那边的教授真的对我很好。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this is way of life。有意思的是,就在我写这篇文字的时候,又来了Toronto的offer,忘记withdraw了。。。% c8 F: Z- e4 J: h. f! d
也许有人会说,我的决定过于仓促,毕竟,其它的几个学校也都是很好的。但怎么说呢?我应该是有一种Wharton情结吧,最初的梦想始于Wharton,以Wharton作为申请的终结,也应该是个圆满的结局吧。
not applicable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587 小时寄托币51990 声望91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75帖子精华42积分35833UID2158364
声望91 寄托币51990 注册时间精华42帖子
Forum: Chase Dream7 b4 r+ A. M2 q% T+ k+ `
ID: daxia345
1 A2 E$ ^8 o( i- O' x6 A( ]
我的申请总结(五)
; \0 z% n1 X5 I3 L% k) F
一直以来,都很欣赏超女的口号,想唱就唱。0 D3 Y. J9 ?; d9 J, v- F* ?+ q
推开夜的窗
对流星说愿望
给我一双翅膀
能够接近太阳
. p, X7 H: `3 \: l2 \
我学着一个人成长
爱给我能量1 @; X4 v4 l4 |1 s9 ]&&H$ ~7 h% w+ y
梦想是神奇的营养
催促我开放+ v( h/ y&&L& `1 [&&T
想唱就唱要唱的响亮% s- v$ [: }* o9 z* V/ P
就算没人有为我鼓掌7 K) {" n3 {+ h% H
至少我还能够勇敢的自我欣赏&&y% v# c) Z8 t$ r! x6 C: N' W
6 e- `! g! F3 v, j
想唱就唱要唱的漂亮
就算这舞台多空旷! z+ T5 R+ ]/ M% y! Z4 S
总有一天能看到挥舞的荧光棒
$ e8 a- f) Y9 a' _; G
想唱就唱,是一种洒脱,一种自由,一种年轻人的特权。的确,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很多时候,错过了那个可以追梦的时节就再也没有机会了。随着岁月的流逝,能想做就做的事情越来越少了。。。
' ?) O$ R$ l# g) G! I
所以说,能够想做就做是一种幸福,是老天给予年轻人的特权。有机会追梦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幸福!无论结果如何,这个追求的过程、付出的过程都是幸福的。
不断实现梦想的人生,才是充实的。只是,当你追求许久的梦想终于实现的时候,会在短时间内,有一点点空虚。这时,就会想起某次和大牛的对话,what's my fire in the belly?
/ I% d9 \! C$ S! I, s" |" k
读了phd,就意味着真正要把学术作为career来对待了。而对于career,一定要真正喜欢才能够干好,否则的话,将很痛苦。现在,我对于学术,只能说 I can do it. 还不能说 I like it。真正的且最持久的fire in the belly应当是喜欢。光喜欢professor的life style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在学术中找到真正能吸引你,打动你的地方。这也算是我下一阶段的目标吧。- Y# \# @, T; Y&&S" a
这份总结,也洋洋洒洒地写了1万多字了。写的目的,一是对自己这几年的历程作一个回顾,也算告一段落;二是真的希望可以对以后的申请者有所帮助,毕竟,商科PhD申请的人不多,这方面的经验也是少之又少,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一队伍来,将来为国内商学院的发展出力,这两年的经历,更让我认识到国内商学院在研究方面与国际上的差距,这正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 s6 r/ L3 q4 L" D* q( T
我从来都不觉得Wharton的offer可以改变什么,也不去考虑自己牛不牛这些问题,我需要做的就是,按着自己的计划,一步步去实现梦想,不去考虑别人怎么说。一直以来,都深感自己是幸运的,有权利也有能力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K, D8 @' D$ \( k4 j- x0 w$ ~/ a
&&F- t* @/ @! I; }( f4 c. C
在这里,还是要不能免俗地谢谢我的父母,对我的决定给予支持;谢谢Andrew,把我带进了学术的殿堂;感谢所有的同学朋友们,让我的生活充满色彩。Bow!
未来的路还很长,我才刚刚开始。。。
not applicable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587 小时寄托币51990 声望91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75帖子精华42积分35833UID2158364
声望91 寄托币51990 注册时间精华42帖子
Forum: Chase Dream# v1 H' [7 F2 w
ID: georgeqian4 W" T" [% _: i( h* s6 s% J
申请情况:全部是finance in ph.d.,起先申请了15所美国的(除cuny外,全部是top 50的)后来补了1所新加坡(NTU)的(在3月31日补的)。申请结果,interivews: 5, offer 2, rejections: 14. Interviewed by PSU, Vanderbilt, Emory, CUNY and NTU. Admitted by CUNY and NTU. 3 C& I5 |$ U+ _, J
7 t# ~$ j5 d$ w$ P% ^&&D/ C2 }
Background: ( A% S1 ^; m$ m6 V
education.北大光华本,GPA不高,但也可圈可点(数学好,Year1 year2 GPA很高),总体马虎吧。香港by course 硕士。GPA也不高,但也可圈可点 (RA etc.)
GT: 7 2XX 属于average吧。2 p9 C7 `% ?6 K$ A
No academic papers...
Work exp. 3 years in mutual fund.
- r&&?7 N$ Z" |
序言,去年10月份才开始被师兄鼓动念phd在商学院,一点概念都没有当时,也不知道申请啥,就想金融吧,属于匆忙上阵。 属于当时从没看过 paper,不知道phd干啥的那一类盲。' r# h# Y&&p" X5 ]6 R
* T8 }/ Z% e$ \8 O6 h
材料准备,我自己觉得的重要性排列如下:1。papers (我是说真的学术上的,乱七八糟的不算,如果written sample的话,那就不是很重要,written sample 人家就看看你一般英文写作水平)2。推荐信(没有学术上过硬的paper,这个就是最重要的,对我而言至少);3。统计数理训练;4。本科、硕士毕业学校;5。Gmat or gre, GMAT. 5。P.S.其他。6。GPA。,还有其他嘛?呵呵,我都没想到就应该不是很重要了。7 O3 D; D! Z) O
5 \3 g6 _* d3 x0 H$ R7 A
以上因素决定你进不进入面试(决定了你是否有academic potential),进入面试后最最最重要的,对一个中国申请者,就是口语。一般是挑选8个面试选2-3个admit。我碰到的情况。
接下来说说我对上边的几个因素分析。
条件一二三非常重要。# N* c$ c. S! R, v3 l
1。你要有牛papers(国际公认的).那不用说了。或者你有非常好的idea针对某个topic,我想能做到这点的人也基本上很少。对papers, 国内一班人都拿不出手象样的。以我看到的国内的发表的金融硕士论文,那个叫什么金融研究期刊的。水平实在太低。。。运用的模型和技巧叫人汗颜。基本上说,国内论文基本用处不大。2。推荐信:牛推荐基本决定你能进面试。我的一封推荐来自本校(香港)finance dept. head. 他是亚洲金融领域属top的大牛。我的5个面试基本都是靠他我觉得。我想提醒大家的是,这个圈子很小,如果推荐人人家彼此认识又很有quality,那自然你就很轻松入围。面试我的教授都认识他并且和我提了他interview时。国内都很难拿象样的和qualified的推荐信,这个是一个问题3。统计是金融ph.d.的必修课。尤其你要做emperical finance.那么你必须学好统计。top学校招的finance ph.d.好像很多有数理背景。今年就有清华的从美国一个统计phd跳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的finance ph.d. 如果你有什么奥数金牌物理金牌的,那就快拿出来show吧,比较管用。嗯。如果你还年轻,去读个统计硕士或博士吧,你的录取几率大大提高。8 J9 h" q/ n2 p
( [+ K$ b% ?0 u% n% w. U! O&&B% M) i
条件四,五,六,都是属于能锦上添花,但是不能雪中送炭的那一类(就是不是充分条件)。这些条件不好的话,除非你有好的explanation,能让你出局,但是这些条件好,却不见得让你入围面试。尤其象GPA,一般没什么可比性。附带,GMAT over 750还是有一定优势的)' U/ x, W; N) P. T
" [: U. u) Y0 o6 M9 y) H2 b4 g
最后,还是把这些条件综合起来看你一个人的整体能力。/ q, u8 Q# ]& L6 L/ S5 p
4 L3 D' L8 h) \1 x7 A
入围了?恭喜你,要面试了(现在对国际学生好像finance不面试的少吧。。。)。成功失败,在此一举。好好准备,当然运气发挥也很重要。总体来说,很少很少有top学校的finance ph.d直接来之中国或者,say 香港,台湾啥的。大部分人都有一定的在英语国家的经历。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英语口语。这个是我在面试中失利的原因。其实你也蛮难和人家已经在美国的人竞争的。sigh. 这方面我没啥经验,就是练吧。练好口语,不是一日之功。
interview with vanderbilt: 15 mins around. 随便聊。感觉还好。结果把我据了后来。不过那个professor 对我还是很好。告诉我去美国提高口语,然后就有戏了。笑。其实我觉得我口语还凑活,我不服,让推荐人又给他写了封信,他们很熟的,然后就说去美国提高口语。
interview with PSU. around 1 hours. 累。我很困,状态不好,晚上12点多到1点多啊。。。很多学术问题。据我理由,也是口语,那时真是困啊。有点结巴。所以interview时请一定要状态好。他时我师兄啊。据我。唉唉。
interview with emory, around 15 mins. 随便聊,据了我。教授告诉我原因是口语。。。
interview with CUNY, around 45 mins. 随便聊,后来email 问我去不去,决定去他就让 committee admit我,我回信据了他。主要考虑placement的问题。6 x( |8 M+ ^8 \8 ?8 _; P: j& n5 L" @
5 l+ v' N2 H( w& y6 ]! j
interview with NTU. around 10 mins. 这个比较有意思。呵呵,他就说XXX(我一个推荐人)是他朋友。嗯,就这一句话,然后让我问问题。最后告诉我录取了。我汗。我觉得他口语没好。。# E7 w. b# Y! R5 j0 `- \
: B; P) f$ T# A: L- l+ T* q
总体而言,口语对中国申请者是个问题,(我指finance, 可能其他专业要求不是很严,但口语真的对finance要求比较严)。女生相对好点。。。8 c3 G8 ?, ]) X: S
% m( R& w$ h% k1 I: d8 t5 t+ @& U: H
申请学校:我准备时间比较短,基本就是看了usnews选的。没看什么academic排名。基本选在15-49;定位还马虎吧。前20除非有我说得条件一二三非常突出的,一般是没戏的,不要浪费金钱。当然你可以试试。。。在各个梯次都合理安排吧。嗯,别浪费钱去申请你根本不打算去的学校。象我申请的cuny...." e$ m% A# I- x( W- [5 }. G: x
$ F0 i&&n: [, x+ W3 _
嗯,我打算明年来过吧。预祝大家成功。
[ 本帖最后由 kevinhrm 于
20:36 编辑 ]
not applicable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587 小时寄托币51990 声望91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75帖子精华42积分35833UID2158364
声望91 寄托币51990 注册时间精华42帖子
Forum: Chase Dream
ID: zenger% Q) z&&b0 o. b
8 |1 `# D' R/ I$ X" @! S) _
; w6 h* L* p" M&&C2 o
我是个已经工作多年的大龄青年(对大多数PhD申请者来说);没有北美学历;没有象样的学术论文;甚至GPA也不高。我的工作经历可以帮助我获得顶级MBA的录取,但却可能成为学术方向申请的最大障碍(来自于Queen's某教授的说法)。我希望说明这些弱点能够励很多CD的准PhD申请人。更希望下面的内容能够有些许参考价值。& Q5 l* M+ j. ?" F1 a, m2 O
' B8 X$ O- ]' y( n
背景及申请简述:
. Z1 S, B% }8 z: b$ T# L$ v: h
a) GT:TOEFL 587+5.5(05年5月) 650+4.0(05年11月),GMAT 770(51,44)+5.0(05年10月);
b) 学历:西交大技术经济本科,武汉大学MBA,GPA一般(80-85),国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一篇——关于物流方面的;7 X: H* P! p3 ?! O5 Z
c) 工作经历:约12年:曾担任某中型外资集团中国区副总裁(负责营运和物流事业部)及其国内几家合资公司董事、监事职务;发起并组建公司,从事金融配套服务,公司基本理顺后便不再参与公司管理,专心准备PhD申请事宜;0 K- d( J% l4 Y" e! X1 V- t) O
d) 推荐信:四封,分别来自——西交大管院院长(原来我本科专业教研室主任);武大商院副院长;武大金融系教授(我MBA论文导师);公司合伙人;: x& L, L8 N3 F. ?2 p5 S' W1 [
e) 其它:移民身份,05年底开始居住在加拿大——事实上,对申请本身没什么意义。8 `5 z1 K8 U( ~; j' d
&&r4 U7 x& Z; M0 l2 U! h7 o' X% F
申请加拿大5所学校:UBC(Sauder);UT(Rotman);Queen's;UWO(Ivey);York(Schulich),申请项目全部都是PhD in Finance。12月份发出材料,2月份UBC拒信;3月初Queen's电话面试,被拒,经我要求后同意转审MSc;3月中旬York收到ETS补寄的TOEFL成绩,正式受理申请;3月下旬,被Queen's MSc拒,两天后收到UT拒信,同日收到Ivey通知;4月初,确定接受Ivey的offer,并通知York取消申请;4月中旬,仍然收到York的拒信 :)。* o" Q- @, P9 R/ E" A
# J5 g4 c( w: w" b
经验及教训:. K/ p2 W! z* Q; Q
, y7 }) P: Y! I& R* w$ s
1、材料准备
GT:对一般申请人而言,没有特别强的学术背景,还是建议将GT考高点,毕竟可以引起教授的兴趣,来看申请材料。个人认为,Queen's之所以还和我有几次联系,其主要原因就来自于我的GMAT分数。
推荐信:其实只有一个学校要4封,既然准备了,干脆就都提供了4封。推荐人是需要精心选择的,需要组合成一个完整结构,能全面反映自己过去。不必局限在学校要求的推荐信数量,不论作用大小,总会有点用的:以UT为例,它的网申只提供了3个推荐人的填写,但在收到我全部申请材料后,主动发信通知我,已经修改了我的网申清单,将第4个推荐人资料列入其中。
PS:唯一可以不断更新的个人材料。建议在申请材料提交前2个月开始完成第一稿,之后可以不断修改。要用2-3页的文章来打动教授,绝对不是一个简单任务。不论是强调学术还是其它,最重要的是符合个人的特点。, s9 B2 i% o' G&&G
7 V& y$ F5 `$ X) g
2、自我定位- f' j8 a* A4 t6 `9 @3 K, F
; S1 F! a: O, P& k* v6 t
个人的自我定位一定要清晰,不要盲目选择,包括学校和研究领域。以本人为例,其实我的目标只是想通过PHD学习,把自己的生活转到学术界,将来做研究或教书,过平平静静的学者生活。因此对我来说,任何研究方向都不排斥。不过开始请教授写推荐信时,只简单地想了这一个方向,因此后来就全部都申请了FINANCE方向。如果可以重新来,我会申请UBC的Management Science(内部也叫Operations Research)甚至Transportation and Logistics(一个cross-field program);UT仍然是FINANCE,但是具体学术方向会更具体和有针对性;UWO会考虑GM方向(在不知道FINANCE方向会录取我的情况下,详细情况见下文);Queen's的OB方向;以及MCGILL的Multidisciplinary Topics方向。除了考虑到各学校的特点、强项以及教授因素外,更考虑自身的背景和上述方向的匹配。
8 g! p5 z3 |&&v8 R" m
3、选校分析; }( h, j, c7 l) N7 U) p2 ?2 ]: H" N
“知己知彼”
这一点是我要反复强调的教训:我得到finance的offer现在看来实在是侥幸。IVEY的GM方向是传统强项,每年招6-7个新人,而FINANCE通常为1人:01,02,03年各1人,04年招了3人,05年招0人(估计没有名额),大家估计今年招1人。我在向在校的师兄打听到这些信息时,已经是3月中了。可想而知当时我的心情。幸运的是:今年FINANCE方向共招了3人,另两人分别是美国背景和欧洲背景(LSE),如果只有一个名额,我今年一定会多收一封拒信。而我过去的工作经历,包括工作中现成的研究分析报告和一些演讲材料,都可以有力的支持我在GM方向的申请。换句话说:如果申请GM方向,我有丰富的“陶瓷”材料。(当然,这也是后话)
除了上面所说的内容外,在选择学校中,更要强调对学校和项目方向的调查分析。每个学校,甚至不同项目,在选择申请人时都是有喜好的,这一点通常可以通过分析教授的简历和在校学生的背景得到。比如:Ivey就是一个接受长工作经历的学校,而Queen's则不是很喜欢这一点,UT在相似背景下,愿意选择“白纸”来培养。又比如:MCGILL的MT方向的教授对国际学生,特别是中国学生会有倾向(人大的会更好)。这些信息,对申请是非常重要的,要通过各种渠道来获得和仔细分析。
4、关于“陶瓷”
1 q# s* U- [7 P8 u
在申请前,我也根本没有“陶瓷”的概念和想法,主要是不知道怎样做,也不太相信会有什么效果。但在申请中,特别是收到UBC的拒信和Queen's的面试后,我开始“陶瓷”,其实也就是厚着脸皮给自己认为合适的教授写信,把自己认为可以补充的材料和说明发给他/她,虽然我的录取和与教授的“陶瓷”没有关系,但我相信教授即便不回信,也还是会看“陶瓷”信的——当然,会看多仔细就不知道了。例如:和York的研究生录取委员会的某教授“陶瓷”中虽然没有任何回信,但在后来我给她写感谢信并告之我决定去IVEY后,她很快回信,表示了祝贺。个人分析,在学校正式决定出来之前,教授是很难回信给申请人的,但只要内容合适,他们应该会看的,至于能否打动他们(或是给自己带来负面影响),就要看各人的思考和写作本领了。6 H3 m' F) N&&p& w( Q/ c$ g- H) l
4 H" ]% e) e3 T2 {
5、在读学生资源&&T+ Y4 @' q: t- y' w* f
这是很有效但容易被忽视的资源。通常情况下,在校的中国学生会很友好的回复你的咨询。我的申请在这点上,受益非浅,甚至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向在校的准师兄/师姐请教,会得到很多内部的信息和帮助。3 J7 t, U5 P9 `* e1 w
6、一点个人观点1 C- B/ d" n3 H
申请人的某一方面的单一背景,如:GT分数,GPA分数等等,和是否获得OFFER之间没有绝对的关系(虽然肯定都有影响),每个人的特点都不一样,如何利用自己的特点,把它变成独特的有利之处,是申请过程的着眼点。
# f2 ?7 i& j&&i5 a& k& X
最后,希望在这里能够公开向对我的申请起到重要帮助作用的朋友、亲人表示我最诚挚的感谢(虽然你们中很多人不会看到这个帖子)!% ~. b3 W9 a1 i# }% y
[ 本帖最后由 kevinhrm 于
20:38 编辑 ]
not applicable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587 小时寄托币51990 声望91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75帖子精华42积分35833UID2158364
声望91 寄托币51990 注册时间精华42帖子
Forum: Chase Dream
ID: timothylu; {2 U4 L% W, p: @* I% C# {3 O
几周前拿到了Wharton的phd in insurance and risk management offer, 当时说过要写申请总结的.因为这一阵比较忙,一直拖到现在.偶的经历比较曲折,可能跟多数同修的情况差别很大.姑且作一家之言,望勿见笑.% v9 j0 ?% R. i) P1 d) @+ U
先报一下偶的基本情况:Computer Science第一本科,国内某名校,GPA 2.75/4.0; Actuarial Science第二本科,加拿大某二流学校,GPA折算约为3.9/4.0; 三年IT业民工经验; 一个暑假的Research经验,有一篇co-authored paper submitted,方向为 数学及统计背景较强,修过几门纯数学课,参加过国际数学建模竞赛,未获奖; 经济学背景尚可,有中级宏/微观,计量,及博弈论; Pass了三门精算师考试; GRE 2240.5 v0 R6 t( }3 T& w5 L
6 ]" p&&@1 s, s1 M7 D$ O. v* ~6 j
偶九十年代中期高中毕业以后进了某江南名校,主修计算机科学.因为对自己的专业兴趣不大,而且当时年幼无知,完全没有想过出国深造这码事,所以四年时间一直是混个得过且过,到毕业时虽然没有挂过一门课,不过GPA算下来只有可怜的2.75.毕业时正值IT业高潮,于是厕身其中,当了几年编程序的民工,觉得自己实在是没兴趣拿这个作终身饭碗.因为那时申请加拿大移民很方便,所以就办了一个,也准备出来以后换个行当.
$ Q8 g, K6 n5 n7 m5 U$ T
当时中国的保险业刚刚开始与国际接轨,精算师这个名词开始见诸报端.特别是友邦保险招募了大陆第一个FSA,在新闻里很是热炒了一番,也让偶了解了这个职业,并且对此产生兴趣,于是偶到了加拿大以后就决定转精算方向.因为加拿大对跨专业申请研究生卡得特别严,所以偶只得申请读第二本科,又因为偶当年在中国的成绩实在是烂泥扶不上墙,所以只能去了一个二流学校.
% `, R9 N' l&&g. t6 S; @
原本偶的打算是两年时间拿下第二本科,再读个一年的MS就去工作的,结果静下心来读书才重新发现了读书的乐趣.偶对自己感兴趣的东东还是颇有钻研精神的,便开始考虑申请PHD.于是偶将毕业的时间推迟了一年,以便多修些课,另外在去年暑假申请到了一个research program,跟着系里的一个老师做了个research project.虽然那个老师是搞biostatistics方向的,跟偶申请的方向并不吻合,但是偶想有研究经验总好过没有,而且也可以看看自己到底是不是这块料.结果这个项目完成得颇为成功,偶还跟导师co-author了一篇paper,投给了一个挺有名的journal.
这样到去年下半年,偶开始正式投入轰轰烈烈的申请工作中来.当时偶对自己的条件究竟能申请到怎样级别的学校毫无把握,因为偶的情况实在很特殊:读了两次本科,两个专业没有多少相关性;第一次GPA非常糟糕,第二次则非常好;工作经验与申请方向无关;研究经验与申请方向只有很勉强的相关性(偶中意的是商学院有IRM专业的或者经济系有Social Insurance方向的,勉强可以说都需要用到统计方法).偶把自己的情况贴到CD和其他的一些论坛上去征求意见,也不是很得要领.总结下来似乎是申请二三流学校机会不小,一流牛校难度较大,如何陈述第一个本科的GPA是个课题.5 H$ X% Q( G) s& V9 _2 Z
1 s5 _. B. ?' K7 \; k/ O8 q
挣扎了一段时日以后,偶仔细权衡利弊,最后决定只申请美国的top tier phd program和加拿大的master program.偶的判断是以偶当时的条件,录取加拿大的硕士可算十拿九稳.由于加拿大的硕士学位只需一年,所以即使今年申请不到任何美国牛校,明年也还可以继续申请,而且竞争力会更强.况且每个program都有不同特点,如果要对每个program都写出有针对性的personal statement是很费时费力的事情,故而申请面不宜太宽.
8 K0 m' U2 B/ X% N# k
这样经过筛选以后,偶最后决定申请4个phd program: IRM at Wharton and Georgia S Economics at Yale and Michigan.前两个学校是直接专业对口,后两个都有比较强的Social Insurance/Welfare方向的faculty.其中Georgia State虽然不算牛校,但这个方向的faculty人数众多而且实力很强,研究方向非常齐全.开IRM专业的学校并不多,其他两个实力较强的Wisconsin和University of Georgia都偏好有保险业工作经验的申请者,我觉得希望很小就放弃申请了.. Y/ v/ \; M# D9 k
# \& f( F+ I4 ^. ?
接下来的最重要任务就是写personal statement了.个人认为,PS应当做到三点:show your pashow your abshow you are a good match to the specific program.具体如何体现这三点,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不可一概而论.从偶的情况而言,偶把PS分为以下几段:第一段阐述偶为什么对这个方向感兴趣;第二段描述偶的学业准备情况.这一段对大多数同修来说可能不是很重要,毕竟成绩单上修过哪些课程一目了然,但是偶则必须在这里解释偶的GPA.偶选择了不找任何借口,承认自己当时不够认真,但是使用一种positive的口吻,强调自己take it as a good lesson,并且以前后成绩的差别对比来表现之.现在看来,这样写还是成功的.第三段着重强调了偶的研究经验和成果,并且说明这段经验如何对未来PHD阶段的工作有帮助;最后是陈述为什么偶跟学校是good match,除了简短总结一下前面的内容外,偶还专门点了几个教授的名字,表示对他们的研究方向有特别的兴趣.这一点可能也不是适用于每一个人.不过如果确实自己对某个方向特别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一下那个方向教授的研究动态,并且在PS里提一下,可能会有帮助., F0 Z&&k8 @3 R5 g8 f, m1 V
2 L" q1 E/ t$ j. p& b
最后就是搞推荐信了.除了做研究的导师的一封之外,另外两封都是教过我课的老师,一个教了我一年精算,跟我很熟;另一个教了我三门经济学的课,不是很熟,但我在那三门课上都拿了97分以上.三个老师里,两个是assistant prof, 一个是associate prof,都不是有名的大牛.由此看来,写推荐信不需要非找牛人,但一定要了解你并且能给你很高评价的.9 u" n' q, @$ B" j
) f! w: \4 S- X, @% f3 n# I
材料投出去以后便是漫长的等待,不过心情并不很紧张.两月底和三月初的时候,yale和michigan的锯信相继来到,倒也并不出乎意料.毕竟准备材料的时候就觉得专业不同,不是那么match.三月中旬Wharton phone interview,接着加拿大各校先后来了offer.又等了漫长的一个多礼拜后,终于收到了Wharton的offer.这条申请之路也算暂时告一段落了.接下来就是四五年PHD的苦读,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x5 W' e+ x$ O. @- m/ P
&&K5 K" z7 [8 X3 f6 i5 h4 c( V
最后说一点个人见证吧.来到CD的都是为了chase dream,最后总有人成功,有人受挫折,有人申请到所谓牛校,有人只能就读&烂校&.这些其实都如过眼云烟,到末了时并不重要.来加拿大三年,对偶来说人生的最大成就不是申请到Wharton,而是认识了神,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地上的事都要过去,我所要做的,只是努力去做我能做到的,向着标竿前进,等候神的美意.今天是复活节,我心中的盼望,是CD上的同修们都能认识主,能努力向前,活出绚烂的人生,而将所有对前程事业的烦恼忧惧,都交托在主的手中.主必使你得安慰,必有美好的宴席为你预备.愿一切颂赞荣耀归于我主耶稣基督.阿门.
not applicable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0 小时寄托币2993 声望0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30帖子精华0积分2928UID2184248
高级会员, 积分 292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28 积分
声望0 寄托币2993 注册时间精华0帖子
大顶一下!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587 小时寄托币51990 声望91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75帖子精华42积分35833UID2158364
声望91 寄托币51990 注册时间精华42帖子
等有空了,我把自己申请PhD直到录取的经历写出来
not applicable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0 小时寄托币2604 声望0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30帖子精华1积分2491UID194526
高级会员, 积分 2491, 距离下一级还需 -891 积分
声望0 寄托币2604 注册时间精华1帖子
期待楼上的早日把你的申请经历贴出来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263 小时寄托币6862 声望0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35帖子精华0积分5373UID2120084
特级会员, 积分 537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373 积分
声望0 寄托币6862 注册时间精华0帖子
不顶不行啊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0 小时寄托币107 声望0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5帖子精华0积分87UID2127350
寄托新兵, 积分 87, 距离下一级还需 63 积分
声望0 寄托币107 注册时间精华0帖子
up3 y8 K! C# {/ j( h( c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4 小时寄托币98 声望0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5帖子精华0积分96UID2210964
寄托新兵, 积分 96, 距离下一级还需 54 积分
声望0 寄托币98 注册时间精华0帖子
chase dream,哎,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k2 ]) b$ V& [) f/ m' s6 P, G, r
2 Q( Y9 U4 u. _
看看人家的背景,不是清华经管就是北大光华,还有去加拿大的,想想就不是生活在一个世界里的人。生活啊,就是很让人无奈。* [! n2 s! K4 B&&R
, M0 q' _1 U2 X2 ~( y" O
我只是有梦的平民,什么时候我也能fulfill my dream呢?5 |+ }! ?5 b- J9 U
5 j- i5 ]% U$ ^7 b# R0 }
但是,不管怎样,勇气+头脑+胸怀+毅力=成功,我一直很相信这句话。3 [&&S+ g2 Q4 o* `
最后,我也要顶!呵呵
【版主】退休版主
【经济】Economist
QQ联合登录
【全站】QQ捆绑登录
Scorpio天蝎座
Scorpio天蝎座
Golden Apple
【长老会员】奖励所有长老会员
广州九微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GTER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专利申请费 一般多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