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德国人喜欢吃什么研究道具

苹果/安卓/wp
积分 6010, 距离下一级还需 4170 积分
权限: 自定义头衔, 签名中使用图片, 隐身, 设置帖子权限, 设置回复可见
道具: 彩虹炫, 涂鸦板, 雷达卡, 热点灯, 金钱卡, 显身卡, 匿名卡, 抢沙发, 提升卡, 沉默卡, 千斤顶, 变色卡下一级可获得
权限: 签名中使用代码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涂鸦板
TA的文库&&
开心签到天数: 2 天连续签到: 1 天[LV.1]初来乍到
本帖最后由 nice生活圈 于
11:36 编辑
德国人究竟如何做学问的 ,一起了解下
& & 有这样一则幽默故事,讲述的是不同国家的人在路上丢了一块钱。如果是美国人,那么他会马上打电话给警察:“我丢了一块钱,马上来给我找,因为我是纳税人”;如果是英国人,那么他会表现得很绅士,耸耸肩膀就走了;如果是德国人,那么他会在丢钱的范围内画出一万个小方格,拿着放大镜,挨个去找,最后还真找到了。
& & 这个故事虽然有些夸张,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刻画出德国人独特而生动的形象——生活中的德国人很严谨,甚至有些刻板。
& & 同样,在其他方面,比如科研方面,德国人也是一板一眼、执着而认真。
10:26:07 上传
& & 慢悠悠做学问
& & 初到德国,在阅读学术资料时常常会看到这样的脚注和尾注:“T Wagner, 1999, S. 98.(人名, 1999年,第98页)”,偶尔会产生疑问:仅仅标注人名和年份,怎么知道是哪篇论文?万一这位教授每年发表5篇论文呢?标注过于简略,会不会出现混淆?于是查阅了很多学者的论文,突然发现一个现象:德国学者每年一般只发表一篇。当然,超过一篇的情况也有,但并不是很多。对此,我曾经问过一个德国教授:“你们一年才发表一篇论文,岂不是太少了?我们有些中国学者每年能发表三五篇,甚至十几篇呢”。德国教授反问:“一年发表一篇嫌少?如果坚持下来,30年的时间就有了30篇论文,还少吗?”
& & 即使每年才发表一篇,但德国人并不追求长篇大论。德国学者顾彬认为,中国作家写得太长了。莫言用43天时间写出了 《生死疲劳》,中文有500多页,翻译成德文有900多页。他说:“在德国,不可能有人敢去写900多页的书,因为那意味着你可以比肩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德国作家一年能写出100页的作品就不错了,因为一页作品,他们要用两三天的时间来修改。像我,也写小说,但短篇可以,中篇也行,长篇我是不敢的”。
& & 笨办法做学问
& & 我的导师哈瑟教授是个标准的德国老头:灰白头发、高高的鼻梁、身材高大、说话不紧不慢、用词讲究、做事死板,而且一脸的威严。很多学生希望找他作导师,但是看到他那样子就害怕了。倒是我这个亚洲人有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概,不知深浅就去找他。没想到他爽快地答应了。
& & 如果说在德国留学是一个苦活的话,那么写论文就是苦中之苦了。我的论文前后被这个导师打回八次之多,但是每次帮我修改论文都很仔细,一个标点符号、一个单词都不会放过。例如一次看见我拼错了一个单词,就不再看下去,直接给退回了。那是一个什么错误呢?我把表格 “Tabelle这个词”错写成Tablette了,估计是晚上太困而胡写的。Tablette 是药片的意思,他很严肃地说:“你的论文上要是让人看到有这么多药片的话,大家会误以为你是学医的呢。”看到他这封邮件,当时我恨不得马上钻到地缝里面去。
& & 德国书中错误之少,是举世闻名的。有的极为复杂的书竟能一个错误都没有,连标点符号都包括在里面。读过校样的人都知道,能做到这一步,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德国人为什么能做到呢?他们并非都是超人的天才,他们比别人高出一头的诀窍就在于他们的“笨”,即肯下“笨功夫”。
& & 亲身考证做学问
& & 我的好朋友、文革史专家普朗克博士(Dr. Tomas Plaenkers)为了得到文革的第一手资料,先后十余次来中国搜集文革资料,包括当时的报纸、杂志、标语、大字报、领袖语录、书籍等,并与上百名当事人进行谈话。他的研究工作并未得到官方资助,所以每次来中国都是自掏腰包。我问他,这样做是否值得?他回答:“如果不是亲身考证,写出来的东西有什么价值?”
& & 做学问如此,在事关人命的问题上德国人更是一丝不苟。德国医生在接诊患者时会很详细地询问患者发病的全过程并认真阅读患者以往的就诊资料。在进行身体检查时非常认真,对疑似阳性的体征会反复多次检查。在决定治疗方案时很谨慎,对复杂病例往往会集体讨论。德国的科技很发达,可以使用许多测量软件对患者的X光片、CT片和磁共振片进行精确地测量得出一系列数据,根据这些数据进行更精确的手术和治疗。在手术中,主刀医生从消毒开始直到伤口完全缝合好都是亲自操作。
& & 德国人严谨的精神
& & 严谨和认真已经渗入到每个德国人的血液之中,这种精神与宗教信仰有密切的关系。德国是著名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发源地。路德给德国人带来一个新的概念,那就是“天职”。在德语的Beruf(职业、天职)一词中,包含的是宗教的概念:上帝安排的任务。也就是说,对于一个教徒来说,他做一样工作,生产一件产品,并不是为了工资、为了谋生而做,而是为完成上帝安排的任务。我们可以想象,这与干工作只是为了对得起所拿的那份工资,在工作态度的严谨与认真上会有多大的不同,制造出来的产品在品质上又会有多大的不同。
& & 路德及其后来路德派的职业思想至少在三个层面上深刻地影响了德国人:一是将世俗工作视为神圣,并以最神圣的态度去从事世俗的工作;二是尊重自然形成的分工与合作,不过分注重职业的形式;三是极其安心于本职工作,有良好的职业精神。
& &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9年,德国共有一百多人获得诺贝尔奖。如果把移民美国、加拿大的德裔算上,获奖人数将突破200人大关。德国诺贝尔奖获得者主要来自研究型的综合大学,其中哥廷根大学44人、洪堡大学29人、维尔茨堡大学14人(包括5位短期研究学者)海德堡大学10人、弗莱堡大学9人、图宾根大学7人、莱比锡大学6人,此外还有其他大学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未列入统计。
& & 据说中国有一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中国60年出不了顶尖的人才?许多学者研究去研究来搞不明白,教育官员们想破头也没有得到答案。其实,问题有那么复杂吗?你只要转脸往德国看一看不就明白了?除了自由、独立的科研环境之外,德国学者对学术研究的敬畏、淡定、执着和较真也密不可分。
来源:羊城晚报
总评分:&经验 + 210&
论坛币 + 5&
学术水平 + 1&
热心指数 + 3&
信用等级 + 1&
很佩服德国人的严谨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突然发现一个现象:德国学者每年一般只发表一篇。当然,超过一篇的情况也有,但并不是很多。
恩,认真啊 很好
初级热心勋章
初级热心勋章
中级热心勋章
中级热心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如有投资本站或合作意向,请联系(010-);
邮箱:service@pinggu.org
投诉或不良信息处理:(010-)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查看: 4637|回复: 113
德国人的工艺真是丧心病狂
累计签到:45 天连续签到:1 天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之前关注过一个德国人的牌子,叫尼辛,在北京万达有专柜
德国人真是个自娱自乐的名族,4个化学家和物理学家组成了这个品牌的团队
一直在研发新技术,居然把和铂金这两种熔点和物理属性完全不一样的金属完美的融合到一起去了
丧心病狂啊!!!!!!!
webwxgetmsgimg (10).jpg (41.77 KB, 下载次数: 0)
15:43 上传
这个对戒的质感好暴了,而且里面是空心的!!!空!心!的!,说是空气感,婚戒,随着每个人的手型不同,佩戴之后的形状也就不同,形成每个人独特的一辈子的婚姻记忆
再来看一个
webwxgetmsgimg (11).jpg (36.36 KB, 下载次数: 0)
15:45 上传
多色金,外部拉丝,内里喷砂,名字就叫NIESSING INSIDE!
内壁还是弧度的comfort ring ,被德国人的严谨给弄醉了
大图下不下来,大伙儿可以去官网看,不过官网是买不到的,而且很贵!非常贵!
累计签到:643 天连续签到:3 天
很好看呢~~
累计签到:45 天连续签到:1 天
很好看呢~~
反正只有德国人能做成这个样子
累计签到:1327 天连续签到:8 天
我在想是不是上了7位数
累计签到:1145 天连续签到:1 天
喜欢第一款,也就是看看的份了
累计签到:2 天连续签到:1 天
我也很喜欢Niessing。
尤其喜欢它家的张力戒指,和小金球的婚戒。
累计签到:45 天连续签到:1 天
我在想是不是上了7位数
那倒不用,第一款4W一只,好像
累计签到:45 天连续签到:1 天
喜欢第一款,也就是看看的份了
那也不是贵到买不起的,买卡地亚什么的,还是买这个吧
累计签到:45 天连续签到:1 天
我也很喜欢Niessing。
尤其喜欢它家的张力戒指,和小金球的婚戒。
握爪,张力戒指是跟神一样的存在啊
累计签到:1520 天连续签到:825 天
仰望。& && &
累计签到:1501 天连续签到:5 天
呃&&技术是无价的& && && &
累计签到:182 天连续签到:1 天
不太明白 第一个 会跟主人的手变形? 扁或者宽?
累计签到:45 天连续签到:1 天
不太明白 第一个 会跟主人的手变形? 扁或者宽?
恩,对的,会跟着手指的形状逐渐变形的
累计签到:182 天连续签到:1 天
醉了 那么牛逼
累计签到:531 天连续签到:1 天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累计签到:45 天连续签到:1 天
醉了 那么牛逼
所以才是4个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组成的队伍。。。。
累计签到:45 天连续签到:1 天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个牌子的东西比较难驾驭,戴起来好看的人好看到天上去了
戴不出来就死活戴不出来味道
累计签到:251 天连续签到:1 天
这个有个性
累计签到:45 天连续签到:1 天
这个有个性
恩,反正现在是供大于求的时代,没什么特点的东西真心也别买了
我这算是给他们家做广告么?不过他们也不稀罕,自娱自乐的人类
累计签到:45 天连续签到:1 天
呀?师太来了,你是不是也很喜欢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msenz Inc.德国人眼中的中国人
德国人眼中的中国人68个特征
近些年来,前去德国
旅游、探亲、上学和定居的中国人越来越多。
但智慧的德国人
往往很快就能从各色人群,
甚至从同样是黄皮肤的亚裔中分辨出谁是中国人来。
他们透露,
以下可能就是中国人的某些特别的“标志”。
1.在公共场合喜欢喧哗甚至起哄。
2.喜欢吃鸡脚、猪肝乃至猪大肠。
3.认为鱼头比鱼肉更好吃。
4.汽车里会吊有许多晃来晃去的摆设。
5.比日本人还喜欢唱卡拉OK。
6.房间里的家具比德国人多得多。
7.热衷于攀老乡。
8.亲友中还有一些小圈子。
9.习惯将遥控器放入塑料袋。
10.父母和孩子从不亲吻,也从不拥抱。
11.有点余钱就存银行。
12.小孩往往在读小学时就开始戴眼镜了。
13.喜欢在节假日安排孩子进“专长班”。
14.常常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争论不休。
15.喜欢用折价券或淘便宜货。
16.为了买到最廉价的汽油而不惜开着车子满城找。
17.早晨不洗澡,但晚上必洗澡。
18.对宾馆里的非免费食品碰都不碰。
19.很可怜,中国男人的体毛简直比德国女性还少。
20.别人为你倒茶你就用手指轻敲一下桌子。
21.说的外语往往调门过多(可能是受汉语四声的影响)。
22.求人办事前往往送点小礼。
23.比大多数西方人都更喜欢小赌博或买彩票。
24.喜欢用手指沾着口水数钞票,
而且点钞的速度大多比机器还快。
25.常常把吃下的鱼骨头直接吐在餐桌上。
26.电冰箱里常常存放有一个月的食物。
27.往往把洗碗机当碗橱。
28.喜欢舞刀弄棒(真冤枉:实际上是在健身哪)。
29.每家都有许多热水瓶。
30.经常就在厨房用餐。
31.会在餐桌上剔牙,但会用手巧妙地遮着嘴。
32.不论男女老少都会打几下乒乓球。
33.冰箱里常常留有一些剩饭菜。
34.把果酱瓶或咖啡瓶改做水杯,并随身带上。
35.喜欢带着比自己高出一头的大孩子外出旅游。
36.中国女人喜欢随时都带着零食:话梅、坚果或烤鱿鱼干。
37.喜欢把大米洗得太干净。
38.家里没有一般德国家庭都拥有的量杯,但秤倒是一定有的。
39.用筷子,而不是搅蛋器打鸡蛋。
40.家里茶杯大多有盖子。
41.回国后常常带回许多盗版碟片。
42.喜欢看中国功夫片。
43.看比赛时总希望中国队赢,而且赢得越多越高兴。
44.送客喜欢送出家门很远。
45.女人分娩后一个月内不让出门,叫“坐月子”。
46.上班时喜欢悄悄给朋友发送电子邮件。
47.即便身在异国,中国的南方人(如上海人)
和北方人(如北京人)仍然会相互看不惯。
48.厨房里的瓶瓶罐罐特多。
49.常常会不厌其烦地向德国人或美国人解释堂哥和表哥,
或叔叔和舅舅的区别。
50.大多对日本人敬而远之。
51.往往将牙膏挤到不剩一点点。
52.喜欢送月饼、吃月饼。
53.无论是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学习都很用心。
54.常常在吃饱后还坚持“消灭”餐桌上的剩菜。
55.同胞之间发生争吵时一律用汉语。
56.拜访别人时会带着水果。
57.在餐馆用餐后互相抢着埋单。
58.在大学喜欢攻读实用型的学科,如工程学、机械学或法学。
59.上了些年纪的中国人大多喜欢听收音机。
60.喜欢跟父母住在隔壁或同个小区,甚至三代同堂。
61.驾车时不喜欢礼让行人。
62.常常给亲友“介绍”男友或女友。
63.吃面条时喜欢用嘴吸,喝汤时不避发出声响。
64.朋友之间喜欢互相借钱。
65.不太喜欢去洗牙,但每日数次的刷牙却很认真。
66.重视室内卫生远远甚于室外卫生。
67.下班回家总喜欢忙个不停。
68.年纪轻轻就热衷吃各种补品。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1,748被浏览597,469分享邀请回答1.7K9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1K90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444被浏览186,546分享邀请回答fur.de/fileadmin/user_upload/RA_2013/ITB/RA2013_ITB_Erste_Ergebnisse_DE.pdf【3】【4】【5】: Arbeiterurlaub im Dritten Reich. In:
u. a.: Angst, Belohnung, Zucht und Ordnung. Herrschaftsmechanismen im Nationalsozialismus. Westdeutscher Verlag, Opladen 1982, , S. 275–382 (Schriften des Zentralinstituts für Sozialwissenschaftliche Forschung der Freien Universit?t Berlin41).【6】1K69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国人喜欢什么颜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