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北京市住建委官网公告:要拆除辖区内公管、自管882栋自50年代l以来所建的简易楼,大话迷人数年未果。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数字版首页 >
第A08:调查
北京危楼困局:安置难致腾退受阻
全市800余栋简易住宅楼全达危房标准,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寿命仅20年全超期“服役”
日 星期一 新京报
5月8日,被称为“白纸坊第一危楼”的西城区永乐里1号楼,一户居民家中,墙上多条裂缝中的一条,几乎分割了整面墙。此楼建于1966年,建筑寿命仅约20年。2009年被鉴定为C级危楼,要求居民腾退,但因安置问题,腾退搬迁一直拖延至今。而全北京类似危房有800余栋,亟待腾退拆除。
一位居民走过杂乱的永乐里1号楼院内,因楼内无厨房,住户在院内加盖了多间小平房。
房管部门公告要求强占已腾退房屋的住户限时搬走。
西城区广外一栋简易楼,政府部门称其已腾退完毕,但记者探访发现仍有人住在其中。
  在浙江奉化、上海虹口相继发生塌楼事件后,住建部发出通知,决定在全国组织开展老楼危楼安全排查工作。  4月22日,北京市住建委也发出全市老楼危楼安全排查通知,要求各区县相关部门在今年6月15日前将排查情况上报。  北京有哪些危楼?  相关负责人曾于2012年表示,经过调查鉴定,北京的简易住宅楼全达到了危房标准。而据住建委2010年的统计数据,当时全市共有简易住宅楼882栋。这些楼几乎全要腾退拆除。近日,新京报记者对这些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简易住宅楼进行探访,发现很多居民仍在“将就着住”。虽然政府部门之前就制定了相关腾退拆除计划,但因与住户的安置补偿协议难达成,很多危楼的腾退拆除工作难以进行下去。  4月10日早上,孙慧芬(化名)一觉醒来后,发现卧室西侧墙上又多出一条裂缝,3厘米长、半指宽。与屋里其他几十条不同的是,这条缝中透进了天光,裂穿了。  “可能外面墙面早裂了,屋里墙灰一掉,就漏了光。”她一边说着,一边把一页废纸折成条,颤巍巍踩着椅子爬上桌,将纸条塞进裂缝。  她开玩笑说,简易楼里住了几十年,人人都是个不错的修补匠。因为除了墙上的裂缝,屋顶漏雨、下水道堵塞、电线老化等,这些问题总是一个接一个。  “白纸坊第一危楼”  孙慧芬所住的,是永乐里1号楼。位于菜市口大街与里仁街交会路口北侧。破旧的青灰色二层简易楼墙体上,裂痕随处可见,短的几厘米,长的则有近3米。而一些墙砖已经松动,关门时用力稍大,墙壁上便会刷刷落下泥灰。  孙慧芬的老邻居、79岁的宋玉英老人回忆,这栋楼建成于1966年,居民一共39户,大多是当时姚家井村的住房困难户,政府为了解决住房问题,建了简易住宅楼(以下简称简易楼)进行安置。楼内大多住房面积只有9平米和18平米两类。  “卫生间要到菜市口大街上找,厨房多是居民在自家门口搭建。”宋玉英称,唐山大地震时,很多住户又在楼前建起了一排小平房,并一直保留至今,“说是楼房,但更像是一个大杂院。”  孙慧芬曾找了街道房管所,想让他们帮忙修补修补,可对方来了只是看看就走了。  裂缝在孙慧芬看来,也确实不算多大事儿。  “这栋楼早就成了危楼,白纸坊这一带的居民都知道,我们都管它叫‘白纸坊第一危楼’。”孙慧芬说,最严重的情况是一次楼体下陷,楼房南半侧地面下沉了三四厘米。  房管所和街道办找人加固了房屋,“但也只是在墙上贴了层比纱窗厚不了多少的铁丝网,然后抹了层水泥。”孙慧芬说,险情就这样解决了,但房顶至今还是倾斜的,北高南低。  据原宣武区房管部门的资料,永乐里1号楼早在2009年,就已被鉴定为C级危房,即“部分承重结构承载力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局部出现险情,构成局部危房”。  882栋达危房标准  永乐里1号楼并非附近唯一的简易楼,据白纸坊街道办2012年的统计资料显示,该街道辖区内,类似的简易楼共有27栋,主要位于崇效寺和菜园街两个社区,涉及5000余户居民。  在白纸坊东街和白纸坊西街,都能见到类似的二层简易小楼。  其中多数被称为筒子楼。这种一条长走廊串连着许多个单间,卫生间和厨房都是公用的楼房,曾出现在众多影视剧中,反映着中国一个时代的特色。  据房管部门人士介绍,北京的简易楼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曾大量建设,属于低标准住宅楼,多为2至3层砖混结构,设计使用寿命一般在20年以下,没有专用厨房和卫生间。大多采用外廊式结构设计,墙体采用空斗墙(立砖空心砌法),或采用大型炉渣砌块。  由于过分降低成本,简易楼楼板承载能力低,部分屋面板为钢筋混凝土薄板。此外,房屋从未进行抗震设防,更存有严重的消防隐患。  房管部门资料显示,上世纪北京共建造了130多万平方米的简易楼,其中超过半数分布在东城、西城、崇文、宣武等旧城区,7万余户居民曾在简易楼中安家。  2010年,北京市住建委开展简易楼普查,统计显示,全市共有简易住宅楼882栋、113.5万平方米,涉及28000余户。其中,公有直管483栋,涉及13276户;单位自管381栋,涉及14674户;私产18栋,涉及234户。  新京报记者走访东西城多栋简易楼时,住户们反映,墙壁裂缝、屋顶破裂等质量问题,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频繁出现,一般都是小修小补,情况跟永乐里1号楼差不多。  建成已70多年五福里胡同16号早在本世纪初被鉴定为危楼,楼体老化损坏较为严重。楼内居民称,2006年曾贴出公告称要进行改造,但并未进行。此后居民多次向相关部门反映,但未得到回应。  2012年3月初,北京市政府印发了《北京市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意见》。时任北京市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新闻发言人的张农科称,调查鉴定显示,北京的简易楼全达到了危房标准。  多次纳入拆改规划  2012年北京“两会”上,北京简易楼问题成为关注焦点。市人大代表陈生连续两年提出的尽快制定城市中心区简易楼改造方案的建议,得到市住建委明确回复,将在2015年年底前完成全市882栋简易住宅楼的改造。  如何改造?  时任北京市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新闻发言人的张农科当时表示,简易楼加固改造仅工程造价每平米就达到1万到1.5万元,而且加固工期很长,周转费用也很高,加固价值很低,所以除个别反映时代特色的公社大楼外,其余简易楼应全部拆除。  “70年代末北京对这批房进行了加固改造,方法就是用钢筋从外面把楼箍起来,再从楼中穿过焊成一体。”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昨日表示,这些简易楼的特点是非成套住宅,只有公用厨房、卫生间。更重要的是建筑结构是四面黏土砖加预制板,根本没构造柱,也就是说房子完全没整体性,稍有晃动就会散架。  其实早在永乐里1号楼被鉴定为危楼的次年,即2010年,该楼就被确定为了腾退拆除试点。  但两年后,即在“简易楼几乎要全部拆除”的表态后,永乐里1号楼的名字,再次出现在西城区公布的23栋简易楼名单中。西城区住建委称,2012年上半年将加大对23栋楼的治理力度,征拆项目、文保腾退、解危排险工作也会在当年年底分批启动实施。  换句话说,就是作为腾退拆除试点的永乐里1号楼,在2年的时间里没有完成腾退。  而记者查询和探访发现,计划于2012年年内实施拆除206栋简易楼,绝大多数都未能按时拆除。这些筒子楼,跟永乐里1号楼一样,至今还有住户。  危楼腾退进度缓慢  在永乐里1号楼一层最北侧套房居住了48年的宋玉英老人回忆,当初的腾退试点,让街坊们都高兴坏了,大家都觉得能住上安全、干净的楼房了,也不用几代人都挤在一个屋里。  但人多,也成了这栋楼腾退一再延期的主要原因。  在面积仅有18平米的宋玉英家中,摆着4张床,住有7口人。除了床,几乎再放不下其他家具。  宋玉英、孙慧芬等居民说,按当时的腾退政策,每户只能补偿一套对接住房指标,这让每家都难以分配和认可。  孙慧芬称,因永乐里1号楼为宣武区(后与西城区合并)直管公房,居民并无房本和产权,腾退政策要求每户每名有居住登记的人,都要在协议上签字,“我家兄弟3人都有登记,但分房指标只有一套,如何分配没法达成一致,签不了字,想搬也搬不了。”  最终,当年楼中只有15户居民完成腾退,“对接”搬至朝阳区常营富丽阳光小区。  24户居民继续留守这栋被称为“白纸坊最危简易楼”中,忍受着楼体老化和地铁带来的震颤。  永乐里1号楼再次出现在西城区23栋简易楼名单中后,楼里又来了工作人员,和留守的居民们谈腾退搬迁。  宋玉英、秦玉茂等居民说,这次不再对每户“对接房”指标进行数量限制,拆迁补偿金大多居民也都接受。  “居民们各家开始协商,我家最后确定了3个指标,提交给了拆迁项目办。”秦玉茂称,但此后居民们被告知,腾退搬迁准备的房源不够,“项目办说只准备了30多套,远远不够。”  被通知继续等待消息的居民们称,此后再未收到任何通知。  近日,新京报记者对这些简易楼逐一进行探访,发现西城区公布的23栋需腾退拆除的简易楼中,只有2栋完成腾退搬迁,其中1栋的拆除工程基本完成。其余21栋楼均或多或少都有居民居住生活。此外,一些简易楼中的老住户虽已搬走,但房屋仍被出租住人。  安置难成最大阻碍  需拆除的简易楼难腾退,并非是某一栋楼的特例。  在仁寿路6号、8号、10号、12号、14号、16号,以及板章路13号、15-19号、17号共9栋楼中,腾退居民不足半数。  居民称,这里因存在年代久远、保存完整的西洋建筑,已被规划为“香厂新市区”保护区,将恢复民国时期风貌,附近居民则要进行腾退搬迁。但因不满补偿方案,且认为“对接”的小区在回龙观太远,部分居民不愿搬走。  东城等其他区县的待腾退拆除简易楼,不管是公房还是单位自管房,也多存在类似情况。  对此,东城区今年将启动全区简易楼摸底排查,天坛周边65栋简易楼将制定搬迁方案,涉及3000余户居民。天坛东里1至8号楼已经率先启动改造,部分居民已搬迁。此外,还将在永外地区选择两栋老旧简易楼进行翻建改造试点。  一名房管部门相关工作人员认为,简易楼难腾退难拆迁的主要原因是政府与居民间补偿安置问题难以谈妥。他称,北京市对于简易楼居民安置的原则是就地安置、异地安置与货币补偿相结合,鼓励异地安置,“这些简易楼基本都位于中心城区,而安置对接房大多在五环外,住房条件虽不错,但医疗、教育等条件肯定赶不上原居住地”。  此外,简易楼住户的普遍情况是房小人多,“10多平米的房子住5口人的情况比较常见,每平米的补偿金虽然不低,比如板章路、仁寿路的一些老楼每平米能补8万多元,但面积小,居民因此不愿意腾退搬走。”  “这些简易房所处市中心,大多属黄金地段,腾退面临的问题较多。”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称,对于目前难腾退难拆迁的困境,政府应从居民补偿问题入手解决,“住户都是通过多年工龄分下的福利房,在进行补偿安置时,不应忽略他们的工龄价值。”  按照原规划,全市882栋简易住宅楼,将在2015年年底前完成改造。虽然部分简易楼已经或正在腾退,但还有如孙慧芬、宋玉英等很多的居民留守在楼内。  奉化塌楼事件发生后,住建部和北京市住建委于4月11日和4月22日相继发文,均要求开展老楼危楼安全排查。  北京市住建委还要求,在2014年度城镇房屋安全检查中发现的危破楼房;经鉴定机构鉴定确认的危险房屋;以及近几年,通过来信来访渠道反映的存在安全隐患的住房等将成为排查重点。并要求各区县相关部门在今年6月15日前将排查情况上报。  塌楼事件的发生,也让孙慧芬等人有些寝食难安,“没再睡过一个安稳觉”。这段时间,孙慧芬不断前往市、区、街道各相关部门反映求助,“没法搬迁的话,给我们安排一个安全的周转房也行。”  她说,暂时还未得到任何答复,“只有街道办的工作人员不时会打来电话,让我们时刻注意房子的情况,有险情发生赶快逃出去。”她扭头看看半身不遂的老伴儿,眼泪一下就滚落出来。  A08-09版采写/新京报记者&石明磊&实习生&钟婧圆&李相蓉  A08-A09版摄影&新京报记者&侯少卿<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北京800余栋简易住宅楼成危房:安置难腾退受阻-中新网
北京800余栋简易住宅楼成危房:安置难腾退受阻
  5月8日,被称为“白纸坊第一危楼”的西城区永乐里1号楼,一户居民家中,墙上多条裂缝中的一条,几乎分割了整面墙。此楼建于1966年,建筑寿命仅约20年。2009年被鉴定为C级危楼,要求居民腾退,但因安置问题,腾退搬迁一直拖延至今。而全北京类似危房有800余栋,亟待腾退拆除。
  一位居民走过杂乱的永乐里1号楼院内,因楼内无厨房,住户在院内加盖了多间小平房。
房管部门公告要求强占已腾退房屋的住户限时搬走。
  西城区广外一栋简易楼,政府部门称其已腾退完毕,但记者探访发现仍有人住在其中。
  在浙江奉化、上海虹口相继发生塌楼事件后,住建部发出通知,决定在全国组织开展老楼危楼安全排查工作。
  4月22日,北京市住建委也发出全市老楼危楼安全排查通知,要求各区县相关部门在今年6月15日前将排查情况上报。
  北京有哪些危楼?
  相关负责人曾于2012年表示,经过调查鉴定,北京的简易住宅楼全达到了危房标准。而据住建委2010年的统计数据,当时全市共有简易住宅楼882栋。这些楼几乎全要腾退拆除。近日,新京报记者对这些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简易住宅楼进行探访,发现很多居民仍在“将就着住”。虽然政府部门之前就制定了相关腾退拆除计划,但因与住户的安置补偿协议难达成,很多危楼的腾退拆除工作难以进行下去。
  4月10日早上,孙慧芬(化名)一觉醒来后,发现卧室西侧墙上又多出一条裂缝,3厘米长、半指宽。与屋里其他几十条不同的是,这条缝中透进了天光,裂穿了。
  “可能外面墙面早裂了,屋里墙灰一掉,就漏了光。”她一边说着,一边把一页废纸折成条,颤巍巍踩着椅子爬上桌,将纸条塞进裂缝。
  她开玩笑说,简易楼里住了几十年,人人都是个不错的修补匠。因为除了墙上的裂缝,屋顶漏雨、下水道堵塞、电线老化等,这些问题总是一个接一个。
  “白纸坊第一危楼”
  孙慧芬所住的,是永乐里1号楼。位于菜市口大街与里仁街交会路口北侧。破旧的青灰色二层简易楼墙体上,裂痕随处可见,短的几厘米,长的则有近3米。而一些墙砖已经松动,关门时用力稍大,墙壁上便会刷刷落下泥灰。
  孙慧芬的老邻居、79岁的宋玉英老人回忆,这栋楼建成于1966年,居民一共39户,大多是当时姚家井村的住房困难户,政府为了解决住房问题,建了简易住宅楼(以下简称简易楼)进行安置。楼内大多住房面积只有9平米和18平米两类。
  “卫生间要到菜市口大街上找,厨房多是居民在自家门口搭建。”宋玉英称,唐山大地震时,很多住户又在楼前建起了一排小平房,并一直保留至今,“说是楼房,但更像是一个大杂院。”
  孙慧芬曾找了街道房管所,想让他们帮忙修补修补,可对方来了只是看看就走了。
  裂缝在孙慧芬看来,也确实不算多大事儿。
  “这栋楼早就成了危楼,白纸坊这一带的居民都知道,我们都管它叫‘白纸坊第一危楼’。”孙慧芬说,最严重的情况是一次楼体下陷,楼房南半侧地面下沉了三四厘米。
  房管所和街道办找人加固了房屋,“但也只是在墙上贴了层比纱窗厚不了多少的铁丝网,然后抹了层水泥。”孙慧芬说,险情就这样解决了,但房顶至今还是倾斜的,北高南低。
  据原宣武区房管部门的资料,永乐里1号楼早在2009年,就已被鉴定为C级危房,即“部分承重结构承载力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局部出现险情,构成局部危房”。
  882栋达危房标准
  永乐里1号楼并非附近唯一的简易楼,据白纸坊街道办2012年的统计资料显示,该街道辖区内,类似的简易楼共有27栋,主要位于崇效寺和菜园街两个社区,涉及5000余户居民。
  在白纸坊东街和白纸坊西街,都能见到类似的二层简易小楼。
  其中多数被称为筒子楼。这种一条长走廊串连着许多个单间,卫生间和厨房都是公用的楼房,曾出现在众多影视剧中,反映着中国一个时代的特色。
  据房管部门人士介绍,北京的简易楼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曾大量建设,属于低标准住宅楼,多为2至3层砖混结构,设计使用寿命一般在20年以下,没有专用厨房和卫生间。大多采用外廊式结构设计,墙体采用空斗墙(立砖空心砌法),或采用大型炉渣砌块。
  由于过分降低成本,简易楼楼板承载能力低,部分屋面板为钢筋混凝土薄板。此外,房屋从未进行抗震设防,更存有严重的消防隐患。
  房管部门资料显示,上世纪北京共建造了130多万平方米的简易楼,其中超过半数分布在东城、西城、崇文、宣武等旧城区,7万余户居民曾在简易楼中安家。
  2010年,北京市住建委开展简易楼普查,统计显示,全市共有简易住宅楼882栋、113.5万平方米,涉及28000余户。其中,公有直管483栋,涉及13276户;单位自管381栋,涉及14674户;私产18栋,涉及234户。
  新京报记者走访东西城多栋简易楼时,住户们反映,墙壁裂缝、屋顶破裂等质量问题,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频繁出现,一般都是小修小补,情况跟永乐里1号楼差不多。
  建成已70多年五福里胡同16号早在本世纪初被鉴定为危楼,楼体老化损坏较为严重。楼内居民称,2006年曾贴出公告称要进行改造,但并未进行。此后居民多次向相关部门反映,但未得到回应。
  2012年3月初,北京市政府印发了《北京市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意见》。时任北京市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新闻发言人的张农科称,调查鉴定显示,北京的简易楼全达到了危房标准。
  多次纳入拆改规划
  2012年北京“两会”上,北京简易楼问题成为关注焦点。市人大代表陈生连续两年提出的尽快制定城市中心区简易楼改造方案的建议,得到市住建委明确回复,将在2015年年底前完成全市882栋简易住宅楼的改造。
  如何改造?
  时任北京市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新闻发言人的张农科当时表示,简易楼加固改造仅工程造价每平米就达到1万到1.5万元,而且加固工期很长,周转费用也很高,加固价值很低,所以除个别反映时代特色的公社大楼外,其余简易楼应全部拆除。
  “70年代末北京对这批房进行了加固改造,方法就是用钢筋从外面把楼箍起来,再从楼中穿过焊成一体。”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昨日表示,这些简易楼的特点是非成套住宅,只有公用厨房、卫生间。更重要的是建筑结构是四面黏土砖加预制板,根本没构造柱,也就是说房子完全没整体性,稍有晃动就会散架。
  其实早在永乐里1号楼被鉴定为危楼的次年,即2010年,该楼就被确定为了腾退拆除试点。
  但两年后,即在“简易楼几乎要全部拆除”的表态后,永乐里1号楼的名字,再次出现在西城区公布的23栋简易楼名单中。西城区住建委称,2012年上半年将加大对23栋楼的治理力度,征拆项目、文保腾退、解危排险工作也会在当年年底分批启动实施。
  换句话说,就是作为腾退拆除试点的永乐里1号楼,在2年的时间里没有完成腾退。
  而记者查询和探访发现,计划于2012年年内实施拆除206栋简易楼,绝大多数都未能按时拆除。这些筒子楼,跟永乐里1号楼一样,至今还有住户。
  危楼腾退进度缓慢
  在永乐里1号楼一层最北侧套房居住了48年的宋玉英老人回忆,当初的腾退试点,让街坊们都高兴坏了,大家都觉得能住上安全、干净的楼房了,也不用几代人都挤在一个屋里。
  但人多,也成了这栋楼腾退一再延期的主要原因。
  在面积仅有18平米的宋玉英家中,摆着4张床,住有7口人。除了床,几乎再放不下其他家具。
  宋玉英、孙慧芬等居民说,按当时的腾退政策,每户只能补偿一套对接住房指标,这让每家都难以分配和认可。
  孙慧芬称,因永乐里1号楼为宣武区(后与西城区合并)直管公房,居民并无房本和产权,腾退政策要求每户每名有居住登记的人,都要在协议上签字,“我家兄弟3人都有登记,但分房指标只有一套,如何分配没法达成一致,签不了字,想搬也搬不了。”
  最终,当年楼中只有15户居民完成腾退,“对接”搬至朝阳区常营富丽阳光小区。
  24户居民继续留守这栋被称为“白纸坊最危简易楼”中,忍受着楼体老化和地铁带来的震颤。
  永乐里1号楼再次出现在西城区23栋简易楼名单中后,楼里又来了工作人员,和留守的居民们谈腾退搬迁。
  宋玉英、秦玉茂等居民说,这次不再对每户“对接房”指标进行数量限制,拆迁补偿金大多居民也都接受。
  “居民们各家开始协商,我家最后确定了3个指标,提交给了拆迁项目办。”秦玉茂称,但此后居民们被告知,腾退搬迁准备的房源不够,“项目办说只准备了30多套,远远不够。”
  被通知继续等待消息的居民们称,此后再未收到任何通知。
  近日,新京报记者对这些简易楼逐一进行探访,发现西城区公布的23栋需腾退拆除的简易楼中,只有2栋完成腾退搬迁,其中1栋的拆除工程基本完成。其余21栋楼均或多或少都有居民居住生活。此外,一些简易楼中的老住户虽已搬走,但房屋仍被出租住人。
  安置难成最大阻碍
  需拆除的简易楼难腾退,并非是某一栋楼的特例。
  在仁寿路6号、8号、10号、12号、14号、16号,以及板章路13号、15-19号、17号共9栋楼中,腾退居民不足半数。
  居民称,这里因存在年代久远、保存完整的西洋建筑,已被规划为“香厂新市区”保护区,将恢复民国时期风貌,附近居民则要进行腾退搬迁。但因不满补偿方案,且认为“对接”的小区在回龙观太远,部分居民不愿搬走。
  东城等其他区县的待腾退拆除简易楼,不管是公房还是单位自管房,也多存在类似情况。
  对此,东城区今年将启动全区简易楼摸底排查,天坛周边65栋简易楼将制定搬迁方案,涉及3000余户居民。天坛东里1至8号楼已经率先启动改造,部分居民已搬迁。此外,还将在永外地区选择两栋老旧简易楼进行翻建改造试点。
  一名房管部门相关工作人员认为,简易楼难腾退难拆迁的主要原因是政府与居民间补偿安置问题难以谈妥。他称,北京市对于简易楼居民安置的原则是就地安置、异地安置与货币补偿相结合,鼓励异地安置,“这些简易楼基本都位于中心城区,而安置对接房大多在五环外,住房条件虽不错,但医疗、教育等条件肯定赶不上原居住地”。
  此外,简易楼住户的普遍情况是房小人多,“10多平米的房子住5口人的情况比较常见,每平米的补偿金虽然不低,比如板章路、仁寿路的一些老楼每平米能补8万多元,但面积小,居民因此不愿意腾退搬走。”
  “这些简易房所处市中心,大多属黄金地段,腾退面临的问题较多。”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称,对于目前难腾退难拆迁的困境,政府应从居民补偿问题入手解决,“住户都是通过多年工龄分下的福利房,在进行补偿安置时,不应忽略他们的工龄价值。”
  按照原规划,全市882栋简易住宅楼,将在2015年年底前完成改造。虽然部分简易楼已经或正在腾退,但还有如孙慧芬、宋玉英等很多的居民留守在楼内。
  奉化塌楼事件发生后,住建部和北京市住建委于4月11日和4月22日相继发文,均要求开展老楼危楼安全排查。
  北京市住建委还要求,在2014年度城镇房屋安全检查中发现的危破楼房;经鉴定机构鉴定确认的危险房屋;以及近几年,通过来信来访渠道反映的存在安全隐患的住房等将成为排查重点。并要求各区县相关部门在今年6月15日前将排查情况上报。
  塌楼事件的发生,也让孙慧芬等人有些寝食难安,“没再睡过一个安稳觉”。这段时间,孙慧芬不断前往市、区、街道各相关部门反映求助,“没法搬迁的话,给我们安排一个安全的周转房也行。”
  她说,暂时还未得到任何答复,“只有街道办的工作人员不时会打来电话,让我们时刻注意房子的情况,有险情发生赶快逃出去。”她扭头看看半身不遂的老伴儿,眼泪一下就滚落出来。
  A08-09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石明磊 实习生 钟婧圆 李相蓉
  A08-A09版摄影 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编辑:张培坚】
>社会新闻精选: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1999-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北京危楼安置难致腾退受阻 简易楼达危房标准
【导语】:
相关负责人曾于2012年表示,经过调查鉴定,北京的简易住宅楼全达到了危房标准。而据住建委2010年的统计数据,当时全市共有简易住宅楼882栋。这些楼几乎全要腾退拆除。近日,新京报记者对这些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简易住宅楼进行探访,发现很多居民仍在“将就着住”。虽然政府部门之前就制定了相关腾退拆除计划,但因与住户的安置补偿协议难达成,很多危楼的腾退拆除工作难以进行下去。  5月8日,被称为“白纸坊第一危楼”的西城区永乐里1号楼,一户居民家中,墙上多条裂缝中的一条,几乎分割了整面墙。此楼建于1966年,建筑寿命仅约20年。2009年被鉴定为C级危楼,要求居民腾退,但因安置问题,腾退搬迁一直拖延至今。而全北京类似危房有800余栋,亟待腾退拆除。   一位居民走过杂乱的永乐里1号楼院内,因楼内无厨房,住户在院内加盖了多间小平房。  房管部门公告要求强占已腾退房屋的住户限时搬走。  西城区广外一栋简易楼,政府部门称其已腾退完毕,但记者探访发现仍有人住在其中。  原标题:北京危楼困局:安置难致腾退受阻  在浙江奉化、上海虹口相继发生塌楼事件后,住建部发出通知,决定在全国组织开展老楼危楼安全排查工作。  4月22日,北京市住建委也发出全市老楼危楼安全排查通知,要求各区县相关部门在今年6月15日前将排查情况上报。  北京有哪些危楼?  相关负责人曾于2012年表示,经过调查鉴定,北京的简易住宅楼全达到了危房标准。而据住建委2010年的统计数据,当时全市共有简易住宅楼882栋。这些楼几乎全要腾退拆除。近日,新京报记者对这些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简易住宅楼进行探访,发现很多居民仍在“将就着住”。虽然政府部门之前就制定了相关腾退拆除计划,但因与住户的安置补偿协议难达成,很多危楼的腾退拆除工作难以进行下去。  4月10日早上,孙慧芬(化名)一觉醒来后,发现卧室西侧墙上又多出一条裂缝,3厘米长、半指宽。与屋里其他几十条不同的是,这条缝中透进了天光,裂穿了。  “可能外面墙面早裂了,屋里墙灰一掉,就漏了光。”她一边说着,一边把一页废纸折成条,颤巍巍踩着椅子爬上桌,将纸条塞进裂缝。  她开玩笑说,简易楼里住了几十年,人人都是个不错的修补匠。因为除了墙上的裂缝,屋顶漏雨、下水道堵塞、电线老化等,这些问题总是一个接一个。  “白纸坊第一危楼”  孙慧芬所住的,是永乐里1号楼。位于菜市口大街与里仁街交会路口北侧。破旧的青灰色二层简易楼墙体上,裂痕随处可见,短的几厘米,长的则有近3米。而一些墙砖已经松动,关门时用力稍大,墙壁上便会刷刷落下泥灰。  孙慧芬的老邻居、79岁的宋玉英回忆,这栋楼建成于1966年,居民一共39户,大多是当时姚家井村的住房困难户,政府为了解决住房问题,建了简易住宅楼(以下简称简易楼)进行安置。楼内大多住房面积只有9平米和18平米两类。  “卫生间要到菜市口大街上找,厨房多是居民在自家门口搭建。”宋玉英称,唐山大地震时,很多住户又在楼前建起了一排小平房,并一直保留至今,“说是楼房,但更像是一个大杂院。”  孙慧芬曾找了街道房管所,想让他们帮忙修补修补,可对方来了只是看看就走了。  裂缝在孙慧芬看来,也确实不算多大事儿。  “这栋楼早就成了危楼,白纸坊这一带的居民都知道,我们都管它叫‘白纸坊第一危楼’。”孙慧芬说,最严重的情况是一次楼体下陷,楼房南半侧地面下沉了三四厘米。  房管所和街道办找人加固了房屋,“但也只是在墙上贴了层比纱窗厚不了多少的铁丝网,然后抹了层水泥。”孙慧芬说,险情就这样解决了,但房顶至今还是倾斜的,北高南低。  据原宣武区房管部门的资料,永乐里1号楼早在2009年,就已被鉴定为C级危房,即“部分承重结构承载力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局部出现险情,构成局部危房”。  882栋达危房标准  永乐里1号楼并非附近唯一的简易楼,据白纸坊街道办2012年的统计资料显示,该街道辖区内,类似的简易楼共有27栋,主要位于崇效寺和菜园街两个社区,涉及5000余户居民。  在白纸坊东街和白纸坊西街,都能见到类似的二层简易小楼。  其中多数被称为筒子楼。这种一条长走廊串连着许多个单间,卫生间和厨房都是公用的楼房,曾出现在众多影视剧中,反映着中国一个时代的特色。  据房管部门人士介绍,北京的简易楼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曾大量建设,属于低标准住宅楼,多为2至3层砖混结构,设计使用寿命一般在20年以下,没有专用厨房和卫生间。大多采用外廊式结构设计,墙体采用空斗墙(立砖空心砌法),或采用大型炉渣砌块。  由于过分降低成本,简易楼楼板承载能力低,部分屋面板为钢筋混凝土薄板。此外,房屋从未进行抗震设防,更存有严重的消防隐患。  房管部门资料显示,上世纪北京共建造了130多万平方米的简易楼,其中超过半数分布在东城、西城、崇文、宣武等旧城区,7万余户居民曾在简易楼中安家。  2010年,北京市住建委开展简易楼普查,统计显示,全市共有简易住宅楼882栋、113.5万平方米,涉及28000余户。其中,公有直管483栋,涉及13276户;单位自管381栋,涉及14674户;私产18栋,涉及234户。  新京报记者走访东西城多栋简易楼时,住户们反映,墙壁裂缝、屋顶破裂等质量问题,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频繁出现,一般都是小修小补,情况跟永乐里1号楼差不多。  建成已70多年五福里胡同16号早在本世纪初被鉴定为危楼,楼体老化损坏较为严重。楼内居民称,2006年曾贴出公告称要进行改造,但并未进行。此后居民多次向相关部门反映,但未得到回应。  2012年3月初,北京市政府印发了《北京市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意见》。时任北京市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新闻发言人的张农科称,调查鉴定显示,北京的简易楼全达到了危房标准。  多次纳入拆改规划  2012年北京“两会”上,北京简易楼问题成为关注焦点。市人大代表陈生连续两年提出的尽快制定城市中心区简易楼改造方案的建议,得到市住建委明确回复,将在2015年年底前完成全市882栋简易住宅楼的改造。  如何改造?  时任北京市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新闻发言人的张农科当时表示,简易楼加固改造仅工程造价每平米就达到1万到1.5万元,而且加固工期很长,周转费用也很高,加固价值很低,所以除个别反映时代特色的公社大楼外,其余简易楼应全部拆除。  “70年代末北京对这批房进行了加固改造,方法就是用钢筋从外面把楼箍起来,再从楼中穿过焊成一体。”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昨日表示,这些简易楼的特点是非成套住宅,只有公用厨房、卫生间。更重要的是建筑结构是四面黏土砖加预制板,根本没构造柱,也就是说房子完全没整体性,稍有晃动就会散架。  其实早在永乐里1号楼被鉴定为危楼的次年,即2010年,该楼就被确定为了腾退拆除试点。  但两年后,即在“简易楼几乎要全部拆除”的表态后,永乐里1号楼的名字,再次出现在西城区公布的23栋简易楼名单中。西城区住建委称,2012年上半年将加大对23栋楼的治理力度,征拆项目、文保腾退、解危排险工作也会在当年年底分批启动实施。  换句话说,就是作为腾退拆除试点的永乐里1号楼,在2年的时间里没有完成腾退。  而记者查询和探访发现,计划于2012年年内实施拆除206栋简易楼,绝大多数都未能按时拆除。这些筒子楼,跟永乐里1号楼一样,至今还有住户。  危楼腾退进度缓慢  在永乐里1号楼一层最北侧套房居住了48年的宋玉英老人回忆,当初的腾退试点,让街坊们都高兴坏了,大家都觉得能住上安全、干净的楼房了,也不用几代人都挤在一个屋里。  但人多,也成了这栋楼腾退一再延期的主要原因。  在面积仅有18平米的宋玉英家中,摆着4张床,住有7口人。除了床,几乎再放不下其他家具。  宋玉英、孙慧芬等居民说,按当时的腾退政策,每户只能补偿一套对接住房指标,这让每家都难以分配和认可。  孙慧芬称,因永乐里1号楼为宣武区(后与西城区合并)直管公房,居民并无房本和产权,腾退政策要求每户每名有居住登记的人,都要在协议上签字,“我家兄弟3人都有登记,但分房指标只有一套,如何分配没法达成一致,签不了字,想搬也搬不了。”  最终,当年楼中只有15户居民完成腾退,“对接”搬至朝阳区常营富丽阳光小区。  24户居民继续留守这栋被称为“白纸坊最危简易楼”中,忍受着楼体老化和地铁带来的震颤。  永乐里1号楼再次出现在西城区23栋简易楼名单中后,楼里又来了工作人员,和留守的居民们谈腾退搬迁。  宋玉英、秦玉茂等居民说,这次不再对每户“对接房”指标进行数量限制,拆迁补偿金大多居民也都接受。  “居民们各家开始协商,我家最后确定了3个指标,提交给了拆迁项目办。”秦玉茂称,但此后居民们被告知,腾退搬迁准备的房源不够,“项目办说只准备了30多套,远远不够。”  被通知继续等待消息的居民们称,此后再未收到任何通知。  近日,新京报记者对这些简易楼逐一进行探访,发现西城区公布的23栋需腾退拆除的简易楼中,只有2栋完成腾退搬迁,其中1栋的拆除工程基本完成。其余21栋楼均或多或少都有居民居住生活。此外,一些简易楼中的老住户虽已搬走,但房屋仍被出租住人。  安置难成最大阻碍  需拆除的简易楼难腾退,并非是某一栋楼的特例。  在仁寿路6号、8号、10号、12号、14号、16号,以及板章路13号、15-19号、17号共9栋楼中,腾退居民不足半数。  居民称,这里因存在年代久远、保存完整的西洋建筑,已被规划为“香厂新市区”保护区,将恢复民国时期风貌,附近居民则要进行腾退搬迁。但因不满补偿方案,且认为“对接”的小区在回龙观太远,部分居民不愿搬走。  东城等其他区县的待腾退拆除简易楼,不管是公房还是单位自管房,也多存在类似情况。  对此,东城区今年将启动全区简易楼摸底排查,天坛周边65栋简易楼将制定搬迁方案,涉及3000余户居民。天坛东里1至8号楼已经率先启动改造,部分居民已搬迁。此外,还将在永外地区选择两栋老旧简易楼进行翻建改造试点。  一名房管部门相关工作人员认为,简易楼难腾退难拆迁的主要原因是政府与居民间补偿安置问题难以谈妥。他称,北京市对于简易楼居民安置的原则是就地安置、异地安置与货币补偿相结合,鼓励异地安置,“这些简易楼基本都位于中心城区,而安置对接房大多在五环外,住房条件虽不错,但医疗、教育等条件肯定赶不上原居住地”。  此外,简易楼住户的普遍情况是房小人多,“10多平米的房子住5口人的情况比较常见,每平米的补偿金虽然不低,比如板章路、仁寿路的一些老楼每平米能补8万多元,但面积小,居民因此不愿意腾退搬走。”  “这些简易房所处市中心,大多属黄金地段,腾退面临的问题较多。”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称,对于目前难腾退难拆迁的困境,政府应从居民补偿问题入手解决,“住户都是通过多年工龄分下的福利房,在进行补偿安置时,不应忽略他们的工龄价值。”  按照原规划,全市882栋简易住宅楼,将在2015年年底前完成改造。虽然部分简易楼已经或正在腾退,但还有如孙慧芬、宋玉英等很多的居民留守在楼内。  奉化塌楼事件发生后,住建部和北京市住建委于4月11日和4月22日相继发文,均要求开展老楼危楼安全排查。  北京市住建委还要求,在2014年度城镇房屋安全检查中发现的危破楼房;经鉴定机构鉴定确认的危险房屋;以及近几年,通过来信来访渠道反映的存在安全隐患的住房等将成为排查重点。并要求各区县相关部门在今年6月15日前将排查情况上报。  塌楼事件的发生,也让孙慧芬等人有些寝食难安,“没再睡过一个安稳觉”。这段时间,孙慧芬不断前往市、区、街道各相关部门反映求助,“没法搬迁的话,给我们安排一个安全的周转房也行。”  她说,暂时还未得到任何答复,“只有街道办的工作人员不时会打来电话,让我们时刻注意房子的情况,有险情发生赶快逃出去。”她扭头看看半身不遂的老伴儿,眼泪一下就滚落出来。
  A08-09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石明磊 实习生 钟婧圆 李相蓉  A08-A09版摄影 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相关推荐 &&&
从日起,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等六项社保待遇将联动上调。其中,最低工资标准由目前的每月1260元调整为1400元,增加140元,增幅为11.1%。
2012北京什么时候供暖?2012北京供暖费怎么收取的?本地宝小编为你整理2012北京法定供暖时间。 除去新生儿,对普通老百姓比较实用的落户方法大概有:应届毕业生、人才引进、投靠、考取公务员等。然而这几种解决方式每年解决数量也相差很大,以2013年为例,其解决比例大致如下图所示:
可以在持有进京证使用5天后的3日内,到我市9个交通支队(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房山、通州、昌平)办证窗口办理一次为期5天的延期手续,办证时间为工作日每日8:30至18:00,周六日及法
2014年北京市最低工资为多少?市人力社保局表示,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是提高劳动者特别是低收入劳动者劳动报酬的重要手段。此次调整根据中央“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
据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介绍,上调的社保待遇包含城乡居民低保标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福利养老金、工伤保险定期待遇、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与失业保险金标准。7项待遇标
最近5年来,每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都会提及“人口调控”。落户北京的通道越来越窄。初步统计,现在落户北京约有9种渠道,但6种渠道针对特定人群。
截至2014年,本市常住人口达2151.6万人,机动车保有量达到559.1万辆,分别超过总规万人口和500万辆机动车的目标。但实际上,截至2014年底,全市的机动车停车位仅仅有290万个左右。
北京地铁什么时候涨价?具体时间暂未公布,四种调价方案正研究。 上一篇文章:下一篇文章:猜你喜欢
2018北京延庆区工会妇女节免费送丝巾活动
15:53 来源:北京延庆官微
门头沟109新线高速2018年开建!预计2022年完工!
16:54 来源:京西门头沟
北京丰台火车站改造预计今年第二季度正式开工 建成后规模将超西站
15:35 来源:门头沟京西杂谈
北京居家养老服务津贴今年起发放 困境家庭、失能、高龄三类老人
14:35 来源:人民网北京
北京黄花城水长城旅游景区门票价格调整至60元/人
09:51 来源:水长城官微
京雄城际铁路最新消息:2月28日正式开工 开通后北京到雄安仅用30
09:11 来源:首都之窗
日未来三天全国天气预报:南方地区多阴雨天气 东北地区
08:54 来源:中国天气网
大雾黄色预警:福建广东湖南安徽等地部分地区有强浓雾
08:49 来源:中国天气网
日北京天气预报:空气质量转好 明后天回暖最高温升至1
08:46 来源:中国天气网
交管12123APP绑定非本人机动车流程曝光
22:03 来源:劳动午报微博
本地宝郑重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地宝无关。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地宝对本文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请网友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大家都爱看
BENDIBAO.COM 汇深网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市住建委网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