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风险监测制度在线监测要求对重要贷款风险客户实行(),按

下载费用:5 元 &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信贷全过程风险防范控制能力 .doc 1 / 1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信贷全过程风险防范控制能力 贷后管理是有效防范和控制贷款风险的重要制度与手段,是关系到信贷资产质量的关键环节。农发行自拓展商业性贷款业务以来,从贷前调查、审查、审议审批到贷款发放、收回各环节,逐步实施了前后台相互分离制衡,审议审批相互支持制约,有权决策人的贷款行为得到了规范,有效控制了信贷决策各环节的能力风险和道德风险。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重放轻管,重贷轻收,重拓展、轻维护的倾向仍然存在,贷后制度落实不到位,贷后管理不深入,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成为当前信贷风险控制的薄弱环节,给业务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2016 年,总行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贷后定期检查的意见》 ,规定了政策性、准政策性、商业性贷款贷后管理实行定期检查的要求。今年以来省行党委开展的“管理年”活动,又把防控信贷风险列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满足自身经营的需要,确保有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贷后管理作为信贷业务经营和管理的重点,摆在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为此,本人按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要求,深入调研了当前贷后管理中存在的有关问题,探讨了下一步贷后管理的工作要求和落实措施。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2 / 11一、当前贷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自 2016 年 9 月《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贷后定期检查的意见》下发实施以来,由于各级行领导对贷后管理工作的重视,以及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的不懈努力,贷后管理的薄弱环节得到了有效缓解。但是,从银监局、财检办和总行、省行检查等内外部监管检查情况以及贷后管理的实际工作看,仍然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一)岗位职责不清,制度落实不到位。贷后管理是指从贷款发放或其他信贷业务发生后直到本息收回或信用结束全过程信贷管理行为的总和,包括账户监管、贷后检查、风险预警、贷款风险分类、档案管理、有问题贷款处理、贷款收回和总结以及客户关系维护等内容。对客户经理、风险经理及相关人员的职责界定和分工,没有具体明确和细化,容易导致职责不清,形成贷后管理的空档。(二)贷后管理不深入,贷后检查流于形式。存在客户经理不按规定时间和频次进行贷后检查、贷后检查不及时或贷后不进行跟踪检查等问题;对客户的跟踪检查不深入、走形式、应付于事,有些客户经理对客户及信贷业务风险评价不客观,不能动态、准确地反映客户财务及经营变动情况,深层次分析揭示客户风险,使信贷资金完全处于失控状态,逐步加大了银行风险控制的难度。3 / 11(三)岗位职责标准不清,考核不到位。制定岗位职责标准不具体,支行对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的考核管理不到位,没有将贷后管理职责履行情况纳入对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的考核,调动不起其贷后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的贷后管理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作为贷后管理的管户主责任人和风险监控主责任人,是贷后管理的主体,是贷后管理制度的具体落实责任人。客户经理对自己的贷后管理岗位内容不明确,职责履行不到位。风险经理职责还不清楚,对客户部门贷后管理落实情况的检查督导职责履行不到位,对贷后检查不规范、流于形式的问题视而不见,且支行风险经理为兼职,风险监控只是“副业” ,造成贷后管理岗位主体虚设,弱化了对贷后管理的监督。(五)风险预警及处置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并发挥作用,没有形成上下联动、部门配合、反应灵敏的风险预警及处置机制。风险预警及处置机制是贷后管理的核心,但从当前实际看,各行风险预警及处置机制的作用发挥得不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风险管理人员对风险的识别能力不足,对客户潜在风险不能及时发现,或对风险信号不敏感,不深入企业了解客户信息,对企业改制、高管人员变更、市场及政策环境变化等引起的客户经营风4 / 11险发现不及时或引不起高度重视,不认真分析其对我行信贷资金的影响;二是风险信号预警后处置不及时或不进行处置,对预警信号不持续跟踪监管或采取处置措施;三是对信贷风险事前不预警,事后预警,贻误风险处置时机。(六)信息传导机制不健全,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一是信贷前后台之间存在客户信息不对称问题。客户经理是联系银行与企业的纽带,应掌握客户第一手的信息和资料,客户经理如果对企业调查了解不深入、不全面、不细致,或对客户信息隐瞒不报、报告不全,就会造成信贷决策的信息不对称,有时甚至会造成信贷决策失误。二是客户营销和管理层次不对等造成信息不对称。尤其是信贷审批权限上收以后,客户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越来越突出。三是集团客户贷后管理难度大,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风险相对集中。集团性客户关联关系复杂,关联交易频繁,银行难以及时、准确地掌握集团真实财务和风险状况,且集团客户往往跨行开户,实行分级管理,极易形成信息不对称风险。集团性客户的贷后管理,尤其是集团客户信贷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成为贷后管理的难点和重点。(七)信贷业务档案管理不规范。不符合档案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的规定。分析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贷后管理培训工作抓得不够、不及时。有关人员对5 / 11贷后管理制度文件不主动学习,对制度规定不了解,不知道该怎样履行岗位职责;二是部分支行、部门和信贷人员制度观念不强,对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监督不够,致使贷后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三是部分领导对贷后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到位,放松了贷后管理;四是部分信贷人员能力不足,不能深入落实贷后管理有关规定,深层次分析和揭示客户风险,无法准确识别各类风险信号,不能适应岗位工作;五是有些信贷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正,不按规定对信贷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监督,使贷后检查流于形式。贷后管理不到位的危害深重。从贷后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看,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因素。不论是主观问题,还是客观因素,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给我行信贷资金的安全埋下隐患,必然会影响到我行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当前贷后管理中存在的各类问题的危害性,从思想上提高对贷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认清形势,正视贷后管理工作的难点,抓住贷后管理工作的重点,下决心、下大力气,切实搞好贷后管理。二、加强贷后管理的措施和要求强化贷后管理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贷后管理与贷前决策相比,银行失去了对信贷资金控制的主动权,且信贷业务发生后直至贷款收回的时间较长,不确定因素较多,6 / 11在此期间,企业经营充满着风险的变数,客户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受市场、行业与政策因素的影响会发生变化,贷款发放时没有风险,并不意味着将来就没有风险。能否及时发现和处理风险信号,对信贷资金的安全和增效作用绝不亚于贷前决策。另外,风险具有迁徙性,风险迁徙的“祸水”往往从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转移到管理水平较低的企业。因此,全面落实贷后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贷后管理,通过深入的贷后管理,对风险的迁徙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不断提高风险管理的预见性、主动性和有效性,加强对风险的前瞻性思考,对企业的生命周期、经营管理的异常变化进行深入研究,不断进行跟踪监控,提高客户风险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及早发现风险信号,并根据客户风险情况有预见性的调整信贷策略,有效控制、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是促进信贷业务有效发展和经济效益有效提高,增强持续竞争力的根本保证。今年开展“管理年”活动,加强贷后管理是信贷工作重中之重。贷后管理工作的核心和重点,是建立上下联动、部门配合、反应灵敏的风险预警及处理机制,增强风险识别、控制、处理能力。进一步规范和落实客户经理的定期联系协调制度、风险经理的定期风险分析预警制度、贷后管理的定期报告制度,全面提高贷后管理水平,有效提高信贷资产质量。7 / 11贷后管理要坚持分级管理、职责明确、权责对称、检查到位、及时预警、快速处理的原则,其基本要求是要建立涵盖各项信贷业务、全辖范围的风险管理系统,运用风险量化的方法,对发生后信贷业务进行持续性和全过程的监控,从而确保各项信贷制度的有效落实,做到及时发现和化解信贷风险,将可能造成的信贷损失降至最低,确保信贷经营健康有序发展。按照贷后管理的上述原则、要求和目标,结合贷后管理工作的实际,今后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加强对贷后管理制度的学习,提高信贷人员的业务素质,使其全面掌握贷后管理的各项规定,认真履行好各部门、各岗位职责。近年来,上级行不断出台进一步加强贷后管理等一系列文件规定,贷后管理制度体系日益完善,为贷后管理的深入实施提供了制度保证。作为贷后管理制度的执行者、落实者,信贷人员只有认真学习制度,以信贷制度约束信贷经营行为,才能深刻领会和把握制度的内涵,履行好各自的职责,才能确保贷后管理目标的实现。要加强对信贷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全面提高信贷人员的业务素质,尽快适应当前贷后管理工作的需要。(二)明确职责、上下联动、部门配合、分工合作、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在贷后管理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客户经理、风险经理的交叉控制和岗位制8 / 11约,强化“双线”监控,加强对信贷业务全过程风险控制。一是按照贷后管理经营主责任人负责制的原则,逐户明确贷后管理主责任人、管户主责任人和风险监控主责任人,明确职责与分工,落实贷后管理职责。对贷后管理中的空档部分,要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确保贷后管理工作无遗漏、不脱节,全过程、全方位落实好贷后管理。二是加强对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贷后管理工作的考核,将贷款质量和贷后管理职责落实情况纳入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考核指标体系,充分利用好考核机制的激励约束作用。(三)认真落实贷后检查制度,有效防范控制贷后风险。一是要加强对客户账户、信贷资金流向、信用状况、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等的动态跟踪与监测,深入分析研究客户风险状况,及早发现风险信号,并根据客户风险状况制定相应的信贷策略,杜绝贷后检查流于形式的问题。二是要制定切实有效的账户监管办法,避免会计和信贷在账户资金监管中“两张皮”的现象,制定合理有效的信贷资金监管方案,严格按照贷后管理实施细则的规定,会计部门和客户部门共同配合,做好账户监管工作,严控资金流向,防止客户资金挪用风险。三是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贷后检查流于形式、应付于事,贷后检查应发现而未发现,或发现问题不如实报告、出现问题不作处理的,一经查出,按照贷后管理处罚规定对有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9 / 11(四)健全风险预警及处置机制,建立风险信号的快速反应机制,落实风险分析例会制度。要建立健全上下联动、部门配合、反应灵敏的风险预警及处置机制,对出现的可能影响到信贷资金安全的各类风险信号,要按照“谁发现、谁预警”的原则,及时提示预警,及时报告,及时处理。对情况紧急、风险较大的风险信号,要及时召开风险分析会,制定应对措施,做好风险防范和处置工作。(五)建立并完善信息传导机制,落实好“四个制度” ,防范信息不对称风险。一是建立定期信息发布制度。客户经理应按季对客户经营情况、财务状况等进行分析评价,形成报告报信贷管理部门,风险经理应按季对本行管理客户进行风险监测分析,并将分析报告及相关信息及时发布支行或客户部门。二是建立重点客户联席会议制度。每年组织重点客户经营情况、财务状况、授信用信情况和综合收益进行分析,综合评价客户整体风险状况,制定、调整信贷策略和风险防范控制措施。三是建立重大信贷风险事项管理报告制度。支行及客户部门要将信贷业务经营中发生的各类重大事项及时报告,存在风险的要在当日向决策层汇报,及时召开风险分析会议,制定风险控制化解措施,并停止发放新贷款。四是落实并利用好定期报告制度。贷后管理定期报告制度要求每半年要对客户经营、财10 / 11务状况等进行分析评价,形成分析报告,提交贷审会审议。支行与前台部门要按照定期报告制度的要求,加强信息沟通与交流,消除客户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六)在线监测和风险分析要形成制度化。要督促有关部门按月对本行信贷业务及客户风险状况、贷后管理情况进行在线监测,按季形成分析报告,对监测发现的有关情况要进行通报整改,并形成制度。要继续坚持按季对本级审批的信贷业务及客户贷后管理落实情况和风险状况进行在线监测和风险分析,并通过监测中心会议纪要、信贷风险监测通报等形式向全辖发布,有效监控重点客户和本级行审批信贷业务的风险状况及贷后管理落实情况。(七)加强集团性客户风险管理,严密防范和控制集团性客户及关联企业的贷款集中性风险。一是有关部门和支行要高度关注集团客户信贷风险,深入落实总行、省行加强集团性客户风险管理的意见,建立“统一授信、集中控制、分级监管、职责明确”的管理模式,认真落实管理行、主办行、协办行制度,防范集团性客户多头授信、重复授信和过度授信风险。二是对集团性客户应指定业务素质高、管理经验丰富的客户经理组成客户经理小组,专门负责集团性客户的系统营销、信息收集和贷后管理等工作,要对集团客户行业发展、组织架构、财务状况、担保能力、资信状况、资金流向等变动情况及其原因进行持续、11 / 11动态的监测。特别关注集团性客户贷款资金流向以及关联企业间财务往来,加强对关联交易的监督,防止集团成员通过关联交易转移资产,恶意悬空银行债权。三是通过分级监管和动态监测,加强集团性客户风险预警。要建立信息识别、沟通、反馈、处理的风险预警机制,通过上下联动、分工协作,共同控制集团性客户风险,切实防范银企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经营管理风险。(八)进一步规范档案管理,达到信贷业务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要严格按照信贷业务档案管理制度的要求,落实专人、专库对信贷业务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要严格档案的入档及借阅管理,切实防范因档案管理不规范导致的法律风险和道德风险。总上所述,贷后管理是对信贷业务发生后直至贷款收回的漫长过程中各类风险的监督、控制和管理,其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只有信贷前后台、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协调配合,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真正把贷后管理落到实处,才能为信贷业务有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 140 号邮编:250002
文档加载中……请稍候!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 元 &&0人已下载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a href="UserManage/CopyrightAppeal.aspx?bid=2948110" title="版权申诉" class="fLeft works-manage-item works-manage-report" target="_blank"
关&键&词: 科学 发展观 指导 增强 信贷 全过程 风险 防范 控制能力 DOC
& 我的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本文标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信贷全过程风险防范控制能力 .doc 链接地址:
当前资源信息
类型: 共享资源
格式: DOC
大小: 31.50KB
上传时间:
copyright@
我的文库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号-4银监会印发《绿色信贷指引》 银行对风险客户实行名单制管理
每经记者&&李静瑕&&发自北京
为配合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的实施,2月24日,银监会召开新闻发布会下发了《绿色信贷指引》(银监发〔2012〕4号,以下简称《指引》),要求银行推进绿色信贷,防范环境和社会风险,并以此优化信贷结构。&
在防范环境和社会风险方面,《指引》要求银行对对存在重大环境和社会风险的客户实行名单制管理。银行应至少每两年开展一次绿色信贷的全面评估工作,公开绿色信贷战略、政策及绿色信贷发展情况。&
6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超1.9万亿
《指引》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加大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级管理层应当明确一名高管人员及牵头管理部门,配备相应资源,组织开展并归口管理绿色信贷各项工作。
在国家支持的绿色产业领域,银监会要求银行要明确绿色信贷的支持方向和重点领域,建立机制和流程,开展内控检查和考核评价,从组织上确保绿色信贷的顺利实施。
根据银监会介绍,近年来许多银行建立了有效的绿色信贷促进机制和较为完善的环境、社会风险管理制度。积极创新绿色信贷产品,通过应收账款抵押、清洁发展机制(CDM)预期收益抵押、股权质押、保理等方式扩大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的融资来源,增强节能环保相关企业融资能力。
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末,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6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相关贷款余额已逾1.9万亿元。
其中,工行环境友好及环保合格客户数量及贷款余额占全部境内公司客户数量及贷款余额的比例均保持在99.9%以上,投向绿色经济领域贷款余额合计达到5900亿元。截至2011年底,国开行环保及节能减排贷款余额6583亿元,占该行贷款余额的12.7%。
同期,兴业银行绿色金融项目融资余额为745.45亿元,2007年至2011年期间,该行累计为绿色项目提供超1000亿元的融资。浦发银行也在近三年累计投放绿色信贷超1000亿元。
风险客户实行名单制管理
《指引》中提及的环境和社会风险,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客户及其重要关联方在建设、生产、经营活动中可能给环境和社会带来的危害及相关风险,包括与耗能、污染、土地、健康、安全、移民安置、生态保护、气候变化等有关的环境与社会问题。
银监会也要求银行对客户的环境和社会风险进行动态评估与分类,相关结果作为评级、信贷准入、管理推出的重要依据,并在贷款&三查&。贷款定价和经济资本分配等方面采取差别化的管理措施。
对存在环境和社会风险的企业,银行还需要实行名单制管理,要求企业采取风险缓释措施,包括制定并落实重大风险应对预案,建立充分、有效的利益相关方沟通机制,寻求第三方分担环境和社会风险等。&
此前,监管层面就提出对&两高一剩&行业在信贷方面实施相关限制措施,并要求银行加大对其风险的管理。根据银监会统计,2011年末,全国19家主要银行&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增速比全部贷款平均增速低3.3个百分点。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Copyright (C) 2018 每日经济新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北京: 010-, 上海: 021-, 广州: 020-, 深圳: 9, 成都: 028-论文:集团性客户信贷风险及其管理-中大网校论文网&#xe621; 上传我的文档
&#xe602; 下载
&#xe60c; 收藏
粉丝量:775
所发布文档来源于互联网和个人收集,仅用于分享交流和学习使用,请下载后于24小时内删除,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请支持购买原版。因上传文档受大小限制,部分文档拆分上传,请浏览确认后下载。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过站内信息告知,将立即删除相关资料.如有其它问题也欢迎联系,谢谢!
&#xe602; 下载此文档
金农发行杯合规风险防控业务知识竞赛试题
下载积分:100
内容提示:金农发行杯合规风险防控业务知识竞赛试题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12|
上传日期: 07:50:00|
文档星级:&#xe60b;&#xe60b;&#xe60b;&#xe60b;&#xe60b;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xe71b; 100 积分
&#xe602;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金农发行杯合规风险防控业务知识竞赛试题
关注微信公众号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防范措施
风险,始终贯穿金融工作信贷业务中,防范和控制风险是金融工作永恒的主题,政策性银行也不例外。当前,受国际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国内经济发展增速放缓,银行风险管理显的尤为重要。因此,笔者根据在县支行工作中的亲身体验,谈谈对金融业务发展与风险防控的一点认识。
一、当前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信贷业务是目前我国银行的主体业务,作为国家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农发行也不例外,“保本微利”的经营目标也主要是通过经营信贷资产来实现。由于银行信贷经营对象、经营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经营具有高风险性。
(一)信贷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是指由于个人道德而产生的风险。农发行的信贷道德风险,主要是信贷工作人员,因个人道德修养不高或是非标准不清,违反信贷规范,主观故意形成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在受理和调查评价阶段时。信贷人员不按照规定受理贷款申请,不严格执行贷款准入条件和限制性条件要求。在审查贷款申请资料时,不认真审查,甚至帮助贷款客户弄虚作假,人为忽略材料的完整性、合法性、规范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在撰写调查报告时夸大客户经营业绩,隐瞒事实真像,只反映借款人合规性信息,而对借款人所存在的风险提及较少,甚至主观回避主要风险点。决策者只是在调查人员提供的信息上分析决策,无法掌握借款人的风险信息,从而在贷款审批和发放时,难以对贷款风险全面掌握、客观评价和有效控制,致使信贷项目从开始就有损失的可能。二是贷后管理阶段。在贷款发放后,信贷人员贷后检查流于形式,忽视对借款人贷后经营情况变化的跟踪了解,没有对贷款项目进展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缺乏对经营风险的理解,因而难以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置风险,导致贷款无法按期收回,形成不良贷款。
另外,道德风险还客观存在于借款人方面。主要表现在企业法人代表、主要股东和重要管理者不讲诚信、恶意骗贷、抽逃资金、转移资金等。我行金玉粮食购销有限公司的贷款风险就是这样的例子。导致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是有关人员素质低下,同时还与企业所有者、管理者等之间的矛盾,有关人员的不良嗜好等多方面原因有关。
(二)信贷操作风险。县支行信贷业务操作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监督不力、责任认定不到位。为加大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力度,农发行内部及有关外部监管机构组织了大量现场检查。但这种检查多是自上而下运动式的、就事论事式的专项检查,而非内在性的和制度化的检查,由于这种检查不能从体制上查找原因并加以整改,缺乏持续跟进的责任认定、追究机制,诸多问题屡查屡犯的现象难以从根本上消除。二是关键岗位制约制度执行乏力。尽管先行制度中对一些关键岗位有明确界定,但这些制度执行起来并不顺畅,在许多情况下这些制度的执行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和借口而大打折扣。从目前看,认真分析每一笔不良贷款,主要有贷款前调查风险、合同签订过程中的法律风险、抵押担保风险、贷款使用中的风险、清收中的法律障碍、受偿中的风险、处置风险等等。从考查、发放、管理整个过程梳理分析,半数以上是由道德因素造成的,另外主要就是操作风险。三是信息不对称导致风险控制滞后。农发行与各商业银行信息不对称依然严重,借款人往往利用这种信息沟通不畅在多家银行获得远远超过其自身承债能力的授信,导致各家银行竞相通过放松担保条件等手段进行竞争,既不利于信贷市场竞争环境,又增加了银行经营风险处置。农发行自身内部信息也存在严重的不对称的问题。目前的信贷监测工作还不够系统和全面,各种监测方法和对象相对独立,只注重重点监测,全面监测较少,这样就有可能出现监测死角和盲区,有些风险就不能及时发现和揭示。
(三)信贷体制风险。县支行信贷体制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风险识别体制存在缺陷。一是判断客户贷款风险的手段比较单一,通常仅依赖于客户提供的会计报表、帐户信息和授信信息等因素,而由于多种原因,企业通常会向银行提供虚假的会计报表误导银行,导致银行无法掌握客户真实的经营及财务状况,贷款从受理审查之日就处在高风险之中。二是缺乏行业研究和客户个案分析。对如何科学搭配、合理运用信贷资产,将资产风险降到最低缺乏全盘考虑。从长远看,贷款投向的高度集中,一旦发生贷款损失,对贷款行甚至整个银行业都将产生难以预计的系统性风险。信贷风险监测存在缺陷。一是存在信息不对称。一方面银行内部上下级行之间信息不对称。从银行内部体制看,总行与分支行在信贷管理中由于委托——代理问题存在信息不对称,上级行将贷款权限上收,下级行在审贷和信贷管理过程中缺乏积极性,不会在贷款的风险控制中投入更多的成本,信贷人员因惧怕贷款责任终身制不愿承担责任而选择“惜贷”等策略。另一方面银企信息不对称。从银行与企业看,银行贷款主要依据客户提供的综合信息、财务会计信息等识别和认定贷款风险,由于所掌握和愿意披露的信息的多少和内容的不同,容易影响贷款的发放和风险的防范,从而绕过银行相关制度的约束。二是监测制度不完善。农发行没有建立有力的贷款客户信息反馈系统,不能对每一贷款客户进行经常性的跟踪检查,无法准确掌握贷款的使用情况及企业的经营效益状况,对不同风险程度的贷款没有进行差别管理,贷后管理重心不突出,资源配置不足与浪费并存。
二、信贷风险管理与防范措施
信贷资产质量是银行的生命线。防范信贷风险,提高贷款质量,是农发行稳健经营、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孜孜以求的目标。实施信贷风险的防范管理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基础工作、管理水平、员工素质等诸多方面。我们应该从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方面入手来加强防范信贷风险:
(一)加强员工教育,防范道德风险。防范信贷风险,首先要筑牢信贷人员的思想防线。信贷人员只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廉洁自律意识,才能在信贷活动中主导自己的行为,自觉规避和防范信贷风险。防范道德风险必须加强信贷人员“三个方面”的教育。一是职业道德教育。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做好任何岗位工作的保证,对信贷人员尤为重要。要从熟悉业务、顾全大局、秉公办事、恪守信用、忠于职守、廉洁奉公等六个方面对信贷人员进行教育引导,并将这些职业道德规范自觉融入信贷管理工作、贯穿贷款操作流程的各个环节。二是遵纪守法教育。重点学习金融违法犯罪的种类、构成要素、处罚及量刑,使信贷人员明白哪些信贷行为是违法犯罪,触犯了会受到怎样的刑罚,达到不越“雷池”的目的。加强案例警示教育,通过组织信贷人员学习上级转发的案件情况通报、举办法制教育培训班,剖析案件根源、历数犯罪危害、反思自身问题,不断增强信贷人员的守法合规意识,自觉规避和抵制信贷不廉、不法行为,防范道德风险。严查贷款违纪违法行为,通过采取向社会公开承诺、设立举报电话、建立贷款回访制度、加大信贷检查监督频率等措施,及时发现和处理信贷违规、违纪和违法行为。对违规违纪的,给予限期收回贷款、退回违规所得、经济处罚以及警告直至开除的纪律处分;对诈骗等违法行为,坚决移交司法机关处理。三是爱岗敬业教育。爱岗敬业是做好任何一项工作的先决条件,员工只有爱岗敬业,才会激发出工作的热情和动力,才会积极作为并追求工作的完美,并将个人行为与单位目标保持一致性。因此,要把培养信贷人员爱岗敬业意识放到企业文化建设的突出位置,积极开展理论探讨以及“行业树形象,岗位树标兵”等活动,用正面的典型引导人、激励人。同时,要强化制度约束和责任追究,用反面的教材警示人、告诫人,使信贷人员自觉算好政治账、经济账、名誉账、家庭账,在信贷管理活动中,时刻坚守道德防线和法律制度防线。
(二)提升员工素质,防范操作风险。构筑以人为本工程,健全贷款责任制度。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和最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信贷业务和管理中,人才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在信贷风险管理中要充分发挥全体信贷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切实增强风险意识,防范信贷风险。一是要对进入信贷岗位的专业人员要求符合一定的标准,信贷员一般须有正直、踏实和谨慎的素质;二是要注重信贷人才的培养,既要做好基础理论知识、业务技能的学习,更要重视法律诉讼知识、心智技能的培训和锻炼;三是要通过以老带新,实施师徒帮教制,使每一位信贷人员都具有识别风险、把握风险和防范风险的能力;四是要实行奖勤罚懒考核,充分调动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业绩突出的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对业绩差的给予处罚;五是要落实信贷责任追究制,按照《基本信贷制度》的规定,实行行长(经理)负责制,同时明确信贷工作岗位责任制,凡是贷款造成损失的,对相关责任人应有一定的经济处罚,加大贷款责任追究制度的实施力度,防止出现“踢皮球”现象。
(三)加强授信管理,优化贷款结构。一要科学测评客户信用等级。通过信用评级把信贷风险防范的重点从事后监督转为事前防范,以风险分类的标准衡量潜在客户,优化客户选择。二要运用信贷组合原理,分散贷款风险。通过对授信业务的对象风险评级组合、行业类别组合、业务品种组合、业务回报率和期限组合,来防范和分散授信业务在某一客户、某一行业或某一产品上的集中风险,也要尽可能规避社会经济环境和周期的风险。同时根据市场和客户经营变化、资金往来情况等,适时调整客户授信额度,从而保持贷款安全性和流动性、效益性的三性统一。三是要注重搜集分析主要股东和主要经营管理者的个人诚信信息,防范个人道德风险。加强与税务、海关以及司法部门的联系合作,多渠道查询有关股东和经营管理者纳税信息、诉讼信息等;要引进并利用好个人征信系统,强化同业合作和信息共享,查询是否有有信贷违约等不良记录和信用劣迹。
(四)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促使质量关口前移。要积极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通过对信贷信息的综合加工处理,分析预测风险,提出防范对策。一是组织信贷人员定期开展市场和行业调查,确定企业的发展前景和贷款风险程度,对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的企业分别制定相应的检查制度和防范对策。在信贷员开展定期调查中既要根据借款人的经营效益,更要重视其现金流量,还要了解和掌握非财务因素、信用支持情况等情况进行预测和分析,在此基础上作出贷款风险评价;二是充分利用CM2006系统、信贷风险预警系统和人民银行的征信查询系统,了解借款企业在所有商业银行的融资情况、付息情况、企业大事记、财务状况等信息,预测分析借款人下一阶段的经营趋势,对有可能影响贷款安全的,及时采取有力的应对措施加以防范和化解;三是我行要与法院、工商、税务、经委等有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掌握借款企业相关信息,发挥信息反馈作用,抓住关键点和突破口,主动转移和规避风险。
总之,对信贷风险防范管理来说,坚持稳健审慎经营是前提,构筑以人为本体制是保证,明确业务市场定位是方向,调整信贷资产结构是手段,达到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相统一结合,转移和规避信贷风险是目的。(李桂彪)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信贷风险监测制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